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基础大纲汇总

合集下载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考纲复习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考纲复习
功:物体能量转化的多少。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发生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时,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这个结 论叫做机械能守恒定律。
• 力的三要素: ①力的大小 ②力的方向 ③力的作用点
力的图示: 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它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 箭头所沿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2-2重力
• 重力的性质 ①重力: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作用而产生的力,叫做重力。[教材有误,缺字] ②重力方向:竖直向下,但并不是完全指向地心 ③重力大小:G=mg
电阻 R
功率 P
总电阻等于各导体电阻之和
R总=R1 R2 R3
总功率等于各导体电阻功率之和
P总=P1 P2 P3
实际功率 P实
实际功率与电阻值成正比
U1 =U 2 =U3 R1 R2 R3
实际功率与 额定功率
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成反比
并联电路
用电器同极相连 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U总=U1=U 2=U 3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它的 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相邻的边表示分力、对角线表示合力
5-1参照物、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 参照物:在描述运动时,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任何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 • 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 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时的实际速度,就叫做运动物体在这一时刻或通
1)只有在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加速大小与作用力成正比, 2)只有在作用力不变的条件下,才能说物体的加速度和它的质量成反比。 3)加速度和力都是矢量,它们的方向总是相同 4)如果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式中的F就是这几个力的合力。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地理部分)》教学大纲 - 副本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地理部分)》教学大纲 - 副本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地理部分教学大纲(适用于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刘金峰制定2016.03.09《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地理部分)》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一、课程性质:《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地理部分)》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综合基础课。

本课程将地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加以系统化,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和针对性。

二、课程目的要求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一些地理科学的基础知识,认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人类必须遵守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同时,让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理念渗透于每个学生的心中。

使其有利于现代生活及个人生活的实际应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地理科学素养,以适应学前教育教师文理兼教的实际需要。

要求:课程内容按照人们对地理科学学习一般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认知到应用,的方法从事基础地理教学。

同时,以兼容性强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例如地球、人口变迁、城市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来包容素材,并加以整合。

让学生了解地理科学的基本知识与实际应用,了解一些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教学时数本课程学分为3学分。

教学时间具体分配见下表:注:如果学时数仅限于32学时,则可删去本大纲部分内容,32学时中,不包括实验、考试的时间第三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建议第一章地图和地球一、教学内容及要求1.了解地球、地球仪、地图的基本知识,了解地图三要素,了解观察、实验方法,了解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

2.理解地理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和重点:地球结构、地形图、地图三要素,对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

三、教学建议1.讲解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2.自学时阅读方法为主,可配合录音带。

第二章从宇宙中看地球一、教学内容及要求1.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起源、和地表的形态,了解地球运动方式。

2.理解地球形状与大小。

3.逐步树立起自然界的物质观。

二、重点难点重点:太阳及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地球的外部圈层、陆地的形态。

闽南师范大学815自然科学基础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闽南师范大学815自然科学基础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2020年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自然科学基础一、命题原则1、考试内容:按照教材《自然科学基础》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张民生主编,2008年8月 (2015.3重印)。

2、考核要求要求考生了解并掌握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最必需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借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考试既重视知识、理论的考核,又重视应用能力的考核。

考核分三个认知能力层次,即从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进行命题。

各层次的含义如下:了解:是指学习本课程后,对于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必须有透彻的了解,并且能够准确地表述。

理解:本层次要求达到的水平是在了解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地把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能对有关问题进行正确的阐释。

掌握:是指能够掌握分析问题的技能,能够运用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3、每份试卷总分值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闭卷考试(学生可带计算器)。

二、试题类型及结构本课程试卷采用题型分为五种: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

各类题型的分数大体比例为:填空题占20%,选择题占20%;简答题占10%;计算题占40%,论述题占10%。

1、选择题:(约占20%);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理解和判断;2、填空题:(约占20%)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3、简答题(约占10%)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4、选做题(约占40%)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原理,有关公式的掌握与应用,考察分析问题的能力;5、论述题占(约占10%)主要考察学生够掌握分析问题的技能,能够运用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三、考试范围及要求为了贯彻前面提到有关调整和精神,本考核说明在教材内容取舍、侧重方面作了较大修订。

舍弃了第一、第八章,选取第二、三章大部分及其他各章有实用意义的内容。

对图和实验作了精选,形成性考核册补充了四个实践案例和10个素质教育题(这些案例和题的原理也包含在所选定的教材中)。

大一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点

大一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点

大一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点导论:大一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将介绍大一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几个重要点。

1. 物质与能量:物质是构成我们身边一切事物的基本组成部分,而能量则是使物质运动和变化的基本原因。

物质和能量的存在与相互转化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大一物理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基本性质和能量的各种形式,包括机械能、热能、电能、光能等等。

2. 原子与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而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个原子组成的大分子。

大一化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原子和分子的结构和性质,以及元素周期表的基本原理。

了解原子和分子的结构有助于我们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过程。

3. 生物与生命现象: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基本组成、结构、功能和发展变化的科学。

大一生物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生命的起源和演化、遗传与进化等内容。

了解生物的基本知识有助于我们理解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4. 地球与环境: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大一地球科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外部形态和气候变化等内容。

了解地球和环境的基本知识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5. 科学方法与实践:科学方法是科学研究中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它包括观察、实验、推理和验证等步骤。

大一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中,我们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锻炼了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能力。

掌握科学方法对于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大一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点的学习对于我们的科学素质和科学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物质与能量、原子与分子、生物与生命现象、地球与环境以及科学方法与实践等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培养科学思维,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无。

自然科学基础大纲汇总

自然科学基础大纲汇总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311ZB003课程名称:《自然科学基础》 natural science base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授课学时:64学分: 4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综合基础课。

本课程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天文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加以综合,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和针对性。

课程目标:知识: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从现代综合性的视野了解世界的物质性;♦宇宙世界的形成和演化;太阳系结构、起源、特征、演化♦地球环境及演化、自然地理分异、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物质构造之迷、运动和力、分子运动和热、电磁与光♦化学反应的实质及类型、无机界与无机化学、有机物与有机化学♦生命的起源、基本特征与结构生物的进化、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生物工程技术能力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员获得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

,拓宽学生知识面,形成的综合性的知识结构,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态度与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获得研究和探究相关学科的乐趣。

用科学的方法及科学的态度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

善于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

先修后续课程:先修中学化学、中学物理、中学生物及中学地理等课程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

了解自然科学的历史演进。

2.理解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重点与难点】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主要内容】1.1 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1.2 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1.3 自然科学的历史演进第二章宇宙世界【目的要求】1.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及太阳系的组成。

2.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演说。

3.掌握宇宙大爆炸理论及太阳的圈层构造及各圈层的特征。

【重点与难点】1.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演说。

第一讲 自然科学概述

第一讲 自然科学概述
基础科学 技术科学 工程科学 将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 应用于工程实践,并在具体的 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创造新 技术、新方法,使科学技术迅 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工程科学的发展,必将丰富、 完善技术科学、基础科学, 因为它是技术科学、基础科 学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认识世界过程 揭示现象的机理、 侧 中,进行新探索,层次、关系,并提 重 获得新知识,进 炼出工程技术中普 点 而形成更为深刻 遍适用的原则、规 律和方法 的理论 基础科学是技术 联 科学、工程科学 的先导,也是衡量 系 一个国家科技水 平与实力的重要 标志
一、基础科学 1、基础科学:以自然现象和物质运动形式为研究对 象,探索自然界发展规律的科学。 天文学 基 础 科 学
地理科学
生物学 物理学 化学
1)天文学:研究天体的结构、运动、起源和演化。
天体测量学 天体力学 天 文 学 天体物理学 天体演化
射电天文学 恒星天文学
2)地理科学:研究地球的组成、结构、演化和运动 规律的学科。 地球物理学
(二)外国古代自然科学成就 1、古埃及: 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太阳历,把l年确定为365天。 在公元前两千多年修建的国王陵墓——金字塔,是古代建 筑的奇迹,是古埃及人聪明智慧的象征。 2、古印度 发明了目前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 10个数字符号。 3、巴比伦 发明了阴历历法 编制了日月运行表,可计算月食出现的周期。 发明了最早的冶铁技术,建造了世界上最雄 伟气派的城市——新巴比伦城。
2)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 ①牛顿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 其他任何物体所作用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第二定律:物体受到外力时,物体所获得的加速度的大小与 合外力的大小成正比,而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 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 用于不同的物体上。 ②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吸引 力,引力的方向沿着两个物体连线的方向,力的大小与两 个物体质量乘积成正比,与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 反比。 万有引力公式: G值为

自然科学技术概论 大纲(1)

自然科学技术概论 大纲(1)

自然科学技术概论大纲(1)专题一科学与技术概论第一节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概念一、什么是科学(一)科学的含义辞海解释: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看成是知识、知识发展和知识运用过程的统一。

(二)科学的特征1 它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理论、概念或原理、学说。

2 它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具有重复性、再现性和可比性的特点(检验科学的三性的基本原则,符合三性――真科学、否则假科学)。

3 它具有连续性、深入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4 它的发展变化没有止境。

二、什么是技术(一)技术的含义愿意:是指个人所掌握的技巧、手艺等技能或本领。

表现形式:知识形态和物质形态两个方面。

根本目的:在于对自然界的控制和利用。

价值标准:在于是否实用和带来何种经济效益。

(二)技术的特征1 综合性与集成性2 通用性与适用性3 依存性和连锁性4 先进性与经济性5 技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 6 个性化(三)技术的本质为实现预期结果而重复进行的优化操作。

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一)两者的区别1、职能性质上的区别科学的根本职能是认识世界,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着重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的根本职能是改造世界,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控制、利用和保护,着重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科学――精神财富,技术――物质财富。

成果表现:科学――新现象、新规律、新法则的发现,技术――新工具、新设备、新方法、新工艺的发明。

2、发生地的区别科学以大学为中心,技术以企业为主体(企业是技术发明与技术开发的主体)(二)两者的联系相辅相成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有科学,在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技术是中间环节,技术是科学原理的物化和应用,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是技术的升华。

(三)两者关系发展的新趋势科学的技术化是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技术的科学化是现代技术生命力所在。

第二节科学技术系统一现代自然科学的分类与结构(一)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科学研究经历的三个阶段: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开发性研究。

自然科学复习要点

自然科学复习要点

自然科学基础复习要点一、自然科学概述1、自然科学:人类在探索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反映自然界的现象、物质形态、结枸、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b5E2RGbCAP2、技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科学知识相结合的改造自然的各种技能、工具和规则体糸。

p1EanqFDPw3、自然科学的性质<1)、自然科学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它没有国界、没有阶级性。

<2)、自然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3)、自然科学知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4、自然科学的作用:<1)、自然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力,能推动杜会生产力的发展;<2)、自然科学能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

5、自然科学的来源:<1)、生产实践是自然科学的最基本来源;<2)、科学实验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来源。

6、自然科学发展的动力:<1)、客观事实和理论间的对立统一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2)、社会需要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历史上主要科学家及其主要成就:1、公元前384—322年,希腊:亚里士多德“集古希腊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地理学、天文学、生理学和生物学等知识大成的博学家,古代最伟大的科学家”。

其中,形式逻辑学和物理学对后世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较大。

DXDiTa9E3d2、公元前90—168年,希腊:托勒密:集地球中心论之大成,建立完整的“地心说”。

3、公元前300年,希腊:欧几里德:著《几何原本》与公理法。

4、公元前287—212年,希腊:阿基M德:著《论平面的平衡》及“浮体定律”,称物理学之父。

5、公元129—200年,希腊:盖伦著《人体各部分的功用》,并提出“灵气说”。

6、中国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

促进了世界文明。

7、中国唐代:孙思邈等发明“火药”。

变冷兵器为热兵器和促进采矿及金属制造业。

8、中国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推动社会进步。

9、中国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

中国现存第一部完整农书。

《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课程名称:自然科学基础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学分:50学时/4学分先修课程:适用专业:汉语言、教育管理、小教、学前教育专业开课院系: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一)课程性质自然科学基础是汉语言、教育管理、小教、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二)课程任务让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的发展简史,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自然科学以及科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认识并理解自然界中物质的结构、物体的运动、能量及其变化。

(3)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及其起源与进化。

(4)认识并掌握被子植物的器官及人体构造的相关知识。

(5)认识并掌握地球概貌、构成,地表的演化,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与宇宙的相关知识。

(6)认识人类生存的环境。

(7)认识现在的环境问题,理解并掌握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相关知识。

(8)了解现在各种高新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能力与职业素养目标】通过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有利于现代生活及个人生活的实际应用,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眼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以适应以后工作的实际需要。

(二)要求课程内容按照自然界物质及其运动的发展规律,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无生命到有生命、从认知到应用,将理、化、生、地的内容综合在一起。

以兼容性强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如自然、地球、能量、生活、环境等来包容素材,并加以整合,让学生完成知识学习与实践结合的统一。

四、学时分配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程》课程学时分配表:五、课程考核方法及要求(一)课程考核方式过程化考核。

(二)成绩评定(1)总评成绩构成:平时成绩+期末成绩。

(2)平时成绩构成:40%,其中到课率10%+课堂表现10%+课后作业20%。

(3)期末成绩构成:60%,理论闭卷考试成绩。

2018版《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考纲解析

2018版《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考纲解析

说明:1、本文是透析考纲,具有一定押题性质。

是教师与学生最佳选择。

2、部分内容注明为“考纲未见”,学生可根据自己能力选择性复习。

3、除了填空题外,名词与问答题的答案,可以根据页码提示,在教材当中查找。

也可以在百度文库内搜索查找,查找题目是:《2018版《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4、本文出现“2009”“2012”等字样,为当年高考题。

“L123”“L5”等字样,为教材页码。

“LP15”“LP32”等字样,为练习册页码。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考核内容原稿(考纲)1、力的概念,重力、弹力、摩擦力的特点,牛顿三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几种曲线运动。

2、电荷、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静电感应、放电现象,导体、电流、电功、电功率,电路的简单连接,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有关磁的知识,交流电、变压器,电磁波、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

3、功和能的关系,分子的运动、内能,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原子的核式结构、衰变,核反应及与之对应的核能利用。

4、太阳系、太阳、地球、日食、月食、四季星空。

5、碱、酸的组成、命名、通性,常见盐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卤素及几种常见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

6、有机的和发现史及概念的演变,常见气体燃料性质,乙醇、乙酸的组成、结构、性质,酯和油脂、糖类、蛋白质的组成、性质,食品添加剂与涂料的含义、种类。

7、魔壶与魔棒、指示剂变色的小魔术原理。

8、细胞的化学成分、结构,新陈代谢的过程、主要途径,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9、幼儿科学教育的形式、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依据、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步骤。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考核内容解读与透析第一单元运动和力一、考纲未见:运动的描述、简单的运动规律(这一部分考纲未见,适当掌握)1、运动的描述(1)运动、参照物、质点、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匀速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P1~P3。

自然科学知识

自然科学知识

自然科学知识篇一: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二)沈阳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院孔繁成第一章现代信息技术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他有两方面的特点:第一,全世界信息量随着时间的增长,以每隔若干年增长1倍的形式进行,即“知识爆炸”。

20世纪50年代人类的知识总和是20世纪初的1倍;80年代又增加了1倍,目前正以由每十年增长1倍向每5年增长1倍的速度过渡。

第二,由于信息交流方式的快捷和多样化,使得交流的双方空间距离大大减少,由原来的“远在天边”,变为现在的“近在咫尺”(电报——有线电话——无线电话——网络聊天——网络视频交流——)。

第一节历史的回顾信息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信息科技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

在远古时代,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也很简单。

信息直接依靠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来获取,靠大脑进行存储、分析,靠简单的动作和声音来传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结绳记事等是最原始的信息存储方法。

信息技术的发展渊源久远,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传递外族人侵信息的烽火台,这可以称为原始形式的信息传递技术。

一、语言劳动促进了大脑的发育,同时由于劳动和生活的需要,促进了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人类借助语言才能实现由简单的直觉思维向复杂的抽象思维过渡。

有了语言才有了人类社会,才有了人类社会的思想意思。

有了语言,信息传递和交流得到了加强,语言的产生和应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

二、文字和印刷伴随着语言,人类又创造出了各种符号和文字,开始能把发生的事情比较准确地记录下来,这是人类活动范围的逐渐扩大而产生的结果。

现在发现的洞穴、岩石、墓穴里的壁画和石器、青铜器上的文字都是当时大事的记述,存储了许多古代的信息,也是研究古代历史的依据。

11世纪我国毕异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人类信息(特别是文字和图画)传递的速度和范围急剧地扩展,使信息的存储能力进一步加强,并初步实现了广泛的信息共享。

F14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F14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考试科目名称: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第一部分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一、课程目标科学技术史是关于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将历史上科学技术的各种发现与发明、科技革命与重大进展、科学家的贡献与方法、科学技术对社会的重大影响等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加以研究、从中得出它的发展规律与经验教训。

二、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科学技术的基本特征,启迪学生在了解中外科学技术的前提下学习前人的创造性思维。

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概况,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

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部分中国科学技术史1、了解中国原始社会的科学技术。

石器和火、原始农牧业、原始手工业、自然科学知识的萌芽、原始宗教神话自然观。

2、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的科学技术。

甲骨文、青铜冶铸、农牧业、手工业、自然科学、自然观。

3、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

冶铁采矿技术的早期发展、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水利工程的兴建、《考工记》与《墨经》、天文学、数学、地学、中医理论的奠基、诸子百家的自然观和学术争鸣。

4、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

农业与水利、冶金、造纸与漆器、建筑和交通运输、纺织与机械制造、天文历法与张衡、物理学与化学、中外交通、贸易与科学文化交流、自然观。

5、熟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

农业和农学著作、天文学、数学、地学、医药学和医学教育、炼丹术、化学、瓷器和冶金、佛教建筑、机械制造、自然观和宇宙论。

6、掌握隋唐、五代时期的科学技术。

茶和农业生产技术、雕版印刷术和造纸术、都市建设和桥梁工程、隋唐大运河与地学、数学与算经的注释、黑火药、对外贸易和中外科技文化交流、柳宗元和刘禹锡的自然观。

7、掌握宋、辽、金、元时期的科学技术。

火药与兵器、指南针与航海造船、印刷术的发展、沈括与《梦溪笔谈》、农业与农学著作、数学和宋元数学四大家、天文学与郭守敬、地学与水利、医学与金元医学四大家、瓷器与冶金、建筑与桥梁、纺织与黄道婆、对外贸易和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张载和朱熹的自然观。

完整的初三物理课程大纲

完整的初三物理课程大纲

完整的初三物理课程大纲1.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课程性质:初三物理是初中阶段物理学习的总结与深化阶段,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和观察基础上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它以初二物理知识为基础,进一步深入探究物质的基本属性、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力与运动的关系等重要物理概念和规律。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物理思维方法和实验技能,为高中物理学习及未来的科学研究、技术应用奠定基础。

课程任务: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初三物理的核心知识,包括电学、热学、能量等重要板块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结论得出等,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注重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科技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观。

2. 课程(教学)的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掌握电学(如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电功率等)、热学(如内能、比热容、热机等)、能量转化与守恒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公式和定理。

熟练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如电路的连接、电表的使用、温度计的读数等,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并能对实验数据进行正确的处理和分析。

能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简单物理问题,如计算家庭电路中的电流、功率,解释热现象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物理模型、图像、公式等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同时也能够与同学合作交流、共同探讨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2018版《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2018版《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2018版《⾃然科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说明:1、本⽂是⼆⼗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包括完整的课后练习及答案。

2、本⽂主要对象为在校教师,主要⽤途是备课使⽤,学⽣使⽤需要略微删减部分习题。

3、对于三校⽣考试的学⽣,必需结合百度⽂库《⾃然科学基础知识考纲解析》4、本⽂出现“2009”“2012”等字样,为当年⾼考题。

“L123”“L5”等字样,为教材页码。

“LP15”“LP32”等字样,为练习册页码。

第⼀单元运动和⼒⼀、运动的描述 1、参照物①运动:⼀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②参照物:在描述运动时,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质点①2016P1质点:在描述物体运动时,在某些情况下为使问题简化,可以不考虑物体的⼤⼩与形状,把物体看作⼀个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②质点的位移:质点位置坐标的⼤⼩和有向线段的⽅向的变更,我们把它叫做质点的位移。

3、位移和路程①位移是⽮量,表⽰物体位置的变化,不代表物体运动轨迹的实际距离。

②路程是标量,是物体运动轨迹的实际距离③只有物体做直线运动且⽅向不变时,位移⼤⼩=路程4、⽮量、标量:①有⼤⼩、⼜有⽅向的物理量,叫做失量;例:位移②有⼤⼩,没有⽅向的物理量,叫标量:例:路程6、速度和速率:速度:如果单位时间t 内,位移是s ,速度tsv =。

单位:h km s m //或者,注:①“+”“-”在物理当中代表属性、或者代表⽅向,不代表⼤⼩。

2)速率:速度的⼤⼩叫做速率。

或者是路程与时间⽐值。

3)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时间的⽐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4)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时刻或通过某⼀位置时的实际速度,就叫做运动物体在这⼀时刻或通过这⼀位置的时瞬时速度。

7、运动①变速运动:即速度⼤⼩有变化;或者速度⽅向有变化;或者⼆者同时变化。

例:匀速圆周运动。

②P2匀速运动:物体在⼀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任何相等的时间⾥位移都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简称为匀速运动。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地理部分教学大纲(适用于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刘金峰制定2021.03.09《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地理部分)》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一、课程性质:《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地理部分)》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综合基础课。

本课程将地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加以系统化,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和针对性。

二、课程目的要求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一些地理科学的基础知识,认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人类必须遵守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同时,让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理念渗透于每个学生的心中。

使其有利于现代生活及个人生活的实际应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地理科学素养,以适应学前教育教师文理兼教的实际需要。

要求:课程内容按照人们对地理科学学习一般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认知到应用,的方法从事基础地理教学。

同时,以兼容性强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例如地球、人口变迁、城市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来包容素材,并加以整合。

让学生了解地理科学的基本知识与实际应用,了解一些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教学时数本课程学分为3学分。

教学时间具体分配见下表:教学内容学时第一章地球与地图 2 第二章从宇宙中看地球 2 第三章大气 2 第四章水体和陆地 2 第五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 第六章人口变迁 2 第七章城市和城市化 2 第八章农业地域 2 第九章工业地域 2 第十章交通运输业 2 第十一章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2 合计 32课时注:如果学时数仅限于32学时,则可删去本大纲部分内容,学时中,不包括实验、考试的时间32第三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建议第一章地图和地球一、教学内容及要求1.了解地球、地球仪、地图的基本知识,了解地图三要素,了解观察、实验方法,了解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

2.理解地理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和重点:地球结构、地形图、地图三要素,对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

自然科学基础复习总结

自然科学基础复习总结

自然科学基础第五章资源、能源及其利用1、自然资源:指人类环境中人类现在或将来可以直接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能量和条件。

不可更新资源:铁、铜等矿物可更新资源:水、土壤、森林等用可更新资源:太阳能、风能等按自然要素分类: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按再生性分类: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2、资源问题含义:(1)可再生资源被强烈的破坏和过度利用,再生速度和能力逐渐降低,导致环境质量下降;(2)不可再生资源随着人类工业活动的不断加强,变得越来越少。

原因:是资源供需方面的两种“不平衡”造成的:(1)人类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总需求和地球能够提供的自然资源总量之间的不平衡;(2)资源供需上的地区不平衡。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1)具有生产能力(2)数量是有限的(3)具有固定的空间和地域(4)土地利用具有时间性(季节性)4、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1)土地类型多样。

有山地、高原、丘陵,也有平原、盆地。

(2)可利用土地相对数量少。

适合农业生产的平原仅占12%(3)各类土地资源分布极不均匀。

东南部二分之一的面积却占了全国90%的土地。

5、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威胁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场退化、砍伐森林。

6、水资源的基本特征:(1)淡水资源所占比例小,可被人直接利用的还不及全球总水量的万分之一。

(2)水资源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3)水资源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7、我国水资源的特点:(1)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数量少。

按水资源量大小排列,中国水资源蕴含量占全球第四位,若按人均占有量来算,中国人均占全球四分之一以下。

(2)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

全区水资源空间分布总趋势是:南方多,北方少;近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山地多,平原少。

(3)水资源在时间上分配不均。

我国夏秋季降水多,冬春季降水少,季风区降水集中,年际变化大。

8、中国水的焦点问题:洪水灾害损失日趋严重、缺水问题十分严重、水环境日趋恶化9、我国国内的水污染情况:江河湖泊等水体受到污染、北方河流断流的现象加剧、大量超采地下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311ZB003
课程名称:《自然科学基础》 natural science base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授课学时:64
学分: 4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综合基础课。

本课程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天文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加以综合,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和针对性。

课程目标:
知识:
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
♦从现代综合性的视野了解世界的物质性;
♦宇宙世界的形成和演化;太阳系结构、起源、特征、演化
♦地球环境及演化、自然地理分异、环境科学与生态学
♦物质构造之迷、运动和力、分子运动和热、电磁与光
♦化学反应的实质及类型、无机界与无机化学、有机物与有机化学
♦生命的起源、基本特征与结构生物的进化、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生物工程技术
能力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员获得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

,拓宽学生知识面,形成的综合性的知识结构,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态度与情感: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获得研究和探究相关学科的乐趣。

用科学的方法及科学的态度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

善于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

先修后续课程:先修中学化学、中学物理、中学生物及中学地理等课程
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

了解自然科学的历史演进。

2.理解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重点与难点】
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主要内容】
1.1 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
1.2 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1.3 自然科学的历史演进
第二章宇宙世界
【目的要求】
1.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及太阳系的组成。

2.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演说。

3.掌握宇宙大爆炸理论及太阳的圈层构造及各圈层的特征。

【重点与难点】
1.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演说。

2.宇宙大爆炸理论及太阳的圈层构造及各圈层的特征。

【主要内容】
2.1宇宙的形成和演化:大爆炸宇宙论、天体系统及其演化、银河系。

2.2太阳和太阳系:太阳系的结构与起源、太阳的特征与演化、太阳系的行星和卫星。

第三章地球环境系统
【目的要求】
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环境科学的产生与研究内容;生态学的产生与研究内容。

2.理解地球各圈层的成分和特点以及各圈层之间的联系,地球系统及其演变,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解决。

3. 掌握大地构造理论;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重点与难点】
1.地球各圈层的成分和特点以及各圈层之间的联系,地球系统及其演变,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解决。

2.大地构造理论;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主要内容】
3.1 地球环境:地球的圈层构造、大地构造理论、地表形态及其演化、地球大气、地球上的
水圈、地球的土壤与生物。

3.2 地球环境的演化与自然地理分异:地壳演变过程与现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3.3 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环境问题和环境科学的产生、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生态学的产生与研究内容。

第四章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目的要求】
1.了解古人对物质本源问题的探索历史。

2.理解物质的结构层次及运动学的基本原理、热学基础知识、电磁学、光学的基本现象及基本概念
3.掌握运动定律、热力学定律、电磁学、光学基本规律。

【重点与难点】
1.物质的结构层次及运动学的基本原理、热学基础知识、电磁学、光学的基本现象及基本概念
2.运动定律、热力学定律、电磁学、光学基本规律。

【主要内容】
4.1 物质构造之谜
4.2 物质的运动和力
4.3 分子运动和热
4.4 电磁与光
第五章物质的化学
【目的要求】
1.了解放射性与同位素、晶体与金属的特性、人类对有机化学的认识、有机经典结构理论的建立、高分子材料及应用、生命物质与生物化学。

2.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及类型、基本定律;元素与元素周期律、有机化学反应的类型
3.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定律
【重点与难点】
1.化学反应的实质及类型;元素与元素周期律、有机化学反应的类型
2.化学反应的基本定律
【主要内容】
5.1 化学反应得实质及类型
5.2 无机界与无机化学
5.3 有机物与有机化学
第六章地球是的生命
【目的要求】
1.了解生命起源的过程、生物进化的证据过程、进化理论及人类起源过程、了解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生物工程。

2.理解生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3.掌握生物多样性的处理;生物的协同进化。

【重点与难点】
1.生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2.生物多样性的处理;生物的协同进化。

【主要内容】
6.1 生命的起源
6.2 生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6.3 生物的进化
6.4 生物的多样性
6.5 生物与环境
6.6 生物工程技术
第七章现代自然科学综述
【目的要求】
1.了解现代自然科学思想及现代基础科学的若干重大理论和现代技术的前沿领域
2.理解现代自然科学思想及研究方法。

【重点与难点】
现代自然科学思想及研究方法
【主要内容】
7.1 现代自然科学思想
7.2 现代自然科学研究方法
7.3 现代基础科学的若干重大理论或前沿领域
7.4 现代技术的前沿领域
第八章自然科学研究与科学家
【目的要求】
1.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目的及类别及自然科学家的素质、成长及培养过程。

2.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成果及评价
【重点与难点】
自然科学研究的成果及评价
【主要内容】
8.1 自然科学研究
8.1 自然科学家
表自然科学基础各章课时安排表
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结合多媒体课件讲解重、难点。

还可配合与知识相关的图片,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要把握好教学的深广度,根据本课程的目的要求,着重讲授理科基本概念、规律和重要知识,定性介绍一般性知识;重视科学方法教学,培养学员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考核与评价:
以考试方式为主(占70%),结合平时成绩(占30%)综合确定总评成绩。

教材:
《自然科学概论》,文祯中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参考书:
1、《宇宙的追问》,李良著,兵器工业出版社,2005;
2、《科学技术概论》,胡显章曾国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地球运行奥秘》,刘学武王新民编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4、《万物简史》,[美]比尔•布莱森著,严维明陈邕译,接力出版社,2005,
5、《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7、《大学物理导论》(上下册),何义和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8、《无机化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1993;
9、《生命科学导论》,程红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普通生物学》陈阅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