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书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之读书笔记【网易云阅读】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书笔记)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df43b377375a417866f8fd8.png)
读书笔记书目:《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印刷版次:2009年1月第一版何为教育:摘记:教育就是要提高他们面对坏影响的免疫力,就是要帮助孩子与这些邪恶和苦难作斗争,然后战胜它,让幼小的心灵纯净起来,强大起来,光明起来。
感:我觉得教育不止是教授知识,如果只是书本知识的灌输,根本不能称得上是教育。
教育是一种力量,更多的是帮助孩子增强免疫力,学会保护自己之后保护别人。
摘记:一个有着鲜明的教育教学风格的教师,他给学生展示的就是一个独特的自我,是一个有着鲜明的个人烙印的精神世界、感:记得自己以前说的梦想:不当应试教育的老师,不是照本宣科的老师,而是一位以自己的人生经历、自己阅读的经历,去帮助他们认识更广阔的世界。
展示在学生面前的不仅是知识、能力、手段与策略,更有背后自己所拥有的精神力量。
真正的课堂摘记: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思想与心灵的接触,是教师教育素养的第一个标志。
真正具有这种宝贵品质的教师,他的讲课就像是在跟学生进行讨论.他不是拿真理来进行说教,而是跟青少年一起谈心:他想学生提出问题,吸引他们来一起进行思考。
感:只有精通教材,教师在课堂实施中才能有经历。
有能力关注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才能根据课堂实施的实际情况及时、恰当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进程。
反之,若教师对教材缺乏深入的理解,或者对本学科知识没有更加开阔的事业,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就只能把主要的经历放在教材上,放在已经预选设计好的计划中,他与学生的思想与心灵的交流就会随之大大减少。
教育是启迪学生的心灵的。
特别是我们教语文的,在课堂中满脑子不能只有自己的教案,只想着让自己能够顺利完成教学环节。
摘记:当学生没有意识到你在教育他、你在交给他学习某种知识是,这样的教育教学往往会取得最好的效果,也是教师教育教学技巧的最高体现。
摘记:公开课逐渐演变成一门不允许失败的艺术。
感:公开课已经不是一个人的劳动了,而是集体的智慧。
经过反复修改打磨后的教学设计不允许轻易改变,甚至连每一句过渡语、串连词。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书笔记doc1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书笔记doc1](https://img.taocdn.com/s3/m/a4b32006763231126edb118e.png)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书笔记2014年8月张丽数学工作室戴品芳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伟大的教育家,世界教育史上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
在我的学生时代及走上教师岗位之后,陆陆续续学习并了解了这位巨匠的一些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
大师41部教育论著其中之一的《给教师的建议》足有两块砖头那么厚,这样的巨著我没能读完。
十分汗颜,我对大师博大精深的思想的理解仅仅只是九牛一毛,冰山一角。
幸而还有闫学老师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本书。
此书记录的是闫老师在多年研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体系的过程中,紧密联系当下中国教育的现实而做的系统而深入且非常有价值的思考。
该书旁征博引,从教师智慧、教育功能、天地课堂、师爱、儿童心理等多方面对苏霍姆林斯基谈到的德、智、体、美、劳育做了细腻切实的新解读。
在此谈谈我读了第一辑第10篇《每个教师首先是个语文老师》之后的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语言是最重要的教育工具,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
每一个教师,不论执教哪一门学科,都应该高度重视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用鲜明、准确、经济的语言帮儿童理解事物的本质,无需再在无数次的复习上浪费时间。
由此我想到我国的一句歇后语——“茶壶里煮饺子——有货(话)倒不出”。
无独有偶,我国数学教育名家吴正宪老师谈到高效率数学课堂教学的第二点正是“语言不啰嗦”。
她说,丰富繁多的教学内容要在40分钟内完成,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苦练内功,以精炼生动的语言讲述丰富抽象的数学概念。
教师语言啰嗦,讲话“车轱辘”来回转,必然会浪费时间。
反思我自己这一整年六年级的数学教学,总体课堂有效率偏低。
改不了之前连续几年都是教学一年级而形成的那种具体翔实、生动活泼但是有些絮叨的风格,在高段的课堂上我忍不住会仍然重复啰嗦,教学各环节时间分配不均,学生自主空间小,课堂练习量太少或几乎没有,学生多数时候是在课下练习。
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后只得在下一次课上复习巩固,完了再上新课,又没时间当堂练习……有时候在讲课中不知什么事情引起了我的“兴趣”,就开始即兴发挥,滔滔不绝,讲了许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话题,无形中占去了很多学习时间。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读书笔记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cf86452ad51f01dc381f12f.png)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读书笔记《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1-12页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受孩子们喜欢,因为他能够思学生之所思,想学生之所想,能够像学生亲密无间的朋友,走进学生的内心。
为了避免学生撒谎,他从不强制学生,而是毫无芥蒂地信任他们,使他们能从其他同伴身上汲取力量,以修正自己。
让孩子结对子,其实就是让孩子找到一种久违的被需要的感觉,就像《解忧杂货店》中的浪矢熊治一样,在给别人补洞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阅读《跟苏霍母林斯基学当班主任》有感首先感谢班海老师给了我们那么好的读书会平台,开展一个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使我们受益无穷。
在这里谈谈我们阅读了《跟苏霍林斯基学当班主任》感想。
现在的老师真的不好当,特别是班主任老师,琐碎事特别多,无从入手,特别是问题生很难处理,稍微处理不当家长的责骂一大堆事就发生了,自己也逃避不了,以致老师教育的大难题。
遇到这样的大难题,老师首先稳定情绪,了解事情的真相,耐心教育。
从苏霍母林斯基老师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有待今后在管理学生方面改进,学以致用。
浅落组合1.鼓励或者和孩子一起做一些维护公共设施或者,助人为乐的事情,可以帮助树立公民的意识,以公民的眼光看待世界,增强道德感与公德心,孩子在这个付出的过程中,自我价值得到了体现,相信未来的他们责任心,爱心肯定不会少。
2.班级管理中,无论是学习还是课余生活杂事,都可以鼓励学生互帮互助,学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
责任感也好,虚荣心也罢,都会促使学生积极调动每一个脑细胞去做问题情境的所有关联,通过劳动,意志,智慧,技巧努力解决问题。
这其实就是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
孩子在成功帮助他人过后的那种成就感和自豪感会牵引出其他方面的自信心,这多于他们的各方面发展无疑都是大有裨益的。
3.一直都让班干部轮流管理卫生纪律,效果开始还好,持续性并没有那么好。
并且我常常苦恼,为什么没写作业的永远都固定是那些学生,他们就不能有一次努力完成一次吗? 原来长期固定的班干部管理存在很多问题,如班干部作风问题,首因效应问题,而不写作业的学生已经养成了习惯,每次批评都那样貌似不痛不痒,索性就会破罐子破摔。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的读后感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的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bd18e30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92.png)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的读后感第一篇:《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的读后感作为一个老师,评价学生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可是在中国,就如闫学老师所说,怎样对学生进行评价几乎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我们历来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除了分数还是分数,要不然,怎么会有“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说法呢?即使如此,作为一个班主任,在每天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仍然免不了要对学生进行评价,不管是即时评价、口头评价、书面评语,还是自己内心对学生的评定。
暑假里看了学校送给每位老师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一书,作为一个老师,苏霍姆林斯基的名字可谓是如雷贯耳,可让人汗颜的是,我真的是只知道名字和他的几个小故事而已。
刚开始拿到书的时候还以为此书是摘录他的著作中有关班主任的篇章写成的,翻看后才知道这其实是闫学的“读书笔记”。
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帕夫雷什学校评定操行的根据让人耳目一新。
“能进行自我教育”——这是苏霍姆林斯基非常看重的一点;“尊重劳动人民,尊敬父母,尊敬老人,尊重妇女”——用了“尊重”而不是“热爱”,明显地,“尊重”更贴近现实,更符合学生实际,更能够做到;“不容忍坏事”“能为别人做好事”——这是要学生从小树立是非观;“能认真劳动(包括学习劳动和公益劳动)”——把学习看做是一种劳动,并且把它和公益劳动并重,而且对这两者的要求仅仅是“认真”,仔细琢磨,大有深意。
我们经常在讲“教书育人”,可育人应该放在教书前面,只有一个人懂得感恩,懂得做人的道理,他所学的知识才能用在正途上。
这也正是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倡的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情感素养,形象地说,好比是调正了弦的小提琴。
而只有调正了弦的小提琴才可能演奏。
只有当一个人懂得基本的情感素养,才能对他进行教育。
”闫学老师提到的周老师的案例也让我感慨万分。
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我带出的第一届毕业班,第二年来看我的学生里,大部分都是原来的调皮捣蛋生和学困生,优等生只有几个,而那些成绩不上不下,纪律不好不坏的,特别少。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书笔记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039482c8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3f.png)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书笔记《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书笔记(通用11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书笔记(通用1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书笔记1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足以长才。
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
曾几何时,书籍也让我废寝忘食。
而今,因为种种原因,很少有时间去细细品读一本书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书仍是我的良师益友,是我前进途中的一盏明灯。
暑假时买了本《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直还没看。
寒假到了,有的是时间休息,我也该给自己充充电。
今天天气不错,就在太阳底下看了起来,这一看顿时产生共鸣,心中那把阅读之火再次被点燃。
书中有多个章节谈到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人生的必需,一个人能否获得幸福,乃至于能否像一个人那样活着,都取决于他是否能够阅读。
一个人可以不懂得数学、物理和化学,可以不会说外语,甚至可以淡化其他的兴趣爱好,就是不能没有阅读。
当然,这种见解略显偏激,但也道出了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有丰富的学识,要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教材。
有句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先有一桶水。
可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认为不对。
一桶水已经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
相信老师们或多或少都会有在课堂上被学生问倒的经历。
毕竟,人脑不是电脑,总会有知识漏洞。
“是故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
”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加精彩。
因此,开凿一眼泉,是当务之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通过广博的阅读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个人的文化底蕴。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1248bbc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7c.png)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1读书能让人保持平淡的心境。
有人把读书比做精神的呼吸,此话的确有道理。
工作累了,读上一段,在浮躁的现实中寻得一份宁静平淡。
书的魅力就是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一个爱读书的人,必定是个文化素质较高的人。
可见,作为一名教师,读书更为重要。
看到《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本书的自序时,我不知道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想成为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的老师,但当我品味完第二辑的文章以后,或许我已经有些了解作者的想法。
在作者看来,现在的教师对后进生教育只强调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掌握,忽视让学生去遵守,去形成习惯,言行脱节。
根据作者的这一内容再来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想想真的是有这样的困惑。
新课标下的“后进生”不仅是学习、纪律、思想品德方面相对落后的.学生,如今还包括团结协作、性格、情感、信念等方面上的相对落后。
他们不仅给老师带来繁重的工作,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而且也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如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管理将给社会造成许多不稳定因素。
后进生表现各不相同,有的孤僻、自私、不合群、有的敏感、好斗、有的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厌倦、考试恐惧,有的同学为了躲避同学的歧视逃学旷课,心中充满了仇恨,有的甚至偷东西,破坏公物等。
这些学生是学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及个性心理的差异,加之于一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手段的粗糙而形成的产物。
读书能让教师博学多才,悟性提高。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教学不能再跟以前那样照本宣科,一味地讲解教材,而是要师生互动,要联系实际生发,扩展。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更要有很好的悟性,今天的读书体验就是明天的课堂实践。
只有教师书读多了,知识面广了,领悟能力强了,在课堂上才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课堂才能高潮迭起,精彩纷呈。
教师读书笔记--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
![教师读书笔记--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https://img.taocdn.com/s3/m/a62a49cc3186bceb18e8bb0f.png)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是高尚的,这是教师一切行为的内在动力。但一般说来,教师的爱的“甘露”洒向那些聪明的、成绩好的学生比较多,洒向那些学习成绩差、行为规范差的学生则比较少。我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便采取了与此不同的做法,我认为学困生更需要“爱”,较之于好生,“学困生”更需要关心。对优等生来说,老师的爱是锦上添花,而对学困生而言,老师给予的哪怕一点儿关爱,都是雪中送炭,他们记忆最深刻,更懂得知恩图报。我们教师要本着“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观念来转化学困生,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教师的教育方法欠佳不怕,可怕的是教师用歧视的眼光,偏见的做法,低估的言辞去刺伤他们渴望理解和关爱的心灵。所以,教师的言行只有尊重学生个体心理发展规律,体察学生当前所想所为,并换位思考,用爱心去感化,那么许多困难将迎刃而解了。
教师读书笔记(暨业务学习笔记)
姓名:
xx
读书内容: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
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
书海
拾萃
我的学生学习时绝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游戏、故事、美、音乐、幻想和创造的世界中进行朝气蓬勃的智力活动。我希望孩子们能成为这个世界中的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观察、思索、谈论、感受劳动的欢乐,并为所创造的一切而自豪;为人们创造美和欢乐,并在这种创造活动中获得幸福;赞赏大自然、音乐和艺术的美,并以这种美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把他人的痛苦和欢乐放在心上,像对待自己切身的事情一样对待他人的遭遇――这就是我的教育工作的最高目标。
阅读
感悟
我们的要求是不是太苛刻了?我们的语言是不是太刻薄了?我们的脾气是不是太急躁了?我们的行为是不是太粗暴了?……是啊,我们“恨铁不成钢”,我们“爱之深”,但表现出来的却往往是“责之切”。训斥、挖苦、讽刺等处罚学生的事不是时有发生吗?至于罚课业、罚站、罚跑、罚劳役等变相体罚,更是被一些老师奉为最后的法宝。诸如此类“只给好心,不给好脸”的爱,学生岂能接受?不要以为,燃烧自己,就一定能温暖别人、照亮别人。你给学生一枝花,学生不一定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你给学生一块冰,学生却会感觉到冬天的严寒。让我们牢记克鲁普斯卡娅的话:“光爱还不够,必须善于爱。”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40425c8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ef.png)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工作疲惫时,喜欢读教育故事,从中总能寻找到前行的力量。
在书柜中寻觅一番后,闫学老师自序中朴素优美的文笔和深刻犀利的思想就深深吸引了我,让我不忍释卷。
终于选定了闫老师的著作一《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利用几天的碎片时间一气读完颇有感触,愿用自己清浅的文字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是闫学老师二十余载研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结合自己教育实践历程,直击当前教育现状,是与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场心灵对话。
全书分为:“教师的智慧是照亮前方”、“教育就是提高免疫力”、“以天地为课堂”、“用一辈子备一节课”和“世界上的一切都与你有关”五辑。
书中温暖质朴的文字是闫老师对■大师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的诠释和对当F教育实践的思想触动。
每每读到闫老师的文字,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教育智慧,那些温暖而感人的故事,朴实而掷地的话语,不时直抵我教育灵魂的深处,情不自己的联想到自己,对照反观自己的教学与实践,引发对教育教学的思考和顿悟。
爱是教育的底色,让教育在爱中创造奇迹。
书中写道,苏花姆林斯基是一个为了爱孩子而来到这个世界的人。
他有一颗理解孩子,热爱孩子的心,因为对孩子透彻的理解和关爱,所以他创造了一个个教育的奇迹。
同样,那些越是在教育教学上取得成就的教师,他们越发爱孩子,是一种发自肺腑的爱,对孩子的大爱催生出对教育的热爱。
这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境界。
“孩子喜欢那些喜欢孩子的人”一文中写道:“如果你不爱孩子,那么教师这个工作就太苦了。
”在我们现实的教育生活中,和很多老师一样我也时常抱怨,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啦?学习上马马虎虎,安于现状,班上总有个别学生不写作业,而我每次只是口头提醒或告知家长,把对孩子学习态度的转变更多寄希望于家长的配合监督。
而我自己却对孩子缺乏实质性的帮助,收效甚微,归根结底是对孩子的爱不够。
作为教师,真正爱孩子就会想方设法付诸具体的行动,去激发孩子爱上学习,让教育在爱中创造奇迹。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5篇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3581d5f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d1.png)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5篇《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1苏霍姆林斯基,读来,再亲切不过的一个名字。
那种一读倾心,再读仰慕、崇拜的感觉历历在目,会让你情不自禁的,寻觅大师的足音。
最初读大师的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没有高深晦涩的理论知识,这种理论加实践的论述方式与我最相宜了,好理解嘛,具体操作起来也比较方便。
我被它深深地打动了,我为文中所描绘的教育所吸引,或者说是有些迷恋。
我坚信,这样的一所学校,这样的一群老师,是一所理想的教育乐园。
苏霍姆林斯基先生,他那么懂教育,了解孩子,他走到了教育真谛的大门里面。
他热爱教育,喜欢孩子,在自己的教育园里探寻教育的规律,他觅得教育之真谛,微笑着将自己的教育发现呈现在我们大家的面前。
在他面前,我并不感到自身的渺小,因为你已完全为他的真知灼见所折服,心中唯有崇拜和无限的向往。
向往,甚至觉得,那就是教育的天堂,教育的世外桃源,教育的理想国,孩子和老师们的一片乐园。
你无法抑制他那股强大的吸引力,那样的一种理想的教育状态,成了我终身对教育的仰慕。
似乎遥不可及,却又那么地撼天动地,仿佛不在人间,只属于那高高的云端。
我醉了,陶醉在这样的一片教育理想之乐园。
这是怎样的一种教育情怀、追求和热爱!难怪闫学老师在《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中写下了这样的序言——我想做这样的老师。
是的,我想从事这样的教育,我想做这样的教师。
读罢此书,谁又不会让这一信念在心里深深地扎根呢?和孩子们在一起,是多么奇妙的人生之旅!是谁,赋予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神奇的教育魔力?我愿意和孩子们在一起,为你,我不怕千难万险,因为苏霍姆林斯基思想的光芒,是远方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巍峨高山,心向往之,我愿追随大师,执着追求教育的真谛,牢记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不忘初心,不负使命。
没有人会随随便便的成功,唯有用心、专注、执着,才能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书海跋涉,笔耕不辍,在思考中行动,在实践中前行。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读书笔记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a08df8e9b89680203d825ff.png)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读书笔记“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这句话说的是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将某些快乐分享给别人,也就得到了分享别人快乐的机会。
因为幸福是会传递的!有时候,仅仅是举手之劳就可以使很多人受益,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在一个班集体中如果有这样的一种信念存在其中,那这个班级将会多么的和谐呀。
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地提醒教师,要挖掘每一个孩子内心深处的财富。
在任何情况下,不管一个孩子被耽误到什么程度,不管他经受过怎样的心灵创伤,也不管他遇到了什么困难,都决不能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指望了,自己永远比别人差,自己身上一无是处,干什么都不能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在集体中看到未来的有才干的机械师、育种专家、设计师、数学理论家……,激发他们的天资,点燃每一个人的创造火花。
对那些难教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要从他最容易取得成绩的方面入手,让他品尝到成功的欢乐、树立信心和人的尊严,从而鼓舞、激励自己。
当每一个孩子都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也看到别人的长处时,这个班集体就营造了一种互相接纳、彼此鼓舞的氛围,没有一个人“突出”于这个集体,也没有一个人游离于这个集体,为集体所不容。
文中的好班主任李老师,在每次考试之后,不论是什么学科,都会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
她选出成绩优秀和进步比较快的几个学生,让他们在班上分别介绍自己学习这一门学科的经验。
讲完之后,他再请班上其他同学提出一些在学习这门学科中遇到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办法。
让孩子们,能够身切得感受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作为老师,都有一个这样的深刻体会:自己教过的学生在毕业很多年后,还能与老师保持联系的,或者在某个偶然的场合遇见之后依然非常亲热的,往往是那些当年上学时成绩比较差、非常淘气、令老师十分操心的孩子。
而那些当年成绩优秀、让老师感到十分自豪的孩子,却往往比较冷淡,或者多年不曾与老师联系。
善待孩子,善待自己。
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只有昨天、今天和明天;我们就应该把握今天,做好今天该做的事情;在回味昨天的时候,就不会留下悔恨;展望明天,怀揣梦想,有了梦想,就有了希望,就有了灿烂的阳光,时光就不会虚度,心也不会彷徨,内心也会充满了无限的力量,那一幅幅美景也会驻留在人生的道路上,回眸时,心中无比欢畅!。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书笔记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8455c02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9f.png)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书笔记《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的读书摘记1. 我们不能不意识到,我们面对的是世界上最娇嫩、最脆弱的东西,那就是孩子的心灵。
正因为如此,教育这项工作才这样让人如履薄冰。
2. “难教儿童”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每一个难教的儿童都有自己特殊的个性、禀赋、生活背景和成长经历,可以说每个孩子的背后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
这就注定了对他们的教育工作也必须是充满个性与创造性的,而且,在看到各种因素作用于孩子一身的前提下,还必须考虑到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对于孩子的影响,并使之能够互相配合、互相补充,让有益的教育因素起到更为强大的作用,以产生足够的力量来抵制各种不利因素,使这些难教儿童逐渐向好的方面转化。
3. 当一种教育能够让孩子如此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世界,这种教育就是真正的教育,也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教育;当一个教师能够帮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发现生活的美,感受到世界的永恒,这样的教师就是真正的教师,也是最优秀的教师。
4. 当时的我很为自己的命运愤愤不平,觉得自己应该做一个中学教师,而不是跟一帮八九岁的小孩子混在一起。
悲观苦闷之际,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学校简陋的小图书室里遇到了《给教师的建议》。
5. 也许我们不曾想到,正是这些看上去不值一提的小事情、小动作,恰恰使孩子感到温暖,感到来自教师的关注与爱护,这种美好的感受足以使孩子有勇气闯过许多难关,快乐地度过在学校的每一个日子。
6. “慢教育”,教育不是一蹴而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复杂、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个体自有其成长的秘密,需要我们以加倍的耐心和细心,去等待和面对。
7. 你不要大声斥责他,不要把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搞成不注意听讲、做不安稳的坏典型,——你要做的完全不是这样的事。
我劝你轻轻地走到他眼前,握住他的双手,把他从他那童年的美妙的独木舟上引渡到全班学生乘坐的认识的快艇上来。
8. 在我们的教师群体中,应该说很少有人具有这种“一切与你有关”的信念,因此也就没有意识帮助孩子树立这样的信念。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6ad3b6a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b2.png)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如果说平时繁忙琐碎的工作令我们无法停下脚步静心思考,那么假期就填补了此项空白。
我们可以心无杂念,沏上一杯茶,欣然捧起一本书,独享文字带给我们心灵的愉悦与纯净。
寒假前,王校长为了给每位教师补充精神食粮,每人发了两本书,供大家阅读。
在此我很感谢校长给我阅读的书籍,给我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在这两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本就是《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本书,书中内容丰富,语言平实而又不失色彩,揭示出了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指明了方向。
读完后心中豁然开朗,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又充盈了很多。
在我们平时的教育中也许被应试的棍棒追赶的只剩下关注成绩,而忽略了对孩子最本真的教育,例如善良、劳动、阅读等。
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意识到,并融入教育过程中的。
书中提到,没有劳动在教育中的参与,教育中的其他方法、手段、智谋将在很大程度上丧失意义,因为教育归根结底是人的教育,而且从本质上说,一切教育方法、手段和智谋本身就是劳动,其期望取得的教育效果也必须以劳动为基石。
其次,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总是缺乏一种教育的艺术,我们总是试图把一切规定与限制灌输给学生,并想让学生做到。
我们开班会,苦口婆心地说教,让孩子背诵小学生守则,最终我们的教育效果又怎样。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对孩子说:“不许摘校园里的花。
”如果把这句话变成“每个人都应当在校园里栽一株花,精心地去照料他。
”我想这两种说法之后呈现给我们的将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效果,这就是教育的艺术。
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往往少了一个思考教育艺术的环节,给孩子更多的是一个消极、限制的言语,最终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我们还极度地生气,现在看来,只能说明我们不够聪明。
教育的'实施者是教师,在这本书中,有几个故事谈到了老师,例如《让美好的词汇不在沉睡》、《孩子喜欢那些喜欢孩子的人》、《用一辈子备一节课》等。
这些故事犹如一面镜子,让我一再审视自己,认识自己。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随笔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随笔](https://img.taocdn.com/s3/m/2ffdce0a915f804d2b16c167.png)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随笔教学,这只不过是广义概念的教育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而已。
教育中没有主要次要之分,犹如在构成美丽花朵的许多花瓣之中没有主要花瓣一样。
的确,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生涯中,他首先关注的不是学生的学习成线他甚至从来不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他对学生所进行的教育工作,首在是关注他的心灵,他把保护孩子免受苦难的煎熬看成是教师最重要的使命。
成年人偶尔说出的一句话,或者一次偶然的沉默,都会像锋利的刀子一样伤害孩子。
因此,小心翼翼地保护这些柔弱的心灵是教育中最复杂、最重要的任务。
只有这样,教育这朵花才能开放得鲜活美丽,也只有这样,教育中的那片花瓣教学,才能鲜活美丽。
因此,必须改正教育工作中这种极端功利、片面的认识。
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
面对那些由于各种原因而学习困难的孩子,我们要做的绝不仅仅是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也不仅仅是教会他们生存,我们还有更高的目标,那就是教育不仅要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与自尊。
这让我们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我们究竟有没有关注到孩子的心灵,我们所做的一切究竟能不能帮助孩子树立生活的信念,让他体验到生活的欢乐和作为人的尊严?甚至我们必须回答:我究竟有有没有把这些孩子当作“人”来看待,而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何种程度?朱自清先生在春晖中学任教时,就已经对这种教育上的短视与功利行为提出了批评。
一贯平和、有风度的朱先生,一旦谈及与此,也忍不住内心的遗憾了:我觉得“为学”与“做人”,应当并重,如人的两足应当一样长一般。
现在一般号称贤明的教育者,却因为求功利的缘故,太重现学业这一面了,便忽略了那一面;于是便成了跋的教育了。
是的,只重“学业”不重“做人”的教育就是“跛的教育”,而“跋的教育”又如何能够走远呢?教育中的功利虽不能完全剔除,但是教育更应该有超乎功利上的事,那就是教育学生做个真正的人。
读书笔记 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点滴感悟
![读书笔记 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点滴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3640b9963186bceb19e8bbc0.png)
读书笔记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点滴感悟这一段,我正在读徐艳霞老师推荐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本书。
读每一章、每一节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其中对“回到本源与突破高原”和“什么是教师的首要工作”感触颇深。
工作中,我也遇见了自己的瓶颈和高原期。
教学上,我比较专注备课、设计教学计划,查找教学资源并制作课件,与同组老师探讨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轻松愉快地学习。
但是个人读书,就比较少了。
我非常同意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所有的学科之间是有联系的。
当然,语文的学习也不是孤立的。
我们读书的时候,也要涉猎多方面的书籍。
闫学老师在书中就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广度深度上都有所提高,比如有坡度的阅读和非经典不读。
大量的广泛的阅读,除了专业知识、教育理论,还包括人文视野等,像新闻、历史和科学等都需要去涉足。
在这点上,我做得还很不够。
我更多的是以个人的喜好来读书。
如生活感悟美文、历史等,坚持看新闻,了解科技前沿的发展等。
一个教师,如果不读书是跟不上时代的,将会被日新月异的时代所抛弃。
所以每每遇到科技上的新生事物,我愿意去了解、去认识。
如果认知不够或者不明白,我就向我曾经的学生请教。
他们对新知识、新事物的灵敏度远远超过我,往往把难以理解的东西用浅显明了的语言表达清楚,让我很快就理解了。
这样,当小学生提出关于前沿科技的一些问题时,我就不会措手不及了。
关于涉猎多方面知识的重要性,我讲一个亲身经历的小故事来证明。
我怀孕的时候,学校照顾我的身体情况,让我担任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
我发现,学生普遍对“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不太重视,上课时也显得漫不经心。
在精心备课中,我发现“品德和社会”这门课程包含了政治、历史、地理等诸多内容,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甚至比语文课程涵盖更广。
因此,我适时增加与课程内容有关的知识和趣闻,准备课件,尽量增强“品德和社会”这门课程的有趣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上课效果确实大有改观。
但课堂上仍有一些孩子比较活跃。
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
![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d9eceb977232f60dccca1e5.png)
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借暑假闲暇之际,我拜读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本书。
开始只是随手翻开看了看,可是渐渐就被它吸引了,越读越觉得闫老师写得贴近我们教师的生活,给我们点亮了一盏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的明灯,正像书中自序中写的那样:我想做这样的老师。
一.孩子喜欢那些喜欢孩子的人书中有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样一段话:孩子们所喜欢的是那种本人就喜欢孩子、离开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们交往是一种幸福和快乐的人。
要想让学生喜欢自己,首先自己必须先爱学生。
课堂上,把自己的关注面扩大,关注每一位孩子在课堂上的种种表现,及时地表扬好的,指正差的,让每位学生充分利用课堂上的40分钟,学到更多新知识。
课余时间,不能吝啬自己的关心和爱心,蹲下身子来多与孩子们聊聊天,多与孩子们做做游戏,让自己融入到孩子们的童真世界中,让孩子们觉得自己的老师像个大哥哥,像个大朋友。
当我们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孩子,我们就会以最博大的爱与理解去对待孩子,从而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二.做一个健康的、对学生负责的老师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态,首先老师要有健康的心态。
在工作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只要我们教师摆正心态来处理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而教师更要有责任感,这个责任感不是口头说的,而是体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现在平时工作的细节之中。
对学生负责,就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关心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在校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发现问题,及时耐心地进行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对学生在校的每一天负责,对学生的一生负责。
三.教师上课就是表现自我诚然,不是看了几本教育书籍就能成为好老师的,更多的是要我们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多思考、多探索,多实践。
我想做这样的老师阎学老师的话,多么朴实而有启发性、指引性,我也想做这样的老师!我今后的的教学中我也想做,要力争在不断地探索中努力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老师。
我的理解在课堂上做一个表现自我的老师也是要求我们做一个有个性的老师。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e60c079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25.png)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1在学校的图书馆中发觉了闫学老师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因为之前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便如饥似渴地读起来,读的过程中我不仅重温了苏霍姆林这位教育大师的教育思想,而且感受到了闫学老师对教育现状深深的忧虑和主动去改造的努力,感受到了学问分子的责任担当。
这其中对我触动最大的是他们一致认同阅读可以转变教师和学生的命运,对此我也有同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更认同阅读可以极大地提升师生学习生活的质量。
曾几何时,我也特别热衷于和学生一起读书,我们读报纸上最新奇的文章,我们读自己最感兴趣的杂志,读本钱的传记、杂文、随笔,读后我们沟通商量,有时会因为对书中的观点看法不同而争得面红耳赤。
又几何时,因为考试,为了成果,我们只能选读课标要求的名著了,因此我们的读书沟通中少了很多争辩,少了很多思想撞击的火花,少了很多心与心的沟通……读书都少了,更不要说写了。
原来我们每周一篇周记,每周一次长达一个半小时的周记沟通,每次周记沟通中同学们都想尽方法创造新的形式,每次沟通后都评选同学们最宠爱的周记,每次周记沟通时,学生之间的唇枪舌战,每次周记沟通时学生们两眼熠熠放光……如今这些场景都不见了踪影,教和学都少了很多欢乐,也少了很多美妙的回忆……记得我的学生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获奖作文的素材就来自周记,我们退休的胡铁之老校长每次看到报纸上有我的学生的习作发表,都要赶来庆贺,老校长始终都保存着他的孙子——曾经是我的学生上学时写的读书笔记和周记。
记得曾经的学生家长对我说,她儿子说顾老师是他遇见的最好的语文老师,当时我只觉得这是学生和家长的溢美之词,因为我知道自己没有姣好的面容,没有甜蜜的嗓音,没有潇洒的书写,没有渊博的学识,何以能配得上学生和家长的评价?如今读过《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后,才明白是我带着他们读书和评写周记,让他们的初中生活多了一些色彩,多了一些回味,因此觉得我这个老师别出心裁吧!我的学生升入高中后,和别的学校的学生尤其是一些名校毕业的学生沟通自己周记点评活动时,让对方羡慕不已。
《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59199db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cd.png)
《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前段时间读了特级教师闫学著的《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了这本书之后,你不由得会产生这样的愿望,我们的教育都是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育,我们的教师都是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
一、学生劳动意识。
凡是热爱劳动,双手灵巧的孩子,往往聪明好钻研,学习上很少遇到困难。
劳动指复杂的,创造*的劳动。
教育中没有劳动的参与,其他方法、手段、智慧在很大程度上丧失其意义,劳动不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一种精神培育。
现在很多学校都开辟了种植园,对于种植园的果实,是否可以鼓励把第一批果实送给家长或老师,学生会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一个孩子(学生)对家长(老师)应有的责任感。
二、关注学生身体健康。
从教十几年,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不在少数,老师使出浑身解数,只能维持几分钟,有的学生天真活泼,有的天生*格内向。
未能找到问题真正症结时,所有努力效果都将大打折扣。
学生学习吃力、*格忧郁等,绝大部分是身体健康出了问题,孩子精神、智力、世界观、自信心都取决于身体是否健康,作为老师应把关心学生健康看作自己的首要工作,这是一切教育工作最核心的所在。
三、教师应该是读书人。
读书的教师群体共同把学生带入阅读的世界,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完善人的内心世界--道德素养。
教师应不间断地读书,就是因为我们需要更多的空闲时间,我们才应大量阅读,才能最终减轻自己的负担,才能花费最小的力气取得最大的效果,才能帮助学生减轻脑力劳动的负担,才能感受到教育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四、让学生喜欢自己所教学科。
数学大师苏步青在求学时,本来十分喜欢文史,正是教他数学的一位中学杨老师把他引上了数学研究之路。
杨老师的数学课十分吸引人,给学生看了不少他从日本带回的数学杂志,讲解那些杂志里的数学知识和习题,把年轻的苏步青吸引住了,他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几乎把所有能够抽出来的时间都用来钻研数学了,直至成为一位著名的数学大师。
考上车中的学生门门功课成绩优异,在这群学生中,有哪一个学生对某一科特别喜爱?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当发现学生在某一个领域内产生兴趣,哪怕是一丝兴趣的萌芽,我们也要像对待珍宝一样对待这一丝萌芽,因为这是学生发展智慧的希望。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唯有爱的星空永恒(二篇)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唯有爱的星空永恒(二篇)](https://img.taocdn.com/s3/m/1e799fb7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55.png)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唯有爱的星空永恒题记:苏霍姆林斯基30多年的教师生涯里,他捧着一颗爱孩子的心,以常人难以想象的耐心与执著,拉着孩子们的手一步一步向前走……读完《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启发,虽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老师,但我会努力用爱为学生营造爱的星空。
苏霍姆林斯基的文字里浸满了爱,那些用文字记录的岁月里也浸满了爱。
他给每一个来到帕夫雷什学校的孩子营造了一片真挚的爱的天空。
实践证明班主任老师要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对所有的学生都要向父母那样充满深厚的爱,不放弃一个孩子,呵护他们纯洁稚嫩的心灵,温暖他们需要爱抚保护的身心。
爱学生有技巧,我的感悟如下:一、用爱抚平受伤的心灵。
我教过的第一个班里有一个很文静的女孩,整天不声不响,不爱和其他同学交流,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坐在那里。
本以为这样的孩子比较乖巧,学习应该不错,但她的学习可是一塌糊涂,作业经常完不成,错误不断,几次小考也都不及格,这样下去这孩子可要跟不上了。
我只好找来了她的家长了解情况。
她奶奶来了之后,通过交谈我了解到,这是一个失去父亲、母亲改嫁的不幸小女孩,所以她和奶奶相依为命。
家庭的不幸,使他不能像大多数孩子那样快乐生活,胆小懦弱,不爱讲话,学习也受到影响。
为了帮助这个孩子快乐起来,走出家庭的阴影,我采取的第一步措施是让学习进步成为她快乐的起点,于是我有意在课堂上多提问她。
刚开始她回答问题声音小,还常出错,同学们一笑,她就不敢再回答了。
我尽量问一些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就大加表扬,受到鼓舞的她胆子也逐渐大起来,慢慢地,也能像其他同学一样,自己举手主动回答问题。
培养她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对她的第二部措施。
放学后,我让她在学校把作业完成,当面检查,就地改正;利用课余时间给她补习功课。
经过一段时间的帮助,这孩子学习有了较大的进步,学习自觉性也有所提高。
第三步措施是增强她的自信心。
班里的一些活动,我鼓励她参与,给她表现的机会,并让班里同学主动和她在一起玩。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书笔记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efa38e410661ed9ac51f3a2.png)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书笔记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
曾几何时,书籍也让我废寝忘食。
而今,因为种种原因,很少有时间去细细品读一本书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书仍是我的良师益友,是我前进途中的一盏明灯。
暑假时买了本《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直还没看。
寒假到了,有的是时间休息,我也该给自己充充电。
今天天气不错,就在太阳底下看了起来,这一看顿时产生共鸣,心中那把阅读之火再次被点燃。
书中有多个章节谈到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人生的必需,一个人能否获得幸福,乃至于能否像一个人那样活着,都取决于他是否能够阅读。
一个人可以不懂得数学、物理和化学,可以不会说外语,甚至可以淡化其他的兴趣爱好,就是不能没有阅读。
当然,这种见解略显偏激,但也道出了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有丰富的学识,要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教材。
有句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先有一桶水。
可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认为不对。
一桶水已经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
相信老师们或多或少都会有在课堂上被学生问倒的经历。
毕竟,人脑不是电脑,总会有知识漏洞。
“是故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
”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加精彩。
因此,开凿一眼泉,是当务之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通过广博的阅读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个人的文化底蕴。
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
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同时,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自己应该把阅读当成一种个人的生活方式,当成一种像呼吸一样自然的生命状态,更要有责任使我们的学生也走上这条可以寻觅到人之幸福的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节我想做这样的教师
1我向一年级学生和毕业生提出我最终的愿望:在回忆起
学校的铃声和你的课桌时;在回忆起教科书和肃静的课堂时,要让那激动和崇敬的感情一辈子保留在你的心里。
在长大成人之后路过学校时,你们要摘下帽子,带着爱恋和感激的深情,怀念在学校里度过的岁月。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
2当一种教育能够让孩子如此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世界,
这种教育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教育,也是真正的教育。
当一个教师能够帮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发现生活的美,感受到世界的永恒,这样的教师就是真正的教师,也是最优秀的教师。
第二章节教师的智慧是照亮前方
3老师的智慧不是堵塞道路,而是开拓道路,照亮一条知
识路。
——苏霍姆林斯基
4苏霍姆林斯基多次强调,课堂教学有两项教育任务,一
是传授一定的知识,二是启发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启发他们努力跳出课堂教学的范围去阅读、研究和思考。
其中的第二项是学生能否获得真正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的关键所在。
5“倘若他真有智慧,他不会令你踏进他的智慧之堂,而
是领你去你自己心智的门口。
”——纪伯伦
6教师的智慧不仅仅是传授一定的知识,教师真正的智慧
是如何激发学生自己寻求知识的动力,也就是如何帮助学生寻到通往智慧之堂的门口,在纷繁与迷茫中找到那条知识路,并且照亮它。
第三章节课堂是触及理智和心灵的地方
7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思想与
心灵的接触,是教师教育素养的第一个标志:教育素养这一重要品质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直接接触及学生的理智和心灵。
真正具有这种宝贵品质的教师,他的讲课就像在跟学生进行议论。
他不是拿真理来进行说教,而是跟青少年一起谈心:他向学生提出问题,吸引他们来一起进行思考。
8真正的优秀教师,他的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不
是在忠实地复述已经设计好的内容,他更是在直接触及学生的理智和心灵。
没有理智和心灵的撞击,教师的教学就变成了知识的灌输,变成了教师在拿真理进行说教,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成了没有判断能力的、对知识与真理的仰视着和膜拜者。
9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
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
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
*教师如何才能做到在课堂上能够触及学生的理智和心灵呢?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要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教材。
只有精通教材,教师在课堂实施中才能有精力、有能力关注学生的思维与兴趣,才能根据课堂实施的实际情况及时、恰当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进程。
反之,若教师对教材缺乏深入地理解,或者对本学科知识没有更加开阔地视野,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就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上,放在已经预先设计好的计划中,他与学生的思想与心灵的交流就会随之大大减少。
我想,那位总是把眼睛望向天花板的教师,在未能触及学生理智与心灵这一现象的背后,实际上也折射了教师对教材把握的不足,使他的精力只能放在对教材和教学设计本身的思考上。
归根结底,还是教师教育素养缺失的问题。
真正具有教育素养的教师上课时就像与学生进行谈心,教师只不过提出了一个展开讨论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过程就是师生谈心的过程。
我认为,这是一种真正的无痕的教育教学方式。
经验证明,当学生没有意识到你在教育他、你在教给他学习某种知识,这样的教育教学往往会取得最好的效果,也是教师教育教学技巧的最高体现。
*教师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教育教学境界,如何才能具备这种对教材、对本学科知识的精通与开阔的知识背景呢?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那就是教师读书。
提倡师生读书,是提高
教师素养与突破教育教学难点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
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条,也是他在写给教师的教育遗嘱中所郑重提到的一点。
由此,教师读书将最终成为改善自身课堂教学现状的主要依赖。
只有这样,课堂才不会成为现成真理的灌输与接受的地方,才会成为人感受自身理智的存在、实现心灵交流的地方。
第四章节教师上课就是表现自我
11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表现自我,即把自己的精神财富展示在学生面前。
优秀教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不仅是知识、能力、手段与策略,更是在这些东西背后所拥有的精神财富。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有意识、也应该意识到,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展现的是自我的智慧与精神。
因此,我们每时每刻都应该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最终把这完全属于自我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
三十多年的经验使苏霍姆林斯基确信,那些门门成绩优秀但却没有一门喜爱的学科的学生,是不懂得脑力劳动的欢乐的平庸之辈,这样的学生与那些成绩差的学生一样让人担心。
我们。
我们总是关注学生的成绩是否优异,而对于学生是否已经在学习中获得脑力劳动的欢乐却极少考虑。
这是一种教
育上的短视与急功近利的行为。
苏霍姆林斯基则强调一定要让学生有一门自己喜爱的学科。
他认为,如果学生有了一门喜爱的学科,那么就不必为他没有在所有各科上获得优秀的成绩而不安。
因为这样的学生在自己喜爱的学科领域内,已经感受到脑力劳动的欢乐,这种欢乐将伴随着他走出校门,促使他在今后的岁月里始终保持这种寻求知识的欲望,他相信自己在这一领域内可以取得成功,这对于他的人生道路将是一个强大的良性刺激。
相反,如果学生在毕业走出校门的时候,依然没有自己喜爱的学科,那么他们将怀着对知识非常冷漠的心情走上各自的生活道路,他们也将不能在各自的工作领域有更大的发展。
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帕夫雷什学校的教师展开各学科之间的“争夺”学生的竞赛。
这种竞赛是各学科教师充满善意的竞赛。
他们运用各种方法,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执教的这门学科的兴趣,使他们能够入迷地喜爱这门学科。
当各门学科的教师都积极参与了这样的竞争,那么这个学校的智力生活就会生气勃勃。
帕夫雷什中学的每一位教师在激励学生喜爱自己的学科方面所作的努力:数学教师安德列.费奥多罗维奇.巴尔文斯基帮助有数学才能的学生成立数学小组,办数学杂志,为在数学方面有才能的孩子创造单独继续前进的条件;生物学与农艺学教师xxx帮助孩子成立农艺学、生物学小组,引导学生开展试验,在试验中把劳动与科学设想、劳
动与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妻子——安娜是语言与文学教师,她指导两个文学创作小组,指导孩子们办文学创作晚会,还编辑手抄文学年刊......可以说,帕夫雷什中学的每一位教师都充分调动起自己的才能与智慧,吸引学生参与到自己执教的这门学科中来,帮助学生发生在智力生活中的某种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某一个领域内获得成功的乐趣。
*怎样才能使学生找到自己喜爱的那门学科呢?对那些似
乎什么都不感兴趣的学生怎么办呢?
首先,苏霍姆林斯基坚信,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
面对这样的学生,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所有的“智力工具”拿出来试验一番,把这些孩子从智力的惰性中解救出来,帮助他们找到那个能够鼓舞起他们精神的领域。
当发现孩子在某一个领域发生兴趣,哪怕是一丝兴趣的萌芽,哪怕是一星微弱的火苗,教师也要像对待珍宝一样对待这一丝萌芽,这一星火苗,因为这就是孩子发展智慧的希望。
始终去寻找那个未被发现的领域,坚信可以找到他;然后浇灌这一丝萌芽,使之长大;鼓舞这一星火苗,让它猛烈地燃烧。
这就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做的事情。
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扪心自问:有多少学生喜爱我的学科?我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我的学科?
对一所学校来说,也可以把这一点作为一个评价的角度:
如果一个正常的人没有在任何一门学科上取得成绩,如果他没有一门自己喜爱的学科,那就说明这样的学校是很差的。
第五章节发掘每一人内心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