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宋明儒学》教案(新人教必修3)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精品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精品教学设计《宋明理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宋明理学》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三部分,理论强,涉及到哲学基本观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以及认识论,无疑对学生和教师都是一种挑战,而且,宋明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最近几年高考题目不断出现,重要性已经很明显,“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二、学情分析学生基础薄弱,分层次教学非常必要,所以,设计既照顾重点班的学生,又考虑到普通和艺术班的学生,尽可能地降低难度,让学生掌握本知识点。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熟悉理学产生的原因和主要理学家及其观点,记忆理学的代表性语录,准确解释理学一词及其由来。
2、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3、分析宋明理学在压抑、扼杀知识分子自然欲求方面的影响,以及对中国人的个性、道德形成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设问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设问,不断的将问题引向深入2、充分运用课文中的材料及课后的解析与探究中的材料,提炼其观点,理解宋明理学的内容,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3、因宋明理学主要吸收了佛教和道教合理的内容为我所用,面对学生对宗教知识的缺乏,必须讲清两种宗教在我国出现的原因及对文化格局的影响,以便理解理学出现的原因及内容。
4、以生活来走进历史,以身边浅显的生活经历来破解理学深奥复杂的理论,让学生来参与其中。
5、理学的影响则采取课前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课上分组辩论的形式来解决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珍视儒家文化讲求浩然之气的传统,注重人的道德品质的修养,也注重宇宙社会和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培养学生注重气节操守,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使命感。
2、辨证的看待传统文化教学重点:三教合一、程朱理学的内容、地位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和地位。
教学难点:理学和心学的异同;理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用PPT展示如下图与文]温家宝总理2019年9月出访欧洲前夕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曾引用张载(横渠先生)的这四句话来表达心声。
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 人民版必修3

宋明理学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2)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反过来又会影响社会存在;(3)理解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正确看待和评价各个时期儒学的历史地位;(4)通过对历史上儒学的发展变化的有关知识的掌握,了解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规律,探究宋明理学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
2、过程与方法:(1)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2)了解思想观点,观察儒学发展变化,分析其历史地位和价值;并联系相关知识,比较综合归纳、探究历史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三教并重局面的出现,反应了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反应了维护互补的重要性;(2)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认识这是中国儒学的一大进步;(3)心学的出现既反应了理学的发展,也说明了理学的不足,新的思想萌芽呼之欲出;(4)援引一些对宋明理学评价的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教学重难点重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思想内容难点:正确评价宋明理学教学内容导入《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宗教的兴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2.为什么汉代儒学刚刚确立了正统地位,汉以后人们对佛教的兴趣日增?一、三教合一:(儒、佛、道三教合归儒)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即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遵道”。
(1)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①佛教的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和扶持。
他们将佛教作为巩固统治,麻痹和奴役劳动人民的精神武器;其次是社会矛盾的尖锐。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教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三 宋明理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要注重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初步形成对国家、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人生理想。
重点和难点重点和难点●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理解。
导入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又称新儒学。
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7.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人。
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人。
讲授新课一、理学出现的背景一、理学出现的背景1.儒学面临的困境:汉末至唐末五代,儒学的统治地位不断遭到挑战和削弱。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3《宋明理学》参考教案2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8.下列言论不符合宋明理学思想观点的是()
A.“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
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9.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发展了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对朱熹新儒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D.只有对别人尊敬才能真正理解“仁”
11.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说明孔子提倡()
A.要体贴他人
B.应贵践有序
C.行政为本
D.人际关系要和谐
12.“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潜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警告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反映董仲舒的()
3.理学思想深奥,教学不要过多引导学生深掘宋明理学的精神内涵,可指导学生多阅读一些浅显的文字材料,以此弄清楚理学的内含。
4.援引一些对宋明理学评价的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教学重点】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教学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15.下列有关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B.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C.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D.是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哲学的主流
16.关于理学的演变,不正确的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教学教案设计

探寻·传递——宋明理学的精神价值◆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列举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正确看待和评价宋明理学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分析其历史地位和价值;并联系相关知识,比较综合归纳、探究历史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教并重局面的出现,认识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对宋明理学简单评价,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程朱理学的内容、地位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和地位。
二、教学难点:理学和心学的异同;对宋明理学的评价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由《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提问学生孔子的相关事迹,引出孔子创立儒学。
梳理在宋明以前儒学的发展线索:我们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从此儒学便深入中国人的骨髓与血液,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
历史的长河滚滚而流,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儒学的权威会不会受到挑战呢?答案是肯定的!儒学的信徒们是如何应对挑战的呢?儒学又如何保持它的主流地位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学说!儒学之所以能够保持它在中国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儒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思想体系。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宋明理学阶段。
理学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什么是理学?他们的主张有哪些?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宋明理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寻和传递理学的精神价值。
【讲授新课】(一)宋明理学的内涵:学生从课本上找出理学含义: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1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优质课教案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1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2b497cd19e8b8f67c1cb95d.png)
第3课《宋明》【教案】【三维目】1、知识与能力(1)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儒面临挑战,儒家提出“三教合一”主张。
同时,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使儒在融合中得到发展。
(2)儒在两宋时期汲取了佛、道教义有益的内容,形成,完成了论、思辨的过程,进入发展的新阶段,这其中“二程一朱”起了决定作用。
(3)儒到明朝中期最终发展为心,它受佛教禅宗影响较大,变的客观唯心主义而为主观唯心主义。
2、过程与方法1、过程:把探究习引入课堂,根据生认知规律,发现问题→探究式解决问题→拓展问题,促进生积极思考,从而培养生的创新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提高生历史素养。
2、方法:①布置生分组探究,通过图书馆、阅览室、互联在课下完成课本背景知识的认知,内容包括:佛、道教的兴起、二程、朱熹、陆九渊和王阳明等人的生平及主张。
②课堂设置启发性思考题,鼓励生讨论、争鸣,在探究中加深认识与感悟。
③提取宋明代表人物的诗词、名言,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归纳,进一步使生认识思想发展的规律。
④教师驾驭课堂,积极引导,并为生提供背景知识介绍,名词解释等服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儒发展演变的分析,培养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意识,关注社会进步,培养坚强意志,树立、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和不断追求真的精神。
(2)三教合一的局面出现,反映了不同文之间可以相互补充,说明中国文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也说明不管外文还是中国文,都必须与中国国情结合才能生根成长。
(3)宋明以明心见性之空言扼杀知识分子的自然欲求,但它对中国人的个性、道德的形成也有积极影响。
【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并分析程朱和陆王心的主要思想。
2、难点:解与心的主要内涵,辨析其精华与糟粕。
评价其历史影响。
【教过程】导入新课:用两张好像风马牛不相及的图片:明治天皇、王阳明,及梁启超的一句话:“日本维新之治,心之为用也”。
生十分好奇。
材料: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优秀教学案例

2.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入理解宋明理学的要义,提高课堂参与度。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课件、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强他们对宋明理学的直观感受。
4.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通过撰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等方式,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认知和分析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宋明理学的主要观点进行阐述和评价。
3.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儒家思想,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4.培养学生运用文献资料、课堂讨论等方法,对宋明理学进行深入研究,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2.同伴评价:组织学生开展同伴评价,相互指出优点和不足,促进他们的共同成长。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宋代社会背景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宋代的历史背景,为学生学习宋明理学奠定基础。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怎样的时期吗?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宋明理学。
(二)讲授新知
1.朱熹的理学思想
a.教师简要介绍朱熹的生平事迹,突出其在宋明理学中的地位。
b.讲解朱熹的理学核心观念,如“格物致知”、“诚信为本”等。
c.通过实例分析,阐述朱熹理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此外,本案例注重实用性,教师将引导学生关注宋明理学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如诚信、道德、修养等方面,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在此基础上,运用教育专业用词,以人性化的语言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历史学科的魅力。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教案(00001)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教案(1)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由于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所以如何从哲学本体论上论证儒家思想的正当性与必然性成为儒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孟子从“四端”说出发,对儒家的性善论作了论证,荀子则从性伪说出发对性恶论作了论证,董仲舒把儒家道德嫁接在讲究阴阳家的世界观上,对儒学作了谶纬神学式的论证。
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样论证要么是“不备”(不够充分,如孟子),要么是“不明”(混乱不清或者错误,如荀子与扬雄),而董氏谶纬神学化的论证更是粗浅,不值一论。
(2)儒学危机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
2、唐末五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出现社会伦理纲常失序,道德混乱的局面,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稳定和巩固。
(1)政权更迭频繁(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君权神授”受到冲击,“君为臣纲”无法体现。
(“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耳。
”)(2)道德失范,伦理纲常沦落。
(统治者带坏社会风气,如唐太宗、高宗、玄宗)(3)文化沦丧,导致知识分子信仰坍塌,丧失气节。
(如五代的儒生冯道就是谁给利益,就为谁服务。
没有一点气节,毒害社会风气。
)在这种情况下,理学家要求正君心,正民心。
3、宋代儒学复兴运动唐代韩愈复兴儒学运动(1)政治思想上:反对佛教,复兴儒学。
(2)文学上:古文运动。
宋代儒学家掀起儒学复兴运动,理学产生。
宋代儒学复兴的原因(1)两宋时期,中央集权加强,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者思想以适应维护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
(2)魏晋以来,儒佛道三教趋于融合,儒教吸收了佛道的有益成分,发展为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儒学体系。
(将孔子旧体系中不能从世界本原解释的缺陷弥补。
)(3)宋代“重文轻武”的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激励了学者们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的热情,学术活跃。
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吸取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使文人受到重视,社会地位空前提升,激发其社会责任心,以天下为己任。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宋明理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阶段宋明时期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兴起和发展、影响以及重要的代表人物,共分三个部分:宋明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和评价。
学生分析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认识历史的能力,但由于本课理论水平较高,较多概念理解难度较大,加上学生对宋明理学了解较少,因而学习有一定困难。
因此引导学生课前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如上网搜索资料、查阅相关思想哲学书籍、根据老师事先布置的教学问题去预习,这对本课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三教合一的历史背景理学程朱理学理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四书章句集注》陆王心学发明本心致良知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二、能力与方法1、识记三教合一的表现、宋明理学两大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2、理解理学兴起的背景、理学的概念、格物致知的含义、理学所反映的哲学思想。
3、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关于世界本原的看法、求理方法的异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比较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及其发展脉络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正确认识宋明理学及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2、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来分析宋明儒学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分析宋明理学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形成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
3、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尤其是宋明理学博大精深思想体系,了解中国古代的优秀思想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重要主张难点:宋代理学兴起的背景、程朱理学的哲学思想、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10-11学年高中历史 1.3《宋明理学》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宋明理学教案【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接触过;宋明理学内容包含了哲学层面的内容,学生在政治课中还尚未学到,无法提供跨学科的知识资源;宋明理学大家的著作晦涩难懂;基于年龄特点,学生对于宋明理学难以用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把握和取舍;学生对本课的第一印象就是枯燥乏味,从而降低了对本课的期待。
【课前思考】宋代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
在预习中,结合所学内容思考: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有哪些?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宋明理学?【本课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搜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加深对宋明理学发展过程的认识;充分利用图片、文字、视频的资料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参与课堂讨论,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难点突破】宋明理学产生于发展的各阶段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史本课重点,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宋明理学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导入:播放视频教师小结:中国人从咿呀学语到白发苍苍,从修身养性到跻身仕途,一生都离不开儒家经典。
儒家思想从孔子到董仲舒再到朱熹,经历了产生、改造、复兴的过程,这一系列过程使儒家思想渗入到每一个中国人骨髓血液与潜意识中,而且对当代每一个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影响。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宋明理学教案

探究问题:
1.宋明理学的特点
①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②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无论是理学哲学各种各样的本体论、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即这一理论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2)“朱子学”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①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②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变的。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3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3一、 教学目标三教合一局面的出现,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反映了维护互补的重要性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课时安排1课时。
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基本内容。
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变化: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宋朝的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心学。
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发展到“理学”和“心学”,一方面反映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学,也有一种自我调节、适应时代的本能,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衰落,不断发展完善和走向极端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促进或阻碍作用。
中学生对了解掌握历史上各种文化思想,有比较大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充分准备,精心设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努力提高教学效益。
本课引言是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的。
图片是一幅庐山白鹿洞书院的照片。
文字内容重点指出,南宋时的大儒朱熹与其主要论敌陆九渊800多年前在此的一场学术报告会,这是中国儒学史上的一次盛会,由此引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学的新发展──“理学”新体系的出现和形成。
第一目“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材阐释了进入封建社会中期以来,儒学与佛教、道教的相互影响和融合,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
教材首先概要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面临的严重挑战,但中国儒学以它顽强的生命力,兼收并蓄,开创了新局面。
接着,教材重点叙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儒学进入了一个更加辉煌的时期。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建议教学教师先请学生回答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然后对以上问题进行归纳概括,接着介绍儒、佛、道三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情况。
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一单元3课 宋明理学教案1牛老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目标1.阅读教材,识记汉初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和汉武帝“有为”的具体表现、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汉武帝尊儒的主要措施。
2.依据教材及导学案中的材料,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分析从汉初“无为”到汉武帝“有为”的时代背景;依据董仲舒“春秋大一统”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思想主张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与影响;理解汉武帝尊儒措施的影响;初步感悟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与封建统治者之间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学法指导1.依据客观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制定不同的统治政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大政方针的制定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因此统治者采用适应当时历史发展需要的思想理论也是必然的。
2.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辨证地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重点难点1.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2.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自制“导学案”。
教学方法以“四导一评”教学模式为主,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有机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务。
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请问:春秋战国到秦朝,统治者最喜欢什么样的思想?汉朝统治者又喜欢什么样的思想?为什么?引导:春秋战国到秦朝,统治者喜欢法家思想;汉初统治者推崇的道家(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汉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高中历史 宋明理学教案 人民版必修3-人民版高二必修3历史教案

宋明理学自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占据了统治地位。
但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一、背景:儒学的危机(老教师遇到了新问题)首先我们要到儒学本身去寻找答案。
请大家回顾一下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天人感应)?请概述他的人伦道德标准是什么?(三纲五常)我们再来看唐代儒学大师韩愈用什么方式让大家遵守纲常? 如果说中国是个大课堂,汉代以来儒家一直是这个课堂里最权威的老师。
但同学们慢慢感到这个老师就会一招,就是打着老天爷的旗号吓唬人。
1、汉唐儒学,无法控制人心到魏晋南北朝,中国的大课堂里来了两个新老师——佛教、道教。
东汉时期,明帝遣使西域拜求佛法,为铭记佛教传入之功,修建了这座白马寺。
与孤零零的白马相比,北魏时期的龙门石窟的气魄已大不相同,历经几百年营建,石窟佛像达到十万多尊。
气势恢弘的龙门石窟可以说是魏晋时期佛教盛行的写照和缩影。
在外来佛教传入的同时,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也在东汉时期形成。
东汉末年,神仙方士之说、阴阳五行之学与道家学说的某些部分杂揉起来,形成了道教。
哪位同学简要介绍一下佛教和道教的主要教义?佛教主要讲求因果报应,生死轮回;道教讲求修炼养生,长生不老。
这二者之间有着什么明显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呢?佛教把希望寄托在来生,而道教则希望这一辈子永远延续下去。
他们的相同之处是都对现实生活不太关注。
结合佛、道的基本教义和时代特征,请思考为什么这两种宗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迅速传播呢?魏晋时期国家分裂,战乱不休,人民生活动荡不安,需要从宗教中寻找心理安慰。
佛、道的传播不仅顺应了普通人心理的需求,还从哪些方面满足了统治者的需要? 在魏晋这样的混乱时期当统治者没有一个省心的,也得需要心理安慰吧?(大家都笑了,这倒是平常没有想到的。
)当人们沉醉在宗教里的时候,就没有心思犯上作乱了,有利于维护他们的统治。
看来,佛、道两位新老师,既能抚慰白马寺 龙门石窟梁武帝 佛道盛行的缩影──另类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自幼饱读儒家经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课宋明理学
【课前思考】
宋代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
在预习中,结合所学内容思考: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
【本课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
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4.【重难点突破】
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
在学习中,首先要分析清楚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理学产生后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出的思想特征。
在整体把握理学发展脉络基础之上,加深对各个发展阶段的认识。
另外,还要结合相关资料分析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其代表人物的思想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理学的基本特征。
再与此前已归纳的儒学的基本特征相比较,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趋势的了解。
课时及教案数:一课时。
第13教案
【教学过程】
导课:1、请问儒学是怎么样兴起的呢?
2、儒学是怎么样成为正统思想的?
推进新课:一、理学出现的背景
1.儒学面临的困境:汉末至唐末五代,儒学的统治地位不断遭到挑战和削弱
原因:①社会动荡,军事割据和混战,冲击儒家构建的一套政治和伦理方面的统治秩序。
②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冲击(同时又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2.唐朝中后期,韩愈和李翱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儒学的复兴和理学的创立的先声。
①韩愈: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何渭“道统”?“道统”观念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自唐代韩愈明确提出道统说以来,儒家学者在思考儒家与佛、道两家的关系时,道统一直起着明确自我归属的作用。
在儒家内部,道统则起着划分学术与学派界线的作用。
道统思想是儒学发展的一个内部动力,同时又对儒学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②李翱: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3.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促使士大夫掀起一场儒学复兴运动,为理学的创立奠定基础。
(1)主张:①推崇尊王攘夷,认为唐朝政治的弊端是不尊重儒家的纲常伦理,把政治失败归结为思想的迷乱。
②:主张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③:文化上;强调“华夷之变”,将佛教和道教视为夷狄之教。
(为复兴儒学创造条件)
(2)影响:①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士气随之大变,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②理学应运而生。
二、理学的产生发展
(一)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1.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2.基本思想特征: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
3.北宋五子各自的主张
(1)周敦颐
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建构了包括万物、人类和道德等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2)邵雍
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周敦颐和邵雍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3)张载
①张载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
②有人认为他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③在理论上,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4)“二程”
①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从而使理学获得了理论的典型形态。
②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仁者不但能化韧于无形,而且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就是“孔颜之乐”。
(二)理学的成熟
1.代表人物:朱熹
2.理论来源;二程+张载
3.主张和成就:
(1)理气关系论:①理先于气②理离不开气③万物皆有理,这就是太极(唯心论)(2)理学的修养论:
①以本体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②区分教育的两个阶段:小学和大学,强调学习积累、循序渐进。
③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④仁者境界不仅是追求精神自由,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3)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4)为《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
3.影响:(1)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仅次于孔孟
(2)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3)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三)理学的发展——心学
1.心学的基本特征:(1)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2)主张,扫除细枝末节,直奔主题。
2.陆九渊——“发明本心”
(1)陆九渊,号象山居士,南宋人,是心学的开创者。
(2)思想:①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
他不是用逻辑的思辨来论证这个命题,而是用自己的体验来予以印证。
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定信念。
因此,他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这叫“先立乎其大者”。
②他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
(3)影响:陆九渊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3.王守仁——“致良知”
(1)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人。
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2)思想:
①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②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
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4.意义:(1)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
(2)理学的重心转向了在儒家信仰支配下的生命实践
思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相同点:①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②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不同点:①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②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
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作业:1课后自我测评题。
2、《名师一号》相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