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街道第三小学 韦庆莲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三小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组 5《古诗词三首》知识要点归纳 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

《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在内容上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都是写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1.牧童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描绘了一幅牧童晚归休息图。
诗的第一句话写原野,第二句写笛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上给人感受,诗的三四句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塑造了一个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牧童形象,表达了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2.舟过安仁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夜渔船两小童,收蒿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诗解:《舟过安仁》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描绘了两小儿船头以伞使风的场景。
诗中,前两句话描写的是作者的所见,后两句描写的是作者的所悟。
(怪生:怪不得。
“怪生”一词看似平常,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就在其中了。
)3.清平乐·村居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赖:同“无赖”,“亡”读“wú”,这里指调皮、淘气。
①词意:在长满青草的溪边有一座茅草屋。
屋内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逗趣、取乐,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妇。
再看看茅屋外,大儿子在小溪东岸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
最让人喜爱的是那顽皮淘气的小儿子,正趴在溪边剥着莲蓬。
②词解:《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词,又叫长短句。
作者是宋代诗人辛弃疾。
这首词营造了一个五口之家的温馨幸福的农家生活画面,反映了朴素、温暖而有风趣的农村生活。
4.注意读音剥(bāo)莲蓬6 景阳冈[教学目标]1.会认1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梢棒、筛酒”等词语的意思。
2。
默读课文,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能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
3.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激发学生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
《牧童》《舟过安仁》教案

《牧童》《舟过安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古诗。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能够掌握古诗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的方式,培养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学会欣赏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到古诗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学生通过古诗的学习,感受到自然之美和人生哲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牧童》诗文内容:学生朗读并背诵《牧童》这首诗。
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等。
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2 《舟过安仁》诗文内容:学生朗读并背诵《舟过安仁》这首诗。
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如“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等。
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借景等。
第三章:教学步骤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背景知识,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3.2 朗读与背诵:学生集体朗读两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个人或小组背诵两首古诗,加强记忆和理解。
3.3 诗句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评估:教师观察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表现,评估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4.2 学生诗句解析的评估: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评估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创作练习:学生根据《牧童》和《舟过安仁》的启发,创作自己的诗歌或短文。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进行写作技巧的互相学习和提高。
5.2 相关活动:学生可以参加诗歌朗诵会或文学社团,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提高表达能力。
学生可以参观博物馆或文化遗址,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诗歌的背景。
第六章:教学资源教师准备包含古诗文本、插图、注释和问题讨论的教学课件。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牧童》、《舟过仁安》《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牧童》、《舟过仁安》第一课时《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施云芬浙江省湖州市和孚镇长超小学邮编: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弄、怪生”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通过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想像中体会诗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
3、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的意思、想象描述的画面、体会童年生活的无暇和美好。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积累描写的童年生活的古诗课件设计理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千百年前的古诗,如今读来同样让我们感动。
吟诵是古诗词与学生学习的桥梁,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一、创设情景,回顾引入(一)出示“牧童骑黄牛,边吹边走”的动画,并配以古诗《所见》的文字、声音。
指导学生跟着吟诵。
(二)你想说什么?这样童趣的古诗我们还学过很多,谁能说一首。
(三)是呀,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更是一首优美的诗。
用心去揣摩童年这首诗,你能读出美好的韵味。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分享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
(创设童年生活的童趣画面,引领学生走入诗的意境。
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积累祖国的语言文字。
一个中国人,肚子里应该有几首古诗。
且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学习《牧童》(一)大声诵读,亲近古诗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每个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指学生读,从字音与节奏上去指导。
让学生感受到读准确、读清楚、读得有节奏就是一种美。
《牧童》《舟过安仁》教案

《牧童》《舟过安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牧童》和《舟过安仁》这两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3)分析比较两首诗的异同,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审美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古诗。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提高审美能力。
(3)学会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2)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 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3. 分析比较两首诗的异同,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审美观。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2. 古诗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两首古诗的文本、注释、译文、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两首古诗的,《牧童》和《舟过安仁》,引导学生关注,猜测诗歌内容。
(2)学生自主阅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意。
2. 朗读感悟(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语气、节奏、停顿等。
(2)学生跟读、自主朗读,体会古诗的音韵美。
3. 翻译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的生词、难点,解释诗文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译文,深入理解古诗意义。
4. 分析比较(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的异同,从意象、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
(2)学生合作探讨,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5. 欣赏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意境美,想象诗中的画面。
(2)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景象。
6. 创意写作(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2)学生现场写作,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
5_人教新课标版小学五下《古诗三首》《牧童》

牧童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tong
收篙/停棹/坐/船中。zhong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feng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放眼望去,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草; 侧耳倾听,断断续续的牧笛声逗弄着晚风。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一个 “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 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 “弄”字,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 的时断时续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 出来了。
宋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小儿垂钓
唐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Hale Waihona Puke 古诗两首《牧童》吕岩
《舟过安仁 》 杨万里
1.学会读诗,了解诗的节奏、押韵的 知识。 2.理解诗意,体会诗所表现的理趣。 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领悟儿童诗的写法,学习仿写儿童 诗的技巧。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 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 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 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 美景。)
舟过安仁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一只小船上,有两个小
孩子)
收篙停棹坐船中(他俩收起竹篙,停下船
桨,坐在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怪不得不下雨他俩都打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语文 五年级 下册
古诗词三首
授课教师 艾永林 林州市陵阳中学
温故知新
回顾以前学习过的儿童诗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之《牧童》《舟过安仁》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之《牧童》《舟过安仁》教材简析:《牧童》《舟过安仁》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
教材选编这两首古诗,目的有三:一是通过学习,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二是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设计理念:两首古诗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都是写童年生活,展现了童年生活的自在与美好。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之间的合作,可以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本课设计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悟情,引导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在合作中扎实训练,动情感受,共享语文。
学情分析: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可以重点学一首,放手让学生自学另一首,。
从整体入手,避免就词解词。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读出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认识两首古诗中的2个生字,会写3个认识的字,正确读写相关词语。
并能在把诗改写成短文的尝试中运用。
读懂诗句,找出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联系上下文、想象意境等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中的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法学法:教法:激趣法、读议法学法:读悟法、图文结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媒体选择:图文课件课时安排:一小时教学过程第一部分:《牧童》阅读导读,明确目标。
直摆课题,情趣入诗。
板书诗名《牧童》,指导生字“牧”。
读诗名,想画面:读了‘牧童’这个词,你眼前第一幅画面是什么?过渡:那,唐代京兆人吕岩的眼前有一幅什么画面?跟我们一样吗,一起去看看吧!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指导]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街道第三小学韦庆莲.docx
![[指导]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街道第三小学韦庆莲.docx](https://img.taocdn.com/s3/m/d11faf60eff9aef8941e068b.png)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回小学2,学科:语文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口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咅,理解词语的意思。
3)、搜集描写儿童生活的诗。
了解船帆的作用。
二、教学课题知识与技能:1、认识古诗生字,指导卩写“蓑”,通过看图比较的方式,记住“篙” “棹”的音形义。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准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过程与方法:理解重点词句,反复诵读、背诵古诗,领略《牧童》一诗的意境,欣赏《舟过安仁》的童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ng嚣、安然口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
三、教材分析《牧童》《舟过安仁》两首古诗,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
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
一种亲切感,也便汕然而生。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反复诵读、背诵古诗,领略《牧童》一诗的意境,欣赏《舟过安仁》的童趣。
教学难点: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噴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在百度中搜索古诗二首《牧童》《舟过安仁》的插图、诗人吕岩、杨万里的有关资料、吹笛子的视频、船帆图片、音乐《牧童短笛》《雪的梦幻》,并对其进行选择、整理,制作成 PPT 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2、学生课前搜集描写儿童生活的诗。
了解船帆的作用。
教学ZlW用百度在网上搜索搜集描写儿童生活的七言诗,了解古代儿童的生活悄况。
然示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找到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句,课前带领学生朗读。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

(1140-1207)南宋词 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 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的始祖辛维叶,在唐曾任 大理寺评事,由陇西狄道迁济南, 故为济南人。高祖辛师古,曾任 儒林郎。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 户参军。祖父辛赞,因累于族众, 靖康之变时未能随宋室南渡,仕 于金,先后为谯县、开封等地守 令。辛弃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 幼随祖父辛赞生活。
•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 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 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 得格外清新优美。 • 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 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
• 《清平乐· 村居》,原为唐教坊曲名。这
首小令,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 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把这
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 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 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 船前进啊!
《舟过安仁》诗意:
•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 • 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 了一把伞。 • 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 • 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清平乐· 村居
唐代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
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
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读诗句: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 童
吕 岩(唐)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 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 二儿子在家门口编织鸡 笼。
最喜 小儿无赖,溪头 卧剥莲蓬。
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教案)

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教案)课题:5古诗词三首语文五年级课时数:2教材文本解读:《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
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
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学习目标 A类: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3.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B类:在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C类:1.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预习作业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学习板块(注明各板块解决目标序号及所用时间)学生学习清单(一个假想学生的课堂上所有学习行为)第一课时授课日期:板块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目标A/5分钟】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
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板块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目标A/10分钟】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
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舟过安仁词三首

牧 童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舟过安仁》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安宁、悠闲、快乐、恬静、 安宁、悠闲、快乐、恬静、 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 陶醉使人向往
1.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 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 而宋词则是这灿烂文化中一颗闪 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 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 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 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 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 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感受 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 2.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改写 成一篇短文。 成一篇短文。 用自己喜欢的曲子唱《清平乐·村居》 3.用自己喜欢的曲子唱《清平乐·村居》给 父母听。 父母听。
横野:辽阔的原野。 横野:辽阔的原野。 笛弄: 笛弄:吹笛 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 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 的防雨工具。 的防雨工具。 卧月明:睡在月光下 睡在月光下。 卧月明 睡在月光下。
《牧童》诗意: 牧童》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 •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 七里都是草地。 七里都是草地。 •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悠扬的笛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悠扬的笛声。 •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 牧童放牧归来, 时分。 时分。 •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 他连蓑衣都没脱, 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上看天空词是诗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 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 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 长短句” 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 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 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清平乐” 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 本来是 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 闲居的人家” 清平乐村居》 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 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 品。
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街道第三小学韦庆莲 (1)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小学 2,学科:语文1,面向学生:□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3)、搜集描写儿童生活的诗。
了解船帆的作用。
二、教学课题知识与技能:1、认识古诗生字,指导书写“蓑”,通过看图比较的方式,记住“篙”“棹”的音形义。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准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过程与方法:理解重点词句,反复诵读、背诵古诗,领略《牧童》一诗的意境,欣赏《舟过安仁》的童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
三、教材分析《牧童》《舟过安仁》两首古诗,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
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
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反复诵读、背诵古诗,领略《牧童》一诗的意境,欣赏《舟过安仁》的童趣。
教学难点: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在百度中搜索古诗二首《牧童》《舟过安仁》的插图、诗人吕岩、杨万里的有关资料、吹笛子的视频、船帆图片、音乐《牧童短笛》《雪的梦幻》,并对其进行选择、整理,制作成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2、学生课前搜集描写儿童生活的诗。
了解船帆的作用。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搜集描写儿童生活的七言诗,了解古代儿童的生活情况。
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找到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句,课前带领学生朗读。
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 (1)

《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万州区沙河小学冉崇斌课文分析《牧童》中的“牧童”是放牛放羊的孩子,诗题简洁明了,直接点明诗歌描写的对象和内容。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给读者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碧草如茵,静心倾听,晚风中牧童的笛声悠扬。
一个“铺”字,既描绘出草的葱茏,又展现出原野平缓开阔,意境悠远;一个“弄”字,显示出一种特别的情趣,仿佛笛声是为晚风而来,又仿佛笛声是牧童顽皮灵性的自然流露。
在碧绿的原野上,未见牧童,却闻牧童的笛声,引发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由晚归情景跳跃到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牧童以大地为床,以月光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睡,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形象跃然纸上。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构成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
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朗读时,尽量把感受到的清新的乡土气息浓郁的生活情趣表达出来,语气语调鲜活生动亲切自然。
《舟过安仁》写诗人乘船路过任安时所见到的情景。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一句写作者所见:一叶小舟,两个小孩坐在船上,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滑动的船桨,任船滑行,自在悠闲。
作者感觉奇怪,咋不划船呢?孩子天真无稽,顽皮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
注意到这样生动有趣的画面,同时表现出作者闲适而又愉快的心情。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一句直接回答前面的疑问:为啥收篙停棹?诗人看到孩子的异常行为认真观察,认真思考,恍然大悟:虽然天没有下雨,孩童却收篙停棹撑开雨伞,不是为了挡雨,而是想利用风吹伞的力量让船前行。
想到这些,为两个孩童的聪明,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所感染,定会会心一笑,小孩子的可爱,笑自己的感动于孩童的天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两首古诗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都是写童年生活的。我结合注释,采用诵读与练习的方式,采用“读诗文,解字义——做练习,解诗意——知诗人,悟诗情。吟诗歌,入意境”的教学模式,让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创设朗读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在朗读教学中,我采用了齐读、默读、师生合作读、赛读等形式,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读、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我在本课教学中还创设了学吹笛、张伞使风的情境,从而使学习气氛活跃,感受儿童的快乐与聪明,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6、归纳学习方法过渡下文。
(二)学习《舟过安仁》
1、初读诗文,解字义。通过看图331=%D6%F1%B8%DD&in=16631&cl=2&lm=-1&pn=3&rn=1&di=45615843090&ln=2000&fr=&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2
(4)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再次齐读,回味这充满童趣的一幕吧!
3、知诗人,悟诗情。
(s/blog_5ef062670100cbq7.html
(2)再读读诗,找出诗中“点化诗境”用得精妙的词。表演理解“怪生”“使”的意境。
2、请打开课文22、23页,自由朗读两首古诗,你发现了什么?
3.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二、初读、悟童趣
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古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品读,想童趣
(一)学习《牧童》。
1、、读诗文,解字义。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古诗,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①师:同学们,欣赏吹笛,想象牧童怎么笛弄晚风吧!
②这样的生活真是——(板书:悠闲、自在、无拘无束)还有哪些场景让你们感觉很有情趣呢?
③为什么“卧”字你觉得特别有情趣呢?
4、知诗人,悟诗情2167363.html
在朗读教学中,我采用了齐读、默读、师生合作读、赛读等形式,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读、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我在本课教学中还创设了学吹笛、张伞使风的情境,从而使学习气氛活跃,感受儿童的快乐与聪明,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其次,这两首古诗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都是写童年生活的。因此,在教学时,我重点学《牧童》,归纳学法后,放手让学生自学《舟过安仁》。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了两首诗的教学任务,既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由提高了教学效益。
七、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广东省学校: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街道第三小学姓名:韦庆莲
职称:小学语文高级
通讯地址: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街道第三小学
我从教24年来,我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科研,努力探索实践,严谨治学,孜孜不倦,曾获“广东省优秀班主任”称号,多次被评为“高明区教翅膀。使我的工作更加轻松,生活更加愉快。让我们永远相伴,共同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2、做练习,解诗意。
(1)两个淘气可爱的小童(谁),在船上(地方)既不用篙又不用桨,竟然撑开伞使动着风,想让船儿前进寻找乐趣(干什么)。
(2)“怪生无雨都张伞”的怪生意思是①怪不得。②奇诡的事情发生了。③责怪、怪罪两小孩。
(3)泛舟河上,有篙不撑,有桨不划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准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过程与方法:
理解重点词句,反复诵读、背诵古诗,领略《牧童》一诗的意境,欣赏《舟过安仁》的童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
三、教材分析
板书设计:
笛弄晚风
牧童愉快、恬静
卧草休息
喜爱
收篙停棹
舟过安仁淘气、聪明
张伞使风
六、教学反思
对于语文课,最怕的是古诗教学,总觉得把握不好尺度,讲深了学生听不懂,浅了又觉得意犹未尽。怎样将诗句读厚,演化为丰实的画面呢?首先,古诗教学充分运用画面想象是教学的一大亮点,而想象是依托文本的想象,所以,读诗时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我结合注释,采用诵读与练习的方式,采用“读诗文,解字义——做练习,解诗意——知诗人,悟诗情。吟诗歌,入意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创设朗读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由于读练结合,让学生动静分明,整堂课节奏松弛有度,学生的兴趣高涨:由于对诗人吕岩的生活环境有所了解,对杨万里的儿童诗的特点略有认识,所以能够体会作者对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语文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3)、搜集描写儿童生活的诗。了解船帆的作用。
二、教学课题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古诗生字,指导书写“蓑”,通过看图比较的方式,记住“篙”“棹”的音形义。
/i?ct=50331=%B4%AC%B7%AB&in=5320&cl=2&lm=-1&pn=0&rn=1&di=11637430305&ln=2000&fr=&fmq=&ic=&s=0&se=&sme=ht=&face=&is=&istype=2
(1)组词,指导书写“蓑”。
牧()蓑()
玫()衰()
(2)理解词语。
横野指()A原野。B横着的草地。
弄指()A逗弄。B吹拂。
2、、做练习,解诗意。
(1)在(的地方),耳边似乎回荡着()。当()后,一个牧童穿着蓑衣,()在草地上()了。读这首诗,你感受到这是一个()的牧童。你从“”句诗个字领略牧童的悠闲与惬意。
2、学生课前搜集描写儿童生活古代儿同学们看,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直观感受。让同学们吹笛子产生切身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词句,反复诵读、背诵古诗,领略《牧童》一诗的意境,欣赏《舟过安仁》的童趣。
教学难点:
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在中搜索古诗二首《牧童》《舟过安仁》的插图、诗人吕岩、杨万里的有关资料、吹笛子的视频、船帆图片、音乐《牧童短笛》《雪的梦幻》,并对其进行选择、整理,制作成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4、吟诗歌,入意境
过渡:看似平常词,却把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尽显其中了。来,就让我们选择喜欢的背诵的方式,把这两个栩栩如生的顽童形象记在心里吧!
四、比较总结,选择作业
1、学了这两首诗,你能说一说他们的不同之处吗?
2、A、根据《牧童》和《舟过安仁》,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扩写一篇短文。
B、课外收集杨万里描写童年乐趣的古诗,并读一读。
5、吟诗歌,入意境
师:生于兵荒马乱的吕洞宾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悠闲自在快乐生活啊!谁能读出这种渴望。
师: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读出这样的快乐吗?
一碧千里的草地,伴着这轻风明月,轻轻地,低低地读一读或背一背古诗吧。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童趣
1.读读以下诗句,48062116.htmd245e23482fb4daa58d4b7a.h957-1199872794.html#1657957/v/b/1657957-1199872794.html#1671502
/v/b/1657957-1199872794.html#19793160
/i?ct=50331=%B4%AC%B7%AB&in=5320&cl=2&lm=-1&pn=0&rn=1&di=11637430305&ln=2000&fr=&fmq=&ic=&s=0&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2#pn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