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原理辨析题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辨析题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2. 社会进步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社会发展是直线上升的。
(3)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3)4.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
(3)5.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3)6.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4)7.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4)8. 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
.. 4 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全面地看问题。
(4)10. 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4)11.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4)12. 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5)13.矛盾就是斗争。
(5)14.因为理论能够指导实践,所以说理论高于实践。
(5)15.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这表明流通过程可以产生剩余价值。
(5)16.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叫可变资本。
(5)17.思想本身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要诉诸实践。
(5)18.在任何情况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都是绝对的。
(5) 19.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或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绝对剩余价值。
(5)20.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6)2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6)22.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6)2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
(6)2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种不同的劳动。
(6)25.垄断是在自由竞争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垄断统治形成后可以消除竞争。
(6)26.正确的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意识不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6)27.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
马原辨析题整理版
三、辨析题(每题5分,共3题)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2.量就是指数量的多少。
3.假象是一种错觉4.按照牛顿力学原理 F=ma的公式说明:一切物质的运动都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5.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6、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体。
7、真理就是客观事物。
8、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9、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10、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科学”。
11、世界统一于存在。
12、真理是有用的,因此,一切有用的认识都是真理。
13、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14、人权高于主权。
1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16.运动、变化和发展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它们彼此无实质区别。
17.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18.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19.任何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是起作用的。
20.只有正确的思想意识才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的东西。
22.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可见理论比实践更重要。
23.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起作用的。
24.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外部矛盾则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5.社会规律发挥作用离不开人们的自觉活动,所以社会规律不是客观的。
26.意识的能动反作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7.一切反映论的共同特点是用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来说明认识论问题。
28.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
29.必然性是实现自由的消极障碍。
30.个人的自我价值高于其社会价值。
31.所有社会发展道路都是多种多样的,没有统一性3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明,任何意识都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33. 辩证的否定观的实质就是“扬弃”。
34.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35. 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36. 自由就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一、唯物论(重点考实践的定义和规律)1、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原理】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方法论】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额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交换。
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原理】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重点考联系、发展、矛盾、度)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方法论】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联系的条件性(2016年以来新增加)【原理】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但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然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方法论】要立足现实,既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善于利用有利条件,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创造事物发展的条件。
3、发展【原理】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方法论】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做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4、现象与本质【原理】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
(完整word版)马原辨析题库(word文档良心出品)
1、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因为受到了利益的束缚,就不可能是科学的错误,观点太片面 . 任何统治者都是为维护自己阶级的利益. 我们国家是社. 会主义 , 社会主义就是代表工农联盟. 所以说我国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资产阶级维护的就是资本家的利益. 判断社会理论或者其他政策思想是否科学要看它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有利于就是科学的 .2、人的思维是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正确,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 是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永恒真理论时使用的术语 . 用来说明人的思维能力是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的统一 . 思维的至上性是指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绝对性;思维的非至上性是指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和相对性 . 恩格斯指出 , 人的思维不是指个别人的思维 , 而是指整个人类的思维 . 作为无数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的思维 , 是至上的、无限的是能够完全认识客观世界的;而对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个别人来说, 他的思维能力要受到种种历史和现实条件的限制, 因而是非至上的、有限的 . 因此, 人的思维是至上的 , 同样又是非至上的 , 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 同样又是有限的 .3 、革命的根本原因在于两极分化和分配不均(P123,错误)4、逻辑证明任何时候也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错误,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但不否认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但是 , 逻辑证明不能与实践标准并列 , 更不能代替实践标准 .逻辑证明也是检验和实现真理的一种方式 . 逻辑证明就是运用已知的正确判断 , 通过逻辑推理 , 从理论上确立另一判断正确性的方法 . 它是严格按照人的思维规律来进行的 . 思维规律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最一般规律 , 它是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 , 对实现主客观相统一的最典型、最一般模式的升华和抽象 , 因此具有普遍性 . 逻辑思维是人类全部历史实践的产物 , 理性思维能力是人类实践能力在精神形式上的内化和积淀 , 逻辑推理的规则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普遍特性的反映 . 逻辑证明是人类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 , 它对理论的形成、发展和检验具有重要作用 . 例如 , 在某种新的理论尚待发现的时候 , 它可以起到由已知推论未知的探索真理的作用;在真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 它可以起到阐述真理的作用;在运用真理的过程中 , 它可以提供指导线索 , 避免走弯路;在检验和实现真理的过程中 , 它可以起到理性分析的、甚至于可以直接对某一认识的真理性进行检验使其实现 . 众所周知 , 凡是已知的知识是对事物最本质、最一般化的认识 , 那么它就有共性 , 不仅是对某一特定对象的反映 , 而且也是对同类事物共同本质的反映 , 由已知推出未知是毫无困难的 . 如用“凡生物必死”作为已知的普通性的知识就可以推论出各类生物一定灭亡的正确性 . 此外 , 认识在实践中接受检验时 , 必须运用逻辑方法使其具有可检验的形式 . 同时 , 对实践过程和实践结果分析时 , 也必须充分运用逻辑方法 . 总之 , 逻辑证明常常发挥着直接检验和实现真理方式的作用 , 有时在一些领域 , 例如数学、逻辑学和哲学领城里常常单独地起着检验和实现真理方式的作用 .但是相对实践方式 , 逻辑证明还不是检验、实现真理的根本方式 . 因为一是逻辑证明所依据的是思维规律和逻辑规则 , 而思维规律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规律 , 逻辑规则是否正确地反映了人的思维规律 , 这些归根到底都需要实践来证明的 .二是只有科学的逻辑证明才是实践检验的间接的、集中化的形式 . 逻辑证明的前提、规则和过程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 三是经过逻辑证明了的认识或结论 , 还需要实践给以最终检验或持续不断的检验 . 总之 , 只有以实践为后盾的逻辑证明才能在一些领域中起着单独的直接的检验和实现真理的作用. 即使如此 , 其结论的真理性实现往往还需实践给予最终的裁决或持续不断的检验.5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错误,存在与意识)6 、工资、利润、地租、利息都不是由资本创造的(错误,利息是资本创造的)1 、资本主义之所以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这种制度不符合人的理性和道德的要求( p233)2、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错误 (1) 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资产阶级的人生价值观。
大学生马原考试辨析题整理
大学生马原考试辨析题整理辨析题绪论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容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答这一说法错误。
随着时代的开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
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是要生搬硬套、机械僵化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而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开展。
2、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的。
答这一说法错误。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科学方法揭示了人类社会开展的客观规律,如实描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这一客观现实,为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理论武器,因而它又是科学的。
第一章1、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这一命题是错误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
“存在〞一词只有与意识相对应时才具有确定的含义,即指物质。
如果笼统地说“世界统一于存在〞,那么是一种折中主义的错误命题。
因为“存在〞指什么,在这里是不明确的,物质是一种存在,精神也是一种存在。
因此,正确的说法是“世界统一于物质〞。
2、错误的意识对物质没有能动作用。
答:此观点错误。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其中,正确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从而产生预期的好的效果,推动事物的开展;错误的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阻碍事物的开展。
因此,错误的意识不是对物质没有能动作用,只是产生的作用是消极的、不利的。
3、否认就是新事物完全抛弃旧事物,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答: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认观认为:否认是事物的自我否认,辩证否认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存其积极因素。
通过辩证否认,事物向前开展。
又由于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孕育成长的,新事物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和有价值的成份,当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时,新旧事物之间仍然存在着继承性的联系,辩证否认又将新旧事物联系起来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辨析题1.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答案要点] 这是错误的观点。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2. 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3. 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所谓重点论是指在分析解决矛盾时,要着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两点论则是指在着重抓重点的同时,对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给予适当的关注。
重点论的对立面是均衡论,两点论的对立面是一点论。
由于讲重点论是以承认非重点的存在为前提的,因而它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4. 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大全YUKI was compil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马克思辨析判断题1.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2.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3.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1、错:理由: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外部联系,事物的现象是纷繁复杂。
有些现象于本质是一致的,通常做真象,有些现象与本质很不一致,一般称为假象,假象同真象一样具有客观性。
2、错理由:因为亲眼所见的事物是属于感性认识,原因就在于客观事物是非常复杂的。
只有通过科学思维方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达到对本质的认识。
3、错理由:伴随计算机网络建立与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仍然是社会关系。
计算机网络的关系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一种。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此,社会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自然就越快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3.“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1、错误。
(2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但是,社会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3分)2、错误。
(2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但是,任何真理总是客观的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3分)3、错误。
(2分)该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观点,其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分)1.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2.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3.心外无物。
1、错误。
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都是客观的。
2、正确。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着共性。
马原复习辨析题汇总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辨析题2009-01-14 19:40辨析题汇总:1.世界上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这句话是片面的1、这句话强调了“没有做不到的事情”,也就是强调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的特点,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可以认识世界,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去能动的改造世界,来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好的服务。
2、但是他却过大的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
人类的能力和知识是有历史性和局限性的,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能力和做法不一样,所以不是所有的事人们都能做到。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辨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一个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这是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实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联系和发展的实质;(2)它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中心线索,是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实质;(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是辨证认识的实质;(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3.在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中,往往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
这表明,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
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这是由于人们的认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其次,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差别的认识是否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
因此,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4.英雄人物与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错误。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
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辨析题1、对⽴统⼀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对⽴统⼀规律揭⽰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3)对⽴统⼀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线索;(4)建⽴在对⽴统⼀规律基础之上的⽭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法;(5)是否承认对⽴统⼀规律,是辩证法和形⽽上学两种世界观对⽴和⽃争的焦点。
2、实践在认识中具有决定作⽤。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主要表现在四个⽅⾯:第⼀,实践产⽣了认识的需要。
第⼆,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标准。
(3)总之,⼈的认识是从实践产⽣,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没有反作⽤答:(1)这个观点错误。
(2)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
(3)上层建筑的反作⽤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产⼒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量。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毫⽆关系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统⼀的关系。
⼀⽅⾯⼆者是统⼀的,它们是同⼀劳动过程的两个⽅⾯,并不是两种独⽴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
另⼀⽅⾯,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盾的,存在着差别。
5、当代资本主义没有新变化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当代资本主义有以下新变化:第⼀,⽣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第⼆,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第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的变化。
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简答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命性的统⼀?答:(1)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命性的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法,是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基本原理之辨析题
马克思基本原理之辨析题1. 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目的和一般条件的学说,而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就是阶级斗争,所以,马克思主义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
【参考答案】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1)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不是某个集团、某个阶层、某个阶级的解放,不是以某个集团、某个阶层、某个阶级成为统治者的运动,而是全人类的彻底解放的运动。
(2)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是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的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社会。
(3)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一般条件是在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正确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当然包含着阶级斗争理论,但又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简单的等同于阶级斗争理论。
2. 有人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而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
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你又是如何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的?【参考答案】(1)“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它割裂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关系。
(2)列宁则正确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始终以确凿的客观事实为依据,以实践为检验标准,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保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
唯物论部分1、意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正确【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3】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指意识依赖于物质。
【4】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指意识具有主观特征。
【5】意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2、“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正确【1】这是列宁关于意识能动性的科学论断。
【2】意识不仅依赖于物质,而且反作用于物质,即意识具有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3】人的意识的能动性并不只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目的、方案等观念的东西,而更主要的还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
【4】列宁所说的“创造客观世界”,就是指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客观世界,把精神的力量转化为物质的力量,使主观的东西变成客观的东西,从而不断地创造出一个为人类所需要的“客观世界”。
3、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所以不存在静止状态错误【1】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这是因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形式,没有运动就没有物质。
【2】运动是普遍的、无条件的、绝对的。
【3】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但不等于没有相对静止。
【4】因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运动的特殊表现形态。
【5】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不可分割的,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
【6】该命题的错误实质在于:把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对立起来、割裂开来,根本不了解相对静止也是一种运动,即是运动的特殊表现形式。
4、意识是大脑的产物错误【1】这种观点混淆了一般动物的大脑同人的大脑的区别,从而抹煞了动物心理与人的意识的区别。
【2】一般动物的大脑只能产生动物心理,而不能产生人的意识;【3】人的意识只能是人脑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4】但人脑又不能直接产生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马原马克思主义原理辨析题(最全、最全版考试专用)
辨析题1.社会规律具有主观性。
P29错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所转移的。
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性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意味着脱离了物质世界。
人的生命形态和生命活动仍然是物质的,人赖以生存的全部生活资料也只能取之于物质世界,离开了一定的物质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
第二,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人类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如果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围,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
第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意识统一于物质。
P28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
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因此,意识统一于物质,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之外,没有任何非物质的存在或非物质的活动。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P26对观念即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一方面,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另一方面,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依赖物质4.凡是前后相继的现象都是因果关系。
马原复习辨析题汇总
马原复习辨析题汇总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辨析题2009-01-14 19:40辨析题汇总:1.世界上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这句话是片面的1、这句话强调了“没有做不到的事情”,也就是强调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的特点,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可以认识世界,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去能动的改造世界,来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好的服务。
2、但是他却过大的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
人类的能力和知识是有历史性和局限性的,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能力和做法不一样,所以不是所有的事人们都能做到。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辨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一个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这是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实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联系和发展的实质;(2)它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中心线索,是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实质;(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是辨证认识的实质;(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3.在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中,往往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
这表明,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
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这是由于人们的认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其次,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差别的认识是否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
因此,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4.英雄人物与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错误。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
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马克思原理辨析题汇总
二、辨析题1. 事物的质和量相统一的界限就叫度,或叫做关节点。
2.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一元论和二元论。
3. 在世界是否统一的问题上,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回答是根本对立的。
4.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问题。
5.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个不同的真理。
6. 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实践中的体现。
7. 肯定方面就是积极的、正确的方面,否定方面就是消极的、错误的方面。
8.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9. 有人脑就会产生意识。
10.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三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2、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即真理。
3、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导致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增加。
4、工资是工人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5、人民群众和英雄任务都是历史的创造者?P113四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器官,因此,意识来源于人脑。
3、只有绝对抛弃旧事物,新事物才得以产生和发展。
4、所有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能动的反映论。
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6、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中的实体因素,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
7、人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
8、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一旦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旧的社会意识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9.评价人的价值的标准是社会地位的高低。
10.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11.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而可以用它来作为判断认识对错的标准。
1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1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改变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14.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意味着人类历史的终结。
15.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16.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
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
马克思——辨析题
复习题辩析题: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同,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2、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3、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4、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5、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6、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7、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8、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9、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10、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11、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12、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13、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14、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15、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16、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17、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18、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19、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
20、经济求化是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进程21、资本主义国家有了经济计划就能从根本上克服生产无政府状态22、有人认为,一些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说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已不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
23、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主义。
24、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25、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26、“二战”后发达国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出现了变化。
27、共产主义理想是无法实现的社会理想。
28、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
29、垄断是自由竞争的对立物,因而垄断消灭了竞争30、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辨析题1. 事物的质和量相统一的界限就叫度,或叫做关节点。
2.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一元论和二元论。
3. 在世界是否统一的问题上,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回答是根本对立的。
4.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问题。
5.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个不同的真理。
6. 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实践中的体现。
7. 肯定方面就是积极的、正确的方面,否定方面就是消极的、错误的方面。
8.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9. 有人脑就会产生意识。
10.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三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2、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即真理。
3、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导致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增加。
4、工资是工人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5、人民群众和英雄任务都是历史的创造者?P113四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器官,因此,意识来源于人脑。
3、只有绝对抛弃旧事物,新事物才得以产生和发展。
4、所有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能动的反映论。
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6、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中的实体因素,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
7、人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
8、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一旦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旧的社会意识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9.评价人的价值的标准是社会地位的高低。
10.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11.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而可以用它来作为判断认识对错的标准。
1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1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改变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14.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意味着人类历史的终结。
15.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16.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
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
17.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
18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19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二、辨析题:1.错。
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
它的极限叫关节点。
2.错。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3.错。
在世界是否统一的问题上,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回答是一致的的。
但在统一于什么上,二者是根本对立的。
4.错。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5.错。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的两个不同属性,不是两个不同的真理。
6.对。
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活动的根本问题,贯穿到实践活动领域,必然表现为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
所以,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实践中的体现。
7.错。
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8.错。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9.错。
人脑是意识的器官,而不是意识的源泉。
人脑不会自动产生意识。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仅有人脑,而没有客观来源,也不会产生意识。
10.错。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三 1、答:错误。
(1分)因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由人类的实践活动和哲学体系本身的逻辑关系决定的;(2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错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和思维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哲学分为唯心和唯物,但这两派的关系并不是啥问题,别混淆了概念。
)2、答:错。
(1分)此命题从正确前提出发,偷换了概念,因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1)“真理是有用的”,是唯物主义真理观,因为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内容来自客观物质世界,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分)(2)“有用的就是真理”,是唯心主义的实用主义真理论,因为有用即真理,把符合主观需要的东西看成真理的内容,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认为真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无关,把真理主观化了,取消了真理的客观标准,必然导致混淆真假,颠倒是非。
(3分)3、答:错误。
(1分)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果或能力,它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多少;二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
(2分)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商品价值量不变。
(3分)4、错误。
(1分)劳动力和劳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2分)资本主义工资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3分)5错误!只有人民群众才是,英雄是偶然的。
四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错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或者说普遍和特殊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并非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器官,因此,意识来源于人脑.错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器官,但人脑本身并不产生意识.意识就其形式而论是主观的,就其内容而论则是客观的.一切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3、只有绝对抛弃旧事物,新事物才得以产生和发展.错新旧事物有着根本的区别,新事物是在否定旧事物的基础上得以产生和发展的.但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扬弃,即批判地继承.新事物在抛弃旧事物的糟粕的同时,批判地继承了积极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并把它们作为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如果绝对抛弃旧事物,新旧事物失去联系,新事物就失去了得以产生的基础,更谈不上发展.4、所有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能动的反映论.错所有的唯物主义派别在认识论上都主张反映论,即主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然而,并非所有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能动的反映论,只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才是能动的反映论.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错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6、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中的实体因素,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错科学技术并不是生产力系统中的实体要素,而是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渗透在生产力诸实体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之中.科学技术也不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它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是通过实体要素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7、人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
错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由于人的社会关系会发生变化,所以人的本质并不是永恒不变的.8、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一旦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旧的社会意识就会随之发生变化.错社会意识虽然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但是,社会意识同社会存在在发展变化上具有不同步性.社会存在变化以后,同原有的社会存在相联系的社会意识不会立竿见影地全部消失,在一定的时期内,旧的社会意识依然存在,并阻碍社会的发展.但是,旧的社会意识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独立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随着社会存在的进一步的变化,旧的社会意识或迟或早总要消失.9.评价人的价值的标准是社会地位的高低。
答案要点:错误。
人的价值主要包括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其中社会价值处于主导的、中心的地位。
而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对他人所尽责任和义务的多少。
10.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答案要点: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1)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如果把人的认识曲线上的某个片段加以夸大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2)唯心主义哲学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
(3)由于唯心主义哲学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正确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而在总体上是错误的,是不结果实的。
11.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而可以用它来作为判断认识对错的标准。
答案要点:错误。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不能以它作为对错的标准。
判断认识的真理性,必须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对象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比较。
马克思主义虽然是真理,但它只是主观的东西,故不能作为判断认识对错的标准。
1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对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改变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错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14.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意味着人类历史的终结。
错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在更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前进的社会。
它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而是人类自由自觉历史的开端。
15.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丰富内容体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以上所述的四个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
16.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
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
参考答案:其一,人的眼睛与蚂蚁的眼睛存在不同的结构,在感受某些光线方面,人的眼睛确实不如蚂蚁;其二,人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超越眼睛等生理结构的局限,获取对世界的认识。
蚂蚁的活动终究只是一种本能的活动,而人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加工,获得理性认识。
动物则没有这种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