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褶皱山和断块山》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本节是高中必修一第四章《山地的形成》第二节内容,在第一节已经学过内外力作用,第二节是以山地的形成为例探究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加深学生对内力作用的认识,初步了解山地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作用的学习中。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用海绵、木块设计成山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读图训练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通过对岩层(海绵)的观察分析岩层的受力情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通过岩层新老关系的比较增强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并体验研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褶皱、褶皱山、断层、断块山知识的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

三、教学重难点
内力的两种表现形式:张力和挤压力
板块运动涉及到张力和挤压力;从宏观上看,褶皱是岩层受挤压力作用形成的;从微观上看,褶皱的背斜顶部受张力才岩层疏松破碎,易被侵蚀成为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才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修建隧道和断层的形成都和两种力又关。

而这两种力正是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成为本节课的重难点。

这些难点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学生没有把外力作用形象的理解清楚。

需要组织学生做山地形成的实验。

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让学生了解了地理学科研究的实验法、观察法;并亲自动手获取了实验第一手资料,让学生有了成功感;更让学生直观的认识了外作用的两种表现方式,为掌握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四、学生学习状况
1、知识储备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内力作用、岩层的知识,并已了解部分山地的分布,在生活中已对山地有了感性认识。

2、能力发展点
本节课中学生需要使用基本的读图能力以及从资料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在实验中也会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

3、情感渗透点
本节课要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本节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教学过程如下表所示:
2、板书设计
褶皱的概念
褶曲
形成之初: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褶皱山
侵蚀之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山地的形成断层的概念
断块山
断块山
课后反思:
1、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的感性认识,所以教学过程中配以大量的地质图片,更直观,更易让学生理解与接受。

2、教学法中运动用相关材料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同时运用实际材料说明该知识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找油、气、水及工程建设上的运用,让学生深该体会到学习生活有用,学习终身有用的知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3、运用学案教学,在课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了解学生知识的困惑点,精讲就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