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说远方的故事——读《关于他人的痛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摄影——述说远方的故事
2015年叙利亚3岁难民“沉睡”海滩的一张照片,一下子把欧洲的难民危机带到世界人民眼前,英国、奥地利、德国、加拿大、阿根廷等多国相继表示将允许更多难民入境;1993年《饥饿的苏丹》把内战中苏丹的苦难转播给全世界,引起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有人把这两张照片放在一起,配上文字“Still the same?”“Still the same.”相同吗?无论从相片的主人公的遭遇还是相片想表达的意图来说都很相似,但这些都无法消解这两张照片的意义。战争带来的苦难、悲痛往往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而更为可贵的是在看到他人的悲痛时观众心中的共情和悲悯。摄影记者相信这样一颗悲悯之心,并愿意为之去往第一现场,把这些故事带到人们的眼前。这也是我所理解的新闻摄影的内涵,述说远方的故事,或者更聚焦一点,是述说远方的苦难。
苏珊·桑塔格的《关于他人的痛苦》一书的主题是战争,讲述的是远方的苦难如何以照片的形式被记录、被解读、被使用。在书中桑塔格谈到很多,例如照片是否能反映真实,因为它们是在摄影家的意图下产生、被利用它的各种群体赋予文字说明和意义解读;照片记录的苦痛记忆能否产生预期的效果,因为在一些人不过是以猎奇的心态冷观,或者当过多的苦难影像呈现在人们眼前,迟早会令人厌倦和麻木。因此,也有译本将“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译为“旁观他人的痛苦”、“审视他人的痛苦”,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被苦难刺痛,然后选择闭上眼,或者发出一声哀叹,继续一头扎入生活之中。眼前的苦痛总是比远方的苦痛更显著。尽管如此,桑塔格提出合理、有效的反思,但同样提供了对这些反思的质疑。
首先,影像打破了时空的距离,让共情更有可能发生。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原子,哪怕知道我们每眨一次眼睛就有1.8个生命消逝、4个新生命诞生,也并不会产生任何的波澜。可当这些数字背后有了真实的影像、鲜活的故事时,我们却很难不为之所动。桑塔格说:“相机是历史的眼睛。”当快门按下的那一刻,被定格的那一瞬间就成为了人们记忆的一部分。摄影师的镜头对准的地方,对于人们关注什么、注意到哪些危机和灾难、如何去评判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时,新闻摄影是带有使命感的,摄影师对于苦难的关注“让人们扩大意识,知道我们与别人共享的世界上存在着人性邪恶造成的无穷苦难,这本身似乎就是一种善。”如果说当年如芬顿这样的官方委派记者在克里米亚战场上拍摄的照片还只是为了营造一些战争的正面形象的话,更多身份、立场的摄影家到达战争前线拍摄促成了该状况的改变。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大量关于越南战场的照片越发变成残酷现实的真实记录。对于战争苦难的反映引发人们的关注和反思,最终掀起反战的浪潮,加速战争的结束。摄影爱好者刘拓去了150个世界遗产,其中包括位于阿富汗的贾姆宣礼塔、伊拉克的伊什塔尔门、泰西封的薄砖拱券这样一些受到军事管制的遗址,说不定哪一天这些遗址就从世界上永远地消失了。而照片借助大众媒体呈现在世人眼前,作为留给未来的礼物。
当我们认识到照片可能隐藏着虚假的风险或者被曲解的可能性时,我们对待它的态度也更为谨慎。第58届荷赛的当代热点类组照一等奖、Giovanni Troilo拍摄的《欧洲黑暗之心》因造假被取消了获奖资格,在“后真相”时代,揭穿一组照片、获得真相是相对简单的。这组照片因违反真实性和摄影家的职业道德信任原则而被取消了荣誉,但照片映射出的比利时南部这个衰退的城市沙勒罗伊却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工业制造业驱动乏力、工厂关门、失业率上升、犯罪率上升等现实问题让这个城市陷入衰颓。照片的使用者带有私利的考量和各种各样的目的性,但照片本身仍是部分真相的反映。正如李普曼所说:“新闻首先不是社会状况的一面镜子,而是一种突出的事实的报道。”这部分被照亮的黑暗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仍有着重要意义。
而即使是提出“照片创造了多少同情,也就使多少同情萎缩”的桑塔格,也反问自己说,是这样吗?并没有证据表明照片的影像在不断递减,观奇文化在消解照片的道德力量。1957
年第一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举办以来,从来没有减弱对战灾难的持续关注。第59届荷赛的突发新闻类单幅一等奖颁给了Warren Richardson的《新生的希望》,一名男子正将怀中的婴儿送过匈牙利和塞尔维亚边境阻挡难民的铁丝网,照片的质量并不高,却令目之者为其动容。这些照片提醒着我们,尽管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在和平之中度过了几十年,但战争从未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就像我们所认同的荷赛的意义——“永远要对人类自身的困境发声”。
但是我又不愿仅仅将摄影局限在苦难之中,而更愿意称之为述说远方的故事。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打破隔膜,消解距离。摄影记者的镜头会记录下1971年联合国大会上乔冠华的仰天大笑,也会走进农村拍下乡村小学中苏明娟对读书的渴望;会捕捉出国参赛的运动员们无数汗水换来的高光时刻,也会跟随在外打工的游子回到故乡……无数的影像汇聚起来,勾勒出我们对时代的认知与记忆,记录着时代的改变也改变着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