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农民工城市生存边缘化及其防范

合集下载

农民工的边缘化状况及其融入城市对策

农民工的边缘化状况及其融入城市对策

工认 为 , 子 女在 城 市 就 学所 遭 遇 的最 大 困难 是 学 费 高 ; 其 2 .2 的农 民工认 为 , 子女 遭遇 的最 大 困难是 没有 城市 76% 其 户 口: 还有 1 .5 的农 民工认 为其 子 女在 学 校受 歧视 等 。 6 1% 在学 费方 面 , 农民工子女在流人地读 书每学年学 费平均支 出 25 40元 , 占这些 家 庭 总 收入 的 1. 8 。由 于没 有 城 市户 9 7% 口, 农民工子女入学往往还需要缴纳一定 的借读 费和赞助 费


农 民工 是一 个边缘 化 的群体
平均月收入为城镇居 民平均收入 的 5 %。农业部农 村经济 6
研 究 中心 的调 查 报 告 也 显 示 ,0 8年 下 半 年 以 来 , 金 融 危 20 受
1 农民工就 业岗位有 限 , . 收入水平偏低 我国的就 业政 策 普遍 存 在 “ 城镇 、 先 后农 村” “ 和 先本 地、 后外地 ” 的情况 。在 我 国的城市社 会 中存 在着 两种 劳动
收稿 日期 :0 9 0 —0 20 — 9 7 作者简介 : 杰 堂, , 朱 男 郑州 航 空工 业 管 理 学 院 教 授 。
18 3
国家统计局数据资料显示 , 目前我 国外 出务工农 民超 过 2亿人 , 中跨省外 出农 民工达 12亿人。绝大 部分农 民工 其 .
在城市 的居住条件 很差 , 合伙 借住或 租住 于设 施简 陋 、 境 环
农 民工 的生 活 质 量 仅 相 当于 城 镇 居 民 平 均 水平 的 5 . % , 32 其
合 、 民工尽快融 入城 市生活 等方 面关 注不 够。因此 , 农 在全 面建设 小康社会 与构建和谐社会 的新背景下 , 研究农 民工 的

浅谈农民工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浅谈农民工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题目:论当前农民工的生存问题及对策学生姓名:***学号:*************专业:行政管理层次:本科年级:09秋学校:咸阳分校兴平工作站工作单位:秦岭中学指导老师:***完成时间:2011年3月15日“论当前农民工的生存问题及对策”开题报告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农民工成为中国社会分层正在形成和发展的一个特殊群体。

农民工是介于农民与工人之间的一个群体,他们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但他们的身份仍然是农民,户口在农村、家在农村、土地也在农村,它是一个职业与身份不一致的群体。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加之政策环境和体制环境的宽松使农民工涌入城市的速度逐步呈上升趋势,他们主要向劳动力需求较高、收益较高、对外来劳动力限制少的地区聚集,流动范围广,流动频率与改革开放密切相关。

农民工处于何种生存境况?他们的基本权益和合法权益有没有得到充分而有效地保障?农民工问题是一个当务之急的社会问题,也是“三农问题”的症结,也是城市化历程中的重要问题。

农民工更好的走进城市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一步。

二、研究的主要问题、基本观点一、研究的主要问题1、农民工素质偏低2、劳动力廉价3、收入水平低4、工作强度大5、劳动合同订立尚不规范6、社会保障与福利待遇差7、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二、研究的基本观点1.加强农民工管理主体的建设,设立城乡农民工代办处2.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3.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农民工法律意识4.加强农村土地政策改革三、论文的研究方法、进度安排(一) 课题要解决的问题:(1)通过调查了解我国农民工生存的现状。

(2)分析我国农民工管理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3)提出农民工权益保障的设想可供绩效管理的对策。

(二)采用的研究手段:本文通过对绩效管理理论和方法等的研究,找出目前绩效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文献调研、专家咨询、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分析研究农民工生存问题及其对策。

1农民工生存状态边缘化的趋势

1农民工生存状态边缘化的趋势

1 农民工生存状态边缘化的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大军开始在中华大地上涌动,而且其规模与年俱增。

据不完全统计,到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民工及他们所带动的农村流动人口,在5000万人口以上。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分析,我们进城农民工超过1亿[1]。

据有关专家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内,如果政策不发生大的变化,农民工的数量仍会以平均每年500万人左右的规模持续增加[2]。

尽管这些调查的口径和范围不尽相同,调查方法和结果也略有差异,但都反映了农村劳动力流动数量巨大,并逐年增加的事实。

伴随着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农民工在给城市建设带来巨大改变的同时,农民工自身的生存问题也渐渐被大家所关注,低工资、低福利、低保障、工作时间长、作息环境差、社会地位低等各种问题一一凸显,这些问题被统称为农民工生存状态的“边缘化”问题。

人们在对农民工为城市建添砖加瓦而感到高兴的同时,却不得不深思,在城市发展的背后,农民工生存状态的边缘化。

农民工城市生活的边缘化是指农民工是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边缘人”,一方面是在城市被“经济吸纳,社会排斥”,另一方面既无法脱离农村又在各个层面与农村社区渐行渐远[3]。

作为农村中的年轻和有见识的骨干份子,在城市生活中处处遭到排斥,但又为了生存不得不留在城市生活;同样,农民工在农村当中有见识、有能力,年轻而富有干劲,在农村地位相对较高,但其生存空间却渐渐脱离农村,与农村生活无法相容。

农民工是农村社区当中的精英群体武汉大学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曾于2005年3月对武汉市进城农民工进行抽样调查统计,并结合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调查资料中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2]作了一个对比,我们能够看出,城市农民工15-44岁的中青年劳动力占总数的%,而农村农民20-40岁的中青年劳动力占总数的%(见表1)[4]。

城市农民工的劳动力结构优于农村农民,城市农民工年轻力壮,能吃苦,堪大任,这也是农民工在农村社区强势的根本原因。

女性农民工权益保障现状与对策

女性农民工权益保障现状与对策

女性农民工权益保障现状与对策作者:张干军来源:《现代企业》2015年第11期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批农民工进入城市,其中外来务工人员的女性队伍也随之壮大。

农民工作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占农民工30%以上比例的女性农民工同样功不可没。

与此同时,女性农民工的权益保护也一直为社会所关注,女性农民工处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底层,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权益保障问题日益突出,已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保护农民工权益,特别是女性农民工权益已迫在眉睫,对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女性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的现状1.女性农民工就业难度大,竞争激烈。

现在有些用人单位只招收未婚女性,其目的在于避免女性农民工结婚、怀孕、分娩。

即使与女性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也大多为短期合同或临时合同。

就工作岗位而言,女性农民工极少靠个人素质和自身的能力成为技术人员和中层管理人员,大多数女性农民工主要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贸易等服务行业,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且竞争激烈,多样性的因素决定了女性农民工就业和收入不稳定。

2.女性农民工与男性农民工同工不同酬。

女性农民工的平均月收入比男性农民工低,这是常态。

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女性别研究中心发布的研究报告表明,外出农民工的平均月收入为2864元,而女性农民工的月平均工资为2609元,二者相差200多元,女性农民工的月平均工资显著低于男性农民工。

究其原因,性别歧视是导致工资差异的主因。

研究表明,工资差异中37%源于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而余下63%则是因性别歧视。

3.女性农民工社会保障程度差。

女性农民工普遍劳动合同签订率低,且加班严重,休息无保障。

大部分女性农民工找工作,是通过熟人、老乡、朋友等非正规渠道。

非正规就业渠道的成本低,相对简单,有其优势,但也正是因为就业渠道不太正规,产生了一些问题。

据2014年国家统计局统计,与雇主或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女性农民工仅占38%,只有16.7%的女性农民工单位为其办理了养老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加班是常态,女性从业人员平均每天工作时间为8.8小时。

城镇化进程中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城镇 进程 中 惶农 民互劳动权益保 障问题石 哥 究
蒋 璐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 摘 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 的迅速发展 ,农村女性的生活质量得到的较大的改善 ,但其权益的保障 问题也同时显露出来。针对城镇化进程 中农村女性权益保 障的相关问题 ,本文进行 了原因分析,同时为维护和保 障农村女性权益问题提出了对策及 思考。 【 关键词 】城镇化;女性农保 障法 》 作 为 辅 助 , 同时 各 部 门 地 方法 规 作 为 附加 条 件 的 保护 妇 女 劳 动 权 益 的法 律 体 系 ,但 专 门的 女性 农 民工 就 业 的 保护 法 律 仍 不 完 善 。而 且 目 前 相 关 保 障 规 定 不 具体 ,这 就 给 用 工 单位 民 ” 。 失 去 土 地 的 农 民 , 即 失 去 了 维 持 家 的 建 设 以及 发 展 增 添 了 力 量 。但 作 为 城 市 边 留 下 了 钻 法 律 的 空 子 的 机 会 。 庭 生 活 的 主 要 经 济 来 源 , 为 了 保 证 他 们 的 缘 的 女 性 群 体 , 她 们 处 于 十 分 劣 势 的 地 位 , ( 二) 社 会 保 障 制 度 发 展 不 平 衡 及 用 工 基 本 生 活 , 根 本 的 解 决 方 法 是 向 非 农 产 业 其 合法权 益 很难得 到及 时有 效的保 护 。 单 位 的 偏 见 ( 人 工 、商 、服 务 等 行 业 )发 展 。但 地 方 1 . 工作 超 时 ,工 资偏低 。 长 期 以 来 , 我 国 实 施 的 是 城 乡 二 元 政 府 因为 大 多 数 采 取 非 就 业 的 货 币安 置政 调 查 显 示 , 进 城 务 工 农 民 工 作 时 间 偏 社 会 保 障 制 度 ,存 在 明显 的市 民偏 向 社会 策, “ 失 地 农 民 工 ” 的 生 活 失 去 了 稳 定 的 长 , 特 别 是 纺 织 、 服 装 、 电 子 等 行 业 , 女 保 障 制 度 。 城 乡 二 元 保 障 格 局 , 从 一 定 程 经 济 来 源 。两 个 突 出 问题 由现 行 货 币 安置 性 工 作 时 间多 于 1 0 4 , 时 以 上 。 但 由 于 学 历 度 上 直 接 造 成 女 性 农 民 工 劳 动 权 益 保 障 不 政 策 的实 行 引发 :一 、 出路 问题 : 二 、退 较 低 ,大 多处 于 较 低 的 工 作 层 次 , 故 劳动 足 。在 城 市 我 国 建立 起 了 以市 民为 主 要保 路 问题 。 出路 问题 方 面 :货 币安 置 只 能使 报 酬 也较 低 。 障 对 象 的 、 涉 及养 老 、 医疗 、救 济 、 福利 农 民工 解 决 必 要 的生 活 补 偿 ,而 就 业 机会 2 . 劳 动 合 同 签 约 率 低 、 流 于 形 式 缺 乏 等 内 容 的 社 会 保 障 制 度 然 而 , 农 民 工 的 农 民 工 只 能 到 劳 动 力 市 场 上 去 和 非 农 民 工 实 效 社 会保 障权 益 处于 全面 缺 失状 态 。 去 竞 争 ,而 失 地 妇 女 的 文 化 、技 能 等 方 面 务 工 者 基 本 权 益 保 障 的 法 律 依 据 是 三 、 女性 农 民工 劳 动 权 益 保 障 的 应对 使 其 就 业 极 为 困 难 , 所 以 使 其 生 活 水 平 呈 劳动 合 同 。在 实 际 生 活 中, 农 民 工 与用 工 之 策 下 降趋 势 。 同时 货 币安 置 的 补 助 费 用 也远 单位 的劳 动 合 同签 约 比例 非 常 低 。据 调查 我 国 国 民经 济 建 设 与 发 展 中 一 支 重要 不 及 以往 土 地 所 具 有 的 “最 后 保 障 ”等 社 表 明 , 只 有 3 0 %的 被 调 查 对 象 与 企 业 签 订 力 量 是 女 农 民 工 , 我 们 必 须 正 视 女 性 农 民 会 功 能 , 即 有 限 的 补 偿 金 只 能 为 农 民 工 提 了书 面 劳 动 合 同 ,而 且 其 合 同期 限 较 短 , 工 城 市 就 业 及 步入 过 程 中所 面 临 的诸 多 问 供 短 期 的经 济 来 源 。退 路 问题 : 土 地 承载 8 0 %以 上 的 合 同 期 限 在 一 年 以 内 ; 劳 动 合 题 , 稳 步 、 快 捷 推 进 女 性 农 民 工 市 民 化 过 着 农 民工 的生 产 资 料 以及 社 会 保 障 双 重 功 同 到 期 后 , 只 有 5 0 % 左 右 农 民 工 能 够 及 时 续 程 ,促 进 社 会 主 义 和谐 社 会 的建 立 是 刻 不 能 。土 地 一 旦 被 征 用 ,她 们 的 养 老 问 题 就 签 合 同 。 大 多 数 进 城 农 民 工 为 了 谋 生 , 不 容 缓 的 。 有 了后 顾 之 忧 。但 是 现 行 征 地 价 格 根 本 保 仅 不 敢 要 求 企 业 签 订 务 工 合 同 , 也 不 敢 质 转变 观念 ,提 高认 识 ,营 造 重 视 进城 障 不 了失 地 农 民工 的养 老 的 需 要 ,而 这 一 疑 企 业 劳 动 合 同 中 的 无 效 条 款 、 “霸 王 条 务 工人 员 劳动 权益 保 障的 良好 社会环 境 。 现 象 随 着 安 置 费 用 的 消 耗 , 失 地 农 民 的 生 款 ” 。 特 别 是 从 事 餐 饮 服 务 、 家 政 的 农 民 1 . 高度重 视进 城 务工 人 员的重 要 作用 存 及其 他 保 障 问题更 为 突 出。 工与 雇 主 的雇 佣 关 系 多 是 口头 约 定 的 劳务 我 国 正 处在 快 速 城 市 化 的 阶 段 , 大量 ( 二) 外 出务 工 农村 女性 生 存条 件 恶劣 合 同 。 所 以 , 一 旦 发 生 劳 务 纠 纷 , 在 权 益 农 业 人 口进 城 务 工给 城 市带 来 巨大 压 力 , 虽 然 农 村 女 性 外 出 劳 作 不仅 能增 加家 保 护 上 女 性 农 民 工 总 是 处 于 劣 势 地 位 。 但 是 , 正 如 中 共 中央 2 0 0 4 年 的1 号文 指 出 庭 收人 ,但 是其 生存 状况 存 在很 多 问题 。 3 . 会 保 障缺 失 、 身体健 康 得不 到 保护 的: “ 进 城 就 业 的 农 民工 已经 成 为 产 业 工 L居 住 条件 大 多数 很 差 进 城 务 工 女 性 由于 职 业 层 次 低 下 、就 人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为 城 市 创 造 了财 富 、 目前 ,城 镇化 务工农 民工 的居 住条件 廉 业 不 稳 定 及 体 制 原 因 ,普 遍 没 有 条件 办理 提 供 了 税 收 。 ” 进 城 务 工 人 员 是 直 接 或 间 价 、 不 卫 生 以及 不 安 全 ,有 的居 住 条 件 极 为 医 疗 保 险 、 工 伤 保 险 、 职 业 保 险 、 失 业 保 接 的纳 税 人 ,是产 业 工人 和 城 市 人 口的 一 恶 劣 、 增 加 了患 上 各 种 疾 病 的 几 率 。 未 婚 及 险等 保 障体 系 ,一 旦 发 生 意 外 , 一 些 企业 部 分 ,是 为 推 动社 会经 济 发 展 作 出 了 巨大 已婚女 性也 往往 混在 一起 ,生 活极 其不便 、 不 负 责 任 , 甚 至 逼 迫 签 署 “生 死 免 贲 ” 的 贡 献 的 宝 贵 人 力 资 源 , 而 不 是 城 市 的 包 袱 极 不 安 全 。 虽 然 我 国 各 城 市 各 区 县 、 政 府 及 条 款 。 同 时 , 国家 专 门制 定 的 女 性 劳 动保 和 负 担 。 各 级 党 政 部 门 要 从 解 放 和 发 展 生 企 业 领 导 实 行 了 农 民 工 的廉 价 住 房 , 但 与 巨 护 制 度 、 女性 生 育 制 度 、女 性 福 利 制度 , 产 力 、促 进 全 面 现 代化 实现 的高 度 , 调动 大 的农村女 性务工 者市场 需求相差甚 远 。 她 们 的经 期 、孕 期 、产 期 普 遍 缺 乏 保 护 , 产 业 工 人 积 极 性 创 造 性 、 构 建 和 谐 社 会 的 2 . 食 品 消 费 档 次 低 ,难 以 保 障 食 品 安 全 这 导 致 她 们 普 遍 存 在 妇 科 病 。 高 度 , 扩 大 执 政 党 社 会 基 础 、 落 实 “三 个 在 消 费 日 益 增 强 的 城 市 里 , 农 民 工 穿 4 . 子女 义务 教 育权 缺 乏有 效保 障 代 表 ”重 要 思 想 的 高度 ,重 视 保 障 进 城 务 戴 的衣 服 是 最 廉 价 的 ,用 的 商 品 是 最 廉 价 农 民工 子 女 的教 育存在 很 多 问题 , 工 人 员劳 动权 益 。 得 ,吃 的饭 是 最 廉 价 的 ,买 的 面 和 菜 最廉 虽 然 国 家 提 出 了 农 民 工 子 女 教 育 的 保 障 规 2 . 转 变 政 府 职 能 ,认 真 履 行 公 共 服 务 价 的 , 消 费 极 为 低 档 的 食 品 层 次 , 不 仅 营 定 , 但 一 直 没 有 得 到 落 实 。 一 些 学 校 及 教 职 责 养 结 构 不 合 理 , 也 难 以保 证 其 食 品 安 全 。 师存 在 歧 视 农 民工 子 女 的现 象 。 由于 学 费 政 府 要 适 应 社 会 发 展 和 市 场 经 济 的 要 3 . 精 神 生活 和健 康 状况 欠 佳 贵 , 一些 农 民工 送 学 生 上 学 的 积 极性 低 , 求 , 向公 共 服 务 型政 府 转 变 ,真 正 成 为优 进 城 务 工 妇 女 由 于 进 入 城 市 时 间 较 使 农 民工 的子 女 教 育 权 利 被 动 放 弃 或 者 主

新形势下基层妇女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新形势下基层妇女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新形势下基层妇女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新庄镇妇联世界因为女性的诞生,而显得分外美丽。

如何做好妇女工作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的问题。

农村是整个社会组织结构的最基层,也可以说是妇联组织开展妇女群众工作的主战场。

在农村,女性在参与村级事务管理、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主导家庭邻里和谐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妇女是一支伟大的人力资源,做好新形势下的妇女群众工作、推进妇女事业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妇联工作现状近年来,我镇妇联在区妇联的精心指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广大妇女群众的共同努力,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认真履行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的基本职能,依法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努力提高妇女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妇女的主观能动性,为加快我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主要工作有以下几方面:1、以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为载体,积极引导妇女创业创新。

定期开展各类劳动技能培训、用工招聘等,通过宣传发动、分类培训、岗位推介和树立典型等环节,形成培训和就业一条龙服务,让更多的妇女从培训基地直接走上就业岗位。

近五年来,全镇共举办农业实用技术、上岗就业技能等各类培训班36期,培训妇女2800人次;1000余名妇女经过培训转移到电子产品、缝纫、家政、手工珠绣等非农生产岗位,带动了大批40、50等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增收。

2、以创建“文明家庭”为载体,倡导文明新风。

全面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全镇申报“五好文明家庭户”、“平安家庭户”、“民主法治示范户”等8000多户,占全镇总户数的95%,通过评比、表彰、挂牌有效地调动了家庭参与文明、平安创建的积极性,成效显著。

3、加大宣传,提高依法维权意识,妇女儿童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我们充分利用“三八”维权周和普法宣传月等活动,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制作版画、举办专题培训,组织巾帼维权使者零距离宣传等形式,引领妇女学法、守法、知法、懂法,不断提升妇女自我维权能力。

农民工面临的就业压力与解决方案

农民工面临的就业压力与解决方案

农民工面临的就业压力与解决方案一、引言农民工是指来自农村的劳动力,在城市非农行业从事各类劳动工作。

由于农民工的数量庞大且就业环境复杂,他们面临着许多就业压力。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面临的就业压力,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二、农民工面临的就业压力1.城市化加速进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就业机会仍然不足,农民工涌入城市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城市的吸纳能力。

因此,农民工面临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找到一份稳定且有前景的工作变得困难。

2.低技能与低薪酬大部分农民工缺乏高技能,只具备基本的劳动力技能,这限制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选择。

他们常常被雇佣在低技能要求、低薪酬的工作岗位上,收入水平低,生活压力大。

3.不稳定的工作环境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往往不稳定,他们面临着较高的工作风险。

由于用工需求的季节性特点,农民工可能会在某些季节失业。

此外,一些雇主可能会违法用工,以降低成本,使农民工处于不稳定的就业状态。

三、解决农民工就业压力的方案1.提高职业技能农民工可以通过参加技能培训课程,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

政府可以提供相关的培训机会,并提供补贴以减轻培训费用负担。

此外,与企业和职业学校合作,制定培训计划,并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

2.改善工作环境政府应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管,确保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得到保障。

建立劳动法律援助服务,帮助农民工解决劳动纠纷。

此外,宣传农民工权益,教育农民工了解自己的权益和应对方式,提高他们在就业环境中的议价能力。

3.促进农村发展为了减轻农民工的就业压力,还需要加强农村的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村经济收入,吸引更多农民留在农村发展。

此外,建设健全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村与城市的互联互通,也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结论农民工面临着来自城市化、技能水平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就业压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农民工需要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改善工作环境,同时政府也需要加大力度促进农村发展。

农民工政治参与边缘化及其防范

农民工政治参与边缘化及其防范

农民工政治参与边缘化及其防范农民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为城市建设、工厂生产和农业劳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由于农民工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低下,往往难以参与政治,并容易被边缘化。

这种现象对于社会发展的平稳和稳定影响不小。

本文将从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边缘化现象、其防范及防范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并举出5个例子进行说明。

一、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边缘化随着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向城市,但是,由于农民工的法律地位不够稳定、学历水平低、思想开放度不够高、时间分配不足等原因,导致农民工在政治参与方面遭受边缘化。

这种边缘化现象表现为:1.参与渠道狭窄,多数农民工没有能够参与政治的途径和渠道。

2.农民工个人觉得自己的事情已经忙不过来,还得参与政治,整个社会体系都没有为他们安排好。

3.农民工普遍缺乏政治教育,对政治参与缺乏兴趣和意识。

4.大多数农民工没有政治权利和政治地位,缺乏权力和话语权,难以参与决策和政治协商。

5.农民工针对做事数据化、电子化、数字化的要求缺乏必要的能力和经验,遭受的限制非常多。

二、农民工政治参与的防范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边缘化对于社会稳定影响非常大,必须引起政府和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

为了防范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边缘化现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政治宣传,提高农民工的政治意识和参与意识。

2.建立农民工参与政治的渠道和平台,提供相应的服务和保障。

3.强化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提高其权益保护意识。

4.加强农民工个人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为政治参与打牢基础。

5.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作机制,推进“人民政治参与”的理念,推动农民工参与政治。

三、案例分析1.湖南省长沙市长潭西组团建设项目中的农民工人群。

在该项目中,因为建设周期长、施工环境恶劣,以及工资支付不及时等因素,导致了该项目的工地上经常出现农民工维权的事件。

政府出具文件,要求该项目施工总承包方对农民工实行工资垫付制度,同时要求该项目所在的施工总承包方与工程项目业主在施工合同中考虑到参工农民工利益,并提出了具体措施,如制订“工人同工同酬”“维护工人合法权益”等条款,并进一步发挥工会作用,发挥社会组织力量等。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就业风险及其规避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就业风险及其规避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就业风险及其规避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从事工作,为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农民工在城市就业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风险,包括就业歧视、权益保障不足、工资拖欠等问题,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困扰。

本文将就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就业风险及其规避策略进行探讨。

一、农民工就业风险1. 就业歧视在城市就业过程中,农民工往往面临着就业歧视的问题。

由于他们的文化素质与城市居民存在一定差异,又缺乏相关的技能和资历,许多企业对农民工的招聘存在着一定的歧视现象,甚至有些企业不愿意录用农民工。

在就业上遭受歧视,使得农民工的就业机会大为减少,只能从事一些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

2. 劳动权益保障不足由于农民工的文化素质一般较低,他们在城市就业过程中接触到的法律法规常常不是很清楚,对于自己的劳动权益保护意识不强。

由于工资水平相对较低、生活压力较大,使得农民工在遇到劳动权益被侵犯时往往缺乏维权意识,不敢或不愿意向雇主提出要求。

3. 工资拖欠农民工在城市工作时,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就是工资拖欠。

有些用工单位为了降低成本,故意拖欠农民工的工资,甚至有些企业倒闭后直接跑路,致使农民工辛辛苦苦劳动了数月甚至数年的工资无法拿到,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1. 提高文化素质与技能农民工要想在城市就业中获得更好的待遇和权益保障,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农民工可以通过继续教育、技能培训等途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增加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以此来规避就业歧视、提高工资水平。

2. 加强劳动法律知识学习农民工在城市就业过程中,需加强劳动法律知识的学习,了解自己的劳动权益和责任。

只有懂得维权的途径和方法,才能及时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权益,避免因为劳动权益被侵犯而造成损失。

加强维权意识,能够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维护自己的劳动权益。

3. 注意用工单位选择农民工在选择工作单位时需谨慎,多考察用工单位的信誉度和经营状况。

城市化背景下农民工边缘化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城市化背景下农民工边缘化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城市化背景下农民工边缘化的表现及原因分析内容摘要:当前我国城市农民工在社会身份、政治参与、文化娱乐、社会保障及子女入学等方面呈现边缘化状态。

本文结合农民工的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经济环境去探究农民工边缘化的原因,即与他们的经济地位、自身素质及社会制度不完善等有关,以期为农民工边缘化问题的妥善解决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民工边缘化原因城市农民工边缘化的表现(一)身份的边缘化作为我国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群体,城市农民工的社会经济地位具有明显的复杂性:他们既具有市民的某些特征,又带有鲜明的农民色彩;既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又是农民中的优势群体;既是过渡性的中介群体,又是人数不断增加并长期存在的群体。

因此,他们的身份在生存空间、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边缘化的现象。

从农民工生存的地域空间上看,其户口在农村而属于农村人,但长时间外出流动的现实又表现为他们实际上生活在城市,且对留在城市抱有强烈的期望,但因户籍所限,却仍然不被视为城市人,陷入两难境地。

因此,农民工被称为介于农民与城市市民之间的“户口边缘人”。

从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来看,他们带有较为传统的道德思想观念,但随着现代文化与市场经济观念对其影响的逐步加深,使得他们处于传统农村文化和现代城市文化接受与继承的交叉点上。

农民工传统的行为习惯已逐步消失,对现代气息的行为方式又很难接受,从而扮演起既非传统又非现代的“文化边缘人”角色。

从农民工的心理素质来说,新一代农民工生活在城市,他们的心理预期值高于父辈,但耐受能力却低于父辈,对农业生产活动不熟悉,基本脱离农业生产,在传统乡土社会中处于边缘位置。

而其回乡后,又潜意识把自己当作城里人,在城市市民面前又自惭形秽。

如此而言,相当多的农民工的心理也处于边缘化状态。

(二)政治参与的边缘化城市农民工经济地位的复杂性直接导致其自身的政治参与行为方式的特殊性,这体现在民主选举、政治结社、政治表达、政治接触等方面。

政治选举权利边缘化。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困境及解决路径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困境及解决路径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困境及解决路径研究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打工,他们面临的城市融入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融入困境及解决路径。

一、城市融入困境1.文化差异新生代农民工来自农村,和城市人的文化背景不同,他们往往无法适应城市生活。

加之城市中的一些行为和习惯与农村不同,如更加讲究时间观念,这使得他们发现自己在城市中停留时间较长时,很容易感到焦虑不安,与周围人相处不便。

2.住房问题城市中的住房问题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困境的主要因素之一。

由于来自农村的工人通常工资较低,因此他们很难找到高质量的住房,他们往往被迫选择较为拥挤的住房,不仅影响他们的生活品质,甚至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

3.职业限制来自农村的新生代农民工往往缺乏专业技能和城市工作经验,这很容易使得他们遇到职业限制。

他们往往被安排在简单和重复的工种上工作,而且工资也相对较低,这使得他们的经济收入难以增加,更难以融入城市的主流社会。

二、解决路径1.加强教育培训为了解决农民工在城市中遇到的职业限制问题,应积极加强技能培训,让农民工掌握更多的职业技能,从而在城市中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相对更高的工资水平。

同时,在城市中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让新生代农民工了解城市的文化背景和行为习惯,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2.优化住房条件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条件,对于解决他们在城市中融入困境至关重要。

通过提供不同的居住选择,并优化住房设施,可以有效增强农民工对城市的归属感和信任感。

政府可以为农民工提供财政补贴,促进住房基础设施的改建和建设,以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质量。

3.制定相关政策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的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颁布相应的法律和规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特别是在工作、住房、教育等方面给予特别的保护和关注,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发展前景。

三、总结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融入困境及解决路径研究表明,只有全面加强教育培训、优化住房条件、制定相关政策等多个方面的工作,才能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融入问题。

女性农民工职业边缘化的若干思考

女性农民工职业边缘化的若干思考

业地 位低 、劳动保 障低 。首先应 当承认 ,有一 些 职业 的工 作性质 和职 业环境 , 决定 了从事 该职业
起 社会 对这 个 群体 职业 的关 注 , 由于 职业是 人 生
我 国随着 城市 化 的推进 , 村外 出务工 劳 动 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力 已达 1 亿 人 , 中国社科 院 的一 项调 查显 示 : . 5 据
女 性农 民工约 占农 村 外 出人 口的 4 % ,由此推 0 算 ,当前在 城 市里 生活 的女 性农 民工有 6 0 0万 0 人 左 右 。 近几 年 ,一 些 学 者对 女 性 农 民工在 城 …
Jn 00 a .2 l
女性农 民工职业 边缘化 的若 干思考
屠文淑 ,陈 丽
( 宁波大学 法学院 ,浙江 宁波 3 5 1 ) 1 2 1 摘要 : 通过 对女性农 民工职业边缘化现状 透视 , 了解职业角 色对女性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状 态、 会地位、 社
发 展 前 景 的 重 大影 响 ,深入 分析 职 业 边 缘 化 产 生 的主 客 观 原 因 ,并进 行 对 策 层 面 的 认 真 思 考 ,围绕 扩 展 女
城 市 的主 流 , 于具 有 明显 弱势特 征 的职业 边缘 处
至吃 青春饭 的娱乐 业 等 。 些行 业 流动 性强 ,没 这
有 基 本 的劳动 保 障 , 缺乏 正 规 的职业 培训 。 更 有
化 状态 。 性农 民工职业 边 缘化 , 女 导致 了她 们城 市 生存 的边 缘 化 ,自身处 境 的相对 恶 化 。 们 中 她
收 稿 日期 : 0 9 8—2 2 0 —0 3 第一 作 者 简 介 : 文 淑 ( 9 2一)女 ,浙 江 宁波 人 ,宁 波 大 学 法 学 院 教 授 。 屠 15

女性农民工权益需要保障

女性农民工权益需要保障

参政议政·美丽中国女性农民工合同签订率低保险无着落通过深入社区、企业发放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了解,一些企业和用工单位法制观念淡薄,在用工时违背《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障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

具体表现在:一是劳动合同签定率低,即使签定了劳动合同,也是短期合同,其目的是回避缴纳社保费,这使得女性农民工无安全感。

二是保险无着落,生活保障性差。

部分非公有制企业没有为女性农民工办理保险,部分女性劳动力被隔离在养老、工伤、医疗、失业、生育等基本的社会安全保障网之外。

有的企业在招工时公然要求农民工签订自愿放弃各类保险保证书,否则不予录用。

三是特殊保护权益受侵害。

有的女职工在生理期仍被安排从事高空、低温、冷水作业和劳动强度大的劳动,在怀孕期间仍被安排禁忌劳动,部分企业招工避开女工生育年龄段,或生育前终止劳动合同,有的企业则在合同上规定女职工在聘用期间不得生育,女农民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三期”被辞退或解除劳动合同的现象依然存在,且没有任何经济补偿。

从社会保障和法律层面健全保障体系由于现行体制、社会保障和法律法规缺陷等因素影响,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处于一种尴尬的边缘境地,尤其是大批女性农民工的生存与权益得不到应有保障,成为社会中客观存在的弱势群体。

1.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增强女性农民工自我保护意识。

一要引导和组织女性农民工自觉接受就业和创业培训,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

二要拓宽培训渠道,丰富培训内容。

要积极建立政府牵头、劳动部门主办、社会有关方面参与的女性农民工培训体系,并将其纳入社会教育序列,使她们有能力、有尊严的在城市中稳定就业。

三要提高法律意识,增强保护能力。

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与教育,切实提高女性农民工学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政策法规落实到位。

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对《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女性务工者在城市中的生活状况分析

女性务工者在城市中的生活状况分析

女性务工者在城市中的生活状况分析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城乡之间出现的农民工规模也越来越大,其中女性农民工也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生力军。

主要介绍女性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状况,从她们的进城原因,进城职业选择的方向来逐步了解她们在城市的生活现状。

标签:女性农民工;城市;生活状况1女性农民工在城市的职业选择1.1环卫保洁和家政服务环卫保洁主要包括清道夫、公共场所保洁员等。

家政服务主要包括保姆、临时钟点工等。

随着城市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卫保洁和家政服务业在全国各大城市方兴未艾,各类家政服务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这类工作对从业者的守时观念、服务意识,还有诚信度等方面都有较高要求。

相应的薪资待遇也比较丰厚。

这也是吸引更多农村女性进入城市的重要原因之一。

1.2餐饮娱乐餐饮娱乐行业包括餐厅服务员、洗碗工、美发按摩、歌舞厅服务员等。

这也是女性农民工进城后选择较多的行业之一。

由于我国城市人口规模庞大,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流动性大,餐饮娱乐行业需求量较大。

加上这类行业薪酬较低,也不需要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

对于一般的农村女性,只需要热情,细心和勤劳,就可以胜任这样的工作。

不过,在诸如美发按摩、歌舞厅等一些场所,女性的美貌和身体却变成了一种用来交易的商品。

这些行为孳生出大量卖淫嫖娼、吸毒贩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而一些从业女性农民工则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1.3纺织轻工进入城市的女性农民工们,大多从事服装纺织、鞋帽制作、原材料加工等工作。

目前中国经济以出口导向型为主,这些岗位的需求量巨大,所以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女性劳动力。

相对其它行业,这些岗位的休假、薪酬都比较稳定。

但由于这些工业区都处于城乡结合部,环境污染严重,治安状况也不容乐观,身处工业区内的女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也得不到良好的保障。

据相关学者的亲身体验。

在深圳,广州等原材料(尤以化工产品为多)生产加工的私营企业里,现场空气中充斥着粉尘、有毒气体等,女工们终日忍受着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折磨。

当阳市女性农民工就业问题及对策

当阳市女性农民工就业问题及对策
家庭因素影响
家庭因素对女性农民工的就业 也有一定影响,如照顾家庭和 孩子的责任,限制了她们的就
业选择。
研究不足与展望
• 数据收集有限:本研究的数据收集主要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可能存在样本量 不足和数据质量不高的问题。未来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和改进数据处理方法 ,以提高研究的准确性。
• 缺乏深入分析:对于女性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本研究主要从宏观层面进行了分 析,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女性农民工的个人特征、职业规划、心理健康等 方面,以便更好地了解她们的就业需求和问题。
职业性别隔离
由于一些行业和职位存在性别隔离现象,女性农 民工往往难以进入某些领域和职位,限制了她们 的职业发展空间。
04
促进当阳市女性农民工就业的对 策建议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制定平等就业法
当阳市可以制定平等就业法,确保女性农民工在就业方面享有平 等的权利和机会,消除性别歧视和障碍。
加大劳动保障力度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本文以当阳市女性农民工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就业问题及解决对策。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多篇 关于女性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文献,以便更全面地了解该群体的就业现状和问题。
本文参考的文献主要包括
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农民工监测报告》
THANKS
感谢观看
02
当阳市作为湖北省的一个农业大 市,女性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也备 受关注,如何解决其就业问题对 于当阳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通过对当阳市女性农民工的就业 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相应的 对策建议,以促进其就业质量的 提升。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 等方法,对当阳市女性农民工的 就业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

女性农民工的“融城”困境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精)

女性农民工的“融城”困境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精)

第31卷第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2010年9月V o l.31,N o.5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 o u r n a l o f J i s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㊀㊀㊀㊀㊀㊀S e p t.2010女性农民工的 融城 困境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李㊀昱(湖南女子学院,湖南长沙㊀410011)摘㊀要:女性农民工是农民工这个群体弱势群体中的 弱势群体 ,关注这一类特殊群体的生存状况,应从她们融入城市的性别分工模式和心理障碍分析入手,探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独特性,并完善女性农民工的法规政策,加强普法教育,着力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㊂要发挥妇联组织㊁工会组织及社区的作用,推动女性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进程㊂关键词:女性农民工;性别分工模式;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C913.68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㊀1007-4074(2010)05-0113-06基金项目:湖南省 十一五 教科规划课题(X J K08B D Y007)作者简介:李㊀昱(1965-),女,湖南澧县人,中南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女子学院教授㊂㊀㊀一㊁概念㊁对象与研究方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进一步对农民工进行关注,对女性农民工也有不同程度的研究㊂有专家指出,农民工群体是当今社会的弱势群体,而女性农民工群体又是这个弱势群体中的 弱势群体 ㊂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深入发展以及女性自我意识的增强和自身素质的提升,为了家庭和个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女性选择外出务工,农村女性进城务工人员的比例呈现逐年递增趋势㊂2007年全国妇联专题调研组开展了千名进城务工妇女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农民工队伍中女性占30%[1],女性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建设的生力军㊂本文所界定的 女农民工 即户籍在农村,身份是农民,职业是工人,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女性劳动者㊂同时,女性农民工也并非仅仅在农民工之前冠以 女性 二字,这是一个更为独特的群体㊂在女性农民工中,16至24周岁这一年龄段尤为值得关注㊂他们进城的年限不长,很多人是在初中㊁高中毕业或辍学后直接进城打工的,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和就业竞争力,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不高㊂特别是本来就薄弱的农村社会关系网,在进城后被削弱或发生断裂,她们获得的社会支持十分有限㊂所以,这一类特殊群体应是我们关注的重点㊂温家宝总理在2010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诸多涉及农民工的政策,如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收稿日期:2010-07-06好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㊁子女就学㊁公共卫生㊁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等等[2]㊂这些措施不但为农民工描绘了全面社会保障的蓝图,也使我们注意从性别视角研究和关注女性农民工问题㊂女性农民工除了要与男性农民工一样承担劳动的艰辛㊁生存的压力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后顾之忧,还面临城市社会的排斥和性别歧视的压力以及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困惑㊂因此,关注这一类特殊群体在我国城市的生存状况以及对她们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家庭和谐㊁社会稳定及现代化㊁城市化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㊂这里,我们采取的研究方法是 社会性别 研究法㊂ 社会性别 (G e n d e r)是西方女性主义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个分析范畴,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国际学术界阐释和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基本方法㊂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s e x)而提出的一个概念,生理性别指由生物学决定的㊂以男权为中心的 生物决定论 即把两性间的生理差异扩大化,认为男性在智力㊁体力等方面优于女性,把两性的角色分工归结为男女两性生理构造和生理功能所决定,把性的自然差别归结为女人居于从属地位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男主外女主内㊁男尊女卑的社会性别分工制度㊂社会性别是由社会决定的性别特征,即由社会形成的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㊁角色㊁活动及责任,是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㊁要求和评价㊂社会性别是被建构的㊂社会性别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权力关系㊂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分析女性农民工的诸多问题,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现有的女性农民工在 融城 过程中出现的许多困境,都是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产物,传统的性别分工模式给女性农民工的身心发展带来很多不利影响㊂二㊁女性农民工的 融城 困境笔者选取了近三年(2007年 2009年)在长沙㊁株州㊁湘潭三地的访谈调查记录作为研究样本,参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的农民工调查报告以及全国妇联开展的 千名进城务工妇女 问卷调查的有关数据㊂通过整体研究与个案访谈发现,女性农民工在外出务工中,除了会遭遇与男性农民工同样的职业层次低㊁经济收入少㊁社会交往单一㊁社会地位卑微㊁缺乏福利保障㊁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重贫困,拖欠工资㊁工伤㊁没有社会保障等问题外,还会遭遇其他一些困境㊂这些困境主要是由目前传统的性别分工模式所造成,我们可以从现实和心理两方面的因素来探讨制约女性农民工 融城 的困境㊂(一)现实困境社会性别观念认为,男女的社会分工㊁角色㊁能力以及身份㊁地位等不是生理因素决定的,而是社会文化对男女的期待和规范㊁相应的资源和机会的分配㊁能力和特长的发展影响了社会对男女的评价,形成男女之间不平等的权力和地位关系,这种关系在文化习俗㊁教育㊁宗教㊁法律㊁政策等作用下得到巩固和加强㊂目前,受这种传统的性别分工模式的影响,加之社会的文化习俗㊁法律㊁政策的性别歧视,女性农民工所遭遇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就业观念狭隘㊁就业中的性别歧视㊁性别职业隔离㊁同工不同酬等几个方面㊂第一,就业观念狭隘㊂传统社会性别观念渗透和辐射到家庭以及社会,它通过人早期的社会化灌输到人们的脑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对女性的影响要远远大于男性㊂传统社会性别规范早在女性农民工进入城市之前,就通过乡村社会中的传统文化规范的教化者对她们发生了影响㊂ 男主外㊁女主内 的社会性别分工模式使女性扮演着家庭成员的照顾者和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的角色㊂以家庭形式流入城市的农民工家庭中,由于女性农民工己经将传统的社会性别规范内化并作为自己的行动规范,她们是家庭和丈夫的照顾者,在时间和精力上受到了很多限制,影响其在就业领域内的竞争力㊂虽然工作中有男女的差别待遇,但女性农民工认为往往是认可这种区别的,因为 工作不一样 ㊁男人干活多 ㊁ 男的比女的肯定要强,多得工资也是应该的 等等㊂这种传统社会中 男尊女卑 的性别定位,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女性农民工来说,仍然有非常强烈的影响㊂第二,就业中的性别歧视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三条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㊂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㊂从我们的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实际上在某些环节的情况恰恰相反:不是充分调动妇女积极性参加劳动,而是女性和男性竞争中得不到公平对待,在劳动就业㊁自身发展上不能获得她们应有的位置㊂在整个就业形势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女性就业选择和职业流动性没有男411性大,适应的岗位受限㊂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深圳市的31312条招聘广告中,有41.6%的明确了性别要求㊂其中,64.1%的明确要求招聘男性,而提出招聘女性的只有35.9%㊂此外,在没有限定性别的招工广告中,潜规则也是 男士优先 ㊂[3]第三,性别职业隔离㊂由于女性自身的生理特点,以及部分女性农民工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她们在选择工作时会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性别歧视㊂女性农民工主要集中于纺织㊁服装㊁印刷㊁食品加工㊁玩具㊁电子等劳动密集型轻工业,或者保姆㊁家政服务㊁餐饮㊁娱乐㊁休闲服务员㊁售货员等服务业,向上层职业流动的机会远远少于男性㊂从她们从事的轻工业来看,通常劳动强度大㊁工作环境差,工资福利与劳动付出不成比例,在业余时间很少开展娱乐活动㊂从她们所从事的服务业来看,大多要求年轻且相貌好,她们的职业生涯短暂,不但竞争激烈,而且地位低微㊂如果按照刘易斯对 好工作 与 坏工作 的区分,女性比男性更趋向于得到 坏工作 ㊂第四,同工不同酬㊂‘妇女权益保障法“第22条规定:凡男女职工从事同样的工作时,女职工享有领取同等劳动报酬的权利㊂实际上,根据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调查发现,女性农民工的月工资比男性明显偏低,平均月工资二者相差近200元㊂[3]首先,由于行业不同或受教育程度不同引起了劳动报酬的差异㊂男性农民工从事建筑业㊁运输业㊁制造业㊁野外施工等艰苦行业的工作或从事管理和技术性工作,因行业艰苦或脑力劳动含量高,因而报酬要相对高㊂其次,许多用人单位从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存在性别歧视,男女农民工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现象㊂很多单位认为招收女性农民工要承担更多的人力资本,女性的生理㊁生育㊁照顾家庭等都会增加用人单位的成本,而且在相同的福利待遇下,女性农民工创造的财富可能相对较少㊂她们甚至会因为生育㊁哺乳的情况随时中断工作,使企业减少招用或不招用女性农民工㊂即便招用,所给的报酬也尽可能压低㊂综上所述,女性农民工在这种传统的性别分工模式下必然会出现包括生理㊁心理上的一系列问题㊂这些问题能否解决,关系到她们融入城市的程度㊂(二)心理困境在城市就业与生活中,大部分女性农民工承受着来自性别和社会阶层的双重歧视和压力㊂她们没有真正融入到城市中去,而长期处于社会资源相对稀缺㊁个人需求无法满足㊁正当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境地㊂她们在城市中没有主人意识感,拥有的较多的是失落感㊁自卑感和过客心理㊂心理融入是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标志和归属,目前女性农民工主要的心理困境表现如下:第一,幸福感偏低㊂所谓幸福指数是指农民工对自己在城市的生活和工作状态的心理满意程度,是一种主观心理感受㊂幸福指数与其自身的心态㊁价值观密切相关㊂女性农民工由于在工作中存在性别歧视㊁进城后面临的机会选择有限收入偏低㊁个体的差距等方面的原因,与男性农民工相比,会表现出更多的困惑彷徨,幸福感低于男性㊂第二,边缘化与自卑心理㊂女性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为城市的边缘职业,甚至由于某些休闲娱乐行业的非法经营,带来城市色情的泛滥㊂有些城市人甚至把打工妹与小姐联系在一起,使她们遭受社会的冷眼及歧视㊂她们尽管在城市攀爬滚打数年,但永远改变不了农民的身份;她们是城市的居住者,却永远是城市的 外来人 ;她们没有居民身份,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待遇㊂尴尬的身份使她们生活在城市的边缘,成为城市的边缘人,找不到归属感㊂这种自我认知的状态,也是导致她们很难彻底融入城市的根本因素㊂第三,社交圈狭窄㊁情感无所寄托㊂据全国妇联专题调研组‘千名进城务工妇女问卷调查报告“指出,在女性农民工群体中,约有60%是未婚㊂在已婚妇女中,有50%的丈夫留在农村㊂所以,进城的女性农民工既是一个群体,又往往又是一个孤独的个体㊂她们在城市里社会交际圈狭窄,精神文化生活单调,日常交往的多数是同单位的打工姐妹以及老乡㊁亲戚,使她们获取社会信息的渠道狭窄,制约和影响到自身的发展㊂未婚女性几乎没有与城里男性青年谈婚论嫁的可能,已婚女性只能忍受长期分居两地的痛苦,个别人在城市生活光彩斑斓的诱惑下迷失了方向㊂以珠江三角洲外来农民工为例,年轻的未婚打工妹㊁打工仔所占比例较高,相对单调的业余生活㊁加上开放的城市社会中所存在的诸多诱惑,往往会引发处于婚育年龄高峰的打工青年较普遍存在婚前性行为㊁未婚先孕现象以及生殖健康等问题,这给女性带来精神和肉体上巨大的伤害,加之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极易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㊂511三㊁女性农民工 融城 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对女性农民工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㊂女性农民工流动进城不仅需要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而且还要从事人口生产,她们的城市生存问题不仅关系到她们自身的发展,而且关乎千千万万个家庭下一代的发展㊂让女性农民工接受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她们适应城市的生活能力,进而改善生存环境㊂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她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就必须要逾越 农民问题 和 性别歧视 这两个关隘㊂同时,这是一个亟待保护的群体,仅仅依靠她们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国家应该给予强有力的政策予以保护,社会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其帮助和关注㊂(一)加强社会性别意识教育解决女性农民工边缘化的问题,不能仅靠发展经济㊁扩大就业来解决,因为性别意识在造成女性农民工的边缘化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㊂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不能靠发展经济解决,要以强化社会性别意识为契机,增强社会的性别责任感,在国家决策中贯彻性别平等的意识,用性别平等意识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决策,使国家进行积极的社会政策干预,以此解决这一问题㊂其一,加强社会性别意识教育,塑造平等的性别文化㊂女农民工劳动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的背后,影射出的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是长久以来社会忽视㊁轻视妇女作用的结果,所以,长远来看,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全社会进行社会性别教育㊂开展的目的,对妇女而言,就是要让她们通过性别意识教育认识到自己拥有同男性平等的权利,克服自卑㊁依赖心理,正确评价自己;对男性而言,通过性别意识教育使他们能客观地评价妇女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贡献,自觉维护女性合法权益㊂只有在整个社会上尊重妇女㊁保护妇女的氛围蔚然成风,在男女就业方面的性别差异才能得到有效解决㊂其二,将社会性别纳入政策分析框架㊂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北京行动纲领“中明确提出了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并确定了将其作为促进性别平等的全球策略,1997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对社会性别主流化概念进行了界定[4]㊂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应把性别意识纳人决策主流,将社会性别视角引人各个层次的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使公共政策的建立和实施更有利于社会性别的平等,促进两性的和谐发展㊂当前,首先应对各种公共立法㊁各级政府政策规定进行盘点,彻底清除违反男女平等等基本国策的内容;另外,在各级政府的劳动管理部门中设立性别平等监管机构,监督和维护本行政区域内就业过程中的性别平等状态,在初具规模的劳动力市场和定期的人才交流会上分设必要的监控窗口,及时处理针对各种性别歧视的投诉,保护女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帮助她们获得合理的就业待遇㊂(二)提高女性农民工的法律意识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农民工更容易受到伤害,彻底改变女性农民工的弱势地位,应该从法律层面把女性农民工纳入保护对象㊂一些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自由迁徙权㊁合法居住权㊁平等就业权㊁平等教育和培训权㊁平等社会保障权等一系列权益基本处于无保障或缺乏保障的地位,造成这种状况的最重要症结是流动人口的各种权益还没有得到全国性以及地方性法律和条例的支持和保障㊂[6]应在现行保护女性农民工法规的基础上增补相应条款,使其至少包含以下内容:消除对女性农民工的就业歧视;女性农民工与男性农民工同工同酬;对女性农民工进行孕期㊁经期㊁产期㊁哺乳期保护,避免在此期间受到不公正待遇;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给予女性农民工特殊的养老㊁医疗㊁生育等社会保障,减少她们的后顾之忧㊂同时,应着重提高女性农民工自身的法律意识㊂目前,大多数女性农民工对法律的知晓程度非常低,对保护自己权利的法律不了解,在权利被侵害后也不可能向相关部门举报或者采取其他维权措施㊂从目前的普法行动来看,大部分都是借 三八 妇女节开展 维权普法周 或者 维权讲座 活动,临时性强,很多女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还有很多女工认为普法没有什么用处,对普法宣传持抵触心态㊂所以,政府及妇女组织应在全社会强化和加以引导,如在广大女性农民工中进行长期的㊁持续的普法活动,加强‘妇女权益保障法“及相关法律的普及宣传,增进全体公民对妇女合法权益的认识,让女性劳动者增强对法律的信心,形成普遍的尊重妇女㊁保护妇女的良好的社会风尚㊂(三)构建适合女性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体系对女性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女性农民工的身份和性别特殊性特点,开展引导性培训,构建适合女性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体系㊂政府部门611应该整合现行的各类职业学校㊁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行业,用人单位的培训资源,开辟专门形式适合女性农民工培训的项目,强化女性农民工培训的专门职能,形成适合女性农民工不同层次需求㊁符合劳动力市场要求的教育培训体系,切实做到从女性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出发,让她们后顾无忧地加入到教育培训中去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㊂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等人创立的北京 富平学校 ,一方面减少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推广意义极大㊂在构筑女性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时,政府还应组织相关教育和劳动部门对相关教育培训做出计划,编写出适合女性农民工的培训教材,培训师资队伍,以提高培训质量,搞好培训服务,要深切地让女性农民工感到政府及社会对她们的关爱,感到她们适合自己学,能够学到东西,愿意参加培训㊂(四)提高女性农民工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及其生活内容呈多元化趋势发展㊂尤其令人关注的是,部分女性农民工中落后㊁颓废的文化生活方式依然存在㊂我们应在女职工中开展 素质提升 工程,利用 学历教育 ㊁ 流动课堂 ㊁ 周末学校 ㊁ 在岗培训 等方式,促进女农民工在思想道德㊁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提高㊂充分利用图书馆㊁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开展针对女性农民工的社会文化服务,让女性农民工能够享受到精神产品的熏陶,真正让科学的㊁先进的文化走进农民工头脑,提高其欣赏美㊁鉴赏美的素质㊂在各社区设立女性农民工心理辅导站,针对女性农民工心理㊁精神焦虑等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和情感辅导,以化解不良情绪,消除各种隐忧,将各种有可能激化的矛盾消除于萌芽之中㊂只有不断提高女性农民工自身的综合素质,女性农民工才能更好地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乐于为社会创造财富,以实现其自我价值㊂(五)发挥妇联组织㊁工会组织及社区的作用女性农民工在城市中生存于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且一般都是单个的生存,她们抵抗边缘化生存的力量太小太弱㊂因此,提高她们的组织化程度,提升她们的抗边缘化能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㊂要充分发挥妇联㊁工会组织及社区的职能,使妇联㊁工会及社区真正成为女性农民工的 贴心人 ,维护她们就业㊁生活中的合法权益,是多途径㊁多侧面扩大对年轻女性农民工的正式社会支持的题中应有之义㊂我国妇联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肩负着光荣使命㊂胡锦涛主席在纪念 三八节 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妇联组织建设成为党开展妇女工作的坚强阵地和深受广大妇女信赖和热爱的温暖之家[7]㊂妇联组织在多年的实践中探索出一些有效的工作方法,积累了一定的群众工作经验,是政府开展务工妇女工作的得力助手㊂妇联组织应该及时关注年轻女性农民工遭受家庭暴力㊁性骚扰或就业性别歧视等问题,加强对包括‘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㊁‘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在内的一系列保护女性权益的法令法规的宣传,帮助年轻女性农民工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㊂还应当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发挥妇联的网络优势,建立挂钩联系机制㊂城市地区的妇联要主动了解本地用工的信息,向农村地区的妇联提供,输出地妇联则要细致地做好宣传㊁组织㊁培训工作,努力提高输出妇女的素质㊂从工会的角度看,年轻女性农民工权益易受侵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她们没有一个自己的维权组织㊂应该提高她们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其维护自身权益的力量 建立女性农民工自己的工会㊂‘工会法“规定,工会的基本职责是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㊂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各级工会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㊁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㊂全国总工会提出要求,要把进城务工人员组织到工会中来,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㊂工会组织应主动地把年轻女性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要求引导好,向她们宣传‘劳动法“等法规政策,帮助年轻女性农民工提高保护自身权益的能力,使她们能清楚地辨别什么情况下自己的合法权益被侵犯了,应当怎样去维护自己的这些权益㊂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推进,社区组织对促进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中的巨大作用已越来越明显㊂社区要真正为外来农民工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农民工工作之余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居住社区度过的,社区管理与服务影响着农民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增强社区支持力度是促进女性农民工的城市社区融入的有效途径,努力做到社区支持的日常生活化,为在社区中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提供各种卫生㊁保健㊁托养㊁文化娱乐和教育等服务,使农民工在获得相关知识,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脱离了农村社区旧的初级网络关系,找到新的归属感㊂同时,社区要真正为女性农民工维权和做711。

女性农民工问题研究及对策

女性农民工问题研究及对策

女性农民工问题研究及对策作者:田宝贵来源:《管理观察》2009年第11期摘要:目前女性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

她们的工作条件差,社会地位低,极易遭受性骚扰。

因此无论是政府、社会,还是女性农民工自身都应努力改变这种状况。

关键词:女性农民工弱势群体性别歧视近年来,大批的农民工涌入城镇,其中女性农民工占农村流动人口的40%,即将近有6400万左右。

如此庞大的数量,由于女性本身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结构,他们相比较男性在社会活动中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

而他们在实际闯入城镇的过程中也确实遭到了一些不公的待遇,这对和谐社会以及社会公平都有较大的影响。

而女性农民工在进入城镇的过程中必然会对其心理产生很大的冲击,如不做好正确的过渡,可能会使其无法很好的适应,导致她们误入歧途,这也是无数的家庭的不幸,甚至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

一、女性农民工问题的提出和意义农民工是在现代社会转型时期所出现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大规模流动的一个趋势。

在这种社会趋势下产生了许多的社会问题,而女性农民工相较男性农民工又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她们多数就业于城市社会主流职业之外。

通过对16—36岁的女性农民工进行调查,其中16—24岁女性农民工占总数的93.1%,48.9%的人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这决定了她们从事的行业不是城市技术含量高的主流行业,只能是餐饮、娱乐、发廊林闲等职业,甚至从事不可接受的工作。

她们一般是从业于服务行业,但对于文化素质不高的她们来说,就业的渠道大多是靠亲戚朋友介绍,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没有人身安全保障,且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或是不良分子所利用或是伤害。

据调查,服务行业从业的年轻女性农民工,近70%遭受过性骚扰,有60. 1%的人在外打工担心上当受骗,调查发现,有14.3%的女性农民工受到过人身伤害,33. 8%的人找工作时被骗过,29. 3%的人钱财被骗过。

离开家乡那个熟悉的社会环境,失去社会支持,使她们的生存风险增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农民工城市生存边缘化及其防范[ 2007/11/26 18:42:00 | By: wuhuiling0 ]作者:陆福兴伍慧玲关键字:女性农民工;城市生存;边缘化据统计,至2005年,我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达亿人(阳俊雄,2004)。

据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女性农民工占农村外出人口达40%,比例还在持续上升(魏伟,2004)。

由此推算,当前女性农民工有600 0万左右。

女性农民工由于其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加上社会的性别不平等等诸多因素,在城市生存中日益趋向边缘化,这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长此以往将影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女性农民工城市生存边缘化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农民工是城市生存的弱者,女性农民工是农民工中的弱者,是弱势中的弱势。

边缘化是指偏离主流、退居次要位置、日益落入边缘的一种状态。

女性农民工城市生存边缘化是指她们在城市居住和就业时处境日益相对恶化、偏离城市的主流生活、处于城市生存弱势地位的一种生活状况。

女性农民工流动进城不仅需要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而且还要从事人口生产,她们的城市生存问题不仅关系到她们自身的发展,而且关乎祖国6000千多万个家庭的下一代的发展。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女性农民工日渐受到方方面面的挤压,城市生存状态日益走向边缘化。

这一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也应该进入学界的理论视野。

女性农民工城市生存边缘化问题是关系全面小康建设及和谐社会构建的问题,也是关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

女性社会生存的水平是全面小康社会的衡量标准之一,和谐社会要求城市乡村和谐发展、男女两性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的流动精英——女性农民工和她们的下一代。

女性农民工城市生存边缘化问题关乎我国以上几项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所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女性农民工城市生存问题是解决我国农民工问题的关键。

我国的农民工问题日益受到各界的关注,但大多是为他们讨工钱而已。

但是,随着农民工问题的发展,讨工钱远远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了,我国农民工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工的城市生存与发展问题,农民工问题的实质是解决弱势群体的城市生存与发展问题。

女性农民工城市生存边缘化问题是农民工问题的重点,是解决整个农民工问题的突破口。

女性农民工是整个农民工中的弱势群体,是弱势中的弱势,农民工的许多问题突出地表现在她们身上,解决了她们的城市生存问题,整个农民工的城市生存与发展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女性农民工城市生存问题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首要问题。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要有建设主体,女性农民工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她们不仅为新农村建设挣回巨大的建设资金,而且为新农村建设生产和培育下一代接班人,没有她们的健康生存与发展,新农村建设就会失去重要的主体建设力量。

再次,女性农民工城市生存边缘化影响我国的人口素质提高。

人口素质是一个综合指标,与整个人口中每个人的状况息息相关。

6000万女性农民工在我国人口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她们的生存状况与她们的素质提高是密切相关的,她们的素质不仅影响她们本身,而且关系到她们的下一代人口的素质发展,是一个影响深远的重要问题。

最后,女性农民工问题是推进女性发展和解放的重大问题。

女性农民工城市生存边缘化问题是她们的生存与发展权问题,影响整个女性的发展和她们的下一代健康成长,解决她们的边缘化生存问题,可以提高她们的素质,为女性解放奠定基础,同时,可以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女性农民工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先锋,她们的流动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物质基础和传播城市先进的精神文化。

二、相关文献回顾目前,国内外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有如下一些理论:其一是关于女性农民工流入城市的原因。

主要有四种理论:一是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推—拉”理论[拉文斯坦(),1880;乔治(),1959;伯格(),1961] ,他们认为城市的拉力和农村的推力促使农民向外流动。

我国学者陈吉元、胡必亮完善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推-拉"理论,认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可通过来自农业部门的推力所创造的供给量,及由来自非农业部门的拉力所引发的需求量之间的较量而得到说明和解释。

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二元结构模型”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因农村劳动力的无限供给而产生劳动力向城市的必然流动(威廉.阿瑟.刘易斯。

三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理性选择”理论,认为农民工城市就业是权衡经济利益的一种理性选择(舒尔茨)。

四是国内一些学者如谭琳、赵耀辉、蔡昉、侯风云、苗瑞卿、张征,张正河等也从不同角度对影响我国农村女性劳动人口迁移城市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教育因素、户籍制度、工业化水平、城乡差距等。

其二是关于女性农民工流动的决策因素。

该理论认为家庭决策对流动的作用正在减弱,女性个体自主决策因素的作用正在增强(谭深,2004)。

其三是关于女性农民工城市就业的失业问题。

该研究认为城市流动人口特别是女性农民工的失业状况严重,短期失业风险大,根据2002年的调查,失业一个月以上的人有1/3,在北京则达到100%(李强,20 02)。

其四是女性农民工成为城市边缘人的制度原因。

此研究认为女性农民工在我国“独特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与制度冲突”中成为了“边缘人”(谭深,2000)。

其五是女性农民工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生存和就业的性别因素分析。

一种认为市场使各种先赋因素的作用缩小,有助于减少男女在分工和分配方面的差别;另一种理论认为,市场分工带来分化的结果是妇女劳动力的非技术化和低层化,结果是妇女在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边缘化。

(金一虹,2000)。

其六是对女性农民工婚姻生活压力和精神苦闷的研究。

该研究认为打工妹受到了三重挤压:追求职业生活却换来一副残损的身体,性欲和道德的冲突使她精神紧张,婚嫁文化的要求和国家对流动的管制使她进退不得(潘毅,1999)。

外来女性群体间阶层的差别,与外来白领女性不同,女工所受到的性骚扰中既包含了性别的歧视,还有身份地位的歧视(唐灿,1996)。

以上种种理论,从女性农民工的流动、就业、生存等诸多方面揭示了她们城市生存日趋边缘化的问题,但是,专门和系统研究女性农民工城市生存边缘化的理论目前还很少见到。

三、女性农民工城市生存边缘化的现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就业结构日益提升,职业技术要求日益提高,加上农民工流动的数量正在日益增多,质量正在日益提高,竞争日趋激烈,女性农民工作为农民工中的弱者,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身体素质相对弱,不能进入城市需要的主流职业,因而不能取得较高的工资待遇,诸多原因使她们城市生存边缘化问题正日渐严重,具体表现如下:一是女性农民工外出就业非正式化。

越来越多的女性农民工为了节省成本和简便外出手续,通过老乡、亲戚、朋友和同事的介绍外出,这种通过非正式渠道的外出,使她们远离正式外出渠道的资源保障,增加了外出风险,成为远离正式渠道外出的边缘化群体。

同时,她们不仅从非正式渠道外出,而且到达城市后,又通过非正规渠道就业,这样的就业方式,使得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特别是与用人单位以口头形式签订就业协议,发生劳动争执时合理的劳动权益无法维护。

二是职业角色边缘化。

女性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职业多是餐饮、娱乐、发廊、休闲等职业,甚至从事不可接受的工作。

这些职业并非城市的主流职业,更不是城市技术含量高的职业,这些职业利益竞争激烈、职业生涯短渐,而且风险性大、地位低微,甚至对外不能言自己的职业。

在这些行业就业大多要求年轻和形象好,类似于吃“青春饭”,工作没有发展前景,越老越不值钱,一到年纪增大或者结婚生小孩,就得辞职甚至失业。

没有好的收入和合法地位做保障,女性农民工的城市生存状况就可想而知走向边缘了。

三是生存身份的边缘化。

农民工走入城市,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男性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日益重要,成为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产业工人,但是,女性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为城市的边缘职业,甚至由于某些休闲娱乐行业的非法经营,带来城市色情的泛滥。

许多城市人把之归责为女性农民工,把打工妹与小姐联系在一起,使她们遭受社会的冷眼及歧视。

她们尽管在城市攀爬滚打数年,但是永远改变不了农民身份;她们是城市的居住者,却永远是城市的“外来人”,没有居民身份,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待遇。

尴尬的身份使她们生活在城市的边缘,成为城市的边缘人。

四是社会保障边缘化。

目前我国城市的社会保障还在逐步完善之中,对外来的女性农民工更是缺位,但是,她们是最需要社会保障的城市生存群体,她们由于城市生存缺乏社会保障,使本来失业风险大、工作伤害多的生存处境更加困难。

她们必须面对年龄大了或结婚生子后就极有可能退出职业甚至被迫失业的现实,而且劳动中的工伤、生育等风险大又多,但是,城市社会没有为她们安排社会保险,她们城市生存的社会救济体系薄弱,排除在城市的保障之外,成为城市中社会保障的边缘群体。

五是社会地位边缘化。

农民工是城市中的弱势,但女性农民工又是农民工中的弱势,成为弱势中的弱势。

已婚女性的城市生存从属于家庭中的丈夫,难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地位;即使未婚女性,经济地位在城市社会也处于低层。

她们缺乏城市政治参与的渠道,缺乏参与城市决策的机制,造成她们的政治参与边缘化;她们从事的服务业不仅城里人看不起,而且乡下人也看不起,被称为“打工妹”、“乡下妹”、“农嫂”等,成为城市社会中地位最低的边缘群体。

六是婚姻与情感边缘化。

女性农民工在城市生存,未婚女性一般没有与城里男人谈婚论嫁的希望,有的已婚女性只能忍受两地分居的感情煎熬,压抑着自己的七情六欲,长年累月过着寡居生活;有些为生活所迫成为有钱人的情人、二奶;有的因情感空虚卷入“第三者”的旋涡。

不管怎样努力,她们的婚姻和情感难以融入城市主流,被排斥在城市的边缘。

四、女性农民工城市生存边缘化的原因及对策女性农民工城市生存边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和综合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我国城镇化推进中必然存在的问题,也是我国国情决定的突出问题。

我国城市化的实质是农民的城市化,让大量的农民成为城市市民,这需要经过艰难而长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过程,农民进入城市必然产生农民工,女性农民工在城市化中是农民中的弱势群体,出现边缘化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同时,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和农业大国的国情更加决定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也决定了其解决这一问题的艰巨性。

其二,女性农民工城市生存边缘化问题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发展张力不平衡、社会资源配置及性别发展不公平的问题。

我国社会转型中首先是城乡发展张力不平衡,造成城乡发展差别,其次是性别发展张力不平衡,造成男女性别发展的差异。

再加上社会的教育资源配置男多女少,社会的政治资源男性优先化,社会的经济资源男性占有主导地位,这些因素综合造成了这一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