第四章 八十年代散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小波的随笔以其所坚持的理性、自由的 文化立场和活泼生动的文风,而在九十年代 颇受关注。他的短文更近于“杂文”,“问 题意识”很强,往往针对具体的文化思想问 题进行写作,并在戏噱笑骂之中表现自己的 态度。他的思路十分独特,往往通过一个故 事或个人的有趣经历,进入到对于问题的讨 论,并随时机敏而生动地插入对相关问题的 评点与论述。其文章语句幽默,经常夹杂一 些北京口语,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
张中行的散文以“诗”与“史”的笔法 传达一 种闲散而又温暖的情趣。张中行主要从事语 言文字方面的研究工作,但他兴趣广泛,经 史子集古今中外的知识都有所涉猎,被人称 为“杂家”。体现在他的随笔中,则不仅是 对人 与事的各种知识和“掌故”的熟知,而且评 点人 事,都透出理趣和淡雅的文化品位。
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 片》、《秋雨散文》,大都以记游的方式进行文化 思考。在记述游历和感受的同时,也介绍与之相关 的文化历史知识,并传达对于民族文化的思考,他 的散文有很强的文化反省意识,或者在历史时间回 溯中感叹文化和山水的兴衰,或者在对古代文化踪 迹的探询中思考知识分子的使命与命运。他的散文 语言追求文雅,正如篇名“风雨天一阁”、“寂寞 天柱 山”、“一个王朝的背影”等所显示的。但情感的 表达 有时过于夸张。在篇章结构上,也有雷同的现象。
第三节 抒情散文
贾平凹散文:早期的《月迹》、《一棵桃树》 等,书写儿童眼睛中的美丽而单纯的世界,注重 诗意境界的酝酿。80年代中期的《商州初录》、 《商州又录》等作品中,转向写风土人情,展示 商州、静虚村等陕南乡村的风景、文化和生活情 态。其后,又潜心建构一种类似30年代林语堂、 梁实秋等的“闲适”风格,描述当代世俗生活中 的 世态人情。贾平凹的散文无论在思想意蕴、文化 趣味,还是在语言表达上,都倾向于吸取中国文 学传统因素,一种“虚”“静”的境界和简洁古 朴的文
第二节 历史的记忆
历史回忆性散文,主要是老年作家,写作了一批 回忆往事的散文。或者追悼、怀念亲友,或者提 供个人亲身经历的琐碎、片断的回忆,或者针对 一些发生于身边的事件,不拘形式地传递深沉而 凝重的切身感受。巴金的《随想录》、《再思 录》,杨绛的《干校六记》、《将饮茶》,孙犁 的《晚华集》、《秀露集》、《无为集》,丁玲 的《“牛棚”小品》,陈白尘的《云梦断忆》,梅 志的《往事如烟》,为反思历史提供了感性的记 叙“资料”。
第四节
学者散文
Baidu Nhomakorabea
“学者散文”或“文化散文”,其作者大都有 较为丰富的学术修养,往往将学术知识和理 性思考融入散文的表达之中。 “学者散文”在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通常 会以智性的幽默来平衡情感的因素。学理知 识的渗透,也使其具有特别的思想深度和情 感厚度。这些散文随笔与“杂文”的不同之 处是,它更关注的往往不是“识”,而是 “情”与“理”。
第四章 八十年代散文
教学目的:了解新时期散文创作风貌
教学重点:掌握历史回忆性散文、抒情美文、
学者散文的美学特征 教学难点:把握学者散文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 散文概况
80年代初期,巴金、孙犁、杨绛等老作家和张洁、 贾平凹、王英琦、唐敏等中青年作家,侧重对“自 我” 经验的“自由”书写,从对社会主题的呼应转向对 个 人情绪、心境的表达,语言和语言方式也追求作家 的“个性”。 80年代中期以后,刘烨园、赵玫、周佩红、黑孩等 散文作家,将散文的“自我表现”推向深入,面向 人 的感觉、情绪、意识流领域,着力表现现代人复杂 的内心世界。这些作品被称为“新散文”或“朦胧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