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科相关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项七针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项七针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项七针”疗法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与禁忌。
本部分适用于“项七针”疗法的技术操作。
2 规范性引用文献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凡是不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 12346-2006 腧穴名称与定位GB 15982-201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T 21709.20-2009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医疗垃圾管理办法卫生部3 术语和定义《GB/T 20348-2006 中医基础理论术语》《GB/T 16751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和《GB/T 21709.20-2009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项七针,是“项七针疗法”的简称,指采用一定针刺手法针刺项部4个腧穴(风府及双侧的天柱、风池、完骨),共7针,以防治疾病的一种针刺疗法。
4 操作步骤与要求4.1 施术前准备4.1.1 针具准备选择1寸(0.25×25mm)或1.5寸(0.30×40mm)符合国家标准的合格毫针,建议使用一次性针具。
4.1.2 针具检查针具检查符合《GB/T 21709.20-2009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中4.1.3及附录B的规定。
4.1.3 腧穴定位腧穴定位符合《GB/T 12346-2006 腧穴名称与定位》的规定。
天柱:在颈后区,横平第2颈椎棘突上际,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风池: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注:项部枕骨下两侧,横平风府,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两肌之间凹陷中。
)完骨:在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中。
风府:在颈后区,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注:正坐,头稍仰,使项部斜方肌松弛,从项后发际正中上推至枕骨而止即是本穴。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篇一:治未病科相关技术操作规范治未病服务部相关技术操作规范1.毫针操作规范2.电针操作规范3.灸法操作规范4.拔罐操作规范5.头针操作规范6.刮痧操作规范7.穴位贴敷操作规范8.小针刀(刃针)操作规范9.温针操作规范10.穴位埋线操作规范11.腹针技术操作规范12.推拿疗法操作规范13.中药熏蒸操作规范14.经络检测仪操作规范15.多功能全科检测系统操作规范16.特定电磁波治疗器操作规范毫针操作规范1.针刺前要对患者进行辨证论治,按理、法、方、穴作出诊疗方案。
并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放心地接受针刺治疗。
2.检查针具的安全,并根据处方选穴,安排体位,以一次能把所选穴位针完为最佳体位。
3.暴露穴位处的皮肤,用碘伏或75%医用酒精对选好的穴位及临近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备用。
4.进针时,可采用单手或双手进针法将针刺入皮内,根据病情需要和穴位所处部位等,选择针刺方向、深度和角度,规定留针时间和治疗的疗程。
5.在留针时间内,根据病情的需要进行运针,催经运气,进行各种补泻手法的实施,保证针刺的治疗效果。
必要时可增加一些其他疗法在留针期间一并进行,如艾灸、红外线照射等。
6.留针时间一般控制在15—30分钟左右,留针时间到了就可以出针。
7.出针前应把其他的治疗方法先行停止、撤销。
出针时,一手用消毒棉签压住穴位附近,一手握住针柄,轻轻松动针身,再将针慢慢拔出,棉签顺势压住针孔,防止出血。
8.出完针后,要仔细检查所拔针具是否完整,患者身上是否有残留的针具等。
确定安全后,告知患者可以离开。
9.针刺过程中,若出现特殊情况,如晕针、弯针、滞针、断针等,可按应急预案进行处理和报告。
10.有要向患者讲明的注意事项及禁忌等,要在患者离开之前,向患者交代清楚,防止意外的发生。
电针操作规范1.使用电针前,要根据病人的情况,决定是否适合电针治疗,治疗时应选用何种波型,才能达到最佳疗效。
分册 中医“治未病”服务技术操作规范
广东省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建设工作指导手册分册1中医“治未病”服务技术操作规范广东省中医药局广东省中医“治未病”指导中心2015年7月目录第一章艾灸 (3)第二章拔火罐 (7)第三章推拿按摩技术操作规范 (10)第四章针灸 (12)第五章刮痧技术操作规范 (14)第六章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 (16)第七章热熨 (17)第八章耳穴压豆 (19)第九章熏蒸 (20)第十章药浴 (22)第一章艾灸1.作用和适应范围1.1作用(1)温经通络、祛湿散寒(2)升阳举陷、回阳固脱(3)消瘀散结、拔毒泄热(4)预防疾病、保健强身1.2适应范围艾灸对于内科疾病,骨伤科疾病,妇科及儿科疾病,以及各种痛证,感觉、运动功能障碍都有很好的预防保健效果。
艾灸还可强身保健,可常灸命门、关元、气海、中脘、足三里等穴。
2.注意事项(1)实施艾灸前要全面了解受术者整体状况明确诊断,做到有针对性;准备好施术时所需要的器材、用品等;指导受术者采取合适的体位;加强与受术者之间的交流,使其解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
(2)治疗过程中施术者要全神贯注艾灸操作要保持合适的温度,以受术者感觉舒适为佳,并且认真观察受术者的反应情况,必要时调整艾灸的角度及距离。
(3)治疗后受术者宜卧床休息5-10min,不宜马上进行剧烈运动。
3.操作方法3.1基本操作顺序(1)体位选择常用体位: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
(2)施灸顺序施灸的顺序,临床上常见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施灸壮数先少后多,施灸艾灶先小后大。
(3)施灸手法施灸手法有补有泻,需根据辨证而定,虚者宜补,实者宜泻。
3.2常见操作方法3.2.1温和灸(1)操作步骤将艾条燃着一端,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灸。
对于局部知觉减退的受术者或小儿,施术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施术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受术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
治未病科相关技术操作标准
治未病科相关技术操作标准
1. 引言
该文档旨在制定治未病科相关技术操作标准,以确保科技人员
能够正确地进行相关操作,并提高工作效率和结果准确性。
2. 相关技术操作标准
以下是治未病科相关技术操作的标准:
2.1. 实验设备使用
确保实验室设备的正常运行并进行定期维护。
在使用设备之前,检查其状况是否良好,且没有损坏或故障。
2.2. 样本处理
处理样本时,遵循以下步骤:
1. 严格按照实验室操作规范进行样本采集,并确保采用合适的和标识;
2. 在对样本进行任何处理之前,检查样本的完整性和质量;
3. 遵循正确的样本处理方法,以确保准确性和可靠性;
2.3. 数据处理和分析
对治未病科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遵循以下准则:
1. 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并确保使用公认的软件和工具;
2. 记录所有的数据和分析结果,以备将来参考;
3. 在对数据进行解释和表达结果时,要清晰明了,不夸大或歪曲实际情况;
2.4. 结果报告
在准备治未病科相关研究结果报告时,应包括以下内容:
1. 研究目的和背景;
2. 实验方法和材料;
3. 数据分析和结果;
4. 结论和讨论;
5. 引用参考文献和资料来源。
3. 总结
通过制定治未病科相关技术操作标准,我们能够确保科技人员在进行操作时准确无误,提高工作效率和结果准确性。
同时,这也有助于保证实验室工作的可重复性和科学性。
希望本标准能得到认真遵守,以提升治未病科研究的质量和可信度。
治未病操作规范
咸宁市中医医院中医治未病操作规范治未病科二零一零年目录一、推拿 (1)1、推法 (1)2、擦法 (2)3、揉法 (3)4、揉捏法 (4)5、搓法 (4)6、按法 (5)7、摩法 (6)8、拍击法 (6)9、抖法 (7)10、运拉法 (8)11、拿法 (10)12、滚法 (10)13、刮法 (11)14、掐法 (12)15、弹筋法 (13)16、拨法 (13)17、理筋法 (14)18、捏法 (14)19、扳法 (15)20、拉法 (15)二、足疗 (17)三、火罐 (18)四、刮痧 (20)五、熏蒸 (22)六、药浴 (24)七、冬病夏治敷贴 (25)八、针刺得操作规范 (29)九、灸法基本操作技术 (37)一、推拿1、推法用手或掌等部分着力于被按摩得部位上,进行单方向得直线推动为推法。
轻推法具有镇静止痛,缓与不适感等作用,用于按摩得开始与结束时,以及插用其她手法之间。
重推法具有疏通经络,理筋整复,活血散瘀,缓解痉挛,加速静脉血与淋巴液回流等作用,可用于按摩得不同阶段。
(一)方法与步骤1、用指或掌等部位着力于被按摩得部位上。
2、根据推法用力得大小,可分为轻推法与重推法。
选定力度后进行单方向得直线推动。
一般推3~5次。
(二)动作要领1、轻推法时用得压力较轻;重推法时用得压力较重。
作全掌重推法时,四指并拢,拇指分开,要求掌根着力,虎口稍抬起,必要时可用另一手掌重叠按压于手背上,双手同时向下加压,沿着淋巴流动得方向向前推动。
2、指、掌等着力部分要紧贴皮肤,用力要稳,推进得速度要缓慢而均匀,但不要硬用压力,以免损伤皮肤。
2、擦法用手得不同部位着力,紧贴在皮肤上,作来回直线得摩动为擦法。
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镇静止痛,能提高皮肤温度,增强关节韧带得柔韧性等作用。
轻擦法多用于按摩开始与结束时,以减轻疼痛或不适感。
重擦法多插用于其她手法之间。
(一)方法与步骤1、用手掌、大鱼际、小鱼际或掌根部位着力于皮肤上。
治未病操作制度
“治未病”工作操作制度
一、工作人员进入治疗室应衣帽整洁、仪表端庄,态度和蔼,微笑服务。
二、进行中医特色技术操作时(如施灸、拔火罐、普通针刺等)应严格按照相应操作规范执行,严禁违规操作,严防医疗意外发生。
三、严格执行责任到人制度,相关负责人认真检查相应医疗器械及材料的使用及耗损情况并登记签名,消耗性材料及器械耗损应及时上报并技术补充和修理、更换。
四、物品陈设合理,摆放整齐。
储物柜、治疗柜内各种医疗器械资料应标签(标识)完整、字迹清楚、位置固定、分类放置,并按时整理补充,用后放回原处。
各种物品、医疗器械,保持整洁有序,正常使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五、保持治疗室清洁整齐。
每次治疗后及时整理用物、治疗床。
随时清理治疗台面、治疗柜、治疗盘等,医疗垃圾做好分离处理工作,感染性医疗垃圾的处置必须严格按照相应处理规范执行。
六、对该项操作生疏或初次进行者,应有上级医师在场指导,不得独立操作。
七、治疗室应当勤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仅供参考)分册1:中医“治未病”服务技术操作规范
广东省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建设工作指导手册分册1中医“治未病”服务技术操作规范广东省中医药局广东省中医“治未病”指导中心2015年7月目录第一章艾灸 (3)第二章拔火罐 (7)第三章推拿按摩技术操作规范 (10)第四章针灸 (12)第五章刮痧技术操作规范 (14)第六章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 (16)第七章热熨 (17)第八章耳穴压豆 (19)第九章熏蒸 (20)第十章药浴 (22)第一章艾灸1.作用和适应范围1.1作用(1)温经通络、祛湿散寒(2)升阳举陷、回阳固脱(3)消瘀散结、拔毒泄热(4)预防疾病、保健强身1.2适应范围艾灸对于内科疾病,骨伤科疾病,妇科及儿科疾病,以及各种痛证,感觉、运动功能障碍都有很好的预防保健效果。
艾灸还可强身保健,可常灸命门、关元、气海、中脘、足三里等穴。
2.注意事项(1)实施艾灸前要全面了解受术者整体状况明确诊断,做到有针对性;准备好施术时所需要的器材、用品等;指导受术者采取合适的体位;加强与受术者之间的交流,使其解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
(2)治疗过程中施术者要全神贯注艾灸操作要保持合适的温度,以受术者感觉舒适为佳,并且认真观察受术者的反应情况,必要时调整艾灸的角度及距离。
(3)治疗后受术者宜卧床休息5-10min,不宜马上进行剧烈运动。
3.操作方法3.1基本操作顺序(1)体位选择常用体位: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
(2)施灸顺序施灸的顺序,临床上常见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施灸壮数先少后多,施灸艾灶先小后大。
(3)施灸手法施灸手法有补有泻,需根据辨证而定,虚者宜补,实者宜泻。
3.2常见操作方法3.2.1温和灸(1)操作步骤将艾条燃着一端,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灸。
对于局部知觉减退的受术者或小儿,施术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施术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受术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导引八法(附动作图解)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导引八法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导引八法的术语和定义、准备工作、操作方法与要求、练习时间、注意事项、禁忌、可能的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应急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提供中医“治未病”服务的机构,包括医疗机构中医“治未病”科室和中医养生保健机构。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ZY/T001.1-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年版)》《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0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导引八法 Eight approaches for daoyin treatment在传统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八个动作练习,锻炼全身肩、颈、腰、膝等多处关节,达到减轻和改善各种骨关节退行性疾病症情,增强肢体运动功能、感觉认知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及提高生活质量等目的的一套传统康复功法。
4 准备工作4.1 场地准备场地面积应保证人员之间相对宽松,做动作时不会发生相互碰撞。
室内需空气通畅,可安置一面镜子,纠正自身的动作。
室外需地面平整的空场地,同时避免大风、雨雪、雷鸣等恶劣天气。
4.2 练习人员准备4.2.1 衣着应宽松舒适,防寒保暖,穿平底鞋。
4.2.2 锻炼前做深呼吸及3-5分钟热身运动,充分活动四肢关节肌肉,避免运动过程中受伤。
4.2.3 饥饱适度,不可过饥或过饱状态下练习,不可在醉酒后、过度疲劳状态下练4.2.4 功法练习中需排除杂念、全神贯注。
4.2.5练习初期需培训人员指导,经培训合格且无不良反应者,在条件许可的环境下可自行开展练习。
4.3 培训人员准备4.3.1 培训人员需具有相关资质,掌握功法练习的适应症、诊断标准与临床表现。
4.3.2 培训人员需在初学者练习过程时提供指导与观察,准备意外情况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红外热成像面瘫病检查技术规范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红外热成像面瘫病检查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红外热像仪用于中医面瘫病(西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检查的技术操作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以被动式非接触方式测量人体表面温度的红外热像仪用于中医面瘫病(西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检查操作。
本标准适合于中医科、针灸科、康复科、治未病科等相关临床科室医师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2346—2006 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9665—2005 电子红外成像人体表面测温仪通用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红外热学 Infrared thermal imaging指远红外热像技术,也有称之为:医学红外热像技术、生物热学、热像图技术。
3.2 红外热像图技术 Infrared thermography限定为本规范所指定的被动式远红外热像图技术,一种了解机体功能性变化的检查。
3.3 红外热像仪 Infrared thermal imager限定为本规范所指定的狭义红外热像仪,又叫电子红外成像人体表面测温仪,指依靠被动接收人体自身热辐射的红外线信息,经转换、处理后变成可视化图像(也称为热像图),获得人体被测部位的表面温度及温度分布的仪器。
3.4 面瘫病【1】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称为“口眼㖞斜”。
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
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
3.5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瘫痪。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导引八法(附动作图解)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导引八法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导引八法的术语和定义、准备工作、操作方法与要求、练习时间、注意事项、禁忌、可能的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应急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提供中医“治未病”服务的机构,包括医疗机构中医“治未病”科室和中医养生保健机构。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ZY/T001.1-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年版)》《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0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导引八法 Eight approaches for daoyin treatment在传统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八个动作练习,锻炼全身肩、颈、腰、膝等多处关节,达到减轻和改善各种骨关节退行性疾病症情,增强肢体运动功能、感觉认知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及提高生活质量等目的的一套传统康复功法。
4 准备工作4.1 场地准备场地面积应保证人员之间相对宽松,做动作时不会发生相互碰撞。
室内需空气通畅,可安置一面镜子,纠正自身的动作。
室外需地面平整的空场地,同时避免大风、雨雪、雷鸣等恶劣天气。
4.2 练习人员准备4.2.1 衣着应宽松舒适,防寒保暖,穿平底鞋。
4.2.2 锻炼前做深呼吸及3-5分钟热身运动,充分活动四肢关节肌肉,避免运动过程中受伤。
4.2.3 饥饱适度,不可过饥或过饱状态下练习,不可在醉酒后、过度疲劳状态下练4.2.4 功法练习中需排除杂念、全神贯注。
4.2.5练习初期需培训人员指导,经培训合格且无不良反应者,在条件许可的环境下可自行开展练习。
4.3 培训人员准备4.3.1 培训人员需具有相关资质,掌握功法练习的适应症、诊断标准与临床表现。
4.3.2 培训人员需在初学者练习过程时提供指导与观察,准备意外情况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治未病科服务操作规范服务规范
治未病科服务规范
一、服务内容: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是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以个体人健康状态为中心,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通过结构化设计、规范化模块的系列服务,全面防范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并在经济上实现可持续的健康保障—服务模式,以实现“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目标,达到祛病健人、健康长寿的目的。
二、服务流程和步骤:
1.智能建库:各“治未病”服务合作科室、机构负责协助为服务对象建立私人健康状态数据库。
2.辨筛检测:
2.1中医体检:辨体质、易患疾病、,四诊辨证候、脏腑经络等;
2.2健康体检:常规体检,“易发疾病”专项体检,特殊人群专项体检等;
2.3健康测评:生存质量,心理指数,睡眠质量监测评估等。
3.评估:
3.1中医评估:通过中医四诊及仪器对患者整体状态进行中医脏腑经络分析评估;
3.2健康管理评估:联合体检中心对患者身心进行整体分析评估。
4.跟踪服务:
4.1适时采集录入、存储、整合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信息;
4.2维护和管理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信息;
4.3健康状态预警;
4.4专家电话咨询;
4.5健康提示短信.
5.干预:
5.1未病先防——制定个体健康状态风险管理方案(含“易发疾病”的预防);针对“易发疾病”的预防,提供调理整体功能状态的非药物特色技术方法和产品;
5.2既病防变——体质调理针对个体人的体质类型,提供调理体质的食品等产品和有关技术方法;针对亚健康及疲劳状态人群的中医中药内外调理干预;5.3瘥后防复——针对中医慢病进行调护管理。
5.4文化干预:书刊、音像、专家讲座。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健康状态表征参数采集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中医健康状态表征参数采集技术操作规范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常用中医健康状态表征参数采集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内容与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本规范适用于中医健康状态表征参数采集的技术操作。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2.1 中医健康状态是人与自然、社会协调以及自身阴阳动态平衡的结果,是“形神合一”、“天人合一”和“阴平阳秘”的功能状态[1-2]。
2.2 望诊通过视觉对人体的全身、局部及排出物等方面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健康状态,诊察病情的方法[3]。
2.3 舌诊通过观察人体舌质、舌苔和舌下络脉的变化,以了解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诊察方法[3]。
2.4 闻诊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以了解健康状态,诊察病情的方法[3]。
2.5 问诊通过对受检查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的询问,以了解健康状态,诊察病情的方法[3]。
2.6 切诊用手指或手掌对受检者的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从而了解健康状态,诊察病情的方法[3]。
2.7 脉诊用手指对受检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身体状况,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3]。
3 望诊[3-7]3.1 内容与操作方法3.1.1 全身望诊3.1.1.1 望神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健康状态、了解病情,既包括对脏腑功能活动表征的观察,也包括对意识、思维、情志活动状态的审察。
是对神气与神志的综合观察判断。
以两目、面色、神情及体态为观察重点。
——两目:目光炯炯,精彩内含,两目运动灵活,说明脏腑精气充足。
——面色:皮肤荣润,红光满面,为神气充盛之象。
——神情:神志清晰,思维有序,表情自然,表明心神健旺。
——体态:形体丰满,动作敏捷,转摇自如,属精气充盛。
3.1.1.2 望色观察人体皮肤色泽变化以诊察健康状态的方法。
包括望皮肤颜色和光泽。
重点是望面部皮肤的色泽。
常色是指人体健康时面部皮肤的色泽。
我国正常人的常色特点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草案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穴位贴敷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穴位贴敷的术语和定义、指导原则、操作步骤与要求、施术后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注意事项、禁忌。
本规范适用于“治未病”穴位贴敷技术操作。
本规范应用环境包括中国各级医院治未病门诊部或住院部,有中医专业医师的基层、社区、医院,及养生保健机构。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并适时采用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T12346-2006《穴位名称与定位》GB/T21709.9-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9部分:穴位贴敷》ZYYXH/T176-2010《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穴位贴敷》ZYYXH/T157-2009《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2-2006《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穴位贴敷穴位贴敷[1](acupuncture point application)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人体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的经皮吸收,刺激局部经络穴位,激发全身经气,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其中采用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引起局部的发泡,甚至化脓,中医称之为“灸疮”,这种特殊的穴位贴敷方法称为“天灸”、“自灸”、或“发泡疗法”。
如果将药物贴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防治疾病时,又称“敷脐法”或“脐疗”。
3.2赋形剂赋形剂[2](excipient),是为使药物有黏性而加入的物质。
用来将研成粉末状的药末混合,以便制备成药饼、药糊或膏剂等进行穴位贴敷。
在穴位贴敷时,一般均需要使用赋形剂对所用药物进行调和。
3.3中医体质中医体质[3](Constitu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治未病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治未病相关技术操作规范1.毫针操作规范 (2)2.电针操作规范 (6)3.三棱针操作规范 (9)4.灸法操作规范 (12)艾柱灸操作规范 (13)艾条灸操作规范 (15)5.拔罐操作规范 (17)6.红外线照射操作规范 (18)7.中药熏洗足疗法操作规范 (20)8.点刺放血配合围针治疗带状疱疹操作规范 (22)9.耳穴埋籽治疗操作规范 (25)10.刮痧操作规范 (27)11.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28)12.中药灌肠治疗操作规范 (30)13.穴位注射治疗操作规范 (33)14.中药熏蒸操作规范 (35)15.推拿操作规范 (37)16.梅花针扣刺操作规范 (42)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范【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臵,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治未病科相关技术操作指南
治未病科相关技术操作指南
引言
本操作指南旨在为治未病科相关技术的操作提供指导。
治未病科(Preventive Medicine)是一门注重预防疾病的学科,通过科学手段,预测和识别潜在的疾病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以下是治未病科相关技术的操作指南。
技术操作指南
1. 风险评估技术
- 使用合适的风险评估工具,例如疾病风险评估问卷,对个体进行全面评估。
- 根据评估结果,判断个体的疾病风险等级,并提供相应的建议。
2. 智能数据分析技术
- 收集个体的健康数据,包括生命体征、生活方式、疾病史等信息。
- 利用智能数据分析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供个体健康状态的评估。
3. 干预措施实施技术
- 根据个体的疾病风险等级和健康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措施。
- 提供有效的健康管理建议,包括合理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定期体检等。
4. 追踪和评估技术
- 对个体的健康状况进行定期追踪和评估,监测干预措施的效果。
- 根据评估结果,对干预措施进行调整和优化。
结论
治未病科相关技术的操作指南提供了对个体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和干预的指导。
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智能数据分析和个性化的干预措施,可以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个体信息的保密和操作的合法性。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好嘞,以下是为您创作的关于“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的文案:中医这门古老的学问,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宝藏,里面藏着无数让我们保持健康的秘诀。
而其中“治未病”这个理念,更是宝藏中的璀璨明珠。
今天,咱们就来唠唠中医治未病的技术操作规范,这可真是一门大学问!我先跟您说个事儿。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中医健康讲座。
讲座现场来了好多人,大家都对中医治未病充满了好奇。
有位大姐,看上去脸色不太好,满脸疲惫。
她跟旁边的人说,自己总是感觉浑身没劲儿,稍微干点活儿就累得不行。
这时候,讲座的中医老师就开始讲了,说这大姐的情况,很可能就是身体在“报警”,但还没到生病的程度,这时候就得用中医治未病的方法来调理调理。
那到底啥是中医治未病呢?简单来说,就是在疾病还没发生的时候,就采取措施预防它。
这就好比下雨天前提前准备好雨伞,而不是等被雨淋湿了才想起来找伞。
中医治未病的技术操作规范,那可是有一套严格的流程和方法的。
比如说饮食调理。
咱中国人讲究“民以食为天”,但这吃也有讲究。
不能胡吃海塞,得根据自己的体质来。
像热性体质的人,就得少吃辛辣油腻的东西;寒性体质的呢,就得多吃点温热的食物。
我有个朋友,特别爱吃辣,无辣不欢。
结果呢,脸上总长痘,嘴里还经常溃疡。
后来去看了中医,中医告诉他,他本身就是热性体质,再这么吃辣,身体的火气就更大了。
这朋友听了中医的话,开始调整饮食,多吃些蔬菜水果,慢慢的,脸上的痘少了,嘴里也不溃疡了。
还有起居有常。
这说的是咱们得有规律的作息时间。
现在好多人喜欢熬夜,晚上不睡早上不起,这可不行。
中医认为,晚上是身体各个器官休息和修复的时间,如果总是熬夜,就会打乱身体的节奏,容易生病。
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历。
有一段时间工作忙,天天熬夜加班,结果那段时间身体特别差,总是感冒。
后来调整了作息,每天早睡早起,身体才慢慢好起来。
运动保健也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一环。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但这运动也得适度,不能过度劳累。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按穴悬灸+草案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按穴悬灸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按穴悬灸的术语和定义、场所环境、灸材选择、施术前准备、操作原则、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禁忌与不良反应的应急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养生保健场所中按穴悬灸的操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ZYYXH/T157-2009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3 术语和定义《GB/T 20348-2006 中医基础理论术语》、《GB/T 16751.3-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GB/T 21709.1-2008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部分: 艾灸》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按穴悬灸 suspended moxibustion with acupoints pressed一手按穴、另一手持艾条,在穴位所在皮肤的表面以上至少9cm悬空而灸的一种艾灸方法,属于温和灸的一种。
4 按穴悬灸场所环境4.1基本要求宜设置单间,每间悬灸室面积不低于5㎡,房间中配置1张床、1个工作台、可连带鞋柜,上面放所用的材料,如艾油、艾条、火柴、弹灰缸、牙签等。
可于悬灸床一侧放一张靠椅作为足浴功能区。
如条件允许,足浴功能区宜设在单独房间内,或根据场所大小,分隔成若干个私密小间,每个小间放2-3张座椅或沙发。
4.2环境要求每个悬灸室应安置通风排气设备,保持室内空气流畅;冬季室温宜控制在22℃左右,夏季室温宜控制在28℃左右。
5 灸材选择5.1 艾绒选择艾绒应由3年以上陈艾制成,精细度在3:1以上,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中的有关要求。
5.2 艾条规格艾条规格应为10.5 × 1.75cm,净重宜为12g左右,燃烧时长不低于75分钟。
6 施术前准备6.1 体质辨识6.1.1 按穴悬灸的适宜人群可参见附录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未病服务部相关技术操作规范1.毫针操作规范2.电针操作规范3.灸法操作规范4.拔罐操作规范5.头针操作规范6.刮痧操作规范7.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8. 小针刀(刃针)操作规范9. 温针操作规范10. 穴位埋线操作规范11. 腹针技术操作规范12.推拿疗法操作规范13.中药熏蒸操作规范14.经络检测仪操作规范15.多功能全科检测系统操作规范16.特定电磁波治疗器操作规范毫针操作规范1.针刺前要对患者进行辨证论治,按理、法、方、穴作出诊疗方案。
并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放心地接受针刺治疗。
2.检查针具的安全,并根据处方选穴,安排体位,以一次能把所选穴位针完为最佳体位。
3.暴露穴位处的皮肤,用碘伏或75%医用酒精对选好的穴位及临近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备用。
4.进针时,可采用单手或双手进针法将针刺入皮内,根据病情需要和穴位所处部位等,选择针刺方向、深度和角度,规定留针时间和治疗的疗程。
5.在留针时间内,根据病情的需要进行运针,催经运气,进行各种补泻手法的实施,保证针刺的治疗效果。
必要时可增加一些其他疗法在留针期间一并进行,如艾灸、红外线照射等。
6.留针时间一般控制在15—30分钟左右,留针时间到了就可以出针。
7.出针前应把其他的治疗方法先行停止、撤销。
出针时,一手用消毒棉签压住穴位附近,一手握住针柄,轻轻松动针身,再将针慢慢拔出,棉签顺势压住针孔,防止出血。
8.出完针后,要仔细检查所拔针具是否完整,患者身上是否有残留的针具等。
确定安全后,告知患者可以离开。
9.针刺过程中,若出现特殊情况,如晕针、弯针、滞针、断针等,可按应急预案进行处理和报告。
10.有要向患者讲明的注意事项及禁忌等,要在患者离开之前,向患者交代清楚,防止意外的发生。
电针操作规范1.使用电针前,要根据病人的情况,决定是否适合电针治疗,治疗时应选用何种波型,才能达到最佳疗效。
2.根据病情,选用穴位,一般选用3-5对穴位为宜,一对穴位之间的距离不宜过近或过远,同时禁止一对电极之间的回路通过心脏,防止意外发生。
电针穴位的针刺方法如同毫针操作,得气后才能接上电极。
3.选择适应患者病情的电针仪品种,常用的电针仪有G —6805型、WQ—10A型等,有其不同的临床适应范围。
4.使用电针前,先将电针仪所有的旋钮归零,按键松开,将每对输出电极分别接在一对穴位的两根毫针上,负极接主穴针,正极接配穴针;也可不分正负极,将一对电极任意接在相关穴位的两根针上。
5.接上电源,打开电源开关,按预先设定,选择适当的波型和频率。
6.打开控制已接毫针的电极的输出旋钮,逐步调高输出电流至所需强度,一般输出电流的强度控制在患者能够耐受的范畴,防止电流过大产生电离灼伤。
一般通电时间为5—20分钟,有些病人可延长至几小时不等。
7.治疗结束时,先将输出旋钮调回到零位,关闭波型和频率开关,最后关闭电源,取下导线,按毫针方法出针。
8.如需使用单穴电针时,可选取有神经干通过的穴位,将针刺入,接上一个电极,另一个电极接在浸湿的纱布上,固定在相隔一定距离的同侧经络的皮肤上,操作同前。
9.使用电针过程中,如出现晕针、滞针、弯针、断针等意外时,可按毫针刺法同样处理。
灸法操作规范1.使用灸法时,应根据灸法的特性,选择适合灸法的疾病,对实热证、阴虚火旺等证型要慎用或禁用灸法。
2.在对病人施用艾灸之前,要根据病情选用艾灸的种类。
艾灸的种类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和其他灸法。
3.艾灸时先要安排病人的体位,充分暴露艾灸部位,易燃品要远离点燃的艾火,防止意外产生。
4.艾灸过程中,操作者要思想集中,注意患者对艾火热量的反应,随时调整艾火与皮肤之间的距离,防止烫伤意外发生。
一旦出现烫伤,按照烫伤应急预案进行处理。
5.艾灸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5—30分钟左右,特殊灸法可缩短或延长艾灸时间。
一般以被灸部位出现潮红或患者感觉灸热透入深部为度。
6.如果多个部位需要艾灸时,要注意艾灸的先后顺序,一般来说,施灸的顺序,是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后灸下部;若是艾炷灸,则要先灸少壮部位,后灸多壮部位;先灸艾炷小者而后灸艾炷大者。
临床上还需结合病情灵活应用,不能拘泥不变。
7.在施用艾灸时还要严格执行艾灸的注意事项和禁忌症,不要犯虚虚实实之戒或其他的不良后果。
8.艾灸完毕,要把艾火完全熄灭,防止火灾发生。
并根据患者的情况,嘱其注意事项和艾灸部位的护理。
拔罐操作规范1.拔罐前应认真检查和询问病人,是否适合拔罐,并拟定拔罐部位和治疗方案。
向患者作好解释,消除恐惧心理,配合完成拔罐治疗。
2.操作前,要检查所需药品、器材、罐具,是否齐全,同时进行消毒,做好施术前的一切准备。
3.安排好患者的体位,尽量能一次性拔完所安排的火罐。
4.在进行特殊拔罐时,如闪罐,动作要轻巧,速度要快,防止造成皮肤损伤;走罐,选用中号火罐,并在走罐部位涂上润滑剂或药油,即可以保护皮肤不受损伤,又可以提高疗效;刺络拔罐和针罐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若创口较大时,要用无菌纱布或创可贴保护创口二小时以上。
5.留罐时间一般在5—15分钟左右,如采用透明罐时,也可视罐内皮肤颜色来决定留罐时间,一般皮肤出现深红色或略见瘀斑时,即可取罐。
6.取罐时要一手抓罐,另一手的手指按罐口边缘的皮肤,使罐口漏气,火罐自然松脱即可。
千万不能强行取罐,以防损伤罐口皮肤。
7.拔罐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定操作,火源和易燃品要远离操作面,防止烫伤和火灾发生。
若出现烫伤,按烫伤应急预案处理。
头针操作规范1.在头针操作前,先要了解和分析病情,是否是头针的适应症,并告知患者应怎样配合医生,完成头针的治疗。
2.头针前先要选择合适的针具,规划头针的部位,并嘱患者剪短或剃光头发,以备操作。
4.头针主要是治疗脑源性疾病,所以,在选用脑部刺激区(标准线)时,一侧肢体疾病,常选用对侧头部穴线;二侧肢体或脑及全身疾病时,常选用二侧穴线。
并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配合其他穴线共同治疗。
4.进针前,选择合适的体位,对需要针刺的穴线进行常规消毒。
5.选用26—28号1-1.5寸不锈钢针,针身与头皮呈30度夹角快速将针刺入皮下,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将针快速推进到相应的深度。
6.进针后,术者一手拇、食指结环,固定针柄,来回快速旋转,捻转速度在200次/分钟左右,每次旋转各拉动两圈左右。
连续捻转2—3分钟,留针5—10分钟,再重复操作。
共操作三次,即可出针。
捻针或留针时,患者主动或被动活动肢体,加强患肢功能锻炼,有利于提高疗效。
也可用电针仪代替手法捻转。
7.出针时,先握住针柄轻轻转动针身,如针下无沉紧感,再快速出针。
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8.头针治疗一般可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间隔5—7天后,再继续下一疗程。
9.由于头针刺激强,时间较长,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情况,以防晕针。
10.其他注意事项,参照教科书执行。
刮痧操作规范1.操作前要熟悉刮痧的穴区分布状况,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穴区配伍,刮痧前注意跟患者沟通2.刮痧就有开泄腠理、驱邪外出、调理气血的作用,适用范围较广,治疗前应根据病情选用治疗方法,常用的工具有铜钱、瓷勺、砭石等。
3.治疗前,要对局部部位常规消毒,破损、脓肿处慎刮。
4.刮痧一般根据穴位选择摆正体位,一般刮背部取俯卧位或伏坐位,刮胸腹部时取仰卧位,暴露需刮部位5.用铜钱、瓷勺或砭石蘸取润滑油,在背部沿脊柱两侧先自上而下各刮20-30次,至皮肤开始出现紫红斑纹,再自大抒穴开始由里向外刮15次左右,依次从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沿肋间隙由里向外各刮15次左右,脊柱两侧各出现6-8条弧形斑痕。
上腹部可从中脘、梁门进行上下刮动。
颈部前后均可自上而下刮,肘窝、腘窝处亦可行刮痧治疗6.刮痧完毕,为病人擦干汗液或更换汗湿衣裤,盖被卧床休息。
7.刮痧后带毛孔恢复原状后,方可洗浴,一般3小时左右。
8.刮痧不能大面积刮痧;较大动脉血管、淋巴结部位慎刮;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及妇女乳头禁刮;身体有痔、疮肿、伤口破溃部位禁刮。
9.刮痧治疗时亦应注意防止晕刮。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1.操作前,要选择适合穴位贴敷治疗的病种,安排合适的药物,并根据不同的病情安排好多组穴位以供贴敷时轮换使用。
2.先将选好的药物加工成细末,榨好姜汁,二者以10g ︰10ml的比例,混和调成较稠干膏状,置于冰箱内冷藏保存备用或当天调配使用。
3.贴药前,先将调制好的膏状药再做成直径1—1.5mm 的药饼,放置在直径约50—60mm大小的胶布中央备贴。
4.贴药时,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相应的配伍好的穴位,患者以坐姿为主,进行贴药。
穴位处有皮损、皮疹、溃疡者禁用。
5.一次贴药选用5—6个穴位,最多不超过10个穴。
贴药时间:14岁以下小儿约贴1—2小时左右,成人约贴2—3小时左右,少数人反应较迟缓者,可贴4小时以上,一般不超过6小时。
6.穴位贴敷疗法常年可以应用,一般多在三伏天和三九天时,针对一些寒性病、反复发作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疼痛性疾病等,进行群集性贴药,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
又称为“三伏天灸”和“三九天灸”。
7.局部有过敏现象(皮肤瘙痒、皮疹、发热过甚、疼痛等),立即停止敷药;若贴药后出现水泡,也无须惊慌,可按烧伤处理。
出现小水泡,外搽龙胆紫药水即可;若水泡较大,可用消毒针刺破水泡,使之瘪后,再外敷无菌敷料即可。
或按烫伤应急预案处理。
8.小儿皮肤娇嫩,故三岁以下婴幼儿不宜贴药;孕妇(尤其是早孕者)不宜使用,防止坠胎或早产。
9.敷药后,要固定好,防止脱落,导致敷药时间不够,影响疗效。
贴药期间不宜参加重体力劳动或体育活动,防止出汗后,使药物脱落,影响疗效。
10.贴药当天禁食海鲜、冷饮、辛辣食物、肥肉等油腻食品。
小针刀(刃针)操作规范1.小针刀(刃针)是一种闭合性微创手术,有其特定的临床意义。
所以,在操作前要根据病情,寻找施术部位(多数为痛点、压痛点、阳性反应点等),如不能找到明确的术点,则不应该选用本法治疗。
2.选择好术点,作好标记,方便针刺,按常规消毒对术野皮肤进行消毒(常用碘伏)。
3.将小针刀(刃针)针刃置于标记处,将针刀迅速刺入皮肤,进入皮下组织,逐层依次进入,直至预期刺到的组织部位。
4.在时该部位进行适当手法操作(切、割、拨、刺等)。
进行操作时,动作要轻巧,禁止动作过大,损伤正常组织或重要脏器。
5.术毕,将小针刀(刃针)拔出体外,若要加拔罐者,立即拔罐。
6.尽快用止血贴封住针口,按压止血1—5分钟。
7.在2小时内,针口处尽量不要被沾水或受到污染,防止针口感染。
8.如果针后1—2天内,针口处有刺痛感、牵拉感等,是属正常反应,不必特殊处理。
若疼痛剧烈者,请及时与医生联系,以免造成新的伤害。
9.若需第二次手术者,一般间隔1—3天;在同一部位再次手术者应间隔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