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配偶称谓的历时演变

合集下载

对丈夫称呼的演变

对丈夫称呼的演变

对丈夫称呼的演变随心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相互间的称呼也很有学问,近期我留意了妻子对丈夫称呼,感到很有意思,故将我搜集到的简要介绍几个,望大家喜欢:1、良人:远古时期,妻子称丈夫为“良人”;丈夫也称妻子为“良人”。

看得出当时男女地位还是比较平等的,但这种不加区别的称谓,也带来诸多不便。

2、郎:根据“说文解字”解释,为区别男女,人们在“良”字右边加“阝”称为“郎”。

在“良”左边加“女”称为“娘”。

妻子称丈夫为“郎”。

3、郎君:由于单音节词显得生硬,于是人们就在“郎”字后加了“君”字,在“娘”字后面加了“子”,妻子称丈夫为“郎君”。

4、官人:宋代,宫延中出现了“官家”之称谓,百姓中有了“官人”的称呼。

妻子就尊称丈夫为“官人”了。

5、相公:又比“官人”进了一步,多用于书香门第及读书之人。

6、老爷:民国前,官宦人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后来延续到了富贵豪门之家。

7、外人:在宋代,妻子称自己的丈夫“外人,丈夫则称自己的妻子为“内人”。

意思是男人对外,女人主内。

8、先生:近代之称呼。

所谓先生,一般指有学识且德高望重之人,也含有老师的意思。

称丈夫为先生,带有仰慕尊崇的意思。

今在海外和港台地区还在广泛使用。

9、当家的、掌柜的:明末清初,在民间出现此称谓,现在好多地域还再用。

10、爱人:起源于40年代初,解放区受新文化运动熏陶的知识分子们,开始用“爱人”这一称谓。

新中国成立后“爱人”之称便被广泛使用。

但在海外“爱人”译为“情人”。

所以,海外华人不用“爱人”之称谓。

11、男人:这是最直接的叫法。

加上定语谓之“我男人”。

仅限于妻子对外时的称谓。

12、我们家那口子:带有某种亲热之味道,但祛除了尊敬的意思。

13、孩子他爸(爹):委婉朴实的称谓,农村多用。

14、老板:现代化的称谓,由“当家的”演变而来。

但必须是有地位和财产的男士,才能获得如此称谓。

现代家庭中,更多的称妻子为“老板”或“领导”。

15、老公:老公就是太监、宦官,民间俗称“老公”,卑称内竖、阉宦、太监、阉人等。

配偶称谓语的语义演变

配偶称谓语的语义演变

配偶称谓 语的语/演变张艳华(南京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江苏南京 210094)摘 要:本文从历时与共时、动态与静态的角度对配偶称谓语进行细致考察。

首先研究了各配偶称谓语的起源与历时发 展,接着研究了社会变迁对它们的影响,并从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做出了分析。

关键词:配偶称谓语语义演变社会变迁一、配偶称谓语在古代汉语中的发展我们研究的配偶称谓语包括男子配偶称谓语“妻子”“爱人”“夫人”“老婆”“太太”“内人”和女子配偶称谓“丈夫” “爱人”“先生”“老公”。

其中“爱人”是男女配偶通用的。

下面就对它们的起源与历时演变做简单概述。

(一) 妻子“妻子”是男子配偶的古今通称。

上古时期,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妻子”最早是单音 词“妻”和“子”的连用,读音为“q !z "”,表示的是“妻子和儿女”的意思。

随着汉语词汇系统双音节化的发展,经常连用的两个单音节词逐渐融合凝固,“妻子”中的“子”逐渐由,最化为一个词 “妻”的 面,读音由上“z "”化为 ,“妻子”由一个语逐渐发展凝为一个词。

丁崇明(2005)认为“妻子”较明确地词汇化为一个表配偶称谓的词是在中古唐时期,如唐 的《 》:“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至宋朝时,“妻子”作为一个表配偶称谓语的词,因为前面 词,如南宋《简和》:“有个妻子 ,年。

”明清时期,“妻子”为配偶称谓语,在口语中 ,如《水浒传》《金瓶梅》《 》明 中较为大量地用“妻子”。

用“妻子”语, 面语中人们 是 崇 用“妻”表“妻子”。

崇明对 汉语和 汉语的语统 表明,“妻子”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才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妻”的优势地。

“妻子”作为男子配偶称谓语,语义比较单一,而且不带,, 。

“妻子”的这些历经时变,是生命力最强用面最广的男子配偶称谓语。

“妻子”为男子配偶的法律称谓,是与英语“wife ”对的称谓。

(二) 夫人“夫人”是男子配偶的古今尊称。

远古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级制度的建立,不同男 人的配偶要同的等级称谓,“夫人”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从_老公_老婆_的称谓看词义的演变

从_老公_老婆_的称谓看词义的演变

从 老公 老婆的称谓看词义的演变陈辉霞 萨丕尔说: 语言基本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物,它必须从文化和社会上来理解。

因此,作为婚姻关系称谓的夫妻间的称谓,也有着超越语言本身的意义。

老公 、 老婆 这对夫妻称谓词的词义演变就是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缩影。

一从古至今,人们对妻子的称呼可谓五花八门,从最初的 妇 、 妇人 、 妻 到代表一定等级的 夫人、太太 ,再到显示男尊女卑、带有鄙视色彩的贱称 妾、内人、内子、贱荆、贱累、贱内、荆人、山妻 等,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得到最好的体现。

同时还出现了平民化、大众化色彩的 妻子、老婆 等,这些称谓一直使用到今天,其生命力非常顽强。

从近代开始,又逐渐产生了一些新的称谓,如 爱人 等, 爱人 可指夫妻任何一方,可能是五四以后,从英语的lover翻译过来的意译外来词。

当然,对妻子的称谓还包括在方言中曾经出现或至今还在使用的一些称呼,如 媳妇、婆娘、娘子、堂客、屋里的、做饭的 等等。

指称丈夫的称谓与指称妻子的称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等差。

在传统的差序格局中, 夫 被规定的地位和身份是 上 而 贵 ,这自然就要求称谓在认定时使用尊称、敬称。

男人是一家之主,这种地位通过妻对夫的称谓而表现得更加突出更加集中。

借用先秦时的 君 ,以及汉唐的 卿 、 郎 等来表示夫君,大抵没有脱离权力的痕迹。

最高的称谓是把丈夫当作所依赖的 天、所天 ,这则是源于对天的崇拜与敬畏。

学而优则仕 ,是古代文人的理想,也是为妻者对丈夫的共同要求。

因此, 官人、相公 等称谓则从泛指为官者而演化为丈夫了。

如果说, 官本位 是社会意识, 夫本位 是家庭意识,而妻子对丈夫的称谓则融合了社会和家庭两方面的意识。

良人 在 诗经 中就早已出现,在上古可以是夫称妻,后多用于妻称夫,但后来还可以表示 平民、良家子 等含义,使其语义负担重,最终被淘汰出局。

而 先生、丈夫 等尊称则源于时间,即年长。

对应于平民化的 老婆 ,相应地,就出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平民化的称呼 老公 。

老公、老婆的称谓由来

老公、老婆的称谓由来

合肥中之声主持培训婚礼小知识分享
老公、老婆的称谓由来
“老婆”这个称谓,最开始是指老年妇女。

俗语中,妻子被称为”老婆”。

"老公”、“老婆”的叫法,反映了人们对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白头偕老的美好愿望。

相传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唐朝,当时有一-位名叫麦爱新的读书人,他考中功名后,觉得自己的妻子年老色衰,便想再纳新欢。

于是,便写了一句上联放在案头:”荷残莲败,落叶归根成老藕”, 故意让妻子看见,她妻子觉察到丈夫有了弃老纳新的念头,便提笔续写了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

”以“禾稻”对“残莲”,以“新粮”对“老藕”,不仅对得十分工整贴切、新颖通俗,而且”新粮”与“新娘”谐音,很是有趣。

麦爱新读了妻子的下联,被妻子的敏捷才思和情爱之心打动,便放弃了弃旧纳新的念头。

妻子见丈夫回心转意,乃挥笔写到:“老公十分公道”,麦爱新也挥笔续写了下联:“老婆一片婆心”。

夫妻间的称谓语流变

夫妻间的称谓语流变

夫妻间的称谓语流变夫妻间的称谓语流变-权威资料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摘要:中国是一个称谓语大国,这些称谓语主要包括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

而夫妻间的称谓语是亲属称谓语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到今,夫妻间的称谓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性别歧视到基本平等,由规矩含蓄到自由活泼;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很多,主要有社会发展因素和语言内部因素。

关键词:夫妻;称谓语;流变;原因H127.3A1006-026X(2013)03-0000-01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崇尚礼仪的国家,尤其是称谓语又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我们彼此交谈时,我们之间的关系及我们对交谈者所持的态度可以从多方面表现出来。

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是我们所选择的称谓形式。

”(Frank Anshen,1983:51)可见称谓语对能很好的反应交谈者之间的关系,当然夫妻间的称谓语也能反应夫妻间的各种感情。

然而从古到今,夫妻间的称谓语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发展因素和语言内部因素等。

一、古今夫妻间的称谓语在中国古代社会,男子是顶天立地闯天下的男子汉,在家是顶门立户的一家之主,所以被尊为“夫”“丈夫”“郎君”“官人”“相公”“掌柜的”“老爷”“所天”“君”等等;而女子却被置于家庭内部,被认为是“女正位乎内”(《易经》),所以被称为“内人”“内助”“内舍”“室人”“家室”“床头人”“脚头妻”等等。

如《礼记?檀弓下》“今及其死也,朋友朱晨未有出涕者,而内人皆行哭失声。

”如果是妾的话还要再降一等,叫作“偏房”“二房”“侧室”等。

若是后娶的妻子,则称“继室”“填房”。

总之,古代的妻子总是逃不出“内”“房”“室”等男权社会为女子设计好的藩篱。

在古代,男人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时,总是带有一些性别歧视在里面,如称妻子为“贱内”、“敝房”“贱累”“家累”“荆人”“寒荆”“拙荆”“荆妻”“贱荆”“荆钗”等等。

从妻子称谓的演变看社会文化心理的变化

从妻子称谓的演变看社会文化心理的变化

从妻子称谓的演变看社会文化心理的变化对妻子的称谓,从古至今因为社会变革的原因不断发展变化,出现了大量异名同指的现象,这些称谓本身是社会信息的载体,本文从历时角度进行了梳理。

标签:妻子;文化妻子,作为男性的配偶,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亲属称谓作为生活中常用的基本词汇有其稳定的一面,同时,因为社会变革的原因,又有发展的一面。

在语言使用的动态过程中,虽指称的对象没有改变,但是语言中的称谓却源源不断地出新,出现大量异名同指的现象。

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对妻子的称谓多达几十种,这些称谓不仅具有指称作用,更是社会信息的载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笔者拟从历时的角度来梳理“妻子”称谓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和心理文化。

一、先秦时期先秦文献中出现的指称男子配偶的词有“妻、后、夫人、孺人、妾、内、内子、妇、良人”等。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剩余产品的掠夺,出现战争,这时男子先天的优势就显现出来。

男子成了战争的主要力量。

妇女在社会中的支配地位被逐渐替代。

社会由上至下的纵向结构中,丈夫的身份、地位不同,他们的妻子也相应有不同的称谓,如天子的正室称为“后”,诸侯的嫡妻称“夫人”,大夫的嫡妻称为“孺人”,士庶人的妻子才称为“妻”。

这些称谓中体现了先秦社会中女子因为丈夫身份的不同而出现等级的差别。

“妾、内、内子”这些称谓,则体现了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

中国以农立国,自数千年前以降,农业都是我国最主要的生产方式。

农业社会首重劳力,而作为主要人力资源之男丁,就显出了其重要的社会价值,于是男主外、女主内的情况也就顺理成章地出现。

自此,男性的社会地位日渐凌驾于女性之上,而“男尊女卑”的观念也愈见明确和清晰,“内、内子”体现了“男外女内”的社会分工。

男外女内,起初只是社会劳作的一种自然分工,但是发展到森严的等级社会,体现的不仅仅是社会分工,而是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别,男子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社会的各个方面,而女子几乎只禁锢在家庭这个小小的范围内,逐渐地,女子丧失了社会价值和地位,“内”凸显的是女子家庭中的职责和义务,更多的是对女子的一种歧视。

从古到今对妻子称谓语的变化

从古到今对妻子称谓语的变化

从古到今对“妻子”称谓语的变化语言直接反映生活,称谓语作为语言的基本组成要素,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

女性作为“妻子”这个角色在历代的称谓可以看出女性的地位。

也可以找寻到女性的社会角色不断拓宽,社会地位总体不断提高的轨迹近期,随着电视剧《甄嬛传》以及各种宫廷古装剧的热播,情侣或夫妻间的称呼,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比如,男方可以称呼女方“小主”、“爱妃”可以自称为“朕”,而女方可以自称“本宫”“哀家”,称呼男方为“小X子”“圣上”等。

同时,一首筷子兄弟的《小苹果》火遍大江南北后,也对爱人间的称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很多人都会亲切地称呼自己的女友或妻子为“小苹果”。

以此看来,对于妻子这个角色的称谓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变迁而在不断的变化,深深地打烙着时代的烙印。

《易·序卦》云:“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夫妻关系对等级社会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夫妻是国家形成的基石,“夫妇有义”然后“父子有亲”,夫妻子女递代接续构成直系亲属,而夫妻的兄弟姐妹则衍生出旁系亲属,进而构成整个社会;另一方面夫妇关系又是人类伦常的始源,有夫妇后才能“君臣有正”。

整个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天然纽带而形成的以夫妻关系为核心的庞大系统。

而汉字是世界最古老文字之一,它积淀了汉民族特定的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

其中贯穿女性一生的女性称谓,超越了语言符号本身的意义,反映了历代夫妻间的等级关系,更折射出整个社会结构。

先秦时期,社会上正确立新的秩序,当时有“男外女内”的格局,这种以性别分工的模式在封建社会不断发展巩固的基础上逐渐成为了一种性别歧视的“合理存在”。

在此基础上,“夫为妻纲”的理念被大众所认同,还出现了特别针对的女性的“三从四德”。

由汉至唐,夫妻之间地位差距越来越大。

但封建社会还处于上升时期,有来自正面的力量的有效抵抗。

夫妻称谓对此也有所反映。

在指称妻子的称谓前开始添加含有褒义语素的语素,如“仁妻”、“贤妻”、“良妻”、“娇妻”等。

汉语配偶称谓的历时演变

汉语配偶称谓的历时演变

2013.05学教育92汉语配偶称谓的历时演变蒋荔(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摘要]社会文化背景是语言演变的推动力,不同的文化有其不同的称谓习惯和方式,也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底蕴。

本文依时间顺序,对配偶称谓进行追根溯源,研究配偶称谓其意义随着时代不同而产生的演变及其和社会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配偶称谓;社会文化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基本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品,它必须从文化和社会上来理解。

”作为标明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和社会身份的称谓语当然也积淀着浓厚的民族文化传统①。

尤其是汉语配偶称谓,它是社会用来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手段之一,有着超越语言本身的意义,不仅可用来确定、约束夫妻间的地位和角色,还折射出了社会结构、历史文化变迁的时代风貌。

在经过了历朝历代的复指与积淀之后,它已成为使用最普遍、内容最丰富、最具情感和变化的语言单位。

一、旧时期的配偶称谓农业宗法社会中,夫妻关系对等级社会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指称夫与妻的称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等差。

“夫”是处在“上”而“贵”的地位的,自然要尊称以示敬畏;而“妻”被定义为“下”而“贱”,只可用荆妻、宗妇等谦称、卑称来规约。

早期的婚姻是为了维持井然的嫡庶秩序和经济生存的工具。

人们重视的仅是家族的扩大与延续,一夫多妻的婚姻模式在我国古代维持了很长时期,这是古代宗法制的本质。

秦汉时期,形态观念正在转变期,社会风气较为开放,但婚姻制度仍不甚规范,出现了“夫出妻”、“妻弃夫”等现象。

前夫、故妻等表明离异状态的称谓语在一时期尤其是汉代频繁出现。

随着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大融合,儒术的独尊地位被撼动,魏晋南北朝时期,夫妻间少了些严格的封建礼制的束缚,男女地位比较平等。

隋唐时期,统治阶级进一步推行开放政策,并初步确立了“三纲”思想,这使得传统妇女的贞节观限制得以突破,妇女在婚姻方面获得了一定的自由。

“妻子”作为称谓语的情况逐渐变多,《新婚别》载:“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古代夫妻的叫法

古代夫妻的叫法

古代夫妻的叫法
在古代,夫妻的叫法可以因文化和时期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夫妻叫法:
1. 先生与夫人:这是英文中对夫妻的尊称,也可以在一些古代文化中使用,尤其是在贵族或上层社会中。

2. 夫与妻:这是较为普遍的叫法,表示丈夫和妻子的关系。

在古代中国,丈夫常被称为"夫",妻子常被称为"妻"。

3. 公与婆:在古代中国,丈夫有时会被称为"公",妻子被称为"婆"。

这种叫法通常用于农村地区或民间。

4. 夫君与妻子:在古代日本,丈夫通常被称为"夫君",妻子被称为"妻子"或"夫人"。

5. 郎与嫂:在古代中国的一些地区,丈夫有时被称为"郎",妻子被称为"嫂"。

这种叫法在一些民俗婚礼中仍然存在。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叫法可能因不同的地区、文化和时期而有所差异。

所以具体的叫法还需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确定。

古时丈夫对妻子的称谓

古时丈夫对妻子的称谓

古时丈夫对妻子的称谓古代的中国人常以太太、拙荆、糟糠之妻称呼妻子。

这些称谓的背后,带有深厚的含意,如果仔细溯源,会发现其实古人对妻子是相当尊敬的。

中国人称呼妻子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时下常听见的“老婆”外,还有较为正式的“太太”、较文雅的“内子(人)”,以及鲜少听到的“拙荆”等。

古代的中国人是个文雅又懂得礼节的民族,对相同的人用不同的称呼,可见其人之教养高低。

而这些称谓的背后,也带有深厚的含意,如果仔细溯源会发现,其实古人对妻子是相当尊敬的。

太太:为纪念太姜、太妊、太姒“太太”算是时常听到的称谓,这看似简单的二字,背后可是具有相当重大的含意。

周朝有三位伟大的女性:太姜、太妊、太姒,合称“三太”,是周朝三代的国母;她们的道德与贤慧,乃是母仪天下的典范。

周朝之所以会成为儒家眼中的理想朝代,这三位女性功不可没。

太姜以身作则教导儿子,使他们拥有良好的品德。

太姜的儿媳太妊,端正严谨、庄重诚敬,是历史上第一位实行胎教的女性,在怀孕时即严格要求自己的品行,她的孩子就是历史有名的明君──周文王姬昌。

文王之妻太姒则继承了前两代婆家的完美贤德,孩子在她的教育下都有着刚正不阿的性格,也成就之后的周武王以及圣贤的周公。

“太太”这个称谓,就是纪念这三位伟大的女性,希望妻子能成为如三太一般贤德的女子。

拙荆:意指在下拙者我的妻子“拙荆”一词在现代人的对话中已经很少听到,因为“拙”这个字的缘故,常让人以为含有贬义,其实不然。

荆是一种植物,柔韧的枝条时常用来编织篮筐,也曾作为刑杖用于鞭打罪人──有名的“负荆请罪”,就是廉颇羞耻于自己的狭隘心胸,半裸上身搬着以荆条制成的刑杖向蔺相如请罪的故事。

古代妇女为了美观与方便,都会将头发梳起并以发钗固定,像小说中常见的金钗、玉钗等;但是一般人家的女性没有钱买这样的贵重品,她们就将柔韧的荆枝制成发钗,又称为“荆钗”,是贫家妇女常用的发钗。

因此,荆钗就成为妇女的代名词。

“荆钗”一词常见于古代的文学作品,通常会与“布裙”合用,如明末清初冯梦龙编撰的白话小说集《喻世明言.单符郎全州佳偶》中有一段话:“夫家宦族,即使无恙,妾亦不作团圆之望。

简论汉语夫妻称谓的演变

简论汉语夫妻称谓的演变

简论汉语夫妻称谓的演变摘要]汉语夫妻称谓的演变,需要从社会伦理和社会结构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伦理因素与社会结构的不同,会对夫妻间的称谓产生影响,封建等级制度所造成的男尊女卑、一夫多妻的社会结构,使得夫妻称谓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随着民主社会的到来,女性地位提高,夫妻称谓也趋于平等。

[关键字]夫妻称谓、演变历程、伦理体现、社会结构、影响一、汉语夫妻称谓演变状况古时的人们较早已经给夫妻之间界定了相应的称呼。

据统计,在上古时期,甲骨文中,表示夫妻称谓的单音节字有:妃、妻、妇、内、室、妾、夫、良、伯、君、子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独尊地位被撼动,夫妻间因此少了些严格的封建礼制束缚,回归到了比较纯真的婚姻状态,男女地位趋于平等。

出现了一些对妻子赞美、颂扬之义的称谓词语,如娇妻、贤妻、良妻等。

隋唐时期,统治阶级有着开放政策,顺乎人情与国势,使妇女在婚姻方面有一定的自由。

在指称妻子的称谓词前添加的语素也大都是含有褒义的。

宋元明清时期,封建集权加深,蔑视性的称谓语增多,如浑家、山妻、荆妻、贱内、贱累等。

封建社会晚期,封建社会由盛到衰的景象突现,社会主体意识形态的变异,世俗文化占有重要地位。

夫妻称谓语上主要表现在“老公”“老婆”这一类俗称的出现,显示了回归平等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颁布了《婚姻法》,“爱人”成为新称谓的典型代表,使平等思想得到很好的贯彻,这一个新的汉语夫妻称谓系统确立起来,汉语夫妻称谓有了革命性的变革。

二、夫妻称谓社会伦理的蕴含在古汉语中,“伦”的常用义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伦”指的是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人与人之间总的道德规范。

《孟子?滕文公上》有“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夫妻关系自然会受到伦理的约束,通过其称谓可以较直观的看出不同时期的伦理文化。

(一)封建伦理在夫妻称谓中的体现:1.夫妻称谓中制约性社会伦理蕴含儒家历来提倡“发乎情,止乎礼”,讲究“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中国人历代对老婆叫法至少40种

中国人历代对老婆叫法至少40种

中国人历代对老婆叫法至少40种
皇帝叫老婆为梓童,也叫娘娘;大臣、宫女、老百姓们也跟着叫娘娘、皇后娘娘。

宰相叫老婆为夫人;后来富贵的大家庭都叫女主人为夫人了。

远古时期,诸侯君王叫老婆为小君、细君。

文人叫老婆为拙荆、山荆、荆妻、糟糠等,那是谦称;也有叫娘子、妻子、内子、内人的。

雅士叫老婆为执帚,也是种谦称。

商贾叫老婆为贱内,也是种谦称;还有叫内掌柜、内当家的。

庄稼汉叫老婆为婆姨,这主要是西北地区尤其是陕北人的叫法。

有修养的人叫老婆为太太、爱人等。

没文化的人叫老婆为老婆、婆娘,这个叫法主要是从偏远的南方地区开始的;也有直接叫屋里人、那口子、孩子他妈、娃他妈、娃他娘的。

年轻人叫老婆为媳妇,这主要是北方人的叫法,南方人叫儿媳妇才叫媳妇。

老头子叫老婆为老伴,也有叫老婆子、老太婆的。

湖南人及南方其他一些地方的人叫老婆为堂客、婆婆子等。

上海人根据当地方言,也有叫老婆为老布的。

近代留学人从西方回国,外语传入,一些绅士风度的人叫老婆为达令,这是音译;至于意译,便叫亲爱的啦。

男子配偶称谓词的演变考察

男子配偶称谓词的演变考察
应用 北京大学 汉语 语料库 软件对历 代汉 语 1 8 篇 0 7
看他 , 冲口而出的把他骂了个花瓜。” 老舍《 一封家信》 : “ 他没有钱 , 而有个必须起码坐二等车才肯走 的太太。”
改 革 开放 以来 ,随着港 澳 台同胞 和海 外侨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荣
归故里 ,太太”逐渐成为人们对朋友间已婚女子的敬 “ 称。 人民日报》 1 9 年1 月29 日) :“ 如《 (9 5 0 他的太太始终依 靠在他身旁 , 温顺文静 。” 在这里 ,太太” “ 已经没有什么 官职的味道 , 只带有尊敬的意思, 例如“ 你太太真漂亮” 。
因此他认为帝太太后皇太太后中的太太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称谓尊称官员夫人或长辈妇女为太太至少要晚到明代才出现
男 子 配 偶 称 谓 词 的 演 变 考 察
孙 兆兵
( 南京大学 中文系, 江苏 南京 2 创 ) 1 为3
摘 要 : 本 文从 历 史演 变和 文化语 言 学的 角度 对 男子 配偶称谓— 妻 子 、 婆 、 老 夫人 、 太太、 爱人 等词 进 行考 察 ,并从语 用的 角度 对这组词 的搭 配使 用进 行 比 较 , 而考察社会文化 背景对语 言 变化的影响。 从 关 键词 : 男子 配偶 称谓 历 史 变化 文化 内涵
甲骨文 ‘ ’ 即此掠夺 婚姻之反 映 ” 在远 古生产力 妻 字 。闭 极不发达 的情况下 ,人丁兴旺与否关系到整个部落 的 兴衰存亡 。为了增强本部落的力量 , 男人们经常通过掳 掠的方式来解决生育问题 , 增加人 口。被他们抢来的女 性, 被称 为“ 。 妻” “ 子” 妻 ” 妻 是“ 的变体 , 的出现是古汉语词 汇发 它 展过程 中单音词 向复音词转化 的结 果 。明确把 “ 妻子 ” 作 为男性配偶称谓 , 大约是唐代 的事 。孙锡信认 为 : “ 汉

汉语配偶称谓的历时演变

汉语配偶称谓的历时演变

汉语配偶称谓的历时演变汉语配偶称谓是指在中国古代和现代汉语中,用于称呼自己的配偶的称谓,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称谓的形式和使用方法也发生了演变和变化。

本文将从历时的角度出发,探究汉语配偶称谓的演变历程。

一、古代汉语中的配偶称谓在古代汉语中,男女配偶称谓有别。

夫妻间互称“夫”、“妇”,或称“夫子”、“夫人”,“夫妻”则是双方互称的代称。

如《诗经·小雅·节南山》:“夫妇从军,虽无老成。

” 在古代,夫妻间的称呼还有一定的等级之分,如:“君”、“夫君”、“三公夫人”、“郡君”等。

另外,在古代汉语中,夫妻间还流行一种互换名字称呼的方式,通常男方称呼女方为“家”或“内”,而女方则称呼男方姓氏或字号。

二、近代汉语中的配偶称谓随着时代的变迁,近代汉语中的配偶称谓也发生了改变。

在清朝时期,前妻或丧偶后再娶的妻子被称作“续弦”,而已婚女性则称作“婆娘”或“奶奶”,已婚男性被称为“公子”。

在民国时期,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夫妻称谓开始出现女性与男性相同的“夫妇”称呼方式。

在新中国成立后,再婚男女开始称呼自己的爱人为“伴侣”、“伴”、“伴儿”等称谓,而传统称呼则渐渐被淘汰。

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价值观的转变,在现代汉语中,“夫妻”、“夫妻俩”等称呼方式大量出现,逐渐取代了“夫妇”这一用词。

并且,同性恋婚姻也在逐渐受到法律和社会的认可,因此在现代汉语中,“配偶”或“伴侣”这样的称呼也在增加。

三、汉语配偶称谓的变革反映了社会的变化汉语配偶称谓的演变历程,反映了中国社会传统观念的深刻变迁。

从古至今,中国人对夫妻之间的称呼方式一直存在着严格的性别分工和等级制度。

但是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的变化中,妇女地位逐渐提高,夫妻间的互相关爱尊重也越来越被强调。

由此,传统的夫妇间称呼方式开始逐渐被现代化的“夫妻”、“伴侣”这样的称呼所取代。

在现代社会中,妻子和丈夫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家庭依附关系,将关注点转移到双方的共同生活和个人需求上,配偶这一称谓的转变从侧面展示了两性关系及婚姻关系的空前多元化和平等化的趋势。

形容夫妻的别称

形容夫妻的别称

形容夫妻的别称
“夫妻”的别称有:结发、鸳鸯、伉俪、配偶、连理、秦晋、百年之好。

对“夫妻”双方的称呼:
丈夫的由来:
1、“丈夫”一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源自母系时代的夫妻传统礼仪而得来。

众所周知那是女尊男卑的时代,男女结为夫妻后,男的怕女的被其他男人抢走,就天天跟在女的后面一丈之远。

不能近了不能远了,大概就是不能在视线之外,故男的被人称之为“丈夫”。

2、另一种说法是,在我国有些部落,有抢婚的习俗。

女子选择夫婿,主要看这个男子是否够高度,一般以身高一丈为标准。

一丈约等于七尺,有了这个身高的夫婿,才可以抵御强人的抢婚。

根据这种情况,女子都称她所嫁的男人为“丈夫”。

二、妻的称呼:
1、古代:妻、孺人(所有官员妻子)、内子(卿大夫的嫡妻)、内人、内助、拙内、贱内、小君(诸侯之妻)、夫人(汉代以后王公大臣之妻)、
2、现代:老婆,堂客、太太、内子、爱人、亲爱的、女人、孩子他妈(娘)、母(闽南语,国语谐音“某”)、牵手(源自平埔族语)、另一半、蜜糖、甜心……等等,因人而异,有多种变化,可随场合与心情随意使用。

书面用语则仍然保留“内子”、“内人”等对他人称自己妻子的名称。

汉语配偶称谓的历时演变

汉语配偶称谓的历时演变

汉语配偶称谓的历时演变汉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汉语配偶称谓的演变史可以追溯至古代。

汉语配偶称谓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发生了很多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在本文中,我们将了解汉语配偶称谓的历时演变。

一、古代汉语配偶称谓在古代汉语中,配偶称谓是很难确定的。

在先秦时期,男性配偶通常被称为“妻”,而女性配偶则被称为“夫人”。

然而,在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变革和改良,男性开始采用“夫”作为自己的称谓,而女性则开始使用“夫人”作为自己的称谓。

到了汉朝,一些男性使用“夫婿”来称呼自己的妻子。

在唐朝,夫妻之间开始使用“夫君”和“妻子”之类的称谓。

这些称谓流传至今,被广泛使用。

二、近代汉语配偶称谓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汉语配偶称谓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现代汉语已经取消了古代的“妻”和“夫人”称谓,并使用了更加平等的称谓,如“丈夫”和“妻子”。

在1949年以后,中国社会经历了大量的社会变革和政治革命,因此,汉语配偶称谓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例如,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使得“父亲”、“母亲”这些称谓成为了更加常用的词汇。

此外,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传统的男权制度仍然存在着,因此,有些男性依然更习惯使用“老婆”而不是“妻子”来称呼自己的配偶。

在21世纪,人们在使用配偶称谓方面更加注重表达情感和亲密关系。

例如,一些人会使用“宝贝儿”、“亲爱的”等称谓来表示对配偶的爱和关爱。

这些称谓虽然不正式,但被许多人所接受和喜爱。

总之,汉语配偶称谓的历时演变反映了中国文化、社会和政治的变迁。

在中国,人们对称谓的使用十分严肃和谨慎,不同的称谓通常在不同情境下使用,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关系。

在未来,汉语配偶称谓的演变还将继续。

汉语用亲属称谓表达对称的历时考察

汉语用亲属称谓表达对称的历时考察
杨 亭认 为 “ 亲属 称谓 词称 呼 非亲属 成 员是汉 语 称谓 的一 种 特殊 现 象 , 用 也是 一 种普 遍 现象 , 种现 象 一般 这
被称为亲属称谓词 的泛化”4。显然 ,拟亲属称谓 ” 亲属称谓泛化” 的是同一种现象 , _ J “ 和“ 指 即将亲属称
谓 用 于非亲 属之 间 。这里 我们 称之 为 “ 拟亲 属称 谓 ” 。 用 亲属 称谓 表达 对称 从古 到今 都很 常见 , 用来 表 达对 称 的亲 属 称 谓名 词 有 很 大变 化 。这 里我 们 侧重 于对 用 亲属 称谓 表达 对称 方式 的探讨 , 于具 体称 谓名 词 的演变 , 做讨论 。 对 不
《 近代汉语指代词》 一书的序中提出, 以晚唐五代为界 , 把汉语 的历史分成古代汉语 和近代汉语两个 大的 阶段是比较合适的。至于现代汉语 , 只是近代汉语 内部 的一个 分期 , 不能跟古代汉语 和近代汉语鼎足三 分。但在为刘坚《 近代汉语读本》 写的序 中, 吕先生又补充修正了他 的观点 , 认为把五 四运动定为现代汉 语开始的时期是合理的。本文研究汉语用亲属称谓表达对称 的方式 , 对汉语 的分期不宜过细 , 故拟采用 吕
把指称亲属关系的名词用到菲亲属关系的人身上把非亲属关系的人甚至是陌生人当作家庭成员看待称呼比自己大的陌生人为大哥大姐大爷大妈大叔大婶等把比自己年龄小的叫做小兄弟小弟弟大妹子等这样的称呼表示一种亲近的关系缩小了与被称呼人之间的心理差距
21 0 2年 9月
湖 北 文 理 学 院 学 报
Hu e ie t fAn8a d S in e b iUnv mi o n ce c y
辈等。这样 , 汉语的亲属称谓语就 自然形成 了一个繁杂、 严密 的系统 。- 陈原在《 ”1 社会语言学》 一书中说 :

语言学论文-论中国古今夫妻间称谓

语言学论文-论中国古今夫妻间称谓

论中国古今夫妻间的称谓从古到今,人与人之间因关系、地位、时代、年龄等因素的不同,相互间的称谓也是多种多样的。

称谓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人们之间称谓的变化,不仅仅受到双方社会关系、身份、地位、职业、年龄、性别等等客观既定因素的影响,随时代变迁而变化;除此之外,即使在同一时代,人与人的称谓也随着场合、时间、甚至心情的变化而变化。

称谓的变化,从一个方面反映出时代的变化以及社会的进步状况,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社会状况、社会风俗制度等的有力佐证。

研究夫妻间的称谓的变化,除了从中了解反映时代变迁状况的信息之外,更多的是了解其中反映出的古今男女社会地位的变化和夫妻关系的变化等信息。

在此介绍一些传播范围较广、使用人数较多、使用时间较长的、有特点的几种古今夫妻间的称谓及其来源、意义或应用,其他的不作一一例举。

这里我们将分别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举例研究:一、妻子对丈夫的称谓:1良人古时夫妻互称为良人,后多用于妻子称丈夫。

《诗·秦风·小戎》:“厌厌良人,秩秩德音。

”;《孟子·离娄下》:“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唐李白《子夜吴歌》之三:“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委巷丛谈五》:“忽叩门甚急,妇人曰:‘良人必有遗忘而归矣。

’”“良人”一词显示不出男女性别,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良人”,丈夫称自己的妻子亦为“良人”。

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男女地位大抵还是比较平等的,但这种不加区别也给夫妻间称呼带来很多不便。

2、郎、郎君郎,根据《说文解字》,在“良”字音义上加以区别:在“良”右边加“阝”,变成“郎”;在“良”左边加“女”,变成“娘”。

“郎”就代表丈夫,李白诗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义山诗有“刘郎已恨蓬山远,又隔蓬山一万丛”。

诗中虽然男女主人公还不是夫妻关系,但使用“郎”字,就清楚地表达了作者对二人关系的暗示,或者说是女主人公对心上人爱慕的情思。

配偶称谓语的语义演变

配偶称谓语的语义演变

配偶称谓语的语义演变作者:张艳华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21期摘; ;要:本文从历时与共时、动态与静态的角度对配偶称谓语进行细致考察。

首先研究了各配偶称谓语的起源与历时发展,接着研究了社会变迁对它们的影响,并从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做出了分析。

关键词:配偶称谓语; ;语义演变; ;社会变迁一、配偶称谓语在古代汉语中的发展我们研究的配偶称谓语包括男子配偶称谓语“妻子”“爱人”“夫人”“老婆”“太太”“内人”和女子配偶称谓“丈夫”“爱人”“先生”“老公”。

其中“爱人”是男女配偶通用的。

下面就对它们的起源与历时演变做简单概述。

(一)妻子“妻子”是男子配偶的古今通称。

上古时期,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妻子”最早是单音词“妻”和“子”的连用,读音为“qī zǐ”,表示的是“妻子和儿女”的意思。

随着汉语词汇系统双音节化的发展,经常连用的两个单音节词逐渐融合凝固,“妻子”中的“子”逐渐由实而虚,最后虚化为一个词缀附加在“妻”的后面,读音由上声“zǐ”弱化为轻声,这样“妻子”由一个短语逐渐发展凝固为一个词。

丁崇明(2005)认为“妻子”较明确地词汇化为一个表配偶称谓的词是在中古唐代时期,如唐杜甫的《新婚别》:“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至宋朝时,“妻子”作为一个表配偶称谓语的词已相当成熟,因为前面出现了数量词,如南宋《简帖和尚》:“有个妻子杨氏,年二十四岁。

”明清时期,“妻子”作为配偶称谓语,在口语中已大量出现,如《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等明清小说中都较为大量地使用“妻子”。

但用“妻子”多见于口语,书面语中人们还是一直崇尚用“妻”表“妻子”义。

丁崇明对古代汉语和近现代汉语的语料统计结果表明,“妻子”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才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完全战胜“妻”的优势地位。

“妻子”作为男子配偶称谓语,语义比较单一,而且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不尊也不卑,不俗也不雅。

“妻子”的这些特点使之历经时代变革,依然是生命力最强使用面最广的男子配偶称谓语。

小议汉语夫妻称谓

小议汉语夫妻称谓

小议汉语夫妻称谓2011213039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张秀宇摘要:夫妻称谓是夫妻关系的人际代码,是社会对夫妻关系进行确认定位规约夫妻间身份地位和角色,近而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手段之一。

不同的社会制度中,夫妻双方的地位、身份不同,在称谓系统上也相应的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本文试图描述从古至今中国夫妻称谓语的演变,分析原因,为读者了解中国的伦理文化提供一点线索。

关键词:夫妻称谓社会制度等级观念引言:"良人"是出现得最早的配偶称呼语之一,"郎君娘子”在唐代出现了配偶称呼语的用法,宋代最早出现作为"丈夫"意义的"老公","相公娘子”主要出现在戏曲作品中,清代《红楼梦》中最早出现作为配偶称呼语的"男人女人",民国时期,“老爷夫人”相当普遍,新中国前后,“爱人”一次流行起来,改革开放至今,“老公老婆”称谓最受欢迎的夫妻称谓,夫妻称谓语还在不断变化发展中。

一、古代—现代夫妻称谓介绍(一)古代(—1840)1.妻称夫夫、外子、良、良人、君、君子、郎、郎君、萧郎等2.夫称妻室、内子、妇、良人、细君、结发、娘子、拙荆、贱内等(二)近代(1840—1919)1.妻称夫相公、官人、女婿、外子、男人、汉子、夫婿等2.夫称妻娘子、浑家、中妇、结发、女人、内助、媳妇等(三)现代(1919—)1.妻称夫老公、男人、丈夫、先生、老爷、爱人、当家的、孩子他爸等2.夫称妻老婆、女人、妻子、太太、夫人、爱人、家里的、孩子他妈等二、丈夫的称呼及文化渊源(一)良人古时叫丈夫“良人”。

“良人”一词显示不出男女性别,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良人”;丈夫称自己的妻子亦为“良人”;从这儿可以看出当时男女地位大抵还是比较平等的,但这种不加区别也给夫妻间称呼带来很多不便。

(二)郎所以再后来就根据“说文解字”,在“良”字音义上加以区别;在“良”右边加“阝”,变成“郎”;在“良”左边加“女”,衍成“娘”。

“郎”就代表丈夫。

李白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义山诗有“刘郎已恨蓬山远,又隔蓬山一万丛”,花间词中有“问郎花好侬颜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配偶称谓的历时演变
[摘要] 社会文化背景是语言演变的推动力,不同的文化有其不同的称谓习惯和方式,也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底蕴。

本文依时间顺序,对配偶称谓进行追根溯源,研究配偶称谓其意义随着时代不同而产生的演变及其和社会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 配偶称谓;社会文化
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基本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品,它必须从文化和社会上来理解。

”作为标明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和社会身份的称谓语当然也积淀着浓厚的民族文化传统①。

尤其是汉语配偶称谓,它是社会用来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手段之一,有着超越语言本身的意义,不仅可用来确定、约束夫妻间的地位和角色,还折射出了社会结构、历史文化变迁的时代风貌。

在经过了历朝历代的复指与积淀之后,它已成为使用最普遍、内容最丰富、最具情感和变化的语言单位。

一、旧时期的配偶称谓
农业宗法社会中,夫妻关系对等级社会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指称夫与妻的称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等差。

“夫”是处在“上”而“贵”的地位的,自然要尊称以示敬畏;而“妻”被定义为“下”而“贱”,只可用荆妻、宗妇等谦称、卑称来规约。

早期的婚姻是为了维持井然的嫡庶秩序和经济生存的工具。

人们重视的仅是家族的扩大与延续,一夫多妻的婚姻模式在我国古代维持了很长时期,这是古代宗法制的本质。

秦汉时期,形态观念正在转变期,社会风气较为开放,但婚姻制度仍不甚规范,出现了“夫出妻”、“妻弃夫”等现象。

前夫、故妻等表明离异状态的称谓语在一时期尤其是汉代频繁出现。

随着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大融合,儒术的独尊地位被撼动,魏晋南北朝时期,夫妻间少了些严格的封建礼制的束缚,男女地位比较平等。

隋唐时期,统治阶级进一步推行开放政策,并初步确立了“三纲”思想,这使得传统妇女的贞节观限制得以突破,妇女在婚姻方面获得了一定的自由。

“妻子”作为称谓语的情况逐渐变多,《新婚别》载:“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这一时期,指称妻子的称谓词也大多是褒义的。

封建社会中期,由于程朱理学的广泛影响,对夫妻关系的伦理要求越发严苛,超出了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的实际需要,甚至出现守节殉夫。

因而,出现越来越多像贱内、浑家、荆妻等有蔑视义的称谓②。

但也出现了“娘子”、“太太”等这些妻子称谓语的泛化体。

“娘子”这一称谓语最早是出现于唐朝宫中,到元朝才成为指称妻子的常用称谓。

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云:“都下庶人妻以及大官之国夫人,皆曰‘娘子’”。

“太太”一词在明代一般用作官员的夫人或长辈妇人的尊称,到清代才开始指称一些平民化的家庭妇女。

封建社会晚期,统治阶级控制开始弱化,与此同时,市民阶层迅速崛起,导致了世俗文化逐步成为社会主体意识形态,“老公”、“老婆”俗称出现在宋元明时期,《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载:“你在京中娶了一个小老婆,我在家中也嫁了一个小老公”。

二、新时期的配偶称谓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平等和民主以制度形式得以确定,夫妻称谓中属于封建糟粕的词语退出了历史舞台,“太太”、“夫人”、“爱人”等象征高贵和平等夫妻称谓语开始进入平民化家庭,使平等原则在夫妻关系上得以贯彻。

“先生”这个称呼在古代主要称呼老师,后但凡德高望重的人都被尊称为“先生”。

辛亥革命后,“先生”的用法和意义继续外延,可作为配偶称谓语来使用,用先生指代丈夫,文雅中又带有尊崇之义。

妇女可以将自己甚至是别人的丈夫尊称为“先生”。

“太太”的称呼开始泛滥是在北洋政府和民国时期,但大多仍用在知识阶层上。

随着解放后革命化时代的到来,在这一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先生”、“太太”因带有明显的阶级色彩开始不被使用。

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男女平等,像“屋里那位”、“烧饭的”等带有歧视色彩的称谓便不再使用;“先生”、“太太”又带有太过浓厚的“资产阶级”色彩,这时人们便用“爱人”来称谓夫妻,有“相亲相爱”之义,意味男女地位的平等。

在那封建余威尚炽的时代,“爱人”这一称呼带着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堪称是一种革命性的创新。

“爱人”在西方文化中有“情人”之义。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爱人”出现在国际交流中容易引起外国友人误解。

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意识形态的转变,人们在心理上不再害怕讨论金钱和地位,于是“先生”、”太太”、“夫人”重新出现,且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大多用在
正式场合中,其尊敬、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而非正式场合,“老公”、“老婆”使用频繁,其语义着重于“公”、“婆”,“老”则包含“相濡以沫、恩爱长久”的愿望,配感亲切,成为当下最流行最实用的配偶称谓。

可见,汉语配偶称谓的演变历史不仅是简单的语言现象,也关乎社会文化变迁等深层次问题;不仅说明了女性地位的沉浮起降,也说明了传统文化对人心理的塑造;不仅是中国社会变迁和进步的结晶,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艰辛历程。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配偶称谓语还将出现更多新变化。

对它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深入了解社会生活或隐或显的变化轨迹和社会文化的繁荣更迭。

注释:
①zdenek,nguage,culture and society: 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 anthropology (second edition)[m]. newyork:westview press,1998.
②刘长江.明清贞洁观嬗变述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12): 214-217.
参考文献:
[1]陈月明.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称呼规则[j].宁波大学学报,1990,(1)
[2]吉凤娥,赵利伟.汉语夫妻称谓语的古今嬗变[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3)
[3]姚亚平.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变化的两大基本趋势[j]。

语言文
字应用,1995,(3)
作者简介:蒋荔(1989—),江苏泰兴人,扬州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