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释三家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

合集下载

儒释道文化对唐代诗歌的影响

儒释道文化对唐代诗歌的影响

传统文化概论作业儒释道文化对唐代诗歌的影响———以李白诗歌为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年级10级中文系姓名李彦丽学号2104051917儒释道文化对唐代诗歌的影响——以李白诗歌为例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其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各自独的基本格局。

儒释道三家文化鼎足而立、互融互补,在相互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对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以唐代李白诗歌为例,介绍了唐代儒释道三家的发展概况,并简要分析了儒释道文化对唐代诗歌的影响。

关键字儒释道李白诗歌影响儒释道三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

儒、释、道三家文化在相互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在保持各自的基本立场的同时有具各自的特色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融合精神,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唐代儒释道三家的发展概况(一)儒学儒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官方之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曾一度衰落,但到唐代,由于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而又得以迅速恢复并进一步发展。

唐代继承了隋代统一经学南学、北学的成果,积极予以扶持。

不过,儒学在唐代思想界没有处于独尊的地位。

到了唐代中期《五经正义》的影响逐渐衰微。

但是为了符合时代的发展儒学也不断的自我改造。

儒学在唐代的发展趋势是,在保存儒家基本思想的同时,一方面不断积极的吸收外来文化,另一方面与自然科学相渗透。

(二)佛教在唐代,佛教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

唐太宗在统一全国之后,下令在全国“交兵之处”建立佛寺,给予出家人许多特权。

武则天在争权的时候也利用佛教为自己创造舆论,在全国修建了大量的佛寺。

唐中期以后,由于寺院经济的高度发展,触犯了世俗地主和贵族的利益,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才有历史上著名的“会昌法难”,佛教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但此后不久,统治者又扶植和利用佛教,佛教又得以继续发展。

大量的翻译典籍和佛教宗派的创立标志着佛教进入了成熟鼎盛时期。

(三)道家唐朝时道家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由于唐朝皇帝认为自己是道教始祖李耳的后裔,一再表示要优先尊崇道教(实际上是三教并重)。

儒释道背景下的唐代诗歌

儒释道背景下的唐代诗歌

儒释道背景下的唐代诗歌
在儒释道背景下,唐代诗歌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

儒释道三家思想在唐代诗歌中交融,对诗人的审美追求和创作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家思想在唐代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

许多诗人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抒发忧国忧民、关注社会现实的情怀。

例如,杜甫的诗歌以儒家仁爱精神贯穿始终,关注人民疾苦,批判社会不公,体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

其次,佛教思想也对唐代诗歌产生了影响。

唐代许多诗人深受佛教思想熏陶,他们在诗歌中表达对佛理的领悟,抒发超脱生死、心境宁静的境界。

例如,王维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禅意,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越,表现出浓厚的佛教文化色彩。

最后,道家思想在唐代诗歌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道家强调自然无为、回归自然,这种思想在唐代诗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许多诗人崇尚自然,向往山水田园生活,他们在诗歌中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追求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

例如,李白的诗歌中充满了豪放不羁的精神,体现出道家思想的自由与豁达。

总之,在儒释道背景下,唐代诗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

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交融,为唐代诗歌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使诗歌在情感表达、审美追求和创作风格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深化。

简述道家思想对李白一生的影响

简述道家思想对李白一生的影响

簡述道家思想對xx一生的影響“儒、仙、俠實三,不可以合,合之以為氣,又自白始也。

”清人龔自珍先生的《最錄李白集》對詩人李白的評價,一刀切中了詩人李白性格的複雜性。

一方面,在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影響下,李白有強烈的建功立業的抱負:“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

”他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一文中常以姜尚、管子、樂毅、張良、孔明、謝安等自比,希望能像他們一樣成為輔佐君王安天下的棟樑。

另一方面,李白受道家思想極深,服食丹藥、夢想飛仙。

他的隱居學道,在奉詔入京前,是他養望待時,建功立業的手段;放還歸隱後,是他傲世自高、鄙薄官場,排遣憤懣的方式。

道家思想對李白的影響也不小。

他蔑視權貴,追求個性自由、憤世嫉俗的叛逆精神以及一生死、齊萬物,遁世頹放的消極思想,都有道家尤其是莊子思想的鮮明印記。

這裡我著重來分析道家思想對李白詩歌創作的影響。

首先為什麼道家思想貫及李白一生?近代,郭沫若先生曾經指出青年時期李白在政治上的鬱鬱不得志,是其沉湎求仙問道的最主要的原因。

在我看來,人的價值觀影響應該分為內外兩個方面來分析:外部原因——李白從小在家鄉江油青蓮讀書、習劍時就開始接觸道教著作,特別是他生活的具體環境使他更多地接受道家思想的陶冶,孕育了李白骨子裡的道教思想。

內在原因——李白最初是希望用對道教飛仙的癡迷來彌補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缺憾,以達到一種精神上阿Q,一種自我解脫。

但經過一段時間的成長與領悟,其對道學造詣有了如“飛仙”一般的提升。

自此之後(天寶三年,即西元744年),李白自謂神仙,而世人也稱他為“詩仙”,這個中原因不難找到。

日本著名學者,漢學大師松浦友久先生對李白的詩歌創作進行研究後發現“李白的詩歌除了通過飛仙來解脫以外,也對道家的求仙行為進行了較為理性的批判,他認為“道教的思考,其在詩歌中易於題材化的遊仙、求仙的思考,具有專指‘私’的、個人的、對自己的幸福追求的意義”。

李 白的诗歌创作受到哪些文化传统的影响

李 白的诗歌创作受到哪些文化传统的影响

李白的诗歌创作受到哪些文化传统的影响李白,这位被誉为“诗仙”的伟大诗人,其诗歌创作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唐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诗歌的天空。

他的诗作风格豪放飘逸、意境奇妙,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而李白诗歌创作能够达到如此高度,离不开多种文化传统的深远影响。

首先,道家文化对李白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由,倡导人们超越世俗的束缚,达到心灵的逍遥与自在。

李白一生都渴望摆脱尘世的羁绊,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这种对自由的向往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将游历名山视为追求自由与超脱的方式,体现了道家对自然和自由的尊崇。

又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鲜明地表达了他不愿为权贵低头,坚守自我、追求自由的决心。

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也在李白的诗作中有所体现,他对政治的失望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都反映出道家文化对其内心世界的深刻塑造。

其次,儒家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李白的诗歌创作。

儒家强调积极入世、关心社会,追求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和谐秩序。

李白虽一生大多时间处于漫游状态,但他心中仍怀有济世报国的理想和抱负。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展现了他渴望入朝为官、一展宏图的壮志豪情。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则表达了他在困境中依然坚定信念,期待有朝一日能够实现理想,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尽管李白在仕途上遭遇了诸多挫折,但儒家的积极进取精神始终在他的诗歌中闪烁光芒。

再者,纵横家文化对李白的诗歌创作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纵横家以智谋和口才纵横捭阖,追求功名和成就。

李白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个人才华和能力的自信,以及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充分展示了他对自身才华的高度自信和对未来的乐观期待。

他渴望像纵横家那样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世间闯荡,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这种自信和豪迈的气概,使他的诗歌充满了激情和力量。

儒释道三家中唐代诗人李白受什么思想影响最大

儒释道三家中唐代诗人李白受什么思想影响最大

儒释道三家中唐代诗人李白受什么思想影响最大
李白一生受道家思想影响最深,其中儒、道文化精神造就了李白独特的个性与对人生的追求。

李白创造了古代浪漫主义文学高峰、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

傲岸不羁性格:在中国古代的诗人中,李白虽然向往功名,但他也有自己的原则,那就是必须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否则,他宁愿放弃,也决不接受“嗟来之食”。

这是道家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的思想在李白身上的影响。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

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业,为国效劳,但他并不艳羡荣华富贵,而是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将进酒》)。

在建树功业以后,他要以战国时代高士鲁仲连为榜样,不受爵禄,飘然引退。

其思想明显地受到道家特别是庄子的影响。

李白诗歌中的宗教意蕴

李白诗歌中的宗教意蕴

李白诗歌中的宗教意蕴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其奔放豪迈、意境深远而闻名于世。

在李白的诗歌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宗教意蕴的存在。

本文将从佛教、道教和儒家三个方面来分析李白诗歌中的宗教意蕴。

首先,李白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佛教的影响。

佛教是中国古代三大宗教之一,对于李白这样的文人来说,佛教的思想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静夜思》中,李白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夜晚的景象,但其中的“低头思故乡”一句,暗示了人们在世间的离愁别绪,具有佛教中“生死离别皆是常态”的思想。

其次,道教也在李白的诗歌中有所体现。

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李白的诗歌中常常描绘自然景物,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例如,在《登金陵凤凰台》中,李白写道:“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这首诗以金陵凤凰台为背景,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同时也体现了道教中“顺应自然”的思想。

最后,儒家思想在李白的诗歌中也有所体现。

儒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体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个人修养。

李白的诗歌中常常表达了对友谊和人情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在《送友人》中,李白写道:“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这首诗以送别友人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惜和对离别的痛苦,体现了儒家中“仁爱”和“知行合一”的思想。

综上所述,李白的诗歌中存在着丰富的宗教意蕴。

佛教、道教和儒家三种宗教思想在他的诗歌中都有所体现。

通过对李白诗歌中宗教意蕴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的作品,同时也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宗教思想。

李白的诗歌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扇了解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窗口。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李白身上的完美融合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李白身上的完美融合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李白身上的完美融合李白既积极入世,主张“佐君王,安社稷”,穷尽一生,历尽坎坷;又崇尚隐逸山林,对现实进行强烈的批判,渴望出世。

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能共同存在于李白一人身上,乃是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两者的完美融合。

李白的一生,是坎坷曲折大起大落的一生,是“入世”与“出世”、“有为”和“无为”矛盾统一、互相融合的一生。

在李白的思想中,受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共同影响,“功成身退”是他最理想的人生设计。

即能“治国平天下”,又可隐逸山林,自我保全。

唐代社会政治开明,经济发达,文化开放,这样的环境给了文人们充分的自信。

李白和其他文人一样,受儒家思想影响极深,有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

开元十三年,年青气盛的李白就只身离开蜀地,开启了他的远游,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应山,南到洞庭湘江,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进而实现政治抱负。

唐代文人入仕方式多种多样,并非只有科举,而李白,以隐求荐是他的主要方式之一。

唐统治者为“野无遗贤”,礼遇隐士。

唐太宗时重视隐士,“若有鸿才乙等,留滞末班;哲人奇士,沉沦屠钓,宜精加搜访,进以书礼。

”武则天也对隐士“明加采访,务尽才杰,州县以礼发遣”。

唐玄宗下诏“有嘉遁幽栖,养高不仕者,州牧各以名闻。

”统治者如此看重隐士,文人们纷纷采用这种方式以达到辅佐君王的目的。

李白一生共有四次隐居生活。

一隐是“昔与逸人东严子隐于岷山之阳,白巢居数年,不迹城市”;二隐是与孔巢父、韩准、裴政等人隐于徂徕山;三隐是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四隐是与元丹丘在颖阳、嵩山隐居过一段时间。

李白并非真正的隐士,他和众多文人们一样,是想通过隐居获得称誉,继而得到天子的重用。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安能餐君紫霞,映君青松,乘君鸾鹤,驾君虬龙,一朝飞腾,为方丈蓬莱之人耳?”很明确地表现了他的政治意图。

“李白在出世与入世的问题上观点很明确,出世不忘入世,入世之后仍不忘出世。

总的看法,入世思想还是占主导地位。

李白的宗教思想对其诗歌的影响

李白的宗教思想对其诗歌的影响

李白的宗教思想对其诗歌的影响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其豪放奔放的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而闻名于世。

然而,除了他的文学才华,李白的宗教思想也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李白的宗教信仰、宇宙观、人生观以及诗歌创作中的表现等方面,对他的宗教思想与诗歌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首先,李白的宗教信仰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据史料记载,李白生活在唐代,当时佛教、道教和儒教并存,而他自己则深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他曾多次表达对佛教的崇拜和追求,如《渡荆门送别》中的“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一诗中,他将自然景观与佛教的禅意相结合,表达了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此外,李白还曾在诗中表达对道教的崇拜,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道教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

可以说,李白的宗教信仰为他的诗歌提供了灵感和创作题材,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了独特的宗教色彩。

其次,李白的宇宙观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对宇宙的观察和思考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的诗作中常常描绘自然景观,如山水、星辰等,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和对宇宙的思考,他表达了对宇宙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例如,《望庐山瀑布》中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诗中,他通过对庐山瀑布的描绘,表达了对宇宙奇妙景象的赞美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可以说,李白的宇宙观为他的诗歌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了深邃的宇宙意境。

此外,李白的宗教思想还对他的人生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李白的诗歌中常常表达对人生的热爱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他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崇尚豪放不羁的个性,这与佛教和道教的解脱与超脱有着一定的契合。

例如,《行路难》中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道释三家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谈李白浪漫主义诗风形成的源、缘[摘要]儒、道、释三家历来有“三教”之说,自魏晋以来逐渐打破儒家一统天下,形成“三教”合一的文化现象,大大影响了古代文人的思想与创作。

“诗仙”李白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作气魄,继屈原诗歌创作的浪漫主义遗风,将我国诗歌创作推上了浪漫主义创作的巅峰。

首先,儒教济时用世的思想,对李白诗歌的创作起了主导作用。

李白的许多诗篇,总是畅意地表达出其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

而道教更以其土生土长的优势,使李白的更多诗歌打上了求仙问道、羽化成仙的烙印。

以释济道、释道并用,李白的诗歌创作中又渗透着浓厚的佛性禅趣。

总之,儒、道、释三家在李白的体系中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成就了李白的浪漫、豪放之名。

所以,本文通过对李白诗歌创作的简要分析,谈谈儒、道、释三家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儒道释李白诗歌创作儒道释三家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谈李白浪漫主义诗风形成的源、缘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历来有“三教”之说,乃指“‘儒’、‘释’、‘道’”三家而言。

南宋陆九渊《与王顺伯书》云:“大抵学术有虚有实,儒者有儒者之说,老者有老者之说,释者有释者之说,天下之学术众矣,而大别此三家。

”又如近人陈寅恪先生在审阅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下卷的报告中说“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

李唐之世,遂成为固定制度,如国家有庆典,则召集三教之学士讲论于殿廷,是其一例。

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

”一、儒教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中国想入世的知识分子,只有习儒进仕这一条路了。

儒家济时用世的精神,深深的积淀在文人士子的心灵深处已悠悠两千年。

这两千年来,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所以文人士子在未入仕之前或刚刚登上仕途之初,个个意气昂扬,以积极入世的儒家精神以期实现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

李白诗中充满了英雄主义艺术追求。

《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以为士生而桑弧逢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

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又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中表示当时的心情:“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就是在人生坎坷,仕途不展的时候,也时时表现出强烈的追求功业的愿望:“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

平明空啸诧,思欲解世纷。

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

羞作济南生,九十颂古文。

不然拔剑起,沙漠收奇勋。

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赠何七判官昌浩》)更有家喻户晓的诗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不仅李白如此,就连“诗佛”王维也不例外。

在他们骨子深处,仍是儒家精神起主导:“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何等雄浑壮阔!“暮云空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塞上》)何等粗犷豪爽!“拔剑已断天骄臂,归案共饮月支头。

”(《燕支行》)何等气概非凡!“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从军行》之四、六、)又是何等壮伟昂扬!时时不忘报效国家,时时不忘建功立业,这是古代文人所共有的精神品质,这在唐代以杜甫、白居易等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人身上表现的更为执着。

二、道教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比较而言,唐代中前期更是道教和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

据唐人《封氏闻见记》云:“国朝以李氏出自老子,故崇道教。

”从唐高祖起即以老子为祖先,武则天又追封老子母为先天太后。

将道教置于三教之首位。

这是因为道教不仅为李唐王朝提供了一个借以抬高门第出身的祖先—李耳,同时,道教形体不灭的理论又可以刺激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

正因为它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所以它的地位排在佛教之上,且在唐代前期就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

和佛教相反,道教是我们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宗教。

它给人们描绘了一个长生不死、超凡脱俗、快乐无比的神仙世界,并教给人们一整套养生修性、羽化升仙的修炼方法。

道教虽是有宗教的一般特性,但它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思想上,它从道家、儒家、墨家等流派及星象家、医方家、谶纬家那里吸收资料,兼容并蓄;在神仙世界的构造上,更以古老中国尤其是楚文化中的种种神话人物为本源;在教旨上以长生成仙为目标,讲求归本返朴,归根复命的养气健身术;炼丹服丹术及劾治恶鬼、躲避死亡的种种迷信手段,甚至法术;它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全力关注“人死后如何”不同,而关心的是“人如何不死”。

所以,它也深受中国文人百姓的青睐。

在唐代重要诗人中,受道教影响最深的莫过于李白了。

他从小就向往游仙问道的生活:“十五游神仙,仙游末曾歇”(《感兴八首》之五)。

开元十二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从峨嵋山到荆门,游洞庭。

又到金陵、广陵、会稽等地,不久西上至湖北安阳。

当时著名道士马承祯在江陵遇到他,夸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大鹏赋序》)。

出蜀之后,由于仕途的失意,对道教的信仰愈来愈认真、急切,对神仙生活是愈来愈追求、向往。

天宝元年(742)四月李白应诏入京,供奉翰林这一段时间,求仙访道的愿望有所冲淡,但并未断绝。

到“赐金放还”之后,他的道教信仰愈加强烈,以致干脆履行了正式入教的仪式,在齐州紫极宫入道。

此后炼丹服药也认真对待。

这些在他的《草创大还赠柳官迪》《拟古十二首》等诗中都有表现。

道教对李白的诗歌创作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其主要表现有:首先是赋予了李白诗歌创作的浪漫主义精神,将匡世济世的理想与追求个性的自由旷达统一起来。

与屈原吸收楚文化的原始神话养料而滋润了他创作的浪漫主义相仿,李白亦在道教追求个性自由与道教神话传说的陶染下更好地发挥了他的英雄任侠个性,使他的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他一方面不屑于走一般士子由科举而入仕的常规道路,而希望一举成就大业;一方面又虔诚的求仙学道,致使他的行囊是“仙药满囊,道书盈箧”(独孤及《送李白之曹南序》)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的,又是入世的。

“志留道术,谓神仙可致;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

”(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李白的人生理想首先是建立奇功伟业,“苟无济世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

”“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捐。

”(《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两龙争斗时,天地动风云。

酒酣舞长剑,仓促解汉纷。

”(《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可见,他志在兼济天下,而不是独善其身;要在乱世之中断然解纷,一举成功。

诗中时时流露着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而功成之后并不贪恋名位富贵,而是去实现他自由自在的生活理想,去品味清净无为的快乐:“功成拂衣去,摇曳沧洲旁。

”(《玉真公主别馆苦雨》)“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酌”(《翰林读书言怀》)“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到了晚年,仍念念不忘“终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可见儒家之积极用世与道家享受人生的思想构成了他一生的追求,也造就了他耿介狂捐的个性:“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

”(《设避邪鼓吹雉子斑曲辞》)“我以为一箭书,能取聊城功。

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

”这种狂傲不驯的人格力量、英雄主义的品质,敢于大胆蔑视权贵的平等要求,在诗中时时流露出来:“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流夜朗赠辛判官》)“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等等都是这种精神的体现,特别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毒,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家喻户晓的名句,更是他傲岸不羁、毫不屈服的人格光芒。

第二是道教思想影响着李白对人生的执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使“李白的诗歌充满了强烈的人生之恋”(复旦大学《中国文学史》)他的诗往往于狂放中洋溢着童贞般的情趣。

如《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又如《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渺云汉。

”李白在一生几次漫游中,领略了祖国山河的无限秀丽与壮美,写出了“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恋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浮去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子夜吴歌》)等等清澈明净融情入景的优美诗句;更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擗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流。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等崇高壮美,寄寓诗人豪情壮思的磅礴画图。

无论是秀丽澄澈的还是雄奇伟岸的自然风光,都融入了诗人热爱人生、珍惜友情的情怀和不甘寂寞、傲岸不凡的英雄气质,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

这与道教的乐生重生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其三,道教神仙故事的丰富想象力,使李白的诗在艺术上充满了瞬息万变的神奇想象、宏丽多彩的浪漫风格,构成一幅幅绚烂瑰丽的理想图画。

比如在《游泰山》六首中,他写他如何登泰山而想象神仙世界在眼前幻现,“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银台。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玉女四五人,飘摇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

”“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

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

门罗欲就语,却掩青云关。

”他是那样认真的相信这一幻觉的出现,而当幻觉过后,便又回到现实中来,“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六首之六,开始是写:“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关。

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

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

”但很快便进入想象中的仙境:“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

寂静娱清辉,玉真连翠微;想象鸾凤舞,飘飘龙虎衣。

扪天摘匏瓜,恍惚不忆归。

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

”而进入仙境之后又必然回到现实中来:“明晨坐相关,但见五云飞。

”好像是一个个电影的闪回,绮丽多姿。

对现实的不满愤懑,更使得诗人向往那种神奇莫测的神仙世界。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那“列缺霹雳,云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清明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林。

”景象是何等真切,何等绚丽,何等令人神往!可惜,梦醒时眼前却“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这样美好的世界在召唤着诗人谁还能再留恋眼前的黑暗现实呢?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五彩斑斓的神仙世界之后,决心“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去寄情山水、寄情美好的大自然,享受美好的大自然,享受人生,享受那山水之乐。

最后发出了内心无限向往自由的一声呐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而对这种美好仙境的描述与向往,又是与现实的愤懑与抨击紧密结合,使得理想与现实形成巨大反差,从而产生出对读者心灵的强烈震撼!“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