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其中,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
②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孕育了丰富的乡土文化,如宗族文化、节庆文化、耕读文化、祭祀文化等。
这些文化元素相互交织形构了朴素的乡村价值观和认知体系,进而构建了乡村社会的行为规范。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乡土文化蕴含的礼俗秩序开始在乡村社会中消解,乡村出现了内核“空心”。
重塑乡土文化,建设乡村精神家园,对筑牢乡村振兴之根,确保乡村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③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记录了乡村历史、信仰、习俗和生活方式,成为维系乡村社会深层情感的集体记忆。
重视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好古树、古桥、古村落、古建筑等蕴含丰富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且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保留代表性乡村公共记忆景观。
积极推进剪纸、捏面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育乡村文化的传承人,延续和发展历史遗留的珍贵精神财富。
鼓励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和表演,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和了解地方乡村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在保护和传承中寻根溯源,从而在中国传统式的“乡愁”中滋养乡土文化归属。
④涵养乡风文明可以为乡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有效地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精神层面的需要,提升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同时进一步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要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尊重乡村本位和农民主体地位。
围绕农民需要提供文化服务,组织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提升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程度。
⑤党的领导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方向保证,是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坚实保障。
涵养乡风文明,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担当,推进改革创新,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
2022-2023学年烟台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烟台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网络修真小说之中,常常有今不胜古的时代感慨——古代仙器法宝的价值和内涵力量,往往超过较近的时代;可对于网络文学本身参讲,却是古不胜今。
现在再看看十五年前、十年前,甚至是三四年前的作品,都会感到哪怕作者在文笔、内涵、火候等方面的深厚程度不亚于甚至超过现在顶级的网络小说创作者,可在创作的类型和形式上,却已经只能用“时代的眼泪"这个词汇来形容了。
随着2012年以来“超级IP时代”的到来,得益于文娱行业的深度介入,网络文学发展演化的速度,像是按下了一个十倍的加速按钮一样,我们完全可以说,现在的中国网络小说正处于它最好的时代,也是最有挑战的时代,或许可以用“白金时代”这个对网络小说创作者来说比较熟悉的词语来命名。
新的时代力量和平台力量,将不同领域的文学资源重新聚合了起来,并通过一种最符合市场经济的结构,形成了一种像山洪一样裹挟一切的强大合力。
在这种时代力量下,文学资源的重新聚合,正在达到甚至超过近现代文学初创时期的那种超强生命力,甚至攀越并“超维"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古典小说时代——获得比明清时代更高维、更多场景的孕育文学生命之力。
话说回来,明代通俗小说的兴盛与雕版印刷业的发展有重要关系;民国时期现代文学的普及与发展,也同现代工业条件下印刷出版业的变化有很大关系……这种时代和平台的变革,是文学形态本身创新的一大主要推动力。
互联网时代的平台变革力量和出版行业环境的整体变化,同样对网络文学的发展和变革,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石昌渝先生曾经评论说:“中国书籍形制,从甲骨、钟鼎、竹简到丝帛,都不可能、也不屑于承载供人们消遣的俚俗的白话小说。
它们的材料和书写成本都太昂贵……只有在印刷术发明之后,而且是在印刷业发展到商品化程度较高、一般出版物可以为社会有闲阶层购买而出版者又有利可图的时候,白话小说的写作和出版才能成为一种文化产业。
高一上学期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科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Ⅱ(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18分,每小题3分)⒈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全的一项是()A.发酵.孝.悌不肖.校.对B.静谧.秘密.寻觅.分泌.C.嫌疑..赚.钱谦.虚歉.意D.兑.现蜕.变褪.色脱.身2.下列词语的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诅咒忌恨安之若素砥砺B. 坚韧寥廓背景离乡赎罪C. 尝试敷衍民不聊生班斓D. 身驱跋涉死有余辜饿殍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在雅典奥运会上,刘翔以12秒91的成绩夺取一百一十米栏金牌,在国际上引起了不小的。
②在2008年的中国平板电视论坛上,彩电巨头们对未来中国彩电市场作了大胆的。
③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目的是为了加强对检察机关的监督,从制度上检察权的正确行使。
④他从小就有远大的,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
A.轰动预测保障报复B.震动推测保证抱负C.轰动预测保障抱负D.震动推测保证报复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面对网络语言出现在学生作文中的现象,许多人士担心网络语言会取代传统汉语,而有人认为这种担心是杞人忧天....。
B.《水浒》中的林冲的人生之所以充满苦难,是因为他自己逆来顺受....的性格造成的。
C.中国人历来就有安土重迁....的观念,但有的人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家乡重新安家创业。
D.老王花重金买来的一件古董,原来是不名一文....的赝品,这让他懊恼不已。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针对近期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上扬的态势,在有关部门的调控下,使我国燃油价格也有了小幅度提高。
B.能否提高语文阅读水平,阅读量的大小和掌握正确的方法是关键。
C.感受生活落实到写作上,最重要的是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因为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D.班会课上完后,老师的亲切话语和笑容久久回荡在我们的耳畔,使人难以忘怀。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厚德载物”的当下价值“厚德载物”作为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历来是仁人志士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
道德状况是社会进步与否的重要标志,影响着一个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
没有道德,哪来和谐?儒家“厚德载物”思想的当下价值毋庸置疑。
“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通俗地说,厚德载物,就是地的本性是顺天而动的,人应效法地,以厚德宽容待人。
所谓“厚德”即“大德”、“高德”,即最高尚的道德。
所谓“载物”之“物”,不仅专指万物,而且首先指一切人。
“厚稳载物”,即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
厚德载物强调容人、容物。
做人要有深厚的道德修养,要胸怀宽广,气度宏大,既容人之短,恕人之过,更要宽厚待人。
“厚德载物”有利于培养现代品德人格,保证人生代价的实现。
儒家寻求“厚德”的君子人格,儒家君子人格所具备的品德品质为现代理想人格提供了实际模式。
现代理想人格依然寄托着人们的等候和寻求,它要求人们具有广博的爱心,有道义感,有品德操守,要精确处理义利关系,要有承担责任与苦难的勇气,等等。
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解释,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智力因素,而且还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出格是人的品德品行。
凡是有作为、成大器者,无不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进取心、自自信心等品质。
“厚德载物”督促人们寻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增进个人幸福。
儒家强调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在于人寻求精神生活,品德理性正视人的现实生活的精神维度,主张向内寻求生命的根据和快乐的泉源。
儒家很多富有生命力的传统品德,如正义、诚笃、信赖、刻薄等等,已构成人们恒久的品德情怀,使人有尊严地生活。
现实社会中,物质生活进步后,人的幸福感并不肯定增加,人们领会到生活不只是为满足物质享乐而忙碌,还应有精神寻求的乐趣。
浙江省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带有答案)

浙江省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带有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巫史同工”是史前工匠文化的重要特征。
史前匠人以虔诚的宗教信仰谱写了一部巫史文明,他们敬畏自然与神灵,用制器尚象的朴素理念为人类早期的器物生产提供造物原则,通过泥土和火焰的碰撞创烧了史前陶器,并创造了史前石器、玉器、漆器等史前巫史文化标识。
他们用朴素的线条与符号,对自然、物象与宇宙进行原始表达,记录下人类童年时代的梦幻与精彩,形成了中华工匠的初始精神品格。
古人很早就用“正”来为工匠官职命名,如车正、陶正、木正等,显示出中华工匠精神的本源属性。
“正”为王室官职,乃规范、标准之意,其内涵及行为指向坚守正义、守正为公、守正为民。
早期中华匠人心系百姓,持中守正,以工正精神铸成了早期中华匠人的守正精神品格。
周代六官体系中,工官之冬官乃为司空。
“司空”的概念语义场包含了“冬藏”与“闭空”的双重含义。
所谓“司”,即管理之义,表达了工官对国家事务的承担与掌管;所谓“司空”,含有“闭藏”“空无”之义,工官的信条与宗旨要藏富于民,反映出工官以民为本的精神品格。
周代工匠在司空制度体系下逐渐形成属于时代的工匠精神,即民本精神。
汉代,政府改“司空”为“少府”,以统管国家物资调配、器物生产以及山川田赋等。
“少府”概念沿袭了“司空”的精神追求,它不仅有较强的中央集权性质或政府权力的语义内涵,还体现在国家对工官的政治立场以及民本态度。
在文化鼎新发展的汉代,工匠勇于创造、敢于创新,开创了汉代工匠文化的新定向,诞生了后世近乎所有的工匠行业、部门与手艺品类,演绎出较为齐备的工匠文化体系性结构、要素和内容,也孕育出具有民本特色的汉代工匠精神品格。
至隋文帝时期,汉代“三公九卿制”被“三省六部制”所取代,工官体系的“少府”亦被“工部”取代。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题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题第Ⅰ卷(45分)一、基础学问(18分,每小题3分)1、下面词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前仆.(pū)后继蓊.(wěng)蓊郁郁安土重.(chóng)迁悖.(bèi)谬B、言简意赅.(gāi) 惴.(zhuì) 惴担心字斟.( zhēn )句酌饿殍.(piăo)C、百折不挠.(náo) 毛骨悚.(sǒng)然豁.( huò)然开朗倔.(juè)强D、众口铄.(shuò)金风流倜(zhōu) 傥初见端倪.(ní) 菲.(fĕi)薄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堂而皇之干练焦躁担心禁固B、逆来顺受休憩礼上往来伎俩C、摧山坼地盎然穷形尽相时弊D、响誉中外滞留陨身不恤奢侈3、下列各组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乐不思蜀夜澜人静娇正观摩B、忧心忡忡装表探究庸人自扰眷恋C、光阴荏苒穿凿附会怨尤缄默D、耿介不阿夸父追日化为无有兑付4、下面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①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②改革开放的壮举顺应民心,合乎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不行的历史潮流。
③这将被后代怀着仰慕之情来______的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
A、竟然遏止朝拜B、毅然遏制朝拜C、毅然遏止朝拜D、竟然遏制瞻仰5、下列各句中,成语运用恰当的一组是()A、近年来,伊拉克因受制裁,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困难。
最近,又遭美英飞机的攻击,真是祸起萧墙。
B、他把这个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C、朱自清写桃花红得像火,杏花粉得像霞,梨花白得像雪,还写花下的蜜蜂嗡嗡地闹着,真是绘声绘色。
D、阳光明媚,和风轻吹,我们如坐春风兴致勃勃地走向目的地。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平安教化和管理。
B、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旧克服了困难,成功攀登到顶峰。
湖南省长沙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南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答案在最后)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不加任何修饰的脸、眼睛和神韵。
这表明,在那时的人们看来,真实自然是最美的。
在中国,汉成帝宠爱苗条纤细的赵飞燕,唐玄宗宠爱珠圆玉润的杨玉环,使得“燕瘦环肥”曾经在特定时代掀起一股不小的审美风潮。
尽管人们追求身体美的愿望不曾改变,但由于地域、文化、种族等的不同,历时的与共时的“身体美学”均呈现出千姿百态。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各国的文化交融日益频繁,地域隔阂被打破,东西方越来越多地共享着时尚身体的审美观念。
②在《人体美丽史》一书中,法国学者乔治·维加莱洛指出:人们对身体美的探求从面部轮廓延伸至整个身体的全面特征,并用这些特征展现自己的个性;然而,借助发型、化妆和体型锻炼等传统方式来修饰身体,总是存在一定限度;凭借科技支持,医疗美容手术能直接地干预身体,从而使得人们可以无限地去接近他们理想的美貌。
于是乎,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修复与再塑,成为一种追求身体美的新时尚。
在此背景下,医疗美容行业乘势发展,服务范围不断延伸,已形成涵盖美容外科、美容皮肤科、美容牙科和美容中医科在内的上百种服务项目。
在医美市场的扩张中,医美广告——既推销商品和服务,还不断地“生产”消费者——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③2019年8月,互联网医美服务平台“新氧”在视频网站上投放了一则广告,视频中一群身穿白色裙子的女性一起尖声高唱:“新氧医美,整整整。
女人美了,才完整。
”随后画面上浮现出五个大字——“做女人整好”。
正如费瑟斯通所说,广告就是能把罗曼蒂克、奇珍异宝、欲望、美、成功、共同体、科学进步与舒适生活等各种意象附着在肥皂、洗衣机、酒精饮品等各种平庸的消费品之上。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主流文学一般而言更加关注现实和历史,而科幻文学关注的是未来。
所以在文学手法上,科幻更多的不是去反映、隐喻或批判现实,而是把作家的思考投射到未来。
此外,在读者群上,主流文学背靠学院正统,在其身后存在一个庞大而悠久的评价体系。
相比之下。
科幻文学则更依赖于市场和读者的肯定。
在科幻界还有一种说法,即“科幻是最大的一种现实主义”。
因为所谓“未来”,正是必将到来的“现实”,是现实在靠前的时间轴线上的投影。
科幻文学同样可以带入问题意识,去探讨主流文学正在涉及或未曾涉及的领域,并通过在时空上拉开距离形成陌生化的效应。
其实科幻文学也和中国梦产生了莫大关联。
有人认为,科幻是唯一可以直接描写出中国梦的文学题材——因为其他文学类型都只能聚焦于未完成的当下,科幻小说却可以直接描摹出中国梦成为现实的绚烂图景。
在这种意义上讲,科幻文学的确是一种最具现代感和现实性的文学类型。
不仅主流文学,任何文学类型的创作都要求作家足够洞悉世界、生活和人本身,科幻也不例外。
但对于科幻文学,只深入生活是不够的。
还需要作家了解科技前沿,寄托思考和想象,尤其要发挥创新能力。
我认为,科幻文学是创新意识最强的一种文体。
科幻文学的兴盛,将会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幻文学是一种让想象力得到驰骋与磨砺的文学体裁,无论创作还是阅读,都是对想象力的锻炼,而它与科技的内在关系,也使我们能够重新审视科技在当代社会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新课标】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科举制度的取消对中国现代化造成的困难在于,原有的形成社会精英的方式由此而发生突然的断裂。
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曾经由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在其后几十年中一直都没有恢复过来。
科举制度的取消既然产生如此多的消极后果,这是否可以得出一个保守倒退的结论,即中国根本不应该进行以科举制为核心的教育体制改革?显然不应得出这样的结论。
变革不适应于时代要求的旧制度,毕竟是历史的大趋势。
但采取什么方法,使制度改革可以取得真正的效果,则应是改革者考虑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传统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个以士绅为主体的精英阶级。
科举制所造成的社会流动性,使中国的农村社会存在着独立于城市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是由士绅地主、宗族组织与相应的宗族学校私塾构成的。
在传统科举制度下,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是保持其在农村中的精英地位的基础。
他们正是借助这一身份与地位,获得社会的尊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
正如张仲礼先生所指出的,“士绅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了若干社会职责。
他们视自己的家乡福利增进与利益保护为己任。
在政府官员面前,他们代表了本地的利益,他们承担了诸如公益活动、排解纠纷、组织修路筑桥、开河建堤等公共工程,此外,还组织地方治安,征税,弘扬儒学,兴建学校等农村社会生活的各项工作。
”在这一文化系统中,由于宗族所拥有的相当数量的学田、义田、义学的存在,相当一部分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并成为农村的准文化人。
据一些国外学者统计,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这种农村精英文化系统所维持的文化生态平衡得到解释。
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
这是因为,传统农村士绅起到了国家与农村社会的中介作用。
他们一方面代表官府向农民征税,另一方面又利用他们的特殊身份地位,而对官府保持自己的影响力。
这就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村地方利益的代言人。
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
此后中国农村中不再存在一个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
另一方面,学堂则成为跻身政界的唯一出路,而学堂均在省城和京城,又由于城市集中着财富、名位、权力这些社会稀缺资源的巨大优势,这样,自民国以来,就出现了大批农村知识青年源源不断地被城市吸纳并脱离农村的“无根化”过程。
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民国以来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
与此同时,由于农村文化人缺乏再生机制,农村文化生态从而持续退化与空洞化。
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发生什么变化?正如美国学者杜赞奇所指出的,“到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政权落入另一类型的人物之手。
他们大多希望从政治和村公职中捞到物质利益,村公职不再是赢得公众尊敬的场所而为人所追求。
”“传统村庄领袖不断被赢利型经纪人所取代,村民们称其为‘土豪’、‘无赖’或‘恶霸’。
这些人无所不在,影响极坏。
……进入民国之后,随着国家政权的内卷化,土豪劣绅乘机窃取各种公职,成为乡村政权的主流。
”可以说,民国初年以后,主宰农村命运的,正是这样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
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农村智力资源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此后数十年从来没有中止过。
除了那些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外,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
1.属于“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中的“自主性”的一项是()A.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
B.农村青年可以源源不断向城市流动。
C.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
D.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
2.科举制度的突然废除为什么会造成中国农村文化的断裂,以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科举制度使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保持着在农村的精英地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
废除科举后,他们无法再充任该角色。
B.科举制度废除后,在城市的学堂及财富、名利、权力吸引农村知识分子源源不断涌入,使农村文化生态持续退化和空洞化。
C.科举制度废除后,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掌控了农村基层政权。
D.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不能给农村带来经济利益和文化提升。
3.下列有关文章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绅士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若干职责。
这些职责主要是文化方面的。
B.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意思是农村士绅完全失去了做官从政的机会。
C.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原因就在农村精英文化系统维持了文化生态平衡。
D.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从此,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任何人任何情况下都不再愿意去农村。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
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
累擢太篮。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永乐三年六月,令牵及英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
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
和献所俘旧港酋长。
帝大悦,爵赏有差。
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
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
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审.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
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覘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
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
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
是时。
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聋,来者日一多。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
其前伪王子苏干剌者,方谋弑主自立,怒和赐不及己,帅兵邀击官军。
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
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
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咸遣使朝贡,辞还。
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
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
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
比还,而成祖已晏驾。
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
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
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
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
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邀劫:邀人抢劫B.多赍金币..金币:钱币财物C.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踪迹:追踪探访D. 帝以践阼..岁久践祚:登上帝位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B.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城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C.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D.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郑和历经三朝,七次出使。
其中六次都是永乐年间奉明成祖之命出使,只有一次出使是在明成祖晏驾之后,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口。
B.明成祖命令郑和出使是出于政治目的。
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追寻明惠帝的下落,另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炫耀军力的强大和国家的富裕。
C.郑和出使西洋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
扫清海道,保护商旅;发展了明朝政府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所出使的国家纷纷纳贡称臣。
D.郑和深通外交之道,对番国君长恩威并施。
他在外交上主要采用怀柔的方式,动用武力大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l)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聋,来者曰多。
(5分)(2)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江城子·癸酉春社王炎①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离离。
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
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
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
不向花边拼一醉,花不语,笑人痴。
[注]①王炎:生于公元1138年,到癸酉年(1213年)已经七十五岁。
8.本词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9.请简要分析本词的表达技巧。
(6分)(三)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屈原《离骚》中的“,”表现了其向往美德,坚持真理,为自己的理想现身而不后悔的意志。
(2)在《赤壁赋》中,描写江面风平浪静,且可与《后赤壁赋》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相映成趣的句子是:“,”(3)《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
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道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阿庆基“造反”[芬兰]本蒂·韩佩一条板凳安放在路旁,只要行人累了,就可坐下休息。
累了!是的,难道这还有什么奇怪的吗?一个人在七十年岁月里要跨出多少步子啊——短的、长的、急的、慢的。
板凳被发明和制造出正是为了人们能够坐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