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
一.引言
货币政策工具是央行为实现一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策略手段的总和。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这些政策工具,对基础货币、银行储备、货币供应量、利率以及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有利于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并借此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
二.货币政策的内涵
货币政策它是国家重要的经济政策之一。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采取的各种控制、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的方针、政策、措施的总称。它的基本含义还有着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根据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和金融形势,对货币信用的总量与结构进行控制与调节的行为准则。而广义的货币政策,不仅包括中央银行在短期内对货币、信贷进行调控的行为准则,而且还包括中央银行对货币、信贷控制与调节的一般行为过程:货币政策的长期目标,中间目标或监测指标的选择;货币政策工具及其运用,货币政策行为的传递以及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等等。由此可以看出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为政府的银行的中央银行正确地制定和实施国家货币政策必然是它的最基本的职责,也是最重要的任务。
三.货币政策的特征
(1)货币政策是一项总量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同其他政策工具相比较, 货币政策的特征在于通过对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等宏观金融变量的调控, 来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的经济增长、通货稳定、国际收支状况、就业水平等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产生影响,促进经济协调、稳定、健康地发展, 保证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由于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对社会总需求调控而产生影响的, 所以, 它是一种以总量调节为主的经济政策。
(2)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货币政策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调控社会总需求。由于货币的供给形成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能力, 货币作为一般社会财富的表现, 货币对商品和劳务的追逐形成社会总需求; 利率水平通过对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的调节, 而影响到社会总需求。汇率的变化将通过对进出口贸易、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形成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因此,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是通过调解社会总需求而实现的。它通过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间接影响到社会总供给的变化, 从而促使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之间平衡的实现。
(3)货币政策调节机制的间接性。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是依靠市场机制进行的, 而不是直接采取行政控制手段, 对经济主体采取措施、施加控制的。货币政策的运行是通过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利率水平等市场机制的作用对经济行为主体产生间接作用的。当然, 这并不排除在一定时期内、在特定的经济金融形势下, 中央银行所采取的直接行政控制措施。
(4)货币政策目标的长期性。货币政策目标与宏观经济目标相一致, 体现它的长期性特点。只有货币政策目标长期实现, 才能为经济正常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才能保证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但经济运行会不时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 这些冲击都会造成经济运行的波动。为了减少这种波动, 货币政策的操作和调节措施需具有短期性、时效性的特点。因此, 货币政策是一种结合短期性与长期性, 运用短期性的政策调节措施来达到长期性目的的工具。
四、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
中央银行为了达到调控宏观经济这一目的, 采取一系列调节货币信用的措施, 这些调节货币信用的措施, 通常称为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要根据经济发展态势和货币政策的需要, 根据各项政策工具的特色, 协调配合使用各项货币政策工具, 使货币政策收到更显著的效果。
(一)运用存款准备金制度,调控信贷和货币供应量
存款准备金制度对信贷和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是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而实现的因为,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会形成货币乘数的改变,在基础货币不变的情况下,就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改变。用公式表示:
M =m*B
M= (1 +C)/ (C+Yt+Ye)
其中,M表示货币供应量,B表示基础货币,m表示货币乘数,C表示现金漏损率或流通中现金与存款的比率,Yt表示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Ye表示超额存款准备金比率从公式中可以看出,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将使货币乘数扩大,从而引起货币供应量的扩张反之,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就会缩小货币供应量。
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1984年建立起来的,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当时我国实际情况实行差别准备金率,按存款种类核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即企业存款为20 % ,储蓄存款为40 %,农村存款为25%从1985年第1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一律为10%到2007年9月25日第17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2年来,存款准备金率共经历了17次调整,这期间存款准备金率有升有降但是,从2006年7月15日至2007年9月25日,这期间10次共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个百分点,至此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己经达到12. 5%特别是今年,央行连续7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 5百分点,用来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中央银行侮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 5个百分点,就能冻结1500元亿流动性,这样可以加强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维护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商业银行有大量超额准备的情况下,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会将超额准备的一部分充作法定准备,而不收缩信贷规模,这就难以实现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给的目的所以,中央银行对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的调控,除了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外,还要运用其他的货币政策工具加以配合。
(二)再贴现和中央银行贷款
再贴现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的未到期票据提供的资金融通,因为中央银行提供的再贴现规模和再贴现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货币供给的多少,所以它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传统工具再贴现业务的主要优点是,它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人的作用,并且既能调节货币供给的总量,又调节货币供
给的结构。再贴现业务的主要缺点是,再贴现业务的主动权在商业银行,而不在中央银行,这就限制了中央银行的主动性由于我国商业信
用不发达,商业票据流通较少,所以我国的票据贴现市场并未真正形成中国人民银行是从1986年起,开办再贴现业务,但再贴现规模小,影响了再贴现政策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所以,在短期内,再贴现政策不会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
(三)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可以将货币数量和利率控制在适当范围内因为,中央银行购买有价证券时,银行的准备金增加,这就刺激银行增加贷款,扩大社会货币供给量;反之,当中央银行卖出有价证券,货币供应量减少中央银行购买有价证券还会提高有价证券的价格,降低利率水平;反之,中央银行卖出有价证券则会引起有价证券价格的下降和利率的上升。中央银行买卖不同期限的有价证券还能影响利率结构,进而影响对不同利率敏感性不
同的贷款与投资,可以同时实现多重货币政策目标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起步较晚,1994年4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在上海银行间外汇市场上通过买卖外汇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通过融资券的买卖在本币市场上试行公开市场业务;直到19%年4月9日,才正式启动中央银行国债公开市场业务目前,我国的公开市场业务发展较快,但仍旧处于初级阶段。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中央银行要进一步发挥公开市场操作的作用,扩大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范围,不仅将国债和外汇作为公开市场操作工具,还应将央行融资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作为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发挥公开市场操作对金融机构资金流动性和利率水平的引导性影响;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票据市场,高效、话跃的票据市场既是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场所和再贴现工具实现的条件,也是支持企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此外,还必须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宏观调拄的整体合力,更好地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五.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