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县武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沧县古属渤海郡,渤海,荒凉贫瘠,出于生存和抵御外侮、反对压迫的需要,百姓尚义任侠,武风益盛。清雍正、嘉庆年间,武林门类、拳械迅速发展;自春秋至明清,为畿辅重地,历代兵家必争之所。公元前664年齐桓公援燕伐山戎以来,各朝各代均有多次战争发生在此地。战事频发,生灵涂炭,故须掌握攻防格斗技。地处“九河下梢”,旱涝灾害严重,许多壮丁以贩盐为生,而官府缉拿甚严,民必习武事以增强反抗能力。东部古为芦荡荒滩,人烟稀少,既是犯军发配之地,也是叛将蔽身之所。明清时,一些朝廷缉拿重犯,到此地隐姓埋名,授武为生,如八极门之“癞”“癖”、功力门之“邱”,太祖门这“顺元和尚”,通臂门之“韩姓道人”,闯王刀法之“秦代夫妇”等,都循世传武,为武术发展作出贡献。京杭大运河纵穿沧境,是南北商品流通必经之地或商品集散中心,也是官府商贾走镖要道,因此,沧州镖行、旅店、装运等业兴盛,为提高竞争实力,只有掌握高强的武艺。至清末,“镖不喊沧”已成业内常规。明清武科,对沧县武术发展是一个极大的推动,此时沧州就出过武进士、武举人千余名。沧县武术注重内外交流,外出传艺者,诲人不倦,来沧授艺者,热情接待,周游四方者,正气凛然,逐渐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铸就了“沧县武术”的威名。

沧县武术十余个拳种分布在全县19个乡镇,每个乡镇都有各自的传统武术套路,并且每个拳械的套路各不相同。沧县武术广集众家武技精华,充实自家门派不足。传承文明,光大精武精神,使沧武术门类和独特的拳械技艺愈加丰富完美,诸多拳械套路在博纳众家之长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炼、改过、创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自家门派和拳械风格特色。至今,遍及沧县的拳械门类有:劈挂、通臂、八极、八卦、唐拳、少林、螳螂、昆仑、燕青、六合、大洪拳、太极、武当、太祖、弹腿、地躺、象形、功力、罗汉等二十余种。

沧县传统武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流传至今,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具有强身健体的特殊功效。是土生土长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发展潮流中,武术对人们的文化需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武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具有历史价值,也是深受广大人民所喜爱的一种传统文化。发掘、抢救、发展沧县的传统武术,对沧县、沧州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民族文化,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沧州民风,自古淳朴、刚直、勤劳、勇敢。由于地理、历史条件关系,强悍武风,历史久远,素有“武建泱泱乎有表海之雄风”之说。据史籍载,沧州民间武术,兴于明,盛于清,至乾隆时,武术之乡已形成,至清末,则声扬海外。

古之沧州,沿渤海方圆百余里,均系芦荡荒滩,人烟稀少,既是犯军发配之地,又是叛将蔽身良所。明清时,一些朝廷缉拿的叛将,寻沧州民众强悍喜武之俗以蔽其身,隐姓埋名,化装僧道游侠,传艺维生。八极门之“癞”、“癖”,功力门之“邱”,太祖门之“顺元和尚”,通臂门之“韩姓道人”,闯王刀法之“秦氏夫妇”等,为人正义,武艺高强,为发展沧州武术功劳不小。各地武师频频来沧拜师会友,更使这里成为武林豪杰摩肩荟萃之地,沧州故素有“小梁山”之称。

源起或流传沧州的门类、拳械达53种之多,约占全国129种门类、拳械的40%,乃中国武术发源地之一。1992年,沧州市被国家体委首批命名为“武术之乡”,成为全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

沧州武术独树一帜,疯魔棍、苗刀、戳脚等拳械为沧州所独有。沧州武林门类及独立之拳、械,除失传者外,计50余种,有六合、八极、秘宗、功力、太祖、通臂、劈挂、唐拳、螳螂、昆仑、飞虎、太平、八盘掌、地躺、青萍剑、昆吾剑、闯王刀、疯魔棍、二郎、苗刀、、形意、戳脚、翻子、少林、埋伏、花拳、勉张、短拳、阴手枪、杨家枪等,太极、八卦遍布各地。本版整理相关资料,为读者讲述沧州武术八大门派拳种由来的传说故事。——编者燕青

燕青拳又称秘宗拳、颜青拳、弥祖拳、迷踪拳、迷踪艺。

据史料记载,它出自少林,最早为河南嵩山少林寺烧火僧“紧那罗”所创。相传,他原不在少林寺出家,曾游遍天下访遍名师。后来在少林当了一名烧火僧,他头不剃,脸不洗,穿破僧衣,目的为掩盖起真面目。元朝时红巾军攻打少林寺,众僧不能抵抗,紧那罗手持一条铁棍打退百万红巾之兵。因紧那罗法号严青,久之因讹,又叫颜青拳。

燕青拳后来传到清代的孙通,在清代乾隆年间。当时的山东泰安人孙通曾在嵩山少林寺苦习数年,燕青拳艺炉火纯青,被人尊为“万能手”。孙通因犯命案去东北避难,途中,在青县和静海县交界的大屯村和静海县小南河村分别传下燕青拳。

一支流传的具体情况是,孙通受风寒病在大屯村,幸蒙村里人照料。为报恩孙通将燕青拳在大屯村进行传授。当时传授的出名弟子有铜锤吕明、大刀韩七、快腿文林等人。

另一支流传的情况是,孙通去东北途经静海县小南河村,收霍元甲的曾祖父为徒。后大侠霍元甲为改变国贫民弱的“东亚病夫”形象,广授门徒,强身救国。后来,其子东阁远去东南亚传艺。

沧州燕青拳传人,尊孙通为一世祖师。现在沧州所传陈善支系多称燕青拳,其他多支系多称秘宗拳,实为异名同源的拳术。

功力

功力拳法分两支传入沧州境内,沧州城南十余里的尹家桥有一支,沧县高河村(今属孟村回族自治县)有一支。

高河村一支,据传是在清朝咸丰年间传入,当时一名游僧旅居涨沙村娘娘庙。高河村有一个叫做尹平的人,以到处卖油条为生,在涨沙村看到僧人以掌、肘、背击树练功,并演练拳术、兵器。尹平很崇慕,从此,每天都来,向僧人赠送油条作早餐。僧人知其意,感其诚,就把功力拳法教授。后尹平授徒多人,以苏连祥、许荣泰等人为上乘。

尹家桥一支,是由清朝嘉庆年间传入。尹家桥村有一个有钱人,叫尹玉文,自幼习武,不求功名,崇拜侠义之士,经常帮助身边的穷苦人。

当时有一名邱姓僧人云游至此。尹玉文看他慈眉善目,谈吐文雅,医术精深,别人有需要帮忙的都会毫不思索地答应。好客的尹玉文就把邱僧留在了家中。一天晚上,尹在后院练武,忽然听到墙边有人笑,只见邱僧非常利索地跳到尹玉文面前,对他说:“施主练武很勤奋,但是你这样只能猎取一个功名或者只能和别人争强。”听完邱僧的话,尹玉文知道了他是一个武术高手,就叩拜求教。邱僧感尹之德,又爱惜他的志向,就教给他功力拳、兵刃以及独斗群战的功夫。如此,尹玉文在邱僧的指点下刻苦勤练,全部学会功力拳。后人称邱僧为邱祖,奉他为始祖。

尹玉文获功力拳术后,遵师训在沧州授徒传播。此支所传八代,主要传人为尹玉文传艺高桂祥,高桂祥授徒多人,以李国良、肖轩、李四功夫上乘,晚年设场授徒,其徒以李富臣为最。李富臣授徒百人,得意者有赵清海、魏宝贵、李凌霄、王宝善、方来春、海占元等。赵清海、魏宝贵早年随师去曹锟武术营任武术教官,魏宝贵分别在兴济及沧州城北北陈屯授徒,得意者有其子魏占林等人。

劈挂

劈挂拳历史悠久,在明代中期,就流行于民间。

到清朝中期,沧州出现劈挂拳的两大支。一支是南皮郭大发。此人早年在京保镖,武功非凡,后为皇宫禁军护卫。他晚年回乡,将劈挂拳法授予本县昝庄赵氏,赵氏家传三代至赵世奎。民国七年(1918),赵世奎应招入保定曹锟部苗刀连为伍,受苗刀教练刘玉春赞赏并收为徒。赵遵师嘱,将劈挂拳法授予师弟郭长生。

另一支,是盐山大左家村左宝梅,清朝乾隆40年,一名姓韩的云游道人留居在大左家村的古庙中。左宝梅经常去那间庙习武,碰到道人后,二人意合,就经常交谈、切磋武功,但左宝梅都输了。原来,这名道人是福建少林寺的僧人,多年习武。因为反清,寺庙被火烧了,他在外四处逃走,化装成道士来到此处。左宝梅非常佩服道人,就拜他为师,刻苦习练,尽得劈挂拳的真谛。

1928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任国术馆少林科科长的武术大师马英图和国术馆特聘教授、武术大师郭长生,恰是当时沧州盐山、南皮两支劈挂拳代表人物。二人一见如故,相互切磋技艺,使长期分离的两大支劈挂拳“破镜重圆,合为整体”。继之,二位先辈对原来的劈挂拳重新进行修改,修改后的劈挂拳“神韵倍增,面貌全新”。可以说这是劈挂繁衍传承中一次质的飞跃。

太祖

太祖拳法,相传宋太祖赵匡胤靠此技打下宋朝天下,其拳法传于后世,立太祖门,称太祖拳。明戚继光《纪效新书》载:“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式长拳。”

这套拳法在清朝康熙中期传入沧州。据拳谱记载,当时一个云游僧患病于沧州街头,被宋公收留,请医调治。这名僧人病愈后,为了报答宋公的相助之恩,把宋公的次子宋平收为徒弟,传授他太祖拳六年。宋平学成武功后,僧人就辞行了,临走时告诉宋家父子他叫顺元和尚,后人尊其为太祖门沧州第一世祖。

宋平传子宋义德,义德昼习文、夜练武,十分刻苦,硬、软、轻、气四功于一身。相传有一天,几位亲朋聚于宋家客厅饮茶聊天,一只燕子打食喂雏,一块燕粪掉入茶杯,义德纵身一跃,抄住燕子。从此,他的武艺和“燕子宋三”之绰号名扬于街巷,向其求艺者也越来越多。

乾隆四十七年(1782),河南开封习洪拳者邢殿帮来沧拜宋为师,并定居沧州。邢殿帮为人忠厚,天资聪颖,勤奋刻苦,技艺娴熟,从此在沧州开门收徒传艺。他的弟子王永贵在沧州衙内任班头代守备,以大刀著称,以沧授徒众多。到清末民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