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5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概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说明:思想文化是指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文化,即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的文化,本题目要求结合教材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叙述先秦儒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等主要思想文化。
答:思想文化是指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文化,即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的文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要包含先秦儒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和宋明理学等思想文化方面,它们也代表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A:先秦儒学:先秦儒学是先秦百家争鸣的思想流派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派别之一。(1)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其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2)先秦儒学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认为“仁者,人也”为“仁”思想的基本,而“仁者,人也”的最基本的要求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对为政者来说,应不要只顾自己人和自己的宗族,而要公正地对待他人,而用于是常的为人,则是尊重他人,把别人当人看。孔子“仁”的观点,由孟子发展而为“仁政”,即要求君主“制民之产”,如“五亩之宅树之桑”等。由孔子“仁”转化为孟子的“仁政”,这是和二人所面对的不同现实决定的。孔子时代是旧贵族普遍的堕落,而孟子面对的是残暴嗜杀的新贵,所以“救弊”的方略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把救世的思想,与掌权者的道德觉悟联系在一起考虑,这是儒家学说中“救时弊”的内容,也基本是后代描绘社会蓝图的价值尺度,也是思想家社会批判的思想武器。(3)孔子也很看重“礼”,并反对把“礼”看成“钟鼓玉帛”的形式,而是维系社会和谐、上下关系的保障物,实际也关乎人的生存,强调人们应当用真诚之心去尊礼。(4)儒家思想中还有关于人生理想的内容,孔子不谈超越形而上问题,《中庸》和《孟子》这两部书对该思想进行了充分的展开。认为,用仁道仁心善待他人就是道德就是善,这种善、道德力量,根源于“天地之大德”。如《中庸》中,儒家用“为物不贰,生物不测”将宇宙天地描述成一种“生生之道”,《孟子》则反复论说人如何能在道德上与天地合一的问题。《孟子》中对儒家的“修身”进行了多处讲述,《大学》也认为最有价值的人生是从“修身”开始,一直到“治国”、“平天下”。
B、汉代经学:(1)经学是训解、阐发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起初,六经是孔子删定的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战国以降,又成为儒家学派授受的教本,并经师徒相传,形成众多的传记。(2)及至汉代,正式出现“经学”一词,《汉书》中有邹阳说“邹鲁守经学”。汉武帝罢黜诸子传记博士,只立《五经》博士,《五经》遂成为治国的法典,孔学遂成为官学,儒学便一步步从包含革命性的原始儒学摇身一变,成为僵化的制度化儒学,匮乏创新却饱浸陈腐。(3)正如经学专家周予同先生所说的那样,随着儒学的经学化和制度化,“就表面上看,孔子的思想,到这时期,似乎大发展了。其实完全不然;因为汉朝所尊奉的孔子,只是为政治的便利而捧出来的一位假的孔子,至少是一位半真半假的孔子,决不是真的孔子。”(4)汉代的儒学本是杂着阴阳灾异的混合物,它的宇宙模式是阴阳家的五行相生相克,落到历史层面的“五德终始”之说。政治的腐败,再加上自然灾害,汉代“失德”该有新王朝代汉的说法渐传,最终导致王莽的以新代汉。
C 、魏晋玄学:(1)魏晋玄学: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扬雄也讲玄,他在《太玄·玄摛》说:“玄者,幽摛万类,不见形者也。”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2)魏晋玄学可分前后两期,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是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实际问题和哲理的的反复辩论,亦与当时士大夫的出处进退关系至为密切,可概括地分为正始,竹林和元康三时期,在理论上有老或庄之偏重,但主要的仍是对于儒家名教的态度,即政治倾向的不同。正始时期玄学家中,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从研究名理而发展到无名;而竹林时期玄学家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皆标榜老庄之学,以自然为宗,不愿与司马氏政权合作;元康时期玄学家以向秀、郭象为代表;东晋一朝为清谈后期,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的玄言,已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仅止作为名士身份的装饰品,并且与佛教结合,发展为儒、道、佛三位一体的趋势。(3)核心思想:贵无论、本静末动、得意忘象和得象忘言、以性统情以及名教本于自然等思想。
D、隋唐佛学:(1)佛教传入中国,按史料明确记载是在汉明帝时期,但极有可能早在秦朝之前已输入。佛教传人中国在早期并没有很大影响,还是一种游离于中国固有文化之外的舶来品。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隋唐时期,佛教思想蔚为大观,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主潮。(2)佛教的思辫力胜于中国固有传统的道德说教,其幽远的议论成了思想界的权威,其人生多苦的厌世观和往生极乐世界的思想,深人人心。牢不可破,就连隋朝大儒文中子王通都在努力宣扬儒、佛、道三教一致的观念。因而隋唐时期,外来的佛教几乎完全变成中国人思想的主宰,中国化的佛教思想观念达到了鼎盛时期。唐初对于各种宗教一律优容,任由人们自由信仰,玄奘西天取经归来,把佛教声誉推向顶峰。这一时期名僧辈出,佛教学者穷研深究佛经,阐扬义理,注疏浩繁,教派分立。(3)唐中叶后,统治者对佛教势力进行了几次打击,此后天台宗、华严宗等渐归沉寂,而密宗的加持祈祷之类迷信的方面也在流行一时之后遭到冷落。相反,倒是禅宗因与老庄思想的融合,赢得知识阶层的普遍认同。禅宗不是和隋唐佛教诸大宗派并行的,而是一个对立面。它不像其他宗派那样信奉某部佛经,作咬文嚼字的研究,而是破除对一切经典的迷信,认为我心即是佛,从一个人的心中发出的声音,比任何经典都有权威。从此,禅宗成了中国佛教思想的主流,而净土宗的念佛不过是世俗善男信女的做法而已。
E、宋明理学:(1)理学实际创始人为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兄弟(程颢,程颐),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提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将上的地位。其为学主张“即物而穷理”。与朱熹对立的为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明代,王守仁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学说,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断言心之“灵明”为宇宙万物的根源。为学主“明体心”、“致良知”。此外,北宋张载提出的气一元论,与二程截然不同。明代王廷相以及清初的王夫之、颜元等,对程朱、陆王皆持反对态度。至戴震著《孟子字义疏征》,得出“理存于欲”,指出“后儒以理杀人”,则更给予了“理学以有力的批判。(2)宋明理学,理学一名始称于南宋,朱子曾说“理学最难”,陆九渊也说“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明代,理学成为专指宋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狭义理学则专指程朱学派。(3)代表人物: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即北宋五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代:王阳明。就主导思潮而言,理学代表人物可概括为“程朱陆王”。主要派别:按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学体系区分为四派:气学(张载为代表)、数学(邵雍为代表)、“理学”(程朱为代表)、心学(陆王为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