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精品20篇)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精品20篇)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一、气候变化1、气候变化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是以某些与平均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如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来度量的。
2、气候变化史(1)地质时期: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2)历史时期:期间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
(3)近现代::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1、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
2、加剧了自然灾害。
3、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
4、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影响更为显著。
5、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2)(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3)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3、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5篇)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优秀6篇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优秀6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篇一第一单元从宇宙中看地球第一讲地球与地图一、地球与地图1、赤道上经度相差10实地距离大约为111千米,其他纬线上经度相差10实地距离大约为111× 千米。
经线上纬度相差10实地距离大约为111千米。
2、东半球的范围从200W向东到1600E。
3、球面两点的最短距离为两点之间的“大圆劣弧”,常见大圆为赤道、经线圈和晨昏圈。
北半球同一纬线上的最短距离向北偏,南半球同一纬线上的最短距离向南偏。
4、该地看北极星的仰角就是该地的纬度。
5、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东西方向是相对的,要根据劣弧进行判断。
(劣弧即两点经度差小于1800)二、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1)读数值范围,判断地貌类型:海拔在200m以下,等高线稀疏的是平原;海拔在200m~500m,等高线较稀疏的是丘陵;海拔大于500m,等高线密集的是山地;海拔在1000m 以上,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稀疏的是高原;四周等高线密集且数值大,中间等高线稀疏且数值小的是盆地。
(2)读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高密低疏,为凹坡,可通视;高疏低密,为凸坡,易挡住人们的视线。
(3)读弯曲状况:等高线凸向高处的是山谷,凸向低处的是山脊(凸高为谷、凸低为脊)。
(4)读局部闭合等高线:等高线闭合,中高周低的地形类型是山峰;中低周高的地形类型为盆地;特殊情况,规律判读为“大于大的”为山坡上的小山丘或“小于小的”为山坡上的小洼地。
(5)基本特征:同线等高;同图等距;相邻两条等高线数值可以相等,如河谷两侧相邻的等高线,也可以递变;任意两条等高线一般不会相交,若相交或重叠则为陡崖。
2、等高线地形图中的有关计算:(1)计算两点的相对高度:先算出最大值和最小值的范围,再进行相减或(n-1)×d△H(n+1)×d(2)进行陡崖高度的计算:其相对高度(n-1)×d≤△H(n+1)×d(n为陡崖处重叠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8篇)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8篇)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1(一)昼夜交替1、(1)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2)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23°26′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二)地方时的计算1、地方时计算原理: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即1°=4分钟)2、地方时计算方法: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昼夜长短的计算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⑶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三)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说明: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32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32篇)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精选32篇)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篇1陆地资源(1)陆地资源的'类型和特点:类型:(表4。
4)特点:有限性;利用潜力的无限性;分布规律性;整体性。
(2)陆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陆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四:气象灾害(1)台风形成: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主要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主要影响地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强度的海区发生季节:夏秋季节监测和防御: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到近海后,还可以用雷达监测(2)暴雨洪涝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主要影响地区:亚洲最多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实施防洪保险)(3)干旱(4)寒潮原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围得剧烈降温,并伴随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
五:地质灾害(1)地震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能量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3级以下为微震,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级,烈度。
(2)火山喷发火山构造: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类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3)滑坡和泥石流(4)地质灾害得关联性①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得关联性:一个地域内得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他们在成因上关联的,例如,我国的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②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可能诱发火灾、海啸、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③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为的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为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全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全一、自然地理及其规律1. 大气与气候•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由氮气、氧气和其他气体组成,呈层状结构。
•大气的运动:大气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其中主要是由地球自转和地球的辐射收支不平衡驱动的。
•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在长期统计下的气候状况,而气象则是短期天气变化的研究。
2. 水循环与水资源•水循环:指地球上水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等。
•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利用水资源需要考虑地理条件、人口需求、经济发展等因素。
3. 土壤与农业•土壤的形成和类型:土壤是由岩石经过风化和其他物质的改变而形成的,根据其主要成分和性质可分为石质土壤、粘土壤和砂土壤等。
•农业发展与土地利用:农业的发展与土地的利用密切相关,不同地区根据地理条件和经济特点选择不同的农作物和种植方式。
二、人文地理及其规律1. 人口与城市•人口迁移与分布:人口迁移和分布受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政治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城市发展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2. 经济地理•经济活动与区域发展:经济活动受到地理条件、资源分布、交通等因素的制约,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同。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考虑环境保护的因素,以保持可持续发展。
3. 社会地理与文化地理•社会分异与社会问题:社会地理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分异和社会问题的成因和影响。
•文化传承与文化地理:地理环境对文化的传承和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文化地理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理条件对文化的塑造作用。
三、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 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生物种群和非生物因子组成,它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自我调节等功能。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平衡: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最新6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最新6篇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篇一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多层次的天体系统: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2)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3)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宇宙环境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为地球提供能量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
(2)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太阳活动类型:黑子---光球层,耀斑和日珥---色球层,太阳风---日冕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太阳风→极光3、地球的运动(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自转:自西向东,恒星日(23时56分4秒),各地相等15°/小时(两极除外),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公转:自西向东,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平均1°/日。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周期为一个回归年。
(3)昼夜交替和时差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
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4)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5)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那个半球昼长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方向递减,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6)四季更替和五带四季更替在中纬度地区明显。
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
春秋两季是过渡季节。
4、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莫霍界面平均约17km)---地幔---(古登堡界面2900km)----地核纵波(P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较快横波(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较慢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通用4篇)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通用4篇)总结,汉语词语,读音为zǒng jié,意思是总地归结。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学问点总结(通用4篇),欢迎品鉴!【篇1】高一地理学问点总结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化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诞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难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凹凸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凹凸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限制人口(中国实行安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激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缘由: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斗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卑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躲避卑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沟通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供应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肯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给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篇2】高一地理学问点总结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改变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一章行星地球§1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级别:河外星系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2、太阳系中距太阳由近及远的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因为地球上有生物,所以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4、行星的运动特征:1.绕日公转的方向具有同向性。
2.绕日公转轨道的共面性3.绕日公转轨道的具有近圆性。
5、地球上产生生命的基本条件:外部条件包括A太阳稳定的光照 B地球安全的运行轨道;自身条件:(1) 地球有适中的质量体积,所以地球周围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2)日地距离适中及地球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所以地球上有适中的温度;(3)地球上有液态水(能形成海洋)。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能量来源为核聚变反映)a.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b.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2c.作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d.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等的主要能源来源。
2、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三层3、太阳活动的标志包括黑子(光球层)和耀斑(色球层)。
周期为11年,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耀斑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当太阳活动比较剧烈时,a影响地球气候如降水(黑子),b扰乱地球电离层c可以形成磁暴和极光现象,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d可以诱发水旱灾害和地震等自然灾害。
§3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其自转周期若以太阳为参照物大约为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若以远离地球的某一恒星为参照物,则大约为23小时56分4秒,叫做一个恒星日。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º/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º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第二单元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二: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二: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一全册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一全册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产生四季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
2.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与注记。
比例尺表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值,方向通常以北方为基准,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注记是对地理事物的解释和说明。
3. 地图的分类: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自然地图主要展示自然环境要素,如地形、气候、水系等;社会经济地图展示人类活动和经济现象,如工业、农业、商业等。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
- 气候类型: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以及各自的特征和分布。
- 气候变化:长期气候变迁和短期天气变化,影响因素包括地球运动、海陆分布、大气环流等。
2. 水文循环:- 水循环的三个阶段:蒸发、凝结、降水。
-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相互转化。
- 河流的流域、水系和河流的分类。
3. 地貌:-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
-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冰川作用等。
- 地貌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 人口问题:人口过多或过少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
-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定义、特点、影响及城市规划。
2. 农业与工业:- 农业的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
- 工业的分类:重工业、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
- 农业和工业的区位因素分析。
3. 交通运输与商业贸易:-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适用性。
- 交通运输网络的布局和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 商业贸易的模式和全球化趋势。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通过卫星或航空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2. 地理信息系统(GIS):收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地理空间数据的系统。
3. 全球定位系统(GPS):通过卫星信号进行地面定位和导航的技术。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恒星特点:①自身可以发光、发热;②体积、质量巨大;③距离遥远。
彗星哈雷彗星76周年比较: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2.天体系统:运动中的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其他行星系太阳系地球3.天体系统:总星系地月系银河系月球其他恒星系4.八大行星名称:水、金、地、火、(小行星带)、木、土、天王、海王星(距日远近)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5.分类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6.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日地距离适中,形成了适宜生物生长的温度条件内部条件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大气聚集,形成了适宜生命物质呼吸的大气7.存在生命地球上有液态水的行星安全的宇宙环境外部条件稳定的光照条件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概况: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2.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3.太阳辐射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促进生物生长②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③煤、石油等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④是生活和生产中多种能源的来源注意:地热、核能、潮汐、地震与太阳辐射能无关4.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5.太阳的结构:由内向外,分别是光球层(太阳黑子)、色球层(耀斑和日珥)、日冕层(太阳风)。
6.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光球层;耀斑---色球层太阳活动最激烈(剧烈)的显示周期约为11年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地球的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②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④影响地球气候,发生异常(主要黑子与降水的关系)。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1.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备注:1. 地球自转时,最北端(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最新4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最新4篇)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篇一1、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4、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约为23.5o。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5、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5篇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5篇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一.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1.昼长;2.地势(地势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时间长);天气状况。
二.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即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因素)1.太阳高度(即纬度);2.天气状况;3.地势;4.空气密度。
如为什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强?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②晴天多;③地势高;④空气稀薄,大气洁净。
三.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1.纬度;2.地形、地势;3.下垫面性质(海陆位置、植被状况);4.天气状况。
四.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1.纬度:低纬小,高纬大;2.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裸地;3.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五.河流的治理措施: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作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六.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人为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植被破坏,围湖造田)。
例如,长江洪灾的原因:一自然原因:1.水系特征:①流域广,支流多;②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③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二人为原因:1.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整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七.分析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首先是流速(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第二是径流量大(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一凌汛的形成条件:凌汛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是有冰期;第二是流向高纬。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_知识点技巧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_知识点技巧一、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十分特殊,我们生活的地球位于太阳系中。
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构成。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其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绝大部分。
行星围绕太阳公转,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普通在于它和其他行星一样,绕太阳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的特点。
特殊在于地球上存在生命,这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和自身的条件密切相关。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稳定,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得地球有一个相对安全的外部条件。
同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这是液态水存在的重要前提。
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能够吸引大气,形成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层。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的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同时,太阳辐射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能源,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等。
太阳活动主要包括黑子、耀斑、日珥和太阳风等。
黑子出现在光球层,其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出现在色球层,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较大,会引起地球磁场的扰动,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还会影响地球的气候,黑子数量的变化与降水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太阳活动会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内部的结构可以通过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来了解。
地震波分为纵波(P 波)和横波(S 波)。
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
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内部大致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固体外壳,平均厚度约 17 千米。
地幔位于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o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第二单元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二: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二: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理高一考试知识点总结
地理高一考试知识点总结一、地理概述地理学是研究地球的自然与人文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包括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两个大的分支。
二、自然地理1. 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固体表面上围绕地球一层稀薄气体,由氮气、氧气和其他少量气体组成。
2. 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某个区域内长期的天气状况,而气象则是短期天气的变化过程和预测。
3. 土壤与植被土壤是地表的一层可供植物生长的疏松物质,植被是指地球表面被植物所覆盖的部分。
4. 水文与水资源水文是研究地球上的水循环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水资源是指可供人类利用的水的总量。
5. 地貌与地表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地表则包括陆地和海洋。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人口分布人口指的是一定地理区域内的居民总数,人口分布则是指人口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2. 城市与乡村城市是一个以产业、商业和服务业为主要活动的居住区域,而乡村则是以农耕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地区。
3. 工业与能源工业是以机械化和化学化生产为基础的经济部门,而能源则是支撑工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重要资源。
4. 交通与运输交通是指人类和物质在地球上移动的方式和工具,而运输则是指货物和人员在不同地点之间的移动。
5. 区域与全球发展区域发展是指某个地理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全球发展则是全球范围内的变化和影响。
四、地理应用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应用,比如: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地理学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2. 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地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研究灾害发生的原因和规律,提出相应的防治和应急管理措施。
3.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地理学可以帮助我们合理规划城市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城市的生活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 经济发展与区域规划地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研究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和规律,为政府制定区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五、总结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
通过对地理学知识点的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自然与人文现象,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º/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º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第二单元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二: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二: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3)季风环流(图2.18)地区东亚南亚,东南亚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风向冬季西北风(亚洲大陆)东北风(亚洲大陆)夏季东南风(太平洋)西南风(印度洋)四:常见的天气系统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2.19,2.20)冷锋暖锋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天气特征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过境时阴天、雨雪、刮风、降温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降水的分布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大气举例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气旋反气旋气压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水平运动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垂直运动上升下沉天气多阴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举例台风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l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l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l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气候类型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大陆性大大7月1月海洋性小小8月2月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l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l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º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l 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
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l 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l 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l 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2)气候的类型(课本47页的图2.26)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27)步骤依据因素变化结论判断南北半球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6.7.8三个月气温最高北半球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南半球判断所属温度带最冷月均温最冷月均温>15℃热带气候最冷月气温在0℃~15℃亚热带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气温在-15℃~0℃温带气候最热月<>5℃寒带气候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年雨型热带热带雨林气候>2000mm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夏雨型热带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mm)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温带大陆型气候冬雨型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少雨型热带热带沙漠气候寒带极地气候六;大气环境保护(1)全球变暖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保护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3)酸雨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国已经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1)组成岩石的矿物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结合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积聚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变质岩:大理岩,板岩(2)地壳物质的循环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二: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1)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泥石流、滑坡、山崩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两者的关系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1)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课本63页图3.11)(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3)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4)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变形变位(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褶皱岩层形态未侵蚀的地表形态侵蚀后的地表形态与人类生产关系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储油构造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储存地下水断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