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构造分析和全球构造体系1
区域大地构造49个复习知识点

区域大地构造49个复习知识点1.区域大地构造学与大地构造学的区别和联系(1)大地构造学是一门研究全球岩石圈形成、发展的综合性学科。
(2)区域大地构造学是应用大地构造理论进行区域地质特征总结、区域地壳岩石圈发生发展规律研究的地质学分支。
因此区域大地构造学不仅工作范围局限,而且侧重于实际资料的综合分析。
(3)大地构造学侧重于理论分析与建立,具有探索性。
(4)大地构造学与区域大地构造学是两个密不可分的学科。
首先,区域大地构造学的研究需要先进大地构造理论的指导,第二,大地构造学需要区域构造的研究成果。
只有找出地球岩石圈不同区域的共性与差别,才能将岩石圈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最终分析其形成发展的规律性,建立全球岩石圈构造运动和演化的模式。
因此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是大地构造研究的基础环节。
2.大地构造学当前的主要任务全球及大陆动力学研究;为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和环境评价建立动力学模型。
中国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历史一构造分析法、将今论古法、构造类比法3.历史-构造分析法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是物质运动在一定阶段的表现形式,它们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岩石圈组成和结构就是研究大地构造的基本方法,即历史-构造分析法或称地质历史分析法。
1.沉积特征分析2.岩浆活动分析3.构造变动分析4.变质作用分析5.成矿作用分析6.地球物理分4.地质建造泛指在地壳发展的某一阶段,在特定的大地构造条件下所形成的具有成因联系的一套岩石共生组合。
按岩石成因类型地质建造可分为: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和变质建造等三大类;按大地构造类型则可区分为: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等。
地质建造反映特定的地质环境,有重要实用意义5.地球的圈层结构、大陆岩石圈的圈层结构大陆岩石圈自上而下可分为四个层圈:1.上地壳:由盖层和结晶基岩层两部分组成。
2.中地壳3.下地壳4.莫霍面也是一个过渡层6.地球构造活动的韵律性马宗晋等以不同的时间尺度韵律性的代表性事件为参考,划分出长韵律、中韵律、短韵律和微韵律四个层次,十二个韵律级别。
中国地质构造学研究历史

地洼学说认为,在地壳演化史上,不只活动区可以转化为“稳定” 区,而“稳定”区也可转化为新的活动区。大陆地壳的发展过程, 并非如地槽—地台说认为的那样,直线地仅由地槽阶段发展到地 台阶段,而是多阶段、螺旋式的升进。通过活动区与“稳定”区 之间的互相转化递叠,按照“否定之否定”法则向前发展,这叫 “动、定转化递进律”。它的力源机制在于上地幔软流层的物质 运动,叫散聚交替光在研究中国和东亚 构造的基础上于20世纪40年代创立的一种构造地质 学说。它主要是用力学的观点研究地质构造现象, 研究地壳各部分构造形变的分布及其发生、发展过 程,用来揭示不同构造形变间的内在联系。地质力 学注重构造体系的分析,特别是活动构造的活动规 律和动力来源,以及断层、褶皱等构造形迹形成的 力学机理的分析,也注重研究地应力和地质因素对 岩土工程的力学分析的影响,地质力学对矿产资源 的普查勘探、对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研究有积极 意义。
地质界传统的理论是大陆地壳大发展过程只有两个 阶段:先出现活动区—地槽区,后来变为“稳定” 区—地台区。1956年,陈国达在总结中外地质资料 的基础上提出,中生代中期以来地壳演化进入了新 阶段,经受断裂作用和拱曲作用后所形成的狭长形 或长圆形的凹地或凸起,其大地构造性质既非地台 区,也与地槽区有别,而是一种新型活动区,是大 陆地壳的第三构造单元。因它是地台区向活动区转 化的产物,故取名为活化区;又因其最主要的特征 是区内出现地洼盆地,故称地洼区。
地质力学既研究地壳运动产生的各种形变现象的规律,也 研究由地壳运动产生的物质的变化规律,以及两者的相互 联系。反映地壳运动的一切现象都是它考察研究的对象, 包括构造体系的规律、海洋运动的遗迹、岩浆活动的现象、 变质岩带的发生和矿产的形成等。
地质力学的研究内容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1、构造体系的深入调查研究; 2、全球大地构造体系的特点和分布规律,以及与各种构
09-3.中国大地构造学派简介

地质力学 地洼构造学说 断块构造学说 波浪状镶嵌构造说
第第一一页页,,编编辑辑于于星星期期五六::二十十二一点 二三十分。
9.3.1 地质力学
• 地质力学是运用力学原理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的科学。它是我国 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开始创立的。它是用力学原理 研究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的一门边缘学科,也是一门具有多边联系的 边缘科学。
• 断裂面常成群出现,大体平行,构成挤压带或冲断带;断裂内 经常出现断层角砾岩、断层泥和糜棱岩;断层带内,往往有次 生的云母滑石绿泥石等鳞片状矿物,以及角闪石、绿帘石等柱 状矿物,这些矿物沿挤压面平行排列,构成片理和页理。
第第十十五五页页,,编编辑辑于于星星期期五六::二十十二一点点 二三十分。
呈舒缓波状的压性结构面〔左〕 呈波状的压性结构面 〔右〕
和流劈理面及一局部节理面等。
• 张性结构面:
•
张性结构面又称张裂面。这类结构面都是破裂面,
它的走向垂直于张应力作用方向,或平行下压应力作用
方向。如一局部正断层面、张节理面等。
第八第页,八编页辑于,星编期五辑:二于十星一点期三六十分:。十二点 二十分。
• 扭性结构面:
• 扭性结构面又称扭裂面。这类结构面是剪切破裂 面,它的走向与压应力或与张应力作用方向斜交。如 一局部平移断层面、x节理面、破劈理面等。
第十第四页十,四编辑页于,星期编五:辑二于十一星点期三十六分:。 十二点 二十分。
压性结构面的主要特征
• 在平面或剖面上,断裂面一般均呈舒缓波状,沿走向更为明显。 因而,断裂面的产状不稳定;主要断裂面上常出现大片擦痕、阶 步。擦痕与断裂面的走向垂直,阶步与断裂面的走向平行;断裂 面附近常形成一个挤压破碎带;断层面两侧的岩层产状较陡,有 时直立甚至倒转,有时出现牵引褶皱、分支断裂等。
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4讲地球的历史和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新人教版

第4讲 地球的历史和地球的圈层结构必备知识知识体系学科素养1.地层和化石的特点。
2.不同地质年代地理环境变化、生物演化和矿产的形成。
3.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4.不连续界面及地球内部圈层。
5.地球外部圈层及特点。
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识别地层和化石的特点,分析地球的演化特征及古地理环境。
2.区域认知:结合图文材料,分析不同地质年代地球演化的特点。
3.地理实践力:结合地球内、外圈层示意图,熟练掌握各圈层的分布,并说出各圈层的特点。
一、地球的历史 1.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地球历史:约有46亿年。
(2)认识途径:研究地层是最主要途径。
(3)地层①含义: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②沉积岩地层特点⎩⎪⎨⎪⎧具有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常含有化石:沉积物中含有的生物遗体或遗迹 ③分布规律⎩⎪⎨⎪⎧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④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4)地质年代表①含义: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②地质年代表(距今时间/百万年)冥古宙 太古宙 元古宙显生宙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 新生代 寒武纪 奥陶纪 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4 600 541 252 66 2.62.地球的演化历程 (1)前寒武纪①地质年代: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的漫长时期,包括了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约占地球历史的90%。
②演变历程a .海陆格局: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
b .生物演化c .地质矿产:前寒武纪是重要的成矿时期,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
(2)古生代①地质年代⎩⎪⎨⎪⎧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②演变历程a .海陆格局:多次变迁,形成联合古陆。
地质学的前世今生、分支学科和发展未来

地质学的前世今生、分支学科和发展未来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地球自形成以来,经历了约46亿年的演化过程,进行过错综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同时还受天文变化的影响,所以各个层圈均在不断演变。
约在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生命现象,于是生物成为一种地质应力。
最晚在距今200~300万年前,开始有人类出现。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一直在努力适应和改变周围的环境。
利用坚硬岩石作为用具和工具,从矿石中提取铜、铁等金属,对人类社会的历史产生过划时代的影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质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地球资源、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地质学发展回顾人类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作为一门学科,地质学成熟的较晚。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庞大的地球及其悠远的历史,这决定了这门学科具有特殊的复杂性。
它是在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争论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1 地质学的萌芽时期(远古~公元1450年)人类对岩石、矿物性质的认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中国,铜矿的开采在两千多年前已达到可观的规模;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山海经》《禹贡》《管子》中的某些篇章,古希腊泰奥弗拉斯托斯的《石头论》都是人类对岩矿知识的最早总结。
在开矿及与地震、火山、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斗争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地质作用,并进行思辨、猜测性的解释。
我国古代的《诗经》中就记载了“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关于地壳变动的认识;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海陆变迁是按一定的规律在一定的时期发生的;在中世纪时期,沈括对海陆变迁、古气候变化、化石的性质等都做出了较为正确的解释,朱熹也比较科学的揭示了化石的成因。
1.2 地质学奠基时期(公元1450~公元1750年)以文艺复兴为转机,人们对地球历史开始有了科学的解释。
意大利的达·芬奇、丹麦的斯泰诺、英国的伍德沃德、胡克等等,都对化石的成因作了论证。
我国近代地质学理论中的若干哲学问题

吴凤鸣讲座: 我国近代地质学理论中的若干哲学问题简单扼要地说明我国解放后的六、七十年代中的我国地质学家, 在地质理论中的哲学问题的一些概况。
(一)今天的讲座题目是我国近代地质学理论中的若干哲学问题这个题目本来是在80年代写成的, 1983年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首届学术年会上做了报告, 同年在《地学哲学与科学管理》杂志上全文发表, 它的容代表了我们老一代地质学家在地质学理论哲学问题上的一种观点。
地质学理论概述地质学来源于人类的生活实践和生产实践,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早就指出:“地球发展历史, 即地质学。
”——(德)恩格斯并在《反杜林论》一书中也提出:全部地质学是一个被否定了的否定的系列。
”——(德)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 更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形成地壳、地球的自然体。
有其特殊的复杂性和多级结构。
恩格斯对这一点曾有高度的概括, 指出:“地质学按其性质来说, 主要是研究那些不但我们没有经历过, 而且任何人也都没有经历过的过程。
”——(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地质学的主要任务研究地球的成分、结构、历史及其演变的规律。
具体来说, 是研究各类岩石、矿床形成规律, 自然地理条件及其变迁史, 有机界在地球上的进化史和生活史。
在探索纷繁复杂的地壳结构、成矿规律的过程中, 只把各地质现象当作运动着的彼此有在联系的事物去研究, 分析它本身固有的矛盾性, 发现它们相互联系的规律, 正确认识和揭示地质发展及矿产形成、分布的规律性。
从物质运动形态来说, 地质学作为自然体系应包括五种经典运动形态,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对地质学的渗透, 地质学本身无论从研究深度和广度, 还是从宏观到微观, 都显示出作为一种独立的地质运动形态的突出意义和作用。
其论据:论据一:地质运动形态是完整自然体系的存在形式, 具有自然界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规律, 是自然界发展的质的特殊阶段。
论据二:地质运动形态也是由对立两极之间有机或者是无机之间存在与生存环境之间所决定, 并且是历史产生的矛盾。
简明扼要地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

简明扼要的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一、中国区域构造演化阶段太古代以来,中国大陆岩石圈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岛状古陆到大陆板块的发展过程。
根据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体制和不同时期东亚大陆岩石圈的板块构造格局,将我国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粗略地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表4.3):1. 古陆核形成演化阶段(Ar〜Pti)2. 元古大陆板块演化阶段(Pt2〜Pt3)3. 古板块形成演化阶段(Z〜T2)4. 活动大陆边缘与板内构造演化阶段(T3〜Q)区域构造是在一定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系)作用下的产物。
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制 (系)产 表4.3中国大地构造演化阶段乙中国区域构造演化及其主要特点(一)区域地球动力学体制 (系)的交替地忒时代軍四紀 西丈平弹沟-弧-盘累廉逆23. 7—i第三紀 E,西去平洋古陆大规攬黑炜、沉股,形成西丈平徉; 亚洲大諦东部出理北北东方向的大前裂陷帝 白垩紀廉山 侏岁圮三聲圮 二疊紀石員圮興醐圮 5L 晚元古优 中元古代 早元古代丈古代11420R345-360印支—天山 Ptl40B43850S575&50 1000 武陵 四傩 蒙古一兴寰帮.秦龄带大规模逆掩-叠圧遗山1古龙 平洋板块俯冲,亚删大陆东缥转化为安集斯ah 古特 提斯洋闭合,中恃擡斯洋扩张 古誤古洋闭會.隋北板块汇豪I 吉 特提斯洋扩张 舌雜岭洋和古祁逢洋闭昔.形应褶皱袖雨i 穆巷枣肅部裂陷槽闭合尿成建匹_1 1700吕粟 阜平吕槃.中条 五台 阜平 元古华北板块、元古塔里木板块、元古 -庶礪尔板块、扬子板块尊瑕成 活动 大陆边嫌 与16 内构 造演化阶 段古板 块龜 成“ 化阶元古大 陆扳块 演化断 段年辭Ei T,—」逋冲国版煲形成 垃象吉芹牙始扩张Z500生不同特征的区域构造,因而区域构造的演化反映地球动力学体制(系)的交替。
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在太古代至早元古代,地球动力学体制可能与板块构造体制有本质的区别。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及其价值探析

文章来自
1974年,沃勒斯坦de著作《古代世界体系》第壹卷de出版标志着世界体系实际de降生。作为世界体系实际de开创人,沃勒斯坦倡导de世界体系剖析范式自降生以来在学术界发生了重要de影响。作为壹名新马克思主义者,他站在马克思主义de立场上,片面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de局限性,提醒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de不对等性,倡导重建较对等de社会主义世界次序,进壹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实际本身弱小de生命力。
其次,沃勒斯坦团体de非洲阅历shi世界体系实际降生de理论根底。自中学毕业以来,他就对非洲发生了浓重de兴味,关注并阅读了少量甘地和尼赫鲁de相关著作。在哥伦比亚大学时期,他还跟随年鉴学派de壹位著名de政治人类学家乔治?巴兰迪尔研习非洲de殖民主义。1955年,他又亲身到非洲停止研讨和撰写关于民主主义运动衰亡de相关论文。在这壹进程中,他目击了非洲殖民时期和非殖民化进程,这壹段阅历让他终身难忘。用他本人de话来讲:“第壹次去非洲shi在殖民时代,在下目击了非殖民化进程及其后壹连串主权国度de独立。作为壹个白人,在下事先遭到临时生活在非洲具有浓重de殖民主义思想de欧洲人de猛烈攻击。作为民族主义运动de同情者,在下曾与非洲束缚运动年老de懦夫们同仇敌慨,共享欢乐。”[1]在对非洲开展成绩停止了20年de跟踪研讨之后,他转向用开放de目光来对待当代世界成绩,并于1974年提出从历史体系de视角来调查当代社会开展成绩,这标志着世界体系实际de降生。
在文明层面上,沃勒斯坦以为普遍主义shi反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de主导文明。自古代世界体系构成以来,就壹直存在着文明普遍化和有方案文明抵抗de矛盾。在这壹进程中呈现了两个并行de矛盾,即壹个世界de趋向和共同民族国度de矛盾;壹个民族趋向和民族国度内共同品德群体de矛盾。在这壹进程中,以普遍主义而自居de资本主义文明扮演着重要de角色,它试图把“资本主义关系看成shi壹种普遍溶剂,努力于把任何事情都溶化为壹种同质de商品方式,用壹种单壹de金钱规范加以权衡”[3]。它希图掩盖资本主义体系内de不等价替换和国度之间de压榨形态,但本质上也shi为不对等效劳d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历史构造分析和全球构造体系通过对地层沉积特征及与之相关的构造-岩浆-变质特征及其演变的研究,推断地层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环境)、性质和演化。
这个学科就称之为历史大地构造学(Historic Tectonics),相应的方法称之为历史大地构造分析方法。
历史构造分析的理论框架是(1)大地构造活动论—以活动论的观点认识地史时期大陆和大洋相对于地极、赤道位置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位置变化;(2)构造演化阶段论—地球岩石圈由简单到复杂、有节奏的分阶段的平静演化和急剧变革相交替;(3)大地构造单元论—在活动论和阶段论的思想指导下,根据古大陆形成演化历程来划分大地构造单元和分区。
一构造运动与历史构造分析1.构造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地壳(岩石圈)的构造运动导致地壳结构改变和物质变位,它是引起地壳(岩石圈)发展变化的内动力因素.其主要表现形式有:(1).升降运动(振荡运动)--地壳的垂向上升和下降,形成大面积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大规模的海侵和海退;特点:地层变形较为简单,主要是大型宽缓的褶曲和一些正断层或高角度的逆断层.地壳上升引起海退而成陆地,故又名之为造陆运动.“上升遭受剥蚀,下降接受沉积”是判别升降运动的标志.(2) 褶皱运动(水平运动)由于水平方向的挤压,地层产生强烈的褶皱及一些大的低角度逆掩断层,并伴随有大规模岩浆活动和区域变质作用.特点:褶皱运动也往往造成地壳显著上升,形成高大山系,故又称之为造山运动.大陆上最为雄伟的现象之一是绵延数千公里的高峻山脉,山脉中的沉积岩层在地质历史中形成于深海洋盆等复杂环境,后来发生强烈的褶皱、断裂、岩浆侵入和变质作用,形成这些变形造山带的运动称为造山运动。
造山运动是岩石圈板块碰撞或陆内俯冲的结果。
是地壳大规模水平运动的产物。
地层强烈变形,变质,伴生的岩浆侵入活动以及与上覆岩层的角度不整合关系是判别褶皱运动的标志.(3) 断裂运动--地壳的升降运动和褶皱运动之中都有断裂运动一起存在.深大断裂: 一种发育时间长,延伸远(长达数百至数千公里),深度大(切穿硅铝层或切穿整个上地幔)的“巨型”断裂带.它是地壳的原生地壳破裂带,不是由升降运动和褶皱运动派生的.深大断裂常是不同构造单元的分界线,其两侧地区有着不同的地质历史,表现为岩相,厚度的突变或不连续.它还是岩浆活动的通道,沿断裂带附近有各种基性超基性或酸性中酸性岩体分布. 某些张性的深大断裂,常表现为线形构造盆地(断陷盆地),称为裂谷,如红海-亚丁湾-和东非裂谷.以上三种运动形式常互相联系在一起;在一次构造活动中,有的地区表现为升降,另外地区则可能是褶皱上升,其间则有断裂.所以不能把这些构造运动割裂开来看待.差异升降运动的概念全球各地虽然发生过长时间的地壳运动,也经历了长时间的风化,剥蚀,搬运和沉积等外力地质作用,但并未发生填平补齐导致的地形夷平.高低分异更趋强烈.这说明地壳不同地区存在差异升降运动 ,遭受侵蚀和接受沉积的地区在不断的发生迁移和易位.两种构造运动发育类型及其表现(1)地史中,把地壳构造活动性相对微弱(相对稳定),整体上大面积缓慢升降,呈现广阔的平原,台地或陆架浅海的地区就是相对稳定的构造类型的代表区域 ;(2)地壳构造活动性十分活跃,发生迅速大大幅度升降(活动),呈现高峻山脉,山涧盆地或海域中的岛弧,海沟,边缘海面貌的地区则是地壳显著活动的构造类型的代表区域.2. 构造运动的沉积物记录上述地壳运动的各种表现,必然对地表外力地质作用的各个环节及其沉积物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沉积物的形成是地壳运动的物质记录.而沉积物的性质(组分,结构,几何形态等),沉积速率(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堆积形成的厚度)和沉积相组合都是地壳构造运动类型的客观反映.3. 历史构造分析的内容和方法(一)地层岩相和厚度分析法地层的岩相和厚度与地壳的下降速度和幅度有直接关系.一般地,地壳下降速度快,幅度大,地层厚度也大,但有时地层厚度与地壳下降幅度并不一致.地壳的下降速度和沉积物沉积速度的变化还会导致岩相的变化因此,从地层的岩相和厚度分析,可以了解地壳下降的速度和幅度,进而可了解地壳的活动程度.总的说,地壳下降速度大,幅度大,代表地壳活动性强,反之,则代表地壳活动性弱而稳定性强.在运用地层岩相和厚度分析法时,要注意地层的岩相厚度与地壳下降速度幅度之间的关系有以下三种情况:(1)第一,地壳下降速度=沉积物的沉积速度,此时的沉积作用称为补偿沉积.水体深度基本保持不变,地层岩相类型保持稳定,因而沉积的厚度=地壳沉降幅度;如华北中元古宇雾迷山组的白云岩即属此类型.在这种情况下,地层厚度越大,说明地壳下降幅度和速度越大,地壳活动性越强.相反,岩相单调,地层厚度不大,则代表地壳下降幅度不大的稳定环境.如华北中寒武统的张夏组灰岩,巢湖地区的黄龙组灰岩等。
(2)第二,沉积物沉积速度<地壳下降幅度,此时水体由浅变深,岩相类型发生相应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地层厚度小于地壳下降幅度.这样的沉积作用叫做非补偿沉积.。
两个思考题: A.非补偿沉积的例子?B.岩相缓慢变化代表什么样的构造环境? (3)第三,沉积物沉积速度>地壳下降幅度,此时水体由深变浅,岩相类型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地层厚度大于地壳下降幅度.这样的沉积作用叫做超补偿沉积.思考题:A.超补偿沉积的例子?B. 滨浅海砂岩泥岩向上迅速变为粗碎屑砂砾岩可能代表什么构造环境?由于地壳运动不可能长期保持等速,地层厚度只能代表形成这段地层的时间内不同速度的正负向地壳运动幅度的代数和.地层的厚度越大,代表的时间可能越长,所得地壳下降幅度值也就越平均.沉积速度=下降幅度,水深不变, 沉积厚度<地壳下降幅度,水体变深沉积物沉积速度>地壳下降幅岩相厚度分析法适于浅海区,也适于内陆大盆地沉积区.但对于孤立小湖盆应用时要谨慎. 补偿:沉积基盘的下降速度等于沉积物的堆积速度时,水深不变,岩相不变。
非补偿:沉积基盘下降速度大,物质供应不足,水深变大,表现为海进序列。
这类盆地也称饥饿盆地。
超补偿:沉积基盘下降慢,物质供应多,水体变浅,表现为海退。
1)单个地层剖面反映出的海水进退往往与:海面升降(eustasy),地面沉降(subsidence),物质供应(supply)有关,因而不要与海进海退相混淆。
2)地史中常见的为补偿类型沉积,其厚度代表沉积盆地下降幅度。
(二)岩石组合法沉积组合(沉积建造):是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形成的,能够反映其沉积过程主要构造背景的沉积岩共生综合体。
概念核心:1 沉积时的构造条件 2 较长时期3 一定的区域范围4 综合特征(组分、结构、构造等特征)根据构造活动程度,可以将沉积组合划分为海相和陆相的稳定型、活动型和过渡型共六种类型。
稳定类型岩石组合:石英砂岩组合,铁铝质岩组合,碳酸盐岩组合,海陆交互相组合,内陆盆地各类碎屑岩组合.这些岩石组合都是在地壳稳定,地形平坦,母岩风化产物成熟度较高的稳定构造环境中形成,代表地壳的构造稳定状态.活动类型岩石组合:有硬砂岩组合(含硬砂岩,岩屑砂岩,长石砂岩),火山岩组合,混杂岩与变质岩组合,复理石组合,磨拉石组合,蛇绿岩套等.是地壳活动强烈条件下的产物。
大陆上:稳定型构造背景—广阔的准平原、内陆盆地、近海平原。
其沉积组合是:游移盆地湖泊沉积碎屑组合、内陆盆地河湖泥质组合、近海盆地含煤碎屑组合;活动型构造背景—强烈上升的高峻山系和巨大的陆缘火山活动带。
其沉积组合主要是:巨厚的山麓粗碎屑(磨拉石)组合、大陆火山喷发—碎屑组合;过渡型构造背景—主要是近海沉陷盆地。
其沉积组合是:近海沉积盆地碎屑泥质组合和海陆交互相碎屑泥质组合。
海洋中:稳定型构造背景—广阔的陆表海、陆架海。
沉积组合为:滨浅海碎屑岩或碳酸盐岩组合;过渡型构造背景—非补偿的边缘海、活动陆架、大陆斜坡等。
其沉积组合是:非补偿边缘海碳质、硅质组合、活动陆架泥质碳酸盐沉积组合。
活动型构造背景—弧后海、弧间海、深海沟和远洋盆地等。
沉积组合是:岛弧海岩屑杂砂岩-火山岩沉积组合、半深海至深海砂泥质复理石组合、包含超基性岩、基性岩和放射虫硅质岩的蛇绿岩组合。
(三)构造变形,岩石变质和岩浆活动分析法地层的构造变形指地层的褶皱形态,断裂发育情况等.构造Array变形强烈,反映活动的构造运动.反之,……岩浆活动强烈和变质作用程度深,表明构造运动强烈.(四)地层接触关系的构造意义地层接触关系表征的构造运动形式(升降运动或造山运动)(五)沉积相和沉积古地理分析不同的构造背景下,不同的沉积盆地和沉积环境特征不同,沉积相当然不同。
利用沉积相恢复地层的沉积环境可以重建古地理,进而可以了解地史时期的海陆分布、地形地貌特征等;(六)沉积盆地分析沉积盆地的类型和特征与其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密切相关,大地构造状态决定了盆地的类型和特征。
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其沉积相及其时空组合不同。
因此,通过了解盆地沉积物组分、沉积相、沉积体系及其时空关系、古水流分布格局等,可以恢复盆地性质,确定盆地的大地构造背景及演化。
二、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简介三、地史中恢复古板块的方法1、地缝合线追踪法地缝合线是板块相互之间碰撞和俯冲留下的标志。
它本身是巨大而复杂的超岩石圈深大断裂,两侧地块的地质发展史有重大差异,沿地缝合线则断续分布有蛇绿岩套(ophiolite suite) 、混杂堆积和高压变质带等特殊的物质记录。
地缝合线----板块构造的最直接证据蛇绿岩套:由基性、超基性岩(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代表洋壳残片混杂堆积:为不同时代、不同成因和不同板块物质的混杂体,是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双变质带:指板块碰撞俯冲带附近发育的高压低温变质带(蓝闪石片岩)、高温低压变质带(红柱石、矽线石、兰晶石),它们往往沿缝合线相伴出现。
双变质带:指板块碰撞俯冲带附近发育的高压低温变质带(蓝闪石片岩)、高温低压变质带(红柱石、矽线石、兰晶石),它们往往沿缝合线相伴出现。
2、古大陆边缘识别被动大陆边缘(大西洋型)和主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各自的沉积特征和构造变形都有其特点。
被动大陆边缘:无洋壳俯冲带主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有俯冲带3、古地磁学方法火成岩和沉积岩的磁性矿物都可以保留它们形成时指示地磁方向的磁偏角(D)和磁倾角(I)等剩余磁性。
消除后来地壳运动对原有磁性的叠加影响,恢复岩石形成时的磁场方向,就可用公式计算出古纬度(λ):tan I=2tanλ(如I=49°,则λ=30°)4、生物古地理5、古气候分析6、岩浆岩组合特征生物古地理分区主要指因温度控制和地理隔离两大因素的长期作用而产生的生物分类和演化体系在空间上的分异。
1、不同于生物相(环境不同产生的生物群生态组合方面的差异)2、形成原因:隔离(气候条件、陆地、海洋)3、分级:生物大区、生物区、生物省、生态区四、大地构造分区和中国古板块划分1、大地构造分区概念:由于地壳构造活动性不均一,因而可以从空间的角度将地壳各部分的区域性分异和构造阶段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进行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或大地构造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