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纸币制度

合集下载

元代的纸币制度 ppt课件

元代的纸币制度  ppt课件
——《隋书》卷二四《食货志》
PPT课件
2
唐代短陌制度化
“内外用钱,每缗垫二十外,复抽五十送度支赡军。”
——《新唐书》卷五四《食货志》
长庆元年(公元821年)九月敕: “……如闻彼来用钱,所在除陌不一……从今以后,宜每
贯一例除垫八十,以九百二十文成贯。不得更有加除及陌内少欠”。
——《册府元龟》501《钱币》3
贯。 新钞面额有11等:5、10、20、30、50、100、200、300、
500、1贯、2贯。 其实,政府岁赐、军饷仍规定以中统钞为计薪标准。但实际
上流通中主要为至元钞。至元钞流通,前后超过60年,是元 代最重要的通货。
PPT课件
12
至元通行宝钞
PPT课件
13
至元钞时期(2)
至元钞期间,武宗至大三年(1310)改革币制:发行至大 银钞,且铸铜钱流通。
中国古代铜铸币流通中的短陌现象
80=100 ? 770=1000=1贯文 ?
PPT课件
1
南梁的短陌现象
“人以铁贱易得,并皆私铸。及大同已后,所在铁钱,遂如丘山, 物价腾贵。交易者以车载钱,不复计数,而唯论贯。商旅奸诈, 因之以求利。
自破(庾)岭以东,八十为百,名曰东钱;江郢已上,七十为 陌,名曰西钱;京师以九十为百,名曰长钱。中大同元年,天子 乃诏通用足陌。诏下而人不从,钱陌益少。至于末年,遂以三十五 为百云。”
地域流动性存在的原理
∆手交货币—货币的层次结构 ∆地域商品的贩卖可能性—本地货币的创出 ∆蒙代尔最优货币区理论—“一国一通货” 制度的历史性
PPT课件
7
六、元代的纸币制度与纸币流通
元代纸币概况 元代纸币制度 元代纸币通货膨胀 白银地位的增强及其与纸币的关系

元朝纸币制度特点

元朝纸币制度特点

元朝纸币制度特点
元朝纸币制度的特点
1. 制度产生背景
•货币短缺:元朝初期,由于战乱和掠夺,金属货币短缺,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便于收取税收:纸币制度可以促进税收齐缴和管理便利。

•统筹金融管理:纸币的引入可以集中经济资源,方便财政管理。

2. 纸币制度推行过程
•最早试行:元太祖忽必烈于1260年在蒙古地区试行纸币制度。

•发展壮大:纸币在元代后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推行,并成为主要货币形态。

•各地币种:元朝纸币种类繁多,分为中央银行和地方发行的两类。

3. 纸币的特点
•无限发行:元朝纸币制度没有规定纸币的发行数量上限,造成通货膨胀和经济不稳定。

•信用贬值:元朝纸币由于过度发行和财政不可信等问题,导致信用贬值。

•不可兑现:元朝纸币并不与黄金或其他实物货币挂钩,无法实际兑换。

4. 纸币制度的影响
•经济动荡:纸币贬值、通货膨胀等问题导致元末社会经济混乱。

•效果限制:元朝纸币制度虽然面临问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社会的支付需求。

5. 元朝纸币制度的启示
•重视信用:纸币制度需要建立在可靠的信用基础上,避免信用贬值。

•控制发行量:合理控制纸币的发行量,防止通货膨胀和经济不稳定。

以上是元朝纸币制度的一些特点和影响,该制度的历史经验对今天的货币发行与管理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元朝的纸币与货币制度

元朝的纸币与货币制度

元朝的纸币与货币制度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纸币作为主要流通货币的王朝,其独特的货币制度对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探讨元朝纸币的起源、特点以及对经济的影响。

一、纸币的起源与发展元朝纸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当时金蒙元攻占南宋首都临安后,得到了大量的宋朝实物财富和金银财宝。

为了有效管理这些财富,将其流通起来,元朝政府推行了纸币发行政策。

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间,于1260年开始正式发行纸币,称为“交子”。

二、元朝纸币的特点1. 面值稳定:元朝纸币的面值一般都比较稳定,不会受到过多的通货膨胀或紧缩的影响。

这一点是与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纸币发行情况不同的地方。

2. 统一货币制度:元朝纸币的发行受到严格的管理,所有纸币都由中央政府负责印制和流通,形成了统一的货币制度。

这种统一的制度为元朝的经济交流和贸易提供了便利。

3. 可兑换性:元朝纸币与金银货币可以相互兑换,保证了纸币的流通价值。

这一点为元朝纸币的持续流通提供了基础,使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4. 广泛流通:元朝纸币在当时的中国范围内广泛流通,被接受和使用于各类交易和市场。

三、元朝纸币的经济影响1. 促进经济发展:元朝纸币的发行为当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纸币的使用方便快捷,加速了商品流通的速度,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2. 统一市场:元朝纸币的流通使得商品和货币的交换变得更加方便,扩大了市场的范围和规模。

不再依赖于特定地区的货币,大大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贸易的发展。

3. 货币发行管理:元朝纸币的发行使得国家对货币流通的管理更为方便和有效。

政府能够通过控制纸币的发行量和市场上的流通情况来调控经济,维护国家的财政稳定。

4. 提升政府权威:元朝纸币上印有皇家图腾和国家标志,这种做法提升了政府在民众心目中的权威和形象,增强了经济制度的稳定性。

总结:元朝的纸币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奠定了后来纸币发行的基础。

这一制度的出现为当时的经济发展和贸易交流提供了便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中国货币制度的演化

中国货币制度的演化

中国货币制度的演化经历了长时间的历史变迁,从古代至今发生了多次改革。

以下是中国货币制度的主要演化过程:1.古代货币:-古代中国的货币主要是金、银、铜,以及丝绸、布帛等实物形式。

最早的货币形式可以追溯到商代的贝壳、布帛,后来发展为青铜器等。

2.铜钱时代:-公元前4世纪,铜钱作为主要货币形式开始流通。

这些铜钱多为方孔圆形,上面铸有各种文字和图案。

这一货币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

3.纸币的引入:-元朝时期,中国开始使用纸币。

最早的纸币可以追溯到元代的“交子”和“会子”。

纸币的引入使得货币交易更加便利,但也伴随着通货膨胀等问题。

4.清朝货币改革:-清朝进行了一系列货币改革,推行“宝贝”、“银元”等新的货币形式,以应对通货膨胀和外汇贸易不平衡的问题。

5.民国时期:-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

在此期间,中国的货币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包括实行过地方性货币、私人银行券等。

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一系列货币改革。

最著名的是1955年进行的“三尺神像”货币改革,推出了新的货币单位人民币。

7.人民币的改革与开放:-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逐步开放经济。

人民币进行了多次改革和升值,推行了分阶段的汇率改革,并于1994年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8.数字货币:-近年来,中国逐渐推进数字货币研发和试点工作。

数字人民币作为一种新的电子支付手段,逐渐进入试点阶段,这标志着中国货币制度迈向数字化时代。

中国货币制度的演化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迁。

从古代的实物交换到现代的电子货币,货币制度的不断变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元朝的货币制度铜钱与纸币的流通

元朝的货币制度铜钱与纸币的流通

元朝的货币制度铜钱与纸币的流通元朝的货币制度:铜钱与纸币的流通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货币制度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铜钱和纸币是元朝最主要的货币形式,二者在元朝经济中的流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元朝货币制度的背景与发展元朝是由蒙古族创立的,金币是元朝初期主要的流通货币形式。

然而,随着元朝统治的扩大,金币的供应量逐渐不足以满足流通需求,于是元朝开始发行铜钱作为货币。

二、铜钱的特点与流通铜钱是元朝主要的流通货币,其特点在于材质坚硬耐用、易于塑造以及容易计数。

铜钱上常见的铭文包括年号、皇帝姓名、重量等信息,这些铭文不仅方便了货币的识别,也起到了宣传皇权的作用。

在元朝,铜钱的发行规模巨大,几乎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铸钱局。

铜钱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其重量和材质,还受到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铜钱在市场中的流通主要通过商业交易和赋税支付实现。

三、纸币的兴起与发展与其他朝代相比,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发行纸币的朝代之一。

元朝纸币的出现主要是受到蒙古族的传统审计模式以及对金属货币的不信任所驱动。

元朝纸币在当时的社会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为商业交易提供了方便。

与传统的金属货币相比,纸币更轻便易携带,便于大额交易和跨省市流通。

纸币的出现也促进了货币供应的增加,使得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然而,元朝纸币的发行量过大导致通货膨胀,造成了社会经济的不稳定。

同时,纸币的发行也受到质量问题的困扰,伪造纸币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人们对纸币的信任。

四、元朝货币制度的影响元朝的货币制度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元朝的货币制度突破了传统的金属货币形式,首次引入纸币作为流通媒介,为后来的货币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元朝货币制度的问题也给后续的货币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鉴。

通货膨胀、质量问题以及伪造现象等经验教训,都成为后来改革货币制度的重要参考。

总结起来,元朝的货币制度主要以铜钱和纸币为主要流通货币形式。

铜钱的特点是耐用易计数,纸币则在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通货膨胀的问题。

元朝的纸币管理制度

元朝的纸币管理制度

元朝的纸币管理制度元世祖忽必烈开始实行纸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行纸币制度。

当时的纸币是以“大元通宝”、“上元通宝”为题,用黄纸印制,流通范围主要集中在京师及周围地区。

纸币在发行流通的同时,也有不可避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无所限制的发行造成纸币贬值。

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元朝开始实行一系列管理措施。

元朝纸币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货币发行、监督、兑换等方面。

首先,元朝设立了钞盐官,负责发行纸币。

钞盐官是元代纸币管理的中央机构,直接对发行数量和质量负责。

其次,元朝规定了纸币的兑换标准,以稻谷为标准。

不同面值的纸币可以兑换不同数量的稻谷,确保了纸币的价值稳定。

此外,元朝还建立了纸币检验制度。

在各地设立了专门机构,负责检验纸币的真伪,以防止伪造和贬值。

元朝纸币管理制度的实施对当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纸币的发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纸币的出现使得货币更加便捷,便于交易和流通,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其次,纸币的管理制度提高了货币的稳定性。

通过制定兑换标准和建立检验机构,有效控制了通货膨胀和货币伪造的问题,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最后,元朝纸币管理制度的建立为后期中国纸币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朝的纸币管理经验为后来的明清时期纸币的发行管理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总的来说,元朝纸币管理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环,它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为后来纸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朝的纸币不仅是一种货币,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加以重视和研究。

希望通过对元朝纸币管理制度的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货币史的发展轨迹,为今后的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元代纸币制度

元代纸币制度

制度。中统元宝交钞以丝为本钱, 元朝在风雨飘摇中走向灭亡。
103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制度,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全 铜钱为子,同时发行了“至正之宝”
以纸币作为流通货币的朝代。
铜 钱, 以 此 配 合 纸 钞 的 发 行。 由 于
从元世祖忽必烈开始,元朝发 后期交钞的大量印刷,致使物价上
行过一系列纸币,统称为钞,包括 涨十倍有余,人民不愿意使用,以
中统钞、至元钞、至正钞等,这些 至于许多人用纸币糊墙铺地,交钞
屈 梦

元统治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至元钞时期 至元二十四年发

它创造了许多伟大的功勋和不朽的 行,分 11 等,即五文、十文、二十文、
业绩。
三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
由于当时蒙古对商品交换的依 三百来自、五百文,一贯、两贯。其中赖性较大,同时受儒家轻商的思想 至元钞一贯等于中统钞五贯。至元钞
影响较少,因此元朝提倡商业,正 时期最稳定、流通时间最长,前后超
因为这种理念,元朝商品经济十分 过 36 年,是元代最重要的通货。
繁 荣, 当 时 的 大 都 成 为 闻 名 世 界 的
至正钞时期 至正十一年开始流
商业中心。为了商品交换的需要, 通,发行量最多、贬值最严重。发
元朝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流通 行的至正交钞,是以纸为母本,以
Encyclopedia collection 收藏百科
朝 是 我 国 历 史 上 首 个 由 以两为单位,丝钞 2 两值白银 1 两;

元少 数 民 族 统 治 者 建 立 的 封 建 王 朝。1206 年, 成
中 统 元 宝 钞, 以 贯、 文 为 单 位, 有 十 文、 二 十 文、 三 十 文、 五 十 文、

元朝纸币制度的特点

元朝纸币制度的特点

元朝纸币制度的特点
元朝纸币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金融制度,其特点包括:
1. 纸币流通范围广:元朝纸币在流通过程中不受限制,可以通行于全国范围。

在元末明初,纸币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官方货币,并且在整个明朝时期都继续存在
和流通。

2. 发行机构多样化:元朝纸币的发行机构非常多样化,除了中央央行之外,
还有地方银行、金融机构和个人发行。

这使得纸币的流通更加灵活,也增加了纸币的流通成本。

3. 纸币质量差:与宋朝的纸币不同,元朝的纸币质量较差,容易出现折叠、破损等问题。

这主要是因为元朝纸币的发行量很大,加上流通过程中的使用和维护不当,导致了纸币的质量下降。

4. 纸币图案丰富:元朝纸币的图案非常丰富,包括花卉、动物、人物等各种元素。

这些图案不仅增加了纸币的艺术美感,同时也方便了人们对纸币的辨认和收藏。

5. 纸币具有信用:元朝的纸币在流通过程中具有很高的信用,人们普遍接受和使用。

这是因为元朝政府在纸币发行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措施,如保证纸币的质量、增加纸币的收藏价值等,使得纸币成为了一种可靠的货币。

6. 对货币制度的影响:元朝纸币制度的出现,对中国古代货币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改变了传统货币的发行方式、流通方式等,使得中国古代货币制度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元朝纸币制度的特点包括:发行机构多样化、质量较差、图案丰富、具有信用、对货币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等。

这些特点不仅推动了元朝的经济发展,也
为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朝纸币管理制度

元朝纸币管理制度

元朝纸币管理制度一、引言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纸币管理制度对于当时的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阐述元朝纸币管理制度的背景、目的、原则、内容、实施方式以及相关注意事项,以确保规章制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背景元朝时期,纸币已成为重要的支付手段和货币形式,为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纸币的普及和流通,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纸币的发行与流通不规范、假币泛滥等。

因此,建立完善的纸币管理制度成为当务之急。

三、目的元朝纸币管理制度旨在规范纸币的发行、流通和使用,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和消费者的权益,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四、原则1. 合法性原则:纸币的发行和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

2. 稳定性原则:纸币的发行和流通应保持稳定,避免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

3. 公平性原则:纸币的发行和使用应公平对待所有市场参与者,避免歧视和不公平现象。

4. 透明性原则:纸币的发行和使用应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

五、内容1. 纸币发行管理:规定纸币的发行机构、发行量、发行方式等,确保纸币的合理供应。

2. 纸币流通管理:规范纸币的流通渠道、流通范围、流通方式等,确保纸币的顺畅流通。

3. 纸币使用管理:规定纸币的使用范围、使用方式、使用限制等,确保纸币的合理使用。

4. 纸币监管机制: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对纸币的发行、流通和使用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市场的公平竞争和金融秩序的稳定。

六、实施方式1. 制定相关法规和规章: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市场需求,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和规章,为纸币管理制度的实施提供法律依据。

2. 加强监管力度:加强对纸币发行、流通和使用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假币、非法交易等行为,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秩序。

3.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纸币管理制度的认识和意识,增强公众的风险意识和识别能力。

4.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配合,形成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效率。

元朝纸币管理制度的内容

元朝纸币管理制度的内容

元朝纸币管理制度的内容一、引言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在经济发展中采用了创新的纸币管理制度。

本文将介绍元朝纸币的起源、特点以及其管理制度的内容。

二、元朝纸币的起源与特点2.1起源元朝纸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3世纪初,当时中国北方地区开始使用铜钱作为货币,但这种方式并不便于使用和携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元朝政府决定发行纸币。

2.2特点元朝纸币在当时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如下:可折叠性1.:元朝纸币采用了特殊的纸张制作而成,可以方便地折叠和携带。

纸币面额丰富2.:元朝纸币的面额分为包括贯、成、两、钱等,满足了不同交易的需求。

有印章与编号3.:每一张元朝纸币上都印有官方的印章和编号,以确保其真实性和防止伪造。

三、元朝纸币的管理制度3.1发行机制元朝纸币的发行机制是其管理制度的核心。

元朝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纸币的发行和管理,包括发行银库、维护银库存款和监督商人等。

3.2纸币兑换与流通元朝纸币在流通中也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人们可以将纸币兑换成实物银或其他贵重物品,而政府则负责保障兑付的可靠性和及时性。

3.3防伪措施为了防止纸币伪造,元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防伪措施。

其中包括使用特殊的纸张材料、印刷技术以及设置独特的水印、纹理等。

四、元朝纸币管理制度的推动与影响元朝纸币管理制度的推行对于当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极大地促进了交易活动和商业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五、结论元朝纸币管理制度的内容体现了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管理水平。

其采用的发行机制、兑换与流通机制以及防伪措施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作用。

元朝纸币的出现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元朝的货币制度纸币与铸币的兴起

元朝的货币制度纸币与铸币的兴起

元朝的货币制度纸币与铸币的兴起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朝,也是世界历史上独具特色的一个时期。

在元朝的统治下,中国经济繁荣发展,货币制度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元朝引入了纸币和铸币两种形式的货币,并且对货币的发行和管理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

一、纸币的兴起在元朝之前的宋、金两朝,货币主要以铜钱为主。

虽然铜钱能够满足市场交易的需求,但是由于运输不便,容易被盗等问题,逐渐出现了安全性问题。

元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开始使用纸币作为交易媒介。

元朝的纸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官方铸造的钞票,另一种是由私人银号发行的票据。

官方发行的纸币主要是用来收取税收和支付军费等政府支出,而私人银号发行的纸币则主要用于商业交易。

元朝的纸币使用方便,可以大量发行,并且可以凭借官方的信用背书,受到了广大商人的欢迎。

但是,由于纸币的发行过于频繁,导致金融失衡,造成了通货膨胀。

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元朝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限制纸币的发行,并对纸币进行兑换。

二、铸币的兴起纸币在元朝的货币制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纸币并不能满足所有交易的需求。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元朝也开始大规模铸造铜币和银币。

元朝的铸币是由官方铸造并流通的,它具有官方的认可和信用保障,因此备受商人的信任。

铜币主要用于小额交易,而银币则用于较大额的交易。

铸币的使用方便,具有固定的面值,并且由于金属本身的价值,铸币相对比纸币更加稳定。

元朝的货币制度中,纸币和铸币是相互补充的。

纸币发行量的多少是由官方控制的,而铸币则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铸造。

这样一来,货币的供应与需求可以相对平衡,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

总结:元朝的货币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纸币与铸币的兴起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货币工具。

纸币的发行方便,但也容易导致通货膨胀,因此元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控制纸币的发行。

铸币则提供了实物交易的便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纸币与铸币相互补充,为元朝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趋势中国古代货币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最早的贝币和铜钱到后来的纸币。

这个演变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迁。

最早的中国货币可以追溯到商代时期的贝币。

贝币是用海贝制作的,有一定的重量和形状,可以作为交换媒介。

这种货币的发行主要是由社会上负责经济管理的权力负责人控制和发行。

随着时代的发展,青铜的出现改变了货币的样貌。

春秋战国时期,铜钱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

铜钱的发行权逐渐从权力负责人转移到政府手中。

同时,铸币技术的发展也使得铜钱的种类和形制逐渐丰富。

铜钱在经济交换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的产生和流通推动了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随着秦朝的统一,统一的货币制度也得到了建立。

秦朝借鉴了先前的铜钱发行经验,制定了统一的钱法措施。

这一制度主要是通过控制货币的制作和发行来实现统一的货币体系。

汉代是中国货币发展的重要阶段。

汉代出现了首次使用纸币的情况。

汉代末期,因为战乱和经济动荡,导致了铜钱的短缺。

为了解决交换媒介的问题,政府开始发行纸币,并且规定纸币和铜钱等值。

虽然后来纸币发行受到过度发行和经济通胀的影响,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隋唐时期,矿泉币开始流通。

因为铜钱的制作和发行再次受到限制,政府开始发行矿泉币作为补充。

矿泉币的发行主要是通过政府统一控制和监管的方式进行。

这使得货币供应量得到了控制,货币的稳定性也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宋代时期,交子成为主要的交换媒介。

交子是由政府发行的一种纸币形式。

交子的发行和流通规模之大,影响范围之广,超过了以往任何一种纸币。

这一时期,交子的发行逐渐取代了其他形式的货币,成为中国货币发展的一种典型。

同时,宋代还出现了银铸券和木刻钱等新型货币。

元代时,纸币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

蒙古人征服中国后,开始推行纸币制度。

元代纸币的发行量庞大,但缺乏稳定性,导致了通货膨胀和经济萧条。

明清时期,铜钱再次成为主要的交换媒介。

在明清时期,铜钱的发行规范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了解宋朝、元朝纸币的发行和使用有哪些不同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了解宋朝、元朝纸币的发行和使用有哪些不同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了解宋朝、元朝纸币的发行和使用有哪些不同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宋朝和元朝的纸币发行和使用有着不同的特点,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以下是对两朝纸币发行和使用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的概述:宋朝纸币的发行和使用特点:1.官府主导:宋朝纸币发行由官府主导,以官方信用背书为支撑。

纸币的产生主要是为了方便财政收支和军费支出。

2.有记名性质:宋朝纸币大多采用记名制度,即每张纸币上都写明了发行人和具体金额。

这增强了纸币的交易安全性和可追溯性,减少了假冒伪造的可能。

3.储藏性质强:宋朝纸币大多以高面额发行,用于官方储备或大额交易,不太流通于民间。

这一特点使得宋朝纸币的实际流通量相对较小。

4.基础货币制度并存:宋朝纸币与铜钱等实物货币并存,纸币只是货币体系的一部分,与其他货币形式的流通相互补充。

影响:1.促进经济发展:宋朝纸币的发行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加强了贸易和商业的繁荣。

纸币也推动了金融体系的发展。

2.对农民影响有限:宋朝纸币主要以高面额发行,对普通农民的生活交易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农民更多地依赖实物货币(如铜钱)进行交易。

3.信用受损:随着宋朝纸币的过度发行以及伪造活动的增多,纸币的信用逐渐受损,导致纸币的价值下降,以物易物的情况增加。

元朝纸币的发行和使用特点:1.国家独立发行:元朝纸币的发行权力完全由皇帝和政府掌控,纸币成为国家的强制货币。

2.普及于民间:相对于宋朝纸币,元朝纸币更加普及于民间流通,成为日常交易的主要货币形式。

3.非记名性质:元代纸币一般没有具体的记名,没有强制追溯和警示措施,易于流通和使用。

4.发行量过大:元朝纸币的发行量过大,尤其在末期过度发行,导致通货膨胀和纸币贬值的问题。

影响:1.信用崩溃:元朝纸币的过度发行和通货膨胀导致纸币的信用完全崩溃,市场上普遍不再接受纸币,人们失去了对纸币的信任。

2.经济混乱:纸币信用崩溃带来的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在元朝晚期严重扰乱了经济秩序,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元朝钱币的铸行文物收藏鉴赏钱币玉器家具奖品瓷器技巧知识兑换价格鉴定

元朝钱币的铸行文物收藏鉴赏钱币玉器家具奖品瓷器技巧知识兑换价格鉴定

元朝钱币的铸行1、元朝钱币铸行特点元朝是以行钞为主,相传元世祖忽必烈建都上都城后,曾想仿效宋朝以铜钱为主要流通货币,但有大臣劝阻道:“铜钱乃华夏阳明政权之用,我们起于北方草原地区,属于幽阴之地,不能和华夏阳明之区相比,我国适用纸币。

”忽必烈认为有理,便决定用纸钞而不用铜钱了。

元朝币制的最大特点是长期、广泛、大量地发行和流通纸币。

元朝版图辽阔,横贯欧亚,由于纸币本身轻便,携之可“北逾阳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

这使当时的欧洲人觉得不可思义,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写道:“纸币流通于大汗所属领域的各个地方,没有人敢冒着生命危险拒绝支付使用,……用这些纸币,可以买卖任何东西。

同样可以持纸币换取金条。

”他还惊奇地说:“可以确凿断言,大汗对财富的支配权,比任何君主都来得广泛。

”元朝纸币的形状为长方形,一般长25-26厘米,宽16-18厘米,版面的四周是花边。

上方从右到左印有“××通行宝钞”,正中为数额,有一贯、贰贯、十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不等。

下方印有印钞的单位,职官名称,发行年、月、日及伪造者处死等警告语。

元朝的纸币流通主要经历了中统钞、至元钞、至正钞三个时期。

这三个时期中币值最稳定的是中统钞,流通时间最长的是至元钞,前后超过了36年。

而发行量最多、贬值最严重的是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时开始流通的至正钞。

这种新钞一贯权铜钱1000枚,是以前的至元钞的二倍。

过去的交钞或以丝为本,或以金银为本,而这种至正交钞是以纸为母(本),铜钱为子,本末倒置,同时发行“至正之宝”铜钱,来配合发行纸钞,让铜钱来代表纸钞。

目的是印制交钞,以虚代实。

大量印刷交钞的结果是使物价上涨10余倍,人民不愿使用,以至于有人用纸币糊墙铺地者,交钞最后形同废纸。

元朝政府自始至终是以政府强制手段发行不兑换纸币为基本货币制度的。

元朝的纸币制度即是我国自宋金以来纸币制度的沿续,也是纸币制度的发展,且制定了《至元宝钞通行条例》,其中详细规定了纸币的制作、发行、流通以及伪造的处理方法。

元朝的货币制度

元朝的货币制度

元朝的货币制度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建立于13世纪,持续至14世纪末。

在元朝的统治下,中国的货币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元朝的货币制度,包括货币种类、铸造以及对经济的影响等方面。

一、元朝的货币种类元朝的货币种类繁多,主要包括铜钱、银钱和纸币。

其中,铜钱是最为常见的货币形式,由琉璃厂铸造。

铜钱的形状大致呈圆形或方形,上面刻有“元宝”、“大统元宝”等文字,以及一些花纹和图案。

银钱则较为罕见,多用于高价值的交易。

至于纸币,则是元朝时期的一项重要创新。

元代纸币最早由政府发行,后来逐渐发展为由商业机构和个人发行的各种票据流通。

二、元朝的货币铸造元朝的货币铸造主要由政府负责。

政府设立了专门的钱铸局,负责制造和管理货币的发行。

铸钱的流程包括准备矿石、熔铸、打制和验收等环节。

在钱铸局中,有专门的官员负责监督和管理铜材的质量,以确保发行的货币符合标准。

在铸钱过程中,政府还会对铸钱的数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以维护货币的稳定价值。

三、元朝货币制度对经济的影响元朝的货币制度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铜钱的大量铸造和广泛流通,促进了国内贸易的发展。

由于元朝国土辽阔,各地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铜钱的使用成为商品交换的主要媒介。

其次,纸币的发展在元代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纸币的使用方便、易于携带,极大地促进了商业活动的繁荣。

此外,元朝还倡导铸造大面值的银钱,以满足商业和国际贸易的需求,加强了元代与外国的经济联系。

总结起来,元朝的货币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从货币的铸造和发行到各种货币种类的流通,元朝致力于建立一个稳定、便利的货币体系。

这种货币体系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贸易活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元朝的货币制度不仅是经济变革的产物,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的特点。

通过对元朝货币制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探索这一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变迁。

元代经济制度

元代经济制度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奇特的时期,它是由外族族群蒙古人所建立的政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跨越东西方大陆的帝国。

在元代,经济制度发生了许多重大变革,包括货币制度、农业经济、商业经济、手工业等方面。

本文将围绕这些方面来探讨元代的经济制度。

一、货币制度元代货币制度的变化比较显著,元代实行的货币制度比宋代和金代都要完善。

元朝的货币主要有铜钱、银钱、纸币三种。

铜钱是元代最普通的货币形式,而银钱则是元代用来进行大宗交易的货币形式。

此外,元代还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成为了中国货币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二、农业经济元代农业生产技术相对于唐宋时期有了很大的进步,新品种的农作物得到了广泛推广,如玉米、甘蔗、棉花、西瓜等。

元代还推广了水稻种植技术,对水稻品种进行了改进,使得水稻产量大大提高。

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得元代的粮食总产量比宋代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也提高了元代社会的综合经济实力。

三、商业经济元代商业经济也有很大的发展,许多商人大胆地开展商业活动,商业交流与各地之间的贸易也日益繁荣。

元代的商人主要从事长途贸易和零售贸易。

其中长途贸易是元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是由中亚、西亚、南亚和东南亚等地传来的商品,如丝绸、绸缎、茶叶、瓷器、木材、金银等,这些商品都在元代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商品。

四、手工业元代手工业的发展也非常迅速,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都比较高。

元代的手工业主要是纺织业、造纸业、陶瓷业、铁器制造业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陶瓷业,元代的青花瓷、白瓷、黑瓷等都是出了名的。

元代手工业的发展,不仅使得产品质量得到了提高,同时也为元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总之,元代经济制度的发展表现在许多方面,货币制度、农业经济、商业经济和手工业等都有了较大的进步。

这些进步不仅推动了元代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繁荣,而且对中华民族的经济历史和文化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朝经济制度

元朝经济制度

元朝经济制度元朝经济制度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其经济制度也是非常独特的。

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元朝经济制度。

一、农业元朝时期,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

农业生产以种植为主,其中以粮食作物为主要种植品种,如小麦、稻谷、高粱等。

此外还有棉花、甘蔗等非粮食作物。

在农业生产中,使用了许多劳动力和畜力,如牛、马、骡等。

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元朝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发展水利建设,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实行赈灾救济政策,帮助灾民渡过难关。

二、手工业元朝时期,手工业发展迅速。

手工业生产以纺织业为主,在棉纺织方面尤其突出。

此外还有陶瓷、金属器具等行业。

为了促进手工业的发展,元朝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兴修水利、开辟新矿山、发展交通运输等。

三、商业元朝时期,商业发展非常活跃。

商业活动主要以城市为中心,其中以大都(今北京)为最重要的商业中心。

在商业活动中,货币的使用非常普遍,元朝使用了铜钱和纸币两种货币形式。

为了促进商业的发展,元朝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如修建道路、河渠等交通设施;实行市场监管制度、鼓励民间贸易等。

四、官营工坊元朝时期,官营工坊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官营工坊主要生产军事装备和日常用品等物品。

其中以造船和铁器制造最为著名。

为了促进官营工坊的发展,元朝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向工匠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推广新技术和新材料等。

五、财政税收元朝时期,财政税收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土地赋税和关税等。

土地赋税是指对土地的征收,关税是指对进出口商品的征收。

为了提高财政收入,元朝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增加征收范围、提高税率等。

六、经济政策元朝时期,经济政策非常重视实际效果。

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促进经济发展,如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推广新技术和新材料等;鼓励民间投资和贸易等。

总之,元朝经济制度是一个非常独特而又富有活力的制度体系。

在这个制度体系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为中国历史上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元朝纸币制度特点

元朝纸币制度特点

元朝纸币制度特点1.建立了统一的纸币制度:元朝纸币是由政府发行和控制的,成为了统一的法定货币。

元朝政府通过设立官府制造、发行和管理纸币的机构,确保了纸币的流通和稳定性。

2.采用“宣贯纸”作为纸币:元朝纸币采用了一种名为“宣贯纸”的特殊纸张作为基础材料,它由苎麻纤维制成,质地坚韧,防伪效果较好。

纸张上印有政府的官方印章和文字,以确保其真实性和可识别性。

3.纸币背后支持的是白银:元朝纸币的背后没有实际的黄金或白银储备,而是以白银为支持。

元朝政府规定了固定的兑换比例,将纸币和白银进行兑换。

这种背后有实物支持的制度使得纸币的信用度相对较高。

4.统一的货币价值:元朝纸币的面额是统一的,不论是在何地和何时发行的纸币,其面额都是相同的。

这样可以使得纸币在全国范围内拥有统一的货币价值,方便交易和流通。

5.存在一定的通货膨胀问题:元朝纸币发行量庞大且不受限制,导致通货膨胀问题严重。

元朝政府通过税收和劳动力来维持对纸币的信用,但由于大量发行导致纸币供过于求,使得物价水平持续上涨。

6.促进了国内贸易和经济发展:元朝纸币的广泛流通增强了国内贸易的便利性,加速了商品的交换和流通。

纸币的流通还促进了人们的经济活动,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7.对国际贸易具有重要影响:元朝纸币不仅在国内广泛流通,而且还被用于对外贸易。

元朝纸币在丝绸之路上的国际贸易中被广泛接受,促进了元朝与其他国家的商业往来和文化交流。

8.为后世纸币发展奠定了基础:元朝纸币制度的出现和发展为后世纸币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元朝纸币制度的特点和经验对后来的纸币发行、货币政策和国际贸易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元朝纸币制度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货币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在经济发展、贸易便利和货币政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元朝纸币制度的创新和实践为后世纸币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交货币—货币的层次结构
∆地域商品的贩卖可能性—本地货币的创出 ∆蒙代尔最优货币区理论—“一国一通货” 制度的历史性
六、元代的纸币制度与纸币流通

元代纸币概况 元代纸币制度 元代纸币通货膨胀 白银地位的增强及其与纸币的关系
(一)元代纸币概况

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落( 1206 )开始建国。 1234 年灭金。 1279年灭宋,元世祖忽必烈时(1260-1294)在中原建立了 元朝,并以中国本土为中心,形成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
元代纸币制度的性质(2)



除此,采取了系列措施: 禁用金银、铜钱,专用纸币,集中金银于国 家,禁止金银交易与出口,买卖金银,平准 钞法。 元代叶李(1242-1292)拟定的《至元宝钞 通行条划》(《叶李十四条划》),是中国 也是世界最早最完备的币制条例。 确定了以银为本以及纸币的法偿性质,规定 政府税收、俸薪,民间市易、借贷等均以宝 钞为则;规定宝钞票面的单位、种类,至元 钞与中统钞的比价,发行与换易的方法,以 及有关设置发行准备金,买买金银的具体制 度与办法;对私易金铅、伪造宝钞的惩处。
(二)元代的纸币制度


元初仿宋、金旧法,各地分散发行纸币。 元太祖铁木真末年( 1227):何实于博州发行丝会; 太宗窝阔台八年(1236),曾发行交钞; 十三年,刘肃在邢州发行楮币; 宪宗蒙哥初(1251):各地多自行发钞。


钞法的三次演变
元代统一的纸币制度,建立于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 其纸币流通经历了三个时期。
中统钞时期



中统元年(1260)七月,元政府始印行“中统元宝交钞”。十月, 又印行“中统元宝钞”。自此,纸币发行权专属中央,建立起统 一的纸币制度。 中统元宝交钞 ——以丝为本钱,以两为单位,丝钞2 两值白银1两; 中统元宝钞——以贯、文为单位,有10、20、30、50、100、200、 500文,一贯、二贯等。后来,还曾发行10文以下的“厘钞”。票 面虽以贯、文计,但与铜钱无联系,因并无铜铸行。 宝钞每贯=丝钞1两,钞2贯=白银1两 中统钞与白银相联系,初行时有现银作保证,而且银钞可以互易。 允许纸币兑现。故后中统钞亦往往以两、锭计,1贯为1两,50两 为锭,每钞2锭=白银1绽。
形制




元代白银作锭形,是沿袭金人的银锭。 《金史 · 食货志》:“旧例,银每锭五十两,其值百 贯。” 元代仿金银锭,至元三年( 1266 )始铸 50 两的银锭, “文以元宝”(元史 · 杨湜传),后来,又有扬州元宝、 辽阳元宝等名称。这样,重50两的元宝银便固定下来, 元宝多有发现; 1956年,江苏句容赤山湖畔,曾出土元银锭两只: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23《醉太平小令》
(四)白银地位的增强及其与纸币的关系 ——宋



缗钱在宋代仍为法定的支付手段,交易、计价亦皆 以钱文计,但是,一些公私间的支付,则往往是金 银、绢帛与缗线杂然并列,计算单位则以匹、两、 贯计。 白银与纸币的关系:南宋时没有直接联系。 但用白银易钱收兑会子,以维持纸币的价值;吴玠 在河池发行“银会子”(与以钱为本的“川引”相 联系),但以银两为纸币单位这一事实,亦显然反 映着白银货币作用的增强。
集中金银专用纸币
币制条例
(三)元代纸币的通货膨胀

( 1280)以后,纸币通货膨胀 的现象便显露了。 其时回纥人阿合马擅权,将各地平准库金银 悉数运至大都,以致“所行皆无本之钞”。 至元二十三年,中统钞的发行额已增至 2 , 181,600锭。 至元二十四年,元政府乃根据叶李的十四款 条划整顿钞法,发行至元钞,且规定至元钞 一贯=中统钞5贯,两钞并行使用,公开承认 旧钞贬值。 元中叶此后,政府财用不足更趋严重。
问 题(1)
铜铸币由辅币转化为主币:短陌根源。
现代短陌:高于主币价值的辅币兑换主币。
符号媒介:大家都认可一定的数量就能够代 表获得商品的价值。
问 题(2)
短陌的功能=劣币的功能
货币从实价货币向名目货币过渡
铜铸币的名义价值不能提高
黑田教授的自问自答
白银1两≠ 1300文
1元≠10角
地域流动性存在的原理
至正钞时期



顺帝至正十年( 1350),发行至正交钞,钞面 文字仍为“中统元宝交钞” 。 新钞一贯=铜钱1000文=至元钞2贯 采用至大银钞制度的纸币、铜钱相辅而行的办 法,铸至正通宝钱与历代铜钱并用。
元代纸币制度的性质(1)




最初是信用兑换券——与白银相联系。 信用兑换券 有充足 的白 银以作发 行 准备金 ( “ 钞 本”、“银本”); 发行准备金 全国各地,包括蒙古、新疆均设交钞库, 平准库,掌管纸币的发行、换易及兑现 交钞库平准库 事宜; 市面纸币过多,随时出银收钞,以保持 出银收钞 纸币购买力的稳定。 不久,印成为不兑现的信用兑换券。无 车之钞,政府不兑换纸币。 不兑现信用兑换券
至元钞时期(1)



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发行“至元通行宝钞”。 新钞与中统钞并行流通, 2者比价为:至元钞 1贯 = 中统钞 5 贯。 新钞面额有11等:5、10、20、30、50、100、200、300、 500、1贯、2贯。 其实,政府岁赐、军饷仍规定以中统钞为计薪标准。但实际 上流通中主要为至元钞。至元钞流通,前后超过60年,是元 代最重要的通货。
(四)白银地位的增强及其与纸币的关系 ——金



金人,原即有用银习惯,承安二年(1197章宗)还曾 铸“承安宝货”银币。 金人纸币与南宗同,与铜钱相联系,场以钱文计,但 末期通货膨胀严重时,宣宗兴定元年( 1217 )发行 “贞祐通宝”,即规定钞四贯 = 银 1 两。五年又发行 “兴定泉宝”,则规定2贯当银一两。 哀宗正大年间(1224-1232)十月,蔡州发行“天兴宝 会”,钞面便直接以银两计,而不计钱文了。
至元通行宝钞
至元钞时期(2)



至元钞期间,武宗至大三年(1310)改革币制:发行至大 银钞,且铸铜钱流通。 至大银钞:正式规定纸币与白银的关系,面额均以银两计, 计自2两一2厘共定为13等,至大银钞1两=至元钞5贯。 至大通宝(汉文),大元通宝(蒙文)铜钱:至大通宝 1 文= 大银钞1 厘,大元通宝1文=至大通宝10文。并允许历 代旧钱并用。 未及一年,武宗死而废,恢复至元钞制。
问题1:中国纸币何以未发展成为信用货币?
马克思:

国家纸币——货币流通手段职能中产生出来

信用货币——自然根源是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
问题2:为什么历代发钞的效果都不好?


(1)理论基础:货币口宝说 (2)历史背景:解决财政军需 (3)发钞动机 a.以济国用 b.置办军需 c.增加国家财富 (4)流通混乱 信用基础、物质基础、法制基础
生产衰敝:农民沦为农奴,半农奴;百万计工匠沦为工奴。



商业呈现畸形的发展:统治区横跨欧亚,广设驿站,旨在加 强统治,却便利了交通,为商业及城市创造了条件。杭州、 开封衰落,但京城大都(北京)及少数海外贸易港市,如泉 州、广州等,却畸形繁荣。 商业:奢侈品贸易最为繁荣,如香料、珠宝、金银器等交易。 货币流通方面:统一与发展了纸币制度。政府强制发行的不 兑换纸币,成为元代基本的货币制度。
唐代短陌制度化
“内外用钱,每缗垫二十外,复抽五十送度支赡军。”
——《新唐书》卷五四《食货志》
长庆元年(公元821年)九月敕: “……如闻彼来用钱,所在除陌不一……从今以后,宜每 贯一例除垫八十,以九百二十文成贯。不得更有加除及陌内少欠”。 ——《册府元龟》501《钱币》3
宋代的“省陌”
后汉隐帝时,三司使王章“聚敛刻急,旧制钱出入皆以八十 为陌,章使令入者八十,出者七十七,谓之省陌”。 ——《文献通考》卷九《钱币考》二 “太平兴国二年,始诏民间缗钱定以七十七为百。自是以来, 天下承用,公私出纳皆然,故名省钱。” ——《容斋三笔》卷四《省钱百陌》

“军储供给赏赐犒劳, 每日印造不可数计, 舟车装运,轴轳相接, 交料之散满人间 者无处无之, 昏软者不复行用, 京师料钞十锭, 易斗粟不可得。”
——《元史· 食货志》 五钞法
(三)元代纸币的通货膨胀

从京师至江南有民谣曰:
“堂堂大元,奸佞擅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 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物价腾踊, 奚至十倍。 ”
——《元史•刘宣传》
(三)元代纸币的通货膨胀




武宗即位(1307)后,中书省称: 政府见补锐收入为钞400万锭,归中央的280万锭。常年 支出270万锭,但当时实际支出已达420万锭,且有应支 未支款100万锭。 仁宗:每岁支出额为钞 600 余万锭,但各处土木营缮用 钞数百万锭,赏赐用钞300余万锭,北边军需6-700万锭, 而国库只有钞11万余锭。 天历二年( 1329 ),7个月的政府支出已超过岁入的几 倍。 顺帝即位后(1331),更趋恶化。
(三)元代纸币的通货膨胀

纸币大量发行: 天历二年(1329 ),纸币量已较至元钞 发行前约增加了7-8倍,较至元三、四年 时,则增加了30-60倍。 物价上涨: 天历二年,关中饥荒,米价每斗13贯。 而元代前期,至元十三年平江南时,米 石仅值中统钞1贯;至元钞发行时 (1287),米价涨成10倍,每石亦仅中 统钞10贯,或至元钞二贯。 元顺帝发行至正新钞时(1350),米每 石值旧钞67贯,较当初涨至67倍了。
中国古代铜铸币流通中的短陌现象
80=100
? ?
770=1000=1贯文
南梁的短陌现象
“人以铁贱易得,并皆私铸。及大同已后,所在铁钱,遂如丘山, 物价腾贵。交易者以车载钱,不复计数,而唯论贯。商旅奸诈, 因之以求利。 自破(庾)岭以东,八十为百,名曰东钱;江郢已上,七十为 陌,名曰西钱;京师以九十为百,名曰长钱。中大同元年,天子 乃诏通用足陌。诏下而人不从,钱陌益少。至于末年,遂以三十五 为百云。” ——《隋书》卷二四《食货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