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飞虱的爆发原因和发生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对湿度为 -%8 6 9%8 。成虫迁入期雨日多, 降雨量较大, 有利于降虫、 产卵和若虫孵化。大龄若虫期天气干旱, 可加 重对稻株的为害。白背飞虱发生与品种、 肥水管理、 天敌关 系也十分密切。 !#" !## 栽培因素 发生世代 地势低洼、 积水、 氮肥过多的田块虫口密 由于各地迁入期及水稻栽培制度不同, 繁 度最高。栽培密度高、 田间郁闭的田块发生重。 殖代数不尽相同。但因其具有大范围同步迁入的虫源性 质, 为了便于虫情交流, 全国病虫测报总站予以统一规定代 别称谓, 即 ( 月中旬以前出现为第 ! 代, ( 月下旬至 $ 月中 旬为第 " 代, $ 月下旬至 5 月中旬为第 ) 代, 5 月下旬至 & 月 中旬为第 ( 代, & 月下旬至 - 月中旬为第 $ 代, - 月下旬至 9 月中旬为第 5 代, 9 月下旬至 !% 月中旬为第 & 代, !% 月下旬 以后为第 - 代。 从南至北白背飞虱一年内发生世代数自 !! 代到 " 代 不等, 南岭和西南稻区 5 6 - 代, 长江中下游及江淮稻区 ( 6 北方稻区 " 6 ) 代。主要为害水稻孕穗期。各地从始 $ 代, 见虫源迁入到主害期, 一般历期 $% 6 5% :, 主迁高峰迁入后 即为主害代田间第 " 若虫为害高 !% 6 "% : 或经繁殖 ! 代后, 峰期, 近期迁入峰虫量大, 与前期迁入量累积繁殖后, 主害 代即可成灾。在长江中下游水稻混作区的安庆稻区, 水白 背飞虱在 - 月中旬进入虫口高峰。在辽宁, 白背飞虱在 5 月或 & 月初有 ! 6 " 次迁入, 在水稻营养生长期不形成灾 害, 此期间 & 月末至 - 月期间是白背飞虱进入辽宁主迁期, 的天气状况决定成灾可能程度。
白 背 飞 虱 !"#$%&’’$ ()*+,(&*$ ( , 属同翅目( ./01234) -". 、 飞虱科( 。白背飞虱广泛分布于南亚、 东 /"0%&*$) 1&’02$+,3$& ) 南亚、 太平洋岛屿及日本、 朝鲜和澳大利亚, 几乎遍及我国所 有的稻区, 包括华南、 华中、 华北、 东北以及西南稻区, 西北稻 区可达新疆自治区的米泉等地。 白背飞虱主要危害水稻, 其成、 若虫直接刺吸稻株的韧皮 部汁液, 造成水稻生长缓慢, 分蘖延迟, 瘪粒增加; 为害严重时, 造成稻株枯死, 呈“ 虱烧” 状。该虫由南方虫源地迁飞而来,常 年在 5 月中、 下旬灯下始见。由于该虫体型小、 迁飞繁殖力强、 栖息荫蔽等特性, 如遇田间适宜生境, 易造成突发和爆发。是 目前影响我国水稻稳产、 高产的主要虫害之一。 ! !#! 发生因素 气候因素 白背飞虱发育的最适温度为 "" 6 "- 7 ,
作者简介 收稿日期 胥瑞( , 男, 贵州兴义人, 助理农艺师, 从事农业推 !9&9 , ) 广工作。 "%%&;!!;!& !视频 (
"- 卷 " 期
胥 瑞等
白背飞虱的爆发原因和发生规律
-/
两种飞虱混合为害引起的产量损失比单一白背飞虱为 害有加重趋势, 褐飞虱虫口比例的增加对种间混合为害有 促进作用。另外, 应用杀虫剂防治白背飞虱会对褐飞虱的 种群数量产生影响; 稻田耕作方式和品种布局的不同, 能引 起两种飞虱各自种群数量的变化, 两者会交替成为田间的 优势种群。 白背飞虱在迁飞规律、 为害方式等方面与褐飞虱有许 多共同之处,但在发生时间、 生态位分布、 繁殖能力等方面 有显著差异。生产上白背飞虱防治应着重于当代治理。在 两种飞虱混发时应区别重点,综合考虑寄主天敌、 农药防 效及施药技术等诸方面因素制订综防策略。 ! !!" 发生规律 暴发流行 在我国, 稻飞虱对水稻生产的为害经历了
!#$
越冬及虫源
稻飞虱除在中国海南、 两广南部及云南
南部冬季有少量虫源存活外, 在我国其他大部分地区常年 均不能越冬, 春秋季初始虫源主要来源于国外。 每年初迁入的稻飞虱虫源由南向北依次推移。白背飞 虱的迁入和迁出期一般比褐飞虱提早 !% 6 !$ :。) 月份长 翅成虫随西南或偏南气流迁入珠江流域和云南红河州, 成 为早稻上的主要虫源。此后,随着西南气流的加强, ( 月迁 至广东、 广西北部与湘、 赣南部及贵州、 福建中部; $ 月下旬 至 5 月中下旬中国南方早稻接近成熟, 可迁至长江中下游 和江淮地区。5 月下旬至 & 月初南岭地区早稻成熟, 成虫可 迁至华北和东北南部常年 - 月下旬后, 中国季风转向, 北方 稻区迁出虫源在东北气流运载下向南回迁, 对南方稻区双 季晚稻造成穗期危害。每年均出现有规律的 $ 次由南向北 和 ) 次由北向南的迁飞过程。 " 为害症状 白背飞虱田间主要为害时期通常在 & 月下旬至 - 月上 旬, 一季中稻受害严重; 褐飞虱田间为害时期通常主要在 月下旬至 9 月上旬, 一季中稻后期和双季晚稻受害重。 白背飞虱成、 若虫群集于稻丛下部, 通过口针刺吸稻株 韧皮部汁液为害水稻, 高龄若虫和成虫的取食量较大。其 取食会导致水稻各种氨基酸含量、 光合作用速率、 叶绿素含 量、 保护酶活性发生变化。 雌虫产卵时, 用产卵器刺破叶鞘和叶片, 易使稻株失水 或感染菌核病。排泄物常遭致霉菌滋生, 影响水稻光合作用和 呼吸作用, 严重的稻株干枯。俗称” 冒穿” 、 ” 透顶” 或” 塌圈” 。 严重时颗粒无收。在白背飞虱的取食过程中, 有可能传播其他 病害和病毒, 如成、 若虫还可传播水稻齿矮等病毒。 # 与褐飞虱的关系 通常, 白背飞虱与褐飞虱混合发生, 白背飞虱和褐飞虱 在时间和空间位上的竞争和互作。在空间上, 白背飞虱主 要为害水稻中上部, 褐飞虱主要为害水稻下中部; 在时间 上, 白背飞虱集中在水稻的拔节至孕穗期为害, 褐飞虱则集 中在水稻中后期的孕穗期至灌浆期为害。 对营养和生态位的竞争使两种飞虱之间存在着程度不 同的互作效应, 即一种飞虱的羽化、 性别、 翅型等生物学特 性都受到异种飞虱的影响。无论是种间还是种内, 密度对 两种飞虱种群均表现为一定的负效应。比较而言, 褐飞虱 比白背飞虱更耐拥挤, 褐飞虱在田间的居留比率高于白背 飞虱。在自然条件下, 个种不可能占据相同的生态位。白 背飞虱大都栖息于较高的稻株部位, 而褐飞虱常栖息于较 低的部位。
农技服务, : "%%&, "(( ") (" , ()
责任编辑
李布青
责任校对
张瑜
白背飞虱的爆发原因和发生规律
胥 瑞!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何 娟"
( 贵州贵阳 $$%%"&; ! #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农业服务中心, " #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农业局)
摘要 阐述了白背飞虱的危害、 爆发原因、 发生规律及发生趋势。 关键词 水稻; 白背飞虱; 发生规律 中图分类号 ’()$#!!" *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科学出版社, ’]丁锦华 ! 中国经济昆虫志,同翅目飞虱科[ 0] ! 北京: ’()-: ’/)! [ 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胡国文 ! 白背飞虱的研究概论[ 0] ! 南京: ’((": ’ 1 /#! [ 顾正远, 曲小波 ! 江淮稻区白背飞虱暴发特点及预警指标体系 /]肖英方, : [ 2] ! 昆虫知识, ’(((, /%( ’) ’ 1 "! [ 张谷丰, 张建明 ! 二代白背飞虱对粳稻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 -]张夕林, 标研究 ! 植保技术与推广, : ’((), ’)( ") ’- 1 ’%! [ 林友伟,张晓梅,沈晋良 ! 亚洲稻区灰飞虱抗药性研究进展[ $] 2] ! 昆虫 知识, : "##$ , -"( ’) ") 1 /#! [ %]林 莉 ! 灰飞虱生物学特性及传毒特性研究初报[ 2] ! 云南农业科技, : ’((#( /) ’% 1 "#! [ 林凌伟,董国,汪恩国 ! 水稻黑条矮缩病传毒昆虫的防治实践与研究 &] [ : 2] ! 昆虫知识, "##’, /)( %) -"% 1 -")! [ 王家东, 王玉国, 颜士洋, 等 ! 几种药剂单用和混用防治麦田一代灰飞 )] 虱药效试验[ : 2] ! 现代农药, "##%, $( ’) -- 1 -$! [ 胡 洋,葛洪波 ! 新农药防治水稻灰飞虱若虫田间药效试验 (]沈丽丽, [ ( : 2] ! 浙江农业科学, "##%, ") "## 1 "#’! [ 吕芬, 黄新动, 翟秀英 ! 白背飞虱种群动态分析及综合防治技术[ ’#] 2] !安 徽农业科学, : "##%, /-( () ’(’& 1 ’(’)! [ 罗嗣金 ! 宁国市 "##$ 年六( 代稻飞虱暴发原因浅析与防治对策[ ’’] -) 2] ! 安徽农业科学, : "##%, /-( %) ’’-), ’’$#! [ 侯再芬 ! 稻飞虱秧田虫量与本田虫量关系的研究[ ’"]王克贵, 2] ! 安徽农 业科学, : "##%, /-( ’) ’#’! [ 葛红卫, 金高松, 卢丽萍, 等 ! 稻褐飞虱发生与气象条件的相关分析 ’/] [ : 2] !"##%, /-( ’&) -/-" 1 -/--! [ 付佑胜, 赵桂东, 熊展之, 等 ! 几种药剂防治水稻飞虱的田间试验[ ’-] 2] ! : "##%, /-( ’) (&!
从局部稻区到整个稻区的演变过程。"# 世纪 "# 年代仅在 江苏、 上海大发生过; 黔、 湘、 鄂、 赣一带曾局部大 $# 年代川、 发生: 但仍属江南部分省 %# 年代局部地区稻飞虱危害加重, 的早、 中稻上间歇发生的害虫, 在晚稻上偶有成灾记录; &# 年代以来稻飞虱的危害日趋严重, 从局部危害成为稻区最 主要的危害。’()&、 发生面积分 ’((’ 年我国稻飞虱大爆发, 别为 ’)"’ % 万和 ’%$% ! $ 万 *+ 。不仅南方稻区, 而且天津、
迁入范围、 迁入量、 迁入时间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密 切相关。暖冬使越南等境外或我国稻飞虱越冬区的稻飞虱 迁人期提前, 为害期延长。我国稻飞虱发生较重的年份大 多出现在 / , $ 月副高较强的年份, 厄尔尼诺年的次年稻飞 虱有可能严重发生。 秋季台风偏多,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 偏北, 气温 较常年同期偏高。盛夏不热, 晚秋不凉的气候条件有利于 稻飞虱的迁移和繁殖危害。 $!# 栽培制度影响 近年来, 我国主要稻区水稻耕作制度 发生了剧烈变化, 双季稻面积缩小, 单季稻面积扩大, 单双 季稻混栽及多种栽培方式共存, 以及免耕栽培技术的推广 等。这些措施对改善宏观生态环境是有利的, 但从微观上 给害虫提供了大量的适生环境, 害虫的食料和栖息场所增 多, 为稻害虫尤其是水稻螟虫提供了新的取食、 活动、 栖息 和越冬场所, 有利于害虫栖息, 产卵和繁殖。 当前我国杂交稻选育品种资源中, 对褐飞虱有抗性的 抗源材料较多, 但对白背飞虱有抗性的材料几乎没有, 所以 白背飞虱在以后的 / , $ 年内仍是个上升的趋势。 $!& 自然控害作用下降 由于近几年水稻主要害虫灾变 频率高, 滥用农药现象普遍。化学农药次数多, 用药量大, 且 大量使用高毒农药, 造成稻田有益生物种群减少, 稻田天敌种 群数量下降, 自然控害作用下降。同时,滥用和长期使用单一 化学农药、 不合理用药等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 水稻生长前期防治螟虫时因不适当地施用某些杀虫剂 (如三唑磷) , 杀伤蜘蛛、 寄生蜂等有益天敌和刺激稻飞虱 的繁殖能力而引起稻飞虱更趋猖獗, 加大了后期防治稻飞 虱的难度, 也增加了杀虫剂的使用量, 经济、 生态效益均受 影响。 参考文献
"
河北、 西南部分省也严重受害, 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 稻飞虱在我国主要稻区持续严重发生,部分稻区 ’((( 年, 特别是在晚稻、 单季稻上大发生,甚至爆发成灾; 其中 ’((& 年是 (# 年代以来稻飞虱第 " 个重发年。江淮及长江中游 稻区出现了大面积的冒穿( 虱烧)。 "##% 年台风和降水偏 多等气候条件有利于水稻迁飞性害虫的迁移和繁殖为害, 大部稻区发生重于 "##$ 年同期。 !!# 影响白背飞虱爆发的原因 白背飞虱发生、 繁殖和为 害与水稻生育期吻合,这为飞虱定居繁殖提供了良好生态 环境和营养条件。迁入期早、 迟影响白背飞虱发生量。一 般认为,& 月 ’# 日前有明显迁入期的为早发生年,& 月 "# 日后才有主要迁入峰的为迟发生年,迁入早,发生量增加。 由于杂交稻一般于 % 月上中旬移栽,( 月底至 ’# 月初成 熟,生长期间的湿、 温等生态条件,都适宜飞虱的繁殖和为 害。所以,迁入越早,其为害期越长,虫量积累越多,积累 为害越重。迁入主峰期出现早迟与主害代发生程度呈显著 相关。 天敌数量和天气条件对白背飞虱发生量亦有影响。成 虫羽化至开始产卵的高温影响后代发生数量。在若虫孵化 盛期,暴雨增加低龄若虫死亡。天敌对飞虱 亦 有 控 制 作 用,但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 $!" 未来发生趋势 气候条件有利于发生危害 过去 #% 年是近百年甚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