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

多年来主要从事与能源、环境相关的多相催化和电化学研究。包括催化材料或者电极材料的合成,表征以及应用。

现在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有3个。

1.清洁能源和能源转换:

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合成以及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主要石墨烯基材料的合成,特别是三维石墨烯和过渡金属氧化物复合。

2.可再生生物质能源的利用和物质变换:

生物质(纤维素)催化转化为有用的平台化合物。

主要是研制高效催化剂,将单糖(果糖和葡萄糖)转化为5-羟甲基糠醛等高附加值的产品。

3.催化在环境方面的应用:

水中染料等污染物的处理。

研究类芬顿催化剂,催化氧化或者吸附方法降解难处理的有机污染物。

岩体稳定性研究方向文献综述

岩体稳定性研究方向文献综述 长期以来,隧洞围岩稳定性研究一直是工程地质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围岩稳定性评价是地下工程设计、施工以及维护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稳定性评价结果的正确是否直接影响着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作为岩体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围岩稳定性评价经历了“经验判断—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的发展过程[1],,有关方法已在地下工程的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也对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尤其是围岩破坏的判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索新的、实用的稳定性评价方法,是生产实践中提出的永恒的研究课题。通过对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的研究学习,首先介绍目前国内外对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的研究成果,接着对影响地下隧洞围岩稳定性的因素以及围岩的变形破坏模式进行了阐述,最后结合工程案例采用数值分析的方法对隧洞开挖围岩变形破坏模式进行了分析。 1 隧洞围岩稳定性分析方法 隧洞围岩的稳定性分析主要包括隧洞的整体稳定性分析和局部块体的稳定性分析,分析方法大致可归纳为工程地质类比法、解析法、和模拟试验法等。 1.1围岩整体稳定性评价 (1)解析法 解析法是指采用数学力学的计算取得闭合解的方法[28],计算围岩中的应力分布状态及位移从而进行围岩稳定性评价[4]。对于规则的圆形断面和均质、各向同性的隧道围岩,解析解较为精确,参数也容易确定;张倬元、王士天、王兰生给出了均质、含有单一(或一组)软弱结构面围岩及顶拱围岩中简单结构块体稳定性的解析分析方法;蔡美峰等得出了特定形状巷道(如轴对称圆形巷道、一般圆巷道、椭圆巷道等)围岩应力状态的解析解。其他形状的洞室可通过复变函数法求取近似解。于学馥、刘怀恒应用复变函数对围岩应力状态及变形进行求解,得出了解析解。运用复变函数进行非圆形洞室分析的前提是获取洞室的映射函数,因此如何求取简单合理的映射函数成为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钱伯勤推导出单孔无限域应力函数的通式,王润富提出了一种保角映射法并编制了相应的微机程序,范广勤等应用三个绝对收敛级数相乘法求解非圆形洞室的外域映射函数,吕爱钟,提出了应用最优化技术求解任意截面形状巷道映射函数的新方法,朱大勇等提出了一种新的可以求解任意形状洞室映射函数的计算方法,并将其用于复杂形状洞室围岩应力的弹性解析分析[22]。解析方法可以解决的实际工程问题十分有限。但是,通过对解析方法及其结果的分析,往往可以获得一些规律性的认识,这是非常重要和有益的。 (2)工程地质类比法(围岩分类法) 经验类比法是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尤其在勘测资料较少的可行性研究阶段,更能发挥其作用[8]。其中,围岩分类法简单、明了,从而成为被广泛使用的工程地质类比方法。国外的地下洞室围岩质量评价始于二十世纪,初期出现了普氏岩石分级法,随后,Terzaghi 根据阿尔卑斯山公路隧道支护施工的经验,从描述各种岩层的特征入手最早提出隧道围岩分级;随后,Lauffer 提出了隧道有效跨度的稳定时间这一概念,主要以毛洞稳定时间为指标进行分级;1969 年,Deer提出了RQD分类法,随后RQD 成为国内外广泛采用的RMR 分类法、Q 分类法等综合分类法的基本元素之一,因此得到广泛应用。1973年,Bieniawski 基于岩石单轴抗压强度、不连续面间距、RQD、不连续面条件、地下水条件等基本参数对岩体进行分类,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岩体分类方法RMR 法。1974 年,Barton 等学者在分析研究大量的地下工程开挖实例的基础上,把工程要素与岩石质量指标统一起来,以节理组数、节理粗糙度系数、节理蚀变影响系数等为基本参数,提出了隧道指标方法Q 分类法[12]。1979年,国内学者谷德振等提出Z 系统分类法;1980 年王思敬等人

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国内外文献综述写

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国内外文献综述写你的文献综述具体准备往哪个方向写,题目老师同意了没,具体有要求要求,需要多少字呢? 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文献综述想写好,先要在图书馆找好相关资料,确定好题目与写作方向。老师同意后在下笔,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2) 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1、文献综述的格式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 ___。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

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 ___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2、文献综述规定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抽取某一个学科领域中的现有文献,总结这个领域研究的现状,从现有文献及过去的工作中,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角度。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分析综合当前该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从而揭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为后续研究寻找出发点、立足点和突破口。 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在国外,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一个领域里的顶级“大牛”来做的。在现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关文献综述的指导,然而无论是教授文献综述课的教师还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实际上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到了真正自己来做研究,便发现综述实在是困难。 约翰W.克雷斯威尔(John W. Creswell)曾提出过一个文献综述必须具备的因素的模型。他的这个五步文献综述法倒还真的值得学习和借鉴。 克雷斯威尔认为,文献综述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序言、主题1(关于自变量的)、主题2(关于因变量的)、主题3(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阐述的研究)、总结。 1. 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成的陈述。在我看也就相当于文献综述的总述。 2. 综述主题1提出关于“自变量或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在几个自变量中,只考虑几个小部分或只关注几个重要的单一变量。记住仅论述关于自变量的文献。这种模式可以使关于自便量的文献和因变量的文献分开分别综述,读者读起来清晰分明。 3. 综述主题2融合了与“因变量或多个因变量”的学术文献,虽然有多种因变量,但是只写每一个变量的小部分或仅关注单一的、重要的因变量。 4. 综述主题3包含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学术文献。这是我们研究方案中最棘手的部分。这部分应该相当短小,并且包括了与计划研究的主题最为接近的研究。或许没有关于研究主题的文献,那就要尽可能找到与主题相近的部分,或者综述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及的与主题相关的研究。 5. 在综述的最后提出一个总结,强调最重要的研究,抓住综述中重要的主题,指出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主题做更多的研究。其实这里不仅是要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更重要的是找到你要从事的这个研究的基石(前人的肩膀),也就是你的研究的出发点。 在我看来,约翰.W.克雷斯威尔所提的五步文献综述法,第1、2、3步其实在研究实践中都不难,因为这些主题的研究综述毕竟与你的研究的核心问题有距离。难的是第4步,主题3的综述。难在哪里呢?一是阅读量不够,找不到最相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怎么写

你好,同学,你的中国家电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风险及防范方面开题报告老师让你往 哪个方向写? 开题报告有什么要求呢 开题报告是需要多少字呢 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开题报告选题通过顺利。 1、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 还要综述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①人家在研究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② 找出你想研究而别人还没有做的问题。③他人已做过,你认为做得不够(或有缺陷),提出完善的想法或措施。④别人已做过,你重做实验来验证。 2、目的意义 目的意义是指通过该课题研究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结论),而这一问题的解 决(或结论的得出)有什么意义。有时将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合二为一。 3、成员分工 成员分工应是指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所担负的具体职责,要人人有事干、个个担 责任。组长负责协调、组织。 4、实施计划 实施计划是课题方案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时间安排等。研 究内容是指可操作的东西,一般包括几个层次:⑴研究方向。⑵子课题(数目和标题)。⑶与研究方案有关的内容,即要通过什么、达到什么等等。研究方法要写明是 文献研究还是实验、调查研究?若是调查研究是普调还是抽查?如果是实验研究,要 注明有无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实施计划要详细写出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地点、任 务和目标、由谁负责。若外出调查,要列出调查者、调查对象、调查内容、交通工具、调查工具等。如果是实验研究,要写出实验内容、实验地点、器材。实施计划越具体,则越容易操作。 5、可行性论证 可行性论证是指课题研究所需的条件,即研究所需的信息资料、实验器材、研究经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及教师的指导能力。另外,还应提出该课题目前已做了哪些工作,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在哪些方面需要得到学校和老师帮助等等。 6、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预期成果一般是论文或调查(实验)报告等形式。成果表达方式是通过文字、图片、 实物和多媒体等形式来表现。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综述

目前,国内外污水处理厂采用的工艺有普通活性污泥法,氧化沟工艺,SBR 间歇活性污泥法,AB法(Adsorption—Biooxidation),A-A-O法(Anaerobic—Anoxic—Oxic),活性污泥法非新工艺,生物滤池法,生物转盘法,生物接触氧化法等工艺 1.普通活性污泥法 在当前污水处理技术领域中,普通活性污泥法是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有机污染物在曝气池内降解,有机污染物沿池长降低,需氧速度也沿池长降低。普通活性污泥法处理效果很好,BOD去除率达到90%以上,适于处理净化程度和稳定程度要求较高的污水。 不足之处是:普通活性污泥法只能作为常规二级处理,不具备脱氮除磷的功能;曝气池容积大,占地面积大,经济上面不划算;耗氧速度沿池长是变化的,但是供氧速度达不到要求;对进水水质,水量变化的适应性较低;运行效果易受水质水量的影响。 2 氧化沟工艺 氧化沟又称循环曝气池,是于50年代由荷兰的Pasveer所开发的一种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属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变法。氧化沟在应用中发展为多种形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卡罗塞尔(Carrousel)氧化沟;奥贝尔(Orbal)氧化沟;三沟式氧化沟(T型氧化沟) 氧化沟具有出水水质好、抗冲击负荷能力强、除磷脱氮效率高、污泥易稳定、能耗省、便于自动化控制等优点。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污泥膨胀问题、泡沫问题、污泥上浮问题、流速不均及污泥沉积问题 。同时,该法采用低负荷延时曝气运行方式,池的容量大,曝气时间长,建设费用和运行费用都比较高,而且占地大,一般运用于处理水质要求高的小型城镇污水和工业污水。 3 SBR间歇活性污泥法(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R法早在20世纪初已开发,由于人工管理繁琐未予推广。此法集进水、曝气、沉淀、出水在一座池子中完成,常由四个或三个池子构成一组,轮流运转,一池一池地间歇运行,故称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现在又开发出一些连续进水连续出水的改良性SBR工艺,如ICEAS法、CASS法、IDEA法等。这种一体化工艺的特点是工艺简单,由于只有一个反应池,不需二沉池、回流污泥及设备,一般情况下不设调节池,多数情况下可省去初沉池。正是SBR 工艺这些特殊性使其具有以下优点:

关于中学生阅读问题研究方向的综述 (1)

关于中学生阅读问题研究方向的综述 《中学生生涯阅读个案调查及对策性指导研究》课题文献综述 1.前言 中学生的阅读问题是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一个热点,中学生应该读什么,怎样读,怎样把读书和个人的成长、发展结合起来?这些问题一直是教育者研究和争论的焦点所在。作为江苏省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课题《中学生生涯阅读个案调查及对策性指导研究》的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学习要求和任务,对课题研究领域相关的29篇论文进行了广泛阅读和理解,由此探究当前中学生阅读问题的研究方向,希望能对课题的发展、深入有所启发和借鉴。 2.文献综述 2.1中学生阅读现状的分析 2.1.1中学生阅读热点 文献[3]就中学生的阅读热点—流行的网络作家和少年作家作品进行了分析,提出学生爱看的作品具有如下特点:一、张扬自我与个性的创作理念二、题材选取偏重于青春化、私语化。三、写作手法新鲜,语言风格个性化。这些都吸引着年轻的中学生,使他们在阅读时不再有“代沟”,很容易从文字中找到熟悉的东西,具有生活真实性,并产生共鸣。 2.1.2中学生阅读目的 文献[8]中,把中学生的阅读目的分为五种类型:消遣休闲型、猎奇觅艳型、了解信息型、增长学识型、涵养精神型。就实际情况而言,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阅读属于前三种类型,后两种的比例远远不足。 2.1.3中学生阅读心理 文献[18]指出:中学生的阅读心理大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或失衡。有的阅读兴趣淡漠,且很不稳定;有的缺乏阅读意志,阅读心理停留在小学中低年级阶段,表现为喜爱看卡通书、浅显的故事书等,或者以看电视替代阅读;有的阅读面很窄,仅看些武侠、言情类小说;有的阅读与思考相分离,读而不思、过目即忘。文献[25]中学生阅读理解调查问卷也反馈:现在的中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整体阅读意识、问题评价意识以及对任务的分析意识,这反映出自我监控、自我教育意识的缺乏。 2.1.4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文献[14]指出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呈现出如下的缺陷:1.没有养成经常阅读的习惯。由于课业负担沉重,能够自己支配的时间少,加上特殊的年龄阶段,只有少数的学生能够有目的深入阅读,并钻研其中一些问题,多数的学生只是满足于书中情节或兴趣,只图于内容的大致了解。2.课外阅读倾向的偏差3.没有制定读书计划,不仅造成了时间上的浪费,而且使读书缺乏系统性,读书效率不高,结果只是吸收了些杂乱无章的东西。 4.没有做好读书笔记,只停留于走马观花。 中学生正处人生最关键的心理发展期,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新知识特感兴趣,但往往兴趣不稳定,缺少科学方法,选择与判断能力较弱。放任自流的课外阅读有可能给他们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18] 我们的课题研究目标正是要引导中学生通过科学的、有计划的生涯阅读来更好的规划他们的人生,发展自我。 2.2中学生阅读指导的相关研究 2.2.1浅阅读与深阅读 文献[27]提到:“浅阅读”,即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最高追求的阅读形

人研究综述及小结

篇一:《文献综述方法个人总结》 文献综述的方法 文献综述抽取某一个学科领域中的现有文献,总结这个领域研究的现状,从现有文献及过去的工作中,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角度。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分析综合当前该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从而揭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为后续研究寻找出发点、立足点和突破口。 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在国外,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一个领域里的顶级“大牛”来做的。在现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关文献综述的指导,然而无论是教授文献综述课的教师还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实际上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到了真正自己来做研究,便发现综述实在是困难。 约翰W.克雷斯威尔(John W. Creswell)曾提出过一个文献综述必须具备的因素的模型。他的这个五步文献综述法倒还真的值得学习和借鉴。他认为,文

献综述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序言、主题1(关于自变量的)、主题2(关于因变量的)、主题3(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阐述的研究)、总结。 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成的陈述。在我看也就相当于文献综述的总述。 综述主题1提出关于“自变量或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在几个自变量中,只考虑几个小部分或只关注几个重要的单一变量。记住仅论述关于自变量的文献。这种模式可以使关于自便量的文献和因变量的文献分开分别综述,读者读起来清晰分明。 综述主题2融合了与“因变量或多个因变量”的学术文献,虽然有多种因变量,但是只写每一个变量的小部分或仅关注单一的、重要的因变量。 综述主题3包含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学术文献。这是我们研究方案中最棘手的部分。这部分应该相当短小,并且包括了与计划研究的主题最为接近的研究。或许没有关于研究主题的文献,那就要尽可能找到与主题相近的部分,或者综述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及的与主题相关的研究。 在综述的最后提出一个总结,强调最重要的研究,抓住综述中重要的主题,指出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主题做更多的研究。其实这里不仅是要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更重要的是找到你要从事的这个研究的基石(前人的肩膀),也就是你的研

密码学的研究方向与发展前景综述

密码学的研究方向与发展前景综述 摘要:如今,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抗抵赖性,都需要采用密码技术来解决。密码体制大体分为对称密码(又称为私钥密码)和非对称密码(又称为公钥密码)两种。对称密码术早已被人们使用了数千年,它有各种形式,从简单的替换密码到较复杂的构造方式。它通常非常快速,但容易遭受攻击,因为用于加密的密钥必须与需要对消息进行解密的所有人一起共享。而非对称密码在信息安全中担负起密钥协商、数字签名、消息认证等重要角色,已成为最核心的密码。无论我们在应用程序中使用哪种密码,都应该考虑使用的方法、认识到发生的折衷方案以及规划功能更强大的计算机系统的前景。 关键字:计算机网络;密码技术;私钥密码;公钥密码 一、引言 当前,公钥密码的安全性概念已经被大大扩展了。像著名的RSA公钥密码算法、Rabin公钥密码算法和ElGamal公钥密码算法都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有些公钥密码算法在理论上虽然是安全的,在具体的实际应用中却并非安全。因为在实际应用中不仅需要算法本身在数学证明上是安全的,同时也需要算法在实际应用中也是安全的。比如,公钥加密算法根据不同的应用,需要考虑选择明文安全、非适应性选择密文安全和适应性选择密码安全三类。数字签名根据需要也要求考虑抵抗非消息攻击和选择消息攻击等。因此,近年来,公钥密码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可证安全密码学正是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公钥密码在信息安全中担负起密钥协商、数字签名、消息认证等重要角色,已成为最核心的密码。目前密码的核心课题主要是在结合具体的网络环境、提高运算效率的基础上,针对各种主动攻击行为,研究各种可证安全体制。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基于身份(ID)密码体制和密码体制的可证安全模型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对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的影响非常巨大,例如公钥基础设施(PKI)将会更趋于合理,使其变为ID-PKI。在密码分析和攻击手段不断进步,计算机运算速度不断提高以及密码应用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发展密码理论和创新密码算法。 二、研究方向 1.在线/离线密码学 公钥密码学能够使通信双方在不安全的信道上安全地交换信息。在过去的几年里,公钥密码学已经极大地加速了网络的应用。然而,和对称密码系统不同,非对称密码的执行效率不能很

关于西安交通大学李兴文教授研究方向的文献综述

关于西安交通大学李兴文教授研究方向的文献综述 摘要西安交通大学李兴文教授对空气介质电弧测试、仿真、调控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开关电弧等离子体特性和控制机理、配电电器灭弧系统与操作机构关键技术有有非常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李兴文教授已有研究成果或观点进行概述;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比较,有利于我们对这个领域的学习,了解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和空白。关键字电弧、操动机构、SF6 断路器 一、引言 李兴文教授简介:1995年9月始在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学习,1999年7月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999年9月始在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攻读硕士学位,2001年9月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2001年11 月至2002年10月赴日本大阪大学信息系统工程系进修;2003年3月起在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06年4月获得博士学位,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及“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陕西省“科技新星计划”。 二、研究方向 (1)低压电器灭弧 能否通过短路开断性能试验是判断低压断路器研发最终开断的标准。空气开关电弧是以空气为灭弧和绝缘介质的低压电器中最为复杂的物理现象。低压断路器开断过程仿真的关键内容是如何建立开断过程的电弧数学模型,并将其与其它开断过程的物理现象相耦合。 为此国内外学者做了许多工作,根据电弧特性建立了各种电弧数学模型,并将其应用到低压断路器开断过程的仿真中。实现了综合考虑电磁机构、开关机构和电弧运动的低压断路器的开断仿真,但其中机械运动计算部分只适用于某种结构的断路器,对于具有更为复杂机械系统的计算例如运动中有碰撞,凸轮运动等则不易实现。 作者的团队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为提出一种更好的、适用于低压断路器开断过程模拟仿真的方法而努力。首先通过对虚拟样机软件ADAMS进行二次开发,将电弧动态数学模型应用到低压断路器的开断过程仿真,结合有限元软ANSYS,建 立了耦合复杂机械运动﹑电路﹑磁场和电弧数学模型的低压断路器开断过程仿真模型。其次介绍了二维电弧磁流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方法,分析了产气材料、金属蒸汽、灭弧室结构等不同因素对电弧特性的影响。分析电弧运动过程特别是电弧背后击穿现象、电弧温度、电弧组分及其浓度等方面综述了CCD和光纤阵列、光谱诊断技术及磁测试技术等低压空气开关电弧的现代测试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通过一个实例,将建立的仿真模型应用到一带双向斥开触头系统的塑壳断路器,研究了静触头压力大小对该塑壳断路器开断性能的影响。仿真试验结果验证了仿真方法和模型的正确性,为低压电器灭弧室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2)操动机构

应用语言学方向研究生必读书目及研究方向

应用语言学方向研究生必读书目及研究方向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二语习得 综述性重要文献 Doughty, C. & M. Long (2003).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Blackwell. Ellis, 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llis, R. & Barkhuizen, G. (2005). Analyzing Learner Languag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ass, S. M. & Selinker, L. (200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 Introductory Course(Second Edition). Mahwah,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一)Natural & Instructed L2 Learning 自然环境/有指导的二语学习 (二)Interlanguage processes中介语研究 (三)Input, Interaction, and Output输入、交互、输出 (四)Universal Grammar and SLA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 (五)Language Transfer母语迁移研究 (六)Individual Differences学习者个体性研究 (七)Social Factors and SLA社会因素与二语习得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外语教学理论 二十世纪是外语教学蓬勃发展的时期,外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种理论方法层出不穷。其中,真正具有世界范围影响,并在当今仍具指导意义的重大理论大约有三中:行为—结构主义(Behaviorist-structuralism),转换生成语法—认知理论(TG grammar-cognitive theory),和交际法语言习得理论(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一)Behaviorist-structuralism行为—结构主义 (二)TG grammar-cognitive theory 转换生成语法—认知理论 (三)Communicative approaches交际法 (四)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Information Age信息时代的外语教学 综述性重要文献 Brown,D.H.(1994).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London: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Brattain,A.(1986)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unan,D.(1999).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ern,H.H.(1983)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eacher Education 外语教师教育研究 (一)外语教师教育的概念重构 (二)外语教师认知的实证研究 ·教师决策研究相关研究 ·教师知识/ 观念相关研究 ·教师学习/ 发展的研究相关研究 综述性重要文献 Bailey, K & Nunan, D. (eds.). 1996. Voices from the Language Classroom: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 Cambridge: CUP. Burns, A.(1999).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f 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 Cambridge: CUP. Carter, K. (1990). Teachers’ knowledge and learning to teach. In W. R. Houston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Freeman, D. & Richards, J.C. (eds.). (1996).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UP.

课题研究综述范文

课题研究综述范文 十四步教你综述写作,论文小白也适用哦! 一、选题 综述的选题范围可以很宽,主要看你自己的兴趣。但要保证不能偏离你的课题研究方向。 二、找到切入点 将你的选题拿到谷歌学术上搜,可以搜到上百万结果。你当然不可能读完这所有的文章,所以必须找到切入点。 那么怎么开始呢,随便找一篇论文来读吗?恕我直言,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是浪费时间,因为你很有可能看不懂。大多数论文不会过多的解释一些基本原理或方法论方面的问题,因为这些学术论文的读者默认为是该领域的专业学者,他们已经熟知这些基本概念。 所以建议从书本或综述类文章开始,甚至可以先阅读一些科普读本或非学术类文章。目的是在系统地接触专业领域前了解一些背景知识。

三、历史,人物及观点 文献综述的目的是了解你这个研究课题的背景和环境。这个课题对世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它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谁、什么时间发现了什么,提出了什么论点,存在哪些争议或矛盾,这些都是你大概需要了解的。接下来可以开始具体搜索论文了。 四、搜索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章 需要了解你这个领域的领军人物是谁,然后专注于他们的文章成果。读懂这些文章的概念原理,这能帮你迅速理解其他相同类型的论文。有时这些科研著作可能会难以理解,你可以慢慢消化,大概了解他们的主要工作及核心原理就够了。 五、具体化 现在可以开展具体工作了。你可以从多个角度拆分这个课题,每个角度都可以选取一些关键词,并将关键词进行组合,然后通过关键词搜索这一类别的文献。(比如说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这个课题,你可以从材料类别、合成方法、应用范围等几个角度进行分

类,然后从钴酸锂、磷酸铁锂、溶胶凝胶法、动力电池等关键词开始搜索) 六、筛选 通过这种特定关键词搜索到的文章还是数以千计,这时候就需要对文献进行筛选。这里有几个方法帮助你进行筛选: ·尽量选择引用数量多的文献 ·关键词再继续具体化 ·扫一眼文献的摘要来判断文献是否有参考价值 不要担心错过好文章,你之后随时可以将这些文章找回来,但刚开始的时候必须保证高效率。 七、再筛选 你没有精力迅速深入地阅读所有文章。我们就可以给文献进行分类标记A,B,C。(最好在标题开头进行标记,这样一目了然)

硕士研究生文献综述

长沙理工大学 硕士研究生论文文献综述论文名称沥青混合料车辙实验与粘弹性分析 姓名: 学号: 学位级别:工学硕士 学科专业:道路与铁道工程 研究方向:路基路面工程 指导教师:邵腊庚(教授) 所属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一、前言 为了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从粘弹性的角度深入分析温度、荷载、作用时间对路面车辙的影响,研究永久变形的机理,对减少路面车辙有深远的意义。 车辙是沥青混凝土路面特有的一种破坏形式,表现为沿行车轨迹产生纵向的带状凹槽,严重时车辙的两侧会有隆起变形。它主要是由于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不合理、稳定性差或由于基层及面层施工时压密度不够,使轮迹带处的面层和基层材料在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出现固结变形和侧向剪切而产生的一种永久变形。另外,高温、重载、低速和过大的交通量也是产生车辙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外对沥青路面的粘弹性研究主要是基层、路基永久变形的预估、理论法、经验法、力学—经验法,有限元法等。国内主要对车辙的预估,包括徐世法的“四单元五参数”模型、许志鸿的解析法模型、李一鸣的东南模型、张登良的西安公路大学模型等。 二、正文 早在1962年美国AASHO试验路研究期间,对车辙路段进行了研究,Hofstra提出的报告认为产生车辙的主要原因是剪切应力,由此结果推荐使用高强度的路面材料[1]。他认为沥青路面的变形在路表面最大,越往下越小,这一方面说明了下部抵抗塑性流动变形的能力强,同时也是因为荷载的扩散作用,下部的剪应力较小。在1962年的第一届CSDAP(国际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会议)上,壳牌石油公司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同时考虑疲劳和车辙的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该方法通过限制路基顶面的垂直压应变来控制车辙[2]。1965年Dorman发展了限制路基应变的标准,使用了弹性或粘弹性的层状体系来预测路面结构的永久变形[3]。1971年Monismith对Dorman的粘弹性的层状体系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研究[4]。 1972年,在第三届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国际会议上,各国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预测柔性路面的方法,这些方法利用路面材料的基本性能,以不同的方式计算荷载和环境条件对车辙量的影响,其中Barkdale和Romain两人提出了层应变法(Layer strain methodology)[5]。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考虑了沥青路面面层的变形。1982年第五届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国际会议以后,主要研究面层的车辙问题。1987年在第六次CSDAP上,有研究人员把动力蠕变试验与层应变分析结合起来预测足尺试验路面的车辙;车轮荷载和轮胎压力对沥青路面车辙量的影响;Eisenmann和Hilmer在足尺路面中采用各种轮荷载、充气压力和轮荷布置进行试验,得到了统计回归模型。1990年Krugler将车辙问题主要分为

转子动力学研究方向综述

转子动力学研究方向综述 (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上海200072) 摘要:旋转机械被广泛地应用于包括燃气轮机,航空发动机,工业压缩机及各种电动机等机械装置中。转子动力学是研究所有与旋转机械转子及其部件和结构有关的动力学特性,包括动态响应、振动、强度、疲劳、稳定性、可靠性、状态监测、故障诊断和控制的学科。本文回顾了转子动力学的发展历史,分析了研究转子动力学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总结了国内外在转子平衡技术方面、转子系统振动控制技术方面、转子动力学设计方面、转子振动噪声和参数识别方面、转子的动力学特性方面研究的情况。最后讨论了我国转子动力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转子;动力学;旋转机械 Review of Researches Direction on Rotor Dynamics GAO hai-zhou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72, China) Abstract: Rotating machinery is widely applied to include gas turbine, aviation engine, industrial compressor and all kinds of motor and other machinery. Rotor dynamics is the study of all to the rotor of the rotating machinery and its components and structur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dynamic response, vibration, strength, fatigue, stability, reliability and condition monitoring, fault diagnosis and control subject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rotor dynamics, analyses several main problems in the study of rotor dynamics. In rotor balancing technology at home and abroad are summarized, the rotor system vibration control technology, the rotor dynamics design, rotor vibration noise and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rotor dynamic aspects of the research. Finally discusses the major problems of rotor dynamics in China Key words: rotor; dynamics; rotary machine 引言 旋转机械[1]被广泛地应用于包括燃气轮机,航空发动机,工业压缩机及各种电动机等机械装置中。在电力、航空、机械、化工、纺织等国民经济领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而对其动力学特性的研究也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科——转子动力学。转子动力学在国内外都是一门非常活跃的学科,每年都有大量的文章发表。转子动力学是研究所有与旋转机械转子及其部件和结构有关的动力学特性,包括动态响应、振动、强度、疲劳、稳定性、可靠性、状态监测、故障诊断和控制的学科。转子动力学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是为旋转机械转子的优化设计、提高效率、保证安全、减少故障和延长寿命提供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持与保障。

氢键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前景 论文综述

氢键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前景 论文综述 摘要:氢键是分子内或分子间的一种弱相互作用, 氢键的键能较小,但其存在却对物质的性质,结构等方面有很大影响,分子间存在氢键时, 大大地影响了分子间的结合力,故对氢键的研究应用也为对物质的性质有很大影响,在生物、化学、材料等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目前人们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 关键词:氢键氢键类型氢键结构弱相互作用 一.什么是氢键 1.氢键的定义 1920年首次提出氢键的定义,结合近年来氢键研究的进展,我们认为:氢原子受到与之成键的原子或原子基团的影响,同时又与另一个原子或原子基团形成一种弱相吸作用力,这就是氢键.可以用X一H?Y来表示。 2 .氢键的特点 2.1 氢键存在形式广泛.水、醇、胺、羧酸、无机酸、水合物、氨合物等在气相、固相和超临界相都可能存在原子间、分子间、分子内、或正负离子间的氢键。 2.2 氢键具有方向性,Y原子与X一H形成氢键时,在尽可能的范围内要使氢键的方向与X一H键轴在同一个方向。 2.3 氢键具有饱和性.每个X一H只能与一个Y形成氢键。 2.4 氢键具有协同性,几个相互连接的氢键键能大于各单个氢键键能的加和。 2.5弱氢键具有柔性.弱极化X一H?Y氢键间有方向的静电作用和各向同性的范德华作用相差不多,从几何光学的角度上很容易被拉伸、压缩、弯曲。 3.氢键的本性 关于氢键的本性目前没有统一认识,一般认为氢键是两个偶极子之间的三中心四电子静电作用力,但是氢键的方向性和饱和性不能完全用静电作用的观点来解释.从量子力学和键能角度来看,氢键也不同于共价键.一种新型NMR脉冲频率实验证明N—H?N、F—H?N、N—H?O—C、O一H?O氢键具有一定的共价性。 4 .氢键的强弱—键能 氢键的强弱与X、Y的电负性大小、原子半径大小、氢键距离有关,但没有确定的关系,中性分子间氢键键能10~65 kJ/mol,强于范德华能(<8 kJ/mol).离子间、离子一分子间氢键键能40~190 kJ/mol ,与弱共价键相当,最强的弱氢键和最弱的强氢键能量相当(20 kJ/mol)。 5. 氢键的几何参数 5.1 键长在X一H?Y中,由X原子中心到Y原子中心的距离就是氢键键长.氢键研究还涉及H?Y距离,X一H总是小于H?Y,但H?Y的存在使X—H变长,在弱氢键中,H?Y的距离变化幅度很大。 5.2 键角键角是指X一H?Y角度,氢键的方向性要求键角接近180。,由于空间阻碍或其他作用力的竞争,氢键柔软弯曲,但至少应大于90。小于90,不是氢键。 6 .氢键的分类 传统上氢键分为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随氢键研究的需要,分为强氢键和弱氢键,两种特殊的氢键形式:(1)对称氢键,即氢键质子位于给体和受体原子间连线的中点,如K 和二甲酸氢钠。(2)分叉氢键(或称多中心氢键),即一个质子给

水轮机发展现状与研究方向综述

水轮机发展现状与研究方向综述 能源与动力工程2班 摘要:水轮机是实现流体功和能转换的流体机械,是水电站的主要设备之一。它的性能优劣,结构完善与否,直接涉及到水电事业的发展程度。通过对水轮机的学习,认识到了我国水轮机制造和水电站建设的概括,了解了水轮机主要研究和开发的方向,性能要求以及结构工艺的进展。 关键词:水轮机发展现状结构性能研究方向 引言 我国可供开发的水利资源很大,年发电量居世界首位。至2016年,全国水电总装机容量也保持世界第一,作为一种获取廉价电力的能源,水力发电的优点众多。而水轮机作为水力发电站核心设备,更是主要研究对象。水轮机是把水流的能量转换为旋转机械能的动力机械。早在公元前100年前后,中国就出现了水轮机的雏形——水轮,用于提灌和驱动粮食加工器械。现代水轮机则大多数安装在水电站内,用来驱动发电机发电。在水电站中,上游水库中的水经引水管引向水轮机,推动水轮机转轮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作完功的水则通过尾水管道排向下游。水头越高、流量越大,水轮机的输出功率也就越大。现如今现代水轮机已经发展了近百年,已经日趋完善。它的发展现状应该我们关心的重要问题,通过对它的了解,掌握它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历史发展 水轮机系由古代的水轮或水车演变而来。 15 世纪中叶到 18 世纪末 , 水力学理论开始有了发展, 又随着工业的进步, 对水力原动机提出了功率更大、转速更快、效率更高的改造要求。 1745 年英国学者巴克斯, 1750 年匈亚利的辛格聂尔分别提出了一种依靠水流反作用力工作的水动压能机其效率只有 50% 左右。 1751 ~ 1755 年间俄国彼德堡院士欧拉, 分析了水动压能机的工作过程, 建立了力矩, 转速和水流作用力等参数之间的方程式( 水轮机基本方程式) , 并依此所制造出的另一种原动机后被称为反击式的水轮机, 其效率仍然不高。 1824 年法国学者勃尔金在上述基础上作了弯板叶道转轮的水轮机改进, 但效率仍低于 65% 。 1827~ 1834 年由其学生富聂隆和俄国人萨富可夫分别提出导叶不动的离心式水轮机, 效率可达70% 。 1837 年德国的韩施里, 1841 年法国的荣华里提出了圆柱形的吸水管( 尾水管) 轴向式水轮机, 可使水轮安装在下游水位以上, 但最大的缺憾是不能利用出口动能。 1847~ 1849 年美国的法兰西斯又在上述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改良, 提出了向心式水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