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理想国》

合集下载

《理想国》中的教育理论

《理想国》中的教育理论

《理想国》中的教育理论一、概述《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西方政治哲学和教育哲学的基石之一。

在这部作品中,柏拉图通过对理想国家的构想,探讨了正义、政治、哲学、教育等多个方面的主题。

教育理论占据了核心地位,柏拉图认为教育是塑造理想国家公民的关键手段,也是实现个人灵魂升华和认识真理的必经之路。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将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前教育,主要培养儿童的基本道德和身体素质第二阶段是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第三阶段是数学和哲学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理智和智慧。

这三个阶段相互衔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柏拉图的教育理论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强调道德的培养和灵魂的升华。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人们认识真理,实现灵魂的和谐与完善。

这一理念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对《理想国》中的教育理论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以期揭示其内涵和价值。

1. 介绍《理想国》的作者柏拉图及其哲学思想《理想国》的作者是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柏拉图,他生于公元前427年,逝于公元前347年,是西方哲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一位思想家。

柏拉图的思想深受其师苏格拉底的影响,他一生致力于探索真理和智慧,构建了一个宏伟而深刻的哲学体系。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以理念论为核心,他认为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影子,真正的知识和智慧存在于理念世界中。

他主张通过哲学思辨和内心的修炼,达到对理念世界的认知,从而获得真正的智慧和幸福。

在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中,教育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教育是实现理想国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提升人们的灵魂境界,使人们更加接近真理和智慧。

柏拉图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智慧和德性的人,这样的人才能成为理想国的合格公民。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详细阐述了他的教育理论。

他主张国家应该重视教育,将教育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工具。

精选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六篇

精选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六篇

精选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六篇《理想国》读后感1《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传世名作,亦被称为“关于正义的学说”,同时《理想国》也被后人誉为震古烁今之书。

原书共分为十卷,以“理想”为定义,主要涉及国家专政问题、独裁问题、正义与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

在这本书中,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他通过苏格拉底与玻勒马霍斯、格劳孔、阿德曼托斯的辩论对话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于其中。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

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

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

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

这种构思,不但显示出哲学家的胆略,更显示出思辨的智慧。

在这内容庞大的十卷中,我肯定不能一一讲到。

所以,我只能就其中的一两点谈谈自己的想法。

正如前面所说,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

所以,可以这样说,《理想国》真正奠定了西方正义学说的基础。

书中把正义范畴作为讨论的中心,并通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义,然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这也就是所谓苏格拉底真理“助产术”的来源。

“什么是正义?”《理想国》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

从第二卷起,柏拉图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并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

“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

《理想国》读书分享好书推荐

《理想国》读书分享好书推荐
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的核心,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 关系怎样,是柏拉图毕生探索的重要问题。
在《理想国》中,他把不变的理念看作唯一真实的 原本,把变化的事物看作理念的摹本和消极的产物。
内容解析
为了说明这一观点,他提出两个著名的比喻:
01 一个是床的比喻。
他说理念的床是唯一的真 实的床,是工匠制造的床 的摹本,而艺术家画出书分享/好书推荐
探究哲学之美
一 推荐理由 四 作品影响
目 二 作品简介 五 经典语录 录 三 内容解析
第一部分
推荐理由
读书分享/好书推荐
推荐理由
柏拉图《理想国》推荐理由
1. 人类正义问题的开山之作,人类心灵史永远的回响。 2. 它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是西方首部系统论述乌托 邦思想的著作,被称为“关于正义的学说”,它奠定了西方正义学说的 基础。天才般规划了未来理想社会的蓝本,闪耀着人类智慧理性的光辉。 3. 这本书教你如何思考世界、思考社会、思考人生。 4. 没有理想就没有未来,每一个理想国,都会在你的心目中培植和平、正义与博爱的美好希望。
任何医生,在身为医生时,
05
开立处方都会考虑病人的好处,而非自己的好处。
《理想国》
读书分享/好书推荐
探究哲学之美
柏拉图论述的理想的国家形态成为后世的国家制度、政治统治的模本。该书中描述的许多国家的原则,例如 分工合作的原则、国家的目的是追求最高的善的原则,都在后世的国家建设中被重视,并被许多政体所吸收。
作品影响
后世影响
在欧洲的中世纪,《理想国》中的许多政治和伦理的思想被重新讨论,许多思想渗透到社 会和教会之中,成为它们思想的一部分,例如天国的观念、地狱的观念都来源于《理想 国》。 柏拉图的《理想国》的内容一方面集中地体现了柏拉图中前期思想的全貌,是柏拉图哲学体 系走向成熟之后的第一次全面总结,另一方面表现了这部著作的内涵的不可穷尽性,虽然历 经千年,仍然有无数的哲学家、政治家热衷于研究这部著作。

《柏拉图理想国》: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柏拉图理想国》: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柏拉图理想国: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简介《柏拉图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创作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

本书以对话形式,讨论了关于政治、道德和教育等领域的问题,并探索了理想国的概念。

本文将围绕着这个主题,探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理想国的特点柏拉图所描绘的理想国,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 一个完美公正的统治者——哲人王; - 社会阶级分工和专业化; - 共享财产制度; - 完善的法律和道德体系。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尽管柏拉图在《柏拉图理想国》中精心构建了一个理论上完美无缺的社会模型,但这种理论并不完全符合现实中复杂多变的社会状况。

下面将探讨几个关键问题:实施难度柏拉图提出的哲人王统治者模型很难在现实中得以实施。

选择出合适的统治者,并保证其无私自利的表现,是十分困难的。

此外,大多数人并不具备成为哲学家或知识分子的条件和能力。

社会阶级与专业化柏拉图主张社会阶级分工和专业化,但在现实中,社会分工和人们所选择的职业受到了个人兴趣、教育机会等因素的影响。

如何平衡社会分工和个人选择,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共享财产制度柏拉图提倡共享财产制度,但在现实中,私有财产被认为是一种基本权利。

将所有财产公有化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公和经济动力不足等问题。

法律和道德体系柏拉图强调完善的法律和道德体系来确保社会秩序与公正。

然而,在现实中,法律执行存在各种缺陷,并且道德观念也因文化、宗教差异而存在差异。

结论《柏拉图理想国》探讨了理想国概念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冲突。

尽管柏拉图提出了一套完美的社会模型,但在实施上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得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努力探索能够在现实中更好地实现理想的方式和方法。

柏拉图:理想国

柏拉图:理想国

为维护城邦制度,建立理想国家,确立 等级秩序外,必须保持公民完美的品 性。这一任务不能靠法律完成,只能 靠伟人--哲学王实现。 “国家与个人,不经哲学家治理,决无 希望。”--知识治国论。 培养、选择哲学王的途径有二,即:优 生和教育。
3、政体论 正义政体--贤人政体 非正义政体--军阀政体、财阀政体、 民主政体、僭主政体。 (二)法学思想 1、法律是维护正义的手段。“正义听他指 挥的暴民。他不惜谋杀自己的亲属, 他又用惯用的诬告手法,把他们送到 法庭上,然后谋杀他们。。。他愿时 不时地发动一场战争,使人民需要一 个领袖。
独裁与专利:他会试图夺走他父母 的财产,而当这个不能成功时, 他的欲望会在灵魂的蜂窝中躁动。 他的整个心灵会被情爱和欲望而 分割。 来生与报应:大多数非正义者尽管 在年轻时能逃过去,最后在年老 时必会被察觉,会显得很傻。
关于
柏拉图:理想国
一、柏拉图其人:
公元前347年5月生于希腊雅典一个贵族 家庭。 柏拉图一生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毕生 研究哲学的目的就是要将哲学融入政治, 以治理国家。他将自己的思想汇入作品, 有25种之多。
《理想国》是柏拉图晚年的作品,以 苏格拉底谈话的形式写成。 历代政治家对《理想国》褒贬不一。 二、主要内容 正义与邪恶:人们谴责非正义,是因 为他们害怕受到它的伤害,而不是因 为他们不敢做出非正义之事,非正义 在很大程度上比正义更有力更自由吗?
个人与国家:我们赋予正人君子和邪恶小人 以万能的力量,使他们能够为所欲为,然 后观察欲望如何引导他们,我们发现,君 子和小人如出一辙,即被利益牵着鼻子 走。。。他们还说,诚实几乎在所有情况 下都不如不诚实那样有利可图。 宗教与文化:如果有人享有撒谎的特权的话, 那便是城邦的执政官们。在他们对付敌人 或本邦公民时,可以允许他们为了公众的 利益而撒谎。但其他人却不可以撒谎,否 则,被看作是严重的罪行。

柏拉图《理想国》

柏拉图《理想国》
哲学思想
柏拉图认为,人类生活的最高目标是追求智慧和真理。他主张通过理性和逻辑来探究真理 ,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
主要成就
柏拉图创立了雅典学院,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 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他的《理想国》成为了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理想国》概述
创作背景
详细描述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由一系列具体事物组成的,但这些事物只是理念世界的映像。理念是完美的、永恒的 、真实的,而现实世界则是模糊的、变化的、虚幻的。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思考和哲学来追求对真理的理解, 从而更接近于理念世界。
灵魂论
总结词
灵魂论是柏拉图哲学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 方面,他认为灵魂是永恒不死的,是人类 的本质。
批判
一些批评者认为这种等级制度违背了平等原则,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和发展机 会。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被视为平等的个体,而不是被限制在特定的社会 角色中。
对柏拉图思想的误解与误读
误解
一些人认为柏拉图的思想是绝对的、不容置疑的,这种误解导致了对柏拉图思想 的过度崇拜和盲目接受。
误读
一些批评者认为柏拉图的思想并不是绝对的真理,而是需要经过深入的解读和理 解。他们认为对柏拉图思想的误读可能导致了对现代社会的负面影响,如极权主 义和排外主义。
详细描述
柏拉图认为,灵魂是人类的本质,它是不 死的、永恒的、真实的。他认为灵魂在进 入身体之前存在于理念世界中,但在进入 身体之后被束缚在肉体上,因此失去了对 理念世界的认识。通过哲学的思考和训练 ,人们可以逐渐摆脱肉体的束缚,重新认 识理念世界,达到灵魂的自由和解放。
真理论
总结词
真理论是柏拉图哲学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他认 为真理是存在于理念世界中的,只有通过哲学的思考 才能达到对真理的认识。

《理想国》中的正义观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理想国》中的正义观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理想国》中的正义观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上启苏格拉底,下承亚里士多德,为古希腊哲学乃至后世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理论基础。

以至于20世纪英国哲学家怀特海不无感叹地说道:“两千年的哲学史不过是柏拉图的注脚。

”柏拉图一生著述颇丰,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理想国》。

这是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正义”思想的哲学著作,柏拉图创造性地提出了国家正义与个人正义相统一的社会政治理论。

现代政治哲学家列奥·斯特劳斯就曾在其著作《The City And Man》中提到,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迄今为止关于“正义”理论的最负盛名的政治著作[1]。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关于正义问题的相关思考无论是对当时的雅典城邦,还是对于当今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借鉴意义。

一、柏拉图《理想国》正义观的背景任何有价值的哲学问题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柏拉图的正义观正是古希腊雅典时期思想智慧的结晶。

柏拉图所思考的正义问题有其特殊的时代和理论背景,一方面雅典城邦民主制度的衰落导致公共生活秩序混乱,面对“苏格拉底之死”,他不得不把哲学思考的重心转向如何确保城邦制度的正义。

因为古希腊早期的自然正义观面临着被智者学派解构的危险,柏拉图只有深入探究何谓正义的问题,才有可能为道德价值的权威性重新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时代背景柏拉图出身于雅典的一个名门望族,其父母及亲戚均是雅典奴隶主贵族的后裔。

由于受家庭环境的熏陶,柏拉图从小就对平民政治心存疑虑。

特别是长达30年之久的希腊内战——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404年),使得希腊诸邦的居民彼此间充满了仇恨、猜忌与杀戮,持续不断的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导致居民流离失所、食不果腹。

面对着物资匮乏、战争不断、政局动荡的现实生活,人们为了生存不惜互相算计乃至残殺,传统的道德习俗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正如修昔底德所言:“在和平繁荣的年代,人们都乐于遵循着更高原则的指导,但是当战争的激情带走了日常生活的富余之后,它最终使得大众丧失了理智。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人王”思想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人王”思想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人王”思想《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一部哲学著作,在书中他设想了一个完美的社会制度。

其中一个核心思想是“哲人王”,即只有具备哲学智慧的人才能够成为统治者。

本文将对《理想国》中的“哲人王”思想进行详细解读。

柏拉图认为哲人是指那些通过哲学学习和思考获得了智慧的人。

他们具备无私的爱、理性的行为和智慧的判断力。

哲人是为理智和真理奋斗的人,他们是思想家、哲学家和智者。

柏拉图认为,只有哲人才能真正了解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能够正确判断、合理决策,并为整个社会的利益着想。

柏拉图主张“哲人王”应当统治国家,而非政治家或专业的政治家。

他认为常规的政治家只关注于权力和个人利益,容易被贪婪、权力欲望和欺骗所腐蚀。

哲人则是无私的、寻求真理和智慧的人,他们能够超越个人利益,以整体利益为导向来治理国家。

柏拉图认为哲人王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和培养才能够胜任这一职责。

他提倡实行数学、哲学和逻辑等基础科学的教育,以培养人们的思辨能力和智慧。

哲人王还应该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实践和辅导,以培养他们的领导才能和责任感。

第四,柏拉图还认为,哲人王应当与哲人与君主之间结合起来。

他认为国家的统治者和智者应该紧密合作,君主拥有行政和政策制定的权力,而哲人则提供智慧和建议。

通过这种合作,哲人王和君主相互补充,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的利益。

柏拉图对“哲人王”思想的背后有一个根本的信念,即真理、道德和公正是最高价值。

他相信只有以真理为导向,通过理性思考和智慧规划,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他认为哲人王具备了这种智慧和性格特质,能够引领国家走向美好的未来。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哲人王”思想是一个有关统治者和统治方式的哲学理论。

他认为只有哲人才具备足够的智慧和道德品质来统治国家,通过哲人王的统治,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进步,使国家成为一个真正的“理想国”。

正是因为哲人王具备了智慧和道德,能够超越个人的利益,以普世的价值观和理性的思考来治理国家。

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探究和启示

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探究和启示

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探究和启示一、本文概述《理想国》作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重要著作,深入探讨了理想国家的构建与治理原则。

在教育领域,柏拉图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和深邃洞察力的观点,这些观点至今仍对全球教育体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究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并通过分析这些思想的内涵与启示,以期对现代教育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文章将首先概述柏拉图的教育观念,包括其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论述,随后将探讨这些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尤其是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注重公民道德教育、以及强调教育公平与公正等方面的启示。

通过对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深入挖掘,本文旨在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教育的视角,以期推动现代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二、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教育思想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

他通过构建一个理想的政治社会,来阐述其对教育的全面看法和深远设想。

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构建离不开优秀公民的培育,而优秀公民的塑造则依赖于完善的教育体系。

柏拉图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智慧和德行的公民。

他认为,人的灵魂由理性、勇气和欲望三部分构成,教育的任务就是引导人们通过哲学的追求,使理性占据主导地位,实现灵魂的和谐与统一。

在这个过程中,柏拉图特别重视数学、几何、天文等学科的学习,认为这些学科能够训练人的思维,提升人的理性能力。

柏拉图提出了分阶段进行教育的理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根据人的年龄和心智发展阶段来安排,分为早期教育、音乐教育和哲学教育三个阶段。

在早期教育中,柏拉图强调要通过游戏、故事等方式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良好习惯;在音乐教育中,他主张通过音乐、诗歌等艺术形式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情感素质;在哲学教育中,他则强调要通过系统的哲学学习,引导孩子探索真理,追求智慧。

柏拉图要有还强调了教育者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者不仅丰富的知识和高尚的品德,还要具备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能力。

《理想国》解读

《理想国》解读

《理想国》解读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作品,主要探讨了理想社会的构建和政治哲学的问题。

这部作品对后世的社会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首先,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一个理想国的构建方案,这个国家由三个阶层组成:统治者、武士和生产者。

其中,统治者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武士负责保卫国家的安全,生产者则负责生产物质财富。

这三个阶层之间应该相互协调,以达到国家的和谐与稳定。

其次,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强调了智慧、勇气和节制三个价值观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具备这三个价值观,每个人都应该在其所属的阶层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以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柏拉图还讨论了正义的本质和实现方法。

他认为,正义是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它要求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本性去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不是追求个人利益。

同时,柏拉图也强调了教育和哲学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和哲学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己和世界,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最后,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也提出了一个哲学王的观念。

他认为,一个理想国的领导者应该是具有哲学思想的人,他们应该具备智慧和勇气,能够制定出符合国家利益的政策和法律,同时也能够领导人民实现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理想国》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思想的哲学作品,它对后世的社会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柏拉图的思想和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理想国》内容

《理想国》内容

《理想国》内容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一部重要著作,以对话形式阐述了一个理想国的构建和治理。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与格劳孔、色拉叙马霍斯、阿德曼托斯等人的对话,描述了一个理想的国家蓝图。

他借苏格拉底之口,探讨了正义的本质,认为正义是国家的基石,一个理想的国家应该以正义为原则来构建。

柏拉图认为,一个理想的国家应该由哲学家来领导,因为哲学家是最有智慧和正义感的人。

他主张国家应该分为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生产者。

统治者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守卫者负责保卫国家,生产者则负责从事生产活动。

此外,柏拉图还探讨了节制、勇敢、睿智、正义等美德的重要性,认为这些美德是构建理想国的关键要素。

同时,他也强调了教育和品德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和品德培养,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总的来说,《理想国》是一部探讨理想国构建和治理的哲学著作,对于理解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柏拉图的《理想国》主要内容

柏拉图的《理想国》主要内容

柏拉图的《理想国》主要内容《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与柏拉图大多数著作一样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共分10卷,其篇幅之长仅次于《法律篇》,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

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前此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

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

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地强调城邦整体、强调他一己以为的“正义”。

在柏拉图眼中,第三阶层的人民是低下的,可以欺骗的。

他赋予了统治者无上的权力,甚至统治者“为了国家利益可以用撒谎来对付敌人或者公民”《理想国》讨论的主题是正义问题,首先讨论国家的正义。

柏拉图认为一个好的国家应该具备智慧、勇敢、自制、正义这4种德性。

国家的智慧要求它有治理整个国家的知识,只有少数人才具有这样的智慧;国家的勇敢属于保卫它的卫士;国家的自制是一种和谐,当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能够和谐一致,这个国家就达到了自制。

若一个国家有了这三种德性,也就有了正义。

哲学家是爱智慧的人,不过那种对任何事情都好奇的人还不是真正的哲学家,只有热忱于寻求真理的人才是哲学家,这就涉及到了真理问题。

柏拉图把世界划分为可感世界与理念,那些只爱好具体事物如美的声调或形象的人只有意见而无知识,只有那些认识美自身即美的理念,而且将其与具体事物区分开,而不互相混淆的人才是有知识的人。

柏拉图通过“太阳”的比喻说明,正如太阳是可见世界之所以可见的原因,善乃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的存在原因,它是最高的理念。

他又通过“线”的比喻进一步将两个世界划分为4个部分:第一,影象;第二,影象所像的实物;第三,数理对象。

灵魂将影象的实物作为影象来研究,它只能从假设出发下降到结论;第四,理念。

柏拉图《理想国》的现代教育意义

柏拉图《理想国》的现代教育意义

柏拉图《理想国》的现代教育意义摘要:该书论及优生、节育、家庭解体、婚姻自由、民主、专政、宗教、道德、文艺教育、男女平权、男女参政与参军等问题,被法国思想家卢梭视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教育著作。

其所阐述的教育立国精英教育、以心灵改善作为教育目的及以“四艺”为重要教育内容等思想,对我国教育思想和实践具有深远的影响。

柏拉图的《理想国》集中了作者政治、道德和教育诸方面的观点,表现了一种浪漫的理想主义的色彩,可以说是近代“乌托邦”思想的源头。

《理想国》涉及到了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思想博大精深,几乎代表了整个希腊的文化。

《理想国》讨论了社会公道正义问题、卫国者的教育、教育的效能与领导以及学前教育和妇女教育。

此外还分别讨论了哲学家的培养,艺术在教育中的培养。

《理想国》的教育思想内容及其广泛,它集中讨论了不同阶段的教育,每个阶段的教育都呈现出许多教育的思想。

他的教育思想在人类社会教育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当今社会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介绍:《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创作的哲学对话体著作。

《理想国》以故事为题材,内容为柏拉图。

两人的辩论从各个角度暴露奴隶主阶级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艺术思想及教育思想。

在关于教育的谈论中,理想国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每个阶段的教育之中。

他的教育思想涵盖了教育的各个阶段,教育思想涉及到哲学、艺术、体育以及教育教育中。

《理想国》被法国思想家卢梭视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教育著作。

其所阐述的教育立国精英教育、以心灵改善作为教育目的及以“四艺”为重要教育内容等思想,对我国教育思想和实践具有深远的影响。

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柏拉图《理想国》一书震古烁今,书中有关教育问题的论述精辟卓异,独出机杼,千载之下,犹觉可贵。

2.1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是柏拉图《理想国》中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

他认为对儿童的教育越早越好,他特别强调培养儿童正直、善良、正义等道德品质。

解读柏拉图《理想国》

解读柏拉图《理想国》

一、伦理学1.道德方面:勇敢,智慧,节制,正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智慧:领导者和统治者所具有的知识,这种知识用来考虑整个国家大事。

P147勇敢:勇敢是一种保持。

勇敢的人无论处于苦恼还是快乐中,或处于欲望还是害怕中,都永远保持这种信念而不抛弃它。

P148这种关于可怕事物和不可怕事物的符合法律精神的正确信念的完全保持,就是我主张称之为勇敢P149节制:节制是一种好秩序或对某些快乐与欲望的控制。

P150(关系)存在方式不同:勇敢和智慧分别处于国家的不同部分中而使国家成为勇敢的和智慧的。

节制贯穿全体公民,把最强的,最弱的和中间的都结合起来P152作用不同:理智起领导作用,激情和欲望一致赞成由它领导而不反叛,这样的人有节制。

P170正义: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

P152做自己的事——从某种角度上理解也是正义P152作用:能够使节制,勇敢和智慧在这个城邦产生,并在他们产生之后一直保护着他们的这个品质P154每个人各起各的作用,不起别种人的作用,这种正确的分工是正义的影子。

P172——每个人灵魂中都具有和城邦里一样的那几种品质和习惯。

-158在国家里存在的东西在每一个个人的灵魂里也存在着,且数目相同。

P168(引出:学习即回忆)灵魂本来具有一切知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感觉经验能促使灵魂回忆固有知识。

一切学习是对已有知识的回忆。

2.人的假设金银铜上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贵的,是统治者。

这辅助者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

虽父子天赋相承,有时不免金父生银子,银父生金子,错综变化,不一而足。

要注意在后代心灵深处所混杂的究竟是哪一种金属。

如果他们的孩子心灵里混入了一些废铜烂铁,他们决不能稍存姑息,应当把他们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去,安置于农民工人之间;如果农民工人的后辈中间发现其天赋中有金银者,他们就要重视他,把他提升到护卫者或辅助者中间去。

柏拉图的《理想国》及其当代意义

柏拉图的《理想国》及其当代意义

第一场对话:
▪ 苏格拉底,对手:格劳孔。格老孔先区分了三种好东西: 只具有工具价值的好东西,具有自在价值的好东西,既 具有工具价值又具有自在价值的好东西。他试图表明: 正义至多是只具有工具价值的好东西,意思是:人们之 所以追求正义,不是因为它本身好,而是因为它会带来 好处,即带来利益。接着,他把色拉叙马霍斯的观点概 括为三点:第一,正义的本质和起源:利益的计算;第 二,所有把正义付诸行动的人,都不是心甘情愿的,而 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不是为正义本身善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第三, 不正义的人的日子总是过得比正义的人好。(用康德的 话来说:享福的人总是缺德,有德的人总是不能享福, 即德福“二律背反”)。
从护卫者牺牲个人利益而达成了成邦正义和城从护卫者牺牲个人利益而达成了成邦正义和城邦幸福入手得出了城邦正义的定义邦幸福入手得出了城邦正义的定义城邦城邦的三部分各司其职和谐发展从而说明了正的三部分各司其职和谐发展从而说明了正义的城邦是幸福的并由大见小地得到了义的城邦是幸福的并由大见小地得到了个人正义的定义个人正义的定义个人灵魂中理性激情和个人灵魂中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各司其职和谐统一从而表明个欲望三部分各司其职和谐统一从而表明个人的正义本身即善正义的人是幸福的
家——而这正是他其中一个迷人的地方。”(见 “柏拉图及其对话录《国家》),载台湾《历史》 月刊第223期第124页)
▪ 到40岁时(前387年),他建立了西方第 一个哲学(学院,Academy,另外三个哲 学学院分别是亚里士多德建立的逍遥学派 或漫步学派,伊壁鸠鲁开创的花园学派, 斯多葛Stoa学派创始人芝诺所创立的画廊 学派)。
此处提出了一个统治者可以使用的谎言(为了 统治好城邦):人分金银铜三等!
▪ “我们在故意里将要告诉他们:他们虽然一 土所生,彼此都是兄弟,但是老天在铸造 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 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在 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 民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 (《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 印书馆,1994年版第128页)

三大里程碑教育著作读后感

三大里程碑教育著作读后感

三大里程碑教育著作读后感教育史上的“三大里程碑”卢梭的《爱弥儿》、柏拉图的《理想国》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并称西方教育史上的三大里程碑。

为了全面备考,今天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有关三大里程碑的具体内容吧。

1.柏拉图——《理想国》柏拉图在苏格拉底门下受教8年,最主要的教育著作是《理想国》,柏拉图精心设计了一个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家,在他所设想的理想国中,将人分为三个等级:哲学家、军人和劳动者。

(1)哲学家拥有理性与智慧,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神用金子做成的;(2)军人拥有勇敢与意志的品质,是国家的保卫者、社会秩序的维持者,是神用银子做成的;(3)劳动者包括手工业者和农民,拥有节制的品质,是神用铜铁做成的。

三个等级的人顺应天性,各司其职,才能构成和谐的理想国家。

但要实现理想国家,柏拉图认为还要对这些人施以良好的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人成为“有理性的人”。

因此该著作兼顾了政治和教育,也用了大量的篇幅论述教育主张,并为这个理想国家的实现提出了完整的教育计划。

卢梭曾评价:“这本著作,并不像那些仅凭书名判断的人所想象的是一本讲政治的书籍;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论文,像这样的论文,还从来没有人写过啊。

”《理想国》被称为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2.卢梭——《爱弥儿》柏拉图以后教育观念的革命是由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发动的,其文学体的著作《爱弥儿》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卢梭反对教会的传统教育,主张自然的教育。

自然的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法则,听任身心自由发展,让儿童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会中获取他所需要的知识。

在他看来,人原本自然的天性是善良的,只因社会文明,尤其是城市文明的扭曲,人性才变得丑恶了。

所以,远离城市的喧嚣,对人进行回归自然的教育,才有利于人的善良天性的保持。

以往的教育观念都把受教育者适应社会作为教育的目的,卢梭教育思想对教育史的最大贡献在于使人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为适应社会而牺牲儿童的天真生活。

柏拉图理想国名词解释

柏拉图理想国名词解释

柏拉图理想国名词解释《理想国》是古希腊作家柏拉图创作的大综合哲学对话体著作。

其涉及到哲学、政治、伦理、教育、心理、社会、家庭、宗教、艺术等等诸多问题,而且语言颇富文学色彩,充满了思辨哲理,是西方知识界必读之书。

《理想国》是西方古代政治思想的一个源头,是留存下来的第一部反映西方古代政治思想的专著。

其中蕴含的主要思想有:1.人性论柏拉图认为上帝造人,分为金质、银质、铁质的三种人。

金质的人是善于用脑、充满理性的人,是统治者;银质的人是善于用身体、勇敢好动的人,是军人;铁质的人是用双腿、充满感情与欲望的人,是劳动者。

这三种人的遗传素质是不可改变的,可以看出,柏拉图是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2.教育目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也即哲学王。

柏拉图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把奴隶主贵族子弟培养成统治国家的哲学家和军人。

并且,柏拉图认为教育应当由国家负责办理,教育内容也应根据国家利益规定。

很明显,柏拉图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3.学习即回忆柏拉图提出“理念论”和“回忆说”,认为一切知识和真理都存在于理念世界,学习知识就是一个回忆理念世界的过程。

4.寓学习于游戏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是第一个提出系统教育理论的人。

他提倡早期教育,认为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

作为第一个提出公共学前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柏拉图也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他要求不强迫孩子们学习,主张采用做游戏的方法,在游戏中更好地了解每个孩子的天性。

5.强迫教育柏拉图在其第二理想国——《法律篇》中,首次提到强迫教育。

他认为所有公民的孩子到一定年龄都无一例外地要受学校教育,无论其父母是否愿意。

并且他认为女子应和男子受同样的教育,从事同样的职业,各种职务无论男女都可以担任。

6.提出四学柏拉图将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四门课程列入教学科目,因此我们也说柏拉图是四学的最早提出者。

7.第一次提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之一柏拉图第一次提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之一,强调身心协调发展。

《理想国》的主要内容

《理想国》的主要内容

《理想国》的主要内容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创作的一部哲学对话体著作,全书主要论述了柏拉图心中理想国的构建、治理和正义,主题是关于国家的管理。

柏拉图的《理想国》涉及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思想博大精深,几乎代表了整个希腊的文化。

《理想国》通过对话体的形式,论述了柏拉图心中理想国的构建、治理和正义,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

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更详细的信息,建议直接阅读原文或者相关解析文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诗人下了逐客令,把他们驱逐出理想国。

个中原因不外乎是:一、诗人进行虚构,无中生有,甚至诽谤神和英雄;二、阅读诗让读者(观众)情感失控,没有理智。

请从艺术与真实的关系、“感觉”在对美把握过程中的作用诸层面展开论述,联系当下艺术、文化的现状,思考“感觉”的复杂性——为什么有些人认为感觉至上,“我觉得好就是好”?又有些人认为“感觉”可以被操纵,譬如文化商业可以推动或改变人们的“感觉”?
解答:
柏拉图的《理想国》之所以翻译为“理想”,在于他的乌托邦般难以实现的思想,并且在这个著作中,他以“国”为基础,阐述他的“治国之方”,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因此可以这样理解,在《理想国》中的绝大多数思想都是为政治服务的,并带有一定的理想指标。

在《理想国》中,关于艺术和政治,作为哲学家的柏拉图的观点无疑是艺术要为政治大方位的效劳;而在《会饮篇》中,作为诗人的柏拉图无疑一定程度上重视和颂扬艺术,追求艺术的“纯净性”。

存在于两篇对话中的思想的对立,为我们了解柏拉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但是,也不能单从这种对立的矛盾就简单的概括柏拉图的思想,我们应该能看到两次对话发生的场景是不一样的:《会饮篇》发生在笙歌缭绕和烛火摇曳的良宵,作者和雅典的几位文化熟人在一起进行
一场私下宴饮;《理想国》则是在重要的宗教节日期间,在雅典最重要的港口旁,在陌生人的家里,苏格拉底被迫就治国问题发表看法,柏拉图借导师苏格拉底之口,阐释自己的治国之道,企望建立一个真、善、美德理想国。

所以,要理解《理想国》中作者对诗这一艺术的看法,要联系作品的写作和思想背景。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文化在渐进积累的基础上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哲学第一次拥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框架,人文科学得到发展。

知识的积累让许多人高兴,文化的繁荣让许多人自豪,但是不久便发生了一场战争,最终以雅典人的失败告终。

战争的失败使思想家开始反思文化繁荣的真实性,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看到了希腊文明的脆弱,看到了只是注重表面繁荣的文化氛围里建设文明国家的幼稚性。

在当时,诗——这一艺术形式备受普通民众的喜爱,甚至超过了哲学,因此,对于文化虚假繁荣的批判,柏拉图把矛头指向了诗人,他认真地审视诗人的活动,形成了诗家是一批没有自知之明、不知天高地厚的无知者的成见。

他讽刺了那些所谓的伟大的诗人竟然不会阐述诗歌创作技巧,只是从前人的故事里加以改造成诗,诗人的无知导致了他们审时度势的浅薄。

并且,他们的创作内容大多虚构,无中生有,不具备深刻的哲学内涵,甚至诽谤神和英雄,因此诗歌折射的思想不能面对现实世界,不能对民众正确的认知
世界提供一种积极的心态。

我们知道,在古希腊,诗人不仅被看作是神学的缔造者,也被当做公众知识的传播者。

柏拉图站在这个高度,对于诗人的创作和诗人本身进行批判,是情有可原的。

但是如果撇开政治,关于艺术和真实这一论证,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

艺术是原封不动地照搬生活,还是升华生活,抑或只是简单地作为情感抒发和宣泄的载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个人认为,艺术——具体到任何的艺术形式——文学、绘画、音乐等等,它们可以是个人的,可以是民族的,更可以是世界的。

虚构的艺术也好,真实的艺术也好,只要能达到它出现的最初目的,并且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那它就是一部好的作品。

另一方面,柏拉图将诗人排挤出“理想国”的原因还有阅读诗歌让观众情感失控,没有理智。

柏拉图认为,诗人弄虚作假,把人们引入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迷宫,在理性和欲念的斗争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从现在的眼光来看,柏拉图明显夸大了诗歌对于人情感的影响作用。

首先,相比于古希腊,当前的诗歌艺术并没有那么发达和普遍了,随着文学样式的多样,诗歌被自觉的忽视和排挤了,写诗的人多而看诗的人少,并且看诗的那一小部分人,很难在为诗歌的情感失去理智,即使有,也只是暂时的,失去理智的往往是诗人本身,而并非读者。

在古希腊,诗歌强烈的情感会感染观众
(人民),为诗中的人物哭,为他们笑,为他们捶胸顿足。

其次,对诗歌进行审美的抽象的感觉也发生着变化。

我想,在古希腊,人们的感觉是敏感的,对感觉的表达也是不加掩饰的,因此我们才可以看到他们为诗歌失去理智的一面。

这个时候,人们的感觉比较纯粹,不会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

而当下,人们的感觉就不会那么直接和干脆了,传统的价值观压抑着他们的感觉,以此做一个行为端庄、有理智的人。

最后,夸大还表现在感觉是主观的,是丰富多变的。

柏拉图忽略了感觉的主观性,而将感觉当作一种一成不变的情感。

柏拉图或许忘了,在大街上的人和在剧院看戏的人并不完全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也有不同的感觉。

这一点,从古至今可以通用。

诗可以让人失去理智,但失去理智的这一过程可以理解为压抑情感的抒发。

一味的克制情感会让人的精神受到伤害,最终可能导致人性的异化和病变。

作为一门艺术,诗固然会挑激人的情感,迷惑人的心绪,但是人们经过诗,尤其是悲剧诗的刺激后,往往会得到一种难以表达的满足感。

人不能总是一本正经,他们的情感需要得到发泄。

恰当的发泄反而可以让人找回理智,促进心理的和谐。

这一点古今通用。

感觉是一个捉摸不到但又确实存在的东西,作为人的一种抽象情感,它也相当复杂。

感觉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如果没有感觉,就不会形成对美的解释、产生对美的评价标准;
如果没有感觉,人们在面对任何一种外在物质和精神时,就不会产生欣赏、讨厌、学习和摒弃的不同态度;如果没有感觉,人们就不会存在喜怒哀乐,不会对人间的悲欢离合具有多种情感抒发。

感觉对美的把握过程中,可以说,感觉是美诞生的先决条件。

虽然感觉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是“感觉至上”的观念是错误的,感觉很大程度上停留在理性之下,属于感性范畴之内,因此经过感觉的判断与经过理性的判断仍然存在着偏差,感觉最适用于精神层面,但不适用于坚固的真理层面。

感觉属于感性范围,因此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可改变性,甚至一群人的感觉存在着相似性和可操控性,这一点可以用文化商业来解释。

文化属于大众,每个人对文化的审视都会带有一定相似的需求,商业可以抓住人们这种需求,对文化进行一定的改造来符合观众的要求。

当观众的感觉审美高雅时,也许剧院里上演的阳春白雪样的表演;当观众的感觉审美低俗时,文化就要被迫降低身份,用高昂的代价来换取廉价的掌声。

这一点也是古今共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