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地貌与经济建设

合集下载

中国地貌特征

中国地貌特征

中国地貌特征软件二班欢欢摘要: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成因也不尽相同,是、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

外力共同作用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形成一个层层降低的阶梯状斜面,成为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

本文讲述了中国地貌特点及分类,人口分布、城市选址、农业发展等经济建设与地貌分布间的关系。

以及民族地区地貌与全国地貌的异同,同时介绍了几个世界著名地貌以及它们的特征分布。

关键词:中国地貌基本特征,地貌形态,经济建设,著名地貌一、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1、类型复杂多样有被力推移而高高抬升的高原和山地,也有被挠曲下降的低洼的盆地和平原,还有起伏和缓的丘陵。

如横断山脉的许多山峰海拔超过5000──6000米,一般也在4000米左右。

又如天山山脉东段的吐鲁番盆地,盆地最低部分的艾丁湖面海拔─155米,是全国最低的洼地。

广西、和东部出露大面积的碳酸盐类岩石,面积约占全国同类岩石的42%。

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岩溶作用强烈,发育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黄土高原边缘的民族地区,西起湟水流域,经六盘山麓、鄂尔多斯高原,东止西辽河流域的广大围,堆积的黄土经流水作用,侵蚀发育了现代的各种黄土地貌。

在长白山、大岭、高原东部以及滇东、黔西、桂西有广泛的玄武岩喷发,形成熔岩地貌。

如长白山峰顶的天池就是一个火口湖;在黔东南、桂中、桂西北和桂东南发育了红层丘陵,滇中发育了红层高原,滇南发育了红层山地。

中国大陆民族地区的省级行政单位多居陆,远离海洋,但广西壮族自治区濒临南海,曲折的海岸线长达1500公里,著名的海湾有湾,湾淤泥质海滩为红树林海岸。

2、山地高原广泛分布民族地区大约93.5% 的面积位于中国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上。

全国主要的极高山(海拔5000米以上)、高山(海拔3500─5000米)出现在西部的青藏高原上。

青藏高原的面积230万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区面积的36.8%,在青藏高原上,位于中尼边界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环境地质图为城建设和区域规划提供地质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环境地质图为城建设和区域规划提供地质

热资源主要分布在江苏和浙江地区,上 三角洲地区多年来环境地质调查和监测
海地区对深部地热资源尚未进行系统研 成果,体现了目前区域环境地质问题和
究。长江三角洲全区深层土壤硒的含量在 地质灾害的最新研究水平。在资料的遴
0.014~2.1μg/g,综合来看,太湖西岸地区 选和图件编制时侧重源。 区内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区域规律。
长江三角洲滩涂资源主要分布在江苏沿
(4)建设了《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环
8
2019 年 9 月(总第 112 ~ 113 期)
信息元数据标准(DD2006-05)》的要求 建立了图件的元数据。
3. 成果意义
图1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环境地质分区图
境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及元数据。按照 《全国地质环境图系空间数据库建设技术 要求》,完善了图件各图层要素的属性数 据,建立了空间数据库;并根据《地质
三角洲经济区平原地区最主要的环境地 发区,用普染色表示。山区以崩塌、滑
质问题,随着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各地政 府对地面沉降的防控,地下水资源管理
坡、泥石流易发性评价结果进行分区, 高易发区面积2713km2,主要分布于浙东
加强,地面沉降总体逐年趋缓,2010年 南绍兴、金华、台州、丽水及浙西北杭
度全区大部分地区年度沉降量小于10mm/ 州、衢州等地,苏南南京、镇江、无锡、
a。随着地面沉降趋势的减缓,地裂缝活 常州等山地丘陵区。平原区以地面沉降
动性也渐趋减弱。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多 地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异常,表层土壤
易发性评价结果进行分区,高易发区面 积4176.3km2,主要分布于上海市区及崇
受地质背景和人类活动的影响,Hg、Cd 明区,江苏省南通东部,常州、无锡地
等元素存在局部城市区异常现象。长江 区,浙江省嘉兴市北部和东部、宁波市

高一地理学案5 专题6 岩石与矿物 专题7 地貌参考答案

高一地理学案5              专题6 岩石与矿物   专题7  地貌参考答案

高一地理学案5 专题6 岩石与矿物专题7 地貌班级姓名学号1、①化学元素——矿物——岩石之间的关系;②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③地壳物质循环2、主要地貌类型的识别;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地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课前预习】一、岩石与矿物1、岩石是由造岩矿物按一定规律形成的集合体。

按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型。

、地壳中含量排前三位的化学元素是氧、硅、铝,其中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花岗岩的主要造岩矿物有黑云母、石英、长石。

4、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1.地球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称为地貌,它是在地球_内力___和__外力__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2. 主要地貌类型有_流水_地貌、_喀斯特__地貌、海岸地貌、__风成___地貌、_黄土___地貌。

3. 河流地貌是流水地貌的主要表现形式。

河流上游落差大,水流急,河谷_深切而狭窄__;中游流水减缓,河谷宽阔,河床遭受_侧蚀___形成_曲流__,凹岸不断遭受__侵蚀__,而泥沙在凸岸不断_堆积;下游河床平缓,流水_堆积_作用强盛,往往形成广阔的_三角洲平原___。

以我国广东省丹霞山命名的___丹霞__地貌,也是一种流水侵蚀地貌。

4 . 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_石灰__岩地区,我国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___西南__各省区。

喀斯特地貌包括地表和地下两部分。

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多样,主要有石芽、_石林__、溶蚀盆地、__落水洞__,还有相对高度较大的“__峰林_”和“孤峰”等;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指__溶洞___。

5. 海岸地貌包括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

我国的海蚀地貌主要分布在_杭州湾以南__以及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沿海地区,海积地貌主要分布在_杭州湾以北__的沿海地区。

6. 风成地貌包括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

在干旱和沙漠地区常见的风蚀地貌有__风蚀洼地___、风蚀柱、_风蚀蘑菇____、风蚀城堡等;风积地貌主要有__沙漠(沙丘)_和黄土。

分布于中国内陆荒漠里的雅丹地貌也是一种_风蚀__地貌。

山区公路路线设计的地形与地貌特征分析

山区公路路线设计的地形与地貌特征分析

山区公路路线设计的地形与地貌特征分析公路交通在山区地区的发展对于改善交通条件、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山区居民生活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在进行山区公路路线设计时,地形与地貌特征是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就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的地形与地貌特征进行分析,为合理选择公路路线提供参考。

1. 山区地形特征山区地形复杂多样,包含了山脉、山峰、峡谷、河流等地貌形态。

首先,山区地势起伏,山峰高度悬差较大,地形陡峭。

因此,在进行公路路线设计时,需要考虑山体的稳定性和坡度的合理控制。

其次,山区交通通道狭窄,路线选择十分有限,需要充分考虑地形条件和地质构造,避免选择过于陡峭或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

此外,山区气候变化大,降水量较多,路面易受到降雨的影响,铺设排水系统是必要的。

2. 地貌特征对路线选择的影响地貌特征是山区公路路线设计的重要指标之一,对路线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山区的地形起伏和地质条件会对公路的线路选择和铺设方式产生影响。

例如,山区常见的峡谷地形会增加道路的穿越难度,需要选择适应地貌特征的桥梁或隧道设计,提高路线的可通行性。

其次,地貌特征也与山区公路的安全性息息相关。

山区常见的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需要在设计中进行充分考虑,选择远离地质灾害点的路线,或通过加固地质灾害点来保障公路的安全性。

另外,地貌特征也会对公路的通行能力产生影响,对于峡谷、河流等倒挂谷地形,需要选择合适的路基斜坡稳定方案,确保公路在各种地貌条件下的正常通行。

3. 山区公路路线设计的几种模式在面对山区地形与地貌特征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种路线设计模式。

首先是山区公路多隧道模式。

对于地质条件复杂、道路穿越困难的区域,可以选择隧道作为解决方案,提高路线的可通行性。

其次是山区公路顺山行驶模式。

根据地形的起伏情况,选择合适的路线,尽量使公路的上下坡度平缓,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另外,还可以采用山区公路分段设计模式,根据地形与地貌特征的不同,在设计时将公路划分为不同的区段,分段选用不同的路线和建设方案。

《地貌与经济建设》 作业设计方案

《地貌与经济建设》 作业设计方案

《地貌与经济建设》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1、使学生了解不同地貌类型对经济建设的影响,包括其优势和限制。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综合思考的能力,能够从地理角度思考经济发展问题。

3、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二、作业内容(一)知识梳理1、让学生查阅资料,总结常见的地貌类型,如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盆地等,并描述其主要特征。

2、要求学生分析每种地貌类型在气候、土壤、水资源等方面的特点。

(二)案例分析1、提供一些国内外不同地貌区域的经济发展案例,如我国的四川盆地、东北平原,以及国外的瑞士山地等。

2、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地貌是如何影响当地的农业、工业、交通、旅游等经济活动的。

(三)实地考察1、组织学生对学校周边或所在城市的不同地貌区域进行实地考察。

2、学生需要记录所考察区域的地貌特征,并观察当地的经济活动类型,如工厂分布、农田状况、交通线路等。

(四)方案设计1、假设给定一个特定的地貌区域,如一片丘陵地带,要求学生设计一份经济发展方案,包括适合发展的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

2、学生需说明设计方案的依据,即如何考虑地貌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三、作业形式1、书面报告(1)学生以书面形式完成知识梳理和案例分析的作业,要求语言表达清晰、逻辑严谨。

(2)书面报告应包括图表、数据等支撑材料,以增强说服力。

2、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地考察后的讨论和交流。

(2)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课堂上汇报考察结果和小组的观点。

3、个人方案展示(1)学生个人展示自己设计的经济发展方案。

(2)其他同学进行提问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总结。

四、作业评估1、知识掌握(30%)(1)对不同地貌类型及其特征的描述是否准确。

(2)对案例中地貌与经济关系的分析是否深入、全面。

2、实践能力(30%)(1)实地考察记录是否详细、准确。

(2)能否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观察和分析中。

3、创新思维(20%)(1)设计的经济发展方案是否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

教案初中二年级地理中国的经济建设教学

教案初中二年级地理中国的经济建设教学

教案初中二年级地理中国的经济建设教学教案:初中二年级地理《中国的经济建设》教学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经济建设的背景和历程;2. 理解中国经济建设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3. 掌握中国经济建设的主要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经济建设的背景和历程;2. 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3. 中国经济建设的主要成就;4. 中国经济建设面临的挑战。

三、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经济建设的历程;2. 掌握中国经济建设的主要成就。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和展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一、中国经济建设的背景和历程中国经济建设始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改革开放时期。

1949年以前,中国经济落后、贫困,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如农村改革、城市工业化等,逐渐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中国经济建设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国经济建设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状况,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中国经济建设为国家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实力,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最后,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中国经济建设的主要成就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中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范围内排名第二,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

其次,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如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

再次,中国的农业生产迅速增长,为国家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供给。

最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参与者。

四、中国经济建设面临的挑战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经济建设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需要转变,加强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的提升。

其次,中国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再次,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问题亟待解决。

中国地貌特征

中国地貌特征

中国地貌特征软件二班张欢欢摘要:是多种多样的,成因也不尽相同,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

内外力共同作用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形成一个层层降低的阶梯状斜面,成为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着特征。

本文讲述了中国地貌特点及分类,人口分布、城市选址、农业发展等经济建设与地貌分布间的关系。

以及民族地区地貌与全国地貌的异同,同时介绍了几个世界着名地貌以及它们的特征分布。

关键词:中国地貌基本特征,地貌形态,经济建设,着名地貌一、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1、类型复杂多样有被内力推移而高高抬升的高原和山地,也有被挠曲下降的低洼的盆地和平原,还有起伏和缓的丘陵。

如的许多山峰海拔超过5000──6000米,一般也在4000米左右。

又如东段的吐鲁番盆地,盆地最低部分的面海拔─155米,是全国最低的洼地。

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出露大面积的碳酸盐类岩石,面积约占全国同类岩石的42%。

在湿热气候条件下,作用强烈,发育了典型的地貌。

黄土高原边缘的民族地区,西起流域,经麓、,东止西辽河流域的广大范围内,堆积的黄土经流水作用,侵蚀发育了现代的各种。

在、大岭、内蒙古高原东部以及滇东、、桂西有广泛的喷发,形成。

如长白山峰顶的就是一个;在、桂中、桂西北和桂东南发育了红层丘陵,滇中发育了红层高原,滇南发育了红层山地。

中国大陆民族地区的多居内陆,远离海洋,但广西壮族自治区濒临,曲折的海岸线长达1500公里,着名的海湾有钦州湾,湾内淤泥质海滩为。

2、山地高原广泛分布民族地区大约93.5% 的面积位于中国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上。

全国主要的极高山(海拔5000米以上)、高山(海拔3500─5000米)出现在西部的青藏高原上。

青藏高原的面积230万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区面积的36.8%,在青藏高原上,位于中尼边界的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第二级阶梯上的民族地区,面积350多万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区面积的56.7%。

这里集中了全国以外的主要中山。

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

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

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地貌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形态,包括地球表面的海拔高度、地势倾向、坡度、地势起伏、沉积物分布以及岩石类型等。

地貌的形成受到地球内部构造、外部气候作用、水文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地貌是地球表面自然过程和地壳构造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本文将就地貌的分类、形成因素、中国主要地貌类型和世界主要地貌类型做一些总结。

一、地貌的分类地貌按地球构造作用和地表形成过程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海岸地貌:由于海洋水文作用在海岸线上形成的地表地貌。

2. 河湖地貌:由于河流和湖泊水文作用在流域内形成的地貌。

3. 冰川地貌:由于冰川运动和侵蚀积累形成的地貌。

4. 风蚀地貌:由于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在干旱地区、沙漠地区形成的地貌。

5. 岩溶地貌:由于碳酸盐岩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6. 火山地貌:由于火山活动产生的地表地貌。

7. 断陷和隆升地貌:由于地壳活动引起的地表地貌。

以上不同类型的地貌是由不同的自然过程和地质作用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而在地球表面上还存在着地表地貌的组合,例如,山地地貌和河流地貌、湖泊地貌之类的地貌组合。

二、地貌的形成因素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地质作用、气候作用、水文作用和生物作用。

1. 地质作用:地区的地质结构、岩石性质和矿物成分都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岩石类型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它们对地表形态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外,地质构造活动也对地表地貌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地震和火山活动都会对地表地貌造成重大影响。

2. 气候作用:气候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温度、降水量、风力和湿度等气候要素的变化对地表地貌起到了关键作用。

气候作用不仅通过侵蚀作用塑造了地貌,在地表也形成了风蚀地貌、冰川地貌等特殊形态。

3. 水文作用:水文作用是地表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河流、湖泊、冰川、海洋等水体的流动和作用对地表地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河流侵蚀、沉积和冰川侵蚀都是水文作用对地貌形成的重要作用。

4. 生物作用:生物对地表地貌的形成也起到了作用,例如,植被的分布及生长状态会影响侵蚀和沉积,生物对土壤的稳定和破坏也会影响地表地貌的形成。

常见的地貌类型(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常见的地貌类型(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4.1 常见的地貌类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二、课标解读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辨别不同种类的地貌,并描述其景观的特点。

2.掌握地表各类型地貌的分布区。

3.掌握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

地貌与“地形”概念趋同,指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

根据地表各种各样形态划分五大类基本地形,地貌又称地形,而按照其成因可分为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冰川地貌、黄土地貌等;处理地貌类型时,可拓展相应次级地貌类型及成因;对地貌景观特征描述时,可从分类、分布范围、形态特征、次级地貌组合等方面授课。

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在本节课标中体现明显,强调以学生的野外或户外地貌景观的观察和理解等实践活动为主,外出条件达不到时通过图像、视频、模型帮助学生观察和识别不同的地貌。

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授课后可留作业寻找家乡(锦州市)的多种地貌类型,分析其成因、特点。

三、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安排在选择性必修1中第四章第一节,是在大气圈、水圈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学习的第三个重要的圈层——岩石圈,从宏观角度认知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进一步讲述地貌与人类经济活动的联系,贴近日常生活,对认知自然地理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同时“地貌”的知识为接下来选择性必修2中的“人口分布”、“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等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在初中阶段学习了5种基本地形,但其学习主要以简单的外部形态分类为主;现阶段学习则从成因入手,更加深入的学习地貌知识。

高一年级的学生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活跃的思维,但缺乏对地理问题深层次思索能力,尚不能形成完整知识框架。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提出有效问题,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空间,并鼓励学生从生活入手,更好理解和接受本节课知识内容。

五、教学目标综合思维1.从不同地貌的图片、描述、次级地貌类型、分布区等角度综合分析,准确判断出地貌类型。

2.讨论获得地貌形态对农业生产布局、工程选址建设、旅游规划、城市规划等经济建设活动的影响,并举例说明如综合分析天眼射电望远镜的选址原因等。

湖北省黄石市《综合知识和能力素质》事业单位考试真题

湖北省黄石市《综合知识和能力素质》事业单位考试真题

湖北省黄石市《综合知识和能力素质》事业单位考试真题《说明:本卷为历年及近期公务员(国考)考试真题》本卷共150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1. 犯罪的未遂可能发生在()。

A、犯罪着手以前B、犯罪着手以后C、犯罪预备阶段D、犯罪中止以后【参考答案】B2. 某单位两座办公楼之间有一条长 204 米的道路,在道路起点的两侧和终点的两侧已栽种了一棵树。

现在要在这条路的两侧栽种更多的树,使每一侧每两棵树之间的间隔不多于 12 米。

如栽种每棵树需要50 元人工费,则为完成栽种工作,在人工费这一项至少需要做多少预算。

()A.800B.1600C.1700D.1800【参考答案】B3. 某有色金属公司四种主要有色金属总产量的1 /5为铝,1/3为铜,镍的产量是铜和铝产量之和的1/4,而铅的产量比铝多600吨。

问该公司镍的产量为多少吨?()A.600B.800C.1000D.1200【参考答案】A4.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和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监督检查,()收取任何费用。

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A、可以B、应当C、视情况而定D、不得【参考答案】D5. 我国的经学形成于西汉时期。

西汉统治者接受了()的建议,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确立了儒学的官学地位。

A、萧何B、霍去病C、卫青D、董仲舒【参考答案】D6. 下列对谚语“扬一益二”的评述,正确的是()。

A、反映了成都是三国时的政治中心之一B、反映了唐朝时成都经济地位的重要C、反映了宋元时成都市民文学的勃兴D、反映了明朝时成都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参考答案】B7. 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下列情形中处理结果错误的是()。

A、原判决认定事实错误,依法改判B、原判决认定基本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发回原审法院重审C、原判决遗漏当事人,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依法改判" />D、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的,裁定驳回上诉【参考答案】C8. 根据事由:“××公司发行重点钢铁企业债券”,应使用的文种是()。

“三线建设”的缘由历程及精神内核

“三线建设”的缘由历程及精神内核

“三线建设”的缘由历程及精神内核1. 引言1.1 三线建设的背景三线建设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中国为应对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经济困境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

当时,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美苏冷战加剧,中国面临外部压力和威胁。

国内经济步伐缓慢,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差距明显,生产能力不足,需要通过工业化和军事化来加强国防力量。

三线建设应运而生,以解决国内资源分配不均和国防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提高国家整体实力和战备水平。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制定了“三线”战略,即以重要的内陆工业区为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三大战略性支撑点,实现军民融合发展和资源整合。

这种策略性的调整,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国防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也为国家后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线建设的背景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特殊历史背景,是应对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困境的重要举措,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

1.2 三线建设的定义三线建设是指中国在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初期为实现国防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而实施的重要战略。

三线建设是根据国家安全需要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主要是在南北战线之后建设了以西南、东北、西北三个方向为中心的工业基地。

三线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在国防设施相对安全的内地地区,建设现代化的国防工业基地,以保障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三线建设的基本思想是在军事上依托山川地貌,以分散化和备战状态为原则,以地下防空工事等为主要军事设施,加强国防能力建设,以应对可能的全面战争。

三线建设是中国国防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制定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

1.3 三线建设的重要性三线建设是我国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际格局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保障国家安全是我国发展的首要任务。

三线建设作为我国国防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工业的重要基础,能够保障国家在面临各种挑战时的自主性和自主权。

三线建设对我国经济建设也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三大经济圈的地理特点教案

中国三大经济圈的地理特点教案

中国三大经济圈的地理特点教案【教案】一、教学内容:中国三大经济圈的地理特点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三大经济圈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 掌握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圈、长江中游经济圈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地理特点。

3. 理解中国经济圈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和区域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知识点一: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圈1. 介绍东部沿海经济圈的概念和范围。

东部沿海经济圈是指中国沿海地区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辽东半岛为核心,向外扩展至辽宁、山东、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的一片经济活跃地区。

2. 了解东部沿海经济圈的地理特点。

(1)地理位置优越:靠近世界主要海洋航运通道,便捷的水陆交通网,方便的对外贸易。

(2)资源禀赋丰富:丰富的海洋资源、煤炭资源和自然港湾资源等。

(3)开放条件好:国际间经济、科技、文化交往频繁,具有较高的对外开放度。

3. 分析东部沿海经济圈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的意义。

(1)带动中国经济发展:沿海经济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和财富创造的空间。

(2)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促进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3)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交流:沿海地区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通过与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可以推动中国的对外开放进程。

知识点二:长江中游经济圈1. 介绍长江中游经济圈的概念和范围。

长江中游经济圈是指以长江中游地区为核心,包括湖北、湖南、江西等省的一个经济区域。

2. 了解长江中游经济圈的地理特点。

(1)丰富的水资源:长江是中国最长、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2)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中游地区拥有较大的农田面积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是中国的重要粮食和农产品生产基地。

(3)交通便利:长江中游地区交通发达,有着较完善的水陆交通网络。

3. 分析长江中游经济圈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的意义。

(1)丰富的农产品供给:中游地区农业发达,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和农产品供给。

第三次国土调查技术规程pdf

第三次国土调查技术规程pdf

第三次国土调查技术规程pdf1 什么是第三次国土调查技术规程第三次国家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C3)是我国行使其土地权、确保公共秩序、满足个人及团体使用需求,维持公共建设和经济繁荣稳定的基础。

第三次国家土地调查技术规程也叫第三次国土调查(TC3),是根据国家土地调查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国家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的实践,在土地资源调查和调查现状的基础上,实施技术性,内容涉及到国土调查任务种类、调查数据室建立、土地信息系统应用等。

2 第三次国家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第三次国家土地调查技术规程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土地调查进行规范:(1)国土调查任务种类:国土调查任务种类包括土地权属调查、土地利用调查、地下水调查、地球物理勘探调查和现状地貌调查等(二类以上调查任务)。

(2)调查数据室建立:调查数据室以计算机为主要图文信息系统,包括国土调查调查数据采集、加工分析、存储应用分析、专题调查数据室、全国界面数据管理等内容,目的是建立一个完整的国土调查数据室,实现集成信息资源共享,降低组织成本,提高调查作业效率。

(3)土地信息系统应用:土地信息系统应用,利用GIS技术,以分析、遥感、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及土地信息系统的开发,为其他应用程序调用、控制及技术服务提供基础信息支持。

3 第三次国家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的应用价值第三次国家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可为有关部门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和服务,确保土地调查技术标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而避免由于技术水平不一致而导致的差异性。

它的应用,可保证技术规程的遵循情况,能有效的提升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进而建立精确的土地信息系统,明确土地的权属、权用状况等,更好的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土地管理需要。

综上所述,第三次国家土地调查技术规程是我国行使其土地权、确保公共秩序、满足个人及团体使用需求,维持公共建设和经济繁荣稳定的基础,其主要内容涵盖土地调查任务种类、调查数据室建立、土地信息系统应用等,它的应用可有效提升调查数据准确性,而且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

地理教案:认识各种地形与地貌

地理教案:认识各种地形与地貌

地理教案:认识各种地形与地貌认识各种地形与地貌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地理现象的学科。

其中,地貌和地形是地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地势、地形和地球表面的各种现象,而地形则是地貌的总称。

在地理教案中,我们将学习不同地形与地貌的特征,了解它们的形成原因和对人类的影响。

一、不同地形的特征与形成原因1. 山地山地是指海拔高度超过500米的地区,通常有陡峭的山峰和深谷。

山地形成的原因有多种,包括构造力的作用、风化侵蚀、地壳运动等。

构造力是地壳内部的力量造成地形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岩石的抬升和挤压形成山脉。

风化侵蚀则是由气候、水流和植被的作用导致山体的剥蚀和磨损。

地壳运动是由地壳板块的分裂、碰撞等引起的,如地震和火山活动。

山地地形具有陡峭的山脊和深谷,形成了独特的地形景观。

山脉为水资源的形成和水循环提供了重要条件,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

然而,山地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退化、生态环境破坏和自然灾害风险增加等。

二、不同地貌的特征与形成原因1. 冲积平原冲积平原是由河流或冰川运输和沉积的沉积物所形成的广阔平坦的地区。

冲积平原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水的冲刷和沉积和冰川的运动。

水的冲刷和沉积通过河流冲刷和沉积沉积物来形成,如长江、黄河等河流冲积平原。

冰川的运动则是通过冰川的融化和冰川碎屑的沉积形成冲积平原。

冲积平原通常有肥沃的土壤、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农业发展潜力。

然而,由于水力发电、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冲积平原也面临着环境问题,如土地退化和水资源污染。

2. 高原高原是海拔在500-2000米之间,地势相对平坦或稍有起伏的地区。

高原形成的原因有多种,包括地质运动、风化和侵蚀,以及冰川和水体的作用。

地质运动是最主要的原因,通过地壳的抬升和挤压形成高原。

风化和侵蚀则是由气候和水流的作用导致岩石的磨损和剥蚀。

冰川和水体的作用是通过冰川和水体的侵蚀和沉积造成地形的改变。

高原地形呈阶梯状,由于高原海拔较高,气温较低,降水相对较多,因此高原地区通常适宜农牧业发展。

地理经济地理环境分析

地理经济地理环境分析

地理经济地理环境分析一、经济地理环境的概念与特点1.经济地理环境的定义:经济地理环境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综合体。

2.经济地理环境的特点:(1)地域性:经济地理环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人口、生产力布局等方面存在差异。

(2)综合性:经济地理环境是由自然、社会、经济等多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综合体。

(3)动态性:经济地理环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而不断变化。

(4)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经济地理环境具有显著影响,如土地利用、资源开发、交通建设等。

二、经济地理环境分析的内容与方法1.内容:经济地理环境分析主要包括资源分析、市场分析、交通分析、人口与劳动力分析、产业布局分析等方面。

(1)定性分析法:通过对经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内在联系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2)定量分析法:运用统计学、数学方法对经济地理环境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3)空间分析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对经济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等进行分析。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或企业,分析其经济地理环境的特点和问题。

三、我国经济地理环境的特点与问题(1)资源丰富: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地域差异显著: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

(3)人口众多: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

(4)产业布局逐渐优化:近年来,我国产业布局逐步优化,新兴产业和发展潜力较大的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1)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

(2)资源枯竭与生态环境问题:部分地区资源过度开发,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

(3)人口老龄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人口结构发生变化,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4)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在国际经济格局变化的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

四、经济地理环境分析的意义与应用(1)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通过经济地理环境分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地理建设知识点总结归纳

地理建设知识点总结归纳

地理建设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地理环境分析1. 地貌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对地理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地貌可以根据其形成过程和特征分为多种类型,如平原、丘陵、山地、盆地等。

在地理建设中,需要根据地貌特征进行规划和设计,以利用地形地貌的优势和规避劣势。

2. 水文水文是研究地球上水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的学科,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海洋等。

对于地理建设而言,水文条件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影响着城市水资源的供应、水环境的保护等方面。

同时,水文条件也决定了土地的利用方式和范围。

3. 土壤土壤是地球表面上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等多种成分组成的自然体系。

地理建设需要根据土壤类型和肥力状况来确定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以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4. 气候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和气候类型。

气候条件对于地理建设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自然因素,它对于农业生产、城市规划、旅游开发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可以带动地理环境的发展,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二、资源开发与利用1.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地球自然界所包含的可以供人类使用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如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

在地理建设中,需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要注意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2. 经济资源经济资源是指能够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各种物质和能源。

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以及农产品、工业品等。

地理建设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条件,规划和开发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经济资源,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3.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指人类在各类社会活动中得以发挥的智力和劳动力资源,是地理建设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

在地理建设过程中,需要根据人口分布和劳动力结构,合理规划和布局城市建设、农业生产、工业发展等各个领域,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城市规划与建设1. 城市规划原则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布局、空间结构、功能定位、交通设施、公共设施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设计。

针对喀斯特地貌提出经济发展水平的建议

针对喀斯特地貌提出经济发展水平的建议

针对喀斯特地貌提出经济发展水平的建议我国是喀斯特资源富集区,雄奇秀丽的喀斯特景观大多生长在边远贫困地区,随着喀斯特旅游资源的开发,喀斯特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不断加快。

认真研究喀斯特地区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其资源转化规律,是该地区党委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喀斯特资源特性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

包括区域的地理特征、气候特征、水文特征和土地、生物及矿藏资源等在内的自然资源条件。

喀斯特资源是一种独特的景观资源,所谓“喀斯特”,是指水和可溶性岩石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物质地质作用。

水在可溶性岩体表面及岩体内不同方向的裂隙中进行循环时,产生溶蚀及一定程度的机械冲刷作用,使岩体表面及内部形成一种独特的溶蚀地貌景观。

喀斯特资源主要有如下三个特性:不可再生性上亿年形成的喀斯特景观资源不仅是十分有限的,而且是不可再生的。

因此,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针对喀斯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观赏性这是喀斯特资源最独特的性质。

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山峰,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石林、石钟乳构成一幅幅令人惊叹、使人赏心悦目的壮丽画卷。

充分认识和把握喀斯特资源的独特性,推动资源优势向旅游产业优势转化,是喀斯特资源开发的关键所在。

区域性任何一种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

每一种自然资源都有其特殊的地域分布规律,喀斯特资源更是如此。

兴文喀斯特与云南、贵州喀斯特分布是不同的,这种分布和组合上的差异,会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重大影响。

整体性每一个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即自然生态系统。

其中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可能引起系统中其它资源或环境区域内喀斯特水资源、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这种整体性特征要求人们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坚持合理研究,综合开发,扬长避短的原则。

针对喀斯特地貌提出经济发展水平的建议

针对喀斯特地貌提出经济发展水平的建议

止过度开发和破坏生态环境。
研究展望
资源开发与利用
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喀斯特地貌区的生态资源和文化景观 ,推动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 水平。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加强喀斯特地貌区的环境保护工作,防止过度开发和破 坏生态环境。同时,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 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政策支持与投资力度
03
[3] 刘七, 马八. 基于喀斯特地貌的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5): 108-117.
THANKS
感谢观看
针对喀斯特地貌提出经济发 展水平的建议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引言 • 喀斯特地貌概述 • 喀斯特地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针对喀斯特地貌的经济发展建议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具有丰富 的生态资源和文化底蕴,但同时也面临着生态 破坏和经济贫困等问题。
2
在全球范围内,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尤其在 发展中国家,喀斯特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更为 突出。
3
因此,针对喀斯特地貌提出经济发展水平的建 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喀斯特地貌的资源优势、生态保护和经济 发展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提出针对喀斯特地貌的经济发展水 平提升的建议。
旅游设施不完善
喀斯特地貌旅游设施不完善,服 务水平不高,影响旅游业发展。
文化资源丰富
喀斯特地貌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很 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对旅游业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04
针对喀斯特地貌的经济发展建议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

4-3问题研究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2019新人教版)

4-3问题研究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2019新人教版)

P80
1.分析喀斯特峰丛山地立体生态农业结构与地貌的关系
山顶是河流的源头,宜建设水源林;
陡坡土层薄,水土流失严重,是生态恢复 的重点区域,宜营建水土保持林;
山地缓坡土层较厚,水土流较轻,可营建 经济林,既保持水土,又可增加经济收入
山间洼地地势低平,土层较厚,宜发展 粮食种植业。
二、喀斯特峰丛山地生态重建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第四章 地貌
问题
2019 人教版
4-3如何提升
研究
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问题的提出 The question is posed
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尖锐,经 济水平低。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升我国西南喀 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特点
一、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特点
P80
2.为什么喀斯特峰丛山地既旱又涝
多涝灾的原因
① 山地多,坡度陡,土层薄 ② 人口增多,山区开垦耕地,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差 ③ 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雨水易快速向洼地处汇集 ④ 人口和经济活动集中在洼地
多旱灾的原因
① 岩石裂隙发育,地表水容易渗漏,不易储存水 ② 土壤土层薄,蓄水能力差
知识拓展
☀由于岩石裂缝发育,这些耕地不易存水,雨时涝、晴时旱。
一、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特点
☀居住在洼地中的人们对外交通极其不便
因此,喀斯特 峰丛山地生态 环境脆弱,经 济发展水平往 往较低。
知识拓展
一、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特点
1.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山多、水少、土少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不便、人口分散
知识拓展
☀喀斯特峰丛是基座相连的成片山峰,山峰环绕着洼地。
一、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类型 湿润区 实例地区
海拔 较低 干旱区
山地
种植业 畜牧业 林业
高寒作物、 高原畜牧业
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 平原、四川盆地
塔里木盆地、澳大利亚南 部沿海平原、中亚平原 长白山、兴安岭 青藏高原
海拔 较高 高原
(2)地表起伏影响农业的生产方式
平坦地形垦殖指数较高 垦殖指数——已开垦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
深厚疏松的黄土
黄土地貌
土层厚,持水性好,耕性好
富含矿物成分
适 合 作 物 生 长
黄土多孔隙、垂直节理
水土流失严重
喀斯特地貌
土层薄 肥力低
不利农业生产
2.地貌与工程建设 (1)地形、海拔与工程建设 思考:地形与海拔与工程建设难度关系
自然条件恶劣
海拔高、地形崎岖
工程艰难
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
规模农业 多种经营
(3)坡度坡向影响农业的生产方式
坡度越大,土壤受侵蚀力越强;水土越易 流失。
读P.68,填写表格 3°~7° 7°~25 °
>25 °
等高种植 修筑梯田 林业、自然保护地
向(背)阳坡
坡向
迎(背)风坡
太阳辐射 水分条件
差异
北半球中、高纬度:
光照好
南坡
热量多
——蒸发强烈
坡缓,工程量小,施工难度小;道 路修建后平稳 引水 有一定的高差(自高而低) 顺流而下(自流) 工程
梯田 等高线稀疏地区,坡度不 超过25°,离水源近
港口 海港:海蚀地貌区 河港:凹岸
坡缓,水土不易流失;便于灌溉
水深坡陡
3.地貌与城市发展
思考: 平原与高原山地哪个地区城市多、规模大? 再思考: 平原、山区、丘陵、河谷山谷等城市格局如何?
(3)海岸地貌与港口建设 海积地貌
岸线开阔
坡度较小
平原海岸
航 道 较 浅 泥 沙 淤 积 旺 盛
无深港,大型 船舶难靠
水深坡陡
海蚀地貌
山地、丘陵海岸 潮 高 浪 大
适宜大型 船只泊靠
地貌与工程建设 典型问题:选址,并说明理由
选址原则 水库 河流最窄处及上游为盆 地地形.(“嘴”小“肚” 大)但要考虑城镇淹没情 况. 道路 沿等高线 理由 地处盆地峡谷地带.工程量小; 库容量大
(1)海拔决定城市分布
平原地区城市多、规模大; 高原山地地区反之。
(2)地貌制约城市空间结构
平原城市放射状拓展,发展空间大;
山区丘陵城市立体布局; 河谷山谷城市线状延伸。
4.地貌与旅游
拓展思考
长江入海河口地貌的演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旅游开发。
资料:
江苏(16.7万平方千米):垦殖指数44.5%。原因:平原广阔。
浙江(10.18万平方千米):垦殖指数17.0%。原因:多丘多山。
印度(297.47平方千米 )垦殖指数56.7%。比我国多80%。 原因:多平原和低矮的高原。
读P.68,填写表格
农业类型
平原 山区
实例地区 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 平原、四川盆地
水库大坝 高层建筑
工程选址
铁路 公路
地质坚硬
平原地区
土层深厚 地基松软、多流沙层
地基需加 固、防水
喀斯特地貌区
岩层的渗水性强 多地下溶洞
选址不当 容易出现 水库渗水 大坝开裂
复习:海蚀地貌;海积地貌海岸线特点
海蚀地貌海岸线特点:
曲折,地势险峻,坡陡水深。
海积地貌海岸线特点:
岸线平直,地势平坦,滩涂广阔
北坡
水分多
——南坡林木不如北坡茂盛
试一试:连线
• 湿润地区的平原 • 半干旱区的高原 • 湿润地区的丘陵 • 湿润区山背阳坡 • 适于多种经营 • 梯田种植业 • 种植业 • 畜牧业
• 湿润区10°山坡
• 林业
(4)地貌物质组成(土壤)影响农业的生产方式
冲积平原、三角洲
颗粒较细的泥沙 有利农业 土壤肥沃
专题 7 地貌
三.地貌与经济建设
基本要求: 评价某地地貌对农业生产、工程建设、城市发展、 旅游等的影响
农业生产
思考:地貌对哪些经济 部门影响显著?
工程建设 城市建设 旅游
1.地貌与农业生产
思考:海拔的高低可以影响到那些方面?



影响

土层的厚度
读P.67---68,填写表格
(1)海拔影响农业的生产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