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内涵探析

合集下载

论语中关于君子的品格

论语中关于君子的品格

论语中关于君子的品格
1君子的美德
《论语》中关于君子的品格,对古今中外都具有普世价值。

老子在《道德经》中评价君子:“君子精诚所至,道路至简”。

可见,君子追求简单、谨慎、诚实的德性。

在《论语》中,孔子又分析了君子的品格:君子,能言而又行;敏而好学;有礼貌而优柔,待人友善而客客气气;不骄不躁不自满,能容忍不对的教诱;思想先进,善持家畜及野鸟而感恩;不污染资源,有效利用自然资源。

古代哲学家康子更深刻地说明了君子的品格:君子是智慧而端庄,体恤穷乏而勤快,克己而节俭,面对困难不逃走,不贪婪、不奢侈、不廉情,能及时完成责任,忠诚自己、对他人,崇尚真善美,用勤奋的努力把每一件事处理好。

2君子的风度
在《论语》中,孔子还论及了君子的风度:仁者无敌,有敌而仁;尊重人之德,与己之才,配合广大的门第;勤奋努力,不惰倦;勇于困难,征服山河;心怀宽厚,主动出击,企及至善至美。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君子风度被赞誉得非常精彩:范仲淹在《滕王阁序》中写道:“自天子以至于庶民,皆有其义”,描述了君子善
待人民的风度;王安石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说:“是以圣人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表达了君子谦逊廉贞的风度。

因此,君子的品格不仅仅有美德,更有出类拔萃的风度,在今天也仍然能激发我们智慧和潜能,勇于担当,志存高远,让我们懂得尊重,懂得接纳,懂得与人为善,各尽所能,为人类精神文明凝聚我们共同的力量。

儒家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儒家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儒家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一、谦虚谨慎
君子是一种具备卓越品质和高尚道德的人。

首先,君子以谦虚谨慎为基本准则。

他们不妄自尊大,不争强好胜,对待他人总是充满敬意和谦虚之心。

君子相信,人的智慧有限,世界繁杂多变,只有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才能不断提升自己。

二、孝敬父母
君子具备孝敬父母的美德。

他们视父母为天,尊重、孝顺、侍奉父母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君子知道血脉亲情的可贵,理解父母的辛劳和付出,因此,他们会尽全力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将孝道发扬光大。

三、正直诚实
君子是正直诚实的典范。

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守道义,不撒谎、不欺压他人。

君子深知真实和诚信的重要性,相信只有以善良的心灵对待他人,才能树立良好的人格和社会形象。

四、有度有节
君子具备有度有节的生活态度。

他们不沉迷于物质享受,也不荒度光阴。

君子遵循中庸之道,谨守节制,追求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他们懂得掌握适度的欲望,追求道德、精神上的满足,追求内外兼修的完美人生。

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君子追求道德修养,不仅关注个人品德的提升,还积极参与社会进步和国家治理。

君子懂得个人的品德与家庭、国家、社会的和谐发展相辅相成。

他们努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社会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起来,儒家的“君子”是谦虚谨慎、孝敬父母、正直诚实、有度有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

君子的崇高人格和高尚品德是我们每个人值得学习和追求的目标,也是社会进步和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

论语中的君子局里浅道之阳早格格创做戴要:《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君子”,可道是孔子心目中理念人格的一种典范.《论语》中孔子对付“君子”的界定,以比较简曲的公德典型充溢了“君子”的内涵,产死一个完备的“君子”表里体系,即:“君子”的建进之道、“君子”的特量,进而反映出孔子思维体系中的“君子”瞅.闭键词汇:孔子;论语;君子瞅《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止止的一部语录体集文集.那部儒家的典范以对付话的办法,展现了孔门师徒对付于社会各个局里的瞅法,而那些瞅法形成了统收华夏二千多年的公品止为典型,也成为华夏文人世世代代建身、齐家、治国、仄天下的止径目收.正在《论语》中多次论及了“君子”,并从各个角度加以证明,大到安邦治国,小到建身养性,不妨道对付“君子”那个观念搞到了齐圆背的诠释.然而君子一词汇死少到即日只是死存了它最初含意的一部分.底下便以《论语》文本为核心,以“君子”一词汇为切进面,君子”的建进之道、“君子”的特量、孔子对付“君子”的界定等圆里去探析孔子思维体系中至为要害的“君子”瞅的去叙述孔子的“君子”瞅.正在《论语》20 篇中,“君子”一词汇共出现107 次,从启篇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教而》) ,到终篇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 ,可谓是尾尾呼应,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具备内正在有机通联的、不竭深进的君子建养体系.“君子”一词汇虽非孔子尾创,然而《论语》中的“君子”是孔子对付周代贵族所崇尚的君子人格的沉新阐释战再次确定,以比较简曲的公德本量充溢了“君子”的内涵,产死一个完备的“君子”表里体系.一、“君子”的建进之道正在《论语·进步》篇,子曰:“品止:颜渊,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止语:宰尔,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教:子游,子夏.”.品止、止语、政事、文教被后世毁为孔氏四门,孔子认为君子应尽大概天建身砺己,正在那四科中供得粗进.二、“君子”的特量对付于君子之道,孔子正在《论语》中屡有提及.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那是对付君子人格系统多圆里、多条理的界定.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止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少》) 孔子正在评论子产时道他有四种品止:“止为做风谦战、庄沉;侍奉君少宽峻、尊敬;抚养百姓有恩惠;役使百姓合理而适合.”曾子止曰:“君子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近暴缓矣;正颜色,斯进疑矣;出辞气,斯近鄙倍矣.”君子注沉容貌,规则做风,注意道吐.(《泰伯》) 子曰:“君子道者三,尔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怯者不惧.”(《宪问》) 智、仁、怯是所谓“三达德”,既是公德,又是保守的文化积淀.与孔子的一贯主弛相共,为君子之道,依旧注沉自己的内正在条件.正在孔子瞅去,君子应是仁、智、怯的统一体.“三戒”、“三畏”、“九思”、“三变”,君子时刻正在自警;不忧、不惑、不惧,做风敬重,对付君主尊敬、对付群众恩惠.那些对付君子公德建养的“定量”确定,反映了孔子对付君子之德的庄宽央供战多圆赞好.为粗确君子的特量,《论语》中一度将君子与小人并提.孔子认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闭键是公德.君子公德本量下尚,小人公德本量矮劣.君子以义为先,睹义记利;小人以利为本,睹利记义.君子为人处世以仁为本,依礼而动;小人为人处世弃仁记义,违礼而止.君子探供真理,觅供擅道;小人探供享受,觅供公利.君子崇尚公德,为政以德;小人推崇武力,为政以刑.君子战小人正在性格、佳恶、器量、做风、思维、止为等圆里皆是相背的,正在公德建养上相互对付坐分歧.然而,正是正在那种比对付中,二者的局里越收明显,也使得孔子界定的“君子”越收歉谦.三、孔子对付“君子”的界定据现有文件所纪录“, 君子”一词汇最早出现于《尚书籍》,虽然沿用于今,然而其涵义却经历了不竭的变更.“子”正在古代是对付男子的尊称,“君子”的转义源于“君”字.许慎《道文解字》注:“君,尊也,从尹,收号,故从心.”上头表示脚执笔,即“尹”字,与“女”近形,有“女辈掌权”的意义,表示处置工做,是对付仕进者的通用称呼;底下的“心”字表示颁布下令.“君”主假如对付社会职位下的贵族的称呼,偶尔也指国家元尾.“君子”合称,多是对付贵族的博有称呼.而《论语》中的“君子”一词汇已经突破身份、职位的下贵而减少了公德本量的内涵,孔子继启战死少了前代此后“君子”与公德品止有闭联那一面,第一次从大到安邦治国,小到建身养性,周到简曲天阐释了“君子”的内涵.《论语》通雅而多圆里天阐释了“君子”的为人处世之道及其公德评判尺度,多视角、多条理天探讨了“君子”应具备的内正在人格战中表表示.孔子从内、中二圆里对付君子做了界定,对付内,即自己建养;对付中,即坐身止事.自己建养圆里“, 文量彬彬,而后君子”.“量”指人的内正在性格“, 文”指人的中表仪容.正在坐身止事圆里,孔子认为君子应“以合宜为规则,以礼节真止它,用谦战的止语道出它,用诚真的做风完毕它”.四、《论语》中的君子之止(一)君子正在家怎么样侍奉女母战对付待兄弟.孔子认为要真止治国仄天下的大志,便必须从治家启初,治家如治国,治国如治家,治国治家一体.孔子认为对付待女母要孝,不违背女母意愿,“女母正在不近止“.对付兄弟要悌,对付兄要听其止,要像对付待女母一般对付待兄少;对付弟要怜爱战闭心,帮闲其健壮死少,要战兄弟战睦相处.(二)君子为政.孔子认为君子应以德教养百姓,为政以德.统制者该当明黑治国之道利害常要害的,不克不迭随心所欲,不要治启战事战滥用民力,要敬服老百姓,提议节俭,减少赋税战徭役,使老百姓能戚养死息..处置老百姓不克不迭只用政事战刑法,用公德加礼法才是治国的基础之道.(三)君子正在中怎么样接友1. 孔子认为“益者三友,益者三友”.认为搞人该当搞到“温、良、恭、俭、让”.3.君子之接,沉的是义气战情谊,有下尚品止战节操的人,才搞赞扬人战批评人,他们相识什么才是值得探供的什么不是咱们该拥有的.其余,孔子认为君子应“敏于止,讷于止”.五、“君子”的现真意义.从孔子给的君子本量论出收,扩展到君子对付女母兄弟、对付为政之道战怎么样接伙伴,咱们创制,孔子竖坐君子的模范局里战崇下使命,一是为君子竖坐下贵的职位,把它搁正在遥不可及的此岸,使它成为知识分子永近探供的价格瞅,使他们以国家栋梁战万世师自居,为他们真止他们自己的理念目标提供强盛的粗神能源;另一圆里,也是更要害的圆里便是使君子成为君主处置国家的要害辅帮力量,给君子自己提出了一些从政必备的素量战技能.知识分子是先知先觉,有治国仄天下的志背战理念,孔子提出的针对付知识分子自己的公德典型战人格提下的规划自然能被统制者采与.再从部分的粗神建养战公德性格的塑制去道,孔子从自己的教习归纳道:十五岁启初教习,三十岁有自己的脆固的坐场,四十岁能明辨利害,五十岁相识天命的强盛不克不迭违背,六十岁利害枯宠不惊,七十岁才达到从心所欲的地步.而那时间物量条件战死计火仄皆比较底下,能活到七十岁的人很少,要念能达到从心所欲的地步更是少之又少,以至险些是不可能的,那也必定孔子所道的粗神建养,是不会为那些探供慢功近利战坐竿睹影的本量效验的人所赞共的.然而孔子是个苦止僧式的供道者,他不会“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他会脆守下去,虽然悲壮却不灰心,而且还乐瞅主动进与.孔子正在他的当世不得到应有的沉视,然而通过后世的变革战加工,孔子的教道仍旧得到了收扬光大,而且成为华夏二千多年的统制思维,成为士大妇们探供伟大理念战下贵公德的粗神导师,那些无论怎么样是不克不迭抹杀的,是值得歌颂战沉视的.咱们不该一味的去批判妥协构孔子,果为主动建构是无论怎么样皆要近近大于所有消极解构的.孔子竖坐的君子自尔的下度的粗神建养战公德情操,以及脆忍不拔的迎易而上的为自己理念而搏斗的主动粗神,另有里对付人死的顺境战顺境的乐瞅的战豪迈的做风,尔认为是值恰当下的咱们深思战借镜的.浅析孔子仁与礼思维及闭系孔子动做华夏古代的政事家,培养家思维家,他的“仁”、“礼”思维渗透到华夏古代社会各个范围,以至效率到新颖社会.那么,他的“仁”与“礼”的闭系到底怎么样呢?本文仅便那一闭系做如下叙述.孔子道:“殷果于夏礼,所益益可知也;周果于殷礼, 所益益可知也.”(《论语·为政》)所以,对付孔子去道,礼是古已有之的.而仁,虽然是“古已有之”,然而动做一种系统的公德思维体系,却是孔子最先提出的.孔子是崇尚周礼的.他处正在“礼崩乐坏”的秋秋早期,对付“天下无道”的局里痛心徐尾,一死皆正在为回复礼的权威而齐力.正是为了那个脚法,他提出了仁的公德思维体系.那么,孔子何如瞅仁与礼的闭系呢.“仁是儒教中一个内涵极为歉富的字, 它正在分歧的范畴里有分歧的含意.”正在《论语》中, 它多以问问的形式出现, 孔子回问其弟子的提问中, 咱们会睹到孔子对付仁果人、果时、果天而有分歧的分解.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睹大宾,使民如启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在邦无怨,正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 其止也訒.”樊早问仁, 子曰“爱人.”子贡问仁, 子曰“己欲坐而坐人, 己欲达而达人.”从上头的对付话中咱们不易瞅出, 孔子对付于仁的阐明是极其广大的, 正在对付弟子的央供上也是根据每部分的分歧特性而提出分歧的央供.从一个简朴的含意上去道, 仁最常常的明黑是通过对付公德规则的教习及遵从, 达到一个“建身”“爱人”的脚法, 将仁动做是一种真止爱人、坐人、达人的必定道路.然而那不过一个最简朴的叙述, 其中的深刻含意自然不是一句二句话所不妨道浑的.“礼”.对付于礼, 正在咱们当前那个日益新颖化并到处央供道供礼仪的社会里, 人们该当不会陌死.然而是尔念对付咱们那个号称“礼仪之邦”的文化古国最主要的礼仪提议者——孔子的礼教思维, 咱们便不睹得相识的那么多了.虽然礼仪自己是履历保守的产品, 然而礼敬意旨战礼敬心态的强调则是礼教的创制性的收挥.对付与礼的思维真量, 咱们不妨从孔子的那句话中得知一二: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 钟饱云乎哉! 正在那句话中孔子的意义是道, 礼乐不然而仅是一种形式战节奏, 而是有着更为真量的内涵.虽然孔子正在那句话中不粗确面明礼的定义, 然而孔子正在《论语》中提出了一个相对付粗确的阐明, 便是”克己复礼”:“克己”便是要拘束自己, 也不妨广大天明黑为自尔的洁化与建养; “复礼”常常情况下认为是回复周往的礼.正在真止道路上,拘束、培植、安排自尔以使止止切合礼, 便是”克己复礼”.共时,正在简曲要收上,“克己复礼探供的是“人欲”与“天理“、人与自然战社会顺序的仄稳协做与战谐统一.0 然而是,礼动做一种很下的品止,孔子的礼也决不然而限于典章、制度、仪节、风气,而是从人出收, 正在对付当时社会文化、政事、伦理公德、自然科教的履历钻研战试验瞅察中, 使用简朴的唯物辩证思维所得出的一些朴素的形而上教顺序及其基础的使用.孔子的礼,从小的圆里去瞅, 不妨认为是部分止为典型与社会典型的集中; 从大的圆里去瞅,礼便是形而上教基础顺序,便是通过认识顺序、掌握顺序,真止从必定背自由的飞跃,最后真止“天人合”的理念地步,也便是孔子所预测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正在对付孔子的仁与礼的闭系上,从仁的圆里去道,仁是内正在的公德自愿礼是中表的公德典型; 仁以礼为规则, 礼以仁为根据, 二者互相确定,互相补充.然而那本去不是道二者的职位便是真足仄等的, 孔子有些时间会更沉视对付于仁的培植,以不竭给礼注进一种内正在的新粗神、新死命.他曾道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便是道人假如不道供仁了,那还要礼搞什么呢!正在“建身”那一节里,“中庸”动做仁的一种建养要收,道究“中庸之道““适量守度“,其基础粗神是通过合中调战的脚法,达到消融冲突预防、冲打、宁静社会秩序的脚法,从那里,咱们不妨瞅到,仁通过安排人们的粗神状态正在保护社会宁静中收挥了为礼所不克不迭及的要害效率.所以孔子虽然以周礼为本,然而果为孔子”仁教的真量不是针对付社会秩序保护自己的, 而是针对付人类粗神状态的.”果此仁仍代表着一种核心底位,礼须以仁为本,礼是真止仁的道路.然而那样道, 本去不是标明孔子不沉视礼, 差同, 孔子对付礼的沉视程度之下以至是不妨超出人们设念的, 为了维护礼, 孔子敢于不畏强权,对付于违犯礼的止为曲止自己的愤慨:”-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与搞三家之堂?”.孔子为何会为了礼而不怕触喜权贵呢, 本果便正在与: 孔子虽然提下了仁的思维, 然而它本去不是真足独力的, 仁依旧要受到礼的拘束, 与礼处正在一种相维相同、相辅相成的闭系之中.仁虽然超出礼而对付礼的死成战践履具备先决性的意义战价格, 然而它并已与代礼正在社会死计中的职位战价格.差同, 当孔子把礼深深天植根于仁的前提上之后, 礼动做人类死计战止为的公德规范, 其合理性、权威性、要害性, 皆被越收有力天确认下去.更为要害的是,属于心性范畴的仁还为礼的永近性奠定了前提.所以, 很多人认为孔子沉仁沉礼的设念利害常过失的.简朴的道, 正在仁与礼的闭系上, 仁为礼之体、礼为仁之用, 二者稀切分离, 不可分隔.正在孔子的教道里, 仁与礼的闭系综合而止便是“克己复礼为仁“,便是道礼是一种伦理典型战制度,而仁则是一种伦理观念战品德.仁是内正在的本量,礼是中表的典型,仁为里,礼为表,二者互为果果,缺一不可.孔子虽早已离咱们而去, 然而他一死中所建坐的伟大儒教思维却有幸流传到了当前, 孔子的”仁”与”礼”是履历留给咱们的贵沉遗产.咱们教习它,不然而正在于相识咱们古代的特出文化,闭键是正在于要认浑其所能起到的履历战现真意义, 从咱们的死计本量出收,通过教习,建坐战谐社会,死少自己.。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摘要:《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博大的人文精神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心理。

《论语》中的君子是一个复杂饱满的立体的形象,全书从开篇到结尾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君子修养体系,君子之道对现代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孔子;《论语》;君子;一直以来,“君子”话题便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

“君子”一词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自古以来便是贤人志士社会实践、文化追求、道德践履的力量源泉。

《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君子”一词在书中出现了107次,“君子” 可以说是《论语》中的一个高频词。

虽然《论语》中没有对君子进行完整的阐释,但只要结合《论语》的相关描述来了解“君子”,就会勾勒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形象。

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儒家的君子之道对于现代人具有重要的教育引导作用。

君子的定位“君”字在甲骨文中上面手执笔,即“尹”字,与“父”相似,含有“父辈掌权’的意思,表示治事,下面为“口”,表示发号施令。

故《说文解字》说:“君,尊也。

从尹发号,故从口”。

“子”在古代是对人的尊称,“君”与“子”合称,最原始的含义应为“君之子”。

商周时期,君子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的通称。

而在《论语》里,“君子”的范围明显扩大且下移。

杨伯峻先生对“君子”作了两种界定:一是有道德的人,一是在高位的人。

[1]其中前者指通过系统的教育而培养出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读书人或者说“高材生”,也就是社会的道德文化精英,在当时被称为“士”;后者指贵族统治者,也就是“大人”,与之对应的就是地位低下的平民。

其实,有道德的人不一定在高位,而在高位的人也不一定有道德,“君子”并非是某个具体的阶层。

其一,“君子”与国君有别,“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君子”不同于国君之“君”。

其二,“君子”非官员,有官职的人并不都“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泰伯》),而这是孔子对“君子”的一种要求。

结合《论语》谈谈对君子的理解

结合《论语》谈谈对君子的理解

结合《论语》谈谈对君子的理解《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关于君子的描述和论述颇多。

下面结合《论语》中的相关内容,谈谈对君子的理解。

首先,《论语》中对君子的描述主要围绕其品行和修养展开。

例如,孔子在《学而篇》中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这表明君子是以学道为目标的,他们通过学习来修养自己,使自己具备爱人的品质。

君子不仅在道德上要有高尚的追求,还要以身作则,成为他人的榜样。

另外,《论语》中还强调了君子的修养和行为准则。

例如,孔子在《为政篇》中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这说明君子应该怀着德行,追求道德的完善,而小人则只顾自身私利。

君子还要尽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做自己不愿意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

同时,《论语》中还强调了君子要有节制、有分寸的行为准则,例如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表明君子不会随意攀比和嫉妒,他们更注重自身的修养和追求。

此外,《论语》中还提到了君子与礼仪的关系。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尊重礼仪,他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意味着君子不仅要遵循礼仪,还要追求道义的实践。

君子通过尊重礼仪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并以此来塑造自己高尚的品格。

综上所述,通过对《论语》中有关君子的描述和论述的理解,我们可以认为君子是一个道德修养高尚、以学道为目标的人。

他们以身作则,具备爱人的品质,追求德行的完善。

君子还要有节制、有分寸的行为准则,尊重礼仪并追求道义的实践。

总之,君子是一个具备高尚品质和修养的人,他们以德为基础,以道为准则,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更关注他人的福祉和社会的和谐。

简析《论语》中“君子人格”的内涵及现实启示

简析《论语》中“君子人格”的内涵及现实启示

简析《论语》中“君子人格”的内涵及现实启示作者:蒋昌丽,谢辉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6年第10期《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及思想的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与《孟子》《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值得注意的是,《论语》中“君子”一词从开篇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到末篇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竟然出现一百多次,为世人构建了一个蕴含丰富的“君子人格”形象。

这一形象不仅是孔子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载体,而且还是他毕生以求的人格美学理想的外化,并最终演变成为中华民族对理想人格的共同审美标准,对后世人格塑造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人格”(personality)一词是舶来品,中国古代并没有这个词,但有与之含义相近的词语,如“人品”、“品格”等,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被中国文化所吸纳,被主要用来代表个体的道德水准,指人的伦理道德品质。

在《论语》中,孔子把“人格”依次分为小人、士、善人、成人、贤人、君子、圣人等,并赋予了不同的德行规范。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述而》)。

在孔子看来,“圣人”是道德修养最高的等级,难以企及,“故不得而见”,历史上也只有孔子被尊称为“圣人”。

而仅次于“圣人”的“君子”却“得见”,在他看来,君子理想才更为切实,更具有现实性,是可以通过修炼而成为现实的“理想人格”,从而激发人们不断的克己修身,向“君子”靠近。

在这千百年的追寻中,“君子人格”已经演变成为一个包蕴丰富的审美理想,让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去评说、去建构,日久弥新,魅力无限,任何语言文字都难以全面概括。

本文仅就孔子“君子人格”的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发表一些看法。

一、“君子人格”的思想内涵(一)君子仁爱守德,克己复礼“仁”,指的是社会生活中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孔子道德体系中的思想核心, 也是君子人格的道德基础。

简论论语中的君子内涵

简论论语中的君子内涵

简论论语中的君子内涵君子的内涵“君子”见于《论语》107次。

孔子所谓君子分为两种:身份意义的君子,即有贵族身份而未必有道德学问的人;道德意义的君子,即非贵族身份而有道德学问的人。

具体要求有以下几方面。

(一)崇德重仁,孝悌安乐。

首先,德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本内涵与至高要求,“君子怀德”(《里仁》)。

其次,仁义是君子人格的核心内涵。

作为道德标准的“仁”见于《论语》105次。

仁本质在“爱人”,即对人类的爱,包括积极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和消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即做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是君子的基本要求。

(二)用礼贵和,恭让忠信。

美国芬格兰特认为,人类的尊严在于礼仪,君子是一尊神圣的礼器。

“礼”见于《论语》74次,指礼仪、礼制。

有学者认为,儒家的思想核心是礼。

孔子主张运用礼仪规范人的行为,“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君子以仁为本,以礼为质,学礼立身。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以礼约文;“君子和而不同”(《子路》),“礼之用,和为贵”(《学而》)。

(三)重义轻利,改过徙义。

义即适宜,指内心的道德约束,即做事合于礼仪。

“义”见于《论语》24次。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卫灵公》),“义”是君子的修身原则和必备品质。

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因态度恭敬、事上负责、施恩于民、役民合道而获君子美誉。

“行义以达其道”(《季氏》),“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行义有助于谋道,义勇关系密切。

“主忠信,徙义,崇德也”(《颜渊》),君子立足忠诚信实,勇于知错改过,循义行事。

“义”是君子做人的根本和为人处世的首要原则,是君子判断得失的价值标准。

在孔子看来,为义而为者则是君子,为利而谋者亦是小人。

(四)好学笃行,进德修业。

“学”即学习,接受新知识,见于《论语》64次。

学习是进德修业的途径,社会实践有助于成就人格。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摘要:《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君子”,可说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一种典范.《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界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规范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即:“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从而反映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君子"观. 关键词:孔子;论语;君子观《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这部儒家的经典以对话的方式,展现了孔门师徒对于社会各个现象的看法,而这些看法构成了统领中国两千多年的道德行为规范,也成为中国文人世世代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动纲领。

在《论语》中多次论及了“君子”,并从各个角度加以阐明,大到安邦治国,小到修身养性,可以说对“君子”这个概念做到了全方位的诠释。

然而君子一词发展到今天仅仅保留了它最初含义的一部分。

下面就以《论语》文本为中心,以“君子”一词为切入点,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孔子对“君子”的界定等方面来探析孔子思想体系中至为重要的“君子”观的来阐述孔子的“君子"观.在《论语》20 篇中,“君子”一词共出现107 次,从开篇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到末篇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可谓是首尾呼应,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不断深化的君子修养体系。

“君子"一词虽非孔子首创,但《论语》中的“君子”是孔子对周代贵族所崇尚的君子人格的重新阐释和再次规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品质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

一、“君子”的修进之道在《论语·先进》篇,子曰:“德行:颜渊,閔子騫,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被后世誉为孔氏四门,孔子认为君子应尽可能地修身砺己,在这四科中求得精进。

二、“君子”的特质对于君子之道,孔子在《论语》中屡有提及。

孔子之君子品格和内涵

孔子之君子品格和内涵

孔子之君子品格和内涵李世高君子在我们的文化中,是一个非常常用的称谓。

在我们一般人的观念中,君子是具有完善的人格的人。

讲礼貌、讲义气、行仁道、有修养有正气的人被我们称为君子。

而反之,则是被称为小人。

君子也就是没有人格污点,而对于行为和道德有相当高的标准。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之中,君子的观念也是非常的流行的,某某有君子的风范,某某有失君子之风,某某是一个小人。

现在也有很多的俗语,比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府”、“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

在每个人的心中,似乎都会有一个明确而清晰的认知。

而究竟君子是一个什么具体的概念,却是很难讲清楚的。

而心里面却无不有清楚的判定。

(是否如此?)说明了君子的观念深刻的融入到了我们的血液之中,已经是形成了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

所以君子的观念是我们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特色。

而这种君子观念的特色的形成,主要来源于论语。

论语中提到君子的地方非常的多。

同时通过论语对于君子的阐述,君子的观念就深深的融入到了中国文化之中,也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人的性格和思想。

对于中国人的人格世界的构成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当然,君子的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是早已存在的观念。

比如在诗经和尚书中就经常提到君子。

如:“君子所其无逸。

”(《尚书》)又如大家所熟知的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等等。

而这个古代的观念经过孔子与其弟子的阐述,变的更加的常用和流行,同时也被赋予了一些更为丰富的内涵。

我们先从论语的开卷第一句话中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来谈起。

开始孔子讲到学习的快乐,讲到朋友之间的友情和欢乐,接着就就讲君子。

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学习、快乐、君子观念的非常的重视。

我们大都免不了在别人不理解或者误会的时候,会感到很生气,而孔子则是告诉我们,“人不知而不愠。

”则是“不亦君子乎!”在这种情况下,做到不生气抱怨,就可以说是君子了。

这种行为即是君子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具有君子上午修养。

当然也不是很容易就可以做到的。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内涵探析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内涵探析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内涵探析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意思是: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具体含义:指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解读:
发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心思想的存有。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余因子之。

”搞什么不搞什么君子都就是“义之与比”后才为之的。

君子转物。

君子:像这种君子与小人截然二分并且完全对立的说法,在《论语》多次见到。

事实上,我们所见的几乎都是二者之间的人。

因此,在理解时,要有“动态人生”的观点。

就是把“君子”视作“立志或不懈努力沦为”君子的人,小人则就是“有心或退出沦为”君子的人。

只有这样认知,才可以进而主张:君子若就是松懈,可能将变成小人。

小人若是勤奋,可能将改头换面。

如此一来,孔子的教育工作才有实质的作用与效果可言。

小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其行事时不按义、不按该与不该。

而按有利没利,利多利少。

小人受物所转。

君子行事因为按“义以为质”,所以能够努力做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例如浮云”“可以处为,可以处并无”“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鄙夷者”。

正由于君子创建起至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义。

所以能够“泰而不骄”“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等等差别,都源于行事时这一点用心的不同,而君子小人立分。

浅谈《论语》中“君子之道”的思想阐发

浅谈《论语》中“君子之道”的思想阐发

浅谈《论语》中“君子之道”的思想阐发《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一部著作,是研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深邃内涵的经典文献。

《论语》博大精深,“君子之道”作为其重要内容,一直深受人们的推崇及信奉。

通读《论语》一书,不难发现,孔子非常注视对其弟子自身修养及品德操行的培养和提高,教育弟子克己修身,努力塑造“君子”这一理想的人格范式。

“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频率很高,共有107次之多。

足以看出,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早已将君子视为自己做人的标样。

一、“君子之道”的基本理念自古以来,君子道德与君子人格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

这一人生境界可以概括为——君子之道。

(一)乐道——君子的境界追求乐道的意蕴之一是不懈追求万物发展之规律和人类道德之境界。

古代圣贤认为,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是人有礼义廉耻,为了自己的人格尊严,人不能见利忘义,而应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

因此,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道得之,不去也。

”“道”与“义”不仅是孔子选择富贵贫贱的标准,而且是其一生崇尚和追求的人生境界。

(二)弘毅——君子的意志保障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这说明有志向的读书人要刚强、有毅力,因为他肩负沉重的使命,要跋涉遥远的路途。

以在天下实现仁德为己任是沉重的任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遥远的征途。

所以要追求和践行君子之道就必须有刚毅顽强的意志。

(三)善良——君子的道德基石善良是道德的重要范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的内涵常被浓缩为“仁义”二字,“仁”是孔子创立的一个道德范畴,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基本意蕴是“善”。

因此,善良是君子必备的道德品行。

怀有一颗仁慈、善良的心,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人,没有私心,不以利用他人或从别人身上获得好处去真心诚意地与人相处,是君子的道德基石。

关于《论语》(六则)中孔子关于人格、道德性和意识的解读

关于《论语》(六则)中孔子关于人格、道德性和意识的解读

关于《论语》(六则)中孔子关于人格、道德性和意识的解读关于《论语》,其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或再传弟子根据笔记和记忆整理出来的一本语录体散文集。

(一).人格道德性人格与身份何谓君子“君子”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无逸》篇中,在西周、春秋时期,“君子”这一概念最初产生时,是对有权位有财产的贵族、统治阶级的统称。

孔子的所谓君子主要有两种含义:身份意义上的君子,即有贵族身份可以没有道德的人;道德意义上的君子,即有道德而无贵族身份的人。

孔子认为君子是求“道”,并学以致其道的人。

在孔子看来,理想的人格主要是君子人格,并且是否为君子并不取决于其经济政治地位。

人格与财富一般认为儒家是不屑于谈论个人利益的,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也。

但是,儒者也是人,也需要以一定的经济基础而生存。

挣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孔子虽然很少谈到个人利益。

但是他也并不仇富:“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就是说人人都期望富贵,但是用不正义的方式得到富贵,不会长久;人人都厌恶贫贱,但是如果想用不正义的方式摆脱贫贱,贫贱不会离开。

贫富观:贫而乐,富而好礼。

贫穷和富贵是孪生兄弟存在于任何一个社会中。

大多数人也都经历过贫穷和富贵的人生阶段。

最重要的是面对这两者的心态。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道:“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就是说贫穷的时候能乐观地面对生活,不要怨天尤人;富裕的时候要知礼,不要傲慢狂妄。

慈善:周急不继富。

现在一部分人富起来了,慈善成为了一种时尚。

《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孔子的一个叫“子华”的学生出使齐国。

子华的朋友"冉有"就请示孔子给子华的母亲大笔接济。

孔子同意接济,但是不同意给很多。

因为子华在齐国”乘肥马,衣轻裘”,何况“君子周急不继富。

"就是说帮助急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那些已经比较富裕的人。

浅析《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浅析《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浅析《论语》中的君子之道君子之道,即成就君子之途径,就是君子的核心价值观。

本文拟从九个方面揭示《论语》一书中君子之道的內涵。

标签:《论语》君子之道在中华文化发轫之初,“君子”是人们对于为官者的称谓,其中所蕴含的道德要求,是全体社会成员对于权力阶层所抱持的理想期待。

以后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君子”概念逐渐脱离了权力意义,成为普通民众的人格向往,形成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规范。

所谓“君子之道”,即成就君子之途径,就是君子的核心价值观。

辜鸿铭先生说:“孔子全部的哲学体系和道德教诲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即君子之道。

”本文拟就《论语》一书中所蕴含的君子之道作一浅析。

1 君子人格的道德根基是“仁”君子人格的第一要义,就是必须具备爱心。

儒家把这爱心归结为一个字——仁。

孔子说:“仁者爱人”。

爱心的体现,首先是爱人——爱父母兄弟,爱姐妹同宗,爱邻里师长,爱同事友朋,爱同胞手足,爱异族异邦,爱弱势穷苦者,爱老迈残疾人,爱志同道合者,爱异见陌生人……总之,爱一切人。

孔子管这种对人类普遍的爱心叫做“泛爱众”。

孔子认为爱心的培养首先要从“孝”、“悌”开始,即从爱父母、爱兄长、爱亲朋做起,由亲亲而亲民而亲天下。

爱心扩展开去,由爱人而爱物——爱花鸟虫鱼,爱草木走兽,爱山川河流,爱风雪雷电,爱地球,爱月亮,爱太阳系,爱银河系,爱宇宙,大爱无疆。

在当代语汇中,我们经常会用“为富不仁”“麻木不仁”“不仁不义”等词句,来表达对小人的鄙视,说明今天的中国人,仍然以“仁”与“不仁”作为衡量人格的道德尺度。

作为执政者的君子,怀着忠爱恻怛之心,无条件地为全体公民求利益谋福祉,这便是仁的行为,这样的出发点变成国家的政策,政府的行动,这便是施仁政。

君子执政,必须具有对人民的同情之心,体贴之意,关爱之情。

孔子说,执政的道理,无非是仁与不仁罢了,就这么简单。

(孔子曰:“道仁,仁与不仁而已矣。

”)仁是儒家的核心理念。

孔子为实现“天下归仁”的理想而奔走呼号了一生。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处处蕴含着儒家的思想和文化。

儒家道德要求,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做君子,或者有一颗做君子的心,不做小人,并且远离小人。

但是,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这是内容极其丰富,极其抽象的概念。

孔子在《论语》中主要运用对比的方法通过外在与内在、微观与宏观等方面全面但很精练地进行了阐述和剖析。

一、内在方面,孔子强调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心理状态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孔子提出君子的心理状态是坦荡的,那么进而要求君子不能做不可告人的事,否则你只能整天常戚戚,整天处于担心害怕的状态。

孔子看似对人的内心提出要求,实则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2、“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应临危不乱,处变不惊,胜不骄败不馁,稳如泰山。

而小人只是顺境骄,逆境馁,不足以成大事者,小人也。

为人处世的态度,孔子一言以蔽之。

二、外在方面,孔子强调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处世哲学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判断一个人的品格,看看他交往的人足矣。

君子能够团结其应该团结的人,而小人只会勾结其应该勾结的人,一字之差,天壤地别。

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人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在他人的评价里。

但是孔子在这里明确提出,只要你出于道德和正义,你的意见就算与其他多数人不同,也不必有所顾忌,不必刻意追求与他人意见的一致。

而小人只会趋炎附势、人云亦云,毫无主见。

三、宏观方面,孔子强调了君子与小人不同的道德准则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永远以仁义的标准要求自己,心中永远有道德的底线;而小人只会为了获得利益、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的行为准则是否符合义,小人的行为准则是否获得利。

君子以义要求自己,则行为不容易出现偏差,而小人眼中只有利,往往会不择手段。

3、“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君子心中有“道德、仁义”,并且需要将其体现在行为中,小人心中有“利”,只会积极地追求名利。

简析《论语》中“君子人格”的内涵及现实启示

简析《论语》中“君子人格”的内涵及现实启示

简析《论语》中“君子人格”的内涵及现实启示作者:蒋昌丽谢辉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0期《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及思想的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与《孟子》《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值得注意的是,《论语》中“君子”一词从开篇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到末篇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竟然出现一百多次,为世人构建了一个蕴含丰富的“君子人格”形象。

这一形象不仅是孔子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载体,而且还是他毕生以求的人格美学理想的外化,并最终演变成为中华民族对理想人格的共同审美标准,对后世人格塑造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人格”(personality)一词是舶来品,中国古代并没有这个词,但有与之含义相近的词语,如“人品”、“品格”等,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被中国文化所吸纳,被主要用来代表个体的道德水准,指人的伦理道德品质。

在《论语》中,孔子把“人格”依次分为小人、士、善人、成人、贤人、君子、圣人等,并赋予了不同的德行规范。

子日:“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述而》)。

在孔子看来,“圣人”是道德修养最高的等级,难以企及,“故不得而见”,历史上也只有孔子被尊称为“圣人”。

而仅次于“圣人”的“君子”却“得见”,在他看来,君子理想才更为切实,更具有现实性,是可以通过修炼而成为现实的“理想人格”,从而激发人们不断的克己修身,向“君子”靠近。

在这千百年的追寻中,“君子人格”已经演变成为一个包蕴丰富的审美理想,让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去评说、去建构,日久弥新,魅力无限,任何语言文字都难以全面概括。

本文仅就孔子“君子人格”的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发表一些看法。

一、“君子人格”的思想内涵(一)君子仁爱守德,克己复礼“仁”,指的是社会生活中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孔子道德体系中的思想核心,也是君子人格的道德基础。

结合论语简述对君子的认识

结合论语简述对君子的认识

结合论语简述对君子的认识
君子是《论语》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常指那些品德高尚、言行一致、胸怀坦荡、崇尚道德、乐于助人的人。

在论语中,君子被赋予了很高的地位和尊重,孔子也曾多次赞扬君子的高尚品德和行为。

君子的主要特点包括:言行一致,内心坦荡,崇尚道德,乐于助人,胸怀宽广,诚实守信等。

他们有着高尚的品德和内在的修养,不仅注重自身的言行,同时也关心周围的人,愿意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君子通常能够以身作则,引领他人走向道德高尚之路,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在论语中,孔子曾多次阐述君子的概念,其中最著名的一句话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这句话表明,君子愿意帮助他人取得成功和幸福,而不是去破坏他们的前途。

君子也不喜欢与人争斗,而是主张以和平、协商的方式解决矛盾。

除了君子的概念外,论语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思想,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的生活和行为都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对这些思想的学习和践行,我们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品德和修养,成为真正的君子。

君子是一个高尚的概念,代表着人类道德的高峰。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论语中的君子思想,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和修养,成为真正的君子。

《〈论语〉十二章》君子人格与立德树人探微

《〈论语〉十二章》君子人格与立德树人探微

部编语文教材《〈论语〉十二章》君子人格与立德树人探微金红菊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这一主干文化的核心是“圣贤文化”,以君子人格为价值取向而引领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部编语文教材《〈论语〉十二章》主要涉及君子人格主线。

君子具备“仁”“不愠”“忠”“信”“义”“好学”“乐学”“思”“志”等品格,是立德树人的目标。

文章试从君子人格角度解读儒家立德树人理念的价值取向。

一、“仁”是君子人格的核心理念《〈论语〉十二章》开篇选取《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一篇第一章开篇提出儒家的核心理念“学”,目标指向是“君子”。

孔子的教育目标有两个:一是学为君子,二是学而为政,前者是内求,后者是外发。

从《〈论语〉十二章》的内容来看,即“学”做“君子”,立德树人的目标是成为“君子”,学为君子统领全章,也统领全篇。

第十二章中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和《〈论语〉十二章》以“学”开始,以“学为君子”结束,《〈论语〉十二章》以“博学”开始,以“仁”至终,学以致用,“学为君子”,学以致“仁”。

“君子”一定要具备“仁”的德性。

“仁”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处于第一位,内涵丰富,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何谓“仁”?君子要“仁”,首先要有孝悌之心。

《论语·学而》中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说的是一个人如果在家中能对父母尽孝,顺从兄长,那么他在外面也可以对他人友爱。

何谓“仁”?指仁德,代表一种品行、一种思想。

孔子自己对“仁”的明确定义:“爱人”,就是关爱他人。

那么作为一种品行,“仁”就是关爱他人的品行;作为一种思想,“仁”就是关爱他人的思想。

有仁德,就是有爱心;不仁,就是没有仁德、无爱心。

《中庸》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可见亲近自己的亲人是“仁”最首要的特征。

儒家君子人格的理解

儒家君子人格的理解

儒家君子人格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君子人格中最重要的品质。

仁的含义包括爱人、慈悲、宽厚、公正等,是君子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

君子以仁为本,爱人如己,以宽厚之心待人,不偏不倚,公正无私。

义:义是君子的行为准则,是君子为人处世的根本。

义的含义包括道义、正义、礼义等,是君子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

君子以义为重,行道有据,守礼有度,不偏不倚,无愧于心。

礼:礼是君子的外在表现,是君子言行举止的规范。

礼的含义包括礼貌、礼节、仪态等,是君子待人接物的准则。

君子以礼为范,言谈举止得体,进退有度,无悖于礼。

智:智是君子的内在修养,是君子认知世界的基础。

智的含义包括智慧、明理、辨识等,是君子处理事务的能力。

君子以智为贵,明辨是非,洞察人情,处变不惊,应对有方。

信:信是君子的道德底线,是君子为人处世的保障。

信的含义包括诚信、忠诚、守信等,是君子与他人交往的基石。

君子以信为本,言行一致,守信有信,不欺不骗,让人信服。

总的来说,儒家君子人格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形态,它强调仁、义、礼、智、信等品质的修炼和实践。

君子人格旨在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深厚修养的人,以达到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研究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研究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研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是一种美德的象征,指的是具有高度道德操守和优秀品德的人。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其中关于“君子”的描述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论语》中“君子”形象的研究,探讨其哲学内涵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仁者爱人的“君子”在《论语》中,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句话意味着,“君子”不是为了寻求个人利益而行动,也不会任由自己沉溺于享乐和私利。

相反,他们始终坚信“仁者爱人”,以公正和诚信来对待天下百姓,不断追求“义之与比”的境界。

这种对人类命运的追求,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个性化追求,弱化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对此,《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提供了一种对抗的方案,即通过“仁者爱人”的理念构建一个互相关照、尊重与合作的社会,以实现人的自我实现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诚实守信的“君子”“君子”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追求,还必须有坚定不移的信仰和行为的诚实守信。

孔子有一句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这表明“君子”必须积极维护对信仰和对他人的信任,始终保持真诚的态度。

如今,在信息时代,人们越来越难以判断谁是真诚的,谁是虚伪的。

对于“君子”形象的研究,在这个时代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有诚信才能建立起信任,有了信任才能让人们相互合作、共同发展。

每个人都应该以“君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并呼吁社会逐渐形成一种以“诚实守信”为主导的价值观念。

三、自律追求进步的“君子”孔子说过:“君子不器。

”这句话表现出“君子”人格的另一个方面——他们总是在不断自我提升,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在古代社会中,“君子”具有地位和权力,但在孔子看来,这些东西是不足取的,真正重要的是通过提高自我修养、塑造优秀品格来成就自己。

这一点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常常追逐物质财富和名利,很少为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而奋斗。

从《论语》看孔子的君子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君子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君子思想从《论语》看孔子的君子思想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也是世界文明史上少有的伟人。

他着处于艰难的由君主专权到君主分权的衰微世道,也有着上古传统文化断裂而带来的心灵撕裂的深切感受,但更是一个将其思想和生命重新熔铸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坚韧的行动者。

思想和行动的完美统一构成了孔子特殊的风范和魅力,一生积极入世孜孜不倦地寻求并创立了以“仁”为核心,以经世致用为特征的治平之道。

因此,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们集体智慧结晶的传世文献《论语》就成为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实践人生的真实写照。

春秋时期,随着氏族贵族体制的衰落和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人类问题,即人类个体的价值、尊严和思想行为方式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从《论语》记载的孔子言语中,理想人格“君子”的描述就达百余次之多。

在孔子的时代,君子有着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统治者,一是指兼具道德修养和实际能力的人,这两种基本含义在《论语》一书中虽都出现,但更多的却还是后者之义。

孔子之所以多次强调君子,张扬君子风范,是因为君子学说是其仁道思想的具体体观,目的就是实现一个“尊尊、亲亲”的和谐的“人”的理想社会。

孔子《论语》中的君子是有鲜明界定的。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兼具高尚品德和完美人格的人中楷模,具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的德性。

这种君子型理想人格是尧舜禹汤等圣王已经做到的,也是人们经过自身修养和追求所能达到的。

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述而》)。

这样的君子虽然拥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并以此作为谋生的手段,“学也,禄在其中矣”(《卫灵公》),但为禄而学并不是唯一的更不是最高的人生追求,比求禄更重要的是“谋道”。

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卫灵公》)“道”是君子的人生原则和理想,“谋道”是其生命意义之所在,“朝闻道,夕死可也。

”(《里仁》)。

可见,孔子对道的追求达到了竭力尽心的地步,唯如此才能力倡君子风范,使人们都成为严格修养的君子,从而努力地改变“礼乐崩坏”的社会现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内涵探析
文献标识码:A
《论语》全面塑造了一种君子人格。

探讨《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内涵,有利于挖掘传统文化遗产,推进社会建设。

孔子将儒者分为圣人、君子、士三个人格层次。

士是一般儒者,圣人是道德修养的极高境界,君子人格是孔子着力提倡的道德修养。

作为“君子儒”典范的孔子具有高尚的君子人格。

“君子”见于《论语》107次。

孔子所谓君子包含两种:身份意义的君子,即有贵族身份而未必有道德学问的人;道德意义的君子,即非贵族身份而有道德学问的人。

《论语》中道德君子约出现39次。

现对《论语》中君子人格内涵略作探析。

一、尚德重仁,孝悌安乐
首先。

德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本内涵与至高要求,“君子怀德”(《里仁》)。

其次。

仁义是君子人格的核心内涵。

作为道德标准的“仁”见于《论语》105次。

牟宗三说。

“仁为儒家哲学之中心,亦即中国哲学之中心”。

仁本质在“爱人”,即对人类的爱,包括积极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和消极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颜渊》)。

孝悌是处理家族内部关系的要求。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
礼;祭之以礼。

”(《为政》)孝即孝顺、孝敬、孝养父母;悌指尊重兄长。

最后,“君子坦荡荡”(《述而》),“不忧不惧”(《颜渊》),安乐自得。

梁漱溟先生认为,乐为孔子生活最显著的态度,君子人格显著的特征目。

二、用礼贵和,恭让忠信
美国芬格兰特认为,人类的尊严在于礼仪。

君子是一尊神圣的礼器。

礼见于《论语》74次删,指礼仪、礼制。

有学者认为,儒家思想核心是礼。

孔子主张运用礼仪规范人的行为,“不学礼,无以立。

”(《季氏》)君子以仁为本,以礼为质,学礼立身。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以礼约文;“君子和而不同”(《子路》),“礼之用,和为贵。

”(《学而》)用礼和谐恰当最可贵。

礼还利于养成恭、让、忠、信等道德,“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
三、重义轻利,改过徙义
义即适宜,指内心的道德约束。

即做事合于礼仪。

义见于《论语》24次。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卫灵公》),“义”是君子的修身原则和必备品质。

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
义”(《公冶长》),因态度恭敬、事上负责、施恩于民、役民合道而获君子美誉。

“行义以达其道”(《季氏》),“见
义不为,无勇也”(《为政》),行义有助于谋道,义勇关系密切。

“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颜渊》)君子立足忠诚信实,勇于知错改过,循义行事。

四、好学笃行,进德修业
“学”见于《论语》64次。

即学习,接受新知识。

学习是进德修业的途径。

社会实践有助于成就人格。

首先,进德修业要立志好学。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u矩。

”《《为政》)孔子成就君子人格的过程是:十五立志学习→三十知礼而立→四十整理典籍执鞭育人而坚定仁心→五十学《易》而知晓天命→六十做官阅世而毁誉不惊→七十言行任性合礼而心仁合一。

而立志于学是起点。

其次。

进德修业应求实而戒主观。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子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克服随意揣测、绝对肯定、固执拘泥与自以为是等
弊病。

最后。

学习要学思结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张》)以学为乐,学、习(练习、实践)、思结合,学习与出仕实践结合,重在笃行,丰
富君子人格内涵。

五、时、中恰当,文质彬彬
金景芳先生说,“时”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君子了解事物变化,能运用辩证观点适度处理问题。

孟子称“孔子,圣之时者也”。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指既不过也非不及,而恰到好处。

孔子强调“无可无不可”(《雍也》),遇事立足实际灵活处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君子重视培养人格内涵与外在表现,表里相宜。

六、慎独自律,“三畏”“三戒”
君子普于自律,立身处世心存敬畏。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有敬畏心,并在不同阶段警惕美色、争斗、利益(得)等,“修己以敬”(《宪问》),自我砥砺以成就君子人格。

七、友道切磋,堪担重任
友道是悌道的延伸。

有益于君子切磋知识砥砺品性。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季氏》),美好品性可彼此助益。

“君子周而不比”(《为政》),“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卫灵公》)力戒结党营私,使气苟且,而以道义相尚。

曾子云“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
命”(《泰伯》),君子堪担重任,注重大节,为中流砥柱。

八、内省不疚,君子九思
自我反省是君子人格完善的必要途径,反思与问题意识可丰富人格内涵。

“君子不忧不惧”(《颜渊》),大任在肩,
气度豪迈,持续修养自身;“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言动举止时时内省。

总之,如顾颉刚先生在《春秋时代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中所言,《论语》的中心问题是在造成君子。

君子人格中尚德、用礼、重义、好学、时中、慎独、友道、内省等内涵,可供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社会与学习型社会借鉴,对推进社会建设具有多方面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