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外科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合集下载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

第一条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或耐药,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下简称药敏)的结果而定。

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开展药敏工作。

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 抗菌谱和抗菌活性) 和人体药代动力学( 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 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

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上述特点,按临床适应证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

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1. 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一、前言抗菌药物是临床治疗细菌性感染的重要手段,合理、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对于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降低耐药性具有重要意义。

为指导临床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制定本指导原则。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1.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 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或耐药,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下简称药敏)的结果而定。

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送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再根据结果调整用药。

3.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的选用应根据病原菌种类、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药物耐受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首先,应选择对病原菌有较强抗菌活性的药物;其次,考虑药物在感染部位的浓度和分布,确保药物能达到有效的抗菌浓度;再次,注意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避免药物相互作用;最后,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过敏史等个体差异。

4.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应严格掌握指征,主要包括:手术患者术前、术后预防性应用,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心内膜炎、骨髓炎等严重感染患者,为预防感染扩散;长期留置导尿管、呼吸机等侵袭性操作患者,为预防相关感染;以及特殊病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

《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导原则前言由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多种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遍布临床各科,其中细菌性感染最为常见,因此抗菌药物也就成为临床最广泛应用的药物之一。

在抗菌药物治愈并挽救了许多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不良后果,如不良反应的增多,细菌耐药性的增长,以及治疗的失败等,给患者健康乃至生命造成重大影响。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表现在诸多方面:无指征的预防用药,无指征的治疗用药,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的选择错误,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及疗程不合理等。

为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特制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对感染性疾病中最重要的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原则、抗菌药物治疗及预防应用指征以及合理给药方案的制订原则进行阐述,并列出常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各种常见细菌性感染的病原治疗,以期达到提高我国感染性疾病的抗菌治疗水平,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降低医药费用的目的。

《指导原则》共分四部分,一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二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三是“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四是“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

对上述内容有以下几点说明。

1、本《指导原则》为临床应用抗菌药物获取最佳疗效,并最大程度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而制定,不是教材或参考书,也不涉及具体的给药方案。

2、本《指导原则》主要限于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不包括各种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治疗药物。

3、本《指导原则》中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在临床治疗中必须遵循,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以及各种感染的病原治疗则供临床医师参考。

4、为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本《指导原则》对抗菌药物应用中的管理也提出了要求,应当遵循。

5、本《指导原则》仅涉及国内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部分品种,重点介绍各类药物的抗菌作用、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有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详细内容仍应参考有关专业书籍。

抗菌药物使用总体原则有哪些

抗菌药物使用总体原则有哪些

抗菌药物使用总体原则有哪些
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的有效手段,但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可能导致耐药性增加和药物副作用,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需要遵循一些总体原则:
1. 合理使用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指在明确细菌感染的情况下应用抗菌药物,并根据细菌的敏感性进行选择,避免盲目使用和过度使用抗菌药物。

医生应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使用指南进行处方。

2. 选择适当的药物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原菌的敏感性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避免选择与疾病不相符合的抗菌药物。

同时,考虑到抗菌药物对肾肝功能的影响,避免使用对患者有危害的药物。

3. 合理使用剂量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剂量,避免过量或不足的使用。

剂量过高可能导致药物毒副作用,剂量不足则可能造成细菌耐药。

4. 合理使用疗程
严格按照抗菌药物疗程规范使用,不可随意增减疗程,以免引起细菌耐药性的增加或疾病复发。

5. 预防交叉感染
在使用抗菌药物时要加强感染控制,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避免细菌耐药性传播。

6. 注意不良反应
使用抗菌药物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或停用药物,防止患者出现严重的药物副作用。

结语
总体来说,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保护公共健康的重要措施。

医生和患者都应该遵循抗菌药物使用的总体原则,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效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

泌尿外科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泌尿外科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泌尿外科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一、适应症
1、预防性应用,多用于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预防感染,最佳时机为手术开始前2小时内,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应于手术过程中加用一剂。

2、非特异性感染感染,明确的细菌性感染性疾病。

3、严重污染性损伤、开放性损伤。

4特异性感染
二、药物的选择
1、根据临床经验用药,根据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局部情况,初步判断感染细菌,选择针对性抗菌药物。

2、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用药。

3、根据药物的代谢途径、在组织中的分布能力选择药物。

4、预防性用药应选择抗菌谱广、安全、廉价的抗菌药物,首选一、二代头孢菌素。

三、疗程
1、清洁手术(如精索静脉曲张手术、疝手术、精索鞘膜积液手术、隐睾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一般不超过24小时。

2、若病人有感染高危因素或使用人工植入物预防性用药为24-48小时。

3、已发生感染者应持续用药。

四、给药途径
1、外用,不提倡,无确切效果,易诱导高耐药性
2、口服、肌注,适用于一般感染
3、静脉滴注,适用于严重感染或围手术期用药。

五、联合应用
病原未查明的严重感染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
需较长期用药,细菌可能产生耐药者
联合用药使毒性较大药物的剂量得以减少
其他-加用易于渗入某些组织的药物,以更好控制感染,如泌尿道手术加用经肾脏以原形排泄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六、药占比例。

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1.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见表1。

2.非手术病人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1)非手术病人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见表2。

(2)抗菌药物在非手术病人某些特定感染中的预防性应用见表3
SMZ/TMP(磺胶甲唑/甲氧苄啶)
组织的职业暴露等寄生虫或病毒感染时亦有预防用药指征,未包括在本表内。

[2]高危病人指进行任何损伤牙龈组织、牙周区域或口腔黏膜操作伴有以下心脏基础疾病的病人:①人工瓣膜;②既往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史;③心脏移植术后发生的瓣膜病变;④先天性心脏疾病合并以下情况:未纠正的发紺型先天性心脏病(包括姑息分流术),通过导管或手术途径植入异物或装置的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的前6个月,先天性心脏病缺损修补术植入补片后仍有残留缺损及分流。

3.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用药
(1)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用药的目的与原则见表4。

(2)围手术期抗菌药物手术切口分类见表5。

(4)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品种选择见表7。

注:①所有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用药,仅在有前述特定指征时使用;②胃十二指肠手术、肝胆系统手术、结肠和直肠手术、阑尾手术、II或Ⅲ类切口的妇产科手术,如果病人对。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可用克林霉素+氨基糖苷类,或氨基糖苷类+甲硝唑;③有循证医学证据的第1代头孢菌素主要为头孢唑林,第2代头孢菌素主要为头孢呋辛;④我国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率高,预防应用需严加限制;⑤表中“±”是指两种及两种以上药物可联合应用,或不可联合应用。

4.特殊诊疗操作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见表8。

主要为头孢唑林,第2代头孢菌素主要为头孢呋辛;③我国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率高,预防应用应严加限制。

2019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泌尿外科抗菌药物应用

2019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泌尿外科抗菌药物应用

---------------------------------------------------------------最新资料推荐------------------------------------------------------2019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泌尿外科抗菌药物应用201 4 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泌尿外科抗菌药物应用特殊情况下泌尿系感染的抗菌药物应用泌尿系感染又称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是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泌尿系统各个部位感染的总称。

抗菌药物治疗是尿路感染的主要治疗方法,推荐根据药敏试验选择用药。

特殊情况下的抗菌药物应用包括妊娠期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及糖尿病患者在发生泌尿和男生殖系感染时的抗菌药物应用指导。

本期文献荟萃小编节选《201 4 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泌尿系感染诊断治疗指南》中特殊情况下的抗菌药物应用,以飧读者。

(一)妊娠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1 .各型妊娠期尿路感染的特点和药物治疗 (l)无症状菌尿:推荐在妊娠早期行尿培养检查,若结果阳性应及时治疗。

推荐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给予 5~7 天抗菌药物治疗,治疗后 1 -4 周应再行尿培养检查了解治疗效果。

(2) 急性膀胱炎:妊娠期有症状的尿路感染主要表现为急性膀胱炎。

推荐根据尿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给予 7 天抗菌药物治疗,如果1/ 10来不及等待药敏试验结果可给予二代头孢菌素、三代头孢菌素、阿莫西林、呋喃妥因或磷霉索治疗。

治疗 l 周后应再行尿培养检查了解治疗效果。

若反复发作急性膀胱炎推荐每日睡前口服头孢呋辛 1 25-250mg 或呋哺妥因 50mg 直至产褥期,以预防复发。

(3)急性肾盂肾炎:推荐首先根据尿培养或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给予抗菌药物静脉输液治疗,如果来不及等待药敏试验结果可选择二代头孢菌素、或三代头孢菌素、或氨基青霉索加 B 内酰胺酶抑制剂(BLI)治疗。

泌尿外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泌尿外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泌尿外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泌尿外科抗菌药物是指用于治疗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由于泌尿系统是人体排尿的重要器官,与外界环境接触较为频繁,易于引起感染。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于控制感染、减少药物耐药性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都非常重要。

首先,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是合理使用的基础。

泌尿外科感染通常由细菌引起,因此首选应为对常见细菌有较强抗菌活性的药物。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临床上常见的泌尿外科感染常由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等引起,对这些细菌的敏感药物包括β-内酰胺类药物、头孢菌素类药物和氟喹诺酮类药物等。

在选择抗菌药物时,还应考虑患者的过敏历史、肝肾功能、年龄等因素。

其次,合理的用药途径和剂量也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方面。

泌尿外科感染常见的途径包括口服、静脉注射和尿路局部给药。

口服给药适用于一般感染情况,适合病情稳定的患者。

静脉给药适用于重症感染或无法口服的患者。

尿路局部给药常用于尿路感染,通过直接将药物注入膀胱可以提高抗菌药物在尿路中的浓度,加速疗效。

剂量的合理选择对于有效控制感染和减少耐药性的发生至关重要。

剂量过低可能导致疗效不佳,剂量过高则可能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患者的经济负担。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疾病严重程度等因素,选择适当的剂量进行治疗。

此外,治疗周期的合理安排也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因素。

治疗周期应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而有所调整。

对于急性泌尿感染,通常治疗7-10天即可,而对于复发性或慢性感染,治疗周期可能需要延长。

在给予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重视预防措施,如改善个人卫生、适度增加水的摄入量等,以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

最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如尿常规、尿培养等,以评估患者的病情是否得到控制。

同时,也应密切关注患者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肾功能异常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以防止治疗的不当导致的不利后果。

202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2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2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1、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细菌性感染,取标本培养(阴性结果,阳性结果,治疗反应,调整方案),无法取标本培养------经验治疗(治疗部位,基础疾病,发病情况,发病场所,既往抗菌药用药史及其治疗反应,当地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2、品种选择:有病原学检查结果:尽可能地选择针对性强、翟璞、安全、价格适当的抗菌药物。

经验治疗者:根据可能的病原菌及当地耐药状况选用抗菌药物。

3、给药途径,对于轻中度感染的大多数患者,应予口服治疗。

仅在下列情况下可先予以注射治疗:不能口服或不能耐受口服,病情影响口服吸收,抗菌谱合适但无口服剂型,需迅速达到高药物浓度,感染严重、病情进展迅速,需紧急治疗,患者对治疗依从性差。

一、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二、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以下情况原则上不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律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留置导尿管、留置深静脉导管以及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口)患者。

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

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1、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原则:1、手术切口类型2、手术创伤程度3、手术部位污染机会和程度4、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5、手术持续时间6、感染发生机会、后果严重程度7、预防效果循证医学证据8、对细菌敏感性的影响9、经济学评估抗菌药物预防不能代替无菌操作抗菌药物预防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手术切口类型:1、清洁手术:一类切口,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在下列情况下可考虑预防用药: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手术涉及重要器官,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

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包括哪些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包括哪些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包括哪些在医学临床实践中,抗菌药物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体的药物。

抗菌药物的使用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治疗效果和预防药物耐药性的发展。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根据病原菌种类、药敏检测结果、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史等因素,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不同的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药物。

2. 个体化用药不同患者对抗菌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可能不同,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用药。

对于存在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应注意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频率。

3.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具有一定的毒性,长期不当使用易导致药物耐药性的产生。

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进行合理使用,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抗菌药物。

4. 使用足量足疗程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情确保使用足量足疗程的药物。

提前停药或减量使用容易导致病原体的复发和药物耐药性的产生。

5. 定期评估疗效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期间,应定期评估疗效,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必要时应重新进行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确保治疗效果。

结论总的来说,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主要包括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个体化用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使用足量足疗程和定期评估疗效。

严格遵守这些原则可以确保抗菌药物的有效治疗,减少抗药性的发展,提高治疗效果。

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医务人员应该始终牢记以上原则,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第一条抗菌药物应用指证,抗菌药物适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性疾病。

第二条根据临床诊断,针对最可能的病原菌,进行经验治疗。

使用或更改抗菌药物前采集标本作病原学检查,力求做到有样必采;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总体不低于30%;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50%;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不低于80%。

第三条抗菌药物治疗前,应评估患者肝、肾功能,根据肝、肾功能情况相应调整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

对妊娠期、哺乳期、新生儿、婴幼儿、老年等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时应考虑其特殊的病理生理状况,审慎选择抗菌药物的种类和药物用量。

第四条合理选择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严格控制局部用药,防止细菌耐药。

第五条依据抗菌药物药效及药代学知识,选择给药方式及时间。

第六条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不宜频繁更换品种,一般病人应观察72小时,重症病人观察48小时后,再进行必要的药物品种与方案的调整。

抗菌药物的用药疗程,一般感染疾病在症状体征消失后,可考虑在72小时内停用,特殊感染按特定疗程执行。

第七条严格掌控联合用药的指征,门、急诊原则上应避免联合用药,特殊情况联合用药不得超过2种。

联合用药应以达到协同抗菌效果和减少耐药菌的产生为目的。

第八条在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注意与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第九条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性治疗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治疗要在病情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参照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手术预防用药仅用于泌尿外科手术,其他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不得使用氟喹诺酮类。

第十条加强抗菌药物使用中的不良反应监测,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置,认真执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第十一条住院患者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剖宫产手术除外),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和使用疗程合理(术前应用抗菌药物的方法: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在医疗实践中,抗菌药物的应用是保障患者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不仅可以有效治疗感染疾病,还可以减少药物滥用、抗药性产生等问题。

以下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导原则:1. 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时,首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原体类型、药敏试验结果以及患者的个体特征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

对于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应选用对感染病原体敏感的药物,同时考虑患者的肝肾功能、药物过敏史等因素。

2. 合理确定抗菌药物剂量在确定抗菌药物的剂量时,需考虑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情况。

剂量过低可能导致治疗失败,剂量过高则可能增加药物毒副作用的风险。

因此,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抗菌药物的剂量。

3. 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抗菌药物是双刃剑,过长或过短的使用时间都可能导致治疗失败或者药物滥用。

一般情况下,感染性疾病在治疗48-72小时后,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进展和病原体的耐药性情况来决定是否继续使用抗菌药物。

4. 定期评估疗效和药物耐受性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治疗的疗效和药物的耐受性。

如出现治疗失败或明显不良反应,应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案。

5. 强调多学科合作在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中,需要医生、药师、微生物学家等多学科专家的密切合作。

只有多学科的合作团队才能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效果,并减少滥用和耐药性的发生。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包括选择适宜的药物、合理确定剂量、控制使用时间、定期评估疗效和药物耐受性、强调多学科合作等几个方面,希望医疗工作者在实践中遵循这些指导原则,确保抗菌药物的有效使用,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关于施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卫医发〔 2004〕285 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各军区、各军兵种联(后)勤部卫生部,总参三部后勤部卫生处、总参管理保障部、总政直工部、总装后勤部卫生局,武警部队后勤部卫生部:为推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规范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用药行为,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总后卫生部共同委托中华医学会会同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制订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现予发布施行。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认真学习,贯彻执行。

在执行中的意见和建议,请地方及时向中华医学会反映,军队向全军药学专业委员会反映。

附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二○○四年八月十九日前言由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多种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遍布临床各科,其中细菌性感染最为常见,因此抗菌药物也就成为临床最广泛应用的药物之一。

在抗菌药物治愈并挽救了许多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不良后果,如不良反应的增多,细菌耐药性的增长,以及治疗的失败等,给患者健康乃至生命造成重大影响。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表现在诸多方面:无指征的预防用药,无指征的治疗用药,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的选择错误,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及疗程不合理等。

为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特制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对感染性疾病中最重要的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原则、抗菌药物治疗及预防应用指征以及合理给药方案的制订原则进行阐述,并列出常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各种常见细菌性感染的病原治疗,以期达到提高我国感染性疾病的抗菌治疗水平,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降低医药费用的目的。

《指导原则》共分四部分,一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二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三是“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四是“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 。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有哪些要求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有哪些要求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有哪些要求
在临床实践中,抗菌药物的正确应用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和治疗效果的关键。

遵循一定的原则,有助于避免药物滥用、抗药性产生等问题的发生。

以下是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的一些要求:
1.明确感染定位: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必须准确判断感染的类型、部
位、病原体及其敏感性,以便选择合适的药物。

2.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原体的药敏情况以及患者自身的
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治疗期限等。

3.注意抗药性问题:避免不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防止细菌产生耐药
性。

选择敏感性强、耐药性低的药物进行治疗。

4.合理选择药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细菌敏感性选择最适合的抗菌药
物,避免滥用广谱抗生素和强效抗生素。

5.监测疗效与不良反应:在用药过程中,定期监测患者的疗效和不良
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6.合理使用联合用药:在需要时,可以考虑联合使用抗菌药物,但必
须谨慎选择,避免交叉耐药性的发生。

7.遵守用药原则:严格执行医嘱,按照规定的剂量和使用频率服药,
不可擅自增减剂量或停药。

8.关注特殊人群:对于孕妇、儿童、老年患者等特殊人群,要慎重选
择抗菌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对其健康造成影响的药物。

总之,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需要综合考虑病情、病原体情况、患者特点等因素,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尽可能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发生。

仅在严格遵循原则的基础上,抗菌药物才能发挥出最佳的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泌尿外科肾上腺疾病抗菌药物应用原则:一、腹腔镜手术:1. 应用头孢一、二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预防用药时间为24-48小时。

2. 手术时间超过1.5小时,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时间可延至96小时(经验用药)。

3. 老年患者,术前有肺部疾病患者抗菌药物在上述情况下延至48小时。

4. 发热病人应查找原因,验血常规以及病原学检查,依具体情况用药。

二、开放手术(含腹腔镜改为开放手术)1. 应用头孢一、二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预防用药时间为72小时(经验用药)。

2. 其它同一项2、3、4泌尿外科病人泌尿系结石的抗菌药物应用原则:1. 推荐根据治疗前尿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菌药物。

2. 一般推荐治疗7-14天,有时需要延长至21天(均为静脉用药)。

3. 尿路结石相关的复杂性尿路感染需要彻底清除结石,同时给予足够的抗菌药物治疗。

如果不能完全清除结石,则应该考虑长期的抗菌药物治疗。

4.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存在泌尿系结石及存在尿路梗阻是特殊危险因素。

合并感染的尿路结石,术前应该使用抗生素治疗,直至达到标准。

5. URL、PCNL、输尿管切开取石、肾盂切开取石均为清洁-污染手术,而感染性结石手术为污染手术。

6. 预防用药时间为24-48小时。

污染手术依据患者情况酌情延长,依据临床实际情况,考虑5天左右比较合适(经验用药)。

7. 对于URS、PCNL、输尿管下段结石切开取石,不伴有其它危险因素者,推荐术前30-60分钟静脉输注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二代)抗生素。

单次用药即可。

8. 对于输尿管中上段碎石、嵌顿性结石、感染性结石、合并感染、糖尿病等危险因素者,术前用药基础上维持用药需要达72小时。

推荐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二代)抗生素。

女性泌尿外科手术的抗生素应用尿道手术:包括清洁-污染手术,污染手术和感染手术。

1. 清洁-污染手术中,例如尿道肉阜,尿道外口囊肿等,经尿道膀胱颈切开等,属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抗菌谱应该覆盖以大肠埃希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并覆盖常见阳性球菌,可以应用可选用头孢一代,二代以及喹诺酮类,术前30分钟开始给药,如果手术超过3小时,术中应用第二剂,并持续应用至术后48小时,可加用甲硝唑。

2. 清洁-污染手术中,例如尿道中段悬吊术,盆底修复手术等,需要置入人工补片,并永久留置,可应用头孢二代以及喹诺酮类,并加用甲硝唑。

术前30分钟开始给药,并需用抗生素溶液浸泡人工补片,如果手术超过3小时,术中应用第二剂,并持续应用至术后48小时。

穿刺过程中如果出现了盆腔血肿或者损伤了膀胱,会增加感染风险。

因为血肿持续存在,尿液可能持续漏出,应看待为感染性手术,建议更改为头孢三代并延长至术后7天(经验用药)。

3. 污染手术和感染手术,例如各种瘘的手术,此情况不属于预防性应用。

术前应做尿细菌培养,局部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根据结果选用抗生素。

如果没有细菌生长,应经验性用药,因为可能涉及到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甚至肠道的细菌污染,应采用广谱抗生素,并兼顾厌氧菌。

可应用头孢三代,加奥硝唑,术前应用至局部炎症消退,尿中没有细菌生长,术后至少应用至一周(经验用药),并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何时停药。

泌尿系肿瘤抗菌药物应用原则:1. 肾癌:为清洁污染切口,建议用药头孢一、二代,喹诺酮三、四代抗菌药物,可选用氨基糖甙类、单环类抗菌药物。

2. 输尿管癌:未切开膀胱为清洁污染切口,建议用药头孢一、二代,喹诺酮三、四代抗菌药物,可选用氨基糖甙类、单环类抗菌药物。

切开膀胱者同膀胱癌。

3. 膀胱癌:TURB及膀胱部分切除、膀胱全切如泌尿系感染为为清洁污染切口,建议用药头孢一、二代,喹诺酮三、四代抗菌药物,可选用氨基糖甙类、单环类抗菌药物。

如伴有泌尿系感染为污染切口,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4. 睾丸癌:为清洁切口,如手术时间较短,患者无糖尿病等伴随疾病不须静脉应用抗菌药物。

5. 阴茎癌:为污染切口,建议用药头孢二代,喹诺酮三、四代抗菌药物。

泌尿系感染患者应常规行尿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根据药敏结果选用相应的抗菌药物,药敏结果回报前根据经验应用光谱抗生素,药敏结果回报后及时调整。

抗菌药物应该在手术前2小时内,最好在皮肤切开前半小时或麻醉诱导开始前,静脉给药。

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ml以上),可手中给予第二剂。

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也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

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

对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

尿道手术:尿道手术根据不同情况,分属清洁-污染手术,污染手术和感染手术。

尿道开放性手术患者属于感染手术。

尿道手术患者,特别是尿道狭窄患者,术前多行膀胱造瘘术,留置造瘘管,属于污染手术或者感染手术,而且手术时间相对较长。

抗菌药物选择,参照导管相关感染。

致病菌大多为大肠埃希菌,其它相关的菌株包括假单胞菌属、摩根氏菌属、不动杆菌属。

经验治疗抗菌谱应该覆盖上述细菌,可选用头孢一代-三代以及喹诺酮类。

最好根据药物敏感及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抗生素。

抗菌药物应用3-5天(经验用药)。

术前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阴囊手术:阴囊手术属于清洁-污染手术。

致病菌大多数为大肠埃希菌。

抗菌药物选择头孢一代和二代应该兼顾到厌氧菌,可以配合应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及甲硝唑,奥硝唑。

疗程为3-6天(经验用药)。

阴茎手术包括假体植入术:阴茎手术属于清洁-污染手术。

致病菌大多数为大肠埃希菌。

抗菌药物选择头孢一代和二代或者喹诺酮类,以及氨基糖甙类。

可以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术后可应用3-5天(经验用药)。

包皮手术:单纯包皮环切术,可以口服头孢类抗生素。

伴有包茎,包皮炎,龟头炎的患者可以使用静脉抗生素头孢一代,喹诺酮类,一般不超过48小时。

前列腺手术抗菌药的应用:1.TURP 对术前存在尿路感染者应根据尿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给予充分的治疗。

推荐在术前30分钟静脉输注青霉素类、或一代头孢菌素、或二代头孢菌素、或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当对以上药物过敏时可换用氨基糖苷类,术后继续应用,总用药时间不超过72小时。

2.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推荐在穿刺前2小时口服氟喹诺酮类或复方磺胺甲噁唑,穿刺后2小时和8小时再口服二次,总用药时间不超过72小时。

如果穿刺前有菌尿等危险因素存在,可延长用药时间至96小时。

考虑到存在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的大肠埃希菌,也可应用二代头孢菌素或三代头孢菌素。

穿刺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高热时应及时行血培养及尿培养,并根据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治疗。

肾积水手术包括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梗阻、重复肾、腔静脉后输尿管等疾病,由于存在尿路梗阻,因此属于清洁-污染手术。

抗生素应用:1、如肾积水合并感染,需要在术前畸形尿液细菌培养,应用抗生素控制尿路感染至菌尿消失;2、术前30-60分给予头孢菌素类或青霉素类加BLI,维持用药48-72小时;3、由于术中留置双J管和尿管,需要监测术后尿路感染情况,根据病情轻重用药1-2周(静脉),需要根据尿液细菌培养结果或广谱抗生素。

急性单纯性膀胱炎:可以采用短程抗菌素治疗。

可采用单剂疗法及三日疗法。

可采用呋喃妥因、喹诺酮类、第二代或者第三代头孢菌素抗生素。

慢性膀胱炎治疗:应在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基础上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要足量足疗程使用。

为防止耐药细菌的产生,可以交替使用2-3种抗菌药物,应用2周以上或者更长时间。

急性单纯性肾盂肾炎:无致病菌特性及药敏试验结果:不推荐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或氨苄西林。

应该使用喹诺酮类及第二三代头孢菌素。

疗程,可以采用短程3日疗法。

如果用药48-72小时仍未见效,则应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有效药物,治疗后应该追踪复查,用药14日后仍有菌尿,则应根据药敏试验改药,再治疗6周。

对发热超过38.5℃、肋脊角压痛、血白细胞升高等或出现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疑有菌血症者,首先应予以胃肠外给药(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在退热72小时后,再改用口服抗菌药物(喹诺酮类、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菌素类等)完成2周疗程。

在药敏结果出来之前,为了尽可能有针对地使用抗菌药物,可先行尿沉渣细菌革兰染色镜检,初步判断感染细菌的类别,根据染色结果在以下抗菌药物中进行选择:①第3代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等),不仅对革兰阴性菌感染有效,对葡萄球菌、某些厌氧菌、支原体及铜绿假单胞菌等感染也有效;②半合成广谱青霉素,本品毒性低,抗菌谱广,对革兰阴性杆菌作用强,有些药物如哌拉西林、磺苄西林等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③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对革兰阴性菌作用强,部分药物如头孢他啶、头孢哌酮等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较好的疗效;④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对多种革兰阴性、阳性菌有效,但应严格注意其副作用,如耳毒性、肾毒性等。

复杂性尿路感染: 复杂性尿路感染是指尿路感染伴有增加获得感染或者治疗失败风险的疾病,例如泌尿生殖道的结构或功能异常,或其他潜在疾病。

诊断复杂性尿路感染有2条标准:尿培养阳性以及下表所列1条或1条以上的因素。

膀胱造瘘,肾造瘘,双J管内引流,输尿管皮肤造口支架管引流,神经原性膀胱患者,多属于此类。

治疗上可以参考如下指导原则.对于复杂性UTI患者不推荐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防止尿路感染复发。

一般推荐治疗7-14天,疗程与潜在疾病的治疗密切相关。

伴有下尿路症状的患者治疗时间通常为7天,有上尿路症状或脓毒症患者通常为14天。

根据临床情况,疗程有时需延长至21天。

对于长期留置导尿管或尿路支架管的患者,应尽量缩短治疗时间,以避免细菌耐药。

复杂性尿路感染的经验治疗,需要了解可能病原体的菌谱和当地细菌耐药性的流行状况。

推荐应用主要经肾脏排泄的氟喹诺酮类,因为这类药物抗菌谱广,涵盖了大部分常见病原体,而且在尿液和泌尿生殖组织中均可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

氟喹诺酮可口服和胃肠外给药。

也可选择氨基青霉素加BLI、2代或3a代头孢菌素、或者氨基糖苷类(胃肠外治疗)。

如果初始治疗失败,微生物学检查结果尚未出现,或者作为临床严重感染的初始治疗,则须改用亦能有效针对假单胞菌的抗菌药物,如氟喹诺酮(如果未被用于初始治疗)、脲基青霉素(哌拉西林)加BLI、3b代头孢菌素或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最后联用氨基糖苷类。

神经原性膀胱复杂性尿路感染这些患者即使进行间歇性导尿,无症状菌尿一般不必进行治疗。

有关脊髓损伤患者的有症状尿路感染的治疗,目前通常治疗7-10天。

对此类患者,没有哪种或哪类抗菌药物特别优越。

导管相关的尿路感染大多数短期置管相关菌尿由单一病菌引起,15%可能是多病菌引起,表现为院内的流行菌株或社区环境菌株。

最常见的菌种为大肠埃希菌,其余为铜绿假单胞菌、克雷白杆菌、奇异变形杆菌、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