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1《水污染及其成因》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教学设计3: 2.1 水污染及其成因

教学设计3: 2.1 水污染及其成因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课标要求:1.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以某些环境污染事件为例,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教学目标:1.掌握水污染的污染源、污染物及其形成原因。

2.理解水污染现象的污染过程及其危害。

3.以天然水净化为例,理解环境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天然水的自净作用”和“水体污染物”是重点2、作用的机理(或作用的过程)是难点,因为作用的机理非常复杂,可以举一两个例子,不必追究细节。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探究讨论法等教学过程:看漫画思考:(1)从图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联想到什么?(2)这种现象和问题哪里最突出?我们生活在农村,这种问题农村有吗?(3)除此之外,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一、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读图2.1“天然水体净化作用的机理”,思考天然水的自净过程。

学生讨论思考:①什么样的水体自净能力强?什么样的水体更易受到污染?水体的自净能力与水污染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②为什么沿海地区水污染严重的工业要布局在河流入海口附近?③“一节5号电池能污染6吨水”,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我们为什么不主张废旧电池回收?阅读图2.2思考:流动性强的河流为什么比湖泊和地下水的净化能力强?归纳水污染的概念水污染:【例1】下列关于不同水体自净能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湖泊的自净能力比河流强B.污染物进入河流后扩散快,流动的河水溶解氧多,污染物繁殖快C.湖泊水流动性小,水中溶解氧多,污染物被氧化的速度快D.地下水的自净能力比湖泊和河流的自净能力都差【思路点拨】解答此题要理解水体自净能力的概念及影响水体自净能力的因素。

【解析】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流动性强的水体,溶解氧多,污染物被氧化的速度快,自净能力强。

【答案】 D二、水体污染现象利用教材的案例1、案例2、案例3 把学生分成三组,每组分析一个案例。

要求:找出每个案例中的污染物及其来源、污染的过程及其危害。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水污染及其成因》_1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水污染及其成因》_1

《水污染及其成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2.掌握水污染的原因、危害和防治分析方法。

3.通过对图片、材料的分析,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归纳表述的能力。

1.通过图片和材料的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水污染的严重性。

2.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对案例中图片、材料的分析,提高学生观察事物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归纳表述的能力,掌握案例分析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生对“太湖蓝藻事件”这一案例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2.通过案例分析,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地理观念,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水污染成因、危害、防治措施的分析方法。

难点:初步掌握环境污染的一般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图片导入展示:以“中国水污染地图”为背景,展示“松花江中的化工原料桶、福建汀江水污染”等事件,以说明当今水污染的严重性。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视觉冲击,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学生学生深切感受到当今水污染的严重性,自然而然引出本节课课题。

(二)“陆地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设计:“太湖蓝藻事件”转承:在“太湖美”的音乐背景中展示图片,先展示太湖美景,再转为蓝藻爆发后的太湖图片,把学生带回那个危机的时刻。

1、危害:学生活动:⑴根据生活实际说说太湖蓝藻爆发带来的危害有哪些?⑵根据P17图2.6,说说若蓝藻不断爆发,我们的子孙将看到什么样的太湖?【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分析水污染危害的一般思路,同时全面的看清这次水污染事件带给我们的伤痛,特别是活动(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这次事件可能带来的更为严重的后果,从而唤起他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他们的环保观念。

2、污染物:学生活动:结合书本P17第一段文字,完成填空。

高中地理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2.1水污染及其成因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2.1水污染及其成因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

第二章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课程标准]1、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以某些环境污染事件为例,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3、针对某类环境污染,说出其防治的主要措施。

[学习目标]1、能简洁的表述水体富营养化现象;能结合案例归纳出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能推理出其危害;与同学讨论,说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2、能简要表述海洋石油污染的来源及危害,可以提出解决的有效措施。

[学习过程]活动一:阅读P15,完成下列填空。

一、天然水的自净作用1、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 、_______ 能力。

2、天然水体净化作用的机理(1 )、分类:物理净化、_______ 净化、生物净化。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净化与溶氧量关系:溶解氧越多,水体自净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水体自净能力比较:环境空间______ 的自净能力越强,流速 _____ 的水体自净能力越强。

【重点提示】影响水体自净能力的因素:(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掌握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方法控制和治理水污染。

、水体污染现象:1水污染:2、水体富营养化:(1 )、形成过程:活动三:阅读P18案例2,回答下列问题。

①、导致太湖出现富营养化的氮磷物质从哪里来的?②、太湖富营养化的危害有哪些?(2 )、类型:________ 内陆水域)、 __________ 海洋)(3)、污染物:________ 、___________ 等营养元素。

(4)、成因:①自然原因:②人为原因:(污染源)(5)、危害:生态环境:人类活动:(6 )、应对策略:【例1】苏州河是上海的一条城市内河(贯穿城区的河流),其沿岸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河流水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高中地理_第一节 水污染及其成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第一节 水污染及其成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章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及分析环境污染及防治①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要的环境问题。

②以某种环境污染事件为例,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③针对某类环境污染,说出其防治的主要措施。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2.掌握水污染的原因、危害和防治分析方法。

3.通过对图片、材料的分析,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归纳表述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和材料的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水污染的严重性。

2.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对案例中图片、材料的分析,提高学生观察事物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归纳表述的能力,掌握案例分析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生对家乡史角河的实地考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2.通过案例分析,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地理观念,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

(四)重点、难点重点:水污染成因、危害、防治措施的分析方法。

难点:初步掌握环境污染的一般分析方法。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结合多媒体辅助等方式。

教师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在做中学”。

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文字、图片资料发现问题,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课前,老师想请同学们看一幅地图,猜猜这是哪里?(展示安丘市地图)前段时间,一篇关于史角河水污染的新闻报道引起了同学们的关注,进行了实地考察(展示新闻报道,交代了研究性学习的背景)一、谈谈史角河被污染产生的危害【提问】:史角河带来的多少危害呢?同学们在课前的研究性学习中已经分了组,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你们课前的调研和实地考察,从你自己扮演的角色出发,谈谈史角河带来的危害。

【学生】:政府官员、代表沿河居民和餐饮老板代表一一发言。

【总结】:可以看出史角河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过渡】那水污染是怎么形成的呢,人类自古以来就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但环境并没有受到明显的危害引出环境自净能力。

水污染及其成因-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教案

水污染及其成因-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教案

水污染及其成因-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水污染的概念、种类、成因;•学习水污染的影响及其预防方法。

二、教学内容1. 水污染的概念及种类•水污染的概念及来源•水污染的分类及特点2. 水污染的成因•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等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自然环境因素所导致的水污染3. 水污染的影响及其预防方法•水污染对生态环境、经济、人类健康的影响•防止水污染的技术手段及其效果•水资源的管理与调控三、教学重点•了解水污染的概念、种类、成因及其影响;•学习防止水污染的技术手段及其效果。

四、教学难点•理解水污染产生的成因;•学习不同水污染防治手段的优缺点并进行比较分析。

五、教学方法•辩证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验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设备•摆件模型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1.师生问答:你知道什么是水污染吗?你了解哪些水污染的种类?2.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哪些行为可能会导致水污染?如何预防水污染?二、了解水污染的概念及种类1.讲解水污染的概念。

2.根据水污染来源的不同,了解水污染的分类及其特点。

三、巩固练习分组进行讨论,每组以课堂报告的形式,介绍一种常见水污染的成因及其危害。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上一课时所学习的内容。

二、了解水污染的成因1.讲解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等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2.学习自然环境因素所导致的水污染。

三、巩固练习1.案例分析:根据课堂所给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水污染的成因。

2.实验:进行家庭水污染的自测实验,让学生了解影响水质的因素。

第三课时一、复习回顾上两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二、了解水污染的影响及其预防方法1.讲解水污染对生态环境、经济、人类健康的影响。

2.学习防止水污染的技术手段及其效果。

3.了解水资源的管理与调控。

三、巩固练习1.案例分析:根据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经济、社会方面的水资源管理措施。

2.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就所学的内容进行探讨、总结。

人教版选修六 2.1水污染及其成因 教案

人教版选修六 2.1水污染及其成因 教案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1.通过案例学习,分析造成水体污染的污染源及其污染物,明确水污染成因。

2.联系当地实际,学习分析有关水污染现象的污染过程及其危害。

3.以天然水净化为例,理解环境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分析有关水污染现象的污染过程及其危害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教学过程: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发展具有双重保障作用,一方面提供资源、能源满足人类生活、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环境具有容纳、清除和改变人类代谢产物的能力,即自净能力。

一、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以天然水的自净作用为例)1.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2.作用:人类自古以来,就把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但是并未对环境造成明显的危害。

3.自净过程中的几种机理(以天然水为例)污染物进入天然水体后,可以被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所净化(图2.1)。

4.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流动性强的河流比湖泊和地下水的净化能力强。

原因:因为河水不停地流动,若干天就可更新,污染物进入河流后稀释快,流动的河水溶解氧多,污染物被氧化快(图2.2)。

湖泊水流动性小,更新周期长,以年或月计,污染物常只与局部湖水混合,稀释慢,污染后自净较难。

在地下土层中或岩石空隙里渗流的地下水,自净能力更差。

说明:1.自然界广泛存在净化作用。

这里以了天然水的自净作用为例重点说明。

此外地理环境对大气污染物、固体废弃物也具有净化作用,它们的净化机理具有相似性。

2.不论何种水体,其自净能力都是有限度的。

5.自净作用的意义:掌握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指导人类的活动。

例如,合理安排生产布局,减少人工处理污染物的费用等。

以最经济的方法控制和治理水污染。

二、水污染1.概念: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如果污染物大量排入天然水体,并超过其自净能力,就会改变水和底泥的理化性质,改变水中生物群落组成,造成水质恶化、水体利用价值降低甚至丧失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教案:水污染及其成因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教案:水污染及其成因

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
1.呈现大定河的相关照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组织学生就问题谈感受、提问题。

3.利用演示文稿介绍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步骤与方法。

第二阶段:准备阶段
1、在学生自愿组成的前提下,组成6个小组,小组内部选好小组长,合理调配各组成员,以利于能力较弱的学生也可以安排到工作
2、制订研学要求(或者合作学习评价量规)提供给学生。

3、组织、指导学生的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分工
4、准备相关工具
第三阶段:研学实施阶段
1、组织学生到污染严重区现场调查。

2、给学生明确考察路线。

从校门口集中步行到旺家乐农贸市场----中医院污水排水口-----河前街居民生
活区---大世界桥头商业区------老板街------龙神胡----返回学校。

3、给学生一些考察重点提示(菜市场、十字街污水排出口、生活区垃圾等)
图片展示:
4、根据“调查问卷”收集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及对周边居民造成的影响。

6、给组长发放“活动记录表”,以用作每次小组活动后收集整理信息。

7、及时跟踪了解各小组活动进行情况,为学生出谋划策,当好参谋指导作用,让学
生随着活动的开展,不断调整活动方式,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行。

八、总结与反思
旺家乐农贸市场 中医院门口
市场 步行街桥大世界桥头居民区背后 老板街。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案-水污染及其成因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案-水污染及其成因

第二章:環境污染與防治第一節水污染及其成因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目的:1.通過案例學習,分析造成水體污染的污染源及其污染物,明確水污染成因。

2.聯繫當地實際,學習分析有關水污染現象的污染過程及其危害。

3.以天然水淨化為例,理解環境自淨能力和環境容量對環境污染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分析有關水污染現象的污染過程及其危害教具準備:多媒體圖片教學方法:比較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學法等教學過程:地理環境對人類的發展具有雙重保障作用,一方面提供資源、能源滿足人類生活、生產的需要,另一方面,環境具有容納、清除和改變人類代謝產物的能力,即自淨能力。

一、地理環境的自淨能力(以天然水的自淨作用為例)1.概念:指環境對外來物質具有一定的消納、同化能力。

2.作用:人類自古以來,就把廢棄物排放到自然環境中,但是並未對環境造成明顯的危害。

3.自淨過程中的幾種機理(以天然水為例)污染物進入天然水體後,可以被一系列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所淨化(圖2.1)。

4.不同水體的自淨規律——流動性強的河流比湖泊和地下水的淨化能力強。

原因:因為河水不停地流動,若干天就可更新,污染物進入河流後稀釋快,流動的河水溶解氧多,污染物被氧化快(圖2.2)。

湖泊水流動性小,更新週期長,以年或月計,污染物常只與局部湖水混合,稀釋慢,污染後自淨較難。

在地下土層中或岩石空隙裡滲流的地下水,自淨能力更差。

說明:1.自然界廣泛存在淨化作用。

這裡以了天然水的自淨作用為例重點說明。

此外地理環境對大氣污染物、固體廢棄物也具有淨化作用,它們的淨化機理具有相似性。

2.不論何種水體,其自淨能力都是有限度的。

5.自淨作用的意義:掌握不同水體的自淨規律,充分利用水體的自淨能力,指導人類的活動。

例如,合理安排生產佈局,減少人工處理污染物的費用等。

以最經濟的方法控制和治理水污染。

二、水污染1.概念:在一定的時間、空間範圍內,如果污染物大量排入天然水體,並超過其自淨能力,就會改變水和底泥的理化性質,改變水中生物群落組成,造成水質惡化、水體利用價值降低甚至喪失的現象,稱為水污染。

(精品水污染及其成因教案

(精品水污染及其成因教案

(精品水污染及其成因教案教案:水污染及其成因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污染的概念及其对环境、人类和生物的影响。

2.掌握水污染的常见成因及相关案例。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水资源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水污染的概念及其对环境、人类和生物的影响。

2.掌握水污染的常见成因及相关案例。

三、教学难点:1.掌握水污染的常见成因及相关案例。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水资源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受污染的河流、湖泊或海洋,并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水体为什么会变得如此污浊。

知识授课:2.介绍水污染的概念:把水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超过一定限度,造成水的质量不能满足特定用途的现象叫做水污染。

3.分析水污染对环境、人类和生物的影响:讲解水污染对环境的破坏、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等。

案例分析:4.分析水污染的常见成因:a.工业废水排放:介绍工业废水的成分,如重金属、有机物等,以及它们对水质的影响。

b.农业面源污染:讲解农业活动中化肥、农药的使用和农业废弃物的处理问题,以及它们对水体的污染。

c.城市污水处理不当:介绍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城市污水处理不当引发的污染事件。

d.石油泄漏:讲解石油泄漏对水体的污染及其对水生态的破坏。

e.生活垃圾和塑料污染:介绍生活垃圾和塑料对水质的污染以及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讨论活动:5.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讨论和思考如何避免和减少水污染,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总结与延伸:6.总结课堂内容:回顾水污染的概念、成因及影响,并解答学生对知识的疑问。

7.延伸拓展:让学生自行阅读相关的案例或材料,深入了解水污染的更多情况,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解决办法。

五、教学评价:1.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表示评价:通过学生的解决方案和发言,评价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创新能力。

3.书面评价:要求学生提交一份对水污染及其成因的心得体会。

2.1水污染及其成因学案

2.1水污染及其成因学案

2.1水污染及其成因参赛编号:24号学习目标:1、了解天然水的自净作用。

2、掌握水污染(重金属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海洋石油污染)的成因、危害,并能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3、通过对水污染危害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节水观念和正确处理污染物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水体污染现象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自主学习】1、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能力,叫做环境的自净能力。

2、机理:污染物进入天然水体后,可以被一系列的、、过程所净化。

3、水污染形成条件: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污染物排放量水体的。

4、水体富营养化(1)形成物质:和等营养物质。

(2)形成条件:水体。

5、海洋石油污染(1)形成过程:、加工和中石油流失造成的污染。

(2)严重污染:和事故造成的急性污染事件。

【合作探究一】水体的自净能力比一比:下列哪种水体的自净能力更强?1、水体的自净能力:2、影响水体自净能力的因素:【合作探究二】水体污染【案例1】2011年12月13日下午,洛阳涧河河水完全变成了暗红色,并散发股淡淡的怪味,被多家媒体报道为:洛阳市区河流受污染腥红如血,引发市民恐慌。

12月14日,洛阳市环保局现场调查发现,涧河变红系上游废品站冲洗收购的化工厂装存原料的红色塑料袋所致。

经检测,排入涧河的红色污水不含任何重金属及有机、有毒物质,但污水色度达到500,而正常污水的色度应该控制在50以内。

也就是说,这种红色污水的色度超标了10倍以上。

【案例2】2011年8月9日上午,因饮用受污染的自来水,江西瑞昌裕丰村、庆丰村村民及工业园区西区一工地施工人员共110人中毒人数,其中,地处附近的市气象局工作人员几乎全部住院。

这些中毒人员普遍出现了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中毒原因为饮用水铜、氯超标受污染。

【案例3】2007年5月29日太湖蓝藻大爆发,江苏省无锡市城区的大批市民家中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并伴有难闻的气味,无法正常饮用。

人教版】2.1《水污染及其成因》教案设计

人教版】2.1《水污染及其成因》教案设计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1.通过案例学习,分析造成水体污染的污染源及其污染物,明确水污染成因。

2.联系当地实际,学习分析有关水污染现象的污染过程及其危害。

3.以天然水净化为例,理解环境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分析有关水污染现象的污染过程及其危害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教学过程: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发展具有双重保障作用,一方面提供资源、能源满足人类生活、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环境具有容纳、清除和改变人类代谢产物的能力,即自净能力。

一、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以天然水的自净作用为例)1.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2.作用:人类自古以来,就把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但是并未对环境造成明显的危害。

3.自净过程中的几种机理(以天然水为例)污染物进入天然水体后,可以被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所净化(图2.1)。

4.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流动性强的河流比湖泊和地下水的净化能力强。

原因:因为河水不停地流动,若干天就可更新,污染物进入河流后稀释快,流动的河水溶解氧多,污染物被氧化快(图2.2)。

湖泊水流动性小,更新周期长,以年或月计,污染物常只与局部湖水混合,稀释慢,污染后自净较难。

在地下土层中或岩石空隙里渗流的地下水,自净能力更差。

说明:1.自然界广泛存在净化作用。

这里以了天然水的自净作用为例重点说明。

此外地理环境对大气污染物、固体废弃物也具有净化作用,它们的净化机理具有相似性。

2.不论何种水体,其自净能力都是有限度的。

5.自净作用的意义:掌握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指导人类的活动。

例如,合理安排生产布局,减少人工处理污染物的费用等。

以最经济的方法控制和治理水污染。

二、水污染1.概念: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如果污染物大量排入天然水体,并超过其自净能力,就会改变水和底泥的理化性质,改变水中生物群落组成,造成水质恶化、水体利用价值降低甚至丧失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精品K12]2.1 水污染及其成因 导学习型教学案

[精品K12]2.1 水污染及其成因 导学习型教学案

2.1 水污染及其成因导学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2.1水污染及其成因导学案【学习目标】.了解水污染的形成机理和表现。

2.以某海域石油泄露为例,分析海洋石油污染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重点难点】:1.“天然水的自净作用”和“水体污染物”是重点。

2.作用的机理(或作用的过程)是难点,因为作用的机理非常复杂,可以举一两个例子,不必追究细节。

【课前预习】一、天然水的自净作用.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①________、②________能力。

2.天然水体净化作用的机理分类:物理净化、化学净化、③____________。

天然水体自净能力比较:环境空间越大的自净能力越强,流速越快的水体自净能力越强。

河流水>④________>地下水。

意义:掌握不同水体的⑤____________,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以⑥__________的方法控制和治理水污染。

3.水污染: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污染物进入天然水体,并⑦________其自净能力,就会改变水和底泥的⑧____________,改变水中⑨__________组成,造成水质恶化、水体利用价值⑩________甚至丧失的现象,这就是水污染。

二、水体污染现象.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物:植物营养素⑪______、⑫____等。

形成条件:较为⑬________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一方面污染物易于积累,另一方面静水利于水生植物的繁殖,从而使水体⑭____________急剧变化,水体生态系统则失去平衡,并造成严重的危害。

氮和磷等营养物质,在湖泊等缓流水体内⑮______到一定程度后,藻类就迅速繁殖,尤以⑯________、⑰________占优势。

水污染及其成因教学设计

水污染及其成因教学设计

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教学设计本节课属于高中地理新教材选修六环境保护这部分教学内容,作为这部分内容,教材中内容与现代社会生活实际结合比较紧密,虽然教材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但是教师在准备这节课内容时候,却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去搜集素材,最好以身边学生比较熟悉的污染事件为例,联系实际教学。

因此本节课我就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中视频《河流与村庄》,这个视频介绍了发生在它讲述的是坐落于淮河上游沙颖河畔的河南省沈丘县黄孟营村,由于饮用水受到污染而导致村里癌症频发的事件。

通过这个发生在我们河南省的事件的视频片段,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关注身边的环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了解主要环境的污染问题;②学会分析水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危害;③了解水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过程与方法:联系实际,利用典型案例,从现象入手,追根溯源,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学生的道德观、环境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重点:“天然水的自净作用”和“水体污染现象” 难点:天然水净化作用的机理和富营养化对湖泊的影响学习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探究讨论法等课前自主学习:1、环境自净能力的概念及作用是什么?2、天然水体净化作用的机理及净化能力与污染的关系是什么?3、水污染的表现、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有哪些?教学过程:(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的视频《河流与村庄》,并导入新课)教师提问:从视频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联想到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板书: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教师提问:污染物进入水体是否就是水污染?学生讨论板书:一、天然水的自净作用自主学习:指导学生读图2.1 “天然水体净化作用的机理”结合图2.2 “河道中水的净化作用”,向学生介绍天然水的自净过程。

教师提问:(1)什么样的水体自净能力强?什么样的水体更易受到污染?水体的自净能力与水污染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2)为什么沿海地区水污染严重的工业要布局在河流入海口附近?(3)“一节5号电池能污染6 吨水”,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我们为什么不主张废旧电池回收?学生讨论得出引导总结:空间越大环境的自净能力越强,流速越快的水体自净能力越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案例学习,分析造成水体污染的污染源及其污染物,明确水污染成因。

2.联系当地实际,学习分析有关水污染现象的污染过程及其危害。

3.以天然水净化为例,理解环境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分析有关水污染现象的污染过程及其危害
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发展具有双重保障作用,一方面提供资源、能源满足人类生活、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环境具有容纳、清除和改变人类代谢产物的能力,即自净能力。

一、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以天然水的自净作用为例)
1.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2.作用:
人类自古以来,就把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但是并未对环境造成明显的危害。

3.自净过程中的几种机理(以天然水为例)
污染物进入天然水体后,可以被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所净化(图2.1)。

4.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流动性强的河流比湖泊和地下水的净化能力强。

原因:因为河水不停地流动,若干天就可更新,污染物进入河流后稀释快,流动的河水溶解氧多,污染物被氧化快(图2.2)。

湖泊水流动性小,更新周期长,以年或月计,污染物常只与局部
湖水混合,稀释慢,污染后自净较难。

在地下土层中或岩石空隙里渗流的地下水,自净能力更差。

说明:
1.自然界广泛存在净化作用。

这里以了天然水的自净作用为例重点说明。

此外地理环境对大气污染物、固体废弃物也具有净化作用,它们的净化机理具有相似性。

2.不论何种水体,其自净能力都是有限度的。

5.自净作用的意义:
掌握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指导人类的活动。

例如,合理安排生产布局,减少人工处理污染物的费用等。

以最经济的方法控制和治理水污染。

二、水污染
1.概念: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如果污染物大量排入天然水体,并超过其自净能力,就会改变水和底泥的理化性质,改变水中生物群落组成,造成水质恶化、水体利用价值降低甚至丧失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案例1震惊世界的水俣病
通过这个案例,需要能够掌握:
⑴污染物:甲基汞
⑵污染发生过程:甲基汞经海洋生物的富集、放大作用,在鱼体中含量很高。

猫和人吃了中毒的鱼后,造成神经中毒。

⑶危害: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发生严重障碍,甚至造成死亡。

2.水体富营养化——淡水水体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
⑴污染物:植物营养素氮、磷等
⑵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一方面污染物易于积累,另一方面静水利于水生植物的繁殖,从而使水体生物群落急剧变化,水体生态系统则失去平衡,并造成严重的危害。

⑶“藻花”与“赤潮”:氮和磷等营养物质,在湖泊等缓流水体内积聚到一定程度后,藻类就迅速繁殖,尤以蓝藻、绿藻占优势。

此时,湖面可出现一片片的“水花(水华)”,又称“藻花”(图2.4),在海洋上则称为“赤潮”(图2.5)。

⑷富营养化的水体中,导致鱼类死亡原因分析:
①藻类有毒,鱼可能中毒身亡;
②表层水体的溶解氧达到过饱和状态,分压增高,会影响鱼体循环系统中溶解气体从血液中逸出而形成气栓,阻碍血液流通而死亡;
③水体下层处于缺氧状态,鱼窒息死亡。

⑸湖泊演变成沼泽原理
示意图描述的是在重度富营养化的湖泊中,富集的植物营养素会使水藻大量滋生,由于不能被鱼类食用或鱼类已死亡,自灭后的藻类成为新一代藻类的营养供体。

因此,即使切断营养物质的来源,湖泊水体生态也难以恢复。

最终大量藻类沉积湖底,湖泊将演变为沼泽。

沼泽形成是一种自然现象,但人类的活动无疑加剧了这一演变的进程。

案例2太湖的富营养化现象
通过这个案例,需要能够理解:
本案例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述我国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和原因。

从太湖周边地区图可以发现,太湖流域内小城镇密布,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人口的快速发展。

太湖的污染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密切相关,是整个流域区域污染的焦点和缩影。

思考:
1.导致太湖出现这种富营养化现象的污染物质是什么?
点拨: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和城市污水中的氮、磷等植物营养素。

2.这些污染物质是从哪里来的?
点拨:来自太湖流域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和城市污水中的氮、磷等植物营养素,造成了太湖的富营养化现象。

3.太湖富营养化造成的危害有哪些?
点拨:使其水体生态系统恶化,水生物种减少,群落日益简单,并影响了周边人民生活用水的质量。

4.太湖流域污染区域防治的治理措施(补充)
点拨:从控制废水的排放人手,将“监管”“预防”“治理”三者结合起来。

一要对污染源进行控制与治理,二要对已污染的水体进行治理和修复。

⑴采取太湖“零点”行动,实现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

⑵积极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

⑶科学合理施肥,控制湖区畜禽、水产养殖规模。

⑷实施限制含磷洗涤剂的销售和使用。

⑸开展大范围的清淤,并通过望虞河水利工程等引江济太,由于长江水质较好,引水有助于改善太湖水质。

3.海洋水体污染——石油泄露
⑴污染物:石油及石油制成品
⑵常发区域:世界的主要港湾、主要航线附近、海上油井周围
⑶原因: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大量石油流失到海洋中,造成范围极广的海洋石油污染。

其中大型和超大型油轮事故,经常引发附近海域严重污染的急性事件,对海洋和附近海岸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⑷危害:石油污染海洋,会给被污染区域的生物带来灭顶之灾。

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

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底栖动物则还要受沉降到海底的石油的影响。

石油在氧化分解过程中,因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也会间接地对生物造成危害。

案例3瓦尔迪兹号油轮泄漏事件
通过这个案例,需要能够了解:
本案例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标明了石油泄漏事件发生的地点、扩展的范围,分析了事件造成的严重危害和清理污染工作的难度。

因石油比水轻,入海后浮在水面上,扩展成油膜,光亮的油膜由厚变薄,逐渐扩展,每升石油的扩展面积可达1 000一10 000平方米,随后分裂为片状、带状油膜,随风迁移。

石油氧化后的残渣形成的沥青块,可以在海面上长期漂浮。

思考根据案例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造成此次海洋污染事件的污染物及其来源是什么?
点拨:该事件是瓦尔迪兹号油轮触礁后,约4万立方米原油泄漏造成的污染。

2.试说明此次污染造成的危害。

点拨:污染直接导致300万只海鸟丧生,同时对海区内的浮游生物、海洋鱼类、海洋兽类、底栖动物的生存均造成了长期而深刻的影响。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水污染及其成因
⑵形成条件 ⑶“藻花”与“赤潮” ⑷富营养化的水体中,导致鱼类死亡原因分析 ⑸湖泊演变成沼泽原理 3.海洋水体污染——石油泄露 ⑴污染物 ⑵常发区域 ⑶原因: ⑷危害 一、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以天然
水为例)
1.概念
2.作用
3.自净过程中的几种机理
4.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
5.自净作用的意义
二、水污染
1.概念
2.水体富营养化——淡水水体污
染的主要问题之一
⑴污染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