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信息技术课题教学
小学信息技术课题教学研究摘要:信息技术教育能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对深化教育改革意义重大。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以建构主义论和全面发展教育论为基础,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
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为指导。
以强调在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索,交流协作,发展创新为特征的新型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引言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做法,谈谈新课改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情境教学所创设的情境,应注意渲染具有一定力度的氛围,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儿童进入这样的情境中,能很快激起强烈的情绪,形成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情不自禁地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
在讲解《认识计算机》这一节时,我让学生看书,回忆、讨论计算机的组成并想象各硬件的样子。
学生听后趣味盎然,悬念顿生,思维处干欲罢不能的状态。
此时,我亲自打开电脑,让学生猜测各部件的名称。
因势利导,把握时机,导入新课。
最后,使学生明白,电脑只不过是一块块硬件的组合,电脑配件的安装并不复杂。
这样学生很自然地走进了电脑,一些诸如键盘、鼠标、显示器、光盘、硬盘、内存等名词对他们来说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消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恐惧心理。
这样,教师就把学生带入了一种学习、探索习题的情境中,为探索活动提供了动力,明确了方向,求通而未得,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教师在设置好“境”后,就应该牵引学生的“情”,充分解放学生,让其发展。
解放学生的眼睛,让学生仔细观察,不断发现。
探索新领域,研究新事物;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知识与技能上的交流。
解放学生的头脑,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构筑新意;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手脑并用”,“教学合一”。
小学信息技术小课题研究
小学信息技术小课题研究1. 引言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意识和能力的关键时期。
本文将探讨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一个小课题,旨在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创造力。
2. 课题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化时代。
信息技术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研究和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小学阶段就应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3. 课题目标本课题的目标是通过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知识;-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其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信息搜索和分析能力,使其能够有效获取并处理信息;- 提高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以便他们能够与他人共享和交流信息。
4. 课题内容为达到上述目标,本课题将包括以下内容:-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学,包括计算机操作、文件管理、网络使用等;-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意表达活动,如绘画、音乐制作、虚拟实验等;- 信息搜索和筛选技巧的培训,帮助学生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 团队合作项目,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培养协作和沟通能力。
5. 课题评价与展望本课题的评价将主要通过学生的表现和研究成果来进行。
通过课堂观察、作品展示和自我评价等方式,评估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发展情况。
展望未来,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将继续推进,注重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也应不断提升自身信息技术能力,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中成长和发展。
6. 结论通过小学信息技术小课题的研究,希望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创造力,为他们未来的研究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三.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 2019(2): 25-30.- [2] 李四.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教育研究,2018(4): 45-50.。
小学信息技术小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信息技术小课题研究报告研究背景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情况及其对学生研究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社会的到来,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愈发重要。
本研究将重点分析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研究效果等方面的情况,旨在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改进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以小学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
针对教师,我们调查了他们对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理解、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的应用情况。
针对学生,我们调查了他们对信息技术研究的兴趣、研究体验以及研究效果的评价。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将得出一些有关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结论。
研究结果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大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注重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2.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知识的研究和应用软件的使用。
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教学。
3.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
教师普遍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4. 学生对小学信息技术研究的兴趣较高,但研究效果存在差异。
一部分学生认为教学内容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
结论与建议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应更加清晰明确,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应成为核心目标。
2.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应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增加案例教学的比例。
3.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方法应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更多实际操作机会。
4. 针对学生研究效果的差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挑战学生的研究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我们可以为其改进提供一些参考,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作者单位:九台市上河湾镇中心校姓名: 宋亚杰小学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小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须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这意味着,作为以综合课程为主的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以整合方式融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将是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在国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特别是小学。
一方面,教育部下发给各实验区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仅仅给出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一些大的要求和原则,缺乏大量的可供借鉴的案例,给课程实施带来了操作上的重大困难;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从课程资源上说具有极强的地方性,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文化传统千差万别,使得综合实践活动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不可能统一,无法形成统一的教材或参考资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特有的生成性也拒绝固定的统一教材,这对于习惯了以教科书和教参为教学原点的小学教师来说,一下子无所适从。
因此,加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探索,积累课程实施经验,对于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重要而迫切,我校在完成了《脑功能开发》的课题,积累了一些经验,我们将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及综合实践这两个新兴学科,探讨“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研究;在信息技术平台下,以“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为基础,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学生语文综合实践、数学综合实践、科技综合实践等,增强他们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信息技术教育以整合方式融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以达到教育的现代化。
小学数学老师信息技术研修计划(精选6篇)
小学数学老师信息技术研修计划小学数学老师信息技术研修计划(精选6篇)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又将迎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是时候开始制定计划了。
你所接触过的计划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老师信息技术研修计划(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老师信息技术研修计划1一、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学校和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营造好学习信息技术的大环境。
一方面,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所需的物质条件,大到校园的整体规划,小到图书馆、机房和教室的建设,都要考虑到信息环境的营造;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出发点,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文化环境。
其次,要营造好学生课堂学习的小环境,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适当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与应用技巧,在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陶冶心性,形成健康人格;教师要做好指导和调控,有计划地让每个学生亲历与体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以及方案实施等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鼓励学生在过程中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从教学方法方面入手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既有趣味又苦涩难学的学科,若是脱离实际讲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会觉得乏味,而且不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那么,教学的成功与否,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是关键,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首先,可以学习、借鉴其他科目的成功经验,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采用讲解、观察、讨论、参观、实践等方法,做到兼容并蓄、取长补短。
其次,可以吸收国内外信息技术教学的成功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信息技术 教学应用 课题研究方案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课题研究方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方案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信息技术能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研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围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与挑战;(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与策略;(3)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与协作学习;(4)信息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具体如下:(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2)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等方法,了解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实际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3)案例分析:选择典型案例,深入剖析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式和效果,总结经验和教训。
三、预期目标与计划1. 预期目标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模式和策略,为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2. 计划安排本研究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第一阶段(1-3个月):完成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案的设计,并进行前期准备工作;(2)第二阶段(4-6个月):进行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处理;(3)第三阶段(7-9个月):完成研究报告的撰写,总结研究成果;(4)第四阶段(10-12个月):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和应用,开展后续研究。
《小学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实施方案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相信在2020年春节前,每一位老师都不会想到,自己也会成为网红老师,在家里利用电脑、手机,通过直播平台就能给学生上课,完成作业批改。
这不仅作为非常时期应急之需,还应成为推进教学信息化革新,课堂形态变革,加速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一个新的契机。
网络直播授课,让教师们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性。
二、课题的界定: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将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机遇,将为信息技术的普及提供丰富的资源,将为改变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提供必要条件,也将为发展学生的个性,构建和谐课堂,构建平台。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课题主要是充分整合一切可利用的信息技术,并与各个学科乃至学校的管理上,学生发展上的整合,最后加以运用的研究。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研究,将为转变教学管理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是在二十一世纪信息化的世界,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为基础的研究。
该课题的提出主要是,在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应如何将这一技术很好地应用到教育教学中,从而为提高更高效,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它是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为学校课堂教学、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为人类社会进步而服务的一项教学信息技术类综合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1.教师搜集教育教学素材,组建教学资源库,利用网络进课堂实现资源共享,构建高效课堂。
2.更新学科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树立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的教育信息技术观,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3.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4.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家庭和学校相互配合,家校教育形成合力。
5.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探索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
四、课题研究内容1.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研究。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 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课题研究方案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从国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史,可以了解各国对信息技术教育虽采用不同的做法,但都体现了重视信息技术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越来越占有着重要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呼声下,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也补充了大量的计算机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的本科、硕士毕业生,甚至博士毕业生,即使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这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力量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的希望。
但也不可否认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普遍还不容乐观,在学校、家长以及学生自身这三者都不重视的情况下,信息技术教学产生效益的收效甚微。
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困扰着信息技术教师。
如: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但在课堂中不喜欢听讲课,喜欢上网、喜欢玩游戏,喜欢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于是课堂上热热闹闹,实际教学效率特别低。
许多学生学习一学期后,似乎什么都会,又似乎什么都不会。
分析问题,归结原因是多方面的:1.现在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是普遍现象,不仅信息技术学科,其他学科也有这种情况;2. 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的普及,学生能够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多了,对信息技术不再有神秘感,教师若还是按讲、练教学方式实施教学,必然会有很多学生不感兴趣;3.信息技术教师有的是理工科出生,对教育学心理学钻研不够。
不了解学生年龄特征,在课堂管理方面缺乏经验,无法采取合适的方式掌控课堂,也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
针对问题现象与分析,我们查询了网络上的相关课题。
了解“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课题,已有教师在研究。
从目前课题成果看,大部分是对理论的阐述,提出的改进途径,缺乏具体实例指导,可操作性不强。
因此,我们也决定进行“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探索”的课题研究,希望能够在前人已有的成果上有所突破。
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报告课题
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报告课题
小学信息技术的研究报告课题可以选择以下几个方向:
1. 小学信息技术应用情况调研:调查小学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包括教学中的应用、学校设备的情况、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运用等,分析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与问题。
2.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包括课程设计、媒体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软件与工具的使用等方面,探索如何更好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教学中。
3. 小学信息技术素养培养研究:研究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培养,包括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知、操作技能、信息素养等方面,探索有效的培养策略和方法,提升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水平。
4. 小学信息技术环境建设与管理:研究小学信息技术环境的建设与管理,包括学校网络的建设、教室设备的配置、教师的培训与管理等方面,探索如何优化小学信息技术的建设与管理。
5. 小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应用研究:研究小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数学、科学等)的融合应用,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科学习效果。
以上是一些可能的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报告课题,具体选择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研究兴趣进行确定。
小学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方案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课题的提出:1、课题研究的背景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作用。
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育概念,根本不能涵盖信息技术对人类教育的深刻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在开辟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多种认知途径,为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创造了必要条件。
因此,开展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利于教师个别指导和教学过程调控,有利于因材施教,个性发展和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探究、分析、构建信息的学习能力。
2、完成课题的条件我校信息技术教室、多媒体教室健全,校园局域网与Internet连接,已经完全具备了进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研究的物质条件。
但与语文整合是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循。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下,我校通过课题的申报,在实践中将整合的理念转化成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走出一条整合的创新之路,让学校的老师在研究过程中创设新型的教学观,学生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平台上,自主学习,勇于探究,大胆创新,成为一名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新型人才。
二、概念的界定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处理和运用的技术,主要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
2、语文:主要是指目前小学在课堂教学中所开设的语文课。
3、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整合的关键是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促使学习能力的提高。
4、学生学习能力:这里指的是学生自主协作式能力、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2023小学信息技术教研活动计划
2023小学信息技术教研活动计划目标本教研活动计划的目标是提升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能力,推动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与创新。
通过教研活动,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信息技术教育。
活动内容1. 专题讲座:邀请资深信息技术教师、教育专家等给予专题讲座,分享信息技术教育的最新发展动态、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
2. 教学案例研讨: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案例研讨,从实际教学中总结经验,探讨教学策略和问题解决方案。
3. 教材研究与开发:小组合作进行教材研究与开发,共同制定符合学生需求和信息技术发展方向的教材内容。
4. 教学资源分享:教师分享自己制作的优质教学资源、课件等,互相借鉴与提高。
5. 技术操作培训:提供信息技术操作培训课程,提升教师在软件和硬件操作方面的能力。
6. 教学观摩:组织教师相互观摩课堂,研究他人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并进行反思和交流。
7. 教研成果展示:组织教师展示教研成果,分享在教学实践中的收获和成就。
活动安排活动将在2023年度内进行,每个学期安排一次教研活动。
具体安排如下:1. 春季教研活动:- 日期:2023年3月15日- 内容:专题讲座、教学案例研讨、教材研究与开发2. 秋季教研活动:- 日期:2023年10月20日- 内容:教学资源分享、技术操作培训、教学观摩、教研成果展示预期成效通过以上教研活动,预期实现以下成效:1. 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2.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
3. 提供学校与学科发展的指导与支持,推动信息技术课程的创新与发展。
4. 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结束语本教研活动计划旨在加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质量。
希望通过这些教研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信息技术教育,推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小学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方案范文(精选6篇)
小学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方案小学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方案范文(精选6篇)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开展,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一份好的方案一定会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及互动性。
那么大家知道方案怎么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方案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方案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安全工作环境。
能力目标:让学生会整理,备份数据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护电脑和养成及时备份,整理重要数据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备份与整理重要数据。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数据备份与整理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准备一个含有多种类型文件并未整理的文件夹。
一、环境与计算机师: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电脑呢,虽然有神通广大的本领,但它呢,也有天敌。
1、灰尘:会导致散热不畅,发生死机。
(显示器屏幕上的灰尘有专门的东西擦,一般对电脑硬件比较熟悉的专业人士应每过半年)2、怕水:机箱受潮会导致短路,天气潮湿时要多开开电脑(先讲一下电视机的使用原理)3、怕热:温度太高会烧坏CPU(先问一下大家电脑的心脏是什么?)所以一般机房里都装有空调。
4、要尽量保持电脑附近的干净整洁,特别是键盘边上要干净,不要在电脑附近吸烟。
不要在键盘附近吃东西,不要把喝水的杯子放在键盘附近。
二、整理我的资料:师:请同学们帮我找出在以123命名的文件夹。
师:是不是找一个文件夹要花费我们很多时间。
看来我们有必要整理一下这个文件夹了,有同学会整理吗?小练习:发给大家一个含有多种类型文件的文件夹,让同学们整理好来。
整理好的同学可以玩金山打字通或金山画王。
三、保护我的资料:师:上节课我在C盘放了一个以我的名字命名的文件夹,里面放了备课资料,可是现在找不到了,原来是上节课某个老师以为没用删掉了,那我怎么办啊。
我打开F盘看一下,里面也有一个,原来上节课我在C,F盘都放了一个,这叫什么呢?师:数据备份,所以我们有重要的文件呢也要备份起来。
小课题《小学信息技术作业设计的创新研究》
小课题《小学信息技术作业设计的创新研究》研究背景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小学阶段,如何设计创新的信息技术作业,成为了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信息技术作业设计的创新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信息技术能力。
通过研究小学信息技术作业设计,希望能够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针对小学信息技术作业设计进行深入研究,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探索创新的作业设计方法:通过分析已有的作业设计案例和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出一些有效的创新方法,包括问题情境设计、项目式作业设计等。
2. 调查学生对作业的反馈: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不同类型作业的兴趣和理解程度,以评估不同作业设计方法的效果。
3. 评估作业设计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影响:通过实际授课和作业完成情况的观察,比较不同作业设计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效果。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实施:1. 文献综述:对已有的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了解当前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
2. 实地观察:到小学进行实地观察,收集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方式。
3. 学生问卷调查:设计问卷,收集学生对不同作业设计的反馈和意见。
4.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估不同作业设计方法的效果。
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预期将得出以下结论:1. 创新的作业设计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作业的兴趣和参与度。
2. 项目式作业设计能够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3. 合理的作业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研究意义本研究对于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1. 提供创新的作业设计方法和策略,丰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2. 增加学生对信息技术作业的研究兴趣,提高其研究效果和能力。
3. 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提供参考和指导,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升。
小学信息技术特色作业小课题研究
小学信息技术特色作业小课题研究
引言
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研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提升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本文将研究小学信息技术特色作业的实施效果。
方法
本研究选择了一所小学的三个年级作为研究对象,每个年级选取20名学生。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班级观察的方法,以收集学生和教师对特色作业的认知和意见。
结果
学生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特色作业持积极态度。
他们认为特色作业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并且能够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观察
班级观察结果显示,特色作业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研究起到了促
进作用。
教师认为特色作业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帮
助他们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讨论
特色作业作为小学信息技术研究的一种创新方式,具有一定的
实施效果。
通过特色作业,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所学的知识,提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特色作业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创
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结论
小学信息技术的特色作业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研究有积极的促进
作用。
建议学校在教学中适当引入特色作业,以提升学生的信息技
术能力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
通过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可以
不断优化特色作业的设计和实施方法,提高其效果和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请列出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小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式逐渐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具有独特的优势。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策略,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课题研究目的1. 了解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特点及优势。
2. 分析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 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策略,为教师提供实践指导。
4.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课题研究内容1. 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特点及优势(1)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特点①自主性: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合作性: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③开放性: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学习资源丰富,学生可以广泛涉猎,拓宽视野。
④个性化: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2)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优势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学会如何获取、处理、运用信息,提高信息素养。
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思考、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通过丰富的学习资源、互动式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现状及问题(1)现状①教师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认识不足,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
②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缺乏自主探究的能力。
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资源不足,缺乏有效的整合与利用。
(2)问题①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不足,无法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探究式学习。
②学生学习能力较弱,难以适应探究式学习的要求。
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课题方案
“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课题方案景泰小学信息技术科课题组(从以下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应该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学科整合,二是校本课程开发,,因而建议课题名称为: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一、课题研究界定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
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巩固新知。
通过整合的研究,进行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学和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开发校本课程,现在已成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一种课程管理制度的变革、课程变革的新模式、成为学校特色构建的一部分、成为国家课程开发的一种补充。
(这一段是校本课程的意义,应该摘录的是校本课程的概念然后将整体名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含义解释一遍。
二、课题研究背景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发展。
美国面向21世纪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使用技术帮助所有学生理解数学,并为科技化的社会中应用数学作好准备”。
英国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供适当机会来发展应用信息技术学习数学的能力”。
我国2003年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把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作为“基本理念”之一,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我区也早在03年开展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题实验研究工作,组织了5所实验学校,其中小学两所,在研究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
(白云教育信息网, ,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很早也开展了校本课程研究。
(http://61.144.246.13/xb/“不可否认,03年开始的新课改已取得相当成效,但伴随着改革而来的,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目标的偏离,如国外课改理论的本土化不足,改革旧弊端出现矫枉过正等,另外,新课程体系在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局部地区课改流于形式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的提出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对当今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且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
信息网络化时代,人们获取、分析、处理与加工信息的能力是最基本的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能力之一。
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在中小学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教学的整合,在学科课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模式和规律。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
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
但是,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遇到的就是观念问题,教师本身就没有这样的观念或者教师本身就没有信息素养,么去教育学生呢?其次是教师的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制约着整合的实施及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其三是当前的应试教育体制,高考的指挥棒并没有落在信息技术上等等。
本课题将对这些现状及整合的模式、如何整合进行研究。
《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未来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深化研究内容,例如探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 教师之间的差异和影响等,为优化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的整合提供更有 针对性的建议。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抽象的概念、原理等 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对策
加强教师培训
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素养。
建立教师信息技术资源库
建立教师信息技术资源库,方便教师查找相关资料,提高教学质量。
鼓励教师自我学习
鼓励教师自主学习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素养,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要点三
信息技术作为资源平 台
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 、网络资源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 综合实践活动的知识点。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现状
以学生为主体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以学 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实践为主线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以实 践为主线,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 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效果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探究意识和 问题解决能力。
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和知识面,培养了自主学 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能力。
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 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02
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 学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要点一
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 具
利用PPT等多媒体演示文稿,辅助教 师讲解和展示综合实践活动的知识点 。
课题分析:信息技术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融合应用研究
课题分析:信息技术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融合应用研究1. 引言在21世纪,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教育领域也正经历着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入,特别是在小学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
本课题旨在分析信息技术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融合应用现状,探讨其优势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2. 信息技术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现状2.1 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主要应用于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过程的引导和学习效果的评估。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在线教学平台等方式,将抽象的知识以更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2.2 课下自主学习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如在线教育平台、电子图书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进度,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2.3 家校沟通中的应用信息技术还改变了家校沟通的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群、教育平台等渠道,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家长更好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3. 信息技术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优势与挑战3.1 优势- 提高学习兴趣: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更生动、直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增强理解能力:信息技术提供的多种学习资源和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 提高学习效率:信息技术使学习过程更加灵活、便捷,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 促进家校沟通:信息技术为家校沟通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渠道,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
3.2 挑战- 技术设备的更新和维护: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相应的硬件设备和软件支持,这需要持续的投入和维护。
-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这需要专业培训和持续学习。
-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使学生面临更多的学习资源,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一个挑战。
4. 对策与建议- 加强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的投入,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成品加工”策略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
应用初探
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中学
薛华
“半成品加工”策略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初探
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中学薛华
一、我校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城市建设者涌入乌鲁木齐,据公安部数据显示: 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9月1日,乌鲁木齐共有流动人口858756人,创历史新高。
我校外来务工子女占汉语系总人数的90%,而其中以甘肃宁夏两地的回族学生居多,这些学生有的从三年级开始接触信息技术课,有的从五年级开始上信息技术课,有的从山区转来的学生,甚至从没接触计算机。
这个特殊群体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较差,家里有电脑的学生每班平均不到5人,而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由于学习时间的不同,家庭环境的差异,直接带来了不同的学生个体信息技术能力上的差异,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后进生因“吃不了”常常会失去了信心。
因此,我在对某一内容教学时,既要保证每节课知识点前后衔接性,又要让每课的操作内容上的独立性。
针对某一教学内容,学生练习一般都是在前一节课的作品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或加工的,但如果前一节课作品完成的不好或没有完成的同学,他们在新课的练习中就没有“加工”的对象了,难以获取更多的新知识。
正是由于学生的自主练习中由于个性差异,时间有限,前面的技术没有掌握,在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时存在较大的困难,由此形成学生技术操作盲区,恶性循环。
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每节课都有加工的对象——半成品,我尝试对“半成品加工”教
学策略进行研究并付诸实践,以保证学生的课堂参与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什么是“半成品加工”教学策略
“半成品加工”就是给师生提供一种“待完成的教学模具”。
这个名词是借用工业半成品加工的一个叫法。
实际上大家常用这种方法,对关键教学技术进行的“留白”,师生补充以后即变为“成品”。
“半成品”旨在提供一种真实的问题解决环境无论是讲授还是练习,都不破坏整体作品的真实性丰富性,而且可以简化整体策划、从头制作的过程回避了学生自我作品的进度差异和软件技术的系统性问题。
采用“半成品加工”策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体会到信息需求的内涵和技术操作要点,提高了课堂讲授、概念理解和实践练习的效率,优化了学习情境与训练环境。
三“半成品加工”策略的适用范围如下:
第一,适用教师讲解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对技术点起支撑作用。
第二,适用学生迅速配合教学进度进行实践。
第三,适用技术点测试和过程评价但不适用学生终结性(作品)评价。
四、“半成品加工”教学策略的应用
1、保证了作品的完整性
在清华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三年级(上册)第5课《列车飞驰》教学内容中,图形的复制粘贴是本课重点,可作品背景起伏的山峦需要用到“曲线”工具,学生还没学过,这时候使用“半成品”背景图,给学生充足的
“留白”进行创作。
解决了因技术零散带来的问题。
“成品”的完整性更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
图1 图2
2、优化了创作情境
在Flash动画制作、FrontPage网页设计等课程中,学生自我作品的
进度差异和软件技术的系统性问题会比较突出。
以在清华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整个单
元活动主线以“夏”为主题,制作简单的形状渐变动画、运动渐变动画以
及沿引导线运动的动画。
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学生将逐渐了解并掌握“绘
图”工具的使用、导出图像、设置动画类型等技能。
第4课夏日荷花——制作具有渐变效果的图像
第5课水中涟漪——制作形状渐变动画
第6课蜻蜓点水——制作动作渐变动画
第7课鱼戏莲间——制作沿“引导线”运动的动画
如上图所示:第5课、第6课、第7课都要以第5课为基础进行创作,可第5课的“夏日荷花”图像的绘制对很多学生来说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制作具有渐变效果的图像本身难度并不大,但绘制完整图像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如果因此而卡在了第5课,后面的任务就无法继续了。
这时“半成品”的介入就打破了原本的僵局,利用“半成品”很好的解决了学生自我作品的进度差异和软件技术的系统性问题。
3、体现差异化教学
在上一个例子中,第5课《水中涟漪——制作形状渐变动画》教学中,本课的重点是利用形状渐变制作水中涟漪的动画效果,可对于部分绘画功底较弱的学生来说,画只青蛙也是很困难的,也许一节课过了,青蛙还没完成,那么随后的“青蛙跃入水中,水面荡起了层层涟漪”的重点内容也就无从谈起了,说孩子没有完成教学目标,孩子是很无辜的,对于“水中涟漪”的动画制作他也很感兴趣,但无奈于卡在了电脑绘画的瓶颈问题上,失去了学习创作动画的机会,也许还会因此对Flash动画的学习失去信心。
这时,我为学生提供了“青蛙”的半成品,当然不是一开始就提供,而是在学生经过屡次失败尝试后的一种补充,毕竟还是有很多学生是可以独立完成作品创作的,对于自己作品很信心的学生大可不必考虑使用老师提供的“半成品”。
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体现了差异化教学。
让全体
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得到提升,不仅是技术层面上的提升,更是信心层面上的提升。
教学实践表明,使用“半成品加工”策略教学法,无论是讲授还是练习,既能保证整个课程整体目标的实现和每节课知识点前后衔接性,又能使每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独立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明确整个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每堂课所要完成的内容,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师所设立的教学环境中来,通过互动与交流掌握更多的知识,这对于提高整个课堂授课效率、活跃教学气氛、优化学习情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