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炙法(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合集下载

(精)《中药炮制学》基础知识之炙法

(精)《中药炮制学》基础知识之炙法

(精)《中药炮制学》基础知识之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深入药物组织内部的炮制方法。

目的:使药物在性味、功效、作用趋向、归经和理化性质方面发生某些变化,起到降低毒性、抑制偏性、增强疗效、矫嗅矫味等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

分类: ( 根据所加辅料不同 ) 可分为酒炙、醋炙、盐炙、姜炙、蜜炙和油炙。

第一节酒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酒拌炒的方法。

[ 一般每100kg 药物,用黄酒 10~20kg]目的①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大黄、黄连、黄柏等】②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当归、川芎、桑枝等】③矫臭去腥【乌稍蛇、蕲蛇、紫河车等】方法先拌酒后炒药~适用于质地较坚实的根及根茎类药物【黄连、川芎、白芍等】先炒药后加酒~多用于质地疏松的药物【如五灵脂】注意事项①加入一定量酒拌匀闷润过程中,容器上面应加盖,以免酒被迅速挥发。

②若酒的用量较少,不易与药物拌匀时,可先将酒加适量水稀释后,再与药物拌润。

③药物加热炒制时,火力不宜过大,一般用文火,勤加翻动,炒至近干,颜色加深时,即可取出晾凉。

【区别】加辅料炒法炙法辅料固体液体温度高低时间短长文火(个别中火[杜火力中火或武火仲])不入药,炒后入药,渗入药材组织内辅料去向筛去部辅料作用传热介质协同或拮抗作用多为先预热辅先加辅料后炒药或先操作方法料后投药炒药后加辅料炮制程度颜色加深炒干【续断】川续断科植物川续断的干燥根。

→续断:补肝肾,通血脉为主 ;~酒炙,能增强通血脉,强筋骨作用; ~盐炙,增强补肾强腰的作用。

第二节醋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定量的米醋拌炒至规定程度的方法称为醋炙法。

[ 一般为每 100kg 药物,用米醋 20~30kg,最多≯ 50kg]目的①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的作用【乳香、没药、三棱、莪术 ; 柴胡、香附、青皮、延胡索】②降低毒性,缓和药性 [ 主要用于峻下逐水药 ] 【京大戟、甘遂、芫花、商陆等】③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 主要用于某些具特殊气味的药物 ]【乳香、没药、五灵脂等】方法┍先拌醋后炒药~适用于大多数植物类药材【甘遂、商陆、芫花、柴胡、三棱、元胡等】┕先炒药后喷醋~适于用树脂类、动物粪便类药材【乳香、没药、五灵脂】注意事项①醋炙前药材应大小分档;②若醋用量较少,不易与药材拌匀时,可加适量水稀释后再与药材拌匀 ;③用文火炒制,勤加翻动,使受热均匀,炒至规定的程度 ; ④树脂类、动物粪便类药材必须先炒药后喷醋 ; 且出锅要快,防熔化粘锅,摊晾时宜勤翻动,以免相互粘结成块。

中药炮制方法--炙法(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中药炮制方法--炙法(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中药炮制方法--炙法(有温度的中药宝典)炙法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的炮制方法。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的炮制方法称炙法。

根据所加辅料不同,分为酒炙、醋炙、盐炙、姜炙、蜜炙和油炙6种方法。

炙法均用液体辅料,盐、生姜等需制成盐水和姜汁方可应用。

要求辅料渗入药物内部,其加热温度比炒法低,多用文火,炒制时间较长,以药物炒干为宜。

一、各类炙法的目的(一)酒炙目的(1)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大黄、黄连、黄柏等。

(2)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当归、川芎、桑枝等。

(3)矫臭去腥——乌梢蛇、蕲蛇、紫河车等。

(二)醋炙目的(1)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作用——乳香、没药、三棱、莪术等,经醋炙后可增强活血散瘀止痛的作用;柴胡、香附、青皮、延胡索等,经醋炙后能增强疏肝止痛作用。

(2)降低毒性,缓和泻下作用——大戟、甘遂、芫花、商陆等。

(3)矫臭矫味——五灵脂、乳香、没药等。

(三)盐炙目的(1)引药下行,增强疗效强补肝肾的作用——杜肿、巴戟天、韭菜子。

增强理气疗疝的作用——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

增强缩小便和固精作用——益智仁。

(2)增强滋阴降火作用——知母、黄柏等。

(四)姜炙目的(1)制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如黄连姜炙可制其过于苦寒之性。

免伤脾阳,并增强止呕作用。

姜炙竹茹则可增强止呕功效。

(2)缓和对咽喉的刺激性,增强宽中和胃功效,如厚朴。

(五)蜜炙目的(1)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百部、、枇杷叶、马兜铃、款冬花、紫菀、麻黄等。

(2)增强补脾益气作用——黄芪、甘草、党参等。

(3)缓和药性——麻黄、桂枝、升麻等。

(4)矫味和消除副作用——马兜铃、百部等。

(六)油炙目的(1)增强温肾助阳作用——淫羊藿。

(2)利于粉碎——豹骨、三七、蛤蚧。

二、各类炙法的操作方法(一)酒炙、醋炙、盐炙、蜜炙的操作方法均有两种,即先拌辅料后炒药和先炒药后加辅料。

第一种方法适用于一般性的药材,需通过先加辅料拌匀闷润的过程使液体辅料被药物所吸尽,然后置锅内炒至所需程度。

炙法的炮制方法

炙法的炮制方法

炙法的炮制方法
炙法是一种传统的中药炮制方法,它可以使药材在高温下加热,达到
除去水分、增强药性的效果。

炙法适用于很多中药材,如黄芪、人参、附子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炙法的炮制方法。

一、准备工作
1.选材:选择质量好、无虫蛀、无霉变的中药材。

2.清洗:将中药材放入清水中浸泡30分钟,然后用流动的自来水冲洗干净。

3.晾干:将清洗好的中药材摊开晾干,去掉表面水分。

二、具体操作
1.加温:将晾干后的中药材放入锅内,加盖,并调节火力使其温度逐渐升高。

2.调整火力:当锅内温度达到80℃时,调整火力为小火,并保持锅内
温度在80℃左右。

3.搅动:每隔5分钟左右需要搅动一次中药材,以免局部过热或过焦。

4.掌握时间:根据不同的中药材和要求不同,掌握炙制时间,一般为
30分钟至1小时。

5.关火:当炙制时间到达后,将火关掉,让中药材自然冷却。

6.晾干:待中药材完全冷却后,将其摊开晾干。

三、注意事项
1.火力控制:炙制时要注意火力的控制,以免过度加热导致中药材过焦或损失药性。

2.搅动均匀:在炙制过程中要不断搅动中药材,以保证其受热均匀。

3.避免污染:在操作时要保持环境清洁,并避免其他物质污染中药材。

4.保持干燥:在晾干过程中要保持环境干燥,以免水分再次渗入中药材内部。

5.掌握时间:不同的中药材和要求需要不同的炙制时间,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掌握。

中药炮制方法——炙法

中药炮制方法——炙法

中药炮制方‎法——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的炮制方法‎称炙法。

根‎据所加辅料‎不同,分为‎酒炙、醋炙‎、盐炙、姜‎炙、蜜炙和‎油炙6种方‎法。

炙法均‎用液体辅料‎,盐、生姜‎等需制成盐‎水和姜汁方‎可应用。

要‎求辅料渗入‎药物内部,‎其加热温度‎比炒法低,‎多用文火,‎炒制时间较‎长,以药物‎炒干为宜。

‎一‎、各类炙法‎的目的‎(一)‎酒炙目的‎(1‎)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大黄、‎黄连、黄柏‎等。

‎(2)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当‎归、川芎、‎桑枝等。

‎(3‎)矫臭去腥‎——乌梢蛇‎、蕲蛇、紫‎河车等。

‎(二‎)醋炙目的‎(‎1)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作用‎——乳香‎、没药、三‎棱、莪术等‎,经醋炙后‎可增强活血‎散瘀止痛的‎作用;柴胡‎、香附、青‎皮、延胡索‎等,经醋炙‎后能增强疏‎肝止痛作用‎。

‎(2)降低‎毒性,缓和‎泻下作用—‎—大戟、甘‎遂、芫花、‎商陆等。

‎(3‎)矫臭矫味‎——五灵脂‎、乳香、没‎药等。

‎(三)‎盐炙目的‎(1‎)引药下行‎,增强疗效‎强补肝肾‎的作用——‎杜肿、巴‎戟天、韭菜‎子。

增强理‎气疗疝的作‎用——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

‎增强缩小便‎和固精作用‎——益智仁‎。

‎(2)增强‎滋阴降火作‎用——知‎母、黄柏等‎。

中药‎炮制方法—‎—炙法‎(四)‎姜炙目的‎(1‎)制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如黄连姜炙‎可制其过于‎苦寒之性。

‎免伤脾阳,‎并增强止呕‎作用。

姜炙‎竹茹则可增‎强止呕功效‎。

‎(2)缓和‎对咽喉的刺‎激性,增强‎宽中和胃功‎效,如厚朴‎。

‎(五)蜜炙‎目的‎(1)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百部、、‎枇杷叶、马‎兜铃、款冬‎花、紫菀、‎麻黄等。

‎(2‎)增强补脾‎益气作用‎——黄芪、‎甘草、党参‎等。

‎(3)缓‎和药性——‎麻黄、桂枝‎、升麻等。

‎(‎4)矫味和‎消除副作用‎——马兜铃‎、百部等。

最新中药炮制学 第十章 炙法[PPT课件]PPT课件

最新中药炮制学 第十章 炙法[PPT课件]PPT课件
2.降低毒性,缓和药性的作用 峻下逐水药,如大戟、甘遂、芫花、商陆等。
3.矫臭矫味 如五灵脂、乳香、没药等。
四、操作方法
1.先拌醋后炒药 药物——加米醋拌匀——闷润——用文火
炒——出锅——放凉——筛去碎屑。
2.先炒药后加醋 先炒药物(熔化发亮或表面颜色改变,有腥
气溢出)——加米醋——炒至微干——出锅— —晾干。
大黄
酒大黄
[炮制作用]
生品-泻下峻烈,攻积导滞,泻火解毒 热毒壅盛,热结便秘-大承气汤
酒大黄-清上焦实热,可清血分热毒。 特点:(1)泻下缓和(2)引药上行. 目赤肿痛—当归龙荟丸 口舌生疮,耳鸣-上清丸
熟大黄-泻下减弱,活血祛瘀作用 体虚肠燥便秘的-大黄丸 润肠通便-润肠丸(老年、小儿) 瘀血内停,腹部肿块-大黄蛰虫丸
药理:对子宫的双向调节作用,高沸点挥发油抑 制,水溶性和醇溶性成分对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
白芍
[处方用名] 白芍、炒白芍、酒 白芍、醋白芍、土炒白芍。
[来 源]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 芍药的干燥根。除头尾及细 根,置沸水中煮后去外皮或 去皮后再煮,晒干。
[历史沿革] 现行,有酒炒、醋 炒、炒黄、土炒等炮制方法。
4.当归炭 ——取当归片,置炒制容器片,用中 火加热,炒至外表微黑色,取出晾凉。
当归
酒当归
[炮制作用] 当归传统习惯止血用当归头,补血用当归身,破血用当归
尾,补血活血用全当归。 生品——质润,长于补血,调经,润肠通便。如治血虚便
秘的润肠丸;治血虚体亏的当归补血汤。 酒炙——增强活血调经,祛瘀止痛的作用。如用治血虚血
[炮制方法]
1.当归(全当归)—— 药材,除去杂质,洗净, 稍润,切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筛去碎屑。
2.酒当归 ——先加辅料,再用文火加热,炒至 深黄色,取出晾凉。 药:黄酒=100:10

中药炮制学煨法 (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中药炮制学煨法 (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中药炮制学煨法 (有温度的中药宝典)中药炮制学煨法:面粉煨法,纸煨法。

一、面粉煨法将药物以湿面片包裹,埋入热滑石粉或砂子拌炒煨至面焦黑或焦黄色的方法称为面粉煨法,如面粉煨肉豆蔻,将适量面粉打湿压成薄片,将肉豆蔻逐个包裹,或用清水将肉豆蔻表面温润后,如水泛丸法裹面粉3-4层,稍晾倒入(药物100kg,滑石粉50kg或砂子适量)炒热的滑石粉或砂子中,在170~190℃拌炒煨20分钟左右至面皮呈焦黄色,取出筛去滑石粉或砂子剥去面皮,放凉,肉豆蔻煨后能减少挥发油约20%,免于滑肠,刺激性小,降低了肉豆蔻醚的毒性成分;甲基丁香酚和甲基异丁香酚增加,固肠止泻的作用增强;面粉煨诃子可以去掉一部分脂肪油,避免对肠道的刺激作用,鞣质增多,增强收敛之性,增强了涩肠止泻的功效,用于久泻久痢及脱肛等,与传统理论煨熟“温胃固肠”是相符的。

二、纸煨法取草纸打湿将药物包裹三层,入火或火灰中爆至纸烧焦为度,剥去纸即得的方法称为纸煨法。

纸煨木香,取未经干燥的木香片,在铁丝匾中,一层草纸一层木香片地间隔平铺数层压紧,置于烟炉火上,或者烘干室内,用文火或低温烘煨至木香中所含的部分挥发油渗透至纸上,取出放凉,木香煨后挥发油减少20%,折光率、旋光度、比重等物理性质有所改变,煨后木香固肠止泻作用增强,用于治疗泄泻腹痛等;纸煨生姜,取鲜姜片用草纸包好,清水润湿,置灶中煨或炉台上烘烤,待纸焦枯时剥去纸即可,生姜煨后挥发油减少了约20%,改变了性质,辛散之力不及生姜,而温中止呕之力则较生姜为胜,生姜煨后增强了暖胃和中作用,缓和了发散作用,适用胃寒呕吐及腹痛便泄之症。

借用古人孙思邈先生的话结语:何谓三部?寸关尺也。

上部为天,肺也;中部为人,脾也;下部为地,肾也。

何谓九候?部各有三,何为九候。

上部天,两额动脉,主头自之气也;上部地,两颊动脉,主口齿之气也;上部人,耳前动脉,主耳目之气也。

中部天,手太阴,肺之气也;中部地,手阳明,胸中之气也;中部人,手少阴,心之气也。

《中药炮制学》第十章 炙法

《中药炮制学》第十章 炙法

《中药炮制学》第十章炙法第十章炙法一、含义炙法法――将净制或切制过的中药加入定量的液体辅料润炒的操作过程。

二、炮制与炮炙的区别1. 炮、炙都代表与火有关的处理加工技术,制则代表更广泛的加工处理方法。

2.酒制与酒炙:酒制包括酒浸制、酒蒸制、酒煮制、酒炙制等,酒炙属于酒制的范围。

三、炙法与加固体辅料炒的区别辅料温度火力时间辅料作用操作方法炮制程度加辅料炒法固体辅料高中火或武火短中间传热体先炒辅料后投药颜色加深或变黄炙法液体辅料低文火长协同增强① 拌辅料后炒药;② 炒药后加辅料。

炒干四、分类――按照所用辅料分类 1. 酒炙――大黄、黄连; 2. 醋炙――甘遂、元胡; 3. 盐炙――黄柏、知母; 4. 蜜炙――紫菀、甘草; 5. 姜炙――竹茹(姜汁炒)、厚朴(姜汤煮); 6. 油炙――淫羊藿(油炒)、蛤蚧(油脂涂酥烘烤)、三七(油炸)。

第一节酒炙一、含义(1)酒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酒拌炒的炮制方法。

(2)酒炙药物以黄酒为佳。

用量:黄酒10%~20%。

如蟾酥用白酒。

二、适应药物(1)苦寒类药物(大黄、黄连、黄柏);(2)活血化瘀类药物(当归、川芎、红花、白芍);(3)祛风通络及动物类药物(威灵仙、桑枝、续断、乌梢蛇、白花蛇等)。

三、操作方法(1)先拌酒后炒药【酒易渗透到药材组织内部】工序:黄酒――拌匀――闷润(加盖)――酒吸尽,文火炒干――放凉。

适用:大多数药物(质地坚实的根和根茎类药物)。

(2)先炒药后拌酒工序:净药材先炒至一定的程度后,均匀喷洒一定量酒,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

适用:少数质地疏松的药材,如五灵脂等。

四、目的(1)改变药性,引药上行。

如大黄、黄连。

(2)增强活血通络作用。

当归、川芎。

(3)提高成品溶出率。

如黄芩。

(4)矫臭去腥。

如乌梢蛇、蕲蛇。

(5)降低毒副作用,便于粉碎。

如常山、蟾酥。

五、注意事项(1)闷润时加盖,避免酒挥发。

(2)若酒量少不易拌匀时,可加适量水稀释,再拌润。

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炙法

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炙法

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炙法炙法是待炮炙品与液体辅料共同拌润,并炒至一定程度的方法。

一、酒炙1. 目的:①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如大黄、黄连、黄柏等。

②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如当归、川芎、桑枝等。

③矫臭去腥,如乌梢蛇、蕲蛇、紫河车等。

2. 方法:取待炮炙品,加黄酒拌匀,闷透,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

酒炙时,除另有规定外,一般用黄酒。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待炮炙品用黄酒10~20kg。

二、醋炙1. 目的:①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如甘遂、京大戟、芫花、商陆等。

②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作用,如乳香、没药、三棱、莪术等。

③矫臭矫味,如乳香、没药、五灵脂等。

方法:取待炮炙品,加醋拌匀,闷透,置炒制容器内,炒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

醋炙时,用米醋。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待炮炙品,用米醋20kg。

另有方法:质地松泡的药材,如五灵脂,先炒后喷醋;还有乳香,没药,均先炒,后喷醋,三、盐炙目的:①引药下行,增强疗效,如杜仲、巴戟天、韭菜子等盐炙后能增强补肝肾的作用。

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盐炙后可增强理气疗疝的作用。

益智仁等盐炙后则可增强缩小便和固精作用。

②增强滋阴降火作用,如知母、黄柏等。

方法:取待炮炙品,加盐水拌匀,闷透,置炒制容器内,以文火加热,炒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

盐炙时,用食盐,应先加适量水溶解后,滤过,备用,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待炮炙品用食盐2kg。

四、姜炙1. 目的:①制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如黄连姜炙可制其过于苦寒之性。

免伤脾阳,并增强止呕作用。

姜炙竹茹则可增强止呕功效。

②缓和对咽喉的刺激性,增强宽中和胃功效,如厚朴。

2. 方法:姜炙时,应先将生姜洗净,捣烂,加水适量,压榨取汁,姜渣再加水适量重复压榨一次,合并汁液,即为“姜汁”。

姜汁与生姜的比例为1:1。

取待炮炙品,加姜汁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姜汁被吸尽,或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晾干。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待炮炙品用生姜10kg。

中药炮制学 第十章 炙法

中药炮制学 第十章 炙法

稍润,切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筛去碎屑。
2.酒当归 ——先加辅料,再用文火加热,炒至
深黄色,取出晾凉。 药:黄酒=100:10
3.土炒当归——药材+土粉——炒至当归片上粘
满细土时——取出——筛去土粉——摊凉。 药:土粉=100:30
4.当归炭 ——取当归片,置炒制容器片,用中
火加热,炒至外表微黑色,取出晾凉。
五、操作方法 1.先拌酒后炒药 药物与酒拌匀—闷润(酒被吸尽)——文火 炒——出锅——放凉。 适用于质地坚实的根及根茎类药物,如黄连、 川芎、白芍等。
2.先炒药后加酒
先炒药(至一定程度)——喷一定量的酒—— 炒干——出锅——放凉。 多用于质地疏松的药物,如五灵脂等。
用量:药物:黄酒=100:10~20
(2)止血成分增加,止血作用增强 (3)抑菌作用稳定
当 归
[处方用名]当归、秦归、归
头、归身、归尾、全当归、 酒当归、土炒当归、当归炭。
[来
源]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 当归的干燥根。
[历史沿革]现行,有酒炒、
土炒、炒炭等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
1.当归(全当归)—— 药材,除去杂质,洗净,

炒白芍——药性稍缓,以养血和营,敛阴止汗为
主。血虚萎黄,腹痛泄泻,自汗盗汗。如用于肝 旺脾虚之肠鸣腹痛,泄泻的痛泻要方;治泻痢日 久,腹痛喜按喜温的养脏汤
醋炙——入肝收敛,可敛血、养血,疏肝解郁。
如治尿血,血色鲜红的加减黑逍遥散
土炒——借土气入脾,增强柔肝和脾、止泻作用。
第二节
醋 炙 法
[炮制方法]
1.柴胡——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茎,洗净,
润透,切厚片,干燥。
2.醋柴胡 ——先拌辅料,再用文火加热,炒干,

中药材炙法

中药材炙法

中药材炙法炙法:指取净药材饮片与液体辅料拌匀润透后,置容器内加热炒炙的方法。

根据所用辅料不同分为:蜜炙、酒炙、醋炙、姜汁炙、盐炙、油炙药汁炙。

1、蜜炙: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净药材饮片中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拌炒至药材饮片表面呈深黄色不黏手时取出,放凉。

必要时摊开,文火烘干。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净药材饮片,用炼蜜25kg。

2、酒炙:取净药材饮片加黄酒或低度白酒拌匀,闷润至酒被吸尽,置锅内用文火加热拌炒至微干或炒干或色泽加深,取出,放凉。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净药材饮片,用黄酒或低度白酒10~20kg。

3、醋炙:取净药材饮片加食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置锅内用文火加热拌炒至微干或炒干,表面微焦,放凉。

或去净药材饮片,置锅内炒至表面熔融发亮(树脂类)或表面色泽改变,有腥气溢出(动物粪便类)时,喷洒一定量的米醋,炒至微干或炒干,取出,摊开,放凉。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净药材饮片,用醋20kg,必要时可加适量水稀释。

4、姜汁炙:取净药材饮片加姜汁拌匀,闷润至姜汁被吸尽后,置锅内用文火加热拌炒至微干或炒干,取出,放凉。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净药材饮片,用生姜10kg榨汁或干姜3kg煎汁。

5、盐炙:取净药材饮片加食盐水(用3~4倍量水溶解)拌匀,闷润至食盐水被吸尽,置锅内文火加热拌炒至微干或炒干;或先将净药材饮片置锅内,文火加热边炒边喷洒食盐水炒干。

取出,放凉。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净药材饮片,用食盐2kg。

6、油炙:常用辅料由羊脂油、麻油。

(1)、羊脂油炙:取羊脂油置锅内加热熔化后去渣,投入净药材饮片拌匀,用文火加热炒至油脂被吸尽,药材饮片表面呈油亮时,取出,摊开,放凉。

每100kg净药材饮片,用羊脂油20kg。

(2)、油炸:取麻油置锅内加热至沸腾时,投入净药材或饮片,用文火炸至酥脆,取出,沥去油,放凉。

7、药汁炙:取净药材饮片,加药汁拌匀,闷润至汁吸尽,用文火加热拌炒至微干或炒干,取出,放凉。

中药炮制学炙法

中药炮制学炙法
食盐性味咸寒,有清热凉血、软坚散结、润燥 的作用。 4.适用药物
多用于补肾固精、疗疝、利尿和泻相火的药物。
中药炮制学炙法
姜炙:厚朴 竹茹 盐炙:知母 黄柏 车前子 砂仁 来源 炮制方法 炮制作用
中药炮制学炙法
三、盐炙目的
1.引药下行,增强疗效 增强补肝肾作用:如杜仲、巴戟天、韭菜子等。 增强疗疝止痛功效:如小茴香、橘核、荔枝核
将鲜姜切片煎汤,加入药物煮2小时,待姜汁 基本被吸尽,取出,进行切片,干燥。
药:生姜=100:10 干姜用量为生姜的1/3。
中药炮制学炙法
五、注意事项 1.制备姜汁浓度1:1为宜。 2.先加辅料,应待姜汁完全被吸尽后,再用文火
炒干。
中药炮制学炙法
厚朴
[处方用名] 厚朴、川厚朴、姜 厚朴
[来 源] 本品为木兰科植物 厚朴或凹叶厚朴的干燥干皮、根 皮及枝皮。干皮沸水中微烫,堆 置阴湿处“发汗”至内表面紫褐色。
炒干,取出晾凉。 含粘液质较多的药物一般均用此法。 药物:盐=100:2
中药炮制学炙法
五、注意事项
1.食盐的溶化 一般以食盐的4-5倍量为宜。防过多与拌不匀。
2. 注意操作顺序 含粘液质多的车前子、知母等药物,宜先拌炒
药,再喷盐水,以防发粘,且盐水不易渗透。
3.注意火力 一般宜小,采用第二种方法时更应控制火力。
的药材,扎成捆,置姜汤中,反复浇淋,并用微 火加热共煮,至姜液被吸尽时取出,切丝,干燥。 筛去碎屑。
厚朴丝:生姜=100:10。
中药炮制学炙法
厚朴
中药炮制学炙法
姜厚朴
[炮制作用]
生品——辛辣峻烈,对咽喉有刺激性,故一般内 服都不生用。
姜制——消除对咽喉的刺激性,并可增强宽中和 胃的功效。多用于湿阻气滞,脘腹胀满或呕吐泻 痢,积滞便秘,痰饮喘咳,梅核气。如平胃散; 厚朴三物汤。

炙法总结

炙法总结

第八章炙法一、概念1.炙法是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并使辅料逐渐渗入到药物组织内部的炮制方法。

依据所加辅料不同,一般可分为酒炙法、醋炙法、盐炙法、蜜炙法、姜炙法和油炙法六种。

2.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酒拌炒的方法称为酒炙。

3.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醋拌炒的方法称为醋炙。

4.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食盐的水溶液拌炒的方法称为盐炙法。

5.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姜汁拌炒的方法称为姜炙法。

6.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炼蜜拌炒的方法称为蜜炙法。

7.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与一定量的食用油脂共同加热处理的方法称为油炙法。

依其操作方法不同,可分为油炒法、油炸法和油脂涂酥烘烤法。

二、适用范围1.酒炙:适用于炮制活血散瘀、祛风通络药物和动物类药物。

2.醋炙:用于炮制疏肝解郁、散瘀止痛、攻下逐水的药物。

3.盐炙:炮制补肾固精、疗疝、利尿和泻相火的药物。

4.姜汁炙:炮制祛痰止咳、降逆止呕等药物。

5.蜜炙:炮制止咳平喘、补脾益气等药物。

三、目的1.酒炙目的: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增强活血通络作用,矫臭去腥。

2.醋炙目的:引药入肝经,增强活血止痛的作用,降低毒性,缓和药性,矫臭矫味。

3.盐炙目的:引药下行,增强疗效,增强滋阴降火作用,缓和药物辛燥之性。

4.姜汁炙目的:制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缓和副作用,增强疗效5.蜜炙: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增强补脾益气的作用,缓和药性,矫味和消除副作用四、操作方法1.先加辅料后炒药:大部分药物采用此法。

2.先炒药后加辅料法:适用于酒炙(质地疏松的药物,如五灵脂)、醋炙(树脂类、粪便类药物,如乳香、没药,五灵脂)、盐炙(含粘液质多的药物,如知母、车前子)、蜜炙(质地坚实的药物,如百合)。

3.油炙法分为:油炒法(如炙淫羊藿)、油炸法(如熟三七粉)、油脂涂酥烘烤法也称酥炙(如酥蛤蚧)。

五、辅料用量1.一般用量为100㎏净药物,用黄酒10㎏(五灵脂15㎏);用醋20㎏(芫花、甘遂、商陆用30㎏,乳香、没药5㎏,五灵脂10㎏);盐2㎏(加水约为食盐的4-5倍);生姜10㎏或干姜3㎏制备10㎏姜汁;炼蜜25㎏(百合5㎏、百部12.5㎏、麻黄20㎏、枇杷叶20㎏)。

2021年中药炮制学炙法整理

2021年中药炮制学炙法整理

2021年中药炮制学炙法整理
酒炙法
【炮制目的】:
1、引药上行,改变药性
2、增强活血通络的作用
3、矫味矫臭
大黄:
【规格】: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醋大黄、清宁片
【辅料】:酒,醋,蜜。

【作用】:
生大黄:苦寒沉降,气味重浊,直达下焦,走而不守,泻下作用峻烈,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酒大黄:苦寒之性稍缓,借酒升提之性,善清上焦血分热毒。

熟大黄:泻下之性稍缓,腹痛之副作用减轻,增强了活血祛瘀的功能。

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的功能。

醋大黄:泻下作用减弱,具有消食化积的功能。

清宁片:泻下作用缓和,具有缓泻不伤气,逐瘀不败正。

黄连:生黄连,酒黄连,姜黄连,萸黄连。

生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能,酒炙黄连能引药上行,缓其寒性,善清头目之火。

姜炙黄连其苦寒之性缓和,止呕作用增强。

吴茱萸制黄连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以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为主。

乌梢蛇:去头和鳞片,酒炙乌梢蛇能增强祛风通络止痉作用,并能矫臭、防腐,利于服用和贮存。

白芍:生白芍、酒白芍、粗白芍、土炒白芍。

当归:
【规格】:全当归,归头,归身,归尾,酒当归,土炒当归,当归炭
【作用】:
全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归头:止血
归身:补血
归尾:破血
酒当归:增强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功能
土炒当归:增强入脾补血作用,又能缓和油润而不滑肠
当归炭:以止血和血为主
蕲蛇:
【辅料】:
黄酒,每100kg蕲蛇20kg黄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炮制学炙法(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的炮制方法称炙法。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的炮制方法称炙法。

根据所加辅料不同,分为酒炙、醋炙、盐炙、姜炙、蜜炙和油炙6种方法。

炙法均用液体辅料,盐、生姜等需制成盐水和姜汁方可应用。

要求辅料渗入药物内部,其加热温度比炒法低,多用文火,炒制时间较长,以药物炒干为宜。

一、各类炙法的目的
(一)酒炙目的
(1)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大黄、黄连、黄柏等。

(2)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当归、川芎、桑枝等。

(3)矫臭去腥——乌梢蛇、蕲蛇、紫河车等。

(二)醋炙目的
(1)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作用——乳香、没药、三棱、莪术等,经醋炙后可增强活血散瘀止痛的作用;柴胡、香附、青皮、延胡索等,经醋炙后能增强疏肝止痛作用。

(2)降低毒性,缓和泻下作用——大戟、甘遂、芫花、商陆等。

(3)矫臭矫味——五灵脂、乳香、没药等。

(三)盐炙目的
(1)引药下行,增强疗效强补肝肾的作用——杜肿、巴戟天、韭菜子。

增强理气
疗疝的作用——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

增强缩小便和固精作用——益智仁。

(2)增强滋阴降火作用——知母、黄柏等。

(四)姜炙目的
(1)制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如黄连姜炙可制其过于苦寒之性。

免伤脾阳,并增强止呕作用。

姜炙竹茹则可增强止呕功效。

(2)缓和对咽喉的刺激性,增强宽中和胃功效,如厚朴。

(五)蜜炙目的
(1)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百部、、枇杷叶、马兜铃、款冬花、紫菀、麻黄等。

(2)增强补脾益气作用——黄芪、甘草、党参等。

(3)缓和药性——麻黄、桂枝、升麻等。

(4)矫味和消除副作用——马兜铃、百部等。

(六)油炙目的
(1)增强温肾助阳作用——淫羊藿。

(2)利于粉碎——豹骨、三七、蛤蚧。

二、各类炙法的操作方法
(一)酒炙、醋炙、盐炙、蜜炙的操作方法均有两种,即先拌辅料后炒药和先炒药后加辅料。

第一种方法适用于一般性的药材,需通过先加辅料拌匀闷润的过程使液体辅料被药物所吸尽,然后置锅内炒至所需程度。

第二种方法适用于特殊的药物,需特别记忆。

(1)先炒药后加酒。

此法仅用于质地疏松且加酒后易发粘的药物,如五灵脂。

(2)先炒药后加醋。

此法多用于树脂类、动物粪便类药物,如五灵脂、乳香、没药。

(3)先炒药后加盐水。

用于含粘液质较多的药物。

如车前子、知母等。

(4)先炒药后加蜜。

用于药物质地致密者,如百合。

(二)姜炙法的操作方法也有两种,一种是将药物与一定量的姜汁拌匀,放置闷润,使姜汁逐渐渗入药物内部,然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晾凉。

另一种是将药物与姜汁拌匀,待姜汁被吸尽后,进行干燥。

(三)油炙的操作方法通常有油炒(如淫羊藿)、油炸(如豹骨、三七)和油脂涂酥烘烤(如蛤蚧)。

三、各类炙法的辅料用量
酒炙药除蟾酥用白酒外均以黄酒为主,一般为每100kg药物,用黄酒10~20kg。

醋炙时醋的用量一般为药物每100kg,用醋20~30kg,最多不超过50kg。

盐炙时盐的用量通常是每100kg药物,用食盐2kg。

加水溶化食盐时,一般以食盐量的4~5倍为宜。

姜炙时生姜的用量一般为每100kg药物,用生姜10kg,或用干姜3kg。

羊脂油炙淫羊藿辅料用量为20%。

蜜炙用炼蜜,用量视药物性质而定,一般质地疏松,纤维多的药物用蜜量宜大,质量坚实,粘性较强,油分较多的药物用蜜量宜小。

如百合为5kg/100kg,百部为12.5kg/100kg,桂枝为15kg/100kg,每100kg枇杷叶丝,用炼蜜20kg。

等,通常为每100kg药物,用炼蜜25kg。

注意:一般用量和特殊用量均必须记|>>>>|
借用古人孙思邈先生的话结语:何谓三部?寸关尺也。

上部为天,肺也;中部为人,脾也;下部为地,肾也。

何谓九候?部各有三,何为九候。

上部天,两额动脉,主头自之气也;上部地,两颊动脉,主口齿之气也;上部人,耳前动脉,主耳目之气也。

中部天,手太阴,肺之气也;中部地,手阳明,胸中之气也;中部人,手少阴,心之气也。

下部天,足厥阴,肝之气也;下部地,足少阴,肾之气也;下部人,足太阴,脾之气也。

合为九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