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波动--经济周期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
的分析
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周期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客观规律,它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而产生的。
经济波动则是经济周期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指在经济周期中,经济总量的增长出现波动性变化的现象。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周期的形成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生产和消费、供求、资本和劳动等方面的矛盾。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些矛盾不断积累和发展,最终导致经济周期的出现。
经济周期包括繁荣期、衰退期、危机期和复苏期四个阶段。
在繁荣期,经济增长迅速,生产和消费活动旺盛;而在衰退期,经济增长放缓,生产和消费活动减弱。
危机期则是经济周期的转折点,经济活动急剧下滑,出现生产过剩和资本过剩现象。
复苏期则是危机过后,经济逐渐恢复增长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分析了经济波动的原因。
它认为,经济波动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外部冲击因素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
内在矛盾包括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的各种矛盾运动。
外部冲击则是指来自于自然环境、国际市场和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我们认识和解决经济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
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领域中的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经济周期是指国民经济长期内呈现出的周期性波动,由扩张期、繁荣期、衰退期和萧条期组成。
而经济波动指的是较短时间内经济增长的起伏变化。
经济周期是一个相对稳定且可预测的经济现象。
在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中,经济会在扩张与繁荣阶段迅速增长,企业投资增加,就业机会增多,消费者信心提高,经济活动充满活力。
然而,繁荣往往也伴随着通货膨胀的风险,如果经济过热,政府需要采取措施来平衡经济,以防止通货膨胀的加剧。
扩张与繁荣的阶段最终会被衰退所取代。
衰退期经济增长放缓,企业投资减少,消费者信心下降,失业率增加。
此时,政府可以采取刺激经济的措施来促进经济复苏,如减税、增加政府支出等。
然而,如果政府的措施不当,可能会导致经济波动的加剧,产生更严重的经济危机。
考虑到经济周期的影响因素,周期的长度和形态并不固定。
经济周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政府政策、技术进步、国际经济形势等。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周期表现也会有所不同。
一些经济体在周期中表现出更大幅度的波动,而另一些则相对稳定。
这是由于不同经济体的市场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体制等差异所造成的。
经济波动是经济周期中的短期现象,通常持续时间较短,但却是经济体运行过程中最常见的状态。
经济波动可以分为正常波动和非正常波动两种类型。
正常波动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常见的起伏变化,它是经济体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时的一种自我调整机制。
正常波动可以通过调整生产要素的配置来实现经济的稳定与平衡。
例如,如果市场需求下降,企业可以降低生产规模来适应市场状况。
而非正常波动则是由于外部冲击或内部失衡所引起的,如金融风暴、自然灾害等。
这种波动往往会给经济体带来较大的冲击,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来应对。
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经济周期和波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经济走势,从而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
通过对经济周期的认识,政府可以制定及时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以实现经济平稳增长,并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
了解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
了解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段时间内的扩张和收缩的循环过程。
经济波动是指在经济周期中的不同阶段,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以及经济活动的波动情况。
了解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对个人和企业来说都非常重要,因为它们会对就业、通货膨胀、利率、货币政策等方面产生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的定义、原因以及对经济的影响。
第一部分:经济周期的定义和原因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收缩表现出的周期性波动。
它通常被分为四个阶段:扩张、高峰、收缩和低谷。
扩张期是经济活动扩大的时期,高峰期是经济活动达到峰值的时期,收缩期是经济活动开始减少的时期,低谷期是经济活动处于最低点的时期。
这些阶段循环往复,形成了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的产生有多种原因。
首先,需求和供应的波动是造成经济周期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经济扩张期,需求增加,导致供应过度,进而引起经济活动的减缓。
其次,政府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也会影响经济周期。
政府通过税收、支出和监管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调整货币供应量则会直接影响利率和经济活动。
此外,国际贸易、自然灾害、技术创新等外部因素也会对经济周期产生影响。
第二部分:经济波动的定义和类型经济波动是指经济活动在经济周期中的不同阶段呈现出的波动特征。
经济波动通常分为正常波动和异常波动两种类型。
正常波动是指经济活动在经济周期的各个阶段波动起伏的态势。
在扩张期,经济活动增长速度相对较快;而在收缩期和低谷期,经济活动增长速度相对较慢。
异常波动是指经济活动在经济周期中出现的非正常的、急剧的波动。
异常波动通常由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战争等因素引起。
这种波动往往导致经济活动的急剧下滑,对经济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第三部分: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对经济的影响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就业是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中一个重要的指标。
在经济扩张期,企业需求增加,就业机会增多;而在经济收缩期和低谷期,企业需求减少,导致就业机会减少。
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规律
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规律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内波动的规律性变动。
它包括繁荣期、衰退期、经济低谷和复苏期四个阶段,并且按照一定的顺序循环出现。
经济波动规律是指在经济周期中,经济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波动形态和规律性。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规律。
一、宏观层面分析在宏观层面上,经济周期通常表现为长期波动,并且受到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其中,周期性波动主要由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
1. 内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结构和投资情况等。
货币政策的宽松或紧缩会直接影响市场的资金供给和消费水平,从而对经济波动产生影响。
财政政策的变动也会对经济活动带来明显的波动。
此外,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投资水平的起伏也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内部原因之一。
2. 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国际经济环境、国际贸易和自然灾害等。
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国际贸易的变动以及自然灾害的发生都能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周期产生影响,进而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波动。
二、微观层面分析在微观层面上,经济周期和波动规律更加注重个体企业和产业的经营状况。
不同行业和公司的经营状况也会呈现出周期性波动。
1. 行业间差异:不同行业的经济周期波动有所差异。
一些产业如房地产、银行业和证券业对经济周期的波动更为敏感,而其他行业如基础设施建设、消费品制造业等波动相对较小。
这些差异主要由行业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所决定。
2. 公司经营策略:不同公司的经营策略也会导致经济波动。
一些公司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价格等方式来应对经济周期波动,而另一些公司则选择减少投资和寻找新的市场机会。
这些决策都能够缓解或者放大经济波动。
总结: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规律是一个复杂而必要的经济现象。
了解和研究经济周期和波动规律对于企业和政府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以及个人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分析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因素,我们能够更好地预测和适应经济变化,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经济周期理论与经济波动
经济周期理论与经济波动经济周期理论是一种描述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内波动的理论框架。
它认为,在一定时间内,经济系统会经历周期性的扩张和收缩阶段,即经济周期。
这种周期性波动从宏观角度来看,主要体现在产出、就业和价格等方面。
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波动的原因和影响,还能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指导。
一、经济周期理论的基本假设经济周期理论有多种模型和理论,其中较为经典和重要的有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两种理论。
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活动的波动主要受有效需求的变化所驱动,政府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波动。
而新古典主义理论则认为,经济周期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和资源供给等因素引起的,政府应采取较少干预的政策来稳定经济。
二、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根据经济周期理论,经济的波动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扩张期、高峰期、衰退期和底部期。
扩张期是指经济活动持续增长的阶段,通常伴随着生产、投资和就业的增加。
高峰期是指经济活动达到顶峰的阶段,这时经济运行已接近满负荷水平。
衰退期是指经济活动开始下降的阶段,通常伴随着产出和就业的减少。
底部期是指经济活动下降到最低点后开始复苏的阶段,产出和就业开始增加。
三、经济波动的原因经济波动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包括外部冲击、市场供求关系、政府政策和货币政策等。
外部冲击是指由于自然灾害、战争、国际贸易摩擦等因素导致的经济波动。
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也会引起经济波动,例如需求下降导致企业生产减少,进而引发经济衰退。
政府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控也是影响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政府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变化来调节经济活动。
四、经济周期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经济周期对个体和社会都有深远影响。
在扩张期和高峰期,经济活动增加,个体和企业的收入和利润增加,就业机会增多。
但在衰退期和底部期,经济活动减少,个体和企业的收入和利润下降,失业率上升,社会负担加重。
因此,政府应根据经济波动的情况调控宏观经济政策,以缓解经济波动对个体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经济周期理论与经济波动
经济周期理论与经济波动【导言】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是经济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经济周期理论是为了解释市场经济中的周期性波动而生,而经济波动则是实际经济中生产、消费、投资等多个领域的波动。
本文将深入探讨经济周期理论的核心思想以及经济波动的原因和影响。
【经济周期理论】1. 什么是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经济总量在一定时间内的起伏变化。
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
经济周期的存在意味着市场经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段时间内出现波动。
2. 经济周期理论的核心思想经济周期理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需求决定论,即经济周期波动是由需求方面的变化引起的。
按照这一观点,经济周期主要是由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等需求构成的总需求波动所决定的。
二是供给决定论,即经济周期波动是由供给方面的变化引起的。
这一观点认为,生产率的变化、技术进步、劳动力的变化等因素影响着经济总量的供给,从而导致经济周期的波动。
3. 主要经济周期理论3.1. 克里斯提安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是由固定投资波动所引起的。
固定投资的波动是由于投资决策的递归不完备性引起的,即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无法完全预测未来的经济环境。
3.2. 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的波动是由于消费者和投资者对未来经济预期的波动所引起的。
当预期为悲观时,消费和投资都会减少,从而导致经济衰退;而当预期为乐观时,消费和投资则会增加,推动经济迎来繁荣期。
3.3.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波动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和生产率变化引起的。
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技术进步的放缓或者生产率下降则会导致经济萧条。
【经济波动】1. 经济波动的原因经济波动的原因有多个,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内需和外需的波动:内需和外需的增减是引起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
例如,经济衰退时,消费减少、投资下降以及进口增加,都会导致经济波动。
1.2. 自然灾害和不可预测的事件:自然灾害、战争、政治的不稳定等不可预测的事件都会对经济造成冲击,从而引起经济波动。
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的关系
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的关系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是关于经济发展演变的两个重要概念。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期内的重复波动,而经济波动则指短期内经济活动的起伏和不稳定性。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1. 经济周期的概念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期内的波动和循环特征。
通常将经济周期分为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四个阶段。
繁荣期是经济活动高度活跃,经济增长加快的阶段;衰退期是繁荣期后经济增速逐渐放缓的阶段;萧条期是衰退期后经济活动低迷、生产下降的阶段;复苏期是萧条期后经济活动逐渐恢复的阶段。
2. 经济波动的概念经济波动是指短期内经济活动的起伏和不稳定性。
经济波动通常包括周期性波动和非周期性波动。
周期性波动是由于经济周期的循环特征而引起的,如繁荣与衰退的交替。
非周期性波动则是由于外部冲击或结构性变化引起的,如金融危机、自然灾害等。
3. 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的关系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经济周期是经济波动的基本形式,是经济波动的总体规律。
经济周期可以被视为较长时间内经济波动的总和,而经济波动则是经济周期内短期内发生的细小起伏。
经济波动是经济周期内的短期现象,而经济周期则是反映经济长期发展的总体趋势。
经济波动是经济周期的内在表现,反映了经济周期内供求关系的调整过程。
经济波动的起伏和不稳定性会影响经济的生产、就业和物价水平,从而影响整个经济周期的持续和发展。
4. 影响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的因素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经济政策、国际经济环境、金融市场和科技创新等都是重要的因素。
经济政策的调控和实施可以对经济周期和波动产生积极影响,如通过适当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平稳经济波动和促进经济周期的良性发展。
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也会对经济周期和波动产生重要影响,如全球金融危机和国际贸易争端等都会带来经济波动和周期性调整。
金融市场也是影响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如利率的变化和股市的波动都会对经济周期和波动产生影响。
经济学的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理论
经济学的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理论经济周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一个概念。
它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内规律性的变化。
经济周期包括经济增长、衰退、萎缩和复苏四个时期,其中经济增长和衰退是经济周期的两个关键时期。
经济周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
当时,经济学家们开始研究经济的波动和循环。
他们发现,经济活动存在周期性的变化,即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可以分为长周期(约50年)和短周期(约10年)两种。
长周期与经济结构的变化有关。
例如,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等因素,会导致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扩张,这种扩张往往持续几十年。
然而,由于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在一定时间后会达到饱和,经济发展就会放缓,甚至走向衰退。
短周期则是由经济活动内部的波动和调整所引起的。
它通常由经济周期中的两个关键时期——经济增长和经济衰退所组成。
经济增长会提高就业率和物价水平,促进消费和投资,刺激经济的扩张。
而经济衰退则会导致就业率下降、物价下跌,投资减少,经济增长逐渐滞缓。
经济周期的波动对于企业、政府和个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企业需要根据经济周期的变化来制定业务计划和战略。
政府则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来稳定经济,在经济衰退期加大支出和采取扩张性政策,在经济增长期则减少支出和加强调控。
个人也需要根据经济周期的变化来调整其生产和消费行为。
经济波动理论是经济周期研究的重点之一。
其中,最有名的包括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等。
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波动是由于在市场经济中,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和总供给之间的失衡引起的。
在经济衰退时期,总需求不足,而在经济增长时期,总需求过剩,从而导致经济周期的波动。
货币主义则认为,经济波动是由于货币政策的变化所引起的。
在经济衰退时期,中央银行加强货币政策,放缓货币供应,导致经济萎缩。
在经济增长时期,则放宽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扩张。
而新古典经济学则认为,经济波动是由于消费者和企业在面对外部冲击时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
例如,经济衰退时期,人们会减少消费和投资,以应对不确定性。
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分析
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分析经济周期是指一定时间内,经济上涨和下跌的交替出现。
在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中,经济波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无法避免的。
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对于了解宏观经济和把握形势走向至关重要。
一、经济周期的特点1、周期性经济周期具有循环轮回性,从整个周期上看,经济的上升和下跌是有规律可循的,不会出现单纯的持续增长或持续下跌。
2、波动性经济周期是由于经济波动引起的。
经济波动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稳定性。
经济的增长和下跌是由于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
3、逐步加强性每次周期的上升期都比上一个周期更高,每次下跌期都比下一个周期更低。
这表明,经济波动是一种逐渐加强的力量。
二、经济波动的原因经济波动的原因主要有内部和外部两方面。
1、内部原因内部原因是指经济内部的不平衡和矛盾。
主要表现为生产收益不平衡、社会收入不均等。
2、外部原因外部原因包括世界范围内的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内外自然灾害的影响等。
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到经济的波动。
三、经济周期的影响经济周期对于整个社会的生活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对于社会经济布局的影响经济周期的变化会影响到社会经济布局。
在周期的上升期,经济迅速发展,资源利用也会更加均衡。
而在下跌期,经济资源的利用则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浪费,这会影响到社会经济整体的发展。
2、对于个人生活的影响经济周期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个人的生活。
在经济上涨期间,个人收入和生活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而在下跌期,个人收入会出现下降,这也会直接影响到个人的生活。
3、对于国际经济的影响经济周期的变化也会对国际经济产生广泛的影响。
在周期的上升期,国际贸易会增加,国际金融业也会出现繁荣。
而在下跌期,国际贸易会受到影响,经济下滑也会影响到国际金融业的繁荣。
四、如何分析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分析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是非常复杂和严谨的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借助于大量的统计数据和博弈理论。
同时,还需要对各种经济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
经济周期理论的解释
经济周期理论的解释经济周期是指一定时间内经济活动的波动,分为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
经济周期不仅影响单个企业,也会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动。
那么经济周期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经济周期理论。
1. 内生经济周期理论内生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波动引起的。
这一理论早在18世纪就提出来了。
当市场过度供应时,商品价格下降,商家利润减少,导致生产减少。
当市场过度需求时,商品价格上涨,商家利润增加,导致生产增加。
这样一来,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波动就会引起经济周期。
2. 外生经济周期理论外生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是由制度、政策和其他外部因素引起的。
例如,政府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企业的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工资政策等,这些都会影响经济周期。
比如,货币政策的放松会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增加企业的投资,导致经济繁荣。
而货币政策的收紧会减少市场的流动性,降低企业的投资,导致经济衰退。
3. 马尔萨斯经济周期理论马尔萨斯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源于生育率和收入变化。
当生育率上升、收入增加时,就会引起生产力和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物价上涨。
而当生育率下降、收入减少时,就会引起失业和生产力下降,导致经济萧条。
4. 经济周期波动理论经济周期波动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的波动是由扰动引起的。
这些扰动可能来自于自然灾害、技术进步、战争、金融危机等。
当发生扰动时,经济活动就会受到影响,导致经济周期。
综上所述,经济周期理论是多方面的,原因也可能是多方面的。
经济周期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企业可以通过对经济周期的预测和应对,来保证自身的发展。
个人也可以通过对经济周期的了解,来做好自身的理财规划。
经济周期与波动理论
经济周期与波动理论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围绕着长期趋势,出现一定周期性波动的现象。
具体来说,就是经济增长和经济衰退交替出现的循环过程。
经济周期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它包括了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比如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技术创新、人口变化、金融政策等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经济周期,人们需要借助于一些理论来解释和分析。
波动理论是一种对经济周期进行解释的理论,它认为经济周期的波动是由某种内在的力量推动的,而这种力量会导致经济增长的加速和减速。
波动理论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商业周期。
其中最著名的是俄国的尼古拉·卡茨,他开创了波动理论的研究,并提出了所谓的“经济周期波动理论”。
波动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经济周期是由“长周期”和“短周期”交替循环形成的。
长周期是指大约50年左右的一个周期,它反映的是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如全球化、技术进步、人口增长等现象。
而短周期则是指较短的周期,如7-11年一个周期,这主要反映了经济发展中的周期性循环波动。
这种波动通常有一些特点,比如先是经济衰退,然后是复苏,进而是繁荣,最后是高峰。
波动理论的核心机制是“供求不平衡”,即经济中的生产和消费、投资和储蓄之间的不平衡关系。
比如,当制造业和出口需求增加时,会激发生产资料和设备的投资需求,这会引起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但是,一旦这种供求不平衡被过度滋生,经济周期就会发生反转。
比如,过多的库存会导致生产企业暂停生产,这将迫使企业债务负担增加,失业工人增加,消费需求下降,从而导致经济下滑。
在波动理论的框架下,经济周期的波动是一系列短周期叠加形成的。
每一次短周期的波动可能是围绕着长期趋势的上升或下降波动的,但它们都有自己的周期性特点。
比如,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短周期的波动通常是由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引发的。
短周期的波动和长周期的波动通常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用来分析未来的经济趋势和市场走势。
总的来说,经济周期和波动理论是研究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
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
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经济周期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的循环性规律。
经济波动则是在经济周期内,经济发展的起伏波动。
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了解经济的运行规律和指导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经济周期是一个由繁荣、衰退、复苏和萧条四个连续阶段组成的波动过程。
在经济周期中,繁荣和复苏阶段表现为经济增长和就业率的上升,经济活动活跃,消费和投资增加;而衰退和萧条阶段则表现为经济增长减缓甚至停滞,失业率上升,消费和投资减少。
经济周期通常会在数年的时间尺度内发生一次,其长度可以从几年到几十年不等。
经济周期的存在反映了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和非稳定性,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固有现象。
二、经济波动的原因经济波动是由一系列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
内部因素包括经济自身的运行机制和规律,比如生产、消费、投资等活动的波动;外部因素则主要来自于不可预测的外部冲击,如自然灾害、政治动荡、金融危机等。
在繁荣和复苏阶段,经济活动的增长主要受到内部因素的推动,如企业投资增加、消费需求上升等。
而在衰退和萧条阶段,外部因素的冲击通常是主要原因,如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信贷紧缩、产业结构调整的挑战、市场需求的下降等。
三、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的影响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对于经济运行和社会生活有着深远影响。
在繁荣和复苏阶段,经济正处于增长周期,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出现,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社会福利改善,市场活跃,企业利润增加。
然而,在衰退和萧条阶段,经济波动对社会会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
失业率上升,收入减少,社会福利下降,民众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
此外,经济波动还会导致金融风险的加剧,企业破产潮的出现,对经济体制的调整和改革提出更高要求。
四、应对经济波动的政策与措施为了应对经济波动,各国政府和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货币政策是其中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央行通过加息降息、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来控制货币供应和利率水平,以刺激或抑制经济活动。
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
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是研究经济运行中重要现象的基本概念。
在现代经济中,经济波动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循环性变动,而经济周期则是指经济波动的一种规律性周期性表现。
本文将探讨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的定义、原因以及它们对经济运行的影响等方面内容。
1. 经济波动的定义经济波动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变量在时间上的起伏和波动。
这些经济变量可以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失业人数、投资水平等。
经济波动的周期性变动与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
2. 经济波动的原因经济波动主要由内外部因素引起。
内部因素包括经济周期、投资与消费决策、货币政策等。
外部因素包括国际经济形势、地缘政治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会导致经济波动的不同形式和程度。
3. 经济周期的定义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波动的一种规律性周期性表现。
经济周期一般包括繁荣期、衰退期、萎缩期和复苏期。
这些周期的变动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表现为不同的周期性。
4. 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的关系经济波动是经济周期的表现形式之一。
它以经济变量的波动和起伏为特征,代表了经济发展的高低潮流。
而经济周期则是对经济波动进行整体规范和描述的一种理论概念。
经济波动是经济周期的内在表现。
5. 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对经济运行的影响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对经济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
繁荣期和复苏期常常伴随着经济增长、就业机会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积极因素。
而衰退期和萎缩期则意味着经济活动的放缓、失业率上升、社会问题的加剧等负面影响。
正确理解和应对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对于制定经济政策和调控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6. 如何应对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应对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需要做好经济监测、及时预警和灵活调控。
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平衡经济运行,缓解经济波动对经济体系的冲击。
同时,各行业和企业也需要加强风险管理,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
结语: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是经济学领域中重要的研究主题。
正确理解和应对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周期理论是研究宏观经济波动的学科,它试图解释经济活动在长期、中期和短期内的起伏变化。
经济周期由扩张期、收缩期和萧条期组成,其中扩张期和萧条期之间是拐点。
本文将简要介绍经济周期理论的主要观点和解释。
一、经济周期理论的观点1. 经济波动是自我调节的: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市场力量会自动调整经济活动。
在扩张期,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就业市场紧张,通货膨胀压力增加。
由于价格上涨,消费和投资需求逐渐减弱,经济活动开始减速。
这导致了收缩期的开始,就业市场变得疲软,产出增长减缓。
最终,经济活动下降到谷底,进入了萧条期。
2. 政府政策可以影响经济周期: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来影响经济波动。
在扩张期,政府可以采取收紧货币和减少财政支出的措施,以抑制通货膨胀和过热经济。
在萧条期,政府可以采取宽松货币和增加财政支出的措施,以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
3. 外部冲击可以引发经济波动:经济周期理论还认为,外部冲击(如自然灾害、战争和国际金融危机等)会对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这些冲击可能导致供给和需求的冲突,从而引发经济波动。
政府可以通过采取适当的政策应对这些外部冲击,以减轻其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二、经济周期理论的解释1. 供给冲击:供给冲击指的是外部因素对生产成本和产出的直接影响。
例如,原材料价格上涨、自然灾害破坏了农作物产量等,都属于供给冲击。
这些冲击会导致供给曲线的向左移动,使得价格上涨并减少产量,从而引发经济的衰退。
2. 需求冲击:需求冲击指的是外部因素对消费和投资需求的直接影响。
例如,金融危机引发的信贷紧缩、政府支出削减等,都属于需求冲击。
这些冲击会导致需求曲线的向左移动,减少了消费和投资,从而导致经济衰退。
3. 信贷周期:信贷周期是经济周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信贷供给和信贷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扩张期,信贷供给充足,金融机构愿意放贷并降低利率,从而刺激消费和投资。
而在收缩期和萧条期,信贷供给收紧,金融机构增加贷款利率并限制贷款条件,从而制约了经济的增长。
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
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市场经济是一种基于供求关系的经济体制,它具有周期性的特点,即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
经济周期和波动是市场经济中常见的现象,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经济周期指的是市场经济长期运行中出现的、由经济增长和衰退所构成的周期性变化。
经济周期通常可以分为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
在繁荣期,经济活动充分发展,产出高、就业率低、物价上涨。
衰退期是经济周期的过渡阶段,经济增长逐渐放缓,就业率上升。
到了萧条期,经济活动衰退,产出下降、就业率上升、物价下跌。
而复苏期则是经济苏醒并逐渐恢复增长的阶段。
经济波动是在经济周期内短期内发生的、由各种经济因素引起的波动。
经济波动通常分为周期性波动和随机性波动。
周期性波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企业的商业周期,随着市场需求和经济状况的波动。
而随机性波动则是无法预测和控制的,如自然灾害、国际政治变动等非经济因素所引起的波动。
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
首先,供求关系的变化是引发经济周期和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市场经济中,供求关系决定了产品价格和数量的变动,因此供求的波动会引起经济周期和波动。
其次,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调控也会对经济周期和波动产生直接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宽松或紧缩以及财政政策的扩张或紧缩都会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从而引发经济周期和波动。
此外,外部因素如国际贸易、资本流动等也会对市场经济产生影响,进而引发经济周期和波动。
经济周期和波动对市场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经济周期和波动对企业经营有着重要影响,企业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需要采取相应的经营策略。
其次,经济周期和波动对就业和收入分配产生影响,周期的低谷期会导致失业率上升,收入分配不均。
再次,经济周期和波动对金融市场和投资者有着重要的影响,市场的涨跌幅度会引起投资者风险偏好的波动。
最后,经济周期和波动对政府的经济调控提出了挑战,政府需要在周期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经济政策来平衡经济发展。
经济学原理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
引言
• 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这两个词描述的都是经济总 量起伏变化的现象。前者对应的英文是Business Cycle(或Economic Cycle),后者对应的是 Business Fluctuation(或economic Fluctuation)。
• “周期”一词更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机械波”、
GDP增长率
图9-2: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与我国名义GDP增长率 (本图对原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
9.1对经济周期的描述
4 3 2 1 0 -1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 -3
图9-3:我国通货膨胀率与我国名义GDP增长率 (两组数据都经过了标准化处理)
9.2.1古典经济学的危机理论
(3)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内在矛盾,也就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 中更为具体提出的,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的 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9.2.1古典经济学的危机理论
(3)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生产的社会性导致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但 是巨大的生产力所生产出来的大量商品只是属于 少数占有大量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如果这些商品 不能顺利卖出去,资本家就不能获取剩余价值, 再生产活动就会受阻。于是发生了生产的社会化 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一 矛盾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9.2.1古典经济学的危机理论
(3)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特定生产方式下所 产生的历史现象。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经济危 机不会发生,只有当货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后经 济危机才具有了可能。但这种可能性在简单的商 品流通中还无法转变为现实,而只有在资本主义 商品经济条件下,危机才能从可能转变为现实。
宏观经济的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
宏观经济的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宏观经济的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一、引言宏观经济是指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活动的总和,其中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是宏观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深入探讨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的定义、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它们对经济状况和政策的启示。
二、经济周期的定义与特征1. 经济周期的定义经济周期指的是宏观经济在一段时间内的波动过程,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等阶段,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2. 经济周期的特征(1)周期性:经济周期表现为周期性的相对稳定性,呈现出一定的重复规律。
(2)波动性:周期内经济总量、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等指标都会波动。
(3)时长不定:经济周期的时长因各种因素而异,短的几年,长的可达几十年。
三、经济波动的定义与分类1. 经济波动的定义经济波动是经济活动中的瞬时或短期变动,是经济周期内的一种表现形式,通常以经济指标的增长率或绝对值的变化来衡量。
2. 经济波动的分类(1)正周期:指周期内经济总体呈现繁荣和复苏的阶段。
(2)负周期:指周期内经济总体呈现衰退和萧条的阶段。
(3)长周期:指周期较长的经济波动,如战争、大规模技术创新等引起的经济持续性波动。
四、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的原因1. 内外部冲击因素经济周期和波动的起因主要来自内外部冲击因素的作用。
内部冲击因素包括政府政策、投资规模、金融政策等;外部冲击因素则包括国际油价、国际金融形势、国际市场需求等。
2. 自我调节机制经济系统本身具有自我调节的机制,如供求关系的变化、利率的波动等。
这些机制能够使经济在一定时期内趋于平衡,但过程不尽相同,导致经济周期和波动的发生。
五、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1. 产出水平经济周期和波动对产出水平的影响是显著的。
周期中繁荣阶段经济活动增加,产出提高;衰退阶段经济活动减少,产出下降。
2. 就业情况经济周期和波动与就业情况密切相关。
繁荣期通常伴随着就业机会增加,衰退期则可能出现就业机会减少的情况。
3. 物价水平经济周期和波动会对物价水平产生影响。
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周期理论是经济学领域中一种描述经济波动的理论。
它主要研究经济危机、经济衰退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演变规律。
经济周期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经济活动的波动是一种周期性现象,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冲击引起的。
经济周期理论主要有两种观点:经典理论和凯恩斯理论。
经典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的波动是由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失衡引起的。
根据经典理论,经济周期由四个阶段组成:扩张、峰值、衰退和底部。
扩张阶段是经济增长的时期,峰值阶段是经济达到最高点的时期,衰退阶段是经济开始下降的时期,底部阶段是经济最低点的时期。
凯恩斯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的波动是由总需求的波动引起的。
根据凯恩斯理论,经济周期的波动是由投资和消费的波动引起的。
投资和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两个主要推动力量,当投资和消费增长时,经济就会扩张;当投资和消费下降时,经济就会衰退。
经济周期的波动可以分为长期波动和短期波动。
长期波动是指经济周期的周期性变化,通常持续数年甚至几十年。
短期波动是指经济周期的短期变化,通常持续几个月到几年。
经济周期的波动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等。
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对于理解和预测经济波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经济周期的规律,经济学家可以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稳定经济并促进可持续增长。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和各国政策的相互影响,经济周期的波动越来越受到国际关注。
因此,研究经济周期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实践中,政府和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应对经济周期的波动。
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的总需求。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的总需求。
此外,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的波动也会影响经济周期的波动。
因此,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在应对经济周期波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经济周期理论是研究经济波动的重要理论框架。
通过研究和理解经济周期的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经济波动,稳定经济并促进可持续增长。
2020年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理论精编版
2.1 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理论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的理论包括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的起因、作用机理与机制、作用周期性、作用形式、影响范围、治理措施等多个方面。
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2.1.1外生论外生论强调经济体系外因素的变化导致经济系统要素发生相应变化,经济体制外生因素,如天体运行、气候变化、政治选举等的周期性,导致经济运行的周期性质。
外生论包括三种理论学说。
一是由英国的经济学家W·S 杰文斯主张的太阳黑子周期理论。
他经过观察与研究发现农业生产的周期与太阳黑子的周期很吻合,从而认为太阳黑子的周期影响地球气候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农业生产和经济周期。
作为最早的经济周期理论,它对现代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有比较大的影响,也因此有的学者把外生因素造成的经济波动认为是“太阳黑子”因素型经济波动1。
二是诺德豪斯(Nordhaus 1975)主张的政治周期说。
他建立了政府行为对经济周期产生影响的机会主义模型。
模型假设行为人包括政治党派和投票人两类人,他们的目标不一样。
政治党派力图使再次当选的预期值最大化,它利用短期内稳定的菲利普斯曲线作为其制定政策的基础,其政策的制定属于典型的机会主义行为。
而全部投票人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希望通过投票使其效用最大化,其效用函数取决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假设投票人不知道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菲利普斯关系,投票人只根据其达到预期与否来评估执政党的政治能力,即治理失业与通货膨胀的能力2。
这种特殊的经济周期形成机制被很多党派与组织所利用,因此为理性的选民所不齿。
同时这个理论也受到理性预期学派的攻击,因为理性预期学派的学者认为所有公开的或者精确预期的政策干预都会失败,政府不会这样来影响经济,即使它打算这样做(Michael P·Niemira 1994)。
三是农业周期理论3。
农业在GDP中占有的比重大,农业的波动会对经济波1. Michael P·Niemira , Philip A·Klein著,邱东等译,《金融与经济周期预测》,中国统计出版社(北京),1998,P52;2胡永刚,《当代西方经济周期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03,P244;3. Michael P·Niemira , Philip A·Klein著,邱东等译,《金融与经济周期预测》,中国统计出版社(北京),动造成很大的影响。
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
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是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影响着整个国家和全球的经济走势。
本文将探讨的定义,原因和影响,并尝试提出应对经济波动的解决方案。
一、的定义经济周期通常指经济活动的波动和变化,它包括经济增长、衰退、萧条、复苏等阶段。
经济周期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引起的,包括经济政策、生产力水平、市场需求、货币政策等。
经济周期的长度和力度均不确定,可以是数月到数年的时间。
经济波动则通常指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包括经济增长率的加速和减速,或者经济的收缩和扩张。
经济波动可以表现为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也可以是非周期性的突发事件造成的经济波动。
经济波动对于经济体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的原因的原因非常复杂,一般来说,它们由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引起,包括供应和需求、货币政策、政府财政政策等。
供应和需求因素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的周期性表现通常是由商品和服务的周期性需求波动所引起的。
当经济活动水平上升时,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也会随之上升,导致价格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可能性。
货币政策和政府财政政策也是的原因之一。
货币政策通过调节银行的贷款和利率,可以影响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影响经济活动的水平。
政府财政政策则可以通过增加国家支出、减少税收等措施来刺激经济活动,从而影响。
三、的影响对国家和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稳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例如,可以直接导致通货膨胀或通缩,对企业的生产和销售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劳动力和资本的流动性变差。
此外,也会影响就业率和收入分配。
在经济衰退期间,往往会出现大批失业和贫困现象。
而在经济复苏期,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则会有所改善。
四、应对经济波动的解决方案在经济波动的背景下,政府和企业需要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来确保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措施来刺激经济活动,从而缓解经济波动的负面影响。
企业则需要更加注重风险管理,包括开发新的商业模式、寻找新的业务机会、优化财务管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发轫于20 世纪70 年代早期,主要得益于卢卡斯(Lucas,1972, 1975)的学术贡献。
与传统的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和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不同,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强调理性预期是产生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源在于行为人的预期错误。
预期错误可能是由外部的不能合理预见的随机冲击引起的,如货币供给冲击、战争和粮食危机等,其中货币供给冲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冲击源,即货币增长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非预期的通货膨胀,进而引发产出和就业的波动。
在政策建议方面,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完全否定了政府干预的有效性,主张利用固定规则代替相机决策。
一卢卡斯的主要观点卢卡斯最早在《预期和货币中性》(1972)一文中提出货币周期模型,之后又在《经济周期均衡模型》(1975)一文中扩展和补充了由货币因素引发经济波动的产生、传导和消失过程。
Lucas 认为,在一个众多相互分离的竞争市场内,假设生产者并没有觉察到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对于随之而来的价格上涨,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局部性的,则必须调整产出;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全局性的,则必须保持产出。
生产者被迫面临如何在知道单个商品价格变化的基础上对总价格水平作出尽可能准确的判断的问题,这就是不完全信息假设的体现。
一种可能的识别情形是将其视作两种情况共同作用的结果,组合的比例取决于过去的价格波动的均值和方差。
若以往的价格比较稳定,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局部性的;若以往的价格起伏较大,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全局性的,这就是市场上价格信号的提取过程。
然而,在不完全信息情形下,总会有一部分生产者不能准确预测到价格是全局性上涨,而采取调整产出的行动。
所以一般价格水平的提高对总量经济的影响,本质上与相对价格的提高对单个生产者的影响一样,都能引起产出、就业和投资等宏观变量同方向的运动。
但这只是暂时的,人们一旦发现价格上涨是由总需求变化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就会调整各自预期。
因为在理性预期条件下,生产者很容易纠正预测中的系统性偏差,这个过程不需要改变信息系统,也不涉及信息成本,需要的可能只是一些时间,产出和劳动又将自动回复到自然增长率的水平上。
因此,卢卡斯认为最好的货币政策就是固定规则的政策,它能够使政府控制的变量的随机波动程度最小,使经济偏离自然增长率路径的预期错误最小。
23二卢卡斯的岛屿模型因此,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只有非预期的货币供给冲击(货币增长的不确定性)才会导致非预期的通货膨胀,进而引发经济波动。
需要指出的是,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对经济波动的理解与传统的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和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有着本质的不同,它们不再将经济周期视24作固定的波动周期,或多个固定波动周期的组合,而将经济周期理解为多种随机冲击效应经过传导、放大和复合的结果,从而淡化了“周期”周而复始的象形意义,突出了“周期”的波动性和随机性。
三简要评论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带来了一场“理性预期的革命”。
首先,它的理论意义在于,从理性预期假说和市场出清假设出发,推导出内生劳动供给的卢卡斯供给曲线,指出未预期的总价格水平是单个产品价格偏离预期总价格水平的总合度量,因此,卢卡斯供给曲线具有比附加预期的总供给曲线更为坚实的微观基础,同时也为菲利普斯曲线的生成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解释。
其次,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引发了关于固定规则和相机抉择哪一个更有效的政策争论,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的政策无效性定理得到了早期一些经验研究的支持.第一,卢卡斯的岛屿模型虽然揭示出非预期的货币供给冲击是引发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将经济波动的根源归结为预期的失误,而将技术创新等其他外生冲击完全置于理论体系之外,显然是不妥当的。
第三,政策无效性定理在新兴市场经济和转型经济的经验研究中几乎被全盘否定,国内大量经济波动的实证研究就表明,中国的经济运行从1978 年改革开放以前的“大起大落”型转向以后的“高位—平缓”型转变,主要归功于成熟的反周期经济政策的正当运用(刘树成,2007)。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真实经济周期理论(real business cycles, 简记RBC)出现在20 世纪80 年代早期,主要得益于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Kydland and Prescott, 1982)以及朗和普洛瑟(Long and Plosser, 1983)等人的学术研究。
同以往的经济周期理论有所不同,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在解释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成因时,不仅涉及需求方面,而且还特别强调供给方面全要素生产率(索罗剩余)等外生冲击的重25要性。
RBC 模型的微观基础是代表性行为人的跨期最优决策模型,经典K-P模型(Kydland and Prescott, 1982)的主要思想是全要素生产率冲击导致闲暇成本上升,改变经济主体闲暇的跨期替代,从而增加就业和产量,引发经济波动等一连串内在的传导机制。
经过近三十年来的发展和完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获得了所有其他周期理论都无法企及的长足进步,为理解经济波动的性质和根源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12。
一K-P 模型的基本思想在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出现以前,人们运用两种截然不同的动态宏观经济模型来分析一国经济的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
用于长期趋势分量研究的“增长模型”强调三方面的来源:人口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和人均资本占有率的形成和增长;基于短期波动的经济周期分量研究则沿袭了“乘数—加速数”模型的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思想,强调产出、消费和投资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重视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
虽然在这一时期末人们试图综合这两方面研究的发展,但关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的研究仍然包含在完全不同的模型之中。
与传统的增长与波动互相分立的思想不同,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将长期增长与短期波动统一在同一个模型中,阐述了政府决策者为了解决短期问题而偏离正确宏观目标的做法是如何招致长期问题发生的,从而抛弃了关于长期趋势与短期循环的常规区分,将增长理论与波动理论统一在一起。
这一观点首先体现在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于1977 年合著的名为《规则与主观判断:最优计划的矛盾》的论文里。
他们将这一理论应用于从专利保护到联邦灾难援助等各项经济实践中,随即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央银行独立运动的激烈辩论,导致了不少国家的中央银行——比如新西兰、瑞典和英国——正式制定低通货膨胀率的宏观经济目标。
这一观点逐步发展并凝结成为K-P 模型(Kydland and Prescott, 1982),并作为一篇经典论文载入宏观经济学史册。
K-P 模型通过建立一个完全竞争的、具有理性代表性行为人跨期最优化行为的经济,对许多重要经济变量波动的测定与在实际中的观测值相当“接近”,从而捕捉到了战后美国经济的某些重要的周期特征,比如,消费不如产出波动剧烈,而投资的波动幅度比产出要大得多等。
K-P 模型表达了建立真实经济周期模型的目的,是要在不考虑货币政策的情况下,解释一个具有完备市场的阿罗—德布鲁世界中经济活动的总量波动。
11在Kydland and Prescott(1982)模型中只强调在供给方面冲击的重要性,在RBC 模型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逐渐加入了需求方面的冲击源,进而形成了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冲击因素并重的分析格局(Plosser, 1989)。
例如,正的技术冲击会引起劳动生产率提高,就业、投资和产出提高,总供给曲线上移,整个经济繁荣,这时资源紧张会引起价格上升,价格上升就可以抑制过热的经济,使之恢复正常状态。
市场机制的调节是反时的,经济均衡的调节是一种内在机制。
所以,商业周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经济基本趋势本身的波动,而不是经济围绕基本趋势的波动,即周期不是对均衡的偏离,而是均衡本身暂时的波动。
既然是均衡,波动便具有帕累托效率。
所以从根本上讲,总产出和就业的波动并不是市场协调失灵的表现,而是竞争经济中理性经济主体响应生产函数的随机运动而作出的时际资源配置的自然结果。
因此,在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框架下,任何反周期政策都有可能降低经济福祉。
经验研究同时也表明,确实存在世界经济周期,表现为各国宏观经济之间很强的共动性(Backus and Kehoe, 1992)。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逐渐向开放经济拓展,在这个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经济学家主要有Backus, Kehoe andKydland(1992, 1993, 1994)、Mendoza (1991, 1995)、Stockman and Tesa(r1995)、Kehoe and Perri(2002)等。
这类模型成功解释了一些世界经济周期的经验事实,如开放经济的储蓄与投资是正相关的(Baxter and Crucini, 1993);贸易余额是逆周期的以及贸易余额和贸易条件是正相关的(Backus, Kehoe andKydland, 1994)。
然而这些模型难以解释以下三个经验事实:其一是消费—产出反常(consumption-output anomaly),即开放经济RBC 模型预测各国消费的相关性远远高于产量的相关性,这与事实不符;其二是投资—就业反常(investment-employment anomaly),即国家间投资和就业在实际经济中是正相关的,而模型所预测的结果缺失高度负相关;其三是相对价格反常(relative priceanomaly),即贸易条件比RBC 模型所显示的更易于变动,并具有更强的持续性。
这三种反常构成了开放经济RBC 模型拓展的主要内容,包括引入货币因素、能源价格冲击、偏好冲击和不完备的资本市场等,但很难在一个模型中同时解决上述三种反常(Kose and Riezman, 2001),这方面的研究还在进行中。
28当前,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方法已在货币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公共财政学、劳动经济学以及资产定价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早期的基本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相比,扩展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考虑了更多的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经验事实,使得这类模型包含了一定程度的市场失灵,因而,政府干预可能是合意的。
三简要评论如果按照曼昆和罗默(Mankiw and Romer, 1991)提供的划分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标准,即考察各种理论学派对于以下两个问题的回答:⑴古典两分法失效了吗?也就是说,诸如货币供给之类的名义变量的波动影响产出和就业这类实际变量的波动吗?⑵经济具有重要的非瓦尔拉斯特征吗?对于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和相对价格刚性之类的考虑是否具有理论意义上的重要性?那么,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与新凯恩斯主义恰好处于两个极端:一方面,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因强调技术扰动和完全市场,对上述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而另一方面,主张价格黏性为其核心概念的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则对这两个问题持肯定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