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成语故事听猜
见异思迁齐国成语故事

见异思迁齐国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相国管仲为国家的强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早先,管仲还未效力齐国时,他在好友鲍叔牙的举荐下,面见齐桓公,齐桓公向他请教如何能让民众安居乐业。
管仲说道:“士农工商四民,是国家的柱石之民,不可使他们杂居,杂居则说的话、做的事都不一样。
因此,圣王总是安排士住于闲静之地,安排农民靠近田野,安置工匠靠近官府,安置商人靠近市场。
这样才可以安居乐业。
”“那依您的见解,对士该怎么办?”齐桓公又问,管仲回答:“就让士群集在一起讲学传艺,他们父与父在一起就讲义,子与子在一起就讲孝,事君的讲敬,年轻的讲尊。
等养成习惯后,他们的思想就安定了,不会见异思迁。
”齐桓公很高兴,立即委以重任。
齐国遂在君臣二人的共同治理下,逐渐变得强大起来。
道听途说的成语故事

道听途说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爱听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说,然后再把自己听到的津津有味地讲给别人。
有一次,毛空听到一只鸭和一块肉的事,他觉得非常稀奇,便告诉给艾子。
他说:“有一个人,养了一只特别能生蛋的鸭,那鸭一天能生一百多个蛋。
”他见艾子笑了,又说:“那天,从天上掉下一块肉,那块肉长有三十丈,宽有十丈。
”艾子笑着问道:“真的吗?有那样长的肉吗?”毛空急忙说:“噢,那就是长二十丈。
”艾子仍不相信。
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长了。
”艾子说:“你说的那只鸭是谁家养的?你说的那块肉掉在了什么地方?”毛空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最后只好说:“我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
成语“道听途说”就是从这个故事而来的。
这一成语比喻在路上听到没有根据的言论或传闻,再去传给别人。
道听途说典故的意思:道、途:路。
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
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齐国成语故事

齐国成语故事齐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大国家,它的成语故事源远流长,充满了智慧和哲理。
这些成语故事不仅反映了齐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也传承了他们的文化精髓。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些古老的故事。
成语一,齐桓公拔矢啜羹。
齐桓公是齐国的一位贤明君主,他治理国家英明,深得民心。
有一次,齐桓公在打猎时,射箭不慎,箭射中了自己的儿子。
齐桓公非常伤心,但他没有因此而停止打猎,而是继续射箭。
当他射中了一只兔子后,他将箭头折断,以示悼念。
后来,这个故事就成了“齐桓公拔矢啜羹”的成语,用来比喻君主在治理国家时,能够忍痛割爱,舍小利图大义。
成语二,齐舞风云。
齐国有一位名叫田忌的将军,他在一次比赛中,率领齐国的马队与赵国的马队比赛。
赛前,田忌发现赵国的马比齐国的马更强壮,于是他决定采取变招。
在比赛中,田忌安排了不同的马匹与赵国的马队比赛,结果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就成了“齐舞风云”的成语,用来比喻善于变招,以不同的方式取得成功。
成语三,齐鲁风范。
齐国和鲁国是两个邻近的国家,它们之间有着深厚的文化交流。
齐国的人民勤劳勇敢,鲁国的人民礼貌谦和,两国的风格特点各不相同。
后来,人们就用“齐鲁风范”来形容两种不同的风格特点。
这个成语也常用来形容人的品质或行为举止。
成语四,齐心协力。
齐国的人民勤劳勇敢,他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团结一心,共同努力。
这种精神就成了“齐心协力”的成语,用来形容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成语五,齐家治国。
齐国的人民注重家庭教育,重视家风家训。
他们认为,一个家庭的和睦与团结,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后来,人们就用“齐家治国”来形容一个人能够善于管理自己的家庭,也能够善于治理国家。
这些齐国的成语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品德,也传承了他们的文化精髓。
在今天,这些成语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古老的故事中汲取智慧,传承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
中国成语故事

中国成语故事中国成语故事中国成语故事1安步当车战国时期,齐国有位隐士名叫颜斶(chù)。
齐宣王听说他很有名,就召见了他。
颜斶进宫后,齐宣王傲慢地说:“颜斶,你过来!”颜斶不卑不亢地对齐宣王说:“大王,你过来!”齐宣王很不高兴,旁边的大臣也都责怪颜斶。
颜斶便说:“如果我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
与其让我羡慕大王的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的好。
”齐宣王恼怒地问他:“到底是大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斶说:“当然是士人尊贵!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下令:谁敢在距离高士柳下惠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格杀勿论!另外还悬赏: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赏金两万两。
由此可见,一个活着的大王的头,还抵不上一个死去的士人坟墓呢。
”齐宣王觉得自己理亏了,便请求做颜斶的.学生,并说:“您和我在一起,食有美味,出必乘车,妻子儿女可以穿上华美的服装。
”颜斶毫不动心,坚决辞谢:“我还是希望让我回去,每天晚点儿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慢慢地走路,就当是坐车一样;不犯罪过,就是保持自己的尊贵。
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啊!”颜斶说罢,告辞而去。
后来,人们就以“安步当车”表示不乘车而安然步行,又比喻安于现状,不求显贵。
安,安详,不慌不忙;步,步行。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传说古时候有八个神仙,他们分别是铁拐李、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蓝采和、吕洞宾、何仙姑与韩湘子。
这八个神仙外貌和脾气都各有特色,经常在一起聚会论道,展示自己的独门法术。
有一天,他们一同去参加王母娘娘的蟠(pán)桃大会,途中需要渡过东海。
茫茫东海,浩瀚无边,天下的凡人和船只根本就没有办法穿越它。
于是吕洞宾就提议:“不如我们八个人每人都将自己随身所带的一件宝物投进大海,让这些宝物载我们过海。
”大家一致同意吕洞宾的意见。
铁拐李首先把拐杖投进水里,自己稳稳地站在上面,屹立在浪花之上。
接下来,韩湘子投下花篮,吕洞宾投下箫,蓝采和投下大拍板,汉钟离投下鼓,张果老投下一个纸驴,曹国舅投下玉笏(hù),何仙姑投下竹罩。
关于齐国的四字成语故事

关于齐国的四字成语故事安步当车出处《战国策·齐策四》曰:“蜀愿得归,晚食为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释义表示慢慢地走,当作坐车故事战国时,齐国有位高士,名叫颜蜀。
齐宣王慕他的名,把他召进宫来。
颜蜀随随便便地走进宫内,来到殿前的阶梯处,见宣王正等待他拜见,就停住脚步,不再行进。
宣王见了很奇怪,就呼唤说:“颜蜀,走过来!” 不料颜蜀还是一步不动,呼唤宣王说:“大王,走过来!” 宣王听了很不高兴,左右的大臣见颜蜀目无君主口出狂言,都说:“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过来,你也叫大王过来,怎么行呢?” 颜蜀说:“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
与其让我羡慕大王权势,还不如让大玉礼贤下士的好。
” 齐宣王恼怒他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 颜蜀不假思索他说:“当然是士人尊贵,君王并不尊贵!” 宣王说:“你说这话有根据吗?” 颜蜀神色自若他说:“当然有。
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赏金干镒,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头,竟然连一个死的士人坟墓都不如啊。
” 齐宣王无言以对,满脸不高兴。
大臣们忙来解围:“颜蜀,过来!颜蜀,过来!我们大王拥有千乘(一千辆战本)之国,东西南北谁敢不服?大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老百姓没有不俯首听命的。
你们士人大卑鄙了!” 颜蜀驳斥道:“你们说得不对!从前大禹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多。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尊重士人。
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多。
如今,称孤道寡的才二十四个。
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的关键。
从古到今,没有能以不务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
所以君父要以不经常向人请教为羞耻,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
”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说:“我是自讨没趣。
听了您的一番高论,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径。
齐国的成语故事

齐国的成语故事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是一个重要的国家,其历史和文化也留下了许多成语故事。
以下是其中几个:1.齐心合力这个成语来自于《左传·昭公十二年》,意思是齐心协力,共同奋斗。
这个成语的故事是这样的:在春秋时期,齐国与楚国发生了矛盾,齐国派遣使者到楚国去游说,希望两国能够交好。
但是,楚国的令尹子囊并不想与齐国交好,反而想要趁机攻打齐国。
子囊的意见受到了其他官员的反对,但是子囊不肯听从他们的建议,执意要攻打齐国。
齐国的使者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担忧,因为两国一旦交战,将会给两国带来巨大的损失。
于是,他向子囊提出了一个条件:如果子囊能够用箭将一个铜钱射入水中,那么齐国就会放弃与楚国的争端,并且向楚国称臣。
子囊听后,非常自信地答应了使者,于是他搭起了一个高台,用尽全力射出了一箭。
然而,当箭射入水中后,人们发现铜钱并没有被射入水中,而是漂浮在水面上。
这个结果让子囊感到非常尴尬,他的威信也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后来,“齐心合力”这个成语就成为了形容团结一心、共同努力的代名词。
2.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来自于《南史·张僧繇传》,意思是画龙时加上眼睛,比喻在事物的关键或突出之处加上精彩的点子或语句,使其更加完美或更加生动。
这个成语的故事是这样的:在南北朝时期,梁朝的画家张僧繇非常擅长画龙。
有一次,梁武帝命令他在寺庙的墙上画龙,要求画出最逼真的龙。
张僧繇画完后,人们发现墙上只有三条龙,但是都没有眼睛。
梁武帝觉得非常奇怪,询问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画上眼睛。
张僧繇回答说:“如果我给龙画上眼睛,它们就会飞走。
”梁武帝并不相信这个说法,执意要张僧繇给龙画上眼睛。
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给其中两条龙画上了眼睛。
结果,这两条龙立刻飞走了,只剩下一条没有眼睛的龙还在墙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在事物的关键之处加上一些细节或语句,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让整个事物更加完美或生动。
3.门庭若市这个成语来自于《战国策·齐策》,意思是门口和庭院里像集市一样热闹非凡,形容来的人很多。
适合演讲的成语故事1:道听途说4篇

适合演讲的成语故事1:道听途说4篇适合演讲的成语故事1:道听途说春秋时期,齐国有两个邻居,他们分别叫艾子和毛空。
艾子很有学问,收的学生很多。
尽管如此,毛空却看不起艾子,总认为自己比艾子强。
他想让艾子知道自己比他强,可是一直没有机会。
有一天,毛空在路上听到一个消息,十分高兴,心想这回可找到机会了。
他很快就走到了艾子的家里,对艾子说:“你听说过一只鸭子一次就下二百个蛋的奇事吗?”“我没听说过,但我一点也不相信。
你能告诉我那只鸭子究竟有多大吗?”“鸭子的大小和产蛋多少有什么关系?马那么大照样也不会下一个蛋。
”毛空得意地说。
“对于你说的那二百个鸭蛋,我实在不知道它们是从何处而来。
”“这还用问吗?当然是从鸭子的肚子里生出来的。
”毛空有些不耐烦地说。
“鸭子的肚子哪能装得下二百个蛋?”“那就一定是两只鸭子下的,你总相信了吧。
”毛空有气无力地说。
艾子笑着说:“我还是不相信。
”毛空被气得没办法,只好又说:“那天,从天上掉下一块肉,那块肉长有三十丈,宽有十丈。
”艾子笑着问道:“真的吗?有那样长的肉吗?”毛空急忙说:“噢,那就是长二十丈。
”艾子仍不相信。
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长了。
”艾子说:“你说的那只鸭是谁家养的?你说的那块肉掉在了什么地方?”毛空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最后只好说:“我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于是,艾子对他的学生们讲道:“你们可不要像毛空那样道听途说!”适合演讲的成语故事2:博而不精东汉着名的经学家郑兴,以研究《左氏春秋》着称于世。
他的儿子郑众,十二岁时就跟父亲学习这部经学着作。
后来,郑众还学习了《周易》《毛诗》《周礼》等经学着作,以至学识渊博,几乎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在上层社会很有名气。
郑众当官后,在公务之余给一些年轻人讲解《毛诗》《周礼》等经学着作,并且花很大的精力为《左氏春秋》作注。
后来,终于完成了《左氏春秋》的注释工作。
这部书流传后,和另一位经学家贾逵所注的《左氏春秋》齐名,都受到学者们的好评。
当时,最着名的经学家是马融。
道听途说成语故事

道听途说成语故事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哲理。
它们既是语言的精华,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道听途说成语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成语的世界,感受其中的智慧和魅力。
一、杞人忧天。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齐国。
有一位杞人,整日里忧心忡忡地抬头望天。
有人问他为什么如此忧心忡忡,他说,“我担心天会塌下来。
”大家都笑他愚蠢。
后来,有一天果真下了一场大雨,天昏地暗,雷电交加,杞人却高兴地说,“我早就说过天会塌下来,今天就是要塌下来了。
”大家都惊呆了,原来他早已料到了这一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杞人忧天并非愚蠢,而是有着超乎寻常的洞察力。
我们在面对问题时,也要像杞人一样,多一份洞察力,少一份轻率和愚昧。
二、画蛇添足。
传说春秋时代,有一位画家被齐国国君聘请去画一幅壁画。
画家画了一条栩栩如生的蛇,然而国君却让他再在蛇的旁边画上一只脚。
画家不敢违抗,只好照做。
结果,画蛇添足,画的蛇就变得奇怪而不伦不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不要画蛇添足,要有所节制,不要过分追求完美,否则反而会弄巧成拙。
三、井底之蛙。
有一只蛙生活在一口井里,它以为井就是整个世界。
有一天,一只来自大海的海龟跑到了井口边,告诉蛙井外的世界是如此的广阔和美丽。
蛙听了之后,却不以为然,觉得海龟在说谎。
后来海龟离开了,蛙依旧过着自以为是的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成为井底之蛙,要有开阔的视野和胸怀,勇敢地走出舒适区,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四、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将名叫孙膑,他在纸上绘制了一幅完美的军阵图。
然而,当他实际指挥军队时,却屡战屡败。
有人就用“纸上谈兵”来讽刺他。
后来,孙膑明白了纸上谈兵的局限性,开始实地训练军队,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将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纸上谈兵只是一种理论,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
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也要注重实践,不要陷入纸上谈兵的泥沼。
五、守株待兔。
传说有一个农夫,他种了一片菜地,一天,他在菜地边上看到一只兔子撞到了树根上,当场死去。
齐大非偶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

齐大非偶的典故:齐国是春秋时代的大国,有次北方山戎国举兵侵入齐边境,情形相当危急。
因此向各国讨救兵,希望合力把敌军打败。
不久郑国接到消息,马上派忽率大军援救。
忽年轻善战,打的山戎抱头鼠窜,赢得空前大胜利。
齐国国君对忽感激万分。
原本三年前齐国国君第一次见到他时,有意将自己女儿文姜许配给他,但却被他拒绝了。
忽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合适的配偶,而齐国是个大国,对于小国的忽而言实在不适合。
三年后忽帮齐国打退强敌,齐国国君又旧事从提,但太子忽仍然拒绝说:“三年前我们之间没任何关系时,都不敢娶齐国公主了。
如今,我因替你们打倒山戎国,而娶公主回去,百性岂不是以为我带兵援救你们,只为了娶公主呢?”根据《左传》中的这一段记载,公子忽引用了《诗经》中“自求多福”的诗句,即求助自己比求助他人会得到更多的福佑。
公子忽认为为自己将来的统治在于自己,无需通过联姻依靠大国。
也许说门不当户不对只是一个借口噢!齐大非偶的汉语词典解释:指辞婚者表示自己门第或势位卑微,不敢高攀。
●《左传?桓公六年》:「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
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南朝梁沈约《奏弹王源》:「臣闻齐大非偶,着乎前诰;辞霍不婚,垂称往烈。
」●《扫迷帚》第七回:「至期如法等候,果得陆某。
告以欲嫁,陆徉为不知,以齐大非偶,再以年貌悬殊,故意峻拒。
」。
●明吴炳《绿牡丹》:「不是韩香,谨辞齐耦,岂敢邀非望?」齐大非偶的近义词/反义词如下:近义词:门高莫对、齐大非耦反义词:门户相当、门当户对用齐大非偶造句:1) 你问我和她的关系吗?我们已经不再来往了。
“齐大非偶”,我这个出身贫贱的子弟,是高攀不上的。
2) 再说了,齐大非偶,不见得就是好事。
3) 盼到女儿长大嫁人了,谁知齐大非偶,跟着操了十年的心,接着又抚养小若惜。
4) 齐大非偶,我不想高攀,我这样过得很好很好。
5) 我知道你心里,对曹祥还恋恋不舍,齐大非偶,你现在配不上他了。
二十个齐国成语故事

一、东周列国时期,涉及齐国的成语有哪些?东周列国时期,是我国成语典故产生比较多的一个时代,其中和齐国有关的不少。
一,围魏救赵,说的是田忌和孙膑通过围困魏国大梁解救赵国的故事。
二,鸡鸣狗盗,说的是孟尝君田文在逃亡中被两个会学鸡和狗的人逃出关卡。
三,狡兔三窟,还是孟尝君的故事。
四,滥竽充数,说的是齐宣王时代一个音乐人物二、成语故事齐威王?田忌赛马齐国使者将奇人孙膑从大梁偷偷地载回齐国。
齐国将军田忌非常赏识他。
齐国盛行赛马,常下重金赌注。
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马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
”田忌答应了,与齐王和各位公子用千金来赌注。
比赛即将开始,孙膑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用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用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
”三场比赛之后,田忌一场败而两场胜,最终赢得头彩。
田忌趁机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
齐威王向他请教兵法,拜他为师。
故事告诉我们要权衡利弊,利用自己的长处对付对手的短处,从而在获得最后的胜利。
三、君威王成语典故?成语故事会--第二期【一鸣惊人】一鸣惊人【成语释义】比喻平时默默无闻,突然间干出惊人的成绩。
【典故出处】《史记·滑稽列传》【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威王继承王位已经三年了,整天在宫中饮酒作乐,不问朝政,把国家的许多重大事情都推给大臣们去处理。
当时朝政一片混乱,齐国接连被韩、赵、魏等国打败,国家的存亡危在旦夕。
文武官员都很着急,但又不敢在对齐威王进行劝告。
这时,朝中有个名叫淳于髡(kun)的大臣,平时间善于说笑话。
他分析了同僚们早些时候进谏失败的经验,了解到齐威王有喜欢听隐语的习惯,再一次早朝中,便对齐威王说:“有一个谜语,我和许多人都猜不着,大王您多才多艺,能猜猜吗?”齐威王表示愿意猜。
淳于髡便说:“听说齐国有一只大鸟,就栖息在王宫里,一住三年,不飞也不叫,大王您知道这鸟叫什么吗?”齐威王心里明白淳于髡指的就是他,就笑着说:“词鸟不飞则以,一飞冲天;不鸣则以,一鸣惊人。
齐国成语故事

齐国成语故事齐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大国家,它的成语故事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齐国成语的故事吧。
成语一,悬梁刺股。
相传,齐国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贤明君主。
孟尝君治理国家,勤政爱民,深得百姓拥戴。
有一天,孟尝君听说国中有一位贤士名叫田文,他深居简出,不为朝廷所用,孟尝君便派人前去邀请他入朝。
田文谦虚地说,“我不过是一个平民,怎敢入朝谒见君王呢?”孟尝君听后大为感动,便亲自前去拜访田文。
田文见到孟尝君后,非常惊讶,连忙跪下行礼。
孟尝君却说,“我听说你是一位贤士,今特来拜访,希望你能够辅佐我治理国家。
”田文感到十分惭愧,便决心要努力学习,为国家尽心尽力。
从此以后,田文每天晚上都在家里悬梁刺股,以此来警醒自己,不敢有丝毫懈怠。
最终,他成为一位德才兼备的贤臣,为齐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成语二,白马非马。
齐国有一位名叫公输般的贤臣,他曾经在齐国朝廷中担任要职。
有一天,公输般在朝廷上听到有人说,“白马非马。
”公输般听后大为不解,便决定亲自去查看。
他来到人们所说的地方,发现那匹白马原来是一匹黑马,只不过被白色的布覆盖着。
公输般深思熟虑后,向朝廷上的大臣们解释说,“这匹马原本是黑色的,只不过被白色的布遮盖住了,所以大家看起来觉得是一匹白马。
但实际上,它还是一匹黑马。
”公输般的深思熟虑和敢于直言的品质,赢得了朝廷上大臣们的尊重和信任。
成语三,卧薪尝胆。
齐国有一位名叫范蠡的智者,他曾经在朝廷上为官,后来因为一些原因离开了朝廷,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范蠡在隐居期间,每天都在家中卧薪尝胆,默默地等待着重返朝廷的机会。
他深知,只有经历了磨难和痛苦,才能更加坚强和勇敢。
最终,范蠡在一次机缘巧合下,重新回到了朝廷,为齐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以上就是一些齐国成语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齐国古代的风土人情,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道理。
让我们一起铭记这些成语故事,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齐国100个成语故事

齐国100个成语故事摘要:一、引言1.齐国简介2.成语故事的意义二、齐国100个成语故事的分类1.历史人物类2.地理名胜类3.动植物类4.生活哲理类5.文化传统类三、具体成语故事介绍1.历史人物类(如:管仲拜相、鲍叔牙荐贤等)2.地理名胜类(如:临淄成语、泰山成语等)3.动植物类(如:狐假虎威、鸡犬不宁等)4.生活哲理类(如:塞翁失马、杯弓蛇影等)5.文化传统类(如:春节成语、中秋节成语等)四、齐国成语故事的应用1.教育意义2.职场启示3.人际交往4.日常沟通五、结论1.齐国成语故事的价值2.传承和弘扬齐国文化的责任正文:齐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齐国成语故事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这些成语故事包含了丰富的历史背景、人物事迹、地理名胜、动植物特点以及生活哲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齐国100个成语故事,按照内容可以分为五大类。
一是历史人物类,如管仲拜相、鲍叔牙荐贤等,这些故事讲述了齐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及其事迹,传承了齐国文化中尊重人才、重视贤能的传统。
二是地理名胜类,如临淄成语、泰山成语等,这些故事与齐国的地理环境、名胜古迹密切相关,体现了齐国文化的地域特色。
三是动植物类,如狐假虎威、鸡犬不宁等,这些故事以生动的动物形象为载体,传达了齐国人民生活中的智慧。
四是生活哲理类,如塞翁失马、杯弓蛇影等,这些故事讲述了生活中的哲理,对后人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五是文化传统类,如春节成语、中秋节成语等,这些故事反映了齐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展现了齐国文化的丰富多彩。
齐国成语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在教育领域,这些故事可以作为教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他们了解齐国历史、传承齐国文化。
其次,在职场中,这些故事可以作为领导和管理者的借鉴,汲取古人的智慧,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再次,在人际交往中,这些故事可以作为谈资,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加彼此的默契。
古代齐国成语故事的手抄报(3个)

古代齐国成语故事的手抄报(3个)下面是关于齐国的三个成语故事的手抄报:1. 掩耳盗铃(yǎn ěr dào líng):故事背景: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叫犯我强汉的小偷。
他常常窃取他人的财物,但从来没有被抓住过。
他听说有一种神奇的铃,只要听到它的声音,就会被它的美妙所吸引,忘记一切。
于是,他决定偷走这个铃。
故事内容:犯我强汉得知一位有名的铸铃师在齐国制作了一只美妙的铃。
他悄悄进入铸铃师的家,找到了铃,准备带走。
但当他拿起铃的时候,铃的声音响起,传遍了整个房间。
铃声是如此美妙,以至于犯我强汉被它迷住了。
他把手放在耳朵上,不想听到铃声,然而他并不知道,自己根本没有拿走铃,而只是掩耳而已。
寓意: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自己明明做了错事,却故意掩盖事实真相或自欺欺人,最终只会欺骗自己。
2. 守株待兔(shǒu zhū dài tù):故事背景:战国时期,齐国有个农民叫庄周,他种了一棵枣树。
一天,他在树下休息时,看到一只兔子被吓得撞到了树干上,摔死了。
庄周认为这是意外的收获,之后他就一直守在那棵树下,等待着更多的兔子撞死在树上。
故事内容:庄周一直守在枣树旁边,期待兔子再次撞到树上。
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没有任何兔子撞死在树上。
庄周意识到,这只是一个偶然事件,他的等待是徒劳无益的。
寓意:这个成语比喻盲目地依靠偶然的机会来获取财富或成功,而不去主动努力,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行为。
3. 杞人忧天(qǐ rén yōu tiān):故事背景: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叫杞人的人,他总是过度担心各种可能发生的灾难和危险。
故事内容:杞人整天为各种不确定的事情担心。
有一天,他听说城墙可能会坍塌,于是他担心自己会被埋在城墙下。
他决定离开城市,迁移到一个没有城墙的地方。
然而,当他到达那里时,他又听说那个地方可能会被洪水淹没。
他又开始担心,并决定继续迁往下一个地方。
杞人一直在担心各种可能的灾难,最终他的生活变得非常困惑和不安。
关于齐国的成语故事精选五篇-5068儿童网

关于齐国的成语故事精选五篇 - 5068儿童网千年齐文化浓缩成一个个成语故事,流转于匆匆岁月长河。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齐国的成语故事精选五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齐国的成语故事一:一鸣惊人一鸣惊人的故事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kūn)的人。
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
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继位以后,却沉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一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
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敢出来劝谏。
其实齐威王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
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臣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齐国有只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声鸣叫,只是毫无目的的卷附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像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
而他实在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沉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因此他对淳于髡说:“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一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从此齐威王不在沉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政。
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无能的,则加以惩罚。
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
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滥竽充数成语故事

滥竽充数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成语故事1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
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
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
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in)王继承了王位。
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
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
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
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故事讲到这里,通常讲故事的人会分析道: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
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这样的分析是对的然而我们还要考虑的是难道只有一个南郭先生是个充数的吗齐宣王不是这样吗他是真喜欢音乐还是喜欢热闹与排场吗如果没有烂耳充听的齐宣王哪会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呢没有昏庸的君主奸臣又哪会有一席之地呢!现在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不提君王与大臣。
声东击西成语故事

声东击西成语故事
声东击西是一个成语,它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
有一个叫做孙膑的人,他是
齐国的军事谋士,善于计谋。
有一天,齐国的国君想要攻打楚国,于是他找到孙膑商量作战计划。
孙膑提出了一个计策,就是声东击西的计谋。
孙膑向齐国国君建议,要让齐国的军队在东边制造大量的声音,以引起楚国的
警惕和注意。
而在西边,则要秘密派遣一支精锐部队,趁楚国不备,突袭楚国的要害地区。
齐国国君听了孙膑的计策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便按照孙膑的计划行事。
当时的楚国国君果然被东边的声音所吸引,他以为齐国的军队要来进攻楚国了,于是便派兵前往东边抵御。
而在楚国的西边,齐国的精锐部队趁着楚国不备,成功地攻占了楚国的要害地区。
楚国国君等到他们回过神来时,已经为时已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声东击西并不是单纯的声东击西,而是要善于利用敌人的
疏忽和错误,采取巧妙的计谋进行战斗。
正如孙膑所说,声东击西的计谋,不仅仅是制造声音和突袭,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抓住敌人的心理和行动的空隙,以达到出其不意、取得胜利的目的。
这个成语的故事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声
东击西的策略。
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善于捕捉机遇,抓住对手的疏忽,采取巧妙的方法取得成功。
在学习中,我们也要善于利用对手的弱点,采取巧妙的学习方法,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之,声东击西是一个很有深意的成语,它不仅仅是一个战争策略,更是一个
处事原则。
希望我们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运用声东击西的策略,取得更多的成功和胜利。
【成语故事】昭然若揭

【成语故事】昭然若揭在古代,有一个国家叫做齐国。
齐国的国君非常喜欢读书,他每天都不断地学习,希望能够成为一个聪明才智、明智而有见识的君王。
为此,他请了一位儒学大师为自己授课。
这位儒学大师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来到齐国国君的宫殿,并开始讲课。
他首先让国君回忆并描述昨天清晨醒来时,看到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
国君回想了一下,说:“昨天我刚刚醒来,就看到了太阳缓缓升起,照耀着整个天空,洒下无尽的温暖和光芒。
”儒家大师略微思考了片刻,说:“国君,你的描述正是‘昭然若揭’的意义所在。
”齐国国君听了有些迷茫,不明白儒家大师话中的意思。
于是,儒学大师开始讲述一个成语故事,帮助国君理解。
故事发生在齐国的乡村之中,有一位老者。
这位老者以作画著称,他希望自己的画能够展示出齐国乡村的美丽风光和丰收的景象,为村民们带来欣喜。
有一天,老者决定画一幅日出时的景象。
老者每天早晨都特意起得很早,以便能抓住最美丽的日出时刻。
从这天开始,老者每天清晨都拿起画笔,用力地描绘太阳升起的场景。
始终没有一幅画能够达到老者心中的期望。
一天,老者碰巧遇到了一位非常有名的画家,他请教该如何描绘“昭然若揭”的阳光。
这位画家告诉老者:“画太阳时,你不能只注重太阳本身,还要将它照射出的光芒和效果描绘出来。
”老者恍然大悟,脑海中突然灵光一闪,他知道了如何描绘“昭然若揭”的阳光。
第二天清晨,老者再次拿起画笔,开始描绘太阳升起的场景。
这一次,他不再只注重画太阳本身,还描绘了阳光照射在大地上的光辉,将太阳的影响延伸到了整个画面。
当老者完成画作时,他发现自己终于画出了一幅“昭然若揭”的画作,整个画面充满了光辉和温暖。
故事讲完后,儒学大师对齐国国君说:“‘昭然若揭’这个成语,就是形容事物明朗、清楚,没有遮掩或隐藏。
无论是你描述昨天清晨的太阳升起,还是老者描绘日出时的光芒,都表现出物事本来的面貌,没有任何掩盖和修饰。
正如国君一直希望成为一个聪明才智、明智而有见识的君王一样,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昭然若揭地看待问题和事物,不私心、不投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环节:从下列成语故事中任选5个,听故事抢答答案。
答对一个20分。
1、安步当车故事:战国时,齐国有位高士,名叫颜黜。
齐宣王慕他的名,把他召进宫来。
但他告辞而去。
出处《战国策·齐策四》,表示慢慢地走,当作坐车.2、围魏救赵: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
田忌乘魏国空虚而引兵攻魏都城,魏军回救本国。
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
3、一鸣惊人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yue的人。
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
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国有只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鸣叫,只是毫无目的的蜷俯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对淳于髡说:“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一飞就会冲到天上去,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政。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
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哪个成语?4、安然无恙公元前226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传位给他的儿子赵孝成王。
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国家大事都是由他的母亲赵威后处理。
后来,有一次齐襄王派使者带信去出访赵国,问候赵威后。
赵威后见到使者后,接过信来还没拆开,就先询问齐国的收成怎么样,百姓是否平安,最后才问到齐襄王身体如何。
齐国使者有些不高兴。
他对赵威后说:“我是奉齐王之命来到贵国的。
而您为什么先问我国的年成,再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国君,这不是先卑贱后尊贵,贵贱倒置吗?”赵威后微笑着说:“话不能这样说。
你想一想,如果没有好的收成,百姓就过不上好日子;如果没有百姓的安定生活,哪还会有国君的平安呢?我如果不这样问你,那才真是舍本问末,本末倒置呢!”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战国策》记述的这个故事中,赵威在问齐国使者时,问到年景、百姓和齐王,原话是“岁亦无恙乎?民亦无恙乎?王亦无恙乎?”据古书记载,“恙”是一种小虫子,多滋生在荒野湿地里,人如果让它蜇了,轻者生病,重则死亡。
用在这里后,演变成了哪个成语?5、二桃杀三士春秋列国时,齐景公朝有三个勇士,一个叫田开疆,一个叫公孙接,一个叫古冶子,号称“齐国三杰”。
这三个人个个勇武异常,深受齐景公的宠爱,但他们却恃功自傲。
当时齐国的田氏势力越来越大,直接威胁着国君的统治。
而田开疆正属于田氏宗族,相国晏婴担心“三杰”为田氏效力而危害国家,屡谏景公除掉“三杰”,然而景公爱惜勇士,没有表态。
适逢鲁昭公访问齐国,齐景公设宴款待。
只剩下两个桃子让三人吃,计谋成功了,这个成语是?6、不自量力孟尝君的封地薛邑遭到楚国军队的进攻。
孟尝君正在着急时,齐大夫淳于髡出使回国,路经薛邑。
孟尝君热情接待并请淳于髡设法援救。
淳于髡速回临淄,向齐王汇报说:“楚国人不通情理,而孟尝君也不自量力。
”齐王问:“什么意思?”淳说:“孟尝君不知道自己的力量,就在那里为先王立了宗庙。
现楚军攻薛,宗庙就要保不住了。
”齐宣王听了惊叫说:“原来宗庙在那里。
”急忙派兵救援,楚军得知齐军救援,便退兵回国。
后指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
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
【出处】《战国策·齐策三》。
7、布衣之交孟尝君以收养三千名食客而扬名。
一门客爱上孟尝君夫人而被告发,要孟杀死门客。
孟说:“不要再提了。
”数月后,孟把门客推荐给卫君,并备车马、礼物相送。
孟说:“你随我多年,也未得到官位。
我和卫君深交,咱们又是布衣之交,他会重用你。
”门客在卫国得到重用。
后来齐卫两国关系恶化,卫国想举兵攻齐,门客为报答孟尝君恩德,去见卫君,说:“孟不认为我不才而推荐于你。
齐卫的先君曾盟誓,两国永不互相攻击。
你若打齐,既违先君盟约,又践踏与孟尝君的友谊。
如若不听,我便自刎。
”他以死相劝,卫君改变了主意,避免了齐卫一次战争。
后来指指平民之间的交往和友谊。
8、晏子使楚晏子是齐国的重臣,一向以雄辩的口才、敏捷的思维而闻名。
一次,齐王派晏子出使楚国。
楚王很不友善,知道晏子将出使楚国,便想趁机羞辱齐国,于是,做好了对付晏子的准备。
可是都被晏子化解了,楚王几次想侮辱晏子,结果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什么成语?9、上行下效春秋时期,齐景公自从宰相晏婴死了之后,一直没有人当面指谪他的过失,因此心中感到很苦闷。
后来大臣弦章劝谏了齐景公一个赏赐射箭的做法,景公听了弦章的话,认为弦章的话很有道理,就派侍从赏给弦章许多珍贵的东西。
弦章看了摇摇头,说:“那些奉承大王的人,正是为了要多得一点赏赐,如果我受了这些赏赐,岂不是也成了卑鄙的小人了!”他说什么也不接受这些珍贵的东西。
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否定的,所以它形容的也一定是不好的事情了。
10、水深火热齐国出兵攻打燕国。
战场上一片混乱,老百姓家破人亡。
齐宣王亲自督战,十分得意。
齐国大小官员,有的赞扬齐宣王的壮举,有的私下里批评君主不仁不爱。
孟子是大学问家,历来主张仁爱,反对战争,他当然很不高兴。
齐宣王凯旋归来,设酒宴招待文武百官。
齐宣王说:“有人对我攻打燕国有意见,现在我50天就征服了他们,这不是天意吗?”孟子回答说:“如果您占领燕国,燕国人民很高兴,您就去占领吧!”齐宣王很不高兴。
孟子继续说:“如水益深,如火益热,燕国的百姓会来送水、送饭,争相欢迎吗?”它的本意是:使得水更加深,火更加热。
比喻人民生活极端痛苦,如处在深水、热火之中。
11、千虑一得春秋时,晏婴在齐国历任三朝的宰相。
他为人正直,生活俭朴,在齐国很有威望。
有一天,齐景公派使者来看他。
他正在吃饭,就把自己的饭菜分成两份,请使者一起吃。
使者很感动,回去就把晏婴分食的事告诉了齐景公。
齐景公想不到晏婴那么贫苦,就派使者送去一千两金子。
可是连送了三次都被晏婴退回来了。
他自谦地说:“无论君臣,清廉为上,我这人愚钝,再三考虑也许有点道理。
”意思说,遇笨人的考虑也有可取之处。
后来多理解为考虑周到。
12、门庭若市战国时代,齐威王受到左右一些臣子的蒙蔽,听不到正确的意见。
相国邹忌借自己一件亲身经历过的事,向齐威王规劝。
邹忌以我与徐公谁美这件事作比喻,要求齐威王多听听批评的意见。
齐威连声称是,立即下令:不论是谁,能批评我的过失的,一律有赏。
命令一公布,向齐威王规劝的人川流不息,王府门出现了什么的盛况?13、老马识途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
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
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
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14、覆水难收商朝末年,有个足智多谋的人物,姓姜名尚,字子牙,人称姜太公他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攻灭商朝,建立周朝,立了大功。
后来封在齐,是春秋时齐国的始祖。
当初离开他的马氏见他又富贵又有地位,懊悔当初离开了他。
便找到姜太公请求与他恢复夫妻关系。
姜太公已看透了马氏的为人,不想和她恢复夫妻关系,便把一壶水倒在地上,叫马氏把水收起来。
马氏赶紧趴在地上去取水,但只能收到一些泥浆。
于是姜太公冷冷地对她说:“你已离我而去,就不能再合在一块儿。
这好比倒在地上的水,难以再收回来了!”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泼出去的水,无法收回。
表示事已定局,不可挽回。
出处:宋.王桃《野客丛书》15、得意洋洋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婴政绩卓著。
专门为他驾车的车夫,也倍觉荣耀。
晏婴每次出行,马壮车美,那车夫高坐在华丽的车蓬前赶马驾车,总是露出一副惹路人羡慕的神态。
车夫的表现引起了他妻子的不安。
说他:“你如此妄自尊大,我怎能继续跟你过下去啊!”一番话使车夫羞愧不已。
从此,车夫行为检点,对人态度谦虚。
车夫转变突然,晏婴纳闷,细问之下,方知原委,赞赏车夫勇于改过。
后来,晏婴还举荐车夫担任大夫之职。
这个成语形容称心如意,自满自足,神气十足的情态。
出自《史记·管列传》。
16、呆若木鸡典故“呆若木鸡”这个故事源于《庄子·达生》和《列子·皇帝》。
故事内容:齐宣王有一个爱好,就是非常喜欢斗鸡。
发现一个叫纪渻子的人,是位训鸡能手。
就派人把他请来,让他尽快训练出一只常胜不败的斗鸡来。
又过了十天,纪渻子主动来对齐宣王说:“差不多了。
”齐宣王只见这只鸡听到其它鸡的叫声,已经毫无反应了,精神处于高度凝寂的状态,看上去,就像木鸡一样。
别的鸡见了,就吓的往后退,没有一只敢跟它交锋。
齐宣王见此情景,高兴的笑起来。
17、一箭之仇因为齐国发生大乱,齐镶公被杀,另立了国君。
第二年,新的国君又被杀,齐国暂时没了国君。
为了抢先继承君位,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从鲁国和莒国快马加鞭赶回齐国。
公子纠的师傅管仲发现公子小白正在赶往齐国,双方发生激战,管仲向小白射了一箭。
不料,公子小白并没被射死,并在鲍叔牙的帮助下赶在管仲和公子纠之前回到了齐国都城临淄,做了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后来,齐桓公不但没计较险些要了自己命的这一箭之仇,而且任管仲做了宰相,善待他,器重他。
18、出奇制胜:战国时期,齐国将领田单用火牛阵出击燕军,使燕军大败。
这就是孙子兵法势篇中“凡战者,以奇胜。
”19、【田忌赛马】这个故事发生在现在的齐都镇,是当时非常火的一种比赛,与一位将军有关,这是一个团体项目,那位将军的军师通过排列组合,赢得了胜利。
军师告诉将军用自己的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用自己的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用自己的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结果二比一取胜。
20、鸡鸣狗盗《史记·孟尝君列传》载: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
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
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
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
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最后孟尝君靠有什么本领的人逃回了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