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课时 解决问题
第7课时 解决问题(1)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想一想:如果92人参观,带800元买门票够吗?
92 × 8 ≈ 800(元)
接近100
92<100,92×8<800 答:带800元买门票够了。
做一做
(教材P70)
陈伯伯家一共摘了180千克苹果。一个箱子最多 能装6千克,32个箱子能装下这些苹果吗?
32×6 ≈ 180(千克)
…
接近30
32>30,32×6>180 答:32个箱子能装下这些苹果。
把59、63、62、57、58、62、58都看作60。 60×8=480(千克)
答:张大爷家的稻谷大约有480千克。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用乘法估算解决问题。
根据实际情 境的需要
往大估 往小估
分析与解答
29 × 8 = 232(元)
先直接计算买门 票需要多少元, 再和250比较。
232<250 带250元买门票够了。
所求问题 带250元买门票够吗? 所需条件 三(1)班有29人参观,门票每人8元。
29 × 8 ≈ 240(元)
… …
你能用估一 估的方法得 出结果吗?
接近30 约等号
30×8=240 29×8<240 所以250元钱够了。
所求问题 带250元买门票够吗? 所需条件 三(1)班有29人参观,门票每人8元。
回顾与反思 30人买门票只需240元,所以 29人买门票250元肯定够了。
答:带250元买门票够了。
…
想一想:如果92人参观,带700元买门票够吗?
92 × 8 ≈ 720(元)
接近90
92>90,92×8>720 答:带700元买门票不够。
义务教育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6 多位数乘一位数 第7课时 解决问题(1)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7、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7、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选自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解决问题”。
主要围绕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运用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3.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质量。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2. 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2. 新课导入:讲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3.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例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4.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家中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解决问题2. 目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3. 正文:按照教学过程逐步展开,重点突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尝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数学,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让他们理解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第7课时《练习二》优秀教案
《练习二》教学简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时
【教学目标】
1.根据题目练习,对本单元学习的加减法运算数量关系进一步的理解。
2.巩固加减及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3.通过解决情境中的实际问题,结合已有经验,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情境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养成及时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1.说一说,算一算。
(以示意图的形式呈现问题,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2.用竖式计算。
(巩固三位数的加减计算方法)
3.奇思从家到运动场走哪条路近?近多少米?
4.算一算,填一填。
(运用三位数加减法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滑雪场上午来了256人,中午有142人离开,又有150人到来。
这时滑
雪场有多少人?
(在情境中根据已有经验,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6.几次能运完?
(在情境中根据已有经验,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 第7课时 用列表法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7课时用列表法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一. 教材分析《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第7课时“用列表法解决问题”,主要让学生通过列表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多样的练习,引导学生发现列表法的好处,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上册阶段,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加减法和问题解决的方法,但对列表法解决问题的认识还不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学会使用列表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列表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2.培养学生运用列表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学会使用列表法解决问题。
2.难点: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灵活运用列表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列表法解决问题的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例题和练习题。
2.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
例如:小华买了3个苹果和2个香蕉,一共花了9元,请问一个苹果和一个香蕉各多少钱?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教材中的例题,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用列表法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列表法的优点,如条理清晰、便于计算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列表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几组学生的作品,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列表法解决问题的方法。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列表法只能解决有限个数的问题吗?如何解决更多的问题?让学生发现,通过归纳和总结,可以拓展列表法的应用范围。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明确列表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优点。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适量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第7课时 解决问题
第二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第7课时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模拟做花篮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初步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教学重点】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究,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情境交流:“做花篮问题”导入1.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情境图。
师:同学们,敬老院的李奶奶病了,王老师带领她的学生去看望李奶奶,想买个花篮送给李奶奶。
同学们愿意运用最近学会的乘法知识帮助王老师制定一个做花篮的方案吗?帮忙算一算,看看要花多少元钱。
就让我们和她们一起解决问题。
学生观察画面,了解相关信息,进行小组交流。
教师板书相关信息:粉百合每枝6元、白掌每枝7元、郁金香每枝9元、非洲菊每枝7元、玫瑰花每枝6元、剑兰每枝8元,做好的花篮198元。
2.教师提出: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设计做花篮方案。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设计做花篮方案。
二、交流探究方案师:让我们大家来看看每个小组设计的做花篮的方案吧!要求篮内不少于3种花,总枝数不低于20枝花。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设计的做花篮方案。
教师记录(板书)其中几种不同的方案:1.花篮内放置3枝粉百合、3枝白掌、5枝郁金香、6枝非洲菊、3枝剑兰。
3+3+5+6+3=20(枝)6×3=18(元) 7×3=21(元) 9×5=45(元)7×6=42(元) 8×3=24(元)18+21+45+42+24=150(元)2.花篮内放置2枝白掌、9枝郁金香、9枝剑兰。
2+9+9=20(枝)7×2=14(元) 9×9=81(元) 8×9=72(元) 14+81+72=167(元)3.花篮内放置9枝粉百合、2枝白掌、9枝玫瑰花。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7课时解决问题(一)》(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7课时解决问题(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7课时解决问题(一)》,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学会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中通过图片和文字的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对于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只注重结果,忽视了解题的过程和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运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加减法,并能够清晰地表达解题思路。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知:讲解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案例,让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运用加减法解决给定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并进行反馈。
4.总结提升: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和解题方法。
5.巩固练习:布置一些类似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7课时 用估算解决问题教案
第7课时用估算解决问题课时内容教材第70页例7及相关习题。
课时目标1.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估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运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3.让学生在估算中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难点: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能根据实际问题具体分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学校组织同学们一起去参观植物园。
三(1)班同学来到门前遇到的问题,你们能帮他们解决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下。
(课件出示)师:同学们,你们能找出哪些已知条件呢?【学情预设】门票价格是8元,参观人数是29人。
师:问题是什么呢?【学情预设】带250元买门票够吗?师:那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学情预设】用乘法解决这个问题,列式是29×8。
师:你是怎么想的?要解决“带250元买门票够吗”,为什么要先算29×8?【学情预设】要想知道250元够不够,得先算出需要多少钱,然后再和250元进行比较,就可以知道够不够了。
师:那请同学们快去计算一下吧!【学情预设】根据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准确地进行计算,得出答案29×8=232(元)。
232<250,带250元买门票够了。
师:同学们完成得很好,那你们再想一想,有没有更快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题呢?【学情预设】只是问带的钱够不够,不需要精确计算。
估算比精确计算要快。
师小结: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一般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
通常采用估一估的方法,然后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来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用估算解决问题)设计意图:计算是枯燥的,为了使数学内容生活化,用情境导入切合实际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这样的问题用估算就可以快速解决,不需要精确计算,体会估算的价值。
二、自主探索,互动授新1.探究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7课时 合理分配方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7课时合理分配方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学生能够理解合理分配的含义,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时间分配、资源分配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分配方案的制定方法和评估标准,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教学内容1. 合理分配的定义与意义:介绍合理分配的概念,解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分配方案的制定:讲解如何制定分配方案,包括目标设定、资源评估、分配方法等。
3. 分配方案的评估与优化:学习如何评估分配方案的合理性,并提出优化建议。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合理分配方案的制定与评估。
2. 教学难点:分配方案的优化方法及其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案例资料。
2. 学具:练习册、草稿纸、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合理分配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新授:讲解合理分配的定义、意义、制定方法和评估标准。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合理分配的实际应用。
4.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分配方案的设计与评估。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围绕合理分配的定义、制定方法、评估标准等要点进行展开,以图表、流程图等形式呈现,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设计一道合理分配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家中尝试制定一个合理分配的方案,如家务分配、学习时间分配等,并写出实施过程和效果。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将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效果进行,旨在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课时做好准备。
本教案旨在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严谨的用词,帮助学生掌握合理分配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意识,使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形成公平、公正的价值观。
通过流畅的段落衔接,使教案内容条理清晰,易于理解和执行。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第7课时解决问题 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7课时解决问题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1000以内数的连减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连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1000以内数的连减计算方法。
2.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连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旧知:让学生回顾10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2.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1000以内数的连减计算,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探究1. 教师出示例题:小明有832个糖果,先分给小红200个,又分给小刚150个,小明还剩多少个糖果?2. 引导学生用连减计算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3. 让学生尝试用连减计算方法解决其他实际问题。
三、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2. 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四、巩固1. 让学生复述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五、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掌握了1000以内数的连减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该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连减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希望通过不断努力,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和数学素养。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中的“探究”环节详细补充和说明:在“探究”环节中,教师通过出示例题和引导学生用连减计算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1000以内数的连减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该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也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7课时解决问题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7课时解决问题人教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7课时解决问题人教版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第7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题是解决问题。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三单元的第7课时,涉及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
具体内容包括:如何理解问题的本质,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运用基本的数学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如何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运用基本的数学运算解决问题。
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如何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数学教材、练习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的问题情景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华有5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几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并尝试解答。
2. 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本质,理解问题所要求的量,以及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3. 解决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计算和推理,得出问题的答案。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的数学运算,如加法、减法等。
4. 检验答案: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和实际意义来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5. 练习:通过一些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本节课的主题“解决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检验答案。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2. 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尝试运用所学的解决问题方法,写出解题过程和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我会进行课后反思,思考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我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否有效。
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7课时解决问题(一)》说课稿
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7课时解决问题(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的《第7课时解决问题(一)》,主要围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进行讲解。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运算和简单的问题解决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例题的引导,也有大量的练习题供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三年级之前,已经初步掌握了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且有了一定的问题解决经验。
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对于复杂一些的问题,不知道如何下手。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需要引导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够独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数学,愿意动脑思考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我将以引导为主,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讲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3.示范: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示范如何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4.练习: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7课时 合理分配方案
教案标题: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7课时合理分配方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合理分配方案的概念,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分享和交流。
二、教学内容1. 合理分配方案的概念2. 合理分配方案的运用3. 实际问题的解决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合理分配方案的概念及其运用。
2.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分配方案。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实例,引出合理分配方案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基本概念讲解详细讲解合理分配方案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其内涵。
3. 实例分析通过几个实例,让学生了解合理分配方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实际问题制定合理分配方案,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成果展示与评价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分配方案,全班同学共同评价,选出最佳方案。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其他实际问题中。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制定一个合理分配方案,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2. 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学会运用所学知识。
3.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本节课通过讲解合理分配方案的概念、实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合理分配方案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中的“实例分析”。
实例分析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合理分配方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六单元《 第7课时 解决问题(一)》(教案)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六单元《第7课时解决问题(一)》(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一)》主要让学生掌握用连减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连减的意义,并用连减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对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经验。
但是,学生在解决连减问题时,可能会出现理解上的困难,对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掌握不够扎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连减的意义,并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连减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连减的意义,掌握连减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用连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连减的计算方法,用连减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理解连减的意义,会用连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合作交流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PPT课件,包含例题和练习。
2.教学素材:实际问题情境的图片、练习题等。
3.学具:练习本、笔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实际问题情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问题。
例如,展示一幅水果摊的图片,问学生:“水果摊上原来有10个苹果,卖掉了3个,又进了5个,现在还有几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并用连减的方法解决问题。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连减的意义。
教师讲解例题,引导学生理解连减的计算方法。
例如,教材中的例题:“小华有12个本子,给了小明3个,又给了小红4个,小华还剩下几个本子?”教师引导学生用连减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单元7 解决估算问题(教案)
第7课时解决估算问题(教案)教学内容教材第70页例7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 掌握用估算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并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应用。
2. 让学生经历运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估算的必要性,掌握估算的方法。
3.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用估算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法估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引导法等学法:自主探究法、练习巩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课件出示:找邻居:给数找离得最近的邻居。
(学生举手回答)师:与哪些数接近就是哪些数的近似值,一般估算会用到近似值。
在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只需要用估算就可以解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乘法估算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给数找邻居,也就是用估算解决问题,唤醒学生已有的估算经验,为学习新课做好知识铺垫。
二、探究新知探究点用估算解决问题1. 阅读并理解题意。
(课件出示教材第70页例7)师:读一读这道题,你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发言)预设:植物园门票每人8元,三(1)班有29人去参观。
要求的问题是“带250元买门票够吗”。
2. 分析与解答。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请你们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选举代表进行汇报。
学生汇报:预设1:我想直接用竖式进行计算。
29乘8的结果是232,232元<250元,带250元买门票够了。
预设2:我觉得29接近30,可以把29看作30,30×8=240(元),因为29比30小,所以29×8的积一定比240小,因此带250元买门票够了。
29×8≈240(元)303. 分析比较。
师:两种方法哪种更好、更简便?为什么可以用估算解决?预设:因为这道题是问带250元买门票够吗,不是问买门票需要多少钱,所以不需要算出准确结果,这样用估算解决就非常简便了,把29看作30之后,因数变大了,积就变大了,积变大之后都足够,说明原来也够。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7课时 合理分配方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7课时合理分配方案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7课时合理分配方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第7课时,主要包括如何合理分配方案。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如何将一定数量的物品或者时间平均分配给多个人或者多个部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如何将一定数量的物品或者时间平均分配给多个人或者多个部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分享,懂得公平、公正、合理的分配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如何将一定数量的物品或者时间平均分配给多个人或者多个部分。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一个实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小明的妈妈买了一些水果,打算将这些水果平均分给小明和他的两个弟弟,请问应该如何分配?”2. 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平均分的概念,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示范,如将10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3个苹果。
3.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如将12个橘子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几个橘子?4. 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解题心得,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本节课的主要概念和关键步骤,如:平均分:将一定数量的物品或者时间平均分配给多个人或者多个部分。
分配步骤:1. 确定总数2. 确定人数3. 进行除法运算4. 得出每人分得的数量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将15个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糖果?2. 将24个橙子平均分给8个同学,每人分得几个橙子?答案:1. 15 ÷ 5 = 3,每人分得3个糖果。
三年级上数学第2单元第7课时-解决问题(做花篮) 冀教版
巩固运用 深化拓展
练一练
买198本《小学生课外读物》能便宜多少元?
你能想出几种算法呢? 哪种算法简便?
归纳总结谈收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并能灵活运 用已有知识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课后作业
怎样买最省钱?
你从图中了解了那些数学信息呢?
305+8
7+609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2.只列式不计算。
(1)三(1)班有学生48人,三(2)班有
学生57人,两个班一共有学生多少人?
(2)三(1)班教室有6排座位,每排坐了8
个学生,三(1)班一共有学生多少人?
合作学习 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自主探究
看了这幅情境图,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呢?
请你制订一个做花篮方案, 算一算要花多少元钱。
合作学习 自Βιβλιοθήκη 探究你设计的方案 是怎样的呢?谁来说一说?
合作学习 自主探究
把买每种花的钱 数算出来,再加在一起就 算出了总钱数。 我们来总结一下吧。
小结:
我们可以把我们学习的数学
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解
决实际问题。
巩固运用 深化拓展
练一练
每千克8元
每千克6元
每千克5元
每千克3元
请你按每种果篮的价 钱配上合适的水果。 30元 60元 80元
合作学习 自主探究
假设买3枝粉百合, 5枝非洲菊,6枝剑兰, 8枝郁金香, 需要多少钱? 要买8枝剑兰,3枝 郁金香,6枝白掌呢?
合作学习 自主探究
我是这样计算的:
看我的:
6 × 3 + 7 × 5 + 6× 8+ 9× 8 =18+35+48+72 =173(元) 8 × 8 + 9 × 3 + 7× 6 =64+27+42 答:需要173元钱。 =133(元) 答:需要133元钱。
数学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 》第7课时 教案
第一种写法: 第二种写法:
2 8 0 2 8 0
×23×23
8 4 0 8 4 0
两种写法为什么得数一样。你喜欢那种写法?为什么?(组织研讨)
如果用第二种写法,笔算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出示PPT页面4】
(1)列竖式时要怎样对齐?
220×3=230×2=
400×3=6000×5=
设问:最后一道题的末尾怎么出现了4个“0”?
二、引入情境,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67页例6【出示PPT页面3】,读题,理解题意,说一说有什么方法计算?我们一起看看怎么解决,请同学们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钱?
根据学生的分析回答,列出算式:280×3
2、这道题你想怎样算?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67页“做一做”第2题。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练习十四习题第7题。【出示PPT页面8】
师问:看这道题,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解决这个问题你会列式计算吗?
你觉得他做得对吗?请你进行评价。
3、练习十四习题第8、11题。
独立计算,指名电子电板解答,共同订正。
60×3=14×2=
600×3= 140×2=
6000×3= 1400×2=
设问: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组题,你有什么发现?样的口算乘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呢?
小结:计算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计算因数0前面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相乘的结果,再看因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积后面添上几个0。
2、用最快的速度口算下面各题。【出示PPT页面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课时解决问题
第 7 课时解决问题(二)【教课内容】教科书第 71 页的例 8。
【教课目的】1.使学生理解正、反归一应用题的数目关系、构造特色及解题要点。
2.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培育学生剖析和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
【要点难点】使学生认识归一应用题的基本构造和数目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课准备】课件。
【情形导入】(课前,能够部署任务:让学生检查各自所用的学惯用品的价格)1.教师:我想买些学惯用品做奖品,可是不知道哪一种好,价格又适合。
正好同学们做了检查,谁愿意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如:这类钢笔很好用,每支8 元。
师问:我要买 6 支,需要多少钱?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数目关系?列式: 8×6= 48(元)单价×数目=总价2.教师:方才我看到××的铅笔很漂亮,他告诉我买这3 支铅笔共花了4 元 5 角,我想买这样的10 支,要花多少钱呢?此时,学生可能会答出也可能答不出。
假如有答对的,请他谈谈是怎样算的;假如没有,教师则问:要想知道10 支这样的铅笔要花多少钱,就要先求出什么?(单价)依据哪一数目关系求单价?(总价÷ 数目=单价)3.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好多,今日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进行新课】1.学习例 8(第一问)。
(1)出示图片(画有8 个碗,下边有一个问号),教师说:“妈妈买8 个碗,你知道需要花多少钱吗?想想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产生疑问或说出需要先知道每个碗多少钱。
)(2)教师实时依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画有 3 个碗,标出一共 18 元),教师说:“我告诉你买 3 个碗一共用了 18 元钱。
此刻你能解决了吗?”(3)个人试做,小组沟通并报告小组的想法。
思路:要想求 8 个碗多少钱?先求每个碗多少钱?再求 8 个一共多少钱?(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实时进行点拨,并做主要的板书。
)(4)总结做法。
先求出每个碗需要多少钱?18÷3=6(元)再求出 8 个碗需要多少钱?8×6=48(元)这就是先归一,再归总的算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时解决问题(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页的例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反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及解题关键。
2.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情景导入】
(课前,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调查各自所用的学习用品的价钱)1.教师:我想买些学习用品做奖品,但是不知道哪种好,价钱又合适。
正好同学们做了调查,谁愿意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如:这种钢笔很好用,每支8元。
师问:我要买6支,需要多少钱?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数量关系?列式:8×6=48(元)单价×数量=总价
2.教师:刚才我看到××的铅笔很好看,他告诉我买这3支铅笔共花了4元5角,我想买这样的10支,要花多少钱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出也可能答不出。
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则问:要想知道10支这样的铅笔要花多少
钱,就要先求出什么?(单价)
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单价?(总价÷数量=单价)
3.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进行新课】
1.学习例8(第一问)。
(1)出示图片(画有8个碗,下面有一个问号),教师说:“妈妈买8个碗,你知道需要花多少钱吗?想一想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产生疑问或说出需要先知道每个碗多少钱。
)
(2)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画有3 个碗,标出一共18元),教师说:“我告诉你买3个碗一共用了18元钱。
现在你能解决了吗?”
(3)个人试做,小组交流并汇报小组的想法。
思路:要想求8个碗多少钱?先求每个碗多少钱?再求8个一共多少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点拨,并做主要的板书。
)(4)总结做法。
先求出每个碗需要多少钱?
18÷3=6(元)
再求出8个碗需要多少钱?
8×6=48(元)
这就是先归一,再归总的算法。
2.学习例8(第二问)。
(1)出示例8:妈妈买了3个碗,一共用18元。
照这样计算,30元可以买多少个碗?
(2)小组先讨论研究,再试着把它完成。
(3)小组间交流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4)“做一做”中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分析题目,并解答完成。
3.比较第一问和第二问,你觉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各抒已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小结:“遇到应用题,一定要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再解答。
”
【课堂作业】
课堂上完成教材71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应用题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解题的思路是什么?(先求出一份数是多少)解题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回答:初步学会了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
解题时,一定要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再解答。
【课后作业】
1.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12个同学一共可以糊多少个纸盒?
2.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要糊154个纸盒需要多少个同学?
3.练习十五5-8题。
第7课时解决问题(二)
归一归总
3个碗8个碗
18元?元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1.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第一问重点分析,第二问采用让学生选择一种方法解答,解答完后重点讲解,可以让学生更加理解与巩固,第三题就放手让学生去做。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2.这里参差了用综合算式,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白综合算式的含义,从教学中学生的表现看学生掌握的比较好。
3.给方法命名让学生更易记住。
同时也会给以后的教学带来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