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的航空先驱

合集下载

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

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

2(+v 1 / l—Ma )  ̄c 2/ l一^ + 一2Ma +2 ; ) L
翼 型在 不可压缩 流 中的压 力 系数 进行可压 缩性修 正 ,求 出亚声 速 流时 的压 力 系数 。 实验 证明 ,在整个 亚声速 范围 内,用此公
为流马数 象瓮 压系 来的赫, 为 数 强
( 为无穷远处 来流速度) 、 p、 和M分别为 气流的压 强 、 ,p 密度 、速度 和马 赫数 ;C 是在 不可压 缩气流 中同一 翼型在 相同 迎 角下 同一点的压 强 系数 。对 于翼型 、亚声速流和 假想 不可压 缩 流 中的两个 翼型 绕流 非常接近 ,故可 利用这 个公 式直接 根据
式能比较精 确地估 算 出翼型上 的压力分 布, 同时还 可估 算出该 翼型 的临界 马赫数值 因此 它在 空气动力计 算中得到广泛用
☆ 言 囊妻 芰兰是釜 ,豪篝版蒿竺鬈蓑中)本硕 I 1 从名☆善簟论, 专蓑的一 主:查学 雷版的士 - 或士业文一 业本 个科 本。~ 森 国 博毕 1个 版 T 是普 的 钱 ( \ 9
躇满志 。
钱 学森 进 入 麻 省理 工 学 院航 空系 学 习 ,成 绩

直 名列前 茅。学工程要 到工厂 去实践 ,可当时美 国航空工厂 歧视 中国人 ,所 以一年 后他开 始转 向航 空工程理论 ( 应用 力学 )。 13 年 1月 ,钱学森又 96 0
冯 卡 门
有 提 问 。冯 ・ 门暗 自赞 许 :这个 中 国人 的思 维 卡 敏 捷 而 又 富于 智 慧 。他 高兴 地 收下 了这位 学 生 。 学习和研 究工作是非 常紧张 的,钱学 森每天工
作十 几个小 时,半天 时间看 书 ,半天 时间讨论 ,晚 上继续苦战 。3 年后 ,他 以优异是慕名而 来 的,加 州理工

中国近代航空发展史

中国近代航空发展史

中国航空发展史(西安航空学院陕西西安710000)摘要: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

中国古代发明和创造的风筝、火箭、孔明灯、竹蜻蜓等飞行器械,被认为是现代飞行器的雏型,对航空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

从18世纪后半叶,气球、飞艇先后在西方研制成功。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的航空知识传入中国。

首先是航空新闻和科学幻想小说,其次是外国飞行家来中国作飞行表演。

中国政府也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航空,购买气球和飞机。

但直到1949年,中国的航空事业还十分落后,发展极为缓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真正获得了迅速发展。

本文通过对中国航空发展史的浅述,意图使大家对中国的航空有一个粗浅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同时引发人们对于中国与西方航空发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思考,在对历史的回顾中找到未来的方向。

关键词:近代史;航空;发展1855年,上海墨海书店刻印了《博物新编》,其中介绍了氢气球和巨伞图。

《天上行舟》画的是航空设想。

在中国最早介绍飞机的文章是1901年石印的《皇朝经济文编》中的《飞机考》。

1903年以后开始出现翻译和编着的航空科学幻想小说。

博物新编气球光绪十三年(1887),天津武备学堂数学教习华蘅芳制成直径5尺(约1.7米)的气球,灌入自制的氢气成功飞起。

这是中国人自制的第一个氢气球。

飞艇澳洲华侨谢缵泰于1899年完成“中国”号飞艇的设计。

“中国”号飞艇用铝制艇身,靠电动机带动螺旋桨推进。

谢缵泰没有得到清朝政府的支持,他不得已把“中国”号构造说明书寄给英国飞艇研究家,获得很高评价。

飞机冯如于1909年9月造出一架飞机,9月21日试飞成功。

在国外制造飞机着名的中国人谭根于1910年成功地设计和制造了水上飞机,夺得国际飞机制造比赛大会冠军,后在菲律宾创造了当时世界水上飞机飞行高度的纪录。

中国航空先驱——冯如中国航空事业的建立是从筹建空军开始的。

1913年9月正式成立的南苑航空学校,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航空学校。

钱学森爱国事迹作文700字五篇

钱学森爱国事迹作文700字五篇

钱学森爱国事迹作文700字五篇在我国的历史上,有许多的伟大人物,正是他们的付出,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钱学森——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让我们一辈子怀念的名字。

接下来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钱学森的爱国事迹作文,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关于钱学森的爱国事迹作文1钱学森,1911年12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

从1923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始,他就立下了要用所学的科技知识报效国家志向。

1929年,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机车制造专业,后来,受到淞沪抗战中中国军队航空力量太弱的刺激,他决心改变自己的专业方向,努力掌握飞机制造的尖端技术。

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订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钱学森是举世公认的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20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被称为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

他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著有《工程控制论》、《论系统工程》、《星际航行概论》等。

钱学森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小罗克韦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在毕生实践着科学报国信念的奋斗历程中,钱学森淡泊名利,人品高洁,充分展现出一位科学大师的高尚风范。

他说:“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要为人民服务。

如果人民最后对我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对我最高的奖赏。

”2021年10月31日,这位被誉为人民科学家的科学巨擘走完98年的人生历程,溘然长逝。

钱学森主要科学成就

钱学森主要科学成就

钱学森主要科学成就新华网北京10月31日电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1956年初,钱学森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

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任命他为委员。

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在控制科学领域,1954年,钱学森发表《工程控制论》的学术著作,引起了控制领域的轰动,并形成了控制科学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研究高潮。

1957年,《工程控制论》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同年9月,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成立大会推举钱学森为第一届IFAC理事会常务理事。

他也成为该组织第一届理事会中唯一的中国人。

在应用力学领域,钱学森在空气动力学及固体力学方面做了开拓性研究,揭示了可压缩边界层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并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1953年,钱学森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

在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领域,钱学森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

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在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领域,钱学森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1949年,他提出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1962年,他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中国航天之父冯如作文

中国航天之父冯如作文

中国航天之父冯如冯如是我国航空史上第一个飞机设计家、制造家、飞行家,也是第一个飞机制造企业家,被誉为“中国航空之父”。

冯如的一生,虽然只有短短的28年,却带领中国航空事业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步,是中国近代航空事业的探索者和先驱者。

漂泊他乡,立下“航空救国”的奋斗目标!1884年,冯如出生于广东省恩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压迫让他从小就懂得了奋斗报国的道理。

冯如12岁那年,在美国旧金山务工的表舅回乡省亲,见冯家饥寒交迫,便带他出国做工养家,从此踏上漂泊异乡的远途。

初到异国打工的日子历尽艰难,他经常遭遇刁难、打骂和虐待,还多次被无理解雇。

艰难的处境、不公的待遇没有压垮他,反而激发了他顽强的斗志,他决心要为改变中国人被欺压的命运奋发图强。

虽然他当时经常工作时常高达12个小时以上,回家依然挤出后半夜的宝贵时间来学习。

目睹美国先进的机器和技术后,他默默立下志向:“今中国贫弱极矣,非学习机器不足以助工艺之发达。

”为了把西方的先进技术学成报国,他节衣缩食挤出学费,进入夜校攻读机器专业。

经过多年刻苦学习,冯如成为一名优秀的机器发明家,他不仅理论扎实,“三十六种机器无不通晓”,而且于技术领域多有突破。

当时无线电通信技术才刚刚问世,冯如改良的无线电传送机就“能发能收,电码灵敏”。

他设计的小型发电机,不但轻巧便捷,而且效率倍增,许多美国厂商都争相订购。

1903年12月17日,美国飞行家莱特兄弟自制飞机试飞成功,消息传来,冯如顿感振奋不已。

他敏锐地预料到飞机将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大有用途,于是决定将研究方向改投至对国家更有用的飞机制造中去。

“是(指机器研究)岂足以救国者,吾闻军事利器,莫若飞机,誓必身为之倡,成一绝艺以归飨祖国,苟无成,毋宁死。

”当时,飞机技术才刚刚面世,欧美人也只将其视作一种新奇玩意,并未发现其巨大的武器潜力。

冯如却远识于未萌,提出了“航空救国”的主张:“当此竞争时代,飞机为军事上万不可缺之物……倘得千数百只飞机分守中国港口,内地可保无虞,微特足以固吾圉,且足以摄强邻矣!”从此,“航空救国”便成了冯如人生的奋斗目标。

屠基达:航空先驱屠基达

屠基达:航空先驱屠基达

屠基达:航空先驱屠基达屠基达长期在第一线从事飞机设计技术工作,做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和填补国内空白的工程技术工作。

1957年独创性地设计成功国内首架两侧进气下单翼传力的机身结构,此后,出色完成初教6国内首创小飞机全铝合金半硬壳结构设计。

成功主持我国第一次飞机测绘设计。

主持我国第一项与西方军工合作,成功引进英國航空电子设备改装歼击机并使我国军用飞机进入国际市场。

屠基达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27年,屠基达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一个平民家庭。

10岁那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飞机轰炸了绍兴城,五年级小学生屠基达目睹了这次毫无抵抗的轰炸。

“我们怎么没有飞机呀?怎么没人反击呢?”幼小的心灵被深深刺痛,由此产生了要学航空、造飞机,靠国防来救国的思想。

杭州被日本人占领后,屠基达和哥哥跟随母亲,经宁波逃到上海租界。

后报考了上海交通大学航空系、北平清华大学电机系和杭州浙江大学化工系。

结果,三所大学都录取了他,最终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上海交大航空系。

四年交大的求学,决定了屠基达一辈子的事业和为人。

屠基达的毕业设计是设计一个完整的飞机,并设计一个机体部件,完全是按照一个总工程师的目标来培养学生的,这为日后屠基达的飞机设计和研制上的成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新中国飞机设计初创者1951年,屠基达大学毕业时,正好航空工业局在沈阳成立,于是他便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国家分配到哈尔滨飞机厂技术科的大学生,有幸成了行业的“元老”。

初创时期的航空工业,主要任务是修理朝鲜战场上受损的飞机。

令屠基达终身难忘的是,他发的设计图,曾出过两次废品。

这对初出茅庐的屠基达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他接受教训踏下心来向老设计人员学习,在实践中摸索,除掉了以往身上的自满和浮躁,业务上进步很快。

上学习到的基础知识转化为与实际相结合的经验。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1954年5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工厂推荐当选为哈尔滨市的劳动模范。

不久,28岁的屠基达便被任命为厂设计科科长。

民国海军部长陈绍宽 中国近代航母事业的先驱者

民国海军部长陈绍宽 中国近代航母事业的先驱者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民国海军部长陈绍宽中国近代航母事业的先驱者导语:陈绍宽(1889 10 07-1969 07 30),字厚甫。

前国民党陆军、海军一级上将。

汉族,闽侯县城门乡(今福州郊区城门镇胪雷村)人。

1889年生于福建省陈绍宽(1889.10.07-1969.07.30),字厚甫。

前国民党陆军、海军一级上将。

汉族,闽侯县城门乡(今福州郊区城门镇胪雷村)人。

1889年生于福建省闽县,他的父亲原先是一名箍匠,后加入晚清海军,担任水手。

由于家庭影响,陈绍宽在求学时代就不自觉地向海军靠拢。

他17岁进入南洋水师学堂,攻读航海技术。

毕业后,加入清朝海军服役。

后归附国民革命军。

在任期间曾规划4大战区,提出20艘航母计划。

并且指挥了著名的江阴海战。

航母这种统治海洋数十年的超级武器已经成为海上强国的标志,然而人们不知道,在航母诞生初期,国民党海军将领陈绍宽也曾提出过一项建造航母的计划,但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等诸方面原因,他的航母梦是不可能实现的。

自从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以后,这种新型的作战利器频繁穿行于战争硝烟中。

20世纪初,一些对战争富有想象力的军人提出了让飞机跟随舰艇赴远洋作战的大胆设想。

1909年,法国著名发明家克雷曼·阿德第一次向世界描述了飞机与军舰结合的美好景象。

他在《军事飞行》一书中,提出了航空母舰的新概念以及建造航空母舰的初步设想。

在以后几年中,各国海军争先恐后,进行着大胆的尝试。

终于在1912年,英国海军将一艘老式巡洋舰“竞技神”号改装成世界上第一艘水上飞机母舰,向航空母舰的建造迈出了第一步。

这艘军舰尽管不能让飞机直接起降,但它可以携带水上飞机执行远程作战任务。

中国海军自甲午战争以后,与列强拉开了很大距离。

饱受海上战争生活常识分享。

航空先驱冯如与“冯如二号”

航空先驱冯如与“冯如二号”

航空先驱冯如与“冯如二号”作者:吴林照来源:《航空世界》2016年第11期1908年5月,冯如集资在美国奥克兰市东九街359号创办了以制造飞机为目标的“广东制造机器厂”。

在近7.5平方米的厂房里研制飞机,体现出中华民族为发展航空事业而奋发图强的精神。

1909年9月,距世界第一架飞机问世不到6年,冯如完成了中国人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冯如一号”。

当时中西报刊竞相报道,美国《三藩市考察者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冯如的大照片,赞誉冯如为东方的“莱特”。

1911年1月,冯如又研制成功了一架新型飞机“冯如二号”,并于1月18日试飞成功。

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广州燕塘公开进行飞行表演中因坠机以身殉国,年仅29岁。

冯如是开拓中国航空事业的先驱、是以航空救国为己任的革命家、勇于为航空事业献身的英雄。

“冯如二号”这架飞机是参考美国“寇蒂斯”1型飞机设计的,和“寇蒂斯”1型相比,“冯如二号”只是在翼展上相差几英寸,油箱被移到机翼上方,机翼与尾翼连接的撑架间多架一副小撑杆,两者之间的区别很小。

“寇蒂斯”1型飞机是美国航空先驱、飞行家、著名飞机设计师格伦·寇蒂斯设计制造的。

1910年11月14日,尤金·伊利驾驶“寇蒂斯”双翼机从“伯明翰”号巡洋舰舰艏飞行平台起飞。

飞行了4千米后,飞机降落在远处的海滩上。

这次成功的飞行,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架舰载机已经诞生。

笔者做这个题材是一石二鸟,既是纪念我们的航空先驱冯如先生以及他制造的飞机,又是展示了世界上第一架舰载机的风范。

按照“冯如二号”的图纸,自制了机翼的各个部分的翼面并用立柱撑起,用粗一点的扫把丝把前机身细心的搭起来,有些重要连杆用了缝衣针来制作。

在完成了后机身以后,各种小零件也到位了,最重要的是把梁柱之间的张线做得挺括,这个不难,但需要很大的耐心。

利用买来的英国“剑鱼”的翼面板件已经制作了3架可愛的小飞机。

细细端详小飞机的前中后的三组平面机翼,再与“飞行者一号”来张合影,以纪念来自新大陆的航空先驱们。

中国科学家钱学森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中国科学家钱学森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中国科学家钱学森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作为中国航天领域的奠基人,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还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和领导者。

本文将通过对钱学森的事迹和他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影响的分析,探讨他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1. 钱学森的科学成就钱学森是中国近代航空和航天科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于1935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成为世界顶尖的航空科学家。

他的研究成果包括航天器轨道力学、航天器姿态稳定控制、航天器再入控制等领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2. 钱学森的航天事业奠基钱学森回国后,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祖国,投身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他积极推动航天科研、航天工程及人才培养的事业,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

他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总设计师之一,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3. 钱学森的教育贡献钱学森不仅在科学研究方面有所建树,还对中国航天事业的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虚心学习,勤奋钻研,在教育领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培养模式。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航天科学家和工程师。

4. 钱学森的领导作用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杰出领导者之一。

他在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下,组织和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他提出“自主发展、自力更生”和“立足于科学前沿、追求世界一流”等发展理念,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崛起和独立自主的发展路径做出了重要贡献。

5. 钱学森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钱学森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推动中国航天事业与世界航天事业的融通发展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他与美国航天科学家合作开展了多个重要工程项目,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支持。

综上所述,钱学森作为中国科学家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通过他杰出的科研成果、领导才能以及出色的教育贡献,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事迹不仅仅是中国航天历史的一部分,更是中国航天腾飞的见证。

钱学森主要科学贡献

钱学森主要科学贡献

钱学森主要科学成就作者: 11-02 09:42:04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1956年初,钱学森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

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任命他为委员。

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在控制科学领域,1954年,钱学森发表《工程控制论》的学术著作,引起了控制领域的轰动,并形成了控制科学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研究高潮。

1957年,《工程控制论》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同年9月,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成立大会推举钱学森为第一届IFAC理事会常务理事。

他也成为该组织第一届理事会中唯一的中国人。

在应用力学领域,钱学森在空气动力学及固体力学方面做了开拓性研究,揭示了可压缩边界层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并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1953年,钱学森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

在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领域,钱学森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

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在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领域,钱学森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1949年,他提出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1962年,他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中国人的飞天梦历程

中国人的飞天梦历程

中国人的飞天梦历程
中国人的飞天梦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近代史。

当时,中国人开始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也开始关注飞行技术的发展。

1921年,中国的航空先驱之一、著名机械工程师李祖桐建立了中国第一家航空学校。

这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空科技领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投资航空事业。

1958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拥有卫星发射能力的国家。

随后,中国陆续发射了多颗卫星,并在1980年代开始研制载人航天技术。

1992年,中国开始进入载人航天时代。

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位中国人进行的载人航天任务,并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完成载人航天任务的国家。

2011年,中国成功发射了首颗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并在2016年成功发射了天宫二号。

中国还计划在2022年左右完成建成自己的空间站。

今天,中国已成为航空航天技术领域的重要力量之一。

中国的飞天梦不断向前迈进,不断推动着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 1 -。

钱学森回国的故事

钱学森回国的故事

钱学森回国的故事钱学森,中国近现代著名的航空航天专家和科学家,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

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雨飘摇,但最终他选择回国,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钱学森在美国求学期间,曾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工程专业。

在那里,他接受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训练,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然而,就在他即将取得博士学位的时候,中国爆发了抗日战争。

钱学森深感祖国的危难,毅然决定回国,投身抗战事业。

回国后,钱学森先后在西南联大和清华大学任教,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航空航天人才。

他还积极参与国防科研工作,为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他的倡导下,中国成立了第一个航空航天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5年,钱学森受聘担任中国原子弹研究的首席顾问,领导了中国的原子弹研制工作。

在他的领导下,中国于1964年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之后的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钱学森的领导才能和科学素养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除了在国防科研领域取得的成就,钱学森还对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积极倡导中国发展航空航天事业,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先发展运载火箭,然后发展卫星,最后实现载人航天。

这一发展战略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在钱学森的倡导下,中国于1970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这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了太空时代。

此后,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包括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钱学森回国的故事,是一段感人至深的历史篇章。

他不仅是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更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引领者。

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雨飘摇,但他始终坚定地选择了回国,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航空航天人,激励着他们为实现中国航天梦而不懈努力。

中国近代的航空先驱

中国近代的航空先驱

中国近代的航空先驱清朝末年至民国初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也是中国航空事业的孕育时期。

从清朝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起,西方关于气球、飞艇和飞机等方面的航空知识陆续传到我国。

美国莱特兄弟1903年发明飞机后不久,一些外国人曾携带飞机来华作飞行表演,激发了中国人对航空的兴趣。

从此,一些有远见卓识的中国人,也相继投身于航空器的研究工作,出现了不少航空设计师和飞行家,为中国近代航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这些航空先驱者中,较具代表性的当数华蘅芳、谢缵泰、冯如、厉汝燕、谭根、杨仙逸……研制气球的数学家――华蘅芳华蘅芳(公元1833~1902年),是中国清末的数学家、气球制造家(见图一);字若汀,江苏无锡人。

他之所以扬名中国早期航空界,是因其制造了中国第一个氢气球。

他早年在安庆曾国藩军中办过洋务新政;在上海江南制造局从事过翻译工作,译有大量数学和科技方面的书籍,对数学和机械制造颇有研究。

清朝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华蘅芳在天津武备学堂任数学教习。

当时,该学堂购买了一只申法战争用过的法国旧气球,请德国教习修复,以供学生实习气球放飞,但久修未果。

于是,华蘅芳便自行设计了一只直径5尺(约1.67米)的气球,充入自制的氢气,放飞成功。

这是中国人自制的第一只氢气球。

此后,清政府曾从日本购买了两只侦察气球;还在陆军中相继成立了三个气球队,进行侦察演习,开创了中国气球军用的先河。

中国飞艇创始人――谢缵泰谢缵泰(公元1872~1937年),是中国航空先驱、飞艇设计家(见图二);字重安,号康如,广东开平人,生于澳大利亚悉尼,定居香港。

从青年时期起,他就善长数学和技艺。

当西方研制飞艇成功的消息传到香港后,引起了谢缵泰研究飞艇的兴趣。

他从1894年开始研制飞艇,直至1899年才设计出“中国”号飞艇。

这艘飞艇主要由气囊、艇身和动力装置组成。

艇身悬挂在气囊下,主要由铝制造;其上装有电动机带动的螺旋桨,驱动飞艇前进。

设计完成后,谢缵泰想把“中国”号飞艇献给当时的清朝政府建造,但遭冷遇,从而断送了中国发展飞艇的大好前景。

钱学森的事迹材料

钱学森的事迹材料

钱学森的事迹材料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钱学森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钱学森人物生平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早年曾在北京师大附中和交通大学读书。

1934年暑假,他从交大毕业,考取了清华大学公费留学。

1935年8月的一天,钱学森从上海乘坐美国邮船公司的船只离开祖国。

黄浦江浊浪翻滚,望着渐渐模糊的上海城,钱学森在心中默默地说:“再见了,祖国。

你现在豺狼当道,混乱不堪,我要到美国去学习技术,他日归来为你的复兴效劳。

”钱学森到美国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学工程要到工厂去实践,可当时美国航空工厂歧视中国人,所以一年后他开始转向航空工程理论,即应用力学的学习。

1936年10月他转学到加州理工学院。

钱学森是慕名而来的。

因为,坐落在洛杉矶市郊帕萨迪纳的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是匈牙利人。

可后来的事,钱老自己可能都没想到,自己能成为冯·卡门教授的修生,并且成为其中的佼佼者,提升至了他的最得力助手。

20世纪30年代初,航空科学还处于襁褓之中。

冯·卡门当时是这一领域的顶尖人物,后来被誉为“超音速飞行之父”。

1970年,月球上的某一陨石坑被冠以他的名字。

冯·卡门抬头仔细打量着这位仪表庄重、个子不高的年轻人,他提出几个问题让钱学森回答,钱学森稍加思索便异常准确地回答了他的所有提问。

冯·卡门暗自赞许:这个中国人的思维敏捷而又富于智慧。

他高兴地收下了这位学生。

1945年初,钱学森成为以冯·卡门为团长的空军科学咨询团的成员。

德国投降后,他随该团的考察小组到欧洲考察航空和火箭技术。

1947年初,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正教授。

在受监控期间,除教学外他仍未放弃学术研究,1953年发表了《从地球卫星轨道上起飞》,为低推力飞行力学奠定了基础,并于1954年出版了《工程控制论》一书。

近代航空,应运而生

近代航空,应运而生

本文由独孤铭记贡献一、航空科学的先驱达·芬奇提到达·芬奇的名字人们大都会立刻想起他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举世闻名的伟大画家是《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世界名画的作者。

但他作为航空科学的开山始祖就鲜为人知了。

事实上比其他航空先驱早300多年达芬奇就研究过各种鸟类的飞行动作设计了人力扑翼机、滑翔机、旋翼直升机以及变形降落伞。

可惜的是他的研究成果直到19世纪晚期才被后人发现不然的话人类上天的夙愿也许还可以更早地变成现实。

达·芬奇于1452年4月15日生于意大利的芬奇1519年5月二日卒于法国劳克斯享年68岁。

达·芬奇是一位伟大的画家又是一位科学家和工程师同时也是航空科学研究的创始人。

达·芬奇在科技方面的卓越贡献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

许多哲学家、科学家把他看作是近代科学的第一位先知。

达·芬奇在30多岁的时候对鸟的飞行发生了浓厚兴趣并开始投入很大精力研究航空学问题。

这个研究过程前后持续了20多年的时间。

达·芬奇首先对鸟的飞行进行了长时间认真地观察和解剖研究。

他观察了各种飞鸟、蝙蝠、昆虫甚至还研究了水里游动的鱼类分析它们飞行或游动的动作和各部位的作用机理。

他制作了简单的试验装置借以考察鸟的不同飞行姿态和身体各部位的功能。

通过仔细观察研究达·芬奇对飞行问题得出了一些重要认识。

但是由于当时科学认知的局限性达·芬奇坚持认为人类的飞行只有模仿鸟类才是能成功。

达·芬奇还提出了另一个重要思想即人类研究飞行问题的时候除了研究飞鸟以外还应当研究鸟的飞行环境。

要研究风力或空气动力对航空科学的重要意义。

这些观点都很具有现代意义。

达·芬奇相信人类最终是可以升空飞行的——“一个带有足够大并正确安装的翅膀的人可以学会如何克服空气阻力征服天空他可以成功地调节翅膀飞入天空”。

由于强调扑翼飞行是人类飞行的基础因此他非常重视对鸟的飞行进行深入地观察和研究。

中国航空先知冯如

中国航空先知冯如

中国航空先知冯如中国航空先知冯如冯如1883年生于广东恩平。

他自小聪颖,入私塾读书时已表现出有很高的机械天才。

1895年他12岁时,随表亲来到美国。

先在旧金山,后到纽约。

白天在工厂作工,晚上读书。

10年之后,在机械和电学方面已有很深的造诣,曾发明打桩汽机和其它机器。

美国莱特兄弟1903年发明试飞成功第一架飞机,1904年日俄两国为争夺在中国的利益而在中国领土打仗。

这两件事对冯如影响触动很大,立志研究制造飞机,用以加强中国国力,振兴中华。

1907年秋,冯如得到当地华侨的资助,在旧金山奥克兰设厂研制飞机。

华侨青年朱竹泉、朱兆槐、司徒璧如等先后作其助手参与飞机制造。

1908年4月,冯如制造成功了第一架飞机。

但飞机在试飞时没有成功。

接着,冯如对这架飞机进行了大量修改,设计成功第二架飞机。

1909年2月在试飞时,只飞起了十几米便摔了下来。

冯如并不气馁。

当时他父母多次来信催他回国与家人团聚,他周围亲友也劝他回来。

冯如婉谢了亲友,并发誓说:“飞机不成,誓不回国”。

1910年2月下旬,奥维尔·莱特在洛杉矶表演飞行,冯如专程前往参观,然而只能在5千米以外观看,令他大失所望,但也激发了他奋发向上、自力更生研制飞机的决心。

冯如回到奥克兰后,继续研制飞机,但又两试两败。

先国《旧金山市星期日呼声报》竟用整版通栏大标题刊出“他为中国龙插上了翅膀”,并以巨龙、冯如飞机和冯如像作为套题照片,详细介绍了冯如其人其事。

中国《东方杂志》在1909年和1911年也对冯如的事迹给予高度评价。

在美国的孙中山闻讯后,也对冯如大加称赞。

1911年1~2月期间,冯如驾驶飞机在海湾多次环绕飞行,其最高时速为104千米,飞行高度达200余米,性能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前往观看飞行的中西人士不可胜数。

欧、美各报交口称道:“君之名誉时已飞腾于世界矣。

”冯如的飞行成就已誉全球,他为中国龙添了飞翼,为中华民族、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当时美国曾有人以重金聘请他教授航空技术,冯如婉言谢绝了,却毅然应两广总督张鸣岐电邀,携机回国效力,以遂“成一绝艺,归飨祖国”的宏愿。

航空界著名人物

航空界著名人物

航空界著名人物谢泰(1872~1937)中国航空先驱。

字重安,号康如,广东开平人,生于澳大利亚悉尼,1937年4月卒于香港。

中学毕业后随父到香港,肄业于皇仁书院,长于数学和手工技艺。

西方飞艇成功的消息传到香港后,引起他研究飞艇的兴趣。

他从1894年开始研制,到1899年设计成“中国”号飞艇。

这艘飞艇采用铝为主要材料,在气囊之下悬有艇身。

艇身前后有电动机带动的螺旋浆,推动飞艇前进。

设计完成后,他欲献给当时的清朝政府,但遭到冷遇,遂将图纸和说明书寄给英国的飞艇研究家,深受赞赏和敬佩。

冯如(1883~1912)中国最早的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家。

字鼎三,号九如。

1883年12月15日生于广东省恩平县。

幼时赴美,在旧金山和纽约做工,刻苦钻研机械工艺技术。

莱特兄弟飞机飞行成功后,冯如深受影响,立志从事飞机制造。

他的志趣受到当地华侨的赞助,遂于1907年在旧金山以东的奥克兰设场制造飞机,1909年成立广东飞行器公司。

同时制造飞机成功,并于9月21日在奥克兰附近的派德蒙特山丘试飞成功。

1910年又制成一架双翼飞机,受到孙中山和旅美华侨的赞许,并获得美国国际航空学会颁发的甲等飞行员证书。

冯如决心报效祖国,于1911年2月偕同助手携带两架飞机回国,并准备把在美国的广东飞行器公司迁回广州,以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

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广州燕塘飞行表演中因飞机失事牺牲。

冯如的遗体安葬在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

为表彰冯如的功绩,他被追授陆军少将军衔,并立碑纪念,被尊为“中国始创飞行大家”。

历汝燕(1888~1944)中国近代航空活动家和飞行家,中国早期的飞机设计师。

字翼之,浙江省定海人。

1909年毕业于伦敦纳生布敦工业学校。

时届航空萌芽时期,他立志从事航空事业,曾多次吁请清朝政府重视航空。

1910年经清军咨府批准入英国飞行学校学习,毕业后经英国皇家航空俱乐部考试合格,取得飞行员执照。

1911年受革命军政府委托,在奥地利选购两架“鸽式”单翼机回国,被委任为沪军都督府航空队队长,1912年4月在上海江湾跑马场作飞行表演并散发传单,取得很好飞行成绩,受到热烈欢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的航空先驱
清朝末年至民国初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也是中国航空事业的孕育时期。

从清朝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起,西方关于气球、飞艇和飞机等方面的航空知识陆续传到我国。

美国莱特兄弟1903年发明飞机后不久,一些外国人曾携带飞机来华作飞行表演,激发了中国人对航空的兴趣。

从此,一些有远见卓识的中国人,也相继投身于航空器的研究工作,出现了不少航空设计师和飞行家,为中国近代航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这些航空先驱者中,较具代表性的当数华蘅芳、谢缵泰、冯如、厉汝燕、谭根、杨仙逸……
研制气球的数学家――华蘅芳
华蘅芳(公元1833~1902年),是中国清末的数学家、气球制造家(见图一);字若汀,江苏无锡人。

他之所以扬名中国早期航空界,是因其制造了中国第一个氢气球。

他早年在安庆曾国藩军中办过洋务新政;在上海江南制造局从事过翻译工作,译有大量数学和科技方面的书籍,对
数学和机械制造颇有研究。

清朝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华蘅芳在天津武备学堂任数学教习。

当时,该学堂购买了一只申法战争用过的法国旧气球,请德国教习修复,以供学生实习气球放飞,但久修未果。

于是,华蘅芳便自行设计了一只直径5尺(约1.67米)的气球,充入自制的氢气,放飞成功。

这是中国人自制的第一只氢气球。

此后,清政府曾从日本购买了两只侦察气球;还在陆军中相继成立了三个气球队,进行侦察演习,开创了中国气球军用的先河。

中国飞艇创始人――谢缵泰
谢缵泰(公元1872~1937年),是中国航空先驱、飞艇设计家(见图二);字重安,号康如,广东开平人,生于澳大利亚悉尼,定居香港。

从青年时期起,他就善长数学和技艺。

当西方研制飞艇成功的消息传到香港后,引起了谢缵泰研究飞艇的兴趣。

他从1894年开始研制飞艇,直至1899年才设计出“中国”号飞艇。

这艘飞艇主要由气囊、艇身和动力装置组成。

艇身悬挂在气囊下,主要由铝制造;其上装有电动机带动的螺旋桨,驱动飞艇前进。

设计完成后,谢缵泰想把“中国”号飞艇献
给当时的清朝政府建造,但遭冷遇,从而断送了中国发展飞艇的大好前景。

他不得已,才把“中国”号飞艇的设计图纸和说明书,寄给了英国的飞艇研究家,获得很高的评价。

他设计的飞艇虽未制造和使用,但却为中国飞艇的发展开拓了前进之路。

中国始创飞行大家――冯如
冯如(公元1883~1912年),是中国最早的飞机设计师、飞行家(图三);字鼎山,号九如,广东恩平人。

他出身农村,17岁漂泊美国打工,经刻苦钻研机械工艺技术,曾制作过一些精巧的机器。

1903年莱特兄弟的飞机飞行成功后,冯如深受影响,立志从事飞机制造。

在当地华侨的赞助下,他于1907年在美国的奥克兰建厂制造飞机;成立了“广东制造机器公司”,制造飞机。

1910年,冯如研制出一架双翼飞机并于当年9月试飞成功。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飞行。

当时,当地媒体报道说:“在航空领或中,中国人把白人抛在了后面。

天才的中国人冯如,自己制造飞机进行试飞。


1910年10月,冯如带着自己的飞机,参加了在旧金山(一说芝加哥)举行的国际飞机飞行比赛,夺得全场之
冠,并荣获了国际飞行协会的优等证书以及美国国际航空学会的甲等飞行员证书。

冯如研制飞机成功之后,誉满海外。

他拒绝了一切邀请,决心回国发展航空事业。

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听到冯如制造飞机的事迹后,欣喜地说:我中国有杰出的人才了!
辛亥革命后,冯如曾任广东革命军飞行队队长。

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广州燕塘作飞行表演时,因飞机失速坠毁牺牲。

他为中国的早期航空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尊为“中国始创飞行大家”。

航空飞行家――厉汝燕
厉汝燕(公元1888~1944年),是中国近代航空活动家、飞行家、设计师(图四);字翼之,浙江定海人,1909年毕业于英国伦敦纳生布敦工业学校。

当时,正处于航空发展初期,厉汝燕立志从事航空事业;他曾多次上书清朝政府,呼吁重视航空。

经清朝军队首脑批准,厉汝燕于1910年进入英国布里斯托尔飞行学校学习飞行;毕业后,经英国皇家航空俱乐部考试合格,取得了飞行员执照。

1911年,厉汝燕受中国革命军的委托,从奥地利买回两架“鸽式”单翼机。

这是中国从国外购买的第一架飞机。

回国后,厉汝燕受命荣任沪军航空队队长。

1912年4月,他曾驾驶“鸽式”飞机,在上海江湾跑马场作飞行表演并散发革命传单,受到好评。

1913年,他随“鸽式”飞机一起转到北京南苑的陆军第三师,任飞行训练班飞行主任兼飞机修理厂厂长。

同年9月,他又改任新成立的南苑航空学校主任教官,培养了不少飞行员。

1914年3月10~11日,厉汝燕与另两各飞行员,完成了从北京至保定的中国首次航线飞行;同年,他还设计、制造了一架水上飞机。

此外,厉汝燕还撰有《航空学大意》、《世界航空之进化》等航空论著。

他为中国近代航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国水上飞机第一人――谭根
谭根(公元1889~?年),是中国近代航空先驱、水上飞机设计师(见图五);原名谭德根,广东开平人,出生于美国旧金山。

1910年,他从美国希敦飞行学校毕业,曾获加利福尼亚飞行会和万国飞行协会的证书。

随后,在华侨的资助下,谭根开始研制水上飞机。

他是世界上早期水上飞机设计者之一。

1910年7月,他携带其制成的一架船身式水上飞机(见图五下部),参加了芝加哥万国飞机制造比赛大会,夺得水上飞机冠军,为中国人争了光。

1912年,谭根出任留美华侨组建的“中国飞船公
司”的设计师和总教练,负责制造水上飞机并培训飞行员。

此后,他相继在檀香山、日本和菲律宾等地,进行飞行表演数百次。

谭根曾驾驶水上飞机飞越菲律宾境内高达2416米的马荣火山,创造了当时水上飞机的飞行高度世界纪录;他还曾在小吕宋设厂制造军用飞机。

1915年,谭根应邀回国,在香港、广州等地作飞行表演;同年7月,他筹建了广东航空学校并任飞行主任,培养了不少航空人才;1916年,他出任广东护国军讨袁航空队队长,参加了讨伐军阀龙济光的战役。

虽说谭根后来改行从商,但他还是为中国近代航空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革命空军之父――杨仙逸
杨仙逸(公元1891~1923年),是中国军事航空先驱、飞行家、设计师(见图六)。

他生于广东省中山县,自幼侨居美国,在夏威夷大学毕业后即加入了同盟会。

辛亥革命后,他考入美国加弥斯航空学校学飞行,毕业后取得万国飞行协会水陆飞行执照。

1818年,杨仙逸出任美国华侨创建的“图强飞机公司”董事;同年,他又应孙中山之邀,回国筹建革命空军飞行队。

为给飞行队购买飞机,他亲赴海外向华侨募捐筹款。

其父杨著昆为此捐献4架飞机,并出资培训中国年轻飞行
员。

1919年,杨仙逸出任正式成立的广东革命军飞机队总队长。

1920年秋,他率队参加了讨伐军阀莫荣新的战役,并亲自驾机参战,胜利而归。

1922年12月,杨仙逸被孙中山任命为广东航空局局长兼飞机修理厂厂长。

1923年3月,他从美国运回4架“詹尼”式飞机和一批飞机零配件及器材。

同年6月,在他主持下,以“詹尼”式飞机为基础,研制出一架双翼教练/侦察/轰炸机,并由孙中山命名为“乐士文”号。

这是中国研制的首架此类飞机,曾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战役。

“乐士文”号机长6.4米,翼展10.16米;全机重约730公斤;最大飞行速度为120公里/小时;该机装一台功率为66.5千瓦(90马力)活塞式发动机,可携带25公斤炸弹4枚。

杨仙逸虽然公务繁忙,但在军情紧急时常常亲自驾机参加战斗,能身先士卒。

1923年9月20日,他亲赴惠州博罗前线,在梅湖船上将水雷改装炸弹时,因水雷意外爆炸而牺牲。

杨仙逸为中国近代航空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对我国早期军用航空作出过卓越成绩,被中国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誉为“革命空军之父”。

责任编辑:晓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