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与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文的短句与标点的妙招
文言文的短句与标点的妙招文言文的短句与标点的妙招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的短句与标点的妙招,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言文的短句与标点的妙招1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
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
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
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2)看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
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
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
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3)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
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4)据排偶,定句读。
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6)对话、引文定句读。
如何将汉语翻译成文言文
如何将汉语翻译成文言文
对于将汉语翻译成文言文的方法,有以下几个要点可以考虑:
一、了解文言文的特点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字书面语言,与现代汉语有着一定的差异。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熟悉文言文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以确
保翻译结果符合文言文的要求。
二、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在将汉语翻译成文言文时,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翻译方法:
1. 逐字逐句翻译。
这是比较直接的翻译方式,将汉语的每个字、每
个句子都对应翻译成文言文中的相应字词和句式。
2. 意译加标点。
有时候为了更好地传达汉语的含义,可以进行适度
的意译,并在文言文中加入相应的标点符号来呈现句子结构和语气。
3. 调整语序和词汇。
汉语和文言文的语序和词汇使用有所差异,可
以根据需要调整语序,选用更符合文言文特点的词汇。
三、注意翻译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文言文翻译不仅要保持准确,还需要考虑翻译后的文言文是否符合
情境和语境的要求。
要注意用词的得体性、句子的通顺性,避免生僻
字和复杂句式的使用,以确保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翻译结果。
四、参考文言文经典作品
为了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特点,可以参考一些文言文经典作品。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学习到文言文的用词和句式,为翻译提供参考。
在进行汉语到文言文的翻译时,需要耐心和细致地进行,同时储备丰富的汉语和文言文知识将会非常有帮助。
通过学习和练习,逐渐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就能够更加准确地将汉语翻译成文言文,丰富文言文的传承和应用。
文言断句、翻译
一.文言文断句技巧文言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
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的停顿,不必苦思。
断句加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方法如下⑴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接结果。
例如: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资治通鉴》⑵借助虚词断句文言文中的虚词用法较多。
如“盖”“夫”“其”等发语词常放在句首,“耳”“乎”“哉”“焉”“也”“耶”等语气词常放在句尾,“之”“以”“则”“而”等助词、连词、介词常放在句子中,掌握了这些词的用法,会更好地帮助我们断句。
﹙曰后往往加冒号;“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面加句号;“哉”字后面跟感叹;“也”、“者”表停顿或句或逗看情况。
﹚如: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从句意看,这段文字是使者与赵威后的对话。
威后的对话中有三个相同的结构,都是“耶”字煞尾,它是表疑问的,故应用问号。
在第二个“曰”字后的引文中,“岂”是表反问的副词,应放在句首,和后边的“乎”照应,构成“岂------乎”句式,“岂”前应断开。
因此,全句可断为: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⑶借助成份断句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如: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句中动词有“次、震动、惧、战、遣、为”等,然后以动词为中心,弄清句子结构,“次”的主语是“诸葛亮”,补语是“渭滨”;“震动”的主语是“关中”;“惧”的主语是“魏明帝”,宾语是“晋宣王战”;“遣”的主语也是“魏明帝”,宾语是“辛毗”,而“辛毗”又是“为军师”的主语。
文言文翻译句子标点变化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曰:“学习之后,时常复习,岂不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岂不欢愉?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岂不是君子?”句点变化分析:1. 句子结构变化在原文中,“子曰”是句子的开头,表示孔子在说话。
而在翻译中,为了使句子更加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将“子曰”翻译为“孔子曰”,将主语提前,使句子结构更加清晰。
2. 句子语气变化原文中的三个问句,分别表达了愉悦、欢愉和赞许的语气。
在翻译时,将这三个问句分别翻译为“岂不快乐”、“岂不欢愉”和“岂不是君子”,既保留了原句的语气,又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3. 句子标点符号变化原文中使用了逗号和句号,而翻译时则根据现代汉语的标点规则进行了调整。
具体变化如下:(1)逗号变化原文中的逗号用于分隔句子中的并列成分,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学而时习之”和“不亦说乎?”两个部分。
在翻译时,为了使句子更加流畅,将逗号改为顿号。
(2)句号变化原文中的句号用于结束句子,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的“人不知而不愠”和“不亦君子乎?”两个部分。
在翻译时,为了使句子更加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将句号改为问号。
4. 句子增减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句子更加通顺,对原文进行了一定的增减。
例如,在“人不知而不愠”这句话中,翻译时添加了“别人不了解自己”这一部分,使句子更加完整。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句子的标点变化主要体现在句子结构、语气、标点符号和增减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变化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并将其转化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以下是对原文的进一步翻译和标点变化分析: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曰:“学习之后,时常复习,岂不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岂不欢愉?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岂不是君子?”(1)原文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逗号改为顿号,使句子更加通顺。
文言文翻译之六字诀
2019/8/29
23
例1: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 乐?”曰:“不若与人。” 添加主语
译文:(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 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 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回答 说:“(一个人欣赏音乐)不如和别 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2019/8/29
添加宾语 24
例2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 更刀,折也。
服从,其次再也没有什么比严厉的法令更好了。
② 水性懦弱,人民就轻视它玩弄它,就有很
多人死于水,所以采用宽和的政策很难。
2019/8/29
44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2019年广东高考题) ①【原文】: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翻译】: (狐狸)只是用浓墨洒成大黑点,(弄得)满终都是。郭生 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但:只是,仅仅) ②【原文】: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 【翻译】:郭生因此感激狐狸,常常置办(美味的)饭菜,供给狐狸吃喝。 (德:感激,感恩)
2019/8/29
41
③为了增强语势而用繁笔、渲染、 铺陈手法的句子,译时要凝缩。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 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译文:(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 海的雄心。
2019/8/29
42
文言文翻译实战训练
(一)①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 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 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 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不适用, 非所以为器也;不为之容,其亦若是乎?否也。 ②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专 有名词, 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 地名、人名、朝代名、器物 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第十讲——文言文断句与翻译
3、寻找标志,辅助断句。
1、代名词 2、找虚词 3、察对话 4、辨句式
同学们给文言文标点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注上标点,看完了, 也就标完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却又无法改正。其实这 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因此,在给文言断句时,有四个环节。
①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此时切勿动手标点,如一遍读 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②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 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 的地方断开来。
辰 辰
文 言 文
老财主立字据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以 (小组合作) 从财主的角度怎么断句? 从先生的角度怎么断句?
曾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这 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 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理解为“ ”欣然签字。哪 知吃第一顿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好了 ‘ ’ 吗?”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
③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 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④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予以推断。
代名词
1、代名词:古人有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 文体名称等。 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常见代词基本有下面三种: ⑴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 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 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 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若遇到这些情况要做停顿。如: (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2)捕蛇者/说。(3)陋室/铭。 (4)爱莲/说。(5)出师/表。(6)马/说。(7)汉/丞相/诸葛/武侯祠。
经典文言文及翻译法则
经典文言文及翻译法则经典文言文及翻译法则1、加字法。
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如:例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译: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2、替换法。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
如:例2将兵与备并力逆操。
(《赤壁之战》)“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逆”换成“迎战”。
3、拆分法。
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或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翻译的时候就要使用拆分法。
如:例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
4、补充法。
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
如:例4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促织》)“以一头进”前省略了主语“华阴令”,“试使斗”前省略了“上官”,“才”前省略了“促织”,“责”后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要补上再翻译。
5、转述法。
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
如:例5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五人墓碑记》)“缙绅”是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这里是借代用法,译为“做官的人”。
6、保留法。
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
如:例6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这里除了“予”“除”之外,都可保留。
7、删略法。
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
如:例7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出来。
例8张良曰:“谨诺。
”(《赤壁之战》)句中的“谨”表谦称,也可删去不译。
8、调序法。
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常构成倒装句,应调整成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句序后再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文言文是指汉语中的古代文学语言。
对于学习文言文的人来说,熟练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一、翻译原则1. 信、达原则文言文翻译需要遵循信、达原则。
即在保证译文准确、通顺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持原文意思和风格的完整性和质感。
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原文语境、背景和文化背景,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恰当性。
2. 知行合一原则文言文的翻译需要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
即翻译者需要在深入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表达,使译文准确、流畅、通顺、文雅。
译文应该符合古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习惯,达到表意和表达方式上的最佳组合。
3. 立意平衡原则文言文翻译还需要遵循立意平衡原则。
即翻译作品的意象、主题、节奏等方面应与原作达到相对的平衡,使译作在传达原作思想的同时,保持语言的美感和准确性。
二、翻译方法1. 理解文意,准确表达首先,翻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意思和背景,理解原文的语法特点、语义、修辞等方面。
根据原文的情境、主题和语言表达习惯等,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和词汇,准确表达原文的含义和情感。
2. 辩证处理对于一些翻译困难的句子,翻译者需要辩证处理,根据上下文、文化背景、修辞手法和语法结构等,进行合理的翻译。
如“夫”、“则”、“乃”等助词的处理,需要注意上下文的语境,合理理解原文的意思。
3. 考虑文化背景文言文作为古代语言,涉及到许多文化和历史背景。
因此,在翻译文言文作品时,需要考虑文化背景,考虑到原文所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习惯,尽可能还原原文的文化内涵。
4. 重点突出在文言文翻译中,有些文言句子比较复杂,其中的重点可能没有在句首或者句中体现。
这时候,翻译者需要将重点突出,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的含义。
5. 注意修辞手法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语言,修辞手法在其表达中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在翻译文言文作品时,要注意原文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反语等,合情合理地运用对应的语言修辞手法来表达。
文言文翻译与标点
那么 , 怎样对文言文进行标点
和翻译 ? 首先 要对 课 文进 行 通览 , 解 理 它 的大 意 是 什 么 。 一 遍 不 行 、 两 遍 、 遍不行 、 遍 , 前顾后 , 两 三 思 仔 细揣 摩 , 究 其 意 , 样 有 利 于 正 深 这
—
皮不存在了, 毛将往哪里
附着 。 当 “ ” 句 子 中表 示 偏 正 关 而 在
・
算, 能够守住 他们 的 国土 , 坚持正
2 .7 期 1.
教学研究
如何 有效发挥数 学教 师 的主导作 用
◆数扎桑
初 中 数 学新 教 材 的最 大 特 点 就 是 重 视 人 的 全 面 授, 要根 据 教学 内容创 设情 境 , 发学 生 的学 习热情 , 激 调 动 学 生学 习积 极 性 , 掘 学 生 的潜 能 , 励 学 生 大 挖 鼓
发展 , 提倡课程与生活的联 系 ,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 新 意识和动手能力 , 培养学生学数学 、 用数学的意识 , 使
其 养成 良好 的学 习 习惯 。 因此 , 大数 学教 师应 从 实 广 际 出发 , 充分 发 挥 主 导 作 用 , 分 调 动 学 生 的学 习 积 充 极性 和 主动性 , 学生 真正 成为学 习 的主人 。 使
— —
译, 都应忠实原文 , 不能随意曲译 , 更不能容许错译 。碰到费解 的句
子, 应细 心 对待 , 照顾 前 后文 章 , 要
量衡单位 , 书句等 , 译文 中都可 以
保 留下来 , 另 翻译 。 不 次说 补 充 。就 是根 据 上下 文 , 把 意思 说完 整 。这 是 因 为 , 方 面 一 古 汉语 大 多数 是单 音词 , 现代 汉语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与技巧文言文翻译作为一门语言翻译技巧,主要是研究从文言文转化为现代汉语的整个过程。
它是语言和文化的桥梁,也是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但是,由于文言文的复杂性,许多学生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因此,本文从基本方法和技巧两个方面详细介绍文言文翻译的艺术。
基本方法1.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征首先,我们需要充分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征,而不仅是照字面翻译。
文言文是由音韵、语法和词汇三部分组成的,人们通过特殊的标点符号和词语的运用来表示意思。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关注这些重要的元素,以确保最终的翻译结果更加精准和准确。
2.揣摩作者的情感和意图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我们还需要揣摩作者的情感和意图,以更加贴切地表达他们的思想和观点。
因为文言文作为一种古代语言,其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有很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和思想观念。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对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了解,获得更多关于作品的信息,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图。
技巧1.词性分析在文言文的翻译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词性分析技巧,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这项技巧可以将文言文的句子分解为基本的成分,例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等,并且根据上下文来分析每个词汇的含义。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并且翻译更加准确和流畅。
2.意象翻译文言文作品通常富于象征性和修辞性,而这些特征也是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为了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意图,我们可以采用意象翻译技巧,即通过描述特定的场景或图像来传达某种情感或含义。
这种技巧可以使翻译更加生动和有力,并且更好地再现原始作品的情感和意境。
3.语法转换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进行适当的语法转换。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采用改写、转换和加词等技巧来调整句子结构和语法,以确保翻译更加清晰和准确。
对于一些翻译难度较大的句子,我们还可以采用拆句、并列和借词等技巧来处理。
文言文翻译技巧总结大全
文言文翻译技巧总结大全1. 使用标点符号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是非常重要的。
文言文中的标点符号有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引号等。
合理运用这些标点符号可以使翻译更准确、流畅。
2. 理解上下文理解上下文是进行文言文翻译的关键。
文言文中的词句常常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翻译,单独抽离一个词或短语翻译往往会导致错误或误解。
因此,在翻译时要全面理解上下文,尽量还原原文的意思。
3. 注意动宾关系文言文中的动词与宾语常常需要根据宾语的名称或上文的内容进行适当的翻译。
要注意准确表达动作的主体和客体,避免产生歧义。
4. 避免拘泥于字面翻译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一味拘泥于字面翻译往往难以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
因此,在翻译时要理解原文的背景、语境和用词习惯,进行意译或适当调整词序,使翻译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5. 正确处理成语与俗语文言文中充满了各种成语和俗语,这些语言表达常常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翻译。
一些熟知的成语可以直接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但一些较为生僻的成语则需要进行解释或注释,确保读者理解。
6. 注意文体特点文言文有其独特的文体特点,如虚词使用频繁、动词时态的省略等。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体现文言文的风格特点,避免过度现代化。
7. 善于使用辅助工具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可以借助一些辅助工具,如古汉语词典、翻译软件等。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理解生僻词汇、掌握正确的用词和短语,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效率。
8. 不盲目逐字逐句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不应盲目逐字逐句地进行,而应根据上下文和语境进行整体理解和翻译。
有时候需要将一整句或一段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翻译,而不是逐字逐句地翻译。
9. 合理运用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保留原文的修辞效果,使译文更具有文学美感。
10. 不断学习和练习文言文翻译是一个需要长期学习和不断练习的过程。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古代文献、阅读优秀的翻译作品,并进行实际翻译练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翻译水平。
加标点并翻译文言文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幽赏未已,高谈阔论,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于是仆亦将隐居以求其志,将以遗直,岂因祸福避趋之也哉?虽日幽居,林泉之志,浪得而云乎?
译文:
天地是万物聚集的地方,时间是百代更替的过客。
而人生如同梦幻,欢乐又能持续多久呢?古人手持灯笼夜晚游玩,这确实有它的道理。
何况春天的阳光召唤我以美丽的景色,大自然赋予我丰富的文采。
在桃李盛开的花园里,享受天伦之乐。
众兄弟英俊秀美,都像谢惠连一样;我辈吟咏歌唱,却只能感到羞愧。
在幽静的赏景中还未尽兴,高谈阔论又开始了。
端起酒杯自饮,观赏庭院中的树木使心情愉悦。
倚着南窗寄托自己的傲骨,深知安于贫困的乐趣。
在园中漫步,虽设有园门却常常关闭。
拄着拐杖在林间休息,时常抬头远望。
云彩无意识地从山岳间升起,疲惫的鸟儿知道何时归巢。
夕阳即将落下,我抚摸着孤独的松树徘徊不已。
于是我也打算隐居以求得自己的志向,以此来保持自己的正直,难道是因祸避福而躲避吗?虽然说是隐居,但林泉之志,难道真的是浪得虚名吗?。
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和口决
文言文阅读难?其实只要找对方法,晦涩难啃的文言文一样可以顺利被拿下。
老师们精心整理了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和口诀,还不快快拿去!首先要把每个实虚词的解释了解透彻,这是基本,就好比看一篇文章一样,如果这篇文章有很多字你不认识,那么你肯定一知半解或者看不懂。
剩下的时间看一下并用笔标记一下不会的那些实虚词并把它背诵下来(这里说的是注重平时练习所得,并非考场)。
接下来我们讲解文言文阅读考场做题的方法及做题技巧。
一、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众所周知,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因此不少学生心理上比较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
其实这种作法是很不正确的,作为文言应试的阅读应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初读全文。
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最近几年高考都有一篇考人物传记的,看这样的文章要知道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
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坏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现一种特殊的品格和性格。
这要求考生解读人物关系,体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
作者写人物传记,或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或出于个人目的,通过人物传记,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求考生能分析传记的基本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内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
第一遍能懂六七成即可。
往届有些考生在读文言语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
应该说,学生当中这种情况存在还是非常普遍的,其实你应该明白,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它所选的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
所以大可不必因此而紧张。
第二步:细读题目。
在这一步骤当中,须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
文言文加标点翻译考研
夫读书者,所以明智也。
盖自圣贤之世,圣贤皆以读书自励,而后成其德业。
是以君子不学则不智,不智则无以立身。
故古之君子,莫不以读书为先务。
读书之益,一也。
能明辨是非,洞悉世事。
夫天下之理,纷繁复杂,非读书不能洞悉其源。
读书使人明智,犹药医疾,不读书则如身患沉疴,不知病根所在。
是以读书者,必能明辨是非,洞悉世事,此其一也。
读书之益,二也。
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读书之乐,在于其中。
夫读书之乐,非独其文字之美,亦在于其意蕴之深。
读《诗经》,能使人领略风雅之致;读《论语》,能使人感悟仁义之道;读《史记》,能使人了解历史之变迁。
读书之乐,如饮美酒,愈饮愈觉其香。
是以读书者,必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此其二也。
读书之益,三也。
能增长知识,拓宽视野。
夫读书者,如积薪之火,愈积愈旺。
积学之士,如登山之行者,登高望远,心旷神怡。
读书使人增长知识,犹农人播种,耕耘收获,终成硕果。
是以读书者,必能增长知识,拓宽视野,此其三也。
读书之益,四也。
能启发智慧,启迪人生。
读书如探宝,探得宝物,则人生添彩。
读书使人智慧,犹良医治病,药到病除。
是以读书者,必能启发智慧,启迪人生,此其四也。
读书之益,五也。
能陶冶气质,提升品德。
夫读书者,如炼金术士,炼出真金,则品德升华。
读书使人气质高雅,犹美人化妆,妆点容颜。
是以读书者,必能陶冶气质,提升品德,此其五也。
总之,读书之益,非止一端。
读书使人明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启发智慧,陶冶气质,提升品德。
故有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斯言不谬也。
【翻译】读书的人,是为了明智。
自从圣贤的时代,圣贤们都通过读书来激励自己,然后成就他们的德业。
因此,君子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明智,不明智就无法立身。
所以古代的君子,没有一个不把读书作为首要任务。
读书的好处,其一就是能明辨是非,洞察世事。
天下的道理,纷繁复杂,不读书就无法洞察其根源。
读书使人明智,就像药物可以治疗疾病,不读书就像身体患有重病,却不知道病根在哪里。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实词解释技巧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实词解释方法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课内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上面一题中“申子尝请仕其从兄”的“尝”,如果能联想到《岳阳楼记》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的“尝”字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尝”的意思为“曾经”。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上面二题中“独不闻天子好田猎乎”的“闻”,结合语境可知“闻”应为“听说,知道”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上面二题中“以供岁赋”的“赋”的意义推断,大家可以把“赋”组成几个词语,从中做选择:赋税、诗词歌赋、天赋……通过筛选,不难找到“赋税”这个意思。
技巧四:古今对照法即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汉语词汇中有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古今不同,需要特别注意其不同之处。
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在古汉语中可能是两个词。
如“地方”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地”是“土地”之意,“方”是“方圆”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地方”是一个词,表“处所”等。
技巧五: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
如上面一题中“申子有怨色”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理解为“脸色”。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划分句子节奏的方法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①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②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技巧一: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需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通读全文,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以及大致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进行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技巧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文言文的句读与翻译方法
文言文的句读与翻译方法一、文言文的句读句读就是对古书的标点。
古书一般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
没有断句的古书,后代人读起来常会感到困难。
例1: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史记·秦始皇本纪》)正确断句: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
夏太后死。
——译:彗星又在西方出现,一共经过十六天。
夏太后死去。
错误断句:彗星复见西方。
十六日,夏太后死。
——译:彗星又在西方出现。
十六日那天夏太后死去。
分析:读法不同,意思也就变了。
古人常用“、”符号来断句。
在句终的地方,点在字的旁边;在语意未尽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在两个字的中间。
到了宋朝以后,通俗读物上才普遍地应用圈(。
)作为句号,用点(、)作为读(逗)号,因此句读又称圈点。
学习文言文,明句读是一项基本功。
因此在文言文的标点上,我们应该作一番研究。
在标点古文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通读全文,明了全文大意。
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先断开能断的句子,然后逐步缩小范围。
对不易断开的字、句,就要仔细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义才正确明白。
例2: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
原文标点: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
(《西门豹治邺》)分析:这样断句,似把“旁观者”仅指“长老”和“吏”。
其实,“旁观者”按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指“长老”和“吏”以外的“老百姓”,三者是并列的。
修正标点: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
2.要注意语法,重视文言虚词。
例3: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原文标点: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分析:这样断句,重点在于讲孔子既关心人,又关心马(“厩”是养马的棚)。
其实,文言中疑问句末用了“乎”一类疑问语气词之后,不能再用“不”一类的否定词来发问了。
修正标点: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①文言文中,“夫、惟、盖、凡、且、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②而“乎、哉、也、矣、欤、焉、耳”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③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④复句中的关联词如: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于是、至若、若、故、是故,大致用在一句话的开头。
文言文的标点与翻译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3.要掌握足够的古代文化知识 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 (《资治通鉴》标点本) 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 4.充分利用文言虚词
古书的标点
一、何为句读
1.何为“句读”?
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古人研读经书要自
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 地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 的下面加以顿点儿,这种地方叫做“读”。 2.句读符号
ヽ
し 〇
一般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说文》:“有所绝
用于段末或句未的停顿《说文》:“钩识也。” 用于句未的停顿。
1.对(对译)
即将文言语句中的字词,逐个对译成字面意思与 之完全相同的现代的词语。 2.换(换译) 即将文言语句中的字词,转换成字面意思与之不 同的现代汉语中的词语。
3.留(保留) 即保留原文中的词语,不进行翻译,一些古今相同和今
天已经消失的事物,以及一些专有名词,可尽量保留。
4.删(减译) 即通过删去无法翻译的文言词语来翻译古文,对一些不再 使用的句法结构和虚词,只要译文已表达清楚,可略去不 译。
5.增(增译) 即通过增加词语来翻译文言语句,对一些
简古的语句要补足和增加一些成分 。
6.调(转译) 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合理调整语序,使一些特殊的语句符合现
(二)意译:就是按照原文所表达的意思
去翻译。意译时可增删、调换词语,可以 重新安排句子结构,甚至可以在深刻理解 原文的基础上,从原文词句的束缚中争脱 出来,只统摄原文大意进行翻译。适合一 些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的翻译。
文言文翻译注意事项答题方法及断句技巧
文言文翻译注意事项答题方法及断句技巧01十种方法1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2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3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4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古书的注解、标点和翻译
赵振铎《训诂学史略》:周大璞《训诂学要略》:洪诚《训诂学》
资料书:《诗经注疏》;《诸子集成》
一、【3】古书的注解与训诂、训诂学:
对古代书籍进行诠释,以沟通古今的工作,谓之给古书作注。然而给古书作注的工作,幷非今人才有。如果真是如此,则今人亦未必能作出注释,所以它还有前人给古书作的注。即今注和古注。
【12】三、古注源流及四部名家注:
1、古注的源流:
古注之源,可追溯到先秦:先秦著作中多有注释杂夹文中。 如:
(1)《周易·说卦》:"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2)《周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墨子》:"梦者,卧而以为然。"
《韩非子》有《解惑》《喻老》,《荀子》有"天论、礼论、乐论"。皆为解释之作。也是为某一事件的注释。
总之,为古书作注,非刻意为之,是有不得已也。
【10】那么,古注有何作用呢?大致有两点:
一是古注去古未远,注释者与作者的语言距离相对要小。所以,在古注与今注矛盾不知孰是时,宁信古注。既如一部《诗经》,从古到今注家上千种,详夏传才《诗经的语言艺术》一书。今注今译几十种,何为优?我以为宁可相信毛传、郑笺、《诗集传》、(元)马瑞辰《毛诗传笺通解》,因为他们的可靠性要大一些。
如:1、古语:(1)《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赵歧注:"折枝,案摩,折手节,解罢枝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变”指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 译。这往往用在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 难以解决时,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用修辞 或用典的地方,如《过秦论》中的“金城 千里”,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 城防”。类似这种语言现象,诸如:藩篱 (边防)、布衣(平民)、会猎(会战)、更衣(上 厕所)、山陵崩(死),这些词语如果照 直译出,反而不顺,甚至与原意不符。 这时就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灵活 翻译,以使译文前后衔接, 上下贯通。
(6)并列词句带连词,连词前面不用顿(并列 词语之间有了“和、与、及、同、或、甚至、 尤其、直至、特别是、以及、还有、包括、 并且、或者 ”等连词,连词前不再用顿号。 如果有三个以上并列成分,连词只用在最后 两个并列成分之间。 ) a、我国科学、文化、艺术、卫生、教育和新闻 出版业有了很大发展。 b、如果后天下雨,或者我突然有事,我就不能 到你那儿去了。
二、标点
1、顿号 ⑴大并套小并,大并逗,小并顿。(有的句子并 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逗 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 例: a.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和回收, 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b.这个经济协作区,具有大量的科技信息,较强 的工业基础,巨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市场, 较丰富的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等资源。
2、虽欲以汉为名,其实无所受命,何以见信于 众乎? 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 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调整 译例1:虽然想把汉当做名声,那实际上 过去,使译句畅达。
没有被授命,怎么事, 可实际上并没有接受汉室的命令,凭什 么能被大家信服呢?
3、方望以为更始成败未可知,固止之,不听。
⑷概数约数不确切,中间也别带上顿。(概数 即约数,是不确切的数目,中间不能打顿号。) 例: a.看上去十七八岁,一副瘦骨伶仃的样子。 b.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 (5)词语并列加语气, 要用逗号不用顿(带 有语气的并列词语间用逗号) a.什么黄花呀,木耳呀,干笋呀,蘑菇呀,满满 的装了一篮。 b.院子里有黄瓜啊,茄子啊,豆角啊,很是“丰 盛”。
⑵并列谓和并列补,中间不要去打顿。(并列 性的谓语之间和并列性的补语之间打逗号,而 不打顿号。)
a.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b.这个故事讲得真实,动人。 ⑶集合词语连得紧,中间不要插进顿。(集合词 语是紧密的结构,不能用顿号分隔开来。如“师 生员工”,其间就不能用顿号。)
例:a.这次“严打”的成功,和广大公安、干警的 努力是分不开的,和公安干警家属的支持是分不 开的。 b.这个县有30多所中、小学。
标点高考链接
1、最近两天,京津地区、华北中南部、黄淮、 江淮、汉水流域、贵州等地的日平均气温达到 了入夏以来的最高值。(13年山东卷) 2、某夜,独坐窗前,翻看读书笔记,无意中看 到几句话:“素食则气不浊,独窗则神不浊, 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细细玩味, 顿觉神清气爽。(11年湖北卷)
三、翻 译(找出译文与原句的变化)
译例1:方望认为刘玄的成败还不可以测, 坚决阻止他去,隗嚣不听。
留:即保留(照录)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 专有名词,包括:①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 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 补: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 不译 (硬要译,反而显得不通顺),②像朝代、 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 年号、人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 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 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 词“于”等,使句意完整畅通。
1、夫兵,凶事也。宗族何辜! 译例1:打仗,是不吉利的事,宗族是多 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代文言词 删:即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 么的无辜啊? 汇,将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 虚词删去。文言句子中有些词,
音节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活用 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 的词换成活用后的词等。 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 留:即保留 (照录)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 连词“而”,有些重文或互文, 译例 2 :战争,是凶险的事,我们的宗族 专有名词,包括:①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 可以或略去,或合并译出。 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 有什么罪过(为什么要遭此劫)呢? 不译(硬要译,反而显得不通顺),②像朝代、 年号、人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 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
• 文言文“六字翻译法”: • 留、换、补、删、调、变。
•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 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 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 •
• • • • • • •
贾谊 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读书属文 称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 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 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 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子之书。文帝召以 为博士。 (《汉书· 贾谊传》) 1.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 答:贾谊凭借擅长背诵读书写文章在郡里闻名。 2.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 答:河南太守吴公听说他才学优秀,就召他到自 己的官署,非常地宠爱(他)。 3.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 答:(吴公)旧时与李斯同乡,并且曾经向李斯学 习过,(皇上)就征召吴公担任廷尉。
顿号用法口诀 大并套小并,大并逗,小并顿。 并列谓和并列补,中间不要去打顿。 集合词语连得紧,中间不要插进顿。 概数约数不确切,中间也别带上顿。
词语并列加语气, 要用逗号不用顿
并列词句带连词,连词前面不用顿
• 2、引号 引用之语未独立,标点符号引号外; • 引用之语能独立,标点符号引号里。 • 这主要是引号和其它标点符号的配合原则。 • 例: a.写文章应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 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b.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 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皆备,充满生 机”。 c.陆游诗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 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