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亲属称谓词“妻子”一词的源流探究
老公、老婆的称谓由来

合肥中之声主持培训婚礼小知识分享
老公、老婆的称谓由来
“老婆”这个称谓,最开始是指老年妇女。
俗语中,妻子被称为”老婆”。
"老公”、“老婆”的叫法,反映了人们对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白头偕老的美好愿望。
相传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唐朝,当时有一-位名叫麦爱新的读书人,他考中功名后,觉得自己的妻子年老色衰,便想再纳新欢。
于是,便写了一句上联放在案头:”荷残莲败,落叶归根成老藕”, 故意让妻子看见,她妻子觉察到丈夫有了弃老纳新的念头,便提笔续写了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
”以“禾稻”对“残莲”,以“新粮”对“老藕”,不仅对得十分工整贴切、新颖通俗,而且”新粮”与“新娘”谐音,很是有趣。
麦爱新读了妻子的下联,被妻子的敏捷才思和情爱之心打动,便放弃了弃旧纳新的念头。
妻子见丈夫回心转意,乃挥笔写到:“老公十分公道”,麦爱新也挥笔续写了下联:“老婆一片婆心”。
夫妻间的称谓语流变

夫妻间的称谓语流变夫妻间的称谓语流变-权威资料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摘要:中国是一个称谓语大国,这些称谓语主要包括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
而夫妻间的称谓语是亲属称谓语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到今,夫妻间的称谓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性别歧视到基本平等,由规矩含蓄到自由活泼;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很多,主要有社会发展因素和语言内部因素。
关键词:夫妻;称谓语;流变;原因H127.3A1006-026X(2013)03-0000-01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崇尚礼仪的国家,尤其是称谓语又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我们彼此交谈时,我们之间的关系及我们对交谈者所持的态度可以从多方面表现出来。
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是我们所选择的称谓形式。
”(Frank Anshen,1983:51)可见称谓语对能很好的反应交谈者之间的关系,当然夫妻间的称谓语也能反应夫妻间的各种感情。
然而从古到今,夫妻间的称谓语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发展因素和语言内部因素等。
一、古今夫妻间的称谓语在中国古代社会,男子是顶天立地闯天下的男子汉,在家是顶门立户的一家之主,所以被尊为“夫”“丈夫”“郎君”“官人”“相公”“掌柜的”“老爷”“所天”“君”等等;而女子却被置于家庭内部,被认为是“女正位乎内”(《易经》),所以被称为“内人”“内助”“内舍”“室人”“家室”“床头人”“脚头妻”等等。
如《礼记?檀弓下》“今及其死也,朋友朱晨未有出涕者,而内人皆行哭失声。
”如果是妾的话还要再降一等,叫作“偏房”“二房”“侧室”等。
若是后娶的妻子,则称“继室”“填房”。
总之,古代的妻子总是逃不出“内”“房”“室”等男权社会为女子设计好的藩篱。
在古代,男人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时,总是带有一些性别歧视在里面,如称妻子为“贱内”、“敝房”“贱累”“家累”“荆人”“寒荆”“拙荆”“荆妻”“贱荆”“荆钗”等等。
从《尔雅·释亲》中亲属称谓词探古代女性地位

吴萌(赤峰学院文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尔雅·释亲》作为我国最早研究亲属关系的专著和总表,它详细记录了我国早期社会的亲属称谓,亲属关系和称谓也反映了当时特殊的婚姻形态。
这些称谓词反映了古代人民“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以男性为主导的封建家族大家庭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处于附属从属的状态。
关键词:《尔雅·释亲》;称谓词;女性地位中图分类号:B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1-0160-02一、亲属称谓词(一)考妣“考、妣”在先秦汉语中比较常见,既指活着的父母,如《尔雅·释亲》:“父为考,母为妣。
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
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为曾祖王母,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曾祖王父之妣为高祖王母。
”又指死后的称谓,《礼记·曲礼下》:“生日父,日母,日妻;死日考,日妣,日嫔。
”又《尚书·康诰》:“子弗袛服厥父事,大伤厥考心。
”《礼记·曲礼下》:“考,成也,言其德行之成也;妣之言媲也,媲于考也。
”“考”即“成”,意思是男子一生的德行完成。
“妣”即“比”,意思是她依附“考”并与之相匹配。
《殷墟书契考释》:“妣辞多做匕,与古今文同,多不从女。
吴中丞日:古妣字与父相比,右为父,左为匕。
”罗振玉认为把“妣”比喻为“匕箸”,即指父母也和匕箸一样是成双成对的。
这明显是一种父系社会的象征,世袭辈分都以父亲为主导,母亲仅仅为配偶从属地位。
这是夏商周三代以来男娶女嫁,男尊女卑观念的反映。
(二)夫妻《尔雅·释亲》中“妻党”里有19个称谓词,只有4种属于妻的主要亲属称谓。
“妻党”和接下来的“婚姻”实际上是讲就“夫”和“妻”为已构成的姻亲。
在此用“婚姻”而非与“妻党”相对应的“夫党”来涵括这些亲属称谓名称,表明当时女子地位卑微,不能像男子那样成为家庭关系的中心。
在先秦汉语中,结婚的男女互称为“藕”,也写作“偶”,即配偶。
从_元曲选_看元明时期对妻子的称谓

《元曲选》中对妻子的称谓有20多种,如:夫人、妻、妻子、老婆、媳妇、媳妇子、妇人、小妇、奶奶、浑家、婆婆、大嫂、二嫂、姐姐、婆子、婆娘、老婆、娘子、小姐、荆妇、荆钗妇等。
根据其出现的语言环境,可以分为下面两种情况:1借称奶奶、婆婆、婆子、姐姐、大嫂、二嫂、妇人、小妇、小姐。
例如:(1)(高净云)我不在家,你做甚么哩?(旦云)我恰才闷坐,正要剥果子吃些儿,你又撞将来搅我。
(高净赔笑科云)既然奶奶要剥果子吃,我怎敢搅了奶奶。
我醉了也,我睡去也。
(《百花亭》)“奶奶”在旧时用的十分普遍,是对已婚妇女的尊称,多指较为年轻的家庭主妇。
例中是高净对自己妻子的称谓。
(2)老头陈州人氏,姓李名玉字和元,年轻时,制造罗缎为生,又在罗家入赘,人口顺都唤我做罗李朗,婆婆早年亡过。
(《罗李朗》)“婆婆”一般是用于指年龄较大的老妇人,既可用于丈夫称自己的妻子,也可用于对老年妇女的称呼。
“婆婆”有时也叫“婆子”。
如:(3)早是我那婆子着我拿两块油单纸,不是都坏了。
(《魔合罗》)(4)(正末见旦科云)姐姐,我来了也。
(旦做悲科云)解元,我为你胭憔粉悴,玉减香消。
(《百花亭》)“姐姐”一般用指年轻的女子,尤其是指刚结婚的少妇。
在宋元话本小说中最常见,在《元曲选》中多指红颜知己。
(5)(正末云)是好宝物也,大嫂收了着。
则今日好日辰,辞别了父母亲,便索长行也。
(《生金阁》)丈夫称妻子为“大嫂”,称妾则叫“二嫂”。
如:(6)(李彦和云)二嫂他是我儿女夫妻,你着我怎么下的?……(见正旦科云)大嫂,二嫂说来,若是我爱你,便休了他;若是爱他,只得休了你。
(《货郎担》)例中“大嫂”是李彦和对其妻刘氏的称呼,“二嫂”则是称呼其妾张玉娥。
(7)(净扮高常彬上诗云)到此月余,私将两万贯钞娶了个妇人,是上厅行首。
(《百花亭》)“妇人”古时专指士的妻子,后为对已嫁女子的通称,例中是对妻子的称呼。
在《元曲选》中还有把妻子叫“小姐”的。
如:(8)俺小姐夹谷人氏,童家女儿,小字家蘭。
“妻子”词汇化探析

) 1 . 37 N0. 3
唐 山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T a n g s h a n N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2 0 1 5年 5月
Ma y 201 5
“ 妻子"词 汇化 探析
的第 一位 ”和 “ 姓 ”等 p 2 O 6 8 ] 。
随着 “ 子 ”的意义 的脱落 ,使得整个结 构和语 义发生
改变 。 改 变 的 结 果 是 只 突 显 了 “ 妻 ” 的意 义 , 成 为 了
一
( 三 )“ 妻”和 “ 子”连接使 用 1 .“ 妻”和 “ 子”连用 ,为 短语
一
双 音 短语 的词 汇化 ,笔 者认 为 有 以下 方 面 的原 因 :
1 . 语 素义 的脱 落
“ 妻 子 ”从 表 达 “ 妻 子 和 儿 女 ”的 联 合 短 语 到偏
指 “ 妻 子 ”的 合 成 词 ,在 词 汇 化 的过 程 中 ,很 明显 伴
当然 , “ 子 ”还 有其 他 意 义 ,比如 指 “ 金钱 的利 息 ” “ 诸 子 百家 的 著作 ” “ 五等 爵位 中 的第 四等 ” “ 十 二 地支
p r o mo t i o n o f d o u b l e f o o t , t h e r e i n f o r c e me n t o f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c h t mk i n g . An d he t p r o b l e ms a te f r he t l e x i c a l i z a t i o n o f “ wi f e ’ ’ a r e a l s o
古义“妻子”

众所周知,所谓“妻子”是指男人的配偶而言,但知道“妻子”的别称有多少的人也许并不多。
古代皇帝的妻子被称为“皇后”。
古代诸侯,明清时的一、二品官的妻子,现近代用来尊称别人的妻子,称为“夫人”。
旧时为了表示自谦,称自己的妻子为“拙荆”,语出“金钗布裙”,本是指东汉梁鸿妻子孟光朴素的服饰。
为表示是原配,称自己的妻子为“发妻”。
为表示曾经与自己同甘苦共患难,称自己的妻子为“糟糠”,语出于东汉宋鸿所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从前丈夫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内子”春秋时左丘明始用、“内人”见《礼记》。
丈夫因家庭事务均为妻子操持,所以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为“贤内助”或“贤妻”。
旧时丈夫为表示对自己妻子的尊敬,对外人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
旧社会一般人称官吏的妻子或有权势的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太太”。
早期白话小说中丈夫对自己的妻子称为“浑家”。
旧时丈夫称在家掌权的妻子为“内掌柜”或者是“内当家”。
古代称诸侯的妻子为“小君”或“细君”。
江南一些地区称妻子为“堂客”。
河南农村丈夫称自己的妻子为“媳妇儿”。
北方广大城市和乡村丈夫称自己的妻子为“老婆”。
在南方的一些地方的方言中,尊称妻子为“婆娘”、“婆妹”。
在一些地区的方言中,丈夫称自己的妻子为“家里的”、“屋里的”。
“洋文”称妻子为“大令”。
现代和当代妻子被称为“爱人”。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堂客与文化渊源

综合论坛新教师教学一、夫妻称谓妻称谓是夫妻谈话中一方对另一方的称呼,能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夫妻关系的状态或者彼此间在家庭中的地位。
历古至今,夫妻称谓打上了社会文化的深深烙印,更在不同的地域阶层中体现出相近又相异的丰富面貌。
从通用地域来看,有的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如对丈夫的称谓“老公”,对妻子的称谓“堂客”;有的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地区,如对丈夫的称谓“当家的”,对妻子的称谓“娘儿们/娘们儿”。
同时,北方地区内部一致性比较高,同一地区使用的称谓形式较南方少,南方夫妻称谓形式内部差异大。
二、堂客的文化内涵堂客即是妻子、夫人、老婆、婆娘、屋头的、娃儿的妈,讲堂客的除了重庆,有湖南,还有湖北武汉、黄陂、咸宁称之堂客。
这是句很独特的俚语。
那么,为啥要把妻子称“堂客”呢?学问颇深沉——这涉及中国传统家庭的建筑形式,民居建筑学。
“堂客”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在堂上的客人”,亦或是“在堂上招待客人的人”。
如此看来,既然是“客人”或“主人”,那么称谓“妻子”的“堂客”应该是地位尊贵的,但是在武汉方言中,不管是丈夫还是外人称呼女人“堂客”时,都含有戏谑的意味,目前这个称谓在学历不高的中老年男人那里使用非常普遍。
如聂鑫森《大家乐》“我和我堂客开个小门面,一天就供应几十盒快餐,政府讲这是‘第二次辉煌’,确实也辉煌,一炉火烤得人成黑眼晕。
”湖南人使用堂客作为最普遍的妻子称谓,金石镇老辈人多把它用作背称,有时候称作“堂客们”,“堂客们”可以用来泛指已婚妇女,略显粗俗。
年轻男性大多不用“堂客们”,只用“堂客”,并且多用作面称,觉得比较亲切,比直呼姓名好。
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老婆”。
从“堂客”这个称呼来看,湖南的老婆们与其它地方的老婆们比起来,家庭地位要高一些。
“堂客”是“堂屋里的客”,而堂屋是供祖先牌位的,最神圣的地方,也是家里议事做决定的地方,最要紧的去处,这就证明夫家不把娶进来的老婆当外人,直接就请到堂屋来。
因为毕竟是外姓,不共祖先,于是给了一个“客”的称号,叫“堂客”,不然的话就要叫“堂主”了,可见夫家给的待遇和地位还是蛮高的。
男子配偶称呼语的历时演变_功能配置及竞争(1)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期男子配偶称呼语的历时演变、功能配置及竞争丁崇明提要 基本意义相同的不同词语在其发展过程中,会进行自组织的功能配置,偶尔也会有人为的功能配置,以使系统能满足语义、语法形式以及韵律的有序,从而得以正常运转。
妇、妇人、妻、夫人、妻子、良人、内人、拙荆、贱内、媳妇、老婆、娘子、婆娘 这些称呼语在更迭与功能配置的过程中相互竞争,有的保留下来,有的被淘汰,本文究其原因,从中总结出八条规律。
关键词 男子配偶称呼语;历时演变;功能配置;竞争一1.1徐通锵(1987)把结构、变异、有序、目标四者结合起来提出变异转化为结构的公式;陈保亚(1993:181)认为语言演变是无序变异与有序变异在旧结构与新结构之间的一个自组织过程,进一步阐释了这一公式;丁崇明(2000,2001)从不同的角度把语言演变分为七种,并对语言演变的过程模式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为进一步深化语言自组织性和语言演变的研究,本文从男子配偶称呼语的历时演变来讨论词汇成分的功能配置与竞争问题。
自然语言中表达相同基本意义的不同词语在相继出现的过程中,语言会进行自组织的功能配置,偶尔也会出现人为的功能配置。
不论是何种功能配置,它们在系统中都必须接受自律和规约,以使系统能满足语义、语法形式乃至韵律在演变中的协调与有序,从而得以正常运转。
在同义或近义词语中,只有极少数基本义和附加义以及句法位置没有区别的词语可以自由互换,而绝大多数同义或近义词语,其出现的语境经功能配置后有的只能在有限条件下互换,有的则不能互换。
称呼语,特别是男子配偶的称呼语可以较好地证明这一点。
1.2 妇、妇人 和 妻 是上古早期文献中最早出现的用来表示男子配偶的词。
妇 和 妻 既可以分别与 夫 并列出现在句子中,也可以单独使用。
例如:(1)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
( 周易 )(2)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夫子制义,从妇凶也。
( 周易 )(3)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古人对自己妻子的多种叫法,你知道几个?

古⼈对⾃⼰妻⼦的多种叫法,你知道⼏个?中国古⼈对妻⼦的叫法有很多,⽽且含义都稍微有所不同,对他⼈称⾃⼰的妻⼦多以拙荆或内⼈来称呼,进⼊现代后,则出现了书⾯与⼝语两种说法。
不同的地⽅也有不同的叫法。
⼝语最常见的有⽼婆,因⼈⽽异,有多种变化,可随场合与⼼情随意使⽤。
书⾯⽤语则仍然保留“内⼦”、“内⼈”等对他⼈称⾃⼰妻⼦的名称。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历史上关于⽼婆的不同叫法。
第⼀梓童梓为⽊中之贵者,古⼈以梓为有⼦的象征,皇帝⽴皇后,不仅是为了母仪天下,更重要的是为了建⼦嗣,承⼤统,以延续和维持王朝的长久统治,这是历代帝王都极为重视之⼤事。
把建储称作⽴国本。
因⽽皇后称梓童,也正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这种⼼理。
古代君王为什么称皇后是梓童?说法⼀⼀种源⾃于《汉武故事》,其中曾讲到卫⼦夫⼊宫,岁余不得见,涕泣请出。
武帝则因夜梦“梓树”⽽幸卫⼦夫,从⽽得⼦,并⽴⼦夫为皇后。
这或许就是帝称后为“梓童”的开始。
说法⼆另⼀种说法是皇帝的印章以⽟雕成,称做「⽟玺」;皇后的印章以梓⽊雕成,因此皇帝以「梓童」来称呼皇后。
有学者指出,在元杂剧或明代⼩说中,“⼦童”或“梓童”不仅⽤于皇后之称,还⽤于⼥仙和⼥王的⾃称。
例如《⾦安寿》中“(⽼旦扮王母)⼦童乃九灵⼤妙⾦母是也”。
《误⼊桃源》中“(⼆旦扮仙⼦)⼦童⼆⼈,乃上界紫霄⽟⼥”。
《西游记》中“⼦童⼥⼈国王,俺⼀国⽆男⼦”。
这是因为神权原⾼于⼈权,稍⾼⼀些级别的神仙均可称“帝”、“后”,故仙⼥称“⼦童”不⾜为怪。
第⼆娘⼦在元代以前,称妻⼦为“娘⼦”是不对的。
宋代之前,“娘⼦”专指未婚的少⼥,意同今天的姑娘。
到了唐代,唐⽞宗宠爱杨贵妃,杨贵妃在后宫中的地位⽆与伦⽐,宫中号称为”娘⼦”。
这⾥的娘⼦,显然已不是指少⼥了,但也不能理解为是对妻⼦的称呼。
到了元代,社会上已普遍称呼已婚妇⼥为“娘⼦”。
到了明代,⼀般习惯称少妇为“娘⼦”,⽽且带有娇爱的味道。
第三拙荆“荆”为⼀种灌⽊,在古代还⽤来制作妇⼥的发钗,称为“荆钗”。
历代夫妻称呼演变的论文5000字

历代夫妻称呼演变的论文5000字篇一:毕业论文引言亲属称谓是指对于同一血缘关系的亲属以及通过联姻从而具有亲属关系人的称呼,或者是彼此具有血亲关系、姻亲关系人们的互称。
语言学者马鸣春先生认为:“亲缘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主要最基本的关系,而人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正是通过亲缘称谓词来显示的。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之间的亲属关系稳定而极少变化,因而表示亲缘关系的称谓词也变化较小,形成一个数目稳定的封闭系统。
”[1]但在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词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它具有交际性强的特点。
对于人们来说,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不同的语境下,选择用哪种亲属称谓词称呼对方可谓是一门必须掌握的深奥的学问。
所谓的亲属称谓词,会因说话人的阶层、性别、年龄等社会因素不同,而改变原来的特定的符号指称意义,从而变成一种具有社会含义的内容。
这就使得说话人在谈话过程中往往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调整、选择恰当的词语即词义发生演变的亲属称谓词,来达到更好的交流沟通、处理好人际关系的目的。
尤其是现今网络时代的到来,“表哥”、“房姐”等新词的出现,更加打破了原先相对稳定的亲属称谓封闭系统,使亲属称谓词词义演变趋势更甚。
相关的新出现的词群是“~哥”“~姐”“~爸”“~妈”,具体新词有“犀利哥”“淡定哥”“高考哥”“环保妹”“孔雀哥”“锦旗哥”“咆哮哥”等,甚至是2021年央视频道也出现了“大衣哥”(朱之文),“草帽姐”等带有“哥”、“姐”等亲属称谓的称呼语。
从上文可知,亲属称谓词词义演变并不是偶然或短期现象,而是一种趋势。
通过阅读关于亲属称谓词的古书以及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等资料,发现对于近期出现的新词中亲属称谓词词义演变现象的研究有所欠缺,所以为了进一步研究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词词义演变现象,本文主要从带有亲属称谓的新词角度来研究亲属称谓词词义演变现象。
一、亲属称谓词词义演变的界定研究本课题最重要的是对亲属称谓词词义演变进行界定,通过界定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亲属称谓词词义演变情况,而不是泛泛而谈。
【doc】从蒙古语“女婿”、“媳妇”称谓来源看婚俗的变迁

从蒙古语“女婿”、“媳妇”称谓来源看婚俗的变迁黑龙江民族丛刊一九九六年蔓二塑垫蔓里±里塑2民旗学-从蒙古语"女婿","媳妇"称谓来源看婚俗的变迁哈斯巴特尔有些亲属称谓词的来源直接反映着当时人类社会中的某种婚姻习俗,因此,通过对某些称谓词来源的研究,可以了解到操该语言的民族的一些婚姻习俗以及它的变迁.蒙古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老民族之一.她同其它民族一样经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并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留下了自己清晰的脚印.语言作为伴随人类社会而出现的社会现象,它象一面镜子一样将人类社会的每一个发展和变化又如实地反映在民族语文中.蒙古语"女婿","媳妇"两个称谓词来源就分别反映了蒙古族先民的两个不同的婚俗习惯.关于"女婿"称谓词"女婿"的称谓,在蒙古语中用Ktirgen的词形表达,它指女人的丈夫.现今的蒙古族中,"女婿"采用着两种婚居形式:一种是女婿住在自家,将妻子娶到自己家中的从夫居形式,它是主要的一种婚居形式;另一种是女婿到妻子家里八赘的从妻居形式这一种婚居形式是比较少见的一种婚居形式,而且它还受一定条件的限制.一般来说.从男方看,男方家庭生活困难而无力娶妻,或者由于家中有兄弟几个而又生活困难无力娶妻的情况下男的入赘到女方家;从女方看.女方家只有一个女儿,没有继嗣的儿子,或者虽有姐妹几个但没有男儿,在生产劳动中没有能够出力气干活的男儿等情况下,招来女婿.除这些情况外也有因其它情况而采用从妻居的.由此可见,在蒙古族中虽然还保留着从妻居的婚居形式,但是它已变成残留形式的同时已经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经济的外衣了.可是从下述资料看,现在所残留的从妻居形式却是一种由古老的婚居形式继承而来的婚姻形式,而且它同女婿的称谓来源直接有联系在中世纪文献《蒙古秘史》中保留着如下记载:帖木真九岁时.他父亲也速该将引他往母舅斡勒忽讷兀惕氏处索女儿与帖木真做妻……(61节)到他家里,见了他女儿长得好也速该心里喜欢.第二日也速该向他索这女子.德薛禅说,……我将女儿与你儿子,你儿子留在这里做女婿,两家相从了.……就留下他一个从马做定礼去了(66节).这段记述反映丁如下两件事:一是帖木真做女婿时不是将姑娘娶回自己家中,而是他自己留在姑娘家里做女婿.这当然是一种从妻居的婚姻形式,而且这种形式不是以男方娶不起妻子为前提条件,也不是因为女方家里没有男儿实行从妻居的,它纯粹是一种习俗;其次是帖木真做女婿时将自己从马送给了女方,作为定礼,这也是一种做女婿时的习俗类似的记述也见于其它段落中.例如在155节中,成吉思汗派人寻找也遂夫人时,也遂夫人"正与被与了的女婿一同在林里."这里的女婿为什么称为"被与了的女婿''呢?我们认为因为他也是被送到女方家实行从妻居婚居形式的女婿,所以他才被称为"被与丁的女婿.一在《史集》中也有这类记载;92土救——篾年是成吉恩汗的七世祖,蒙古人把七世祖称做塔浑.……他的儿子们娶了各部落的姑娘[为妻]后.便按照习惯上的权利.[从一个部落],去到[另一个]部落."……小#L~SK叫海都,在坚不兀部落做女婿作客.在此之前,他的叔父[纳臣]也按照前记中所述的原因.做女婿到了这个部落"这段己述也反映了当时所实行的从妻居形式.现在在新疆地区的卫拉特蒙古人中实行着一种在男女双方的家中轮流居住的婚居形式在这段时间里所生的子女要平等地分给双方.我们认为,在卫拉特蒙古人中所实行的这种轮居形式是从妻居形式之后出现的一种婚居形式,是从妻居形式变成从夫居形式时的一种过渡性质的婚居形式.从妻居形式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婚居形式,它也被保留在其它一中,例如在我国壮旗中保留着"姑娘结嫱后不居夫家"的习俗.;在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中实行着一种从妻居婚居形式是从妻居的时间有几种,有一生从妻居的,也有长期从妻居的,还有短期从妻居的,以及在男女双方家轮居的".此外+在达斡尔族,黎族,汉族等中也不同程度地保留着从妻居形式.大家知道,家庭在其发展过程中曾经历过(1)血缘家庭,(2)普那路亚家庭,(3)对偶家庭+(4)一夫一妻家庭等0.其中,血缘家庭处在原始人群阶段;普那路亚家庭处在母亲社会阶段;对偶家庭横跨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两个社会并实行过两种婿居形式.即:对偶家庭[差蓁萎二嚣曩而一夫一妻家庭基本处在父系社会阶段.这时的婚居形式已经变成了以从夫居为主的同时从妻居形式也不同程度地被保留在一些民族中.由此认为,从妻居形式开始于母系社会.那么.从妻居的婚居形式与kiirgen"女婿"之间叉存在什么联系呢?人类学研究指出,在婚姻家庭出现以前,人们实行着群婚制.初始在氏族内部实行群婚制+以后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这种族内婚被禁止,取而代之的是氏族外的族外婚这时,婚姻家庭还没有出现+所以就婚姻形式而言仍处在群婚制阶段.由于实行的是族外婚,所以男方必须到女方的部落发生婚姻关系.最初,这种关系仅仅是一种性关系,男女双方互相不承担任何义务又由于这时仍处在群婚阶段+因此他们种性关系也很不稳定.所以,"它不是婚姻关系,称他们为'女婿','妻子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能称作性伴侣因此.这时还不可能有"女婿"这种称谓以后,随着人们狩猎手段的进一步改善和狩猎技术的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猎获物也有所增如,从而人们开始除了能满足自己的基本生话需要外还有了一定的剩余.于是.男的去女方部落时往往带上一些东西,以便讨好女方.人类学着作中称它为"礼品交换".这种"礼品交换"行为在客观上起到了如下作用:(1)送来的礼物.对女方生活起到了一定程度的补充和帮助作用,从而分担了她对其子女的抚养重担i(2)由于上述原因.加深了男女之问的感情联络,从而起到了稳定的确定他们之间业已存在的性关系的作用.由此可见+送礼行为将原来的单纯性关系提高到了一个近似于婚姻家庭性质的关系.实际上现今社会中存在的男女双方定婚时送礼行为就是上述礼品交换行为的遗留.对于上述情况可以参考一下如下资料.在南印度的那雅尔(Ha,P)人中实行着一种婚姻制度+在每隔几年都要举行一次具有血缘关系的不同氏族之间的典礼,期间,"七至十二岁的未成93年姑娘都在同一天按照宗教仪式嫁给同这个母亲氏族保持着血缘关系的其它母系氏族中的男人.之后他们就单独在一起过三昼夜,……第四天,宗教上的丈夫离开住宅,从此对于自己宗教上的妻子再没有任何义务""典礼之后,姑娘就算成为成年女人了.她到了成熟期以后,就可以同其它血缘关系的氏旗的男人发生性关系"."为了成为一个女人的经常性的伴侣,男人必须对她承担一定的由习惯规定的义务在缔结伴侣关系的时候,按照惯例噌送给女人一块纺织品,其尺寸要足够她做一件衬衫.以后在三个一年一度的节日时每个节日他都必须送她一件不大的礼品.如果男伴侣不迭礼品了,那就表示他们的关系终止了".从这一段引述中可以着到那雅尔人中不但保留着送礼习俗,而且它在稳定男女之间的婚姻关系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联系那雅尔入的送礼行为来观察《蒙古秘史》中的也速该将帖木真留做女婿时将"一匹从马做定礼"的现象.可以发现它们在实质上是属于同一种性质的行为.同时它也说明.在蒙古族的先民中也曾存在过男的到女方家人赘做女婿时也送礼物的习俗.对于送礼行为,汉语女婿的婿"字的构成也很有参考价值."婿"字还可以写为"坪".比较"婿"和(.婿"两个宇中的偏旁"女"和"土"时发现它们是形旁,是较晚期后加的.所以原有的字是"胥"对于"胥"的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蟹盐也,从肉疋声".在《角川新字源》的字典中对"胥"字解释为,它是由"肉"和音符"疋"构成,原来表示沾在盐水中的肉,借来表示"爱","看"的意思.那么为什么用"盐肉"来表达"爱","看"的意义呢?它们为什么又演变为表达称谓意义的称谓词?对此可以从如下方面去理解:在母亲社会时期还没有出现家庭,所以也没有"女婿"谓.在当时实行着族外婚,这一部落的男人到另一部落的女人处过两性生活.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盐肉娃一种相当高级的食物.将这种食物作为礼物送给与自己保持两性关系的女人,并借此表达对她的爱意或看望.这样,随着时隹玎的推移.盐肉'渐有了爱"的语义用法.实际上.现代社会中类似现象也不乏见到如男方送给热恋中的女方或项链,或戒指,以此来表达对她的爱慕等.因此,"胥"字的构成给我们形象地震示了一幕原始社会时期的如下情形,有一位体格健壮的男人手提着盐肉,高高兴地去到另一个部落的女方家,将盐肉送给他所喜欢的女人,表达对她的爱慕.可以想象,这种走访女人的方式在当时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久而久之,送盐肉的人逐渐有了盐肉的称呼,即"胥";又随着家庭的出现,这种走访女人的形式也被固定下来,于是就出现了从妻居的婚居形式.如上1分析正确的话?汉语中的"婿"与"送礼"行为有关系,但是它不是直接来自"送",而是来源于"盐肉".有趣的是,结台汉语的情况再来看蒙古语"女婿"的称谓词kargen时发现,ktirBel1同该语言的表达"送"意义的kargen一词完全一样.例如在《蒙古秘史》中: kelekargen"传话",(直译为kele"话"k~rgen"送")(169节).kargenyorciya"咱送去,(直译为kfirgen"送".yorc[ya"去咱")(169节)对于k~rgen"女婿"的称谓词与动词"送"的ktirgen的相同现象,如果联系上述情况虑的话,这两个词形式的相同关系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同源词.它们之所以有了不同的语义,是因为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义发展.于是,我们认为蒙古语kargen"女婿"来源于送礼行为,其产生时间大约是在母系社会时期.94?关于"媳妇"的称谓词蒙古语"媳妇"这一称谓用beri的词形表达.beri这一称谓的起源与早期抢婚习俗有关.蒙古族中曾实行过抢婚制.这一习俗可以从下述资料中得到了解:在中世纪的《蒙古秘史》中有这样一些记叔:"勃端察儿哨到那里,将他一个怀孕的妇人拿住问他,……(68节)""那怀孕的妇人,勃端察儿将他做了妻,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唤做札只喇台"(40节)".这个被抢来的妇人就是札术舍的五世祖母.在101节,102节中还记叙了三种篾儿乞惕抢走了成吉思的夫人孛儿帖兀真和别勒亩台的母亲的情况.这是因为"三种篾儿乞惕在先也速该于赤列都根前夺要河额仓的冤仇(102节)"才将她们抢来了.在《出使蒙古记》中也有抢亲的记叙:"当任何人同另一个人达成一项交易,娶他的女儿为妻时,姑娘的父亲就安排一次宴会,而这位姑娘则到亲戚家里躲起来.这时父亲就宣布:'现在我的女儿归你所有了,你在哪里找到她,就把她带走l于是他和朋友们到处寻找她,直到找到了她;这时他必须用武力把她抢过来,并把她带回家去,佯装使用暴力的样子."它是精心安排的一场抢婚过程,虽然这里已经看不到真抢实夺的残酷场面了,但是它实在是古老的抢婚习俗的一种遗风.联系抢婚习俗,如下习俗属于该习俗.在甘肃省的蒙古族娶媳妇时,当娶亲人来到女方家门口时,女方家的人们围在门口阻止娶亲人进入;而在接姑娘时则乘新娘不注意时突然把她抱起放在马上,这时新娘才哭叫着进行反抗.可以认为,前者反映了抢婚者与被抢婚者之间的一种抗争行为;而后者则直接反映了抢婚行为.直到解放前,在土族中还流行着一种抢婚习俗大致情况如下:男女双方虽然定了亲,但是男由方于家庭围难而出不起彩礼迎娶新娘时,小伙子选择一个日蚀或月蚀的时候乘一匹快马.怀里揣着红布包裹的梳子,来到姑娘家门El.将红布包的梳子扔上姑娘家的房顶之后大喊:"快把许配给我的姑娘送来j"如此几遍后调转马头就往回跑.这时姑娘家的人也闻声呼喊着追出来.因为大家都清楚地#道这是一种习俗,所以只做出追赶的样子后便圊家去.第二天,男方家就请媒人和几位年长的老人到姑娘家将姑娘娶回后不办婚宴就可成亲了.0看来它也是从抢婚习俗沿袭下来的一种习俗.再如在东乡族中,当新郎与陪伴人娶亲来到姑娘房前时,姑娘家的人和左邻右舍的乡亲们便团团围住娶亲人,"惩罚这些人".惩罚的办法是用木条石块等抽打坐骑,使马受惊而摔下马背上的人.这时跌伤了也不能生气,而是要老老实实地认罪..这大概反映了抢婚竞争中女方胜利时的情况..除蒙古族以外的其它民族中也有抢婚习俗.例如在我国云南西部地区的盈江,梁河,潞西陇川等地中存在如下婚俗:热恋中的男女双方结婚前约好时间和地点(一般选在傍晚时分和姑娘经常经过的地方)男的约好十来名身强力牡的小伙子手持木棒等武器藏在约定的地方在约定时间里姑娘假借洗衣,担水的理由经过约定的地方时,守候在那里的小伙子们一拥而上,架起姑娘就跑.这时姑娘大呼"救命j"姑娘家里人闻讯后也拿着棍棒等从后面追赶但是这只是一种样子,不真追第二天,媒人去女方家商定姑娘的身价,又请一位中年妇女给姑娘换上媳妇的装束后送回娘家.之后再择吉日置办酒宴娶来姑娘完婚.095类似婚俗也见于哈尼族,侗族,普米族以及世界其它民族中.上情况表明,抢婚习俗作为一种婚姻形式在人类社会的某一发展时期曾在各民族中普遍存在过.抢婚习俗的产生匣固大概如下:人类社会从母亲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后,男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力普遍得到提高,在社会生活中逐渐起到主宰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舅人们已不愿再过从妻居婚姻生活了.可势力的影响下女人们也拒绝去男方家过从夫居的婚姻生活.在男的不愿去,女的又不肯来的情况下只有一种解决矛盾的办法.那就是男人依仗自己体力上的强壮这一优势,用暴力的方式将女的抢到自己家中.当然这种方式在其当时是残酷的,暴力的,其抢劫方式也是多种多佯的.各民族,各地区所流行的不同的抢婚形式就是它的反映以后,这种抢婚行为逐渐演变成一刊t习俗而在各民族中固定下来的同时.那些暴力行为也被和平的象征性的方式所取代了.所一抢婚制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的一种婚姻形式,它是在从妻居之后出现的具有从妻居形式过渡剥从夫居形式的过渡性质的一种婚姻形式.一些民间传说也可以进一步证明上述提法.饲如在我国布依族中流传着这样一种传说.据说,布依族的祖先不是男的娶女的,而是女的娶男的.被娶到女方家的文婿没有任何自由,他绦奴隶般地受苦受累.有一天舅的上山打柴,实在很累,就坐下来想俅息一会儿,可是一坐下便睡着了,还做了一个梦.梦中来了一位神仙,传授给他如何摆脱奴隶般苦役的办法.他按照神仙的指点做了.果他得到了自由,成了家里的主人.从此以后不再女娶男.而变成了男娶女了.0这个传统反映了从妻居形式变成从夫居形式的情况其中夹杂了一段种话情节,隐去了那些抢婚的暴力行为.尽管如此,我们仍能隐隐约约感觉到从妻屠过渡到从夫居时所段艰难的过程.社会的变革必然在语言中得到反映.当时的抢婚形式在蒙占语中也留下了自己的烙印.蒙古语中的beri"媳妇"这一称谓来源于蒙古语表达"拿,取,抓"语义的bari词.对此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在使用方法上,蒙古语中"娶妻"采用"拿来的"形式表达,例如在《蒙古秘史》中; bariluabuqsanemebfile(41节)拿着要了的女人有来dundakeeliteieme--yibariju(38节)半孕肚皮有的妇人行拿着bodon~arboqdoyinbar~juabuqsaneme(1-91节)人名贤名的拿着要了的妇人这种说法反映了当时的抢亲习俗,就是说妻子是"拿来的~抢来的".对此,还可以从另一方面作分析:在从妻居形式时期,姑娘住在自己家里,即使她成婚,成为人妻后,她仍住在自己家里这种情况下,她在该家里的社会关系,社会地位等都不发生任何变化.她还是该家庭中的一个成员,母亲还叫她为女儿,兄长还叫她为妹妹,弟妹等还称她为姐姐等这就在客观上她还没有改换另外一种称呼的需要.所,这一时期不可能出现beri"媳妇"这一称谓.但是,当她被另一部落的人抢去作为人妻后,情况就不同了.姑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等都需要重新调整,对她的称呼还需要另起,因为她是该部落中新增加的成员.这时不能不考虑到如下情况:姑娘是不同部落的人.根据当时的情况,他们互相不认识,她是被暴力手段抢来的一个陌生人,所以当然也不可能知道她叫什么名字.这种情况下怎样称呼这个新人呢?这里96?不妨参考一下如下情况:当我们见到一位陌生人,或是山上打柴的^一或是放牧的人,那么我们一般以其职业或某种特点来称呼他,如将打柴人称"樵夫".放牧的人称为"牧人"等a 比较这一称呼方法,再回过来看被抢来的人时.将被抢来的人称为"被抢来的人"或者"抢来的人"就不难理解.《蒙古秘史》中就有这种用法:bariuabuqsanerllebiileef41节)"抢来的妇』,"由此认为,在当初,被抢来的姑娘被称为"被抢来的^",即barir~abuqsanq,rlle或barinabuqsan.但是作为一种称呼,上述叫法是比较麻妖的,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称呼逐渐被省略,由barinabuqseme-~barinabuqsan~gbarin的方式变成了单词barin"媳妇".同时其语义也由原来的"被抢来的人"逐渐变成了"媳妇"的语义.之后,barin"媳妇"中又发生了一些语音变化.一个是元音a变成了e.另一个是同尾脱落.a>e的这种元音交替现象在蒙古语中比较多见.例如:andaqu/endekU"弄错",barjiyar/beriiger"粗糙的",qarlyal(<qariya1)/keregtil"骂iN/吵桨(<吵骂)"等我们认为上述元音交替现象同barin-4herin的情况相同,而且,在有的情况下就存在着bari一-4beri的现象,例如:beriye"把儿".其词根beri一同barl一是同源的.以后,herin的词尾一n脱落了.词尾一n的脱落现象同morin-4mor[马",fergen-4terge "车"等词中的一n脱落属于同一性质的现象.所以,beri"媳妇"一词是由barin"拿,取,抓"一词通过berin-4beri的形式变化来的正因为如此,在莫戈勒信中至今还保留着与bari一基本相同的形式,即bairi"新娘"所以蒙古语表达"媳妇"的称谓词来源于表达"拿,取,抓"的动词barin.以上研究表明,蒙古民族也曾经历过母系社会的从妻居婚姻形式.他也曾有过从母系社会的从妻居婚姻形式过渡到父系社会的从夫居婚姻形式时的那一段痛苦的,暴力的抢婚制形式蒙古语"女婿"的称谓词形成于母系社会的从妻居婚姻形式时期,它来源于送礼行为.词源来自动词kargen"送";蒙古语"媳妇"的称谓词形成于父系社会早期的从夫居婚姻形式时期,它来源于抢婚制形式,词源来自动词barln"拿.取,抓".所以,"女婿"的kiirgen的形成时期早于"媳妇"的beri的形成时朔.它们分别反映了两种婚姻形式.0[波斯]拉旋特主编(史鞋),第一卷第二分册.18—19页.商务印书馆,1g86年,北京@0王琦{蒙古旗婚姻形式及萁习佑》.西北民族学院(哲学社尝科学版).1985年弟4jc9.@0是存浩《中国婚姻习俗,.83—96页,2页山东』,民出龌祉.1988年.国@张去废(傣旗的从妻居和抢亲'.中央民旌学院,1916年1期@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疆掊斯选矩.弟四卷31--57页,人民出版杜.北京.0程落祺'原始杜台韧探》,91页,69页.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北甫.⑦@?"谢苗诺夫t婚姻和家庭的起源,.182页,270页.中国仕台科学出版社.1083年,北京.@[英]道森蝙吕浦译周蛊臂住'出捷蒙古记}.12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北京.@马国忠.马自祥《东乡族的婚姻翩,甘肃民援研究,1981年.@缘华龙,束菊芬{中国民INN,倍传说冲的{男嫁女怎样酋成女嫁男》,云南』,民出脏社,1985年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大学蒙古语文研究所责任编辑:姜洪波97。
汉语亲属称谓词研究

3、性别差异:汉语中,许多亲属称谓语因性别不同而有所区分。例如,叔 叔和舅舅,姑姑和姨姨等。而韩语中,类似的区分并不明显。
接下来,我们通过具体场景来分析汉韩亲属称谓语的差异。在中国的家庭聚 会中,对于长辈,我们通常会使用正式的称谓语,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 对于平辈或晚辈,我们可能使用更亲昵的称谓,如老弟、老姐、小侄子、小侄女 等。在韩国家庭聚会上,对于长辈,他们会使用类似于汉语的正式称谓语,如아 버님(父亲)、어머님(母亲)、할아버님(爷爷)、할머님(奶奶)等。
目前,汉语亲属称谓词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 不同地区和方言之间的称谓词存在差异,这需要研究者们进行更为深入的比较和 研究。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不断变迁,汉语亲属称谓词也在不断 地演变和更新,这需要研究者们及时并探讨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总之, 汉语亲属称谓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顾名思义,是指人们在交流中用来称呼对方的词语。这些词语通常 反映着说话人之间的关系、对方的身份地位以及说话人的社交意图。称谓词可细 分为亲属称谓、朋友称谓、职务称谓等,这些称谓词在《水浒传》中都有广泛的 使用。
在《水浒传》中,许多有特色的称谓词被用来称呼小说中的人物。例如, “山大王”通常用来称呼山寨的头领,表现了他们对山寨的统治地位和对朝廷的 反抗态度。“老师傅”则用来尊称有技能或有经验的人,代表了说话人对对方的 尊重和敬仰。而“道儿”这个称谓词,则多用于市井百姓之间,显得通俗易懂, 富有生活气息。
1、直系亲属:指与自己有直接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亲属,如父母、配偶、子 女等。
2、旁系亲属:指与自己有间接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亲属,如兄弟姐妹、堂表 兄弟姐妹、叔伯姑婶等。
3、姻亲关系:指通过婚姻建立的亲属关系,如岳父母、公婆、继父母继子 女等。
汉语配偶称谓的历时演变

汉语配偶称谓的历时演变汉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汉语配偶称谓的演变史可以追溯至古代。
汉语配偶称谓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发生了很多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在本文中,我们将了解汉语配偶称谓的历时演变。
一、古代汉语配偶称谓在古代汉语中,配偶称谓是很难确定的。
在先秦时期,男性配偶通常被称为“妻”,而女性配偶则被称为“夫人”。
然而,在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变革和改良,男性开始采用“夫”作为自己的称谓,而女性则开始使用“夫人”作为自己的称谓。
到了汉朝,一些男性使用“夫婿”来称呼自己的妻子。
在唐朝,夫妻之间开始使用“夫君”和“妻子”之类的称谓。
这些称谓流传至今,被广泛使用。
二、近代汉语配偶称谓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汉语配偶称谓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现代汉语已经取消了古代的“妻”和“夫人”称谓,并使用了更加平等的称谓,如“丈夫”和“妻子”。
在1949年以后,中国社会经历了大量的社会变革和政治革命,因此,汉语配偶称谓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例如,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使得“父亲”、“母亲”这些称谓成为了更加常用的词汇。
此外,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传统的男权制度仍然存在着,因此,有些男性依然更习惯使用“老婆”而不是“妻子”来称呼自己的配偶。
在21世纪,人们在使用配偶称谓方面更加注重表达情感和亲密关系。
例如,一些人会使用“宝贝儿”、“亲爱的”等称谓来表示对配偶的爱和关爱。
这些称谓虽然不正式,但被许多人所接受和喜爱。
总之,汉语配偶称谓的历时演变反映了中国文化、社会和政治的变迁。
在中国,人们对称谓的使用十分严肃和谨慎,不同的称谓通常在不同情境下使用,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关系。
在未来,汉语配偶称谓的演变还将继续。
[原创]媳妇的来源
![[原创]媳妇的来源](https://img.taocdn.com/s3/m/2394b9c9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9f.png)
[原创]媳妇的来源媳妇的来源媳妇一词在现代汉语里泛指已婚女人,具体所指是自己的妻子,儿子的妻子,还是别人的妻子,各地又因风俗有异。
一般情况下,老年人口称媳妇者,多指儿媳;中年人口称媳妇,多指己妻;谈话时口称媳妇,则依据谈话内容,可指自己的妻子,也可指别的人妻子。
但是,媳妇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在宋代文集当中,多写作“息妇”,还有“悉(加女字旁)妇”、“嬉妇”等多种写法。
全元曲里统一写作“媳妇”。
然而,媳这个字却元代以前的字典里找不到,是个俗字,元代以后的字典里才收录媳字。
那么,媳妇一语到底是如何来的呢?话说光武帝刘秀手下有一员大将,姓贾名复,南阳冠军村人,位列云台二十八宿将。
在二十八将当中,贾复的武艺一般,但勇猛绝对第一,天下名将,名知打不过人家,也敢逞着勇气,大战三百回合。
这个人技术虽然不是超好,但干活卖力气,所以,贾复深得刘秀喜爱。
刘秀定都洛阳之初,天下尚未平定,诸王不服,你谁呀,凭什么做皇帝?建武二年三月,他的堂兄更始帝刘玄和郾王尹遵密谋联手兵犯洛阳。
天下没有臣服的诸王当中,郾王的势力最强,他手下有一员虎将,名唤王陵,那是天下数一数二的猛将。
郾王就派他做先锋去攻打洛阳。
俗话说,越是怕狼来吓。
刘秀还真就怕这王陵,这王陵呢还偏偏就来了,急忙召集文武百官上殿,商议谁去抵挡。
刘秀说,哪一员爱将,愿意替寡人去抵挡王陵!殿下众将明知道自己不是王陵的对手,所以没有人应声。
刘秀急了,把讨伐郾王的诏书摔到地上,说谁愿意替寡人去抵挡王陵?众将一看,噢,发脾气了,可是发脾气管用吗,发脾气人家王陵就怕了啊?这众将还是没有人应声。
刘秀也没辙儿了,哭丧着脸坐在那里生闷气。
我主休要烦闷,末将不才,愿意前去斩下王陵首级,献于陛下。
刘秀正犯愁呢,忽听这一声,不禁是喜出望外,赶紧睁眼一看,哎哟,贾复啊,这心又凉了半截。
贾复那三脚猫功夫,刘秀心里门儿清啊。
这大殿之下比贾复武艺好的多着呢,都不敢去应战王陵,你贾复装哪门子大啊,十个贾复也不是王陵的对手啊,你这不是找死吗?心里说,贾复啊贾复,你要是武艺和胆量颠倒颠倒就好喽,可是救兵如救火,武艺比贾复好的没有胆量去,也只好让贾复先抵挡一阵再说了。
苗瑶语“妻”、“夫”源流考

共存 , 跨语支存在 的义项首选为本义, 次之是跨语言 , 再次之是跨方言。
苗瑶语的语言或方言定位及其亲缘关系错综复杂 , 因此历来杂说纷呈 , 我们 主要采信黄行(99 , 19 ) 尤其是邓晓华、 王士元(03 的最新研究成果 。苗瑶语可分为苗语支和勉语支两个族类。苗语支 由三 20 )
mpe m? he mp e l p j。 h
mp rk ha 。系 列 在 苗 语 各 方 言 点 分 布 情 况
分布在苗语支 的其他语言情况如表 2 所示( 蒙朝吉 20 :0 ; 0 12 6王辅世、 毛宗武 19 :1 ,2 ) 9 510 47 。
布 努 语 布 努 包 瑙 mp a mp j h ha
苗瑶语缺乏历史文献, 所以我们首先根据语言或方言土语的语音对应规律来确定词的同源关系, 并 构拟其原始形式以方便论述。本文原则上按照石德富(0 3 的方法及原则来确定原始词形和鉴定固有 2 0)
词和借词 , 同时也做了一些调整 :) 1 以王辅世(94 的声韵调作为原始苗语的词形( 类、 19 ) i f 韵类和调类) , 用它来判断和推导现代苗语方言土语形式的来源 , 并推演至苗语支以及扩展到整个苗瑶语 ;) 2某候选词 虽然在某语言或方言没有发现, 但如果它在其他大多数语言或方言土语 中出现, 并能理清其源流关系,
本文所用语料主要来 自已发表的词典、 论文 、 著作 和笔者的 田野调查 。 1 [ ]是文字形式的, 一律改 写成音标 ; 只标调值的 , 为了比较的直观明了, 改成调类 。声调尚未 阴阳分化的方言土语 , 以上标 A、 、 B
C D记之 。讨论某语 言或方言土语时 , 、 若无必要 , 均以标准音点为例 。
民间各种称谓由来

民间各种称谓由来1“爸爸妈妈”的由来“妈妈”是最简单的发音,是婴儿张嘴吐气的自然结果,第二个最简单的发音就是“爸爸”。
当婴儿的两只眼睛的视线逐渐形成了焦点能看清东西,并且视线的接触范围也开始逐渐扩大时,就开始了对环境的认识的过程,首先第一个就是感知了温饱的来源——“妈妈”(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各种语言之间的差异甚远,但例外的是对“妈妈”发音是极其惊人的一致,这主要是由婴儿发音的特点和对温饱基本本能需要的一致性造成的,“妈妈”是最简单的发音,是婴儿张嘴吐气的自然结果,第二个最简单的发音就是“爸爸”。
)此时“妈妈”的含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妈妈”,而只是乳汁和温暖的象征,当随着婴儿对环境的识别能力的加强,这些基本的本能需要就逐渐和特定的环境、对象结合在一起了;随着发音器官的发育,婴儿有一天一张嘴,无意中发出了一个最简单的“ma”音,一般最先听到这个声音的总是担任哺育任务的母亲,于是母亲就会主观地认为这是孩子在叫自己,于是就作出了一些惊喜地反映,例如:主动地喂奶,呵护,等等,终于有一天,使婴儿逐渐发出了在除了哭作为表达需要的手段之外的另一个手段,即:发出“ma”的声音,最后这种声音就以条件反射的方式与温饱的来源连在了一起,固化了婴儿对环境的认识。
这时,婴儿在认识与不认识的基础上就会出现熟悉与不熟悉、适应与不适应的感觉,渐而出现了安全的需要,当象征着温饱、熟悉的“mama”不在时,恐惧就会来临。
这个阶段时间上,应该是哺乳的前期到哺乳的中后期。
2、“小姐”的由来我国一度喜欢称年轻女子为小姐,但是“小姐”这个称呼原本非美称。
据清代文史家赵翼《陔余丛考》称“宋时闺阁女称小娘子,而小姐乃贱者之称”,为大家闺秀所忌。
宋代钱惟演在《玉堂逢辰录》中,记有“掌茶酒宫人韩小姐”。
由此可见,“小姐”最初是指宫女而言;在南宋洪迈撰的《夷坚志》又记载:“傅九者,好使游,常与散乐林小姐绸缪。
”“林小姐”是个艺人。
苏武也有《成伯席上赠妓人杨小姐》诗,此诗是赠给妓女的。
汉语夫妻称谓解读

汉语夫妻称谓解读摘要: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来看,称谓语具有极其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它可能是社会中权势性和平等性的象征。
而具体的称谓方式又取决于文化、社会、教育等诸多因素。
汉语夫妻称谓的变化,需要从社会和文化上来理解。
社会结构不同,夫妻双方在其中的身份、地位不同,称谓在变化走向上也表现出不同的跟进。
本文仅选取部分大家耳熟能详的夫妻称谓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夫妻称谓社会制度等级观念引言:在家国一体的传统社会中,夫妇关系历来受到为政者的重视。
“男女有别”之后,就论“夫妇有义”,而后才谈“父子有亲”、“君臣有正”。
因此,对夫妻关系进行规约和确认的符号之一-------汉语夫妻称谓,也有着超越语言本身的意义。
任何事物只要承认发展,就有时代、过程的问题。
汉语夫妻称谓也是如此。
追寻它的变化轨迹,时间仍是一个基本的线索。
沿着由古至今这条时间的轴线,可以看到汉语夫妻称谓的变化过程。
社会制度和等级观念的变迁,正是解读汉语夫妻称谓变化的关键所在。
一、丈夫的称呼及文化渊源(一)良人古时叫丈夫“良人”。
“良人”一词显示不出男女性别,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良人”;丈夫称自己的妻子亦为“良人”;从这儿可以看出当时男女地位大抵还是比较平等的,但这种不加区别也给夫妻间称呼带来很多不便。
(二)郎所以再后来就根据“说文解字”,在“良”字音义上加以区别;在“良”右边加“阝”,变成“郎”;在“良”左边加“女”,衍成“娘”。
“郎”就代表丈夫。
李白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义山诗有“刘郎已恨蓬山远,又隔蓬山一万丛”,花间词中有“问郎花好侬颜好”。
(三)郎君但单音节词似乎太甜腻了,众多良家妇女们在人前还是羞于叫出口。
于是就在前头或尾后加一个字变双音词,即“郎”字后面加一个“君”字;在“娘”字后面加一个“子”字,成了表示亲昵的“郎君”、“娘子”。
(注:“娘子”一词最早仅用青春妙龄的少女。
大约到了唐代就成了妻子的称呼。
)妻子称丈夫为“郎君”,是对丈夫的雅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对亲属称谓词妻子一词的源流探究王新阳辽宁大学摘要:亲属称谓词是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本篇论文就是在继承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亲属称谓词妻子的源流演变进行探究。
关键词:亲属称谓词;妻子;词义演变;源流词义演变有三个途径,即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
现在所熟识的许多词汇意义早已不是古语里的意思,就此,我国学者从称谓词的语用、本体、社会语言学、文化对比、以及亲属称谓词的...
对亲属称谓词妻子一词的源流探究
辽宁大学
摘要:亲属称谓词是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本篇论文就是在继承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亲属称谓词妻子的源流演变进行探究。
关键词:亲属称谓词;妻子;词义演变;源流
一、亲属称谓词的界定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血缘和婚姻为纽带,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
《易•序卦传》: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
因此,人伦开始于男女结为夫妇,他们再生育儿女,血亲关系逐渐扩展,称谓问题应运而生。
亲属最早指所有的服制人员。
如《现代汉语词典》定义其为跟自己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
称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指一切人和物;狭义上专指人,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得来的名称。
《尔雅•释亲》将亲属称谓分为四类:宗族、母党、妻党和婚姻。
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按照亲缘关系将亲属称谓词分为祖辈,父母,兄弟、姊妹,夫妻、子女、孙辈这六类。
现代汉语通常将亲属称谓词定义为血缘、姻亲的称呼,或具有血缘关系、姻亲关系的互称,分为三类:父系称谓、母系称谓和夫妻系称谓。
二、妻子源流及其演变
(一)妻子词义解析
妻子一词在古代大多指妻子和儿女之意,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则多指男子的配偶。
妻子作为称呼语出现要比妻晚。
妻子一词最早见于《易•系辞下》:入与其官,不见其妻。
其在上古汉语中为联合短语,是妻和子的意思。
如: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诗经?小雅?常棣》)。
《辞源》:妻子,(1)指妻,子为助词,《诗•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2)指妻和子,《国语•越语下》:不听吾言,身死,妻子为戮。
《汉语大词典》:(1)指妻,唐杜甫《新婚别》诗: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2)指妻和子,《孟子•梁惠王上》: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
通过对古代汉语语料中带有妻子语料的分析,总结得出,妻子演变过程的两个意思,即指妻子、孩子和专指男子的配偶。
先秦到宋朝时期语料共有1996条,分析得出这段时间内妻子指两个词,即妻子和孩子,如:夫妻三年,于役不幸者,复其妻子;(《陈书》,妻子指妻子和孩子。
)
更始败,建武二年夏,常将妻子诣洛阳,肉袒自归;(《后汉书》,妻子指妻子和孩子。
)
元明清时期时期语料共有1264条,此时妻子已成为一个词,专指男子的配偶。
如:
今已失了,归家妻子孩儿如何肯信?;(《初刻拍案惊奇》,妻子专指男子的配偶。
)
在汇芳园丛绿堂中,带领妻子姬妾先吃过晚饭,然后摆上酒,开怀作乐赏月。
(《红楼梦》,妻子专指男子的配偶。
)
现代,妻子变成一个词,不再是两个词的复合,专指男子的配偶。
(二)妻子称谓的演变
1.先秦社会时期
男子配偶最早出现的有妇人,妻,此后又有妾,妃,娣,这些称谓大多源于古代的一夫多妻制。
先秦的等级观念不是很明显,所以在称谓上也没有太大差别。
如:
(1)《诗经•小雅•十月之交》:艳妻煽方处。
(2)《易•系辞》:入与其官,不见其妻。
随着社会和等级观念的出现,称谓也随之变化,某些称谓词只适合某些等级,夫人就在这一时期出现,《论语》明确指出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礼记》则进一步明确指出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2.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男性配偶的称谓是妻,妇,夫人,根据语料库分析,总结出妻有两种意思,一个指娶女子为配偶;另一个指成为别人的配偶。
如:
贺早失母,不复继室,云曾子失妻而不娶,曰吾不及尹吉甫,子不如伯奇。
(《风俗通义》,妻在这里指成为别人的配偶。
)
父河内温人,蚤卒,母更嫁为魏郡郑翁妻,生男恽。
(《汉书》,妻指娶女子为配偶。
)
3. 魏晋南北朝时期
妻子称谓发生变化,即标记性语素与妻子称谓相结合。
如丈夫称呼自己的妻子为拙荆,贤妻;称呼别人的妻子为令室,贤室等。
此时,社会风气有所改善,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融合促进称谓的改变,卿就是其中的典型词语。
《世说新语》中记载:王安丰妇常卿安丰,安丰日:‘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
’妇日:‘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遂恒听之。
在此之后,卿卿二字连用,成为夫妻间的爱称。
4. 宋元明清时期
妻子称谓出现新改变,此时的意思多为浑家,娘子等。
浑家在宋代话本,元代的杂剧,明清小说中较为常见。
娘子最初并不是专指男子的配偶,而是妇人的通称,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
《北齐书•祖铤传》:一妻耳顺,尚称娘子。
到元明清时期才成为男子配偶的专称。
5. 现代社会
现代社会最显高贵的男女称谓是爱人这个词。
爱在古代有恋爱之意,形容男女间的友情。
爱人一词却是在近代才出现,意为互为爱恋的情侣,进而指夫妻二人。
最早使用它的是瞿秋白,他在《乱弹•忏悔》中说:落拓的学生青年,常常会被这种甜蜜的幻梦,将来找到相当的职业,不一定太阔,甚至于很清苦的,可是有一个爱人在怀里,有一个温暖的家庭。
三、妻子称谓古今流变的原因
语言属于社会现象,从有社会开始,语言就已经存在。
语言是随着社会进步而产生和发展的。
了解语言及其发展规律,就必须把语言同社会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
原始社会时期,女性是主导力量,出现了母系社会。
因为在社会中需要区别每一个社会成员相互间有无直接血缘关系,从而作为共同血缘的识别称号姓,便出现了。
许慎《说文解字》女部中解释说: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姓起源于母系社会,因此有许多古老的姓也都是女字偏旁,比如,姬、姜等。
由于社会生产力提高,男女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男性地位逐渐上升为主导力量,而女性则处于从属地位,此后持续近千年。
封建社会时期,女性要遵守三从四德,这时妻子称谓为小妾,贱内,妇人的社会地位正在逐渐的减弱。
而现代的一夫一妻制的社会,妻子称谓有爱人,亲爱的,男女地位趋于平等,一些代表等级制度的称谓词,如王妃,太太,夫人,等,已不再使用,有的也仅在特殊场合使用。
上面例子均说明了社会发展给词义带来的深刻变化。
四、总结
本篇论文从亲属称谓词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出发,通过对不同时期男子配偶的调查与探讨,我们了解到妻子词义演变的时间性。
语言是载体,称谓词的演变在另一面也说明了语言的重要,此外称谓也是交流的重要载体,语言随称谓的变化而变化。
词义演变是个过程,是社会成长的轨迹和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