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顶尖的12位华人化学家
曾获得诺贝尔奖的八位华人科学家
曾获得诺贝尔奖的八位华人科学家1957年因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衡,从而导致有关基本粒子的重大发现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T sung-Dao Lee,1926年11月24日-),美籍华人物理学家。
1957年,31岁的他与杨振宁一起,以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的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
李政道和杨振宁是首两位获诺贝尔奖的中国籍人士。
李政道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苏州,李政道曾在苏州东吴附中,江西联合中学等校就读。
因抗日战争,中学未毕业。
1943年在贵阳以同等学力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系,走上物理学之路。
1944年日军进入贵州,浙江大学停学。
1945年转学到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为二年级生。
1946年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教授。
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与合作者一起从事统计物理的相变以及凝聚态物理的极化子的研究。
1953年,他任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工作是在粒子物理和场论领域。
三年后,在他29岁时,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的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
1984年获得全校级教授这一最高级职称。
至今他仍活跃在物理研究的第一线,不断发表科学论文。
李政道于1962年加入美国国籍。
自从1970年代初,他和夫人秦惠莙开始回中国访问,他为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做了很多贡献。
他向有关方面建议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促成中美高能物理的合作,建议和协助建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议成立自然科学基金;于1980年代设立CUSPEA考试,对优秀本科毕业生提供奖学金赴美攻读物理学博士;建议建立博士后制度;成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的近代物理中心等学术机构。
1996年11月29日李政道的夫人秦惠莙因患肺癌离开人世。
为纪念夫人,1997年李政道及其亲友捐赠30万美元“秦惠莙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简称莙政基金。
莙政基金现支持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苏州大学、兰州大学与国立清华大学(台湾)等五所高校的优秀本科学生进行基础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入选的学生则被命名为莙政学者。
诺贝尔奖华人得主一览
华裔 物 理 学家 。 出生于 上 海 ,
光 纤 通 讯 、 电机 工 程 专 家 ,被 与 其 他 两 人 共 享 诺 贝 尔 物 理
森 的 堂 侄 。 美 国 国 家 科 学 院 誉 为 “ 光纤 之 父” 。2 0 0 9年 , 美 国艺 术 与科 学 院 院 士 。 李 远 哲 生 于 中 国 台 湾 省 新 竹 市 ,是 第 一位 获 得 诺 贝 尔 化 学 奖 的 台湾 人 。 1 9 9 4年 , 他 放 弃 美 国 国 籍 , 回到 台湾 。 崔 琦 美 籍 华人 ,诺 贝 学奖 。
贝尔文 学奖。 屠 呦 呦 中 国 本 土 科 学 家 。1 9 3 0年 1 2月 3 0 日 生 于
杨振宁
美 籍 华人 ,生 于
安徽 合 肥 ,1 9 4 2年 毕 业 于 昆
明 的西 南 联 合 大 学,1 9 4 4年
尔 物 理 学奖 得 主 。 出生 于 河 南 平 顶 山市 宝 丰 县。1 9 6 7年 在 美 国 芝加 哥 大 学 获 物 理 学博 士
京 医 学 院 。 中 国 中 医研 究 院终
素研 究 开 发 中心 主任 ,博 士 生 导 师 。屠 呦 呦 多 年 从 事 中药和
室 工 作 。2 0 0 0年 6月 , 崔 琦 身 研 究 员兼 首 席 研 究 员 ,青 蒿
取 得 博 士 学位 。 1 9 4 9年 , 杨 振 宁 进 入 普 林 斯 顿 高 等 研 究 院进 行 博 士 后 研 究工 作 ,并 开
华人诺贝 尔奖得主 。 李 政 道 美 籍 华 裔 物 理
丁 肇 中 祖 籍 山东 省 日照 市 涛 雒 镇 ,1 9 3 6年 出 生 于 美
国 , 曾获 得 1 9 7 6年 诺 贝 尔 物
华人杰出生物学奖名单
做院士最早的:王晓东,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生化教授,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
最年轻的教授:施一公,1967年生,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普林斯顿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 毕业于清华大学。
做教授最早的:罗明,阿喇巴马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 毕业于武汉大学。
做了带名字的讲座大学教授的:刘阳, 俄亥尔大学免疫学教授。
王晓东, 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生化教授Cell 论文最多的:王晓东, 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生化教授。
做杂志编委最多的:袁钧瑛,哈怫大学细胞生物学教授, 毕业于复旦大学。
饶毅,西北大学教授。
邓兴旺, 耶鲁大学植物生物学教授, 毕业于北京大学。
哈怫大学教授多:袁钧瑛教授,儿童医院何熹教授,口腔的李一平教授,卢昆平教授等。
敢对哈怫说不的:饶毅,西北大学教授。
当年申请研究生时有二个美国科学院院士和一个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推荐,被哈怫录取研究生而不去,博士后去了哈怫,而以后又拒绝哈怫大学的教授职位。
得奖最吓人的:管坤良, 密执安大学生物化学教授。
他有所谓天才奖的麦克阿瑟奖, 毕业于杭州大学。
带的学生最多,有最多职位,简历最长的:许田, 耶鲁大学遗传学教授, 毕业于复旦大学。
到世界各国演讲最多的:邓兴旺, 耶鲁大学植物生物学教授。
北大(5+1)邓兴旺 (Yale):北京大学韩珉 (U. Colorado):北京大学金亦石 (UC Santa Sruz):北京大学李恩 (Harvard):北京大学吴浩(Cornell):北京大学吴虹 (UCLA):北京医科大学(现北大医学部)武汉大学(6)董新年 (U. North Carolina):武汉大学付向东 (UC San Diego):武汉大学王晓凡 (U. North Carolina):武汉大学利民 (Johns Hopkins):武汉大学黄新云 (Cornell):武汉大学罗明 (U. Alabama):武汉大学清华(2)施一公(Princeton):清华大学钟毅 (Cold Spring Harbor):清华大学复旦(5+2)袁钧瑛 (Harvard):复旦大学付新元 (Yale):Nanjing师范学院科, 复旦大学硕士许田 (Yale):复旦大学陈晓东 (Emory U):复旦大学林海凡 (Duke):复旦大学饶毅 (Northwestern U.):江西医学院本科,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医学院)硕士施扬 (Harvard):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医学院)中科大(3)卓敏 (Washington U.):中国科技大学骆力群 (Stanford):中国科技大学管俊林 (Cornell):中国科技大学华东师范(2)钱卓 (Princeton):华东师范大学鲁白 (NIH):华东师范大学余下(1)王晓东(UT Southwestern):北京师范大学管坤良 (U. Michigan):杭州大学贺熹 (Harvard):Huazhong Univ Sci and Tech马红 (U. Penn):Temple大学/Penn State U?王雨田 (U. Toronto):Shandong 学院邓初夏 (NIH):南充师范学院盛祖行 (NIH):上海second医科大学刘钧 (Johns Hopkins):Nanjing Univ芦昆平 (Harvard):福建医学院王小凡&董欣年夫妇的故事,已经成了武大生科院(生物系)的传奇了. 王晓凡: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细胞与发育生物学家,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1986年获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学位。
[理化生]中国著名化学家简介一
蔡伦的这段生平摘自被后人视为正史的《后 汉书》,《后汉书》上的记载成了后人了解研究蔡 伦的主要依据,然而《后汉书》是在蔡伦死后由南 朝史学家范晔编撰的,相距300多年了,记载是否 准确,后人有些怀疑,通过进一步研究,了解到范 哗等编写的《后汉书》其大部分原始史料来自刘珍 主编的《东观汉记》其中蔡伦传是蔡伦死后30年, 东汉桓帝命史官曹寿、延笃为蔡伦立传,收于《东 汉观记》。看来这段记载还是可信的。问题是《东 仅观记》历经许多朝代,部分内容散失或有残缺, 各种辑本内容不完全一样。有的辑本中的《蔡伦 传》,对蔡伦造纸一说没有象范哗那么肯定。这就 引起后人的种种猜疑。
蔡镏生教授专长化学动力学。五十多年 来一直从事物理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将近 代物理新技术应用于物理化学,取得丰硕成 果,促进了我国实验物理化学的发展。他还 长期致力于与能源开发有关的催化动力学、 光化学的研究,直到晚年仍孜孜不倦地指导 中青年教师、科技人员开展太阳能的光化学 利用研究工作。
蔡镏生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
陈裕光先生对学会工作十分热心,1932年中 国化学会在南京成立时,他被推选为首任会长并连 任四届,直到1936年。他为中国化学会的创建和发
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82年九月,中国化学会在
南京举行学会成立五十周年纪念大会,陈裕光先生
在大会上用中、英文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受到了
中外学者的热烈欢迎和赞赏。1985年,化学通讯复 刊时,他在医院的病房中为这个刊物的复刊书写了 贺词,祝愿复刊后的化学通讯,能为四化建设和人 类化学知识的丰富,作出更好更大的贡献。
最早在唐朝,张怀难在《书断》中说:"汉兴, 有纸代简,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北宋的《负宣 野录》中也说"纸,旧亦有之,特蔡伦善造尔,非创 也。"北宋的苏易简在《文房四谱》中说:"汉初, 已有幡纸代简,成帝时有书诏,至后汉元兴,中常 侍蔡伦以敝布及鱼网树皮而作之弥工,如蒙括以前 已有笔之谓也。"南宋的史绳祖在《学斋拈笔》中也 说:"纸笔不始于蔡伦蒙括,......但蔡、蒙所造,精 于前世则有之,谓纸笔始于此二人,则不可也。"由 此可见唐宋以来,确有一些人认为:纸并非始于蔡 伦。这一观点到了当代,争论更为激烈。原因是一 些出土的新发现为上述观点提供了新的论证。
化学名人
化学名人目录1 最伟大的化学家:门捷列夫2 伟大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3 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4 20世纪最伟大的化学家:莱纳斯·卡尔·鲍林5 中国化学家:黄鸣龙6 诺贝尔奖创办者:诺贝尔化学家最伟大的化学家:门捷列夫个人简介:门捷列夫门捷列夫:俄国化学家。
1834年2月7日生于西伯利亚托博尔斯克,1907年2月2日卒于圣彼得堡。
1850年入圣彼得堡师范学院学习化学,1855年毕业后任敖德萨中学教师。
1857年任圣彼得堡大学副教授。
1859年他到德国海德堡大学深造。
1860年参加了在卡尔斯鲁厄召开的国际化学家代表大会。
1861年回圣彼得堡从事科学著述工作。
1863年任工艺学院教授,1865年获化学博士学位。
1866年任圣彼得堡大学普通化学教授,1867年任化学教研室主任。
1893年起,任度量衡局局长。
1890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外国会员。
重大成果:门捷列夫的最大贡献是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
今称门捷列夫周期律。
1869年2月,门捷列夫编制了一份包括当时已知的全部63种元素的周期表(表1)。
同年3月,他委托N.A.缅舒特金在俄国化学会上宣读了题为《元素的属性与原子量的关系》的论文,阐述了元素周期律的要点:①按照原子量的大小排列起来的元素,在性质上呈现明显的周期性。
②原子量的大小决定元素的特征。
③应该预料到许多未知单质的发现,例如,预料应有类似铝和硅的,原子量位于65~75之间的元素。
④已知某些元素的同类元素后,有时可以修正该元素的原子量。
1871年门捷列夫又发表了《化学元素周期性的依赖关系》论文,对化学元素周期律作了进一步阐述。
他还重新修订了化学元素周期表(表2),把1869年竖排的表格改为横列,突出了元素族和周期的规律性;划分了主族和副族,使之基本上具备了现代元素周期表的形式。
门捷列夫在发现周期律及制作周期表的过程中,除了不顾当时公认的原子量而改排了某些元素(Os、Ir、Pt、Au;Te、I;Ni、Co)的位置外,并且考虑到周期表中合理的位置,修订了其他一些元素(In、La、Y、Er、Ce、Th、U)的原子量,而且预言了一些元素的存在。
中国化学界十大牛人
中国化学界⼗⼤⽜⼈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基础研究的经费投⼊不断增加,中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长⾜发展,个⼈感觉以下10⼈在化学领域年富⼒强,所作⼯作都属国际⽔平,国内领先。
由于个⼈学识有限,观点难免有失偏颇,还请见谅。
加之不同研究领域不好作出⽐较,本⼈主要参考依据是其所发⽂章,及其引⽤次数,排在后⾯的⼏位尽管还不是院⼠,所发IF>5.0的paper基本也都有30篇左右,国内同⼀⽔平的学者应该还可以找出⼀些,但要明显⾼出这10⼈的恐怕没有⼏位。
纯属⼀家之⾔,还望各位⼤仙指正!No.1 侯建国院⼠——中国科技⼤学(选键化学)他的⼯作国外同⾏⽐较关注,作了副校长依旧发science,鱼和熊掌他兼得了!No.2 李灿院⼠——中科院⼤连化物所(催化化学)天才出于勤奋,科学乐在其中!No.3 ⿇⽣明院⼠——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属有机化学)他是在两家权威杂志上《Chemical Reviews》,《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都撰写过⽂章的的唯⼀⼤陆学者,最年轻的院⼠。
No.4.吴奇院⼠——⾹港中⽂⼤学(⾼分⼦化学)美国物理学会会⼠,他2003年评上院⼠时,有130篇⽂章的IF>3.0No.5 吴云东院⼠——⾹港科技⼤学(理论有机化学)50多篇jacs,05年上的院⼠应该没有⼈不服吧!No.6 ⾼濂——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机材料化学)他是⼤陆仅有2位论⽂被⾼频引⽤的学者之⼀。
不晓得为什么就是上不了院⼠。
No.7 李亚栋——清华⼤学(⽆机化学)他是正宗本⼟培养的青年才俊,⼟鳖可以做的⽐海龟更为出⾊No.8 赵东元——复旦⼤学(分⼦筛材料)已经是全国劳模,明师出⾼徒。
与当年哈佛同门杨,冯等⼈相⽐,只有他选择了回国。
No.9 江雷——中科院化学所(界⾯材料化学)很年轻就坐上863⾸席,不仅仅是⾎⽓⽅刚。
化学所第⼀⽜⼈。
No.10 杨丹——⾹港⼤学(⽣命有机化学)⾹港⼗⼤杰出青年。
在世界化学史上的中国名人
在世界化学史上的中国名人在中华民族5000千年的文明史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科学家,他们的发明和发现在世界科学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
在世界化学史上我们的炎黄子孙也是成果辉煌,业绩闪烁,给5000年的文明史添光争彩。
为此我们感到自豪和骄傲。
1墨翟墨翟(公元前479―381),先秦时期墨派思想的创始人,著有《墨经》。
在该书中说到:“非半不昔斤则不动,说在端。
……昔斤必半,毋与非半,不可昔斤也。
……端,是无间也。
”意思是说物质到一半的时候,就不能斫开它了。
物质如果没有可分的条件,那就不能再分了。
墨子的“端”即为物质的最小单位,有现代原子的意义,意味着他对物质非连续性的认识。
他的这一认识和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所提出的原子(不能再分)基本上是同时代的,所以说原子概念的提出不能抹煞墨子的功劳。
2刘安我国西汉时的炼丹家。
他着的《淮南万毕术》中记述着“曾紫得铁,则化成铜。
”意思就是说道铜碰到铁时,就存有铜分解成。
实质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铁和可溶性的铜盐出现的转让反应。
这一辨认出必须比西方国家早1700多年。
在宋朝时使用这一方法炼铜尚无相当规模,每年炼铜超过5105kg,占到当时铜产量的15%―25%。
这种炼铜方法在我国最早,就是湿法冶金的先驱。
刘安在他的《淮南子》中写道:“老槐生火,长血为磷。
”这句话实质说道的就是磷的爆胎现象。
刘安在西汉时能够辨认出这一现象,表明他对磷有所介绍。
而德国的布朗特就是在1660年从尿中辨认出磷的,他的辨认出比刘安晚1000年。
那么磷的最早发现者必须就是刘安。
3魏伯阳我国东汉时期炼丹家。
生卒年代无考。
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
著有《周易道德经契》,此书就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炼丹术专著。
其中化学科学知识多样。
记述着“丹鼎”这一化学反应装置,记载了汞易挥发的特性以及汞和硫化分作丹砂(硫化汞)、汞和铅汞魏(汞铅合金)等化学科学知识。
4葛洪我国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江苏句容县)人。
化工院士名单
化工院士名单化工院士名单.txtcopy(复制)别人的个性签名,不叫抄袭,不叫没主见,只不过是感觉对了。
遇到过的事一样罢了。
本文由fengwei7777777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化工院士简介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金涌,化学工程专家,1997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 毛炳权,高分子化工专家,1995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 闵恩泽,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1994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3 欧阳平凯,生物化工专家,2001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3 汪燮卿,有机化工专家,1995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4)魏可镁,化肥催化剂工程技术专家,1997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4 袁晴棠,石油化工专家,1995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5)袁渭康,化学工程专家,1995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6 周光耀,无机化工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6 倪维斗,动力机械工程专家,1999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7 秦裕琨,热能工程、燃烧学专家,2001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7 谢克昌,煤化学工程专家,2003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8 徐旭常,热能工程专家,1995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9 岳光溪,洁净煤技术专家,2009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9 林励吾,物理化学家,1993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0 彭少逸,物理化学家,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0)顾夏声,环境工程专家, 1995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1 季国标,化学纤维工程技术专家,1994 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1 钱易,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1994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全球举世公认的十大顶尖化学家
全球举世公认的十大顶尖化学家化学是一个复杂的学科,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主要在分子、原子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
在世界化学发展史上,涌现了很多杰出的化学家,下面给大家介绍世界上十大杰出化学家如下:1、门捷列夫——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人物简介: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1834年2月7日-1907年2月2日),俄罗斯著名化学科学家。
他发现了化学元素的周期性(但是真正第一位发现元素周期律的是纽兰兹,门捷列夫是后来经过总结,改进得出现在使用的元素周期律的),依照原子量,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并据以预见了一些尚未发现的元素。
他的名著、伴随着元素周期律而诞生的《化学原理》,在十九世纪后期和二十世纪初,被国际化学界公认为标准著作,前后共出了八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化学家。
杰出贡献:门捷列夫对化学这一学科发展最大贡献在于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
他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大量实验事实进行了订正、分析和概括,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元素(以及由它所形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现根据国家标准称为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既元素周期律。
他根据元素周期律编制了第一个元素周期表,把已经发现的63种元素全部列入表里,从而初步完成了使元素系统化的任务。
他还在表中留下空位,预言了类似硼、铝、硅的未知元素(门捷列夫叫它类硼、类铝和类硅,即以后发现的钪、镓、锗)的性质,并指出当时测定的某些元素原子量的数值有错误。
而他在周期表中也没有机械地完全按照原子量数值的顺序排列。
若干年后,他的预言都得到了证实。
门捷列夫工作的成功,引起了科学界的震动。
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就把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称为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和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在世界上留下了不朽的荣誉,世人给他以极高的评价。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经指出。
全球举世公认的十大顶尖化学家
全球举世公认的十大顶尖化学家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在这个领域,有许多杰出的化学家,他们的贡献不仅对化学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人类的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全球举世公认的十大顶尖化学家。
1. 门捷列夫 (Dmitri Mendeleev)门捷列夫是现代化学的奠基者之一,他提出了著名的元素周期表,将化学元素归纳为周期性的分类,并预言了尚未被发现的元素。
这一成果被认为是化学领域里的重大突破,也是人类认识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础。
门捷列夫还在有机化学、热化学、玻璃学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工作对整个化学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弗朗西斯·克里克 (Francis Crick)弗朗西斯·克里克是分子生物学的奠基者之一,他与詹姆斯·沃森合作发现了 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使得人类认识了 DNA 分子的结构和功能,贡献了优秀的科学成果。
这一成果对现代分子生物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奠定了遗传物质的分析、识别和应用的基础。
3. 路易斯·巴斯德 (Louis Pasteur)路易斯·巴斯德是微生物学、发酵和疫苗制造领域的奠基者,他提出了巴斯德理论,证明了微生物对生命的重要性,证明了发酵过程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对抗微生物引起的疾病提供了基本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
他开发了多种疫苗,使得人们对各种疾病免疫,这一成果对人类健康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4. 林纳斯·鲍林 (Linus Pauling)林纳斯·鲍林是有机化合物和生物大分子领域的研究先锋。
他提出了共价键理论,概括了有机化合物的本质,同时也对生物大分子的结构起到了重大影响。
鲍林还对氨基酸序列的确定和蛋白质结构的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在化学领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5. 张择端 (Zhang Qiao-shen)张择端是中国化学家界的杰出人物,在面向化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都有杰出贡献。
中国化学专业的名人
中国化学专业的名人
中国化学专业的名人众多,其中最著名的包括:
1. 屠呦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药学家,曾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抗疟药青蒿素为世界公认的抗疟药之一。
2. 杨振宁: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其在物理学领域的成就备受世人推崇。
3. 高锟: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化学家,其在材料化学领域的贡献被公认为是中国化学界的重要里程碑。
4. 胡适: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化学家,其在化学教育和研究方面的贡献被广泛认可。
5. 王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其在电化学、表面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环保等重大工程项目。
以上五位名人只是中国化学专业中的冰山一角,他们的成就和贡献为中国化学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1 -。
诺贝尔奖华裔科学家获得者
诺贝尔奖华裔科学家获得者[导读] 从1901年开始,具有国际性的诺贝尔奖创立,用以奖励那些为全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
截至2009年已经有9位华裔科学家拿过诺贝尔奖,他们分别是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崔琦、李远哲、高行健、钱永健和高锟。
在这里我们特别对诺贝尔奖成立以来获得诺贝尔奖的9位华裔科学家进行盘点。
诺贝尔奖华裔科学家获得者高锟2009年诺贝尔物理奖华人科学家获得者高锟瑞典皇家科学院2009年10月6日宣布,华裔科学家、“光纤之父”高锟(Charles Kao)以及两名美国科学家韦拉德-博伊尔(Willard Boyle)和乔治-史密斯(George Smith)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高锟(Char les K.Kao),光纤通讯、电机工程专家。
美国国籍。
1933年,高锟出生于上海金山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国际法庭的律师,弟弟高铻,一家住在法租界一栋三层高的房子。
入学前,父亲聘请老师回家,教导高锟和高铻,诵读四书五经。
10岁,高锟就读世界学校(即今日的国际学校),需要读中文之外,也要读英文和法文,学校聘请留法的学者回来教授,高锟开始接触中国之外的人事文化,他说:“影响很大!”。
1957年、1965年先后获英国伦敦大学电机工程学学士、博士学位。
1970年迄今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1987-1996年任该校校长。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和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高锟教授1966年在《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论文中开创性地提出光导纤维在通讯上应用的基本原理,描述了长程及高信息量光通讯所需绝缘性纤维的结构和材料特性。
同时开发了实现光通讯所需的辅助性子系统。
在单模纤维的构造、纤维的强度和耐久性、纤维连接器和耦合器以及扩散均衡特性等多个领域都作了大量的研究,而这些研究成果都是使信号在无放大的条件下,以每秒亿兆位元传送至距离以万米为单位的成功关键。
全球化学家名人榜单
2月10日,全球领先的专业信息供应商汤森路透集团(Thomson Reuters)发布了2000-2010年全球顶尖一百化学家名人堂榜单(TOP100CHEMISTS,2000-2010),这份依据过去10年中所发表研究论文的影响因子而确定的最优秀的100名化学家榜单中,共有12位华人科学家入选,分别是:1.戴宏杰(Hongjie DAI),排名第7,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2.彭笑刚(Xiaogang PENG),排名第8,美国阿肯色大学教授,浙江大学教授;3.杨培东(Peidong YANG),排名第10,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4.陈邦林(Banglin CHEN),排名15,美国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教授;5.孙守衡(Shouheng SUN),排名31,美国布朗大学教授;6.夏幼南(Younan XIA),排名35,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教授;7.段镶锋(Xiangfeng DUAN),排名41,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助理教授;8.Gregory C. Fu,排名43,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9.曾华淳(HuaChun ZENG),排名49,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10.林文斌(Wenbin LIN),排名54,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授;11.殷亚东(Yadong YIN),排名55,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助理教授;12.孙玉刚(Yugang SUN),排名61,美国阿尔贡国家实验室科学家。
据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PAC)宣布2011年是国际化学年。
全球顶尖一百化学家榜单是配合国际化学年的庆祝活动之一,并庆贺这些化学家自2000年1月以来所取得的杰出学术成就。
下面是全部的排名:Top 100 Chemists, 2000-2010, Ranked by Citation ImpactAmong those with 50 or more papersRank Institution Papers Citations Impact1 Charles M. LIEBERHarvard University 74 17,776 240.222 Omar M. YAGHI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90 19,870 220.783 Michael O’KEEFFE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73 12,910 176.854 K. Barry SHARPLESS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60 9,754 162.575 A. Paul ALIVISATO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93 14,589 156.876 Richard E. SMALLEY†Formerly Rice University 60 9,217 153.627 Hongjie DAIStanford University 88 12,768 145.098 Xiaogang PENGUniversity of Arkansas 59 8,548 144.889 Valery V. FOKIN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54 6,853 126.9110Peidong YANG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95 11,167 117.5511 Benjamin LIST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Coal Research 81 8,808 108.7412Mark E. THOMPSON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53 5,394 101.7713 Robert H HAUGERice University 55 5,566 101.2014 Eric N. JACOBSENHarvard University 81 7,985 98.5815 Banglin CHENUniversity of Texas San Antonio 61 5,929 97.2016 David W.C. MACMILLANPrinceton University 55 5,267 95.7617 Mostafa EL-SAYED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11 10,135 91.3118 Ezio RIZZARDO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Research Organization (CSIRO), Australia 52 4,747 91.2919 Michael S. STRANO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54 4,843 89.6920 Michael J. ZAWOROTKO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83 7,403 89.1921 Dmitri V. TALAPINUniversity of Chicago 56 4,981 88.9522 Ryoji NOYORINagoya University 62 5,486 88.4823 Chad A. MIRKINNorthwestern University 233 20,505 88.0024 Liberato MANNAItal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62 5,431 87.6025 Richard P. VAN DUYNENorthwestern University 88 7,690 87.3926 Robert H. GRUBBS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70 14,617 85.9827 Carlos F. BARBAS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95 8,029 84.5228 James R. HEATH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69 5,830 84.4929 Moungi G. BAWENDI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52 4,364 83.9230 David A. CASERutgers University 60 5,007 83.4531 Shouheng SUNBrown University 84 6,970 82.9832Catherine J. MURPHY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ampaign 69 5,717 82.8633 M. G. FINN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76 6,286 82.7134 Stephen L. BUCHWALD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69 13,941 82.4935Younan XIAWashington University St. Louis 161 13,120 81.4936 Stuart L. SCHREIBERHarvard University 66 5,369 81.3537Taeghwan HYEON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82 6,587 80.3338 George M. WHITESIDESHarvard University 228 18,237 79.9939 Ryong RYOO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77 6,057 78.66 40 Michael F. RUBNER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51 4,004 78.5141Xiangfeng DUA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64 5,022 78.4742Michael GRÄTZEL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ausanne 187 14,602 78.09 43 Gregory C. FU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11 8,384 75.5344Horst WELLERUniversity of Hamburg 73 5,428 74.3645 Joan F. BRENNECKE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65 4,827 74.2646 Kenneth R. SEDDON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94 6,916 73.5747Alan J. HEEGE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66 4,758 72.0948 Andreas MANZKore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Europe 70 5,030 71.8649 Hua Chun ZENG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53 3,673 69.3050 Suprakas Sinha RAYCouncil for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CSIR), South Africa 50 3,411 68.22 51 Mikhail E. ITKI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60 4,069 67.8252 Osamu TERASAKIStockholm University 92 6,198 67.3753Shaik M. ZAKEERUDDIN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ausanne 63 4,204 66.7354 Wenbin LIN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Chapel Hill 104 6,930 66.6355Yadong YI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57 3,787 66.4456 John R. YATES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86 5,696 66.2357 Samuel I. STUPPNorthwestern University 62 4,073 65.6958 Prashant V. KAMAT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99 6,426 64.9159 John D. HOLBREYQueen’s Univers ity Belfast 63 4,016 63.7560 Jens K. NØRSKOV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 122 7,736 63.4161Yugang SUN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 93 5,896 63.4062 Evgeny KATZClarkson University 97 6,147 63.3763Craig J. HAWKE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141 8,893 63.0764 Christian SRREVersailles Saint-Quentin-en-Yvelines University 72 4,517 62.74 65Richard H FRIENDUniversity of Cambridge 74 4,642 62.7366 Jean M. J. FRÉCHE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209 12,985 62.1367 James M. TOURRice University 134 8,325 62.1368 Robert C. HAD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84 5,191 61.8069 Peter J. STANGUniversity of Utah 103 6,356 61.7170Nicholas A. KOTOVUniversity of Michigan 78 4,809 61.6571 F. Dean TOST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84 5,163 61.4672 Michal KRUK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54 3,315 61.3973 Didier ASTRUCUniversity Bordeaux I 114 6,883 60.3874Michael GIERSIGFree University of Berlin 55 3,310 60.1875 George C. SCHATZNorthwestern University 202 12,116 59.9876 Harold G. CRAIGHEADCornell University 51 3,042 59.6577 Keith FAGNOU†University of Ottawa 63 3,747 59.4878 Milan MRKSICHUniversity of Chicago 54 3,168 58.6779 Alois FÜRSTNER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Coal Research 151 8,858 58.6680 Karl Anker JØRGENSENAarhus University 152 8,893 58.5181 Rustem F. ISMAGILOVUniversity of Chicago 59 3,437 58.2582 Richard A. FRIESNERColumbia University 98 5,697 58.1383 Jairton DUPONTFederal University of Rio Grande do Sul 120 6,964 58.0384 John F. HARTWIG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ampaign 167 9,638 57.7185 Robert LANGER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98 5,632 57.4786 Mark E. DAVIS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66 3,791 57.4487 Manos MAVRIKAKIS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56 3,205 57.2388 Adi EISENBERGMcGill University 65 3,720 57.2389 Maurice BROOKHART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Chapel Hill 87 4,978 57.2290 Amir H. HOVEYDABoston College 122 6,967 57.1191 Charles R. MARTINUniversity of Florida 58 3,312 57.1092 Alexander ZAPFUniversity of Rostock 60 3,407 56.7893 Jeffrey R. LONG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98 5,563 56.7794 Neil R. CHAMPNESS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86 4,877 56.7195 Naomi J. HALASRice University 73 4,131 56.5996 Abraham NITZANTel Aviv University 51 2,879 56.4597 Charles L. BROOKSUniversity of Michigan 67 3,778 56.3998 Helmut CÖLFENMax Planck Institute of Colloids and Interfaces 82 4,595 56.0499 Jérôme CORNILUniversity of Mons 65 3,640 56.00100 Geoffrey W. COATESCornell University 90 5,029 55.88† = de ceasedSOURCE: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SM from Thomson Reuters, January 1, 2000 –October 31, 2010。
化学名人——精选推荐
化学名人中国化学名人一、卢嘉锡卢嘉锡,福建厦门市人。
1915年10月26日生于福建省厦门市,原籍台湾台南,祖籍福建省永定县。
193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
1939年在英国伦敦大学获博士学位,同年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和工作。
1944年在马里兰研究室参加美国国防研究工作时,曾获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颁发的成就奖。
1945年回国后历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副教务长,研究部副部长、部长,校长助理、副校长等职。
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现称院士)。
1960年担任福州大学副校长和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并兼省科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福建分院副院长。
1973年,卢嘉锡在国际上最早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网兜模型,之后又提出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自兜”合成中的“元件组装”设想等问题,为我国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等研究跻身世界前列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多篇重要论文,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科技人才。
1978年,他以台湾省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
1979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他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协副主席。
他于1984年当选为欧洲科学文艺文法学院名誉院士,1987年获伦敦城市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同年获比利时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称号。
由于在结构化学研究中的杰出成就,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成就奖。
1981年,卢嘉锡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长,领导中国科学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他主要从事结构化学的研究工作并证实了佩内(Penney)和萨瑟兰(Sutherland)根据量子化学理论分析提出的氧化氢分子结构型,罗瑟洛(Lothrop)根据合成化学反应提出的二联苯分子结构,并对这个新型芳羟进行了量子化学理论分析。
他定出了氮化硫及其一些衍生物的非过渡元素原子簇结构。
他提出了固氮酶中钼铁蛋白非朊辅基固氮活性中心的MoFe2S3民网状原子簇结构模型,进一步发展成为孪合重烷型双立方烷的“福州模型”,受到国际上的好评。
84位世界生物学顶级华人科学家[精彩]
84位世界顶级华人科学家(生物)名单一览1.Chan, Lawrence Chin-Bong 贝勒医学院1987年发现哺乳类去水脂蛋白BmRNA编辑2.Chen, Lan-Bo陈良博哈佛医学院肿瘤生物学和治疗3.Cheng, Yung-Chi郑永齐耶鲁医学院发明病毒和肿瘤药物4.Chien, Shu钱煦圣迭哥加州大学心血管系统信号的分子研究5.Chow, Louise Tsi周芷阿拉巴马大学内含子和RNA剪接的最早发现者之一6.Deng, Chuxia邓初夏国立健康研究院在老鼠进行的遗传分析推动我们对乳腺癌机理的理解邓初夏博士师从马里奥·卡佩奇教授(Mario Capecchi, 2007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糖尿病、消化道疾病及肾病研究所(NIDDK)终生研究员。
他主要从事基因打靶和疾病动物模型的构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受体(FGF/FGFR)、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致癌机理的研究,尤其在乳腺癌发病机理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其在《Molecular Cell》、《Nature Genetics》及《Science》上发表的关于BRCA1基因致乳腺癌发病机制的论文,在科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7.Dong, Xinnian董新年杜克大学植物防御微生物病原体的机理,系统性获得性抵抗力8.Feng, Gen-Sheng冯根生Burnham 研究所对我们理解依据酸酶的信号有贡献9.Fu, Xiang-Dong傅向东圣迭哥加州大学发现SR家族的剪接因子和一个新的激酶家族10.Fu, Xin-Yuan傅新元耶鲁大学发现STAT信号通路11.Guan, Junlin管俊林的尔大学发现新的激酶FAK,和整合素有关的信号转导和细胞粘结12.Guan, Kun-Liang管坤良密执安大学阐明细胞内Ras-MAP激酶通路的生化机理13.Han, Min韩珉科罗拉多大学阐明线虫内Ras-MAP激酶通路14.He, Xi贺熹哈佛医学院发育生物学的信号转导机理,特别是Wnt通路15.Ho, Chien何潜Carnegie Mellon卡内基-梅隆推进对成人血红蛋白协调氧化分子机理的理解16.Ho, David D. 何大一洛克菲勒大学发明检测血液或组织艾滋病毒的灵敏定量方法,有助于早期诊断17.Huang, Alice黄诗厚加州理工学院对我们理解vesicular stomatitis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有主要贡献18.Huang, P.C. 黄秉乾霍普金斯大学发明克隆和分析基因表达的方法;分子遗传学19.Huang, Ru-Chih黄周汝吉霍普金斯大学第一个发明体外转录的人之一,推进了对转录调节的理解20.Huang, Wai-Min 犹他大学扩展了我们对拓扑异构酶的知识21.Jan, Lily Yeh叶公杼旧金山加州大学钾通道的分子生物学22.Jan, Yuh-Nung詹裕农旧金山加州大学理解果蝇神经发育23.Kan, Yuet-Wai简悦威旧金山加州大学发现DNA多态性;更好地理解地中海贫血; 发明产前诊断方法24.Kung, Hsing-Jien龚行健凯斯西储大学癌基因和信号转导的分子研究;肿瘤生物学i, Michael赖明昭南加州大学几种RNA病毒的先驱研究,包括丙型和丁型肝炎u, Lester 依利诺大学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中可以为生长因子诱导的基因27.Lee, Kuo-Hsiung李国雄北卡大学新药发现和开发;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28.Lee, Wen-Hwa李文华得州大学,圣安东尼发现和克隆第一个人类瘤抑制基因,发现突变与不同癌症的关联29.Lee, Yuan-Chuan李远川霍普金斯大学理解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30.Li, Choh-Hao李卓浩University of 伯克莱加州大学发现和研究几种多肽激素,包括lipotropin, ACTH和内啡肽。
84位世界顶级华人科学家
[转] 84位世界顶级华人科学家(生物)2012-5-22 18:19阅读(2)转载自刚刚∙赞∙转载(2)∙分享∙评论∙复制地址∙举报∙更多已经是第一篇 | 下一篇:最近老是犯困,眼...[打印]84位世界顶级华人科学家(生物)名单一览1.Chan, Lawrence Chin-Bong 贝勒医学院 1987年发现哺乳类去水脂蛋白BmRNA编辑2.Chen, Lan-Bo陈良博哈佛医学院肿瘤生物学和治疗3.Cheng, Yung-Chi郑永齐耶鲁医学院发明病毒和肿瘤药物4.Chien, Shu钱煦圣迭哥加州大学心血管系统信号的分子研究5.Chow, Louise Tsi周芷阿拉巴马大学内含子和RNA剪接的最早发现者之一6.Deng, Chuxia邓初夏国立健康研究院在老鼠进行的遗传分析推动我们对乳腺癌机理的理解邓初夏博士师从马里奥·卡佩奇教授(Mario Capecchi, 2007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糖尿病、消化道疾病及肾病研究所(NIDDK)终生研究员。
他主要从事基因打靶和疾病动物模型的构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受体(FGF/FGFR)、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致癌机理的研究,尤其在乳腺癌发病机理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其在《Molecular Cell》、《Nature Genetics》及《Science》上发表的关于BRCA1基因致乳腺癌发病机制的论文,在科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7.Dong, Xinnian董新年杜克大学植物防御微生物病原体的机理,系统性获得性抵抗力8.Feng, Gen-Sheng冯根生 Burnham 研究所对我们理解依据酸酶的信号有贡献9.Fu, Xiang-Dong傅向东圣迭哥加州大学发现SR家族的剪接因子和一个新的激酶家族10.Fu, Xin-Yuan傅新元耶鲁大学发现STAT信号通路11.Guan, Junlin管俊林的尔大学发现新的激酶FAK,和整合素有关的信号转导和细胞粘结12.Guan, Kun-Liang管坤良密执安大学阐明细胞内Ras-MAP激酶通路的生化机理13.Han, Min韩珉科罗拉多大学阐明线虫内Ras-MAP激酶通路14.He, Xi贺熹哈佛医学院发育生物学的信号转导机理,特别是Wnt通路15.Ho, Chien何潜 Carnegie Mellon卡内基-梅隆推进对成人血红蛋白协调氧化分子机理的理解16.Ho, David D. 何大一洛克菲勒大学发明检测血液或组织艾滋病毒的灵敏定量方法,有助于早期诊断17.Huang, Alice黄诗厚加州理工学院对我们理解vesicular stomatitis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有主要贡献18.Huang, P.C. 黄秉乾霍普金斯大学发明克隆和分析基因表达的方法;分子遗传学19.Huang, Ru-Chih黄周汝吉霍普金斯大学第一个发明体外转录的人之一,推进了对转录调节的理解20.Huang, Wai-Min 犹他大学扩展了我们对拓扑异构酶的知识21.Jan, Lily Yeh叶公杼旧金山加州大学钾通道的分子生物学22.Jan, Yuh-Nung詹裕农旧金山加州大学理解果蝇神经发育23.Kan, Yuet-Wai简悦威旧金山加州大学发现DNA多态性;更好地理解地中海贫血; 发明产前诊断方法24.Kung, Hsing-Jien龚行健凯斯西储大学癌基因和信号转导的分子研究;肿瘤生物学i, Michael赖明昭南加州大学几种RNA病毒的先驱研究,包括丙型和丁型肝炎u, Lester 依利诺大学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中可以为生长因子诱导的基因27.Lee, Kuo-Hsiung李国雄北卡大学新药发现和开发;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28.Lee, Wen-Hwa李文华得州大学,圣安东尼发现和克隆第一个人类瘤抑制基因,发现突变与不同癌症的关联29.Lee, Yuan-Chuan李远川霍普金斯大学理解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30.Li, Choh-Hao李卓浩 University of 伯克莱加州大学发现和研究几种多肽激素,包括lipotropin, ACTH和内啡肽。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是指华裔获诺贝尔奖者。
李政道: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时均为中华台北籍贯。
)
丁肇中:1976年,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祖籍山东日照)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
李远哲:1986年,李远哲(1936年生于台湾,1974年加入美国国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时年50岁。
朱棣文:1997年,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祖籍江苏太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9岁。
崔琦:1998年,崔琦(1939年生于河南平顶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59岁。
高行健:2000年,高行健(1948年生于江西,1997年加入法国国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首位圆中文作家诺奖梦。
钱永健:2008年,钱永健(1952年生于美国,祖籍浙江杭州)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高锟:2009年,高锟(1933年生于上海,英美双国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首位获诺奖的华裔科学家。
莫言:2012年,莫言(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首位圆中文作家诺奖梦。
屠呦呦:2015年,屠呦呦(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首位获科学类诺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杨振宁:2021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首位获诺奖的华裔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谁说中国没有伟大的化学家?
谁说中国没有伟大的化学家?下面这十位是中国成就最高的化学家!1、侯德榜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福建闽侯人,著名化学家,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
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制碱业的权威。
2、李远哲李远哲(Yuan-TsehLee,1936年11月19日-),台湾新竹人,著名化学家。
1986年,因首先以分子角度来研究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而与达德利·赫施巴赫及约翰·波拉尼共获诺贝尔化学奖,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人。
3、卢嘉锡卢嘉锡(1915年10月26日-2001年6月4日),福建厦门人,物理化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科技组织领导者。
他早年设计了“卢氏图”,被载入国际X射线晶体学手册。
4、黄鸣龙黄鸣龙(1898年8月6日-1979年7月1日),江苏扬州人,著名有机化学家,毕生致力于有机化学的研究,特别是甾体化合物的合成研究,为我国有机化学的发展和甾体药物工业的建立以及科技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
5、柳大纲柳大纲(1904年2月8日-1991年9月14日),江苏仪征人,著名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家,中国分子光谱研究的先驱者。
他提出了从盐湖卤水分离制钾和直接提取硼锂资源的有效工艺,是盐湖化学的奠基人。
6、黄子卿黄子卿(1900年1月2日-1982年7月23日),广东梅州人,著名物理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物理化学奠基人之一。
曾精确测定了热力学温标的基准点—水的三相点,并在溶液理论方面颇有建树。
7、蒋明谦蒋明谦(1910年11月10日-1995年5月19日),四川蓬溪人,著名有机化学家。
提出诱导效应指数,提出同系因子,发现同系线性规律,随后又发现了共轭基团的结合规律,在理论有机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8、杨承宗杨承宗(1911年9月5日-2011年5月27日),江苏吴江人,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中国科技大学建校元勋,为中国核燃料化学的建立、发展和培养人才做出杰出贡献。
著名化学工程学家简介1
直接领导并组织开展湿法冶金综合提取金属的科学研究及开发工作。 在加压湿法冶金方面,采用加压氨浸法处理难选氧化铜矿,通过一系 列小型、中型试验,投入工业性试生产;在加压碱浸砷钴矿的研究中, 提出了解决砷污染的途径;还进行了从红土矿和硅酸镍矿中湿法提取 镍、钴的研究工作。
著名化学工程学家简介(5)
曹本熹(1915~1983)上海人,核化工专家、教 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8年毕业于清华 大学化学系,1946年在英国伦敦帝国学院化工 系研究院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到清华大学执 教。1948年筹建清华大学化工系,历任清华大 学教授、系主任。主要从事化工教育、核化 工的研究和领导工作。
1900年,利特尔又与W.H.华克尔合作在波士顿成立工业咨询公司, 后改称“利特尔咨询公司”,成为举世闻名的咨询机构。他对皮革、 氯酸钾、醋酸纤维素的制造和木材应用等方面作出了贡献。利特尔与 麻省理工学院关系非常密切,该校化学工程实习班就是按利特尔的计 划创设的,学生分别到三个工厂实习,每厂实习期为两个月,考察各 种单元操作并进行实地检测,此举获得教育界好评。曾任美国化学学 会会长及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会长。
著名科学家简介(16)
傅立叶(Fourier,Jean-BaptisteJoseph ,1768~1830)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 最早使用定积分符号,改进符号法则及 根数判别方法。傅立叶级数创始人。主 要贡献是在研究热的传播时创立了一套 数学理论。
1807年向巴黎科学院呈交《热的传播》论文,推导出著名的热传导方 程。1822年在代表作《热的分析理论》中解决了热在非均匀加热的固 体中分布传播问题,成为分析学在物理中应用的最早例证之一,对19 世纪数学和理论物理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傅立叶级数、傅立叶分 析等理论均由此创始。
全球最好的中国科学家排行榜
全球最好的中国科学家排行榜全球最好的中国科学家排行榜1. 陈省身(Hsien-Cheng Chen)陈省身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并曾被誉为“中国物理学之父”。
他在1949年前移居美国,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的一员,随后一直在该校工作直至退休。
陈省身曾获得许多奖项和荣誉,包括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和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 李政道(Tsung-Dao Lee)李政道也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与陈省身共同提出了弱相互作用的非守恒性解释,并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还曾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美国国家勋章等多项奖项和荣誉。
李政道现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3. 郭永怀(Yonghui Guo)郭永怀是一位计算机科学家,在可重用矢量图形(SVG)领域做出了卓越的成就。
他开发的SVG算法使得SVG图像可以无损压缩,并大大提高了SVG图像的渲染速度。
郭永怀目前在美国微软公司担任研究员。
4. 郭宏伟(Hongwei Guo)郭宏伟是一位化学家,他的研究主要关注生物无机化学和纳米技术。
他曾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美国化学会奖等众多奖项和荣誉。
郭宏伟现为加州理工学院教授。
5. 冯康世(Kangshih Feng)冯康世是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他是台湾的第一位天文学博士毕业生,并曾担任史丹福大学天文系主席。
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银河系结构、星系形成等天文现象。
冯康世曾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等多项奖项和荣誉,是美国物理学会的会士之一。
以上五位科学家都是中国人才济济的代表,在各自领域有着杰出的贡献和声誉,代表着全球最优秀的中国科学家的水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10日,全球领先的专业信息供应商汤森路透集团(Thomson Reuters)发布了2000-2010年全球顶尖一百化学家名人堂榜单(TOP100CHEMISTS,2000-2010),这份依据过去10年中所发表研究论文的影响因子而确定的最优秀的100名化学家榜单中,共有12位华人科学家入选,分别是:
1.戴宏杰(Hongjie DAI),排名第7,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
2彭笑刚(Xiaogang PENG),排名第8,美国阿肯色大学教授,浙江大学教授;
3.杨培东(Peidong Y ANG),排名第10,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4.陈邦林(Banglin CHEN),排名15,美国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教授;
5.孙守衡(Shouheng SUN),排名31,美国布朗大学教授;
6.夏幼南(Younan XIA),排名35,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教授;
7.段镶锋(Xiangfeng DUAN),排名41,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助理教授;
8.Gregory C. Fu,排名43,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9.曾华淳(HuaChun ZENG),排名49,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
10.林文斌(Wenbin LIN),排名54,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授;
11.殷亚东(Yadong YIN),排名55,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助理教授
12.孙玉刚(Yugang SUN),排名61,美国阿尔贡国家实验室科学家。
据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PAC)宣布2011年是国际化学年。
全球顶尖一百化学家榜单是配合国际化学年的庆祝活动之一,并庆贺这些化学家自2000年1月以来所取得的杰出学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