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8课氓教学案苏教版必修420180127166

合集下载

《氓》的教案(优秀8篇)

《氓》的教案(优秀8篇)

《氓》的教案(优秀8篇)氓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关注诗歌的细节描写。

2、掌握“比兴”手法。

3、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入挖掘文本。

课堂安排:学生自主探讨,教师适当点拨。

第一课时:一、导入,然后教师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一遍,不清楚的字音查字典,然后齐读两遍。

三、对课文注释中的关键字词加以解说和补充。

四、请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五、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总共六个章节。

设问:1、能否删去诗歌第三第四节?这两节记叙很少更多的是抒情和议论。

删去这两节对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并没有影响,但会使女子的形象没有那么丰满,削弱氓和女子性格特点。

(第三节写了女子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了当时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告诫年轻姑娘吸取教训。

第四节是女子痛斥氓的负心行为。

)2、能否将诗歌的第三第四节调换到其它位置?不可。

此处用了“比兴”手法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第三第四节起到过渡作用。

第二课时:一、《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花常用来比喻年轻女子的美貌,然而这篇文章用桑叶来比喻女子,为什么不用桃花呢?后文有斑鸠吃桑椹,以此来暗喻女子为爱情而痴迷。

女子回娘家的途中吟唱这首哀伤的歌,在途中她刚好看到了桑树,触景生情。

(以实景起兴的例子,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大家熟悉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以眼前实景为发端起兴的。

)二、诗歌第四节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回忆,痛斥男子的负心,抒发了怨愤的心情。

可是有一句话似乎多余,至少用在此处显得突兀。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诗歌中共有三次提及“淇”水。

找出来并分别说说用意。

第一次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水应该就指河名,反映姑娘对氓的情谊,依依惜别之情见于行间。

《氓》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氓》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氓》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氓》的背景及作者司马迁。

1.1.2 分析《氓》的文学特色及历史价值。

1.1.3 掌握《氓》中的重点字词及句式。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氓》。

1.2.2 学会对比分析,了解《氓》与《诗经》其他篇目的异同。

1.2.3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氓》的内容进行评价和反思。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了解民俗风情。

1.3.2 体会作者对“氓”的深切同情,培养爱国情怀。

1.3.3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劳动,珍惜美好生活。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氓》的诗意及主题思想。

2.1.2 《氓》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及特点。

2.1.3 《氓》的文学价值及历史意义。

2.2 教学难点2.2.1 《氓》中古代汉语词汇的理解。

2.2.2 分析《氓》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

2.2.3 对《氓》进行现代解读,联系实际生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氓》的背景及作者司马迁。

3.1.2 引导学生关注《氓》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3.2.1 让学生自主阅读《氓》,理解诗意。

3.2.2 布置学习任务,分组讨论《氓》中的重点字词及句式。

3.3 课堂讲解3.3.1 讲解《氓》的诗意,分析主题思想。

3.3.2 分析《氓》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及特点。

3.3.3 讲解《氓》的文学价值及历史意义。

3.4 互动环节3.4.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提问,解答疑难问题。

3.4.2 开展小组竞赛,检验学生对《氓》的理解掌握程度。

3.5 课堂小结3.5.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氓》的诗意。

4.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氓》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4.3 采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氓》与《诗经》其他篇目的异同。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氓教案1苏教版必修4 教案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氓教案1苏教版必修4 教案
1、 提问:刚刚大家都读了这首诗,对它应该有了个初步了解,谁能告诉我说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氓》是一首叙事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公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女性形象,故事相当完整。
2、 梳理课文行文思路。
诗歌共六章,按“恋爱——婚变——决绝”这样的思路叙述。(板书)
形式: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压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板书)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赋”直陈其事,即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硕鼠》;“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关雎》,由小鸟依依联想到男欢女爱。往往“兴中有比,比中有兴”,因此有了现今的“比兴”修辞手法。在历史上“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六义”。(板书)
课前我们运用早读课的时间借助课下注释,疏通了诗歌内容也相应找出一些常用字的特殊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成语和特殊句式。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赏析课文内容。
课外作业
教 学 小 结

课题
氓 《诗经》
总课时数
第节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熟读成诵,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中人物情感。
2、背诵课文
授课方法
教学辅助手段
多 媒 体
专用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一、 导入
中华文明源源流长,犹如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而诗歌便是这条大河中最美丽的一朵浪花,是我国文学发展中产生最早的文学样式之一。而春秋时代编成的《诗经》是我国上古社会五百年漫长历史的真实写照,爱情古往今来又是个不衰的话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经>两首》中的第一首《氓》。(板书)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8篇)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8篇)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篇1说教材:(一)教材地位《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特点,分析比兴手法。

2.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说学法:学生学法:1、讨论交流法2、个性展示法3、课堂辩论法设计意图:讨论交流的法是建立在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之后,形成自我观点后的沟通交流,学生间的思维碰撞更有助于学生新观点的形成和完善。

个性展示法在于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为书面的鉴赏分析打好基础。

课堂辩论法的应用使得课堂不同的观点立场相互较量,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深入探究。

说教法:教师教法:1、朗读法2、点拨法3、归纳法设计意图:诗歌教学永远离不开朗读法,在本次课的设计中,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包括配乐朗诵,学生朗诵喜欢的诗句,背读和教师引读。

让读书声读书声真正的弥漫在诗歌的课堂。

本课以以主问题的设计带起全文的赏析,因此学生的分析鉴赏在课堂的呈现上会显得有些零散,教师借用点拨、归纳的方法,结合板书的设计能够增强课堂的条理性,使得学生的发言更清晰。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被誉为诗歌的王国。

《氓》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氓》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氓》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氓》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 分析《氓》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3. 解读《氓》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4. 掌握《氓》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氓》;2. 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氓》的艺术特色;3.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氓》中的道德观念进行评价。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2.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自觉抵制不良风气;3. 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氓》的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2. 《氓》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3. 《氓》的艺术手法和文学特色。

2.2 教学难点:1. 《氓》中古代礼仪和风俗的理解;2. 《氓》中复杂情感的把握;3. 《氓》艺术手法的深入分析。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 介绍《氓》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3.2 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氓》,理解诗歌内容;3.3 合作探讨:1. 分组讨论《氓》的艺术手法和文学特色;3.4 深入解读:1. 分析《氓》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2. 解读《氓》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

3.5 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消化吸收。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2. 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讨能力。

4.2 作业评价:1. 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2. 评价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发现问题并进行辅导。

4.3 单元测试评价:1. 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氓》的掌握程度;2. 分析测试结果,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氓》文本及相关注释、译文。

《氓》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氓》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氓》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氓》的背景及作者简介。

1.1.2 分析《氓》的诗歌形式、韵律特点。

1.1.3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其寓意。

1.2 过程与方法1.2.1 采用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2.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培养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1.3.2 认识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氓》的产生背景、作者简介,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2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氓》的诗歌结构,了解其分为三个部分:起始部分、中间部分和结尾部分。

2.3 诗歌内容解析2.3.1 起始部分:描述氓的艰苦生活,反映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2.3.2 中间部分:描绘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表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3.3 结尾部分:表达作者对现实无能为力的无奈,揭示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3.1.1 理解《氓》的背景及作者简介。

3.1.2 分析《氓》的诗歌形式、韵律特点。

3.1.3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其寓意。

3.2 教学难点3.2.1 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3.2.2 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培养批判性思维。

第四章:教学方法4.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4.2 利用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4.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氓》的背景及作者简介。

5.2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5.3 诗歌分析5.3.1 起始部分:让学生朗读起始部分,讨论诗歌反映了什么问题。

5.3.2 中间部分:让学生朗读中间部分,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5.3.3 结尾部分:让学生朗读结尾部分,探讨作者表达的情感。

高中语文《氓》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氓》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氓》优秀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氓》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了解课文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学会如何将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学会面对人生的困境和挑战。

(3)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关注社会现象和他人命运。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氓》的基本内容和相关知识点。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 课文的背景文化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结构。

2. 课文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的内涵。

3. 将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氓》的文本和相关注释资料。

2. PPT课件和教学辅助材料。

3. 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所需的时间和空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氓》。

(2)简介课文作者、背景和文化价值,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标记生词和难点。

(2)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

4. 课堂拓展:(1)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2)举例说明如何将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

5. 课堂小结:(2)学生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提出改进意见。

6. 课后作业:(1)复习课文,巩固知识点。

7. 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高中语文《氓》教学教案

高中语文《氓》教学教案

中学语文《氓》教学教案教案是老师为顺当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状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详细设计和支配的一种好用性教学文书。

接下来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学语文《氓》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爱!中学语文《氓》教学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实力(1)了解《诗经》的相关常识,驾驭比兴手法在文本中的运用。

(2)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诗歌,驾驭诗歌的思想情感。

2.过程与方法:理解并基本驾驭《诗经》的章法、句法特征,通过词法、句法、章法的探讨,把握课文基本内容把握古代诗歌语言式样,分析人物的情感以及人物形象。

3.情感看法价值观:怜悯《氓》的女主子公不幸的爱情遭受,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感情的憧憬,陶冶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驾驭诗歌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分析诗歌的情感和人物形象。

课时1教学要点:1.了解《诗经》的相关常识2.疏通文本大意,驾驭诗歌所叙述的事情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比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生命诚珍贵,爱情价更高。

《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

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

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

《氓》诗中的女主子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

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二.《诗经》介绍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共305篇。

2.《诗经》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1)“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十五“国风”,今日所学的《氓》就属于《卫风》中有代表性的一篇弃妇诗,以婚姻恋爱为主题的民歌在“国风”中占有较大的数量,大多为民间歌谣,大多是民间歌手,但也有个别贵族,“国风”和我们下一篇课文屈原的《离骚》历史上并称“风骚”,“骚”指文人,“文人骚客”;(2)“雅”包括“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树碑立传的;(3)“颂”包括“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氓》导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四)

《氓》导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四)

氓《诗经》一、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难点1)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2)分析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人物的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优秀的诗人如群星灿烂,众多体裁、风格、流派则如众芳斗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了解和继承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将进一步激发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诗歌知识1、诗歌起源: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

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习俗和政治得失。

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

这些诗歌汇集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

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起点。

2、简介《诗经》(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六世纪。

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又名诗三百。

(2)分类:按音乐内容分:A、风:国风,共160多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

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大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

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

因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相传,作者已无所考。

惟有《。

《氓》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氓》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氓》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氓》,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文的背景、作者、文学特色等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领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懂得珍惜美好时光,努力提高自己,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人。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景、作者、文学特色等基本知识。

2.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难点词汇、句子结构的解析。

2. 诗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2. 采用提问、讨论、解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3.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诗文中所描绘的景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文的背景、作者、文学特色等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文中的难点词汇、句子结构,解析诗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体会。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能力。

七、教学反思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

《氓》教案,氓教学设计【2篇】

《氓》教案,氓教学设计【2篇】

《氓》教案,氓教学设计【2篇】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氓》教案,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案文章,请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氓》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3.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4.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5.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重点]1.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难点]1.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2.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设想]首先讲解诗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在同学们熟悉诗的基础上谈谈诗的写作特点,以便让同学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另外,还要通过诗联系实际,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用具]教师备课系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痴情女子负心郎,是诗人创作的母题。

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诗人对之进行过阐释,我们今天阅读这两千多年前的诗章,感受作品的震没和恒久的生命力。

体会、品味古代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和情感美。

二、《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为《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1、“风”“雅”“颂”“风”有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各国当地的土风民谣。

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

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小雅74篇,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内容以颂扬为主。

2、“赋”“比”“兴”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或情感。

兴则是触物兴词,由客观事物激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氓》8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氓》8

《氓》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氓》,通过“氓”的造字方法来理解其意思。

二、学习一二章
1、钱钟书先生有过这样一段话:称谓不一,非漫与(随便)也……实出史家之心摹意匠。

在这个当地姑娘
与外地小伙子爱情发展的历程中,称呼也是不断地变化,而这个变化里又透出出作者的匠心。

称呼也成了我们理解这首诗的一把钥匙。

2、翻译。

依次请同学翻译,并解释其中的重点字。

匪、即、愆、将、涕、咎、贿
3、讨论:称呼“子”与“尔”的心理分析
补充联系:《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杜甫: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

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三、学习三四章
1、翻译第三四章,并解释其中的重点词语:耽、徂、三、渐、爽、二三
其间穿插理解比兴
2、讨论称呼“士”背后的心理
四、学习五六章
1、翻译诗句,并解释重点词语:靡、夙、遂、暴、至、躬、悼、及、总角、宴、其
1、讨论称呼的变化
五、意蕴的深入研究
1、理解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说。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抒发情感),可以观(观
察社会),可以群(与人交往),可以怨(批评时弊);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自由诵读的基础上,结合兴观群怨谈谈启示。

氓的教案优秀6篇

氓的教案优秀6篇

氓的教案优秀6篇《氓》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疏通文意,把握主客感情变化过程与方法:通过深入研读文章议论部分理解体会蕴含的人生哲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学习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和人生态度教学重难点:理解作者如何运用理性思辨走出悲情,从而体会学习苏轼客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教学方法:朗读法、谈话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这篇文章进行了文意疏通,还记得最后老师问大家为什么欣赏喜欢苏东坡,你们说苏轼特别有人格魅力。

那这节课我们来深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通过《赤壁赋》我们又能感受到东坡什么样的人格魅力二、整体感知1.齐声朗读课文,边读边回顾文意,读完之后请3位同学翻译复述,巩固对文意的理解。

2.快速默读文章,提问文章中主客感情的变化,分别用一个字概括。

3.同学们很容易找到“喜——悲——喜”这一感情变化脉络,但是从“悲——喜”这一变化的缘由即文章第四段内容学生可能会忽视掉,这时教师通过设问点拨“客先悲后喜是因为什么文章第四自然段作者说的话对客有何作用”明确这里是主对客的开解。

三、深入研读1.让学生结合文本找出主客第一次喜是因为什么,通过学生自由发言找到“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等文本内容,并进一步概括出“月夜泛舟、飘仙之乐”。

2.提问“客为何而悲主是如何开解他的”并让学生按照语文学习小组进行10分钟的讨论探究,教师这时巡视指导,结束之后小组派代表回答,教师补充讲授。

小组1:曹孟德固一世之雄但今天在哪里呢,悲“人生无常”。

小组2:像浮游寄生于天地,像沧海一粟般渺小,羡慕长江无穷,哀叹自身“生命短暂”。

小组3:作者用月亮和水“变”与“不变”指出万物如果我们用变的角度看,那么天地间的东西不到眨眼的功夫都在变;但是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比如我们的生命就像水和月亮不曾消失一样,可以永存,那这样我们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再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没有什么是绝对属于谁的,但是这清风和明月,耳朵听到就是声音,眼睛看到就是景色,没有人可以禁止你,你拥有也是无穷的,这些都是大自然无尽的宝藏,你和我都可以共同享用。

《氓》优秀教案

《氓》优秀教案

《氓》优秀教案《<氓>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文言知识。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分析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4、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兴手法的运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等。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女主人公的形象。

2、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中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

(2)理解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在《诗经》中就有许多关于爱情的诗篇。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氓》就是其中的一首。

这是一首弃妇诗,讲述了一个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再到被抛弃的过程,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女性的不幸遭遇。

(二)了解《诗经》1、介绍《诗经》的基本知识,包括成书时间、主要内容、艺术特点等。

2、强调《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和语气。

3、学生再次朗读,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四)疏通文意1、学生对照注释,自主翻译诗歌,遇到不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疑难字词和句子。

3、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重点讲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如“氓”“蚩蚩”“匪”“愆期”“将”等。

(五)分析诗歌内容1、提问:诗歌围绕女主人公的爱情经历,可分为几个阶段?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可分为恋爱、结婚、婚变、决绝四个阶段。

2、分析恋爱阶段(1)提问:在恋爱阶段,女子对男子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女子对男子一往情深,“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表现了女子的温柔和对爱情的期待。

(2)提问:男子在恋爱时的表现如何?学生回答,教师引导:男子“蚩蚩”,看似忠厚老实,但后来的行为却证明他并非如此。

《氓》的教案(优秀10篇)

《氓》的教案(优秀10篇)

《氓》的教案(优秀10篇)氓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课时:2教学过程一、导入:(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

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明确]《诗经》中的《蒹葭》,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作品。

二、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三、引入《氓》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四、指导诵读放录音:第一遍,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并让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五、词汇掌握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吁无—毋说—脱等等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词语(至于以为泣涕子贿宴)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数量词作动词,经常改变。

4、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六、小组讨论理清思路(用两个字概括诗歌大意)明确:恋爱婚变决绝(板书)七、自主合作探究《氓》是一首叙事诗。

《氓》教案教学设计

《氓》教案教学设计

《氓》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氓》的背景、作者、文学地位和主题思想。

1.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水平。

1.1.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悟忠诚与背叛、真诚与虚伪的人性冲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介绍《氓》的作者、创作背景、文学地位及作品主题。

1.2.2 课文解析:分析《氓》的艺术特色、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

1.2.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讨论作品中的忠诚与背叛、真诚与虚伪等人性冲突,分享自己的感悟。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2.1.1 课前预习: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查阅相关资料。

2.1.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

2.2 教学方法2.2.1 讲授法:运用讲授法向学生传授《氓》的相关知识和分析方法。

2.2.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2.2.3 案例分析法: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评价目标3.1.1 知识掌握:评价学生对《氓》的背景、作者、文学地位和主题思想的掌握程度。

3.1.2 能力提高: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古文阅读水平的提高情况。

3.1.3 情感态度:评价学生对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性冲突的感悟和价值观的树立。

3.2 评价方法3.2.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2.2 作业检查: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感悟和思考。

3.2.3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氓》的试题,测试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情况。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设施4.1 教学资源4.1.1 教材:《氓》及相关辅导资料。

4.1.2 网络资源:相关论文、文章、评论等。

4.2 教学设施4.2.1 投影仪:用于展示课文内容、相关图片等。

高中语文《氓》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氓》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氓》优秀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氓》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能够鉴赏古代诗歌,提高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氓》;(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2)培养诚信、友善、负责任的品质;(3)学会尊重他人,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氓》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 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 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理解和分析;2.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3. 诗歌创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批判性思维;2. 案例分析法:分析《氓》中的典型意象、修辞手法等,提高鉴赏能力;3. 创作实践法:鼓励学生创作诗歌,提高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氓》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氓》,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5. 鉴赏训练:欣赏其他古代诗歌,提高鉴赏能力;6. 创作实践: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分享并进行评价。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评价其主动学习的程度。

2.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课堂讲解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氓》及其他古代诗歌的理解和鉴赏水平。

3. 创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创作实践环节中所表现出的诗歌创作能力,包括情感表达、意象运用等。

4. 团队合作: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环节中的沟通协作能力,包括分组讨论、分享评价等。

七、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氓”题材的诗歌,如《国风·卫风·氓》、《国风·周南·关雎》等,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诗人对“氓”形象的塑造和表达。

《氓》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氓》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氓》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理解《氓》的诗意和背景1.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1.3 解读诗人的情感和哲理1.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和翻译2.2 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2.3 诗人的情感和哲理的解读2.4 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介绍《氓》的背景和意义3.2 课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和情感3.3 翻译和解析:解释生词和难点,解读诗意3.4 分析意象和修辞:让学生理解诗的艺术特点3.5 解读诗人的情感和哲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的意义3.6 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进行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朗读和翻译的能力4.2 学生分析意象和修辞的能力4.3 学生解读诗人的情感和哲理的能力4.4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表现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原文和注释5.2 相关背景资料5.3 文学鉴赏指南5.4 写作练习素材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背景及时代背景。

6.2 课堂活动:6.2.1 朗读比赛: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6.2.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合作意识。

6.2.3 课堂提问: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理解程度。

6.2.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提高表达能力。

第七章:教学策略7.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7.2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活力。

7.3 情境教学: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八章:教学拓展8.1 同类诗歌推荐:教师向学生推荐与《氓》相似的诗歌,扩大阅读范围。

8.2 诗歌创作:学生尝试创作诗歌,体会诗歌创作乐趣。

8.3 诗歌朗诵会:举办诗歌朗诵会,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和表现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借鉴
殿、嫔妃的后宫,田野上空,鸟儿四散惊飞,纸页被
1.学比拟
钟声掀起。
“这几个汉字御风而行,溯水而
那些神秘如卦文般的诗名,“泮水”“湛露”“鱼 来”一句运用比拟手法,将“风、雅、
丽”“玄鸟”……多么美的词语啊!它的美因失传而 颂”这些抽象的内容比拟为能“御风”、
更加凄丽。里面有庙宇的香火,有潺潺河水,有麦垛, 能“溯水”的具体之物,生动形象,
(2)犹可说也
说:同“脱”,解脱
(3)其黄而陨
陨:落
(4)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徂:往
三岁:泛指多年
(5)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过失,差错
贰:过失,偏差
(6)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罔极:没有原则
德:品德,德行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译文:桑树没有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
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 形式
上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特点。
(一)背景链接 春秋以前,由于原始婚制的某些观念仍残存于人们头脑中,所以礼教在民间的束缚力远不 如后来的封建社会那么顽固。到了春秋时期,随着私有制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 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等社会现象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 巨大创伤。 (二)常识整理 Ⅰ.文学常识
沾到了三更的寒露,整个人从肺腑哆嗦起来,冷的不 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只是你的身体,还有历史的骨头,你们都患着风湿。 木铎,是一种乐器,类似铃铛,摇动
风湿,是断不了根的,尤其怕冷,怕绵延的寒气。
时可以发出声音。振木铎,就是摇动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木铎。行人摇动木铎,沿途采诗。 后
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一个负责的英雄……
2
1
3.从名言中积累
(1)这个社会尊重那些为它尽到责任的人。
——梁启超
(2)生命和崇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
——车尔尼雪夫斯基
(3)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易卜生
(4)高尚、伟大的代价就是责任。
——丘吉尔
(5)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2
1 2
1 2
1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实、虚词,把握文言句式。 2.了解《诗经》中比兴的手法。 3.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一、诵读课文第 1~2 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抱布贸丝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战 世以“振木铎”为典故,指兴学、兴
乱与繁重的徭役中,一个征兵与一个国家淌血的伤口 教和弘扬民族文化。
都在《小雅》后一章中裸露着。而他的思妇也正在家
3.学佳句
乡的柴牖边叹着:“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
“冷的不只是你的身体,还有历
谁适为容。”许多愤怒豪壮的劝战长篇也许抵不过这 史的骨头,你们都患着风湿”一句运
(1)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译文: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
(2)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译文:静下心来想想பைடு நூலகம்只能自己伤心。
(3)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译文:(原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现在)白头到老的心愿让我怨恨。
(4)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译文: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有想到你竟会变心。
环节二:把握文意
9.对这两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诗经》“六义”
2
1
Ⅱ.文化常识 1.古代占卜术语 尔卜尔筮 (1)卜:古人迷信,用火灼龟甲,认为看了那灼开的裂纹就可以推测出行事的吉凶。 (2)筮:本是用草木类预测;后来指称扩大了,广义的筮即起卦手段,也包括非草木类型的 起卦手段。 2.古代男子的称谓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此处指男子,特指未婚男子。“士”,上古掌刑狱之官。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 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 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如: 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冯谖客孟尝君、苏秦连横等。“士农工商”即古代所谓四民,指大学士、 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
(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译文: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
(3)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译文:女子又没有什么过错,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
(4)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译文:男子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环节二:把握文意
6.对这两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运用比兴手法,比喻女子从容颜靓丽、
D.这两段叙事真切,历历可见,而诗人将一个纯情少女的自我形象,也刻画得栩栩如生。
解析:选 C C 项,“乘”“望”两个动词,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焦急与期盼之情。
二、诵读课文第 3~4 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突破词句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无与士耽
耽:耽乐,欢爱
冬天带来一丝生机。那么作为人类的我们,则更应该明白自己的责任。
(二)这样运用素材
[精彩片段] 爱默生曾说:“责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是一种伟大的品格,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
高的位置。”科尔顿也说:“人生中只有一种追求,一种至高无上的追求——对责任的追求。”
责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它伴随着每一个生命的始终。人,应该为责任而
C.女主人公反思自己“及尔偕老”的愿望,得到的只是氓“信誓旦旦”的谎言,她看清了 氓的本来面目,并采取了决绝的态度。女主人公表现出来的是深刻的反思和悔恨,是对氓的谴 责和愤恨。
D.《氓》这首诗同《诗经》中的大多数四言诗一样,句式以四言为主,采用回环跌宕的结 构,尤其是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解析:选 D D 项,“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错,应该为“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
1

◎ 第 8 课 氓 ◎ 第 9 课 离骚(节选) ◎ 第 10 课 蜀 道 难 ◎ 第 11 课 登高 锦瑟 ◎ 第 12 课 琵琶行并序 ◎ 第 13 课 虞美人 蝶恋花 ◎ 第 14 课 雨霖铃 声声慢
2
1
第8课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 500 多年 名称 的诗歌 305 篇。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 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①社会政治诗:对生活愤懑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或赞美或讥讽、抨击。② 内容 爱情诗:歌颂美丽的爱情。③史诗:记载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勋。④反映兵 役、劳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幸。
有烛火般稍纵即逝的欢乐,还有哀伤,民歌一般的哀 耐人寻味。
伤。
2.学用典
民歌一旦欢乐起来,是纵情天地的热烈。唢呐锣
“振木铎”是一个典故。《汉
鼓响遍天地,天是大晴,地是大美,花是大红;而民 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
歌一旦悲伤起来,也是彻骨的悲伤。是黑暗里你的手 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
贸:买
(2)匪来贸丝
匪:同“非”,不是
(3)来即我谋
谋:这里指商量婚事
(4)匪我愆期
愆:过
(5)将子无怒
将:愿,请
(6)乘彼垝垣
乘:登上
(7)泣涕涟涟
涕:眼泪
(8)载笑载言
载:语助词,乃,就
(9)体无咎言
体:体象,指卜兆和筮卦的结果
咎言:凶辞,不吉之言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
2
1
B.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写出了人物的温柔的个性,也暗示了氓的暴躁
易怒,为下文的爱情悲剧张本。
C.第 2 段描写女子等待过程中的心理,充分表现了热恋中女子的率真直爽和对男子的痴情
。“乘”“望”两个动词,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激动和欣喜之情。
美的发现与挖掘。本文通过想象与联
想,串联了《诗经》的意象,丰富了
诗歌的情景,使那些超越千年的事件
风,雅,颂。
与人物又鲜活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文
这几个汉字御风而行,溯水而来,伴着古老而宏 章语言华美,手法多样,是一篇不可
大的优美钟声。那些在孟春之月,振木铎于阡陌田间 多见的优美散文。
采撷来的诗句是撞钟的器械,一下,一下,先帝的大
远嫁他乡。茫茫大漠,黄尘漫天,长风孤雁,泪打琵琶,琴韵悠悠,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红
泪点点,昭君却义无反顾,是责任让柔弱如水的她做出了这样的壮举。
(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当荆轲踏上去秦国的征途,他背负的是责任,
是他对国家和百姓的责任。责任使他在凶暴的秦王面前无所畏惧。他虽然最终倒下了,但依然
2
1
A.“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承上文的“三岁食贫”,概括了女主人公 多年来的劳苦生活,她任劳任怨地承受着家庭给予她的重担。两个“靡”字,道尽了其中的辛 苦。
B.氓,婚前婚后形成鲜明的对比。从“氓之蚩蚩”到私欲得到满足后的“至于暴矣”,乃至 朝三暮四后的“士贰其行”,有力地表现了男子的暴戾不仁、忘恩负义的性格。
夙: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夜: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3)言既遂矣
言:句首助词,无实义
遂:实现,遂顺
(4)躬自悼矣
躬:自身
悼:伤心
(5)及尔偕老
及:和,与
(6)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宴:欢乐
晏晏:温柔和悦的样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