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幕府送别诗的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送别诗古诗教学设计精选3篇

送别诗古诗教学设计精选3篇

送别诗古诗教学设计篇10教学目标: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和成就,了解《西厢记》的艺术成就2.了解本课“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鉴赏剧作典雅艳丽的唱词语言,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教学重点: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学设想:1、以诵读为基础,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鉴赏2、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3、重视诵读,背诵开头一曲与结尾两曲教学过程:一导语有一部戏曲演了几百年,仍长盛不衰,剧中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至今读来仍让后人柔肠百转,不忍释怀,这就是王实甫的元曲《西厢记》拥有高贵地位的相国千金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张珙一见钟情,他们以清风明月为证,私订终生但是,这却让崔莺莺的母亲恼怒不已,这样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她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中得状元才能成婚莺莺无奈,只得在长亭送别张生“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此时的她会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在心头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西厢记》,走进《长亭送别》,感受这部爱情诗剧的优美动人二解题1、关于元曲元曲是元代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分为散曲和杂剧两部分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是不成套的散曲套数是统属于一个宫调的成套的散曲小令和散套都要按一定的宫调来演唱,2、关于元杂剧元杂剧是以当时在北方流行的曲调来演唱的,因此又称为北曲杂剧或北杂剧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宫调就是调式,(类似于今天乐曲的C大调、D小调等)元杂剧常用的宫调有九个,就是五宫四调: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每一个宫调都有它的音律风格(如【正宫】惆怅悲壮)曲牌,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每一个曲牌,在韵上必然属于一种宫调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曲词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一般要押韵,讲究对仗3、关于《西厢记》元末明初,《西厢记》已被誉为“天下夺魁”被尊为“春秋”能获得这么高的赞誉,不仅是因为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千古佳传,张生的钟情,莺莺的痴情,红娘的热情洋溢着人性之美,更因为其富于文采的曲词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浓丽典雅)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朱劝《太和正音谱》《长亭送别》这一折又尤其突出诗词曲不分家,今天就让我们用鉴赏诗词的方法来赏析这一折的精彩唱词三唱词赏析《长亭送别》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们却看不见呼天抢地,也没有抱头痛哭,我们看到只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那种诗意的迷惘和浓浓的哀愁让我们一起赏析【端正好】【滚绣球】,把握剧作家营造这种诗意的方法【学生活动】1、齐读【端正好】【滚绣球】2、思考:写的好么?为什么?【明确】1、文辞典雅,富有诗意(融合唐诗宋词、融情于景、下词传神)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选取了带有季节特征的意象,蓝天的`白云,凋萎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大块用色,着意点染,他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神伤的暮秋图景(用词准确)化用抒情意境【苏幕遮】(打苏幕遮全词)(学生读?)旅次乡愁、离情别恨,(为何借用其秋景?)取暮秋典型意象,用萧瑟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两者表现离愁别绪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借用意境,还要将之与剧情融合,剧作家下词就必须极为讲究)西风紧“猛”?不好,还有停歇的时候,只是客观状态,“紧”,一阵紧接着一阵,没有停歇,凉风阵阵,吹得人心头渐凉,(难过之时)心头发紧,契合离别的心境;若不是风凄紧,蓝天白云黄花红叶,归雁成阵,莺莺所见,一派俊爽空灵的景象,不合情理,“紧”表现出暮秋图的凄迷萧瑟,以烘托出主人公悲凉的心境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离人的泪水将枫叶打红)“抹”?不好,表层的,“染”,由内到外,霜打枫林,在离人的眼中竟是以血泪染红,写出泪多,离情的浓重;“醉”,不仅写出了枫林的色彩,赋予枫林以人的情态,仿佛它也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仿佛枫叶也因人离去而愁肠百转,痴痴迷迷,透露出离情正苦作者妙用“染”、“醉”,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了人的凝重的离愁,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抽象的情感变得自然,生动,感人【学生活动】挑战自己,背诵【端正好】2、抒情细腻婉转,具体动人(运用多种手法)【明确】【滚绣球】这支唱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修辞方法,抒情细腻婉转,具体动人恨——正面描写(恨:相见迟,归去疾,玉骢难系,疏林挂不住斜晖)三个“恨”字反复出现,越“恨”含义越深广,表现了炽热而又复杂的感情柳丝系马(远行人马儿不走)、疏林挂斜晖(一日不尽,相随时间更长)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心理活动极为精妙,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侧面描写(内心活动)对比(屯屯、快快)、夸张(听松,望减)、借代(斜晖、玉肌)——多种手法总结:运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以及夸张、借代、对比等修辞手法,以反反复复、曲曲折折的咏叹,展现出莺莺在长亭上愁肠百转的心理状态,让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更动其情,韵味悠长3、【学生活动】课文剩余的17支曲子,抒情婉转缠绵、心理描摹逼真,用词优美典雅处很多,你最喜欢的是哪支曲子,试赏析一下(运用手法,刻画形象,表现情感)四总结全文《长亭送别》这一折曲词为何被称为爱情诗句?(辞美)首先,曲词熔炼了很多古典诗词比如化用范仲淹的词《苏幕遮》“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中“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化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极言愁多其次,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并加工为富有文采的文学语言例如【叨叨令】这一支曲的词汇、语句都是民间口语通过加衬字“儿”;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最后,全折巧用修辞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等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相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五课后作业通过对《长亭送别》的唱词赏析,我们感受到了这部爱情剧作诗的优美典雅,同时也把握了一些抒情表现手法,课后请同学们对唱词做进一步的吟诵体味,并通过莺莺的唱词的内容(【么篇】【朝天子】以及【三煞】【二煞】)思考把握女主人公的思想性格教学反思1、本文选择读、赏、析的教学流程,以赏析诗歌的角度来品赏17首唱词,重点较为突出,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启发、指导,基本完成教学目标2、作为元曲重点学习掌握的文本,教者只用了一个课时,在文本的赏析扩展上较为有限,不能引导学生更有效、更深入地了解、体验元曲的魅力,有点遗憾3、由于接触元曲较少,对这种文学体裁了解不深,教者原本以为学生在理解唱词、把握意境上存在较多的问题,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参照教者的赏析示范,以较为饱满的热情参与鉴赏活动,鉴赏技巧的运用比较到位,大都能从诗词赏析的角度切入,谈及唱词在措辞、修辞运用、意境营造等方面的独到之处4、发展设想:①教学课时应为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赏析唱词,第二课时重点评鉴人物(崔莺莺),如有可能,设置第三课时,作课外的延伸对比阅读②课后作业安排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唱词,化用其意境、或借用其措辞,或运用其修辞,仿写唱词,做到活学致用送别诗古诗教学设计篇11【教材解读】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送别诗(课前案)

送别诗(课前案)

送别诗(课前案)编制:王继安刘彬审核:李峰时间:2015年10月日一、常见情感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2、体贴入微的宽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作者宽慰朋友,这次离别只是客中之别,只要彼此心相连,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不就好像近邻一样吗?这首诗极尽宽慰之意,成为温暧孤独的心灵鸡汤。

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同样有一般送别的惜别之情,但因朋友“西出阳关”是壮举,所以诗中不见伤感之意,只是在“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想象中包含了诗人的友人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前途艰险的担忧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一诗的第三句撇景入情,朋友刚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春江渺茫,征帆一叶该停泊在哪里呢?在依依惜别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艰险前途的担忧。

5、坦陈心志的告白有的送别诗往往借别明心志。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诗的最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则在送别感伤之外另辟蹊径,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孤介傲岸的坚强性格,借送别而言心志,可谓一箭双雕。

6、积极奋发的勉励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以“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作者勉励友人建功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诗的末句“君向潇湘我向秦”看起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实际上在朴直的话语中,表现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可见,送别诗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它在表达惜别留恋之情外往往还会寄托诗人的个人身世遭遇之感,表现诗人的性情品质,或凸现时代风貌。

二、常见意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送别诗中也有一些常用的意象:1、柳(折柳送别)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唐代送别诗鉴赏选修课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唐代送别诗鉴赏选修课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唐代送别诗鉴赏选修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代送别诗的背景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唐代送别诗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唐代送别诗的背景和特点2. 选取五首具有代表性的唐代送别诗进行鉴赏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唐代送别诗的背景和特点,分析诗歌手法技巧。

2. 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作为例,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作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唐代送别诗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讲解第一首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分析其手法技巧,引导学生欣赏。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作的理解和感受。

4. 分享: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观点,对诗作进行评价。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分析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评价: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进行教学评价。

六、教学内容1. 唐代送别诗的情感表达2. 选取第二首送别诗《登鹳雀楼》进行鉴赏七、教学方法1. 情感分析法:引导学生关注唐代送别诗中的情感表达2. 对比分析法:比较不同诗作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手法八、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唐代送别诗的情感表达2. 讲解:讲解第二首送别诗《登鹳雀楼》,分析其情感表达和手法技巧3.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比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登鹳雀楼》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手法4. 讨论分享: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作的理解和感受5.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观点,对诗作进行评价九、教学评价1. 学生情感分析能力: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分析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2. 学生作业:分析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价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应用能力3. 学生评价: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进行教学评价十、教学内容1. 唐代送别诗的艺术特色2. 选取第三首送别诗《别董大》进行鉴赏十、教学方法1. 艺术分析法:引导学生关注唐代送别诗的艺术特色2. 实例讲解法:通过具体诗例,讲解唐代送别诗的艺术特色和手法十、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唐代送别诗的艺术特色2. 讲解:讲解第三首送别诗《别董大》,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手法技巧3. 实例分析:通过其他唐代送别诗的实例,讲解唐代送别诗的艺术特色4. 讨论分享: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作的理解和感受5.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观点,对诗作进行评价十一、教学评价1. 学生艺术分析能力: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艺术分析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2. 学生作业:分析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价学生的艺术表达和应用能力3. 学生评价: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进行教学评价十二、教学内容1. 唐代送别诗的文化背景2. 选取第四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进行鉴赏十二、教学方法1. 文化讲解法:讲解唐代送别诗的文化背景2. 比较分析法:比较不同诗作中的文化元素和表达方式十二、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前几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唐代送别诗的文化背景2. 讲解:讲解第四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分析其文化背景和手法技巧3.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比较《别董大》和《送元二使安西》的文化元素和表达方式4. 讨论分享: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作的理解和感受5.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观点,对诗作进行评价十三、教学评价1. 学生文化理解能力: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文化理解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2. 学生作业:分析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价学生的文化表达和应用能力3. 学生评价: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进行教学评价十四、教学内容1. 唐代送别诗的现代意义2. 选取第五首送别诗《江雪》进行鉴赏十四、教学方法1. 现代解读法:引导学生关注唐代送别诗在现代社会的意义2. 创意表达法:鼓励学生以创意方式表达对送别诗的理解和感受十四、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前几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唐代送别诗的现代意义2. 讲解:讲解第五首送别诗《江雪》,分析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启示3.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以创意方式表达对《江雪》的理解和感受,如写作、绘画等4. 展示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表达作品,分享对诗作的理解和感受5.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观点,对诗作进行评价十五、教学评价1. 学生现代解读能力: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现代解读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2. 学生创意表达能力:分析学生完成的创意表达作品,评价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3. 学生评价: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进行教学评价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二、教学方法三、教学步骤四、教学评价全文总结和概括:本教案设计了一门唐代送别诗鉴赏选修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唐代送别诗的背景和特点,培养他们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送别诗鉴赏教案完美版

送别诗鉴赏教案完美版

送别诗鉴赏教案完美版第一章:送别诗的定义与背景1.1 送别诗的概念解释送别诗的含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送别诗是一种表达离别情感的文学作品1.2 送别诗的历史背景介绍送别诗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强调送别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表现形式第二章:送别诗的题材与情感2.1 送别诗的题材分析送别诗的常见题材,如离别亲人、朋友、爱人等引导学生了解不同题材的送别诗所表达的情感差异2.2 送别诗的情感表达探讨送别诗中常见的情感元素,如思念、忧伤、祝福等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感受到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第三章:送别诗的诗歌形式与意象3.1 送别诗的诗歌形式介绍送别诗常见的诗歌形式,如五言诗、七言诗、律诗等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形式对表达离别情感的影响3.2 送别诗的意象与意境分析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如长亭、孤帆、落日等指导学生通过意象的描绘和组合来感受诗歌所营造的意境第四章:经典送别诗解析与欣赏4.1 《别董大》解析与欣赏对该诗进行逐句解析,解释诗意和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欣赏该诗的艺术特色和诗人的离别情感4.2 《江南逢李龟年》解析与欣赏对该诗进行逐句解析,解释诗意和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欣赏该诗的艺术特色和诗人的离别情感第五章:创作自己的送别诗5.1 创作指导提供创作送别诗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诗歌形式、意象和情感表达方法来创作5.2 学生创作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送别诗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强调诗歌表达的真实性和艺术性第六章:唐代送别诗的特点与代表作品6.1 唐代送别诗的特点分析唐代送别诗的独特风格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唐代送别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6.2 唐代送别诗代表作品解析与欣赏选取一位唐代诗人的送别诗进行解析与欣赏引导学生欣赏唐代送别诗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第七章:宋代送别诗的风格与著名诗人7.1 宋代送别诗的风格分析宋代送别诗的风格特点及其与唐代送别诗的区别引导学生了解宋代送别诗在文学史上的发展7.2 宋代送别诗著名诗人及其作品介绍一位宋代著名诗人的送别诗作品对该诗人的作品进行解析与欣赏,引导学生领略其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第八章:明清送别诗的新发展与特点8.1 明清送别诗的新发展探讨明清时期送别诗的新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导学生了解明清送别诗对前代送别诗的传承与创新8.2 明清送别诗代表作品解析与欣赏选取一位明清诗人的送别诗进行解析与欣赏引导学生欣赏明清送别诗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第九章:送别诗在现代文学中的传承与创新9.1 送别诗在现代文学中的传承分析现代文学中送别诗对传统送别诗的传承与发展引导学生了解现代送别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9.2 送别诗在现代文学中的创新探讨现代送别诗在形式、内容等方面的创新引导学生欣赏现代送别诗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第十章:送别诗鉴赏的综合练习与拓展10.1 送别诗鉴赏综合练习设计一份综合练习题,包括诗歌解析、情感表达、创作练习等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提高对送别诗的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10.2 送别诗鉴赏拓展活动提出一些关于送别诗的拓展活动,如诗歌朗诵、写作比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对送别诗的兴趣和热爱重点和难点解析六、唐代送别诗的特点与代表作品补充和说明:唐代送别诗的特点包括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等。

唐人送别诗情感研究报告

唐人送别诗情感研究报告

唐人送别诗情感研究报告
《唐人送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表达了离别时的情感与思绪。

本报告旨在对《唐人送别》的情感进行研究和分析。

1. 情感的背景
《唐人送别》是王之涣在临行前写给朋友的一首诗,表达了离别之时的感慨和伤感情绪。

离别一向是人们难以抑制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在唐代时尤为深刻,由于交通不便,离别常常是永别的象征。

2. 情感的描绘
诗中通过对“故乡”、“远道”、“离情”等词语的运用,描绘了诗人内心深处的伤感和思念之情。

诗中词句秀丽凄婉,形象地表现了离别的痛苦和感伤。

3. 情感的转变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从深情厚意中走出,用“腾蛇乘雾”、“驾长车”等诗句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和期望,情感由哀伤转向了希望和祝福。

表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朋友未来的祝福。

4. 情感的共鸣
《唐人送别》深入人心的原因之一是它表达了人们共同的情感体验。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离别时的痛苦和思念是普遍存在的情感,因此这首诗被广泛引用和传颂,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综上所述,《唐人送别》是一首描绘离别情感的诗歌,通过诗
人的笔触和情感描写,深入人心地表达了离别时的思念和祝福之情。

诗中的情感与大多数人的离别经历相契合,因此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唐诗送别诗

唐诗送别诗

所属类型:谢别
表达情感: 表达情感: 情深意长的勉 励 体贴入微的宽 慰 体现: 体现:诗人的 胸襟开阔、 胸襟开阔、与 好友的真挚友 情。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托物起兴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辅 望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诗中的送别诗课题研究 唐诗中的送别诗课题研究 初一七班 于力钧
赠汪伦 表达情感: 表达情感: 依依不舍的留 念 、感谢 体现:诗人与 体现: 友人真挚纯洁 的深情 表现手法:比物、 表现手法:比物、夸张 直抒胸臆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不及
送别诗中常出现的意象: 1.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 亭、南浦 等 2.杨柳 3.夕阳、日暮 4.酒 5.秋
完。所属类型:阔别源自表达情感: 表达情感: 朋友的离情 别绪 对洛阳亲友 的思念之情 体现: 体现:自己 的高风亮节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烘托 即景生情 寓情于景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连 入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所属类别:表志
唐诗中的送别诗的其他分类: 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2.体贴入微的宽慰 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前途艰险的担忧 5.坦陈心志的告白 6.积极奋发的勉励 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唐代送别诗鉴赏选修课教学设计教学教案】送别诗教学设计

【唐代送别诗鉴赏选修课教学设计教学教案】送别诗教学设计

《【唐代送别诗鉴赏选修课教学设计教学教案】送别诗教学设计》摘要:课题送别诗鉴赏课型选修课教学目知识目标了送别诗容分类方法,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送元二使安西(王维)送李端(卢纶)教师课下指导(三)正如并非所有聚会都令人欢欣样并非切离别都让人伤怀,别董(高适)易水送人绝(骆宾王)明月夜留别(李冶)学生总结国是诗国课题送别诗鉴赏课型选修课教学目知识目标了送别诗容分类方法;把握送别诗各异情感;体会诗歌韵律美能力目标通对送别诗鉴赏了有关诗歌知识掌握相关诗歌鉴赏方法德育目标了祖国传统化增强民族豪感教学重送别诗容和情感教学难送别诗情感细微差别教学类型教学反馈型辅助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步骤教师课下指导()将全班学分成四组分别就送别诗凄清感伤别清新乐观别和渗透身世际遇别送别诗进行说欣赏四组则进行总结教师课下指导(二)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凄清感伤别占了送别诗极比例伤别又有不类别如亲人别友人别情人别等等选择欣赏说诗歌目应该面避免偏激学生活动组——凄清感伤别导语有种感情“失才知道珍贵”这就是离别情如说爱情是缠绵悱恻悲歌那么友情则是情牵绕古曲而亲情更是感天动地乐离情有情人晶莹泪水有朋友依依不舍有母亲鬓边白发更有赤子拳拳情怀也许相见就味着离别离别就味着伤感但有谁能否认这离别是美这伤感也是美浓烈感情化作语言珠玑散落历史盘入选目无题(李商隐)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送元二使安西(王维)送李端(卢纶)教师课下指导(三)正如并非所有聚会都令人欢欣样并非切离别都让人伤怀有些诗人对离别进行了全新诠释其清新乐观精神境界会让人耳目新了它们才能更地了送别诗学生活动二组——清新乐观别导语组学告诉我们离别是种痛痛得令人肝肠寸断我想问句难道离别只有涟涟泪水和无尽哀伤吗?不通我们课上学习和课下积累我们发现有相当多诗人敢跳出送别诗伤感通套他们诗别开天地或对美景加以赞扬或对友人寄以祝福清新秀丽送别诗添上了明快积极笔入选目送人游岭南(戴叔伦)黄鹤楼送孟皓然广陵(李白)送梓州李使君(王维)送桂林严夫赴任(韩愈)教师课下指导(四)从古到今离别往往是让人感慨万端件事情离别感情往往会激发人们更多感触而这感触又往往与身世际遇有关学生活动三组——渗透身世际遇别宣州谢朓楼饯别校叔云(李白)问题李白是如何将豪放语与悲伤情怀有机融合首诗歌?(赏析全班学讨论)结刚才学们讲伤别、喜别都是离人心情起伏而如首诗既包含了心潮起落又展示出长久以多舛命运感情积淀那么它所表达离情别绪就必然更加震人心魄这就是我们组讲送别诗它寄无限人生感慨依依惜别分析这样诗歌不能不把特定人物放特定历史期看像李白他豪迈语言归结他豪迈性格悲伤格调则归结长期不平际遇多少人鲜活生命历程构成了部浩瀚送别诗史诗歌是生活部分而生活却是诗歌全部当离人眼泪化成钻石当离别悲歌化永恒乐让我们期待重逢灿烂季节教师课下指导(五)我们将送别诗按容划分三类并不是说要把所有送别诗歌容生硬分离归入其我们应该知道许多送别诗歌情感是复杂其容和情感复杂与多元性世学创造者提供了丰富学习材要想真正了和把握它还要欣赏者细细体会学生活动四组——总结冬夜送人(贾岛)别董(高适)易水送人绝(骆宾王)明月夜留别(李冶)学生总结国是诗国千年诗坛上涌现出千杰出诗人和不计其数优秀作品可以说唐诗是我国古化珍贵瑰宝而送别诗则以它独特、不可抗拒魅力吸引和感染了代又代者生活几乎处处可见送别诗倩影因希望学们能够今学习生活细细观察和体味附教师导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分离与相聚切割又弥合着漫漫人生从古到今离别往往是让人感慨万端德件事生离死别是情感极至“咏别”是历代诗歌永久主题唐人离情诗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容各异情感各异有缠绵悱恻凄清感伤;有清新乐观洒脱放达;也有离伤透出身世感际遇悲下面请各组学就这三种类型分别加以鉴赏分析教师总结各组学分析鉴赏十分出色各有侧重切入巧妙反复诵和精彩赏析将我们带入深沉悠远离情氛围当我们随凄清哀婉送别而辗伤怀当我们清新明朗送别而欢欣鼓舞当我们离伤渗出身世感际遇悲而扼腕叹息我们已走进了送别诗只有走进送别诗才能感受到诗歌美丽流淌出悠长韵味;只有走进送别诗才能感受到诗歌优美词句蕴含深沉魅力教学记、针对学生特我们发现适当引导和指整节课难便不理诗歌而诵诗歌如能今学习培养学生诵能力对诗歌理会有助、努力做到将知识性与学性有机结合起而不顾失彼将是课今研究重。

唐代送别诗鉴赏选修课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唐代送别诗鉴赏选修课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唐代送别诗鉴赏选修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代送别诗的背景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唐代送别诗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唐代送别诗的背景和特点介绍。

2. 鉴赏唐代送别诗的技巧和方法讲解。

3. 分析具体唐代送别诗的文本内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唐代送别诗的背景和特点,讲解鉴赏技巧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唐代送别诗的文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思考。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对唐代送别诗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唐代送别诗的背景和特点,引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2. 讲解:讲解鉴赏唐代送别诗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欣赏和分析这类诗歌。

3. 文本分析:分析具体唐代送别诗的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形式、意象、情感等方面。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对所分析的唐代送别诗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5. 总结:对每个小组的讨论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重点和难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唐代送别诗的理解程度。

3. 学生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的能力。

4. 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完成相关作业的质量,包括对唐代送别诗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其他唐代送别诗的作品,进行比较鉴赏,让学生了解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2. 结合唐代历史和文化背景,讲解送别诗的社会文化意义和影响。

3. 引导学生思考送别诗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对话。

七、教学资源1. 准备相关的唐代送别诗文本,包括原诗和注释,提供给学生进行阅读和分析。

2. 收集唐代送别诗的相关资料和参考书籍,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唐太宗诗研究的开题报告

唐太宗诗研究的开题报告

唐太宗诗研究的开题报告
尊敬的导师,您好!
我选择的研究对象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诗词。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
在位期间,推行“贞观之治”,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综合国力最强、文化最繁荣的盛世。

他本人也是诗词高手,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篇,传世至今。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唐太宗的诗词进行系统的分析,探究他的诗歌风格、艺术
特点,以及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具体来说,本论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
一、唐太宗诗歌的写作背景。

探究唐太宗在何种情境下创作了这些诗篇,了解他的人
生经历、政治生涯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以及这些诗歌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

二、唐太宗诗歌的题材与风格。

分析唐太宗诗歌的主题类型,如山水、怀古、思念等
题材,进一步了解他的诗歌创作风格,以及这些作品中所体现的唐代诗歌风格。

三、唐太宗诗歌的语言风格。

通过对唐太宗诗词语言的选用、运用,研究他的诗歌语
言的特点和风格。

四、唐太宗诗歌的价值。

探讨唐太宗诗歌在文学、文化、艺术上的价值和贡献。

以上是本论文研究的基本框架和思路,希望以此挖掘和发掘唐太宗的诗词创作价值,
从而更好地了解唐代诗歌发展的历程。

感谢您对本论文的关注和支持!。

送别(王维)教案

送别(王维)教案

送别(王维)教案教案:送别(王维)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送别》这首诗,使学生了解并理解唐代诗人王维的创作风格与主题。

2. 通过分析诗句的意境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于友情、离别等主题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并分析《送别》的意境和主题。

2. 掌握《送别》中出现的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和解读《送别》中细腻的情感描绘。

2. 分析《送别》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对文学表达的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送别》的诗歌原文、注释和翻译,教案、黑板、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送别》的相关知识和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0分钟)教师引入本课的主题:“送别”,并让学生展开关于送别的思考,如有过类似的经历或感受。

Step 2 理解与分析(20分钟)教师提问:“你们对于‘送别’这个词有什么理解?”学生回答后,教师向学生介绍《送别》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作品,并将诗歌原文投影展示给学生。

学生阅读原文,并进行对诗歌整体意境的分析和描述,教师帮助学生梳理思路。

Step 3 语言与修辞手法的分析(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语言、修辞手法等,例如比喻、拟人等,并通过具体的诗句引导学生一起探讨这些修辞手法对于情感和意境的渲染作用。

Step 4 诗歌背景与作者评价(20分钟)教师介绍王维的创作背景,探讨他的创作风格。

并引导学生探讨王维为何选择“送别”为题材,并进一步分析诗中所表达的离别情感。

Step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要点,回顾学生所学内容。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对友情、离别等主题的感悟和思考。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关于友情或离别的作文,并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运用刚刚学到的修辞手法。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唐代诗人王维的创作风格和主题,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李白送别诗教学设计及反思

李白送别诗教学设计及反思

李白送别诗教学设计及反思李白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突出表现一种“豪放不羁”的风格和情趣,广受人们喜爱。

《送别》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诗歌朴实深刻,表达了作者对好友在离别之际的关怀与祝福。

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情感反应,能够准确地把握并描述诗歌中的情感。

2、具备良好的分析思维能力,理解诗歌中的语言、形式和意义。

3、熟练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对诗歌朗读时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有一定的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抒情情感和抒情意境,领会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3、熟悉朗读技巧,能够感受到诗歌的节奏和语感。

三、教学环节1、导入环节:语言导入首先,让学生发表对刚才朗读的部分诗句的看法,引导学生自由谈论。

然后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最近因为离别而感到难过的经历,通过讨论教学话题,调研自己的生活经验,打开自己的情感。

2、学习环节:诗歌朗读学生可以跟随老师的节奏朗读文章,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加强学生对朗诵的感受和记忆。

同时,老师可以在朗读过程中特意停下来强调重点句型和重要词汇,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诗歌正文:内容讲解老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一下离别的含义以及情感表达,从而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文本中的情感。

然后,将诗歌内容进行详细解释,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同时指导学生如何理解诗歌中的表现手法。

4、诗歌欣赏环节:情感体悟老师可以问学生阅读完诗歌后的真实感受,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说出自己对这首诗的看法,和同桌分享自己的体会。

学生可以将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写下来,以便于后期的讨论和作业。

五、教学反思本次课堂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能够在诵读、理解和感悟中,完美体验到文学的精髓。

在相关环节中,应该贯彻“有机结合,分步走”的教学原则,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的阶段,逐步地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含义以及写作手法,增加学生对诗歌的喜爱和理解。

初盛唐送别诗研究

初盛唐送别诗研究

初盛唐送别诗研究中国唐代是一段民族进步和文化繁荣的历史时期,诗歌创作也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宝藏。

其中,初盛唐代的送别诗便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本文就以《初盛唐送别诗研究》为题,梳理初盛唐代送别诗的研究状况,概述初盛唐代送别诗的时代背景、创作特点及其文学价值。

一、时代背景初盛唐代的送别诗的创作时期是唐朝的开元盛世,也就是窦武宗李治至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期间,大约从公元701756年之间。

这一时期,唐朝几乎在中国史上取得了不可逾越的高度,统治者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而社会状况也较之前得到改善。

无论是统治者权力的稳定,还是民族意识的形成,都为初盛唐代的送别诗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时代背景。

在此期间,许多著名诗人如杜甫、王维、卢纶、柳宗元、陆龟蒙等纷纷涌现,他们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送别诗则是他们最佳的反映。

二、创作特点初盛唐代的送别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诗中多有凄凉气氛;二是题材多以家乡、山水、和景、寄情等题材为主;三是多用比兴;四是叙事手法多以述叙为主;五是表达多以哀思和感慨为主。

三、文学价值初盛唐代的送别诗的文学价值极高,它不仅体现了那个时期诗歌独特的审美观念,而且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

通过初盛唐代的送别诗,我们也能够看到诗人对生活的态度,他们会以自己的诗句去表达激情和衷情,抒发出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让读者感受到这种审美上的享受。

初盛唐代的送别诗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宝贵的文化财富。

对于初盛唐代送别诗的研究,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观念,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从而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现代文化。

综上所述,《初盛唐送别诗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首先,研究时代背景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创作者当时的心态和环境;其次,关注送别诗的创作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初盛唐代诗人的情感和审美;最后,充分认识初盛唐代送别诗的文学价值,不仅是唐朝文学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部分,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财富。

《唐诗选》中的送别诗与怀乡诗 - 教案

《唐诗选》中的送别诗与怀乡诗 - 教案

《唐诗选》中的送别诗与怀乡诗教案一、引言1.1唐代诗歌的背景1.1.2社会风气开放,文人雅士之间的交流频繁,促进了诗歌的多样化。

1.1.3唐代科举制度对文学尤其是诗歌的重视,激发了诗人们的创作热情。

1.1.4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了后世诗歌的发展。

1.2送别诗与怀乡诗的界定1.2.1送别诗:以离别为主题,表达诗人对亲友或景物的依恋和不舍。

1.2.2怀乡诗:以思乡为主题,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向往。

1.2.3两类诗歌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上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的特色。

1.2.4通过学习送别诗与怀乡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诗人的情感世界。

1.3教学目的与意义1.3.1培养学生对唐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1.3.2通过对送别诗与怀乡诗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3.3帮助学生理解唐代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增强历史意识。

1.3.4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人文关怀。

二、知识点讲解2.1唐代送别诗的特点2.1.1情感真挚:唐代送别诗多表达诗人对亲友的深情厚谊。

2.1.2意象丰富:运用自然景物、历史典故等意象来表达情感。

2.1.3语言优美:唐代的送别诗在语言上追求韵律和谐,辞藻华丽。

2.1.4思想内涵丰富:除了表达离别之情,还常常蕴含诗人的人生感悟。

2.2唐代怀乡诗的特点2.2.1情感深沉:怀乡诗多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2.2.2意象鲜明:常以故乡的山水、风土人情等作为意象。

2.2.3语言质朴:怀乡诗在语言上追求自然、真实,易于打动人心。

2.2.4思想内涵丰富:除了表达思乡之情,还常常反映诗人的社会关怀。

2.3送别诗与怀乡诗的艺术手法2.3.1对比手法:通过对比离别与相聚、故乡与他乡等,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2.3.2比喻手法:运用比喻来描绘情感,使诗歌更具形象性。

2.3.3象征手法:通过象征性的意象来表达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

2.3.4抒情手法: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使读者感同身受。

三、教学内容3.1唐代送别诗的鉴赏3.1.1选取代表性的送别诗进行讲解,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长亭送别》分析教案:解读唐代文学中的离别主题

《长亭送别》分析教案:解读唐代文学中的离别主题

《长亭送别》分析教案:解读唐代文学中的离别主题“长亭送别”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诗歌,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该诗是一首悼念离别的诗歌,描绘了诗人离别故友,凝重悲伤的氛围贯穿全诗。

在唐代文学中,离别主题是十分常见的,由此可以窥见唐代人民对于情感与人生的意识。

本篇文章将会从多个角度来解读这首诗,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学分析唐代文学中的离别主题。

Part 1: Background of “长亭送别”我们需要了解一些诗歌的背景知识,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王之涣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和诗人,他是“文化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门生,后来又成为唐玄宗的宫廷官员。

他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但是其中最为著名的必定是《登鹳雀楼》和《长亭送别》了。

《登鹳雀楼》表现了诗人的豁达胸怀和远大抱负,而《长亭送别》则是一首悼念离别的诗歌。

诗歌写作的时间是在王之涣的晚年时期,当时他已经在咸阳为官多年,终老于那里。

此时他已是孤独的,死了许多朋友,加之自己已经年迈体弱,所以他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离别和死亡的惋惜之情。

Part 2: Analysis of “长亭送别”接下来,我们将对这首诗进行深入分析,以了解唐代文学中离别主题更深层的内涵和意义。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在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运用了“天门中断”的描述方式,具有十分原始、自然的美感。

同时,这也意味着他和故友的红颜已经成为永别,远隔天涯。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这里描绘了碧水东流的情景,为整首诗营造了悠远而又凄凉的氛围。

第三句:“两岸青山相对出”——这里描绘了两岸青山辉映的景象,有着“孤舟系白蒲”的意象,这暗示出诗人对于离别的追忆和失落。

第四句:“孤帆一片日边来”——在这里,诗人以孤舟为表象,表达了自己的孤寂、悲凉和离愁之情。

第五句:“江楼月色侵人眼”——“江楼”是指建在江河边上的古楼,受到月光的照耀,这里写出了强烈的孤独和离别之情,也表达着诗人对死亡的思考。

李白送别诗教学设计及反思

李白送别诗教学设计及反思

李白送别诗教学设计及反思【摘要】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之一,他的送别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而闻名。

本文围绕李白的送别诗展开教学设计及反思,首先介绍了李白送别诗的背景,包括其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为学生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

其次分析了李白送别诗的诗歌特点,包括意境深远、意蕴丰富等方面的特点,为学生揭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随后探讨了李白送别诗的文学价值,引导学生思考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接着提出了针对李白送别诗的教学设计方案,包括选诗指导、注释讲解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李白的诗歌。

最后对李白送别诗教学进行了反思,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探讨了未来教学的发展方向和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启发学生对李白送别诗的深入理解和欣赏,提升其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1. 引言1.1 李白送别诗教学设计及反思本文将从李白送别诗的背景介绍、诗歌特点分析、文学价值探讨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为教师们提供一些教学设计的参考,同时也反思李白送别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对这些诗歌进行深入剖析和思考,或许可以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让学生对中国古诗文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李白送别诗的教学设计及反思,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承和弘扬,更是对学生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探讨,能够引起更多教师和学生对李白送别诗的关注与研究,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2. 正文2.1 李白送别诗的背景介绍李白送别诗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类诗歌作品,以其悲壮的情感、豪放的笔墨而著称。

这些送别诗大多是在离别时候写下,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痛苦和不舍。

李白生活在动荡的唐代,当时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的生活常常被离别所困扰。

李白送别诗的背景深受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所影响。

在李白送别诗中,常常出现了离情别绪、孤寂之感、壮志难酬等主题,展现了李白豪放不羁、飘忽不定的性格特点。

课题探究-送别诗

课题探究-送别诗

课题探究——送别诗在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人们往往一别数年便再难相见,因此古人很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

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有如下几种:第一,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

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劳劳亭,离建康古城大约十五里;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一是指专有的地名,一是指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浦,再一个是指河流的分口处,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第二,杨柳。

“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

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第三,夕阳、日暮。

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第四,酒。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第五,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

《古诗十九首》研究的开题报告

《古诗十九首》研究的开题报告

《古诗十九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古诗十九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件代表作,它不仅是诗歌史上的珍品,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翻译和研究方面,该诗歌亦有不少的学者进行过解析和阐释。

然而,仍有很多尚未被深入研究的问题,如其中的比喻手法、意象体系、文化符号等,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研究。

因此,对《古诗十九首》开展研究,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可为我们了解唐代文化、推进诗歌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二、研究目标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对《古诗十九首》的细致解读,探究其中的比喻手法、意象体系、文化符号等方面的特点,尽可能挖掘出作者的内涵思想和诗歌魅力,同时对唐代文化的理解和演变有所启示。

三、研究内容(一)《古诗十九首》的诗歌特征1. 诗歌体裁分析2. 诗歌风格特点(二)《古诗十九首》比喻手法研究1. 传统比喻手法的运用2. 新颖或变异的比喻手法3. 比喻意义的深层次分析(三)《古诗十九首》意象体系研究1. 意象的构成和组合2. 意象的含义和象征意义(四)《古诗十九首》文化符号研究1. 文化符号的提取和解释2. 文化符号的文化内涵四、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

文本分析法是重点分析《古诗十九首》原文的诗歌特征、比喻手法、意象体系和文化符号等,深入解读其内涵和语言艺术魅力。

比较研究法可以将《古诗十九首》与其他唐代诗歌、现代诗歌等作品进行比较,从多个角度寻找其异同点,阐释其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

五、研究预期成果通过对《古诗十九首》的研究,预期可以得到以下成果:1. 深入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2. 探究唐代文化和文学发展的特点和变化3. 发掘诗歌的美学内涵和艺术价值,形成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4.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所助益六、研究进度安排研究进度安排如下:第一阶段(1个月):1. 背景知识的研究和梳理,收集相关资料;2. 阅读《古诗十九首》,进行初步分析和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幕府送别诗研究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幕府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唐代幕制是其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关于唐代幕府以及与唐代幕府有关的问题一直是史学界关注的问题,其他学科很少有涉及。

但任何事情都是互相关联的,我们不能墨守成规、拘虚守隅。

我们应该打破固有的研究,已有的狭隘格局,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打通相邻学科的间隔。

俗语言:“华夏五千年,文史不分家”。

现在有很多研究学者开始将唐代幕府与文学联系起来研究,不仅为唐代的文学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也为史学界在唐史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关于唐代幕府与文学这一课题,已经开始有人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大多从宏观上来把握幕府与文学二者之间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唐代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诗歌,本文从诗歌的角度切入来考察唐代幕府与文学的关系。

唐代诗歌题材丰富,内容多样,选取以幕府为中心的送别诗来作为研究的对象是有原因的。

一、出行送别赋诗的民俗自古有之,送别诗的溯源是《诗经·邶风·燕燕》,经过历代的发展演变,送别诗在唐代已经达到了鼎盛,有良好的历史传统。

通过研究送别诗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幕府文士的交际与生活,对于研究唐代幕府与文学也有重大意义。

二、研究唐代幕府制度发现,幕府是仕途的中介,是文士仕途的的过渡,这就造成了幕府人员的流动,因此以幕府为中心的的送别诗也就应运而生了。

从幕府送别诗的出现及其发展可以窥探整个有唐一代送别诗的发展状况,这对研究唐代送别诗以及整个唐代诗坛都有重要意义。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我国送别诗虽然历史悠久,但唐以前并没有形成大的气候。

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有了一个新的局面,送别诗的内容、形式、诗题等各方面都趋于成熟。

入唐以后,随着唐人生活的日趋丰富,送别、离别活动频繁,送别诗大量涌现。

送别诗是唐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从事研究的人必然很多,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

对于唐代送别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唐代送别诗中的意象研究。

有单一意象的研究和围绕离别意象展开的研究。

例如杨帆的学位论文《论盛唐诗中的水意象》、宋巧芸的学位论文《唐诗中月意象的情感内涵与艺术特征》、谢晓霞《古典诗词中的离别原型杨柳意象》、韦梦雪《柳的原型意象初探》等等。

二是唐代送别诗的抒情艺术。

这其中有张垂明的《唐代送别诗的抒情艺术浅析》、刘吉美的《送别诗的多样情怀》等、三是唐代送别诗的审美特征。

例如高春燕的《浅议唐代送别诗的审美追求》、蒙爱英的《略论唐代送别诗的美学特征》等。

这些篇章主要是从文本的角度来把握唐代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当然还有就某些作家的送别诗的研究,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但是对于一种诗歌题材仅仅从文本本身去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跨越学科,从各种角度来考察、研究。

这样对于诗歌的研究才会更加深入,才会有新的发现。

本文将从唐代幕府制度入手来研究唐代的送别诗,关于这个问题学界还很少有涉及,仅有戴伟华教授在扬州大学学报上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唐代方镇使府与文人送别诗》。

此篇论文将幕府送别诗划分为两类:始于京城的送别和方镇的送别,然后又对幕府送别诗的传播方式和文化功能做了详细论述。

这篇论文为研究唐代幕府送别诗开了先河,但也留给了我们很多的探索空间。

本文将进一步深入研究,从唐代幕府制度来解析唐代的送别诗,为其研究展开新的思路,使送别诗的研究更加完善、成熟。

三、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本文拟分为四个部分,研究的内容及重点如下:绪论:主要是写幕府的溯源和唐代幕府制度与唐代送别诗的关系,以及文章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

第一章:主要论述唐代幕府送别诗的发展概况。

从幕府送别诗的概念以及产生的原因来论述唐代幕府送别诗的发展状况。

第二章:唐代送别诗的总体艺术风貌。

从内容、意象、诗体、情感等各个方面来分析唐代幕府送别诗。

第三章:唐代幕府送别诗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经过以上对幕府送别诗的分析与研究,我们看到唐代幕府送别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意义。

此章主要来分析这一点。

四、论文提纲绪论幕府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唐代幕制时期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

它的发展带动了一系列文学活动及文学现象。

唐朝是诗的国度,各种题材的诗歌在这里竞相开放、争奇斗艳。

显然唐代幕制必定与唐诗有着密切关系。

本文将这者联系起来,从史学的角度来考察文学,着重研究唐代送别诗的全貌。

“幕府”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文献,而记载之事早在战国就已经存在。

《史记·李牧转》记载:“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

”据注家们解释,“莫”为“幕”之讹;或者“莫”与“幕”古字相通。

可见幕府是将帅的军府,作为军事行动机构必与战事有关有战事必有统帅。

统帅不能专断独虑,事事躬亲,必有佐戎参谋之士,则幕府兴焉。

①幕府制度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演变,在唐代达到了兴盛。

唐代各个时期的行军幕府、边镇幕府、藩镇幕府等都成为错综复杂的封建政权中呼风唤雨、参议谋划、运筹帷幄的重要力量。

唐代文人作为封建社会极盛时期的的特殊阶层自然与时事政治脱不了干系,他们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道路受阻后,幕府变成了补充和入仕捷径。

他们受辟入幕,伺机入朝,因此就有了出幕、入幕的活动。

以幕府为中心的的送别诗也应运而生。

依据唐代幕府制度发展的阶段性也将送别诗分为初唐、盛唐、中晚唐三个发展时期。

在幕府制度影响下的送别诗在各个时期呈现不同的发展状态。

诗歌的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等都有所不同,各具特色。

可以说唐代送别诗与唐代幕府制度是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

从现有的研究资料来看,把唐代幕府制度与唐代送别诗结合起来研究的仅有戴伟华教授在扬州大学学报上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唐代方镇使府与文人送别诗》。

在这篇文章中他将幕府送别诗划分为两类:始于京城的送别和方镇的送别,然后又对幕府送别诗的传播方式和文化功能做了详细论述。

这篇论文为研究唐代幕府送别诗开了先河,但也留给了我们很多的探索空间。

同时戴伟华教授的《唐代幕府与文学》、《唐代使府与文学研究》都为我们研究唐代幕府送别诗提供了宝贵的①石云涛的《唐代幕府制度研究》经验和研究方法。

除此之外,其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唐代送别诗这一题材的文本上。

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唐代送别诗中的意象研究。

有单一意象的研究和围绕离别意象展开的研究。

例如杨帆的学位论文《论盛唐诗中的水意象》、宋巧芸的学位论文《唐诗中月意象的情感内涵与艺术特征》、谢晓霞《古典诗词中的离别原型杨柳意象》、韦梦雪《柳的原型意象初探》等等。

二是唐代送别诗的抒情艺术。

这其中有张垂明的《唐代送别诗的抒情艺术浅析》、刘吉美的《送别诗的多样情怀》等、三是唐代送别诗的审美特征。

例如高春燕的《浅议唐代送别诗的审美追求》、蒙爱英的《略论唐代送别诗的美学特征》等。

这些篇章主要是从文本的角度来把握唐代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当然还有就某些作家的送别诗的研究,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这些研究对于研究唐代幕府送别诗都有很大的帮助,笔者将从中有选择的借鉴。

唐代幕府送别诗数量相当可观,艺术形式多样,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

首先,幕府送别诗在唐代各个历史时期展现出不同的风貌,对于还原整个唐代送别诗的真是原貌有深刻的意义,有利于梳理整个唐代送别诗的发展脉络。

其次,将史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诗歌研究中,将两者有机结合,有利于拓宽诗歌研究的思路,丰富研究内容。

同时能为唐史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

希望借此次唐代幕府送别诗的研究可以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生、发展嬗变的轨迹及各个阶段的文学思潮研究提供切实有效的成果,从而丰富中国古典诗歌专题研究的研究成果。

因为参考资料相对缺乏,笔者的能力也有限。

在摘录幕府送别诗的过程中难免有失偏颇或遗漏,行文在论述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提出的观点难免会出现谬误。

希望大家给与批评指正。

第一章、唐代幕府送别诗的发展概况第一节、唐代幕府送别诗概念的界定一、唐代幕府送别诗的概念我国自古就有赋诗送别的传统,用诗歌来抒发人们的别离之情。

任何诗歌的题材都可以在《诗经》那里寻找到源头,送别诗也不例外。

传统的送别诗可以追溯到《诗经·邶风·燕燕》。

清王士禛《分甘余话》卷三曰:“燕燕之诗,许彦周以为可泣鬼神。

合本事观之,家国兴亡之感,伤逝怀旧之情,尽在阿堵中。

黍离、麦秀未足喻其悲也,宜为万古送别诗祖。

”“万古送别诗之祖”明确了《燕燕》在送别诗史上的开山意义。

本文所说的幕府送别诗是以幕府为中心的送别诗。

幕府是仕途的中介,于是就构成了特定内容的幕府送别诗。

二、唐代幕府送别诗的类型将幕府制度与送别诗的分类结合起来考察,幕府送别诗主要分为以下两种类型:入幕送别和出幕送别。

这里的送别是采用的是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费洪根所作的《中国古代送别诗的分类》中的观点。

从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角度或者说是从叙事角度和说话口吻,将送别诗划分为送别诗与留别诗两大类。

第二节、唐代幕府送别诗产生的原因唐代幕府送别诗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向去考察。

一是从送别诗的发生学来看。

首先,古代交通通讯不便,以及古人的怨别和安土重迁的情节为送别诗的产生创造了必要条件。

其次,从文化意义上来说,在远古时代有祖饯礼制和礼乐制度,一些祭祀过程中吟诵的诗歌被记录下来,祖饯活动中的“赋诗送别”成为送别诗的滥觞。

最后,分别时主客观情感的郁结为送别诗的发生提供了内在动力。

唐诗以情韵取胜②,唐代人用诗歌这一体裁来抒发内心的感情,离别时这种浓浓的情谊只有用诗歌的形式才能充分的表达出来。

二是从幕府制度的角度去考察。

之所以会有入幕和出幕时的送别活动这与幕府制度本身有着密切的关系。

唐代文人是不同与前代的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思想观念有许多新的特征。

他们有关怀现实、参与政治的热情,他们乐于到边疆和战场上去寻求出路。

他们在获取功名的路上受阻时,他们就转向从而投靠幕府,因此就有了入幕的送别。

根据唐代幕府僚佐辟署制度,进入幕府的文人还可以有机会入京为官,幕府只是他们短暂的栖息地。

当他们受聘回京,就有了出幕的的送别。

当然这其中还有不同幕府之间的送别以及送友入地方政府的送别。

第三节、唐代幕府送别诗的发展概况②钱钟书《谈艺录·诗分唐宋》:”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这一章节主要依据唐代幕府制度的三个发展时期来考察送别诗的一个发展状况。

这三个阶段按时间顺序来看就是初唐幕府送别诗、盛唐幕府送别诗、中晚唐幕府送别诗。

在各个时期的幕府制度影响下,送别诗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态势。

第二章、唐代幕府送别诗的总体艺术风貌幕府送别诗在艺术上具有自己的特色,不同于其他的送别诗。

本章拟从总体上对唐代幕府送别诗进行研究。

第一节、内容类型一、劝勉安慰二、激励鼓舞三、揭露时弊四、自我表白五、离别愁思第二节、诗歌意象一、鸿雁二、文昌三、骢马四、野鹤第三节、诗体表现外国的学者曾说过:“世界文学中,中国的诗歌,在质量上居最高地位;在数量上也名列第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