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后六位经济学家的货币理论

合集下载

经济师中级 经济学家及他们的理论汇总

经济师中级    经济学家及他们的理论汇总

经济师中级考试中经济学家及他们的理论汇总美国马斯格雷夫的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的观点是,财政支出数量的变化是随着不同时期财政支出作用的变化而变化的。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又称为流动性偏好理论,它的基本思想是经济主体之所以需要货币,是因为存在流动性偏好,这一心理即愿意持有具有完全流动性的货币,而并非其他缺乏流动性的资产,以满足日常的临时的或投机的需要,从而产生货币需求。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就是流动性偏好理论,即流动性偏好决定货币需求。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指出货币需求是由三个动机决定,一是交易动机既由于收入和支出的时间不一致,为进行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欲望,第二预防动机及未应付各种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

第三,投机动机即由于利率的不确定性,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期需要持有货币以便从中获利的动机。

英国经济学家皮考克和魏斯曼在对英国1890~1955年公共支出的历史数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费雪现金交易数量说的观点是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

奥肯定律揭示了经济增长和失业之间的具体数量相关关系。

美国经济学家科斯产权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外部性之所以存在,并导致资源配置失当,都是由于产权界定不清晰。

只要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是0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雷托最优。

一旦考虑到交易成本,产权的初始界定,对于经济运行的效率就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不同产权制度会导致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

明确和界定产权已成为消除外部性的重要途径。

科斯的企业形成理论表明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交易费用不同,主要是信息的不完全性。

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提出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当代贸易理论)。

规模经济的贸易学说来解释相似资源储备国家之间和同类工业品之间的双向贸易现象,这个理论认为大规模的生产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是现代国际贸易的基础。

拉弗曲线是对税率与税收收入或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形象描述,该曲线的基本含义是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拉弗曲线提示各国政府征税有“禁区”,要注意涵养税源。

3.货币学派

3.货币学派

货币学派
货币学派
货币学派是二十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亦称货币主义,其创始人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

历史简介
货币学派在理论上和政策主张方面,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的和起支配作用的原因,布伦纳于1968年使用“货币主义”一词来表达这一流派的基本特点,此后被广泛沿用于西方经济学文献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扩大有效需求的管理政策,虽然在刺激生产发展、延缓经济危机等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但同时却引起了持续的通货膨胀。

弗里德曼从20世纪50年代起,以制止通货膨胀和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相标榜,向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提出挑战。

他在1956年发表《货币数量论—重新表述》—文,对传统的货币数量说作了新的论述,为货币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此后,弗里德曼和他的同事们在理论细节方面不断进行琢磨补充,并且利用美国有关国民收入和货币金融的统计资料,进行了大量经济计量学方面的工作,为他的主要理论观点提供了论据。

自60 年代末期以来,美国的通货膨胀日益剧烈,特别是1973~1974年在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剧烈的物价上涨与高额的失业同时并存的“滞胀”现象,凯恩斯主义理论无法作出解释,更难提出对付这一进退维谷处境的对策。

于是货币主义开始流行起来,并对美英等国的经济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货币主义的代表在美国有哈伯格、布伦纳和安德森等人,在英国有
莱德勒和帕金等人。

货币学派

货币学派

(三)实行浮动汇率制
这是针对战后西方国家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而提出来的。 而提出来的。 在《浮动汇率问题》(1950)一文, 浮动汇率问题》 1950)一文, 他认为,浮动汇率是一种自动调节机制, 他认为,浮动汇率是一种自动调节机制, 它有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均衡的自行 维持, 维持,可避免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经济的 不利影响。它对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不利影响。它对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发展 多边国际贸易都极为有利。 多边国际贸易都极为有利。
四、简要评论
撒切尔主义 货币主义与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二)代表人物
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资产阶级 20世纪 ~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资产阶级 世纪50 经济学流派。亦称货币学派。 经济学流派。亦称货币学派。创始人为美国芝加 哥大学的M.弗里德曼 在理论上和政策主张方面, 弗里德曼。 哥大学的M.弗里德曼。在理论上和政策主张方面, 该学派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活动和 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的和起支配作用的原因, 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的和起支配作用的原因, K.布伦纳于 1968年使用”货币主义”一词来表 K.布伦纳于 1968年使用 货币主义” 年使用” 达这一流派的基本特点, 达这一流派的基本特点,此后被广泛沿用于西方 经济学文献之中。 经济学文献之中。 货币主义的代表在美国有A.C.哈伯格 货币主义的代表在美国有A.C.哈伯格 1924~ )、布伦纳和 布伦纳和L.C.安德森等人 安德森等人, (1924~ )、布伦纳和L.C.安德森等人,在 英国有D.E.W.莱德勒 1938~ 莱德勒( J.M.帕 英国有D.E.W.莱德勒(1938~ )和J.M.帕 1939~ 等人。 金(1939~ )等人。

(二)名义国民收入的货币理论

金融学说史

金融学说史

货币本质论1·是关于货币本质的一种理论·货币就是金银·金银就是财富·所以货币等于财富2政策体系。

是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初的理论考察者。

3、·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英国的威廉·斯塔福德–法国的A·孟克列钦·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英国的托马斯·孟–法国的柯尔培尔4、孟克列钦:由于黄金(货币)是“战争的神经”,因此它比铁具有更大的威力。

国家政府必须通过有效措施促进贸易出口的增长。

5、托马斯·孟:他还从货币的内在价值推出了决定汇率的正确主张,即货币平价的基础是货币的含金量,它是以后出现的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原形6、早、晚期重商主义货币金属论的比较·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阶级基础相同,二者都代表当时的商人阶级的利益。

–在方法论上是相同的,都属于“流通决定论”这一派,认为是流通支配生产而不是生产支配流通–都认为货币就是金银,金银就是财富,把货币等同于财富,认为货币就是资本,而不仅只是资本的货币形态–都特别强调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和贮藏手段职能–在货币流通问题上都反对政府伪造货币(减轻货币重量,降低货币成色) ·不同点主要有:–晚期重商主义者把输入金银看成是一国致富的“首要途径”而不再是“惟一途径”。

–在保证对外贸易总额保持顺差的前提下允许扩大对外国商品的进口。

–并不强求对每一个国家的贸易都必须保持顺差。

–在保证有更多的金银运回本国的前提下允许金银出口。

7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到1830年以前西方(欧洲)的主导经济理论。

8、古典学派区别于重商主义的最明显的特征是:它第一次把经济现象的理论考察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

9、威廉·配第:他在经济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在于最先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观点10、威廉·配第:他还正确地提出了“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名言11、威廉·配第:·货币财富观。

国际货币体系起源发展及其理论综述

国际货币体系起源发展及其理论综述

国际货币体系起源发展及其理论综述摘要:纵观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从最初的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到后来的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二战后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上世纪七十年代牙买加体系取而代之,二十世纪末欧元诞生。

在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的各个阶段,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各种货币理论。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理论;区域性货币区对国际货币体系的研究由来已久,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接连发生了三次大的金融危机,使得经济学家对新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更为关注。

熊彼特说过,一个时代离我们越近,我们就对它了解越少。

因此,要更好地理解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有必要考察它的起源和历史。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起源从历史起源来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不断发展,国际间的贸易交往和资本流动都涉及到各国货币的兑换、汇率制度的规定,国际收支的调节和储备资产的供应等问题(陈彪如,1996),迫切需要有某种共同的标准和规则在上述几方面做出安排。

从而使国家在具备“经纪人”和国际货币关系中“无政府”特征的情况下,产生了在彼此之间建立一种制度以制衡和协调国际货币关系的需求。

在古代历史上规模和影响都比较大的货币联盟是公元八世纪法兰西王国加洛林王朝时代建立的加洛林货币体系,当时王国的创立者丕平鉴于国内货币名目繁多、交易混乱的状况,改制和统一了货币度量单位,在欧洲西部建立了新的货币体系,史称“加洛林改革”,使得银铸币登雷尔成为当时法兰西及欧洲西部一些附属国唯一的流通货币。

加洛林体系以后,在历史上比较规范的、以条约或法令形式设立的货币同盟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叶才正式出现,如德奥货币同盟、瑞士货币同盟等,而其中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当数1865年在巴黎召开法、意、瑞士、比利时四国会议上成立的拉丁货币同盟。

以后又形成了一个有十个国家参与的庞大的共同货币集团,实现了从银本位制向金银复本位制过渡。

金银比价的波动,使得市场时而充斥金币,时而充斥银币,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也最终导致了拉丁货币同盟的解体。

经济思想史人物与理论总结

经济思想史人物与理论总结

经济思想史人物与理论总结经济思想史的发展是人类经济活动逐渐由简单的原始社会向复杂的现代社会转变所引起的。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许多经济思想家和学者产生了各自独特的理论,为经济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对几位重要的经济思想史人物与他们的理论进行总结。

1. 亚当·斯密(Adam Smith):亚当·斯密是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代表作为《国富论》。

亚当·斯密主张自由放任经济,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理论。

他认为,市场经济中自发的供求关系会使经济自我调节,并实现最有效的资源配置。

他的理论对于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李嘉图是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他认为,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各个国家在生产上应该依靠自身的比较优势,实现国际贸易的互利共赢。

3. 卡尔·马克思(Karl Marx):马克思是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为《资本论》。

马克思主张生产资料公有制,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的剩余价值剥削问题。

他认为,资本主义会导致阶级斗争不断升级,最终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4.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凯恩斯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代表作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活动。

他认为,市场经济存在着波动和失业的问题,需要通过政府的积极干预来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增长。

5.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哈耶克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和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为《通往奴役之路》。

哈耶克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和个人自由,批判了中央计划经济的问题。

他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机制,能够保护个人的权利和促进社会的繁荣。

古今中外经济大家思想精髓

古今中外经济大家思想精髓

古今中外经济大家思想精髓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和分配的学科,在古今中外有许多杰出的经济思想家。

这些经济大家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提出了许多经济理论和思想,对于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位古今中外的经济大家及其思想精髓。

1. 亚当·斯密(Adam Smith):作为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亚当·斯密提出了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并强调市场的自发调节能力。

他认为,个体自私追求利益的行为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转化为社会最大福利。

斯密强调劳动分工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分工和专业化可以提高经济效率。

2.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凯恩斯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凯恩斯经济学理论,主张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

凯恩斯认为,市场在短期内存在失灵的情况,需要政府干预来刺激经济活动和稳定就业。

3.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哈耶克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他主张市场机制的自由和竞争可以有效地分配资源。

他对计划经济和集权主义持批评态度,认为自由市场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效率。

4. 马克思·恩格斯(Karl Marx and Friedrich Engels):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们提出了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张劳动者应该拥有生产资料,并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剥削。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会导致无产阶级革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5. 李嘉图(David Ricardo):李嘉图是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强调国际贸易对于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他认为,各国通过专业化和贸易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并提高全球福利。

以上只是古今中外经济大家中的几位代表人物,每一位都对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继承和发扬他们的思想精髓,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代经济问题,推动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货币理论

货币理论

为什么用钱可以买东西--- ---货币理论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他认为,货币具有价值贮藏功能,不论是放在腰包,还是锁进公司保险箱,都不会像储存粮食,担心发霉烂掉。

即便隔上三年五载,拿出来照样能花。

货币用于交易,流动性最强。

这一点,其他资产望尘莫及。

如债券、股票,必须先转换成货币,才能购买商品和劳务。

货币理论同其他理论一样,也是分别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展开研究的,其理论基础也是供求规律,及货币的需求和供给及其相互作用。

这是因为,只有在深入分析货币的供求理论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进一步研究、发现和阐明货币对就业。

国民收入和物价等时机变量的影响。

从而建立起完整的货币理论体系。

因凯恩斯强调货币流动性的作用,故而他的货币理论,又被称作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将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分为三类:一曰交易动机。

倘若你每月1日发工资,总不能一天把一个月吃空,而是要留出一部分,以便日常花销。

二曰谨慎动机,这也是生活常理。

人难免有个小病大灾,倘若手头一个子儿没有,肯定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

三曰投机动机。

一年365天,发财指不定在哪天。

手里拿着钱,瞅准机会投进去,往往能赚笔意外之财。

由于流动性偏好,产生了货币需求。

但人们的货币需求,并非长年累月,一成不变。

影响货币需求量的,主要是利率。

不过,对不同的货币需求,利率的作用大不一样。

众所周知,银行利率高了,储户拿到的利息就多。

但利率再高,人们也不可能为了多得利息,不吃不喝,把钱都存银行里。

用经济学语言来说,就是交易动机产生的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不敏感。

同理,利率是升还是降,跟你生不生病,没有必然关系。

出于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也不会因利率调整,发生多大变化。

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究竟需要多少货币,取决于人们的收入,也是说,人们会量入而出,根据自己的财力,留出日常花销和救命钱。

但利率对投机需求,影响却非比寻常。

人们持有货币,等待赚钱机会,要付出成本,其代价是损失了银行利息。

经济学家的经典理论与思想

经济学家的经典理论与思想

经济学家的经典理论与思想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拥有丰富而深远的理论体系和思想。

这些理论和思想不仅对经济学家的研究和分析具有指导意义,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位经济学家的经典理论与思想,以期对读者对经济学的了解和认识有所提升。

1. 亚当·斯密的经济学思想亚当·斯密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经济学思想被誉为经济学的“经典之父”。

斯密提出了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观念,主张市场的自由竞争可以有效调节资源配置,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他在《国富论》中阐述了“看不见的手”理论,指出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可以使个体自私的追求最终造福整个社会。

2.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总需求理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

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总需求不足的概念,并主张政府应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以解决失业和经济萧条问题。

凯恩斯的总需求理论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弗里德里希·哈耶克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自由市场经济的理念。

哈耶克认为市场的自由竞争能够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经济的繁荣,同时也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和调控。

他在《通往奴役之路》一书中指出计划经济会导致集权和限制个人自由。

4. 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理论米尔顿·弗里德曼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主张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对经济的稳定和增长至关重要。

弗里德曼提出了著名的“薄冰理论”,强调通货膨胀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并主张通过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以维护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5. 亨利·乔治的土地经济学思想亨利·乔治是19世纪末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改革者,他关注土地问题,提出了土地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西方货币金融理论 第八章 弗莱堡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

西方货币金融理论  第八章 弗莱堡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
盖面也广,又与整体经济活动联系密切,因此,中央银 行可以采用M3作为货币供应的控制指标。
(三)货币供应增长率的决定因素
➢ 弗莱堡学派认为,社会市场经济是在不断发展的,货币 供应不可能一成不变,要使货币供应的变化与经济发展 的要求相适应,必须确定恰当的货币供应增长率。
➢ 在确定货币供应增长率时主要考虑以下两个因素:1.潜在 社会生产能力的增长是确定货币供应增长率的主要因素; 2.可承受的通货膨胀(紧缩)率是确定货币供应增长率的 主要限定因素
➢ 第一,通过自由市场筹集资金; ➢ 第二,通过提高物价的办法筹集资金; ➢ 第三,政府通过增发货币和增加税收的办法筹集资金。
弗莱堡学派认为,上述三种方法相比,后面两种都 是不可取的,理想的办法应该是通过自由资本市场
筹资。
在自由资本市场上筹资主要采用银行信贷融资和发 行有价证券融资两种方式,从企业家的角度看,银 行信贷是较为有利的融资方式。
➢ 治理通胀的首要是减少货币的数量。
➢ 在通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反对凯恩斯主义关于以通 胀刺激经济发展的主张。他们认为经济只有在稳定的货 币环境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二)货币政策的目标和中介目标
➢ 1.货币政策目标 ➢ 中央银行作为保卫货币的职能机关,必须把稳定货币作
为其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 2.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 他们认为,稳定货币的核心是稳定币值,而币值的稳定
区分了三种货币体系。 不同的货币体系具有不同的特点,对经济秩序产生的影响也
不相同。
第一种货币体系:商品货币(金本位)
➢ ——保证币值的稳定和交换的顺利进行
第二种货币体系:类似于代用货币
➢ ——以商品买卖为基础来建立货币体系,让货币追逐商 品而不是相反。
第三种货币体系:现代银行体系创造货币的制度

简述古典经济学家的货币理论

简述古典经济学家的货币理论
2020/3/6
六、亚当·斯密的货币理论
1.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发展中,适应交换的客观需要, 自发的从许多种类货物中分离出来作为共同衡量标 准的一种货物。主要是从商品种类的增多,交换的 困难出发考虑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2. 把货币与创造价值的劳动作对比,货币之所以能够 “购买物品”,是因为它们含有一定量的价值,本 身就是劳动生产物。基本上阐明了一定数量的货币 之所以能同一定数量的其他商品相交换,在于二者 包含同量的劳动。
2020/3/6
四、斯图亚特的货币理论
斯图亚特则反对货币数量论,他认为商 品价格与一国的货币数量完全无关,他还 正确的理解了货币流通的一般规律,即不 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决定商品价格,而是商 品价格决定流通中的货币量。他还正确认 识到了货币的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2020/3/6
五、坎蒂隆的货币理论
2. 对货币的职能也进行了若干研究,把流通手段作为 货币的基本职能,认为货币同商品一样具有内在价 值,故货币作为商品间的价值尺度是相宜的。
3.对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取决于货币本身的价值和它 需要流通的价值总额,一国所需流通手段的数量与 其流通速度的反比例关系。
2020/3/6
4. 纸币只是金银货币的代表,只能在国内流通,如 果数量过多,必然引起通货膨胀。反对滥发纸币, 但对稳定的纸币流通却是赞赏的。只要纸币不贬 值,纸币可以作为永久的措施,因为纸币比较经 济,并且具有其他显著的优点。他还认为一国所 有的货币都处于流通中,以致商品的价格完全由 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多少来决定。
2020/3/6
一、威廉·配第的货币理论
1.在货币本质的问题上,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理解 到货币的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2.把货币看做是劳动所生产的商品,其价值也是由 耗费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各时期主流西方经济学派的货币理论综述

各时期主流西方经济学派的货币理论综述

的效果 ,商品的价格与货币数量成正比例 ,但是货币不影响实物 制中央银行的行为提出的,反对凯恩斯主义 ,治理失业和通货膨
经济活动中的其他变量 ,因此货币是中性的。亚当 斯密沿袭休 胀 ,主张 “ 货币非国有化”,由私人银行来发行竞争l 生的货币。
谟 的思想 ,指出货币存量增加会 引起产品和资源的货币价格上 三 、现代货币主义学派 :现代货 币主义学派继承和发展 了 升。李嘉 图认为 :银行发行纸 币不再受对黄金的支付需求的控 休谟和费雪等人 的货币理论和分析方法 ,同时也继承了凯恩斯
财经纵横
2 0 年5 09 月
各 时期主流西方经济学派 的货 币理论综述
文/田媛
摘 要 :论述 了从重 商主 义开始古典主叉 、新古典主义、凯恩斯 主义 、新古典综合 、新 凯恩斯主义等各时期学术界 主流 经
济 理论 中有 关货 币经 济 的 理 论 。
关键词 :货 币理论 ;货 币本质观 ;货 币数量论 中图分 类号 :F 3 . 0 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 编号 :10 - 1 6 ( 09 1 ()-04 -0 0 9 9 6 2 0 )0 4 c - 0 0 1
货币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方面 ,从经济理论产生就成为经济 量的周转速度V。在货币经济政策方面 ,费雪提出要严格控带流 4 学家关注的一个方面,对货币理论的研究也是各个流派一直在争 通中的货币数量 ,从而稳定总体价格以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费
制,导致了纸币的过量发行 ,印刷纸币成为政府融资渠道,但不 的流动偏好理论 ,遵循西方经济学 自由主义传统 ,将传统的货 利于黄金和其他商品的价格稳定 。据此 ,李嘉 图提 出恢复金本位 币数量论发展成新的货币数量理论 ,得出以下分析结果 :货币 制度 ,遏制通货膨胀。 供应的增加是通 货膨胀的根源 ;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对国民经

国际货币体系起源发展及其理论综述

国际货币体系起源发展及其理论综述

个时代 离我们 越近 , 们 就对 它 了解 越少 。因此 , 我 要
更 好地理 解当 前 的 国 际货 币体 系 , 必要 考 察 它 的起 有
源和历史 。

时有 关国家坚 持 金 本 位 制 的可 信 承诺 至 关 重 要 , 被 它
视为 “ 融诚实 ” 金 的一 种象 征 , 其本 身 产生 了 一种 “ 自我 实施 的约束 ” No 9 0 ; ( nh 19 ) 同时 , 一般 认 为 , 金本 位 制
导致交 易总量 扩 大 , 以及 各 国经济 实力 此 消 彼长 的 变
所有 市场 上是 等价 的。英 国学 者 戈 逊 也 于 16 81年较 为完整地提 出 了国 际借 贷 说 : 汇率 是 由外 汇 市 场 上 的 供 求关 系决 定 的 , 外汇供 求 又 源于 国 际借 贷 , 率变 而 汇 动 的原因归 结 为 国 际 借贷 关 系 中债 权 与 债务 的变 动 。 率 先实行 金本 位制 的英 国当 时 是 最大 的工 业 强 国 , 也 是 国际资本 供 给 的最 主要 来 源 国 , 伦敦 又 是 最 重要 的 国际金融 中心 , 资本市 场业 务 已 十分 繁荣 , 国 同英 国 各 的经济往来 以及它 们之 间 的大部 分 商业 关 系都 需 要通 过英 国筹措 资金 , 观上讲 , 主 实行 金 本 位制 无疑 能 降低 其交 易成本 和 汇兑 风 险 。客 观 上讲 , 行 金 本 位制 也 实 因为黄金本 身具有 的稀 缺性 以及 由此决 定 的高 价 值特

国际货 币体 系的起源
( ) 本位 制 一 金

般认 为 , 国际 货币 体 系应具 备 三个 要 素 , 即确定
下 的国际收支 的调节 是 通 过 休谟 所 描 述 的所 谓 “ 物价 与金 币流动机 制” 自动进 行 的 , 即在 金本 位 制下 经济运

经济学大师生平及其财政思想简介

经济学大师生平及其财政思想简介

经济学大师生平及其财政思想简介古典经济学家及其财政思想1、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亚当·斯密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

他于1723年出生在苏格兰的克科底,青年时就读于牛津大学。

1751年到1764年在格斯哥大学担任哲学教授。

在此期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确立了他在知识界的威望。

但是他的不朽名声主要在于他在1776年发表的伟大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

这也标志着系统财政理论的形成。

斯密认为,被看作政治家或立法家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所提出的两个目标之一,就是给国家或社会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得公务得以进行。

而按此目标进行的活动,就是财政活动。

斯密就是沿着这一思路深入研究,形成了该书分析财政问题的专门一篇“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并较为系统、完整地论述了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和公债等问题,从而使该书被视为财政学的奠基之作。

2、大卫·李嘉图李嘉图(David Richard 1772~1823年)是英国产业革命高潮时期的经济学家,他以严谨而深邃的经济学说和经济自由主义的政策主张确立了其学术地位。

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经济理论中精华,使古典政治经济学达到了最高峰,它是古典政治经济学达到了最高峰,他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完成者。

李嘉图对财政理论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他于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该书从税收和公债方面来讨论财政问题,并对税负转嫁与归宿理论作出了分析,这也成为公共产品论进入西方财政学之前,财政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

3、约翰·穆勒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 1806~1872)英国哲学家,政治思想家,经济学家和逻辑学家。

19世纪自由主义政治思想的代表。

是自李嘉图后英国政治经济学界的另一位主要人物。

他的父亲詹姆斯·穆勒是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李嘉图的密友。

1848年,他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出版。

门格尔的财货理论及及

门格尔的财货理论及及

“(1)人类对此物的欲望 ;(2)此事 务与人类欲望的满足保持着因果关系 的物的本身属性 ;(3)人类对此因果 关系的认识 ;(4)人类对此物的支配, 即人类事实上能够获得此物以满足其 欲望。”
从门格尔对财货的定义和对财货 性质所立的四个前提看,因果关系是 物与人类欲望满足之间最为根本的关 系。这种因果关系可以是直接的因果 关系也可以是间接的因果关系。门格 尔认为,在对人类欲望的满足保持着 间接因果关系的各种财货之间,由于 其对人类欲望的满足保持着“较近” 或“较远”因果关系的不同而有差异, 不过这种差异丝毫不影响财货性质的 本质。
2. 财货分级。门格尔将能直接
中国经济报告 2016年第9期
人的欲望是财货 性质得以存在的 前提,对于特定 物欲望的整体丧 失就会导致因果 链条的彻底中断
满足人类欲望的财货定义为第一级财 货,不能直接满足人类欲望、但可用 于制造第一级财货的财货则为第二级 财货。依此类推,逐级达至高级财货, 而高级财货可以通过一定方式转化为 低级财货以满足人类欲望。但低级财 货往往由至少两种以上的高级财货生 产而来,因此高级财货受用于生产低 级财货的补足财货所制约。
ECONOMISTS
经济学家 055
门格尔的财货理论 及对奥地利学派的影响
门格尔的财货理论,作为主观价值论的延伸理论,其重要性一直为世人忽略。其实, 该理论深深地影响了后来奥地利学派的发展,许多后世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的理论都 或多或少地与门格尔财货理论有着渊源。也因此,门格尔的财货理论成为新古典主流之外
3. 财货在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中 要考虑时间因素的作用。高级财货向 低级财货转化以满足人类的欲望需要 时间。高级财货一阶段一阶段地变形 为低级财货,低级财货最终满足人的 需要,是受因果关系支配的。而因果 关系却不能与时间相分离。另外,不 同财货满足需要的过程、所需要的时

简述古典经济学家的货币理论

简述古典经济学家的货币理论
3.在货币职能上,讨论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问 题,认为货币是交易的媒介,又是价值的尺度。
4.还开创性的探索了纸币流通规律等等。
2020/3/6
七、大卫·李嘉图的货币理论
1. 确认了货币的商品性质:货币和其他商品一样是 劳动的产物,黄金、白银的价值不是由供求决定的, 而是由生产中各自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货币价值 的变动与耗费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020/3/6
六、亚当·斯密的货币理论
1.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发展中,适应交换的客观需要, 自发的从许多种类货物中分离出来作为共同衡量标 准的一种货物。主要是从商品种类的增多,交换的 困难出发考虑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2. 把货币与创造价值的劳动作对比,货币之所以能够 “购买物品”,是因为它们含有一定量的价值,本 身就是劳动生产物。基本上阐明了一定数量的货币 之所以能同一定数量的其他商品相交换,在于二者 包含同量的劳动。
2020/3/6
三、大卫·休谟的货币理论
1.把金属货币理解成铸币,又把金属铸币理解为单 纯的价值符号,由此得出结论,货币本身不具有 价值,只是一种单纯的价值符号。
2.货币对劳动和商品的关系,不过是一种数量关系。 3.一国商品的价格决定于国内存在的货币量;一国
流通中的货币量代表国内现有的全部商品量;如 果商品增加,商品价格就降低,或者说货币的价 值就提高,反之则相反。
4.初步讨论了一国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问 题:决定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即全部 商品的价格总和与货币流通速度。
二、洛克的货币理论
洛克认识到了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 手段的职能。他认为一切交换都通过货币 来进行,从反对重商主义的角度出发,提 出金银充当货币,只是人们赋予它们一种 想象的价值,使它们成为一种共同的保证 物。金银的内在价值只在它们的数量。

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

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

现代货币主义学派一、学派代表人物领袖和奠基者: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年生于纽约,其父母是俄罗斯犹太移民。

1932年大学毕业后进入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做研究生,1933年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并受芝加哥大学聘请教授经济学理论。

1948年升任芝加哥大学大学经济学教授,直到1977年。

在这30年里他将芝加哥大学的经济系形塑成一个紧密而完整的经济学派,被称为“芝加哥学派”。

期间为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货币在商业周期的角色,这是他学术上的重大分水岭。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曾经在1980、1988和1993年访问过中国。

他是极出色的演说家,能以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艰深的经济理论,能随时即席演说,极富说服力,“没多少人能与他说上两分钟”。

坚定信仰个人自由,深信自由市场是协调个人活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途径。

弗里德曼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以他为核心的货币主义者在坚持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下,主张以控制货币数量的金融政策来消除通货膨胀,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

二、现代货币主义的思想渊源1、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思想的萌芽最早出现于古罗马时代。

核心论点: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是由一国的货币数量所决定的,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变化,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

2、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直接来源)MV=PT。

p为社会平均物价水平,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T为社会总交易量。

货币流通速度由社会制度和习惯等因素决定,长期内相当稳定;在充分就业情况下,社会的商品和老物的总产量也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因素结论:在货币的流通速度和社会商品和劳务量不变的前提下,物价水平是随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变化而同正比例变动。

强调的是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在流通中的作用,即货币的支付职能3、20世纪30年代前后形成的早期芝加哥学派的经济理论芝加哥学派的主要特点:(1)继承货币数量说的传统,重视货币理论的研究;(2)主张经济自由主义,鼓吹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三、弗里德曼的基本理论观点1、货币数量的增长率同名义收入的增长率有着保持一致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战前后六位经济学家的货币理论保险061 辛秋实 10060148
米塞斯的货币理论
米塞斯的基本成就是,把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和其他边际主义者建立的边际效用理论应用于货币需求和货币的价值或价格,而边际效用理论本来是为了解释消费者需求和市场价格而建立起来的。

从此,货币理论不再与个人行为和效用、供给、需求和价格的一般经济理论分离,也不再孤立地存在于“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和“交易方程式”的内容之中。

在把供求分析应用于货币时,米塞斯采用了威克斯蒂德的概念,供给是特定时刻一种商品的总存量,需求是增加和持有现金余额的总市场需求,源于不同数量的货币在市场参与者的价值刻度上的排序。

威克斯蒂德的概念尤其适用于货币的理由是,第一,货币供给,要么在金本位制下与当前生产相比极其持久,要么由市场之外的政府权威决定,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市场上人们渴望的众多商品中,惟有货币不是为了消费而获取的商品,而是为了日后交换而持有的商品。

因此,“需要持有”成了适用于分析货币功能的概念,因为为了日后出售而持有恰恰是货币独有的显著功能。

米塞斯还能够解释对现金余额的需求,将其解释为每个人的序数价值刻度上边际效用的结果。

在米塞斯的分析中,他以他的奥地利同事Franz Cuhel的见解为基
础,发展了严格序数的边际效用,彻底清除了效用可度量的错误假设。

熊彼特的货币理论
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有其独特的一面,这种独特性首先表现在基本概念的定义上。

熊彼特认为,经济增长“就是指连续发生的经济事实的变动,其意义就是每一单位时间的增多或减少,能够被经济体系所吸收而不会受到干扰”。

它主要是一种
数量上的变化,“没有产生在质上是新的现象,而是同一种适应过程,象在自然数据中的变化一样。

”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也就是创新。

创新包括五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市场,,4,控制或掠取了新的原材料供应来源,,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在这种意义上,“发展主要在于用不同的方式去使用现有的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去做新的事情,而不问这些资源的增加与否”。

经济发展“就其本质而言,在于对现存劳力及土地的服务以不同方式加以利用”。

同时,熊彼特强调,经济发展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

关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熊彼特认为,经济增长的出现“常常是我们所谓的发展的一个条件。

但即使它们常常使得我们所谓的发展成为可能,可是它们并不从自己身上来创造这种发展”。

可见,虽
然在概念涵义的界定方面,熊彼特的观点与现代发展理论家有所不同,但关于增长与发展关系的说明已非常一致了。

伯南克的货币理论
伯南克的成名之作,是《金融危机之非货币因素如何加剧大萧条之蔓延》,发表于1983年6月号的《美国经济评论》。

透彻理解大萧条,是伯南克长期为之着迷的重要课题。

他说,“理解大萧条是经济学者一直梦寐以求的高远理想。

大萧条不仅催生了宏观经济学,让它成为一门独立独特的学问,而且1930年代的经验依然深深影响着经济学者的信念、政策建议和研究策略。

此影响究竟有多么深远,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

撇开实际运用价值不谈,解释1930年代颠覆全世界的大萧条,依然是我们面临的巨大学术和知识挑战,令人激动不已。


伯南克首先发现二师之“货币主义”解释有重要不足,其一,货币供应量下降影响真实经济之渠道究竟是什么,弗里德曼和施瓦茨没有阐释,亦即他们没有“货币传导机制理论”,Mo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其二,伯南克利用统计分析技术,发现货币供应量之下降,数量上不足以解释大萧条期间总产出的持续下降。

伯南克假说之思想来源有三,其一,费雪“债务,通货收缩”机制的启发。

伯南克认为,费雪解释大萧条的“债务,通货收缩”机制是非常重要的思想,可惜当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他“复活”了费雪的思想,引以自豪。

其二,假说直接来自“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的启发。

新凯恩
斯经济学的主要开拓者,亦即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的开拓者,譬如阿卡诺夫、斯蒂格利兹、斯宾塞,三人共同荣获2001年诺贝尔奖。

他们从信息不对称角度解释宏观经济波动。

其三,假说否决新古典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的“金融市场完美模型”,即著名的尤金•法玛模型。

它假设金融市场完美运转,信息或交易费用被完全忽略。

如此世界里,银行和其他金融中介机构仅仅是资产组合之被动持有者。

如此完美的、信息或交易费用为零的世界里,银行之资产组合选择行为和银行体系之规模,对总体经济没有任何影响。

凯恩斯的货币理论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是货币经济理论最显著的发展之一,它是众所周知的凯恩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对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构成了众多货币经济论题讨论的经济学基础,也是分析评价宏观经济政策绩效的理论基础之一。

但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也非止于完善,随着现代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微观基础的日益强调,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也显示出若干缺陷,因此,从现代经济学多元发展的角度重新
认识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发展及其局限,这对促进货币需求问题的理论研究和正确认识货币政策的作用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是基于其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一书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由于凯恩斯师从马歇尔,他的货币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剑桥货币需求理论合乎逻辑的发展。

在剑桥学派的货币数量论中,所提出的问题是人们为什么会持有货币,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导向了剑桥对人们持币的交易需求的分析,但是,剑桥理论的缺陷是没有就此作出深入的分析。

与剑桥的前辈不同,凯恩斯详细分析了人们持币的各种动机,对人们持币的所得分析更为精确。

按照《通论》的分析,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包括:持币的交易动机、持币的谨慎动机和持币的投机动机,相应地人们持币的需求包括:货币的交易需求、谨慎需求和投机需求。

哈耶克的货币理论
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哈耶克的经济周期理论。

首先,他认为,通过信贷市场向经济体系中注入新货币会降低利率水平,从而导致资源的错误时际配置。

因为,利率降低后,投资者获得资金的成本下降了,这会人们增加投资。

在资本报酬率较高、生产周期较短的投资项目的资金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就会把钱投入生产过程较长的新增项目。

这些新增项目将对应着新增发的货币,这种信贷资本结构的变化会导致经济活动的净增加,这便构成了一个繁荣的过程。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发现这些还没有变成实际投资的信贷资本结构的变化和实际的资源结构是不相宜的。

在进行实际投资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某些生产要素会供不应求,这些要素的价格就会上升,成本的上升会进一
步增加信贷需求。

由于这些成本的增加是投资进行伊始没有考虑到的,这就必然会影响投资的利润的计算,如果此时投资者发现该项投资最终将得不偿失,他们就
会撤回投资,这样做的后果是,已经投入的成本很多是不可收回的,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同时与这些资源相配套的就业人员也将失业,经济将陷入萧条。

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是价格理论、资本理论和货币理论的统一。

哈耶克博采众长将传统的奥地利学派的理论观点和其他学派的若干创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这一节中人们将分析这些理论要点,并演绎这一理论的逻辑过程。

下面这些理论要点是相互补充的,否认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会使你无法理解整个理论。

蒙代尔的货币理论
最适度通货区理论又可以叫作最适度货币区理论,最早于1961年提出最适货币区理论的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Mundell,主张生产要素流动性准则,“货币区”内的汇率必须被固定,“最佳”的标志就是有能力稳定区内就业和价格水平。

最佳货币区不是按国家边界划定的,而是由地理区域限定的。

他认为生产要素流动性与汇率的弹性具有相互替代的作用,这是因为,需求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所造成的国际收支调整要求,既可以通过两国汇率调整,也可以通过生产要素在两国间的移动来解决。

在他看来,生产要素流动性越高的国家之间,越适宜于组成货币区,而与国外生产要素市场隔绝越大的国家,则越适宜
于组成单独的货币区,实行浮动汇率制。

罗纳德.麦京农则强调以一国的经济开放程度作为最适货币区的确定标准。


以贸易品部门相对于非贸易品部门的生产比重作为衡量开放程度的指标,并认为如果一国的开放程度越高,越应实行固定汇率制,反之则实行浮动汇率制。

在开放程度高的情况下,如果实行浮动汇率制,国际收支赤字所造成的本币汇率下浮将会带来较大幅度的物价上升,抵消本币汇率下浮对贸易收支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