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配套练习(全集)同步练习汇总
(20套)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生物(全册)课时作业同步练习附答案
(20套)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同步练习附答案课时作业1细胞生活的环境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 共60分)1.下列选项中, 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一项是()A.细胞外液B.细胞内液C.血浆、组织液、淋巴D.内环境【解析】细胞外液为体细胞直接生存环境, 相对于外界环境, 称为内环境, 主要成分为血浆、组织液、淋巴, 故A相当于B, 而C为内环境主要组成. 细胞内液不同于细胞外液, 和细胞外液构成体液, 故B正确.【答案】 B2.能正确表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关系的是()【解析】在内环境的各种组成成分中, 组织液和血浆之间是相互渗透的;组织液渗透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 但淋巴不能回渗;淋巴循环是单向的, 淋巴汇集后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 而血浆不能回流到淋巴. 因此C项正确, A、B、D项错误.【答案】 C3.通常情况下, 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A.Na+浓度B.渗透压C.K+浓度D.O2浓度【解析】人体组织液中Na+浓度较高, K+浓度较低, O2浓度较高, 细胞内液中Na+浓度较低, K+浓度较高, O2浓度较低, 二者渗透压比较接近, 维持组织细胞正常形态. 所以B项正确.【答案】 B4.人体的体液是指()A.细胞外液和消化液B.细胞内液和血液C.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D.血浆、组织液、淋巴【解析】人体的体液是指人体内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的统称, 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故C项正确, A、B、D项错误.【答案】 C5.下图是某组织结构示意图, 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液体. 则图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A.③B.④C.②④D.②③【解析】图中①为细胞内液, ②为组织液, ③为淋巴, ④为血浆,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 C项正确.【答案】 C6.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示意图,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B.正常情况下, 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C.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D.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 ①处的液体会减少【解析】①~③分别代表组织液、淋巴和血浆, A错误. 正常情况下, ①~③的成分保持相对稳定, 但不是恒定不变, B错误. 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 组织液和淋巴中也有少量的抗体, C正确. 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 血浆蛋白减少, 渗透压降低, ①处的液体会增加, D错误.【答案】 C7.下列关于内环境的组成说法不正确的是()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C.淋巴来源于组织液, 返回血浆D.泪液、肠液、尿液等属于细胞外液【解析】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A正确;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B正确;淋巴来源于组织液, 返回血浆, C正确;泪液、肠液、尿液等均位于外环境中, 不属于细胞外液, D错误.【答案】 D8.与肌肉注射相比, 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 图中所示的内环境a、b、c、d的名称分别是()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A.①②③①B.②③①①C.③①②③D.②①③②【解析】肌肉注射时, 将药物注射到组织液中, 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将药物运输到组织细胞生活的组织液中, 故D正确.【答案】 D9.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A.体液属于内环境的组成部分B.组织液中大部分物质通过淋巴循环回血浆C.体内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D.血浆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解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A 项错误;组织液中大部分物质能被毛细血管静脉端重新吸收回血浆, B项错误;体内的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实现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而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所以体内的组织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C项正确;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D项错误.【答案】 C10.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D.⑥可表述为: 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解析】直接与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有: 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图中①、②、③依次需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在物质交换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有: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⑤为CO2与H2O、无机盐、尿素等废物. ⑥可表述为: 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答案】 C11.关于淋巴液的叙述, 错误的是()A.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比血浆中的高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D.毛细淋巴管循环受阻会导致组织水肿【解析】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A项错误;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 B项正确;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汇集到淋巴管中, 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参与血液循环, C项正确;血浆在形成组织液时, 有些小分子蛋白质渗出, 这些蛋白质只能进入毛细淋巴管, 通过淋巴循环运回血浆, 保证血浆蛋白质含量不减少, 毛细淋巴管循环受阻时, 大量的蛋白质积聚在组织液中, 使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不断升高, 使组织液的生成增多, 组织间隙积聚液体, 会导致组织水肿, D项正确.【答案】 A12.下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体液包括A液、B液和C液B.图中CO2浓度最高的是3中的液体C.从B液中可提取得到红细胞D.1结构和2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相同【解析】ABC分别为血浆、淋巴、组织液, 为细胞外液主要成分, 为内环境, 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A错. 组织细胞通过细胞呼吸产生CO2, 故3细胞内液中CO2浓度最高, B正确. B为淋巴, 内含淋巴细胞, 红细胞存在于A血浆, C错. 1为毛细血管壁细胞, 所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血浆, 2为毛细淋巴壁细胞, 所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淋巴, D错.【答案】 B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12分)根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1)内环境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组成的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其________保持相对稳定.(2)写出图中各标号代表的过程: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3)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________, ⑤为________.(4)用简明短语表述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要完成图中体现的过程, 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之外, 还必须有________的参与.【解析】(1)内环境主要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组成的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其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 (2)食物中的成分通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进入内环境, 所以①表示消化吸收过程;内环境中的CO2在肺泡处的毛细血管中通过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进入肺泡, 进而被排出体外, 所以②表示气体交换过程;内环境中的水、部分无机盐、含氮废物等通过泌尿系统和汗腺排出体外, 所以③表示泌尿与汗液分泌过程.(3)内环境中的④养料和氧气可以直接进入组织细胞, 而组织细胞中的⑤CO2等废物则可以直接排到内环境. (4)据图分析可知,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5)要完成图中体现的过程, 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之外, 还必须有循环系统的参与.【答案】(1)血浆组织液淋巴理化性质(2)消化吸收气体交换泌尿与汗液分泌(3)养料和氧气CO2等废物(4)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5)循环系统14.(12分)下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下列结构的名称:A________;C________.(2)写出下列液体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3)a、b、c、d中, 氧气浓度最低的是________, 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是________(填字母).(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________、________. 其中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的含量有关.【解析】分析题图可知, A是消化系统, B是呼吸系统, C是泌尿系统, a是血浆, b是组织液, c是细胞内液, d是淋巴, 血浆、组织液、淋巴共同组成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氧气由血红蛋白来运输, 在组织细胞内利用, 氧气浓度最低的是细胞内液, 二氧化碳产生于细胞内, 故细胞内含量最高.【答案】(1)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皮肤(2)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3)c c(4)温度酸碱度(pH)蛋白质和无机盐15.(16分)根据下图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回答:(1)水由消化道进入A, 即过程b是以________方式进行的, b过程不包括对大部分____________的吸收.(2)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包括图中的________(写字母). 其中A中的水以________形式进入消化道.(3)A中的代谢废物排出的途径除图中表示的外, 还应有________. A和B的交换是通过________进行的.(4)过程e和f的渗透方向不同之处在于: 前者________, 后者________.(5)过程e和d依次表示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作用.(6)E和A相比, E中不含有的成分是________.【解析】(1)b过程主要是由高浓度到低浓度, 水分的吸收主要是以渗透方式进行的, 因为具备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细胞相当于半透膜, 膜两侧有浓度差, 渗透作用主要是针对溶剂分子, 故b过程不包括对大部分脂肪成分的吸收. (2)内环境主要是A血浆、B组织液和D淋巴组成的. 血浆中的水以消化液的形式进入消化道的. (3)血浆中的代谢废物排出除了图中标示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外还有皮肤. 血浆和组织液是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交换的. (4)过程e是血浆和组织液的渗透, 它们是相互的. 而f是组织液到淋巴的渗透作用是单向的. (5)过程e表示的是扩散, 而d主要是重吸收. (6)E是终尿液与血浆相比主要是尿液中不含有大分子的蛋白质.【答案】(1)渗透脂肪成分(2)A、B、D消化液(3)皮肤毛细血管壁(4)相互渗透单向流动(5)扩散重吸收(6)大分子蛋白质课时作业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 共60分)1.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通过人体自身调节实现B.包括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C.包括pH和血糖的调节D.体温的调节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畴【解析】内环境稳态通过自身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实现, A正确. 内环境稳态包括内环境各种化合物含量的调节以及体温、pH等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故BC正确, D错.【答案】 D2.下列有关缓冲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缓冲溶液能够抵制外界的酸和碱对溶液pH的影响, 维持pH基本不变B.缓冲溶液通常由1~2种缓冲剂溶解于水中配制而成C.调节缓冲剂的使用比例就可以制得在不同pH范围内使用的缓冲液D.生物体内进行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一定的pH下进行【解析】缓冲溶液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抵制外界的酸和碱对溶液pH的影响, 维持pH 基本不变, A错误.【答案】 A3.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 错误的是()A.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蛋白质等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C.接受抗原刺激后, 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解析】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 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可存在于细胞外液中的物质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如CO2、尿素、神经递质、蛋白质等, A项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项正确;接受抗原刺激后, 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C项错误;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正常机体自动调节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协调活动, 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D项正确.【答案】 C4.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 错误的是()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B.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 机体生命活动会受到威胁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D.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解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恒定不变, 而是相对稳定的状态, A项正确、C项错误;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 细胞代谢就会出现紊乱, 机体生命活动会受到威胁, B项正确;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主要是神经-体液-免疫的共同调节, D项正确.【答案】 C5.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的叙述, 正确的是()A.内环境即细胞外液, 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B.内环境的绝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C.只有通过细致的生理协调过程, 才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D.正常情况下, 内环境中含有水、无机盐、氨基酸、糖原等各种物质【解析】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而不是内环境, A项错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而不是绝对稳定状态, B项错误;糖原分布于肝脏细胞或肌肉细胞中, 内环境中不存在糖原, D项错误.【答案】 C6.下图描述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相关内容,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寒冷时机体维持体温只需要过程⑤的参与C.内环境的稳态不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D.②⑦⑧依次可代表分泌神经递质、激素、抗体的过程【解析】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故A错误;寒冷时机体维持体温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故B错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故C错误;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到组织液中;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激素进入血浆中;免疫系统中的抗体, 主要存在于血浆和淋巴中, 故D正确.【答案】 D7.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实例的是()A.HCO-3与HPO2-4等离子共同作用, 维持血浆pH在7.35~7.45之间B.人体内的吞噬细胞清除衰老、破损和异常的细胞C.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一星期, 肌细胞内肌蛋白的含量基本不变D.剧烈运动出很多汗后, 上厕所的次数会比平时少【解析】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血浆的维持稳定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故A 正确;人体吞噬细胞清除衰老、破损和异常的细胞, 有利于机体维持稳态, 故B正确;细胞的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故C错误;大量出汗后, 流失大量的水分, 因此通过排尿途径排出的水少, 属于内环境稳态的实例, 故D正确.【答案】 C8.如图表示人体皮下的组织, A、B、C表示细胞外液, 下面诸多因素中, 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①血管管壁破损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③淋巴管阻塞④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②③④⑤【解析】①血管管壁破损, 导致血浆蛋白流失, 血浆渗透压降低, 引起组织液增多, 会组织水肿, 故①正确;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导致血浆蛋白减少, 血浆渗透压降低, 引起组织液增多, 会组织水肿, 故②正确;③淋巴管阻塞, 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分子无法进入毛细淋巴管, 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组织液增多, 故③正确;④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 血浆蛋白减少, 血浆渗透压降低, 组织液增多, 会组织水肿, 故④正确;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血浆渗透压降低, 组织液增多, 会组织水肿, 故⑤正确;故可能引起组织水肿的是①②③④⑤.【答案】 D9.内环境的稳态是指()A.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 通过各组织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D.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作用下, 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解析】内环境的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 使各组织器官、系统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而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C项正确, A、B、D三项均错误.【答案】 C10.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 错误的是()A.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B.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C.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 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解析】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A正确;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正确;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部, 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C错误;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 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D正确.【答案】 C11.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寒冷时出现寒颤B.从平原到高原, 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C.接受抗原刺激后, 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D.饮水不足时, 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解析】寒冷时出现寒颤是机体对寒冷刺激的正常反应, 可提高产热量, A不符合题意;从平原到高原, 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而患病, B符合题意;接受抗原刺激后, 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是机体正常免疫反应, C不符合题意;饮水不足时导致内环境渗透压升高, 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能促进水分的重吸收, 降低渗透压, D不符合题意.【答案】 B12.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 错误的是()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 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B.H2CO3/NaHCO3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C.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D.运动后Na+、K+排出体外较多, 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解析】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离子有关, 故A错误;血浆中由于存在缓冲溶液, 才能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如H2CO3/NaHCO3, 故B正确;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借助于钠钾泵维持, 故C正确;内环境的稳态是指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故D正确.【答案】 A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12分)下图为人体某组织的一部分, 据图回答:(1)指出图中所指部位名称: a表示________, a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填字母)________;c表示________;d表示________.(2)以上b、c、d共同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称为________.(3)c液与b液相比, c液中含有的成分主要是________.(4)日常生活中, 如果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过咸, 会导致内环境的渗透压________, 但机体能够通过体液调节和________调节, 使内环境的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解析】(1)分析题图, a为组织细胞, 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 即图中的b;c为毛细血管中的液体, 表示血浆;d为毛细淋巴管中液体, 表示淋巴. (2)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该环境称为内环境. (3)血浆与组织液相比, 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 (4)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 会导致内环境渗透压升高, 通过水平衡的调节, 可以使机体的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水平衡的调节过程中, 既有神经调节, 又有体液调节.【答案】(1)组织细胞[b]组织液血浆淋巴(2)内环境(细胞外液)(3)蛋白质(4)升高神经14.(13分)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A、B、C、D表示四种体液, ①②表示有关的物质. 请据图回答:(1)A~D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________;[]________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2)B体液是________, 经过循环它由________汇入C中. B、C的成分相近, 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________.(3)C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的含量有关;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 与它含有的________、HPO2-4等离子有关.(4)如果②代表O2, 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________(系统)协助完成;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解析】(1)由图可知, A是组织液、B是淋巴, C是血浆, D是细胞内液, ABC共同构成内环境, 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B是淋巴, 经过循环它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B、C的成分相近, 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 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 与它含有的HCO-3、HPO2-4等离子有关. (4)②代表O2, 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协助完成;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答案】(1)D细胞内液A组织液(2)淋巴左右锁骨下静脉C(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或B中蛋白质含量很少)(3)无机盐、蛋白质HCO-3(4)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15.(15分)血液中含有钙, 它与血液凝固有关, 如果设法除去血液中的钙, 可阻止血液凝固. (柠檬酸钠能去除血液中的钙. )请你设计实验证明这一结论.(1)探究的问题: 钙对血液的凝固是否有影响(2)作出的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材料器具: 试管架, 试管2支, 标签2张, 新鲜动物血液, 柠檬酸钠溶液, 生理盐水等(4)实验步骤:①两支试管分别贴上甲、乙标签进行编号.②在甲试管中加入少量柠檬酸钠, 乙试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取新鲜动物血液10 ml,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5 ml并轻轻振荡, 然后将试管静置于试管架上.④15分钟后, 可见甲试管中的血液________, 乙试管中的血液________.(5)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根据题意, 提出科学的假设: 钙对血液的凝固有影响. (4)②设置对照实验, 控制空白对照组的条件, 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乙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 ④观察现象: 甲试管中加入少量柠檬酸钠, 可阻止血液凝固, 乙试管中未加, 故甲试管中血液不凝固, 乙试管中血液凝固. (5)对照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 钙对血液凝固有影响, 假设得以证明.【答案】(2)钙对血液的凝固有影响(4)②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④不凝固凝固(5)钙对血液凝固有影响课时作业3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 共60分)1.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 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 当在A点以一定的电流刺激, 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A.甲不偏转, 乙只发生一次偏转B.甲只发生一次偏转, 乙不偏转C.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乙不偏转【解析】据图分析: 甲电流表跨两个神经元, 乙电流表连接在同一条神经纤维上. 该突触结构类型是轴突-胞体型, 且兴奋只能由乙神经元传向甲神经元, 所以刺激A时, A所在的神经元甲会兴奋, 而乙神经元不会产生兴奋.【答案】 B2.下列对于神经递质的叙述, 正确的是()A.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通过突触后膜进入下一神经元B.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信号C.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前膜和后膜的电位发生改变D.神经递质的传递是双向的【解析】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而不是通过突触后膜进入下一个神经元, A项错误;以上可以说明神经递质实质上是一种化学信号, 但只能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而不能使突触前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故B项正确, C项错误;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 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 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D项错误.【答案】 B3.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 使其兴奋. 下图表示刺激时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 其中正确的是()【解析】神经纤维受刺激时, 兴奋部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未兴奋部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两者之间存在电位差, 引起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C项正确.【答案】 C4.下列对于神经递质的叙述, 正确的是()A.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后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作用于突触前膜B.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C.神经递质是一种电信号D.神经递质传递是双向的【解析】神经递质只能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即神经递质传递是单向的, A、D项错误;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信号, 能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 导致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B项正确, C项错误.【答案】 B5.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 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 则能测到膜内外。
江苏省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3同步训练:第4章综合检测:题含答案
第四章综合检测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为某地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推测其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B.其年龄组成较接近稳定型C.该区的人口迅速膨胀D.该区的未成年人口比重较高[答案]B[解析]据图可知随时间推移,出生率略呈上升趋势,而死亡率下降,所以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未成年人口比例高,人口会增加。
2.(2014·新课标Ⅰ,6)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群落内物种之间的关系。
病毒传播路径是水稻→稻飞虱→水稻,青蛙是肉食性动物,它减少了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可推断出青蛙吃掉了部分稻飞虱,才出现这样的效应,因此青蛙和稻飞虱之间是捕食关系。
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
病毒V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与青蛙之间不存在这种关系。
3.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C.群落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生活类型的生物在空间配置上的格局D.森林中的桦树有高有矮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D[解析]群落结构中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指不同物种生物的分层或分布关系,不指同种物种内不同个体间的分布关系,如桦树有高有矮分层就不属群落的垂直结构。
4.(2014·浙江,4)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2017-2018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全册课时达标训练含答案
2017-2018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全册课时达标训练目录课时达标训练(一) 生物科学和我们 (1)课时达标训练(二)内环境的稳态 (7)课时达标训练(三)体温调节 (13)课时达标训练(四)水和无机盐的调节 (18)课时达标训练(五)血糖调节 (23)课时达标训练(六)免疫调节对人体稳态的维持和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30 课时达标训练(七)人体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人脑的高级功能 (36)课时达标训练(八)人体的体液调节 (42)课时达标训练(九)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48)课时达标训练(十)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特性与生理作用 (54)课时达标训练(十一)其他植物激素及其应用 (60)课时达标训练(十二)种群的特征 (67)课时达标训练(十三)种群数量的变化 (72)课时达标训练(十四)生物群落的构成 (78)课时达标训练(十五)生物群落的演替 (84)课时达标训练(十六)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90)课时达标训练(十七)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96)课时达标训练(十八)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 (103)课时达标训练(十九)人类影响环境 (109)课时达标训练(二十)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 (114)课时达标训练(一)生物科学和我们(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表显示了某地哺乳动物和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各种原因及其比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B.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使其栖息地丧失C.哺乳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D.该地生态系统一定是草原生态系统2.紫茎泽兰原产于墨西哥,解放前由缅甸、越南进入我国云南,并由此扩展到广西、贵州等地区,连接成片,成为当地的害草。
紫茎泽兰的入侵使这些地区()A.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B.生态环境更和谐C.物种多样性增加D.遗传多样性增加3.某生物学小组为了研究阳光对大豆发芽的影响,在两个花盆里种了大豆,并设计了如下实验:A.两个花盆都应放在向阳的地方B.两个花盆都应放在黑暗的地方C.两个花盆的温度不应该一样高D.两个花盆都应该浇给充足的水4.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A.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是物种多样性形成的重要原因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个体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D.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等5.保护和利用野生生物资源的最佳方案是()A.封山育林,大量繁殖,禁止捕猎B.让当地人滥砍乱伐,狂捕乱猎,先富起来C.实行有计划地开发和利用D.砍掉原有林木,营造人工树林6.统计资料表明:进入20世纪后,几乎每年至少有一种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从地球上消失。
江苏省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3同步训练:第2章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含答案
第二章第1节一、选择题1.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
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答案]C[解析]在这一反射中,人并没吃到酸梅,而是想到了酸梅的味道,从而引起唾液分泌,整个再现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该反射的效应器是唾液腺。
酸梅的色泽并不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直接刺激是看到酸梅后再现的体验,从来没吃过酸梅的人看到酸梅一般是不会分泌唾液的。
整个反射是一条件反射,包含多种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导和传递,兴奋在经过突触时会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2.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A.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B.抑制神经中枢的兴奋C.阻断了传出神经的兴奋传导D.抑制效应器的活动[答案]A[解析]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不能传至大脑皮层,就不能形成感觉,因此局部麻醉是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
3.如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甲、乙为两个电流计。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用一定的电流刺激a点,甲发生一次偏转,乙发生两次偏转B.图中共有4个完整的突触C.在b点施加一强刺激,则该点的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并在f点可测到电位变化D.在e点施加一强刺激,则a、b、d点都不会测到电位变化[答案]C[解析]在同一神经元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在不同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所以当在a点给予一定的电流刺激,电流表的两接头处先后发生电位变化,所以甲、乙都偏转2次;图中共有3个完整的突触;在e点施加一强刺激,d点可测到电位的变化。
4.生活中存在以下现象:(1)婴幼儿经常尿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2)由于惊恐而。
高中生物苏教必修三随堂训练:第章 生物科学和我们 含答案
第1章生物科学和我们1、目前认为,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B.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狩猎或采伐,对栖息环境的污染和改变C.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D.物种特化2、我国1974年捕获越冬大黄鱼16.81万吨,幼鱼约占一半,且连续四年高产,到1993 年大黄鱼产量只有0.019万吨,2004年我国在近海海域实行“伏季休渔”,到2008年,大黄鱼产量达到27. 8万吨,造成这两种现象的原因分别是( )。
A.生存环境被破坏;人工养殖B.乱捕滥猎;加大捕捞力度C.环境污染;大力捕杀大黄鱼天敌D.乱捕滥猎;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利用3、由于长期的人工伺养,逐步加快了朱鹮灭绝的步伐,其根本原因是( )A.生存环境恶化B.适于野外生存的基因功能逐步丧失C.食物匮乏D.生殖能力逐步下降4、面对薇甘菊等外来物种的入侵,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①引入本地天敌②引入寄生生物,专一性地寄生在薇甘菊体内③喷洒农药④火烧薇甘菊⑤从薇甘菊的原产地引入天敌A.①③④B.①②C.②⑤D.①④5、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进行“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课题研究时,确定了“路边小吃店的污染物对马路旁树木生长的影响”子课题进行研究,并设计了研究方案。
你认为下列哪些内容不正确?( )A.该研究方案的内容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完成时间、结果预测、结论、报告形式等B.通过该项研究学会调查研究环境污染对植物影响的基本方法C.通过该项研究了解小吃店污染物对路边树木生长的不利影响D.该项研究主要是为了完成研究性学习小组所分配的任务6、为验证光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设计如下实验:选择生长状况一致的小麦幼苗200株,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处理并预期结果。
下面是关于实验组或对照组的处理方法和预期结果的几种组合,其中正确的是( )①实验组②对照组③黑暗中培养④在光下培养⑤生长良好⑥生长不良A.②③⑤B.①③⑥C.①④⑤D.②④⑥7、有人设计实验探究有机肥是否能提高土壤肥力并优于化肥。
新课标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章节测试题(附答案及详细解析)(身边的生物科学
变式练习
1.下列动物中,既是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又有“活化石”之称的哺乳动物是(
A.大熊猫
B.扬子鳄
C.大鲵
D.麋鹿
答案:A
2.据1990年统计,我国华南沿海地区有13万公顷的马尾松林受到某种害虫的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A.喷洒农药,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B.环境污染,害虫的天敌不能生存
C.外来害虫的入侵,缺少该害虫的天敌
D.过度开采,害虫的天敌不能生存
答案:C
3.保护和利用野生生物资源的最佳方案是(
A.封山育林,大量繁殖,禁止捕猎
B.让当地人大砍大种,狂捕乱猎,先富起来
C.建立自然保护区
D.保护森林生态系统
答案:C
4.下图是1910年梅托斯提出的一个“人口增长、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的世界模型”的模型主体。
据此回答:
(1人口剧增必将导致土地利用过度,其结果粮食必然__________。
答案:产量下降
(2人口剧增,环境污染加剧会加速粮食__________,并使人口死亡率
__________。
答案:不足提高
(3人口膨胀必然使自然资源______。
答案:枯竭加剧。
高中生物人体的稳态 同步练习苏教版必修3
人体的稳态同步练习1.血液、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示意图如右图所示,指出图中哪个箭头表示是错误的()A、①血浆B、②组织液C、③水D、④红细胞答案、D2.人体内的体液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根据图解回答:(1)C和D液体分别是。
(2)A和B液体的交换通过组织中的结构完成。
(3)B和C之间的水分交换方式是。
(4)A液体中的水分排放到外界去主要通过和消化道四种结构完成。
答案:(1)细胞内液、淋巴(2)毛细血管(3)渗透(自由扩散)(4)肾、皮肤、肺3.稳态的生理意义是()A.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B.使体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答案:D4.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内环境中多余的H+主要从肺排出C.Na+、K+以重吸收方式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 D.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答案:D5.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但不会引起血浆中PH值发生剧烈变化,其中,发挥缓冲作用的主要物质是A.碳酸氢钠B.碳酸C.ATP D.钾离子答案:A6.下图为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据图分析:(1)毛细血管壁细胞具体的内环境是。
(填标号)(2)内环境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用标号和箭头表示)(3)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是否会引起内环境中的pH值明显下降?原因是图中标号内存在着物质。
(4)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标号。
(5)②与③相比,③中不含有的成分主要是。
(6)②内的水分正常情况下以的形式进入消化道。
答案:(1)②和③(2)②③(3)不会②缓冲(4)③(5)大分子的蛋白质(6)消化液④7. 肾小管与周围毛细血管问的交换是通过渗透作用完成的,如果流经肾小管原尿中的葡萄糖浓度明显提高,并且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那么最终排出的尿量将会()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确定答案:A8.下图为人体对水的摄入、吸收、分泌和排出的示意图,请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1)内环境的水分通过② 的形式进入胃肠道内。
江苏专版新教材高中生物第三章基因工程章末培优苏教版选择性必修3(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生物苏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三章章末培优创新突破练突破一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选择和作用1.[2023江苏苏州中学高二期中]用XhoⅠ和SalⅠ两种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分别处理同一DNA片段,酶切位点及酶切产物分离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两种酶识别的核苷酸序列不同B.图中酶切产物可用于构建重组DNAC.泳道①中是用SalⅠ处理得到的酶切产物D.图中被酶切的DNA片段是单链DNA2.[2023江苏盐城龙岗中学高三调研]限制酶的发现为DNA的切割和目的基因的获得创造了条件。
限制酶Sau3AⅠ、Eco RⅠ、Bam HⅠ的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分别为↓—GATC—、↓—GAATTC—、↓—GGATCC—。
含某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如图所示,若利用质粒A(含限制酶Sau3AⅠ、Eco RⅠ、Bam H Ⅰ的酶切位点各1个)构建基因的表达载体,为克服目的基因和质粒A的自身连接,应该如何选择限制酶( )A.用限制酶Eco RⅠ或Bam HⅠ处理含某目的基因的DNA和质粒AB.用限制酶Sau3AⅠ和Bam HⅠ处理含某目的基因的DNA和质粒AC.用限制酶Sau3AⅠ和Eco RⅠ处理含某目的基因的DNA和质粒AD.用限制酶Eco RⅠ和Bam HⅠ处理含某目的基因的DNA和质粒A突破二PCR扩增技术3.数字PCR即Digital PCR(dPCR),它是一种核酸分子绝对定量技术。
数字PCR能够直接数出DNA 分子的个数,是对起始样品的绝对定量。
下图为数字PCR技术的原理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dPCR反应体系中需要加入一定的缓冲溶液和Mg2+B.dPCR是基于DNA单分子PCR方法进行计数的核酸定量C.每个反应单位有无荧光取决于是否含有靶分子D.PCR和dPCR在检测病原体的灵敏度上完全相同4.在表达融合蛋白时可以利用融合PCR技术把两个不同的基因片段连接起来,其原理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该过程使用的引物P2和引物P3的碱基完全互补配对,所以不能放在一个系统中工作B.融合PCR的第一步需要加入耐高温的DNA聚合酶、DNA连接酶等C.融合PCR的第一步是不需要引物的,可能是因为两条链重叠的部位互为另一条链的引物D.若融合PCR第二步获得了64个融合基因,则该过程消耗了128个引物突破三DNA的粗提取和鉴定5.[2023江苏南通海安高级中学高二月考]下列与DNA的粗提取和鉴定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冰乙醇可使DNA更容易析出B.DNA在2 mol·L-1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较低C.鉴定粗提取的DNA时,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区别是加不加二苯胺试剂D.电泳鉴定DNA时,应在凝胶载样缓冲液中加入二苯胺作为染料6.[多选][2023江苏盐城伍佑中学高三质量检测]下列关于“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酵母和菜花均可作为提取DNA的材料B.DNA既溶于2 mol·L-1的NaCl溶液,又溶于蒸馏水C.向鸡血细胞液中加蒸馏水搅拌,可见玻璃棒上有白色絮状物D.DNA溶液加入二苯胺试剂沸水浴加热,冷却后变紫突破四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7.[多选][2023江苏南京秦淮中学等六校高三联考]下图是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细菌B细胞内制造“工程菌”的示意图。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3《生物科学和我们》同步练习题(有解析)
《第一章生物科学和我们》同步练习张建尚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基础演练一、选择题1.大熊猫和朱鹮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分别是 ( )A.食物缺乏、物种特化B.物种特化、外来物种入侵C.乱捕滥猎、环境污染D.物种特化、基因功能丧失1.D 大熊猫主要以箭竹为食,箭竹一旦大面积死亡,大熊猫可能出现生存危机,所以大熊猫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是物种特化;朱鹮由于长期人工饲养和近亲繁殖,导致朱鹮某些适应野外生存的功能基因逐渐丧失,加快其绝灭的进程,故朱鹮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属于基因功能丧失。
2.紫茎泽兰原产于墨西哥,解放前由缅甸、越南进入我国云南,并由此扩展到广西、贵州等地区,连接成片,成为当地的害草。
紫茎泽兰的入侵使这些地区 ( )A.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B.生态环境更和谐C.物种多样性增加D.遗传多样性增加2.A 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当地原有物种不能生存。
3.下列关于动物保护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适当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B.在保护野生动物的同时还要保护其生存环境C.动物保护要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并举D.尽量不要进行国际合作,以防止外来物种入侵3.D 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利用,A项正确;如果只保护野生动物而不保护其生存环境是没有效果的,B 项正确;动物保护既要依靠生物科学技术,又要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并举,C项正确;要寻求广泛的国际合作,引进资金、技术和先进经验等,外来物种入侵与国际合作没有关系,D项错误。
4.某科学家到某地进行考察,发现该地区鸟类数量急剧减少,为了查明原因,该科学家要采取的科学研究方法是 ( )A.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得出结论B.实地考察—分析可能的原因—初步判断—得出结论C.观察、提出问题—分析、作出假设—设计、完成实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D.初步分析、作出假设—进行实验、观察验证—进一步分析、得出结论4.C 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证据、得出结论。
高中生物苏教必修三同步试题:2.1.4 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 每课一练(苏教必修3) Word含答案[ 高考]
B.胸腺被破坏的小鼠因无细胞因子产生,无体液免疫
C.骨髓被破坏的小鼠,输入造血干细胞后能恢复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D.B淋巴细胞缺陷的小鼠虽无法合成抗体,但仍能对结核杆菌产生免疫反应
11.将同种大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为A、B两组,A组大鼠除去淋巴细胞后,产生抗体的能力丧失;从B组大鼠中获得淋巴细胞并转移到A组大鼠中,为检测A组大鼠是否重新获得了产生抗体的能力,需要给A组大鼠()
6.挪威科学家最新的研究显示,气候变暖将提高人类患腺鼠疫的可能性。这种疫病是由鼠疫杆菌(宿主为啮齿动物)引起的,鼠疫杆菌释放类毒素,使患者出现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科学家从病愈患者的血清中提取的抗毒素对腺鼠疫患者有显著疗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类毒素是一种抗原,能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
B.抗毒素是一种抗体,是由效应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第
基础过关
知识点一免疫的定义、免疫系统的组成及防卫功能
1.下列不属于免疫器官的是()
A.扁桃体B.脾
C.肾脏D.胸腺
2.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巨噬细胞等,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
B.非特异性免疫出现快、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出现慢、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该抗原刺激机体产生以上免疫过程的同时,还刺激机体产生其他特异性免疫,请说明免疫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省人教版高中生物高考复习同步测试:必修3训练 (2) Word版含解析
高三生物必修3训练2018.1.111、神经纤维静息电位测量装置及结果如图1所示,图2是将同一测量装置的微电极均置于膜外。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乙处的Na+浓度比甲处低B.图2测量装置所测电压为OmVC.图2中若在①处给予适宜刺激(②处未处理),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D.图2中若在③处给予适宜剌激,②处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则测不到电位变化注:T3和T4均反映甲状腺激素水平,TSH反映促甲状腺激素水平A.甲可能是甲状腺肿大患者,乙可能是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B.正常人从寒冷室外进入医院立即抽血,检测出甲状腺激素含量比正常值高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能调节TSH激素的分泌D.甲状腺激素能催化细胞内物质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3、驻渝某高校研发的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对该菌引发的胃炎等疾病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实验证明,一定时间内间隔口服该疫苗3次较1次或2次效果好,其主要原因是A.能多次强化刺激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B.抗原的积累促进T细胞释放大量淋巴因子C.记忆细胞数量增多导致应答效果显著增强D.能增强体内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免疫记忆4、科研人员对某板栗园生态系统进行研究,连续七年篮测栗瘿蜂和长尾小蜂的数量变化,结果如下图,由此推断A.栗瘿蜂的种群数量在未来五年将继续减少B.该生态系统中,长尾小蜂的K值是5.5×l03个C.这两种蜂可能属于同-食物链中的相邻两个营养级D.这两种蜂数量的增多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若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则物质e的增加会直接导致物质d的减少B.若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则寒冷条件下c分泌功能减弱C.若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都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的D.若该图表示体温调节反射弧的5部分结构,则b代表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6、如图为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几种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细胞1是胰岛A细胞,则物质①可能促进靶细胞加速吸收葡萄糖B.细胞2为神经细胞,释放的物质②一定是神经递质C.正常情况下,细胞3作用于细胞2的物质会在发生作用后被灭活D.细胞4可能是B淋巴细胞,③物质是抗体7、如图中a、b、c为细胞外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中的成分有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B.与b、c相比,a中蛋白质含量较少C.内环境稳态是指a、b、c等中各种成分保持动态平衡D.a、b、c中HCO3-浓度对维持内环境酸碱度具有重要作用8、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多样性就是指生态系统中丰富的动植物资源B.将其他受灾地的珍稀动物迁入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C.全球气候变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D.对生态系统稳态的调节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9、以下不属于反馈调节的是A.叶片中光合产物的积累会抑制光合作用B.机体再次感染S ARS病毒时,迅速产生更多的效用淋巴细胞C.草原上蛇和鼠的数量通过捕食和被捕食保持相对稳定D.胎儿分娩时头部挤压子宫,刺激缩宫素的释放,缩宫素浓度升高进一步刺激子宫10、甘氨酸(Gly)在神经系统中可作为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一神经元,并使下一神经元抑制,它的受体是膜上的某种离子通道。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课时达标训练(共20份word可编辑含答案)
苏教版⾼中⽣物必修三(全册)课时达标训练(共20份word可编辑含答案)课时达标训练(⼀)⽣物科学和我们(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下表显⽰了某地哺乳动物和鸟类⽣存受到威胁的各种原因及其⽐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B.鸟类⽣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类活动使其栖息地丧失C.哺乳动物⽣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D.该地⽣态系统⼀定是草原⽣态系统2.紫茎泽兰原产于墨西哥,解放前由缅甸、越南进⼊我国云南,并由此扩展到⼴西、贵州等地区,连接成⽚,成为当地的害草。
紫茎泽兰的⼊侵使这些地区() A.原有物种的⽣存受到威胁B.⽣态环境更和谐C.物种多样性增加D.遗传多样性增加3.某⽣物学⼩组为了研究阳光对⼤⾖发芽的影响,在两个花盆⾥种了⼤⾖,并设计了如下实验:A.两个花盆都应放在向阳的地⽅B.两个花盆都应放在⿊暗的地⽅C.两个花盆的温度不应该⼀样⾼D.两个花盆都应该浇给充⾜的⽔4.关于⽣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A.不同环境的⾃然选择是物种多样性形成的重要原因B.⽣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个体多样性和⽣态系统多样性C.建⽴⾃然保护区是保护⽣物多样性的有效⽅法D.⽣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等5.保护和利⽤野⽣⽣物资源的最佳⽅案是()A.封⼭育林,⼤量繁殖,禁⽌捕猎B.让当地⼈滥砍乱伐,狂捕乱猎,先富起来C.实⾏有计划地开发和利⽤D.砍掉原有林⽊,营造⼈⼯树林6.统计资料表明:进⼊20世纪后,⼏乎每年⾄少有⼀种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从地球上消失。
造成野⽣动物濒危和绝灭的主要原因是()A.⾃然灾害B.动物病害C.天敌过多D.⼈类对⽣态环境的破坏7.有⼈设计实验探究有机肥是否能提⾼⼟壤肥⼒并优于化肥。
实验分为两组,⼀组农⽥施有机肥,⼀组农⽥施化肥。
该实验设计缺少()A.施⽤有机肥和适量化肥的对照⽥B.既不施⽤有机肥也不施⽤化肥的对照⽥C.施⽤⼤量化肥和少量有机肥的对照⽥D.施⽤少量化肥和⼤量有机肥的对照⽥8.薇⽢菊原产于南美洲,⽣性喜光、善于攀援、⽣长迅速,后来引⼊我国某地,导致⼊侵地许多植物被其覆盖后因缺少阳光⽽死亡。
江苏高考生物必修三 练习Word版含答案第二十四讲 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二十四讲植物的激素调节1.(2018届宿迁模拟)分别对三个胚芽鞘做下图处理,然后均从左侧给予光照,观察到的现象是()A. 图1向左侧弯曲生长B. 图2向左侧弯曲生长C. 图3向右侧弯曲生长D. 图1、图2、图3都弯向光源生长2. (2018届宿迁模拟)下列植物激素及其对应的主要作用中,不正确的是()A.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B.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C. 脱落酸——促进叶片和果实的衰老、脱落D. 赤霉素——抑制细胞伸长、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3.(2018届扬州模拟)如图表示用云母片(具不透水性)插入燕麦胚芽鞘的尖端部分,给予图示方向的光照,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A. 甲向右弯,乙向左弯B. 甲向左弯,乙向右弯C. 甲向左弯,乙不弯曲D. 甲不弯曲,乙不弯曲4.(2018届盐城模拟)如图表示正在生长的植物横放一段时间后的生长状况,由此推断()A. 该植物的生长受重力的影响B. 该植物的生长不受光的影响C. 根的近地侧生长快于背地侧D. 茎的背地侧与近地侧生长素含量相同5.(2018届宿迁模拟)下图中①②③④均为去掉尖端的胚芽鞘,③和④顶端的琼脂块上曾放过胚芽鞘尖端,②的顶端是普通琼脂块,能直立生长和弯曲生长的依次是()A. ④③B. ③④C. ②③D. ③②6. (2017届泰州中学模拟)如图表示生长素对植物某营养器官的影响,“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一句中,高浓度、低浓度分别指()A. 大于A的浓度、小于A的浓度B. 大于C的浓度、小于C的浓度C. 大于B的浓度、小于B的浓度D. 大于A的浓度、小于C的浓度7.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一侧放置含适宜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如图)。
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A. 直立生长B. 向右弯曲生长C. 向左弯曲生长D. 不生长不弯曲8.下列物质不属于植物激素的是()A. 脱落酸B. 吲哚乙酸C. α-萘乙酸D. 赤霉素9.茶农每年秋季修剪茶树的主要目的是()A. 使树冠扩大,增加下年采摘量B. 减少养料消耗C. 防止病虫害和冻害D. 除去无采摘价值的枝条,方便采摘10.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 根尖能够产生细胞分裂素B. 脱落酸能抑制马铃薯发芽C. 生长素总是对植物生长起促进作用D. 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11.与植物顶端优势有关的植物激素是()A. 生长素B. 赤霉素C. 脱落酸D. 乙烯12. (2016届扬州模拟)下列有关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A. 在形成无子番茄的过程中生长素改变了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B. 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C. 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多种组织中,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发育D. 赤霉素引起植株增高的主要原因是促进细胞的分裂13.(2018届扬州模拟)下图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的向光性实验,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是①③B. 生长且向光弯曲的是②⑤C. 生长但不弯曲的是①④D. 生长且向左弯曲的是①⑤14.(2016届连云港模拟)某同学用胚芽鞘做“生长素极性运输”探究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一定时间(t)后测定并比较琼脂块甲和琼脂块乙的生长素含量,正确的结果是()A. 甲没有生长素B. 乙的生长素运送到甲C. 乙不含生长素D. 甲的生长素运送到乙15.植物的根是合成激素的主要器官,又是植株生长发育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配套练习(全册)同步练习汇总课时跟踪检测(一)内环境的稳态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A.人体的细胞外液即内环境B.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中有葡萄糖、无机盐、激素、尿素等物质C.细胞外液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D.小肠壁的肌细胞可以不通过细胞外液直接从肠道吸收葡萄糖解析: 选 D 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 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小肠壁的肌细胞不能从消化道中直接吸收葡萄糖, 只能从组织液中吸收.2.如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 其中②④⑤为细胞外液.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的⑥B.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 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 会使图中②液体增加, 引起组织水肿C.图中①和③细胞具体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液和组织液、组织液D.某人皮肤烫伤后, 出现了水泡, 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②解析: 选 C ①为毛细血管壁细胞, ②为组织液, ③为组织细胞, ④为淋巴, ⑤为血浆, ⑥为红细胞.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形态为镰刀形; 组织液增加会引起组织水肿, 烫伤后出现的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因为毛细血管壁细胞由一层细胞构成, 内侧液体是血浆、外侧液体是组织液.3.下列液体属于体液的一组是( )①胆汁②胰液③血浆④淋巴⑤原尿⑥脑脊液⑦组织液⑧核液⑨细胞内液⑩胃液A.③④⑥⑦⑧⑨B.③④⑤⑦⑨⑩C.②③④⑤⑦⑨D.①②③④⑤⑦解析: 选A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胆汁、胰液、原尿与外界直接相通, 既不属于细胞内液, 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是外环境.4.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O2、CO2、血红蛋白、H+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D.Na+、HPO2-4、葡萄糖、氨基酸解析: 选D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 过氧化氢酶存在细胞内, 载体位于细胞膜上, 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5.下表表示人体组织液和血浆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B.①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②增多C.CO2的浓度①大于②D.①和②的成分差异与毛细血管壁的透过性有关解析: 选C 根据成分判断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 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 ①中蛋白质含量低时会导致血浆渗透压的降低, 水分子会由血浆中移向组织液中或细胞内; CO2顺浓度移动, CO2要排到体外, 据此判定CO2浓度为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毛细血管壁不允许大分子物质如血浆蛋白等物质透过.6.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O2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解析: 选C 直接与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为: 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图中①②③依次需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养料和O2, ⑤为CO2及尿素等废物. 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7.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当稳态遭到破坏, 必将引起( )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B.儿童患佝偻病C.细胞代谢紊乱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解析: 选C B、D项中的疾病是稳态失调的一种表现症状, 但稳态被破坏, 不一定患这两种疾病. 稳态被破坏后, 主要表现为细胞代谢紊乱, 一般不会表现出酶促反应速率加快, 反而极可能减慢, 因为酶的活性降低.8.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 错误的是( )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内环境稳态需要由机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C.内环境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D.当血液的成分相对稳定时, 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均保持不变解析: 选 D 当血液成分相对稳定时, 内环境各种理化性质仍然会发生改变. 例如, 体温会随环境温度改变而出现波动.二、非选择题9.如图是人体局部组织的模式图, 请据图回答:(1)图中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的体液是______________(填标号),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________(填标号).(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有三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温度.(3)某人喝大量的食醋后会引起血浆的pH明显下降吗? ________, 这与血浆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4)尝试构建人体肝脏内体液间O2、CO2扩散的模型(说明: 在图形框间用实线箭头表示O2, 用虚线箭头表示CO2; 不考虑CO2进入成熟红细胞内液).解析: (1)①是细胞内液, ②是血浆, ③是组织液, ④是淋巴, ⑤是毛细血管壁. 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组织液与血浆可以直接相互交换物质;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组织液与淋巴.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有三个方面: 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3)由于人体内存在着缓冲物质, 所以某人大量喝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pH明显下降. (4)见答案.答案: (1)①与③、②与③③④(2)渗透压酸碱度(3)不会HCO-3、HPO2-4(4)如图一、选择题1.与肌肉注射相比, 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 图中所示的内环境a、b、c、d的名称分别是( )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A.①②③①B.②①③②C.③①②③D.②③①①解析: 选 B 肌肉注射药物首先进入组织液, 接着进入血浆和淋巴, 在随体液循环到达组织细胞之前, 药物要再次进入组织液中.2.右图中的a、b、c分别表示人体内三种细胞外液, 细胞1、2、3分别表示处于该细胞外液中的多种细胞, 箭头表示这三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液体a的蛋白质含量最高②细胞2中有的种类不消耗O2③液体c可能含有激素和消化酶④细胞3的种类最多A.②③B.③④C.①②D.②④解析: 选D 由图可知, a是淋巴, 细胞1是淋巴细胞; b是血浆, 细胞2是血细胞, c 是组织液, 细胞3是组织细胞. 组织液、淋巴和血浆三种细胞外液中, 血浆(液体b)的蛋白质含量最高; 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其中的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 因此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组织液不含消化酶; 组织细胞种类最多.3.下列过程, 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是( )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②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③葡萄糖氧化分解成CO2和水④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⑤血红蛋白和氧气分子的结合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⑤解析: 选 C ①神经递质和激素是在细胞内合成的; ②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 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 故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③为细胞的有氧呼吸过程, 发生在细胞内; ④过程发生在血浆中, 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⑤过程发生在红细胞的内部, 而不是在内环境中.4.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是多细胞生物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B.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 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解析: 选D 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中, 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5.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 正确的是( )A.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肉乏力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4/HPO2-4构成的缓冲体系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D.内环境的稳态需通过正反馈调节来维持解析: 选A 缓冲体系由多种成分构成; 细胞代谢在细胞内完成, 而不是内环境(细胞外液); 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负反馈.6.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说法, 不.正确的是( )A.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淋巴和组织液中的蛋白质B.人体内环境pH、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C.个体稳态的实现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共同调节的结果D.葡萄糖、胰岛素、淋巴因子和胰蛋白酶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解析: 选D 葡萄糖、胰岛素和淋巴因子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胰蛋白酶存在于消化道内, 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二、非选择题7.图示为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过程. 请据图回答:(1)图示A、B、C、D中, 血浆是______、组织液是______、细胞内液是________.(2)相对于内环境来说, 相当于外界环境的是A、B、C、D中的________.(3)假如①为淀粉, 则所形成的②由肠腔进入B中的方式是________. 经过B的运输,②可到达身体各部分的组织细胞, 在组织细胞内, 它的最主要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参与该作用的细胞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健康人体的血浆中, HCO-3约为H2CO3的20倍, 若HCO-3/H2CO3的值小于15, 则立刻发生酸中毒. 此例说明无机盐具有________的功能. (填选项)A.调节渗透压B.维持pHC.组成细胞结构D.维持细胞正常形态解析: 图中A为肠腔, 相当于外界环境, B为血浆、C为细胞内液、D为组织液; 如果①为淀粉, 则②为葡萄糖, 在小肠中经主动运输进入血液.答案: (1)B D C (2)A (3)主动运输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细胞质基质、线粒体(4)B8.[实验探究]血液中的红细胞源源不断地为人体组织细胞输送氧气. 血浆中无机盐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红细胞正常的形态与功能至关重要. 为患者输液治疗时为什么要用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 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1)实验材料: 略.(2)方法步骤:①取5支洁净试管, 编号为1~5号, 分别加入2 mL浓度依次为0.5%、0.7%、0.9%、1.1%、1.3%的__________, 并各加入2滴抗凝剂(或柠檬酸钠).②将左手无名指消毒, 用消毒的采血针刺破皮肤, 用小滴管吸血.③向1~5号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血, 摇匀, 放置5 min.④分别取5支试管中的混合液各一滴, 置于5块洁净的已编号的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 在显微镜下镜检, 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完善下列预期结果及分析:相应的结论(4)生理盐水与体液为等渗溶液, 过多注射是否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 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人的细胞外液中无机盐离子的浓度与0.9%的生理盐水浓度相当, 为等渗溶液. 低于该浓度, 组织细胞会因吸水而膨胀甚至涨破, 反之则会失水皱缩. 生理盐水与细胞外液为等渗溶液, 但是成分差别非常大: ①氯化物水平明显高于血浆; ②缺少正常血浆中的几种物质(如钾、钙、镁)和葡萄糖; ③缺少血浆中维持正常pH所需的缓冲剂, 故其注射过多会打破无机盐离子的稳态, 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答案: (2)①NaCl溶液④红细胞形态有何变化(3)②体积变大③维持正常形态0.9%的NaCl溶液能够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4)会影响, 生理盐水的过多注入会打破无机盐离子的稳态, 进而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课时跟踪检测(二)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的调节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体温的叙述, 错误的是( )A.人的体温源于物质代谢过程所释放出来的热量B.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C.人的体温就是指皮肤的温度D.体温的相对恒定, 是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解析: 选C 人的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通常用直肠温度、口腔温度和腋窝温度来表示体温; 其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人的体温.2.下列属于人在寒冷环境中身体变化的是( )①皮肤血管收缩②增加皮肤的血流量③汗液分泌增多④汗液几乎不分泌⑤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⑥肾上腺素增多⑦骨骼肌颤栗⑧代谢活动增强A.①④⑤⑥⑦⑧B.①②③⑤⑥⑦C.④⑤⑥⑦⑧D.①③④⑦⑧解析: 选 A 在寒冷环境下, 机体通过增加产热, 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恒定. 增加产热的方式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调节机体代谢增加; 骨骼肌颤栗. 减少散热的方式有皮肤血管收缩, 血流量减少; 汗液几乎不分泌.3.人在发高烧时食欲减弱, 还会感觉食之无味, 其原因是( )A.体温过高, 导致肠胃不能及时排空B.体温过高, 完全抑制了消化酶的分泌C.体温过高, 消化酶活性受影响D.体温过高, 破坏了体温调节系统, 从而影响了肠胃的吸收解析: 选C 发高烧会影响体内酶的活性, 如使消化酶活性降低, 引起食欲不振等.4.某成年人从25 ℃环境来到10 ℃环境中, 体温维持正常, 其散热变化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b段的散热量少于产热量B.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汗液分泌增加C.c~d段皮肤血管逐渐舒张D.d~e段的产热速率大于a~b段解析: 选D 在10 ℃的情况下, 尽管身体此时采取的都是减少散热的措施, 但是由于温差很大, 所以散热量还是很大; 相反, 在25 ℃的情况下, 由于周围温度很高, 即使身体采取很多散热的措施, 散热量还是较小. 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温度降低, 温差增大; c~d段由于温度降低, 皮肤血管收缩, 散热减少; d~e段表示机体经调节后, 产热、散热相对稳定, 且产热速率大于a~b段.5.下列关于人体水平衡调节的叙述, 正确的是( )A.大量饮水, 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B.进食过咸食物, 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则尿量增加D.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则尿量减少解析: 选 C 调节水分平衡的主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 该激素分泌的多少与细胞外液渗透压呈正相关. 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增强, 尿量减少. 食物过咸, 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6.下列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 正确的是( )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 引起口渴B.机体失水时,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增强D.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减弱解析: 选 C 血浆渗透压降低, 说明人体喝水过多或盐分丢失过多, 此时, 渗透压感受器会受到抑制, 因而不会产生渴觉. 当机体失水时,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使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并由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从而使细胞内液渗透压相对上升, 这样细胞的吸水能力就会增强.7.如图所示为水平衡调节机理, 请据图判断a、b、c依次是( )A.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和集合管B.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C.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渴觉中枢D.渴觉中枢、肾小管和集合管、抗利尿激素解析: 选 C 下丘脑神经中枢发出的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渴觉中枢, 引起渴觉. 另外神经冲动传到垂体, 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 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增强对水的重吸收.8.给健康大鼠静脉注射大剂量的低渗食盐水后, 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A.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B.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量增加C.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D.渗透压感受器不会受到刺激解析: 选 C 注射大量低渗食盐水后, 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刺激渗透压感受器, 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尿液量增加.二、非选择题9.根据下述事例回答问题:事例一赵某因在气温高达39 ℃环境下锄草而中暑身亡.事例二高某因天气炎热, 而连续不断地以纯净水解渴, 导致水中毒.(1)以上的两种情况都发生在________天气. 在这种天气状况下, 人体内的热量散发出去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据估计, 赵某身体的产热和散热的关系是________, 高某身体的产热和散热的关系是____________.(3)赵某和高某的身体的内环境稳定状态都遭到破坏. 赵某被破坏的内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 它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 高某身体被破坏的内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 此因素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曲线能够反映高某体内的水的绝对含量(a)和相对含量(b)变化趋势的是( )(5)下列曲线能反映赵某(a)和高某(b)内环境渗透压变化趋势的是( )(6)高某的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若人在大量出汗后不感觉到口渴,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8)赵某的死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体内热量得不到及时散失, 使得赵某体温过高, 最后死亡, 说明机体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高某大量流汗后快速补充纯净水, 由于大量丢失无机盐, 使得其内环境渗透压降低.答案: (1)高温出汗(2)产热多于散热基本平衡(3)体温逐渐升高水盐平衡盐减少, 渗透压降低(4)A (5)A (6)下降(7)失去水和盐的比例相同(8)机体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一、选择题1.一位在南极科学考察站工作的科学家, 当他由温暖的室内来到寒冷的户外时, 其下列各项生理变化与图示变化趋势相符的是( )①皮肤血管血流量的变化②身体耗氧量变化③肾上腺素分泌量④汗腺的分泌量A.②③B.①④C.②④D.①③解析: 选A 人由温暖的室内来到寒冷的户外时, 皮肤血管血流量减少, 以减少散热; 身体耗氧量增加, 以增加产热;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以促进代谢, 增加产热; 汗腺的分泌量减少, 以减少散热.2.动物生理学家为了确定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 做了如下实验: 刺激下丘脑的前部, 发现实验动物有出汗现象, 而刺激下丘脑后部, 实验动物则出现寒颤现象, 据此科学家得出了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下丘脑前部是散热中枢所在地, 下丘脑后部是产热中枢所在地B.下丘脑前部是产热中枢所在地, 下丘脑后部是散热中枢所在地C.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相对恒定的唯一中枢D.下丘脑的活动仍然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解析: 选 A 由题干可知, 刺激下丘脑的前部出现了与散热有关的出汗现象, 而刺激下丘脑的后部, 出现了与产热有关的寒颤现象, 故产热中枢在下丘脑后部, 而散热中枢在下丘脑前部. C和D项所述内容, 不能由该实验得出.3.下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 导致ab段和bc段体温变化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A.发热和寒颤 B.提高环境温度和寒颤C.寒颤和出汗减少 D.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解析: 选D 分析图形, ab段体温升高, 产热量增加, bc段体温降低, 散热量增加. 分析四个选项, 寒颤和剧烈运动会使产热增加, 从而引起体温升高, 出汗增加使机体散热量增加, 使体温下降.4.把青蛙和小白鼠从25 ℃的环境中移到5 ℃的环境中, 这两种动物的耗氧量的变化是( )A.两种动物的耗氧量都减少B.两种动物的耗氧量都增加C.青蛙的耗氧量减少, 小白鼠的耗氧量增加D.青蛙的耗氧量增加, 小白鼠的耗氧量减少解析: 选 C 青蛙属于变温动物, 小白鼠属于恒温动物, 青蛙新陈代谢强度随外界温度降低而降低, 故机体耗氧量减少; 小白鼠为抵御寒冷, 新陈代谢强度随外界温度降低而增强, 从而耗氧量增加, 机体产热增加.5.抗利尿激素(ADH)是调节机体水盐平衡的重要激素, 其化学本质是多肽, 下图为该激素的生理作用示意图. 另有研究表明, 过量的乙醇会抑制ADH的分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渗透压感受器位于血管壁B.过量饮酒可导致尿量减少C.抗利尿激素可促进毛细血管收缩, 从而使血压升高D.一种细胞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激素解析: 选C 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 过量饮酒会抑制ADH(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从而导致尿量增加; 根据过程图可以看出抗利尿激素能促进毛细血管收缩, 从而使血压升高; 某些细胞可识别多种激素.6.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 功能受损. 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1.8%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 其原理是( )A.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B.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C.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D.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解析: 选 A 过量饮水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下降, 从而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 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 从而能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二、非选择题7.右面为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平衡的部分调节机制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写出图中 A、B的名称:A__________, B________.(2)当健康人体处于环境温度38 ℃时, 内环境仍能维持相对稳定的温度和渗透压.①此时, 体内温度调节的主要反射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写出此时人体渗透压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对A的调节效应是________A的活动, 此种调节方式在人体内环境平衡的调节中广泛存在, 其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观察图解可以获得的信息是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与抗利尿激素的合成与分泌有关, 抗利尿激素的合成是在下丘脑, 而释放是由垂体完成的. (2)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其反射弧是: 皮肤温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汗腺. 在38 ℃的环境时, 人体会大量出汗, 从而流失大量的水分, 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刺激了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合成抗利尿激素, 经垂体释放, 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对水分重吸收增强, 使尿量减少. (3)当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时, 反馈性引起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减少, 这种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 这种调节方式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答案: (1)下丘脑垂体(2)①皮肤温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汗腺②此时出汗增加,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刺激下丘脑, 促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经垂体释放, 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使其对水的重吸收增强, 尿量减少(3)抑制(负反馈) 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8.[实验探究]小白鼠是恒温动物, 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 其体温仍能保持相对恒定. 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请帮其完成实验步骤, 并回答问题:(1)实验假设: 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中枢.材料用具: 略.(2)实验步骤:①取两组(各5只)健康的、性别与生理状况相同的成年鼠, 并标记为甲、乙.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甲组鼠用手术法________________, 然后缝合, 乙组鼠进行相同的手术, 但不破坏下丘脑, 然后缝合.④把甲、乙两组鼠置于可人工控制的温室中, 室内温度调为0 ℃, 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 h, 每隔4 h分别测量一次体温, 并做好记录.(3)预期结果与结论:解析: 本实验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设置是下丘脑是否被破坏; 在实验前应测量鼠的体温, 以便与实验后进行对照, 若破坏下丘脑, 体温调节能力发生改变, 则说明假设成立, 反之则假设不成立.答案: (2)分别测量甲、乙两组鼠的体温破坏其下丘脑(3)①鼠体温发生明显改变②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③不成立课时跟踪检测(三)血糖调节一、选择题1.正常情况下, 人体内的血糖含量维持在3.9~6.1 mmol/L. 下列与人体血糖调节有关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A.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B.胰高血糖素是唯一升血糖的激素C.调节血糖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D.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解析: 选 B 胰岛素是人体唯一降血糖的激素, 但是人体升高血糖的激素除了胰高血糖素外, 还有肾上腺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