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科学上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10篇)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10篇)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过程与方法: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来证明观点。
【教学重点】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用实验数据验证推测。
【教学准备】实验小车一辆、粗线一根、挂铁垫圈的小钩子一个、铁垫圈若干、秒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小车,提问:你有哪些方法让这辆小车动起来?(推、用绳子拉)2、揭题: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研究用绳子拉的小车,板书:我们的小缆车二、安装小缆车1、提问:要把这辆小车改装成小缆车,能改装吗?说说看怎么改?2、学生动手操作:将粗线绑在小车上。
3、提问:这样的小缆车需要什么力量才能把它拉动?4、提问:请你仔细想一想,可以用其它力量代替人的力量吗?说说为什么。
5、学生交流讨论:在绳子上挂重物,让重物拉动小车。
6、出示挂铁垫片的钩子和垫片,让学生安装小车。
三、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1、提问:刚才大家在用垫圈的力量拉动小车,发现用了几个垫圈可以拉动小车?学生说出不同的个数2、很多小组的数据都不一样,为什么?可能哪些地方存在问题。
3、学生交流讨论:①可能每个垫圈有点差别。
②放垫圈要一个一个放上去,直到小车动起来为止。
4、学生实验,获得数据。
5、提问:刚才我们已经用实验获得了数据,知道用多少个垫圈的力能使小车动起来,那你认为拉力的大小和小车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如何用实验证明?学生交流讨论,推测:拉力越大,小车的运动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的运动速度越慢提示:(1)、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2)、每次多个多个增加垫圈,观察和记录小车的运动是怎样变化的。
6、指导学生看71页记录表7、学生实验8、交流汇报四、小结1、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2、要获得准确的数据需要多次重复实验。
2024年新编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知识点(精选重要考点)
2024年新编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知识点(精选重要考点)第一单元《光》1-1.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1-1.你所知道的光源。
答:太阳、点燃的蜡烛、打开的电灯、萤火虫、打开的手电筒……1-1.月亮、汽车后视镜为非光源。
1-1.光源的特征:正在发光;自身发光。
1-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
1-2.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皮影戏、日食、路灯、日出等。
1-3.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
1-3.日食:太阳、月球、地球月食:太阳、地球、月球1-4.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进而改变我们看到的现象。
1-4.一条鱼反射的光经左右两个分界面后改变方向,分别进入人眼,看起来就是两条鱼了。
1-4.铅笔倾斜放入时在水面处“折断”;铅笔垂直放入时没有明显变化。
1-5.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会改变传播方向,科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折射。
1-5.手电筒的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纸上出现了不同颜色的光。
1-5.白光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白光进入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
1-5.绝大多数单色光也可以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
1-5.当快速旋转彩色轮时,会看到彩色轮接近白色。
1-6.光在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如果碰到物体,就有一部分光线从物体表面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也叫发光。
1-6.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1-6.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灯罩可以把灯泡发出的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合在一起,增加亮度。
1-6.教室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因为白色物体反光能力较强1-6.光的反射的应用: 医生的额镜、汽车后视镜、测量地月距离。
1-6.为了在夜里看清物体,我们的瞳孔会放大;遇到刺眼的亮光时,我们的瞳孔会缩小。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一、植物的基本结构植物是生活在陆地上的生物,主要由根、茎和叶构成。
根可以吸收水分和养分,固定植物在土壤中;茎提供支持,把水分和养分输送到叶子;叶子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
二、植物的繁殖方式植物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繁殖,分别是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包括花粉传递和受精,形成种子;无性繁殖则通过植物的茎、叶等部分生长出新的植物体。
三、动物的基本分类动物根据身体的特征和生活方式可以分成两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具有脊柱,如鱼、鸟和哺乳动物;无脊椎动物没有脊柱,如昆虫、贝壳类动物等。
四、动物的生长和发育动物通过生长和发育不断变化。
生长是指动物体积的增加,发育是指从幼体到成体的变化过程。
动物的生长和发育需要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活环境。
五、人体的构造和功能人体是由各种器官组成的复杂系统。
我们的身体由头、躯干和四肢构成,每个部位都有不同的功能。
例如,头部有大脑控制思考和感觉,心脏负责泵血,肺部进行呼吸等。
六、食物与营养食物是我们生活所需的能量来源,食物主要由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组成。
人体需要摄取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才能保持健康。
七、力和能量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常见的力包括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能量是进行各种物理和化学变化所需的资源,能量可以转化为热能、光能和机械能等形式。
八、光的传播和反射光是一种能量,它可以直线传播。
当光线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和吸收。
反射是光线从物体表面弹回的现象,折射是光线在介质中传播时的偏折。
九、天文知识太阳、地球和月亮是我们熟悉的天体,它们之间存在引力和旋转运动。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同时自转;月亮则绕着地球旋转。
十、物质的变化和分类物质可以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质通过熔化、沸腾等方式发生物理变化;而通过燃烧、腐烂等方式发生化学变化。
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
以上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的部分科学知识点整理。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规律,提高科学素养,并且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中。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一、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实验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如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在进行种子发芽实验时,我们可以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通过对比来观察不同条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2、绿豆芽的生长绿豆芽的生长不仅需要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还需要阳光。
在黑暗环境中生长的绿豆芽茎细长,叶片发黄;而在有阳光照射的环境中生长的绿豆芽茎粗壮,叶片翠绿。
3、蚯蚓的选择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通过对比实验,我们可以发现,蚯蚓在干燥的环境中会难以生存,而在湿润的土壤中则能正常活动。
4、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这种关系形成了食物链。
例如,草→兔子→鹰。
多条食物链相互交织就形成了食物网。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生态平衡一旦被破坏,就会对生物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光1、光和影光源、遮挡物和屏是形成影子的三个必要条件。
影子的长短、方向和形状会随着光源位置、方向和照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2、阳光下的影子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短会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早晨,影子在西边,较长;中午,影子在北边,较短;傍晚,影子在东边,较长。
3、光是怎样传播的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我们可以通过小孔成像实验来证明这一点。
4、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5、光与热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
通过凸透镜能会聚太阳光,产生高温。
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地球表面的地形地球表面的地形多种多样,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
我们可以通过地图、地球仪和实地考察等方式来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
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地球内部的运动主要有地壳运动和火山喷发、地震等。
这些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的变化,如山脉的形成、海陆的变迁等。
3、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逐渐破碎。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通用16篇)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通用16篇)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通过讨论、分析,认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
2、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3、意识到食物链、食物网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之间的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2、了解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
教学准备:1、课文插图中的动植物的图片或挂图。
2、准备稻田里的动植物名称的卡片。
教学过程1、导入。
(1)讲述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螳螂、蝉、黄雀之间有什么食物关系?谁吃谁?谁被谁吃?蝉吃什么呢?(3)讲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2、认识食物链。
(1)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说一说:树、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关系。
(2)指导学生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3)出示草、廊、羊的图片,说一说:它们之间谁被谁吃?(4)在书上记录它们的食物联系。
(5)提问:同学们根据食物关系用“→”将这些动植物连接在一起,这种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像什么?你能给起个形象的名字吗?(6)讲解: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形成像链环一样的关系,称为食物链。
(7)学生练习写几条食物链,交流。
(8)小组研究: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讨论:这几条食物链从什么开始的?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9)讲解:在食物链中,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营养物质,叫生产者。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产者制造的营养物质,叫做消费者。
(10)指出上面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11)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3、研究稻田里的食物网。
(1)出示挂图(或投影教材插图),提问:稻田里有哪些动植物?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上卡片。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上册5篇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上册5篇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上册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热总会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传导。
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和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向四周传递的传递方向。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镊子1个、铝条1根、火柴1盒、金属片1张、酒精灯1个、蜡烛等。
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引入课题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很多有趣的材料,我们将用这些材料来探索一些有趣的'科学知识。
想试试吗?先进入今天的第一个环节:观看大屏幕,一个烧杯里面盛有热水,把一根金属筷子放进,感觉它温度的变化情况?问:用手触摸露出水面的铝棒,有什么感觉?(变热)问:铝棒的热是谁给的呢?(热水)问:请看大屏幕:如果我们把这根铜棒分成下、中、上三段,这三段温度有什么不同?(板书:下温度较高上温度较低)揭题:好刚才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热可以在物体间传递,那热究竟是怎样传递的呢?能通过实验证明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热是怎样传递的(板书课题)二、实践探索,找到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1、热看得到吗?请小组讨论,怎样利用桌上现有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使我们能观察到热的传递方向。
2、开始讨论——交流实验方案。
3、师介绍: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的办法,书上也为我们介绍了一种办法,打开书第39页请看最下面一段话,自己先读读,然后想想该怎样用咱们桌面上的器材完成这个实验。
4、师:谁来说说你准备怎么做这个实验?(学生说实验操作方法:出示课件)猜猜哪根火柴会先掉呢?5、在实验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注意安全小心烫手、正确使用酒精灯用外焰加热、为了环境卫生用过的火柴请丢到不锈钢盘里、注意观察火柴掉落的顺序)6、开始实验,认真观察,完成实验报告单,7、(全班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6篇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6篇我们在编写教案时,要注意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教案的编写应注意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1教材分析《光和影》这篇课文内容的安排是从手影游戏开始引出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进而深入研究影子的几个特点。
同时让学生认识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及产生影子需要什么条件这一活动导入。
第二部分:联系实际说明什么叫光源。
第三部分:通过三个实验,探究影子的位置、大小及形状变化的特点。
第四部分:简单介绍投影的运用。
学情分析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及五年级学生喜爱游戏及动手实验的特点,应按教科书的安排及要求,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用不同彩色粉笔分别记录投在屏上的影子。
再根据影子进行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之间的变化规律。
培养学生在实验观察中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概念1、光:使人能看物体的那种物质。
2、影子的形成条件:光、遮挡物、屏。
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3、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所发出的光。
4、影子的特点:①位置②大小③形状5、投影:光源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物体的影子。
如我们教室里的实物投影仪。
过程与方法1、认识光、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条件。
2、分组进行光和影的三个实验。
3、分析、推理影子的特点。
4、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以上过程要用直观的演示及实验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是本课的重难点。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一台、电筒、大号电池(作遮挡物)各八只,4开图画白纸24张,红、黄、蓝彩色粉笔各八支。
一、导入1、谈话2、板书课题3、通过闭眼活动引出下一个环节二、认识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条件1、打开实物投影仪。
2、用手在投影仪及黑板中间作各种手影。
3、让学生认识什么叫光源及影子的形成需要的三个条件。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一、火山的形成我猜:火山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巨大压力——地壳越深,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岩浆从岩石的裂缝中上升。
当它遇到脆弱的表面时,它会从表面喷出,形成一座火山。
我的方案:1在铁盘里放一些土豆泥,堆成山的形状,在土豆泥中间挖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盖住。
3把铁盘放到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我的发现:番茄酱溢出来了。
实验表明,火山爆发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巨大压力造成的。
地壳越深,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岩浆从岩石的裂缝中上升。
当它遇到脆弱的表面时,它会从表面喷出,形成一座火山。
2、地震的形成我的猜想: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巨大的压力。
地下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快速的断裂。
岩层断裂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振动,这就是地震。
我的计划是:我拿一根竹子,慢慢地用力弯曲,然后观察这个现象。
2.改用筷子我的发现:筷子、竹片慢慢弯曲,然后断裂,手感到麻木。
实验说明地震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内部巨大的压力。
地下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快速的断裂。
岩层断裂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振动,这就是地震。
三、温度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我猜:温度变化对岩石有破坏性的影响。
我的方案:点燃酒精灯,用镊子夹住一小块岩石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然后放入冷水中。
2、再加热,再放入冷水中,反复几次。
3观察实验现象。
我的发现:岩石破裂了。
实验表明,温度变化对岩石有破坏性影响。
4、声音产生我的猜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我的计划是:在鼓面上放一些豆子,敲响鼓,观察现象。
2.敲击音叉。
听到声音后,用音叉触摸水面并观察。
我的发现:鼓面振动,豆粒在鼓面上跳动。
音叉在振动,水面上有波纹,水珠溅出来。
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五、空气传播声音我猜: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我的方案:1、点燃两根蜡烛,放在鼓的一侧,一根离鼓近,另一根离鼓远2敲响鼓,观察蜡烛的变化。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一、植物的特征和分类1. 植物的特征a. 具有细胞壁和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b. 无法主动移动,靠根、茎和叶进行固定;c. 需要水、养分和阳光等条件才能生长繁殖。
2. 植物的分类a. 按生长形态分为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b. 按种子的特点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c. 被子植物根据叶子的特征可以分为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
二、动物的特征和分类1. 动物的特征a. 具有多细胞和没有细胞壁的特点;b. 能够自由活动,并拥有感觉器官感知外界环境;c. 通过摄取食物获取能量以维持生命。
2. 动物的分类a. 按脊椎的有无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b. 无脊椎动物可以根据身体结构分为昆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三、物体与材料的性质1. 物质的分类a. 按物质的状态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b. 按物质的来源分为天然物质和人工合成物质;c. 按物质的化学组成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2. 物质的性质a. 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流动;b. 液体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可以流动;c. 气体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可以自由流动。
四、光与影1. 光的传播和反射a. 光在直线上传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b. 光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是入射角的对称角。
2. 光的折射a. 光传播到不同介质界面时,会发生折射;b. 折射角、入射角和折射率之间的关系由斯涅尔定律给出。
五、声音的传播和变化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a.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声音通过空气、固体和液体等介质传播;b. 声音的传播需要媒质的支持,无法在真空中传播。
2. 声音的变化a. 声音的响度和音调是描述声音强弱和高低的特性;b. 声音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六、生活中的力1. 力的概念和产生a. 力是外界对物体的作用,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速度或改变方向;b. 力是通过物体之间的接触或距离产生的。
2. 重力和浮力a.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决定物体的重量;b. 浮力是液体或气体对物体的向上支持力,大小取决于物体的体积。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实验1 模拟火山喷发实验实验材料:三脚架、小瓷盘、酒精灯、火柴、土豆泥、番茄酱。
实验步骤:1、模拟实验:用番茄酱做岩浆,土豆泥做地壳,把土豆泥放在小瓷盘中,摊成薄饼状,中间倒入适量番茄酱包好,做成山的形状。
2、把小瓷盘放到铁架台上,隔石棉网加热,看到岩浆从地壳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
实验现象:番茄酱会穿过土豆泥冒出来。
实验结论: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红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向上运动。
随着岩浆不断上升,遇到薄弱的地表时,岩浆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实验2 地震成因模拟实验实验材料:细木棍或竹筷、毛巾。
实验步骤:1、模拟实验:用不同颜色的毛巾做地层,将毛巾叠成几层,向中间挤压,看毛巾有什么变。
2、用细木棍或竹筷做地壳,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1、用力挤压毛巾,毛巾会形成褶皱。
2、筷子会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实验结论:岩层在收到外力时会发生变形,形成褶皱,当受到的外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突然断裂,形成地震。
实验3 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实验材料:有盖的大玻璃瓶、水、碎砖块、实验步骤:1、模拟实验:碎石子或用砖头做河道中的石头,装水的大玻璃瓶做流水的河道。
2、把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玻璃瓶里,把瓶口拧紧。
3、用力摇晃瓶子,过一段时间后观察。
实验现象:观察到水变浑浊了,水中有一些砖屑;碎砖块变小了,棱角变光滑了。
实验结论:在水的冲刷和碎砖块的相互碰撞、摩擦的过程中,碎砖块棱角消失变得光滑起来。
从而推想:卵石是在河道中不断受到水的冲击和相互碰撞形成的。
实验4 声音的产生实验实验材料:空纸盒、橡皮筋、小鼓、绿豆、音叉、烧杯、水实验步骤:1、把空纸盒去掉盒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2、鼓面上放少许豆粒,用鼓槌敲鼓,观察现象。
3、用锤敲音叉,听到声音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1、皮筋在振动。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单元一:科学探究的道路1. 科学家是谁- 科学家是一群对未知事物有好奇心并倾向于通过实验、观察和研究去探究真相的人。
- 科学家需要具备好奇心、刻苦精进、准确性和好奇心,他们能够发现新知识,并为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提供解决办法。
2. 科学实验的思路- 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有:假设、实验分析、结论。
- 实验分析中的活动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等。
- 假设是实验分析中的起点,而结论则是活动的结束。
3. 科学调查的方法- 科学调查有两种方法: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
- 实地调查指的是亲自前往实地进行观察和研究。
- 问卷调查指的是发放调查问卷,让被调查者回答问题。
单元二:植物的生存条件1. 不同植物的生长性- 彩色植物:生长较快,容易吸引昆虫来传粉。
- 落叶植物:受气温和日照时间等影响,将叶片脱落。
- 绿色植物:生长地点广泛,适应性强。
2. 生长因素对植物的影响- 太阳光:太阳光对植物生长的最重要因素。
- 空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氧气和温度等对植物生长都起着关键作用。
- 土壤:土壤中的水分、有机物和养分等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有一定的影响。
3. 植物的繁殖方法- 有性繁殖:花粉经过传染到雌蕊上,受精后,花就会结出果实。
- 无性繁殖:植物不需要花粉和配子,就可以通过自身组织生长产生新的植株。
单元三:物质的组成和变化1. 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针对不同物质,物质的三态可以是气态、液态、固态等。
- 物质状态的转化也有三种:凝固、熔化和升华。
2. 物质的成分及混合物- 物质可以通过物理手段或化学手段分离出不同的组成部分。
- 混合物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在一起,但仍可分离出各自的成分。
3. 物质的化学变化- 化学反应是指两种或多种物质之间的作用,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 物质通常可以通过电解、加热、灼烧等方式进行化学变化。
单元四:自然之风1. 风的成因和分类- 风是由于地球的旋转、温差等因素而产生的自然现象。
小学科学 五年级科学上册2.1课 地球的表面(课件)(共25张PPT)
探索
探索
探索
黄土高原上的沟壑
黄河入海口的沙洲
探索
我们来比赛描述一下。
探索
(3)把每幅图的地形特点及对主要形成 原因的猜测填写在记录表中。
探索
观察到到地形特点 猜测主要形成原因
弯曲的岩层(位于香港地质公园内) 岩层弯曲、断裂 岩层受力发生弯曲
长白山天池 敦煌雅丹地貌 黄土高原上的沟壑 黄河入海口的沙洲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
聚焦
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地球现有的面貌是 本来就有的吗?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了现在的样 子?
聚焦
水蓝色,还想有 变化,不知道为
何会改变。
探索
1.观察世界地形图,描述地球表面的样子。
探索
地球表面并不是平坦光滑的,主要分 为陆地和海洋,它的一部分被水淹没 着,成为海洋,世界海洋面积约为 3.6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71%; 另一部分露出水面,形成陆地,地球 陆地面积1.49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 面积29%。
探索
我居住在平原地区。 小伙伴们,你们住在 哪里呢?
探索
我国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 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 大,因此地形地貌复杂。 在中国 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 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 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 的大小盆地。
探索
(2)观察下面几幅图片呈现出的地形地 貌,描述它们的特点。
A.地球的内部是静止的 B.河流的沉积填平了地表的一些低洼地方 C.地球内部的运动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剧烈变化
2.C )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表面千沟万壑,支离
破碎。 A.云贵高原 B.华北平原 C.黄土高原 D.青藏高原
3(A)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五年级科学上册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第一本教材。
本教材主要介绍了有关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科学实验和简单的科学知识。
以下是本教材中的一些重点知识点。
1. 昆虫的生活习性: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昆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学生将学会观察昆虫的外形特征,并了解不同昆虫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
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培养对自然的兴趣。
2. 天文学知识: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有关天文学的一些基础知识。
学生将学会观察天空中的星星、月亮和太阳,并了解它们的运动规律。
通过观察日晷、制作星盘等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天文学知识。
3. 电的基本知识:本单元主要介绍了电流、电压和电阻等电学基本概念。
学生将学会通过简单的电路实验,探索电流的传输和电阻对电流的影响。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电流和电阻的概念,并通过计算和观察探索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
4. 植物繁殖: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不同方式的植物繁殖。
学生将学会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植物通过种子、块茎、分蘖等方式进行繁殖的过程。
通过实地种植和观察,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繁殖的原理,并培养对植物的保护意识。
5. 垃圾分类与环境保护: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垃圾分类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学生将学会认识不同种类的垃圾,并了解垃圾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实地观察和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垃圾分类的方法,并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以上是五年级科学上册中的一些重点知识点。
通过深入学习这些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然界中的现象,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通过实践和实验,学生可以探索科学的奥秘,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这些知识点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是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源泉,帮助他们建立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五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点,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科学的原理和应用,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这也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通过实践和观察,学生也将培养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汇总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汇总学校五班级科学上册学问汇总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1、太阳下影子的变化:方向变化为西北东;长短变化为长短长。
太阳高度高,影子短,气温高;太阳高度低,影子长,气温低。
测量太阳高度的简洁方法:左手握拳伸直,举到和眼睛一样高;然后一个接着一个拳头叠上去。
直到拳头刚好遮住太阳。
计算拳头数,这就是我们测量的太阳高度。
2、日晷由晷面(晷盘)、晷针、晷面上的刻度组成。
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的赤道日晷因晷面与赤道平面平行而得名。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保存的地平日晷是仿照我国元代闻名天文学家郭守敬的地平日晷制作,因晷面与地平面平行而得名。
日晷是利用物体影子的方向在阳光下变化的规律制作而成的。
手掌日晷的玩法,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面对正南方,手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
3、昼夜交替的缘由是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北半球上空看是逆时针转,南半球上空看是顺时针转。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首先提出了"日心说',他认为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围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4、月亮被照亮部分的外形(月相)在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周期为一个月)。
我们看月亮的运动方向也是东升西落。
上半个月的月亮是左边亏,下半个月的月亮是右边亏。
每个农历月的第一天为新月(天上看不见月亮),第23日为娥眉月,7日的月亮为上弦月,11日的叫凸月,15-日的叫满月,18日的叫残月,22日的下弦月,26的也是娥眉月。
(你能画出这些月亮的外形吗?试试)其次单元光与颜色1、光在空气或水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能自己发光的物体才被称为光源,月亮不是光源。
二千多年前,墨子发觉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就叫"小孔成像',它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2、当光线照耀到镜子、幕墙、月亮的表面后会返回来,这种现象叫反射。
几乎每样东西都可以反射光,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
镜子成像的特点都是左右相反,角度不同,像的方向也不同,而且变换2面镜子的角度,夹角越小,成的像越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一说我们人类 应该怎样保护一 切生物赖以生存 的土壤呢?
THANK YOU!
THE END!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
寻找土壤的成分
方 法我 在 土 壤 里 看 到 的
肉和小虫
有小石子、大小不同的沙粒、粉
放 大 镜 末状的微粒
有气泡冒出、土壤按颗粒大小沉
倒 入 水 中 积下来,越到底下颗粒越粗
实验步骤:1、把小土块放入水中,你看到了什么 现象?说明土壤里有什么? 2、将土块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在等待过程中把 部分土壤放在培养皿上垫上石棉网用酒精灯灼烧, 能闻到什么气味?说明土壤里有什么? 3、 观察静置后的水杯中的情况,水里有什么? 注意事项: 1、土块要轻放。 2、搅拌要彻底。 3、静置时间要长。观察时,杯子也应保持静置不 动的状态。 4、始终要仔细观察,记录下每一步骤看到的现象。 阅读此资料后开始动手操作。
枯枝落叶层
有腐殖质的表土层
亚土层 岩石碎屑
土壤 中能 发现 许多 不同 种类 的昆 虫
位壤植 置并物
占的 有根 适穿 当过 的土
壤 中 筑 窝
如 老 鼠 在 土
穴 居 动 物 ,
蚂蚁是在土壤 中穴居的昆虫
蜗牛和甲虫 靠腐烂的生 物为生
和找花 果枯栗 仁枝鼠
落在 叶土 层壤 中洞 的内 种, 子寻
植物的叶、根和茎是 腐殖质的主要来源
蚯蚓能穿破坚硬、 紧密的土壤,使植 物的根更容易伸展, 使空气和水更容易 进入土壤
植细 物菌 残分 体解
动 物
为什么说土壤是 地球上最有价值 的资源?
土壤为许多动植物和微生物提 供了栖息地和必须的养料;生 物使土壤更丰富;生物的活动 使水分和空气更容易进入土壤, 更利于生物的生活和植物的生 长。土壤和生物有密切关系, 土壤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 行的材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