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万国建筑资料

合集下载

外滩景点介绍

外滩景点介绍

黄浦江介绍:黄浦江上源有3条,主要水源来自太湖和淀山湖。

从淀山湖出口至吴淞江口全长113.4公里,是太湖最重要的排水出海通道。

上海县境内,东岸流经鲁汇、杜行、陈行、三林4乡,北岸和西岸流经马桥乡、塘湾乡、曹行乡、龙华乡和龙华镇。

全长35公里(含闵行区段),西自女儿泾口起,向东至闸港折北至龙华镇出境。

江阔水深,可通行3000~10000吨级船只,属一级航道。

自女儿泾至闸港段称南黄浦,江南为松江、奉贤县境,江北有一段为闵行区境,江面宽300~450米,河底高程一10米左右;自闸港向北称东黄浦,江面宽至600~700米,河床也逐渐加深至一15米左右,过龙华镇以后江面又收束到450米左右。

万吨轮可上溯至吴泾。

因受长江和海洋潮汐影响较大,水位涨落比较显著。

其他河流也因受其影响,有涨潮和落潮现象。

河流水位一般冬季小于夏季。

5~10月为汛期,12~2月为枯水期。

黄浦江水有一定的含沙量,涨潮时江水挟带泥沙进入县内其他河港,退潮时流速减慢,部分泥沙沉积,使河床不断淤浅,以致县内河道大体每隔7~10年要疏浚一次。

今主要河道出口处都建有水闸挡潮,对防止高潮入侵,控制内河水位,减少河道淤积都有显著作用。

黄浦江穿流上海市区,乘游览船沿江观赏两岸景色,不失为游览上海的一个方式,也可体会一下老上海的风情。

游船从浦江游览码头出发,顺江而下,外滩上风格迥异' 错落有致的西式建筑一一映入眼廉。

若是夜间,华灯齐上,更是灿烂华丽。

一边是老上海的万国建筑博览馆,一边是新上海的东方明珠塔、金茂大厦、在建的环球金融中心。

好似船在江中游,人在画中坐。

沿途而下可见共青森林公园、闸北发电厂的宝塔形水塔、吴淞口西炮台址,这里是当年民族英雄陈化成誓死抵抗英军之地。

到此之後,展现在眼前便是滚滚长江了。

如果幸运的话,还可以看到著名的「吴淞三夹水」奇观了。

这是因为长江波涛、黄浦江江水和东海相汇时,因颜色互异,因此合流之後呈现出黄、绿、青三水之奇观,在涨潮时分特别明显,十分新鲜。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介绍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介绍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介绍一、历史背景1.1 上海外滩的地理位置1.2 上海外滩的历史沿革二、万国建筑的兴起2.1 上海作为通商口岸的意义2.2 欧洲各国租界的建立2.3 外滩作为商业中心的重要性三、外滩万国建筑的风格特点3.1 中西建筑相融合的特色3.2 历史洋楼的建筑风格3.3 外滩建筑的设计理念四、著名的万国建筑4.1 外滩十大建筑1.上海外滩俄罗斯领事馆2.张园3.黄浦公园石库门建筑群4.渣打银行5.上海远东银行6.中国银行大楼7.汇丰银行大楼8.东京建筑(现中外运长阳大厦)9.宝琛楼10.外滩十八号大楼4.2 典型建筑案例介绍4.2.1 上海外滩俄罗斯领事馆4.2.2 张园4.2.3 黄浦公园石库门建筑群五、外滩万国建筑的影响5.1 对当代建筑的启示5.2 对上海城市形象的塑造5.3 对文化交流的促进六、结语以上是对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的全面介绍。

从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出发,我们了解到外滩之所以成为万国建筑的聚集地,是因为上海作为通商口岸的地位和欧洲各国租界的建立。

而外滩万国建筑的兴起也标志着上海作为商业中心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外滩万国建筑的风格特点和具体的建筑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中西建筑相融合的特色以及建筑设计理念的体现。

这些著名的万国建筑对当代建筑、上海城市形象和文化交流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作为上海的地标性建筑之一,不仅体现了上海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游客们不可错过的旅游景点。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了解上海外滩万国建筑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上海外滩考察报告

上海外滩考察报告

篇一:外滩考察报告外滩考察报告前言:此次外滩之行收获甚多,我想选取比较主流的作品来说说我的所见所闻。

一、外滩简介有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称的外滩,英文名称为the exotic building clusters in the band of shanghai。

它是百年上海的一个影子,也是旧上海资本主义的写照。

外滩位于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处,与浦东陆家嘴金融区隔江相望。

它北起北苏州路南至金陵东路,长约1800米,地形呈新月形。

二、大楼展示1、亚西亚大楼(中山东一路1号)亚西亚大楼由马海洋行设计,裕昌泰营造厂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高七层,竣工于1916年。

外观为折衷主义风格,正面为巴洛克式,六、七层有爱奥尼克双柱,整幢建筑平面呈回字形。

1939年大楼又加高一层。

亚西亚大楼原址是英商兆丰洋行的产业, 1917年,大楼被英商亚西亚石油公司收购,遂名亚西亚大楼。

现为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办公楼。

2、上海总会(中山东一路2号)早期的上海总会旧址,是一幢三层砖木结构英国式的改进建筑,兴建于1864年。

该建筑除保存英国传统建筑风格外,在二楼和三楼还增加了宽敞的长廊式内阳台。

1905年总会筹备重建,由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塔朗特(t.tarrant)设计,1909年奠基,由英商聚兴营造厂施工,1910年竣工启用。

新楼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共六层,底楼高26.9米,十分引人注目。

外观是英国古典主义风格,第三、四层中间有爱奥尼式列柱,顶层南北两端有塔楼。

墙面装饰和塔楼式样具有巴洛克特征,内装潢由日本设计师参照日本帝国饭店装饰风格完成,有"东洋的伦敦"之称。

走进上海总会,就能看到一条长达34米的酒吧吧台,这条大理石吧台黑白相间,豪华、壮丽。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二楼300多平方米的餐厅中竟无一根柱子。

1956年,大楼曾交国际海员俱乐部使用,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

3、有利大楼(中山东一路4号)1860年,大楼原址是一幢三层砖木结构的房屋,属天祥洋行。

上海外滩建筑的前世今生

上海外滩建筑的前世今生

上海外滩建筑的前世今生外滩英文:The Bund上海话拼音:nga thae「外滩」全长1.5公里,南起延安东路,北至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

1844年起「外滩」被划为英国租界,成为上海十里洋场的真实写照,也是旧上海租界区以及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始的起点。

直至1943年收复租界后,百年外滩租界史告一段落。

外滩矗立着52幢风格迥异的古典复兴大楼,「外滩」百年来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国家的建筑,最终奠定如今独具魅力的「万国建筑博览群」,承载了丰富的艺术价值、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

无论你是否生活在上海,外滩都是一处值得探索和品位的文化地标,它的诞生,建立在百年文化积淀之上,它的繁华背后,更见证了整个中华民族与世界接轨的沧桑历程。

外滩 1 号No.1 The Mc Bain Building外滩1号初建于1916年,由英国「麦边洋行」投资,「马海洋行」设计。

是当之无愧的「外滩第一楼」。

建筑为新古典主义风格,平面「回」字形中央天井,外观带巴洛克装饰。

朝向延安东路和外滩的两个立面,分别设置两排爱奥尼式立柱,柱头涡卷优美,是点睛之笔。

1917年,壳牌石油旗下「亚细亚火油公司」购入命名「亚细亚大楼」。

解放后成为「上海冶金设计院」所在地,1996年由「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入驻。

外滩2 号No.2The Shanghai Club Building外滩2号建成于1911年,由「马海洋行」设计。

作为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上海总会」,曾是当时上海滩最豪华的社交场所。

建筑为新古典主义风格。

立面三段式设计,中部贯通两层的爱奥尼克柱廊引人瞩目。

窗楣、窗裙及墙面装饰均为巴洛克风格。

屋顶两侧各一座巴洛克式瞭望塔。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总会」命运多舛,1941年沦为「日军海军武官府」。

1956年上海人民政府接管改为「国际海员俱乐部」。

1971年又化身「东风饭店」。

2011年,外滩2号百岁生日之际,又经历修整,恢复历史旧貌,变身为低调奢华的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浸满了历史的沧桑与时代的回忆。

【精编范文】外滩万国建筑群介绍-实用word文档 (15页)

【精编范文】外滩万国建筑群介绍-实用word文档 (1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外滩万国建筑群介绍篇一:外滩中英文简介The Bund (Wai Tan) is one of the symbols of Shanghai.Located along the Huangpu River, the Bund shows off Shanghai’s outstanding foreign buildings, most of which were erected before 1937. To the Europeans, the Bund was Shanghai’s answer to Wall Street. 外滩介绍:大概意思就是指外滩是上海的标志之一。

位于黄浦江的外滩展现了很多杰出的欧洲建筑。

对于欧洲人来说,外滩就类似于华尔街。

上海外滩是上海租界区也是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发的起点。

1843年前,这里还是黄浦江边的一片泥滩。

1844年起这一带被划为英国租界,英国人使用这块地区作为码头,不久这里开设了最早的一批洋行,其中最有实力的是英资公司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 & Co.,外滩27号)、宝顺洋行(Dent & Co.,外滩14号)、老沙逊洋行(David Sasson and Sons Company,外滩24号),以及美资的旗昌洋行(Russell & Co.,外滩9号)。

1848年在这里铺筑了马路和加固了江岸。

这条马路的名称(Bund)至今为止是西方国家对上海外滩的称呼。

1868年今天的黄浦公园建立(当时叫外滩公园),这是上海最老的一个公园,到1928年外滩公园只对西方人开放。

19世纪末开始,上海外滩渐渐成为租界区管理机构、银行、旅馆等建造它们的体面建筑的地区。

逐渐地租界初期在这里建立的比较矮小的建筑被拆毁,新的豪华大厦起立。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资料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资料


从上海开埠到形成今日的格局,经历了3次大规模的建筑变迁。外滩建筑群荟萃着世界各国不同时期的多种建筑样式。 有新古典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风格、近现代派等。它又有很大的兼容性,所以外滩多数建筑为折衷主义风格。 折衷主义是在一座建筑中,把历史上各时期的建筑词汇并列在一起。这一风格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西方。外 滩建筑群大多定型于本世纪初,受到该风格的强烈影响,所以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
外滩20号——沙逊大厦(Sassoon House)
建造年代 建造者 设计者 建筑风格 立面特征 楼层数 建筑面积 现租赁者 1926—1929年 英资新沙逊洋行 公和洋行(Palmer & 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yors) 装饰艺术运动(Art Deco) 19米高的墨绿色金字塔形铜顶多年来成为外 滩又一个显著的标志。 10层大楼(局部13层),总高77米,是外滩 最高的建筑物。 36317平方米 平饭店北楼
建筑风格 立面特征
楼层数 占地面积 建筑面积 现租赁者
外滩3号——有利大楼(Union Building)
建造年代 建造者 设计者 建筑风格 立面特征 楼层数 占地面积 建筑面积 现租赁者 1914年—1916年 英资天祥洋行 公和洋行 大楼正立面仿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立面装饰有明显巴洛克艺术 特点。 三段式构图,立面装饰多处采用豪华的巴洛克风格的旋涡型图案, 转角处顶部设计了一个塔亭,顶端有球形圆顶。 6层 2241平方米 13760平方米 2004年1月改建为高档购物消费场所
建筑风格 立面特征
内部装修
建筑面积 现租赁者
外滩13号——江海关
建造年代 建造者 设计者 建筑风格 立面特征 1891年-1893年翻建, 1925年12月-1927 年12月19日再次重建, 江苏海关(简称江海关) 公和洋行 哥特式的红砖建筑,总体上属于古典主义 正立面是典型的多立克柱式,顶部有33米高 的钟楼,穹顶内8幅历代扬帆出海壁画保存 完好。 8层 5722平方米 32680平方米

追溯100年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你都认识吗?

追溯100年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你都认识吗?

追溯100年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你都认识吗?外滩(The Bund),位于上海市中⼼区的黄浦江畔,它是上海的风景线,是到上海观光的游客必到之地。

外滩⼜名中⼭东⼀路,全长约1.5公⾥。

东临黄浦江,西⾯为52幢风格各异的⼤楼,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群'。

接下来就让我们⼤家去认识⼀下百年的万国建筑吧!中⼭东⼀路1号:亚西亚⼤楼位于上海市延安东路外滩,中⼭东⼀路1号,上海解放后由上海市冶⾦设计院使⽤,⼀般也叫'冶⾦设计院⼤楼',⽽年纪稍⼤⼈仍习惯称它为'亚细亚⼤楼'。

此楼建成于1916年,⾼7层,是当时外滩最⾼的⼀幢建筑,且⼜取得中⼭东路1号的门牌,故当时也有⼈称它为'外滩第⼀楼'。

现在是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所在地。

亚细亚⽕油公司中⼭东⼀路2号:上海总会上海总会⼤楼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的⼀座著名建筑,位于上海外滩2号。

上海总会(SHANGHAI CLUB)是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个重要的社交场所,创设于1861年。

1864年建楼。

建于1910年以前是国际海员俱乐部→东风饭店→纽约华尔道夫酒店。

华尔道夫酒店外滩天⽂台外滩天⽂台由西班⽛建筑师阿托奴博(ATONOBO)设计,在全球仅有两幢,⼀幢就是外滩⽓象信号塔,另⼀幢在挪威。

圆柱形的建筑雄伟挺拔,线条简洁,风格优雅。

室内装饰采⽤16世纪意⼤利⽂艺复兴时期的均衡式风格,华丽⽓派,古典优雅。

1993年10⽉,在外滩综合改造⼯程中,被整体向江边移动了22.4⽶,⽴于现址。

天⽂台中⼭东⼀路5号:⽇清⼤楼建于1921年,2006年被改造成⾼级餐厅。

经过整修后的外滩5号,成为集世界国际著名餐厅、酒吧为⼀⾝的顶级综合消费楼。

中⼭东⼀路6号:中国通商银⾏建于1906年,2006年投资3000万美元改成了外滩6号,采取的仍旧是顶级服装品牌旗舰店加⾼档餐饮的模式。

中国通商银⾏⼤楼中⼭东⼀路7号:泰国盘⾕银⾏泰国风格建筑中⼭东⼀路9号:轮船招商总局⼤楼建于1901年,现在是外滩唯⼀的独栋的单⼀时尚品牌(夏姿·陈服饰)精品旗舰店。

上海外滩简介概况

上海外滩简介概况

上海外滩简介概况上海外滩是中国上海市的一条著名的滨江景观大道,位于黄浦江畔,连接中山东一路和南京东路。

外滩全长1.5公里,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观光胜地之一,也是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城市景观之一。

历史沿革外滩建设始于1843年,当时英国人在此建立了第一个码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滩逐渐成为了上海市中心商业区和金融中心。

在20世纪初期,各国列强相继在外滩建立领事馆、银行、公司等机构,形成了“万国建筑群”,这些建筑风格多样、气势恢宏、富有历史感和文化底蕴。

景点介绍外滩拥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和建筑物。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十八图”,即18栋不同风格的历史建筑,包括中国银行大楼、浦东发展银行大楼、渣打银行大楼等。

这些建筑物都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也成为了上海市的一张名片。

此外,外滩还有许多其他著名景点,如黄浦公园、外滩观光隧道、上海滨江大道等。

黄浦公园位于外滩南端,是上海市内最早的公园之一,也是游客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外滩观光隧道则是一条地下通道,既可以欣赏到黄浦江两岸的美景,又可以了解上海市的历史和文化。

美食介绍除了景点和建筑物外,外滩还有许多美食店铺。

这里汇聚了各种不同风味的餐厅和小吃摊位,能够满足不同游客的口味需求。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老正兴”,这是一家有百年历史的老字号面馆,以其独特口感和传统工艺而闻名于世。

此外,在外滩还可以品尝到各种不同地区的特色美食,如江浙菜、川菜、粤菜等等。

无论您喜欢哪种口味或者风格,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美食。

购物介绍外滩也是一处购物天堂,这里有许多知名品牌的商店和精品店,如LV、GUCCI、PRADA等。

此外,这里还有许多特色小店和手工艺品店,您可以在这里购买到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纪念品和礼品。

总结上海外滩是一处集历史、文化、美食、购物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无论您是想了解上海市的历史和文化,还是想品尝各种不同口味的美食,或者是想购买特色纪念品和礼品,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选择。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介绍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介绍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介绍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介绍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是上海的一处著名景点,也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于1908年开始兴建,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位于上海黄浦江南岸外滩,是一座以西方各国建筑风格为原型的建筑群。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是由上海著名建筑师高瑞宇设计的,它结合了法国、英国、德国等西方各国的建筑特色,反映了外滩当时西方建筑特色的缩影,形成了独特的外滩建筑风格。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共有14座建筑,分别是法国、英国、俄国、德国、奥地利、比利时、意大利、捷克、瑞士、挪威、芬兰、瑞典、荷兰和西班牙等国家的建筑风格。

这些建筑体现的是不同国家的建筑文化,从中可以看出各国的建筑风格的细微差别。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最能反映这一历史的是外滩纪念碑,它是外滩的标志,也是外滩建筑群的中心。

外滩纪念碑是由法国建筑师设计的,以纪念上海外滩的重建,它的建筑风格深受法国建筑文化的影响,是上海外滩建筑中的精粹。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不仅体现了上海外滩的多元文化,而且是上海历史的一部分,是上海发展历史的见证。

今天,上海外滩万国建筑成为上海的重要旅游景点,每年都有许多游客前来参观。

上海万国建筑的风格和历史

上海万国建筑的风格和历史

在中国文化中,海派文化是近代崛起的一种地域文化,它也可以代表上海的近代文化。

这种文化的精神实质,能在上海的近代建筑形象中得到显现。

上海文化的原型,其实是江南文化,这种文化表现在建筑上,现在还可以在上海郊区的一些遗留建筑中见到。

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的建筑也就有了更多的城市化,如今上海南市豫园一带的小街店铺,明显地表现出当时的上海文化形态。

但是,近代的上海是新的文化时代,当时西方文化大举东渐,西方列强在此建立租界;而随着经济和商业的发展,上海便逐渐变成一座近代的大城市了。

它的文化特征就是“海派”,即吸收许多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共存共容,不拘一格。

这些文化特征反映在建筑上,其特点是多方面的,有住宅方面的,商业建筑的,以及其他建筑形态的等等。

上海近代的住宅,可以说是以里弄房子为主。

这种形式是:一条弄堂进去,两边都是住宅,叫石库门房子(门框用条石筑成),一个门就是一家,但现在已是三、四家合住。

门内是一个小天井,正中客堂问,室内后壁有一扇门,里面是楼梯间及灶间等,然后是后门。

门外仍是弄堂,也是一家家的石库门房子,如此形成一片住宅区。

这种住宅一般为二至三层,楼上是卧室、书房等,屋顶上有晒台,可以凉晒衣、被等。

这种建筑适合上海的一般市民居住。

客堂间可作起居室、会客室等。

有的喜欢中式,八仙桌、茶几椅子,墙上可挂山水画、对联等;有的喜欢西式,则圆桌、沙发、写字台、转椅等,墙上挂的当然是西洋画了。

大门形式利用传统的江南民居形式(石库门),但门上门边,也可以装饰西方古典建筑上的浮雕图案,可谓中西结合。

中国传统的住宅是按社会等级来分类的,按官品的大小来确定住宅的大小和式样,官品低微或平民百姓,就不许用斗拱、画龙凤、堂屋的大小也有规定。

而上海的近代住宅就不是以这种关系来分类,而多是从经济条件出发。

有钱的可以住别墅小洋房,没钱只好住得差。

能住上别墅的多是洋行、大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等;略差一点的如中等公司总经理、大律师、大学教授等,则住花园里弄,如凡尔登花园(今长东新村),或高级公寓,如毕卡地公寓(今衡山宾馆);再次一等的如小公司或商店的老板,高极职员等,则住里弄房子。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介绍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介绍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介绍
上海外滩位于黄浦江畔,是上海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万国建筑群。

它毗邻黄浦江,面积约1.5平方公里,拥
有多座历史悠久、风格多样的建筑,包括中西结合的民国风格、现代主义建筑等。

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包括建筑物总数50座以上,其中具有代表
性的建筑有:
1. 中信泰富中心:被誉为上海最高的建筑,高492米,由101
层组成,是现代化的超高层建筑。

2. 上海公共租界英租界总医院(现为华山医院):建于1907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杰出纪念物,具有混合式建筑风格。

3. 上海大厦:建于1930年,是上海的地标建筑之一,石质外
观结合了哥特式和罗马式风格,其参差不齐的尖顶塔楼给人带来一种浪漫和神秘的感觉。

4. 北京大厦(现为外滩6号):建于1930年代,结合了欧式
和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深受中国和国际市场的青睐。

5. 交通银行大厦(现为上海华尔道夫酒店):建于1910年,
是上海最负盛名的建筑之一,其华丽和富丽堂皇的建筑风格吸引了众多游客。

外滩的建筑样式由当时西方最流行的建筑风格为主,融合了欧
洲、美洲、日本、中国等地的建筑文化,是上海城市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上海外滩建筑的历史介绍

上海外滩建筑的历史介绍

上海外滩。

在这里,一场历经百年的“万国建筑博览会”从未落幕。

外滩,又名中山东一路,自19世纪四十年代上海被辟为商埠后,就成为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外国的银行、商行、总会云集于此,一幢幢商业大楼拔地而起。

联合哥特式的尖顶、古希腊式的穹窿、巴洛克式的廊柱、西班牙式的阳台,众多经典交汇成上海乃至世界独特的风景。

#1麦克倍恩大楼→亚细亚大楼→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建成于1913年。

1966年前,英国壳牌公司和荷兰皇家石油公司的子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长期租用这幢大楼的底层。

1996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入驻至今。

大楼为一幢7层的巴洛克式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折衷主义风格大楼,设计者为英资马海洋行。

建筑风格整体上属于新古典主义式样,立面构图规整,正面有爱奥尼柱式的4根石柱,但在入口处设计了巴洛克风格的装饰。

#2上海总会大楼→日军海军武官府→国际海员俱乐部→东风饭店上海总会(Shanghai Club)曾是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重要的社交场所。

平洋战争爆发后,总会被关闭。

敌伪时期曾为日军海军武官府。

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了这幢大楼,改建为国际海员俱乐部,大门上加装了挑出的大雨蓬。

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

该楼建成于1864年,是外滩著名的建筑,建筑设计师为H. Tarrant,建筑立面为三段式处理,2-3层中部有6根爱奥尼柱式的石柱,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细部雕刻细腻优美。

室内装潢由马海洋行的日本建筑师设下田菊太郎设计,装饰华丽,以长达34米的黑白大理石酒吧柜台著称。

#3友宁大楼→有利大楼→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外滩3号建成于1916年,随即被华商保安、保家等保险公司联合租赁。

租赁者于1922年出资重建。

1953年,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租用该楼。

1997年,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外滩房屋置换买下此楼产权。

2004年改建为高档购物消费场所“外滩3号”。

如今,1楼有阿玛尼中国首家旗舰店,2、3楼是依云水疗(Evian Spa,全球除法国外的第二家店),6楼有澳洲名厨David Laris所开前卫餐馆陆唯轩(Laris)。

外滩1号到33号的故事

外滩1号到33号的故事

外滩1号到33号的故事“外滩”是上海的符号,万国建筑群景观更是众多高端酒店垂涎的一大卖点。

特别搜集了从外滩1号到33号的故事▼1933年外滩地图外滩1号历史变迁:麦边洋行+亚细亚火油公司→上海市冶金设计院→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此楼建成于1916年,高7层,是当时外滩最高的一幢建筑,人称“外滩第一楼”。

这幢7层巴洛克式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折衷主义风格大楼从1996年开始由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入驻。

而在此前,这里是上海市冶金设计院的一部分。

再早一点,到解放前,大楼产业归麦边洋行所有,但是英国壳牌公司和荷兰皇家石油公司的子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长期租用这幢大楼的底层,从而又有个“亚细亚大楼”这个名字。

外滩2号历史变迁:上海总会大楼→日军海军武官府→国际海员俱乐部→东风饭店→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1864年的上海总会曾是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重要的社交场所。

敌伪时期曾为日军海军武官府。

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了这幢大楼,改建为国际海员俱乐部。

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

建筑设计师H. Tarrant 采用三段式处理,2-3层中部有6根爱奥尼柱式的石柱,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细部雕刻细腻优美。

室内装潢由日本建筑师设下田菊太郎设计,装饰华丽,以长达34米的黑白大理石酒吧柜台著称。

而今这些在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手里依旧光彩夺目。

外滩3号历史变迁:有利大楼→外滩三号▼这是上海市第一幢钢结构建筑,始于1916年。

巴洛克式装饰,爱奥尼克石柱和塔亭诠释出华美的新文艺复兴风格。

原来的洋行大楼在美国知名建筑师Michael Graves手中演绎出犹如万花筒一般的多彩世界。

光顶级餐厅就让人眼花缭乱,POP的纽约复古风尚,CHI-Q里韩国料理和法式烹饪碰撞出的火花,UNICO的拉丁激情,Jean-Georges里折服《纽约时报》的传奇,在黄浦会或者上海最为私密的用餐场所--望江阁里则可以满足每个固执坚持中国口味的老饕。

外滩建筑介绍

外滩建筑介绍

外滩---优秀历史建筑1)亚西亚大楼(中一路1号)亚西亚大楼曾被称为“外滩第一楼”,因为当时它确为外滩地区最高的一幢大楼。

亚西亚大楼由马海洋行设计,裕昌泰营造厂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高七层,竣工于1916年。

外观为折衷主义风格,正面为巴洛克式,六、七层有爱奥尼克双柱,整幢建筑平面呈回字形。

1939年大楼又加高一层。

亚西亚大楼原址是英商兆丰洋行的产业,后来转让给美商旗昌洋行。

1891年旗昌洋行停业,一度归轮船招商局所有,后又几经易主。

1913年由麦克信恩公司投资,重建了新大楼,故原名为麦克信恩大楼。

1917年,大楼被英商亚西亚石油公司收购,遂名亚西亚大楼。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石油逐步得到了广泛应用。

世界三大石油垄断组织,美孚排名第一、亚西亚排名第二、得士古排名第三,纷纷看上中国的市场,并分别于1900年、1907年和1914年在设立公司。

外国石油公司采用卖油送油灯的促销手法,很快在打开了销路,抢占了中国市场。

亚西亚石油公司的油产品销售数量,占当时中国的四分之一。

1950年,亚西亚大楼由华东石油公司接管。

此后大楼分别有市冶金、市房地产管理局、丝绸公司使用。

1996年房屋置换,该楼成为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办公楼。

原有西文名称:McBain Building,Asia Petroleum Company总会(中一路2号)当您一走进总会,就能看到一条长达34米的酒吧吧台,这条石吧台黑白相间,豪华、壮丽。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二楼300多平方米的餐厅中竟无一根柱子。

早期的总会旧址,是一幢三层砖木结构英国式的改进建筑,兴建于1864年。

该建筑除保存英国传统建筑风格外,在二楼和三楼还增加了宽敞的长廊式阳台。

1905年总会筹备重建,由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塔朗特(T.Tarrant)设计,1909年奠基,由英商聚兴营造厂施工,1910年竣工启用。

新楼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共六层,底楼高26.9米,十分引人注目。

外观是英国古典主义风格,第三、四层中间有爱奥尼式列柱,顶层南北两端有塔楼。

上海外滩建筑物故事

上海外滩建筑物故事

上海外滩建筑物故事
咱来唠唠上海外滩那些建筑物的故事。

先说说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里超有名的海关大楼。

这大楼可真是个“时间管理者”呢。

它顶上那大钟,当当当响起来的时候,整个外滩都能听到。

传说当年这大钟可是从老远的地方运过来的,安装的时候就像给一个超级巨人戴帽子,得小心翼翼的。

这钟一准点敲响,就像是外滩的心跳声,提醒着来来往往的人,时间可不会等人,不管是做生意的大老板,还是在这儿游玩的游客,都得按照这个大钟的节奏来安排自己的事儿。

再看和平饭店。

这和平饭店啊,那可满是传奇故事。

就像一个神秘的老贵族,身上有着无数不为人知的往事。

当年好多外国的达官贵人、大明星都爱住这儿。

有人说,在和平饭店的走廊里,仿佛能听到当年的爵士乐声,那些穿着华丽衣服的男男女女,在舞池里翩翩起舞。

它就像一个无声的见证者,见证了上海的繁华、动荡还有复兴。

还有汇丰银行大楼。

这大楼在当年那可是相当有派头,就像外滩的“财神爷”一样。

它的门口那两座铜狮子,威风凛凛的。

据说这狮子还有些神奇的故事,摸一摸就能带来好运啥的。

这大楼里面当年可是存放着数不清的财富,各国的金钱交易都在这儿进行。

那些穿着笔挺西装,戴着礼帽的银行家们,进进出出,谈着各种能影响世界金融的大生意。

外滩这些建筑物啊,每一个都像一本厚厚的故事书,你要是翻开它们,就能看到上海近现代的历史画卷在你眼前徐徐展开。

探寻上海老建筑:上海外滩(一)

探寻上海老建筑:上海外滩(一)

探寻上海老建筑:上海外滩(一)上海上海市,中国4个直辖市之一,简称沪或申。

上海市辖16个市辖区,105个街道、107个镇、2个乡,4253个居民委员会和1590个村民委员会。

全市总面积6340.5平方公里,平均每个市辖区400平方公里,最大的是崇明区1410平方公里,最小的是黄浦区20平方公里。

上海的历史:上海历史悠久,系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第二批38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春秋时期的上海,属吴国,战国时期的上海先属越国,后属楚国。

楚考烈王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上海是他封邑的一部分,上海的别称“申”就源出于此。

上海的另一个别称“沪”,源于“沪渎”,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捕鱼具“扈”,这一带被称为“沪渎”。

捕鱼工具分两大类,一个人可以操作的俗称“罾”;需两个人以上操作的俗称“网”。

“上海”这一名称始于宋代的上海镇。

元代上海镇又升格为上海县。

明代的上海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棉纺业中心,商业经济日趋发达。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了海关。

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的贸易大港和漕粮运输中心,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模拟复原的鼎盛时期(两宋)的青龙镇港口和社会风貌图。

1843年,在鸦片战争后,上海被殖民主义者强迫开辟为通商口岸。

1845年,英国首先在上海设立了租界。

之后,美国在上海设立租界。

1849年,法国也在上海设立租界。

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后,上海实际上被划分为华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三部分,自1843年以后100多年里,上海成了外国殖民主义者在中国倾销商品,搜刮原料、钱财的主要口岸,上海因此也有了“冒险家的乐园”之称。

1925年1月奉军进人上海,当时的北京政府将上海改为淞沪市。

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别市宣告成立。

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别市改称上海市。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租界收回。

1949年5月27日,上海获得解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上海外滩建筑景观设计具体介绍范文

上海外滩建筑景观设计具体介绍范文

上海外滩建筑景观设计具体介绍范文朋友们!今天咱们就来唠唠上海外滩那超有范儿的建筑景观设计。

一到外滩,你就像走进了一个建筑的大观园。

先说说那万国建筑博览群吧,这名字一听就特别霸气。

这些建筑啊,每一栋都像是一个穿着华丽礼服的贵族,站在黄浦江畔。

就拿海关大楼来说,那可是外滩建筑里的明星选手。

它的钟楼是个超级大亮点,那大钟就像一个时间的守护者,每隔一段时间就当当当地敲响。

大钟的设计特别精致,表盘的造型古典又大气,指针仿佛在悠悠地诉说着外滩的历史故事。

海关大楼的整体风格呢,是那种很典型的古典主义,巨大的柱子就像一个个强壮的卫士,撑起了大楼的威严。

站在它前面,你会不自觉地挺直腰板,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一个欧式的宫殿。

还有和平饭店,这可是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地方。

它的建筑外观融合了多种风格,就像一个时尚的混搭达人。

绿色的铜质尖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特别引人注目。

从远处看,那尖顶就像一把刺破天空的宝剑,充满了力量感。

而建筑的外立面有着精致的雕花和装饰线条,就像一个精心刺绣的艺术品。

走进和平饭店,你能感受到那种老上海的奢华与风情,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纸醉金迷的年代。

外滩的建筑在布局上也很有讲究。

它们沿着黄浦江一字排开,就像一群好朋友在江边聚会聊天。

这种布局不仅让每一栋建筑都能拥有绝佳的江景视野,而且从整体上看,就像一条建筑的长龙,气势恢宏。

而且啊,外滩的建筑和周围的景观搭配得那叫一个绝妙。

江面上时不时驶过一艘艘游船,江水波光粼粼,和岸边的建筑相互映衬。

白天的时候,阳光洒在建筑上,那些白色、灰色、黄色的墙面交相辉映,充满了活力;到了晚上,灯光亮起,外滩就像是换上了一身璀璨的晚装。

建筑被灯光勾勒出轮廓,有的建筑还会有灯光秀,五彩斑斓的灯光在建筑上跳动,和江面上倒映的光影融为一体,就像一场梦幻的水上灯光舞会。

外滩的建筑景观设计,就像是一部活着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上海的沧桑与繁荣。

它是上海的骄傲,也是全世界建筑爱好者和游客的打卡圣地。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勾勒出的城市形象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勾勒出的城市形象

作者: 钱宗灏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中国文化遗产
页码: 34-41页
主题词: 上海外滩 城市形象 建筑群 标志性景观 二三十年代 历史风貌 建筑设计 大都市
摘要:上海外滩,镌刻着超过一个半世纪城市历史风貌的一弯新月形江岸,作为东方著名大都市的标志性景观,久为世界所瞩目。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外滩建筑群形成之际,它在建筑设计的美和匀称方面所做的一切就已在东方超前了很多,上海的天际线被勾画成了一个能与西方任何城市媲美的经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折衷主义风格,整体上属于新古典主义式样。
三段式处理,2—3层中部有6根爱奥尼柱式的石柱,顶 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细部雕刻细腻优美。
楼层数 占地面积 建筑面积 现租赁者
6层 1811平方米 9280 平方米 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 ,现关闭。
建造年代 建造者 设计者 建筑风格
立面特征
楼层数 占地面积 建筑面积 现租赁者
上海外滩
昔日外滩
外滩——“远东华尔街”
1843年西方人在外白渡桥至金陵东路之间修筑马路,称为bund,中文翻译为外滩。外滩 曾是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
外滩,北起外白渡桥,南抵金陵东路,全长约1.5公里,东面靠着黄浦江,西侧是52幢风 格各异的大厦,外滩的精华就在于这些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外滩建筑群。著名的 中国银行大楼、和平饭店、海关大楼、汇丰银行大楼再现了昔日“远东华尔街”的风采, 这些建筑虽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并非建于同一时期,然而它们的建筑色调却基本 统一,整体轮廓线处理惊人的协调。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刚 健、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
6层 1280平方米 5484平方米 初始为海运局使用,后华夏银行上海分行入驻,2006年日清 大楼改造成高级餐厅
外滩6号——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建造年代 建造者 设计者
建筑风格 立面特征
楼层数 建筑面积 现租赁者
1906年翻建 中国通商银行,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银行 英资玛礼逊洋行的格兰顿(F . M . Gratton) 设计 仿哥特式市政厅式样
19世纪中下叶的外滩
20世纪初的外滩
今日外滩
外滩的建筑
河南中路 中山东一路
外滩街区尺度
圆明路
香 港苏 路州

外滩建筑群
N0.1 N0.2 N0.3 N0.5 N0.6 N0.7 N0.9
N0.12
N0.13 N0.14 N0.15 N0.16 N0.17 N0.18 N0.19 N0.20 N0.23 N0.24 N0.26 N0.27 N0.28 N0.29
外滩3号——有利大楼(Union Building)
1914年—1916年 英资天祥洋行 公和洋行 大楼正立面仿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立面装饰有明显巴洛克艺术 特点。 三段式构图,立面装饰多处采用豪华的巴洛克风格的旋涡型图案, 转角处顶部设计了一个塔亭,顶端有球形圆顶。 6层 2241平方米 13760平方米 2004年1月改建为高档购物消费场所
从上海开埠到形成今日的格局,经历了3次大规模的建筑变迁。外滩建筑群荟萃着世界各国不同时期的多种建筑样式。 有新古典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风格、近现代派等。它又有很大的兼容性,所以外滩多数建筑为折衷主义风格。
折衷主义是在一座建筑中,把历史上各时期的建筑词汇并列在一起。这一风格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西方。外 滩建筑群大多定型于本世纪初,受到该风格的强烈影响,所以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
有人说“外滩的故事就是上海的故事。”外滩那一座座钢筋水泥的楼宇,不正讲述着旧 上海滩如梦般繁华的往事。
第一阶段 19世纪中下叶(1843~1895年)
第二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5~1919年)
外滩建筑群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商怡和洋行率先在外滩北京路口租地,越二年建居 住和办公合一的2层楼建筑。到道光二十九年从洋泾浜到北京路,外滩已有11家 洋行建了类似的建筑,这些砖木结构楼房多为英国乡村建筑样式,或者是带宽大 内长廊式阳台的东印度式建筑(券廊式)。在19世纪60~80年代陆续翻建,出现 一批仿文艺复兴风格建筑,到19世纪末,外滩的建筑已鳞次栉比。这一时期建筑, 尚存的只有33号原英国领事馆。
建造年代 建造者 设计者 建筑风格 立面特征
楼层数 占地面积 建筑面积 现租赁者
外滩5号——日清大楼
1921年—1925年 由著名日资航运企业日清汽船株式会社和一个犹太商人合资 英资德和洋行 仿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日方建造下部3层,还造了半地下室。下部3层的外观比较简 洁,属于“日本近代西洋式”;上面3层装饰比较讲究,5、 6层间有较深的挑檐,檐下窗框上有浮雕图案,凹凸感较强。
外滩特色建筑群保存至今的共有23幢房屋。
外滩1号——亚细亚大楼(As始产权 设计者 建筑风格
1913年—1916年 英资兆丰洋行 英资马海洋行 以巴洛克式为主的多种形式并存的折衷主义
立面特征
楼层数 占地面积 建筑面积 现租赁者
建筑平面呈“回”字形,正立面为横三段、竖 三段式。由于建筑进深大,中央设有天井,有 利于通风和采光。大门左右各有两根爱奥尼克 柱,门内又有小爱奥尼克柱。门上有半圆形的 券顶,饰以花纹。底层拱圈用镇石,外墙用石 面砖,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4541平方米
外滩7号——大北电报公司大楼
建造年代 建造者 设计者 建筑风格 立面特征
楼层数 现租赁者
1906年——1908年
随着地价上涨,水泥等新材料的引入,外滩建筑约有近半进行重建,使用了钢筋 混凝土结构,层次在三四层至六七层。建筑风格上出现了向近代建筑形式过渡的 折衷式。内外装修讲究、设施增多,汇中饭店安装了上海最早的电梯。这一阶段 建筑保存至今的有10幢。
第三阶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1920~1937年)
恰和、汇丰、江海关、沙逊等11幢建筑又翻建成高楼大厦。新建筑特点是体量大, 8层以上高层几占一半。建筑形式出现了立面简洁的早期现代派、许多建筑气派豪 华,装饰富丽堂皇,设施更趋完善,出现了上海最早使用冷暖气设备的建筑(汇 丰银行)。这一阶段,除建于民国37年(1948年)的交通银行大楼外,已基本形 成今日的外滩建筑群格局。
7层
1739平方米
11984平方米
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
外滩2号 ——上海总会大楼 (Shanghai Club)
建造年代 初始功能 设计者
建筑风格 立面特征
1864年建楼,1909年在原址重建。
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
建筑设计师H. Tarrant,室内装潢由马海洋行的日本建 筑师设下田菊太郎设计,装饰华丽,以长达34米的黑 白大理石酒吧柜台著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