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的病因和抢救
心脏骤停病人的护理(心肺复苏)
2)利多卡因:是治疗和预防心室颤动的首选药物。 心肺复苏时除肾上腺素外,利多卡因是最有效的药 物之一。能抑制缺血心肌由折返激动所引起的室性 心律失常。
➢猝死人员有35–40% 如经 现场及时进行心肺复苏, 可以挽救生命
你可知道:
不同地区抢救成功率
地区
美国大范围统计
华盛顿市国王区
拉斯韦加斯急救中心
3分钟用上AED
中
国
抢救成功率
4-8% 7-26% 54% 74% <1%
心肺复苏的国民普及率
美国:迄今已有5000万人(占全国1/4的人口)接受这一救生术,每年 平均20万猝死者接受现场心肺复苏初级技术,其中7万人获救。
CAB)
注意事项
• 不需要去花时间“听”“看”“感觉”患者是否存 在呼吸
• 避免用力吹气
• 如果旁观者无法或不愿提供人工呼吸,则鼓励单纯 心脏按压
• 五个循环后进行判断
心肺复苏成功的指标
终止复苏的指标
• 复苏成功:自主呼吸及心跳已恢复良好,转入下 一阶段治疗。
• 复苏失败:自主呼吸及心跳一直未恢复,脑干反 射全部消失,心肺复苏操作已达30min以上,心 电图成直线,医生判断已临床死亡。
挪威:在1965年就把心肺复苏初级技术放入学校课程中,全国200万人 口中有40万人受训,在15年中就有1000名溺水者经现场心肺复苏后获 救
日本:消防厅每年印发急救手册、举办急救知识讲座等方式进行教育, 听众每年达15万人。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般是指患者在心脏相对正常或无全身性严重致命性疾病情况下,在未能估汁到的时间内,心搏突然停止,从而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突然中止,为心脏急症中最严重的情况。
若不及时处理,会造成脑及全身器官组织的不可逆性损害而导致死亡。
对于心脏骤停的病人,若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有可能使之获得新生,这些措施称为心肺脑复苏(cardk)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CPCR),其中脑复苏是关键。
任何慢性病患者在死亡时,心脏都要停搏,这应称之为“心脏停搏”,而非“骤停”。
如晚期癌症病人临终消耗致死,心脏停搏是必然结果,这类病人当然不是心肺复苏急救的对象。
而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骤停,病人虽处于“临床死亡”状态,但经过积极抢救,完全有可能复苏并恢复健康生活。
[ 病因与发病机制]一、心脏骤停的病因任何一种疾病或意外均可导致心脏骤停,但一般将其分为两大类,即由心脏本身的病变引起的所谓心源性心脏骤停和由其它因素和病变引起的非心源性心脏骤停。
(一)心源性心脏骤停心血管疾病是心脏骤停最常见且最重要的原因。
其中以冠心病最为常见,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AMl)的早期。
在西方国家心脏性猝死中至少80%是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所致;其余20%是由其它心血管疾病所引起,如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马凡综合征、心肌病(其中以肥厚型者最多见,扩张型者次之)、心肌炎、心脏瓣膜损害(如主动脉瓣病变及二尖瓣脱垂)、原发性电生理紊乱(如窦房结病变、预激综合征及Q—T间期延长综合征)等。
详见表99—1。
(二)非心源性心脏骤停1.严重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严重的钾代谢紊乱易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而引起心脏骤停。
高血钾(血清钾>6.5retool/I,)时,可抑制心肌收缩力和心脏自律性,引起心室内传导阻滞,心室自主心律或缓慢的心室颤动而发生心脏骤停;严重低血钾可引起多源性室早,反复发作的短阵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颤动,均可致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及心源性猝死抢救流程
如何诊断心脏骤停?
1.心音消失,大动脉搏动消失, 血压测不出。 2.晕厥,抽搐,昏迷状态。 3.呼吸断续停止。 4.瞳孔散大。 5.皮肤苍白、紫绀
6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阵抽搐。 7颈、股动脉搏动消失。 8呼吸断续,呈叹气样,以至停 止。 9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绀。 10心音消失。
.
心脏骤停的病因
《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 急救指南》中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总结为: ①缺O2。②低钾血症/高钾血症及其他的 电解质异常。③低温/体温过高。④低血容 量。⑤低血糖/高血糖。⑥药物。⑦心包填 塞。⑧肺栓塞。⑨冠状血管栓塞。⑩气胸, 哮喘。
.
如何进行有效的抢 救 • 1.患者突然发生心脏骤停 , 对外界刺激无反应
• 2.报告医生并通知急诊科、麻醉科及相关临床科室进行急会诊
• 3.迅速检查 Bp 、 P 、 R ,评价生命体征,判断意识(触摸颈动脉 搏动, 时间不超过 10秒)
• 4.摆放患者为复苏体位:去枕平卧,解上衣、腰带,使患者头、颈、 躯干平直无弯 曲,双臂放于躯干两侧。
心源性猝死及心脏骤停 抢救流程
汇报人:安露露
.
心源性猝死的定义
• 心源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 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1979年国际心 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以及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 猝死为: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情况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 死亡。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小 时内。其特点有三,①死亡急骤,②死亡出人意料,③自然 死亡或非暴力死亡。2015年欧洲心脏 病协会(Eur opeanSocietyofCardiology,E SC)将心源性猝死定义为明显健康的个体,症 状 发 作1 h内发 生 的 非 创 伤性、意外致命事件;如果死亡未被见 证,而事件前24 h受害者健康状况良好
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及复苏后处理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停止。
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
[病因]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包括心源性因素和非心源性因素疾病:(一)心源性因素1.原发性心脏疾患:缺血性心脏病是心跳骤停的最常见原因,例如冠心病。
此外也可见于心肌炎、心瓣膜病及先天性心脏病等。
此外有离子通道病,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
2.心外疾患:包括各种急性窒息、各型休克、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麻醉及手术意外等情况。
(二)非心源性因素:迷走神经过度兴奋:例如机械性剌激气管、肺门、心脏、肠系膜等内脏器官时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从而抑制了窦房结及其它室上的起搏点,以致引起心跳骤停。
如胸部或腹部手术时可见。
1.严重缺氧:例如大出血、麻醉意外等。
此时除缺氧引起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外,心肌处于无氧状态,局部发生酸中毒及钾离子释放,结果导致心自律性传导性受抑制,最后发生停搏。
2.CO2贮留和酸中毒:例如窒息时。
CO2和酸性产物的贮留可兴奋迷走神经,此外它们也可抑制心肌特殊组织的传导性,导致异位节律。
并抑制心肌的氧化磷酸化过程,从而直接减弱心肌收缩力,终导致心跳停止。
3.电解质紊乱:心肌细胞功能与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变化密切相关,例如不论高血钾还是低血钾,严重时均可导致心跳停止或心室纤颤。
4.其它:例如电击时,电流通过心脏引起心室颤动或心肌变性坏死、断裂,从而心跳骤停。
又如心跳中枢衰竭时也可致心跳骤停。
心脏骤停的常见病理学原因总结为5“H”和5“T”:Hypoxia(缺O2)Hypokalemia/Hyperkalemia and other electrolytes(低钾血症/高钾血症及其它的电解质异常)Hypothermia/hyperthermia(低温/体温过高)Hypovolemia(低血容量)Hypoglycemia/Hyperglycemia (低血糖/高血糖)Tablets(药物)Tamponade(心包填塞)Thrombosis-pulmonary(肺栓塞)Thrombosis-coronary(冠状血管栓塞)Tension-pneumothorax, asthma(气胸,哮喘)[诊断要点]心脏骤停的主要临床分期:心脏性猝死临床经过可分为四个时期,前驱期、终末事件期、心脏骤停、生物学死亡。
心脏骤停急救
.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 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 命终止。这种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医学上又称猝死。引 起心跳骤停最常见的是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心室纤维颤动 和室速)。其次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较少见的 为无脉电活动。
心脏骤停发生后,由于脑血流突然中断,3秒头晕,10 秒昏厥,30秒瞳孔散大,30-60秒呼吸停止,4分钟糖无 氧代谢停止。5分钟脑内ATP枯竭。6分钟大脑不可逆损伤。 1分钟、4分钟、6分钟、8分钟、10分钟抢救成功率分别 为90%,60%,40%,20%,0%.。
.
其复苏成功率取决于: ①复苏开始的迟早;②心脏骤停发生的场所;③心电活动失常的 类型(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心电机械分离抑心室停顿); ④在心脏骤停前病人的临床情况。如心脏骤停发生在可立即进行 心肺复苏的场所,则复苏成功率较高。在医院或加强监护病房可 立即进行抢救的条件下,复苏的成功率主要取决于病人在心脏骤 停前的临床情况:若为急性心脏情况或暂时性代谢紊乱,则预后 较佳;若为慢性心脏病晚期或严重的非心脏情况(如肾功能衰竭、 肺炎、败血症、糖尿病或癌肿),则复苏的成功率并不比院外发 生的心脏骤停的复苏成功率高。后者的成功率主要取决于心脏骤 停时心电活动的类型,其中以室性心动过速的预后最好(成功率 达67%),心室颤动其次(25%),心室停顿和电机械分离的预 后很差。高龄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复苏成功的因素。
任何慢性病患者在死亡时,心脏都要停搏,这应称为“心脏停搏”,而非“骤 停”。这两个名词有本质上的不同。晚期癌症病人消耗殆尽,终至死亡,心脏停 搏,是必然的结果。这类死亡应归于“生物死亡”;而由于心脏骤停,病人处于 “临床死亡”。前者无法挽救,而后者应积极组织抢救,并有可能复苏成功。
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
3.心电-机械分离:心肌仍有生物电
活动,而无有效的机械功能。多为严重心 肌损伤的结果,常为左心室泵衰竭的终期 表现。断续出现的宽而畸形、振幅较低的 QRS波群。
三、心肺骤停的表现和诊断 (一)临床表现
1.原来清醒的病人意识突然丧失,呼之不应。
2.摸不到大动脉(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测
不到血压,心音消失。 3.呼吸呈叹气样或停止。 4.面色死灰色或转为紫绀。 5.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3.立即将病人置于复苏体位(平卧位),触摸 颈动脉,未触及立即施行胸外心脏按压!
心肺复苏体位
将病员双手上举 一腿屈膝 一手托其后颈部 另一手托其腋下
头、颈、躯干 整体翻成仰卧位
一、基础生命支持(BLS)
初期复苏可归纳为CAB三个步骤:
1.C(circulation)人工循环
(1)心前区叩击:简便快捷,在发现患者心脏停跳而无法 获得除颤器时可考虑使用,对于终止室颤有一定的作用。
三、持续生命支持(PLS)
1.维持循环功能稳定 2.维持良好的呼吸功能 3.防止肾功能衰竭 4.脑复苏 (1)低温疗法: (2)脱水疗法: (3)其他药物治疗: (4)高压氧治疗:
第三节 复苏后的监测与护理
一.监测生命体征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 三.末梢循环的观察 四.神志和瞳孔变化的观察 五.监测尿量、尿的颜色和尿比重 六.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
持续性心动过速 心室纤颤或室性心动过速中止后,有恶
性心律失常危险。
3.阿托品
适应症:
1.心室静止和心电机械分离的心脏骤停病人 2.复苏成功后心率慢至50次/分以下的心脏骤 停
病人 3.伴室性期前收缩及低血压的心动过缓病人。
4.碳酸氢钠
适应症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第16页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第17页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第18页
二.深入生命维持
(一).气管插管:是建立人工通气最好方法, 以人工气囊或呼吸机辅助呼吸与输氧,纠正 低氧血症。
(二).建立静脉通道:使用复苏药品。
(三).恢复有效自主心律,是复苏成功关键。 依据心电监护确定心跳骤停电生理机制,采 取不一样伎俩。
维持有效循环和呼吸功效,预防再次心跳骤停。
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防治脑水肿、急性肾衰竭和继发感染。
对全部心肺复苏后均适用。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第27页
一.防治脑缺氧和脑水肿:脑复苏 (一).降温:宜尽早实施,以头部降温
为主。头部降温使脑组织更加快到达较 低温度。体温下降至32℃时,脑代谢率 降低50%,颅内压下降27%。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第24页
• 表2 心搏停顿或严重心动过缓处理步骤
连续心肺复苏 建立静脉通道 马上气管插管 心电图多于1个导联心搏停顿
针对病因给予治疗 缺氧 低钾血症 药品过量 高钾血症 酸中毒 低温
考虑紧急经胸壁心脏起搏
肾上腺素1mg静脉推注, 每3-5min重复使用
阿托品1mg静脉推注,每3-5min重复 使用至总量0.04mg/kg
2.心梗存活者频发与复杂室性期前收缩、 预示猝死危险。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第9页
(二).心律失常
室上性早搏不增加猝死危险性。有室性 早搏者猝死率为无室早2-4倍。
但起搏于左室、室性并行心律、RONT 现象频发多源性室早伴短阵室速室早猝死危 险性更大。
(三).心室增大
左室肥大是众多心脏性猝死中一个独立 危险因子,可能是潜在性致死性心律失常电 生理机制。
心脏骤停
碳酸氢钠sodium bicarbonate: (1)由于心脏骤停后继之引起呼吸停止, 因此早期以呼吸性酸中毒为主,故有人认为 过早补充碳酸氢钠有可能加重呼吸性酸中 毒,10分钟后才给予碱较妥。 (2)用法:首剂为0.5-1mmol/kg 静脉推注, 最好根据血气及pH值决定用量.若无血气, 则每10分钟可重复首次剂量的1/2,连用2-3 次,一般总量不超过5%碳酸氢钠300ml。
心脏骤停的紧急抢救 与配合
心脏骤停一旦发生,应立即进行积极 抢救,复苏成功与否同心脏骤停至复 苏开始的时间密切相关。
概述
心脏骤停:一般是指患 者在心脏相对正常或无 全身性严重致命性疾病 情况下,在未能估计到 的时间内,心搏突然停 止,从而导致有效心泵 功能和有效循环突然中 止,为心脏急症中最严
电除颤时机
宜早除颤 发现室颤或心跳骤停2min内立即除颤 心跳骤停未及时发现者,在基础生命支持 ABC 2min后即可除颤 室颤分粗颤和细颤 电除颤是治疗粗颤是有效的方法 每延迟1分钟,复苏成功率下降7%
癫痫与阿斯发作区别
• 相同点
症状相似
• 不相同点
癫痫发作时心电图
室(77~84%) 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心肌炎 其心脏应激性好,复苏成功率高
2
心室停顿
较常见(16~26%) 多见于麻醉、手术意外和过敏性休克 其心脏应激性降低,复苏成功率低
3
心电-机械分离
极少(5~8%) 常为终末期心脏病,心泵衰竭 心脏应激性极差,复苏十分困难
概念
室颤,是心室出现多灶性局部兴奋的结果,致 使心脏完全失去排血功能,心电图表现为: QRS——T波群完全消失,出现大小不等,极 不匀齐(形状、宽度、频率均不规则)的或大 (粗)或小(细)的低小波,频率200---500 次/分。室颤约占心脏骤停的三分之二。
心脏骤停的应急预案
心脏骤停的应急预案心脏骤停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立即采取行动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以下是一份详细的心脏骤停应急预案,包括评估、诊断、急救和后续护理等步骤。
一、评估1.1 意识状态首先检查患者是否清醒。
如果意识丧失,则立即启动急救程序。
1.2 呼吸观察患者是否有呼吸。
如果没有呼吸,则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
1.3 脉搏检查患者是否有脉搏。
如果没有脉搏,则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
二、诊断2.1 初步诊断根据患者病史和临床表现,初步判断心脏骤停的原因。
常见原因包括心肌梗死、心律失常、药物过量等。
2.2 心电图检查尽快进行心电图检查以确定心脏骤停的原因。
心电图可以帮助识别心脏节律是否正常。
2.3 其他检查根据初步诊断,进行其他必要的检查,如血液检测、影像学检查等。
三、急救3.1 心肺复苏(CPR)在等待专业急救人员到来之前,进行心肺复苏是非常重要的。
心肺复苏可以维持患者的心脏和肺部功能,为进一步治疗提供机会。
3.2 除颤如果心电图显示心脏骤停是由心室颤动引起的,则应尽快进行除颤。
除颤可以终止心室颤动,使心脏恢复正常节律。
3.3 药物治疗在专业急救人员到来之前,可以根据初步诊断给予适当的药物。
例如,针对心肌梗死引起的心脏骤停,可以使用溶栓药物或抗凝药物。
四、后续护理4.1 监护病房(CCU)治疗一旦患者恢复意识,他们将被送往监护病房接受进一步治疗和观察。
监护病房可以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和监测,以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4.2 病因治疗针对导致心脏骤停的病因进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如果心脏骤停是由心肌梗死引起的,则应进行血管再通治疗(如PCI或CABG)。
4.3 康复治疗患者恢复意识后,应开始进行康复治疗。
这包括身体锻炼、心理康复和营养支持等,以帮助患者逐渐恢复健康。
4.4 预防措施为了避免心脏骤停的再次发生,患者应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这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等)、改善生活习惯(如健康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等)和遵循医生的建议。
心脏骤停—心肺脑复苏
心脏骤停—心肺脑复苏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丧失有效的整体收缩和泵血机械功能。
是由于心肌严重缺血缺氧或/和严重代谢紊乱诱发心电明显不稳甚至室颤的一种综合征,导致脑与全身器官组织极严重的损害,如果及时、正确、有效的抢救,是有可能被逆转的一种致死性心率失常。
1 心脏骤停的病因1.1 心源性心脏骤停: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最为常见,其次是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风心病、肺心病等1.2 非心源性心脏骤停:如触电、溺水、药物中毒或严重过敏反应,手术、麻醉意外、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因素。
2 心脏骤停的临床类型2.1 心室颤动:是心室肌极不规则协调的快速颤动,其粗颤说明骤停时间短,而细颤骤停时间长难以抢救成功。
2.2 心电—机械分离:是缓慢而无效的心室自主心律,不伴随心室有效的机械收缩功能,没有p 波,QRS 波越宽大畸形说明心脏起搏点越低,越接近死亡。
2.3 心室停搏:心室肌完全丧失收缩功能,心电图呈直线。
3 心脏骤停的诊断3.1 意识突然丧失,呈深昏迷,是脑皮层功能丧失的表现。
3.2 大动脉(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消失。
以上两条是诊断心脏骤停的肯定的主要指标,是立即抢救的主要依据。
而过分强调心音的消失,呼吸的停止。
血压的下降或瞳孔的变化,反而会浪费争分争秒的宝贵的抢救时间。
4 心肺脑复苏术复苏术历经30 多年的研究,国内外至今尚无突破性进展,尽管不断有新的药物和措施,但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无任何后遗症的复活率极低。
立即、正确、有效的抢救,尽快恢复心室的重新复跳,以保护脑细胞的血液供应为治疗目的。
心前区拳击法:临床实践证明这是争取尽快复跳的最早期最关键额的抢救措施,应争取在一分钟内施行。
拳击胸骨正中位,快速全力下击,一般拳击一次,以免诱发室颤。
第一期复苏术:如心前区拳击无效应立即进行第一期抢救措施,已建立人工循环和人工呼吸。
(1)人工心脏按压:按压胸骨中下段,切忌按压无效的剑突,使胸骨下陷3—5 厘米,每分钟60—80 次,可使心播出量达正常的1/3左右,收缩压可达8—10.5kpa,可扣到颈动脉波动,皮肤黏膜色泽转红润等迹象。
心脏骤停病人的急救
判断有无意识
现场安全
轻摇
轻拍
大声叫
无反应 意识丧失
判断有无呼吸
一看:胸廓有无起伏 二听:有无呼吸音 三感觉:面颊靠近感觉有无气流呼出
胸廓无起伏
无呼吸音
无气流呼出
自主呼吸停止
判断有无脉搏:颈动脉搏动检查
注意事项: 1、用力不可过大,以免推移颈动脉, 妨碍触及。 不可超过 10秒
2、不可同时触摸两侧颈动脉,以免 造成头部供血中断。
(三)延续生命支持(BLS)延续生命支持的重点是保护脑,积极进行
脑复苏。继续维持循环、呼吸功能的同时,采取降低脑温方法减少脑部氧耗 ,并使用速尿或20%甘露醇等脱水剂降低颅内压,防治脑水肿。另外,还可 应用冬眠药物、激素、能量合剂、高压氧等配合复苏治疗。严密监测心、肺 、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以及电解质、酸碱平衡状况。
畅通气道
方法:将患者头偏向一侧, 清除口鼻咽分泌物或异物, 有活动义齿者取下。
打开气道
方法1 方法2
仰头抬颏法:左手掌根部
置于患者的前额部,用力向 后方施加压力使其头部后仰, 右手中指、食指置于患者的 下颏将下颌骨向上向前托起, 使患者口张开。用于颈部无 损伤者。
托颌法:抢救者双肘置
于患者头部两侧,双手食、 中、无名指放在患者下颌 角后方,向上或向后抬起 下颌。用于颈部有损伤者。
5、按压与放松时间比为1:2 6、放松时双手不离开胸壁
按压部位定位
方法1 方法2 方法3
右手中、食指沿一侧肋 弓向中间滑动至两肋夹 角处向上两横指
胸骨中下1/3交Leabharlann 处男性两侧乳头连线中点 处
胸外心脏按压方法
方法:操作者一手掌根紧贴在患者按压部 位,或操作者用右手中、食指沿一侧肋弓 缘推至胸骨下切迹向上两横指上缘处,另 一手掌根部重叠放于其手背上,指指交叉, 手指翘起不接触胸壁,双臂(肘关节)伸 直并与患者胸部呈垂直方向,用上半身重 量和肩臂部肌肉的力量向下用力按压,力 量均匀,有节律,按压频率大于100次/分, 按压时胸廓下陷,成人下陷至少5cm,小 儿可采用单掌或双指按压,使胸廓下陷23cm(下压胸廓前后径的1/3)
心脏鄹停抢救常见的原因
心脏鄹停抢救常见的原因心脏骤停是一种严重的急性心脏病症,常见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其表现为突然的心脏功能停止和意识丧失。
心脏骤停是一种生命威胁很高的状况,需要立即采取抢救措施来恢复心脏功能。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导致心脏骤停的原因。
1. 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是最常见的导致心脏骤停的病因之一。
当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时,心肌无法得到足够的氧和营养,引起心肌缺血、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最终导致心脏骤停。
2.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和传导过程中发生异常。
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室颤动等。
这些异常的心脏电活动会干扰心脏的正常收缩和泵血功能,导致心脏骤停。
3. 心肌病:心肌病是一类原因不明的心脏疾病,其特点为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异常。
心肌病患者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心衰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可能导致心脏骤停。
4. 电解质紊乱:血液中的电解质(如钠、钾、镁等)的平衡对心脏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当电解质水平异常,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会干扰心脏的正常电活动,导致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
5. 中毒:某些毒素(如氰化物、酒精)和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物、镇静药物、利尿剂等)在一定剂量下可以导致心脏骤停。
中毒可引起电解质紊乱和毒性直接损伤心肌,从而影响心脏功能。
6. 心肌炎:心肌炎是指心肌组织发生炎症反应。
病毒感染是常见的心肌炎原因,此外还包括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等。
心肌炎会导致心肌细胞损伤和充血,进而影响心脏收缩和泵血功能,引发心脏骤停的风险增加。
7. 电击:电击是一种常见的导致心脏骤停的外伤或意外。
例如,触电事故、心脏电复律等都可能致使心脏处于骤停状态。
8. 高血钾:高血钾指血液中的钾离子浓度超出正常范围。
当血钾过高时,会干扰心肌的正常电活动,引起心律失常,严重时可导致心脏骤停。
除了上述常见原因外,其他导致心脏骤停的因素还包括心肌损伤、心脏手术、遗传性心脏病、气道阻塞等等。
在心脏骤停的紧急情况下,应及时实施心脏复苏,包括心肺复苏和电除颤。
心脏骤停的护理诊断
心脏骤停的护理诊断心脏骤停是一种极其危急的状况,指心脏突然停止有效的收缩和射血功能,导致血液循环突然中断。
若不能及时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和后续治疗,患者将面临生命危险。
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准确的护理诊断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一、心脏骤停的病因与临床表现(一)病因心脏骤停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心源性因素和非心源性因素。
心源性因素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如室颤、室速)、心肌病等;非心源性因素有呼吸骤停、严重的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电击伤、溺水、窒息等。
(二)临床表现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如颈动脉、股动脉),呼吸停止或呈叹息样呼吸,瞳孔散大,皮肤苍白或发绀。
这些表现通常在心脏骤停后的数秒至数分钟内迅速出现。
二、护理评估(一)快速评估在发现患者出现心脏骤停时,护理人员应立即开始快速评估。
首先判断患者意识状态,通过拍打患者肩部并呼喊,观察有无反应。
同时触摸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时间不超过 10 秒,以确定有无动脉搏动。
(二)详细评估一旦确认心脏骤停,应迅速进行详细评估,包括患者的既往病史(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近期用药情况、发病前的症状(如胸痛、呼吸困难等)、现场环境等。
三、护理诊断(一)气体交换受损与呼吸骤停导致的通气功能障碍有关。
护理目标是恢复有效的气体交换,维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
护理措施包括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进行人工呼吸,保持气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
(二)心输出量减少由于心脏骤停,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
护理目标是恢复正常的心输出量,维持重要器官的功能。
护理措施包括持续有效的心肺复苏,尽快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血管活性药物等。
(三)组织灌注无效心脏骤停引起的血液循环中断,导致各组织器官缺血缺氧。
护理目标是恢复组织器官的灌注,预防器官功能衰竭。
护理措施包括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神志、瞳孔、尿量等变化,评估组织灌注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调整补液速度和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
心脏骤停抢救预案
心脏骤停抢救预案引言概述:心脏骤停是一种严重的突发疾病,常常导致生命垂危甚至死亡。
为了提高抢救效果,减少患者的死亡率,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心脏骤停抢救预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详细阐述心脏骤停抢救预案的内容。
正文内容:1. 心脏骤停抢救预案的目标:1.1 立即判断心脏骤停的原因:心脏骤停可能由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多种原因引起,预案中应明确对不同原因进行判断。
1.2 迅速启动心肺复苏:心脏骤停后,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是挽救生命的关键,预案中应明确复苏的具体步骤和措施。
2. 心脏骤停抢救预案的流程:2.1 快速反应和呼叫急救:在发现心脏骤停时,应立即呼叫急救,确保抢救人员的到达时间。
2.2 开始心肺复苏:在急救人员到达之前,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包括按压胸部、人工呼吸等措施。
2.3 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AED是一种常用的抢救设备,能够检测心律失常并进行自动电击,预案中应明确AED的使用方法。
2.4 继续心肺复苏和监测:在使用AED之后,应继续进行心肺复苏,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等。
2.5 传递给专业医疗团队:当急救人员到达时,应将患者的病情和抢救过程传递给专业医疗团队,以便他们做出进一步的处理。
3. 心脏骤停抢救预案中的药物应用:3.1 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是一种常用的心肺复苏药物,能够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和冠状动脉的血流量。
3.2 硫酸镁:硫酸镁可用于治疗心肌梗死引起的心律失常,预案中应明确其使用适应症和剂量。
3.3 阿托品:阿托品可用于治疗心脏骤停时的心动过缓,预案中应明确其使用方法和剂量。
4. 心脏骤停抢救预案中的进一步处理:4.1 确定心脏骤停的原因:在抢救过程中,应进一步确定心脏骤停的具体原因,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4.2 心脏导管检查:对于某些心脏骤停的患者,可以进行心脏导管检查,以明确病因和进一步指导治疗。
4.3 心脏搭桥手术:对于某些心脏骤停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心脏搭桥手术,以恢复心脏的正常功能。
心脏骤停患者的应急预案
02
应急预案流程
识别心脏骤停
总结词
快速准确判断
详细描述
在患者突然出现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止或喘息样呼吸等异常情况时,应立 即判断为心脏骤停。此时应迅速呼叫周围人员协助抢救,并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
启动应急预案
总结词:迅速反应
详细描述:一旦发现心脏骤停患者,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包括通知急诊科、通 知相关医护人员、准备急救设备和药品等。同时应确保现场安全,避免二次伤害 。
心脏骤停患者的应急预案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了解心脏骤停 • 应急预案流程 • 急救技能培训 • 设备与药物准备 • 患者转运与后续治疗 • 预案的评估与改进
01
了解心脏骤停
定义与症状
定义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跳动 ,导致全身血液停止流动,造成 全身器官缺氧和功能衰竭。
症状
突然的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 止、脉搏消失等。
同时应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心理支持和疏导。
03
急救技能培训
心肺复苏(CPR)培训
总结词
心肺复苏是心脏骤停患者急救的关键步骤,通过胸外按压和 人工呼吸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详细描述
心肺复苏(CPR)是一种紧急救援技能,通过胸外按压和人 工呼吸来维持心脏骤停患者的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在心脏 骤停发生时,及时进行有效的CPR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 率。
分析反馈意见
对收集到的反馈意见进行深入分析 ,了解预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挖 掘改进的空间和潜力。
制定改进措施
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具体的改进措 施,包括调整流程、优化资源配置 、加强培训等,以提高预案的质量 和效果。
预案的培训与演练
培训计划
心脏骤停的急救护理
心脏骤停的急救护理心脏骤停是指心脏有效收缩和泵血功能突然停止而导致收缩循环中断的现象。
及时、有效、正确的心肺复苏是抢救心脏呼吸骤停的关键措施,即通过机械、生理、药理方法重新恢复自己循环呼吸及脑功能的急救技术,心脏骤停后10秒左右意识丧失,若能及时救治患者可获存活,因此心脏骤停应立即给予复苏,以保证心、肺、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和氧气的供应。
引起心脏骤停的原因:•意外事故,如交通事故、淹溺、电击、自溢、窒息等。
•各种类型的休克。
•电解质紊乱,如高血钾、低血钾、高血钙等•呼吸系统疾病,如呼吸衰竭。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颅内肿瘤、脑血管意外、脑疝、脑水肿等。
•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炎、心力衰竭等。
•手术、麻醉意外。
•药物及毒物中毒,如洋地黄、奎宁丁、镇静安眠药、有机磷农药、一氧化碳、氢化物等中毒。
• 1 心脏呼吸骤停的临床判断。
突然意识丧失、昏倒或伴有短阵抽搐。
•面色苍白或发绀。
•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
•呼吸停止或部分患者有短暂而缓慢叹气或尖端呼吸。
•瞳孔散大。
2 心电图评估室颤:心电图呈不规则的室颤波,无有效心排血量和冠状动脉灌注。
心电机械分离:存在心电活动,有间断发生的宽大畸形QRS波,但无机械手缩。
心室静止:是一种等电位心电图,心电图呈一水平直线。
•【急救、护理措施】一、紧急实施基本生命支持救护措施一、一旦判断患者心脏骤停,立即采用徒手心脏复苏术机械心肺复苏。
即使无效,一般坚持30分钟或更长时间。
二、心电监护:如抢救现场有除颤仪,可实施CPR之前进行。
现代除颤器均带有快速查看装置,能直接明确心律失常,一旦确定为室颤和无脉搏性室性心动过速,立即给予200J电除颤;若无效,分别给300J、360J再次除颤;连续3次出产无效,继续CPR及药物治疗。
三、建立静脉输液通路:静脉通路是实施治疗的重要途径,发生心脏骤停时,要尽快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
外周静脉通路:常选用肘前静脉或颈外静脉,使药物迅速进入中心静脉循环。
心脏骤停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心脏骤停的病因治疗与预防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和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大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
这种意想不到的突然死亡,在医学上也被称为猝死。
心脏骤停最常见的原因是心室纤维的颤抖。
如果呼叫患者没有反应,压迫眼眶,眼眶下没有反应,可以确定患者处于昏迷状态。
然后注意观察患者的胸部和腹部是否有起伏的呼吸运动。
如果触摸颈动脉和股动脉没有跳动,心脏前部区域听不到心跳,可以确定患者已经有心跳骤停。
心脏骤停的原因包括缺氧、药物、肺栓塞等,1、缺氧。
2.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等电解质异常。
3.低温/体温过高。
4.低血容量。
5.低血糖/高血糖。
6.药物。
心包填塞。
8.肺栓塞。
9.冠状血管栓塞。
气胸、哮喘。
心脏骤停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丧失;呼吸快,表面浅,呼吸停止;严重低血压,大血管无法检测脉搏,心音消失。
几分钟内,组织缺氧,导致生命器官损伤。
心脏骤停的临床过程可分为前驱、发病、心脏骤停和死亡四个时期。
一、前驱期许多患者在心脏骤停前有几天或几周甚至几个月的前驱症状,如心绞痛、气急或心悸加重、疲劳等非特异性主诉。
这些前驱症状并不是心原性猝死所独有的,而是在任何心脏病发作前都很常见。
数据显示50%心原性猝死者在猝死前一个月内就诊,但其主诉往往与心脏无关。
在医院外心脏骤停的幸存者中,28%心绞痛或气急在心脏骤停前加重。
但前驱症状只表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不是心原性猝死的亚群。
二、发病期也就是说,心脏骤停前的急性心血管改变期通常不超过1小时。
典型表现包括:长期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然心悸、持续心动过速或头晕。
如果心脏骤停立即发生,事先没有警告,则95%心原性和冠状动脉病变。
从心脏猝死患者获得的连续心电图记录中可以看出,心电活动在猝死前几小时或几分钟内发生变化,其中心率增加和室性早搏的恶化升级是最常见的。
心室颤动猝死的患者往往首先有持续或非持续的室性心动过速。
这些心律失常患者在发病前大多清醒,在日常活动中发病期短(从发病到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护理
心脏骤停护理心脏骤停是一种紧急情况,通常由心脏停止跳动引起,导致大脑和其他器官缺氧。
在这种情况下,迅速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本文将讨论心脏骤停护理的重要性以及提供基本的护理指导。
1. 心脏骤停的定义和病因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停止跳动,导致血液无法提供氧气和重要的营养物质到身体各个器官。
常见的心脏骤停病因包括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药物过量和呼吸衰竭等。
了解骤停的病因对于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2. 心脏骤停护理的重要性心脏骤停是一种突发的、严重的病症,往往会导致患者死亡。
及时而有效的护理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合理的护理措施可以增加患者的生存机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 心脏骤停护理的基本程序心脏骤停发生后,必须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
以下是心脏骤停护理的基本程序:- 确定心脏骤停:检查患者的意识和呼吸是否存在,采用标准检查程序来确认是否发生了心脏骤停。
- 发出急救呼叫:立即呼叫急救电话或寻求医疗专业人员的帮助。
- 开始心肺复苏:采用合适的CPR技术,包括按压心脏和进行人工呼吸,以恢复心脏跳动和提供氧气。
- 寻求进一步的医疗支援:一旦心肺复苏开始,同时呼叫急救医疗队伍或将患者送到医院继续治疗。
4. 心脏骤停护理的专业措施除了基本的心肺复苏,心脏骤停护理还包括一些专业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生存机会。
这些措施包括:-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AED是一种紧急医疗设备,可以在心脏骤停时提供电击以恢复正常的心脏跳动。
-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使用药物来恢复心脏功能。
- 高级生命支持: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例如反复发作的心脏骤停或长时间的心脏骤停,可能需要进行高级生命支持,如经食管心脏按压和体外膜氧合等。
5. 心脏骤停护理的后续监测和护理即使成功恢复了心脏跳动,心脏骤停患者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监测和护理。
这包括:- 监测心电图和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压、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以及其他适当的监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脏骤停的病因和抢救
我们经常在新闻上看到医护人员或者有过急救知识的普通市民在街头抢救突发疾病心脏骤停的患者。
心脏骤停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突然停止搏动,从而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突然中止,引起全身组织严重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所以,医学上有黄金四分钟,心脏骤停超过四分钟,脑部就会因为缺血出现损害,没有及时抢救超过十分钟的话,即使有幸抢救过来,因为脑部缺血严重,大概率可能会成为植物人。
所以心脏骤停的抢救就是争分夺秒,而大部分又是发生在医院外面,所以了解一些简单的急救措施还是相当重要的,关键时刻真的会救人生命。
原因
1.心源性心脏骤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功能不全、心脏大血管严重损伤、先天性心脏异常(尤其是传导系统的先天性异常)、心脏肿瘤、急性心肌炎、心肌病(尤其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原发性传导系统退行性病变、心脏瓣膜病(尤其是二尖瓣脱垂及主动脉瓣严重狭窄)等。
2.非心源性心脏骤停呼吸衰竭或呼吸停止、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药物中毒和过敏反应、电击或雷击、手术、治疗操作和麻醉意外。
诊断
1.突然意识丧失或伴全身短阵抽搐,发生于心室停搏后15秒内,咳嗽反射或对刺激的反应消失。
2.心音消失、大动脉(颈、股动脉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
3.叹息样呼吸或呼吸断续、停止,伴发绀,发生于心室停搏后20~30秒内。
4.瞳孔散大,多出现于心室停搏后45秒内,1~2分钟后瞳孔固定。
5.皮肤苍白或发绀。
6.循环骤停后,由于延髓缺氧抑制呼吸中枢,呼吸功能在60秒内停止。
其中,意识突然丧失伴大动脉搏动消失,是诊断心脏骤停的主要依据,可确定心脏骤停并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的诊断要求果断、迅速,切不可因反复摸大动脉搏动、听心音、测血压等而延误抢救时机。
类型
心脏骤停时,心脏虽然丧失了有效泵血功能,但并非心电和心脏活动完全停止,根据心电图特征及心脏活动情况,心脏骤停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心室颤动是最常见的类型,占80%~90%,复苏成功率最高。
2.心室静止多在心搏骤停3~5分钟时出现,心室完全丧失了心电活动能力。
3.电机械分离也称无脉搏性电活动,心脏已无有效的机械功能,但仍保留节律性的心电活动。
多为严重心肌损伤的后果,复苏较困难。
心肺脑复苏
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心脏、呼吸骤停所采取的抢救关键措施,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心脏的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颤动,以及尽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重新恢复自主循环的急救技术。
临床上已形成一整套心肺复苏术,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积累经验,挽救了大量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
近年来更强调脑保护和脑复苏的重要性,即心肺脑复苏(CPCR)。
为取得最大的生存率,应强调成人生存链,包括四“早:早进入急救系统、早初级心肺复苏、早除颤、早高级心肺复苏。
(一)基础生命支持
基础生命支持(BLS)又称初期复苏或现场急救,目的是在心脏骤停后,立即以徒手方法争分夺秒地进行复苏抢救,以使心、脑及全身重要器官获得最低限度的紧急供氧(通常按正规训练的手法可提供正常血供的25%~30%)。
BLS的顺序包括:判断和畅通呼吸道(assessmentairway,A)、人工呼吸(breathing,B)、人工循环(circulation,C)等环节,即CPR的ABC步骤。
1.A(assessmentairway)判断和畅通呼吸道(1)评估:当目击者为非医务人员,根据患者没有呼吸、不咳嗽、对刺激无任何反应(如眨眼或肢体移动等),即可判定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开始CPR。
如为医务人员应以突发意识丧失,伴大动脉搏动(颈动脉和股动脉)消失,特别是心音消失,为心脏骤停的主要诊断。
应立即开始现场复苏抢救,并紧急呼救以取得他人协助。
(2)将患者放置适当体位:正确的抢救体位是仰卧位。
患者头、
颈、躯干平直无扭曲,双手放于躯干两侧。
如患者摔倒时面部向下,应小心转动患者,使患者全身各部成一个整体转动,尤其要注意保护颈部。
(3)畅通呼吸道:心脏骤停后,全身肌肉松弛,可发生舌根后坠而阻塞气道。
此外,呼吸道分泌物、异物(如义齿、呕吐物)等也常造成气道阻塞。
因此,畅通气道是实施第二步人工呼吸的首要条件。
如无颈部创伤,则可以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并清除患者口中的异物和呕吐物,用指套或指缠纱布清除口腔中的液体分泌物;清除固体异物时,一手按压开下颌,另手示指抠出异物。
有义齿者应取出。
仰头抬颏法的实施方式为:把一只手放在患者前额,用手掌把额头用力向后推,使头部向后仰,另一只手的手指放在下颏骨处,向上抬颏,使牙关紧闭,下颏向上抬动,匆用力迫压下颌部软组织,否则有可能造成气道梗阻,避免用拇指抬下颌。
开放气道后有助于患者自主呼吸,也便于CPR时口对口呼吸。
对于怀疑有头、颈部创伤患者,托颌法更安全,即把手放置患者头部两侧,肘部支撑在患者躺的平面上,握紧下颌角,用力向上托下颌,如患者紧闭双唇,可用拇指把口唇分开。
如果需要行口对口呼吸,则将下颌持续上托,用面颊贴紧患者的鼻孔。
(4)判断呼吸:在畅通呼吸道以后,通过“一看二听三感觉的方法判断患者有无自主呼吸。
即维持开放气道位置,用耳贴近患者口鼻,头部侧向患者胸部。
眼睛观察患者胸部有无起伏,面部感觉患者呼吸道有无气体排出,耳听患者呼吸道有无气流通过的声音。
整个过程应
在3~5秒内完成,如无呼吸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2.B(breathing)人工呼吸是借助抢救者用力呼气的力量,使气体被动吹入肺泡,通过肺的间歇性膨胀,以达到维持肺泡通气和氧合作用,从而减轻机体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包括口对口呼吸、口对鼻呼吸、口对面罩呼吸、简易呼吸器呼吸。
现场急救中最简便、有效的方法是口对口人工呼吸,操作时,要确保气道通畅,捏住患者的鼻孔,防止漏气,急救者用口唇把患者的口全罩住,呈密封状,缓慢吹气,每次吹气持续1秒,确保呼吸时胸廓起伏,如急救者只作人工呼吸,那么,通气频率应为10~12次/分。
开始人工通气次数拟为2~5次。
在对患者不能经口呼吸时应推荐采用口对鼻呼吸。
3.C(circulation)人工循环建立人工循环是指用人工的方法促使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并使人工呼吸后带有新鲜空气的血液从肺部血管流向心脏,再流经动脉,供给全身主要脏器,以维持重要脏器的功能。
其方法有两种:
胸外心脏按压术及开胸心脏按压术,其中胸外心脏按压术是现场抢救时首选方法。
人工循环与人工呼吸应同时进行才能达到复苏的目的。
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是胸骨中下1/3交界处;简便的确定方法为两乳头间。
(2)用手指触到靠近施救者一侧患者的胸廓下缘,手指向中线滑
动,找到肋骨与胸骨连接处上二横指。
(3)将另一手掌贴在紧靠手指的患者胸骨的下半部,原手指移动手掌重叠放在这只手背上,手掌根部长轴与胸骨长轴确保一致,保证手掌全力压在胸骨上,可避免发生肋骨骨折,不要按压剑突。
(4)无论手指是伸直,还是交叉在一起,都应离开胸壁,手指不应用力向下按压。
(5)使自己与患者胸部垂直,双臂伸直,按压胸骨下陷4~5cm,以可触及到颈或股动脉搏动为有效。
5~13岁儿童按压胸骨下陷3cm,婴幼儿按压胸骨下陷2cm。
(6)注意抬起时手掌不能离开胸骨,按压频率为100次/分,下压与放松各占50%时间。
(7)每进行30次按压,给予2次人工呼吸;如此重复进行。
心肺复苏有效指标
(1)能触及大动脉(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
(2)收缩压>60mmHg。
(3)发绀逐渐消退,肤色转红润。
(4)扩大的瞳孔再度缩小。
(5)出现自主呼吸。
终止心肺脑复苏指标
1.心肺脑复苏成功。
2.脑死亡。
3.经过30分钟CPR的抢救后,心肌活动仍无反应。
4.常温下心脏骤停30分钟以上,未给予CPR抢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