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近代建筑变迁

合集下载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摘要:一、上海近代建筑史稿的概述二、上海近代建筑的发展阶段1.租界时期2.民国时期3.新中国成立后三、上海近代建筑的特点与影响1.融合中西方建筑风格2.创新建筑技术3.形成独特的海派建筑文化四、上海近代建筑保护与传承1.保护措施2.文化传承3.发展前景正文:上海,这座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国际大都市,在近代的发展中留下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建筑。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是对这一时期建筑发展的全面梳理与总结,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

首先,上海近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租界时期、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三个阶段。

在租界时期,上海受到西方列强的影响,许多具有欧洲风格的建筑涌现出来,如外滩历史建筑群。

民国时期,上海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各类建筑风格在此交融,如新古典主义、装饰艺术等。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建筑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现代建筑风格逐渐成为主流,如浦东陆家嘴的高楼大厦。

其次,上海近代建筑的特点与影响表现在融合中西方建筑风格、创新建筑技术和形成独特的海派建筑文化。

在建筑风格上,上海近代建筑既保留了传统的中式建筑元素,又吸收了西方的建筑形式,形成了独特的海派建筑风格。

在建筑技术上,上海近代建筑采用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和材料,如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等,使得建筑更加美观、坚固、舒适。

独特的海派建筑文化,成为了上海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上海近代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如规定保护范围、建立保护机制等,以确保这些历史建筑得到妥善保护。

同时,社会各界也在努力传承上海近代建筑文化,如开展建筑科普活动、建立建筑博物馆等。

在未来的发展中,上海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建筑魅力,为世人呈现更加美好的城市景观。

上海外滩建筑的前世今生

上海外滩建筑的前世今生

上海外滩建筑的前世今生外滩英文:The Bund上海话拼音:nga thae「外滩」全长1.5公里,南起延安东路,北至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

1844年起「外滩」被划为英国租界,成为上海十里洋场的真实写照,也是旧上海租界区以及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始的起点。

直至1943年收复租界后,百年外滩租界史告一段落。

外滩矗立着52幢风格迥异的古典复兴大楼,「外滩」百年来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国家的建筑,最终奠定如今独具魅力的「万国建筑博览群」,承载了丰富的艺术价值、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

无论你是否生活在上海,外滩都是一处值得探索和品位的文化地标,它的诞生,建立在百年文化积淀之上,它的繁华背后,更见证了整个中华民族与世界接轨的沧桑历程。

外滩 1 号No.1 The Mc Bain Building外滩1号初建于1916年,由英国「麦边洋行」投资,「马海洋行」设计。

是当之无愧的「外滩第一楼」。

建筑为新古典主义风格,平面「回」字形中央天井,外观带巴洛克装饰。

朝向延安东路和外滩的两个立面,分别设置两排爱奥尼式立柱,柱头涡卷优美,是点睛之笔。

1917年,壳牌石油旗下「亚细亚火油公司」购入命名「亚细亚大楼」。

解放后成为「上海冶金设计院」所在地,1996年由「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入驻。

外滩2 号No.2The Shanghai Club Building外滩2号建成于1911年,由「马海洋行」设计。

作为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上海总会」,曾是当时上海滩最豪华的社交场所。

建筑为新古典主义风格。

立面三段式设计,中部贯通两层的爱奥尼克柱廊引人瞩目。

窗楣、窗裙及墙面装饰均为巴洛克风格。

屋顶两侧各一座巴洛克式瞭望塔。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总会」命运多舛,1941年沦为「日军海军武官府」。

1956年上海人民政府接管改为「国际海员俱乐部」。

1971年又化身「东风饭店」。

2011年,外滩2号百岁生日之际,又经历修整,恢复历史旧貌,变身为低调奢华的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浸满了历史的沧桑与时代的回忆。

上海滩变迁 从建筑方面

上海滩变迁 从建筑方面

近代上海交通工具之变迁一、英国作家被独轮车吸引住了上海开埠前后,盛行的交通工具就是独轮车和轿子,似乎离现代化都市还远。

这两种交通工具也是中国传统式的,为中国所独有。

独轮车,又称小车、手推车、江北车,原先用来载货,因重心较高,不易掌握。

租界开辟后,周围相继建成一些工厂,男女工都有。

一些女工为了去较远的纺织厂上班,往往相约合坐独轮车前往,并且渐成风气。

从当时的照片看,一辆车上约有八九人,分坐两边。

据1874年的统计,英法租界共有独轮车3000辆,简直是近代上海一支不容忽视的“出租车队”。

由于收费低廉,一般贫民苦力均乐以独轮车代步或运物。

但是好景不长,人力车兴起后,因其车速快于独轮车,而且乘坐舒适惬意,独轮车遂趋没落,仍旧以载货为主要功能。

当时的官吏、商人与小康市民,大概认为有损面子,是决不肯坐独轮车的。

他们出出入入,均乘坐轿子,而且比阔斗富,把一顶轿子弄得花样百出。

新娘出嫁,所坐花轿有红绿二色,绣有“凤穿牡丹”“福禄鸳鸯”的轿帘;闺秀淑女乘坐的轿子,顶垂缨络,旁嵌玻璃,谓之“撑阳轿”;一般市民如郎中或私塾先生,只坐普通的蓝布小轿;而官场中人,轿子的等级式样却马虎不得,不能越雷池半步,上海道坐的是八抬八杠的绿泥金顶大轿,知县只能用四人抬的红漆朱顶蓝泥轿了。

二、西式马车与东洋黄包车随着上海租界外国侨民的增多,式样洋派的西式马车应运而生,有双轮、四轮者,有一马、双马者,其式随意构造,宜晴宜雨。

每当夕阳西下,一辆辆马车出游兜风,沿俗称大马路的外滩南京路一直到静安寺一带,招摇而过,引人注目。

稍后,上海一些有钱人不甘寂寞,也开始置备马车,其漂亮豪华,比之外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官绅富商、公子王孙、闺阁千金、青楼女子出门无不以马车代步。

驾车出游,成为一种时髦,尤以三月赴龙华赏花最盛极一时。

彼时,富家子弟衣着光鲜,驾着自家或租来的马车,边上坐着妖艳的妓女,在春日的和风中款款而行,然后徜徉在花丛中作竟日之游,好不逍遥。

上海近现代历史建筑保护的历程与思考走向更全面的价值认识

上海近现代历史建筑保护的历程与思考走向更全面的价值认识

上海近现代历史建筑保护的历程与思考走向更全面的价值认识一、本文概述上海,这座被誉为“东方巴黎”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了近现代中国历史建筑的宝库。

本文旨在回顾上海近现代历史建筑保护的历程,分析当前保护工作的现状,并思考如何走向更全面的价值认识。

通过对上海历史建筑保护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本文还将探讨如何深化对历史建筑价值的认识,从而推动保护工作走向更加全面、深入的阶段。

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为上海及其他城市的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上海近现代历史建筑的发展历程上海,这座被誉为“东方之珠”的国际大都市,在其近现代的历史长河中,不仅见证了中国的沧桑巨变,也留下了无数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遗产。

这些建筑,无论是巍峨的摩天大楼,还是古朴的石库门,都是上海近现代历史发展的有力见证。

从19世纪中叶开始,上海逐渐成为了中国的经济、贸易、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和移民。

这一时期,外滩的西洋建筑群开始崛起,它们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展现了西方列强在上海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上海也逐渐出现了具有中国传统元素的建筑,如四合院、亭台楼阁等。

进入20世纪,上海的建筑风格更加多元化。

一方面,随着西方文化的进一步渗透,上海的建筑开始融入更多的西方元素,如装饰艺术派、现代主义等;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建筑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新的发展,如石库门建筑的出现,既保留了传统的四合院形式,又融入了西方的联排住宅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建筑风格开始转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大量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上海展览中心、上海体育馆等。

这些建筑不仅体现了新中国建设的新风貌,也成为了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迎来了新一轮的城市建设高潮。

在这一时期,上海的建筑风格更加多样,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也有对现代的追求和探索。

上海外滩建筑群近代与现代交融

上海外滩建筑群近代与现代交融

上海外滩建筑群近代与现代交融上海外滩建筑群是上海的标志性景点之一,它集中展示了近代与现代建筑风格的交融和演变。

这个建筑群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风貌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建筑爱好者。

一、近代建筑风格的展示1930年代之前,外滩建筑群主要以欧洲的建筑风格为主。

这些建筑受到西方殖民地影响,采用了浓厚的外国建筑元素,如巴洛克、新古典主义和哥特式等。

例如,外滩利通大楼(Gutzlaff Signal Tower)是一座哥特式建筑,它的尖塔和窗户装饰都体现了这一风格。

另外一个代表性建筑是中国进出口银行大楼,它是一座典型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建造于1925年。

这座建筑通过其宏伟的圆顶和大理石柱廊,展示了当时外滩建筑的豪华与庄重。

二、现代建筑风格的融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国内政治和经济的变化,外滩的建筑风格逐渐向现代风格转变。

这一时期的建筑更加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同时融入了一些当时的建筑理念和技术。

一个显著的例子是外滩建筑群中的有一支柱的建筑,如上海大楼(Shanghai Building)和浦发银行大楼(Bank of China Tower)。

这些建筑都采用了现代主义的风格,以简洁和直线为特点。

它们的外立面常常使用镜面玻璃和金属材料来创造现代感。

此外,外滩建筑群还有一些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作品。

比如环球金融中心(Shanghai World Financial Center)和东方明珠电视塔(Oriental Pearl Tower)。

这些建筑在设计上更加大胆和创新,结合了多种建筑元素和形式。

三、交融与演变近代与现代建筑风格的交融和演变使上海外滩建筑群呈现出了独特的景观。

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风格的建筑相互融合,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美学和历史的感觉。

这种交融和演变反映了上海作为一个开放和发展的城市的历史进程。

同时,这种交融也体现了上海作为一个国际都市的形象。

上海外滩建筑群吸引了众多的国际知名建筑师和设计师,在这里创造了许多独特的作品。

上海的建筑风格

上海的建筑风格

上海的建筑风格上海是一座繁忙而又独特的现代化大都市,其建筑风格丰富多样,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历史和文化。

从英租界时期到如今的摩天大楼,上海的建筑风格不仅展现了国际化的现代化风貌,也带有一些传统元素。

首先,上海的建筑风格在不同时期反映了城市的发展和历史变迁。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英租界时期,上海的建筑风格主要是西式建筑,如充满浪漫风情的法国巴洛克风格和英国哥特式风格。

这些建筑带来了城市的现代化,也给上海赋予了独特的欧洲风情。

然而,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受到了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建筑风格发生了一些变化。

当时的上海被誉为“东方巴黎”,上海滩的摩天大楼、别墅和公寓,充满了浓厚的新艺术运动的影响。

这些建筑既有现代主义的风格,又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意象和元素,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东西合璧的美感。

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上海,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建筑风格再次发生了变化。

这时期的建筑注重实用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强调功能性和大规模建设。

例如,上海工人新村建筑设计追求均质化和标准化,以满足大量的住房需求。

这些建筑风格的改变,展示了当时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的特点。

进入21世纪,上海的建筑风格再次演变,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和时尚的商业建筑林立于黄浦江两岸。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外观和极简主义的设计风格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例如,东方明珠电视塔作为上海著名的地标,其威严的外观和创新的设计成为了上海的象征。

此外,上海还保留了一些历史建筑,这些建筑代表了上海曾经的辉煌和繁荣。

豫园、城隍庙等传统建筑仍然保持着原有的风貌,吸引游客和市民前来参观和感受古老文化。

这些历史建筑给上海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上海的建筑风格丰富多样,从西式建筑到现代摩天大楼,再到保留的传统建筑,每个时代都在上海的城市发展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这些建筑反映了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也展现了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现代化风貌。

上海建筑凝固了的百年繁华与沧桑

上海建筑凝固了的百年繁华与沧桑

大城头条Feature晚清至民国的 数十载岁月中, 上海一跃成为 +里洋场。

风格各异的建筑的城市脉络。

一Classical Architecture代故事也藏在 了外滩风格迥 异的建筑里, 烟火气十足的 里弄里,万顷 琉璃的花园洋 房里,拔地而 起的摩天大楼 里……上海建筑:凝固了的百年繁华与沧桑of Shanghai文+长风寓公图+杨光明一乙吕威小松a tr x 茱妮Julie 上海是一座多面的城市,有着形形色色的多国建筑风格,却无人 敢说哪一座建筑能完全代表上海。

上海城市的灵魂拥有多样性, 它可以是外廊阳台上举起的高脚杯,可以是弄堂闺阁边碧绿的攀 藤,可以是洋房花园里还未熄灭的香烟,也可以是牌桌上弥漫的 流言.西式建筑与中式建筑在这里交汇、融合,使其成为活跃在 东方地图上的一颗耀眼"明珠".CITY GEOGRAPHY城市地理/ 030031✓上海地处长江口和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在两千年前大半都尚在汪洋大海之中。

据考证,"上海”作为地名,首次出现是在一千年前的宋代。

古代上海地区的的居民多以捕鱼为业,他们所使用的捕鱼用具为“扈”,当时的江流入海处被称为“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又被成为“扈渎”。

后来被简称为"沪”,成为了上海的代名词。

一栋栋矗立在黄浦江畔的外滩万国建筑、淮海路上风格各异的花园洋房以及分布在上海各处的石库门建筑,都彰显着上海浓郁的海派风情。

近年来浦东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也为上海的国际化大都市形象增添了一笔摩登色彩,书写着上海城市发展的新篇章……外滩建筑上海近代发展的缩影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英国人首先踏进了黄浦江畔的这片土地。

他们选中上海县城北门靠近黄浦江一带的土地,并开辟为居留地—这便是如今高楼林立的"外滩"。

不久之后,法国和美国也分别在黄浦江畔设立了自己的租界。

这片昔日只有渔船光顾的滩涂突然变得掎裳连權起来。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原创实用版)目录一、上海近代建筑史稿概述二、上海近代建筑的发展历程1.开埠后的租界建筑2.20 世纪初的新式建筑3.1920-1930 年代的摩登建筑4.1940-1950 年代的社会主义建筑三、上海近代建筑的特点及影响1.建筑风格多样2.中西合璧的典范3.反映社会历史变迁4.对现代上海城市风貌的影响正文上海近代建筑史稿是一部关于上海自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中叶建筑发展的历史,它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繁荣与变迁。

上海的建筑史可以追溯到开埠时期,那时的租界建筑是东西方文化碰撞的产物。

随着时代的发展,20 世纪初的新式建筑开始涌现,这些建筑充满了现代气息。

到了1920-1930 年代,上海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摩登,各种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纷纷亮相。

而在 1940-1950 年代,社会主义建筑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反映了当时的政治风貌。

上海近代建筑的特点是风格多样,中西合璧。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欧洲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装饰艺术、折衷主义、现代主义等建筑风格。

同时,这些建筑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海派建筑风格。

这些建筑不仅丰富了上海的城市景观,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

上海近代建筑的发展不仅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迁,还对现代上海城市风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历史建筑不仅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标志。

如今,许多老建筑经过改造和保护,已经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上海的独特风景线。

总之,上海近代建筑史稿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建筑画卷,展示了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底蕴。

上海外滩感受近代历史的繁华与变迁

上海外滩感受近代历史的繁华与变迁

上海外滩感受近代历史的繁华与变迁上海外滩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景点之一,它位于黄浦江畔,与陆家嘴金融中心隔江相望。

走在外滩上,我仿佛能够感受到近代历史繁华与变迁的脉络。

外滩的建筑风格丰富多样,既有西方建筑的痕迹,又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这里有工部局纪念碑、外滩炮台等历史遗迹,也有外滩十一号、外滩十八号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

这些建筑见证了上海自19世纪末开始的近代化历程。

首先,外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海开埠初期。

1843年,上海成为中国的对外贸易口岸,外滩成为最早的商业区之一。

当时的外滩是一片繁忙的码头,各国商人和船工在这里来往穿梭,带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和文化。

外滩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国际化交流平台。

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滩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商业金融中心。

在20世纪初,众多欧洲列强在上海设立了租界,外滩成为各国商会的聚集地。

这些商会在外滩上修建了壮丽的建筑,如不列颠罗马柱式大厦、外滩公园草坪等。

这些建筑的风格融合了哥特式、罗马式、文艺复兴等多种西方建筑风格,形成了外滩独特的景观。

然而,外滩的繁荣不仅仅是商业和金融的发展,也与上海的近代历史变迁密切相关。

20世纪初,上海爆发了多次抗议和运动,外滩成为了抗议活动的重要场所。

在这里,人们纷纷静坐、示威,呼唤着民主和自由。

外滩见证了中国社会变革的浪潮。

二战之后,外滩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在改革开放的号角中重新焕发活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滩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造和更新,变成了一个时尚、高端的商业区。

许多国际知名品牌纷纷入驻,外滩的商业繁荣再度迎来了新的机遇。

如今的外滩不仅是旅游景点,也是上海城市形象的象征。

每天都有无数的游客和市民聚集在这里,欣赏外滩的美丽景色,感受着近代历史的繁华与变迁。

夜晚,外滩的灯光闪烁,金融中心的高楼大厦在黄浦江边熠熠生辉,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城市夜景。

总的来说,上海外滩是一个充满历史韵味和现代气息的地方。

它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的转变,也承载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简析近代上海建筑的特点与发展原因

简析近代上海建筑的特点与发展原因

简析近代上海建筑的特点与发展原因近代上海建筑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有国际化、多样化、现代化的风格。

这是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所致,包括地理位置的优势、政治和经济的变迁、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国内先进建筑理念的引进等。

首先,地理位置的优势是上海建筑发展的基础。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中心位置,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交通便利的优势。

这使得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外来移民和投资。

同时,上海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本和技术的引进。

这些因素为上海建筑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材料和技术支持。

其次,政治和经济的变迁也对上海建筑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代初期,上海被列强侵占并成为租界,西洋建筑开始进入上海。

但随着近代中国的政治动荡和经济不稳定,上海渐渐失去了繁荣和发展的机会。

直到20世纪20年代,北方政局变化和中共第一次国内合作停战导致了上海的再次繁荣。

上海开始成为大批外商、外国人和国内企业家的投资聚集地,这推动了上海建筑的快速发展和更新换代。

上海开始建设现代化的道路、桥梁、河道等基础设施,并修建了许多富丽堂皇的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如外滩的各式大楼和南京路的百货公司。

这些建筑风格多样,取材自西方,展现了上海作为现代国际大都市的形象。

最后,上海引进国内先进的建筑理念和技术也对其建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上海曾是中国最早引进西方建筑理念和技术的城市之一、20世纪初,上海的建筑师开始学习西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以满足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需求。

他们致力于结合国内文化和外来建筑理念,推动了上海建筑的创新和发展。

他们引进了钢筋混凝土技术,使得上海的建筑能够建造更高、更大、更坚固的建筑物。

这为上海的建筑师提供了更多的设计空间和创造力,使得上海的建筑得以满足快速城市化的需求。

综上所述,近代上海建筑的特点是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政治和经济的变迁、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国内先进建筑理念的引进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上海的建筑融合了西方和东方的元素,展现了上海作为现代国际大都市的形象。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摘要:一、上海近代建筑史概述1.发展背景2.建筑风格特点3.代表性建筑二、上海近代建筑的演变1.早期建筑风格2.中期建筑风格3.晚期建筑风格三、上海近代建筑的保护与传承1.保护措施2.传承方式3.案例分析四、上海近代建筑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文化影响2.经济影响3.社会影响正文:一、上海近代建筑史概述1.发展背景上海,作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明珠,近代以来一直是国内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自19世纪末以来,上海经历了开埠、民国、抗日战争和解放等多个历史阶段,这些时期的建筑风格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上海近代建筑史。

2.建筑风格特点上海近代建筑的风格多样,既有西方古典建筑的影子,也有中国传统建筑的韵味。

早期建筑以新古典主义、文艺复兴风格为主,中期建筑呈现出装饰艺术、折衷主义等特点,晚期建筑则以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为主。

3.代表性建筑外滩、新天地、上海展览中心等地标性建筑,都是上海近代建筑的代表。

它们见证了上海城市的发展,也成为游客打卡的必去之地。

二、上海近代建筑的演变1.早期建筑风格上海的早期建筑受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较大,如外滩的历史建筑群,采用了新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风格。

这些建筑奠定了上海近代建筑的基础。

2.中期建筑风格随着上海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建筑风格逐渐多样化。

装饰艺术、折衷主义等风格的中期建筑涌现出来,如新天地项目,成功地将近代建筑与现代商业相结合。

3.晚期建筑风格20世纪后期,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建筑风格在上海得到广泛应用。

代表性建筑如上海展览中心,展示了上海近代建筑的崭新面貌。

三、上海近代建筑的保护与传承1.保护措施为保护和传承上海近代建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保护规划等。

同时,加强对古建筑的维修和保养,使其焕发新生。

2.传承方式除了传统的修缮和维护,上海近代建筑的传承还体现在创新上。

如将近代建筑与现代商业、旅游业相结合,使古建筑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从建筑中看上海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上海”相关文档)共8张

从建筑中看上海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上海”相关文档)共8张

上海的新式建筑 上海的石库门和弄堂
从上二海十 的年新代公中房期开始,上海在石库门里弄的基础上出现了新式里弄住宅,有了总弄和支弄的明显区别,天井没有了,用矮墙或绿化作隔 断从,二外 十观年基代本中上期西开式始化,了上。海在石库门里弄的基础上出现了新式里弄住宅,有了总弄和支弄的明显区别,天井没有了,用矮墙或绿化作隔 自断然,生 外活观的基舒本适上度西不式言化而了喻。,在这一片街区中,有复兴坊、万宜坊、花园坊、万福坊等众多的新式里弄住宅,而建于1925年的长乐村和 1上9海27的年新的公淮房海坊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自然生活的舒适度不言而喻,在这一片街区中,有复兴坊、万宜坊、花园坊、万福坊等众多的新式里弄住宅,而建于1925年的长乐村和 1927年的淮海坊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从上二海十 的年新代公中房期开始,上海在石库门里弄的基础上出现了新式里弄住宅,有了总弄和支弄的明显区别,天井没有了,用矮墙或绿化作隔 断 从,建外筑观 中基 看本 上上 海西 改式 革化 开了放。 以来的变化 从上二海十 的年石代库中门期和开弄始堂,上海在石库门里弄的基础上出现了新式里弄住宅,有了总弄和支弄的明显区别,天井没有了,用矮墙或绿化作隔 断自,然外 生观活基的本舒上适西度式不化言了而。喻,在这一片街区中,有复兴坊、万宜坊、花园坊、万福坊等众多的新式里弄住宅,而建于1925年的长乐村和 自19然27生年活的的淮舒海适坊度就不是言其而中喻的,佼在佼这者一。片街区中,有复兴坊、万宜坊、花园坊、万福坊等众多的新式里弄住宅,而建于1925年的长乐村和 1上9海27的年石的库淮门海和坊弄就堂是其中的佼佼者。 自上然海生 的活石的库舒门适和度弄不堂言而喻,在这一片街区中,有复兴坊、万宜坊、花园坊、万福坊等众多的新式里弄住宅,而建于1925年的长乐村和 1上9海27的年新的公淮房海坊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从建二筑 十中年看代上中海期改开革始开,放上以海来在的石变库化门里弄的基础上出现了新式里弄住宅,有了总弄和支弄的明显区别,天井没有了,用矮墙或绿化作隔 自 断然,生外活 观的 基舒 本适 上度 西不 式言 化而了喻 。,在这一片街区中,有复兴坊、万宜坊、花园坊、万福坊等众多的新式里弄住宅,而建于1925年的长乐村和 1从9二27十年年的代淮中海期坊开就始是,其上中海的在佼石佼库者门。里弄的基础上出现了新式里弄住宅,有了总弄和支弄的明显区别,天井没有了,用矮墙或绿化作隔 从断二,十 外年观代基中本期上开西始式,化上了海。在石库门里弄的基础上出现了新式里弄住宅,有了总弄和支弄的明显区别,天井没有了,用矮墙或绿化作隔 断上,海外 的观石基库本门上和西弄式堂化了。 上海的石库门和弄堂

上海外滩老建筑的前世今生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上海外滩老建筑的前世今生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上海外滩老建筑的前世今生画面太美我不敢看!上海外滩老建筑的前世今生画面太美我不敢看!“万国建筑群”——外滩的精华所在,也是上海人心中最能代表上海的标志建筑。

它们经历百年沧桑,鉴证了上海的屈辱和荣光。

著名的中国银行大楼、和平饭店、海关大楼、汇丰银行大楼再现了昔日“远东华尔街”的风采,哥特式的尖顶、古希腊式的穹窿、巴洛克式的廊柱、西班牙式的阳台,众多经典交汇成上海乃至世界独特的风景。

今天,就让职行官小编为您讲述地道上海人也未必了解的上海外滩那些老建筑故事。

外滩1号亚细亚大楼演变历史:麦克倍恩大楼→亚细亚大楼→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和谐汇建成于1913年。

1966年前,英国壳牌公司和荷兰皇家石油公司的子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长期租用这幢大楼的底层。

1996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入驻至今。

建筑风格:八层,钢筋混凝土结构。

建筑东朝中山东一路,南向延安东路,东面和南面的立面几乎相同。

纵向三段式。

1-2层和5-7层采用古希腊爱奥尼(Ionic)式双柱廊。

建筑整体上为新古典主义风格。

入口处系大而深的圆形山花檐部,有巴洛克(Baroque)建筑风格。

外滩2号上海总会大楼演变历史:上海总会大楼→日军海军武官府→国际海员俱乐部→东风饭店→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建成于1864年。

上海总会大楼(Shanghai Club)曾是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重要的社交场所。

建筑风格:该楼是外滩著名的建筑,建筑设计师为H.Tarrant,建筑立面为三段式处理,2-3层中部有6根爱奥尼柱式的石柱,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细部雕刻细腻优美。

室内装潢由马海洋行的日本建筑师设下田菊太郎设计,装饰华丽,以长达34米的黑白大理石酒吧柜台著称。

外滩3号有利银行大楼演变历史:联合大楼→有利银行大楼→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名牌店&餐厅该楼于1916年竣工,为英资天祥洋行物业,1914年由保安、保家等保险公司联合租赁,将原来的3层砖木结构房屋改建为6层大楼,故曾名“联合大楼”。

上海近代建筑变迁

上海近代建筑变迁

上海近代建筑变迁上海,是一座经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经过百年的沧桑变迁,在近代中国的血雨腥风中,愈来愈焕发出自我独特的光芒。

建筑是文化领域中最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的因素,整体而又集中地体现了民族传统、地域特性、时代精神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建筑所反映的空间与时间关系,其深度和广度是无可比拟的。

而与现代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上海近代建筑,则综合反映了上海的近代社会和城市的演变历程。

自1843年11月开埠以来,上海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大都会,成为中国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

中国的封建社会最早在上海解体,并奠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并且又发展成为一种折衷混合的社会,上海变成一座独特的城市,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其他城市。

一、开埠前的上海上海的近代建筑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近百年的建筑中,几乎囊括了世界建筑各个时期的各种风格,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世界建筑史。

在许多情况下,上海的近代建筑又与社会的现代化和商业化结合在一起,把舶来文化变成自己的文化。

因此,上海的近代建筑也构成了自己的特色。

上海现存的地面建筑文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陀罗尼经幢(859)和泖塔(874-879)、宋代的兴圣教寺塔(1068-1094)、元代的清真寺(1341-1368)和明代的豫园(1559始建)等,在开埠以前,大体上保持了传统的延续性,上海古代建筑,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嘉定孔庙和龙华寺各建筑群格守中国传统的中轴线排列,形制完整,布局严谨;南翔寺双塔和文庙魁星阁是中国木构架结构典型,体现了古代完美的结构工艺;龙华塔和真如寺的地基处理因地制宜,坚实牢固;书隐楼的木雕和砖雕艺术精湛,形象逼真。

所有这些均体现了上海在建筑造型和布局、传统的木构架结构、软土地基的处理、装饰彩绘、施工工艺方面的创造性和重要的贡献。

二、开辟租界/最初的西式建筑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依照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上海成为五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允许英国上海设立租界。

上海海关大楼的故事

上海海关大楼的故事

上海海关大楼的故事上海海关大楼,这座屹立在黄浦江畔的历史建筑,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它不仅是中国近代海关历史的缩影,更承载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本文将为您详细讲述上海海关大楼的前世今生。

一、上海海关大楼的起源上海海关大楼始建于1913年,由著名建筑师吴淞海设计,英国建筑公司思九生承包建造。

它的前身是1864年建立的江海关,因业务发展需要,选址黄浦江畔的现址进行扩建。

1914年,上海海关大楼正式竣工并投入使用,成为当时远东地区最高的建筑。

二、上海海关大楼的建筑特色上海海关大楼建筑风格为新古典主义,整个建筑分为地上10层,地下1层。

其外观典雅庄重,立面采用横向三段式划分,中央为巨大的穹顶,两侧为对称的塔楼。

建筑内部装饰豪华,有精美的雕刻和壁画,反映了当时上海的国际地位和繁荣程度。

三、上海海关大楼的历史故事1.抗日战争期间,上海海关大楼成为日军占领的重要目标。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日军对上海发动大规模进攻。

上海海关大楼在战火中受损严重,但仍然顽强地屹立在黄浦江畔。

2.1949年5月,上海解放。

人民解放军进入市区后,上海海关大楼成为解放军的重要指挥部。

在此期间,海关大楼发挥了重要作用,确保了上海经济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宁。

3.上海海关大楼曾被誉为“远东第一钟”。

1956年,上海市政府对海关大楼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将原来的英国造铜钟换成了国产铜钟。

这座铜钟重达3吨,钟声悠扬,成为上海的城市象征。

四、上海海关大楼的现状如今,上海海关大楼已成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继续发挥着海关职能。

同时,它也是一座对外开放的博物馆,展示了上海海关百年来的发展历程,让游客和市民了解这座建筑背后的故事。

总结:上海海关大楼,这座充满历史底蕴的建筑,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的风雨变迁。

它的故事,既有抗战时期的悲壮,也有新中国成立后的辉煌。

上海建筑发展史

上海建筑发展史

上海建筑发展史
上海建筑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上海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贸易港口城市。

在此之前,上海的建筑主要是传统的中国式建筑。

但是,随着外国商人和移民的到来,西方的建筑风格也开始在上海出现。

在20世纪初,上海开始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建筑风格主要是欧式的,例如巴洛克式、新古典主义和装饰艺术等等。

这些建筑不仅仅是商业和政府建筑,还包括了许多私人住宅和公寓楼。

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建筑风格开始向现代化方向转变。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摩天大楼,例如金茂大厦和环球金融中心。

这些建筑不仅仅是高度和规模的象征,也代表了上海作为一个现代化城市的形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上海的建筑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许多历史建筑被破坏或改建,而新建筑也几乎停滞不前。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上海的建筑发展才重新开始起步。

今天的上海是一个现代化城市,拥有许多国际知名的建筑。

例如东方明珠塔、上海中心大厦和上海大剧院等等。

同时,上海
也在保护历史建筑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

例如豫园、外滩和法租界等等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维护。

总之,上海的建筑发展历史丰富多彩,从传统的中国式建筑到现代化的摩天大楼,再到今天的国际化建筑,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上海豪宅发展史

上海豪宅发展史

上海豪宅发展史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和国际大都市,一直以来都是豪宅的聚集地。

豪宅不仅仅是一栋楼,更是座城市的象征,是一座城市文化、历史和经济的缩影。

在上海,豪宅的发展历史悠久,从民国时期的花园洋房到当今的高档公寓,每一个时期都有它独特的风貌和特点。

本文将以上海豪宅发展史为主题,为读者全面展示上海豪宅的演变过程。

一、民国时期在民国时期,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外滩租界的中心,这时期的上海豪宅主要以花园洋房为主。

这时期的花园洋房大多数由外国人兴建,具有浓厚的外国建筑风格。

这些花园洋房置身于花园环绕之中,拥有独立的大门和绿化环境,是当时上海社会精英的象征。

其中最有名的是董家渡别墅、蓬莱公馆和梧桐树庭园等。

二、新中国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上海豪宅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新中国时期,上海豪宅逐渐由花园洋房向高档公寓发展。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原有的花园洋房已经无法满足住房需求,有必要建设更多更大的高档住宅。

在这一时期,上海的高档公寓开始兴起,如圆明园、东海明园和虹桥花园等。

三、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上海迎来了新一轮的繁荣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豪宅建设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

在这一时期,上海的豪宅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不再仅仅局限于高档公寓,还涌现出别墅、豪华公寓和联排别墅等多种形式。

四、21世纪以来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豪宅的建设更加多元化和高端化。

除了传统的高档公寓以外,还涌现出了更加高端的豪华别墅、豪华公馆和高层观景公寓。

这些豪宅大多位于黄浦江畔或者外滩,享有得天独厚的城市景观和便利交通。

五、未来展望随着上海金融中心的地位不断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上海豪宅的发展前景也将更加美好。

未来,上海豪宅的建设将朝着更加绿色、环保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力求为居民提供更加舒适、安全和便利的生活环境。

总之,在上海豪宅的发展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上海这座城市的巨大变迁和发展。

上海布朗石公馆介绍资料

上海布朗石公馆介绍资料

上海布朗石公馆介绍资料
【原创版】
目录
1.上海布朗石公馆简介
2.布朗石公馆的历史背景
3.布朗石公馆的建筑特点
4.布朗石公馆的现状与意义
正文
【上海布朗石公馆简介】
上海布朗石公馆,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附近,是一座具有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的老洋房。

这座建筑由英国商人布朗(Brown)建造,因此得名布朗石公馆。

它是上海滩一处重要的历史地标,见证了上海近现代史的发展变迁。

【布朗石公馆的历史背景】
布朗石公馆建于 19 世纪末,当时上海正处于晚清时期,各国列强纷纷涌入上海,划分势力范围,上海成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前沿。

英国商人布朗看中了上海的发展潜力,便在此投资兴建了这座具有欧洲古典建筑风格的公馆。

自此,布朗石公馆成为上海滩上著名的洋楼之一。

【布朗石公馆的建筑特点】
布朗石公馆的建筑风格为欧洲古典主义,它的外墙采用石头堆砌,线条优美,造型庄重典雅。

建筑内部装饰华丽,有大量精美的木雕、石雕和壁画。

同时,布朗石公馆还具备典型的殖民地建筑特点,例如宽敞的阳台、高耸的烟囱等。

整体而言,布朗石公馆是上海滩一处难得的欧洲古典建筑佳作。

【布朗石公馆的现状与意义】
如今,布朗石公馆已成为上海市静安区的一处历史保护建筑,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修缮。

这座建筑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是研究上海近现代史的实物例证。

此外,布朗石公馆还承载着上海城市发展的记忆,是上海独具魅力的文化名片之一。

总之,上海布朗石公馆是一座见证了上海近现代史发展变迁的历史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上海滩老建筑今昔对比照跨越百年的繁华经典

上海滩老建筑今昔对比照跨越百年的繁华经典

上海滩老建筑今昔对比照跨越百年的繁华经典大上海,这座曾是冒险家的乐园,远东著名的金融和贸易中心,在经历了百年漫长的岁月后,那些当年的建筑今安在?字林大楼。

中山路17号的大楼原来是上海英文报纸《北华捷报》的办公室。

它是在1921年由房地产大亨戈登·莫里斯投资建造的。

1996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AIA)在失去这栋建筑半个世纪后恢复了所有权散落在上海市各处的老式建筑有些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这些历史遗迹以各种西方风格为特色,如希腊、罗马、拜占庭、俄罗斯东正教、哥特式、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新古典和现代主义等,以及中国的传统风格。

沙逊大厦。

是上海第一幢完整意义上的近现代派建筑,它是由富有的犹太大亨伊莱亚斯·维克多·沙逊于1929年建造的,因此得名“沙逊之家”。

1956年,国泰酒店更名为和平饭店横滨正金银行大楼。

上海横滨正金银行于1923年从一家沙逊公司购买了今天的中山路东路24号的地块,并于1924年8月建成了办公楼。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上海横滨金银银行连同其他日本财产被国民党政府没收,成为中央银行所在地。

今天它是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的所在地格林邮船大楼。

这座七层楼的建筑位于今天的中山路28号,最初是英国一家船运公司的办公室。

它建造于1920年,具有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又受文艺复兴风格的影响。

格林邮船大楼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军占领。

1949年以后,上海人民政府接管了这座建筑用它作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网站。

现为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办公室上海金门大酒店于1926年5月竣工,位于今天的南京路140号,楼高7层,中心有一座9米高的镀金塔。

1949年,金门宾馆关闭,1950年被华东纺织管理局租用。

1958年更名为华侨酒店上海大光明电影院。

南京西路16号的大规模电影院建于1928年,1932年重建。

这栋建筑前两层,后四层,具有美国现代风格,即使在今天看起来也很时尚。

在1958年,大剧院被改建为上海第一家宽屏电影院东方饭店于1930年开业,在今天的西藏路120号,这座欧洲现代风格的建筑看起来就像一艘远洋船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近代建筑变迁上海,是一座经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经过百年的沧桑变迁,在近代中国的血雨腥风中,愈来愈焕发出自我独特的光芒。

建筑是文化领域中最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的因素,整体而又集中地体现了民族传统、地域特性、时代精神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建筑所反映的空间与时间关系,其深度和广度是无可比拟的。

而与现代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上海近代建筑,则综合反映了上海的近代社会和城市的演变历程。

自1843年11月开埠以来,上海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大都会,成为中国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

中国的封建社会最早在上海解体,并奠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并且又发展成为一种折衷混合的社会,上海变成一座独特的城市,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其他城市。

一、开埠前的上海上海的近代建筑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近百年的建筑中,几乎囊括了世界建筑各个时期的各种风格,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世界建筑史。

在许多情况下,上海的近代建筑又与社会的现代化和商业化结合在一起,把舶来文化变成自己的文化。

因此,上海的近代建筑也构成了自己的特色。

上海现存的地面建筑文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陀罗尼经幢(859)和泖塔(874-879)、宋代的兴圣教寺塔(1068-1094)、元代的清真寺(1341-1368)和明代的豫园(1559始建)等,在开埠以前,大体上保持了传统的延续性,上海古代建筑,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嘉定孔庙和龙华寺各建筑群格守中国传统的中轴线排列,形制完整,布局严谨;南翔寺双塔和文庙魁星阁是中国木构架结构典型,体现了古代完美的结构工艺;龙华塔和真如寺的地基处理因地制宜,坚实牢固;书隐楼的木雕和砖雕艺术精湛,形象逼真。

所有这些均体现了上海在建筑造型和布局、传统的木构架结构、软土地基的处理、装饰彩绘、施工工艺方面的创造性和重要的贡献。

二、开辟租界/最初的西式建筑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依照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上海成为五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允许英国上海设立租界。

随着上海开埠,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西方的建筑结构、舶来的建筑材料、外国的建筑技术渗入传统的建筑业。

这一阶段上海租界形成了新城区,出现了早期外国侵略者的领事馆、洋行、银行、商店、工厂、仓库、教堂、饭店、俱乐部和独立式住宅等新型建筑物。

这些建筑物大多是一、二层楼的砖木混合结构的“券廊式”和欧洲古典式建筑。

砖木混合结构是对中国传统的木构架结构的第一次撞击。

三、中西建筑文化的碰撞西方的建筑师以及西方培养的中国建筑师在上海开埠以后引进了欧洲建筑文化,建造了一大批富有艺术性和功能性的建筑,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建筑型制和建筑空间。

特殊的政治、宗教、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际遇,西方文化的输入和上海本地以及中国的不同地域文化相互之间的并存、冲撞、排斥、认同、适应、移植、追求与转化,使上海糅和了古今中外文化的精粹,成为中国现代建筑文化的策源地。

上海近代建筑的国际化是开放型的社会价值观以及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反映,从模仿、追求到变异、转型,成为上海城市环境和谐而又矛盾的组成部分。

在这些住宅建筑中,有的反映纯民族的建筑文化,有的反映中西文化有机结合,有的是较多的反映西方文化,这些都涂抹上城市历史演变的印记,而上海住宅的多样性,正是海派建筑所具有的最鲜明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既讲建筑质量,又注入了多种文化。

除住宅外,上海外滩50多幢风格迥异的高层建筑群,就被人们称之为万国建筑博览会。

在这里,可以看到新古典主义的原汇丰银行大楼,折衷主义的沿江海关大楼,文艺复兴形式的和平饭店南楼,注重装饰艺术的和平饭店北楼和带有中国传统符号的现代建筑——中国银行大楼等等。

正是上述这些上海住宅和其他建筑的多样性,形成了上海海派建筑的特色.里弄住宅是上海在西方城市房地产经营方式下形成的最具有特色的一种建筑类型,是中西建筑形式和生活方式相互交融的典型,建筑细部装饰用水泥、砖和石材大量模仿西方新古典主义纹样,这样一种建筑类型表现出十分独特的创造性。

一条弄堂进去,两边都是住宅,叫石库门房子(门框用条石筑成),一个门就是一家,但现在已是三、四家合住。

门内是一个小天井,正中客堂问,室内后壁有一扇门,里面是楼梯间及灶间等,然后是后门。

门外仍是弄堂,也是一家家的石库门房子,如此形成一片住宅区。

这种住宅一般为二至三层,楼上是卧室、书房等,屋顶上有晒台,可以凉晒衣、被等。

这种建筑适合上海的一般市民居住。

客堂间可作起居室、会客室等。

有的喜欢中式,八仙桌、茶几椅子,墙上可挂山水画、对联等;有的喜欢西式,则圆桌、沙发、写字台、转椅等,墙上挂的当然是西洋画了。

大门形式利用传统的江南民居形式(石库门),但门上门边,也可以装饰西方古典建筑上的浮雕图案,可谓中西结合。

四、租界扩展与近代建筑业在上海的发展(1895~1919)开埠后的近代上海成为远东最繁荣的港口和经济、金融中心,是近代亚洲唯一的国际化大都市。

当年,今上海市黄浦、静安以及虹口、杨浦四个区主要是上海公共租界(以英美为主),长宁区是上海公共租界的越界筑路区,卢湾、徐汇两区主要是上海法租界。

当时上海的租界地区享有完全独立的行政权和司法权。

租界的存在使得上海未被战火所波及,并享有实际独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国际联系,带来了近代上海的繁荣。

行政、金融、商业、交通、教育、娱乐等新的建筑类型陆续出现。

工业建筑出现了大跨度钢结构车间。

随着上海人口的增加,里弄住宅数量剧增,钢结构得到应用,开始向多层建筑发展,出现了5层以上的大楼。

清光绪二十二年所建的汇中饭店、1910年所建的英国总会、民国4年所建的亚细亚火油公司大楼均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光绪三十四年~宣统二年所建的美商上海德律风公司开创了上海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大楼的纪录。

五、近代建筑业发展高峰与市政管理体制的建立(1919~1937)出现了大型百货公司、大型饭店、高级影剧院,以及花园洋房、高层公寓。

这一时期欧洲现代运动波及上海,从古典主义转向现代主义,钢框架结构在高层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民国12年所建的汇丰银行大厦,民国14年所建的海关大楼标志着西方复古主义的顶峰。

民国23年建成的国际饭店,保持远东最高建筑的纪录达48年之久,是现代派代表性建筑。

这一阶段还有一批“大上海计划”建筑,国民党上海市政府自20年代筹划,民国20 年动工,民国23年初步完成。

30年代还出现了诸如大新公司和外滩中国银行大楼等中西合璧的建筑。

这类成功的建筑多为中国建筑师设计。

六、日军侵占,孤岛繁荣,上海近代建筑尾声。

(1937~1949)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淞沪会战之后,日本军队击败中国军队,武力占领上海除租界以外的全部地区。

上海法租界和苏州河以南的半个上海公共租界经历了长达四年多的孤岛时期。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对英美宣战,随即日军攻入租界,上海全境被日本占领直至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依据中、美、英三国共同发表的《开罗宣言》,上海被中华民国占领接管。

上海自1842年摆脱清朝统治至1945年失去独特地位而成为中华民国的一部分。

直到1949年5月,上海由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接管统治。

1946年,中华民国政府军和中共领导的军队爆发大规模内战。

1949年5月,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击败中华民国政府军占领上海,同时对上海实行军事管制,此间大量人员、财产和机构撤离。

在此阶段近代建筑业在上海处于停滞阶段。

日军炮火给上海建筑造成了空前的灾难。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国内战争,上海重大的建筑工程处于停顿状态。

七、解放后(1949~)从此,上海的城市建筑掀开了新的一页。

在50年代初期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上海的房屋建筑大多是砖木结构,少量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工程对象以住宅为主。

当时规划建造两万户工人住宅,以解决职工的居住问题,其中曹杨新村是解放后最早建成的工人住宅区。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从1953年开始,除续建曹杨新村外,又新建了凤城新村、鞍山新村、控江新村、崂山新村、日晖新村、玉田新村、志丹新村等住宅区。

这些建筑多为2层立帖式砖木结构,以后发展为3~4层的混合结构,楼板采用预制安装。

这个时期还建造了一些影剧院、文化馆、学校和具有较高建筑装饰水平的中苏友好大厦(今上海展览中心)。

70 年代开始建造较高层数的住宅,康乐路12层住宅、漕溪北路6幢13层、3幢16层住宅是较先建成的高层住宅。

其后,雁荡大厦、爱建大厦等高层公寓也相继建造。

到80年代以后,高层住宅建筑的比重大幅度增长,新一代的居住区和居住楼不仅规模大,而且布局合理、造型多样、设施配套齐全。

在工业建筑方面,上海解放后不久就开始投入力量改建、扩建一些老厂,如上海电机厂、上海柴油机厂。

沪东造船厂、上钢三厂等。

从1958 年开始,上海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建筑施工的对象由民用建筑为主转到以工业建筑为主,建设了彭浦、闵行、松江、吴淞、吴泾、嘉定、安亭、高桥、桃浦等工业区。

这一时期钢筋混凝土预制装配式结构大量采用,重型厂房钢结构也开始出现,如上钢三厂转炉车间、重型机器厂万吨水压机车间等工程。

从60年代到 70年代末,许多不同学科的科学研究大楼、具有1.8万个座位的上海体育馆、高210.5米的上海电视塔等具有较高施工难度的建筑也先后建成。

上海的近代建筑是中国建筑的珍贵财富,也是世界建筑的宝库,各种不同的风格纷纭杂沓。

猎奇与高雅、豪华与朴实、创造与炒作、游戏与艺术并存,其中有许多精品,也不乏庸作,既有创新也有折衷与拼贴。

从这些大量的作品中显现出上海的建筑乃至城市的风貌,构成了上海既和谐又矛盾的城市环境和城市空间,既有同质异构的一面,又有异质同构的一面,从这样的环境中诞生出能够创造未来的上海和上海人,其历史意义及文化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季雅静 f120411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