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江西省2024年“三校生”高考《语文》参考答案

江西省2024年“三校生”高考《语文》参考答案

江西省2024年“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试题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24分,每小题3分)
1.C
2.D
3.B
4.C
5.C
6.A
7.B
8.D
二、诗歌阅读(9分,每小题3分)
9.D10.B11.D
三、文言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12.B13.C14.A15.D
四、填空题(5分,每小题1分)
16.①迢迢牵牛星②奔流到海不复回③浪遏飞舟
④映阶碧草自春色⑤杨柳依依
五、现代文阅读(30分)
17.①赏玩:欣赏玩味(景物、艺术品等)。

(2分)
②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2分)
18.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3分)
19.不偏离。

写江南之秋的味、色、意境与姿态赏玩不到十足的特点来反衬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4分)
20.一椽破屋、碧绿天色、驯鸽飞声、丝漏日光、牵牛花色、细长秋草、槐树落蕊、扫帚丝纹。

(共5分。

6—8个5分,5个4分,4个3分,3个2分,2个1分,1个0分)
21.第①段:读书加惠于人们的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2分)
第②段: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了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

(2分)
22.第①段:事实论据(2分)第②段: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2分)
23.引用论证方法(或引证法或理论论证法)。

使观点(读书使人向善、避恶)更全面、鲜明、深刻;使论证更具科学性、权威性。

24.语文综合实践(略)。

25.作文(略)。

江西省语文高三上学期2024年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西省语文高三上学期2024年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4年江西省语文高三上学期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希望的田野上①“希望的田野”,是一个动人心魄的诗歌意象,在新时代的背景里,它更是中国生机勃勃、日新月异的乡村的诗意写照。

②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中国乡村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在这场变革中,广大农民不仅是见证者、参与者,更是受益者。

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篇章。

③在江西省的某个小山村里,李明和他的乡亲们正忙碌在田间地头。

他们放弃了传统的水稻种植模式,转而采用现代农业技术,种植特色农产品。

这些农产品不仅口感好、营养丰富,而且深受市场欢迎。

通过电商平台,他们的产品远销全国各地,甚至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

李明和他的乡亲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④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乡村文化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

各地纷纷挖掘和保护乡村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在李明所在的村庄,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乡村文化合作社。

他们利用农闲时间,排练乡土戏曲、制作手工艺品、开展文化讲座等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⑤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

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各地纷纷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李明大学毕业后,原本有机会留在城市发展,但他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家乡。

他说:“家乡的田野需要我,我也需要家乡的田野。

在这里,我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像李明这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回到了乡村,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乡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⑥当然,乡村振兴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比如,资金短缺、技术瓶颈、人才流失等问题依然困扰着许多乡村。

但是,正是这些挑战和困难,激励着广大农民和乡村工作者们不断前行,不断探索和创新。

江西省语文高考自测试卷及答案指导

江西省语文高考自测试卷及答案指导

江西省语文高考自测试卷及答案指导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现代文阅读Ⅰ】【阅读材料】在未来的城市里,每一盏路灯都将变得智能。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夜幕降临,城市的某条街道上,行人稀少,路灯自动调节到最低亮度,既节省能源又能满足基本照明需求。

这时,一位晚归的居民走过,路灯感知到他的存在,随即在他经过的路上逐渐点亮,为他照亮回家的路。

当这位居民走过后,路灯又缓缓回到节能模式。

这是智慧城市的一部分——智能照明系统,它不仅提高了能源效率,还提升了城市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随着技术的进步,这样的智能系统正在越来越多的城市中得到应用,它们不仅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贡献。

问题 1:智能路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什么?A. 提供固定亮度的照明B. 节省能源并根据需要调整亮度C. 只在有人时才亮起D. 完全取代传统照明设施正确答案:B问题 2:文中提到的智慧城市概念涵盖了哪些方面?A. 智能照明系统B. 城市安全性和舒适度提升C. 能源效率提高D. 以上全部正确答案:D问题 3:智能路灯如何响应居民的存在?A. 自动关闭B. 保持最低亮度C. 逐渐点亮D. 立即达到最大亮度正确答案:C问题 4:智能照明系统的应用对环境有何影响?A. 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B. 对环境没有影响C. 有助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D. 导致能源浪费正确答案:C问题 5:根据文章,智能照明系统带来的好处有哪些?A. 提升了城市的安全性B. 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C. 提高了能源效率D. 以上都是正确答案:D这就是我们模拟的一道现代文阅读题,包括阅读材料与五个选择题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的炊烟郭宗忠①炊烟,是乡村的灵魂。

②离开故乡很多年了,但故乡的炊烟总会在不经意间袅袅升起,弥漫在我的记忆之中。

乡村的天空是辽阔的,明亮的,碧空如洗之下,乡村宁静而安详。

炊烟,就是这乡村里最生动、最温馨的风景画。

2023江西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

2023江西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

2023江西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由于我无法提供实际的2023年江西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因为这需要官方的试卷和答案发布,并且我的知识截止日期是2023年之前,所以无法提供最新的试题和答案。

但是,我可以提供一个模拟的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的示例,供参考。

2023江西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示例一、选择题(共20分,每题2分)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B. 由于天气原因,比赛被推迟了。

C. 这种观点,我认为是错误的。

D. 他的到来,给我们增添了不少麻烦。

答案:B2. 下列各句中,使用成语正确的一项是:A. 他做事总是半途而废,真是令人遗憾。

B. 她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真是一语双关。

C. 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老当益壮。

D. 他对这个决定,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答案:C(以下选择题略)二、填空题(共10分,每空1分)1. 请填写下列诗句的上句或下句。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出自《诗经》中的《_________》。

答案:《郑风·子衿》- “_________,对海而唱。

”是《滕王阁序》中的名句。

答案:落霞与孤鹜齐飞(以下填空题略)三、阅读理解(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故乡的云》故乡的云,总是那么白,那么轻。

它们在蓝天上飘来飘去,像一群无忧无虑的孩子。

每当我看到它们,就会想起童年的时光,想起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

问题:1. 文章中“故乡的云”象征着什么?答案:象征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以及童年时光的无忧无虑。

2. 作者通过“故乡的云”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答案: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以下阅读理解题略)四、作文(共40分)请以“我的梦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答案:(略,考生需根据个人经历和感受撰写作文)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并非真实的2023年江西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

实际的试题和答案需要等待官方发布。

高考江西全国乙卷语文试卷(精选4篇)

高考江西全国乙卷语文试卷(精选4篇)

高考江西全国乙卷语文试卷(精选4篇)高考江西全国乙卷语文试卷(篇1)(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郭老头、耿老头,俩老头,这两个老头,从前面看,像五十岁;从后面看,像三十岁,他们今年都已经做过七十整寿了,身体真好!郭老头能吃饭,斤半烙饼卷成一卷,攥在手里,蘸一点汁,几口就下去了。

他这辈子没有牙疼过。

耿老头能喝酒。

他拿了茶碗上供销社去打酒,一手接酒,一手交钱,售货员找了钱给他,他亮着个空碗:“酒呢?”售货员有点忧伤:记得是打给他了呀!——售货员低头数钱的功夫,二两酒已经进了他的肚了,俩老头非常“要好”——这地方的方言,“要好”是爱干净爱整齐的意思,不论什么时候,上唇的胡子平崭乌黑,下巴的胡子刮得溜光。

浑身的衣服,袖子是袖子,领子是领子,一个纽扣也不短。

俩老头还都爱穿撤鞋,斜十字实纳帮,皮梁、荡底,是托人在北京步云斋买的。

这种鞋过去是专门卖给抬轿的轿夫穿的,后来拉包月车的车夫也爱穿,抱脚,精神!俩老头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年下办年货,一起去,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一起去;开会,一起到场;送人情出份子,一起进门。

生产队有事找他们,队长总是说:“去!找找俩老头!”“俩老头”不是“两个老头”的意思,是说他们特别亲密的关系。

类似“哥俩”、“姐俩”,按说应该叫他们“老头俩”,不过没有这么说话的,所以人们只能叫他们“俩老头”。

17.下列句子中的“能”与文中加点的“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她尽量高高地跳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看见她的脸。

B.我们班同学就数他能说,讲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C.新颁布的控烟条例规定,绝大多数公共场所都不能吸烟。

D.以前这条小河上没有桥,人们只能涉水而过,非常不便。

18.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稗子的叶很像稻叶.但稻子是稻子,稗子是稗子,要分清楚。

B.说话办事一定要公私分明,公是公,私是私,不能公器私用。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江西卷,含答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江西卷,含答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江西卷,含答案)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共150分。

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Ⅱ卷用黑色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

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行(háng)伍彳(chì)亍着(zháo)装少不更(gēng)事B.造诣(yì)校(xiào)对珐(fà)琅茕(qióng)茕孑立C.蟊(máo)贼弹劾(hé)勖(xù)勉鲜(xiān)有所闻D.圭臬(niè)肖(xiào)像迤(yǐ)逦咄(duō)咄逼人答案:D。

【A着(zhuó)装B校(jiào)对C鲜(xiǎn)有所闻】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渲染侯补霎时不落言筌B.端详肄业坐镇怨天尤人C.国萃吞噬神采要言不烦D.蛊惑钟磬亲睐惹是生非答案:B。

【A、侯(候)补C、国萃(粹)D、亲(青)睐】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有人认为他之所以对日___________,和他那个亲日媚日、飞扬跋扈的老婆的教唆与威逼不无关系。

②“五一”期间,市长___________会见了新加坡贸易代表团和台湾投资考察团。

江西新高考高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江西新高考高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江西新高考高中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文章内容略)1. 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尊重和推崇的。

文章中提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强调了传统文化对于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作者通过举例说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视。

2. 文章中提到的“文化自信”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6分)答案:文化自信在文章中体现为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和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自信。

作者通过阐述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作用,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自信。

同时,作者也提到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持文化自信,即通过教育、传播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

3. 文章中有哪些论据支持作者的观点?请列举并分析。

(6分)答案:文章中支持作者观点的论据包括:(1)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影响力;(2)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3)传统文化对于个人和社会的积极作用;(4)全球化背景下对文化自信的强调。

这些论据从不同角度支持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积极评价和对文化自信的倡导。

4. 作者在论述传统文化时,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作者在论述传统文化时,采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因果论证等方法。

通过列举具体的传统文化实例,作者展示了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影响力;通过对比不同文化的特点,强调了传统文化的独特性;通过分析传统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阐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5.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6分)答案:文章的主旨是强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倡导文化自信,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古文阅读(共20分)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6-8题。

(古文内容略)6. 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5分)答案:(1)“之”:指代前文提到的内容;(2)“以”:用;(3)“于”:在;(4)“而”:表转折;(5)“焉”:语气助词,无实义。

江西高考语文试卷真题

江西高考语文试卷真题

江西高考语文试卷真题近年来,江西高考语文试卷一直备受关注,不仅考察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还注重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和阅读理解能力。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江西高考语文试卷的真题。

一、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短文,根据短文内容,从每题所给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江西,是一块沃土,是一块文化良田。

在这片土地上,每一寸土地都沁人心脾。

无论是恬淡明净的自然风光还是古老文明的底蕴,都让人感到无比震撼。

问题:以上文字的基调是()。

A.颂扬江西的山川风景B.抒发对江西文化的赞美之情C.描述江西的历史沧桑D.批评江西的现状答案:B(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江西的一年四季分明,春日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夏日酷热难耐,日头直晒;秋日雁来芦苇树,诗意横生;冬日北风呼啸,冰雪天地皆银装素裹。

问题:以上文字主要描绘了江西的()。

A.气候特点B.四季变化C.地理风貌D.生活习俗答案:B二、作文题目请根据以下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题目:家乡的变化提示:1. 描述家乡过去的情况,如人们的生活方式、建筑风格等;2. 分析家乡发展的原因,如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等;3. 谈谈你对家乡变化的看法,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作文:家乡的变化我的家乡是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小镇,曾经是一片绿水青山的世外桃源。

过去,家乡的人们过着简朴而安逸的生活,田园风光、古老建筑、朴实民风构成了家乡独特的风景线。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家乡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家乡的变化源自经济的腾飞和城市化的进程。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家乡的农业、工业、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城市化的进程让家乡的面貌焕然一新,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现代化的交通枢纽让出行更加便捷,商业街区繁华喧嚣。

家乡的变化,既让人感到欣喜,又让人感到无限感慨。

对于家乡的变化,我心存感慨,也怀揣着期待。

我感慨于家乡从古朴静谧走向现代繁华,家乡的变化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机遇;我期待家乡在发展中能够保留乡愁与文化传统,让每一位家乡人都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共同见证家乡的美好未来。

高三语文试卷2022江西(含答案)

高三语文试卷2022江西(含答案)

高三语文试卷2022江西(含答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位诗人是“初唐四杰”之一?A. 杜甫B. 王之涣C. 杨炯D. 白居易2. 《庐山谣》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牧C. 刘禹锡D. 李商隐3.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A. 贾宝玉B. 林黛玉C. 王熙凤D. 李逵4. “唐宋八大家”中,下列哪位是唐朝的文学家?A. 欧阳修B. 韩愈C. 苏轼D. 王安石5. 下列哪个成语出自《左传》?A. 画龙点睛B. 纸上得来终觉浅C. 退避三舍D. 亡羊补牢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高考语文江西试题及解析完整版

高考语文江西试题及解析完整版

高考语文江西试题及解析完整版高考语文江西试题及解析完整版高考语文是对学生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学素养的考核,对于考生来说,语文试题无疑是备考中的重要一环。

江西省的高考语文试卷也是备受关注的,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份高考语文江西试题及解析的完整版。

第一部分:选择题1. 题目:下面哪个成语的意思与“洪荒之力”的意思相近?A. 震撼人心B. 刀光剑影C. 翻云覆雨D. 石破天惊答案:D解析:根据句子的意思可知,“洪荒之力”的意思是力量强大,可以轻易改变、打破常规。

因此,选项D“石破天惊”与其意思最接近。

2. 题目:下面哪个句子的语法结构是正确的?A. 尽管下雨了,但大家都照常出去玩。

B. 他又跑又跳地赶了过来。

C. 她虽然很疲惫,但还是坚持完成了任务。

D. 昨天去了图书馆,借了几本书回来。

答案:C解析:选项C的句子结构正确,虽然句子较长,但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和语法关系明确,符合语法规范。

3. 题目:下面哪一个成语的意思与“一触即发”相近?A. 慢慢来B. 乱七八糟C. 千钧一发D. 平安无事答案:C解析:根据句子的意思可知,“一触即发”的意思是形势非常紧张,一点触动就会爆发。

因此,选项C“千钧一发”与其意思最接近。

第二部分:阅读题阅读下面的文章,然后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从前的日落,是美丽的。

红红的太阳慢慢沉入西方的大海,顷刻全天候变成漆黑的夜晚。

可是,从前的日落,只有在田野、草地上能够欣赏得到。

城市的楼群,大桥的跨越,使人们对日落接触越来越少,逐渐淡忘了日落的美丽。

文中看似讲述了人们对日落的遗忘,但反之作者想表达出的是日出的美丽。

原因何在呢?也许是日出能看见每一天的开始,是一种对新的一天的期待,是一种朝阳,告诉我们前面的路有多远。

4. 题目:作者在文章中想表达的是什么?A. 人们对日落的遗忘B. 日出的美丽和意义C. 城市景观对日落的影响D. 日出与日落的对比答案:B解析:通过文中的描述可知,作者实际上是想强调日出的美丽和意义,以及它代表每一天的开始和新的希望。

江西高考语文试题答案与解析2

江西高考语文试题答案与解析2

江西高考语文试题答案与解析(2)(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鉴定的表示:“。

”(2)王维《使至塞上》中“,”一联,写了到达边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选考一 25分)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马兰花李德霞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

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

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

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

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男人说了。

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

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里,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

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

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

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这是提钱的时候吗?”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

江西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江西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江西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语文是一门集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基础性学科,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高规格的考试,自然对语文这门基础学科要进行考察,而且要求也更高。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关于江西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江西省高考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民心相通”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对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等有着制约作用。

但要做到“民心相通”无疑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问题。

美国学者亨廷顿有“文明的冲突”理论,在西方世界影响巨大。

按这个理论来看,丝路沿线国家国情差别较大,历史文化各异,现实诉求不一,要获得国家间的深度认同与持久合作几乎不可能。

不过,真实情况并非如此,丝路文明重要遗存敦煌吐鲁番文献就很能说明问题。

通过丝绸之路这条狭长而神奇的丝路走廊,东西方文明进行了长期的对接与交流,敦煌、吐鲁番成了中外文化交汇之地。

据不完全统计,敦煌文献总数近7万号,吐鲁番文献总数约3万号。

其中,汉文写卷占绝大多数,还有不少怯卢文、粟特文、突厥文、于阗文等文字的文献,涉及多个国家多种久已失传的民族古文字。

当时丝路沿线流行的种种宗教信仰,几乎都在敦煌吐鲁番文献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表现了不同宗教的包容共存。

这些文献中,除了汉文、西夏文、蒙古文等佛教典籍,也不乏祆教、摩尼教等源自西亚的丝路沿线地区流行的宗教文献。

特别是一些双语并存的宗教文献,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如元朝时新疆地区虽然渐趋伊斯兰化,但仍有许多回鹘人保持着传统的佛教信仰,像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大量《金藏》本汉文佛经残叶,不少残叶的天头、行间都带有回鹘文批注。

敦煌地处西北边陲,是“华戎所交,一都会也”,造就了独特的人文环境。

敦煌文献中保存有翻译成吐蕃文的《尚书》写卷和《春秋事语》写卷,以及出自唐代翻译大师吐蕃僧人法成的汉、藏文经卷,堪称汉、藏文化交汇融合的难得佳证。

2022年江西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22年江西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22年江西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的视角。

流动视角的所谓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实行“三体交融”: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

读《水浒传》的人可能有一个幻觉,你读宋江似乎变成宋江,读武松似乎变成武松,这便是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

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

比如武松大闹快活林:武松一路喝过了十来处酒肆,远远看见一处林子。

抢过林子背后,才见一个金刚大汉在槐下乘凉。

武松自付这一定是蒋门神了。

转到门前绿栏杆,才看见两把销金旗上写着“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对联。

西方小说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视角描写环境,细及它的细枝末节、历史沿革,以便给人物活动预先构建一个场景,如《巴黎圣母院》在描绘那座伟大的建筑时,就先用了数十页篇幅。

而这里的视角则几乎寸步不离地随武松的行迹眼光游动,武松看不到的东西,读者也无从看到。

游动视角不仅紧随人物眼光,也投射了人物性情,这只能是武松的眼光,他豪侠中不失精细,看清环境才动手;换作李逵恐怕就板斧一挥图个痛快了。

流动视角有时也采取圆形轨迹。

《水浒传》中杨志、索超大名府比武,采取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视角;梁山泊军队攻陷大名府,采取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视角。

杨、索比武本身着墨不多,却写月台上梁中书看呆了;两边众军官喝彩不迭;阵面上军士们窃议,多年征战未见这等好汉厮杀;将台上李成、闻达不住声叫“好斗”;观战的诸色人物各具身份神态。

2023年高考语文江西卷现代文阅读真题及答案

2023年高考语文江西卷现代文阅读真题及答案

2023年高考语文江西卷现代文阅读真题及答案考试时间:2023年6月15日上午8:30-11:30考试科目:语文考试地点:江西省各高中校园一、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章,根据文章内容进行题目回答。

题目:芳草园记梦里不觉江湖远,春艳阳光照芳草。

徐老师近来如何,有事吗?盆友久未在足球场上见面。

大家心中无限牵挂,如今答案已成虚幻。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已经过去了二十年。

那已远去的芳草园,依然清晰地刻在我的脑海中。

那是我们青春的童话,我们的足球梦。

小时候,每天放学后,我们总会聚在芳草园的足球场上。

无论寒冬还是酷暑,我们都挥洒着汗水,在绿茵场上追逐着梦想。

那时的我们,没有压力,只有快乐。

我们希望能有一天踢进中国队,成为足球界的巨星。

然而,人生往往是一出戏剧,充满了不确定性。

大学毕业后,我们各奔东西,追逐自己的梦想。

有的成为了老师,有的进入了企业,有的成为了医生。

我们的足球梦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

如今,时光飞逝,我们已经步入中年。

每次想起那段快乐的时光,我们都不禁感慨万分。

虽然我们没有成为足球巨星,但那段足球岁月已经成为了我们生命中的美好回忆。

芳草园,永远存在我们的心中。

答案:1. 文中提到的芳草园是什么地方?答:芳草园是指一个足球场。

2. 此文可能创作于哪个时期?答:文中暗示此文创作于作者的青春岁月已经过去了二十年后。

3. 文中提到的足球场是作者和他的朋友们小时候经常聚集并踢球的地方,对错?答:对。

4. 作者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足球梦想,对错?答:错。

虽然作者没有成为足球巨星,但回忆起当年的足球岁月仍然感到快乐和满足。

二、作文请根据以下提示,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作文题目:追逐梦想的意义写作要求:1. 阐述个人的梦想,并说明为什么对你来说,这个梦想至关重要。

2. 分析追逐梦想的意义,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 举例说明身边的人是如何通过追逐梦想实现自我价值的。

追逐梦想的意义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梦想,这些梦想可以是一个远大的目标,也可以是对某种事物的向往。

2020年江西高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0年江西高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0年江西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

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

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

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

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

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

”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

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

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

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

江西省语文高考2024-2025学年测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西省语文高考2024-2025学年测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江西省语文高考测试试题及答案解析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不仅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复杂的情节设计著称,更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

作者曹雪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荣辱,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多面性。

《红楼梦》的语言风格独特,既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又融合了白话文的流畅。

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表达力,也使其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易于理解和接受。

在情节设计上,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手法,使得整个故事环环相扣,充满悬念和吸引力。

然而,《红楼梦》的价值远不止于此。

它更是一部深刻反映封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绘,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同时,作品中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园林建筑、饮食服饰等,都展现了古代中国的文化精髓和审美追求。

小题:1.下列对《红楼梦》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描绘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B. 《红楼梦》的语言风格独特,既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又融合了白话文的流畅。

C. 《红楼梦》在情节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的手法,使故事简洁明了。

D.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答案:C解析:C项中“《红楼梦》在情节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的手法”错误,根据原文“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手法,使得整个故事环环相扣,充满悬念和吸引力”可知,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手法,而非“开门见山,直抒胸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江西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第I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奇葩.(pā)刎.(wěn)颈之交睥睨.(nì)猝.(cù)不及防B.赡.(zhān)养.趑.(zī)趄不前莅.(lì)临夙.(sù)兴夜寐C.冻馁.(něi)暴殄.(tiǎn)天物禅.(chán)让惴.(zhuì)惴不安D.籼.(xiān)稻残羹冷炙.(zhì)祓.(bá)除殒.(yǔn)身不恤【答案】A【解读】B.赡(shàn)C.禅(shàn)D.祓(fú)(讨论:考题是考查读音,刎(wěn)颈应该是两个第三声的字在一起,考查读音不应该忽视变读。

笔者认为题目中“读音”换成“注音”更妥当,毕竟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①每年三月,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聚集北京,共商_______。

②连学好母语都需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_______学习外语呢?③这种偷梁换柱的行为对国人的诚信造成了负面影响,国人也因此觉得_______受损。

A.国是况且荣誉 B. 国事何况名誉C.国是何况名誉D. 国事况且荣誉【答案】C【解读】“共商国是”原本是“共定国是”,其源出于南朝范晔的《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昔楚庄王问孙叔敖曰:“寡人未得所以为国是也。

”叔敖曰:“国之有是,众所恶也,恐王不能定也。

”王曰:“不定独在君,亦在臣乎?”对曰:“居骄士,曰士非我无从富贵;士骄君,曰君非士无从安存。

人君或至失国而不悟,士或至饥寒而不进。

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

”庄王曰:“善。

愿相国与诸大夫共定国是也。

”“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而是治国的大政大策。

“是,则也”(《尔雅•释言》),而“则,常也”,“法也”(《尔雅•释诂》)。

“愿相国与诸大夫共定国是也”中的“是”即为则也,常也,法也,是国家长治的大政。

“共,同也”(《说文解字》),即齐心协力的意思。

这样看来,共商国是,即可解释为“齐心协力地商定国家大事”的意思。

“何况”和“况且”的区别是这样的:“况且”有“而且”“再说”的意思,表示进一步说明理由。

经常和“也”“还”“又”配合使用。

“何况”也有补充说明理由的意思,这一点和“况且”大体相似,略有不同。

还有一点,是表示进一层,带前后对比意味,有反问语气。

(1)用反问语气表示进一层的意思的句子,一定要用“何况”,不能用“况且”。

题目很显然是反问语气,所以应该用何况。

(2)前后带衬托、对比关系的,一定用“何况”;后文是对前文进一层说明理由的,用“况且”最佳。

荣誉与名誉的区别是这样的:荣誉是一定社会或集团对人们履行社会义务的道德行为的肯定和褒奖,特定人从特定组织获得的专门性和定性化的积极评价。

名誉是对特定的公民和法人的人格价值的一种社会评价。

具体地说,名誉是指社会对特定的公民的品行,思想,道德,作用,才干等方面的社会评价。

两者都可以和“权”字搭配。

荣誉权,是指公民、法人所享有的,因自己的突出贡献或特殊劳动成果而获得的光荣称号或其他荣誉的权利。

荣誉权与名誉权在一定程序上表现出关联性,但二者仍有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在:(1)二者的范围不同。

荣誉并非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取得,只有某些做出了突出贡献或取得重大成果的人才会获得荣誉称号,因而具有专属性;而名誉是每个公民或法人都享有的,具有普遍性。

(2)取得的方式不同。

荣誉的取得必须经过特定的程序,由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给予表彰的方式授予;名誉则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与法人的,其取得不需要履行任何程序手续。

(3)客体内容不同。

名誉是社会对每一公民、法人的品德、才干、生活作风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评价;而荣誉则是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的一种褒扬和嘉奖。

(4)消灭的要求不同。

荣誉权的丧失通常是由授予单位基于法定事由给予剥夺,如因弄虚作假骗取荣誉,因为触犯刑法等因素而被剥夺荣誉称号;名誉权则无法被剥夺或受到限制。

荣誉权的取得可以多种原因。

公民、法人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试卷中的句子不是“肯定和褒奖”“积极的评价”,所以不应该选择“荣誉”。

3.下列名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有人把那些只读书而不假思索....的人称为“书橱”,也有人称这种人为“书虫”、“书迷”、“书呆子”。

B.这位先生关于近代欧洲文化的大作,几乎每一页都会有文字让我感到莫名的激动,以至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

C.歹徒在向人勒索巨额钱款时猝死于作案现场,他一生恶贯满盈,真是死得其所....。

D.他的讲演深入浅出、居高临下....地阐述了青年的前途与国家现代化事业之间的关系,反响十分热烈。

【答案】B【解读】A.不假思索——假:假借,依靠。

形容做事说话迅速。

B.拍案叫绝——形容非常赞赏。

句中夸赞作品,合适。

C.死得其所——所:处所,地方;得其所:得到合适的地方。

指死得有价值,有意义。

感情色彩不对。

D.居高临下——居:站在,处于;临:面对。

占据高处,俯视下面。

形容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

句子是指演讲者思想的高度,不是“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语文课堂其实就是微缩的社会言语交际场,学生在这里学习将来步入广阔社会所需要的言语交际本领与素养。

B.王夫人丧子后好不容易再次得子,无论从母性本能还是从自身权益出发,王夫人对宝玉都弥足珍贵。

C.几天前,他刚接待过包括省委书记在内的一批省市领导来到县里,专门调研返乡农民工问题。

D.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科学无禁区,不过并非没有科学伦理的规范。

【答案】D【解读】A.“学习”与“素养”搭配不当B.“王夫人”“宝玉”主客颠倒。

C.句式杂糅,应为“接待……省市领导,省市领导来到县里……”。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__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___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把孟子比做柏拉图,④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⑤《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A.④②①③⑤ B. ①②④⑤③C.①④②③⑤D. ④①②⑤③【答案】D【解读】可以将选项进行分类,以①开头或以④开头,①说作品,④说其人,从衔接上看,显然④更合理。

排除BC。

比较AD,应该是从结尾入手好,③是今人对孔孟的评价,⑤是司马迁对孔孟的评价,其中“意”为主张、宗旨的意思,呼应②。

自古及今,③结尾更好。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艺术是意造空中楼阁来慰情遣兴。

诗人在做诗时的心理活动到底像什么样,我们最好拿一个艺术作品做实例。

比如王昌龄的《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昌龄不曾留下记载,告诉我们他做诗时的心理历程。

但是我们用心理学的帮助来从文字上分析,也可以想象大概。

他做这首诗时必定使用了想象。

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

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

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

艺术作品不能不用再现的想象。

比如这首诗里“奉帚”、“金殿”、“玉颜”、“寒鸦”、“日影”、“团扇”、“徘徊”等等,在独立是都只是再现的想象,诗做出来总须旁人能读懂,“懂得”这是能够唤起以往的经验来印证,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大半凭借再现的想象。

但是只有再现的想象绝不能创造艺术。

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

创造的想象也并非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

王昌龄的《长信怨》精彩全在后两句,则后两句就是用创造的想象做成的。

个个人都见过“寒鸦”和“日影”,却从来没有人想到诗的主人班婕妤的“怨”可以见于带昭阳日影的寒鸦。

但是这话一经王昌龄所出,我们就觉得它实在是至情至理。

从这个实例看,创造的定义就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王昌龄的题目是《长信怨》,“怨”字是一个抽象的字,他的诗却画出一个如在目前的具体情境不言怨而怨自见。

艺术不同于哲学,它最忌讳抽象。

从理智方面看,创造的想象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联想作用。

“分想作用”就是把一个意象和与它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提出它来,这个分想作用是选择的基础。

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是选择有时就一经是创造。

不过创造大半是旧意象的新综合,综合大半借“联想作用”。

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

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

我们曾经把联想分为“接近”和“类似”两类。

比如这首诗里所用的“团扇”这个意象,在班婕妤自己第一次用它时,是起于类似联想,因为她见到自己色衰失宠类似秋天的弃扇;在王昌龄用它时则起于接近联想,因为他读过班婕妤的《怨歌行》,提起班婕妤就因经验接近而想到团扇的典故。

不过他自然也可以想到她和团扇的类似。

因为类似联想的结果,物固然可以变成人,人也可以变成物,物变成人通常叫做“拟人”。

《长信怨》的“寒鸦”是实例,鸦是否能寒,我们不能直接感觉到,我们觉得它寒,便是设身处地地想。

不但如此,寒鸦在这里是班婕妤所羡慕而妒忌的受恩承宠,它也许是隐喻赵飞燕。

人变成物通常叫做“拟物”,班婕妤自比“团扇”,就是托物的实例。

“托物”者大半不愿直言心事,故婉转以隐喻出之。

(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6. 下列对文中“想象”的理解,正确是一项是A. 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也就是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从而创造出艺术作品。

B.创造的想象是用已有的意象重新配合来创造艺术,再现的想象则是通过再现以往的意象来独立创造艺术。

C.只有再现的想象绝不能创造艺术,这是因为它并非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D. 创造的想象心理作用分为分想与联想,有分想作用而后与选择,选择就是创造,诗有时只要有分想作用就可以作成。

【答案】C。

【解读】A.依据“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

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可判断“也就是”不正确。

B.“独立创造艺术”之“独立”缺乏依据。

D.“选择就是创造”错了,原文是“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

7. 下列从创造的想象角度对王昌龄《长信怨》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A. 诗中“奉帚”、“金殿”、“玉颜”、“寒鸦”、“日影”、“团扇”、“徘徊”等,在独立时都不是创造的想象,可见《长信怨》的创作不一定用创造的想象。

B.“怨”是一个抽象的字,而王昌龄的“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却运用创造的想象,画出一个如在目前的“怨”的情境,从而完成了一次艺术创造。

C. 诗中“团扇”这一意象的使用,在班婕妤笔下起于类似联想,而王昌龄诗中则起于接近联想,所以同一意象不同的作者使用时可以有不同的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