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武术:触手可摸的传奇
沧州53个门类拳械简介
沧州53个门类拳械简介一、八极拳八极拳,全称开门八极拳,发祥地为沧州孟村镇,距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其拳法发劲刚猛,爆烈骤变。
跃进中以势险而夺人,进击中以节短而取胜。
其招术,以挨、崩、挤、靠、戳、撼、顶、抱、裹、挂、突、击为主。
动如绷弓,发若炸雷,三盘连击,八节并用,势动神随,疾如闪电。
二、劈挂拳劈挂拳由清初传入沧州。
风格为迅猛剽悍,大劈大挂,起落钻伏,伸收摸探,拧腰切胯,开合爆发。
双臂密如雨,劈挂赛抽鞭,势如江河流水,起伏跌宕,一泻千里。
虽无定式,动作急爆而节奏清晰,劲力饱满而舒展飘洒。
手似流星眼似电,腰似蛇行足似钻。
三、六合拳六合拳在明末传入沧州,其兴盛在清中、晚期。
此拳法套路多,内容广。
其招式舒展轻敏,手法连贯,稳中有动,动中有静,刚柔并蓄,动静分明,飘洒实用。
主要拳法有劈、砸、掼、冲。
主要腿法有弹、踢、蹬、踹、勾、挂、旋。
四、燕青拳燕青拳约于清乾隆时期传入沧境。
特点是架势较小,腿法突出,拳腿相随,虚实相辅,变化灵活。
出手连三招,出腿勾为重。
步法多为斜行拗步,进退闪跨,跃纵腾挪。
身法讲侧、转、钻、翻、吞、吐、俯、仰,随机应变,一法数招。
演练风格姿势优美,快慢有度,潇洒大方。
五、查拳查拳,也称回回拳。
约于清末传入沧州。
特点为舒展圆润,既小巧严谨又舒展大方;技法意向明确,虚实结合,发力爆脆,不蛮不僵,刚柔自如,干脆完整;节奏明快,动作清晰,缩、小、绵、巧,变化恰当,奔放饱满,开合相间,错综而清晰,迅猛而绚丽。
查拳共有十路,各路各具特点。
六、滑拳滑拳传入沧州,约在清光绪年间。
其技击以快为著,以拿摔见长,以腿制胜,手到步到,同起同落。
擒拿讲求粘、挨、连、绵、随、劈、撕、捋。
腿法循十字:弹、戳、扫、截、跺、摆、蹬、挂、裹、撞。
动作迅疾,攻防连锁,以动待动,后发制人。
七、太祖拳太祖拳约在清康熙中期传入沧州。
风格独特,动作舒展,招式鲜明,步法灵活,刚柔相济、虚实并兼、长打短靠,爆发力强。
攻防格斗讲究起如风、击如电、前手领,后手追,两手互换一气摧。
沧州武林名门[精彩]
沧州武林名门内外合一——功力拳功力拳是内练气功、外练劲力的拳法,集医病、健身、防身综合而成,是我国传统拳法。
功力拳是内功拳,它是用意识促调气,用动作练劲力,由慢到快,最后练到内气、外力、动作为一整体。
此拳法分两支传入沧州,原沧县(今属孟村回族自治县)高河村一支,沧县捷地回族乡尹家桥一支。
高河村一支于清咸丰年间传入。
时云游僧人旅居涨沙村,授艺高河村尹平,并赠功力拳谱一册。
尹平授徒多人,以苏连祥、许荣泰等人为上乘。
尹家桥一支于清嘉庆年间传入,时独臂僧人邱祖云游至尹家桥,遇尹玉文而授其功力拳术及双拐击法。
尹玉文获功力拳术后,遵师训在沧州授徒传播。
此支所传八代,主要传人为尹玉文传艺高桂祥,高桂祥授徒多人,以李国良、肖轩、李四功夫上乘,晚年设场授徒,其徒以李富臣为最。
李富臣授徒百人,得意者有赵清海、魏宝贵、李凌霄、王宝善、方来春、海占元等。
赵清海、魏宝贵早年随师去曹锟武术营任武术教官,魏宝贵分别在兴济及沧州城北北陈屯授徒,得意者有其子魏占林等人。
魏占林是功力拳第七代传人,现年68岁,是目前沧州年纪最大的功力拳师,自幼时起就跟随父亲魏宝贵习武。
魏占林介绍,功力拳套路的诸多招式都富有哲理性和科学性,套路的编排先简后繁,先慢后快,开始调气要求心平气和,继续功力功架。
气力足则筋舒架固,最后打发虽力猛脆快,但不会过劳伤气,练完拳后,给学者以心静气顺力通神足的感觉,而没有气喘吁吁、气变的现象。
功力拳法的习练者重功架之正确,连内脏之真气,方显劲力。
劲力分绵长和爆发两种,拧、贴、粘、钻为绵长力,靠、挤、撑、冲、挣、砸、闯为爆发力。
气存于底,劲形于外,以通、透、穿、贴、松、悍、合、紧八字为纲。
技击实用以撇、坐、胯、缠、钩、挑、撩、攉、挨、捞、挤、靠十二字为诀,是功力拳法的精髓与核心。
十余年前,魏占林及两个儿子受聘到内蒙婺源县武术学校任教练,魏占林白天教学生习武,晚上就潜心研究功力拳法。
最终,他在前辈已有的“十三手”套路下,又创造了“十五棍”、“单刀预备式”两种套路。
杂技-武术之乡.沧州-沧州武术之乡
杂技\武术之乡.沧州:沧州武术之乡盘古祠相传天地在太古时期混沌一片,英雄盘古手握利斧将混沌劈开,轻而清的物质飘然而升成天,重而浊的部分坠然下降成地。
怕天地重合,盘古用自己的身体支撑,日长一丈,直至天地分明,这便是“顶天立地”的由来。
随后他又用自己的五官、四肢等衍化成日月星辰、雷电风云、四极五岳、江河湖泊、花草树木等,开创出一个美丽的世界。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此传说源于沧州青县的盘古镇,现遗存有盘古祠,青县建有盘古广场。
“诗经村”《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分“风”、“雅”、“颂”三类,共收入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完美,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其流传沧州河间的“诗经村”发挥了重要作用。
《诗经》经孔子删定后相继传于子夏、毛亨,毛亨口授给毛苌。
西汉时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在河间城北设立“君子馆”,招徕贤者学士讲学,毛苌应聘。
毛苌诵《诗经》并逐篇讲解,被封为博士。
东汉时马融著《毛诗诂训》,郑玄诠注,使毛诗得以广为流传。
后人为纪念毛亨、毛苌,修建毛公书院和祠堂,至今遗迹尚存。
纪晓岚故居纪晓岚是清代《四库全书》的总编纂,对保存和整理古代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文学造诣极高,撰写的《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很有影响的文言小说集,近年来荧屏上热播的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使他的故事家喻户晓。
纪晓岚祖籍沧州献县(今沧县崔尔庄),当地在他老家原址的基础上修建有一座“纪园”,占地5.4公顷,有花园、仿清庭院、楼阁及长廊,主要有阅微草堂庭院、奉贤馆、宦海书丛馆、文漪阁,其中以实物、绘画等方式,记载了纪晓岚的生平和著述。
园中有许多枣树,生长沧州盛产的金丝小枣,其营养成分高,口感极佳,人们说纪晓岚正是从小食用金丝小枣而格外聪明。
盐山千童镇秦代著名的“徐福出海”的故事发生于沧州的盐山。
当年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之药,多次东巡。
方士徐福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生长此药,于是受命带童男童女、各种工匠前往求之。
沧州武术文化
沧州武术文化沧州人民,自古以淳朴、刚直、勤劳、勇敢著称。
由于地理、历史条件关系,强悍之武风,历年久远,素有“武建泱泱乎有表海雄风”之说。
据统计,沧州在明清时期出过武进士、武举人1937名。
源起或流传沧州的门类、拳械达52种之多,占全国129种门类、拳械的40%,乃中国武术发源地之一。
1992年,沧州市被国家体委首批命名为“武术之乡”,成为全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沧州武术文化。
欢迎阅读!沧州武术文化古之沧州,沿渤海方圆百余里,均系芦荡荒滩,人烟稀少,既是犯军发配之地,又是叛将蔽身良所。
明清时,一些受朝廷缉拿之叛将,寻沧州民众强悍喜武之俗以蔽其身。
他等隐姓埋名,化装僧道游侠,传艺维生。
沧州武术独树一帜,除有代表性拳种的8大门派以外,疯魔棍、苗刀、戳脚、阴阳枪等拳械为沧州所独有。
沧州武术还兼收并蓄,积累了雄厚的传统武术资源,近21世纪初又吸纳跆拳道和规范武术套路等积极成分,取得新的发展。
沧州武术刚劲威猛,技击性强,既有大开大阖的勇猛长势,又有推拨擒拿的绝技巧招,一招一式中无不体现着中华文化中阴阳、内外、刚柔、方圆、天地、义理等源于儒、释、道的理念和意蕴。
沧州武术文化习练沧州武术可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锻炼人的精神品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和完善中华乃至国际武术文化,还可以进一步带动武术培训、表演、竞赛、交流、节庆会展、器械生产交易等多种相关行业的发展。
但是,沧州武术技艺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承方式,老拳师文化水平低,“学问都在肚子里”,而他们年事已高,许多绝技妙招濒临失传,急需保护和抢救。
沧州武林门类及独立之拳、械,除失传者外,计50余种,有六合、八极、秘宗、功力、太祖、通臂、弹腿、劈挂、唐拳、螳螂、昆仑、飞虎、太平、八盘掌、地躺、青萍剑、昆吾剑、闯王刀、疯魔棍、二郎、苗刀、燕青,形意、戳脚、翻子、少林、埋伏、花拳、勉张、短拳、阴手枪、杨家枪、太极、八卦遍布各地。
近年来,在国家“发掘、研究、整理、继承”武术政策的指引下,沧州武林勃发了新的生机。
清末著名爱国武术家霍元甲的简介
清末著名爱国武术家霍元甲的简介霍元甲出身镖师家庭,继承家传“迷踪拳”绝技。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清末著名爱国武术家霍元甲的简介。
清末著名爱国武术家霍元甲霍元甲(1868年1月18日-1910年9月14日),清末著名爱国武术家,字俊卿,生于天津静海县。
霍元甲出身镖师家庭,继承家传“迷踪拳”绝技。
幼年体弱,在27岁以前基本上生活在故乡,时常挑柴到天津去卖。
28岁后到天津当上码头装卸工,后来在农劲荪开设的怀庆药栈当帮工,升任掌柜。
1909年,41岁的霍元甲,由农劲荪介绍来上海,接受由陈公哲、陈铁生所创办“精武体操会”中主教武术。
被评为沧州十大武术名人。
孙中山对霍元甲“以武保国强种”的胆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在精武会成立10周年之际,他亲临大会,题写了“尚武精神”四个大字,以示对霍元甲的纪念。
清末著名爱国武术家霍元甲的家庭出生武术世家霍元甲生在一个迷踪拳的世家。
父亲霍恩第以保镖为业,因霍恩第的迷踪拳出神入化,所以很多大商人都求他保镖,霍恩第只镖穷苦百姓、清白之人,对贪官污吏决不保镖。
学艺霍恩第有三子:霍元卿、霍元甲、霍元栋,元甲排行第二。
据说霍元甲幼年体弱,父亲霍恩第不让他习武,担心元甲习武日后有损霍家名声,拒不授艺于他。
但元甲志存高远,他日日留心,处处参察,偷艺于父传兄弟之机。
苦练于舍外枣林之僻。
后为父知,受责。
元甲保证绝不与人比武,不辱霍家门面,方准父兄一起习武。
元甲天资聪颖,毅力惊人,功艺长兄亢进,在兄弟之中出类超群,并在24岁那年5分钟之内击败了一位仅仅用三式打败了霍元甲的哥哥与弟弟的人。
父见此,一改旧念,悉心传艺于他。
后元甲以武会友,融合各家之长,将祖传“秘宗拳”发展为“迷宗艺”,使祖传拳艺达到了新的高峰,之后霍元甲自创了迷踪拳四海扬名精武英雄霍元甲成年后在天津经营药材商店,后到上海办“精武体育会”(精武门),为发扬中华武术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上海,他曾经在擂台上击败俄罗斯大力士(一说俄罗斯大力士被霍元甲亲自击败,另一说俄罗斯大力士听到霍元甲的名声放弃比赛)。
传统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传统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它与中国古典哲学、医学、兵学、美学、教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承载和延续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传统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欢迎阅读!传统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中国武术源远流长,最早源于人类攻击自卫本能,从中演变出来的动作与招式结合。
直至先秦时期,道家的出现,我们的先贤大智慧者,将以往的动作招式与道家的服气、练气术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内外兼修武术的雏形。
但这一时期仅限于秘密传承,从不对外公开。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年代,武术的运用在战场以及民间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诸侯各国在士兵训练上对拳技、腰力、臂力都十分的重视。
并且在此期间,武术的习练与应用,都得到了一定的总结。
据春秋时期的史料记载,:“凡交手之道,必外示安逸,内固精神,见之似好妇,夺之如猛虎。
布行侯气,与神具往。
”可见早在数千年前,我们的先贤已经提出了内外兼修的见解。
南北朝时期,印度僧人跋陀行至中岳嵩山,北魏孝文帝笃信佛法,为其建造嵩山少林寺。
于此,少林寺以行武修禅得以兴起。
但这时,少林功夫仅限于强身健体雏形,并无实战搏击之本质。
而北魏太和九年,随着印度大乘佛法僧人达摩的到来,提倡以修心为本,创立的大乘禅宗。
这才使少林僧人明白,修行从修心开始,逐步体会衣食住行,从而形成了后来的少林绝学心意把。
心意把实则是练气柔劲,旨在行气入膜,充实肌体,达到动显于外,点化千钧;静敛于内,祛病健身,的效果。
它的每一个动作是少林寺僧人千百年来自耕自种,自食其力,在田间劳动时受锄地、掘土、摇辘轳等动作的启发,悟出的一门上乘功法。
心意把仅一大式和几个侧式。
只要练好一个侧式,领悟其中奥妙,就可以变化无穷,发展成一个武术流派。
说到,少林武术发扬光大,靠以拳勇来冠绝天下,则是始于隋唐之际的一件大事。
隋朝未年,天下大乱,少林寺被山贼所劫,僧众奋起拒敌,同时,秦王李世民与郑帝王世充大战,少林武僧相助秦王,活捉王仁则,逼降王世充,这就是著名的“十三棍僧救唐王”。
二郎拳 邢台市内丘县前夏侯
关于内丘县前夏侯二郎拳一代名师许书德的生平介绍前言关于二郎拳的传说,基本上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二郎神所传;第二种说法是,梁山好汉武松武二郎所传;第三种传说是,少林寺俞家一派中的二郎门。
至今已历传三百多年。
明末清初,天下大乱,少林寺武僧僧散四方,二郎拳流传到民间。
二郎拳在我村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据老年人传说,我村的二郎拳源自“红枪会”。
另一种说法是由沧州的一位姓王的拳师传过来的,如今,都已无法考证。
第一部分前夏侯村二郎拳一代名师许书德,字广义,号老方,生于清朝光绪十四年间(公元1888年)祖籍河北省内丘县前夏侯村,身为一代名师,对二郎拳在内丘县及隆尧县一带的发展与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清朝同治年间,沧州的二郎拳传到了内丘隆尧一带,光绪初年,前夏侯村大兴习武之风,二郎拳尤为盛行。
许书德自幼便跟着村里的长辈们练习二郎拳,他练功扎实,悟性极高,深得长辈们的喜爱。
几年以后,许书德又跟邻村小辛庄村的高老棉老拳师继续学习二郎拳。
十八岁时,正式拜隆尧县泽畔村的二郎拳名师王老李学习二郎拳。
话说王老李年轻时曾是一位有名的镖师,走南闯北以押镖为业,晚年在家收徒教学,许书德在众学子当中,为人忠厚、表现突出,深的王老李师父的真传。
邻村小垒东村有一富户杨扎根聘请隆尧县南汪店村的挂拳名师孟老帽来家授拳(此人绰号“孟胖子”),孟老帽在顺德府(今邢台市)是有名的拳师,许书德久仰其名。
说来也巧,杨扎根的女婿许玉柱正是许书德的侄子,许玉柱将从岳父家看到的孟老帽的一些招术拳法回到家说一一道给许书德听,许书德就以这种奇特的方式不断学习。
一次,许书德到杨家做客,席间,孟老帽让徒弟同许书德切磋,许书德故意运用“偷学”来的挂拳招式将孟老帽的徒弟击倒,这使孟老帽大为惊讶,他实在没想到,许书德年纪轻轻竟有这般好身手,更为甚者,他竟然用的是自己传给徒弟的的招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孟老帽正在纳闷之际,许书德便向孟老帽说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孟老帽万分感慨打趣地说地说:“想不到啊,我的玩意儿竟这么轻易的被你得了去。
沧州武术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前景.doc
沧州武术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前景发表日期:2010-9-28 16:45:34 点击数153一、沧州武术的历史渊源沧州辖境古属燕齐,沧州人民自古以淳朴、刚毅、勤劳、勇敢、豪迈、直爽著称。
由于地理、历史条件独特,讲武求备,尚武图存,武技广播蔚成风气,素有“武健泱泱乎有表海雄风”和“镖不喊沧”之说。
据史料记载,沧州民间武术,源于春秋,兴于明,盛于清,至乾隆时,武术之乡已经形成,至清末民初,达到鼎盛,武乡威名远扬海外。
经历代薪火相传,到清末民初,臻至鼎盛,有“小梁山”之称。
沧州武乡的形成和发展,与其滨海贫瘠、畿辅重地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多民族聚居、科考推动等复杂历史因素及侠义豪放、率真刚毅的地域品格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就地理位置而言,一是沧州地滨渤海,荒凉贫瘠,出于生存自卫、抵御外侮、反抗压迫的需要,百姓尚义任侠,武风益盛,汉代沧州知府龚遂曾劝导告戒沧州乡民“卖刀买犊,卖剑买牛”,清雍正、嘉庆年间,皇帝屡颁朝令,限制百姓习武,但为防身御侮,沧州武林门类、拳械迅速发展;二是自春秋至明清,沧州久为畿辅重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所,自公元664年齐桓公援燕伐山戎以来,各朝各代均有多次战争发生在沧州。
战事频发,生灵涂炭,故须掌握攻防格斗技以自救图存;三是沧州地处“九河下梢”,旱涝灾害严重,许多壮丁以贩盐为生,而官府缉拿甚严,民必习武事以增强反抗能力;四是沧州东部古为芦荡荒滩,人烟稀少,既是犯军发配之地,也是叛将蔽身之所。
明清时,一些朝廷缉拿重犯,到此地隐姓埋名,授武维生,如八极门之“癞”、“癖”,功力门之“邱”,太祖门之“顺元和尚”,通臂门之“韩姓道人”,闯王刀法之“秦氏夫妇”等,都遁世传武,为沧州武术的发展做出贡献;五是京杭大运河纵穿沧境,沧州、泊头、鄚州、河间、献县均为水陆交通要冲,是南北商品流通必经之地或商品集散中心,也是官府商贾走镖要道,因此,沧州镖行、旅店、装运等业兴盛。
为提高竞争实力,只有掌握高强武艺。
至清末,“镖不喊沧”已成业内常规。
中国民间传奇短篇故事,真实民间古代传说故事
中国民间传奇短篇故事,真实民间古代传说故事第1篇:中国民间传奇短篇故事宣赞装罗汉“丑郡马”宣赞,脸如锅底,鼻孔朝天,卷发赤须,彪形八尺,使口钢刀,武艺出众。
先前因对连珠箭赢了番将,郡王爱他武艺,招做女婿,谁想郡主嫌他丑陋,怀恨而亡。
宣赞同大刀关胜、井木犴郝思文,一道征剿梁山,被俘后归顺义军,东征西讨,为梁山泊立下了汉马功劳。
这里,不说他与郡主婚姻上的一段不幸,也不说他横刀立马,战场上勇猛冲杀的英雄壮举,但说他小时候庙殿装罗汉的一段故事。
生在东京,长在东京,父亲是一员朝中武将。
这年,皇上拨了一笔巨款,让重修普陀寺。
宣赞的家就在普陀寺的旁边,平时常时和伙伴们来寺里玩耍。
竣工这天,皇上传旨要来寺里视察。
一大早,寺里和尚就将殿堂打扫干净,严守门户,但等着皇上御驾亲临。
宣赞和伙伴们可不管这一套,瞅个空子,又钻进了寺庙里玩耍。
寺庙的偏殿,塑有八百罗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宣赞和伙伴们便在里面捉起迷藏来。
玩着玩着,一个伙伴突然将一尊罗汉撞倒,泥塑的罗汉被摔成几段。
1小伙伴吓坏了,宣赞也吓坏了。
因为这尊罗汉手举阴阳棍,就在前面比较显眼的地方。
小伙伴见自己闯了祸,撒腿就想跑。
这时,老方丈来了。
一见这情景,当时就气坏了。
因为皇上就要来了,偏偏在这个节骨眼儿上给桶了漏子,这还了得!再塑,已经来不及了,这位置又是那样的显眼,冷丁少了一个,与整体又不协调,这可如何是好!老方丈抓住小伙伴,就要揍他。
然而就是揍死人,也于事无补。
情急之下,宣赞想出一个好办法。
对老方丈说:“老师父,我有一个主意,不知可行不?”老方丈正在火头上,怒冲冲地说道:“你能有什么办法?除非你会变!”“对,我就想变个罗汉,你看我这模样,不用打扮就像………”一句话,提醒了老方丈,仔细一打量宣赞的模样,不由得转怒为喜。
暗道:这不家伙长得倒蛮像!个头像,不用化妆,真是一个天生的罗汉!事到如今,只有如此了。
老方丈让小伙伴们立刻把碎泥胎搬出去,打扫干净,又让宣赞手拿阴阳棍,拿个姿势,立在那里。
中国十大武术名师
“中国十大武术名师”是在1995年的“中华武林百杰”评选活动中,评选出来的。
这个活动历时两年多,在1995年年底正式揭晓,评选出了中华武林百杰和十大武术名师、十大武术教授、十大武术教练、十大武星。
其中十大武术名师分别是区汉泉、孙剑云、李文彬、李天骥、张继修、陈正雷、赵子虬、郭瑞祥、梁以全、蔡鸿祥。
区汉泉:广东省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十大武术名师,今天传播蔡李佛拳卓有成就的人物。
广东省云浮县人,从1936年在云浮县开办“健民国术社”起,他踏上了传授武术的道路。
此后,在广州先后创办了“城西全义堂武术社”、“西山武术社”。
几十年来,他培养出众多武术人材。
其中佼佼者有国家级裁判、广东省武术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武术队教练陈昌绵,1979年全国武术观摩会一等奖获得者彭正庭,广东省武协秘书长董德强。
第六届全国南拳冠军丘建国,曾在早期受过区汉泉的指导。
此外,在历届省市赛名次获得者中,区汉泉的学生还有:何驹、梁华添、洪永兴、麦浩然、彭志辉、黄湛荣、蔡锦棠、梁锦炫、区伟昌、何三妹、洪少珍等。
孙剑云,1914年生,女,北京人,祖籍河北省望都县东任家瞳村,是孙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之女。
现任北京武协副主席、北京武协孙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首届“全国武林百杰当代武林十大名师之一”、中国武术院特邀研究员、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委员、中国武术段位制八段。
孙剑云7岁始父亲传授她武功,至1931年家学已有所成,随父赴镇江国术馆任女子武术班教习。
1959年全国第一届武术比赛中被国家体委聘为名誉国家裁判。
1962年和1963年在北京市举办的两届武术表演赛中被聘为副总裁兼裁判长。
1982年作为特邀代表出席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并做了关于《武术与道德》的专题发言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为使孙氏太极拳加速普及,先后编写出版了《孙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简化套路》、《行意剑》等专著。
孙剑云幼承庭训,承父之绝迹,得拳中真谛,同时也继承了其父的高贵品质和尚武精神。
沧州武术历史名片──八极拳研究
沧州武术历来在中华武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风格各异的拳种流派,“镖不喊沧”的赫赫武威,使得沧州武术一直誉满四方。
在沧州众多的武术拳种中,八极拳尤其凭着独特的风格和勇武的性格而独树一帜,“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吴丕清《回族武术八极拳考述》)的著名格言在武坛内外可谓长盛不衰。
基于此,本文对于沧州武术的杰出代表──八极拳进行相关研究。
一、“八极”“开门”,众说纷纭关于八极拳,一般认为其沧州武术历史名片──八极拳研究◎申国卿初传于“癞”、名始于沧州的著名武术家吴钟,近来也有“岳山八极”之说,甚至也有人进行了八极拳与“巴子拳”“吕红八下”等的对比。
“八极”一词原为古地理概念,源于汉《淮南子》“天地之间,九州八极”之说,但近代根据该拳出手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处的特点,以“八极”二字定名。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武术研究院1999年10月组织编写的《八极拳规定套路》中的相应部分即采用了与此类似的描述。
八极拳又称开门八极拳,目前,在关于“八极”和“开门”的含意上,仍然有若干不同的理解。
《孟村吴氏八极拳秘诀之谱》称:“文有太极安天下 ,武有八极定乾坤”,其实“太极”和“八极”都是古人用以解释自然规律变化现象的哲学名词,皆非武术用语。
八极用于武术,则为“八方极远”之意(吴丕清《解说八极拳》)。
吴连枝指出,吴氏开门八极拳,通称八极拳。
“开门”之意,一是开门立户,即八极拳术由吴钟开门立户,立于中华武林;二是八极拳的拳法套路系统完整,理论讲究“六大开、八大招”,讲究“六力合一”的发力原理;三是开门入窍,知其理、悟其《吴氏八极拳术秘诀之谱》及其中关于“八极”的释意吴连枝《吴氏八极拳术秘诀之谱》56少林与太极‖ 2022年第8期天下功夫沧州孟村吴氏八极拳谱秘诀之“八极薪传”“八极拳歌”性、明其德,练之有形,用之无形,顺应自然的规律,故称“开门”(吴连枝《吴氏开门八极拳》)。
常玉刚等也纷纷撰文,认同此说。
朱宝德等认为,言拳名八极者,乃取拳中八大招之出手起脚无所不用其极也。
武术小故事
武术小故事唐赛儿一掌退官差唐赛儿,是明朝初期青州农民起义的女首领,生于武术世家,其父唐义好拳脚,武功非凡。
因家境贫寒,赛儿一家靠卖艺为生。
在长期的卖艺生涯中,赛儿跟随父亲学习了各种拳术、器械、擒拿术、点穴术及“铁砂掌”等硬气功,同时兼学兵法。
由于唐赛儿天资聪慧,加上勤学苦练,不到十五岁就武艺超群了。
1419年寒冬的一天,大雪纷飞,一辆护送青州知县献给皇帝的贡品——“九龙御石”的大车驶向蒲台县的蒲关桥。
车上桥时因地上结冰路滑,拉车的马一下子滑倒了,大车从桥上的拱坡向下滑去,眼看车尾将偏离方向,翻到桥下。
押解车辆的官差大怒,飞起一脚把一个推车的农夫踹入车下当垫车用。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青年车夫迅速跑到车尾,用肩一扛,使大车斜向一边而倾翻,“轰”的一声,撞到了桥头的大石狮上,“九龙御石”也摔成两半,而民夫被救出来了。
这时押解官差气急败坏,举起钢刀向青年砍去。
说来话巧,恰好唐赛儿策马路过此地,见此险情,便府身随手抓起一把雪,扬手向押解官差掷去。
只听“呀!”一声大叫,众人见押解官一手紧按两眼。
原来掷来的雪,在唐赛儿抓雪到手的一刹那已将雪握成了坚实的两个雪球,正中押解官两眼,打得他两眼直冒金星。
唐赛儿随即翻身下马,还未等押解官差睁眼已一个跃步站在押解官差面前。
当官差看到用雪球打自己的人竟然是个婷婷女子,好不气恼,没想到堂堂一个押解官竟被一个女子所戏弄,扬起刀来向她砍去。
唐赛儿未待钢刀落下,已飞脚将他踢个仰面朝天,刀也飞落在桥边。
押解官倒确有些功夫,一个鲤鱼打挺,站起身来,又一个跨步欲取钢刀再逞凶。
而未等他拾刀在手,唐赛儿已经脚踩刀身,冷笑一声:“还不滚,想找死!”押解官见状向差役大吼:“快给我抓住她!”唐赛儿指着石栏杆对围住她的差役说:“看你们的脖子硬还是石栏杆硬!”话声刚落,她便使出“铁砂掌”向石栏杆击去,只听“咔嚓”一声,石栏杆断为两截,同时她又用脚将钢刀挑起,右手接住钢刀一个弓步藏刀式,等着众官差上来送死。
昆吾剑
昆吾剑“昆吾”乃古代宝剑之名。
昆吾剑创于何时失考。
周穆王伐昆戎,昆戎献昆吾之剑。
《列子》载:“锟捂炼钢可以切玉。
”可见昆吾剑之历史久远与珍贵。
昆吾剑法传入沧州,约于清嘉庆末年或道光初年。
此时有一南方刘姓武士慕名到沧县军马站村访戴三,欲较艺,仅观招法,非争上下。
戴之剑方出手即败,弃剑拜刘为师,获昆吾剑法。
此后戴始授剑法,习者甚多。
功著者有刘振祥、刘德宽等。
刘德宽传吴俊山,吴于中央国术馆传张骧伍。
刘德宽晚年于北京传李子鸣。
民国十八年(1929),姜容樵于上海尚武进德会著《昆吾剑》,剑式歌54句,动作图73幅。
刘振祥传李凌霄。
民国十八年(1929),李应聘为河北省立沧县二中(今沧州市一中)武术教师,授昆吾剑法和功力拳法。
故沧人习功力拳者多善昆吾剑法。
1963年,沧州籍之西安市武协副主席徐雨辰之女徐毓茹,代表陕西省武术队于上海参加全国武术比赛;表演昆吾剑,获剑术第二名。
此后,昆吾剑法便传至北京、上海、南京、西安等地。
先民视昆吾剑法为上乘,授剑与习剑必依“昆吾剑箴言”之十条行事。
箴言为:一、剑术自古所传不一,而昆吾剑法最为上乘,者不可视为寻常;二、剑器可伴琴出,非寻常武器可比,爱之者须于洁净处藏之;三、剑唯三家所传:儒家、道家、将家是也;四、此剑十不传:人品不端者不传,不忠不孝者不传,无恒志者不传,不知珍重者不传,文武不就者不传,借此求财者不传,俗乏入骨者不传,市井之人不传,拳脚行不传,心术不正者不传。
其目的,恐玷昆吾之高尚;五、剑有五戒:戒自矜,戒务名,戒好与人争胜,戒好杀,戒目空一世;六、可传之人不传失人,不可传之人而传失剑。
如人认不真,宁失人不失剑;七、传剑先择人,亦须择地,浊乱之处虽有可传之人,恐其操练不坚,剑为恶人所得,贻害不浅;八、学者须慎密,绝不可于广众之中轻易玄弄,以博美名,恐恶人见爱,求之不得,反而结怨;·九、此剑乃世之罕有,始为人甚慕,倘遇不得真传自鸣得意者,任其狂悖,不必与之争辩;十、既得真传,又须涵养性情,倘无知之徒妄加讥贬,只可任其胡述,不必与之较量。
在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在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九月狮城、惠风和畅、天蓝水绿、枫红果香。
”当四季的轮回,再一次拂过丰收的旷野,在仲秋里的绚丽与寥廓中,我们又一次相聚在美丽的运河古郡、渤海明珠,共襄2022年沧州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开幕盛典,深情寻根这方“古老大地”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殷殷聆听这片“经济高地”砥砺前行的铿锵步伐,共同开启这块“乐享福地”文旅融合的崭新征程。
记得有人曾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也有人说:“世界那么大,何不去看看?”还有人说:“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沧州,就像一部书,等着我们去观览、去翻阅。
书中有我们牵挂的故乡,鸡犬相闻,烟笼人家;书中有我们寻寻觅觅的诗与远方,十里桃花,风景如画。
今天,让我们一起停下匆忙的脚步,放松疲倦的身心,共同驻足狮城、阅读沧州,品味诗意书韵。
这书韵,穿越千年,蕴含在哑叭庄龙山文化遗址的斑驳文物中。
在沧州1.4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嵌缀着众多的古城书院、寺庙宗祠、故居遗迹。
看得见、摸得着,那是岁月打磨的历史印记,那是穿越古今的文化符号。
雕梁画栋琉璃瓦的沧州文庙、风声雨声读书声的毛公书院、肃穆岿然镇京南的河间府衙、半入繁华半飘零的吕家宅门,无不向世人展示着岁月更迭的沧海桑田。
特别是任丘哑叭庄龙山文化遗址,距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出土的陶器、石器、玉器多达1300余件,这一渤海湾地区龙山文化遗存最为丰富遗址的发现,将沧州地区的文化起点上推至与整个华夏文明等量齐长的跨度。
沧州,由此有了雄观燕赵的眼界,有了傲视齐鲁的气宇。
史迹煌煌,载历风霜,刻录着沧州这部书的“厚度”。
这书韵,面朝大海,蕴含在沧州人向海而兴的无限憧憬中。
探海:“千童一去知何处,渺渺沧海莫问津”。
秦始皇访仙炼丹寻求不老的鸿蒙夙愿,却成就了徐福这位中国最早的航海家,也成就了盐山——“中国第一侨乡”的佳话。
煮海:春秋时期这里的人们就懂得了“鱼盐之利雄天下”的道理,开始煮海为盐,章武城遗址、海丰镇遗址再现了千年以前“万灶青烟皆煮海”的盛况。
贾瑞歧:心怀武术梦打好“壹套拳”
贾瑞歧:心怀武术梦打好“壹套拳”作者:胡阳来源:《饮食科学》 2017年第7期在龙湾区龙翔湖公园内,满池的荷花开得正欢,接天的荷叶与晚霞连成一片,如一抹红焰点缀在粼粼碧波之上。
如今的贾瑞歧就是在这荷塘旁练功授拳。
放弃了德国国家武术队教练一职,放下了德国多个俱乐部和学校的邀约,他反而感觉轻松释然,归国来温开启一方“道场”练拳修心,不禁道出一声:吾心安处是故乡。
练武与冠军北方的冬季寒风凛冽,满地积雪。
小学四年级的贾瑞歧穿着白色布鞋在地面上踩出一溜烟儿的脚印儿,一路向学校走去。
清晨起床,他先练功一个小时,然后买上俩馒头、带点腐乳便是早饭,赶到学校上好文化课便又匆匆返回体校,继续练功。
“当时印象特别深,老师问我,为啥要练武术?我就说,练好武术,长大了就有鸡肉吃。
”孩子天性,纯真可人。
贾瑞歧生在河北省沧州市的一个普通家庭,说起沧州,值得一提的是此地自清末时起便有“武术之乡”称号。
据说当地有一民谚“男的不在家,女的不饶过”,说的便是当地人遇到歹人,哪怕男的不在,女人也是武功高强,绝不姑息饶恕。
贾瑞歧的父辈与大多数地方人一样,酷爱武术,他自小耳濡目染。
“小时候家住乡下,门前有一片庭院,为了练功,家里就准备了一片沙地。
当时还很小,为了偷懒就故意在上面踩出一溜脚印,等我爸爸回来就说练过了。
”不过有没有偷懒,总会被一眼识破,他回忆说,在练武的要求上,父亲是严苛的,但随着年岁的长大,他越发觉得父爱如山,这一份恩情是作为儿子永远还不起的。
为了习武,7岁起,贾瑞歧便离家接受专业的武术训练,11岁进入河北省武术队,开始了集体宿舍生活。
十几平米的寝室,二十多名孩子一起,夏天的时候夜里炎热,蚊虫又多,这群孩子便穿上练功服跑到阳台入眠。
“练动作、练柔韧度,这个时期的孩子运动量大,又处于长身体的阶段,饭量也是很大,无奈当时伙食却是一般。
”贾瑞歧说。
1998年,练习太极拳才短短三年的贾瑞歧有幸参加全国太极拳锦标赛,并获得了中国第一个武式太极拳冠军。
夭矫如龙天马行空——沧州劈挂拳述要
夭矫如龙天马行空——沧州劈挂拳述要车星辰【期刊名称】《《少林与太极》》【年(卷),期】2011(000)006【总页数】3页(P47-49)【作者】车星辰【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劈挂拳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一朵艳丽奇葩,是一门十分优秀的古传拳术。
因其早期主要流行于河北沧州一带,故称沧州劈挂拳。
如今,此拳已广泛传播于华北、西北等地,并传向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享誉海内外。
劈挂拳亦称抹面拳或劈挂掌,河北沧县一带旧称“梅花长拳”,盐山、黄骅一带也有叫“通臂拳”的,亦有称其为“通臂劈挂”或“劈挂通臂”的,但实际上它们都是劈挂拳。
劈挂拳是一门十分古老的传统拳术,从各类历史文献来看,此拳在明代就已流传于世。
到明代中晚期,劈挂拳已盛行于民间,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训练体系。
此后,劈挂拳代代相传,不绝如缕。
到清代中期,河北沧州的劈挂拳形成两大主要支系。
一是沧州南皮一支,代表人物是早年在京保镖、后为皇宫禁军护卫的南皮大庞庄郭大发,传习内容主要是劈挂拳“快套”、“挂拳”和“炮捶”。
二是沧州盐山一支,代表人物是盐山大左家村左宝梅(人称“左八爷”),传习内容主要是劈挂拳“抹面拳”和“青龙拳”(即头趟劈挂和二趟青龙,头趟劈挂亦称抹面拳)。
清末民初时期,劈挂拳在河北沧州一带广为流传,名人辈出,其中驰名一时的劈挂拳家主要有李云标、萧和成、赵世奎、黄林彪、马凤图、郭长生、马英图、曹晏海、左清甲等。
沧州“郭燕子”一系之劈挂拳,笔者最初学自“郭燕子”次子郭瑞祥(全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之一、中国武术九段)老师,还得郭瑞祥老师小女郭桂然师姐之精心指点,后来,提高于沧州通背、劈挂高手姚德文老师。
姚师8岁时曾以燕青拳开门,15岁便从武林名宿孙玉铭、郭长生之亲传弟子孙忠润老师专习通背(合一通背)、劈挂拳,在通背、劈挂上造诣尤深,其弟子遍布全国各地,可谓桃李满天下。
沧州马凤图、马英图昆仲一系之劈挂拳,笔者最初学自于兰州蔡永祥(“马氏四杰”马颖达、马令达昆仲之徒)老师,后得马凤图先辈嫡传弟子陈万智老师与凤图公三子马令达老师之亲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沧州武术:触手可摸的传奇沧州武术:触手可摸的传奇作者:吴琪《三联生活周刊》2011年第4期很难想象在河北沧州,历史是这样经常性地挂在人们的嘴边。
武术成为一粒粒种子,将散落在这块历史上战事频发、高手如林的边缘之地的传奇,给了一个物质上的归依。
在国家审定的129个拳种中,在沧州形成并广为流传的就占52个,民间零散的功夫更加难以计数。
这里出现过“大刀王五”、“燕子李三”等传奇人物,也是霍元甲祖籍所在地。
沧州在漫长的岁月里,曾是南方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战前线;盐碱地里难产粮,皇权通过土地对农民的束缚较弱,人们从地里熬出来的盐,又是一部私盐外运的对抗史;发配来充军的失意之人、绿林好汉,形成了民间自发的超越简单是非的道德观。
武术在这里,既是保家卫国之术,也早已超越了单纯技艺的承载,成为观察地域历史的另一只眼…离民间很近隆冬腊月,河北沧州的田地里早已一派萧瑟,举目望不见半星绿色。
位于沧州市区南面40多公里的南皮县,地里产不出精耕细作的粮食,一般人家以种植棉花为生。
沧州人提到自己的地理位置,总爱说“我们生活在苦海盐边”,东部90公里外的渤海边是芦苇荡子,虽然守着海,却因为泥滩和盐碱地难以依靠土地过活,沧州的民谣说,这里是“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不涝不旱收碱疙疤”。
民风彪悍的传统,在农耕社会有着天然基因。
74岁的姜国正是唐拳第六代传人,他坐在炕头上,戴着呢子帽,一身深蓝色的类似中山装的服饰,不像个练武的把式,倒有些文化乡绅的派头。
本刊记者采访时,刚好碰到姜家的3个女儿都在场,年纪三四十岁间,女子们身高不过1.6米左右,罩在羽绒服中,身段看起来与普通农妇没有不同。
然而姜老头自豪地说,家里4个儿子、3个女儿都自小习武,几个大汉也近不得身。
冬日阳光照进他家3间半房的农家院落,墙上醒目处贴着张地图,写的却是《南皮县武术馆校及拳种分布图》,红色圆点代表拳种,红三角表示武馆,整个县所辖的每个区域,被画得密密麻麻,“南场唐拳”、“八极拳霍氏武馆”、“乌马营武馆”、“叶三拨唐拳”、“贾九拨唐拳”…姜国正是沧州闻名的唐拳武师,唐拳在南皮县里是主要拳种,习练唐拳的人占到70%~75%。
沧州习武之风的兴盛,从姜国正老家所在的老家西唐家务村就可见一斑。
自爷爷姜贵练武收徒开始,老房子直到今天,姜国正的二女儿姜华芳每天晚上仍旧给村子里的人教武,一家四代人100多年,除了“文革”,其他时期从无间断。
沧州人功夫被叫做“把式”,把习武的院子称为“把式房”,把式房多设在师傅居住地,人们从师习武。
把式房一般选用2~3间华北民用住房,内置练力石锁、石砘等器具,墙边设兵器架,上置各种长短器械。
姜国正告诉本刊记者,2400多人的村子里,60岁以下的人全部跟着他练过武。
其他年龄段的也基本跟他家不同的人练过。
乡下学武没有收钱的习俗,“重义轻利”。
过去习武之人如果相约比武,在这里叫做“挂棍”。
现在每年大年初一的下午,仍旧是村里人的比武日。
姜国正习武几十年没有中断过,即使在“文革”中,“拿把扫帚也能当刀使”。
沧州市体育局武术节组委会主任刘永福向本刊记者提到,中国传统武术在地理上有三大板块,南有莆田、中有登封、北有沧州,其中莆田和登封都依托于南北少林的宗教场所和习俗,唯有沧州的武术与宗教毫无关联,藏于民间,讲究实战,大开大合,彪悍,重于技击。
九河末梢的沧州,也是叛军良将的庇护所,他们隐姓埋名,在此以教武求生存。
沧州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从附近村庄的名字可见端倪,“屯”“寨”“营”,表明这里是历史上的屯兵之地。
老百姓长年处在战争环境下,习武以求生存,战争间隙回乡务农,又将武艺带给乡邻。
汉代时,沧州武术习练已成朝廷之患,汉宣帝时期龚遂就任郡守时,希望通过疏导遏制此地习武之风,鼓励人们“卖刀买犊,卖剑买牛”。
烟台大学的刘汉杰老师专门从民俗学的角度研究过沧州武术,作为沧州人,他深感沧州民间尚武之风的强盛,在做博士论文期间,走访了沧州回族两大拳种八极拳与六合拳,也对沧州代表拳种燕青拳、劈挂拳、唐拳、螳螂拳的个案进行了考察,其中含对23位沧州武术传承人的田野访谈。
他告诉本刊记者,在此地,关于武术的传说虚幻成分很少,武术奇人和历史事件互相缠绕,却基本都是有据可查。
“武术与普通村民的亲和关系,在沧州非常重要。
除了自保防卫,年节时候习武之人乐于展示,悦己悦人,‘借此炫其技也’。
”习武也曾是此地人通往仕途的重要出路。
明清两朝封建武科,沧州曾出武举以上者近2000名。
仅沧州南皮一县,有清一代就出武举104人,武进士10人,并出武状元1名。
乡间习武之风的兴盛,姜国正也挺感慨。
1986年,他刚刚被南皮县体育局聘为武术教练,骑自行车在南皮各地调查了40天,走访了360多个村庄,发现有习武之人的村庄占到270多个,老师学员加起来有3000多人,有资历的拳师80多人。
习武人数按照当时全县32万人口来说,达到了1%,姜国正估计,“实际习武人口更多,因为我的统计数字多半来自各地文化馆,有些乡间自发的练习,我们不知情,也就没有统计进来。
”根据刘汉杰的研究,今天沧州境内习武者数十万人,武术人口所占比例高达40.02‰。
离神话很远沧州武林传奇性的人物非常多,可以编成一本厚厚的武术风云录。
因影视剧而广为人知的“大刀王五”王正谊即是沧州人,因个人经历与戊戌变法等历史事件相交织,成为京师名侠,他为徒弟谭嗣同劫法场,后又因义和团运动被杀害,同为沧州老乡的霍元甲为之冒死收尸,他在北京珠市口开的源顺镖局也成为一个传奇。
但是在沧州本地,“大刀王五”并没有过多被人提及,因为在当地人看来,类似人物难以胜数。
王正谊的师傅是双刀李凤岗,沧州回族人,当年王正谊为了学武,多次恳求后改信回教,得到真传。
而李凤岗的叔父李冠铭,也是沧州身怀绝技之人,“有奇力、性负气”,李冠铭、李凤岗、李庆临等三代的“成兴镖局”几乎从未失过镖。
据说因为有镖客从门前喊镖经过,李冠铭骑马飞奔,见到石坊,一手抓住石坊,另一只手夹着马跃起,马跳嘶而不能动弹,押镖之人大骇。
所谓“镖不喊沧”的说法便来源于此,它说明沧州武林高手太多,以后经过此地的镖局不敢造次,只能乖乖收起镖旗,停止喊镖,以示对此地高手的尊重。
在这里每提起一个拳种,都会牵起一段具体历史。
唐拳据说是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霸所创,后来一个自称“闯王”李自成后人的李天祥,流落南皮,于大地主侯家教武,在明末清初将唐拳在此传播开来。
说起姜国正的功夫,则要从义和团运动讲起,沧州当年迅速发展成为华北义和团运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姜国正的爷爷姜贵,曾是南皮县“七大武林高手”之一。
姜贵属于有土地的富裕户,把地租给穷人种,自己开过小酒厂,宰猪厂,家里留着大炮的火药是他在义和团当过两三年教头的痕迹。
义和团运动失败,他继续在家授拳。
唐拳以拳为本,其基本功包括腿功、腰功、臂功、桩功、平衡、跳跃、旋转、跌扑、滚翻、冲推、弹踢。
器械有六合单刀、雁翎单刀、三合剑、八仙剑、钟馗剑、梨花枪、春秋大刀、八卦双锤、八卦剑、八卦枪、八卦单刀、八卦双刀、太师鞭、二郎棍等,朴实无华,快速有力。
姜贵身高1.8米多,身强体壮,擅长舞一把125斤重的纯铁长杆大刀,人称“百步得胜”。
使用大刀、戟、长枪的人一般都需力大之人。
姜国正的个子只有1.7米出头,因此更善于舞剑,他会三趟剑,吕洞宾的九宫纯阳剑、三合剑与钟馗剑,姜国正说自己的特点是“身形好,腰、眼、手的灵活配合,舞剑能够变化无穷”,在对抗中“以力相实惠,以巧破千斤”。
姜国正对武功极为痴迷,说自己经常夜里也口中念念有词,遇到想不透的地方,就跳下床比画一番。
唐拳强调腿上的功夫,“手似两扇门,仗着脚赢人”--腿比手臂长,踢腿时人的上身往后仰,有利于保护自己。
“拳打不知,快打迟”两人过招,高手能很快看透对方的招数,出拳打准那个“不知”的人,“快打迟”出拳快的人打那个迟的人,速度极为重要,同样的招式,速度不一样,效果也大不一样。
从前练功,基本靠口传身授,师徒之间的私密交流,不会形成大众记忆,因此增加了习武之人的神秘性。
本刊记者走访后,发现沧州武术的一大特点,就是练武之人一再强调武术没有任何神秘可言,经年累月苦学苦练而已。
身体条件和悟性好的人,容易胜人一筹,但是武功再高强的人,也不可能突破肉身之躯的束缚。
这或许与沧州武术的民间基础密不可分,既然人人都能练两手,一般人对武术的辨识度非常高,过于神奇的传说也就失去了传播的基础。
姜国正说那些手指钻砖头、隔空打牛是不可能,无非是卖艺吃饭,行内叫做“托活儿”。
他听老人们说过“水上漂”,不过水上只是三五米的距离,练过功夫的人靠着速度和惯性而已。
姜国正说自己能练到的极致,如果非要和“神奇”沾上边,也就是腰上绑上五圈铁丝,他能用力气将之崩断,也能用手臂将粗铁棍打弯。
“全身只有三个地方能受得起铁棍的力气,前手臂、小腿外侧和肋部,多年来先用竹板打身上,再用木棍,然后才是铁棍。
”他听爷爷说过,轻功分两种:一种是飞檐走壁,一种是蹿房越脊,都不适合身形高大的人。
飞檐走壁蹿房越脊,直着腿往上跳,膝盖不能打弯,看能离地多高。
一开始跳上3块砖头,练着练着跳上5块砖头。
“如果你能腿直着跳上一个凳子,那么你一旦弯腿借力,就能跳上5个凳子那么高。
”沧州武术在多代传承中,也形成了一些为各门所共识的练习理念,如练功不能低头弯腰,低头易受伤害,弯腰动作不畅也不雅观,故拳谚称“低头猫腰,传授不高;拧根拔站,不如不练”;在练功方位选择上,传统习练讲究“早不朝东,晚不向西,午不朝南,永不向北”。
在姜国正看来,两种人练武容易出成绩,一种是仇深似海之人,为了报仇而学武,目标明确。
另一种人家大业大,家里能高薪聘请到最好的武师。
姜国正原本生活在南皮县最东南端的西唐家务村,守着几亩田和祖宗留下来的5间大瓦房。
他只读过6年书,“文革”后当地恢复练武,姜国正在为村里厂子跑业务之余,又开始在把式房教功夫。
无论是他这样的老人,还是三四十岁的儿女,参加从乡到市的各级擂台赛,成为串起记忆的线索。
谈起武术世家的荣耀,他提到1980年父亲去世时,为父亲趴灵的徒子徒孙有七八十人之众,这在乡间是莫大的荣耀。
地方志记载沧州,明清时“沧邑俗劲武尚气力,轻生死,自古以气节著闻。
承平之世,家给人足,趾高气扬,泱泱乎表海之雄风。
一旦有事,披肝胆,出死力,以捍卫乡间,虽捐弃顶踵而不恤”。
在今天的习武人当中,“披肝胆,出死力,以捍卫乡间”还能有所感受。
姜国正如今三代几十口人当中,有5个人完全靠武术吃饭,在大学武术系或者是给幼儿园教武术。
虽然武术已经失去了实战的需要,但是姜国正说自己每月能有1000多元的退休工资,街坊邻里尊称他一句“老师”或“教练”,就是最大的满足。
郭家的故事本刊记者从北京坐火车南下沧州,沿着运河到达市内。
隋朝开通的京杭大运河是沧州对外重要的水路通道,它在元朝定都北京之后,发挥出更为明确的枢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