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6环境保护学案.

合集下载

选修6第2章第2节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学案

选修6第2章第2节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学案

选修6第2章第2节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学案课前温故知新【课标要求】1、举例说明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说出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2、根据有关资料,说出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学习目标】1.理解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人类采取的应对措施。

2.根据有关资料,分析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学习重点】1.非可再生资源的耗竭与应对措施。

2.煤炭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学习难点】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保护应对措施,涉及技术性、生产性和社会性等。

【自主学习】一、石油资源耗竭与应对措施1.石油资源潜在危机分析(1)能源矿产:主要包括石油、__________、天然气和__________等。

(2)石油资源的潜在危机(1)表现:石油供应出现__________,石油价格__________。

(2)原因:2.石油危机应对措施(1)方针:在__________中保护,在__________中开发。

(2)措施:二、采矿过程中的环境保护1.采矿活动类型: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

2.地下开采中的环境保护(1)产生的环境问题:地下采空区以上岩层变形、移动乃至被破坏,继而引起断裂、__________,甚至地表整体下沉。

(2)措施:用碎石、沙、__________等回填采空区。

3.露天开采中的环境保护(1)产生的环境问题:占用大量土地,并造成__________。

(2)措施:开掘时保护好__________,或用城市淤泥回填矿区,进行__________和再种植等。

三、煤炭资源利用的环境保护措施1.环境问题:煤炭燃烧释放CO2和SO2,以及__________等。

2.保护措施(1)优化用煤结构,增加其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二次能源生产的数量。

课堂探究学习【问题探究】1、读“我国化石燃料生产相等能量情况下排放的污染物统计图”,回答(1)~(3)题。

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new)

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new)

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情景导入先思考 -———-——“三北”地区历史上曾是森林茂密、草原肥美的富庶之地,由于种种人为和自然力的作用,这里的植被遭到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区域内分布着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千米,从新疆一直延伸到黑龙江,形成了一条万里风沙线。

风沙危害、水土流失和干旱所带来的生态危害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思考探究: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提示: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等。

———————基础知识要记牢——————-一、类型多样错误!二、产生原因1.中国地域广大,各地气候和地势的差别明显,形成了众多的生态系统。

2.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在不同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

-——————重点难点掌握好—-——-——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二、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南方亚热带丘陵地区亚热带丘陵,降水丰富亚热带的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土壤侵蚀,森林破坏严重,物种灭绝和多样性锐减亚热带丘陵山地地区,地质条件复杂人民生活贫穷,过垦、过伐严重青藏高原土壤侵蚀,草地退化高寒地区,生态十分脆弱受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应用体验不可少———--——(天津高考)下图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特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A.ab-草原广布、温差大B.bf-地表崎岖、降水少C.ce—光照充足、风沙小D.dg—气候湿润、林地多2.下列生态功能区中,规划目的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的是( )A.c B.dC.e D.f解析:1.D 2.C 第1题,由图可知,a、b生态功能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这些地区气候的大陆性强,温差大,降水少,草原较少;b生态功能区位于河西走廊,地表并不崎岖;f 生态功能区位于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并不少;c、e生态功能区的晴天多,光照充足,但c地区多风沙;d生态功能区位于东北北部山区,g生态功能区位于东南丘陵地区,两地区气候都较湿润,且都是我国森林的主要分布区。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全套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全套学案

环境保护全套学案选修6课时安排:预计10课时教学目标: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课时知识点解析与高考能力提升)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正确的环境伦理观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2课时知识点解析+1课时高考能力提升)1、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2、环境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3、针对某类环境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第三章资源的利用、保护(2课时知识点解析+1课时高考能力提升)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3、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4、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2课时知识点解析+1课时高考能力提升)1、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某种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3、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4、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5、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第五章环境管理(与第四章一起学)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3、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本讲重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本讲难点: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3.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考点预习点拨: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一、我们周围的环境(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二)人类与环境1.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越大。

人教选修6环境保护第一章学案

人教选修6环境保护第一章学案

§1.1我们周围的环境一、什么是环境1、环境的定义: 注意:周围事物(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并和中心事物相关的事物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中的“环境”的中心事物是3、天然环境:定义: 环境(分类依据: 举例:人类对其影响程度)人工环境:定义: 举例:二、人类与环境1、关系:2、人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A 、最初:B 、随着 和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 。

C 、今天【问题探究】1、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 ⑴内圆―――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外圆―――人类社会与其周围环境构成的人地系统 内外圆之间的空间―――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 ⑵箭头代表的含义①代表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和能量;②代表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 ③代表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A 、正面: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或者废弃物排放不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B 、负面: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代替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④代表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正面和负面)2、阅读案例①回答思考题§1.2 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阅读思考】一、环境问题的表现1.环境问题的概念环境问题:当人类违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则把这种不良影响反作用于人类,就会出现影响人类的生存、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的环境问题。

2.表现(2)环境污染--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主要是植被的破坏)生态破坏--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4)全球环境变化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自然灾害2.人为原因(更重要)(1)资源的 性与人类需求的 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2)短期 与长远 的矛盾(3) 利益与 利益的矛盾 (4) 行为和 利益的矛盾【问题探究】1、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

《金版新学案》2012高三一轮地理 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课件 湘教版选修6

《金版新学案》2012高三一轮地理 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课件 湘教版选修6

自然 原因
主要防 治措施
封山育林, 计划砍伐、 森林 采育结合、 火灾 退耕还林、 等 改变林区经 济结构
内蒙古、 气候干 退牧还草、 草原 过度放牧、 青海、宁 旱、降 封育草场、 退化 过度垦殖 夏、新疆 水减少 舍饲养畜 土壤侵蚀、 环境污染、 建立湿地 围湖(海)造 沉积物 自然保护 湿地 三江低地、 田、引水 自然充 区、停止 萎缩 湖滨海滨 灌溉以及 满湖沼 围垦、退 河流的截 田还湖 流改向
2.
退: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 建:_________区、森林公园、风景 自然保护 防治 名胜区、生态走廊、生态示范区 措施 改:经济结构、生活用能、改坡为梯 法:禁渔期制度、环保法律和法规
不同区域森林生态功能的表现不同 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但不同区域中生态功 能的表现不同,森林破坏引起的危害也存在一定 的差异。如我国西北地区森林的主要功能是防风 固沙,保护农田;森林破坏易造成土地荒漠化、 沙尘暴等环境问题。长江中上游森林的主要功能 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径流;森林破坏会 导致水土流失、调节径流的作用减弱,河流径流 变化大,易加剧中下游的洪涝灾害。
2.草地的保护 (1)主要措施:控制______增长、改善______ 人口 经济 结构、加速经济发展。 (2)我国保护牧场的措施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 1.物种灭绝:本来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2. 人类活动 加速物种 灭绝
人类造成物种灭绝的速度在不断_____ 增加 人口增长 原因_____和_____ 采集 狩猎 污染 破坏森林和_____
原因:森林具有强大的_____功能,能为人类提 生态 供各种_____服务 环境 失调 大面积砍伐造成生态_____、环境恶化,导致 一系列问题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资源保护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学案湘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资源保护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学案湘教版选修6

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能源矿产(石油、煤炭)为例学考要求1.说明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提出人类应采取的相应措施2.理解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一、石油资源耗竭与应对措施1.石油资源潜在危机分析(1)能源矿产主要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和核燃料。

(2)石油作为一种非可再生资源,其储量是有限的。

2.石油危机应对措施(1)对石油资源要贯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方针,适度开发,均衡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

(2)我国石油利用的效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节油潜力很大。

因此,要推广应用节油新技术、新工艺;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油。

(3)到国外投资开发石油,替代石油进口,是发展国内石油工业的重要补充。

(4)加强资源勘探,增加探明可采储量还有很大潜力。

石油资源危机与应对措施1.石油资源潜在危机分析石油资源的潜在危机,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石油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并逐渐因消费而耗竭;二是世界经济对石油资源的高度依赖,石油消费日益增加。

两者结合,将使石油供应出现短缺,价格上扬,冲击石化工业,甚至阻碍经济增长,这些均构成石油资源的潜在危机。

2.石油危机应对措施可以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来理解和识记。

(1)“开源”方面①适度开发、均衡生产。

石油资源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对其开发要贯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方针,适度开发,均衡生产。

②加强资源勘探,发掘潜力,到国外投资开发石油,替代石油进口,是发展国内石油工业的重要补充。

因此,要充分利用国内、外石油资源和石油市场,保证国内石油的正常供应。

③加速研究开发石油替代产品。

(2)“节流”方面①节约使用,提高效率。

我国石油利用效率远低于发达国家,节约潜力很大。

要推广应用节油新技术、新工艺,充分运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油,以达到节约使用石油,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

②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结合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石油中长期供需平衡表”(Mt:百万吨)。

选修6第3章第3节生态环境保护学案

选修6第3章第3节生态环境保护学案

选修6第3章第3节生态环境保护学案课前温故知新【课标要求】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学习目标】1.掌握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2.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及采取的措施。

【学习重点】保护植被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学习难点】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原则【自主学习】一、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1.植被破坏的原因: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不合理开发利用__________。

2.后果:导致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采取措施:植被保护与__________有机结合,扩大和__________。

(1)发展生态农业a.理论指导:__________学。

b.生产过程:强调合理利用__________和其他各种自然资源。

c.目的:保护农业________,实现农业的__________。

d.要求: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__________和__________有机结合起来,以生态环境__________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e.措施:加强__________引导;加强__________建设;加强__________,依法保护植被。

(2)加强开发和建设活动中的生态保护a.原因:矿产资源开发、__________建设等造成严重的植被破坏。

b.要求:二、保护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是人类赖以__________的物质基础,是__________宝贵的财富。

2.我国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对生物资源不合理的__________。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a.含义:在野生动植物的__________对物种实施有效保护的方式。

b.措施:建立__________。

(2)迁地保护a.含义:通过将野生动植物从__________迁移到条件良好的其他环境中进行有效保护的一种方式。

b.措施:建立__________园、植物园、珍稀濒危动植物人工繁育基地和设立__________种质库。

高中地理_选修六_环境保护全套教案[教案]

高中地理_选修六_环境保护全套教案[教案]

高中地理_选修六_环境保护全套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了解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3.掌握环境污染的形式、特点及其危害;4.熟悉环境保护管理与环境保护技术;5.掌握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方法。

二、教材总体分析《地理(选修6)》第四单元是“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本单元共分为六个章节,其中:1.第一章节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主要介绍环境保护的概念、意义、重要性和必要性;2.第二章节是“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与政策”,主要介绍我国环境保护形势、政策和法律法规;3.第三章节是“环境污染及其防治”,主要介绍环境污染的形式、特点、危害和防治措施;4.第四章节是“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主要介绍生态环境保护的概念、实施方式和方法;5.第五章节是“环境保护技术”,主要介绍环境保护技术及其应用;6.第六章节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主要介绍环境教育的概念、实施方式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第一章节: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教学内容1.环境保护的概念及其意义;2.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方法1.授课讲解;2.课堂讨论。

第二章节: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1.我国环境保护形势;2.我国环境保护政策;3.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教学方法1.授课讲解;2.课堂讨论。

第三章节: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教学内容1.环境污染的形式;2.环境污染的特点;3.环境污染的危害;4.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教学方法1.授课讲解;2.课堂讨论;3.实地考察。

第四章节: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教学内容1.生态环境保护的概念;2.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方式;3.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法。

教学方法1.授课讲解;2.课堂讨论;3.实地考察。

第五章节:环境保护技术教学内容1.环境保护技术的种类;2.环境保护技术的应用。

教学方法1.授课讲解;2.课堂讨论。

第六章节: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教学内容1.环境教育的概念;2.环境教育的实施方式;3.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方法。

选修6第2章第3节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学案

选修6第2章第3节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学案

选修6第2章第3节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学案课前温故知新【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学习目标】1.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措施。

2.理解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措施。

3.理解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的目的及原因。

【学习重点】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学习难点】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自主学习】一、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1.意义:维持和改善土地__________,保持和提高土地的__________,使土地生产能力不断__________。

2.最佳措施:__________。

3.防护林带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防护林目的:防御____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灾害,为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创造良好条件。

5.减少水土流失的耕作方法:防风林、__________、__________、轮作、__________和等高线犁地。

二、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保证耕地持续供应1.科学开发土地的原则土地开发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相协调。

严格保护耕地,加大__________的力度。

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_,重视__________条件的限制。

2.土地整理(1)概念:以增加农用土地面积,特别是__________面积,提高农用地__________为目的的土地__________和恢复工程。

(2)条件:__________过多、道路沟渠不整,零星未利用地和__________多。

因工矿生产建设__________、塌陷和__________等,废弃了大量土地。

(3)意义:可__________土地生产功能,或作为__________耕地。

课堂探究学习【问题探究】1、读“我国土地类型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环境保护教学设计选修六

环境保护教学设计选修六

环境保护教学设计选修六引言: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我们生活在一个资源有限,环境污染严重的时代,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修六《环境保护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学生采取行动来保护我们的环境。

一、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在其中的责任。

2.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3.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态度,使他们能够积极担当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二、教学内容1. 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原则通过讲解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引导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

2. 环境问题的识别和解决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识别能力,通过案例的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学会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3.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介绍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保护力度以及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4. 环境保护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实践活动,如植树造林、清理垃圾、节约用水等,培养学生的环保行动意识。

5. 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引导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科技的最新进展和成果,探讨科技创新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 前期调查和讨论在课程开始前,通过调查问卷或小组讨论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兴趣,为后续教学内容的设计提供依据。

2.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等工具,生动形象地展示环境问题的现状和解决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观察调查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保护的实际工作,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5. 评估和反馈设置课堂练习和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通过对学生参与和表现的观察,结合学生的评估结果,评价教学效果和达成度。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环境概述学案 湘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环境概述学案 湘教版选修6

第一节环境概述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了解环境的概念和分类。

了解环境因素的含义及分类。

理解环境质量的形成原因。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按其属性分类(1)自然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自然物质、能量、生存空间和自然现象的总和。

(2)社会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出的人工环境。

3.环境的内涵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1)环境的相对性:不同的主体,环境的内容和形式是不一样的。

(2)环境的发展性:在时间上,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拓展;在空间上,它随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展而扩张。

二、环境因素1.概念:又称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并且与环境整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基本成分。

2.分类(1)自然环境因素: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

(2)社会环境因素:人口、工业、农业、交通、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

三、环境质量1.概念:是指环境因素受污染影响的程度。

它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

2.形成原因: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重要原因)。

3.评价(1)环境质量评价:即对环境污染程度的评价。

(2)环境质量指数:即评价环境质量的指数。

4.分类依据环境因素不同,可分为: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

一、判断题1.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 )2.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 )3.当前,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各类环境质量一定会越来越差。

( )4.自然环境是指没有受到人类影响的环境。

( )5.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描述。

( )答案:1.√ 2.√ 3.× 4.× 5.√二、选择题6.下列关于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文遗迹不属于环境,风景名胜属于环境B.早在人类出现之前,人类环境早已出现C.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工环境类型越来越少D.公园应该属于人工环境解析:选D。

【人教部编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全册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全册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全册导学案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学习目标】1.归纳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说出上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3.结合案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发展观。

【课前预习】1.复习高一地理“人地关系发展历史”知识2.了解自己身边的一些环境问题。

【问题探究】一.环境概念和分类1.环境的概念?二、人类与环境1、在旧石器时代,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2、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的关系出现了什么问题?原因又是什么?3、你是如何理解人类和环境之间关系的?【归纳总结】1.人类离不开环境2.环境的反馈作用。

3.人类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的两方面,对立统一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课堂反馈】读下图思考回答: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2)在江南丘陵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学习目标】1.了解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认识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问题探究1】一、环境问题的表现1、环境问题的四大表现:2、为什么会出现资源短缺?3、八大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4、生态破坏的主要表现是,其后果是:5、全球环境变化:工业革命后,出现全球性环境问题,如【归纳总结】1.资源短缺2. 八大公害事件(注意前四个异同比较)相同点:不同点:【问题探究2】1.读图1.8⑴此图可表明哪一个环境问题?⑵黄土高原地貌特征?最严重的环境问题?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⑷怎样治理?课本P602. 从上可以看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归纳总结】原因:①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②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③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④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⑤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⑥向环境中排放大量废弃物,超过环境自净能力【问题探究3】1.(案例2)人类排放的污染物是如何到达极地地区的?2.从上案例可以看出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有哪些?【归纳总结】总结: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难题,要深入分析它产生的原因,进而确立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思想。

选修6第3章第2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学案

选修6第3章第2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学案

选修6第3章第2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学案课前温故知新【课标要求】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3、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3、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学习目标】1、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概念及表现。

2、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3、了解我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分布。

4、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学习重点】1、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

【学习难点】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危害和形成过程。

【自主学习】一、生态环境问题概述1.概念: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__________、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__________等。

二、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1.我国森林资源匮乏(1)现状:森林覆盖率__________;人均拥有量__________;森林资源地区__________。

(2)破坏森林的方式:采伐速度过快、毁林开荒、基本建设和采矿等。

(3)森林资源破坏严重的原因:__________、工业革命和__________的加速。

(4)森林资源开发的表现:__________减少、原始林地锐减、总体质量下降等。

(5)原始林:生物种类及__________数量、生态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均有下降趋势。

(6)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但质量较差,中幼龄林比重大,__________低。

2.我国草场退化(1)我国草原面积:广大,仅次于__________。

(2)利用方式:__________式经营、过度放牧、重用轻养。

(3)问题:草场退化严重、__________不断下降。

3.植被破坏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三、水土流失1.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以__________和长江中上游地区表现最为突出。

选修6第1章第2节环境问题概述学案

选修6第1章第2节环境问题概述学案

选修6第1章第2节环境问题概述学案课前温故知新【课标要求】1、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2、归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学习目标】1、了解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能够分析某种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学习重点】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危害【学习难点】环境问题的形成【自主学习】一、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__________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分类(1)依据:__________。

(2)分类(举例说明)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危害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__________导致人类索取的资源日益增多,排放到环境中的“三废”迅速增加,造成部分资源__________和生态环境恶化。

(2)__________对环境的冲击: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受到干扰和破坏;__________加剧。

(3)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危害三、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全球性的环境污染(1)全球性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暖、__________、臭氧层破坏等。

(2)全球变暖导致南、北极地区部分冰川融化,加上海水受热膨胀,导致__________。

(3)酸雨是指大气降水中酸碱度(pH)值低于__________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世界三大酸雨区主要集中在欧洲、__________和我国__________。

我国酸雨主要的分布地区有四川、__________、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市)。

(4)臭氧层处于大气__________中,自1958年以来,人们发现全球臭氧总量呈现__________的趋势,而且在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层空洞。

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向大气排放了大量能够显著消耗臭氧的物质——__________等。

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1)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主要包括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__________等。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学案湘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学案湘教版选修6

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掌握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理解某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掌握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一、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1.生态环境问题的概念和表现(1)概念: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主要表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1)我国森林资源现状①森林覆盖率低。

②人均拥有量少:人均拥有森林蓄积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左右。

③森林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西南、东南、东北多,西北、华北较少。

(2)我国草场资源现状①草原面积广大,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位。

②草场严重退化,生产力不断下降原因粗放式经营过度放牧家畜超载乱采滥挖工业污染鼠害虫害等二、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及生物多样性减少1.水土流失(1)我国的水土流失①主要分布区: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

②水土流失面积:2002年全国现有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7.1%。

③类型:水蚀、风蚀。

(2)形成原因①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植被、降雨、土壤、风力、冻融等。

②人为因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毁林毁草、滥垦乱伐、开矿修路等。

(3)危害①直接危害:破坏土地资源,使耕地表土流失,降低土壤肥力。

②间接危害:下游湖、河、水库泥沙增多,河床抬高,引发洪涝灾害。

2.土地荒漠化(1)分布: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267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8%。

(2)成因①自然因素:气候干旱——其作用的过程缓慢。

②人为因素: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合理的活动——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是主导因素。

(3)危害①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②形成沙尘暴a.条件:强风、沙源和不稳定的天气。

b.危害: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交通、人们的出行,破坏生态环境。

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二节草地退化及其防治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二节草地退化及其防治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

第二节草地退化及其防治学习目标明目标、知要点认识草场的种类和散布。

理解草场的特色和退化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理解草场资源的价值和保护草地的举措、方法,并建立保护草地资源的意识。

一、草地退化1.草地特色(1)散布:降水量不够丰沛的地带。

(2)天然植被:以草原和灌木为主。

(3)价值:是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

2.世界主要草地的散布(1)地带性散布:热带草原、温带草原、寒带苔原。

(2)非地带性的草山、草坡、草滩散布:除南极洲外各大洲均有。

3.载畜量:必定面积牧场所能容纳( 承载 ) 牲口的头数,一般以羊为标准,称为羊单位。

4.草地退化(1)退化原因:因为人口的压力,盲目扩大放养牲口的数目,以致很多牧场严重超载。

(2)退化表现:草群变得稀少低矮,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

(3)退化危害:载畜量降落,草地生态环境恶化,会使整个自然环境发生变化。

5.世界主要牧场的地域差别(1)欧洲:状况较好。

(2)北美:目前状况渐渐好转。

(3)澳大利亚:最近几年来状况已有所改良。

(4)非洲、南美洲及亚洲大多数牧场:面对草场退化和沙化的问题。

(5)中国牧场:退化、沙化状况严重。

二、保护草地1.草地退化的实质: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

2.举措:鼎力控制人口增添和改良经济构造、加快经济发展。

3.中国的举措:推行禁牧、轮牧制度,建设“草库伦”等。

一、判断题2.草地退化和沙化的主要原因是牧场超载。

()3.半干旱地域牧场退化实质上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

()4.牧场退化严重会使整个自然环境发生变化。

()5.欧洲牧场载畜量高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季节分派较均匀和仔细的管理。

()答案:1.× 2.√ 3.√ 4.√ 5.√二、选择题6.相关世界各地牧场退化状况,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欧洲状况较好,载畜量最高B.北美和澳大利亚状况最好C.中国草场退化严重D.非洲、南美洲面对退化的问题分析:选 B。

欧洲有发达的科技和工业作保障,所以有世界最发达的畜牧业,有很高的载畜量,状况最好;北美和澳大利亚经历过开发、滥用和逐渐改良三个阶段,目前状况渐渐好转。

高中地理_选修六_环境保护[全套]教学案[教学案]

高中地理_选修六_环境保护[全套]教学案[教学案]

环境保护全套教案选修6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目标:一、环境与环境问题λ 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正确的环境伦理观λ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λ 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二、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λ 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λ 2、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λ 3、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λ 4、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λ 1、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某种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3、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4、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5、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四、环境污染与防治λ 1、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2、环境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3、针对某类环境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五、环境管理λ 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λ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3、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本讲重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本讲难点: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3.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考点点拨:第一课时一、我们周围的环境(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二)人类与环境1.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2.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经典例题1]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解析】正确认识乙图中人地关系模式图,结合人类历史不同阶段生产活动分析相关问题。

高中地理 第4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1节 森林及其保护 第2节 草地退化及其防治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 第4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1节 森林及其保护 第2节 草地退化及其防治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

第一、二节 森林及其保护草地退化及其防治学习目标:1.了解草地的种类及世界草地、森林的分布。

2.理解森林的生态功能及草地退化的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重点) 3.通过材料讨论保护森林的措施。

(难点)一、森林及其保护 1.森林的特点(1)陆地上最强大、最复杂、最能长久存在的生态系统。

(2)最丰富的物种库,全球物种的一半乃至2/3以上,可能存在于森林生态系统之中。

2.森林资源减少的原因(1)自然原因:地质时期的气候变迁,导致森林覆盖面积有所变化。

(2)人为原因: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和游耕制度。

②农业社会:无计划垦殖和大量使用薪柴。

③工业社会:大规模商业性机械采伐,是世界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面积锐减的主要原因。

3.森林的生态功能及毁林的危害4.保护森林(1)世界: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在国际范围内确立了保护森林的原则。

(2)中国①政府⎩⎪⎨⎪⎧1984年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简称《森林法》)2002年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为森林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②民间团体:不仅积极植树造林,而且发起各种保护森林的行动。

二、草地退化及其防治1.草地退化(1)草地概况①类型:热带草原、温带草原、寒带苔原、草山、草坡、草滩。

②载畜量:一定面积牧场所能容纳(承载)牲畜的头数,一般以羊为标准,称为羊单位。

(2)草地退化①原因:由于人口的压力,盲目扩大放养牲畜的数量,致使许多牧场严重超载。

②表现:草群变得稀疏低矮,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

③危害:载畜量下降,草地生态环境恶化,会使整个自然环境恶化。

(3)地区差异地区退化状况欧洲情况较好北美经历开发、滥用和逐步改善三个阶段,目前好转澳大利亚曾过度放牧,近年来有所改善其余大洲大部分牧场因为超载,面临草场退化和沙化问题中国牧场:退化、沙化情况严重。

2.保护草地(1)草地退化的本质:社会经济问题。

(2)措施:①控制人口增长,②改善经济结构,③加速经济发展。

选修6环境保护学案

选修6环境保护学案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一、环境的概念1.概念: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 。

2•人类环境的组成。

(1) 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要素:森林、、野生动物等。

(2)非生物要素:大气、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矿藏等。

3.环境的分类。

(1)依据:人类对环境________________ 。

(2)类型:分为____________ 环境和_______________ 环境。

二•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分布1•产生原因:索取资源的速度 ______ 资源再生的速度,便会出现 ______________2.环境问题的表现厂环境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酸雨、光化学烟雾) 、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环境问题环境问题<资源短缺:淡水、耕地、矿产(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日益短缺.生态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沙漠化、盐碱化、石漠化、泥漠化) 、森林破坏、草地退化、湿地干涸、物种减少3.环境问题的分布(1 )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 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2 )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 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3)我国: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 与__________ 为主,资源能源紧张的局面也不断加剧4.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1)危害的_____________ 性;(2)过程的______________ 性;(3)规模的___________ 性。

四、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一一可持续发展1.内涵:(1)_____________ 是基础;(2)_______________ 是条件;(3)________________ 是目的: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__________ 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2)__________ 则:地球人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一、环境的概念1.概念: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 。

2.人类环境的组成。

(1)生物要素:森林、 、野生动物等。

(2)非生物要素:大气、水、 、矿藏等。

3.环境的分类。

(1)依据:人类对环境 。

(2)类型:分为 环境和 环境。

二.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1.产生原因:索取资源的速度____资源再生的速度,便会出现__________排放废弃物的数量____环境的自净能力,便会出现_________ 矛盾冲突 主要表现地球自然资源的数量有限,并且分布不均。

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个人需求的增长,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在不断增长,构成了人口和资源之间永恒的矛盾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经济效益的短期行为,置资源破坏与环境污染于不顾,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有些地区和国家对待环境问题,采取只顾自身利益的态度,对污染物不先行治理即转移给邻近地区,结果扩大了污染的危害个人的行为也会影响整体环境,个人行为的不负责,最终会影响大众的利益2.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酸雨、光化学烟雾)、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环 境问题资源短缺: 淡水、耕地、矿产(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日益短缺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荒漠化(沙漠化、盐碱化、石漠化、泥漠化)、森林破坏、草地退化、湿地干涸、物种减少3.环境问题的分布(1)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 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 (2)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 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时期 人类思想 人地关系 生产力水平 采猎文明 _____自然 人地基本协调,原始平衡 采集和渔猎,生产力____ 农业社会 改造自然 对抗性增强,环境受到破坏 农业发展,生产力有提高工业革命 _____自然 人地_____不协调,环境恶化 工业发展,生产力有极大提高 新技术革命人地____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新技术出现,生产力突飞猛进环境问题(3) 我国: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与_________为主,资源能源紧张的局面也不断加剧4.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1)危害的_____________性;(2)过程的__________性;(3)规模的________性。

四、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可持续发展1.内涵:(1)____________是基础;(2)_____________是条件;(3)_____________是目的: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__________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2)__________原则:地球人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3)__________原则:强调合作。

五.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实施_____经济。

具体来说:工业上,实行________生产农业上,推行________农业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一)水污染及其成因1.天然水的自净作用:天然水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和同化的能力,这叫做自净能力。

天然水的自净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污染物大量排入天然水体并超过其自净能力,便会产生水污染。

水体流动快,更新周期短,自净能力;水体流动慢,更新周期长,自净能力自净能力:河水湖水,湖水地下水类型水体富营养化(赤潮)重金属污染海洋水体污染原因①含有氮、磷等营养物质的生产、生活用水进入水体。

②水域较封闭,水体自净力较差③多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季节各类重金属(汞、铬、铅)等通过食物链累积,对人畜造成伤害。

来源:工业生产中含重金属的污水或固体垃圾中的重金属淋溶污水。

污染源:近海石油开采、加工;运输中石油泄漏。

及城市生产、生活污水排入主要污染物:石油主要分布区:①沿海水域特别是海上石油开采和石油工业发达的沿海地区②海上航道沿线危害 1.藻类大量繁殖,水质下降2.鱼类因缺氧及毒害死亡3.水生生态系统遭破坏4.湖泊演变为沼泽各种重金属引起的人畜症状1.油污危及海鸟、海兽及其它海洋生物生存2.油膜覆盖海面,水中缺氧,鱼类大量死亡水质变坏,水中生态系统遭破坏3.防治措施(默写):①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②兴建污水处理厂;③减少使用化肥农药,防治农业污染;④加强环境法制法规管理⑤限制高污染行业发展,污水达水排放;⑥实施清洁生产,发展生态农业(二)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1.概念: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

城市垃圾的特点:数量大、品种多、变化大2.固体废弃物带来的环境问题:(1)大气污染;(2)水污染;(3)土壤污染;(4)占用耕地;(5)影响环境卫生;(6)危害人体健康3.垃圾处理方式:(1)自然净化:沙尘掩埋;微生物分解(2)传统方式:垃圾和粪便堆肥;撒回土壤(3)城市垃圾处理方式:填埋法;堆肥法;焚烧法(三)大气污染及其防治(默写)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一、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及解决对策1.短缺原因2.解决措施二、土地资源退化的表现、原因及防治措施项目内容表现土壤侵蚀(是一种分布较广、危害严重的土地退化现象) 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涝渍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主要原因人类经济活动对土地施加的压力过大,使自然状态下较脆弱的环境被破坏防治措施生物措施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植树种草的科学管理工程措施修建水库、灌渠等;修梯田、淤地坝等农牧业措施在突出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采用各种保护耕地、提高肥力的措施;发展舍饲养畜,把牧草栽培纳入农田耕作范围三、一些矿产濒临耗竭1.世界矿产资源现状:矿产资源的特性之一是其_____________,全世界消费矿产资源的数量却呈现快速________的趋势。

随着矿产资源消费量的急剧增长,有些矿种发生短缺甚至耗竭。

2.我国矿产资源的紧迫性表现(1)中国矿产资源总量______,而人均占有量______于世界平均水平。

(2)矿产资源中富矿______,贫矿______,加之开采中采富弃贫,使矿产________下降。

(3)矿产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矿产品的加工消费区集中在____________地区,而矿产资源主要富集在________地区,矿产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3.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化石燃料主要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矿物燃料。

它们是重要的非可再生资源,也是人类目前主要利用的能源。

(1)化石燃料的分布煤北半球多于南半球,北半球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美国和加拿大;南半球断续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南非中国主要分布在北方,南方除贵州外,均严重缺煤石油和天然气东半球,从地中海地区经中东到印度尼西亚;西半球,从阿拉斯加经加拿大、美国西部、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到哥伦比亚。

中东、北非蕴藏量最丰富我国东部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庆、辽河、大港、中原、胜利等油田和沿海大陆架;西部主要分布在塔里木、柴达木、准噶尔三大盆地及吐鲁番—哈密盆地(2)化石燃料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化石燃料在开采、运输、存放、加工、利用过程中,都可能对环境产生较显著的不利影响。

(3)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4.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必要性(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生物能地热能)1.世界能源的总趋势:发展多元化_结构的能源系统和高效、清洁的能源技术。

2.原因:人类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

化石燃料的使用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由此引发的全球环境问题日益显著_。

3.措施:减少对____________的消耗,重视利用________能源。

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一.森林及其保护1.森林的分布(1)我国的三大林区:①东北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东北林区——最大林区)②西南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和喜马拉雅山南坡(西南林区——地势最崎岖,开发难度大)③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山区(东南林区——经济林为主)(2)世界森林分布示意图世界:现存的原始森林主要集中在:①_____两侧的________林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洲亚马孙流域。

②北极圈两侧的____林区,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加拿大。

我国森林资源分布①②2.森林的作用(默写)该内容主要在于把握不同地区森林所产生的生态作用,例如:西北地区的防护林: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湿润地区河流上游的防护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沿海地区的防护林:抵御台风,海浪的侵袭红树林:属于特殊的物种,作用是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3.破坏森林的后果(默写)①全球气候失调、②自然灾害频发、③生物多样性锐减④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二.草地退化及其防治1.世界草地分布图(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2.草地退化原因(默写)(1)过度放牧(2)过度开垦(3)过度樵采(4)工矿建设(5)鼠害和虫害3.草地退化治理措施(默写)①控制载畜量,保护草场;②推广轮牧,划区放牧;③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④退耕还草;⑤建立饲草料基地;⑥控制人口增长三.湿地干凅及其恢复1.概念:①位置:在陆地上或陆地边缘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②表面形态: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

③状态: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

例如:江河、湖泊、沼泽、水稻田、水库等属于湿地。

黄海、东海等不属于湿地。

2.湿地的生态价值:①调节气候②调蓄水量③净化水体,④释放氧气⑤美化环境⑥维护生物多样性(被称为“地球之肾”)3.湿地破坏的原因:(默写)①土壤侵蚀,导致入流泥沙量增多②工业污水排放,化学物质的污染会让生物彻底消失③围湖造田④大量引水灌溉使水量减少4.湿地的保护措施:(默写)①停止开垦沼泽地,退田还湖;②植树造林;③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④基本建设、水利工程时注意湿地保护⑤确定世界湿地日,国际合作,保护湿地四、中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1.(1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0示意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

历史上六大名泉都以水质化而著称。

周围山区是这些名来的水源补给区。

近年来,泉水受到污染,部分污染物指标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

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泉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原因。

(10分)2.下图为2000年中国南北方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构成。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中国城市生活垃圾中不可回收物成分构成的地区差异,并从气候角度说明其原因。

(2)简述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的主要危害。

3.(1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企业在甲地(图13)开采锰矿并建有电解锰厂,生产过程中需用硫酸和铅,在附近山坡上建有尾矿矿渣库。

分析该尾矿矿渣库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并说明为防止这种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