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关于梅雨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每日讲1题(热岛效应、雨带的移动、梅雨、伏旱)
知识点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指的是由于人工发热、水泥沥青路面的增加,导致城市”高温化“。
其中,城市升温快、降温快,而郊区升温慢降温慢,因此二者产生了温度差,形成了热力环流:①城市风:城区的温度较高,空气受热上升,在高空聚聚形成高压区,并向两侧的郊区流动,便形成了从城市流向郊区的风,即为城市风;②郊区风:城区空气受热上升后,近地表地区空气稀薄,气压较低。
因此郊区的空气流动过来,进行补充,形成了从郊区流向城市的风,即为郊区风。
图1 城郊间的热力环流例题相对湿度,是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下图示意我国某大城市1975~2015年城区和郊区各月平均相对湿度。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城区与郊区相对湿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城区比郊区()A.气温高B.蒸发(腾)强C.降水量大D.绿地面积大8、该城市可能是()A.乌鲁木齐B.北京C.上海D.广州答案:A、B精讲精析:(1)分析城区、郊区相对湿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①由题干可知,该城市为大城市,因此排放的温室气体较多,水泥沥青等路面较多,植被覆盖率较低,因此热岛效应明显,城区的气温高于郊区;②气温越高,越不容易达到饱和水汽压(饱和水汽压越大),而相对湿度=实际水汽压÷饱和水汽压,即城区与郊区的实际水汽压相等时(水汽含量相等),气温越高,相对湿度越小,即选项A正确;③郊区的绿地面积更大,蒸腾作用更强,因此选项BD错误;如果城区降水更多,则相对湿度更大,与图不一致,因此选项C错误。
(2)分析该城市的位置。
①由图可知,该地区夏季(7~8月)相对湿度较高,因此很可能夏季降水多,水汽含量高;②在四个选项中,乌鲁木齐深居内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较少;③4~5月夏季风在我国华南地区登陆(雨季开始),此时广州降水较多;6月左右冷暖气团在江淮地区相遇,形成江南准静止锋,此时上海降水较多(梅雨);7~8月雨带继续北移(锋面雨),到达华北和东北地区,即北京降水较多,选项B正确,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旱天气;④9月锋面雨带向南撤退,雨带主要分布在华南和西南地区;10月夏季风完全退出我国大陆,雨季结束。
江淮梅雨的成因
梅雨成因简单版:建议背过,考试答题用这个每年从春季开始,海洋暖湿空气势力逐渐加强,进入大陆以后,就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由于从海洋上源源而来的暖湿空气含有大量水汽,形成了一条长条形的雨带。
每年6—7月雨带北移到长江中下游流域,由于冷暖空气旗鼓相当(势均力敌),这两股不同的势力就在这个地区对峙,展开一场较为持久的“拉锯战”,因而就形成了一条稳定的降雨带,造成了长时间绵绵的阴雨天气,因此时正值梅子成熟,所以称为“梅雨”.详细版: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一段持续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简称“霉”;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在中国史籍中记载较多.如《初学记》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梅熟而雨曰梅雨".唐柳宗元《梅雨》:“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等.中国历书上向有霉雨始、终日的记载:开始之日称为“入霉”, 结束之日称为“出霉".芒种后第一个丙日入霉,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出霉.入霉总在6月6~15日之间,出霉总在7月8~19日之间,中国东部有一个雨期较长、雨量比较集中的明显雨季,由大体上呈东西向的主要雨带南北位移所造成,是东亚大气环流在春夏之交季节转变梅雨期间的特有现象.6月中旬以后,雨带维持在江淮流域,就是梅雨。
"(但由于现在的语言使用习惯语言,现在所说的梅雨并不仅仅局限于江淮流域到日本一带,中国东部地区如福建等在梅雨季节所发生的持续不断的降水也称为梅雨。
)雨带停留时间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开始的一天称为“入梅”,结束的一天称为“出梅"。
此外,由于这一时段的空气湿度很大,百物极易获潮霉烂,故人们给梅雨起了一个别名,叫做“霉雨”。
明代谢在杭的《五杂炬.天部一》记述:“江南每岁三、四月,苦霪雨不止,百物霉腐,俗谓之梅雨,盖当梅子青黄时也.自徐淮而北则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雨不止,物始霉焉”。
梅雨天气地理知识
梅雨天气地理知识以下是关于梅雨天气的地理知识:1.名称由来我国的江淮流域(也说长江中下游)一带,纬度位置则是30°N附近,每年6-7月之间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
为什么会被称为“霉雨”,或是“梅雨”呢。
按照《月令广义卷之十·五月令》记载,“黄梅雨,‘梅’当作霉,因雨当梅熟之时,遂讹为‘梅雨’”。
由此可见,主要是这段时间,温度较高,湿度又大,晴朗天数少,器物易发霉,故而人们称这种天气为霉雨。
这段时期,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所以又雅称为梅雨或黄梅雨。
我们现在一般通称为梅雨,但实际上并无本质区别。
2.梅雨时间梅雨开始之日叫入梅(霉),结束之日叫出梅(霉)。
按《月令广义卷之十·五月令》记载,“芒种(后)逢丙进梅,小暑(后)得未出梅”,这是与我们旧历规定相一致的。
但按照《农候杂占卷之一·五月》则是“芒种后逢壬入梅,夏至后逢壬断梅”。
两者相比较,入梅时间相差无几,但是出梅时间却是后者早得很多。
入梅总是在6月6日到6月15日之间,出梅因地支有十二个字,总在7月8日到7月19日之间。
当然,长江中下游流域各地的准确入梅、出梅时间也是根据具体的气候特点不同,各有不同。
3.形成条件(1)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部形成相对稳定的阻塞高压脊,大气环流比较稳定。
(2)中纬度地区,盛行西风环流平直稳定,为江淮地区提供充足的冷空气条件。
(3)西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跳”,使得暖湿气流从高压脊边缘输送到江淮流域,为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气。
4.梅雨类型《月令广义卷之十·五月令》援引《风土记》载,“夏至霖霪,至前为黄梅,先时为迎梅雨,及时为梅雨,后之为送梅雨。
”因此,根据梅雨出现的迟早,可分为迎梅雨和(典型)梅雨两种类型。
迎梅雨是指早于典型梅雨出现的雨水,一般开始于5月中旬,为期约半个月,雨量、雨期均比典型梅雨为小、为短。
它出现以后,雨带稍稍南退,然后再次北进而为典型梅雨。
迎梅雨出现的几率不大,十年中出现的机率只有两年而已。
地理梅雨知识点总结
地理梅雨知识点总结梅雨是指在一定地区,在夏季来临之前或刚刚开始时,由于大陆与海洋的空气在地形、气压和温度等方面相互作用的影响,大部分地区将会出现连续多天的多雨阴雨天气,这种天气现象就是梅雨。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梅雨的相关知识点。
地理梅雨的概念梅雨是夏季的一个季风季节,对东亚和南亚特别重要。
一般来说,梅雨的定义是指在夏季来临之前或刚刚开始时,由于大陆与海洋的空气在地形、气压和温度等方面相互作用的影响,大部分地区将会出现连续多天的多雨阴雨天气,这种天气现象就是梅雨。
梅雨多在夏季时出现,时间通常为5月至7月。
梅雨的特点梅雨季节通常会伴有连续多天的阴雨天气,降雨量较大,甚至还会出现暴雨,雨水不但会对农作物造成影响,还会带来洪涝灾害。
梅雨季节容易有雷雨天气,同时降雨也容易持续很久。
梅雨季节也伴随着高湿度和潮湿的天气,让人感到非常闷热。
此外,梅雨季节还容易有台风等气象灾害。
梅雨的形成原因梅雨在地理上主要是由于陆地与海洋之间的温度差异和季风气候的影响。
我国大部分地区靠近太平洋,海洋对流热量和陆地对流热量之间的不均匀分布造成了梅雨现象。
由于靠近太平洋的海洋水汽充足,当暖湿空气通过季风吹到大陆上时,因为大陆气温较低,暖湿空气受冷空气流的影响,会凝结成云,形成连续多天的雨雾天气。
梅雨的分布梅雨季节主要出现在东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菲律宾和越南等地区。
中国的梅雨主要出现在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日本的梅雨主要出现在西日本,而菲律宾和越南的梅雨则主要出现在夏季。
梅雨对农业的影响梅雨季节的雨水对农业有着积极的作用。
它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
但是,如果降雨量过大,过于频繁的降雨也会给农作物带来不利影响。
在梅雨季节,经常出现短时强降雨,造成洪涝灾害,对农作物造成破坏。
同时,由于高湿度的天气容易导致病虫害的滋生。
梅雨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梅雨季节的天气通常非常潮湿和闷热,对人们的生活也造成一定的影响。
高湿的天气容易造成家具、衣物发霉、变质,对人们的健康也有一定影响。
梅雨的地理名词解释
梅雨的地理名词解释梅雨,即指在亚洲地区的一年一度的雨季,是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而形成的。
梅雨通常发生在夏季,持续数周或数月,给这些地区带来了大量的降水。
尽管梅雨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名称和特征,但它对于农业、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都有重要影响。
亚洲地区的梅雨主要受到两个主要因素的影响:副热带高压和季风。
在夏季,副热带高压形成在东亚附近,抑制了西风和季风的北部路径。
这导致季风气流受阻并下沉,使得空气变得干燥。
然而,当副热带高压减弱时,来自太平洋的湿润空气开始往北流动,遇到了被山脉阻挡的地区,形成了持续的降雨。
梅雨的名称源于古代的日本,其中“梅”指的是梅子花开的时节,正好与梅雨季节相对应。
在日本,梅雨季节通常从5月中旬开始,持续到7月中旬左右。
这段时间里,大部分地区都会经历频繁的降雨,天气湿热,气温较高。
梅雨不仅影响日本,还在中国的华南、台湾、韩国、菲律宾以及其他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发生。
这个地区通常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包括山脉和海洋的位置、季风气候系统、大陆性气候的交汇等,而形成了梅雨的环境条件。
梅雨对农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在梅雨季节,大量的降雨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水源。
但同时,梅雨也会带来洪涝灾害和水稻病害的风险。
因此,农民们需要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以减轻梅雨给农作物带来的影响。
此外,梅雨对生态系统也具有重要影响。
梅雨期间的降雨使得森林、湿地和水域的水源充沛,为各种动植物提供了合适的生活环境。
一些动物也借助梅雨来进行繁殖和生长。
然而,过度的降雨可能导致洪涝和土壤侵蚀,破坏生态平衡。
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看,梅雨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在梅雨季节,降雨频繁,天气闷热,这给户外活动、交通运输和建筑施工等方面带来一定的不便。
此外,梅雨还可能导致洪水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给当地社区和经济带来损失。
为了应对梅雨带来的种种影响,各地政府和居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例如,在农业方面,农民们会根据梅雨的到来调整种植计划和田间管理措施,以减少洪涝和病害的风险。
高三地理知识点梅雨
高三地理知识点梅雨梅雨是指我国的长江流域、华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在夏季进入时,由于暖湿气流与冷空气相遇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降水现象。
梅雨的降水量大,降雨频繁,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下面将从梅雨的形成原因、分布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梅雨的形成原因梅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暖湿气流与冷空气相遇而产生的。
在夏季,南海、赤道地区和太平洋西部海域的暖湿气流北上,经过集聚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暖湿气团。
同时,西伯利亚高压向东退缩,冷锋南伸,与暖湿气流相遇,形成了冷暖空气交汇的锋面。
暖湿气流遇到冷空气锋面时,受到锋面上升气流的推动,形成了高空急流,使得水汽凝结成云,形成降水。
二、梅雨的分布特点梅雨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长江流域、华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
这些地区具有夏季暖湿气流较为充沛的特点,同时受到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影响,冷暖空气交汇形成锋面。
因此,这些地区在夏季进入时会出现频繁的降水,从而形成梅雨.长江流域的梅雨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江汉平原和江淮平原等地。
在这些地区,梅雨的开始时间大约是在5月下旬至6月初,结束时间大约在7月中旬至8月初之间。
梅雨期间的平均降水量较大,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华南地区的梅雨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
这些地区在5月底至8月中旬期间经历了较长的梅雨季节。
由于梅雨降水量较大,加上地势低洼,容易造成洪涝灾害。
东南沿海地区的梅雨主要分布在福建、台湾和浙江等地。
这些地区梅雨季节开始时间比较早,大约在4月下旬,结束时间也较晚,大约在9月初。
梅雨季节的降雨频繁,会对交通运输和农业生产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梅雨的影响梅雨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梅雨季节的降水量较大,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水源。
然而,由于降雨频繁,容易造成积水和水浸情况,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其次,梅雨季节的降水频繁,加上地势低洼,容易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
洪涝灾害对农田、城市交通等带来了损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梅雨
梅雨天气分析一.概念概述梅雨,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节。
国际上常将中国东部整个地区的夏季降雨成为梅雨。
梅雨天气的主要特征是:长江中下游多阴雨天气,雨量充沛,相对湿度很大,日照时间短,降水一般为连续性,但常间有阵雨或雷雨,有时可达暴雨程度。
典型梅雨,一般出现在6月中旬到7月上旬。
二.环流形势分析高层(500):本次过程属于典型的双阻型,东阻高位于雅库茨克附近,西阻高位于莫斯科附近,两阻高间为巴湖、贝湖宽广的低槽区。
阻高南部为平直西风环流区,对本次过程有影响的小槽,7.3日在青藏高原西部有一小槽,而到了7.4日小槽范围增广,对天气有一定的意向。
7.3日08时位于太原、西安、重庆一线。
低纬西太副高呈东西带状分布,孟加拉湾为低槽在宽广的低槽区,冷空气不断从贝湖、巴湖地区南下,副高为梅雨天气提供了暖空气和水汽,而位于印度洋东北部,孟加拉湾附近的南支槽也为梅雨天气提供了暖湿空气。
在北纬30度到45度的平直西风气流上,有短槽东移,每一次东移,就伴随一次暴雨。
中层(850):在850hPa上,有江淮切变线,切变线之南有一与之近乎平行的低空西南风急流,降水易出现在两者之间。
北抬的江淮切变线是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
低空急流也有利于暴雨的形成,也为暴雨输送了暖湿空气。
西南涡位于江淮切变线上,它的由于500百帕青藏高原东部小槽的东移而东移,这就使得下游地区产生暴雨、雷暴及气象灾害等现象。
从天气图中还能看出等温线的分布不均匀。
地面:地面图上出现梅雨锋,雨带主要位于低空急流和江淮切变线之间。
在500hPa平直西风带上有较弱的低槽移动,低空有西南涡与之配合沿切变线东移,引起了锋线波动,产生江淮气旋。
雨带位于低空急流和切变线之间,位于副高的西北边。
500百帕小槽东移使得西南涡东移,而引起地面梅雨锋产生气旋波并东移,气旋波动产生江淮气旋,江淮气旋是不发展的,没产生一次江淮气旋,就发生一次暴雨天气。
高三地理知识点梅雨
高三地理知识点梅雨正常梅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约在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也就是出现在"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内。
梅雨期长约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
"小暑"前后起,主要降雨带就北移到黄(河)、淮(河)流域,进而移到山东和华北一带。
长江流域由阴雨绵绵、高温高湿的天气开始转为晴朗炎热的盛夏。
据统计,这种正常梅雨,大约占总数的一半左右。
早梅雨和迟梅雨有的年份,梅雨开始的很早,在5月底6月初就会突然到来。
在气象上,通常把"芒种"以前开始的梅雨,统称为"早梅雨"。
早梅雨会带来一些反常的现象。
例如,由于在梅雨刚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靠近地面的大气层里,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还是很频繁的,因此,阴雨开始之后,气温还比较低,甚至有冷飕飕的感觉,农谚说:"吃了端午棕,还要冻三冻"就是这个意思;同时也没有明显的潮湿现象。
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的农民,把这一段温度比较低的黄梅雨称为"冷水黄梅"。
以后,随着阴雨维持时间的延长、暖湿空气加强,温度会逐渐上升,湿度不断增大,梅雨固有的特征也就越来越明显了。
早梅雨的出现机会,大致上是十年一遇。
这种早梅雨往往呈现两种情形。
一种是开始早,结束迟,甚至拖到7月下旬才结束,雨期长达四、五十天,个别年份长达二个月。
另一种是开始早,结束也早,到6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地区就进入了盛夏,由于盛夏提前到来,常常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程度的伏旱。
同早梅雨相反的是姗姗来迟的梅雨,在气象上通常把6月下旬以后开始的梅雨称为迟梅雨。
迟梅雨的出现机会比早梅雨多。
由于迟梅雨开始时节气已经比较晚,暖湿空气一旦北上,其势力很强,同时,太阳辐射也比较强,空气受热后,容易出现激烈的对流,因而迟梅雨常常多雷雨阵雨天气。
人们也把这种黄梅雨称为"阵头黄梅"。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 专题11 台风寒潮梅雨
专题11 台风、寒潮、梅雨
1、锋与天气
2、低压(气旋)系统和高压(反气旋)系统与天气
(1)气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大气水平涡旋
(2)反气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大气水平涡旋
3、影响我国的部分气象和气候灾害
4、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及影响
(1)锋面雨带的形成: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从北方南下的冬季风的冷干气流相遇,较轻的暖湿气流被抬升到冷空气之上。
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气温不断降低,冷凝致雨,形成锋面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
(2)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移动规律:。
梅雨知识点总结
梅雨知识点总结一、梅雨的定义梅雨是指从5月中旬至7月中旬,在东亚地区出现的连续阴雨天气,主要影响中国的江南、华南地区以及日本等地区。
梅雨期间主要有持续的雨水和高湿度的天气,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人们的生活都有一定的影响。
二、梅雨的形成原因梅雨的形成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有关。
在梅雨季节,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西伸展并与冷锋有力地聚合,并且副热带冷锋活动频繁,导致梅雨季节出现频繁的降雨天气。
另外,大气环流也对梅雨季节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梅雨的特点1.持续性降雨:梅雨期间的降雨天气比较持续,多为中雨或小雨,降雨量较大;2.高湿度:梅雨期间的湿度较高,天气多阴沉;3.温度适中:梅雨期间气温一般不会特别高,适宜生长。
四、梅雨季节的气候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改变,梅雨季节的一些规律也在发生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时段推移:梅雨季节的开始和结束时段有所推移;2.强弱不定:有时梅雨季节的雨水较多,有时较少;3.频率不稳定:梅雨季节内的连续性降雨频率不一致。
五、梅雨对农业的影响梅雨的降雨对农业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1.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利:适当的降雨对作物的生长有利,但过多的降雨则容易引起水涝和病虫害;2.种植结构:梅雨期间,农民会合理调整种植结构,选择适合梅雨季节的作物进行种植;3.农业生产:梅雨期间,农业生产受到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
六、梅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交通:梅雨期间,降雨较多,交通受到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城市交通和农村交通;2.健康:梅雨期间,湿度较高,容易引起感冒和湿气;3.生活方式:梅雨期间,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会有一定的调整,例如衣物的选择、室内活动等。
七、如何应对梅雨季节1.防雨:出门前需要做好防雨准备,携带雨具等;2.保持干燥:居家需要注意保持室内的干燥,避免湿气过重;3.饮食调整:梅雨季节,食物方面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增加一些有益于身体健康的食物;4.心理调整:在梅雨季节,心情也需要调整,保持愉快的心情。
天气和气候知识(中)-第17章
第17章梅雨季节话梅雨梅雨是初夏时期,从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经黄海直到日本南部雨期较长的连阴雨,是东亚特有的一种气候现象。
气候统计表明,梅雨大约在6月上中旬开始,7月上旬结束。
梅雨每年的开始日期称为“入梅”或“主梅”,结束日期叫做“出梅”或“断梅”。
入梅和出梅时间随气候情况而变,各年不尽相同。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20世纪50年代平均入梅日期为6月10日,出梅日期为7月12日,梅雨期33天;60年代以后平均入梅日期在6月17日,出梅日期在7月6—7日,梅雨期为20天左右,与50年代相比,入梅晚,出梅早,且梅雨期短。
如此看来,今年的入梅时间比平均年份偏晚5天左右。
每年梅雨时期的平均总降水量约为300毫米。
我国气候学家根据每年梅雨期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多少,将梅雨强度分为3个等级:1、丰梅:阴雨日数多、降水量大的年份称为“丰梅”。
丰梅年梅雨期间降水量有时可达400毫米以上,约占全年降水总数的1/3到1/2;1954年长江中下游梅雨期自6月初到8月初,历时2个月,降水量达1000毫米左右,使江淮流域出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2、“枯梅”或“旱梅”:降水日期和降水量比较少的年份称为“枯梅”或“旱梅”。
3、“空梅”:少数年份,雨带从华南迅速跃过长江、淮河,进入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一带不出现梅雨,或者只有很少几天降水,降水量也寥寥无几,这种年份叫做“空梅”。
梅雨出现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的梅雨锋面中。
梅雨锋面从长江中下游延伸到日本南部,形成多云、多雨、多雾、多雷暴天气,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和特大暴雨相间出现,在东海、黄海至日本南部的梅雨带上,海面能见度极低,常常出现锋面气旋,加大海面风力。
梅雨锋能维持稳定多长时间,梅雨就能持续多久。
当副热带高压再次北抬,脊线移到北纬25度附近时,暖湿空气越过江淮一带,北方冷空气也开始北退,梅雨期结束。
待到冷暖空气再次相持在黄河流域时,北方雨季开始。
正常的梅雨降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人畜的正常生活,但若降水时间过长或出现暴雨,则容易造成水灾。
梅雨天的原理是什么
梅雨天的原理是什么梅雨是指在亚热带高压影响下,副热带高压向北偏东推进,形成辐合气流,与季风气流相互交互作用下,产生了连续阴雨、多云、湿气重、天气阴暗的一种气候特征。
梅雨季节主要是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北偏东移动,与西南季风气流产生辐合,形成了辐合气流带。
辐合气流是指气流在空间上的聚集,这种聚集会引起大范围的对流云和大规模的降水。
同时,梅促使了水汽向地面运输,形成了湿气重、天气阴暗的特征。
梅雨天的原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1.季风气候影响:梅雨主要在亚洲季风区域出现,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
季风是由于大陆与海洋之间温度和压强的季节性差异引起的气流变化。
夏季,亚洲大陆上的气温升高,产生了低压,而在海洋上则形成了高压。
这种温压差引导了东南亚、印度、日本和中国的季风,使得湿润的海洋气流带来了大量的水汽和降水。
2.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副热带高压(也叫做太平洋副高或西太副高)是指西太平洋区域的大范围高气压系统。
它的中心位置大致是西太平洋上,北纬20-30度之间。
梅雨季节,副高需要向北偏东移动,这个过程会影响到梅雨的开始和结束时间,以及降雨量的强弱。
3.辐合气流的形成:当副高向北偏东移动时,与它相接近的是从东南方向吹来的季风气流。
这两者的交汇会形成一个辐合气流带,在这个带上大气上升,形成了强烈的对流云和降水。
这种辐合气流带通常位于副高前缘和季风区之间。
4.水汽的运输:梅雨季节气温较高,空气湿度大。
当辐合气流作用下,水汽被带入气流中,流向陆地。
这种水汽的运输会增加了空气的湿度,形成了连续阴雨、多云、湿气重、天气阴暗的特征。
总结起来,梅雨的原理主要是由季风气候的影响和副热带高压的移动导致的。
季风气候带来了大量的水汽和降水,而副高的移动则影响了梅雨的开始和结束时间,以及降雨量的强弱。
同时,辐合气流的形成和水汽的运输也对梅雨天气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梅雨季节的特点。
高考地理梅雨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梅雨知识点总结一、梅雨的概念1. 梅雨是指亚热带太平洋边缘地区在夏季时期,交替出现的雨雪天气。
2. 梅雨期间,雨水的降水量较大,天气阴沉,温度较低,湿度较高。
二、梅雨的形成原因1. 梅雨的形成与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的活动有关。
2. 夏季时,西风带北界的副热带高压向北移动,与冷空气共同影响下,形成锋生风系列,导致雨带形成和南北交替、东移。
3. 梅雨的形成还与东亚季风的活动有关,湿润的东南风与岛屿的地形共同作用,导致降雨增加。
三、梅雨区域1. 东亚地区:日本、朝鲜半岛、华南地区、华东地区。
2. 美洲地区:中美洲、南美洲西岸。
3. 非洲地区:非洲东部沿海地区。
4. 大洋洲地区: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南太平洋地区。
四、梅雨的时段1. 东亚地区:一般在6月下旬到7月下旬之间。
2. 美洲地区:一般在5月到9月之间。
3. 非洲地区:一般在11月到12月之间。
4. 大洋洲地区:一般在10月到12月之间。
五、梅雨对地区的影响1. 农业:梅雨对农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滋润土壤,提高作物的产量。
2. 灾害:梅雨期间降雨量大,容易引发洪涝、泥石流等灾害。
3. 交通运输:梅雨会导致交通事故增多,交通运输效率下降。
4. 经济:受梅雨影响,旅游业、建筑业等受到一定的影响。
六、梅雨的气象特征1. 降水量:梅雨期间降水量大,尤其是连阴雨天气,降水量可以达到较高水平。
2. 气温:梅雨期间气温较低,常常出现阴雨天气,导致气温的下降。
3. 湿度:梅雨期间湿度较高,常常伴有雾、霾等湿度性天气现象。
4. 云量:梅雨期间云量较大,常常出现阴天或多云天气。
七、梅雨的应对措施1. 农业方面:根据梅雨季节特点,及时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合理安排施肥和除草工作,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2. 建筑方面:加强对建筑物的维护,防止漏水和渗漏,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3. 交通运输方面: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合理安排出行时间,避免在恶劣天气条件下驾驶。
4. 灾害预防方面:加强对梅雨期间可能发生的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高中地理课件-梅 雨 季 节
3 反常
☺ 空 梅:每一年梅雨的范围、持续时间以及雨量都有很大的不同。 在某些应该出现梅雨的地方,某些年份如果没有梅雨,现象称 为空梅。
☺ 重 梅 : 梅雨季过后,通常天气放晴进入炎炎盛夏。如果这个 时候又转成阴雨绵绵,并且持续较久,仿佛又回到梅季,就称 为"重梅"。民间俗谚有云"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重梅"
梅 雨季节
1.概念
☺ 梅雨季节,是在每年6、7月份的东南季风带 来的太平洋暖湿气流,经过中国长江中下游 地区、台湾地区、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 等地出现的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由于 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 此时段便被称作梅雨季节。
☺ 梅雨季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 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 连绵多雨的梅雨季过后,天气开始由太平洋 亚热带高压主导,正式下旬至5月上旬,来自北方的冷空气 与从南方北上的暖空气的汇合于华南地区,形成 华南准静止锋。大约到了5月下旬,暖空气势力 增强,准静止锋北移至江淮地区,成江淮准静止 锋(又称为梅雨锋)。由于来自南方的暖空气夹带 大量水汽,当遇上较冷的气团时,便会产生大量 对流活动。由于这段时间冷暖空气势力相当,以 致锋面停留在江淮地区。
由夏季风的强弱决定
备战中考:地理复习资料之梅雨
备战中考:地理复习资料之梅雨动性,不论是梅雨开始时间的早迟、梅雨期的长短、雨量的多寡、下雨天数的多少等,每年都有很大的差异。
不但长江梅雨如此,变动性更大的台湾梅雨,更是变化多端:梅雨期有时长达五十天以上,却也有短到十天以下;雨量有超过一千公厘,也有少于一百公厘;下雨天数有时比不下雨的日就连续下了二十二天雨。
由于台湾的梅雨的变动性高,每年都有不同,很难订出梅雨开始与结束定义,所以只能约略将五、六月订为台湾的梅雨期。
梅雨期的天气特征与降雨特性总分析梅雨期最主要的天气特征便是持续性降雨。
台湾地区各地出现连续性或间歇性下雨,间或夹带豪雨,形成典型的台湾梅雨。
宋朝时代曾有三位诗人对长江梅雨的天气变化有极传神的描述: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曾纡的「梅子黄时日日晴」和戴复古的「熟梅天气半晴阴」,也都是台湾梅雨天气的极佳写照。
由于台湾梅雨期间经常引发豪雨,因此台湾大学陈泰然教授乃填上「梅子成熟倾盆雨」之警世词句。
梅雨期主要受到梅雨峰面系统的影响,有时大量降雨,有时雨量很少,有时降雨时间很短暂,有时连续多日。
事实上,梅雨期有时会有二个峰面系统先后连续影响台湾地区,致使连续阴雨的天数相对增长。
当一道锋面过后、另一道锋面抵达之前,会有几天晴朗天气,但持续的时间长久或短暂都不一样,有时锋面接二连三而来,几乎无晴朗的日子可言,有时又相隔甚久,晴朗多日。
在每年的梅雨期内,平均有四至五个梅雨锋面系统影响台湾地区。
由于受到锋面系统的影响,台湾地区梅雨期内的平均降雨量为450至500公厘,为每年年平均雨量的四分之一。
台湾地区每年梅雨期的降雨有很大的差异,可见「梅雨」在台湾地区是非常不稳定、变动甚大的天气现象,所以不必特别强调梅雨期的长短与雨日的久暂,而应注意梅雨锋面系统所伴随的豪雨。
综合上述说明,台湾地区各地梅雨期主要的气候特征有:1.连续性降雨,并夹带雷阵雨;2.降雨量仅次于台风时期;3.持续性降雨机率是全年最大值;4.由于持续性降雨,而使气温有时不但不随接近夏季而上升,及而有下降或平稳趋势。
【归纳整理】别找其它资料了,一文带你看懂梅雨!
【归纳整理】别找其它资料了,一文带你看懂梅雨!居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几乎每年6~7月间都会遇到一段较长时间的连续阴雨天气,恰巧此时又是江南梅子成熟期,所以人们把这段连续的阴雨天气称为梅雨。
正常梅雨期长约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
长江中下游地区处在欧亚大陆东部的中纬度,一方面受到从寒带南下的冷空气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从热带海洋北上的暖湿空气影响。
每年从春季开始,暖湿空气势力逐渐加强,从海上进入大陆,先至华南地区,嗣后进一步增强北移,到了初夏常常伸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时还可到达淮河及其以北地区。
特别是在二、三千米的低空,常有一支来自海洋的非常潮湿的强偏南气流,风速达到每秒十几米到二十米左右。
当它进入我国大陆以后,就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
冷暖空气相遇,交界处形成锋面,锋面附近产生降水,梅雨就属于锋面降水的性质。
扒开《大气科学辞典》,一段广播腔梅雨扑面而来——从我国江淮流域一直到日本南部,每年初夏常常出现的一段降水量较大、降水次数较频繁的连阴雨天气,因为正值梅子黄熟,故名梅雨。
而且由于作案期间气温高湿度大,东西容易发霉,所以又被叫“霉雨”。
名字听起来很文艺,它实际却个“暴力分子”,甚至还曾惊动过国务院!在我国,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当中降雨最集中的时期。
如1998年的夏天,江南和长江沿线梅雨40天,那洪水,那架势,是相当厉害,当时的国家领导人都亲临长江大堤指挥抗洪。
还有1954年6-7月,长江全流域大水,京广铁路不能正常通车达100天,是建国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教科书上高大上的说法是——东亚地区大气环流季节性调整的产物。
但本质上,它可以说是一场夏季风(暖湿空气)北伐战争的产物。
夏天,冷暖空气交锋的战线从珠江流域北抬到了长江流域,随着西南季风的爆发,大量暖湿空气向北推进,而冷空气并没有彻底放弃战斗,于是冷暖空气两大阵营,就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展开了大会战——既是阵地战,也是拉锯战。
【高频考点】自然地理:最全的梅雨知识考点
【高频考点】自然地理:最全的梅雨知识考点梅雨——初夏出现在中国江淮流域至日本中南部雨期较长的阴雨天气。
因值梅子黄熟,故名──《辞海》梅雨季节,是在每年6、7月份的东南季风带来的太平洋暖湿气流,经过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地区、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出现的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此时段便被称作梅雨季节。
形成条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节。
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时大时小。
所以我国南方流行着这样的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
持续连绵的阴雨、温高湿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征。
梅雨的形成与东亚季风活动有密切关系。
我国地处中纬度地区,东南靠海,受东亚季风活动影响很大。
每年春末夏初,夏季风开始活跃,从海上带来丰沛的水气,空气湿度显着升高。
到了6月上旬左右,夏季风势力进一步加强,大量的暖湿气流一直推进到我国江淮流域。
这股来自南方海上的暖湿气流与来自北方的干冷气流在江淮流域上空相遇,从而形成了一条基本上呈西南-东北向的狭长降水带。
由于这条雨带两侧的冷暖气团的势力不相上下,势均力敌,因此,雨带维持时间长,范围大,降水量多。
梅雨季节的注意事项避免外湿伤身梅雨季节多雨,因此尽量少在潮湿的地方,阴雨天气时注意关闭门窗,等到天晴后及时打开门窗,保持空气流通,以祛除湿气。
合理饮食梅雨雨量增多,很多都系都易潮湿,为防湿气入侵,可多吃一些健脾化湿的食物,例如,苦瓜、黄瓜、冬瓜,切记不宜过食生冷、油腻的食物,以免助湿伤脾。
温、湿是微生物,尤其是霉菌生长繁殖的良好条件,很多食物容易腐烂变质,此季节,肠道病人大量增加,皮肤病感染率明显增多。
因此此季节要保持衣、被干燥。
内裤、长裤都要宽松透气。
在黄梅季节需要注意的是湿气进入身体,如果饮食不当,吃一些生冷的食物更易导致加重湿气加重。
应多补充人体所需营养。
江南的梅雨季节总是令人神往,撑一把油纸伞走在古街弄堂,连溅起的水花都富有艺术感,就像跳动的乐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关于梅雨的知识点总结
最近武汉的连续暴雨造成的洪水灾害,其实主要与梅雨有关,那幺
为什幺梅雨会造成这幺大的影响呢?它是否存在一定自然规律呢?今天小编就
和大家分享一篇我们高考地理关于梅雨的知识点总结的文章,帮助大家对这
部分知识有更深的了解。
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7 月份都会出现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
其为“梅雨”,此时段便被称作梅雨季节。
1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之正常梅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约在6
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也就是出现在”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内。
梅雨
期长约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
”小暑”前后起,主要降雨带就北移到黄(河)、淮(河)流域,进而移到山东和华北一带。
长江流域由阴雨绵绵、高温高湿的天气开始转为晴朗炎热的盛夏。
据统计,这种正常梅雨,大约占
总数的一半左右。
1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之早梅雨有的年份,梅雨开始的很早,在5月
底6月初就会突然到来。
在气象上,通常把”芒种”以前开始的梅雨,统称为”
早梅雨”。
早梅雨会带来一些反常的现象。
例如,由于在梅雨刚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靠近地面的大气层里,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还是很频繁的,因此,
阴雨开始之后,气温还比较低,甚至有冷飕飕的感觉,农谚说:”吃了端午棕,还要冻三冻”就是这个意思;同时也没有明显的潮湿现象。
长江中下游部分地
区的农民,把这一段温度比较低的黄梅雨称为”冷水黄梅”。
以后,随着阴雨
维持时间的延长、暖湿空气加强,温度会逐渐上升,湿度不断增大,梅雨固
有的特征也就越来越明显了。
早梅雨的出现机会,大致上是十年一遇。
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