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
亲属称谓词的泛化及其成因
亲属称谓词的泛化及其成因引言:亲属称谓是人们在与亲属交流时使用的一种特殊称谓,用于表示与自己之间的血缘关系。
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区,亲属称谓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可以泛化为更广泛的概念。
本文将探讨亲属称谓词的泛化及其成因。
一、亲属称谓词的泛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亲属称谓词具有一定的泛化性质。
例如,我们常常将与自己没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人称为“叔叔”、“阿姨”等。
这种泛化现象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区都存在,虽然具体的称谓词可能不同,但其背后的原因是相似的。
二、泛化的成因1. 社会角色的转变亲属称谓的泛化与社会角色的转变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人们的社会角色也发生了改变。
例如,过去在农村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多与家庭经济活动相关,因此亲属称谓的使用范围较窄。
而在现代城市社会中,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已经脱离了传统的家庭经济活动,因此亲属称谓的使用范围相对扩大,可以包括更多的人。
2. 社会关系的变化亲属称谓的泛化还与社会关系的变化有关。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
例如,过去的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为主,亲属称谓的使用范围相对较小。
而现代社会中,家庭结构多样化,包括核心家庭、单亲家庭、复合家庭等,因此亲属称谓的使用范围也相对扩大。
3. 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同的社会文化对亲属称谓的泛化程度也有影响。
例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亲属称谓的使用相对较为繁琐,有明确的区分。
而在西方文化中,亲属称谓的使用相对简单,泛化程度较高。
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不同社会文化对家庭和亲属关系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不同。
结论:亲属称谓词的泛化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社会角色的转变、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都会影响亲属称谓的泛化程度。
了解亲属称谓词的泛化及其成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称谓,促进亲属关系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汉语亲属称谓语泛化现象浅析
汉语亲属称谓语泛化现象浅析摘要:本文以汉语亲属称谓泛化为分析对象,通过调查发现在当今社会上的亲属称谓泛化主要表现为用亲属称谓来代替类亲属称谓、官衔职业称谓、社会通用称谓。
并从社会、语言、心理三个方面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关键词:汉语亲属称谓称谓语泛化人与人之间为了交际的需要,或者为了表示身份地位的区别而要使用合适的称谓,这些称谓就够成了某个国家或文化所独有的称谓系统。
我们国家有一个讲究称谓的传统,因此所造就的称谓也是名目繁多,如尊称、爱称、谦称、昵称等。
但最基本的就是两类,亲属称谓和非亲属称谓[1]。
亲属称谓语是相对于社会称谓语而言的,顾名思义,也就是用于具有亲属关系的称谓;而社会称谓语则适用于非亲属之间的称呼。
可是在当今社会却出现一种常见的称谓现象,那就是用亲属称谓语来称谓非亲属对象。
因此本文试图从亲属称谓语的泛化表现入手来探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亲属称谓语的泛化表现所谓称谓语的泛化就是称谓语的对象和以往相比所指的对象扩大了。
具体而言,亲属称谓的泛化有这样几个表现:1.用亲属称谓代替类亲属称谓这种现象其实是我国历来的一个传统。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的古人为了表示他们这种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就用亲属称谓来称呼不具有这种关系的对象,并且这种传统一直影响着现代人的称谓习惯。
比如用“大伯”、“大娘”“爷爷”、“奶奶”、“姐姐”等来称谓依据亲属关系而划分的不具有亲属关系的熟人或邻居等。
2.用亲属称谓代替官衔职业称谓我国历来“官本位”思想就比较严重,这种思想反映在称谓系统里面就是在职业领域用官衔来称呼对方或者用带有尊称意味的通用称呼称谓对方。
在行政领域如“某省长”、“某局长”、“某科长”,如果是副职“副”字一律省略;在教师行业如“某教授”、“某博士”、“某老师”等;在企业则是经理、厂长之类。
3.用亲属称谓语来代替通用称谓语所谓通用称谓语指的是一般不严格区分被称呼者的年龄、职业、身份等,在社会上被广泛使用的称谓语。
汉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研究
亲属称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个民 族或社会亲属 的女性老人之间互称“ 本家姓 + 姑娘” 。泛化的“ 姑娘” 一词 了 详尽考察和研 究, 将世界上的亲属称谓分为六类: 夏威夷 本文讨论的泛化亲属称谓语主要指前 1 5 个。 型、 爱斯 基摩型、 苏丹型、 易洛魁 型、 克 劳型、 奥马哈 ( 一) 亲属称谓语泛化的 原则 型。 [ 3 ] 1 ’ 一 ∞ 首先 , 亲属称谓语的泛化通常遵循亲密原则 , 即都涉及
一
、
称呼长辈的, 其余6 个是同辈之间的称呼。如果辈分相同, 个泛化亲属称谓语中, 母系6 5 个, 妻系4 4 个, 夫系9 个。 潘攀指出 泛化用法较成 年龄则成为重要因素。指称同辈的6 熟的亲属称谓语主要有 l 6个, 包括“ ( 一)爷 、 (一)奶奶、 有3 个( “ 哥/ 兄、 嫂、 姐” )是年幼对年长的, 另外 3个 ( “ 兄
( 一) 妹、 ( 一)姑娘” 。 j 3 I 3 其 中, “ 姑娘” 一词 比较特 所谓“ 亲属” , 指的是“ 因婚姻、 血缘和收养而产生的、 彼 弟、 此间 具有法律上 权利与义务的社会关系” n 】 。 “ 称谓” 就是 殊, 近 代白 话作亲属称谓语, 指称长辈“ 父之姊妹” , 与“ 姑 称呼方 式, 是“ 人们由 于亲 属或其他方面的 相互关系, 以及身 姑、 姑母” 相同。但是, “ 姑娘” 作为泛化的亲属称谓语 , 通常 份、 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如父亲、 师傅、 厂长等。 ” 【 2 】 1 亲属 指称晚辈 , 用 以称呼未婚女子或小孩子。老年人还可 以用 称谓即对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称呼方式。 制度的现状和过去。美国人类学家默多克对亲属称谓进行 “ 本姓 + 姑娘” 称呼同辈, 例如在故乡河南, 村子里年龄相仿 出现了转义现象, 与其表示亲属称谓的意义已经相差甚远,
“哥/姐”等亲属称谓自称义泛化研究
中国 自古就 重视 伦理 教化 , 长幼 有序 、 尊卑 有 别, 这在 称谓 语 中也 留下 了深 深 的印 迹 。五 千 多
亲属称 谓如 “ 养父 一养 子” 、 “ 养母 一养 女 ” 等。 汉语 的亲属称 谓语 最初 仅 限于对 血 亲姻亲 关
年 的漫 长历 史积 攒 了大 量 的 亲属 称 谓 语 , 它 们 对
帮助厘 清 中 国纷 繁复 杂 的社 会关 系有 着独 特 的文
系人 的称 呼 , 这是亲属称谓语最原始 、 传 统 的 用
法, 至今 仍作 为 主要功 能在 延续 使用 。后 来 , 随着 社 会交 际 的需要 , 为 了拉 近和说 话人 ( 没 有血 亲姻 亲关 系) 之 间 的距 离 , 达 到 良好 的交 际效 果 , 许 多 亲属称 谓语 也渐 渐 泛 化 为 一 种礼 貌 性 的称 呼 , 叫 做 拟 亲属称 谓 。如称 呼和 父 亲 、 母 亲 年纪 相 仿 的 男性 为“ 叔 叔” 或“ 伯 伯” , 称呼 和父 亲 、 母 亲年 纪相 仿 的女 性 为 “ 阿姨 ” 或“ 婶婶” , 这 都 是 一 种 礼 貌
汇 偏 误 及 对 策 研 究” ( YC S w2 O 1 4 l 7 9 )
[ 作 者简 介 ] 陈琴 ( 1 9 9 0 一 ) 女, 江 西宜春人 , 广 西 师 范 学 院 文 学 院 研 究 生 。研 究 方 向 : 汉语词 汇研 究; 杨绪明 ( 1 9 7 3 ~ ) 男, 河 南 商 城人 , 广 西 师 范 学 院 国 际 文化 与教 育 学 院 副教 授 , 博 士 。研 究 方 向 : 汉语词 汇
为人 们 可 随 意采 用 的 自称 , 已成 为 具 话 题 性 和 典 型 性 的 网络 流 行 语 。 “ 哥/ 姐 ”自称 义 的 泛 化 透 射 了 汉语 亲 属
电视剧_乡村爱情_中的亲属称谓语及其泛化
[4]Kress, G. & van Leeuwen, T. .Multimodal Discourse: 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M].London: Arnold,2001.
1 常规亲属称谓语的使用特色
亲属称谓语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反映人与人之间亲疏远近 关系的词语。 就汉语而言,广大的官话方言区,很多亲属称谓都有 一 致 性 ,例 如 :父 亲 称 爸 (爹 )、母 亲 称 妈 (娘 ),母 亲 的 姐 妹 称 呼 姨 、 兄弟为舅,父亲的姐妹称为姑姑、弟兄称叔或伯伯等等,这些亲属 称谓系统中最基本的亲属关系基本一致。 但具体到各次方言区,还 是有一些独具特色的亲属称谓语,从而凸显地区文化特色,电视剧 《乡村爱情》 中的亲属称谓语即凸显了东北地区的乡村文化特色, 举例见下表:
关键词:亲属称谓语;泛化;亲疏关系 中图分类号:H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12)05-0091-02
所谓称谓语, 就是指说话人在语言交际中为称呼受话人而使 用的人称指示语,用以明确交际对象,展开对话。 在日常交往中,称 谓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具有一般的指示功能,还有重 要的礼貌表达功能。 同时在不同的方言中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以 豪爽、粗放性格突出的东北人,喜欢用表血缘、亲戚关系的称谓语 来称呼彼此,亲属称谓的这种应用可谓东北方言的一大特色。
语言研究
电视剧《乡村爱情》中的亲属称谓语及其泛化
[试析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亲属称谓词的泛化
[试析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亲属称谓词的泛化在现代汉语口语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借用亲属称谓来称呼没有亲属关系的现象,如在市场上,我们可能会称呼卖菜的女性为“大姐”“大嫂”等,称呼卖菜的男性为“大哥”“大叔”等;在问路的时候,我们可能会称呼男性老者为“大爷”,女性老者为“大妈”。
鉴于这是现代汉语中一种普遍并且具有特色的语言现象,本文拟从亲属称谓泛化的类型及使用情况、泛化的不平衡及其成因、功能等方面进行阐述,另外本文要探讨的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主要集中于面称。
一、亲属称谓泛化的类型及使用情况亲属称谓的泛化,是一个形式结构与语义内容相结合的过程。
大多数亲属称谓运用于非亲属交际中,一般都需要进行一定的变化,带上一定的标记形式。
本文先按照实际内涵将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的泛化,分为有辈份限制的和无辈份限制的两类。
1.1有辈份限制的,即称谓者与被称谓者之间需要按照二者之间的实际辈份和年龄来称呼。
(1)大+亲属称谓:如“大爷、大伯、大叔、大娘、大妈、大嫂子、大妹子”等,这是一类对非亲属长辈或平辈的礼貌称谓,在中国农村十分盛行,在城市里也常用于对街坊邻居长辈的称呼,具有表示尊敬的感情色彩。
(2)老+亲属称谓:如“老大爷、老爷爷、老奶奶、老哥、老兄、老嫂子”等等。
“老大爷”是晚辈对非亲属长辈的称呼。
“老爷爷”“老奶奶”用于幼儿对非亲属上上辈长者的称呼。
“老哥、老兄、老嫂子”等等一般用于比较熟悉的人之间,年龄较小的一方称呼年龄较大的一方,这种称呼比较随便。
(3)老+姓+亲属称谓:如“老赵哥、老王哥”等等。
一般也用于比较熟悉的人之间,年龄较小的一方称呼年龄较大的一方。
(4)小+亲属称谓:如“小弟弟、小妹妹、小哥哥、小姐姐”等等。
这类称谓一般用于儿童称呼非亲属同辈的孩子,有时也用于长辈称晚辈,带有亲切、亲密的感情色彩。
(5)姓+亲属称谓:如“张伯伯、张伯母、刘阿姨、刘叔叔、王姨、赵叔;洪姐、刘哥”等等。
这是比较亲切的称呼,表示二者的关系比较亲密。
论汉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
论汉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作者:赵新焕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3年第07期一、引言汉语的亲属称谓词是交际性很强的词语。
在人际交往中,选择用什么样的亲属称谓词称呼对方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使用过程和语境的关系十分密切,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反映着自身的文化教养以及对对方的尊敬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未来关系的走向和社会风尚。
亲属称谓语,一旦同说话者的社会特征和实际语境联系起来,就不再是原来那种纯粹的符号指称意义,而是表达一种特定的具有社会含义的内容。
所以在交际中,人们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调整,通过选择恰当的泛化的亲属称谓词来满足交际的需要。
(一)亲属称谓语的泛化曹炜认为根据人们的社会关系和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称谓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
“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指的是亲缘关系,属于亲缘关系的称谓语叫作亲属称谓语。
”[1]亲属称谓一般用于有亲属关系的人们之间。
用亲属称谓词称呼非亲属人员是汉语称谓的一种特殊现象,也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一般被称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
(二)语言的模糊性与精确性陈原在《社会语言学》中指出:“语言的模糊性是普遍的客观存在。
语言的模糊性同语言的含混性不是一回事。
但实际上,在人与人的交际中,却要承认这种模糊性。
在很多场合,还要利用这种模糊性。
”[2]汉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便是利用了这种模糊性。
如孩子称呼无血缘关系的长辈为“叔叔”,虽然这和Grice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并不符合,却符合汉文化交际中“情”的准则,即对人尊重礼貌。
亲属称谓语的泛化就是利用了语言的模糊性来达到促进交际的目的。
二、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与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用亲属称谓词称呼不具有亲属关系的人或陌生人的现象,它是将非亲属成员纳入亲属成员关系网。
如“爷爷、奶奶、伯伯、叔叔、姨、婶、兄、哥、嫂、姐”等等。
潘攀在《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中总结出了 16 个现代汉语口语中泛化较为定型的亲属称谓词,有(~)爷、(~)奶奶、(~)伯、(~)叔、(~)伯母、(~)妈、(~)娘、(~)婶(儿)、(~)姨、(~)哥/兄、(~)嫂、(~)姐、(~)兄弟、(~)弟、(~)妹、(~)姑娘。
网络时代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
网络时代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背景介绍 (2)1.2 研究意义 (3)二、网络时代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描述 (4)2.1 定义与现象 (6)2.2 泛化现象的表现形式 (7)2.2.1 社交媒体中的称呼 (8)2.2.2 在线聊天工具中的称呼 (9)2.2.3 网络论坛和社交媒体群的称呼 (10)三、网络时代亲属称谓泛化现象的原因分析 (11)3.1 社会变迁与技术发展 (12)3.2 人际关系淡薄与虚拟世界的需求 (13)3.3 年轻一代与传统观念的冲突 (14)四、网络时代亲属称谓泛化现象的影响 (16)4.1 正面影响 (17)4.1.1 促进社会和谐 (18)4.1.2 强化家庭纽带 (19)4.2 负面影响 (20)4.2.1 传统家庭观念的丧失 (21)4.2.2 隐私泄露风险增加 (22)五、应对网络时代亲属称谓泛化现象的建议 (23)5.1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24)5.2 完善法律法规 (25)5.3 提高公众认知与自我约束 (26)六、结论 (27)6.1 研究总结 (28)6.2 对未来的展望 (29)一、内容概要本文档主要探讨了网络时代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亲属称谓的使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网络时代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成为了一种值得关注的社会语言现象。
本文首先介绍了网络时代亲属称谓泛化的背景,然后分析了这种现象的表现形式和特点,接着探讨了其背后的社会原因和文化内涵,最后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思考和建议。
1.1 背景介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在这个背景下,一种被称为“网络时代亲属称谓的泛化”的现象逐渐浮现出来。
这种泛化现象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中,人们对于亲属关系的称谓使用变得过于简单和模糊,不再严格遵守传统的、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称谓体系。
亲属称谓语的文化背景
亲属称谓语的文化背景一、亲属称谓的简化1、系别特征的简化。
表兄弟姐妹直接称为哥哥姐姐、弟弟妹妹。
2、血缘特征的简化。
第一种倾向是姻亲向血亲靠拢,简化血缘特征。
把公公、岳父称为爸爸,婆婆、岳母叫妈妈。
3、倾向旁系血亲的称谓语在简化。
例如:表/堂兄弟姐妹直接称其为哥哥、姐姐、弟弟、妹妹。
4、长幼序列的简化。
父亲的兄弟按照排行次序就有伯、仲、叔、季之分。
现代汉语里伯仲叔季的区分业已不再那么严格。
5、背称与面称趋于相同。
面称即面对面使用的直接称呼语,如当着自己的爷爷爸爸你叫他们爷爷、爸爸等属于面称称谓语,而没有当着他们的时候我们称为祖父、父等,这就是背称称谓语。
6、官化色彩的淡化。
以前妻子往往叫丈夫,现在叫老公。
二、亲属称谓的泛化1、传统社会中拟亲属称谓习俗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干亲,“干爹、干儿子”或“本家”的“叔、伯”;(2)结义,“桃园三结义”(3)师徒,“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生为父”;(4)官民,“父母官”、“大老爷” (5)主仆,“老爷”“、少爷”、“少奶奶”2、现代社会拟亲属称谓可以称为亲属称谓的泛化,现代社会拟亲属称谓习俗的几种常见情况:(1)邻里、同事,“刘大叔”、“王大婶”、“李大爷”、“刘叔”、“李姨”、“王哥”、(2)朋友、同学,“哥们儿”、“姐们儿”、“爷们儿” (3)陌生人、浅识者,“叔叔”、“阿姨”、“大哥”、“大姐”等;(4)俗称、美称,出租车司机被称为“的哥儿”,打工少女被称为“打工妹”等。
三、称谓语发展的文化理据1、中国家庭结构的改变:今中国家庭规模在缩小,尤其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核心家庭成为家庭结构模式的主流。
2、价值观念的西化:西方个人主义的影响。
以模糊、简单的称呼或直呼其名,追求平等和谐的关系。
3、法律、婚姻制度的影响:按照我国法律的规定,婚姻双方地位平等,反映在语言上就是官化色彩的淡化、夫妻之间称呼平等化。
总结:1、汉语的亲属称谓系统复杂而庞大,与宗法制密切相关;其分类方式繁杂,但无论哪种分类方式都以血缘、婚姻为纽带。
1998~2018年汉语亲属称谓语泛化研究综述
1998~2018年汉语亲属称谓语泛化研究综述亲属称谓在汉语中是人们日常交流中常用的一部分,它们不仅仅用于描述直系亲属关系,还用于表示其他亲密关系,如社会关系、友谊关系等。
20世纪末以来,汉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回顾1998年到2018年间的研究情况,并分析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研究起源于1998年,那年,一篇题为《汉语近代亲属称谓类别的系统变化研究》的论文引发了学术界的重视。
该研究探讨了汉语亲属称谓语在近代的演变过程,例如“舅舅”一词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词义扩展,从而形成了新的称谓类别。
这项研究在其后的许多研究中被广泛引用,并成为泛化研究的开端。
在随后的几年里,研究者在亲属称谓语泛化领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称谓词义的扩展。
例如,研究者发现,一些亲属称谓词如“大伯”、“大姐”等被用于表示非直系亲属关系,并形成了一种社会称谓,用于表示亲密的友谊关系,这种现象是对称谓语义泛化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语料库分析、访谈等。
问卷调查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提供不同的称谓词,研究者可以了解人们对于称谓的理解和使用情况。
语料库分析则是通过收集大规模的语料库数据,分析其中出现的亲属称谓的使用和语义变化。
访谈则可以深入了解个体的使用和认识,并进一步研究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回顾过去的二十年,可以看出泛化研究在汉语亲属称谓语领域的重要性。
通过对过去研究的总结和分析,可以发现以下几个主要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首先,泛化研究揭示了汉语亲属称谓语的灵活性和变化性。
亲属称谓词不仅仅用于描述直系亲属关系,还可以用于称呼其他亲密关系,如朋友、邻居等。
这种现象反映了社会变迁和语言交流的需要。
其次,泛化研究揭示了称谓的社会化趋势。
过去,亲属称谓语主要用于亲属间的称呼,如兄弟姐妹、父母等。
然而,随着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和人际关系的多样化,亲属称谓语逐渐用于表示其他亲密关系,如朋友、同事等。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 论亲属称谓语泛化的原因
论亲属称谓语泛化的原因摘要:亲属称谓语的泛化现象历来备受专家学者的瞩目,本文拟在现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汉语亲属称谓语泛化的原因作深入地分析。
这一泛化现象受到语言内部结构、语用功能、语言经济性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观和人际交往中情感原则泛化等的影响。
关键词:亲属称谓语;泛化;原因The Cause of the Chinese kinship Address TermsGeneralizationAbstractGeneralization of kinship terms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this paper deeply analyses the reason of generalization of kinship terms in chinese ,which 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This generalization phenomenon affected by language internal structure, pragmatic function, economy of language, and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ethics and the generalization of emotional principles in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etc.Keywords: Kinship terms; Generalization; Cause目录引言 (1)一、亲属称谓语泛化概述 (1)二、亲属称谓语泛化的原因 (2)(一)语言本身的影响 (3)1.语言内部结构的影响 (3)2.语用功能的作用 (4)3.语言自身的缺陷 (5)4.语言经济性的影响 (6)(二)社会因素的影响 (7)1.传统文化的伦理观 (7)2.中国传统礼敬观的影响 (8)3.人际交往中情感原则的泛化 (9)结语 (10)参考文献 (11)。
浅谈汉语亲属称谓
语言研究浅谈汉语亲属称谓吴晓梅【摘 要】所谓称谓是指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的特定的身份角色的称呼。
这种称呼一般会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文化内容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了解这种称呼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汉民族文化,有助于从语言中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亲属称谓 简化 泛化人和人在社会中所建立的这种社会网络关系会随着我们所处的位置而改变,也会因时间的不同而不同,因此表示特定身份角色的称谓也会随之改变。
但这种称谓与我们的姓名的称呼有所不同。
我们需要区别姓名和称谓的区别。
一、姓名与称谓的区别姓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称呼”。
我们每个人生下来之后都有姓名,是区别于社会其他成员的符号,比如“李四”,具有区别于社会其他成员“张三,徐二”的功能。
但“李四”这个名字并不包含身份角色的含义。
假设一个女孩生下来就起名为“李小月”,尽管她生下来就担任了在家是女儿的角色,但“李小月”三个字并不能标示出她在家中的这一身份角色。
她长大后要读书,成家,工作,她的身份会变成学生,母亲,医生……等角色。
但她仍然叫“李小月”。
因此,称谓可以随着地位,身份改变,而名字一般都不会变。
所以称谓有别于姓名。
二、称谓的分类称谓根据其人与人之间是否表示亲属关系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大类。
本文主要探讨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是一定的婚姻制度所产生的文化符号。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婚姻制度就有不一样的亲属称谓的体系,中国现代的婚姻制度一夫一妻制,体现了男女平等的社会价值观。
根据这一婚姻制度汉语的亲属称谓可分为三小类:第一,父系亲属称谓,也就是说对父亲这一方亲属的称呼。
父亲一方三代的亲属称谓,如:第一代:父亲的父母称为,祖父祖母;第二代:父亲的同辈称为:伯父(伯母)、叔叔(婶子)、姑姑(姑父);我的同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父亲兄弟的儿女称为:堂兄弟、堂姐妹;父亲姐妹的儿女称为:表兄弟、表姐妹。
第二,母系亲属称谓指对母系一方亲属的称谓如:第一代:外祖父、外祖母;第二代:母亲的同辈称为,舅舅(舅妈)、姨妈(姨夫);第三代: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称为,表兄弟、表姐妹。
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亲属称谓语泛化研究
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亲属称谓语泛化研究李怡岫黑龙江大学摘要:我国文化底蕴丰厚,语言文化更是博大精深。
在现代社会中,亲属称谓语已经成为了我国国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通常情况下,亲属称谓语会应用于非亲属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中,而这也是我国亲属称谓语泛化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当下我国亲属称谓语泛化现象进行研究。
首先,文章对亲属称谓语泛化类型进行详细总结,而后对我国亲属称谓语泛化的特点进行细致研究,最后从社会心理学视角下对我国国内亲属称谓语泛化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亲属称谓;称谓泛化社会心理学主要是对社会中的个体和群体在社会上产生的相互作用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及变化规律,同时又是对个体水平和社会群体水平上对人际关系进行探讨。
亲属称谓泛化通常情况下又被人称之为“亲属称谓的外化”以及亲属称谓的“扩展用法”等。
例如:当人们在进行日常交流过程中经常会运用“大哥/大姐”、“爷爷/奶奶”等亲属称谓对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进行称呼。
当下,随着社会的发展使得我国国民在进行交流中的亲属称谓语泛化的想象不断扩大,这对于我国语言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本文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下对于亲属称谓语泛化的研究有着一定的实际意义。
一、亲属称谓语泛化类型第一种就是直接使用亲属称谓语进行日常交流,这种亲属称谓语泛化类型的比较常见的称谓语有:“爷爷、奶奶、妹妹、弟弟”等。
这一类的称谓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同时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更是十分普遍,这一类泛化用于或好或贬。
例如:社会称呼中的“空姐”、“的哥”、“打工妹”;流行称呼中的“春哥”、“犀利哥”、“奶茶妹妹”等[1]。
第二种就是“阿+”形式而定亲属称谓。
这种称谓最为常见的就是“阿姨”、“阿哥”等。
以“阿姨”为例,这一称谓是对母亲同辈的女性的非亲属关系的称呼,该称谓在当代青少年群体中的应用最多。
同时,“阿姨”这一称呼更是具有着一定的自然和亲切的色彩。
传统豫剧剧目中“亲属称谓名词‘爷”的泛化及原因探讨
征,带有河南方言特色,除了表示“父亲和祖父”的亲
丙:少爷;老爷;官职 + 爷
属称谓外,产生了一系列变体,在形式上表现为 ~ 爷的
丁:神仙类别 + 爷。如:佛爷;土地爷
形式,在意义上不表示亲属称谓,在语法上,类词缀化
和《汉语大字典》相比,传统豫剧剧目中,“爷”类
现象明显,在探讨地域文化方面有其独特贡献。
传统豫剧剧目中,亲属称谓语“爷”的泛化是多种 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客观现实的需要,也有豫剧 创作的需要,同时也是反映民众心理的需要。
一是符合社会称谓语向亲属称谓语借用的客观需要。 汉语言社会称谓语数量、形式繁多,但由于客观现实的 需 要, 人 们 在 实 际 交 往 中, 面 对 交 际 对 象、 交 际 环 境、 交际需求的不同,需要不同的社会称谓语,有可能会面 临社会交际语的短缺,此时,言语主体最简单、最得体 的办法就是借用一个与交际对象年龄相适应的亲属称谓 语称呼对方。艺术来源于生活,在豫剧创作中,为满足 剧中人物交际的需要,为适应被称呼主体的特点和交际 场合,需要大量的社会称谓语,在社会称谓用语不够的 情况下,同样也会转向亲属称谓用语借用,因此亲属称 谓语“爷”在传统豫剧剧目中产生众多的称谓变体,让 这些变体各有自己适应的对象和场合。
三上轿大比年文帝爷开科举,普天下的举子得考期
到:爷,以遮切,俗為父爺字。《篇海类编 · 人物类 · 父 《对花枪》( 指隋文帝 )
部》也提到:“爺,俗呼父為爺。通作耶。”在古代诗歌
大明爷登基来武多文少,普天下修义学派我监工。
中也常常能见到“爷”有“父亲”之义。如:“军书十二 ( 指朱元璋 )
卷, 卷 卷 有 爷 名 ”,“旷 大 劫 来 自 何 罪, 如 今 孤 负 阿 爷
语言学范畴下亲属称谓泛化使用现象刍议
语 言是 一种 文化 现 象 , 和 民族 精 神文 化 密 切 相 关, 任何 一 种 精 神 文 化 都 会 在 语 言 中 留下 痕 迹 J 。 在 中华 民族 漫长 的发 展 历 程 当 中 , 形 成 一 种 以 “自 然 经济 ” 为基 础 的宗 法 制 度 。这种 制 度 强调 血缘 纽 带, 尊卑 有 序 、 长幼有序、 尊 长 特权 、 男尊女卑 , 宗 族
长 幼次 序 。人 们 区分 不 同血缘 关 系 的亲 属 , 要用 不
1 亲属 称谓泛化使用现象的成因
1 . 1 汉 民族 文化 传统 的影 响
同的称 谓去称 呼他 们 。 亲 属称 谓 的泛 化 使 用 , 实 际 上 也 是 儒 家 文 化 “ 温 良恭 让 ” 在 言语 交 际 中“ 礼貌原则” 上 的集 中反
2 0 1 4年 1 2月
蚌埠学院 擎稚
J o u r n a l o f Be n g b u C o l l e g e
De c.2014 Vo 1 . 3, No . 6
第 3卷
第 6期
语 言 学 范 畴 下 亲 属 称 谓 泛 化 使 用 现 象 刍 议
程 菲 菲
( 枣庄学 院 传媒学 院 , 山东 枣庄 2 7 7 1 0 0 )
摘
要: 在 亲属称谓泛化使 用现 象研 究的基础上 , 进一 步探 究其 形成原 因、 交际功 能、 语 用规 则和发展 趋势 。研 究
亲属称谓语姐的泛化形式
亲属称谓语的泛化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指的是将原本
用于特定亲属关系的称谓用于非亲属关系的人际交往中。
在
中文语境下,亲属称谓语“姐”的泛化形式通常出现在以下
几种情境中:
1. 社交场合:在非正式的社交场合,人们有时会用“姐”来称呼不太熟悉的女性,以表示亲近或礼貌。
这种用法通常
出现在职场、社交活动或初次见面的情境中。
2. 娱乐圈:在娱乐圈中,由于工作关系和频繁的合作,“姐”的称谓有时会被用于称呼合作的女艺人,以表示尊重
和亲近。
3. 网络语境:在网络聊天或论坛中,由于缺乏面对面交
流时的非言语线索,“姐”有时会被用作一般性的尊称,不
一定指代年龄或亲属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姐”这个称谓的泛化用法通常还是基于
一定的社会文化和语境的。
在不同的文化和语境下,使用这
个称谓的时机、方式和对象可能都有所不同。
正确、得体地
使用这种语言现象,需要根据具体的社会文化和语境进行判
断和调整。
论汉语亲属称谓语“哥”的泛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论汉语亲属称谓语“哥”的泛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6-09-29T13:49:59.860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6年2月作者:张倩[导读] 由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生活交际的需要,以及近年来网络流行用语的迅速发展,称谓语的使用情况逐渐发生了泛化。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摘要:称谓语是言语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近年来网络用语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称谓词语的使用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现象之一就是亲属称谓使用的泛化现象。
称谓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必需的交际用语,对称谓语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采用分析与归纳的研究方法,试图对亲属称谓语“哥”使用的泛化现象做出简要的定义,总结“哥”泛化的表现形式,并由此分析了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亲属称谓语;“哥”;泛化;形态标记;对外汉语称谓语是人们由于相互间的亲属关系、社会关系及扮演的社会角色等建立起来的一套名称,是人的有层次、有系统的人际关系在语言中的系统反映。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称谓系统也有着很强的等级观念和情感色彩。
然而,由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生活交际的需要,以及近年来网络流行用语的迅速发展,称谓语的使用情况逐渐发生了泛化。
具体说来就是亲属称谓语不单能够用来指称具有亲缘关系的人,同时可以指称非亲属社会成员,也即亲属称谓使用的泛化。
由于亲属称谓语的泛化是汉语亲属称谓系统发展变化的重大表现,对它的研究可以弥补某些称谓语的空缺,不仅如此,汉语称谓语系统也是外国人学习汉语,理解中国文化思维方式的重要突破口。
所以,基于以上原因,本篇论文,选取“哥”为例,侧重写了亲属称谓语“哥”泛化的形态标记以及亲属称谓语“哥”的泛化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些应用。
以下将逐一进行阐述。
一、亲属称谓语及亲属称谓语泛化的概念界定亲属称谓语是指“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属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1],是基于血缘关系之上的亲属成员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和叫法。
汉语亲属称谓及其泛化使用:类型、成因和功能的开题报告
汉语亲属称谓及其泛化使用:类型、成因和功能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亲属称谓是人类社会中广泛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是人际关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使用规则,在社会生活、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早在中国古代,亲属称谓就已经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礼仪、道德、情感等方面的重要表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发展,一些传统的亲属称谓已经逐渐失去了其原本的含义和使用方式,泛化使用的现象逐渐增多,对于汉语亲属称谓的类型、成因和功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本研究主要从类型、成因和功能三个方面入手,对汉语亲属称谓及其泛化使用进行系统的探讨和分析。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类型:本研究将从汉语中亲属称谓的不同类别出发,分析它们的特点及其变化趋势。
不同类型亲属称谓的使用方式和含义的变化,是我们理解称谓的泛化使用现象的重要前提。
2.成因:本研究将从历史、文化、社会等角度,探讨汉语亲属称谓泛化使用的成因和原因。
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对称谓的变化和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3.功能:本研究将分析汉语亲属称谓泛化使用的功能,包括其在社会交往、文化传承、心理认同等方面的作用。
通过分析亲属称谓的使用方式和泛化使用的形成过程,我们将理解这些称谓所具有的深层意义和作用。
三、预期成果及意义本研究预期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1.梳理汉语亲属称谓的类型和演变趋势,探讨称谓的泛化使用现象及其原因。
2.深入探究亲属称谓的使用方式和泛化用法的语言规律,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3.分析亲属称谓泛化使用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等方面的作用,对于丰富我们对汉语社会文化及其变迁的理解有着积极意义。
4.本研究对于深入挖掘汉语文化中的人际关系、心理认同等方面有着积极推动作用,为汉语国际推广和文化传承提供重要基础和方向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文字应用1998年第2期(总第26期)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潘 攀 提要 文章简要描写了现代汉语口语中亲属称谓语泛化的表现,着重分析了泛化的特点及原因。
文章认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普遍遵循亲密和尊敬两条基本原则;泛化的亲属称谓语结构上大都带有泛化的形式标记;泛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特点及传统的文化、人际关系等的影响。
用亲属称谓语称呼非亲属成员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十分普遍的现象,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
郭继懋(1995)、李思敬(1996)、崔希亮(1996)等先生在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的研究中也都注意到了这种现象,但均未作专门、深入的描写分析。
本文拟在学者们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泛化的表现、特点及原因等方面较全面地讨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
一 泛化的表现据我们调查,现代汉语口语中泛化较为定型的亲属称谓语主要有16个。
这些泛化的亲属称谓语在社会交际中,因对象、场合、欲求等的不同,表现为众多的变体。
泛化的亲属称谓语称 呼 对 象变 体(~)爷敬称祖父辈且年纪与祖父相当的男性甲:爷爷、姓+爷爷、姓+大爷;乙:大爷、老大爷、老爷爷;丙:说话人之子女 孙之名+他 她+爷爷(~)奶奶敬称祖母辈且年纪与祖母相当的已婚女性甲:奶奶、夫姓+奶奶、本姓+奶奶①;乙:老奶奶;丙:说话人之子女 孙之名+他 她+奶奶(~)伯敬称父亲辈且年纪比父亲大的男性甲:伯伯、姓+伯伯、姓+伯、姓+大伯;乙:老伯、大伯;丙:伯父(~)叔敬称父亲辈且年纪比父亲小的男性甲:叔叔、姓+叔叔、姓+叔、姓+大叔;乙:老叔、大叔;丙:说话人之子女 孙之名+他 她+叔;丁:职业类名+叔叔伯母敬称母亲辈且年纪与母亲相当的已婚女性伯母(~)妈敬称母亲辈且年纪与母亲相当的已婚女性甲:大妈;乙:本姓+大妈;丙:本姓+妈、本姓+妈妈②(~)娘敬称母亲辈且年纪与母亲相当的已婚女性甲:大娘;乙:本姓+大娘③泛化的亲属称谓语称 呼 对 象变 体(~)婶(儿)敬称母亲辈且年纪比母亲小的已婚女性甲:大婶(儿);乙:夫姓+婶(儿)、夫姓+大婶(儿);丙:说话人之子女 孙之名+他 她+(大)婶(儿)(~)姨敬称母亲辈且年纪与母亲相当的女性甲:阿姨;乙:本姓+姨、本姓+阿姨(~)哥 兄敬称同辈且年纪比自己大 相当的男性甲:大哥、老兄、仁兄;乙:姓+哥 兄、名+哥 兄;丙:大哥哥;丁:哥们儿(~)嫂敬称同辈且年纪比自己大 相当的已婚女性甲:大嫂;乙:夫姓+嫂、夫姓+大嫂(~)姐敬称同辈且年纪比自己大 相当的女性甲:大姐;乙:大姐姐;丙:本姓+大姐、本姓+姐、名+姐;丁:姐们儿(~)兄弟称呼同辈且年纪比自己小的男性甲:兄弟、兄弟们;乙:小兄弟;丙:姓+兄弟、姓+家+兄弟(~)弟称呼同辈且年纪比自己小的男性甲:贤弟;乙:老弟、小老弟;丙:姓+老弟;丁:小弟弟(~)妹称呼同辈且年纪比自己小的女性甲:妹子、大妹子;乙:本姓+家+大妹子;丙:小妹妹(~)姑娘④称呼晚一辈 二辈青少年女性甲:姑娘;乙:小姑娘;丙:姓+姑娘合计 16 74二 泛化的特点亲属称谓语的泛化及泛化的亲属称谓语在实际交际中的使用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并表现出较强的规律性。
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11亲属称谓语的泛化具有选择性。
汉语亲属称谓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内部称谓语多,彼此区别精细,关系复杂,据刘超班先生的研究,汉语现代标准亲属称谓语共363个,其中父系245个,母系65个,妻系44个,夫系9个。
⑤但在现代汉语口语中泛化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较为定型的只有前表所列的16个。
在众多的亲属称谓语中,哪些泛化,哪些不泛化,主要依据亲密和尊敬两条基本原则进行选择。
(1)亲密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严格区分亲属关系的亲疏差别,其基本差序为直系亲于旁系,父系亲于母系、妻系、夫系。
交际中,言语主体运用亲属称谓语称呼非亲属成员的主要欲求之一是通过将非亲属成员纳入亲属关系网以表达亲近之意,因而在选择称谓语时根据被称呼对象的特点尽可能地选择亲属称谓系统中关系最亲近的称谓语。
这一交际心理排除了第一旁系以外的所有旁系亲属称谓语和妻系、夫系所有称谓语及母系的绝大部分称谓语。
前表16个泛化的亲属称谓语中,除“(~)姨”是母系亲属称谓语外,其他15个全部为父系亲属称谓语,其中“(~)爷、(~)奶奶、(~)妈、(~)娘”4个还重属直系亲属称谓语。
正因为如此,所以泛化的亲属称谓语及其变体在实际交际中均表示强烈的亲近意义。
(2)尊敬原则。
如果说亲密原则所支配的是亲属称谓系统不同系别间横向选择的话,那么尊敬原则支配的则是一系别中的纵向选择。
依据亲密原则所选择的直系、父系和第一旁系三个系别的亲属称谓语其数量仍然不少,仅仅父系就有245个。
在直系、父系和第一旁系众多的称谓语中,哪些泛化、哪些不泛化主要依据尊敬原则。
这一原则考虑的主要是言语主体与被称呼对象的辈份和年龄关系。
就辈份看,不同辈份中晚辈对长辈的称谓语泛化,而长辈对晚辈的称谓语一般不泛化。
前表16个泛化的亲属称谓语其中10个(爷、奶奶、伯、叔、伯母、婶(儿)、妈、娘、姨、姑娘)是晚辈对长辈的,其余6个是同辈的,没有一个是长辈对晚辈的。
就年龄看,同辈称谓语中,年幼对年长的称谓语泛化,而年长对年幼的一般不泛化。
前表6个泛化的同辈亲属称谓语,其中3个(哥 兄、嫂、姐)是年幼对年长的,另外3个(兄弟、弟、妹)是年长对年幼的。
从表面数量上看是年幼对年长与年长对年幼两种称谓语平分秋色,但在实际交际中3个年长对年幼的称谓语主要用于从儿、从孙称谓。
如“小弟弟、小妹妹”通常用为成年的言语主体将自己降低一个或两个辈份称呼少年儿童交际对象。
由于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主要是将交际对象当作长辈或同辈年长的亲属来称呼,因而泛化的亲属称谓语普遍都表示明显的尊敬意义。
亲属称谓语泛化的选择除受亲密和尊敬原则的制约外,还受诸如民族心理、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21泛化的亲属称谓语为适应称呼对象的不同特点和交际的不同场合,在实际运用中产生众多的称谓变体。
这些变体在交际中一方面各有自己适应的对象和场合,另一方面称呼同一对象在变体的选择上又有很大的灵活性。
前者如“(~)爷”的7个变体,甲组主要用于称呼熟识对象,乙组主要用于称呼非熟识对象,丙组主要用于年老的言语主体称呼熟识的同辈且多为街坊邻里的男性对象。
后者如一个成年的言语主体称呼一个熟识的同辈且年纪比自己大 相当的已婚女性对象,可根据对象特点和交际场合等情况在“(~)姐”的甲组、丙组,“(~)嫂”的甲组、乙组中自由选择,也可采用从儿或从孙称谓形式在“(~)奶奶”“(~)妈”“(~)婶(儿)”的甲、乙、丙组中选择。
交际中制约各变体适用范围和言语主体对变体选择的因素相当复杂,涉及言语主体与被称呼对象的关系,如熟识不熟识、是不是街坊邻里、感情距离远近;称呼方式,如对称还是叙称、从儿从孙称谓还是普通称谓;被称呼对象的特点,如已婚还是未婚;言语主体的特点,如成年还是未成年;交际场合的特点,如正式庄重还是非正式庄重等诸多方面。
(各变体运用的条件及规则将另有专文讨论。
)31泛化的亲属称谓语各变体结构上大多都带有泛化标记成分。
在我们传统的认识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与非泛化主要是意义上看其指称对象是否是亲属成员,而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这种意义上的差别在绝大多数泛化的变体中都有相应的形式标记成分加以区分。
前表74个变体中,不带泛化标记成分的只有“爷爷、奶奶、伯伯、伯父、伯母、叔叔、姑娘”7个,仅占914%,其余90%以上结构上都带有泛化标记。
如“(~)爷”中“姓+爷爷、大爷、老大爷、老爷爷、说话人之子女 孙之名+他 她+爷爷”等变体的“姓、大、老、说话人之子女 孙之名+他 她”等都是泛化标记成分。
泛化标记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专门的泛化标记,只有“老、大、小、他 她”4个,二是被称呼对象的姓(女性对象包括本姓和夫姓)和名,三是说话人之子女 孙之名。
这些泛化标记的主要作用是区分亲属称谓语与非亲属称谓语,即亲属称谓语前一旦带上这些泛化标记就一律泛化为非亲属称谓语。
41泛化的亲属称谓语的运用就社会成员整体看,具有地域性和阶层性倾向;就社会成员个体看,具有阶段性和条件性倾向。
一般说来,农村地区的泛化比城镇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的居民的泛化比受教育程度高的普遍。
如在乡村向非熟识对象问路,通常是用泛化的亲属称谓语称呼对方,即使是城镇居民来到乡村也是如此。
相反,在城镇向非熟识对象问路,一般是用“同志、师傅、先生、小姐”等通用的社会称谓语称呼对方(少年、儿童言语主体例外),即使是农村居民来到城镇也是如此(通常用“同志、师傅、老师傅”)。
一个社会成员在他整个生活历程中,不同阶段使用泛化的亲属称谓语的情况也是不同的。
前期社会化过程中,即儿童、少年阶段的社会交际中主要使用泛化的亲属称谓语,而进入成年之后,社会称谓语的运用日趋多样化,泛化的亲属称谓语的使用因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而相对减少。
如在正式的社交场合或对上级领导、自己的服务对象等不适合使用泛化的亲属称谓语的环境或对象时,一般都选用其他的社会称谓语。
51在实际交际中,泛化的亲属称谓语很多都有从儿、从孙的称呼方式。
用于从儿、从孙称谓的泛化的亲属称谓语形式上有专门式和借用式两种。
前表各变体中“说话人之子女 孙之名+他 她+亲属称谓语”构成的称谓语都是用作从儿、从孙称谓的专门称谓语。
言语主体降低自己一个或两个辈份比照其子女 孙的口吻临时借用的各种变体都属借用式。
如年老的言语主体比照其孙借用“小弟弟”称呼非熟识的少年、儿童,年老的言语主体比照其子女借用“大姐”或“姓+大姐”称呼中青年女性等均属此种。
无论哪种方式,都是言语主体通过降低自己的辈份以表达对对方尊敬和亲近之意。
三 泛化的原因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
11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传统社会结构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以五伦为本位的家与国“同构”。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家庭不仅是一个生产和经营单位,而且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基础,传统文化中以五伦为核心的一整套伦理规范维系着国与家的秩序,并规范人们的行为。
“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
五伦之中,父子、夫妇、昆弟三伦属于家庭,其余二伦由家庭三伦扩展而来。
上下关系由父子一伦扩展为君臣一伦,左右关系、前后关系由夫妇、昆弟二伦衍为朋友一伦,其他一些群体关系都以五伦为基础延伸为各种上下关系、左右关系、前后关系,并且这些关系均以“亲亲”之情为纽带:“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
”(《中庸》)这种社会结构和文化,使国家政治伦理化,社会组织畸形萎缩,家庭畸形发展,家庭执行着国家的职能,个人直接赖以生存的群体是家庭而不是社会,因而个人长期为家庭观念所束缚,把社会当作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