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飞虱的爆发原因和发生规律
桂林市白背飞虱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年份灯下诱虫量迁入峰情况始见期终见期诱虫量∥头占年诱虫量∥%年迁入峰个数∥个第1个高峰日主峰日(第3代为主)主峰日诱虫量∥头200203-2910-171772982.761304-2306-164510200303-2511-16476963.251104-0104-01(第1代)700200404-1211-161979061.001204-1206-131808200504-0311-1515077662.811404-2106-1320480200603-2811-1335841179.021304-0206-05267560200703-1411-139057561.081003-3106-0713762200803-2111-193459927.471504-0506-044416200903-1711-091426537.761304-1308-10(第5代)736201003-1010-254523266.061404-2006-217536201104-1611-291951134.25906-0606-143216201204-0511-158589188.661204-2405-05(第2代)35136表12002—2012年白背飞虱灯下诱虫情况桂林是稻飞虱等迁飞性害虫南北迁飞和繁殖的中转站,发生危害严重。
每年春夏之交,稻飞虱大量从南方迁入当地,在当地繁殖危害[1-3]。
6月下旬至7月,又大量随气流往北迁入到长江流域稻区危害。
桂林早稻稻飞虱发生以白背飞虱为主,占90%左右,白背飞虱主害代一般为第3代(近几年第2代发生危害也较严重),迁入量大,迁入峰期长,且世代重叠防治难度大[4]。
1白背飞虱灯下消长规律(以永福县为例)采用黑光灯或佳多牌虫情测报灯对白背飞虱进行诱集,每年3月初开灯,10月底停灯;每日19:00开灯诱虫,翌日7:00关灯取虫。
对2002—2012年灯下诱虫量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并将各年份白背飞虱始见期、终见期、主峰日诱虫量、第1个高峰日始见期、主峰日诱虫量等进行比较。
白背飞虱的发生、为害以及抗药性研究进展
白背飞虱的发生、为害以及抗药性研究进展作者:熊战之刘伟中张凯赵桂东来源:《南方农业·上旬》2015年第01期摘要以白背飞虱的发生、为害为切入点,系统介绍其抗药性研究进展,旨在为科学防治白背飞虱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白背飞虱;水稻;发生;为害;抗药性中图分类号:S435.11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01-009-03知网出版网址:http:///kcms/detail/50.1186.S.20150127.1345.004.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5/1/27 13:45:38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是目前影响我国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害虫之一。
20世纪80年代以后,白背飞虱逐渐上升为优势种群,对水稻造成了严重危害[1],是目前影响我国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害虫之一。
目前,白背飞虱的防治方法仍以化学防治为主。
由于不合理用药,白背飞虱对多种药剂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影响了药剂的防治效果。
因此,以白背飞虱的发生规律、为害特点为切入点,系统介绍其抗药性研究进展,旨在为科学防治白背飞虱提供理论依据。
1 发生规律白背飞虱是一种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南亚、中国、日本以及澳大利亚的北部,甚至在没有水稻的地区也有记载,如蒙古、西伯利亚等地[2]。
从我国的南方至北方,白背飞虱1年内发生的代数从11代到2代不等,南岭和西南稻区发生6~8代,江淮及长江中下游稻区发生5代,北方稻区为2~3代。
每年迁入的虫源由南至北依次推移:3月份长翅成虫随偏南或西南气流迁入云南以及珠江流域,成为早稻上的主要虫源;此后,随着气流的加强,4月至广东、广西北以及贵州、福建中部;5—6月下旬可至长江中下游以及江淮地区;6—7月初可迁至南岭、华北以及东北南部,8月下旬以后,随着东北气流的影响,白背飞虱开始向南回迁,对南方双季晚稻危害[3]。
白背飞虱生物学特性
农技服务,!##-($):&’ + &.白背飞虱的生物学特性王毅(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安徽合肥!"##"$)责任编辑李布青责任校对张瑜摘要叙述了白背飞虱的生物学特性及鉴别、危害及发生规律关键词水稻;白背飞虱;鉴别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 #&’ + #!白背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
广泛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及日本、朝鲜和澳大利亚,几乎遍及我国所有稻区。
白背飞虱主要危害水稻,其成、若虫直接刺吸稻株的韧皮部汁液,造成水稻生长缓慢,分蘖延迟,瘪粒增加;为害严重时,造成稻株枯死,呈“虱烧”状。
该虫由南方虫源地迁飞而来,常年在. 月中、下旬灯下始见。
由于该虫体型小、迁飞繁殖力强、栖息荫蔽等特性,如遇田间适宜生境,易造成突发和爆发。
是目前影响我国水稻稳产、高产的主要虫害之一。
! 白背飞虱的生物学特性!( ! 形态特征白背飞虱成虫有长翅和短翅两种翅型,长翅型有较强的趋光习性;卵产在叶鞘和叶片组织内,排列成一条,称为“卵条”,卵粒香蕉形;若虫分’ 龄,体色有深浅之分。
白背飞虱可以在$, 种作物和杂草上完成生活史。
水稻是最适宜的寄主,其次是普通野生稻和稗草。
白背飞虱喜择稗草产卵,但若虫死亡率较高。
除水稻外,其他寄主只能勉强完成一个世代。
!( ! ( ! 成虫。
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图$、!)。
长翅型连翅体长" ( , / & ( .01,短翅型体长! ( ’ / " ( ’01。
头顶长方形,显著突出于复眼前方,小盾板中央姜黄色或黄白色,两侧为黑褐色,前翅淡黄褐色、透明,翅斑黑褐色。
!( ! ( " 卵。
卵形似香蕉,长# ( ,01。
五(2)代白背飞虱发生情况及防治意见.
十三
2010 07 28 五(2)代白背飞虱发生情况及防治意见白背飞虱是外源性的迁飞性害虫,是我市水稻中期常发性害虫。
今年“梅雨”期间,前期雨水较少,不利于白背飞虱的迁入,但后期雨水较多,十分有利于白背飞虱的迁入,7月上、中旬出现明显迁入峰,目前田间虫卵量较高。
一、发生情况
本站灯下白背飞虱7月2日始见,比去年迟5~10天,7月18~20日出现第一迁入峰,7月22~25日出现第二迁入峰。
截止7月26日累计诱获177头。
比去年同期393头减少55%。
田间虫量:系统田7月25日调查机插秧白背飞虱百穴虫量为260~460头,平均360头,比去年同期225头增加60%;直播稻百穴虫量为780头,是去年同期100头7.8倍,百穴卵量1530粒。
7月27日普查11个镇46块田,白背飞虱百穴虫量:移栽稻田为0~940头,平均366头,是去年同期46头的7.9倍;直播稻田为0~1910头,平均282头,是去年同期22.2头的12.7倍。
百穴卵量0~3240粒,平均830粒。
随着外地成虫的迁入和卵的孵化,田间虫卵量还将上升。
预计今年白背飞虱将是一个中等偏重发生趋势。
二、防治意见
详见本站《水稻生长中期病虫防治技术意见》。
桂林市白背飞虱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桂林市白背飞虱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摘要对桂林市白背飞虱发生规律,包括灯下诱虫量、田间虫量等消长规律进行研究,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为有效防治提供依据。
关键词白背飞虱;发生规律;防治措施;2002—2012年;广西桂林桂林是稻飞虱等迁飞性害虫南北迁飞和繁殖的中转站,发生危害严重。
每年春夏之交,稻飞虱大量从南方迁入当地,在当地繁殖危害[1-3]。
6月下旬至7月,又大量随气流往北迁入到长江流域稻区危害。
桂林早稻稻飞虱发生以白背飞虱为主,占90%左右,白背飞虱主害代一般为第3代(近几年第2代发生危害也较严重),迁入量大,迁入峰期长,且世代重叠防治难度大[4]。
1 白背飞虱灯下消长规律(以永福县为例)采用黑光灯或佳多牌虫情测报灯对白背飞虱进行诱集,每年3月初开灯,10月底停灯;每日19:00开灯诱虫,翌日7:00关灯取虫。
对2002—2012年灯下诱虫量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并将各年份白背飞虱始见期、终见期、主峰日诱虫量、第1 个高峰日始见期、主峰日诱虫量等进行比较。
具体结果见表1、图1。
从表1可以看出,2002—2012年,白背飞虱始见期最早为3月14日(2007年),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
终见期最晚为11月29日(2011年),一般为11月下旬。
年灯下迁入峰为9~15个,平均12.4个。
全年第1个迁入峰一般出现在4月中下旬,最早为3月31日(2007年),而2008年第1个高峰日出现在6月6日,相对较晚,该年迁入峰个数也最少,仅为9个。
1.1 诱虫量2002—2012年诱虫量相差较大,11年平均年诱虫量为76 504.4头。
最高年份为2006年358 411头,其次为2005年150 776头,分别是最低年份2003年(4 769头)的75.15倍和31.62倍,其余年份诱虫量在14 265~90 575头。
白背飞虱年诱虫量占总诱虫量比例一般在60%以上,即白背飞虱迁入量大于褐飞虱,仅有2008、2009、2011年白背飞虱占年诱虫量的27.47%~37.76%。
繁昌县白背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是繁昌县的主要粮食作物,白背飞虱是危害当地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
白背飞虱在繁昌县主要危害代是中稻上的四(2)代、五(3)代和晚稻上的六(4)代[1]。
通过对1991—2011年白背飞虱的灯下和田间数据比较,发现白背飞虱在繁昌县有些年份的不同代次在部分田块上大发生,给农户造成较重的损失。
笔者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比较分析,拟找出白背飞虱在当地大发生的成因,并提出防治措施。
1发生特点1.1有大发生、局部大发生的年份从表1可看出,白背飞虱在繁昌县1991年大发生,1995、2000、2010、2009年局部大发生。
1.2大发生或局部大发生年份间其危害代不同从表1可以看出,近20年来,繁昌县白背飞虱大发生的1991年、局部大发生的1995、2000、2010年发生高峰期在四(2)代的中稻上,局部大发生的2009年发生高峰期在六(4)代的晚稻上。
2发生原因2.1迁入时间早,迁入量大白背飞虱大发生的1991年、局部大发生的1995、2005年白背飞虱灯下初见日早,均在6月5日之前。
繁昌县1991—2004年(诱虫测报灯是白炽灯)[2],1991、1995、2000年截至7月20日白背飞虱平均累计诱虫量为410头/百丛,是其他发生程度较低年份同期平均累计诱虫量的2.4倍;2005—2011年(诱虫测报灯是佳多频振式诱虫灯),2005、2009、2010年截至7月20日白背飞虱平均诱虫量为1625头/百丛,是其他发生程度较低年份同期累计诱虫量的3.6倍。
因此,初见日早是发生程度重的一个信号;而灯诱虫量高反映迁入虫量高,预示着田间成虫量高,是大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2.2气候因素白背飞虱迁徙转移受季风气候影响,迁入降落主要靠降雨完成。
因此,雨日雨量的多少可以直接影响白背飞虱的迁入量。
历年繁昌县气象资料表明:在白背飞虱大发生的年份,梅雨季节明显,南风频繁,雨日多,雨量大,白背飞虱极易大量迁入降落、产卵和若虫孵化[3]。
对1991、1995、2005、2009、2010年白背飞虱迁入及主害代发生期的1个月内的雨日雨量分析:雨量≥0.1mm/d ,平均雨日为14d ,平均累计雨量390mm ,降雨系数33,温雨系数16,晴雨系数3。
水稻害虫“白背飞虱”简介及防治方法
水稻害虫“白背飞虱”简介及防治方法[中文名] 白背飞虱[学名] 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 目] 同翅目[ 科] 飞虱科[寄主] 水稻麦类玉米高粱[为害特点] 以成虫和若虫群栖稻株基部刺吸汁液,造成稻叶叶尖褪绿变黄,严重时全株枯死,即形成所谓“冒穿”。
穗期受害还可造成抽穗困难,枯孕穗或穗变褐色;秕谷多等为害状。
卵图幼虫图成虫图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
长翅型成虫体长4~5毫米,灰黄色,头顶较狭,突出在复眼前方,颜面部有3条凸起纵脊,脊色淡,沟色深,黑白分明,胸背小盾板中央长有一五角形的白色或蓝白色斑,雌虫的两侧为暗褐色或灰褐色,而雄虫则为黑色,并在前端相连,翅半透明,两翅会合线中央有一黑斑;短翅型雌虫体长约4毫米,灰黄色至淡黄色、翅短,仅及腹部的—半。
ü 卵尖辣椒形,细瘦,微弯曲,长约0.8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淡黄色,并出现2个红色眼点。
卵产于叶鞘叫中肋等处组织中,卵粒单行排列成块,卵帽不外露。
飞虱的综合防治可归纳为:农业防治为基础,保护天敌压基数,压前控后争主动,合理用药保丰收。
(一)农业防治选用抗虫良种是防治飞虱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改革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合理布局品种,加强栽培和肥水科学管理。
施肥要做到控氮、增钾、补磷,灌水要做到浅水勤灌,适时晒田,使田间通风、透光,降低湿度,使植株生长稳健,以减轻虫害。
灰飞虱可结合冬季积肥,清除杂草,消灭越冬虫源。
(二)保护利用天敌选用选择性农药(如扑虱灵),减少施药次数,用量合理有利保护天敌。
采用草把助迁蜘蛛、养鸭食虫等措施,对防治飞虱也有较好效果。
(三)药剂防治化学农药是防治飞虱的重要手段,“压前控后争主动,合理用药保丰收”是防治飞虱的重要策略。
压前控后,就是抓主害代前一代的防治,以控制主害代的发生数量,取得防治上的主动权。
灰飞虱要“狠治一人,控治二代”,防止病毒传播。
对早稻和中稻采取穗期重点用药,对晚稻采取分蘖期重点施药。
2005年荔波白背飞虱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历 年 偏 少 1. h 大 田主 害 期 6月 1 2 日 , 均 气 温 2 .℃ , 09 ; —0 平 4 6
较 历 年 偏 低 O 1 。降雨 日数 1 , . 8d 比历 年 同 期多 3 。降 雨 .d 4
栽 插 面 积 的 7 . 。 成 部 分 田块 落 塘 枯 死 , 治 成 本 加 大 , 89 造 % 防 农 民增 收 受 到 影 响 。现 将 其 大 发生 原 因及 采 取 的防 治 对 策 简
维普资讯
2 16 c 年第 , 0 9卷第 4朝 玛 )
7
20年 05 荔波白 虱大发生 及防 背飞 原因 治对策
陆金 鹏 何 忠 雪 陈丽 莉 莫定言 李迪 兰
( 州 省荔 波 县 植 保 植 检 站 ,5 4 0 贵 580 ) 荔 波 县位 于 贵 州 省 黔 南 布依 族 苗 族 自治 州 的南 部 , 处 地 云 贵 高 原 向广 西 丘 陵 的 过 渡 地 带 , 理 位 置 为 东 经 17 3 地 0 。7~ 18 1 0 o8 .北 纬 2 。 5 3 57 o9 。最 高 海 拔 l4 8m,最 低 海 拔 6 3 0m, 县 平 均 海 拔 7 88m。属 中亚 热 带 季 风湿 润气 候 区 , 0 全 5.
析如下 :
量 342nl,较 历 年 同 期 偏 多 120 1. ul 0 . mm。 平 均 相 对 湿 度 8
8 % 。日照 时数 2 . h 同历 年 比少 3 . h 3 7 , 9 O8 。6月 5日降 暴雨 。
雨 量 5 u , 6nl 占大 田主 害 期 的 总 降雨 量 的 1 . l 78 %。
种植 水 稻 、 米 、 菜 为 主 。 玉 油 白 背 飞 虱 是 荔 波 水 稻 的 重 要 害 虫 之 一 .每 年 发 生 5 6 - 代 。 害 代 为第 3代 和第 4代 , 生 时 期 峰 期 频 繁 , 量 大 , 主 发 虫
平铺镇近20年来白背飞虱发生特点、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月内的对其雨日雨量分析:雨量!0.1 mm/d ,平均雨日为
14 d,平均累计降雨量390 mm,降雨系数33,温雨系数
16,晴雨系数3。 些 可作为平铺镇白背飞虱偏重发 生或大发生的参考。
温 是影响白背飞虱发生 的重要气候因之
一。在迁入量大的
,温
白背飞虱生
时,那么当年就有危害重的可u 在2010年初夏时,阴
是 平铺镇中稻
2)代白背飞虱的发生 与其每年次
三(1)
2) 灯诱数据 7 20
之和 的灯诱
。每年白背飞虱 上 是白背飞
虱三(1)和 2)代灯诱 ,间
水稻田间白
背飞虱 2)
成虫 大 ,是 测白背飞虱 2)
作者简介:王宏春(1974-),男,安徽繁昌人,本科,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技推广和美:乡村建设工作 收稿日期:2021-01-15
飞虱的测报与防治的同时,不应轻视白背飞虱的测报与防
治的观点,并提岀了一些在测报和防治上的应对措施。
1发生特点
1.1有些年份部分田块偏重发生或大发生
1
岀 20 年 平铺镇白背飞虱 2009 2016
年在部分田块偏重发生,2000、2010、2011、2012年在部分 田块大发生
1.2偏重发生、大发生年份间其主害代不尽相同
园艺与种苗‘Horticulture & Seed 2021,41(06):73-74
doi:10.16530/21-1574/s.2021.06.030
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ogatella furcifera in
平铺镇是安徽省繁昌县农业大镇,水稻田是县域重要
建湖县白背飞虱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
表 2 白背飞虱近 1 0 a 灯 下始 见期( 月, 日)
1 近5 年 建湖 县 白背飞 虱 田间发 生情 况
通过对 2 0 1 1 —2 0 1 5 年建湖县 白背飞虱的五 ( 2 ) 代、 六
( 3 ) 代和七 ( 4 ) 代三代 田间发生量最 大时的数据( 表1 ) 统
作者简介 : 张如标 ( 1 9 8 7 一) , 男, 江苏建湖人 , 农艺师 , 从事农作物病虫害预报预测 与防治工作 。
收稿 日 期: 2 0 1 6 — 0 9 — 2 6
2 2 卷2 l 期
张如标 等 建 湖县 白背飞虱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
5 7
累计 迁入 3 9 4 头, 其 中7 月 4日迁入虫量 最高 , 当日1 9 7 头 。2 0 1 1 年、 2 0 1 3 年、 2 0 1 4 年、 2 0 1 5 年全年灯下累计虫量 分别为 8 头、 l 头、 1 0 5 头、 3 4 头。2 0 1 2 年五( 2 ) 代灯下虫量
摘
要: 建湖县位 于里下河地 区腹部 ,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由于受海洋季风影响, 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对
建湖 水稻 安全 生产 影响 大。 白背 飞虱 迁入峰 次 多、 迁入量 大是造 成 建湖地 区 白背 飞 虱大发 生 的基础 , 适 宜的 气候 条件 利 于 白背 飞 虱的 存 活和繁 殖 , 只 有 增加 白背飞 虱预 测 预报 的准确 性 , 准 确把 握 防治 最适 时间 , 及 早 宣传发 动 防 治 , 才能有 效控 制 白背 飞虱 的危 害 , 增加 农 民收益 。 关 键词 : 水稻 ; 白背 飞虱 ; 发 生特 点 ; 防治对 策 中图分 类号 ¥ 4 3 5 文 献标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0 7 — 7 7 3 1 ( 2 0 1 6 ) 2 1 — 0 0 5 6 — 0 3
水稻白背飞虱的综合防治方法
水稻白背飞虱的综合防治方法水稻白背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除危害水稻外,还危害玉米、大麦、小麦、甘蔗、高梁、稗草、早熟禾等农作物,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水稻白背飞虱的综合防治方法。
一、水稻白背飞虱的形态特征水稻白背飞虱一般浅黄色,有黑褐斑。
头顶前突,前胸、中胸背板侧脊外方复眼后具l新月形暗褐色斑,中胸背板侧区黑褐色,中间具黄纵带,前翅半透明,端部有褐色晕斑;翅病、颜面、胸部、腹部腹面黑褐色。
长翅型雌虫体长4mdash;4.5mm,体多黄白色,具浅褐斑。
卵新月形,长0.7-0.8mm。
若虫共5龄,末龄若虫灰白色,长约2.9mm。
二、水稻白背飞虱的发生规律新疆、宁夏年生1mdash;2代,东北2mdash;3代,淮河以南3mdash;4代,长江流域4mdash;7代,岭南7mdash;10代,海南南部11代,属迁飞性害虫。
最初虫源是从南方迁来。
迁入期从南向北推迟,有世代重叠。
该虫长翅型成虫飞翔力强,每雌产卵85粒左右,当田间每代种群增长约2mdash;4倍,田间虫口密度高时即迁飞转移。
三、水稻白背飞虱的综合防治白背飞虱主要传毒为害期在秧苗期和大田分蘖盛期之前,因此防治上采用抓秧田保大田,抓前期保后期的预防策略重点防治中稻和晚稻,特别是迟播中稻和早播晚稻。
防治方法以化学防治为主。
1、农业防治选择使用抗(耐)虫的水稻品种,加强肥水管理,适时烤田,防止偏重施用氮肥,避免水稻后期贪青徒长,创造对褐飞虱孳生繁殖不利的生态条件。
2、生物防治在褐飞虱的各个虫期寄生性以及捕食性天敌种类比较多,在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瓢虫等除外,还有蜘蛛、线虫、菌类对褐飞虱的发生具有非常大的抑制效果,应该保护利用,提高自然控制能力。
3、化学防治①中晚稻育秧用25%蚍虫middot;异丙威对水1∶300倍浸种或拌种。
②中晚稻大田移栽15天左右进入分蘖盛期,每亩用25%吡虫middot;异丙威40克,或50%烯啶虫胺8克,或40%毒死蜱200克加5.9%辛菌middot;吗啉胍(宾度)40毫升,或36%三氯异氰尿酸40克,或反病毒(排毒王)20毫升加一夜绿40克30%2-乙酰氧基苯甲酸(万生)40克,或佳佳润60克对水30千克叶面喷施,施药中一定要三合一配套,即治虫、排毒、防病同时进行,效果好。
白背飞虱防治技术
白背飞虱防治技术一、白背飞虱的定义和特点1. 白背飞虱,又称稻飞虱,是稻田中常见的一种病虫害害虫。
其体长约为3~4毫米,背部呈乳白色,腹部呈淡黄色,翅膀透明。
2. 白背飞虱以吸食植物汁液为生,主要寄生在稻田中。
其寄生期较短,但繁殖能力非常强,一般一季稻田中的种群数量可以迅速增加数十倍,给稻谷的生长和产量带来重大影响。
3. 白背飞虱的侵害主要表现在叶片上出现白色条纹、弯曲、焦黄、枯死等症状。
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稻谷的生长不良、产量下降。
二、白背飞虱防治的重要性1. 白背飞虱作为稻谷的重要害虫之一,其侵袭严重影响稻谷的产量和品质。
因此,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对稻谷生产至关重要。
2. 防治白背飞虱不仅可以保护稻谷的生长和产量,还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对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白背飞虱防治技术1. 清田间杂草和水草:白背飞虱常寄生在稻田间的杂草和水草上,并通过跳跃方式进入稻田。
因此,清除田间的杂草和水草可以有效地减少白背飞虱的滋生和扩散。
2. 深耕松土:通过深耕和松土操作,可以破坏白背飞虱的卵和虫体,减少其种群数量的增加。
3. 合理施肥:科学施肥可以提高稻谷的养分供应,增强稻谷的免疫力,减少白背飞虱的侵害。
不过,过量施肥也会导致稻谷生长过旺,增加白背飞虱的滋生和传播风险。
4. 选择抗虫品种:选用抗白背飞虱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地减少白背飞虱的侵害。
在选用种植品种时,应该考虑地域气候、土壤条件等因素。
5. 黄板诱虫:黄板是一种粘性较强的黄色板材,可以利用白背飞虱对黄色的吸引性,将其引诱到黄板上,粘住白背飞虱,达到防治的目的。
6. 防虫网罩:利用具有显微孔径的防虫网罩覆盖稻田,可以有效隔离白背飞虱,防止其进入稻田。
四、白背飞虱防治的注意事项1. 不过度施用农药:尽量减少对农药的依赖,注重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的应用,避免给稻谷和环境带来不必要的污染。
2. 定期巡查和观察:及时观察稻田中的虫害情况,对发现的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避免病虫害的扩散和蔓延。
褐飞虱与白背飞虱的区别
稻田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差异及防治策略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均属同翅目飞虱科,均为迁飞性害虫。
在稻田中常混合发生,我国对两种飞虱的监测调查方法相同,防治工作中所选择的药剂种类、施药技术大致相当,习惯上统称为稻飞虱。
然而,褐飞虱与白背飞虱是两种不同种的昆虫。
两者在为害特点、发生规律、生物学特性以及抗性发展程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正确分清两种生物的差异性,对防治药剂的适当选择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在为害特点上的差别:白背飞虱,学名Sogota furcifera Horvath。
以成虫和若虫群栖稻株叶鞘下部刺吸汁液,造成稻叶叶尖褪绿变黄,严重时全株枯死,穗期受害还可造成抽穗困难,枯孕穗或穗变褐色;秕谷多等为害状。
褐飞虱,学名Brown rice planthopper。
以成虫和若虫群集稻株茎基部刺吸汁液,并产卵于叶鞘组织中,致叶鞘受损出现黄褐色伤痕。
轻者,水稻下部叶片枯黄,影响千粒重;重者,生长受阻,叶黄株矮,茎上褐色卵条痕累累,甚至死苗,毁秆倒状,形成枯孕穗或半枯穗损失很大。
白背飞虱相对褐飞虱来说为害位臵相对较高。
即白背飞虱喜欢在叶鞘下部为害,而褐飞虱在稻株茎基部为害。
二、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在发生规律上的差别:白背飞虱初次虫源由南方热带稻区随气流逐代逐区迁入,其迁入时间一般早于褐飞虱,一年发生4~1l代不等。
成虫具趋光性,趋嫩性,生长嫩绿稻田,易诱成虫产卵为害。
一般初夏多雨,盛夏干旱的年份,易导致大发生。
在水稻各个生育期,成、若虫均能取食,但以分蘖盛期、孕穗、抽穗期最为适宜,此时增殖快,受害重。
褐飞虱在我国广大稻区的初次虫源均随春夏、暖湿气流,由南到北逐代逐区迁入。
长翅型成虫具趋光性,闷热夜晚扑灯更多;成、若虫一般栖息于阴湿的稻丛下部;成虫喜产卵在抽穗扬花期的水稻上,产卵期长,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
白背飞虱相对褐飞虱来说发生时间要早。
白背飞虱在分蘖盛期、孕穗、抽穗期发生较严重,而褐飞虱在抽穗扬花期发生较严重。
白粉虱的发病规律、危害及防治方法
白粉虱的发病规律、危害及防治方法要想彻底解决白粉虱危害,一方面需要坚持防治相结合的原则进行防治,千万不可等到虫害发生后再临时抱佛脚,另一方面通过物理、生物、药物等多方措施相结合的方式防治,效果才更加理想,再一方面广大农民朋友不论在防治任何病虫害工作上,一定要了解透它发病危害的特性规律,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防治,才能取得最佳防治目的。
一、白粉虱的发病规律1、白粉虱对绝大部分作物都有危害(能够寄生300多种植物存活),尤其对各类蔬菜危害最大,不论是保护地、温室大棚,还是露地种植地,它都容易发病危害,发病适宜温度一般在28-30度,由于温室大棚的温度一般都保持在20度左右,所以温室大棚受虫害最为严重。
2、白粉虱能够世代重叠危害,在棚室内一年发生10多代,其繁殖代数根温度有密切的关系,温度越高,生育繁殖速度越快:18-20左右的环境下一代需要30天左右,24-25度的环境下一代需要25天左右,而在27度的环境下一代仅需22天左右。
3、白粉虱种群基数十分庞大,而且雌虫产量数目比较惊人,一只雌虫一次产卵100粒左右,一生总共产卵数高达3500多粒,1代后的种群数量就可增长100多倍,十代繁殖下来,其白粉虱数目直接成几何指数翻倍增长,数量高的十分可怕!别看白粉虱个头小,但任何作物都禁不住它超高数量的危害。
4、白粉虱具有很强的趋嫩性,它在作物植株体上分布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成虫和若虫一般喜欢群居寄生在作物叶片的背面,从植株顶部嫩叶到最下部,分层依次为淡黄色虫卵、黑色虫卵、初龄若虫、中老龄若虫、虫蛹。
了解这一点,大家在用不同药物防治不同时期的白粉虱时,就能有更好的针对性防治。
5、白粉虱虽然常年繁殖生长(特别是温室大棚),但它有两个明显的繁殖高峰期。
一个在春季温室内4月中旬到5月下旬间,另一个是秋季棚室、露地的7月下旬到9月下旬间,其中保温棚室能够延续到11月底。
这一点对找准白粉虱防治关键期十分重要。
二、白粉虱的危害性白粉虱的危害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吸食汁液危害——叶面背部的若虫和成虫,通过自身生长的刺吸式口器刺入作物植株组织内,通过连续吸取叶片汁液、植株内的碳水化物、向作物注射毒素等发生危害(若虫三天内就可以活动危害),使植株吸收和光合作用降低、叶片发生退绿变淡、果实变黑、黄花焉萎,受害严重时甚至会导致作物整株死亡。
荔波县白背飞虱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
2 0- 2 1 0 0 0 0年观测结果表 明 , 白背飞虱成虫在荔波常年
发生 3 , 代 若虫发生 2 , 代 成虫始见期 主要 在 3月上 中旬 , 终 见期在 1 1月上 旬 , 全年 成虫 期 天 。若 虫期 天 , 田间发 生 情 况, 白背飞虱 以第三代为主害代 , 4代为次 为害 代 , 虫开 第 若
表 1 20 - 2 1 0 0 - 0 0年 白背 飞 虱 成 虫 始 见 期
年 度 20 01 02 0320 05 20 07 20 09 0 00 20 0 0 04 20 06 20 08 0 21 2 2 2 0
1 研 究 方 法
1 1 调 查 时 间地 点 .
白背飞虱是贵州水稻生产 中主要害虫之一 , 常年重 发生 面积为 6  ̄7 0 0万 h , 水稻安 全生产造成 重要 影响E2; m2对 13 ,
同时 白背飞虱还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的主要传毒媒介 _ 。 3 ]
在 2 1 年农业部办公 厅下 发的“ 于加强南 方水稻 黑 条矮 01 关
2 0- 2 1 0 0- 0 0年灯下观测结果表明 , 白背飞 虱第 主害代有
收 稿 日期 :O 2 —8 2 1 52
个 5迁入峰以上 , 迁入峰期主要 出现在 5 月上旬 ~6月上旬 , 其 中有 低 于 5个 迁 入 峰 的 且 峰 期 量 低 的 年 份有 2年 , 占
第一作者 : 何忠雪 (9 4)女 , 1 7 一 , 农艺师 , 主要从事植物保护工作。
2 结果 与 分 析
2 1 发 生 世 代 及 发 生 期 .
缩病联防联控工作 的通知” 强调“ 中, 要全 面掌握传毒介 质 白 背飞虱的种群消长情况和带毒率” 同时要求 : , 贵州要密 切关 注传毒介质和病 害发生 动 向[ 。荔 波县 为贵州省 白背 飞虱 4 ]
2012年建湖县白背飞虱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 )]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
其为害水稻时,口针刺吸茎叶组织汁液,消耗稻株养分,造成植株矮小、穗短、穗小、结实率降低[1]。
而且在取食过程中传播病毒,引发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2-3]。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地处里下河腹部,属里下河单季中晚粳稻区。
2012年,该县白背飞虱特大发生,是有历史资料以来发生最重的一年,程度之重,范围之广,为历史之最,全县发生面积达7.08万hm 2,虽经全力防治,但仍造成粮食直接损失约2000t 。
笔者结合灯诱、田间调查及气象资料,对白背飞虱的发生特点、重发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以为今后当地白背飞虱的防治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12012年建湖县白背飞虱发生特点1.1五(2)代偏重发生灯下情况:灯下6月28日始见,当日9头。
始见期比2011年早1d ,比2010早2d ,比2009年迟7d 。
从6月30日至7月11日,连续12d 灯下均见虫,其中7月4日虫量最高,当日197头。
全代灯下累计415头,是2011年(8头)的51.9倍,列近10年第1位。
系统调查:7月1日,平均百穴虫量6头。
7月5日,平均百穴虫量24头。
7月9日,移栽田百穴虫量122头,其中成虫占14.8%,1龄若虫占85.2%;直播田百穴虫量18头,其中成虫占55.6%,1龄若虫占44.4%。
7月15日,移栽田百穴虫量455头,其中成虫14头;直播田百穴虫量102头,其中成虫4头。
7月20日,移栽田百穴虫量54头,其中成虫占18.6%,1龄若虫占48.84%,3龄虫占13.96%,4龄虫占18.6%;直播田百穴虫量32头,其中成虫占6.25%,1龄若虫占43.75%,2龄若虫占18.75%,3龄虫占18.75%,4龄虫占12.5%。
大田普查:6月29日普查,见虫田95.8%,百穴虫量0~16头,加权平均5.5头,均为成虫。
【茭白病虫害防治】茭白如何防治白背飞虱?
【茭白病虫害防治】茭白如何防治白背飞虱?白背飞虱对茭白有哪些危害?茭白白背飞虱一般在什么时候发生?种植茭白用什么农药可以防治白背飞虱?以下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白背飞虱对茭白的危害白背飞虱又叫“火蠓子”、“火旋”,以成虫和若虫刺吸汁液,引起黄叶或枯死,其排泄物覆盖叶面形成煤污状。
为害茭白时,雌虫产卵痕初呈水渍状,后分泌白绒状蜡粉,出现伤口后失水,植株成团枯萎,成片枯死,不能结茭。
二、茭白白背飞虱发生规律1、白背飞虱在新疆、宁夏每年发生1~2代,东北2~3代,淮河以南3~4代,长江流域4~7代,岭南7~10代,海南南部11代,属迁飞性害虫。
最初虫源是虫源是从南方迁来。
迁入期从南往北推迟,有世代重叠。
2、白背飞虱长翅成虫飞翔力强,田间重口密度高时即迁飞转移。
三、茭白防治白背飞虱方法1、防治茭白田白背飞虱时,于卵孵化前火烧茭白枯叶或全面割除,彻底清除田边塘沟杂草。
2、尽可能避免与水稻“插花”种植,以防飞虱辗转危害,亦有利于集中防治。
3、在水层管理上,提倡浅水勤灌,避免长期积水。
4、在用肥上,注意避免偏施氮肥,防植株贪青徒长,改善茭田通风透光条件,造成有利于茭株生长不利于飞虱滋生的生态环境。
5、在茭白生长季节,从4月中旬至5月中旬开始可用白瓷盘用隔行平行线取样法,每隔5~10天拍查成若虫数(全田50丛),掌握2~3龄若虫盛发期喷药1次。
药剂可选用20%扑虱灵乳油2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粉1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在药液中加入0.2%中性洗衣粉可提高防效。
也可用上述药剂(750~1500毫升/公顷)加入750~1500毫升煤油,拌细沙150~225千克撒施,施药时保持浅水层。
如您有更好的建议和方法请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
第一代白背飞虱发生及防治预报
第一代白背飞虱发生及防治预报
一、当前白背飞虱迁入及田间发生实况:
白背飞虱在我县俗称“火蜢”、“白厌”,是我县水稻上最重要的迁飞性害虫之一,具有暴发性、流行性等特点,常年均会造成较大的损失。
今年我县白背飞虱灯下始见日为4月20日,比去年推迟3天,比历年平均值提早14天,到目前为止,灯下共计诱虫971头,比去年同期偏多,已出现3次迁入峰,分别是4月29日14头,5月5日50头,5月19日496头;5月3日秧田每平方米虫量平均为2头,最高为3.5头;5月20日低坝早栽田块平均百丛虫量3220头,最高百丛虫量5905头,比常年同期虫量偏大,正是田间小龄若虫高峰。
二、防治适期:
根据今年我县白背飞虱迁入情况,结合当前田间发生实况和气象因素综合分析,预计今年我县白背飞虱为中等偏重发生至重发生。
各乡镇必须立即做好防治工作,要求在6月10日前普遍完成第一次施药,施药后隔7——10天,如果虫量仍然较大的田块,应进行第二次补治。
三、防治药剂:
结合第一代二化螟和叶稻瘟的防治,建议药剂配方为:亩用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克+ 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克兑水45公斤常规喷雾。
2012年建湖县白背飞虱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
2012年建湖县白背飞虱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摘要介绍2012年建湖县白背飞虱的发生特点,并对其重发原因进行分析,包括外来虫源迁入早、迁入量大、迁入峰次多、部分田块发生重与农户重视程度不足、使用药剂不对路等。
关键词白背飞虱;发生特点;重发原因;江苏建湖;2012年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
其为害水稻时,口针刺吸茎叶组织汁液,消耗稻株养分,造成植株矮小、穗短、穗小、结实率降低[1]。
而且在取食过程中传播病毒,引发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2-3]。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地处里下河腹部,属里下河单季中晚粳稻区。
2012年,该县白背飞虱特大发生,是有历史资料以来发生最重的一年,程度之重,范围之广,为历史之最,全县发生面积达7.08万hm2,虽经全力防治,但仍造成粮食直接损失约2 000 t。
笔者结合灯诱、田间调查及气象资料,对白背飞虱的发生特点、重发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以为今后当地白背飞虱的防治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1 2012年建湖县白背飞虱发生特点1.1 五(2)代偏重发生灯下情况:灯下6月28日始见,当日9头。
始见期比2011年早1 d,比2010早2 d,比2009年迟7 d。
从6月30日至7月11日,连续12 d灯下均见虫,其中7月4日虫量最高,当日197头。
全代灯下累计415头,是2011年(8头)的51.9倍,列近10年第1位。
系统调查:7月1日,平均百穴虫量6头。
7月5日,平均百穴虫量24头。
7月9日,移栽田百穴虫量122头,其中成虫占14.8%,1龄若虫占85.2%;直播田百穴虫量18头,其中成虫占55.6%,1龄若虫占44.4%。
7月15日,移栽田百穴虫量455头,其中成虫14头;直播田百穴虫量102头,其中成虫4头。
7月20日,移栽田百穴虫量54头,其中成虫占18.6%,1龄若虫占48.84%,3龄虫占13.96%,4龄虫占18.6%;直播田百穴虫量32头,其中成虫占6.25%,1龄若虫占43.75%,2龄若虫占18.75%,3龄虫占18.75%,4龄虫占12.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 背 飞 虱 !"#$%&’’$ ()*+,(&*$ ( , 属同翅目( ./01234) -". 、 飞虱科( 。白背飞虱广泛分布于南亚、 东 /"0%&*$) 1&’02$+,3$& ) 南亚、 太平洋岛屿及日本、 朝鲜和澳大利亚, 几乎遍及我国所 有的稻区, 包括华南、 华中、 华北、 东北以及西南稻区, 西北稻 区可达新疆自治区的米泉等地。 白背飞虱主要危害水稻, 其成、 若虫直接刺吸稻株的韧皮 部汁液, 造成水稻生长缓慢, 分蘖延迟, 瘪粒增加; 为害严重时, 造成稻株枯死, 呈“ 虱烧” 状。该虫由南方虫源地迁飞而来,常 年在 5 月中、 下旬灯下始见。由于该虫体型小、 迁飞繁殖力强、 栖息荫蔽等特性, 如遇田间适宜生境, 易造成突发和爆发。是 目前影响我国水稻稳产、 高产的主要虫害之一。 ! !#! 发生因素 气候因素 白背飞虱发育的最适温度为 "" 6 "- 7 ,
"
河北、 西南部分省也严重受害, 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 稻飞虱在我国主要稻区持续严重发生,部分稻区 ’((( 年, 特别是在晚稻、 单季稻上大发生,甚至爆发成灾; 其中 ’((& 年是 (# 年代以来稻飞虱第 " 个重发年。江淮及长江中游 稻区出现了大面积的冒穿( 虱烧)。 "##% 年台风和降水偏 多等气候条件有利于水稻迁飞性害虫的迁移和繁殖为害, 大部稻区发生重于 "##$ 年同期。 !!# 影响白背飞虱爆发的原因 白背飞虱发生、 繁殖和为 害与水稻生育期吻合,这为飞虱定居繁殖提供了良好生态 环境和营养条件。迁入期早、 迟影响白背飞虱发生量。一 般认为,& 月 ’# 日前有明显迁入期的为早发生年,& 月 "# 日后才有主要迁入峰的为迟发生年,迁入早,发生量增加。 由于杂交稻一般于 % 月上中旬移栽,( 月底至 ’# 月初成 熟,生长期间的湿、 温等生态条件,都适宜飞虱的繁殖和为 害。所以,迁入越早,其为害期越长,虫量积累越多,积累 为害越重。迁入主峰期出现早迟与主害代发生程度呈显著 相关。 天敌数量和天气条件对白背飞虱发生量亦有影响。成 虫羽化至开始产卵的高温影响后代发生数量。在若虫孵化 盛期,暴雨增加低龄若虫死亡。天敌对飞虱 亦 有 控 制 作 用,但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 $!" 未来发生趋势 气候条件有利于发生危害 过去 #% 年是近百年甚至
作者简介 收稿日期 胥瑞( , 男, 贵州兴义人, 助理农艺师, 从事农业推 !9&9 , ) 广工作。 "%%&;!!;!& !视频 (
"- 卷 " 期
胥 瑞等
白背飞虱的爆发原因和发生规律
-/
两种飞虱混合为害引起的产量损失比单一白背飞虱为 害有加重趋势, 褐飞虱虫口比例的增加对种间混合为害有 促进作用。另外, 应用杀虫剂防治白背飞虱会对褐飞虱的 种群数量产生影响; 稻田耕作方式和品种布局的不同, 能引 起两种飞虱各自种群数量的变化, 两者会交替成为田间的 优势种群。 白背飞虱在迁飞规律、 为害方式等方面与褐飞虱有许 多共同之处,但在发生时间、 生态位分布、 繁殖能力等方面 有显著差异。生产上白背飞虱防治应着重于当代治理。在 两种飞虱混发时应区别重点,综合考虑寄主天敌、 农药防 效及施药技术等诸方面因素制订综防策略。 ! !!" 发生规律 暴发流行 在我国, 稻飞虱对水稻生产的为害经历了
!#$
越冬及虫源
稻飞虱除在中国海南、 两广南部及云南
南部冬季有少量虫源存活外, 在我国其他大部分地区常年 均不能越冬, 春秋季初始虫源主要来源于国外。 每年初迁入的稻飞虱虫源由南向北依次推移。白背飞 虱的迁入和迁出期一般比褐飞虱提早 !% 6 !$ :。) 月份长 翅成虫随西南或偏南气流迁入珠江流域和云南红河州, 成 为早稻上的主要虫源。此后,随着西南气流的加强, ( 月迁 至广东、 广西北部与湘、 赣南部及贵州、 福建中部; $ 月下旬 至 5 月中下旬中国南方早稻接近成熟, 可迁至长江中下游 和江淮地区。5 月下旬至 & 月初南岭地区早稻成熟, 成虫可 迁至华北和东北南部常年 - 月下旬后, 中国季风转向, 北方 稻区迁出虫源在东北气流运载下向南回迁, 对南方稻区双 季晚稻造成穗期危害。每年均出现有规律的 $ 次由南向北 和 ) 次由北向南的迁飞过程。 " 为害症状 白背飞虱田间主要为害时期通常在 & 月下旬至 - 月上 旬, 一季中稻受害严重; 褐飞虱田间为害时期通常主要在 月下旬至 9 月上旬, 一季中稻后期和双季晚稻受害重。 白背飞虱成、 若虫群集于稻丛下部, 通过口针刺吸稻株 韧皮部汁液为害水稻, 高龄若虫和成虫的取食量较大。其 取食会导致水稻各种氨基酸含量、 光合作用速率、 叶绿素含 量、 保护酶活性发生变化。 雌虫产卵时, 用产卵器刺破叶鞘和叶片, 易使稻株失水 或感染菌核病。排泄物常遭致霉菌滋生, 影响水稻光合作用和 呼吸作用, 严重的稻株干枯。俗称” 冒穿” 、 ” 透顶” 或” 塌圈” 。 严重时颗粒无收。在白背飞虱的取食过程中, 有可能传播其他 病害和病毒, 如成、 若虫还可传播水稻齿矮等病毒。 # 与褐飞虱的关系 通常, 白背飞虱与褐飞虱混合发生, 白背飞虱和褐飞虱 在时间和空间位上的竞争和互作。在空间上, 白背飞虱主 要为害水稻中上部, 褐飞虱主要为害水稻下中部; 在时间 上, 白背飞虱集中在水稻的拔节至孕穗期为害, 褐飞虱则集 中在水稻中后期的孕穗期至灌浆期为害。 对营养和生态位的竞争使两种飞虱之间存在着程度不 同的互作效应, 即一种飞虱的羽化、 性别、 翅型等生物学特 性都受到异种飞虱的影响。无论是种间还是种内, 密度对 两种飞虱种群均表现为一定的负效应。比较而言, 褐飞虱 比白背飞虱更耐拥挤, 褐飞虱在田间的居留比率高于白背 飞虱。在自然条件下, 个种不可能占据相同的生态位。白 背飞虱大都栖息于较高的稻株部位, 而褐飞虱常栖息于较 低的部位。
农技服务, : "%%&, "(( ") (" , ()
责任编辑
李布青
责任校对
张瑜
白背飞虱的爆发原因和发生规律
胥 瑞!, 何 娟"
( 贵州贵阳 $$%%"&; ! #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农业服务中心, " #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农业局)
摘要 阐述了白背飞虱的危害、 爆发原因、 发生规律及发生趋势。 关键词 水稻; 白背飞虱; 发生规律 中图分类号 ’()$#!!" *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 %(" , %"
从局部稻区到整个稻区的演变过程。"# 世纪 "# 年代仅在 江苏、 上海大发生过; 黔、 湘、 鄂、 赣一带曾局部大 $# 年代川、 发生: 但仍属江南部分省 %# 年代局部地区稻飞虱危害加重, 的早、 中稻上间歇发生的害虫, 在晚稻上偶有成灾记录; &# 年代以来稻飞虱的危害日趋严重, 从局部危害成为稻区最 主要的危害。’()&、 发生面积分 ’((’ 年我国稻飞虱大爆发, 别为 ’)"’ % 万和 ’%$% ! $ 万 *+ 。不仅南方稻区, 而且天津、
迁入范围、 迁入量、 迁入时间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密 切相关。暖冬使越南等境外或我国稻飞虱越冬区的稻飞虱 迁人期提前, 为害期延长。我国稻飞虱发生较重的年份大 多出现在 / , $ 月副高较强的年份, 厄尔尼诺年的次年稻飞 虱有可能严重发生。 秋季台风偏多,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 偏北, 气温 较常年同期偏高。盛夏不热, 晚秋不凉的气候条件有利于 稻飞虱的迁移和繁殖危害。 $!# 栽培制度影响 近年来, 我国主要稻区水稻耕作制度 发生了剧烈变化, 双季稻面积缩小, 单季稻面积扩大, 单双 季稻混栽及多种栽培方式共存, 以及免耕栽培技术的推广 等。这些措施对改善宏观生态环境是有利的, 但从微观上 给害虫提供了大量的适生环境, 害虫的食料和栖息场所增 多, 为稻害虫尤其是水稻螟虫提供了新的取食、 活动、 栖息 和越冬场所, 有利于害虫栖息, 产卵和繁殖。 当前我国杂交稻选育品种资源中, 对褐飞虱有抗性的 抗源材料较多, 但对白背飞虱有抗性的材料几乎没有, 所以 白背飞虱在以后的 / , $ 年内仍是个上升的趋势。 $!& 自然控害作用下降 由于近几年水稻主要害虫灾变 频率高, 滥用农药现象普遍。化学农药次数多, 用药量大, 且 大量使用高毒农药, 造成稻田有益生物种群减少, 稻田天敌种 群数量下降, 自然控害作用下降。同时,滥用和长期使用单一 化学农药、 不合理用药等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 水稻生长前期防治螟虫时因不适当地施用某些杀虫剂 (如三唑磷) , 杀伤蜘蛛、 寄生蜂等有益天敌和刺激稻飞虱 的繁殖能力而引起稻飞虱更趋猖獗, 加大了后期防治稻飞 虱的难度, 也增加了杀虫剂的使用量, 经济、 生态效益均受 影响。 参考文献
[ 科学出版社, ’]丁锦华 ! 中国经济昆虫志,同翅目飞虱科[ 0] ! 北京: ’()-: ’/)! [ 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胡国文 ! 白背飞虱的研究概论[ 0] ! 南京: ’((": ’ 1 /#! [ 顾正远, 曲小波 ! 江淮稻区白背飞虱暴发特点及预警指标体系 /]肖英方, : [ 2] ! 昆虫知识, ’(((, /%( ’) ’ 1 "! [ 张谷丰, 张建明 ! 二代白背飞虱对粳稻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 -]张夕林, 标研究 ! 植保技术与推广, : ’((), ’)( ") ’- 1 ’%! [ 林友伟,张晓梅,沈晋良 ! 亚洲稻区灰飞虱抗药性研究进展[ $] 2] ! 昆虫 知识, : "##$ , -"( ’) ") 1 /#! [ %]林 莉 ! 灰飞虱生物学特性及传毒特性研究初报[ 2] ! 云南农业科技, : ’((#( /) ’% 1 "#! [ 林凌伟,董国,汪恩国 ! 水稻黑条矮缩病传毒昆虫的防治实践与研究 &] [ : 2] ! 昆虫知识, "##’, /)( %) -"% 1 -")! [ 王家东, 王玉国, 颜士洋, 等 ! 几种药剂单用和混用防治麦田一代灰飞 )] 虱药效试验[ : 2] ! 现代农药, "##%, $( ’) -- 1 -$! [ 胡 洋,葛洪波 ! 新农药防治水稻灰飞虱若虫田间药效试验 (]沈丽丽, [ ( : 2] ! 浙江农业科学, "##%, ") "## 1 "#’! [ 吕芬, 黄新动, 翟秀英 ! 白背飞虱种群动态分析及综合防治技术[ ’#] 2] !安 徽农业科学, : "##%, /-( () ’(’& 1 ’(’)! [ 罗嗣金 ! 宁国市 "##$ 年六( 代稻飞虱暴发原因浅析与防治对策[ ’’] -) 2] ! 安徽农业科学, : "##%, /-( %) ’’-), ’’$#! [ 侯再芬 ! 稻飞虱秧田虫量与本田虫量关系的研究[ ’"]王克贵, 2] ! 安徽农 业科学, : "##%, /-( ’) ’#’! [ 葛红卫, 金高松, 卢丽萍, 等 ! 稻褐飞虱发生与气象条件的相关分析 ’/] [ : 2] !"##%, /-( ’&) -/-" 1 -/--! [ 付佑胜, 赵桂东, 熊展之, 等 ! 几种药剂防治水稻飞虱的田间试验[ ’-] 2]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