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教案
李煜《清平乐》优秀教案(通用5篇)
李煜《清平乐》优秀教案(通用5篇)李煜《清平乐》优秀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煜《清平乐》优秀教案(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李煜《清平乐》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能背诵和默写。
2、过程与方法: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重点难点:1、给文配画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教时。
教学过程:(实录)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辛弃疾描绘的乡村图景,领略乡村特有的清丽宁静。
谁愿意读读课题?(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师:读了课题,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这首诗有两个题目。
生:我对刘丹同学的回答有意见,没有两个题目,宋词是一种可以配曲子唱的词,前面的那个“清平乐”是词牌,后面的“村居”才是词的题目。
师:你懂得真多!能告诉老师你怎么知道的吗?生:我昨天预习时也不明白,后来上网查阅资料,才明白。
老师,词牌还有很多呢:“醉花阴”、“浣溪纱”、“虞美人”也是的,对了,还有李白“明月几时有”的那个叫“水调歌头”!师:同学们,刘丹已经懂得如何主动学习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她。
确实,宋词和唐诗、元曲等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它有自己特殊的形式,可以配乐演唱,有点象我们现在的歌词。
那么“村居”写的是什么呢?我们来读读。
(学生自由读)师:谁愿意大胆站起来读读?(指名读)师:读得真响亮,同学想给你提点小意见,接受吗?生:翁媪(weng ao)读错了!生:我觉得词和诗一样,要读出节奏来,郭洋的节奏不清楚。
师:你来示范一下好吗?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清平乐黄庭坚春归何处教案
清平乐黄庭坚春归何处教案清平乐黄庭坚春归何处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黄庭坚的人生和清平乐的内容;2.理解和解释诗歌中的词汇和用法;3.鼓励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来创造自己的诗歌。
【教学准备】1.诗歌文本2.音频或视频录制可选读黄庭坚作品的朗读3.教师制作PPT或课件,包括诗歌相关图片【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黄庭坚和其代表性作品之一“清平乐” 。
并播放黄庭坚作品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朗读。
2.词汇解释(25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一些黄庭坚诗歌中的关键词汇,例如“乡平”,“夜寂”等等。
阐述其在清平乐中的含义和用法,并让学生跟随朗读。
3.文本分析(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吟诵黄庭坚的清平乐诗歌,深入分析诗歌的内涵和意义:黄庭坚用“春归何处”来表达自己难以忘怀的家乡和家人之间的亲情。
教师可以询问学生,黄庭坚的想法和感情是否符合现实?4.创作活动(2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比如歌曲、诗歌,表达出对家乡和家人的思念之情。
鼓励学生的想象力和自由创作的能力,并为每个小组设置表扬。
5.反思(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今天的课程:你喜欢黄庭坚的美好诗歌吗?你现在更加了解他的作品和人生吗?你对这节课最深刻的体会是什么?【教学延伸】1.教师可以让学生诵读出重要的句子,帮助学生更加了解黄庭坚的思想和文学风格;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每个词汇的含义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使用,让学生欣赏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交互;3.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班里分享自己对这首诗怎样领悟到家乡的爱之情;4.教师可以与学生讨论黄庭坚的人生和职业生涯,帮助学生更加了解他的思想和文学风格。
清平乐教案
清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清平乐》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清平乐》的意境和主题。
3.掌握《清平乐》的词语和句式。
4.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清平乐》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清平乐》的意境和主题。
三、教学难点1.掌握《清平乐》的词语和句式。
2.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清平乐》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理解其意境和主题。
2.朗读法:让学生朗读《清平乐》,提高其朗读和表达能力。
3.分析法:通过分析《清平乐》的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掌握其语言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清平乐》的背景和作者,并引导学生思考其意境和主题。
2. 学习词语和句式(20分钟)教师分析《清平乐》中的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掌握其语言特点。
3. 朗读练习(30分钟)教师让学生朗读《清平乐》,并进行逐句解读和表达练习,提高其朗读和表达能力。
4.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学生需要继续加强对《清平乐》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了解《清平乐》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能够理解《清平乐》的意境和主题。
3.学生能够掌握《清平乐》的词语和句式。
4.学生能够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讲授法、朗读法和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清平乐》。
但是,教师需要注意控制教学进度,避免时间不够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清平乐》经典教案
《清平乐》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宋词的基本知识,掌握《清平乐·村居》的词意和词境,能够背诵并默写全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预习、查阅资料、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宋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清平乐·村居》的词意和词境,感受宋词的韵味和意境。
难点:把握宋词的特点,理解词牌和题目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些宋词的词牌和题目,引导学生回顾宋词的相关知识。
然后引出本课的课题《清平乐·村居》,提问:“清平乐”是什么?“村居”又是什么意思?2. 预习检查:教师询问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学生是否已经了解词牌和题目的关系,是否已经查阅了相关资料。
然后请学生分享预习成果,教师补充和纠正。
3. 词意理解:教师先让学生默读全词,然后逐句讲解词意,引导学生感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词牌和题目的关系,让学生明白“清平乐”是词牌,“村居”是题目。
4. 词境想象: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词意,想象词中的画面和情境。
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朗读全词,然后让学生描述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和情境。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宋词的韵味和意境。
5. 背诵默写:在理解词意和想象词境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背诵全词,并默写一遍。
这样可以巩固学生的记忆,加深对词意的理解。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宋词的特点和价值,引导学生珍惜和传承传统文化。
同时,教师也要表扬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四、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清平乐·村居》。
2. 选择一首你喜欢的宋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它的词牌和题目,理解它的词意和词境,并写一篇赏析文章。
《清平乐》教案
《清平乐》教案《清平乐》教案《清平乐》教案1【教学目标】1.自学生字,了解“吴音”,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插图读懂课文,描绘村居画面。
运用朗读、想象感受词的意境,体会安宁美好乡村生活。
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词的兴趣,弘扬传统文化。
【教学实录】一、对诗热身,导入新课师:课前,我们已经见过面了。
老师从北方哈尔滨来到江南金太仓,这里的春天真是太美了,大街上到处盛开着樱花。
我国古代诗词中就有许多描写江南风光和春景的诗句,你知道哪些?谁能背上几句?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师:这是白居易的《忆江南》,这首词还有两节: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词中的“吴宫”指的就是苏州。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的《江南春绝句》。
真了不起,看来同学们很喜欢积累古诗词。
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上课!二、释题,猜想“居”意师:请大家看老师写课题(板书:清平乐·村居)谁愿意读一读?(指名读)师:读得真好,在这里“乐”读“yuè”。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清平乐”是词牌名,而“村居”是词的题目。
这个“居”在古代金文里是这样写的。
(出示“居”象形字)看着这两个象形字,你能想到什么?生:我能想到一个人住在房子里。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人有了房子住,有了立足之地就是“居”。
瞧,汉字多有魅力!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看字形就能明白意思。
那么,“村居”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三、初读,知晓词意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读不懂的词标注出来,同桌互相交流。
(出示全文)生:自由读《清平乐·村居》。
师:谁愿意读这首词?(指名读)师: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生:读得流利,比较有感情。
《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并背诵《清平乐(春归何处)》这首诗。
1.1.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情感的手法。
1.1.3 掌握并运用一些诗歌创作的技巧,如平仄、韵律等。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1.2.2 学会通过诗歌来感受和表达自然美。
1.2.3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春天的情感。
1.3.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1.3.3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作者黄庭坚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以及《清平乐》词牌的特点。
2.2 课文朗读与解析2.2.1 分组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2.2 解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意境,如“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等。
2.2.3 分析作者运用自然景物描绘情感的手法,如“落花风起正苦寒”等。
2.3 创作背景与情感表达2.3.1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创作这首诗时的情感状态。
2.3.2 讨论作者如何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3.1.1 以春天的自然景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3.1.2 引导学生思考春天对人们情感的影响。
3.2 课文学习3.2.1 分组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2.2 解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意境。
3.2.3 分析作者运用自然景物描绘情感的手法。
3.3 创作与展示3.3.1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3.2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和感受。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4.2 学生对诗歌情感表达的领悟通过讨论、创作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诗歌情感表达的领悟程度。
《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并背诵《清平乐(春归何处)》。
1.1.2 分析并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1.1.3 了解宋代词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2.2 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2.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1.3.2 学会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1.3.3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原文《清平乐(春归何处)》(附原文)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意象和表达技巧。
2.2.2 难点:领悟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图片展示:春天的美景。
3.1.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期待。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
3.2.2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生活背景。
3.3 合作探究3.3.1 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3.2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课堂讲解3.4.1 讲解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4.2 分析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3.5 课堂实践3.5.1 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5.2 学生模仿诗歌的写作风格,进行小练笔。
3.6 总结拓展3.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6.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背诵并理解诗歌内容。
4.3 收集其他关于春天的诗词,进行欣赏和分析。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课堂参与度。
5.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5.3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春天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绘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清平乐的教案
语文《清平乐》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清平乐》的词牌特点和词的创作背景。
2. 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意境。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兴趣。
教学重点:1. 词牌特点:《清平乐》的格律和韵律。
2. 词的意象分析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词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 词的创作背景对词意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清平乐》词谱和相关注释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清平乐》的词牌特点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二、词牌特点讲解(10分钟)1. 讲解《清平乐》的格律和韵律要求。
2. 分析《清平乐》的词牌结构和特点。
三、意象分析(10分钟)1. 分析词中的主要意象和隐喻。
2. 引导学生理解意象与情感的关系。
四、情感表达探讨(10分钟)1. 引导学生感受词中的情感变化。
2. 讨论词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意境。
五、创作练习(10分钟)1.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清平乐》风格的词。
2. 给予学生创作指导和反馈。
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其他词人的《清平乐》作品。
2. 组织学生进行词的朗诵和表演活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词牌特点、意象分析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清平乐》这首词。
在创作练习环节,学生能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词的创作,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词的隐喻和象征手法,以及词的创作背景对词意的影响。
六、词史了解(10分钟)1. 介绍《清平乐》词牌的历史背景和演变。
2. 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清平乐》作品特点。
七、词人简介(10分钟)1. 介绍《清平乐》的作者及其创作风格。
2.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创作倾向。
八、词作欣赏(10分钟)1. 欣赏不同作者的《清平乐》作品。
2. 分析不同作品的意象、情感和意境。
九、词作解析(10分钟)1. 深入解析一首《清平乐》的经典作品。
2. 分析作品的韵律、意象和情感表达。
《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春归何处)》。
1.1.2 理解诗歌的背景,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1.1.3 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1.2.2 学会从诗歌的、序言、注释等入手,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意图。
1.2.3 学会从诗歌的意象、情感、语言等方面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1.3.2 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怀念和无奈之情,培养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1.3.3 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1.2 诗歌的意象分析。
2.1.3 诗歌的情感分析。
2.2 教学难点2.2.1 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
2.2.2 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意图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苏轼的诗词,激发学生对苏轼作品的兴趣。
3.1.2 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为学生学习诗歌做好铺垫。
3.2 自主学习3.2.1 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2.2 让学生结合诗歌的、序言、注释等,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意图。
3.3 合作探讨3.3.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3.3.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3.4 诗歌朗诵3.4.1 邀请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3.4.2 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第四章:课堂小结与拓展4.1 课堂小结4.1.2 强调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意图对诗歌理解的重要性。
4.2 拓展活动4.2.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创作一首以春天为主题的诗歌。
《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春归何处)》。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珍惜。
(2)体会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人生的情怀。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
2. 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把握和情感的体会。
2.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背景,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独立阅读诗歌,自主思考和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比其他诗人的作品,深入剖析本诗的特点和价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出本课《清平乐(春归何处)》。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讲解诗歌: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背景,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4.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共同分析诗歌的特点。
5. 案例分析:对比其他诗人的作品,深入剖析本诗的特点和价值。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写一篇关于诗歌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的赏析文章。
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
古诗词诵读10《清平乐》(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6单元古诗词10《清平乐》教学设计《清平乐》教学方案1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
2.抓住关键字词和典型意象,想象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3.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珍惜和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字词和典型意象,想象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珍惜和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学过一首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谁会背诵?清平乐·村居[宋] 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过渡:同学们,辛弃疾的这首《清平乐·村居》给我们展示了乡村田园的美好风光,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诗人的《清平乐》,感受不一样的风光。
(板书:清平乐)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学生已学的诗歌,帮助学生回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同时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便于引入新课。
二、夯实基础1.情境听读播放《清平乐》情境课文音频,学生可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1)出示课本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朗读点拨:注意读准“乐(yuè)”“啭(zhuàn)”。
3.作者简介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板书:[宋] 黄庭坚)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词,读通读顺古诗,读出诗味。
简要介绍作者,帮助学生积累文学常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语文清平乐的教案
语文《清平乐》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
(2)理解《清平乐》的字词含义和诗文结构。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清平乐》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3)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清平乐》。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中深层次的情感和意境的解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清平乐》的背景和诗人的生平。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3)制定教学计划和课堂活动安排。
2. 学生准备:(1)预习《清平乐》并对诗中的字词进行初步理解。
(2)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以相关的背景故事或图片引入《清平乐》。
(2)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清平乐》并理解字词含义。
(2)学生合作探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中的字词含义和诗文结构。
(2)解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4. 欣赏与感悟:(1)学生欣赏《清平乐》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学生分享对诗中情感和意境的感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2)强调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作业:(1)熟读并背诵《清平乐》。
(2)写一篇关于《清平乐》的意境和情感的短文。
2. 作业要求:(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
(2)思维清晰,表达准确,能够深入解读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六、教学拓展1. 相关文学作品的比较:(1)教师可以选择其他描写自然景物的古诗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王维的《山居秋暝》等,供学生比较和分析。
清平乐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清平乐》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清平乐》这首古文诗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诗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3. 学习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 学习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 学习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课文《清平乐》的复印件。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古代宫廷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古代宫廷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Step 2:背景介绍(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清平乐》这首古文诗的背景和作者杨万里。
让学生了解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事迹。
Step 3:诗歌欣赏(15分钟)教师朗读《清平乐》,让学生跟读。
然后,教师解释诗中的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
Step 4:主题分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让学生讨论诗中描绘的宫廷生活和皇帝的心情,以及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思考和感受。
Step 5:韵律和修辞手法(15分钟)教师讲解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如押韵、对仗、比喻等。
然后,教师分析《清平乐》中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美。
Step 6: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清平乐》中的主题和情感,以及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表意见,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Step 7: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在学习古诗时要注重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以及学习和欣赏诗歌的美。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清平乐》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要求学生背诵《清平乐》。
《清平乐》 教学设计
《清平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清平乐》这一词牌的特点和格律要求。
2、引导学生理解并赏析经典的《清平乐》词作,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创作《清平乐》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清平乐》的词律特点,包括字数、句数、押韵规则等。
分析经典词作中所表达的情感和运用的艺术手法。
2、难点引导学生感悟词作中的深层情感和文化内涵。
帮助学生克服创作《清平乐》时在格律和意境营造上的困难。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清平乐》的词牌知识,如起源、发展、格律要求等。
2、诵读法让学生反复诵读经典词作,感受其韵律之美和情感表达。
3、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词作中的意象、修辞、情感等进行分析和讨论。
4、创作法组织学生进行《清平乐》的创作,培养其创新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古典文化的氛围。
提问学生对词这一文学体裁的了解程度,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清平乐》。
2、知识讲解介绍《清平乐》这一词牌的名称由来、字数规定(46 个字)、句式结构(上阕四句四仄韵,下阕四句三平韵)等。
通过举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清平乐》的格律特点。
3、作品赏析选取经典的《清平乐》词作,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进行详细赏析。
引导学生从词中的描绘的场景、人物形象入手,分析作者所表达的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村百姓的赞美之情。
探讨词作中运用的白描、对比等艺术手法,以及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自己喜欢的《清平乐》词作,并分享喜欢的原因。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交流。
5、创作实践给出一个主题,如“春日风光”,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创作一首《清平乐》。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6、作品展示与评价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总结性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改建议。
7、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清平乐》词牌知识、赏析的作品以及学生的创作实践。
《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清平乐(春归何处)》。
能够分析并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能够解释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体验作者的情感,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清平乐(春归何处)》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解释诗歌的题材、结构和韵律特点。
2.2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解释关键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诗歌的默写和理解。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2 教学难点:诗歌中深层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诗歌创作背景的探究。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诗歌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春天的归处和意义。
4.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歌,感受韵律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4.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4 表达与创作: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表达对春天的感受。
学生进行分享和互评,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标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学生对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学生的诗歌创作和表达能力。
5.2 评价方法: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表现。
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诗歌创作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学素材:提供相关的诗歌和文学作品,供学生进行比较和拓展阅读。
使用图片、音乐或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6.2 技术支持:使用多媒体投影设备,展示诗歌和相关素材。
使用教学管理系统,发布学习任务和收集学生的作品。
2023最新-《清平乐》教案(优秀8篇)
《清平乐》教案(优秀8篇)这首是词诗人黄庭坚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
词中寄寓了深重而真挚的感情。
全诗如下: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8篇《清平乐》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清平乐》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黄庭坚在词中流露惜春、恋春思想感情。
2.鉴赏本次曲折新颖的结构、清新的风格。
3.了解词人轻巧、活泼、清新的语言。
教学重点:1.理解黄庭坚在词中流露惜春、恋春思想感情。
2.鉴赏本次曲折新颖的结构、清新的风格。
教学难点:鉴赏本次曲折新颖的结构、清新的风格。
教学过程:一。
作者简介: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豫章、洪州为南昌旧称)人。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
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后擢起居舍人。
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
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
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
二。
写作背景:所选是一首悼春词。
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
词的赏析: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
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清平乐清平乐》教案
举例:《清平乐》中“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一句,通过“离愁”与“春水”的比喻,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表现出词人无尽的哀愁。
2.教学难点
-词牌格律的记忆与应用: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掌握词牌的格律有一定难度,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和实例分析来加强记忆。
-情感表达的深入理解: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到辛弃疾在词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需要教师引导,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深入感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清平乐》的词牌特点和辛弃疾的词风。清平乐是宋代的一种词牌,具有特定的格律结构。辛弃疾的词作则以豪放、激昂著称,他的作品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清平乐》这首词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词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了解辛弃疾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古典诗词形式抒发个人情感,增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清平乐》词牌的格律特点:讲解《清平乐》的词牌结构,如上下片的字数、平仄、押韵等,使学生掌握其基本格式,并能应用于创作实践中。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词牌的格律和辛弃疾的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修辞手法的运用,我会通过例句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清平乐》相关的情感表达问题。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清平乐》优质教案
古诗词诵读《清平乐》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能熟练背通。
语言运用:能够自主借助注释或者利用学过的方法查阅资料,了解诗词大意。
思维能力: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审美创造:能选择自己最喜欢或者感要最深的诗词谈谈自己的体会。
【课前解析】关注教材:本课由十首古诗组成,本单元是本册书最后一部分内容,安排了十首古诗词。
与初中教材一致,能够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堂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情。
十首古诗词从诗到词,按照年代顺序编排,目的是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与古典诗词接触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关注写作背景:《采薇》出自《诗经•小雅》,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
全诗六章,每章八句。
是一首戎卒返乡诗。
诗歌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表现。
《春夜喜雨》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这时已经在成都草堂居住了两年。
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
所以当春雨来临之际,杜甫非常欣喜,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春末时节,词人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别即将回家乡(浙东)的好友鲍浩然时所写。
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
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写下《浣溪沙》。
《清平乐》是一首悼春词。
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关注诗词文化:古诗词演读着历史、传播着文明、代表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展现着中华民族深沉的人文情怀。
关注学生:六年级学生学习的古诗词不下数百首,但学生的记忆与理解能力不同,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也不同,同时,六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缺之应有的主动性,多数学生是“会默、不懂”的状态,对古诗词的理解浅尝辄止,探索不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平乐》教案《清平乐》教案《清平乐》教案篇1《清平乐·村居》一课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如何使学生在理解词内容的基础上,来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从而受到美育的熏陶?可作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在古乐中“走向村居”,恬淡走近诗词(读对读通)教学伊始,在揭示课题前可以先出示了一幅乡村生活的图画,让学生在古筝乐曲的相伴中欣赏这幅画面,然后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在悠扬的乐曲中纷纷踊跃的举手发言,交流热烈,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
之后,让学生对照出示的`图画,借助课后的拼音,带着自己的感受,将这首词读正确,读通顺,从学生的朗读情况来看,他们已初步感知了词的内容。
二、在吴音中“走入村居”,悠闲走进诗词(自己读懂)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之后,再次让学生带着感受,对照图画读这首词。
这里采用“以图画为先导,以音乐作铺垫,以语言描绘作引子”的方法,让学生在想象中朗读,朗读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为学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
教学时围绕“你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展开交流。
交流时,学生跃跃欲试,相互启发,思维碰撞。
当学生谈到读懂了“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时,相机提了这样两个问题:1、“这里是谁在讲吴音?”2、“你想象一下他们会讲些什么呢?”真是一波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之后,可以播放了一段吴地方言的录音,这时学生更是兴致盎然,手舞足蹈,以讲自己所在的吴方言为趣,仿佛个个身临其境,整个教室中充满了欢声笑语。
最后,再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词的意境。
学生会在轻松、悠闲的音乐中对词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
三、在欣赏中“走出村居”,自然外化词意(读好读出来)在学生能读出意思的基础上,又该如何使学生的身心与朗读内容融为一体呢?一首诗词不但要读懂而且要读好,这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心放进去,再读这首词,谈自己的感受。
(提示:你感觉这户农村人家生活得怎样?)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生活得很温馨。
”;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很和睦,我好羡慕。
”;也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毫无一点烦恼,我也真想去那里生活。
”……同学们个个说得头头是道,可看出他们感受到了这安宁、悠闲的乡村田园生活,也充满着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同学们通过字字到位的读、读出图意、读出韵味的螺旋上升的朗读练习,理解了词意,领悟了内蕴,在读中获得了情感的熏陶。
四、在积累中“放眼村居”,漫步走进词海(读宽读下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薛法根老师的组块教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发动学生与老师一起在信息平台查找有关江南、村居的诗词,在纵向回忆低年段阅读过的《江南》、《忆江南》、《水乡歌》后,学生找到了辛弃疾的《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等好诗好词,甚至找到了卡秀网站上的FLASH动画贺卡《梦里水乡》、《江南》;在语文实践活动课上,孩子们通过吟诵诗词,不仅能增长见识、广博见闻,而且懂得要和作者息息相关、心心相印,在语文实践活动的体验中自豪地感慨:“中国不愧是诗词的国度,古往今来流传着许多不朽的诗篇,我们应当如蜜蜂采蜜,充实自己,沾上文人的雅气……”相信厚积不仅可以薄发,而且会在孩子们的生命中多一分灵气,为将来的美丽人生做好奠基。
《清平乐》教案篇2教学目标1.通过自由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抽生读等多种形式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通过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等方法教师点拔,大体把握诗意,体会作者的惜春。
3.通过搜集诗人资料,教师相机补充介绍背景,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等方法教师点拔,大体把握诗意,体会作者的惜春。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讲授法朗读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使用教材的构想古诗的学习孩子们已有一定的基础,开课前,我准备让学生先交流一下作者及诗题,并对学习方法简单做了一复习。
接下来通过品析语言文字,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
开展多种语文活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的惜春之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在古诗中有很多描写春天的古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庭坚的《清平乐》。
二、知诗人和背景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
“苏门四学士”之一。
他在诗歌和书法上都取得很高的成就。
其诗讲究修辞造句,追求新奇,与苏轼合称“苏黄”。
书法上独树一帜,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篇》三卷。
三、初读诗词,扫清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2.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4.明诗意。
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
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
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
小结过渡。
师:这首诗的意思已经初步理解了。
作者在寻找春天的.足迹时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呢?下面我们来品读这首诗。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追问:“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追问:作者想要抓住春的行踪,就想到问黄鹂。
其实人何尝能够向鸟提问,鸟儿知道“春归何处”吗?从诗人的想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百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从“因风飞过蔷薇”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五、小组讨论思考:词人的思想感情变化经历了哪几个变化?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
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六、总结《清平乐》为惜春之作。
词人以清新细腻的语言,感叹时光去而不返,抒写了对春天逝去的沉痛和惋惜,表现了对美好春光的珍惜和热爱。
《清平乐》教案篇3一、作者淡笔勾勒,教者浓墨渲染《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
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
在描写手法上,作者没有一句浓笔艳墨,只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淡笔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田园生活画。
笔调清新,写来看似毫不费力。
我们细细品之,却发现词中那份闲情逸致透过一个字扩散开来,那就是这首词的“词眼”――“醉”字。
这个“醉”字被伊老师那双敏锐的眼睛所发现,老师便在这个“醉”字上大做文章了。
在学生初读感知,疏通诗意后,老师引导学生朗读、想象去感受景之美,去感受大儿的勤劳,中儿的手巧,特别是小儿的顽皮可爱。
这样一来,乡村的美景在学生的眼前美起来了,小儿自得其乐的悠闲让学生感到可爱了,学生也就自然而然的理解了翁媪为什么而醉了。
接着老师抓住词中“相媚好”这一留白之处顺水推舟:“翁媪醉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展开想象,分角色扮演“翁媪”展开了妙趣横生的对话。
学生完全走进词中所描绘的情境当中去了。
景美了,人活了,所有的人都醉了。
醉在这美丽的田园风光里,醉在了翁媪的恩恩爱爱里,醉在了这个温馨、和谐的农家小院里。
整个过程是轻松自然,一气呵成。
二、词中温情脉脉,课上情趣盎然词中那个“亡赖小儿”悠闲自得其乐,“溪头卧剥莲蓬”那憨态可掬的样子令人心喜;那对“白发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真是情切切,意浓浓。
细细品味,词中可以说是温情脉脉。
反观我们的课堂,学生情绪活跃,可谓是情趣盎然。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课堂效果呢?主要有以下三点:1、问得很巧妙。
古诗词语言精练含蓄,能以有尽之言,传无尽之意。
同时古诗词又非常形象,意和境和谐共生。
在古诗词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对每个字,每个词语都作出确切的解释。
这样做的结果呢?诗词的.意境惨遭破坏,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也没有了。
怎样做才能即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思又不至于破坏其中的意境呢?伊老师的这堂课上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在课中整体感知词意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老师并没有直接去问学生:“你们理解了哪些词句的意思?还有那些词句的意思不理解?”而是这样问道:“同学们,读着读着,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还有在理解“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时,老师并没有去问什么是“相媚好”?而是引导学生分角色表演:翁媪醉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正是老师巧妙的发问,学生在理解词意的同时又不至于破坏词中的意境。
2、导得无痕迹。
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伊老师非常善于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并以此为契机,将对话逐步引向深入。
在学生初读感知,疏通诗意后,老师顺势诱导,抓住人、景大肆渲染,通过朗读、想象、对话表演等方式,让景色在学生的眼前美起来,让人在学生的眼前动起来。
景美了,人活了,翁媪醉了,学生也慢慢地醉了。
整个过程是水到渠成,了无痕迹。
3、读出了余味。
伊老师在教学本首词时,并不只是浅显地理解词的表层含义,在学生理解了诗意之后,教师通过拓展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让学生体会到了《清平乐·村居》不仅仅是作者的一首词,是那个时代的烙印,作者许多无言之说都寄托其中,通过学生的再一次品读,读出了诗外之意,读出了一份忧国忧民之情。
综观本堂课的教学,可以说是清新流畅,情智交融。
尤其是伊老师在解读文本的“深入”、处理文本的“浅出”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面对文本,如何研得“深入”,面对学生,又如何做到“浅出”?留待我们共同去思考。
《清平乐》教案篇4一、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师:想听故事吗?生(立马坐直,目光炯炯):想!师(满怀激情地):话说宋朝时,金兵大举入侵,国家山河破碎,人民纷纷起义。
济南的起义军里有一位智勇双全的年轻人,才二十多岁就承担了拟定全军书文、保管军中大印的重任。
一天,有人报告由他举荐的义端和尚偷走军中大印逃跑了。
首领大怒,要杀他问罪!这位年轻人冷静地分析义端和尚必定是投降金人了。
于是他立下军令状,跨上骏马向金兵的营地飞奔而去。
一路上翻山越岭,他终于追上了逃窜的义端。
义端跪地求饶:“我知道您是天上的青牛星,力大无比,求你不要杀我。
”这位年轻人不为所动,手起剑落,砍了义端的头颅,夺回军印,回营复命。
后来,他不断地向朝廷上报拯救百姓的策略;在诗词创作中与苏轼齐名,以爱国词人著称于世。
这位文武双全爱国青年的名字叫……(故意停顿,在黑板上写下三个字:辛弃疾。
) 点评:“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
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故事在教学中有无穷的魔力。
它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它能抓住全部儿重的注意力,它能营造教学的氛围,它能在儿童心里留下难忘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