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框架体系的建构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框架图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框架图一、引言高中历史课程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和各个领域,从古代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从政治、经济、文化到科技、战争、贸易等。
构建一个清晰的历史知识体系框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内容,提高历史素养。
二、知识体系框架图1、古代史1)古代东方文明: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等文明。
2)古代西方文明:包括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欧洲等文明。
3)古代中国文明: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
2、中世纪史1)中世纪欧洲:包括封建制度、教会、城堡等。
2)中世纪亚洲:包括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等。
3)中世纪非洲和美洲:包括奴隶贸易、土著文明等。
3、现代史1)早期现代欧洲:包括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
2)早期现代亚洲:包括明清时期的中国、日本等。
3)早期现代非洲和美洲:包括奴隶贸易、独立运动等。
4)世界大战:包括一战、二战等。
4、当代史1)冷战时期:包括冷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2)全球化时期:包括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等。
3)当代亚洲:包括中国改革开放、日本泡沫经济等。
4)当代非洲和美洲:包括非洲独立运动、拉丁美洲政治改革等。
三、结语以上是高中历史知识体系框架图,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内容。
通过这个框架图,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我们也可以看到历史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
因此,学习历史需要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各个领域的历史事件和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高中历史框架图一、古代史部分1、古代中华文明(1)早期中华文明: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2)秦汉文明:秦朝统一、汉朝独尊儒术、大汉盛世(3)繁荣的唐宋文明:唐朝开元盛世、宋朝经济文化高峰(4)明清文明:明朝政治经济高峰、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2、古代西方文明(1)古希腊罗马文明:民主政治、罗马法、文化成就(2)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教会统治、城市兴起(3)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人文主义、改革运动、科技发展(4)近代西方文明:英国革命、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政治制度变革二、近代史部分1、近代中国:清朝衰落、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2、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工业革命、启蒙运动、殖民扩张与反殖民斗争、民族解放运动三、现代史部分1、现代中国:北伐战争、国共合作与分裂、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现代世界:两次世界大战、冷战与非对称世界秩序、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新兴国家崛起、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四、世界史部分1、古代世界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国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2、中世纪世界: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与教会统治、中亚西亚伊斯兰教文明高峰、东亚儒释道文化圈形成3、近代世界:欧洲崛起与殖民扩张、启蒙运动与科技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4、现代世界: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演变、冷战与非对称世界秩序、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发展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一、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1、文艺复兴:兴起于意大利,人文主义是其核心思想,提倡人类文化、艺术和思想的独立与自由。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构建指南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构建指南高中历史涵盖了丰富的内容,从古代文明的兴衰到现代社会的变革,从政治制度的演进到经济发展的脉络,从文化传承的延续到科技进步的历程。
面对如此繁杂的知识,构建一个清晰、系统的知识体系至关重要。
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之间的联系,还能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和应试能力。
下面就为大家提供一份高中历史知识体系构建的指南。
一、明确历史学习的主线在构建知识体系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高中历史学习的几条主线。
一般来说,高中历史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思想等方面来划分主线。
时间顺序是最基础的主线,从古代、近代到现代,将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串联起来。
例如,中国历史可以从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依次梳理;世界历史则可以按照古代文明(如埃及、希腊、罗马)、中世纪、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现代国际关系等阶段进行整理。
政治制度主线关注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时期的政治体制及其演变。
比如中国古代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近代的民主革命与政治制度的探索,以及西方的古希腊民主政治、罗马法、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等。
经济发展主线涵盖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以及经济政策的变化。
像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等。
文化思想主线则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
比如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西方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
二、整理历史知识的框架有了主线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整理历史知识的框架。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制作时间轴以时间为横轴,将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标注在上面,并简要记录其主要内容和影响。
时间轴能够直观地呈现历史的发展脉络,帮助我们清晰地看到不同事件之间的先后顺序和时间间隔。
2、绘制思维导图围绕各个主线主题,将相关的知识点以分支的形式展开。
比如在“政治制度”这个主题下,可以细分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西方古代政治制度、近代政治制度等分支,再进一步细分具体的制度内容、特点和影响。
试论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构建知识框架
整的知识体系。重点论述 了历史教学中构建知识框架 的一些心得和方法, 以期更好地适应课改要求, 实现对学生历史能力提高的 目标。
关键词 : 知识框架 ; 单元学 习; 方法探析
近几年来 , 高考 历史命题 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 尤其是 2 0 1 5年 例如 , 在教授“ 战后 资本 主义 的 江苏卷 开始 注入 了全 国卷 的精神 , 更注重 对学 生把握 历 史概 世界经济体 系的形 成” 时, 教 师可 念、 知识结构 、 阶段特征 以及发展线索能力 的考查 , 与这 些要点密 以通过打通课 文子 目标 题 ,重建 切相关 的知识往往是命题重点 。为此 , 转变历史教 学思维是非常 知识框架 ,使 学生 脉络清晰地掌 必要 的。在教学 中, 教师必须精讲重点基础知识 , 阐释教 材重点 内 握这课知识点 ( 见 图) 。 以此为依
架 的构建 , 引导学生以历史学科主纲为线 , 从 知识全局 出发 , 把握 便 于学习和理解 。 学科整 体知识 , 从大 纲到主线 , 从 主线 到知识点 , 层层 分解 , 使学 3 . 运用纵横联系法 , 构筑立体化 的知识框架 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的来源 和内在联 系 , 理解 知识点 的内涵 和引 知识点的纵横联系法是寻找 知识 点 内在联 系 、 构建 知识框架 申含义 , 达 到举一反三 、 融会贯通的学习 目的。 的重要方法 。在教学过程 中 , 教师可 以某一 历史现象或 时间为切 3 . 构建知识框架是学生巩固知识 的需要 人点 , 按照 历史时序 对前后发 生的同质 问题展开分 析和探 求 , 这 学生在脑海 中形成 了学科 知识 框架后 , 在平时 的学 习和复习 就是所谓的纵 向分析法 。例如 , 教授戊戌变法时 , 教师 可以将辛亥 中会 自觉寻找前后所学知识 的内在 联系 , 这样 在 自我复 习的过程 太平 天国运动联 系起来 , 探求 近代 中国人求索 救 国道 路 的 中, 能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 固和理解 。因此 , 对学生 而言 , 不 管 革命 、 还可以与同时期 日本 发生 的 日本 明治维新进行 是 回顾 近 阶段所 学知识 , 还是 考前进行 总复习 , 都不会 有学 习负 艰辛历程 。此外 , 横 向对 比, 揭示 同时期 亚洲各 国间错综 复杂的 内在 联系 , 把 握其 担增加 的感觉 。学生可 以随时回顾 历史学科知识 的框 架 , 有针对 更关键的是 , 通过纵横联 系法 , 发 掘这些历史 性地 总结章节 的教学要求 和 目的 , 以及平 时所做 的练习 、 错漏 之 透射 出的时代特征 , 事件 的共性与异性 , 更容易加深学生的理解。 处 和解 决 方 法 等 。 通过 在课堂教 学 中构筑知 识框架 帮助学 生全 面了解所 学课 二、 在 历史教学中构建知识框架的方法探析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三种基本模式
1982年,杭州的茅蔚然老师提出了“四段式历史教学法”〔3〕。他把45分钟的历史课分成四段来进行。第一段,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阅读新课内容,时间约5—7分钟;第二段,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讲课,约25—28分钟;第三段,师生对话,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提问,教师回答提问,约5分钟;第四段,课堂作业,约5分钟。这一方法明确而具体地安排了各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此后,上海的钱昌明老师将一堂课分为阅读、整理和练习三段,1985年总结为“读、理、练三段式教学法”〔4〕。后来,杭州、兰州等地的历史教师又先后提出了“读、讲、议、看、练”五字三段式教学法和“自学、精讲、练习”三步式教学法等,虽然名称各异,但都具备了自学、辅导和练习的环节,并改变了“讲”的内涵,针对性强,效果好,都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因此,它们都为该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自学——辅导式
自学——辅导式,又称导学式。它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和教师有的放矢、相机点拨的辅导,使自学和辅导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教学要素的构成关系,如图(二)所示。
图(二):
附图{图}
错综复杂的教学过程,从理论上可以作这样的剖析:以教师为主体,作用于教材、学生等客体,构成了教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作用于教材、教师等客体,构成了学的过程;教师、学生均具有主客体双重角色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因其职业的特点和年龄、智力及知识水平的优势,理应发挥主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即主导作用,主要用于对学生的指导、点拨和引渡上;同理,学生的学习活动也理应接受教师的主导。然而,学习活动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一切都有赖于学习主体主动积极地去吸收和消化知识,并构建为自己特有的认知结构。“从宏观上看,人的健康成长过程也必然是受动性递减,主动性递增,直至完全能把握自己,达到‘自由王国’的过程,故学生的主动性必须受到重视和珍重。”〔2〕这样,教的主导性和学的主动性的契合,就构成了“自学——辅导式”的主旋律。显然,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论是支撑该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
论高中历史科学业评价体系的建构[
论高中历史科学业评价体系的建构[1]黄牧航(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631)摘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表述了国家对高中学生历史科学业成就的期望,为检验高中教学能否达成这种期望,我们需要对课程标准的内容进行细化并建立起相应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的内容包括创建评价模型和完善评价标准。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业评价评价体系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Efficiency of History Learning in Senior Middle SchoolBy HUANG MuhangAbstract:“Curriculum Standard of History Learning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embodies the state expectation of the efficiency of history learning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In order to judge whether the history teaching meets this expectation or not, it is necessary to detail the “Curriculum Standard”and to construct a corresponding evaluation system. This system might consist of constructing models of evaluation and perfecting the standards of evaluation.Keywords: history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evaluation of the efficiency of history learning; evaluation system高中新课程推行后,我们在教育评价领域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进步,如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新的评价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等新的评价方法逐渐为师生们所熟悉。
高中优秀历史教师的工作计划标准模板(2篇)
高中优秀历史教师的工作计划标准模板一、教学内容:本学期完成《世界近现代史》下册教学及进行第二、三轮复习。
第二轮复习加强专题综合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思维分析能力;第三轮复习(高考之前),查漏补缺,挖掘潜能,深化知识。
二、学情分析:本届文科学生的情况不容乐观,历史基础知识很不扎实,理解运用能力较差。
在对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提高讲与练的方法及效益,成为专题与整体复习中的一大挑战。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1.每星期进度平均为____个课时左右,授课时间为____周。
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中国古代史》选修、《中国近现代史》上、下册和《世界近现代史》上、下册的基础知识,并进行专题复习。
2.要求学生掌握教材内容中的历史基础知识,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教学,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正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4.认真学习教学大纲,研究新课程,不断关注高考动态,扎扎实实抓好本届高三历史复习工作。
统一复习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各项评析工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努力,力求完成各项指标四、总体措施:1.加强集体备课,将其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
就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节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有关重点难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材料的选择、用什么方式呈现给学生加强合作研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
2.认真搞好试卷评讲课。
针对高三后一阶段训练量的加大,如何提高试卷评讲课的功效关系极大。
每次训练做到有练必批、有练必评。
让学生在训练中感悟命题的意图,明确复习目标;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评讲后的追踪训练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切实提高综合训练的效率。
3.精选、精练、精评。
在广泛搜集资料基础上精选试题,难题、偏题要放弃。
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构建知识框架
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构建知识框架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构建知识结构发挥重要作用。
构建知识结构顺应了课改要求,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提高学科素养;有利于学生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利于顺应高考命题趋势,提高复习效率。
伴随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高考历史命题改革出现的新趋势,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历史知识结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构建知识框架,将各模块、各专题分散的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得学生系统掌握历史知识网络,对于基础年级学生日常学习、高年级学生备考有很大帮助。
一、顺应新课程改课教材变化,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之后,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改变传统通史教学体系,不再是一个历史时期的循环,而是采用“模块+专题”的课程结构。
知识体系庞杂,包罗万象,涉及到了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演变。
历史学科的教和学亦离不开基本知识结构的构建。
较之于传统通史教材体系,每个单元介绍同一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在使用现行的“模块+专题”的教材时,构建知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每个模块下设若干专题,每个专题主题明确,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特点,揭示历史发展线索和基本规律,注重主题性和系统性,“强调历史学科内知识整合”。
这种体系设置强调需要整体、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开阔的视野,较强的思维能力。
不仅提高综合分析及应用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素养,也带动其他人文学科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教和学的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像传统历史课堂只是关注教授具体历史知识,将历史事件及其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结果、意义等要素划分为干巴巴的条条框框让学生记忆。
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在是机械的死记硬背,更要求理解和运用,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
历史知识结构是历史知识的网络,将各个模块分散、孤立的历史知识和原理,纳入完整体系之中,反映其内在联系,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符合新课程的设置,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深入理解教材,提高学习效率。
统编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复习课教学策略刍议—以全球史叙事路径下的俄罗斯为例
统编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复习课教学策略刍议—以全球史叙事路径下的俄罗斯为例2喀什市特区实验学校 844000摘要:2020年随着教育部统编高中历史新教材在多省多地推广使用,标志着在国家意志下教育探索迈入新的阶段。
新教材体现出唯物史观下的大时空观、文明交互演变下的历史观等诸特征,为教学提供了便利、拓宽了师生的视野。
然而面对教学任务大、时间短,如何开展高中历史复习课教学,已成为绕不开的问题。
本文尝试在全球史叙事路径下,以俄罗斯历史演变脉络梳理教材内容,探索全球史视域下高中历史复习课教学的可行路径,庶几可以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关键词:统编高中历史;复习课教学;俄罗斯;全球史观;深度学习一、选题背景、写作缘起1.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师生观强调:教师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景,以及提示新旧知识间相互联系的线索,将当前学习和旧有知识联系起来加以思考,使之向有意义的方向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2012年至今,教育部在党的号召下先后主持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等系列指导性文件,彰显出国家对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重视程度。
2.现实意义传统高中历史教材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模块,许多教师熟悉此种专题式教学的节奏和方法。
但是,面对新教材跨度大、内容密集、兼具学术性等特点,要在一年时间完成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共五十四课,难度相当大。
而学生初中阶段历史基础薄弱,提取信息能力欠缺,缺乏知识体系建构,要适应新教材的学习难上加难。
因此,教师采取适应学情、契合新教材理念的教学方法和课型,已是刻不容缓。
二、基于课标、立足教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贯穿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二是明确课程性质和历史观培养,三是重视大概念教学理路,四是明确教育目标和育人功能。
[1]新课标的颁布对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高二历史教学计划(14篇)
高二历史教学计划(14篇)高二历史教学计划(14篇)高二历史教学计划篇1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继续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根据学校和教务处本年度教学工作要点,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工作重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教育发展观为指导,在备课组活动中认真研究教学教法,积极开展各类学习、研讨活动,研究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落实高质量,有特色的目标要求,实现有效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工作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高二年级的历史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而努力!二、主要措施(一)加强集体备课,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1、以学期教学进度为标准,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资料,统一练习,学习情景材料,扩充教学内容,有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2、了解掌握学情,开展希望班师生的交流会,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
3、研究课标和现代教育思想,研究考试说明和学科指导意见,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加强组内学术研讨,开展拓展型课程的集体备课活动。
4、定时定点,规范集体备课制度。
备课组成员及时到教室阅览室集中,按集体备课工作安排,认真开展集体备课。
(二)加强高一高二高三互动教研,把握高考方向,交流高二会考的经验和课改经验与反思。
以备课组为载体进行总结和反思,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实抓常规教学踏踏实实做好日常教学工作,落实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⑴课堂上,做到精讲到位,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起从点、线、面、体(立体)的知识网络图,上课求质量不求进度,真正提高课堂实效。
文科班实验班重抓培优扶尖,勤抓帮困促稳,在注重基础的同时要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
⑵课后布置适量作业,做到及时巩固。
作业方式以书面作业与口头作业相结合;检查方式以定期上交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订正方式以集体订正与个别面批相结合。
⑶通过阶段测试和点评,检验学习效果,及时查漏补缺。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技巧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技巧更好地落实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以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生的学会学习为标志,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实施有效教学、高效教学,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全面提高我校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益,根据校教务处、教科室的要求,经过长时间的酝酿、研讨,针对我校目前学生的实际,本着从基础入手,从规范入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进课堂教学方式的原则,提出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供本组教师在教学中参考。
新授课的课堂教学模式一、复习导入:联系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要突出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检查前面所学的基本知识。
侧重于纵横知识间的联系,古今历史间的情境迁移。
(教师用简洁、精当、新颖的方法,选取最佳途径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导语要巧妙,有趣味性。
课堂导入的要求是:求精、求疑、求巧、求准,以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示标自读:教师揭示本课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和难点。
时间约3分钟。
教师出示学生自学目标,提出自学要求,布置自学任务,指导自学方法。
即学生按照教学目标,结合教师设置的思考题,自己阅读教科书的有关部分。
通过自读,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基本内容,学生自学时,教师要认真巡视,或参与学生讨论。
展示学习目标的方式可以有投影、用小黑板、用学案等等。
学习目标的设计的依据:①课程标准的内容②课标的学习要求③学生的学习基础三、检查自学效果和建构知识体系;通过学生回答问题,检查学生自学效果。
教师点拨、归纳、补充、更正,进一步深化,进一步条理化。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落实知识点。
同时探究用图示法构建知识框架,学会学习方法。
基本步骤是:①交流、评判、更正。
通过口答、笔答、板演等形式,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②出示知识网络,了解历史线索,构建知识体系。
落实考点。
出示知识框架提纲,依据纲要讲清重点,突破难点。
四、合作探究:教师出示提出一些综合性、开放性思考题,用新情境去呈现考点,同时也完成教材中的动脑筋题、探究题,提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本课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
高中历史知识框架梳理与扩展
高中历史知识框架梳理与扩展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广受欢迎且重要的学科,为我们理解过去、认识现在、把握未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而在高中阶段,历史课程的学习更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地梳理和扩展高中历史知识框架,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思考和学习,将知识点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回顾历史知识框架首先,我们需要回顾高中历史课程中已经学习的知识框架。
在历史学科中,我们探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世界历史的进程以及现代史的变迁。
我们学习了从古代到现代的重大事件、名人和思想,如古代的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以及国内外的重要战争、革命运动和现代化建设。
通过回顾已学内容,我们可以提取出不同的历史主题,这样就能更好地梳理知识框架。
例如,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等角度来分类整理,也可以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思想等不同的层面进行分类整理。
政治与制度政治与制度是历史学科中重要的主题之一。
在高中历史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中国历史中的各个朝代以及世界历史中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
通过对政治与制度的学习,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政权的产生、演变和崩溃的原因,使我们对世界政治体系和制度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H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学习,是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
我们学习了封建时代的封建制度,如封建君主的建立和维持以及封建等级制度。
同时,我们也学习了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发展,如秦朝的法家思想、汉朝的丞相制度、宋朝的科举制度等。
这些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的演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奠定了基础。
H2:世界政治制度除了中国政治制度,我们还需要了解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政治制度。
通过学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国家政治体系的形成和演变,如古埃及的法老制度、古希腊的民主制度、罗马帝国的多头执政制度等。
这些政治实践的比较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政治制度的多样性。
高中历史支架式教学的三种模式
高中历史支架式教学的三种模式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亳州三中(236800)孙丽华[摘要]高中历史支架式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科学建构,启发学生独立找到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尝试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历史知识框架,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能力和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支架式教学;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20)19-0079-01支架式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构建符合学生特点的学习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教师有必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协助学生尽快找到“支架”,创新构建高中历史教学的范式。
一、契合最近发展区模式将支架式教学模式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在施教过程中使选择的内容、采取的方法、设计的活动等都能够契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一是依托导学单契合最近发展区。
为了准确找到高中学生历史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在实施教学前,科学设计导学单,引导学生提前预习所学内容。
导学单上要明确学生通过预习应达到的目标,包括对教材中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何理解,围绕哪些核心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历史预习有哪些发现和感悟,在预习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难点和问题等等。
导学单不仅仅是学生历史预习的重要载体,更为重要的是使教师通过对导学单的分析,准确把握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关注的问题、存在的难点等,使导学单成为教师把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载体以及下一步实施教学的支架。
二是借助检测法契合最近发展区。
有效的随堂检测也是准确找到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最近发展区的重要载体。
在历史教学前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合理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进行检测。
然后根据检测结果,了解学生课前预习的程度和效果,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短板,为有针对性地实施历史教学提供参考。
历史结构知识点总结高中
历史结构知识点总结高中一、石器时代1. 旧石器时代:约300万年前-1.2万年前- 工具:石斧、石锥等- 洞穴住所:人类主要居住在洞穴中- 狩猎:以捕猎野兽为主要生活方式2. 中石器时代:1.2万年前-6000年前- 出现冶金技术:精细制作石器和陶器- 定居生活:开始有定居生活的迹象- 农业的出现:开始种植作物,并驯化动物3. 新石器时代:6000年前-3000年前- 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的形成,出现了定居点、城市等- 陶器制作:制作陶器的技术发展较为成熟- 工具制作:铜器工具的使用开始普及二、文明史1. 早期文明- 汉谟拉比法典:世界上最早的法典之一,为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遗产 - 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兴建金字塔、法老制度等- 婆罗门宗教:印度最早的宗教之一,后演化为印度教2. 古代文明- 中国古代文明:华夏文明、夏、商、周等朝代的兴衰- 希腊罗马文明:希腊城邦、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等的历史发展- 印度古代文明:孔雀王朝、摩揭陀帝国、孔雀王朝等3. 中世纪文明- 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拜占庭文明的发展- 伊斯兰文明:波斯、阿拉伯等伊斯兰国家的文明成就- 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十字军东征、文艺复兴等4. 近现代文明- 启蒙时代:科学革命、启蒙运动的产生- 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机械化生产的兴起- 现代文明:世界两次大战、科技进步、全球化发展等三、世界史上的重要事件1. 古代重要事件- 罗马帝国的兴衰:罗马帝国的兴起和分裂、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秦朝的建立: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多民族国家- 希腊城邦的兴起:雅典、斯巴达等希腊城邦的兴起和发展2. 中世纪重要事件- 十字军东征:欧洲基督教徒反对伊斯兰教的战争- 开埠:意大利、荷兰、葡萄牙等欧洲国家对外远洋贸易的兴起- 雅尔塔会议:二战盟国领导人决定二战后的世界格局3. 近现代重要事件- 法国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打破了封建专制,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性战争,导致数百万人死亡,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大战,带来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影响深远四、各国历史结构1. 中国历史结构- 朝代兴衰:夏、商、周、秦、汉等朝代的兴衰- 统一时期:秦朝、唐朝、明朝等统一时期的朝代- 改革开放: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快速发展2. 印度历史结构- 神话时代:《摩诃婆罗多》中的印度神话故事- 帝国时代:孔雀王朝、摩揭陀帝国、德里苏丹王朝等印度历史上的重要时期 - 殖民时代:印度殖民时期受英国统治,20世纪中叶独立建国3. 美国历史结构- 独立战争:美国独立战争导致美国独立,成为独立国家- 奴隶制度:南北战争结束,废除了美国的黑奴制度- 经济大国: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强国五、地理与历史的结合1. 地理对历史的影响- 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对人类生存、生活的影响- 资源分布:地理条件对资源的分布及其利用的影响- 交通运输:地理条件对交通、贸易、文化传播的影响2. 历史对地理的影响- 领土变化:战争、和平对领土变化的影响- 占领与退却:占领与退却对地理环境及资源的影响- 文化影响:历史事件、文化传播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六、社会历史结构1. 社会结构的演变- 三纲五常:孟子提出的社会等级制度的原则- 封建等级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三级社会等级: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等级分化2. 政治历史结构- 君主制度:古代中国、英国等国家的君主制度- 共和制度:古希腊、古罗马等国家的共和国制度- 封建制度: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制度3. 文化历史结构- 传统文化传承: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社会带来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科学、技术、思想等方面的文化变革- 文化交流: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七、历史结构与人类发展1. 社会发展- 农业革命:农业的革命对社会结构和人类发展的影响- 工业革命:工业化对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的影响- 信息革命:信息化时代对社会结构和人类发展的影响2. 人类社会历史结构的趋势- 多元化发展: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结构的多元发展- 全球化发展: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社会结构和发展的影响- 和平共处:不同社会结构之间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趋势3. 历史结构与未来发展- 科技进步:科技发展对历史结构和未来发展的影响- 文化传承:历史文化对未来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社会进步:历史结构对未来社会进步的影响和作用总结:历史结构知识点的总结包括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各国历史结构、地理与历史的结合、社会历史结构、政治历史结构、文化历史结构等多个方面,全面反映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多元发展过程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态性的知识概念框架 ■主题性的知识联接框架 ■模块性的知识组合框架 ■时序性的知识并列框架
一、动态性知识概念的框架
西周宗法制
西 目的:巩固统治
周 宗
特征:血缘亲疏
法 作用:稳定秩序
制
外延:奠基分封
特点:血缘亲疏
西 中央:王位 周
皇位(皇帝制度)
宗 地方:分封 残存(家天下)
社会主义 经济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政权巩固
生产资料集中 产品分配
向社会主 经济措施:新经济政策
主 义过渡 义
生产资料调整 产品分配
建 设
社会主义 经济措施: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与 经济建设
斯大林模式
改 革
赫鲁晓夫:农业、工业、思想
社会主义
特点:缺乏系统
经济改革 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 苏联解体
专题——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表现:美国 政治:杜鲁门主义 经济:马歇尔计划
美 苏 冷
军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苏联反击: 政治、经济、军事
战 冷战下国际关系: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
德国、朝鲜、古巴
美国对新中国的孤立封锁
冷战下国际经济:经济体系与区域经济
主要国家的经济改革
二、专题性知识联接的框架
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现代 中国 的 政治 建设 与 祖国 统一
外
中日建交
交
新
局 面
政策 改革开放、和平国际环境 新时 调整 期外 外交 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交 活动 国际合作:区域组织、国际组织
日本的大国崛起
三、模块性知识组合的框架
立体——二战后的世界
立体——君主立宪制
英国
君主
君主 立宪
立宪
的
德国
典型 君主
国家 立宪
国王(国家象征) 内阁(首相)
议会(权力中心) 皇帝(权力中心)
建国初 期的外 交政策 与成就
70年代 外交成 就
政策 具体外交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成就 新中国与苏联等国建交
步入世界舞台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建交 中日建交
改革开放 外交政策调整
以来的外 交活动
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加 强国际合作
专题——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两极
两极格局建立 的基础
两极格局的 建立
两极格局的 演变
多极
两极格局的 终结
世界格局的 转换交替
雅尔塔体系
全 面
两大阵营对峙
冷 战
国际力量的 分化、组合
第三世界
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与 局
资本主义阵营(美日欧部)
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热
苏联解体
战
旧的格局崩溃、新格局未成 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专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苏 联 社 会
法 1875年 宪法
美 1787年 宪法
中华民 国临时 约法
议会立法权 总统行政权 内阁辅佐 总统行政权 国会立法 最高法院司法
国会立法 内阁行政 总理制约总统
对议 会负 责, 权力 分立
对宪 法负 责, 权力 制衡
三权 分立, 权力 制约
知识——中美、中日关系
中美关系
晚清时期 (武力、
内阁(首相) 议会(权力小)
统而不治
拥有行政权 行政立法军权
行政、军权 对皇帝负责 行使立法权
三制 合一 的混 合政 体
立宪 虚, 专制 实
日本 君主 立宪
皇帝(最高统治) 行政司法立法 皇权
内阁(首相)
对天皇负责
至高 封建
议会(权力小)
浓厚 辅佐天皇机构
立体——共和制宪法
典型 的
共和 制 宪 法
与三公九卿
与皇权矛盾(争、和)
明朝内阁制
明 原因:政务繁多 朝 开创:成祖设置 内 阁 性质:内侍顾问 制
结果:君权强化
原因:主观愿望(喜好)与客观时势(事务)
明 性质:殿阁大学士 朝 内 地位:明初地位不高
内阁制 地位抬升(中晚期)
阁 行政:内阁与六部 制
内阁与司礼监
作用:社会矛盾 内阁辅政(革新、权臣)
课时——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新中 国初 期的 外交 政策 与成 就
外交 政策
政策制定的背景:国家利益、国际形势
政策 表现
具体外交方针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外交 成就
建交 高潮
与苏联等十几国家建交
步入世 日内瓦会议 界舞台 万隆会议
课时——开创外交新局面
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开 创
外交 突破与国力贫弱
抗
特征:可乘之机与军力自信
日 侵略进程:局部侵华与全面侵华
战
特征:重要事件与侵略暴行
争 民族抗战:
一民 战族 线统
国民政府正面 会战:淞沪、太原、徐州、武汉
战场 存依
结果: 迟缓与丧师失地 合配
抗战路线: 全面抗战路线
中共敌后
战场
开辟敌后抗日根
百团大战
法 制 家庭:宗族观 人才观(唯亲制)
政治伦理:尊尊等级 生活饮食(礼仪)
唐三省六部制
三 开创:隋朝更立之期 省 完善:唐朝革新之时 六 部 运作:分工协作 制
作用:分割相权,保证皇权
特点:分工、协作
三 运作:牵制、监督 省
集思广益
六 演变:三省权力中心 权力变化(中晚唐)
部 行政:参、议 制
优秀人才(科举制)
战争结局:签订《南京条约》与影响
变局:国家主权破坏、社会矛盾激化
新思潮激荡、世界市场压力
抗日战争
侵华原因:日本侵略的基本国策
抗 全面侵略:1937.7-1945.8 日 侵略事件:华北、上海、南京、武汉等 战 争 抗战:正面战场、敌后战场
民族统一战线 结局: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世界背景:世界性经济危机与军国主义传统
鸦片战争
原因:海外市场、掠夺原料
鸦 片
时间:1840-1842年
战 主要过程:广州、香港岛、东南沿海城市 争
结局:签订《南京条约》
世界背景:英国工业革命与代议制的完善
原因:世界工厂与拓展市场
鸦 片
国内背景:农业经济的危机与政治腐败
战
对外:闭关锁国与贸易走私
争 战争进程:侵占要地与军事胁迫
抗争:军队抗战与民间自发
据地
美苏冷战(20世纪中期) 冷战起因:社会制度与国家利益
冷战开始:杜鲁门主义
美 冷战概念:除战争以外一切敌对行为
苏 早期表现:美国 政治:杜鲁门主义
冷 战
经济:马歇尔计划
军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苏联的反击 政治、经济、军事
冷战的国际影响:不安与稳定
冷战起因:社会制度与国家利益
冷战概念:除战争以外一切敌对行为
政治
建国初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人民代 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
初 创
建设 文革期 民主、法制遭践踏
曲折
改革开 民主制度的逐步完善
完
放以来 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善
统一 大业
一国两制
理论
香港、澳门的回归 实践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现代 中国 的 对外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